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5黄河颂教案新人教版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七下第二单元第5课《黄河颂》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七下第二单元第5课《黄河颂》教案,本节课主要围绕课文《黄河颂》展开,包括知识,了解作者光未然及其创作意图。
2.分析课文的结构和主题,掌握课文内容。
3.学习课文中的重点词汇、词组、成语,提高词汇量。
另外,我发现课堂总结环节,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回顾不够到位。为了加强这一点,我打算在今后的教学中,增加课堂小结的环节,让学生在课后及时巩固所学内容。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黄河颂》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生活中是否感受过自然的力量?”比如,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课文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黄河的伟大和它所蕴含的精神。
-课文主题的深入理解:学生可能难以体会到课文中对黄河的深情赞美和民族精神的表达,需要教师引导和解读。
-自主学习与探究:如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黄河文化,形成探究性学习习惯,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小组合作的有效性:在小组活动中,如何保证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提高合作效率,是教师需要关注的问题。
举例:在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时,教师可以通过举例说明,让学生识别并体会“波涛汹涌”这一成语在文中的形象描绘,再通过写作练习,让学生尝试运用类似的修辞手法,以加深理解和掌握。同时,针对课文主题的深入理解,教师可以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以突破难点。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黄河精神的表达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对比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黄河颂》教案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通过写作表达对家乡的热爱”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写作中的问题、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修辞手法。对于难点部分,如“九曲黄河”和“惊涛拍岸”的象征意义,我会通过对比和实际例句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义精神的句子或段落,并分析其情感表达。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我们将进行一次小型的写作练习,让学生尝试仿写课文中的一种修辞手法。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黄河颂》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黄河颂》教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课文《黄河颂》的阅读与理解;《黄河颂》中所表达的爱国主义精神的探讨与分析;对课文中重要词句、修辞手法的学习和运用;通过课文学习,了解黄河在我国历史文化中的重要地位;结合课文内容,进行相关的写作和口头表达训练。具体教学内容如下:
1.阅读课文《黄河颂》,理解课文大意,把握文章结构。
2.学习课文中的重要词句,如“九曲黄河”、“惊涛拍岸”等,并了解其修辞手法。
3.探讨和分析课文中表达的爱国主义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4.了解黄河在我国历史文化中的地位,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承文化的情感。
5.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写作和口头表达训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此外,实践活动中的小组讨论环节,让我看到了学生们团队合作的精神。他们在讨论中互相启发,共同解决问题。但同时,我也发现有些小组在讨论过程中,个别成员参与度不高,这提醒我在组织小组活动时,要更加注重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确保每个人都能在讨论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黄河颂教案新人教版
5黄河颂创作á浩浩荡荡:水势大。
形容气势雄壮,规模宏大。
“一把黄土塑成千万个你我,静脉是长城,动脉是黄河。
亲河,它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孕育出灿烂的华夏文明;它凭借天险屏障,【朗读诗歌,揣摩情感”一歌词部分,在歌颂黄河之前,对黄河作了一番描绘。
这些句子表现了黄河的什么特点?个层次,即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进的伟大精神和信念。
节奏鲜明,韵律和谐。
责任感的抒写。
在民族存亡的时刻,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本教学方案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注重朗读训练,指导到位,且形式灵活多样。
整个课堂书声不绝于耳,与图片、音乐融为一体,共同营造出生动活泼、激情飞扬的氛围。
关于黄河精神与诗人感情等内容,教师讲得很少,主要通过学生自己反复朗读、感悟与交流讨论去理解,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学生欣赏诗歌的潜能得到了开发。
方法指导:怎样从修辞入手,赏析诗句从修辞入手,赏析诗句是诗歌鉴赏的常考题之一。
题型一般以简答题为主。
[解题技法]1.明确各种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如比喻的作用是化此为彼,形象生动,想象力丰富;拟人的作用是化物为人,亲切自然等。
2.认真阅读,仔细分析,审清题目。
先判断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再结合具体的诗句分析该修辞手法对于增强诗歌表现力的作用。
素材积累:关于黄河的诗词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李白《赠裴十四》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行路难》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刘禹锡《浪淘沙》。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5黄河颂教案新人教版
