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中轴线发展历程及其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终稿)
北京中轴线的变迁ppt课件

20
(1)民国时期北京城中轴线沿线的变化 (2)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城中轴线的发展 (3)中轴线北延
21
如果说元、明、清三代是对北京城传统中轴线的建 设时期,那么从民国时期到现在则是北京城传统中 轴线的破坏与复兴时期。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圄联 军入侵北 京,中轴线也开始遭受一定程度 的破坏。民国期间, 中轴线上保护的工作 居多.但改造仍不可避免。这 段时间,北 京的中轴线开始改变,故将清末到19 49年建国前归为一个阶段,期间中轴线上的变 化 可从保护和改造两个方面来记述。
26
第四,地安门至鼓楼前大街面貌全部更新。 第五,紫禁城南部开放为古物陈列所,成立故宫博物院。
27
民国期间对待中轴线的态度是“保护,为我而用”。 对中轴线上古建筑的修缮和保护,体现了这条历史轴 线在城市的地位依然重要,适当的改造并设有削弱它 的重要性,现代交通的发展又起到了发展、加强中轴 线的作用。
22
一:保护
保护和修缮活动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中轴线上重 要建筑的修缮维护,中轴线道路的展宽、修建及街 道两侧市容的维护.中轴上广场、绿化的设计、建 造.中轴线两侧重要建筑、道路的修建和控制。
二:改造
中轴线上的改造和发展主要是出于交通原因,需 要对局部地区进行拆除等。
23
一:保护
24
二:改造
25
5
(1)确立与建造 (2)演变与形成 (3)继承与发展
6
7
北京中轴线的历 史可上溯到元朝, 其形成与元大都 的规划建设密切 相关。至元四年 (1267年),在金 代琼华岛离宫(现 在北海公园)的基 础上, 开始营造 都城 。
8
元大都的规划设计中 ,首先于积 水潭东北岸选定了全城的几何中 心(相当今鼓楼处), 设中心台, 建中心阁。由中心台向南. 切积 水潭东岸向东最突出的地方(相当 后门桥处), 引一条正南正北的 直线,确定为全城的中轴线,这 就是现在北京旧城中轴线的确定 之始 至元二十二(1285年)元大 都整体(包括城郭)基本竣工 。
走进北京中轴线

走进北京中轴线目录一、北京中轴线概述 (2)二、北京中轴线的地理与文化背景 (2)2.1 地理概述与北京城的布局 (4)2.1.1 地理特点与环境影响 (4)2.1.2 北京城的规划与布局 (6)2.2 文化与宗教的融合与碰撞 (7)2.2.1 中轴线上的宗教建筑群 (8)2.2.2 传统文化与艺术的体现 (9)三、北京中轴线的主要建筑物 (10)3.1 天安门与长安街 (11)3.1.1 天安门的历史与象征意义 (12)3.1.2 长安街的现代与文化交流 (14)3.2 天坛与祈年殿 (15)3.2.1 天坛的历史与建筑设计 (15)3.2.2 祈年殿的建筑美学与文化涵义 (17)3.3 紫禁城与故宫 (17)3.3.1 故宫的规模与建筑特点 (19)3.3.2 太和殿的文化与历史意义 (20)四、北京中轴线的保护与管理 (21)4.1 保护措施与现状评估 (23)4.1.1 中轴线保护的法律法规 (24)4.1.2 现存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 (25)4.2 管理策略与发展规划 (26)4.2.1 界面与区域划分管理 (28)4.2.2 协同发展与未来规划 (29)五、北京中轴线的当代价值与发展前景 (30)5.1 现代与传统相交融的新中轴线 (31)5.1.1 现代丘比特溢现代风貌 (32)5.1.2 文化遗产与当代艺术结合 (33)5.2 全球视野下的中轴线与城市发展 (34)5.2.1 与其他中轴线城市的对比 (35)5.2.2 全球文化交流的前景与中轴线未来的责任与挑战 (37)一、北京中轴线概述北京中轴线,位于中国首都北京市的中心地带,是一条具有世界文化遗产地位的历史名街。
它北起钟楼,南至永定门,全长约公里,是中国古代城市建筑的典范之一。
中轴线的两侧分布着众多著名的历史遗迹和文化景观,如天安门广场、故宫博物院、景山公园等,展示了中国古代都城的繁荣与辉煌。
北京中轴线始建于元代,明清两代进行了多次修缮和扩建,形成了今天的规模和格局。
写作素材: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中轴线

中轴线: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开篇的话在中国古代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上,从夏商周到元明清,出现过许多朝代,有的王朝一统天下,封疆万里;也有的王朝各自分立,割据一方。
