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太阴脾经-带循行动图(1)PPT课件
十二经络的循行动图及时辰养生PPT课件
-
8
八、足少阴肾经
酉时(17—19)肾经旺
“肾藏生殖之精和五脏六腑之精。肾 为先天之根。”人体经过申时泻火排毒, 肾在酉时进入贮藏精华的阶段。此时不 适宜太强的运动量,也不适宜大量喝水。
循行:从足走腹
腧穴:涌泉、太溪、大钟、照海、
复溜、交信、阴谷、幽门、步廊、
神封、灵墟、神藏、彧中、俞府
-
6
六、手太阳小肠经
未时(13—15) 小肠经旺
小肠分清浊,把水液归于膀胱, 糟粕送入大肠,精华上输于脾。小 肠经在未时对人一天的营养进行调 整。如小肠有热,人会干咳、排屁。 此时多喝水、喝茶有利小肠排素降 火。
循行:从手走头
腧穴:少泽、前谷、后溪、阳 谷、养老、小海、天宗、天窗 听宫等19个穴
-
等27穴
-
9
九、手厥阴心包经
戌时(19—21)心包经旺
“心包为心之外膜,附有脉络,气血 通行之道。邪不能容,容之心伤。”心包 是心的保护组织,又是气血通道。心包经 戌时最兴旺,可清除心脏周围外邪,使心 脏处于完好状态。此时一定要保持心情舒 畅,看书听音乐等放松心情,释放压力。
循行:从胸走手
腧穴:天池、天泉、曲泽、郄门、 间使、内关、大陵、劳宫、中冲共
-
2
卯时(5—7) 大肠经旺
肺将充足的新鲜血液布满全身, 促进大肠进入兴奋状态,完成吸收 食物中的水分和营养、排出渣滓。
循行:从手走头
腧穴:商阳、合谷、阳溪、偏 历、温溜、下廉、上廉、手三 里、曲池、手五里、肩髃、迎 香等20穴
二、手阳明大肠经
-
3
三、足阳明胃经
辰时(7—9) 胃经旺
人在辰时吃早餐最容易消化,吸收也 最好。早餐可安排温和养胃的食品如稀粥、 麦片、包点等。过于燥热的食品容易引起 胃火盛,出现嘴唇干裂、唇疮等问题。不
足太阴脾经循行路线及图解
⾜太阴脾经循⾏路线及图解⾜太阴脾经(⼀)经脉循⾏1.经脉循⾏《灵枢·经脉》:“脾⾜太阴之脉。
起于⼤指之端,循指内侧⽩⾁际,过核⾻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本,散⾆下;其⽀者,复从胃别,上膈,注⼼中。
”2.经脉循⾏特点体表路线:⼤趾→下肢内侧中、前缘→胸腹第三侧线。
体内联系:属脾,络胃。
并于⼼、咽、⾆联系。
(⼆)腧⽳概要1.腧⽳特点:腧⽳特点:本经腧⽳有:隐⽩⽳、⼤都⽳、太⽩⽳、公孙⽳、商丘⽳、三阴交⽳、漏⾕⽳、地机⽳、阴陵泉⽳、⾎海⽳、箕门⽳、冲门⽳、府舍⽳、腹结⽳、⼤横⽳、腹哀⽳、⾷窦⽳、天溪⽳、胸乡⽳、周荣⽳、⼤包⽳。
⼀侧21⽳(左右两侧共42⽳),其中11⽳分布于下肢内侧⾯的前份,10⽳分布于侧胸腹部。
⾸⽳隐⽩,末⽳⼤包。
腧⽳主治特点:本经腧⽳主治脾胃病、妇科病、前阴病及经脉循⾏部位的其他病症。
2.腧⽳主治特点:(三) 常⽤腧⽳举例:1.三阴交[定位] 在⼩腿内侧,当⾜内踝尖上3⼨,胫⾻内侧缘后⽅。
[主治] 肠鸣腹胀,泄泻,⽉经不调,带下,阴挺,不孕,滞产,遗精,阳痿,遗尿,疝⽓,失眠,下肢痿痹,脚⽓。
[配伍] 配⾜三理治肠鸣泄泻;配中极治⽉经不调;配⼦宫治疗阴挺;配⼤敦治疝⽓;配内关、神门治失眠。
[操作] 直刺1~1.5⼨。
孕妇禁针。
2.阴陵泉合⽳[定位] 在⼩腿内侧,当胫⾻内侧踝后下⽅凹陷处。
[主治] 腹胀,泄泻,⽔肿,黄疸,⼩便不利或失禁,膝痛。
[配伍] 配肝俞、⾄阳治黄疸;阴陵泉透阳陵泉治膝痛。
[操作] 直刺1~2⼨。
