血液常规检查 血沉 网织红细胞
血液一般检测(白细胞)
20~40
单核细胞(M)
3~8
ppt课件
细胞名称
0.04~0.5 2~7 0.02~0.5 0~0.1 0.8~4 0.12~0.8
百分
6
临床意义
• 白细胞>10×109/L称白细胞增多;
< 4×109/L称白细胞减少。
• 白细胞↑or↓,主要受中性粒细胞的影
响,白细胞在生理或病理情况下均可 有变异。
• 参考值(白细胞计数):
成人
4-10×109/L
新生儿
15-20×109/L
6个月-2岁 11-12×109/L
ppt课件
5
白细胞分类计数
(%) 绝对值
中性粒细胞(N) 中性杆状核(st) 中性分叶核(sg)
1~5 50~70
嗜酸性分叶核(E) 0.5~5
嗜碱性分叶核(B) 0~1
淋巴细胞(L)
● 粒细胞减少症(granulocytopenia) 中性粒细胞<1.5 × 109/L
● 粒细胞缺乏症(agranulocytopenia) ★ 中性粒细胞< 0.5 × 109/L
ppt课件
11
中性粒细胞减少
1)某些感染 2)血液系统疾病 3)物理、化学因素损伤 4)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 5)自身免疫性疾病
临床意义:它只出现在白血
病细胞中,故见到棒状小体 就可拟诊为急性白血病(急非 淋)
ppt课件
18
嗜酸性粒细胞(E)
参考值:0.5%~5%
作用:吞噬作用 形成吞噬体 与嗜酸性颗粒融合: 被
其中过氧化物酶氧化分解
ppt课件
19
嗜酸性粒细胞(E)
• 生理功能
–抑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
抽血化验项目表
乙肝三对半、丙肝抗原抗体、甲型肝炎抗体、
戊肝全套、免疫全套、狼疮全套、风湿全套、
病毒全套、ANA谱测定、结核抗体检测、类风湿
因子测定、C-反应蛋白测定、降钙原素全定量 黄色管
法检测、艾滋病HIV抗体检测、HIV抗原抗体联
合检测、HIV抗体快速检测、梅毒螺旋体抗体、
梅毒螺旋体特异抗体测定、抗O测定(ASO)
血清酸化溶血试验(HAM)、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 、抗碱血红蛋白测定、血红蛋白A2测定、血红 紫色管 蛋白电泳、红细胞孵育渗透脆性试验
核医学科 输血科 呼吸科实验室 急诊监护室
C-12、CEA癌胚抗原、血清铁白蛋白、促肾上腺
皮质激素(ACTH)、AFP甲胎蛋白、甲功三项、 FT3、FT4、TSH、甲状腺素、皮质醇(8AM)、
打外勤电话 拿所需培养 瓶 痰培养瓶 黑色培养盒 子
血液科实验室
凝血常规检查及相关项目、血浆凝血酶原时间 测定、D-二聚体、血浆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 蓝色管 凝血酶时间测定
营养性贫血监测
绿色管
血浆凝血Ⅹ、Ⅷ、Ⅸ、Ⅺ、Ⅴ、Ⅶ、Ⅱ、Ⅻ因 子活性测定(仪器法)
蓝色管
血小板聚集功能
周一至周五8:30AM.前去血液科 实验室拿试管(前提是血小板正 常,空腹抽血)9:00前送标本
上午11点前
上午11点前
不限时 上午10:30 上午11点前 不限时 不限时
降钙素原半定量
紫色管
结核感染T细胞检测(T-SPOTS)
绿色管
风湿实验室
抗核小体抗体测定、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抗CCP 黄色管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检验科分子生物 乙肝DNA(HBV-DNA)定量 组
黄色管
微生物室
血液常规检查
【血沉增快的临床意义】
常用但缺乏特异性 生理性:女性,月经期、妊娠3个月以上,老年人, 高原居民 病理性 各种炎症:急性细菌性感染 风湿性疾病、结核病病变活动与否观察 组织损伤及坏死 恶性肿瘤 高球蛋白血症 贫血
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计数
1
2
是指血液中各种白细胞的总数
白细胞计数(WBC)
成人:4~l0 ×109/L 新生儿:15~20×109/L 6月~2岁:11~12×109/L
骨 髓
外 周 血
造血干细胞 红系祖细胞
EPO
红细胞
白细胞
monocyte neutrophil eosinophil lymphocyte basophil
血细胞分析仪
血液分析仪优势 检测项目多 速度快 精度高 易操作
血液分析仪,临床血液一般检查最常用仪器。50年代,由库尔特()发明电子血细胞计数仪
03
初 生 儿 (6.0~7.0)×1012/L 170~200g/L
04
RBC、HGB的参考范围
1996年北京市血细胞分析仪协作组调查2013例 北京市健康成人静脉血分析结果
分析参数 男性 女性 RBC(×1012/L) 4.30~5.90 3.90~5.20 HGB(g/L) 137 ~179 116 ~155 HCT(L/L) 0.40 ~0.52 0.37 ~0.47 MCV(fl) 80 ~98 MCH(pg) 27.2 ~34.3 MCHC(g/L) 329 ~360 RDW(%) <14.9 WBC(×109/L) 3.48 ~9.5 PLT(×109/L) 98.7 ~302.9 MPV(fl) 7.7 ~13.1 PDW(%) <17.2 PCT(%) 0.18 ~0.20
血液常规检查
(1)豪焦小体(Howell–Jollyˊs body):又称 为染色质小体。见于脾切除术后、无脾症、脾 萎缩、脾功能低下、红白血病和某些贫血患者; 在巨幼细胞贫血时更易见到。 (2)卡波环(Cabot ring):现认为可能是胞质 脂蛋白变性,常与豪焦小体同时存在。
observe erythrocyte
structure
正常红细胞normal erythrocyte