不论是哪个朝代,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皆设置有自己的统治中心——都城。
这些都城是整个王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是王朝发展最繁荣的地方,也是社会影响最广泛的地方,如汉唐时期的长安和洛阳、元明清时期的北京。
作为统一王朝的都城,大多数都是经过精密规划才建造起来的。
而在古人的都城规划中,中轴线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如果说,一座都城是这个朝代的核心,那么,中轴线就是这座都城的核心,也就是一个朝代核心中的核心。
当然,历代都城的中轴线并不是同样的模式,而是随着历史文化的不断发展而发生变化的。
今天北京的中轴线就是中华文明五千年不断发展变化的最终见证。
中轴线是北京城的生命线,在城市发展史与建筑艺术史上,为我们留下了非常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给予其高度赞誉。
他说:“贯通全部部署的是一根直线。
一根长达八公里,全世界最长,也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穿过了全城。
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
前后起伏、左右对称的体形或空间的分配都是以这中轴为依据的。
气魄之雄伟就在这个南北引申、一贯到底的规模。
”北京城的中轴线是一曲用建筑演绎的华丽乐章,这样的比喻恰当而富有意义。
当然,这样的优美乐章也是有其前奏的。
北京中轴线的完美呈现,离不开中国古代都城中轴线的发展与积累,包括理论与实践的双向探索。
何谓中轴线中国古代文献,并没有明确提及“轴线”一词,更别说“中轴线”了。
直到清末民初,著名建筑学家乐嘉藻在其代表作《中国建筑史》中提出,“中干之严立与左右之对称”。
这是在描述中国古代建筑布局的特点而涉及到后世所谓的“中轴线”。
而真正明确提出“中轴线”这一概念并阐释其文化内涵的,则是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
早在20世纪40年代,他在其所著的《中国建筑史》绪论中指出,中国古代建筑的平面布局以多座建筑组合而成,其最突出的,就是主要中线的设计。
来首博看北京中轴线的“前世今生”

来首博看北京中轴线的“前世今生”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
而北京中轴线,则是北京城规划中的核心部分,连接了故宫、天坛、天安门等重要的历史文化景点。
这条“神往的中轴线”,见证了北京城的兴衰变迁,承载了无数历史故事和文化传承。
今天,我们将带您穿越时空,来一场关于北京中轴线的“前世今生”的探索之旅。
第一篇:前世我们来看看北京中轴线的“前世”。
北京中轴线的初期设计可以追溯到元代,那时的大都(现北京)城规划即已具有中轴线概念。
到了明清两代,中轴线逐渐成为了皇家城市的规划主轴,串联了故宫、天坛、天安门等一系列皇家重要建筑和寺庙。
而在清朝时期,中轴线更是得到了深化和完善,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规划格局。
故宫,作为北京中轴线的始点,是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也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典范。
而在故宫的南端,是天坛,这是中国古代皇帝举行祭天之礼的地方,也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杰作之一。
再往南是朱墙一般的天安门,这是中国现代政治的象征,也是中国人民的精神家园。
再看看中轴线的两侧,构筑了一系列古代的宫殿、牌坊、城墙等,如今依然保存完整,成为了现代人们了解古代中国的有力见证。
这些建筑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风格的代表,更是中国文化和历史的载体,承载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传统。
中轴线不仅仅是一条城市规划中的主要轴线,更是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宗教等各个方面的结合体,是中国传统社会的缩影和象征。
