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立方《韵语阳秋》袁枚《随园诗话》比较阅读答案附译文

合集下载

2019年江苏省南京市高考二模试题(语文)-文档资料

2019年江苏省南京市高考二模试题(语文)-文档资料

江苏省南京市 2018 年高考二模试题(语文)三、古诗词鉴赏(10 分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玉楼春欧阳修去时梅萼初凝粉,不觉小桃风力损。

梨花最晚又凋零,何事归期无定准 ?栏干倚遍重来凭,泪粉偷将红袖印。

蜘蛛喜鹊误人多,似此无凭安足信 !(1)上片是如何写时序变化的?这样写作用是什么?(3 分 )(2)下片前两句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3 分)(3)试分析下片后两句的抒情特色及效果。

(4 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

( 李白《蜀道难》 )(2)自经丧乱少睡眠,▲ !(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闻道有先后,▲,如是而已。

( 韩愈《师说》 )(4)今年欢笑复明年,▲ 。

( 白居易《琵琶行 ( 并序 ) 》)(5)▲,偏信则暗。

( 司马光《资治通鉴》 )(6)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 。

(苏轼《赤壁赋》 )(7)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

( 欧阳修《醉翁亭记》 )(8)任凭弱水三千,▲ 。

( 曹雪芹《红楼梦》 )五、文学类文本阅读(20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 题。

太阳 · 老人 · 少女【苏联】瓦西里· 舒克申白天像是烧着明晃晃的大火。

土地是灼热的,树木也是灼热的。

草都干枯了,踩上去沙沙作响。

到傍晚才有了凉意。

这时候,一位年迈的老人出现在湍急的卡图尼河的岸边。

他总是在老地方坐下——在那棵长在水中的盘根错节的老树旁; 然后就向太阳凝望。

太阳正落到山后去。

傍晚时的太阳看上去又大,又红。

老人一动也不动地坐着,双手放在膝上——这是一双深褐色、干枯的手,手上的皱纹多得惊人。

他脸上也刻满了皱纹,湿润的眼睛黯然无光。

他的颈项很细,头也小,但盖满了白发。

蓝色的印花布衫下支撑着瘦削的肩胛骨。

有一天,老人正这样坐着的时候,听到背后有人说话:“您好,老爷爷 ! ”老人点了点头。

论朴素美1

论朴素美1

摘要本文立足于中西古代绘画、诗歌、戏曲等艺术门类揭示其“朴素”的美学风格。

意在弘扬民族文化传统,重视朴素的美学思想,并在我国现代文化艺术中发扬光大,在中华民族当代文学艺术的百花园中开发出朴素美的花朵。

【关键词】朴素美;自然美;审美;文学创作引言 (1)1 朴素美的由来及研究历史 (1)2 朴素美的内涵 (2)3 古今中外的语言艺术家对朴素美来源探究 (2)朴素美在文学艺术中的美学风格 (3)1 朴素美在绘画中的风格 (3)2 朴素美在文学中的风格 (5)3 朴素美在戏曲中的风格 (7)总结 (9)参考文献 (10)引言1 朴素美的由来及研究历史“朴素”一词最早是西方美学家席勒提出的,也称素朴。

他认为素朴是“完满的对现实的摹仿”[1] (P463),重在客观描写,属现实主义。

在我国传统的美学思想中朴素美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其美学思想早在先秦就得到诸子的重视和提倡。

《论语·八佾》中有记载:“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2](P48)首句论述的是人的美,这种“美”是不加修饰的自然的美,即“朴素”美。

尾句孔子谈到绘画要在白底上绘,先有白底子然后画花,即“素以为绚。

”这与中国古代用墨在白纸上绘画,黑白分明、虚实相间的画法十分相近,使人产生素淡、典雅的审美趣味。

孔子在此论述的就是有关“朴素”的审美问题。

韩非也提倡朴素美。

他在《韩非子·解老》篇中曾明确地指出:“礼为情貌者也,文为质饰者也。

夫君子取情而去貌,好质而恶饰。

夫恃貌而论情者,真情恶也;须饰而论质者,其质衰也。

何以论之?和氏之璧,不饰以五采。

隋候之珠,不饰以银黄,其质至美,物不足以饰之。

夫物之待饰而后行者,其质不美也。

”[3](P97)这种重视朴素美的思想,韩非还在其所创作的《买椟还珠》、《秦伯嫁女》等寓言故事里通过生动的形象来表现。

2 朴素美的内涵古人曾用朴素无华、质木斟文的语言来表示朴素的内涵。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解析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解析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寄李儋元锡韦应物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雕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注释】这首诗是韦应物晚年在滁州刺史任上的作品。

韦应物在滁州任职的一年里,对朝政紊乱、国家衰弱、民生凋敝,极为忧虑。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诗塑造了一个有志而无奈、进退两难的官员形象,披露了一个官员的思想矛盾。

B.首联点明分别的时间,“又”字说明距上次分别已经一年,强调了时间流逝之快。

C.颔联写自己的烦恼苦闷,“世事茫茫”既指国家的前途,也包含诗人个人的前途。

D.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感激友人李儋的问候,急切盼望友人的来访的情感。

(2)诗歌的颈联备受赞扬,范仲淹叹为,“仁者之言”,朱熹盛称“贤矣”。

请谈谈你对颈联的理解。

2.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除夜[唐]来鹄①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元日[宋]王安石②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③。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注】①来鹄:唐朝诗人,豫章(今江西南昌市)人,相传来鹄家宅在南昌东胡徐孺子亭边。

