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绝打骂式教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绝打骂式教育
当父母面对孩子犯错,一遍说不通,便大发雷霆,沿袭了父母辈的教育模式——抄起家伙,就是一顿痛扁。

“打是亲,骂是爱,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说法早就过时、不受用了!
一切都是父母为了宣泄愤怒的借口,找不到合适育儿方式的表现!有关调查显示,近20%的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常常使用“打骂教育法”。

爸妈正视:孩子的问题,就是父母的问题!
粗暴打骂式教育对孩子的影响
我们先来看个小故事
美国的首位总统乔治·华盛顿,出生于一个大庄园,家里有众多果园。

某天,华盛顿不经意砍了一棵樱桃树,他害怕会挨打,于是只好把杂树枝将樱桃树掩盖起来。

晚上,父亲来到果园,知道了儿子犯错了,假装不知情,反其道行之,夸赞儿子:“没想到你砍了这么多树,还懂得把砍断的杂树都堆积在一起!”华盛顿听后羞愧一脸,只好将实情和盘托出。

父亲说:“本来应该批评你,同时也很欣慰,你有勇气说出实情,我宁愿要一个勇于承担错误的孩子,也不愿意拥有满是樱桃树的果园。


华盛顿不解:“为什么承认错误会比一千棵樱桃树还珍贵?”
父亲回复:“因为承认犯错,代表你能承担责任,日后才能取得他人的信任,在社会上赢得他人的敬仰。

承认错误会比一千棵樱桃树还珍贵。

因此,孩子犯了错,父母不该用“十恶不赦”的目光注视,而是应该抓住这个教育契机,允许孩子有试错的机会,反而不会助长他们逆反的心理。

如果孩子长期接受了“皮肉教育”,视作这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却并未实际解决过问题。

孩子长大之后,愈加不服从父母、学校以及社会的约束,容易有暴力倾向,难以非暴力沟通。

而且,据有关数据调查,每当孩子犯错后挨骂、挨打,40.3%的孩子是非常不服气,对待父母的说教也当作耳旁风。

21.8%的孩子感到“愧疚,想办法改正”。

而有14.8%的孩子会萌生离家出走的念头。

这些恐惧心理和不良影响会伴随他们一生。

远离打骂式教育
1、开一张“罚单”
因为爸妈没有依着自己,在公众场合,孩子赖地不起,爸妈可以事后对此开“罚单”:可以扣除孩子的零
用钱,让他们知道自己不良行为是要付出代价。

“罚
单”可以根据孩子不良举动的严重程度,一一列举,轻
微的“惩罚”,严重的“惩罚”,分别扣多少钱。

2、“情理教育”替代“河东狮吼”
孩子对写作业有抗拒心理,总惦记着玩,部分爸妈会马上大吼大叫,更会加重他们的厌学心理。

如果爸妈
将“你必须怎么做”的说法改变成“希望你怎样做”的
说法,孩子更能接受这种“软性话语”的教育。

3、事不过三
爸妈允许孩子第一次犯错,予以提醒;第二次犯了错,采取严厉的警告;第三次,遵守家庭的原则,对孩
子进行一定的措施:当孩子故意地乱扔东西,发生三次
后,可以让他们一周都不准碰玩具。

巧用8个问话法
1、“说说看,发生了?”
很多家长遇到孩子和他人有矛盾,总是急着下定义。

“别人为什么招惹你?肯定是你先惹了别人!”
这样很有可能冤枉了孩子,应该给予他们说话的空间,让他们先说一说事情经过,有机会辩解,再进行分析。

目的:给予孩子话语权
2、“你的感觉如何?”
孩子被误会了,内心会委屈,爸妈先不论对错,让他们先说说心情,待心情平复后,他们才会愿意思考。

脑科学研究表明,当一个人情绪强烈的时候,外在刺激不容易被脑部吸收。

因此,先理解孩子的情绪,再给予忠告。

目的:让孩子先冷静,合理疏导情绪。

3、“你打算怎么做呢?”
家长鼓励孩子说出之后的打算,不要急着作批判。

目的:理性看待问题。

4、“你觉得有什么办法?”
允许孩子有各种想法,不妨跟孩子一起探讨,不论幼稚还是成熟,爸妈都要有参与性。

目的:一起讨论,利于沟通。

5、“有想过后果吗?”
当探讨结束,让孩子自行检视,每个方法有哪些后果。

孩子的想法与现实脱轨,可以借此表达自己的观点,陈述事实即可。

目的:孩子从中学会检视、自省。

6、“你会做出什么选择?”
在爸妈的合理引导后,孩子会了解一定的后果,作出相应的选择,爸妈要尊重孩子的选择,再让其判断自己选择的合理性。

目的:别为孩子做决定,让他们自己判断。

7、“你希望我怎么做?”
孩子向父母求助时,爸妈表示支持,如果孩子想依靠自己的能力解决,爸妈也要认同,这会有利于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

目的:爸妈的支持对孩子很重要!
8、“结果如何?”
当问题得到解决,爸妈和孩子再次讨论,未来遇到同样的问题,是不是可以采取相同的思维和解决办法。

让孩子做任何事,想到后果,检查自己的判断,掌握相应的处理方式。

目的:做出合理的选择,形成解决问题的模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