作者/夏婧(云南中医学院基础医学院2013级中医基础理论专业硕⼠研究⽣)审稿/汪剑(云南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与医史⽂献教研室)编校/雷婕刘伟排版/⾼海燕。
足太阴脾演示课件
上吐下泻。 • 实证,见腹内绞痛; • 虚证,见腹部胀气。 可取足太阴络穴治疗。 • 公孙以治疗急性腹痛为擅长。
脾经经别 足太阴之正, 上至髀, 合于阳明。 与别俱行, 上结于咽, 贯舌本。
三、足太阴经别
• 【注释】
(二)主要病候:
• 《灵枢·经脉》:
• 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 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
身体皆重。
• 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体不能动摇, 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溏瘕泄,水 闭,黄疸,不能卧,强立(欠)股膝内 肿、厥,足大指不用(脾之大络……实 则身尽痛,虚则百节皆纵)。
• 注释 • 噫:嗳气然如衰:感到病情松解。衰,当指病气衰退。 • 溏瘕泄:溏,指大便溏泄;瘕,指腹部忽聚忽
属于脾,络于胃(腹哀;会下脘、日月、期门),
通过膈肌,夹食道旁(食窦、天溪、胸乡、周荣;络大包;会 中府),连舌根,散布舌下。
其支脉,从胃部分出,向上通过膈肌,流注心中,接手少阴心 经。
脾之大络,穴名大包,位在渊腋穴下三寸,分布在胸胁。
循行小结:
1.联系脏腑:心、脾、胃 2.联系器官:膈、咽、舌 3.交接经脉:胃经(隐白)、心经 (心中)
• 髀:为下肢膝上部分的通称。此为股前,约当冲 门、气冲部会合入腹。
• 与别俱行:指阴经经别与阳经经别同行。
别 合
髀 面部
阳明
入
合阳明 入腹
出
咽部 舌本
脾 经 经 筋
四、足太阴经筋
• 《灵枢•经筋》 足太阴之筋,起于
大指之端内侧,上结于内 踝,
其直者,结于膝内辅骨; 上循阴股,结于髀,聚于 阴器。
足太阴脾经动画图,穴位及主治疾病
足太阴脾经动画图,穴位及主治疾病
足太阴脾经穴位主治疾病
足太阳脾经主治疾病
脾主运化、脾主统血。
头晕,手麻、手脚冰凉是脾功能差。
始于足大趾内侧的足阴穴。
足阴穴:通常用艾灸法用香烟代替。
鼻出血治、例假不止,艾灸可止血。
太白穴:贴着脚内侧骨头揉,缝里向指间揉。
通过脾来补肺的穴。
(山药臆米粥)
公孙穴:大拇指往下滑有个壳头。
重要穴位,连心脏,促进肠子蠕动,对消化不良、憋闷、吃太多了肚胀效果明显。
其他脾经都小腿内侧:
三阴交:胫骨的边缘,地机、阴陵经、脾经治痛风。
血海:把掌心放膝盖上大拇指的位置,敏感的点,气血聚集的地方。
治血症:出血、贫血、血淤症。
小结:消化系统疾病:消化不良、便秘、痢疾。
妇科病:痛经、闭经、附件炎、盆腔炎。
其他:周身不明原因疼痛、关节炎。
中医经络之——足太阴脾经PPT课件
1、主要病候:
A 脏腑病:胃脘痛、食则呕、嗳气、腹胀便溏、
黄疸、身重无力、舌根强痛。 B 经脉病:下肢内侧肿胀、厥冷。 2、主治概要: 本经腧穴主治脾胃病、妇科、前阴病及经脉循 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2019/3/15 7
足太阴脾经
4、脾经上潜伏着哪些疾病?