家贫,工诗,曾自称“乡校小臣”,隐居山泽。

师韩柳为文,举进士,屡试落第。

②王安石:宋代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作此诗时身为宰相,正在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

③屠苏:药酒名。

(1)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来诗首句“事关休戚已成空”既交代了后面“愁”的所有原因,也奠定全诗愁苦的情感基调。

B.王诗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既紧扣了诗的标题“元日”,又渲染了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

C.王诗用白描手法,极力渲染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同时又通过元日的习俗来寄托自己的思想。

D.同为辞旧迎新两首诗表现出的思想情感却不同。

来诗愁苦,王诗喜悦,这与他们境遇有关。

2020年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专题(含答案)

2020年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专题(含答案)

古诗词鉴赏专题根据(南京市、盐城市3月第二次模拟、扬州市3月阶段性检测(二)、南京师大附中一模试卷、南京师范大学附属扬子中学检测试卷、丹阳市 3月质量检测、南通市全真模拟试卷二、南通市全真模拟试卷三、南京市浦口区江浦高级中学校校内第二次模拟、盐城市大丰区南阳中学3月考前综合训练(一))语文试题汇编而成南京市、盐城市3月第二次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9~10 题。

羌村三首(其二)杜甫晚岁迫偷生,还家少欢趣。

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

忆昔好追凉,故绕池边树。

萧萧北风劲,抚事煎百虑。

赖知禾黍收,已觉糟床注。

如今足斟酌,且用慰迟暮。

[注]公元 757 年,诗人言事触怒肃宗,被迫回到因战乱十余月未通音信的羌村,与家小相聚,写下《羌村三首》。

糟床,榨酒的器具。

9. 简要赏析“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两句的表达效果。

(5 分)10.古人评点:诗人“身虽到家,而心实忧国”。

请结合后八句诗,简要分析这样评说的原因。

(6 分)9.细节描写逼真感人地刻画幼子与久别之父见面情状。

(1 分)“不离膝”写娇儿久别后乍见父亲的惊喜、亲昵、不舍;(1 分)“畏我”点明娇儿久视父亲后因陌生而畏惧的心理。

(1 分)“复却去”表现了娇儿发觉父亲“少欢趣”,害怕而不解的心理(或:害怕、担心我又离家的心理)。

(1 分)侧面表明诗人落魄凄苦的现状。

(1 分)10.(1)中四句:对比今昔家中生活,寄托胸中苦闷。

“抚事”直说思量当前国事。

“煎百虑”极写忧国深沉的情感煎熬。

(2)后四句:名写酒,实说愁,是迟暮之年、壮志难伸的愤激之辞。

“且用”表现了诗人深沉无奈与痛楚之情。

(6 分。

每点 3 分)扬州市3月阶段性检测(二)三、古诗词鉴赏(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题。

至后杜甫冬至至后日初长,远在剑南思洛阳。

青袍白马有何意,金谷铜驼非故乡。

梅花欲开不自觉,棣萼一别永相望。

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

【注】这首诗做于安史之乱后的第二年冬至前后,当时诗人正在蜀地做严武的幕僚,心情十分低落。

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

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

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尽答案(优选)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边这首宋诗,达成各题。

壶中九华诗苏轼湖口人李正臣蓄九峰石,玲珑委宛,若窗棂然。

予欲以百金买之,与仇池石为偶,方南迁未暇也。

名之曰壶中九华,且以诗记之。

清溪电转失云峰,梦里犹惊翠扫空。

五岭莫愁千嶂外,九华今在一壶中。

天池水落层层见,玉女窗明到处通。

念我仇池太孤绝,百金归买碧玲珑。

【说明】此诗作于南迁途中。

“云峰”一说庐山。

《仙人传》中一个叫步公的人,常悬一壶,每夜跳入壶中,壶中别有天地山川。

(1)以下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开篇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舟行迅速。