red cell observed under electric microscope
1.红细胞大小不一 (1) 小红细胞(microcyte):<6μ m (2) 大红细胞(macrocyte):>10μ m。 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 恶性贫血等。 (3) 巨红细胞(megalocyte):>15μ m
3)恶性肿瘤:血沉可作为恶性肿瘤的 普查筛选试验。 4)高球蛋白血症 5)贫血 6)高胆固醇血症 2.血沉减慢 一般临床意义较小。
五、血涂片检查blood film examination
标本的制备making and staining blood film
手工推 铁贫、
<80
<27
32~36
慢 慢
<80
<27
<32
缺
四 、 红 细 胞 沉 降 率 ( 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简称血沉) 手工法:指离体抗凝血静置 后,红细胞在单位时间内沉 降的速度。
血沉过程一般分为3期: 缗钱状红细胞形成期:一般要经过数 分钟至10min 快速沉降期:形成缗钱状红细胞以等 速下降,约40min 细胞堆积期:又称缓慢沉积期或挤紧 期,此时红细胞堆积在试管底部。
实验三网织红细胞计数血沉测定专家讲座
实验三网织红细胞计数血沉测定
第2页
▪ 器材 显微镜、试管、吸管、玻片、推片、 香柏油、擦镜纸、擦镜液
▪ 试剂 新亚甲蓝 ▪ 标本 新鲜全血
实验三网织红细胞计数血沉测定
第3页
操作步骤
▪ 1.加染液 将Ret染液2滴加至小试管中,做好标识。
▪ 2.加血 在已加入染液小试管内注入新鲜全血2滴, 马上混匀。
实验三网织红细胞计数血沉测定
第6页
注意事项
▪ 1.试剂准备 推荐使用新亚甲蓝染液, 试剂应定 时配制, 用前过滤。
▪ 2.染色 染液与血液比以1:1为宜,染色时间不能 过短。试剂用后及时盖好盖子, 以免挥发。
▪ 3.标本 应及时染色, 及时测定。 ▪ 4.计数 选择红细胞分布均匀, 网织红细胞着色
实验三网织红细胞计数血沉测定
第9页
二、血液沉降率测定(魏氏法)
参考值 <50岁: 男性 < 15mm/h 女性 <20mm/h
>50岁: 男性 < 20mm/h 女性 <30mm/h
实验三网织红细胞计数血沉测定
第10页
注意事项
1.严格控制采血量,使抗凝剂与血液百分比为 1: 4。
2.血沉管应垂直放置,不得倾斜。
实验三网织红细胞计数血沉测定
第12页
白细胞计数
一、目标
掌握显微镜白细胞计数方法。
二、原理
用白细胞稀释液将血液稀释
一定倍数, 同时破坏溶解红细胞。 将稀释血液冲入计数池后, 在显微 镜下计数一定体积内白细胞数, 经 换算求出每升血液中白细胞数。
实验三网织红细胞计数血沉测定
第13页
三、器材
显微镜、改良计数板、血盖片、试管、微量 吸管、加样枪、乳胶吸头、纱布
网织红细胞、血沉
网织红细胞计数(RC)1、检验目的网织红细胞是没有完全成熟的红细胞内残存的核糖核酸(RNA)经特殊染色后成网状结构。
网织红细胞计数的目的是有助于作骨髓造红细胞的能力。
2、检验原理网织红细胞是没有完全成熟的红细胞,其胞浆内尚存有嗜碱性的核糖核酸(RNA)物质,经煌焦油蓝或新亚甲蓝活体染色后呈浅蓝或深蓝色的网状结构。
标本采集3、标本3.1 末梢血糖采集方法:标本采集后应立即进行染色。
3.2 静脉血采集方法:用含有EDTA-K2抗凝真空采集管采集血液,标本应在4小时内进行处理,若保存4时可延迟到8小时。
4、设备和试剂4.1 日本OLYMPUS公司的CH—2显微镜。
4.2 试管、玻片、Miller窥盘(置于显微镜目镜内)等。
4.3 10g/L煌焦油蓝生理盐水溶液。
5、操作步骤5.1 试管法:于小试管内滴加1滴煌焦油蓝生理盐水溶液。
5.2 假如2滴末梢血(抗凝静脉血),并与试管中混匀。
5.3 静置15——20分钟后,取1滴制成涂片。
5.4 油镜下观察1000个红细胞中网织红细胞,法定单位报告。
6、干扰因素6.1 活体染色体时间不能过短,室温过低时可置于37温箱。
6.2 每次制片2张,每张计数500个红细胞,避免分布不均匀引起误差。
6.3 试剂应定期更换,以免变质。
6.4 因操作误差大,不宜用玻片直接染色法。
7、网织红细胞绝对值计算ARC网织红细胞数/L=计数500个RBC所见网织红细胞数X 2/10008、生物参考值区间正常人网织红细胞:成人0.005——0.015 绝对值(24——84)×109/L新生儿0.03——0.06 绝对值(144——336)×109/L9、实验室解释9.1 网织红细胞数值可反映骨髓造血功能的状态,可作为贫血治疗疗效观察的指标。
9.2 减少: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苯中毒等。
9.3 增多:表示骨髓造血功能旺盛,见于溶血性贫血,出血性贫血,恶性贫血,以及缺铁性贫血和巨幼细胞贫血治疗有效时。
血液的一般检查10
三个计算参数
• 平均红细胞体积MCV(fl) 82-100 •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pg) 27-34 •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g/L) 320-360
贫血
• 从“血常规”中三个指标判断 • 具体判断参数 RBC HB HCT 男 <4.5 <120 <42 女 <4.0 <110 <37 需考虑血浆容积、婴幼儿与妊娠(低10%)、 海拨
红细胞与血红蛋白检测临床意义
红细胞增多:男>6.0 × 1012/L、女>5.5 × 1012/L 血红蛋白增多:男> 170 g/L 、女> 160 g/L 病理性增多 相对增多:失血浆、失水 绝对增多: 继发性—代偿性:心肺功能障碍、血红 蛋白异常(携氧低) 非代偿性:与某些肿瘤或肾脏 疾患有关 原发性(真性RBC增多症):部分可转 为白血病
