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一语文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案 苏教版 必修二

合集下载

一个人的遭遇(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一个人的遭遇(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一个人的遭遇(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个人的遭遇》是苏教版高一必修中的一篇课文,讲述了主人公谢廖沙·勃鲁扎克在苏联卫国战争时期,遭遇战争磨难,经历生死存亡,最终在逆境中成长的故事。

本课通过主人公的遭遇,展现了战争对人性的考验,以及人在困境中保持乐观、勇敢、坚强的品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分析主人公谢廖沙在战争中的遭遇,概括他的成长过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珍惜和平生活。

(2)学习主人公在困境中保持乐观、勇敢、坚强的品质,培养面对困难的勇气。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分析主人公谢廖沙的遭遇,概括他的成长过程。

(2)理解战争背景下,人物性格的塑造。

2.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从战争背景下,深入理解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2)如何使学生体会到作者的创作意图,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战争背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主人公的遭遇。

2.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内容,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3. 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分享学习心得。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引发学生对战争的思考。

(2)提问:你们认为,战争背景下,一个人会遇到哪些困难?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主人公谢廖沙的遭遇。

(2)记录关键词语,概括主人公的成长过程。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从不同角度分析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2)分享学习心得,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4.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主人公在困境中保持乐观、勇敢、坚强的品质。

5. 作业布置:(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一个人的遭遇(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一个人的遭遇(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一个人的遭遇(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小说《一个人的遭遇》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能够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及其作用。

(3)能够鉴赏小说中的优美语句,领会其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2)通过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意象,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通过模仿创作,锻炼学生的写作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关怀。

(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他们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小说《一个人的遭遇》情节的把握。

(2)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及其作用。

(3)小说主题思想的领悟。

2. 教学难点:(1)象征手法的运用与分析。

(2)小说深刻主题的挖掘。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

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

3. 案例分析法:选取小说中的典型实例,进行深入剖析,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小说《一个人的遭遇》的作者及作品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小说,理解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3. 分析讨论:分组讨论,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及其作用。

4. 鉴赏欣赏:引导学生欣赏小说中的优美语句,领会其表达技巧。

5. 主题探讨:深入剖析小说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的人性关怀。

五、课后作业1. 复述小说《一个人的遭遇》的基本情节,概括人物形象。

2. 分析小说中的一个象征意象,阐述其作用和意义。

3.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小说主题的认识和感悟。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等方面的积极性,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阅读理解: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小说情节、人物形象的理解程度。

3. 分析能力:评估学生在象征手法分析、主题探讨等方面的思维深度。

最新-高中语文《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案5 苏教版必

最新-高中语文《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案5 苏教版必

《一个人的遭遇》一、教材《一个人的遭遇》(节选)主要通过描写在苏联卫国战争中,一个四十几岁的男人家破人亡,内心受到巨大创伤,再现战争的残酷。

本专题要求学生通过对作品的探讨,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能说出战争对人类的摧残,从而正视战争,珍视和平。

二、说学生1.学生对人生意义和生命价值已有一定认识。

2.学生以前接触过小说,但对小说的综合分析能力不强。

三、说目标基于以上分析,并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发展独立阅读能力”、“提升人生境界”,并结合本课自身特点,我想本课可以有很多目标:如(1)把握小说情节;(2)分析人物形象;(3)探究人物内心;(4)揣摩人物语言;(5)鉴赏细节描写……但本课的目标是在学生的交流、讨论中生成,可能是我预想中的2个或3个,也可能不在我的预想内。

总之,我的想法核心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去充分体验达到目标的全过程,让他们得到成功的快乐,并在这种体验中产生学习的兴趣。

四、教法学法1、课前要求:通读全文,把握情节依据:体现教师主导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能力。

2、课堂中:师生共同确立本课目标,明确学习任务,体验学习过程依据:充分调动学生,在交流、合作、互动中体验学习的快乐。

五、教学过程1.课前预习:要求学生通读全文,了解故事情节依据:本文篇幅较长,只有了解了故事情节,才能完成课堂中的合作、讨论、互动活动;同时学生学习负担较重,布置这样的预习作业,有利于为学生减负,增强语文学习兴趣。