两岸山岳在眼中消逝,却在梦中时现。

B. 颔联“莫愁”,正见家乡五岭逐渐远离的愁绪,但因“九华”俱在一石,稍慰愁情。

C. “天池水”“玉女窗”运用典故描绘出天池水落、玉女现身的惝恍迷离的仙境。

D. 尾联告诉我们作者欲以百金购置九峰石的直接原由是他的“仇池石”太孤绝。

(2)清朝查初白评此诗“带南迁意而不觉”,试剖析隐蔽于诗句中的迁谪意。

【答案】( 1) C(2)①首联“电转”极写舟行快速而失去云峰,表露出南迁时对中原山川的迷恋。

②写“莫愁”正是有愁,是因为五岭离自己愈来愈远,是家乡愈来愈远。

③“孤绝”表面写“仇池石”,实质也表示作者南迁时的孤单孤独。

【分析】【剖析】( 1) C 项,“天池水落”没实用典,指的是山石层叠多姿,跟着水落,一层层地显现出来。

“玉女窗”指山石的通透玲珑,并不是“玉女现身”。

应选C。

( 2)首联“清溪电转失云峰,梦里犹惊翠扫空。

”诗人从实质生活、从大处远处落墨:清清的溪流,斗折蛇行,迅转如电,舟行迅速,岸上入云的诸峰很快在眼中消逝了。

“电转”极写舟行快速而失去云峰,表露出南迁时对中原山川的迷恋。

苏轼此次南迁,背叛中原,远至南荒,其心情是凄凉的。

颔联,光景描绘表露了对中原山川的迷恋之情。

五岭离自己愈来愈远,是家乡愈来愈远。

言“莫愁”,正见五岭千嶂以外之可愁;说“莫愁”,是因为“九华今在一壶中”,足以稍慰迁客孤独之情。

2016高考语文传统文化经典阅读备考资料之诗话编

2016高考语文传统文化经典阅读备考资料之诗话编

2016高考语文传统文化经典阅读备考资料之诗话编一、《随园诗话》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

王梦楼云:“诗称家数,犹之官称衙门也。

衙门自以总督为大典史为小然以总督衙门之担水夫比典史衙门之典史则亦宁为典史而不为担水夫何也?典史虽小,尚属朝廷命官;担水夫衙门虽尊,与他无涉。

今之学杜、韩不成,而矜矜然自以为大家者,不过总督衙门之担水夫耳。

”叶横山先生云:“好摹仿古人者,窃之似,则优孟衣冠;窃之不似,则画虎类狗。

与其假人余焰,妄自称尊,孰若甘作偏裨,自领一队?”(节选自《随园诗话》)1. 衙门自以总督为大典史为小然以总督衙门之担水夫比典史衙门之典史则亦宁为典史而不为担水夫何也?2.《随园诗话》是▲(朝代)▲(作者)撰写的诗歌理论著作。

(2分)3.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的观点。

(不超过10个字)(2分)【答案】1.衙门自以总督为大/典史为小/然以总督衙门之担水夫/比典史衙门之典史/则亦宁为典史/而不为担水夫/何也?2.清袁枚(袁子才)3.写诗要有自己的风格。

【参考译文】【王梦楼说:“诗人说属于哪个派别,就像是官员说属于哪个衙门一样。

衙门自然是以总督衙门为大,典史衙门为小。

但是如果拿总督衙门里的挑水夫和典史衙门里的典史来比较的话,那么宁可做典史也不做挑水夫啊。

为什么这样说呢?典史官职虽然很小,仍然属于朝廷任命的官员;挑水夫所属的衙门虽然非常尊贵,但是跟他没有任何关系。

现在的那些学习杜甫、韩愈而学不像,却得意地认为自己属于著名派别的人,不过是总督衙门里的挑水夫罢了。

”叶横山先生说:“喜欢模仿古代诗人的人,学得像,也只是优孟衣冠;学得不像,就是画虎类狗。

与其借助别人的余威妄自称大,怎如甘心做一名副将,独自带领一队人马?”】二、《滹hu南诗话》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6处)(6分)近岁诸公以作诗自名者甚众,然往往持论太高,开口辄以《三百篇》《十九首》为准,六朝而下,渐不满意。

【高中古诗词阅读】元曲比较阅读《【越调】小桃红》《【越调】平湖乐》(附答案)

【高中古诗词阅读】元曲比较阅读《【越调】小桃红》《【越调】平湖乐》(附答案)

【高中古诗词阅读】元曲比较阅读《【越调】小桃红》《【越调】
平湖乐》(附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回答 1516 题。

(共 8 分)【越调】小桃红杨果采莲人和
采莲歌,柳外兰舟过。

不管鸳鸯梦惊破,夜如何?有人独上江楼卧。

伤心莫唱,南朝旧曲,司马泪痕多。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回答15——16
题。

(共 8
分)
【越调】
小桃红


采莲人和采莲歌,柳外兰舟过。

不管鸳鸯梦惊破,夜如何?有人独上江楼卧。

伤心莫唱,南朝旧曲,司马泪痕多。

【越调】
平湖乐


采菱人语隔秋烟,波静如横练。

入手风光莫流转,共留连。

画船一笑春风面。

江山信美,终非吾土,问何日是归。

15
、这两首元曲的前两句分别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述。

(4
分)
答:
(采莲姑娘唱和着采莲歌,杨柳岸一叶小舟轻轻划过的水乡欢歌采莲画面(2
分)
隔着秋日的烟雾传来采菱姑娘的喧闹声,秋江澄清有如横铺的白绢
风光旖旎的画面。

(2
分)

16
、从情景关系的角度简要分析两首元曲在表现手法上的共同点。

(4
分)
答:
(都是以乐景衬悲情。

(2
分)前一首用采莲人的欢歌反衬抒情主人公(或作者)的(孤独悲哀和)对王朝灭亡之悲情(1
分);后用一首风光旖旎妩媚的水乡反衬苦闷思归的心情(1
分)。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七年级语文下学期诗歌鉴赏试卷附解析1

七年级语文下学期诗歌鉴赏试卷附解析1

七年级语文下学期诗歌鉴赏试卷附解析1一、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霁雪戎昱风卷寒云暮雪晴,江烟洗尽柳条轻。

檐前数片无人扫,又得书窗一夜明。

(1)诗歌第三四两句中体现雪之残存不多的词语是哪两个?(2)“江烟洗尽柳条轻”这句诗中的“洗”字和“轻”字,用得极为准确,请你加以分析。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如梦令·春思①(北宋)苏轼手种堂前桃李,无限绿阴青子。