红细胞沉降率检测(ESR,血沉) 红细胞沉降率检测(ESR,血沉)
• 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沉降的速率 • 与血浆中各种蛋白的比例改变、红细胞数量和形 状有关 • 正常值:男0-15、女0-20mm/h 生理性加快:幼儿、经期、妊娠3个月至 产后1个 3 1 月 病理性:急性炎症、活动性结核、恶性肿瘤等
• 正常红细胞:双凹圆盘状6-9µm、平均7.5 µm,厚度中央约1µm、边缘约2µm • 异常红细胞:大小异常 形态异常 染色异常 结构异常
红细胞形态改变
• 大小异常 小红细胞:直径<6µm, 如缺铁性贫血
红细胞形态改变
大红细胞: 直径>10µm,如失血 性贫血、巨幼细胞性 贫血 巨红细胞: 直径>15µm,巨幼细 胞性贫血 大小不均: 骨髓红细胞系增生明显 旺盛。
单核细胞
• 血涂片瑞氏染色时,白细 胞中体积较大、着色较淡、 形态不规则 • 参考值:3-8% • 增多:婴幼儿、儿童 某些感染如感染性心内膜 炎、急性感 染恢复期、 活动性肺结核,明显增多 血液病; • 减少:无临床意义
红细胞检查
红细胞检查1、妊娠3个月以上血沉加快是属于生理性增高。
2、魏氏法血沉参考值:<50岁:男性0~15mm/h,女性0~20mm/h;>50岁:男性O~20mm/h,女性0~30mm/h;>85岁:男性O~30mm/h,女性O~42mm/h;儿童O~10mm/h。
3、骨髓移植后,RET大于15×109/L,表示无移植并发症;若小于15×109/L,伴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增高,可能为骨髓移植失败。
4、正常情况下,外周血可出现Ⅲ型和Ⅳ型网织红细胞。
若骨髓增生明显,可出现Ⅰ型和Ⅱ型网织红细胞。
5、正常正常情况下,Ⅲ型网织红细胞约占20~30%,Ⅳ型约占70~80%。
6、网织红细胞发育阶段分为4型,包括:丝球形、网型、破网型、点粒型。
7、正常成人的MCV参:80~100fl,新生儿:86~120fl。
8、高脂血症、白细胞增多症可使MCH假性增高。
9、MCV=HCT/RBC。
10、遗传性球形红细胞贫血是正常体积均一性贫血。
11、MCV减低、MCH减低、MCHC正常是属于单纯小细胞贫血,包括慢性感染、慢性肝肾疾病性贫血。
12、温氏法测血细胞比容时,离心管和注射器必须洁净干燥,以防溶血。
离心力不足时血细胞比容误差很大,不易计算MCV、MCHC。
抗凝剂应选择对血细胞体积无影响且溶解迅速,EDTA-K2效果好,亦可采用双草酸盐抗凝剂。
13、离心后血液由上之下分别为血浆层、血小板层、白细胞层和有核细胞层、还原红细胞层、带氧红细胞层。
14、点彩红细胞是红细胞内出现的异常结构,不是形态改变。
15、靶型红细胞见于各种低色素性贫血(如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HbC病)、阻塞性黄疸、脾切除后。
16、球形红细胞见于遗传性和获得性球形细胞增多症(如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直接理化损伤如烧伤等)和小儿。
17、小红细胞的直径<6um18、红细胞中央1/3为生理性淡染区占整个红细胞19、HiCN转化液PH近中性(7.2±0.2)。
血液常规检查血沉网织红细胞
【全血细胞计数】 Complete blood count计数每升血液中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数量,同时测定血细胞体积、血细胞某种物质含量等,由此判断血细胞质量有无异常。
采血部位:静脉、毛细血管抗凝剂:EDTA-K2或EDTA-K3(乙二氨四乙酸钾盐)检测方法:手工检测,仪器检测送检要求:及时送检,不可置于4C冰箱?一、红细胞相关参数:RBC Hb He;红细胞平均值(MCV MCH MCHC); RDW;形态改变(一)RBC Hb、Het:RBC:红细胞计数,单位体积外周血中红细胞的数目。
Hb:血红蛋白计数,单位体积外周血中血红蛋白的含量。
Het :血细胞比容,指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体积比。
临床意义:1、减少:(1) RBC和 Hb减少T贫血。
(2)根据 Hb来分级贫血:轻度 120-91g/L中度90-61g/L重度60-31g/L极度<30g/L(3)各种贫血时,RBC和 Hb减少程度可不一致。
(4)增生性贫血:骨髓增生活跃,如缺铁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失血性贫血等。
增生减低性贫血:骨髓增生低下,如再生障碍性贫血。
生理性减少:妊娠中晚期;老年人(造血功能减弱);6月至2岁婴幼儿(造血原料不足)病理性减少:红细胞生成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红细胞破坏增多(溶血性贫血)红细胞丢失过多(痔疮、寄生虫等)Ps.妊娠生理性贫血:妊娠期母体血容量增加,其中血浆的增多较红细胞更显著,血液处于相对稀释的状态,称妊娠生理性贫血。
妊娠合并巨幼红细胞性贫血:①孕妇对叶酸(VB9)需求量增大,正常妊娠每天最低需食物叶酸500-600ug,以供胎儿及母体需要。
双胎妊娠对叶酸的需求更大。
②妊娠期恶心、呕吐、食欲下降严重,叶酸摄入减少。
③孕妇有胃肠道疾病时,如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部分或大部分切除等,使胃黏膜壁细胞分泌的因子减少,导致VB12吸收障碍,加重叶酸和 VB12的缺乏。
④药物干扰。
通过一碳方式进行新代并用于治疗癌症的药物,如甲氨蝶呤和5-氟尿嘧啶,可能会导致功能性叶酸缺乏的结果。
医院常规检查正常数值和意义