脾经是阴经,跟脏腑关系最密切,当它不通时,人
16
2019/3/15
大都 Dadu(SP 2)
【配穴】
1、配足三理治腹胀。
2、配太白治胃心痛。
3、配商丘、阴陵泉治诸下利。 4、配经渠治热病汗不出。 5、配昆仑、期门、阴陵泉、中脘治暴泄。
2019/3/15
17
太白 Taibai(SP 3)
【定位】
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 本节(第1跖趾关节)后下方赤 白肉际凹陷处。 正坐垂足或仰卧位,在 第一跖趾关节后缘,赤白肉际 处取穴。 五输穴之输穴,五行属 土;脾之原穴。
【功用】健脾胃,调冲任。
【主治病症】
1.消化系统疾病:胃痉挛,急慢性胃肠炎,胃溃疡, 消化不良,痢疾,肝炎,腹水,胃癌,肠痉挛; 2.妇产科系统疾病:子宫内膜炎,月经不调; 3.其它:心肌炎,胸膜炎,癫痫,足跟痛。 刺法:直刺0.5~0.8寸,深刺可透涌泉,局部酸胀, 可扩散至整个足底。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2019/3/15
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19
太白 Taibai(SP 3)
【配穴】
1、配中脘穴、足三里穴治胃痛。
2、配公孙治腹胀食不化、鼓胀腹中气大满。
3 、配公孙、大肠俞、三焦俞有清利湿热的作用,主治
足太阴脾经-带循行动图
脾 1 2
• • • •
•
• • • • • • •
9、阴陵泉* (SP9)合穴 [定位]正坐或仰卧。在小腿内侧,当胫 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半腱肌腱、腓 肠肌内侧头。浅层布有隐神经的小腿内侧 皮支,大隐静脉和膝降动脉分支。深层有 膝下内侧动、静脉。 [主治](1)腹胀,水肿,小便不利, 泄泻,尿失禁,黄疸。 (2)茎中痛,遗精,妇人阴痛。 (3)膝痛。 [配伍] (1)、配三阴交,有温中运脾的作用, 主治腹寒。 (2)、配水分,有利尿行水消肿的作 用,主治水肿。 (3)、配三阴交、日月、至阳、胆俞, 有清热利湿的作用,主治黄疸。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脾 1
•
• • • • • • •
•
• •
8、地机* (SP8) [定位]正坐或仰卧。在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与 阴陵泉的连线上,阴陵泉下3寸。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腓肠肌、比目鱼肌。 浅层布有隐神经的小腿内侧皮支和大隐静脉。深 层有胫神经和胫后动、静脉。 [主治] (1)腹痛,泄泻。 (2)小便不利,水肿。 (3)月经不调,痛经,遗精。 [配伍] (1)、配血海,有调经的作用,主治月经不 调。 (2)、配肾俞、中极、三阴交,有补益气血, 活血化瘀的作用,主治痛经。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现代研究](1)地机配血海,埋针治疗功能性 子宫出血,有良好效果。(2)有实验资料表明, 针曲池、地机等穴,可引起胰岛分泌功能增强, 但针足三里未见明显变化,说明地机等穴与胰岛 β细胞的分泌功能有21穴,左右 42穴) • 1、隐白* (SP1)井穴 • [定位]仰卧或正坐平放足 底,在足大趾末节内 侧,距 趾甲角0.1(指寸)。 • [主治] • (1) 便血,尿血,月经过多, 崩漏。 • (2)癫狂,多梦惊风,昏厥。 • (3)胸痛, 腹胀。 • [刺灸法]斜刺0.1寸,或用 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定位]仰卧或正坐平放足
底。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 本节(第1跖趾关节)前下方 赤白肉际凹陷处。
•
[主治]
• (1)腹胀,胃痛,消化不 良, 泄泻,便秘。
• (2)热病,汗不出,体重肢肿。
• (3)心痛,心烦。
• [刺灸法]直刺0.3~0.5寸; 可灸。
6
.
脾 5
• 3、太白* (SP3)输穴;原穴
子宫出血,有良好效果。(2)有实验资料表明,
13
针曲池、地机等穴,可引起胰岛分泌功能增强,
但针足三里未见明显变化,说明地机等穴与胰岛
β细胞的分泌功能有密切关系。
.
脾
1
2
•
9、阴陵泉* (SP9)合穴
• [定位]正坐或仰卧。在小腿内侧,当胫
•
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
•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半腱肌腱、腓 肠肌内侧头。浅层布有隐神经的小腿内侧 皮支,大隐静脉和膝降动脉分支。深层有 膝下内侧动、静脉。
[主治]
(1)肠鸣,腹胀,泄泻,消化不 良。
(2)月经不调,痛经,经闭,赤白 带下,阴挺,产后血晕,滞产,不 孕。
(3)阳痿,遗精,遗尿,疝气,小
便不利。
10
(4)下肢痿痹,脚气。
.
脾
• 9
[配伍]
• (1)、配天枢、合谷,有清热除湿,健脾和中的作用,主 治小儿急性肠炎。
• (2)、配中脘、内关、足三里,有活血化瘀的作用,主治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7
.
脾 6
• 4、公孙* (SP4)络穴 八 脉交会穴 通冲脉
• [定位]仰卧或正坐平放足底。 在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基 底的前下方。
•
[主治]
• (1)胃痛,呕吐,饮食不化,
腹胀 腹痛,肠鸣,泄泻,痢
疾。
• (2)心烦失眠,发狂妄言。
• (3)嗜卧,水肿。 8
2
• 二)病候
•
《灵枢·经脉》: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
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身体皆重。
•
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体重不能动摇,食不下,
烦心,心下急痛,溏瘕泄,水闭,黄疸,不能卧,强立
(欠)股膝内肿、厥,足大指不用。
• 脾之大络……实则身尽痛,虚则百节皆纵。
• (三)主要病候
•
• [主治](1)腹胀、肠鸣。
•
(2)小便不利,遗精。
•
(3)下肢痿痹,腿膝厥冷,
足踝肿痛。
•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12
.