帘外百舌儿②,惊起五更春睡。

居士③,居士,莫忘小桥流水。

【注】①这首词是苏轼离开黄州多年后,回想起当年的生活情景而写的。

②百舌儿:鸟名。

③居士:苏轼自号“东坡居士”,这是作者的自成。

(1)第二句“无限”一词写出景物怎样的特点?(2)你从“莫忘小桥流水”中读出苏轼怎样的情怀?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下列对诗句品析有误的一项是()A.两个“笼”字连用,将“烟”“月”“水”“沙”等景物和谐融为一体,营造出一种冷寂的氛围。

B.“犹”字微妙地把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串成一线,表现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世风的愤恨。

C.这首诗作者的目的是指责歌女,只知道享乐,不关心国家,没有忧患意识,作者深表愤怒之情。

D.本诗融记叙、描写、抒情于一体,既传达出作者目前的所处之地,又表达出作者对现实的不满。

(2)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所体现的画面。

4.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晚春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

(2)有人认为本诗主旨是劝人珍惜光阴,你同意吗?为什么?5.阅读诗歌,回答问题野步周密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1)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季的景象,请你找出两个体现这一季节特征的物象。

(2)历来诗评家认为第三四句中“羡”“醉”二字用得好,请你选自己最有感觉的一个说说其表达效果(可从修辞和情感表达两方面考虑)。

北京高中语文:诗歌语言练习(含答案解析)

北京高中语文:诗歌语言练习(含答案解析)

北京高中语文:诗歌语言1.(2019秋•丰台区期中)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送魏万之京李颀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①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砧声:浆洗衣服后为穿着舒适把衣服捣柔软些的声音。

(1)下面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首句中“游子”泛指出外远游的人,即作者李颀。

“离歌”即离别之歌。

B.第四句写出了对于游子而言,云山带来的是前路茫茫、黯然神伤之感。

C.第六句写的是秋深了,天凉了,人们在忙着准备御冬的寒衣。

D.全诗善于炼句,为后人所称道,且叙事、写景、抒情交织,由景生情,引人共鸣。

(2)尾联表达的思想内容与下列哪一个选项的意思接近?A.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论语》B.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C.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D.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3)品析颈联中“催”字的妙处。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作答。

纪村事[唐]韦庄绿蔓映双扉,循墙一径微。

雨多庭果烂,稻熟渚禽肥。

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

数声牛上笛,何处饷田注归。

[注]饷田:到田间送饭。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写绿植光影映照门扉、墙边小路在草木中若隐若现,显得生机勃勃。

B.颔联写院中果子腐烂,水边禽鸟肥美,营造出农闲时节慵懒闲散的宁静氛围。

C.全诗视听结合,动静相宜,虚实相生,用语平朴,意境优美,富有意趣。

D.本诗撷取若干乡村景象,自然与人文融合,呈现出浓郁的田园生活气息。

(2)“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描写了什么样的乡村场景?(3)“数声牛上笛”,有人觉得“一声”更佳,你同意吗?请结合诗句说明理由。

3.(2020秋•顺义区校级期中)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各小题。

秋怀诗十一首(其四)韩愈秋气日恻恻,秋空日凌凌【1】。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试题(有答案和解析)解析(4)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试题(有答案和解析)解析(4)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试题(有答案和解析)解析(4)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渡江云①周邦彦晴岚②低楚甸,暖回雁翼,阵势起平沙。

骤惊春在眼,借问何时,委曲③到山家。

涂香晕色,盛粉饰、争作妍华。

千万丝、陌头杨柳,渐渐可藏鸦。

堪嗟。

清江东注,画舸西流,指长安日下④。

愁宴阑、风翻旗尾⑤,潮溅乌纱。

今宵正对初弦月,傍水驿、深舣蒹葭。

沉恨处,时时自剔灯花。

【注】①宋哲宗执政,新党因政治局势的改变而被重新起用,周邦彦被召回汴京,途径荆州时作了此词。

②晴岚:晴日山中的雾气。

③委曲:曲折延伸。

④指长安日下:是指向北宋王朝的都城——汴京。

⑤旗尾:象征着党派和官禄。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是( )A.“晴岚”三句选取了晴日山中薄雾铺满大地、雁阵起飞的景象,形象地传达出春回大地的信息。

B.“骤惊春在眼”句承前而来,写词人看到大雁北飞骤然意识到春天已经来到,“借问”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C.“千万”两句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千丝万缕的杨柳已吐新绿是实写,柳条渐抽渐长可藏遮栖鸦是虚写。

D.词的上片写春回大地的景色,下片写进京途中的所见所感,上下两片采用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表情达意。

(2)本词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列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与颜钱塘①登樟亭望潮作[唐] 孟浩然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②。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③宽。

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

注释:①颜钱塘:钱塘令颜某,名不详。

②鸣弦暂辍弹:此句暗用孔子弟子宓子贱任单父县县令时,鸣琴不下堂而把县城治理好的典故,称赞颜钱塘善理政。

③渤澥:渤海的古称。

(1)从体裁上看,本作品属于()。

A.律诗B.小令C.古体诗D.曲子词(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百里闻雷震”写未见江潮,先闻其声。