血液1.血红蛋白【正常值】男:120--160克/升,女:110--150克/升【临床意义】血红蛋白的减少,可反映贫血的程度;增加可为生理性或病理性。
2.红细胞计数【正常值】男:4.0--5.5×10*12/升,女:3.5--5.0×10*12/升【临床意义】对诊断各种贫血及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有意义。
3.网织红细胞计数【正常值】0.2--1.5% 【临床意义】对于贫血的鉴别论断及抗贫血治疗的效果观察有意义。
4.血型测定【正常值】A、B、O、AB型。
【临床意义】确定各型血型。
5.白细胞计数【正常值】成人:4--10×10*9/升,儿童:8--10×10*9/升。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各种炎症及某些血液病;减低:可见于再障及病毒感染。
6.白细胞分类【正常值】中性:0.54--0.75%,嗜酸性:0.005--0.05%,嗜碱性:0--0.01%,淋巴:0.2--0.4%,单核:0.03--0.08%.【临床意义】通过观察各类白细胞的形态及百分比,对某些感染、寄生虫病、传染病及某些血液病等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一定意义。
7.异常淋巴细胞【正常值】0.048。
【临床意义】增高,多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及其它病毒性疾病。
8.血小板计数【正常值】成人:100--300×10*9/升,儿童:120--250×10*9/升。
【临床意义】减少:可见于原发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障、急性白血病,伤寒、脾功能亢进、化学药物中毒等;增多:在临床上较少见,有特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脾切除术后等。
9.出血时间【正常值】1--3分钟。
【临床意义】延长:可见于血小板减少、血管性假性血友病。
10.凝血时间【正常值】1--5分钟(玻片法);5--10分钟(试管法)。
实验三网织红细胞计数血沉测定优秀课件
▪ 4. 计数 用低倍镜依次计数四角4个大方格内的 白细胞数。
▪ 5. 计算 白细胞 /L=N/4×10×20×106=N/20×109/L
▪ 6. 报告方式 X.X×109/L。
▪ 试剂 新亚甲蓝 ▪ 标本 新鲜全血
操作步骤
▪ 1.加染液 将Ret染液2滴加至小试管中,做好标记。 ▪ 2.加血 在已加入染液的小试管内注入新鲜全血2滴,立
即混匀。
▪ 3.染色 室温下染色10-15min。 ▪ 4.涂片制备 取染色血1小滴推制成薄血涂片,自然干燥 ▪ 5.观察 低倍镜下选择红细胞分布均匀、着色好、背景
操作步骤
1.采血 采静脉血1.6ml加入含0.4ml 109mmol/L枸 橼酸钠溶液抗凝剂的采血管中(即采血量到采血管 2ml刻度线处) ,混匀。 2.吸血 混匀血吸入血沉管内至刻度“0”处,拭去 管外残余血。 3.立血沉管 将血沉管直立于血沉架上。 4.读数 1h末准确读取红细胞下沉后露出的血浆高 度。 5.报告方式 XX板、血盖片、试管、微量 吸管、加样枪、乳胶吸头、纱布
四、试剂
白细胞稀释液
五、标本
EDTA盐抗凝血
六、操作
▪ 1. 加稀释液 用加样枪吸取白细胞稀释液0.38ml 于小试管中。
▪ 2. 加血 用清洁干燥微量吸管吸取抗凝血20μl, 擦去管外余血,轻轻加至白细胞稀释液底部, 再轻吸上清液清洗吸管2~3次,混匀。
2h内完成。
▪ 5.红细胞沉降率在1h沉降过程中,并不是均衡等速 度的沉降,绝不可以只观察30min沉降率,将结果乘 以2作为1h血沉结果。
二、血液沉降率测定(自动血沉仪法)
红细胞检查
红细胞检查1、妊娠3个月以上血沉加快是属于生理性增高。
2、魏氏法血沉参考值:<50岁:男性0~15mm/h,女性0~20mm/h;>50岁:男性O~20mm/h,女性0~30mm/h;>85岁:男性O~30mm/h,女性O~42mm/h;儿童O~10mm/h。
3、骨髓移植后,RET大于15×109/L,表示无移植并发症;若小于15×109/L,伴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增高,可能为骨髓移植失败。
4、正常情况下,外周血可出现Ⅲ型和Ⅳ型网织红细胞。
若骨髓增生明显,可出现Ⅰ型和Ⅱ型网织红细胞。
5、正常正常情况下,Ⅲ型网织红细胞约占20~30%,Ⅳ型约占70~80%。
6、网织红细胞发育阶段分为4型,包括:丝球形、网型、破网型、点粒型。
7、正常成人的MCV参:80~100fl,新生儿:86~120fl。
8、高脂血症、白细胞增多症可使MCH假性增高。
9、MCV=HCT/RBC。
10、遗传性球形红细胞贫血是正常体积均一性贫血。
11、MCV减低、MCH减低、MCHC正常是属于单纯小细胞贫血,包括慢性感染、慢性肝肾疾病性贫血。
12、温氏法测血细胞比容时,离心管和注射器必须洁净干燥,以防溶血。
离心力不足时血细胞比容误差很大,不易计算MCV、MCHC。
抗凝剂应选择对血细胞体积无影响且溶解迅速,EDTA-K2效果好,亦可采用双草酸盐抗凝剂。
13、离心后血液由上之下分别为血浆层、血小板层、白细胞层和有核细胞层、还原红细胞层、带氧红细胞层。
14、点彩红细胞是红细胞内出现的异常结构,不是形态改变。
15、靶型红细胞见于各种低色素性贫血(如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HbC病)、阻塞性黄疸、脾切除后。
16、球形红细胞见于遗传性和获得性球形细胞增多症(如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直接理化损伤如烧伤等)和小儿。