三、预习检测:1.读准下列字音.磅礴(páng )(bó )澎湃(péng )(pài )气魄(pò )高山之巅( diān )狂澜(lán )哺育( bŭ)浊流(zhuó )屏障(zhàng )2.理解下列词语.狂澜:大波浪.山巅:山顶、哺育:喂养.滋长:生长.四、听读课文:结合时代背景,你认为作者描绘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气魄,歌颂它伟大坚强的精神,是要表达什么情感?【交流点拨】作者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激励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保卫黄河,保卫中国.五、整体感知:1.题目《黄河颂》中哪个字是关键,也是题眼?【交流点拨】颂2.主体部分中"望"字所统领的内容?【交流点拨】望——劈成南北两面3.“望……劈成南北两面”是如何写的?【交流点拨】近镜头:特写;俯瞰:全景;纵向:南北;横向:两岸.4、诗歌从哪几个方面来歌颂的?【交流点拨】从三个方面:①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②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③黄河激励了中华民族.5.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交流点拨】表达作者对黄河的赞美之情,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精神.6.作者心目中的黄河象征什么?具有什么精神?【交流点拨】象征了中华民族,具有伟大坚强的精神.7.根据“序曲-主体-尾声”三个部分,划分层次并能概括大意:【交流点拨】序曲黄河伟大坚强主体望黄河——颂黄河尾声学习黄河精神8.歌词中“啊!黄河!”出现了几次?起了什么作用?【交流点拨】三次.“啊!黄河!”反复出现,把歌词主体部分从分为三个层次.由实到虚、环环紧扣、逐步深入.六、合作探究:1.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交流点拨】"摇篮"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交流点拨】"屏障"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这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制胜法宝.)2.如何理解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万千条铁的臂膀”?【交流点拨】从全句看,这是一个比喻句,把黄河比喻为一个巨人,黄河主流是巨人的躯干,黄河流域中的无数条支流就是“巨人”身上千万条“铁的臂膀”.其次,应该和上文结合起来理解,如此巨人,“一泻万丈,浩浩荡荡”体现了气势磅礴、勇不可挡的气度和力量,正足以激发民族的精神和信念.七、迁移拓展课上到这,想必同学们心中一定漫溢着对母亲河的深情厚意.可是我们是怎样对待我们的母亲河的呢?说句实话,我们对不起黄河.据学者们研究,两千多年前,黄河并不姓“黄”,而是叫“河水”或者“大河”,河水也是相当清澈的.现在,我们的母亲又变成了什么模样?黄河今天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现状堪忧.请针对这一严重的生态危机,设计一则公益广告或只是广告词,呼吁人们保护母亲河.八、达标测试1.学生做“当堂达标检测题”,教师监考.2. 学生做完后,组内相互批改,多媒体课件展示答案3.各组汇报批改情况,尤其是错得比较多的题.九、总结反思1.学后反思学生谈感受,谈收获,反思不足等.2.教后反思教师总结学习重点,目标达成,学生表现等.。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5黄河颂教案新人教版
第5课黄河颂【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体味作品的情感。
2.体会文章的意境美,感受黄河恢宏的气势,学习本文借物抒怀的写法。
3.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的坚强品格,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情境导入】同学们,“一把黄土塑成千万个你我,静脉是长城,动脉是黄河。
”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它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孕育出灿烂的华夏文明;它凭借天险屏障,抵御了一次又一次外族的入侵,凝聚了中华民族伟大坚强的精神。
今天,我们来学习光未然的《黄河颂》,去领会黄河的英雄气魄。
【新课解读】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朗读提示及要求:1.注意字词,读准字音,辨清字形。
2.欣赏《黄河颂》,你听出了怎样的朗读语气和语调?3.揣测一下题目中哪个字是关键点。
明确:1.狂澜.(lán)屏障.(zhànɡ)浊.流(zhuó)体魄.(pò)山巅.(diān)澎湃.(pài)哺.育(bǔ)一泻.万丈(xiè)浩.浩荡荡(hào)2.激昂、雄健、豪迈、奔放。
3.“颂”字。
黄河颂,是黄河的颂歌,是时代的颂歌,是中华民族的颂歌,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颂歌。
让我们来欣赏这首对黄河的深情颂歌。
二、深入探究——理清思路《黄河颂》由序曲、主体、尾声三部分组成。
请同学们再读诗歌,思考三部分各写了什么内容。
学生自由诵读、思考;然后小组内讨论;最后各组代表发言,教师引导、明确:序曲展示了黄河的伟大坚强,主体歌颂了黄河的伟大精神,尾声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的精神。
主体部分首先写望黄河。
一个“望”字,一直统领到“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望”的内容既有写实的成分,也有雄奇瑰丽的想象。
先是近镜头特写“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再是俯瞰全景总写“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然后是纵向描写黄河的流向“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最后横向展开到黄河流域两岸“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这一节淋漓尽致地写出了黄河的自然、地理特征,特别是黄河的形态、奔腾的气势、汹涌的力度。
人教部编本初中语文七年级下第2单元第5课《黄河颂》教案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对黄河的具体描述。这些描述展示了黄河的壮丽景象和深远影响,以及它如何激发我们对自然的敬畏和爱国情怀。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在课文中的应用,以及黄河的文化象征意义。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实例分析来帮助大家理解。
首先,导入新课环节,通过提问关于河流的经历,我发现学生们对黄河的了解并不深入,这让我意识到,对于这样具有深厚文化背景的课文,背景知识的铺垫尤为重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引导学生接触和理解相关的文化背景。