脾 1
• 8、地机* (SP8)
• [定位]正坐或仰卧。在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与 阴陵泉的连线上,阴陵泉下3寸。
•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腓肠肌、比目鱼肌。 浅层布有隐神经的小腿内侧皮支和大隐静脉。深 层有胫神经和胫后动、静脉。
脾 1
•
足
太
阴
脾
经
1
.
脾 1
• 四、足太阴脾经 • (一)循行:《灵枢·经脉》:脾足太阴之
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 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腨内,循胫骨后, 交出厥阴之前,上循膝股内前廉,入腹, 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 下。 • 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
2
.
3 .
• (3)、配阴陵泉、膀胱俞、中极,有渗湿利尿的作用,主 治癃闭。
• (4)、配中极、天枢、行间,有疏肝理气,活血化瘀的作 用,主治月经不调,痛经。
• (5)、配阴陵泉、四白、足三里、脾俞、肝俞、肾俞、光 明,有益气健脾生津,滋养肝肾,补肾填精的作用,主治神水 将枯。
• (6)、配太冲、下巨虚;内关、足三里,均有良好的镇痛 的作用;是剖腹产麻醉最常用的基本方。
胃脘痛、食则呕、嗳气、腹胀、腹胀便溏、黄疸、身
重无力、舌根强痛、下肢内侧肿胀、厥冷等症。
• (四)主治概要
• 脾胃病——腹胀、腹痛、泄泻、便秘、肠鸣、胃脘痛。 4 • 妇科及前阴病——月经不调、崩漏、小便不利、遗尿、遗
精。
• 外经病——下肢痿痹、脚气。
.
脾 3
• (五)腧穴(共21穴,左右 42穴)
• [主治] (1)腹痛,泄泻。
•
(2)小便不利,水肿。
•
(3)月经不调,痛经,遗精。
• [配伍]
• (1)、配血海,有调经的作用,主治月经不 调。
• (2)、配肾俞、中极、三阴交,有补益气血, 活血化瘀的作用,寸;可灸。
• [现代研究](1)地机配血海,埋针治疗功能性
• [定位]仰卧或正坐平放足底。在足内
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一跖趾关节) 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
[主治]
• ( 1)胃痛,腹胀,腹痛,肠鸣,泄泻, 呕吐,痢疾,便秘,痔疾.
• (2)脚气,体重节痛。
• [配伍]
• (1)、配公孙、大肠俞、三焦俞,有清利 湿热的作用,主治肠鸣,腹泻。
• (2)、配复溜、足三里,有和胃调中的作 用,主治腹胀。
• 1、隐白* (SP1)井穴
• [定位]仰卧或正坐平放足 底,在足大趾末节内 侧,距
趾甲角0.1(指寸)。
• [主治]
• (1) 便血,尿血,月经过多, 崩漏。
• (2)癫狂,多梦惊风,昏厥。
• (3)胸痛, 腹胀。
• [刺灸法]斜刺0.1寸,或用
5
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
.
脾 4
• 2、大都 (SP2)荥穴
• [主治](1)腹胀,肠鸣,泄泻,便 秘, 饮食不化,痔疾。
•
(2)黄疸,倦怠嗜卧,咳
嗽。
•
(3)癫狂,小儿癫痫。
•
(4)足踝痛。
9
•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
脾 8
• 6、三阴交* (SP6)
• [定位]正坐或仰卧。在小腿内侧, 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趾长屈 肌、胫骨后肌、长屈肌。浅层布有 隐神经的小腿内侧皮支,大隐静脉 的属支。深层有胫神经和胫后动、 静脉。
•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11
•
.
脾 1
• 7、漏谷 (SP7)
• [定位]正坐或仰卧。在小腿内侧,当 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距内踝尖6 寸,胫骨内侧缘后。
•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小腿三头肌、 趾长屈肌、胫骨后肌。浅层布有隐神 经的小腿皮侧皮支和大隐静脉、深层 有胫神经和胫后动、静脉。
• (4)足痛,足肿,脚气。
•
[刺灸法]直刺0.5~0.8寸;
可灸。
.
脾 7
• 5、商丘 (SP5)经穴
• [定位]正坐平放足底或仰卧。在足
内踝前下方凹陷中,当舟骨结节与内 踝尖连线的中点处。
•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内侧(三
角)韧带、胫骨内踝。浅层布有隐神 经,大隐静脉。深层有内踝前动、静 脉分支或属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