17、小红细胞的直径<6um18、红细胞中央1/3为生理性淡染区占整个红细胞19、HiCN转化液PH近中性(7.2±0.2)。
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
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累及以皮肤、肾为主的多个器官。
大多起病隐匿,多数患者以低热为主,有乏力、倦怠、食欲不振、体重下降、关节痛、肌肉痛、皮肤黏膜有红斑狼疮表现,可累及心、肺、肾、神经及血液系统等,出现相应的表现。
(1)血常规检查:全血细胞均可低于正常。
(2)尿常规检查:尿蛋白(PRO)可阳性,镜下可见红细胞(RBC)、白细胞(WBC)及管型。
(3)血沉(ESR)测定:可增快。
(4)抗体测定:抗核抗体(ANA)、抗双链DNA抗体及抗Sm抗体阳性,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有确定诊断意义。
(5)蛋白电泳测定:可有γ-球蛋白(γ-G)及α2-球蛋白(α2-G)值升高。
(6)免疫球蛋白(Ig)测定:常有免疫球蛋白A、G、M(IgA、IgG、IgM)值升高。
(7)活化第三补体成分(C3)、活化第四补体成分(C4)测定:均常低于正常值。
(8)循环免疫复合物(CIC)测定:可为阳性。
(9)类风湿因子(RF)测定:可呈阳性。
(10)肾功能检查:可有尿素氮(BUN)及肌酐(Cr)值升高。
(11)血红斑狼疮细胞(LE)检查:若找到狼疮细胞,可以确诊。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检查项:1. 白细胞(WBC或LEU)2. 白细胞分类(DC)3. 红细胞(RBC或BLC)4. 网织红细胞(RC或RET)5. 血沉(ESR)6. 红斑狼疮(LE)细胞7. 血常规化验报告单8. 华珊全自动血细胞计数分类仪(CELL-DYM3500型血球分析仪)报告形式9. 尿沉渣显微镜检查10. 尿蛋白(PR0)11. 血清蛋白电泳(SPE)12. α2-巨球蛋白(α2-MG或AMG)13. 尿素氮(BUN)14. 血肌酐(Cr)15. 免疫球蛋白G(IgG)16. 免疫球蛋白A(IgA)17. 免疫球蛋白M(IgM)18. 循环免疫复合物(CIC)19. 补体成分C3(C3)20. 补体成分C4(C4)21. 抗核抗体(ANA)22. 抗双链DNA抗体(分抗dsDNA和抗ssDNA抗体两大类)23. 类风湿因子(RF)白细胞(WBC或LEU)(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单位】个/升(个/L)【正常值】成人白细胞数为(4.0~10.0)×109/升。
(精选)血液病常规检查正常值
---------------------------------------------------------------最新资料推荐------------------------------------------------------(精选)血液病常规检查正常值血液病常规检查正常值液检查正常值(一)一般检查:总血量 65~90 毫升/公斤体重比重全血男性1.054~1.062;女性 1.048~1.059 血浆1.024~1.029 血红蛋白男性 127~153 克/ L 平均 140 克/L;女性 113~136 克/ L 平均 125 克/ L 红细胞数男性 4.29~5.3810 12 平均 4.83 10 12; 女性 3.83~4.83810 12 平均 4.33 10 12 网织红细胞 0.5~1.5﹪红细胞压积男性42.0~49.0﹪平均 45.6﹪;女性 37.0~43.0﹪平均 40.0﹪红细胞平均体积 82~92 立方毫米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 27~31 微微克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320~360 克/ L 红细胞直径 7.0~7.6 微米平均 7.33 微米平均红细胞厚度 2 微米饱和指数 0.85~1.15 血色指数 1(0.9~1.1)体积指数 0.9~1.1 红细胞沉降率短管法(Culter法)男性 0~8 毫米/ 1 小时女性 0~10 毫米/ 1 小时长管法(Westergren 法)男性 0~15 毫米/ 1 小时女性0~10 毫米/ 1 小时白细胞总数 4.0~10.0109/ L 白细胞分类中性粒细胞 50~70﹪平均 66﹪嗜酸粒细胞 0.5~3﹪平均1.5﹪嗜硷粒细胞 0~0.75﹪平均 0.5﹪淋巴细胞 20~30﹪平均 26﹪单核细胞 1~8﹪平均 6﹪嗜酸粒细胞直接计数50~300/毫米(二)出血性疾病检查:1 / 11血小板计数 100~300109/ L 出血时间 Duke 法1~3 分钟 Lvy 法 0.5~6 分钟凝血酶原时间(Quick_期法) 11~13 秒凝血酶原消耗时间>20 秒为消耗正常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55.77.1 秒再钙化时间﹤ 3 分钟血块回缩时间 30~60 分钟开始, 18 小时后明显回缩, 24 小时完全回缩血块回缩定量正常值 48~64﹪(平均 54.7﹪)血浆纤维蛋白原定量 0.2~0.4 克/ 100 毫升纤维蛋白溶酶原(胞浆素原)测定6.8~12.8 单位(平均 9.61 单位)优球蛋白溶解时间﹥ 120 分钟血小板第 3 因子测定 10.71.63 秒血小板粘附性测定男性34.95.95﹪;女性 39.45.19﹪毛细血管脆性试验(束臂试验):直径 5 厘米圆周内 5 分钟男性 0~5 个;女性 0~10个(三)溶血性疾病检查:血清总胆红素 3.4~17.1umol/L 直接胆红素0~6.8u