接着在新课讲授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于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理解存在一定难度。在讲解过程中,我尽量用生动的例子和身边的比喻来帮助他们理解,但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这部分内容仍需要更多的练习和讲解。
-情感态度的传达:课文中蕴含着深厚的爱国情感,学生可能难以完全体会,需要通过讨论、朗读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
-创作背景的认识:学生对作者的创作背景可能不熟悉,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适当补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举例解释:
-在讲解修辞手法时,可以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尝试自己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进行创作,加深理解。
2.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分析课文结构与写作特色,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激发创作灵感,提高表达与创作能力;
3.强化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黄河作为母亲河的象征意义,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4.增进社会责任与担当素养: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在实践活动中,分组讨论和诗歌创作活动让学生们积极参与,气氛活跃。但我观察到,部分学生在讨论时仍然显得不够自信,可能是因为他们对黄河文化的认识不够深刻。在未来的教学活动中,我应该鼓励更多的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黄河颂语文教学教案优秀5篇
黄河颂语文教学教案优秀5篇黄河颂语文教学教案精选篇1【教学依据】通过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
《黄河颂》是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文章。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一、联系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现代国情(如五四运动、九一八事变、抗日战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和语言文化的爱国主义情操。
二、要细致分析、细心揣摩课文中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汉语言丰富、优美的表现力,饶有兴趣地锻炼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
三、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很好的朗读课文,教学时应继续注重朗读训练,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出感情,通过反复朗读,自行领会文意,培养语感。
要引导和鼓励学生说出对课文的整体感受,通过师生互动、交流,进一步把握课文内容。
《黄河颂》是著名的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的歌词,同时也可当作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的现代诗来读。
这首诗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黄河的形象,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概,表达了对黄河的热爱与歌颂,同时也表达了一个炎黄子孙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文章语言和抒情方式浅显易懂,情绪慷慨激昂,是初中一年级学生接受诗歌教育、领略新诗艺术的好材料。
因此调动学生情感是上好本课的首要条件,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歌词主体部分是深入理解课文的关键。
新课程中强调教师教育理念的变化、教学中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师生互动,合作交流,从而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健全的人格。
根据《黄河颂》的特点,设计本课的教学时,可从朗读训练,培养语感,整体领会文意的角度出发,激发并强化学生的朴素的爱国情感。
本案例设计了四个活动层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组织教学内容。
首先以“黄河知识知多少”,调动学生知识积累,了解黄河历史,同时可调动起学习情感;然后以“吟诵黄河诗作”完成本课的朗读训练任务,借助音乐的力量,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反复体味诗歌中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第三个板块中,注重从学生的理解感悟入手,让学生探究黄河精神的实质所在,特别是最后一个问题的各抒己见,更是富有时代气息,学生虽没有诗人的生活体验,但仍可从自己所处年代出发,明确新时代的青年应持一种怎样的人生观念;最后以“咏唱黄河歌曲”作结,强化了课文的情感,深入了学生的心灵。
七年级下册语文《黄河颂》教案【三篇】
我的问题:
自我评价: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黄河颂》问题生成——评价单 设计者:朱晓娟 学校:北郭中学 姓名: 班级:
各位同学,请根据预习内容,在单位时间内进行系统思考后,认真完成下列题目,并在小组内充分交流,经过合作探究
后,准备多元化展示。
问题一、语言体味: 1、“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想想看,“劈”字好在哪里?能否换成“分”? 2、“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五千年的古国文化,在你这儿发源。你认为把黄河比作“摇篮”好吗? 3、“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你怎样看待作者在文章最后反复吟诵这句话的意图? 问题二、1、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概?他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 2、在我们学过的诗歌中,有些诗直白抒情,风格豪迈,有些诗则委婉含蓄。你认为这首诗属于哪一种?为什么?你还能从 学过的诗歌中再举出一两例吗? 问题三、诗人在歌颂黄河之前,对黄河作了一番描绘,这些句子表现了黄河的什么特点? 问题四、如何把握《黄河颂》语言上的特点? 问题五、1、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 2、诗由朗诵词和歌词两部分组成,从全诗来看,你认为朗诵词这部分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问题六、请写出本文表达的主题思想? 拓展题 你平时了解历史典故吗?黄河流域有许多古战场,你能举出几处吗?写出下列典故相关的历史人物。 (1)卧薪尝胆 (2)三顾茅庐 (3)负荆请罪 (4)破釜沉舟 A 古战场: B 历史人物( 1) 小组评价: 2) (3) 教师评价: (4) ( 《黄河颂》问题训练——评价单 设计者:姬秀珍 学校:方井小学