2.导入课文采用“移情法”,观看图片使学生对战争有了一定的直观感受,有利于学生很快进入小说情景中。

具体操作:人们都说“水火无情”,但我还想跟同学说战争也同样是无情的,请大家跟我一起看几组镜头。

(播放)镜头里的画面可以说让我们触目惊心,战争给人类带来了莫大的灾难。

这节课,让我们跟随肖洛霍夫一起走进一个在战争中饱经灾难的人的内心世界。

3.交流读后感受在请学生谈自己读后感受时,教师也可引导学生思考对题目的理解以及小说在写法上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的地方。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2-文档资料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2-文档资料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必修2【教学目标】*学生能通过对作品的研读、探讨,了解人物的心灵世界和他们在战争中的遭遇,理解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对战争毁灭人类的罪恶有具体的认识。

*借助形象的学习材料,让学生正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反思战争的危害,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是人类社会最迫切的任务,进而珍视和平环境。

【学习方式】采用文本研习的方法。

【课时安排】预习1课时,研读1课时。

【教学内容】一、导引:回顾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给各国人民造成了难以想象的痛苦。

时至今日,世界上的枪炮声仍然没有平息,仍然有人在流血……战争每天都在毁灭生命,毁灭财富。

让我们跟随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苏联作家肖洛霍夫去感受二战的残酷,去感受一个人的悲惨遭遇……二、文本研习:1、本文的情节波澜起伏,而这点是通过主人公的遭遇和内心活动变化展示出的,试作具体分析。

在苏德战争中受伤被俘——冒险逃跑但被抓回——被派为一个少校工程师开车,找机会俘虏了少校,冲过火线,回到自己的队伍——从俘虏营逃回后得到家破人亡的消息(首先是得知家被德军轰炸毁灭。

“可是过了两星期,却什么东西也吃不下了。

家里没有回信来,说实话,我开始发愁了,东西根本不想吃,晚上也睡不着觉,各种古里古怪的念头尽在脑子里转动”,这是因为想念妻子,而邻居的信给他带来噩耗:他的家被德军飞机的炸弹摧毁了。

索科洛夫的心情——“当时我没有把信念到底。

我的眼前一片黑,心缩成一团,怎么也松不开来。

”但是他还是想回家看一看。

过去亲手建起的欢乐家园,现在的景象是“一个很深的弹坑,灌满了黄浊的水,周围的野草长得齐腰高……一片荒凉,像坟地一样寂静”。

索科洛夫的心情——“站了一会儿,感到穿心的悲痛。

”)——把希望寄托在当了大尉和炮兵连长的儿子身上(儿子在战斗中成长,当上了大尉,索科洛夫憧憬着战争结束后的和平生活。

然而,他等来的是儿子牺牲的消息,而且是战争结束的那一天。

对儿子遗容的描写更让人感到悲伤。

语文必修ⅱ苏教版第二专题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案(1).

语文必修ⅱ苏教版第二专题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案(1).

一个人的遭遇肖洛霍夫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我国著名的军事家孙武在《孙子兵法》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

”这句话大意是说,战争不是儿戏,它关系重大,决不能轻易为之。

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的《一个人的遭遇》,一起来感受战争、思索战争。

(说明:根据顾泠沅的情景原理,创设一种情景,营造一种氛围,引导学生走进文本。

)二、作者介绍:米哈依尔•肖洛霍夫(1905—1984年)当代最著名的苏联作家之一,具有独特艺术风格和世界声誉的文学巨匠。

1926年,发表第一部短篇小说集《顿河故事》。

肖洛霍夫的代表作,首推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

这部小说从1926年开始创作,用了14年的时间,才完成了这部巨著。

小说共分四部八卷,它以中农哥萨克葛利高里•麦列霍夫的命运和他一家人的遭遇为中心,描写了1912—1922年间顿河哥萨克地区的重大历史事件。

它是一部反映顿河哥萨克在历史转折时期的生活、探讨哥萨克悲剧命运的长篇史诗。

自作品问世以来,它已被翻译成世界上几乎所有的主要文字,”成为当代世界文学中流传最广的名著之一。

肖洛霍夫的另一代表作是《被开垦的处女地》(又译《新垦地》)。

1957年肖洛霍夫发表了著名短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这篇小说一经发表轰动一时。