潮声巨大如雷鸣,并且震动百里,渲染出江潮的磅礴气势。

B.“鸣弦暂辍弹”写善理政的县令被江潮吸引而暂停公务前往观潮,从侧面烘托出了江潮的声势巨大。

宋词:葛立方《卜算子·席间再作》原文译文赏析

宋词:葛立方《卜算子·席间再作》原文译文赏析

宋词:葛立方《卜算子·席间再作》原文译文赏析《卜算子·席间再作》宋代:葛立方袅袅水芝红,脉脉蒹葭浦。

淅淅西风淡淡烟,几点疏疏雨。

草草展杯觞,对此盈盈女。

叶叶红衣当酒船,细细流霞举。

【译文】红嫩的荷花婷婷袅袅,不攀不附地生在长满芦苇的岸边。

一阵西风吹来,泛起淡淡轻烟,又落下稀稀疏疏的雨滴。

饮酒后随意的放好酒杯,细细品赏这如盈盈少女一般的荷花。

片片荷花瓣儿,像少女身上的红衣,用这花瓣儿来盛酒,把那仙酒的滋味,细细地品一品。

【赏析】这是一幅清新、流丽、色彩淡雅的水墨画。

词人通过层层点染,步步铺陈,描绘了夏日雨过天霁时水中莲叶荷花的美景。

词的上片通过首句点出所咏之物。

“红”既写荷花颜色之美,同时也写其开放之盛。

“袅袅”则兼写外貌与精神,准确而生动地写出了荷花的柔丽妩媚、婉转多姿。

次句转写荷花的生长地,“蒹葭”以喻微贱,又用一个叠词“脉脉”写出了荷花甘于微薄、不攀不附的品格,同时也寄托了词人的志趣。

“西风”、“疏雨”两句点染秋景、以衬荷花,表面上看似写荷花所处的秀美自然环境,实则通过写与荷有关的事物来达到写荷的目的。

这是一种“借笔”,写风、写烟、写雨,也同样是写荷,而且写来不是那么质直,而是飘逸、空灵,把荷的形象写活了。

无风荷不香,荷便是死荷。

这里的风不能是狂风,而是“淅淅”的风。

同样,荷与雨的关系也至密切,这里的“雨”也应是“疏疏”的雨,至于这种雨后的荷花,则更有美人出浴之妙。

这两句中的三个叠词用得恰如其分。

以“渐淅”轻微的风声写金风初动、摇荷传香,以“淡淡”状“烟”、以“疏疏”限“雨”。

这样配搭起来,就能尽善尽美地托出荷花“袅袅”、“盈盈”的生动情态。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交代了所咏之物及其生长处所之后,正是要着力写其形象的时候,却不去作质直的、忠诚的正面描绘,不作主观的“说破”,而是只从几个方面作点染烘托,写了“淅淅西风淡淡烟,几点疏疏雨”便结束了上片。

这正是作者不落窠臼、自出心裁的地方。

葛立方《韵语阳秋》袁枚《随园诗话》比较阅读答案附译文

葛立方《韵语阳秋》袁枚《随园诗话》比较阅读答案附译文

阅读下文,完成第23-27题。

(12分)甲陶潜、谢眺诗皆平淡有思致,非后来诗人怵心刿目雕琢所为也。

老杜云:陶谢不枝梧,《风》《骚》共推激。

紫燕自超诣,翠驳谁剪剔是也。

大抵欲造平淡,当自组丽①中来;落其华芬,然后可造平淡之境,如此则陶、谢不足进矣。

今之人多作拙易语,而自以为平淡,识者未尝不绝倒也。

梅圣俞《和晏相诗》云:因今适性情,稍欲到平淡。

苦词未圆熟,刺口剧菱芡。

言到平淡处甚难也。

所以《赠杜挺之诗》有作诗无古今,欲造平淡难之句。

李白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平淡而到天然处,则善矣。

(宋·葛立方《韵语阳秋》)乙《漫斋语录》曰:诗用意要精深,下语要平淡。

余爱其言,每作一诗,往往改至三五日,或过时而又改。

何也?求其精深,是一半功夫;求其平淡,又是一半功夫。

非精深不能超超独先,非平淡不能人人领解。

朱子曰:梅圣俞诗,不是平淡,乃是枯槁。

何也?欠精深故也。

郭功甫曰:黄山谷诗,费许多气力,为是甚底?何也?欠平淡故也。

有汪孝廉以诗投余。

余不解其佳。

汪曰:某诗须传五百年后,方有人知。

余笑曰:人人不解,五日难传;何由传到五百年耶?(清·袁枚《随园诗话》)[注] ①组丽:华丽。

23.文中《风》《骚》分别指《诗经》中的《国风》,创作的《离骚》。

(1分)24.在甲乙文中□□和□□两词,容易被人误解为平淡。

(2分)25.与乙文画线句意思最接近的一项是()(2分)A.通俗精妙 B.平易深涩 C.言简意赅 D.深入浅出26.甲乙两文对平淡的理解不一致,加以分析。

(3分)27.两文都写到了梅圣俞的诗,但论证方法不同,请指出并辨析其作用。

(4分)甲文。

乙文。

参考答案:23.(1分)屈原24.(2分)拙易(1分)枯槁(1分)25.(2分)D26.(3分)甲文认为平淡是脱尽绚烂华美之后的境界;是浑然天成,无须雕琢的。

乙文认为平淡是易于别人理解的;是需要反复修改的。

(答对1点给2分,答对2点给3分)陶潜、谢朓的诗平淡而富有意趣,不像后来的诗人那样进行了惊心刺目的雕琢,杜甫说陶谢不枝梧,《风》《骚》共推激。

《望洞庭》《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望洞庭》《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望洞庭》《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阅读答案对比赏析【阅读理解题目】: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宋黄庭坚满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十二鬟。