七年级语文下册 5黄河颂教案 新人教版 人教 新版
黄河颂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理解诗歌内容,获得人生的有益启示。
(2)体味和推敲重点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教材分析《黄河颂》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组诗《黄河大合唱》的第二部《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大型合唱音乐作品,光未然作词,冼星海谱曲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在《黄河颂》中,诗人作为时代的歌手出现,他站在高山之巅,代表祖国英勇的儿女,向着黄河唱出了颂歌《黄河颂》是歌词,同时也可当作优秀的文学作品来欣赏,还可以当作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来读这首诗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黄河的形象,语言和抒情方式浅显易懂,情绪慷慨激昂,是七年级接受诗歌教育、领略新诗艺术的好材料。
本课的思路是以诵读为主,不过多讲解,只略加点拨,相信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对于黄河的地貌特征和汹涌气势没有感性的认识,对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的认知也比较浅显;但同时,学生有着朴素的爱国感情,在课堂上又乐于表达自己的阅读体会,只要加以恰当引导和激发就可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学习目标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
2.品析语言,感受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培养爱国情怀。
评价任务1.在课堂上能够准确流畅的说出黄河精神、民族精神。
2.小组内每人能至少找出一句他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情地朗读结合具体句子、词语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灿若寒星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黄河颂》教案
6.教学内容:
-《黄河颂》的背景知识介绍。
-课文朗读与解析:分析课文结构,理解作者赞美黄河的意图。
-词汇学习:学习生字词,掌握词语用法。
-情感体验:通过课文学习,感受作者对黄河的赞美之情。
-讨论与交流:探讨黄河在我国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核心素养目标
-运用朗读、复述等方法,感受课文的韵律美和情感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对黄河的赞美之情,培养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学习课文中的优秀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教学重点:
-掌握《黄河颂》的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领悟课文表达的情感,培养爱国情怀。
5.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意义。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黄河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黄河颂》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见过壮阔的河流?”(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黄河的伟大与神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黄河的基本概念。黄河是中国的第二长河,它孕育了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的地理、历史和文化意义深远,是我们民族的骄傲。
《黄河颂》教案(优秀5篇)
《黄河颂》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该页是可爱的编辑帮大伙儿收集整理的《黄河颂》教案【优秀5篇】,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黄河颂》教案篇一一、指导思想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成了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
它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一定的交叉性、继承性、综合性,并具有相对独立特点。
它的研究与实施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
本课例尝试将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认知目标1.了解作者和作品。
2.了解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方法。
3.利用字典,掌握“涛、澜、浊、宛、魄、涤、泻、荡、屏”等9个字。
技能目标1.初步学会用普通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读歌词中的语言。
情感目标感受歌词所表现的伟大民族精神和强烈爱国感情三、重点难点通过反复诵读,感受黄河雄壮的气魄和中华民族伟大坚强的精神。
四、学法指导通过“读——品——诵——谈”的四步进行学习。
五、课前准备:教师——深入认识关于黄河、《黄河大合唱》的知识,做好相关课件和网站。
学生——收集《黄河颂》的相关知识(光未然、冼星海、《黄河大合唱》、抗日烽火),了解《黄河颂》的写作背景并寻找有关《黄河大合唱》的影视听资料,聆听黄河大合唱中的豪迈歌声。
六、教学过程:(一)引入(教师引导):同学们,当一个民族处于危急存亡的时刻,我们实在需要没有母亲河召唤!当抗日烽火燃遍中华大地时,诗人光未然随军行进在黄河岸边。
雄奇壮丽的山河,英勇抗敌的战士,使他感受到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
于是,他向着黄河母亲,唱出了豪迈的颂歌!(师)借助画面、音乐的力量,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轻声跟诵《黄河颂》(生)展示自己课前的所得——《黄河颂》的相关知识(光未然、冼星海、《黄河大合唱》、抗日烽火),了解《黄河颂》的写作背景。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5黄河颂教案新人教版
5 黄河颂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能正确认读、理解、识记、运用本课词语。