1965年,肖洛霍夫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说明:知人论世,了解作者一方面可以引起阅读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学生深入阅读文本。

)三、开篇(文本研习)1、这篇小说的标题是“一个人的遭遇”,这个人主要是指谁?【明确】索科洛夫2、在节选部分,索科洛夫有哪些主要遭遇?面对这些遭遇他分别有哪些感受?【明确】遭遇感受家被炸毁,妻死女亡眼前一片黑,心缩成一团返回家乡,面对炸毁的家园感到穿心的悲痛儿子死在前线眼泪干枯,埋葬了最后的欢乐和希望领养孤儿凡尼亚“快乐”极了,无法形容遇车祸悲愁3、你能不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索科洛夫的遭遇?【明确】悲惨、可怜等4、在这之前,索科洛夫的生活怎样?【明确】幸福(见课文前故事梗概)5、他为什么会变得如此悲惨?【明确】战争让索科洛夫的命运发生了改变。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学目标】1、能通过对作品的研读、探讨,了解人物的心灵世界和他们在战争中的遭遇,理解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对战争毁灭人类的罪恶有具体的认识。

2、借助形象的学习材料,正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反思战争的危害,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是人类社会最迫切的任务,进而珍视和平环境。

【学法建议】1、认真阅读“前文梗概”,精读文本。

2、研习文本要注意找出情节在人物形象塑造中起的作用。

3、找出索科洛夫在讲述自己不幸遭遇时的语言,分析语言的特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同学们好,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二专题第一板块“遭遇战争”。

这个专题所写的两篇文章都是诺贝尔奖获得者,他们所创作的著名的小说。

今天我们首先来学习的是著名作家肖洛霍夫的长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节选)》(首先向同学们介绍一下著名作家肖洛霍夫。

)二、作者简介:肖洛霍夫(1905-1984),苏联当代著名小说家,生于顿河地区的一个磨坊主家庭,1918年在中学读书时因国内战争而辍学,1923年加入莫斯科共青团作家和诗人的文学团体“青年近卫军”,并开始发表小说和小品文。

1926年肖洛霍夫开始构思创作著名的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静静的顿河》四卷本,分别于1928、1929、1933、1940年出版。

这部小说虽然在当时的苏联引起多次争论,但由于它在苏联文学史上别开生面地反映了广阔的历史画面,生动真实地表现了哥萨克民族在1912年至1922年这一阶段的动荡岁月中的历史,这部小说仍然获得了广泛的声誉,并于1941年获得斯大林奖金。

在此期间,肖洛霍夫还发表了《被开垦的处女地》的第一部(1932)和第二部于1959年发表。

这两部小说的成功使作家在苏联文学界获得了极高的地位,当时的评论界称肖洛霍夫为“史诗作家”,并称他的作品为“苏维埃时代的编年史”,对他寄予了极高的评价。

其中《一个人的遭遇》,这篇小说发表于1956年,当时苏联卫国战争已经结束10年,在战争结束时肖洛霍夫遇见过一位家破人亡的军人,根据他讲述的不幸遭遇,肖洛霍夫创作了这篇小说,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人的遭遇》这篇小说具有纪实的性质。

高中语文 第二专题 第5课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师用书 苏教版必修2-苏教版高一必修2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 第二专题 第5课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师用书 苏教版必修2-苏教版高一必修2语文教案

第5课一个人的遭遇〔节选〕第5课一个人的遭遇(节选) (一)作者简介生平经历肖洛霍夫(1905-1984),苏联作家。

出生在顿河维申斯克镇,他仅受过4年教育,靠自学成才,是顿河哥萨克地区多姿多彩的生活给予了后来成为作家的肖洛霍夫取之不尽的创作素材。

他的创作,继承和发展了19世纪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的优良传统。

作品短篇小说集《顿河故事》《浅蓝的原野》,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被开垦的处女地》《他们为祖国而战》,短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等。