它见证了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兴盛和衰落,也见证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和传承。
中轴线的“前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篇章,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缩影和传承。
第二篇:今生而当今的北京中轴线,则承载着和展示着古老中国文明的也展现着现代北京的发展与变革。
在城市建设和规划中,中轴线一直是北京城市发展的重要参考。
如今的中轴线早已不再是仅仅一条传统规划中的轴线,更是连接了古老文明和现代文明的桥梁。
中轴线的建筑保护与修复成为了现代文明的一部分。
故宫、天坛等古建筑的保护修复工作一直在进行中,旨在保护这些珍贵的古建筑不被现代文明侵蚀。
北京中轴线的变迁

图11
鼓楼是历史上中轴线的北端点。这里的城市结构和
空间关系基本保持完好。
图12前门有着丰富的商业文化传统,将改造成新的文化 商业区。
图13永定门是北京所有城门当中最精致的。20世纪60年 代初在修二环路的时候被破坏,最近重修以保持中轴线的 完整。
图1 4奥林匹克公园用现代的手法诠释了中国传统园林艺 术,是中轴线在北边的新端点。它标志着北京城的公共空 间翻开了新篇章。
图3北京城的区域位置符合风水理论。北边的山阻挡了冬 天冷冽的风.和北部平原的入侵。东西部的群山为北京城 提供了丰富的水源,南边的低地和湿地疏导城内的暴雨. 补充水系统。
图4中国古代城池总能看到轴的关系。
《考工记》里理想
的城池图表明建造一座大城要遵循的原则。
图5随着城市规划进入一个更为复杂的阶段,仍然遵循轴 线原则。重要的建筑物一般都建在中轴线上。
毁了.埋在了煤山之F。 北京城的新的中靶线及紫 禁埔依然继承元朝大都的 中轴线,并向南伸展。在 明朝中期,南城叉建立了 外域.中轴线的延伸至南 端的先农坛{0天坛。1949 年新中国成立后,北京的 布局和中轴线gB没有发生
调蠢的关系 风水上中轴线和北京的关系
根据中国古代的风水理论或者说是直觉环境科学.住 宅、村庄和城市的理想位置是背阴朝阳.坐南朝北.背山 面水.左右成被山环抱之势(图2)。这原mI不仅表明
o-----------------…‘_‘
蓬
b…_一一
田10 田1
Imagel Imagel0
署一
围1 2 Imagel2
研究结果 研究根据北京城的发展历史把中轴线分成三个部分。 通过仔细地研究空间结构、土地使用以及中辊线上的城市 风景.我{门确定了每个部分的具体问鼢(圈i1)。 中央部分的问题中轴线上的一些中史建筑物己经不 要存正了。由于中轴线上没有控制好六规模的建设.空 徊的整体感被一些现代建筑破坏了,由于人们生活方式的 改变以及传统住宅区的消失.当地的^文文化和商业文化 在衰落。要解决好保护历史和满足现代变通之间的矛盾。 北京原来有一个完整的循环水系统.有湖、河道、湿地, 还有能排暴惩.集货运,客运.观光于体的淘渠。水系 统蜿蜒穿过中辘线.但是经过这么多年.遭到了很大的破 坏。其中有些中车由线上的水道己经不见了(国12)。 南边的同题南边的总体芨展要落后于北边,但是发 展的压力还是集中在中轴线上。南由轴线上新建的楼罕 主要是商业楼群.白天车流辆和人流量都很天.到晚上就 一片寂静。南苑是由轴线的南端.从1905年以来在总体计 划巾一直作为首都的南大门.不过它的空瓦形态和特征都 有待确定(图13)。 北边的问题北二环和奥杯匹克公园之间延长的中轴 线已经看不出来了。两删的建筑物的高度被控触在30米到 45米。地重线、建筑群相空间关系变得很单调。这一部分 成为应对快速交通的动脉。际了实现主办2008年奥运会的
北京中轴线征文

北京中轴线征文北京中轴线是一条贯穿北京市中心的重要道路,东起鼓楼,西至天坛。
它作为连接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景观,不仅将历史古迹串联起来,更是中国传统文化、建筑艺术与现代城市建设计划的交汇之地。
下面,我将从历史、文化、建筑和旅游四个方面谈谈自己关于北京中轴线的感想。
首先,北京中轴线的历史悠久。
它始建于明代,被称为皇城根。
当时的中轴线,主要是连接北京城的重要街道和城门以及皇城的各个部分。
在清代,随着国家的强大,北京的城墙和爱新觉罗王朝的建筑也不断扩大和改善。
这些建筑和道路在整条中轴线上形成了重要景观,同时也代表着中国古代建筑和城市规划的杰出成就。
其次,北京中轴线的文化内涵深厚。
它以花园、门楼、陵墓和庙宇等建筑群体为主,融合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建筑艺术。
其中,紫禁城、天坛、地坛、景山公园和故宫等,这些古庙宇、官方建筑和皇家花园,都是中国文化的杰出代表,被誉为世界建筑史上最为宏伟、壮美的建筑群体之一。
再次,北京中轴线的建筑风格独特。