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

材料:葛立方《韵语阳秋》:诗家有换骨法,谓用古人意而点化之,使加工也。

……刘禹锡云“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山谷(黄庭坚)点化之,则云“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学诗者不可不知此。

[注]①君山:一名湘山,在洞庭湖中,由七十二个大小山峰组成。

②绾(wǎn)结:盘结。

湘娥:楚辞神话传说中的湘水女神。

鬟:古代妇女梳的环形发鬟。

(1).刘诗“湖光秋月两相和”一句中的“和”,用字精炼,请联系诗境,说出其妙处。

(4分)【参考答案】:“和”字将湖光与秋月联系在一起(2分),描绘了水光与月影相映生辉,融为一体的画面。

(2分)(2)请将两首诗加以比较,具体说明黄庭坚是如何“用古人(刘禹锡)意而点化之”的。

(5分)【参考答案】:要点:“用古人意”主要表现在两首诗都是形象地描绘远望洞庭湖山所见之景。

(1分);“点化”在于:黄诗把刘诗中的“白银盘”点化为“银山堆”,因实出虚,描写了洞庭湖如山的银浪里欣赏君山之美的想象之景(2分)。

对比:刘诗写的是风和景明的湖山,黄诗则写风狂雨骤的洞庭;刘诗主静,黄诗动、静兼宜;刘诗清丽,黄诗雄健或两诗虽都运用比喻和想象,但刘诗写遥望洞庭湖,色调淡雅宁静;而黄诗却借助用典和想象,展示出雄奇壮阔的意境,虽化用古人诗句却如同己出,不着痕迹。

(就其一点具体阐述即可得2分。

如有其他看法,只要言之有理,自圆其说,亦应给分。

)。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的技巧及练习题及练习题(含答案)解析(7)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的技巧及练习题及练习题(含答案)解析(7)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的技巧及练习题及练习题(含答案)解析(7)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菩萨蛮·春风试手先梅蕊赵令畤春风试手先梅蕊,頩姿冷艳明沙水。

不受众芳知,端须月与期。

清香闲自远,先向钗头见。

雪后燕瑶池,人间第一枝。

【注释】顴(pīng)姿:光润而美的样子。

端须:只该。

燕:通“宴”。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起句奇绝。

“试手”二字采用拟人的手法,写春风独钟情于梅花,暗含对梅花的赞颂。

B.上片第三句,与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异曲同工,都写出梅花的美丽与清高孤绝。

C.下片第一、二句写梅花与人的互动。

正因为花香清雅而幽远,女子便纷纷把梅花装饰在头发上,一个“先”字强调了它与“众芳”的区别。

D.整首词始终围绕梅花来写,赞誉梅花的品格。

词人一生仕途坎坷,以梅花自喻,寄托自己深沉的感情。

(2)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表现梅花清幽高洁孤绝的特点的。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黄州陆游局促常悲类楚囚①,迁流还叹学齐优②。

江声不尽英雄恨,天意无私草木秋。

万里羁愁添白发,一帆寒日过黄州。

君看赤壁终陈迹,生子何须似仲谋③!【注】①楚囚:本指被俘的楚国人,后指处境窘迫之人。

②齐优:齐国取悦于人的优伶。

③生子何须似仲谋:《三国志·孙权传》中曹操曾云“生子当如孙仲谋”。

(1)“江声不尽英雄恨,天意无私草木秋”一联采用了________,________表达技巧。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感叹“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而作者却感叹“生子何须似仲谋”。

二者情感表达上有何异同?请作比较赏析。

3.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夜坐有感何梦桂①银汉无声玉漏沉,楼高风露入衣襟。

洞龙睡熟云归岫②,枝鹊啼干月满林。

瓮里故书前尘梦,匣中孤剑少年心。

征鸿目断阑干角,吹尽参差③到夜深。

【注】①宋亡以后,何梦桂为了避免元朝的累次征辟,离开家乡,隐居湖南小西源。

(江苏版)2019届高三语文百所名校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专题08古诗词鉴赏(含解析)

(江苏版)2019届高三语文百所名校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专题08古诗词鉴赏(含解析)

古诗词鉴赏一、【2019届江苏徐州高三上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昨日访子上不遇,徘徊庭砌,观木犀①而归,再以七言乞数枝杨万里昨携儿辈叩云关,绕遍岩花恣意看。