2.了解作者及作品相关知识;了解黄河的过去和现在状况。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并在朗诵中想象、感受黄河的气势和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朗诵能力。
【过程与方法】1.利用多媒体去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为朗诵打好基础。
2.采取听、读、诵、背等灵活多样的朗诵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朗诵水平。
3.在讨论交流,品味质疑探究中,感受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中所表现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指哪条河?(黄河)学生回答后大屏幕显示《中国地图》,让学生找出黄河的地理位置,并说说对母亲河——黄河知多少?(提示:可从河长、流经省份、流域面积及人口、历史文化等方面回答)学生回答后屏幕显示相关资料,并让学生齐读:黄河仅次于长江,是中国第二大河,干流全长5464公里,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绥远、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份,成“几”字形,向东注入渤海,沿途汇集了30多条主要支流和无数溪川,流域面积达75万多平方公里。
黄河流域有肥原沃土,物产丰富,山川壮丽,居民几占中国总人口四分之一,耕地则约占全国四成,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读完教师顺势导入课题:既然我们的母亲河如此之伟大,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满怀激情地歌颂她吧!基础梳理1.字词清单(1)生字注音劈.(pī)浊.流(zhuó)巅.(diān)气魄.(pò)澎湃..(péng pài)狂澜.(lán)宛.转(wǎn)屏障..(píng zhàng)哺.育(bǔ)榜.样(bǎng)一泻.万丈(xiè)(2)理解词义①气魄:魄力;气势。
②赞歌:赞美人或事物的歌曲或诗文。
③澎湃:形容波浪互相撞击;形容声势浩大,气势雄伟。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国家情怀5黄河颂教案新人教版
3.诗歌主题理解:《黄河颂》的主题是表达对黄河的敬仰和赞美,以及对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的弘扬。
4.诗歌意象解析:解析诗歌中的关键意象,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等,理解其象征意义和表达效果。
5.诗歌情感分析:分析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如对黄河的热爱、对中华民族的自豪等,感受诗歌的情感力量。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理解《黄河颂》的深层含义时,学生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首先,课文中的了一些比喻和象征手法可能难以理解,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等,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的解释。其次,对黄河精神以及它所代表的民族精神的理解可能会有难度,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历史和文化背景进行思考。最后,如何将个人的情感体验与课文内容相结合,形成对国家情怀的深刻理解,也是学生需要克服的挑战。
(2)对于学生选择的诗歌进行阅读和分析的作业,教师应关注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解读能力。在批改时,要注意学生对诗歌的主题、意象和情感表达等方面的把握,并给出具体的改进建议。同时,要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和评价诗歌的美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对于学生课后互相分享和讨论的作业,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参与情况和交流效果。在反馈时,要注意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并给出具体的改进建议。同时,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外的学习和交流活动,提高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三)新课呈现(预计用时:25分钟)
知识讲解:
清晰、准确地讲解《黄河颂》的文本内容和文学特点,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突出《黄河颂》的重点,强调《黄河颂》的难点,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互动探究:
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围绕《黄河颂》的主题和意象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单元第5课黄河颂教案新人教版
5黄河颂【教课目】知与技术:认识本首歌的作史背景; 有感情地朗文,品歌中的言; 提升歌的朗能力。
程与方法:通频频朗文,深入理解含在失重的思想感情 ; 通合作沟通,理解歌用平的言表达深沉郁的思想感情。
感情度与价:感觉中所表的大的民族精神和烈的国感情,培育学生国主情操。
【教课要点】有感情地朗歌,在理解歌的象征手法的基上,感觉中民族的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
【教课点】引学生领会黄河的文化内涵。
【教法学法】法、合作研究法【教课】2【教课程】第一一、入从古到今,黄河以其雄伟的气,奔在中国大地上,滋润着一代又一代中子女。
歌黄河就是歌我大的中民族⋯⋯我一同去倾听《黄河》那激动的旋律⋯⋯(听《黄河》朗)二、作家作品光已然,原名光年,1913 年出生在湖北光。
1927 年在中学年月就参加革命工作。
1935 年作了《五月的花》歌,1939 年到延安后作了歌中民族精神的《黄河大合唱》。
冼星海曲后行全国。
《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大型合唱音作品,共有八个章,分是《黄河船夫曲》《黄河》《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口曲》《黄水》《黄河怨》《保黄河》《大吼吧,黄河》。
三、准下边色字的字音:山 di ān哺bǔ育澎péng湃pài狂lán zàn歌源yuán屏障 zhàng zhuó流滋zī 气概pò劈pī成宛wǎn解狂:大波涛山:山培育:饲养滋:生四、朗感知同学自由朗首注意朗奏和重音朗指1、“我站在高峰之,望黄河,奔向南。
”一句下文,所以停要稍。
后边的四个分句注意要点“奔”“劈”的重,且四句越越激动,表黄河的气。
2、三个“啊”要得深邃,声音稍稍延,“黄河”要得高昂,表示在歌。
3、最后的两句“像你一的大!”充了斗的信心,要得有力五、自主、合作、研究1、题目《黄河颂》中,哪个是要点词?“颂”2、本诗能够分几个部分?请用简短的语言表达出来。
三个部分:序曲、主体、结尾。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5黄河颂教案新人教版