它以古代皇宫和寺庙为主,造型富于变化,色彩丰富,富有强烈的艺术表现力,同时也展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及特点。
在这里,人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建筑在雕刻、彩绘、结构和风格上的独特魅力,以及在近现代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和文化传承上的杰出成就。
最后,北京中轴线的旅游价值不可忽略。
它作为北京的文化、历史、旅游的“三位一体”景区,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在这里,游客可以了解中国古代建筑规划和文化传统,观赏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优美的文化魅力,更可以享受到独特的文化体验和旅游服务。
总之,历史、文化、建筑和旅游是北京中轴线的核心特点,它作为一个重要的建筑和文化景点,不仅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精髓,而且反映了中国建筑和城市规划方面的独特贡献。
在未来,中轴线将继续成为世界重要的建筑遗产,向世界展现中国的城市文化和文化魅力。
大家说:北京中轴线

大家说:北京中轴线目录一、内容概括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1.2 北京中轴线的定义与特点 (3)二、北京中轴线的历史沿革 (4)2.1 明清北京城的中轴线 (5)2.2 现代对北京中轴线的认识与发展 (7)三、北京中轴线的构成要素 (8)3.1 地理位置与空间布局 (9)3.2 建筑风格与文化内涵 (10)3.3 生态环境与保护现状 (11)四、北京中轴线的城市影响 (12)4.1 城市形象与品牌塑造 (13)4.2 经济发展与产业升级 (15)4.3 社会文化与旅游体验 (16)五、北京中轴线的保护与传承 (16)5.1 保护规划与政策支持 (18)5.2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18)5.3 传承与发展策略 (20)六、结论与展望 (21)6.1 研究成果总结 (22)6.2 对未来发展的展望 (23)一、内容概括本文深入探讨了北京中轴线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以及其在现代城市规划中的重要性。
中轴线作为北京古城的核心规划,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卓越成就,也是北京城市规划的显著特色。
文章详细分析了中轴线的空间布局、建筑风格以及所承载的历史事件和文化象征,揭示了中轴线对于传承历史文化、塑造城市形象和推动城市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通过对中轴线的深入研究,本文旨在唤起公众对这一文化遗产的关注与保护意识,并探讨其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的未来发展方向。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以其独特的地位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而在这座城市的中心,有一条贯穿南北的中轴线,它不仅是北京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华文明的象征。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北京中轴线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北京中轴线的历史沿革、现状评估以及未来发展的可能性,以期揭示其背后的深层价值,并为城市规划和管理提供有益的参考。
北京中轴线,这条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线路,起始于元大都的丽正门,终止于明清两朝的钟鼓楼,全长约公里。
中轴线介绍五百一百五十字

中轴线介绍五百一百五十字中轴线是中国北京市的一个历史文化景观带,全长7.8公里,位于市中心,呈南北走向,以故宫为中心。
中轴线贯穿了北京的七个朝代,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政治和艺术价值,被誉为“中国的皇城脊梁”。
下面,我们来详细介绍一下中轴线的特点。
一、中轴线的历史和文化价值:1.延续的历史纵深。