mol/ L 间接胆红素 3.4~10.2u mol/ L 黄疸指数4~6 单位游离血红蛋白﹤ 5 毫克﹪结合珠蛋白 50-200 毫克﹪抗人球蛋白试验直接阴性;间接阴性红细胞盐水脆性0.42﹪NACL 溶液开始溶解; 0.32﹪NACL 溶液完全溶解热抵抗正常无溶血酸溶血试验阴性 G6PD 含量正常成人2.8~9.61.5﹪平均 5.0 正常新生儿(脐血) 3.4~11.61.9 平均 6.9u M/分钟/克 HB/25℃(杜传书报告)红细胞盐水脆性中间脆性 0.445~0.4 (四)血红蛋白并检查:血红蛋白电脉(静电脉) HbA1.20~3.16﹪0.49 平均值 2.18---------------------------------------------------------------最新资料推荐------------------------------------------------------﹪抗碱血红蛋白﹤ 2﹪(五)免疫性疾病检查:免疫球蛋白正常值 lgG lgA lgM lgD lgE 血清含量(毫克)﹪ 800~1680 细胞免疫淋巴细胞转化率﹥ 60﹪ E 玫瑰花试验﹥60﹪ EAC 玫瑰花试验 30~40﹪(六)血液生化检查:1.全血; 葡萄糖(福林吴氏法) 4.4~6.7mmol/ L 非蛋白氮 14.3~25 mmol/ L 尿素氮 3.2~7.1 mmol/ L 肌酐 88.4~176u mol/ L 丙酮酸 35~100u mol/ L 血氨(纳氏试剂显色法) 10~60 微克﹪(酚-次氯酸盐法)46~139 微克﹪高铁血红蛋白 0.03~0.13 克﹪胆碱酯酶比色法男性38~57 单位;女性34~53 单位指示剂测定法正常 pH 值变动范围为 0.8~2.0,平均 1.50.4酸碱度(动脉血) pH 值 7.35~7.45 二氧化碳分压 34~35 毫米汞柱(平均 40 毫米汞柱)碱剩余(碱缺失) 03 mmol/ L110~420 50~190 0.1~0.4 0.01~0.09 缓冲碱 45~55 mmol/ L(平均 50 毫米量/ L)标准碳酸 22~26 mmol/ L(平均 24 毫米量/ L) 2.血浆; 二氧化碳结合为 50~62.7 容积﹪(22~30mmol/ L 平均 25 毫米量/ L) 3.血清钠 312.8~333.5毫克﹪(135~147 mmol/ L)钾 15.64~19.55 毫克﹪(3.5~5.1mmol/ L)钙 9~11 毫克﹪(2.25~2.58mmol/ L)磷(无机磷)成人 3.0~5.0 毫克﹪(0.97~1.61mmol/L)儿童 4~6 毫克﹪(1.29~1.94mmol/ L)蛋白结合碘3 / 114.0~8.0 毫克﹪铁男性 11~30 mmol/ L; 女性9~ 27mmol/ L 饱和铁男性 249~387 毫克﹪; 女性204~429 毫克﹪铜 90~124 毫克﹪氯化钠(以氯化钠计算) 570~620 毫克﹪(95~105mmol/ L)血清胆碱酯酶比色法30000~80000u/L 指示剂法 pH 值变动范围为 0.4~0.8 碱性磷酸酶(Bodanskv法) 40~110u/ L (King-Armstrong 法) 5~12 单位/ L酸性磷酸酶(Bodanskv 法) 0.9~1.9u/ L (King-Armstrong法) 1~4 单位/ L 乳酸脱氢酶 104~245u/ L 血脂总脂 4~7 克/ L 胆固醇 2.86~5.98 mmol/ L 胆固醇脂占总胆固醇的70~75﹪磷脂 1.4~2.7 mmol/L 甘油三酯0.56~1.7 mmol/L 脂蛋白电泳脂蛋白30~40﹪脂蛋白 60~70﹪游离脂肪酸 0.2~0.6 mmol/ L 总蛋白60~80 克/ L 白蛋白 40~55 克/ L 球蛋白 20~25 克/ L纸上电泳分析白蛋白 61.7 1.35﹪球蛋白 5.281.08﹪10.551.0﹪ 7.211.38﹪ 15.22.86﹪血清粘蛋白(改良Harris 法) 2~4 毫克﹪(Winzler 法) 40~90 毫克﹪丙种反应蛋白阴性抗溶血性链球菌O ﹤ 500 单位动脉血气分析动脉血氧饱和度 94~100﹪动脉血二氧化碳含量49.8~63.9 容积﹪(平均 52 容积﹪)动脉血氧分压 95~100 毫米汞柱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35~45 毫米汞柱血常规化验单参考值血常规是最一般,最基本的血液检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血细胞计数】Complete blood count计数每升血液中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数量,同时测定血细胞体积、血细胞内某种物质含量等,由此判断血细胞质量有无异常。
采血部位:静脉、毛细血管抗凝剂:EDTA-K2或EDTA-K3(乙二氨四乙酸钾盐)检测方法:手工检测,仪器检测送检要求:及时送检,不可置于4℃冰箱?一、红细胞相关参数:RBC Hb Hct;红细胞平均值(MCV MCH MCHC);RDW;形态改变(一)RBC、Hb、Hct:RBC:红细胞计数,单位体积外周血中红细胞的数目。
Hb:血红蛋白计数,单位体积外周血中血红蛋白的含量。
Hct:血细胞比容,指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体积比。
临床意义:1、减少: (1)RBC和Hb减少→贫血。
(2)根据Hb来分级贫血:轻度120-91g/L 中度90-61g/L 重度60-31g/L 极度<30g/L(3)各种贫血时,RBC和Hb减少程度可不一致。
(4)增生性贫血:骨髓增生活跃,如缺铁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失血性贫血等。