九.教学反思与改进
今天,我完成了《黄河颂》这一课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如讲授、讨论、案例研究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感受黄河的壮丽景色和悠久历史。通过分组讨论和朗诵练习,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展示了对诗文的深入理解和感悟。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2. 使用多媒体资料和图片,生动展示黄河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帮助学生形象记忆。
3. 实例分析和仿写练习,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修辞手法和结构特点。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
1. 选择适合教目标和学习者特点的教学方法:
- 讲授法:教师以讲述、讲解为主,系统、全面地传授《黄河颂》的诗意、修辞手法和黄河的历史文化背景。
6.诗中表达诗人情感的诗句有“我对黄河,怀有无尽的敬意”和“黄河啊,你是我们的母亲河”。这些诗句直接表达了诗人对黄河的敬仰之情和对黄河的深厚感情。
7.对于黄河的理解和感悟,我认为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黄河的浩渺和汹涌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坚韧和毅力,黄河的泛滥和治理则象征着中华民族与自然灾害的斗争精神。
- 举办“黄河知识问答”竞赛,检验学生对黄河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七、典型例题讲解
七、典型例题讲解
例题1:请分析《黄河颂》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并说明其作用。
答案:
《黄河颂》中使用了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
1. 比喻: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黄河的水流比喻为从天而降,形象地描绘了黄河的壮丽景象。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第5课《黄河颂》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黄河颂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感受黄河雄壮的气魄和中华民族伟大坚强的精神。
2、品读歌词中的语言。
3、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内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感受黄河雄壮的气魄和中华民族伟大坚强的精神。
教学难点:1、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内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2、品读歌词中的语言。
教学准备:《保卫黄河》的音乐多媒体课件黄河颂朗诵视频教学方法:朗读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竞赛形象感知意境渲染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流程:一、情境导入播放《保卫黄河》歌曲。
师:听了这首歌你有什么感觉?师:这首震撼人心的歌曲作者是谁?生:光未然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他为黄河所写的另一首颂歌《黄河颂》。
(板书题目)二、简介作者及背景师:要了解这首现代诗,必须先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请看大屏幕。
(大屏幕出示写作背景,学生介绍)1938年,抗战正在激烈进行,日本侵略者的铁蹄正践踏着华北大地。
在中华民族到最危险的时刻,英勇无畏的华夏儿女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推入高潮,1938年9月,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出队来到了黄河,来到了壶口瀑布。
滔滔的黄河水,在诗人心中掀起了万丈狂澜,他挥笔写下了不朽的诗篇——《黄河颂》。
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读到了《黄河颂》这首组诗也是异常激动,触发了他的创作灵感。
他和光未然合作,连续写作六天,完成了一部史诗性的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
这组歌随后唱过大江上下,激励着中华儿女为祖国的尊严而战。
三、多角度朗读,让学生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
(一)初读课文,把握感情基调。
师:(紧承导入语)这部史诗性的音乐作品,曾经唱过大江上下,激励着中华儿女为祖国的尊严而战。
今天我们21世纪的中学生再次为黄河唱响颂歌,谁来朗诵这首诗?(学生抢读)(大屏幕出示朗读的要求)A、读出节奏与重音,把握好语速和语调。
B、有感情的朗诵,读出气势,读出诗人要表达的感情。
学生评价师:同学们读的都不错,现在我们在来听朗读录音,听完后谈谈你的感受,你觉得应该怎么读?举例。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5黄河颂教案新人教版20180502164
黄河颂●教学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巅、澎湃、狂澜、屏障、哺育、九曲连环”等词语的读音、词义、并学会运用2.感受黄河的悠久历史与波澜壮阔的形象,理解黄河所凝聚着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颂扬黄河、赞美民族伟大的内涵,体会作者炽烈的爱国情怀2.引导学生美读诗歌,感受其韵律美、画面美、修辞美●教学难点揣摩意蕴丰富的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我们的母亲河,是我们的民族之魂,是中华儿女的骄傲和自豪。
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用手中的生花妙笔挥洒激情赞美过它, 毛泽东同志曾说过一句话“藐视黄河,就是藐视我们这个民族”黄河。
著名的民族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大型民族交响乐《黄河大合唱》曾感动了一批又一批的中华儿女为祖国而战斗。
今天,让我们吟诵着《黄河颂》,走进它的词作者——著名诗人光未然那充满强烈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感的心灵世界。
二、作者、作品及背景、简介1.关于作者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县人1935年8月创作《五月的鲜花》歌词,以其深怀忧患与愤恨体现浓郁深沉的抒情气息,广为传唱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
2.关于作品本文选自组诗《黄河大合唱》第二部《黄河颂》。