苔砌落深金布地,水沉蒸透②粟堆盘。

寄诗北院赊秋色,供我西窗当晚餐。

小朵出丛须折却,莫教坼破碧团栾。

【注】①木犀,桂花。

②水沉蒸透,香气浓郁。

10.中间两联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11.请简要分析尾联的涵义。

【答案】10.比喻,形象地表现了木犀的色泽形态;借代,(以秋色代指木犀花)引人联想,增添了语言韵味。

11.以“小朵出丛须折却”为借口,巧妙提出“乞数枝”的要求;表达了诗人对木犀花的喜爱(或体现了诗人和子上的关系亲密)。

【解析】【10题详解】此题考核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具体的手法,然后诗歌的内容解释,然后分析艺术效果。

题干中给出要求分析修辞手法,“苔砌落深金布地,水沉蒸透粟堆盘”运用比喻的手法,“金布地”“粟堆盘”形象地表现了木犀的色泽形态;“秋色”代指木犀花,运用借代的手法,增添了语言韵味。

【11题详解】【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

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

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

二、【2019届江苏师大附属实验校高三19月调研】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清平乐·博山①道中即事宋·辛弃疾柳边飞鞚②,露湿征衣重。

宿鹭窥沙孤影动,应有鱼虾入梦。

一川明月疏星,浣纱人影娉婷。

笑背行人归去,门前稚子啼声。

注:①博山:位于今江西永丰县,作者闲居上饶时,曾多次游览此山。

②鞚(kòng):马勒。

2020年湖南省湘潭市湖山中学高二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

2020年湖南省湘潭市湖山中学高二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

2020年湖南省湘潭市湖山中学高二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马兰花李德霞大清早,马兰花从蔬菜批发市场接了满满一车菜回来。

车子还没扎稳,邻摊卖水果的三孬就凑过来说:“兰花姐,卖咸菜的麻婶出事了。

”马兰花一惊:“出啥事啦?”三孬说:“前天晚上,麻婶收摊回家后,突发脑溢血,幸亏被邻居发现,送到医院里,听说现在还在抢救呢。

”马兰花想起来了,难怪昨天就没看见麻婶摆摊卖咸菜。

三孬又说:“前天上午麻婶接咸菜钱不够,不是借了你六百块钱吗?听说麻婶的女儿从上海赶过来了,你最好还是抽空跟她说说去。

”整整一个上午,马兰花都提不起精神来,不时地瞅着菜摊旁边的那块空地发呆。

以前,麻婶就在那里摆摊卖咸菜,不忙的时候,就和马兰花说说话,聊聊天,有时买菜的人多,马兰花忙不过来,不用招呼,麻婶就会主动过来帮个忙……中午,跑出租车的男人进了菜摊。

马兰花就把麻婶的事跟她男人说了。

男人说:“我开车陪你去趟医院吧。

一来看看麻婶,二来把麻婶借钱的事跟她女儿说说,免得日后有麻烦。

”马兰花就从三孬的水果摊上买了一大兜水果,坐着男人的车去了医院。

麻婶已转入重症监护室,还没有脱离生命危险。

门口的长椅上,麻婶的女儿哭得眼泪一把,鼻涕一把。

马兰花安慰了一番,放下水果就出了医院。

男人撵上来,不满地对马兰花说:“我碰你好几次,你咋不提麻婶借钱的事?”马兰花说:“你也不看看,那是提钱的时候吗?”男人急了:“你现在不提,万一麻婶救不过来,你找谁要去?”马兰花火了:“你咋尽往坏处想啊?你就肯定麻婶救不过来?你就肯定人家会赖咱那六百块钱?啥人啊!”男人铁青了脸,怒气冲冲地上了车。

一路上,男人把车开得飞快。

第三天,有消息传来,麻婶没能救过来,昨天她女儿火化了麻婶,带着骨灰连夜飞回了上海。

男人知道后,特意赶过来,冲着马兰花吼:“钱呢?麻婶的女儿还你了吗?老子就没见过你这么傻的女人!”男人离开时,一脚踢翻一只菜篓子,红艳艳的西红柿滚了一地。

回荡的近义词

回荡的近义词

回荡的近义词一、【近义词】回旋,飘荡。

二、【基本解释】[释义](动)(声音等)来回飘荡。

[构成]偏正式:回荡[例句]愉快的笑声在田野中回荡。

(作谓语)三、【英文翻译】1.resound; reverberate四、【短语造句】1.他的枪声在冰上回响。

2.他们的喊声在森林里回荡。

他得意的笑声在水面上回荡。

4.抑制不住的喊声在潜艇上回响。

他的脑海里回响着父亲的临别赠言。

6.发动机隆隆的余音被慢慢送了回来,低沉地回荡着。

7.山洞里回荡着这个咆哮的庞然大物的嚎叫声。

8.他已经走了,但他的大嗓门仍在我耳边回响。

9.金色的天空回荡着鸽子的咕咕声。

10.音乐断断续续地从敞开的窗户飘来,在夜空中回荡。

五、【详细解释】回荡huídàng [reverberate] 连续的回声引起的震响他的喊声在山中回荡回旋飘荡。

魏巍《东方》第四部第十四章:“整个山谷都回荡着震耳欲聋的隆隆声。

” 见“ 迴盪”。

亦作“ 迴荡”。

回旋,飘荡。

三国魏阮籍《东平赋》:“四时仪其象,阴阳畅其气。

傍通迴盪,有形有德。

” 南朝梁江淹《灵丘竹赋》:“临曲江之迴盪,望南山之葱青。

” 清陈去病《中元节自黄浦出吴淞泛海》诗:“海上波涛迴荡极,眼前洲渚有无中。

” 茅盾《子夜》四:“这枯哑的哭声在花厅里回荡。

”回旋,指盘旋,绕着圈子来回的飞或走;可进退;可商量、变通。

语出晋张华《博陵王宫侠曲》之二:“腾超如激电,回旋如流光。

”中文名回旋拼音huí xuán 注音ㄏㄨㄟˊ ㄒㄨㄢˊ 同义词盘旋扭转挽回出自博陵王宫侠曲基本解释盘旋词目:回旋拼音:huí xuán注音:ㄏㄨㄟˊ ㄒㄨㄢˊ同义词:盘旋扭转挽回旋转旋绕基本解释1. [circle round]∶盘旋。