增生减低性贫血:骨髓增生低下,如再生障碍性贫血。
生理性减少:妊娠中晚期;老年人(造血功能减弱);6月至2岁婴幼儿(造血原料不足)病理性减少:红细胞生成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红细胞破坏增多(溶血性贫血)红细胞丢失过多(痔疮、寄生虫等)Ps.妊娠生理性贫血:妊娠期母体血容量增加,其中血浆的增多较红细胞更显著,血液处于相对稀释的状态,称妊娠生理性贫血。
妊娠合并巨幼红细胞性贫血:①孕妇对叶酸(VB9)需求量增大,正常妊娠每天最低需食物叶酸500-600ug,以供胎儿及母体需要。
双胎妊娠对叶酸的需求更大。
②妊娠期恶心、呕吐、食欲下降严重,叶酸摄入减少。
③孕妇有胃肠道疾病时,如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部分或大部分切除等,使胃黏膜壁细胞分泌的内因子减少,导致VB12吸收障碍,加重叶酸和VB12的缺乏。
④药物干扰。
通过一碳方式进行新陈代谢并用于治疗癌症的药物,如甲氨蝶呤和5-氟尿嘧啶,可能会导致功能性叶酸缺乏的结果。
原因是,这些药物能抑制叶酸通道中的关键酶,如甲氨蝶呤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DHFR),5-氟尿嘧啶抑制胸苷酸合成酶(TS)。
叶酸吸收降低也能发生类似二甲双弧、消胆胺、抗痉挛药和H2阻断剂等药物中,但这些都是在饮食叶酸摄入量较低的情况下发生的。
叶酸和VB12都是合成DNA过程中重要的辅酶,叶酸缺乏导致FH4合成障碍,进一步导致DNA合成障碍,全身多种组织受累,以造血组织最为严重,引起幼红细胞增殖成熟障碍,骨髓内出现形态和功能上均异常的巨幼红细胞,寿命较短,往往过早破坏,造成贫血。
表现为头晕、疲乏无力、全身水肿、心悸、气短、皮肤黏膜苍白、腹泻、舌炎、舌乳头萎缩等。
2、增多:(1)生理性增多:新生儿(一周内)、高原生活、剧烈运动、成年男性高于成年女性。
(2)病理性增多:相对性:血浆容量减少,如严重呕吐、腹泻、出汗、烧伤、尿崩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甲状腺功能亢进危象等。
绝对性:临床上称为红细胞增多症,分原发性与继发性。
①继发性:血中EPO增多所致。
(缺氧/其他疾患→EPO↑→RBC↑)。
EPO可代偿性增加,因血氧饱和度减低引起,红细胞增多程度与缺氧程度成正比。
生理性EPO代偿性增加见于胎儿、新生儿、高原地区居民。
病理性则见于严重慢性心肺疾病,如COPD、肺源性心脏病、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以及携氧能力低的异常血红蛋白病等。
EPO非代偿性增加,可见于某些肿瘤或肾脏疾患,如肾癌、肝细胞癌、卵巢癌、肾胚胎瘤、肾上腺皮质腺瘤、子宫肌瘤以及肾盂积水、多囊肾等。
②原发性:称为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是一种原因未明的以RBC增多为主的骨髓增生性疾病,目前认为是多能造血干细胞受累所致。
特点是RBC持续性显著增多,可高达(7-10)×10*12/L,Hb(180-240)g/L,全身总血容量增加,白细胞和血小板也不同程度增多。
本病属于慢性和良性增生,部分患者可转变为白血病等。
3、Hct:可反映红细胞的增多或减少,但受血浆容量改变和红细胞体积大小的影响。
(1)增高:各种原因所致血液浓缩,HCT常达0.5以上。
临床上测定脱水患者的HCT作为补液参考。
也可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可达0.6以上,甚至0.8.(2)减低:见于各种贫血。
由于贫血类型不同,红细胞体积大小也有不同,血细胞比容的减少与红细胞数目的减少不一定成正比。
(二)红细胞平均值:MCV:平均红细胞比容,指每个红细胞的平均体积(fl)。
MCV=Hct/RBC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指每个红细胞所含Hb平均量(pg)。
MCH=Hb/RBCMCHC: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指每升血细胞中平均含Hb浓度(g/L)。
MCHC=Hb/Hct(三)RDW: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反映外周血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由血细胞分析仪测量而获得。
可用RDW-CV即红细胞体积大小的变异系数表示,也可用RDW-SD方式。
临床意义:12、用于缺铁性贫血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早期诊断--在缺铁性贫血发生之前,隐性缺铁期病人RDW增高。
鉴别诊断--缺铁贫、轻型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均表现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而缺铁贫患者RDW增高,珠蛋白生成障碍患者RDW88%为正常。
(四)红细胞形态改变:正常形态:双凹圆盘状,无核,向心性浅染,直径6-9um。
正常形态可见于正常人、再障、急性失血性贫血、白血病等。
临床意义:1、大小异常:小红细胞---直径<6cm,见于低色素性贫血,如缺铁性贫血等。
大红细胞---直径>10um,见于溶血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巨红细胞---直径>15cm,常见于叶酸或VB12缺乏所致的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大小不均---见于病理造血,反映骨髓中红细胞系增生明显旺盛,在增生性贫血如缺铁贫、溶血性贫血、失血性贫血等贫血达中度以上时,均可见某种程度的红细胞大小不均,巨幼贫尤为明显。