《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大型合唱音乐作品,由著名诗人光未然作词,著名音乐家冼星海谱曲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这八个乐章分别是《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河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反映中华民族英雄儿女抗战的真实场面3.关于背景1938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了我国的华北地区,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许多进步作家、艺术家也积极地投入到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中来,他们通过自己创造的形象反映现实斗争,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光未然1939年到延安,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黄河颂教学准备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能正确认读、理解、识记、运用本课词语。
3、了解作者及作品相关知识;了解黄河的过去和现在状况。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并在朗诵中想象、感受黄河的气势和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朗诵能力。
【过程与方法】1、利用多媒体去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为朗诵打好基础。
2、采取听、读、诵、背等灵活多样的朗诵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朗诵水平。
3、在讨论交流,品味质疑探究中,感受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中所表现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点拨法、延伸拓展法。
课前准备1.教师通过网络或其他途径搜寻有关黄河的摄影作品和影像资料,使学生通过观看这些作品对黄河产生感性认识。
2.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
制作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指哪条河?(黄河)学生回答后大屏幕显示《中国地图》,让学生找出黄河的地理位置,并说说对母亲河——黄河知多少?(提示:可从河长、流经省份、流域面积及人口、历史文化等方面回答)学生回答后屏幕显示相关资料,并让学生齐读:黄河仅次于长江,是中国第二大河,干流全长5464公里,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绥远、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份,成“几”字形,向东注入渤海,沿途汇集了30多条主要支流和无数溪川,流域面积达75万多平方公里。
黄河流域有肥原沃土,物产丰富,山川壮丽,居民几占中国总人口四分之一,耕地则约占全国四成,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读完教师顺势导入课题:既然我们的母亲河如此之伟大,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满怀激情地歌颂她吧!基础梳理1.字词清单(1)生字注音劈.(pī)浊.流(zhuó)巅.( diān )气魄.(pò)澎湃..(péng pài)狂澜.(.lán)宛.转(wǎn)屏障..(.píng zhàng)哺.育(bǔ)榜.样(bǎng)一泻.万丈(xiè)(2)理解词义1.气魄:魄力;气势。
2.赞歌:赞美人或事物的歌曲或诗文。
3.澎湃:形容波浪互相撞击;形容声势浩大,气势雄伟。
4.狂澜:比喻动荡不定的局势或猛烈的潮流。
5.宛转:辗转。
文中指弯弯曲曲地地延伸。
6.摇篮:比喻幼年或青年时代的生活环境或文化、运动的发源地。
7.体魄:体格和精力。
8.屏障: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多指山岭、岛屿)。
9.哺育:喂养;比喻培养。
10.滋长:生长,产生(多用于抽象事物)。
11.榜样:作为仿效的人或事例(多指好的)。
12.九曲连环:本义指黄河的地理、自然特征(黄河有九个重大的弯)。
现在多形容很曲折、复杂的情况,也可以形容河流弯曲。
九曲,形容道路弯弯绕绕。
连环,形容曲折的道路一条连着一条。
13.一泻万丈:形容江河水流迅速;也形容文笔奔放、流畅。
文中指前者。
14.浩浩荡荡:形容声势壮大,规模广阔。
2.作者简介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县人。
1927年在中学时代即参加革命工作,“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辍学,曾做过学徒、店员和小学教师。
1936年抵达上海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从事进步文艺活动。
1935年8月创作的《五月的鲜花》歌词,以其深怀忧患与愤恨、浓郁深沉的抒情气息广为传唱。
1938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唱遍全国。
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剧本》《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
3.背景探寻本诗选自组诗《黄河大合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1938年,抗日烽火燃遍中华大地,诗人随军行进在黄河岸边,面对雄奇壮丽的山河、英勇抗敌的战士,他感受到了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坚强不屈的意志。
于是1939年诗人到延安后,创作了篇幅与规模宏大的组诗《黄河大合唱》。
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1939年4月13日,《黄河大合唱》由抗战演剧队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演,引起巨大反响,很快传遍全国。
整体感知1、题目《黄河颂》中,哪个是关键词?“颂”2、本诗可以分几个部分?请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
三个部分:序曲、主体、尾声。
3、序曲部分和尾声部分之间有什么关系?各自的侧重点是什么?本诗首尾呼应,但序曲部分重点在“黄河”上,尾声部分重点在“中华儿女”上。
4、请同学思考“主体”部分:可以分成几部分?重点在哪里?我们可以把它们概括为什么?可以分为两部分:绘黄河、颂黄河。
第二节是主体部分,主要是“颂黄河”,但并不是立即开始歌颂,在“颂”之前有一个蓄势阶段,即望黄河。
5、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绘黄河”部分所写的内容及其作用。
从三方面实写黄河之景,表现颂歌气势,为“颂黄河”蓄势。
6、朗读“颂黄河”部分,思考:诗人从几方面来歌颂黄河?三方面:黄河养育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中华民族;黄河激励中华民族。
7.“颂黄河”这一环节也有明显的外部标志,这就是文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