评价他的创作构成了一个独特的艺术世界,是贯穿从孕育诞生到解体前不久整个苏维埃时代百年历程的宏伟篇章。

他在苏联叙事文学中开创了悲剧史诗的艺术先河。

1965年,因其“在描写俄国人民生活各历史阶段的顿河史诗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力量和正直品格〞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二)人物轶事传世之作引发争议1926年肖洛霍夫开始构思长篇巨著《静静的顿河》,经过14年的时间,小说四卷本分别于1928、1929、1933、1940年出版。

小说记述了自1914年开始的政治大风暴对一个哥萨克村镇和一户哥萨克人家的猛烈冲击。

从一开始,小说就很受欢迎,再版达百次之多,并被译成60多种语言。

这部小说空前的销售量虽然可以说明读者对它的推崇和热爱,但也正是由于这部小说,肖洛霍夫受到了来自不同方面的攻击。

第一次发生在小说第一卷出版之后,有人散布谣言,说该书是一部抄袭之作。

1999年,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手稿面世,谣言不攻自破了。

对肖洛霍夫的第二次攻击是政治上的,发生在斯大林时期。

在斯大林对语言改革甚感兴趣的阶段,肖洛霍夫使用哥萨克人的简洁语言自然要受到当局的审查。

他前几部作品的语言比后面几部带有更多的地方色彩,因而也更粗犷有力。

但经过苏联有关方面严格的删削,1953年再版时小说的语言便苍白无力了。

而且,每一阶段的审查都延迟了肖洛霍夫作品的出版。

(一)背景链接前苏联卫国战争时期,肖洛霍夫作为随军记者耳闻目睹了战争的残酷、人民的苦难、战士的英勇。

2019-2020年高一语文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案苏教版必修二

2019-2020年高一语文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案苏教版必修二

2019-2020年高一语文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案苏教版必修二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通过对作品的研读、探讨,了解人物的心灵世界和他们在战争中的遭遇,理解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对战争毁灭人类的罪恶有具体的认识。

2、借助形象的学习材料,让学生正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反思战争的危害,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是人类社会最迫切的任务,进而珍视和平环境。

二、学习方式:采用文本研习的方法。

课时:预习1节,研读1节。

三、教学内容:1、导引:回顾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给各国人民造成了难以想象的痛苦。

时至今日,世界上的枪炮声仍然没有平息,仍然有人在流血……战争每天都在毁灭生命,毁灭财富。

让我们跟随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苏联作家肖洛霍夫去感受二战的残酷,去感受一个人的悲惨遭遇……2、文本研习:(1)本文的情节波澜起伏,而这点是通过主人公的遭遇和内心活动变化展示出的,试作具体分析。

解析:在苏德战争中受伤被俘一一冒险逃跑但被抓回一一被派为一个少校工程师开车,找机会俘虏了少校,冲过火线,回到自己的队伍一一从俘虏营逃回后得到家破人亡的消息(首先是得知家被德军轰炸毁灭。

“可是过了两星期,却什么东西也吃不下了。

家里没有回信来,说实话,我开始发愁了,东西根本不想吃,晚上也睡不着觉,各种古里古怪的念头尽在脑子里转动”,这是因为想念妻子,而邻居的信给他带来噩耗:他的家被德军飞机的炸弹摧毁了。

索科洛夫的心情一一“当时我没有把信念到底。

我的眼前一片黑,心缩成一团,怎么也松不开来。

”但是他还是想回家看一看。

过去亲手建起的欢乐家园,现在的景象是“一个很深的弹坑,灌满了黄浊的水,周围的野草长得齐腰高……一片荒凉,像坟地一样寂静”。

索科洛夫的心情一一“站了一会儿,感到穿心的悲痛。

”)一一把希望寄托在当了大尉和炮兵连长的儿子身上(儿子在战斗中成长,当上了大尉,索科洛夫憧憬着战争结束后的和平生活。

然而,他等来的是儿子牺牲的消息,而且是战争结束的那一天。

对儿子遗容的描写更让人感到悲伤。

苏教版高一下册语文《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案

苏教版高一下册语文《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案

教案:《一个人的遭遇》(节选)课程主题:通过分析《一个人的遭遇》(节选)这一文学作品,深入理解战争对人类生活的破坏,探讨个人命运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以及人性中的坚韧与希望。