中轴线的起点是北京的南端,在古代就是天坛时的所在地,它历史悠久,自元朝开始,就经过明、清两代的建筑扩建和考古发掘,在中国的建筑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2.展示了中国传统建筑风格。
中轴线沿路的古建筑按照传统的中国建筑风格建造,这些建筑都是历史上重要的皇家建筑物,建筑风格鲜明,意义深厚。
3.展示了中国传统建筑雕刻和园林艺术。
中轴线沿途的建筑雕刻精美,园林景观优美,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
二、中轴线的政治和艺术价值:1.政治价值。
中轴线南起天坛,北至紫禁城,穿过了北京历史上的政治、文化、经济、宗教四个中心区,因此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具有很高的政治价值。
2.艺术价值。
中轴线沿线历经多个朝代,上至元明清,各个历史时期留下的宫殿、庙宇、园林等建筑和景观,都是中国封建建筑与园林艺术的杰出代表。
三、中轴线的主要景点:1. 天坛2.大观园3.正阳门4.天安门5.毛主席纪念堂6. 北海公园7.故宫四、中轴线的今天:随着时间的推移,中轴线现在已成为北京市的重要历史文化区域和旅游景点,游客可以走访各个景点,体验这个唯一的中国古都。
同时,这里也是重要的文化艺术中心,许多展览会、文艺演出、体育赛事等活动都在这里举办。
总之,中轴线是中国历史、文化、政治和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其回顾了中国的七个朝代,在大程度上反映和阐述了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深度,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杰出体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城中轴线发展历程及其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①包书月张宝秀②摘要:本文阐述了北京城中轴线的起源和发展历程,阐明借助北京举办亚运会和奥运会的契机,中轴线得以向北延伸,2003年编制的“北京中轴线城市设计方案”又将中轴线向南延伸到了南苑。
本文将北京城中轴线分为三部分,即北中轴线、传统中轴线、南中轴线,它们的发展对北京城市空间结构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
北京应打破现有的单中心发展空间形态,依托中轴线、发展多中心,进而也使交通打破多层次环状结构、发展网络新格局。
关键词:北京,城市,中轴线,空间结构一、概述《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对城市轴线的定义是:组织城市空间的重要手段。
通过轴线可以把城市空间布局组成一个有秩序的整体。
王建国认为,城市轴线通常是指一种在城市空间布局中起空间结构驾驭作用的线形空间要素③。
北京旧城的中轴线南起永定门,经正阳门、天安门、端门、午门、故宫,向北直达景山山顶,最后在钟鼓楼北结束,纵贯北京城南北,全长7.8km,是世界上现存最长的城市中轴线。
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说,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线的建立而产生④;成亮说,城市轴线是一种历史性的城市空间组织与设计的思想和方法,所以它对由古到今的城市形态和城市肌理发展起到很重要的影响⑤。
中轴线决定了北京城市的格局。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明确提出,北京将发展“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格局,其中“两轴”中的“一轴”就是指北京传统中轴线。
二、北京城中轴线的发展历程(一)元、明、清三代北京城中轴线的形成与建设北京有着3000多年的建城史和800多年的建都史,自古以来是我国北方的军事重地。
中国古代城市从发展过程来看,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按统治要求平地新建的城市,一般有整体的规划,有明确的轴线,布局方正规则;另一类是由于地理位置优越,依靠经济发展自发形成的,一般布局不够方正规则。
北京城市的发展属于前者。
北京城中轴线开始于元朝。
忽必烈于至元元年(1264年)八月颁诏以燕京为中都,作为陪都。
忽必烈当时对金中都东北郊外金朝皇帝的离宫大宁宫非常欣赏,下令加以修缮,将自己的驻跸之地设在这个叫琼华岛的地方。
1267年,在此地建城,首先在积水潭东北岸选定了全城的几何中心(相当于今鼓楼处),设中心台,建中心阁。