飞机在上空回旋。

2. [maneuver]∶可变通;可进退;可商量。

造句:1.蓝色的海面上,海鸥自由地飞翔,盘旋。

2.你说话太绝了,最好还是留点回旋的余地吧!引证解释1. 旋转,盘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文,完成第23-27题。

(12分)

陶潜、谢眺诗皆平淡有思致,非后来诗人怵心刿目雕琢所为也。

老杜云:陶谢不枝梧,《风》《骚》共推激。

紫燕自超诣,翠驳谁剪剔是也。

大抵欲造平淡,当自组丽①中来;落其华芬,然后可造平淡之境,如此则陶、谢不足进矣。

今之人多作拙易语,而自以为平淡,识者未尝不绝倒也。

梅圣俞《和晏相诗》云:因今适性情,稍欲到平淡。

苦词未圆熟,刺口剧菱芡。

言到平淡处甚难也。

所以《赠杜挺之诗》有作诗无古今,欲造平淡难之句。

李白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平淡而到天然处,则善矣。

(宋葛立方《韵语阳秋》)

《漫斋语录》曰:诗用意要精深,下语要平淡。

余爱其言,每作一诗,往往改至三五日,或过时而又改。

何也?求其精深,是一半功夫;求其平淡,又是一半功夫。

非精深不能超超独先,非平淡不能人人领解。

朱子曰:梅圣俞诗,不是平淡,乃是枯槁。

何也?欠精深故也。

郭功甫曰:黄山谷诗,费许多气力,为是甚底?何也?欠平淡故也。

有汪孝廉以诗投余。

余不解其佳。

汪曰:某诗须传五百年后,方有人知。

余笑曰:人人不解,五日难传;何由传到五百年耶?
(清袁枚《随园诗话》)[注] ①组丽:华丽。

23.文中《风》《骚》分别指《诗经》中的《国风》,创作的《离骚》。

(1分)
24.在甲乙文中□□和□□两词,容易被人误解为平淡。

(2分)
25.与乙文画线句意思最接近的一项是()(2分)
A.通俗精妙 B.平易深涩 C.言简意赅 D.深入浅出
26.甲乙两文对平淡的理解不一致,加以分析。

(3分)
27.两文都写到了梅圣俞的诗,但论证方法不同,请指出并辨析其作用。

(4分)
甲文。

乙文。

参考答案:
23.(1分)屈原
24.(2分)拙易(1分)枯槁(1分)
25.(2分)D
26.(3分)甲文认为平淡是脱尽绚烂华美之后的境界;是浑然天成,无须雕琢的。

乙文认为平淡是易于别人理解的;是需要反复修改的。

(答对1点给2分,答对2点给3分)
陶潜、谢朓的诗平淡而富有意趣,不像后来的诗人那样进行了惊心刺目的雕琢,杜甫说陶谢不枝梧,《风》《骚》共推激。

紫燕自超诣,翠驳谁剪剔就是这个意思。

一般来说,想达到平淡的境界,就要去掉华丽的文采。

华丽流芬的文采去掉了,便有可能达到平淡的境界,这样看来,陶、谢的境界不是后来那些雕琢的诗人可以达到的。

现在的人作诗,把拙劣简易当成了平淡,读了这样的诗,有见识的人没有不讥笑的。

梅尧臣在《和晏相》这首诗中说:我按我的性情作诗,力求平淡,但又苦于不够圆熟,像菱芡一样刺口、有涩味。

可见诗写到平淡这一步是很难的。

所以他在《赠杜挺之诗》中说:作诗无古今,欲造平淡难。

李白也说过: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平淡到了自然天成的程度,那就真是好诗了。

(宋葛立方《韵语阳秋》)
《漫斋语录》说:诗歌的用意要精深,语言要平淡。

我很欣赏这句话,每写一首诗,往往要改三五天,有时过一段时间又拿出来改。

为什么呢?就因为追求用意精深要一半工夫,追求语言平淡又要一半工夫。

用意欠精深不能超出别人而领先,语言欠平淡则不能让大家读懂。

朱子说:梅尧臣(圣俞)的诗,不是平淡,而是枯槁。

这是为什么?即因为用意欠精深之故。

郭公甫说:黄庭坚(山谷)的诗,费了不少力气,也不知说的什么?这是为何?即因为语言欠平淡之故。

有孝廉汪某投诗给我,我看不懂这诗好在什么地方。

汪某说:我的诗要等五百年后,才有人知道其价值。

我笑道:一般人读不懂,五天都难得传下去,哪里谈得上传到五百年呢?(清袁枚《随园诗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