教学目标:1.理解《一个人的遭遇》(节选)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把握作品的主题思想。

2.培养学生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3.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战争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以及个人在逆境中的生存态度。

教学重点:•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培养学生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提升文学素养。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战争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探讨个人命运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引导学生思考人性中的坚韧与希望,以及如何在逆境中保持积极态度。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活动设计:•背景介绍:简要介绍《一个人的遭遇》的作者米哈伊尔·肖洛霍夫及其创作背景,以及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问题导入:提问学生:“你们对战争的了解有多少?战争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影响?”引导学生思考战争与个人命运的关系。

目的:•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出课题,明确学习目标。

二、初读感知(约15分钟)活动设计:1.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一个人的遭遇》(节选),初步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初读感受,分享对作品主题和人物性格的理解。

3.教师总结: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成果,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作品的主题思想。

目的:•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初步了解作品,为后续深入分析打下基础。

三、深入分析(约30分钟)活动设计:1.情节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情节发展,理解索科洛夫在战争中的遭遇以及他如何面对生活的困境。

2.人物性格分析:通过分析索科洛夫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描写,探讨他的性格特点,如坚韧、乐观、善良等。

3.主题思想探讨:引导学生思考作品的主题思想,即战争对人类生活的破坏以及个人在逆境中的生存态度。

目的:•培养学生的文学分析能力,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高中语文《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案7 苏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案7 苏教版必修2

《一个人的遭遇》教学实录苏教版语文课本必修二第二主题单元“和平的祈祷”第一模块“遭遇战争”中,收录了前苏联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肖洛霍夫的短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节选)。

在这部以描绘战争给普通人带来的灾难为主题的作品中,肖洛霍夫借助于一个老兵对战争的回忆,讲述了战争给普通人的心灵和生活带来的巨大创伤。

教学这篇课文,我不想依照小说的要素来对文章进行条分缕析,而是希望通过文本的研读,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战争和战争文学,培养起学生关爱生命、珍惜和平的情感。

所以,我主要是抓住文章中的“我”的情感变化来做组织教学,并在教学中适时穿插学生记忆中积累的关于战争文学的思考,让学生通过对比,理解战争文学的本质。

本课授课,共用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师:提到战争,每一个人的大脑中呈现出来的,可能是各不相同的图象。

有的人想到的是血肉横飞,哀鸿遍野;有的人想到的是驰骋疆场,杀敌立功。

作为一个生活在和平年代里的学生,战争对于我们来说,似乎是个遥远的过去。

对于战争,我们还知道多少?提到战争,我们会想到些什么呢?请同学们调动自己的知识储蓄,看看你的记忆中,保存着什么样的战争画面?然后再想一想,这些画面,为什么会保存在你的大脑中呢?生:我看过《南京大屠杀》,留在记忆中的,是无数的尸体,还有遍地的鲜血。

对于战争,我痛恨。

师:这部片子,我也看过,确实是惨绝人寰。

我们应该牢记这份灾难。

生:我看过《黑太阳》,记忆中最深刻的,是日本人用中国人做活人实验,特别残忍。

当时,我就希望手中能有枝枪,把这些日本鬼子全部打死。

师:我也看过,和你一样的心情。

日本的731部队,在中国大地上确实犯下了滔天罪行。

生:我没看过什么小说,电影好象也只看过《地道战》。

在这部电影中,我感受最深的是中国人的智慧。

我们的人民,运用他们的智慧,消灭了日本侵略者,保卫了家乡。

师:《地道战》是一部经典电影啦。

我小时侯看过无数遍。

每次看到民兵们在地道中用长矛戳死日本鬼子,就感到特别痛快。

2019-2020年高一语文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案 苏教版

2019-2020年高一语文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案 苏教版

2019-2020年高一语文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案苏教版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作品,了解人在战争中的悲惨遭遇,认识战争对人的摧残。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与文本展开对话,理解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