由中心台向南,切积水潭东岸向东最突出的地方(相当于后门桥处),引一条正南正北的直线,确定为全城的中轴线,这就是现在北京旧城中轴线的确定之始。
元大都的中轴线南起丽正门北达中心阁,全长约3750m。
中心阁作为元大都中轴线的北端结束点,与南端的起点——丽正门遥相呼应,大内主城门和主殿都建在这条中轴线上,配殿和其他建筑分列中轴线两侧,从而形成一组相对完整的中轴线建筑群(图1)。
①本文是北京学研究基地课题“《北京流影丛书》之北京城中轴线”(BJXJD-KT2011-ZD03)研究成果之一。
②作者简介:包书月,女,首都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人文地理学专业。
张宝秀,女,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院长、教授,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基地主任,研究方向:历史地理学、人文地理学。
③王建国.城市传统空间轴线研究.建筑学报.2003(5):24。
④梁思成.北京——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梁思成全集第五卷,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101。
⑤成亮.浅析城市轴线在城市规划中的运用.城市规划与设计.2009(1):35。
图1.元大都(引自:侯仁之主编《北京历史地图集》,北京出版社,1988年:27-28)明北京城的中轴线是在元大都中轴线的基础上演变而来,并向南、向北延伸,这使得明代北京城中轴线的纵深感更强,空间序列更加丰富(图2)。
明代北京城修建主要内容与时间见表1。
表1. 明代北京城修建主要内容与时间时间修建内容洪武元年(1368)将元大都北城墙南迁五华里筑新墙,辟德胜、安定二门,在元大都土墙外包筑砖石永乐十五年(1417)始建皇城及内城角楼永乐十七年(1419)将元大都南城墙南迁二里筑新墙,开三门,名称如元大都三个南城门之旧。
在元大都东、西土墙外包筑砖石。
改崇仁门为东直门、和义门为西直门永乐十八年(1420)中心阁被改建为鼓楼,并在鼓楼以北大约190m处兴建钟楼,使中轴线上的建筑、层次更加丰富永乐十九年(1421)明成祖正式迁都北京,在中轴线两侧兴建太庙和社稷坛。
正统元年(1436)修筑九门城楼、瓮城、箭楼、城壕、桥闸;在元大都土墙内侧包筑砖石;挖南海,堆万岁山正统四年(1439)内城城垣竣工,改称丽正门为正阳门、文明门为崇文门、顺承门为宣武门、齐化门为朝阳门、平则门为阜成门嘉靖三十二年(1553)始建外城,兴建永定门,北京旧城的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北达钟鼓楼北,全长约7.8km嘉靖四十三年(1564)建外城箭楼及瓮城资料来源:北京正阳门内展览。
图2.明代北京城平面图(引自:侯仁之主编《北京历史地图集》,北京出版社,1988年:31-32)清代依旧定都北京,沿用明北京城,中轴线上基本没有增添新建筑,最主要的变化是一些建筑的名字,如:大明门改称大清门,承天门改称天安门,宫城内大殿和后寝的名称也都一一更换,以显示已经改朝换代,还将天坛、先农坛的形制完善并确定下来。
(二)民国时期北京城中轴线沿线的变化如果说元、明、清三代是对北京城传统中轴线的建设时期,那么从民国时期到现在则是北京城传统中轴线的破坏与复兴时期。
民国时期,北京城经历了蜕变。
第一,先农坛北部、西部成为工厂街市,一半以上坛墙被拆除,天坛南墙也被拆除,两坛之间的天街两侧形成了天桥平民市场和简陋居住区,为了铺设电车轨道拆除了天桥。
第二,正阳门被改造,瓮城被拆除,正阳桥也被改造。
第三,中华门内千步廊和天安门内皇城墙被拆除,中央公园向市民开放,并改名为中山公园,增设了太庙南门,东、西、北三面皇城墙全部被拆除,地安门被孤立。
第四,地安门至鼓楼前大街面貌全部更新。
第五,紫禁城南部开放为古物陈列所,成立故宫博物院。
(三)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城中轴线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为了解决城市交通等问题,北京城中轴线上的一些建筑陆续被拆除,如永定门、正阳门外正阳桥和五牌楼、天安门前皇城墙、长安左门、长安右门、地安门等。
地安门外大街建设了一些商业建筑;天桥市场消失,改建为居民区;天坛和先农坛之间建设了大量公共建筑和住宅区。
同时,全面改造了天安门广场,并在北京城传统中轴线上增添了一些对于新中国具有重要意义的新建筑,如人民大会堂、人民英雄纪念碑、国旗台、国家博物馆和毛主席纪念堂等,在新时代赋予了北京城传统中轴线新的意义。
至20世纪80年代末,决定将亚运会场馆建在北京城中轴线的北延长线上,这是北京中轴线第一次向北延伸。