形态异常:球形细胞---主要见于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也可见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涂片中此种细胞约占20%以上才有诊断意义。
椭圆形细胞---正常人血涂片中约1%椭圆形细胞,遗传性椭圆形细胞增多症患者有严重贫血时可达15%以上,一般高于25%-50%才有诊断价值。
巨幼贫可见巨椭圆形细胞。
口形细胞---正常人血涂片中偶见,如多达10%以上,常见于遗传性口形红细胞增多症。
少量可见于DIC及酒精中毒。
靶形细胞---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异常血红蛋白病,靶形细胞常占20%以上。
少量也可见于缺铁性贫血、其他溶血性贫血以及黄疸或脾切除后病例。
镰状细胞---常见于镰状细胞贫血。
泪滴形细胞---见于骨髓纤维化,也可见于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溶贫。
棘形细胞--见于棘形细胞增多症(先天性无β脂蛋白血症),也见于脾切除后、酒精中毒性肝病、尿毒症等。
裂细胞---又称红细胞形态不整、红细胞异形症,指红细胞发生各种明显的形态学改变。
见于红细胞因机械或物理因素损伤,为微血管病性溶血的表现,如DIC、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尿毒症综合征、恶性高血压以及心血管创伤性溶血性贫血,也可见于严重烧伤患者。
红细胞缗线状形成---涂片中红细胞呈串珠叠连,常见于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等。
2、染色反应异常:低色素性---提示血红蛋白含量明显减少。
常见于缺铁贫、珠蛋白生成障碍贫、铁粒幼细胞性贫血、某些血红蛋白病。
高色素性---提示血红蛋白含量明显增高。
常见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球形细胞也呈高色素性。
嗜多色性---红细胞呈淡灰蓝或紫灰色,是一种刚脱核的红细胞,体积稍大,属未完全成熟红细胞,活体染色即网织红细胞。
正常人外周血中约占1%,增多反应骨髓造血功能旺盛,红系增生活跃,见于增生性贫血,尤以溶贫最为多见。
3、结构异常:成人外周血中红细胞凡有结构者,均属于异常红细胞。
有核红细胞---正常成人有核红细胞均存在于骨髓之中,外周血涂片中除在新生儿可见到有核红细胞外,成人出现均属于病理现象。
主要见于各种溶血性贫血、红白血病、髓外造血(如骨髓纤维化)及其他(如骨髓转移癌、严重缺氧等)。
染色质小体---Howell-Jolly body 红细胞内含有含有圆形紫红色小体,直径约0.5-1um,一个或数个,是核的残余物,亦可出现于晚幼红细胞中,此小体多见于溶血性贫血、巨幼贫、红白血病及其他增生性贫血。
嗜碱性点彩---basophilic stippling红细胞内含有细小嗜碱性点状物质,是核糖体凝集而成。
有时与嗜多色性并存,也可发现于有核红细胞胞质内。
大量增加并成粗颗粒状点彩,多见于铅中毒,也可见于骨髓增生旺盛的其他贫血如巨幼贫。
卡波环---Cabot ring成熟红细胞内出现一条很细的淡紫红色线状体呈环形或8字形,可能是纺锤体的残余物或是胞质中脂蛋白变性所致。
提示严重贫血、溶血性贫血、巨幼贫、铅中毒或白血病等。
二、白细胞相关参数:WBC、DC(一)WBC:白细胞计数,指单位体积外周血中白细胞总数。
正常健康成人为(3.5-9.5)×10*9/L.白细胞总数的增多或减少主要受中性粒细胞数量的影响,淋巴细胞等数量上的改变也会引起白细胞总数变化。
(二)Neutrophil:N,中性粒细胞,在外周血中可分为Nst(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和Nsg(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以分叶核为主,胞体呈圆形,直径10-13um,胞质丰富,染粉红色,含较多细小均匀的淡粉红色中性颗粒。
胞核深紫红色,染色质紧密呈块状,核为杆状或分叶状。
Ps.粒细胞在人体的分布:骨髓=分裂池(原、早幼、中幼)+成熟池(晚幼、杆状)+储存池(分叶、部分杆状)外周血=循环池+边缘池1、正常情况下,外周血中的N以2-3叶核为主。
骨髓中粒细胞数目是外周血中10倍左右。
2、循环池:进入外周血的成熟粒细胞有一半随血液而循环,受骨髓释放和边缘池的影响。
3、边缘池:进入外周血的另一半成熟粒细胞,粘附于微静脉血管壁,边缘池与循环池粒细胞保持动态平衡。
由于多种原因影响,边缘池和循环池的粒细胞可一过性的从一方转向另一方,使WBC大幅波动。
临床意义:1、N↑:多数情况下,N↑伴随着WBC↑,但二者也可能不一致。
(1)生理性:日间变化(下午较早晨更高)妊娠后期及分娩剧烈运动、激动、严寒酷热等。
此类波动在30%甚至50%无意义,定时和连续随访才有意义。
(2)病理性:机理为缺氧、细菌内毒素、肿瘤坏死产物等→边缘池释放增加、骨髓产生和释放增加。
①急性感染:化脓性球菌最为常见(金葡、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等)。
但在某些极重度感染时,WBC总数反而减低。
②严重组织损伤及大量血细胞破坏:如严重外伤,较大手术后,大面积烧伤,急性心肌梗死,严重血管内溶血后12-36小时,WBC总数和N可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