默读第二节,思考:这句话把内容划分为几个层次?每个层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句话将内容划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历史贡献;第二层:地理特征;第三层:自然特点。
文本探究1.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气魄?他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诗人从黄河的自然特点、黄河的地理特征、黄河在历史上对中华民族的贡献等方面赞美了黄河的气魄。
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了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定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2.“澎湃”“狂澜”“宛转”“屏障”等词语向我们展示了黄河的伟大气势和特征。
为什么把“黄河”比作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明是在黄河流域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黄河养育了世代的炎黄子孙,所以称它为“摇篮”。
这是一个暗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表达作者对黄河的赞美之情。
3.标题中最关键的字是“颂”,表明整篇诗歌都在对黄河进行赞颂。
为什么在演唱前安排一段朗诵词?演唱前安排一段朗诵词的目的是引起听众的注意,知道是歌唱黄河的歌。
前面的朗诵词交代演唱主题,确定演唱基调,有“引言”的作用。
4.作者借对黄河的描绘歌颂,表达对民族精神的赞颂之情。
诗歌最后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最后两句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充满了战斗的决心。
这里用反复起了强调的作用,表达了对民族精神的赞颂,也表达了必胜的信心。
5.诗歌对黄河的赞颂部分,用“啊!黄河”把它分为了三个层次。
为什么把黄河比作“民族的屏障”,说它有“千万条铁的臂膀”?以“啊!黄河!”为标志分为三层,分别从黄河的历史贡献、地理特征、自然特点这三方面歌颂了黄河。
诗中的比喻“民族的屏障”“千万条铁的臂膀”,分别是从黄河的地势特点和自然特点作喻,肯定了黄河的保卫作用和激励中华民族斗志的作用。
6.这是一首风格豪迈的诗歌,在赞颂黄河之前为什么还要“望”黄河呢?在赞颂黄河之前先“望”黄河,是先描写,再歌颂。
作者在歌颂黄河之前,有一个蓄势阶段,“望”中既有写实的成分,也有雄奇瑰丽的想象;条理清楚、章法严谨,为后面的歌颂做了很好的铺垫。
7.感受诗歌中黄河的惊涛澎湃的磅礴气势。
为什么最后一段要与“中华儿女”联系上呢?联系时代背景,我们可以知道作者的写作目的就是要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精神,抗日救国。
诗歌最后道出的就是作者的写作目的。
8.学习黄河的伟大与坚强,号召中华儿女奋起抗争,这确实是作者的心声,读到这,我们都会热血沸腾,并将保卫祖国作为至高的誓言,下面让我们以“作者写黄河,就是写……”的格式面对黄河说一句心中的誓言,以此颂扬伟大的黄河吧。
例如:(1)作者写黄河,就是写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儿女因为你而骄傲自豪!(2)作者写黄河,就是写黄河的苦难史,就是写中华民族的屈辱史。
(3)作者写黄河,就是写黄河是我们伟大的母亲河!(4)作者写黄河,就是写黄河以她不朽的流淌,构筑成了中华民族的主动脉。
(五)、延伸拓展:1、你知道有关黄河的著名诗句有哪些?请说给大家共赏。
2、欣赏歌曲,谈感受:《黄水谣》、《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
2、观看录像:《黄河是如何变“坏”的.rm?》,自由发言谈感想。
四、布置作业:在班上举办一次《黄河颂》歌唱比赛或《黄河颂》朗诵比赛。
板书设计拓展延伸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2、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3、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刘禹锡《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4、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行路难·其一》5、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6、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7、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柳中庸《征人怨 / 征怨》8、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9、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李白《赠裴十四》10、人间更有风涛险,翻说黄河是畏途。
——宋琬《渡黄河》11、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
——李白《公无渡河》课后作业学习黄河的伟大与坚强,号召中华儿女奋起抗争,这确实是作者的心声,读到这,我们都会热血沸腾,并将保卫祖国作为至高的誓言,下面让我们以“作者写黄河,就是写……”的格式面对黄河说一句心中的誓言,以此颂扬伟大的黄河吧。
(1)作者写黄河,就是写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儿女因为你而骄傲自豪!(2)作者写黄河,就是写黄河的苦难史,就是写中华民族的屈辱史。
(3)作者写黄河,就是写黄河是我们伟大的母亲河!(4)作者写黄河,就是写黄河以她不朽的流淌,构筑成了中华民族的主动脉。
教学反思本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首先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使之能以一种科学的态度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
其次,信息技术的运用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实践平台,教师借助论坛这一畅所欲言的平台,使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协作学习得到了和谐统一。
第三,这样的整合模式所营造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同时我布置的整合任务,既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也以各种形式、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学习,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了教育过程最优化,使学生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的主动构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