2001年,北京取得奥运会举办权,北京中轴线得以进一步向北延伸,奥林匹克公园的建立给北京中轴线带来巨大的变化,意味着古老北京的壮美中轴线从历史延伸到了现代。
奥林匹克公园南端东侧是“鸟巢”(国家体育场),西侧是“水立方”(国家游泳中心)、国家体育馆、国家会议中心等现代建筑,中轴线北延长线的最北端是奥林匹克森里公园,意寓着北京城中轴线最终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进入新世纪以后,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力度加大,北京城传统中轴线的格局和风貌逐步得到恢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2004年在原址并按原状修建了永定门城楼;天坛和先农坛间的一些杂乱建筑得以拆除,亮出了现存的坛墙;修缮了正阳门,复建了前门外大街,以再现商业繁荣景象;地安门内“内皇城”边的杂乱建筑被拆除,计划在原址恢复雁翅楼;全面整治鼓楼至地安门大街风貌,修复万宁桥和火德真君庙;钟鼓楼得到修缮,其间的环境得到全面整治;奥林匹克公园内的北顶娘娘庙也得到复建。
还值得一提的是南苑。
南苑在元朝时为皇家苑囿,是皇帝游猎和训练兵马的重要场所;明时进一步建设,称作“南海子”;清时称作“南苑”。
民国初年,军队占据南苑,成为兵营,日伪统治期间,日军在“南苑猎场”的北部修建了一个机场,这就是今天的南苑机场。
南苑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是北京城南的重要门户。
建国初期,南苑地位开始下降,民用机场被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占用。
20世纪90年代初,南苑机场重新启用;建设前门至德茂庄快速交通线;亦庄经济开发区在此形成。
2003年编制的“北京中轴线城市设计方案”将中轴线向南延伸到了这里。
综上所述,北京城中轴线从最初的形成、发展,到兴盛,再到被破坏,最后到复兴,历尽波折。
但中轴线始终是北京城市发展的核心,是北京城市的脊梁,北京城中轴线通过建造大量的重要节点建筑,通过高低起伏、开敞围合等手法,形成了气势宏伟的城市轴线空间结构。
现代的北京城中轴线不仅贯穿了地处城市核心的旧城区,还与北面的奥林匹克公园、南面的南苑新城紧密串联,突出了城市轴线空间的序列性,形成了城市独特的风貌景观。
三、北京中轴线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北京城这条古老并不断发展、创新的中轴线对北京的城市结构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北京现有的单中心模式,已不适应现代城市的发展。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提出:“中轴线以文化功能为主,以中部历史文化区、北部体育文化区、南部城市新区为核心,体现古都风貌与现代城市的完美结合。
”所以,北京应依托中轴线,发展多中心,从北到南要形成三个独立中心,即北中轴线上以奥林匹克公园为核心的商业文化中心,传统中轴线上以紫禁城为核心的政治文化中心,南中轴线上以南苑新城为主体的商贸、高新产业中心⑥。
这种现代与传统的相互贯通与融合,和谐体现了北京要建设“历史文化名城,现代化大都市”的目标,让古老的北京城培育成一个传统和现代融为一体的大都市。
(一)北中轴线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在北京城不断发展的今天,中轴线依然起着“引领”城市发展的作用,传统中轴线及其南北延长线,使整个北京城市的成长历程都包含于这条城市轴线中,尤其是北中轴线,它的不断延伸及其带动的附属现代建筑无一不遵循着延续了近千年的“中轴思路”。
重要节点有奥林匹克公园、北土城元大都遗址公园以及北二环至安德路之间的城市公共空间。
1990年在迎接亚运会的过程中,为了缓解北京旧城到亚运村的交通,从北二环中路的钟鼓楼桥到北四环中路的北辰桥开辟了一条新的南北交通干道,共分为两段,即中轴路和北辰路。
中轴路,也称鼓楼外大街,南起北二环钟鼓楼桥,北至健安桥,直线与旧城中轴线在空间上相连,故此得名;北辰路,南起健安桥,北至北辰桥。
这条交通干道的开通可以说是继元大都确定北京城中轴线后,第一次向北长距离延伸。
历史上,北京城中轴线受到“面南而王”指导思想的影响,一直向南发展。
北京中轴线自亚运会开始向北发展,这在北京城的规划建设上具有重大意义,意味着古老的北京城中轴线进一步注入了现代化的气息。
⑥段进宇.试论北京中轴线有机生长模式——对北京城市未来空间格局的思考.规划师.2003(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