教学重点:深重的战争创伤。

教学难点:深刻的情感体验。

教法研究:文本研习;合作探究。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流程:一、导入同学们,我们已经认真预习了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的小说《一个人的遭遇》。

这篇小说曾经倾倒了千千万万个读者,苏联播放这篇小说时,莫斯科大街上行人驻足聆听,泪眼模糊;传到我国后,又有多少人泪飞如雨啊。

小说节选部分也有几个与泪水相关的情节,请同学们找出来,研究一番,这样也许能帮助我们较好的解读这篇课文。

(学生查找,明确)二、文本研习1.失去了儿子后,“我没有哭,眼泪在心里干枯了”,这是为什么?(1)学生回答明确:经历了许多苦难遭遇。

(2)索科洛夫经历了许多苦难,请按照时间顺序概括说来,并找出情感起伏的词句。

明确:【受伤被俘】→成功逃亡(激动极了)→妻女炸死(穿心的痛)→找到儿子(喜气洋洋)→儿子牺牲(埋葬欢乐)→领养孤儿(轻松光明)→【出来车祸(悲愁的心)】(3)索科洛夫曾经希望妻子女儿支撑自己挺过集中营中的苦难,但死去的不是自己,而是妻子和女儿;也曾经盼望儿子能拥有灿烂的未来,自己有一个美好的“老头梦”,但盼望到的不是凯旋归来的儿子,而是在“胜利的那一天”牺牲的儿子的尸体。

我们想想吧,一个人有多少泪水能够伴着一个接一个的沉重打击啊!可是——2.遇到凡尼亚后,“我的热泪怎么也忍不住了”,这又是为什么?(1)学生回答:同情孩子;身世相同;……(2)有的时候,评论的文字相对于优秀的作品来说,总是显得苍白无力。

我们还是读一读哪些震撼人心的文字吧。

指名读15、16两段。

学生还可以找出感动自己的文字阅读。

(3)凡尼亚为什么会有如此的激动和狂喜?明确:渴望亲情,害怕再失去父亲,再去流浪。

(4)索科洛夫的哪些举动同样让人感动?指名读18、19两段。

高中语文苏教版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09

高中语文苏教版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09

一个人的遭遇【学习目标】1、把握作品情节,了解主人公的遭遇和情感变化。

2、正视战争,反思战争,珍视和平。

【学习重难点】研习讨论文本,了解人物的心灵世界,认识战争的罪恶。

一、导入:歌曲(4分钟)答案在风中飘扬 Bowing in the wind一个男人要经历多少旅程 How man road mut a man wa down才能真正成为一个男人 Before the ca him a man白鸽要飞越多远的距离 How man ea mut a white dove ai才能在沙滩上安睡 Before he eean time mut the cannon ba f才会被永久封存 Before the’re forever banned答案啊,我的朋友,还在风中飘 The anwer, m friend, i bowing in the wind答案还在风中飘 The anwer i bowing in the wind高山要屹立多少年 How man ear mut a mountain eit才会被冲进沧海 Before it i wahed to the ea一些人要生存多少年 How man ear can ome an time can a man turn hi head才可装作视而不见 And friend, i bowing in the wind答案还在风中飘 The anwer i bowing in the wind一个人要仰望多少次 How man time mut a man oo uan ear mut one man have才能听到人们的呐喊 Before he can hear an death wi it tae他才知道已经生灵涂炭 Ti he now that too man friend, i bowing in the wind答案还在风中飘 The anwer i bowing in the wind这首歌的演唱者是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民谣艺术家鲍勃·迪伦。

高中语文苏教版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5

高中语文苏教版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5

《一个人的遭遇》教案吕叔湘中学郭长芬一.教学目标在把握作品人物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战争与人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通过对作品的研读、探讨,理解“一个人”的含义及他的典型意义。

2认识战争中的人性美。

二.教学内容㈠导入新课同学们,翻开厚重的人类历史,我们有太多太多痛苦的记忆,时光可以流逝,历史无法忘却,也不应当被忘却,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的作品《一个人的遭遇》,让我们一起用心灵去感受一个在战争中饱经磨难的俄罗斯人的内心世界,走进文本,品读感悟。

二走近作家肖洛霍夫(1905-1984),苏联作家,曾参加四年的卫国战争,期间遭受了家破人亡的悲剧,曾任苏联作协理事、苏共中央委员、最高苏维埃代表等职。

1926年开始创作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共4部,历时十四年,至1940年完成。

该作品的问世使作者获得了广泛的声誉,1941年获斯大林文学奖,196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品主要有长篇小说《被开垦的处女地》、小品文《考验》、《钦差大臣》;短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开拓了战争文学的新领域。

(三)初步感受人物《一个人的遭遇》中的“一个人”是谁?(设疑)问题1:主人公索科洛夫有怎样的遭遇?面对遭遇,他的内心活动有何变化?(兴奋激动)(喜气洋洋)(心就轻松光明)成功逃亡找到儿子领养凡尼亚妻女炸死儿子牺牲出车祸(穿心的悲痛)(埋葬欢乐)悲愁的心问题2:凡尼亚遭遇如何?小说中如何描写凡尼亚?你读后有何感受?【明确】分别从外貌、语言、动作和细节等方面来描写:外貌——“脸上溅满西瓜汁,尽是灰土,头发蓬乱,脏得要命,可是他那对眼睛呀,却亮得像雨后黑夜的星星!”语言——“走到哪儿,睡到哪儿。

”爸爸“在前线牺牲了”,“妈妈当我们来的时候给炸死在火车里了”(说明:凡尼亚成了流浪儿!)动作——“他扑在我的脖子上,吻着我的腮帮,嘴唇,前额,……响亮而尖利地叫了起来……”,“他贴住我的身体,全身哆嗦”,“他用两只小手勾住我的脖子。

《一个人的遭遇》教学设计

《一个人的遭遇》教学设计

《一个人的遭遇》优秀教学设计《一个人的遭遇》优秀教学设计(通用6篇)在教学工开展教学活动前,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一个人的遭遇》优秀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个人的遭遇》优秀教学设计 1一、教材分析《一个人的遭遇》编排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专题第一板块“遭遇战争”中,居专题、板块之首。

这个专题还有以反映战争灾难的《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安妮日记》和《图片两组》。

本专题主要教学目标是:学生能通过阅读作品,了解人在战争中的悲惨遭遇,理解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对战争毁灭人类的罪恶有具体的认识;学生能通过对作品的研读、探讨,了解人物的心灵世界和他们在战争中的`遭遇,对战争与人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能说出战争对人的精神摧残和对人类文化的毁灭作用。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积累优美文段,了解写作背景。

(二)能力目标:1、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与文本展开对话;2、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通过阅读作品,了解人在战争中的悲惨遭遇,对战争毁灭人类的罪恶有具体的认识,理解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小说中关于索科洛夫的心理描写很是细腻,集中表现了战争给人带来的精神上的创伤。

2、难点:对本文的主旨的理解。

四、学情分析在当今信息时代,现代教育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学到知识,而是如何使他们学会学习。

正如埃德加富尔所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

”叶老也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

”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

五、教学方法1、学案导学:见预习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学案,熟读课文2、教师的教学准备: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学案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分小组,合作讨论和探究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设计预习检查,总结疑惑,见导学案对于肖洛霍夫,你了解多少?学生回答,教师补充:见教材P41 解释①,补充——《静静的顿河》、《被开垦的处女地》和《一个人的遭遇》都是长篇小说。

一个人的遭遇(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一个人的遭遇(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一个人的遭遇(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主题思想。

(2)掌握小说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

(2)学会分析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主题思想的方法。

(3)运用批判性思维,对作品进行评价和解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品所传达的人文精神,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

(2)学会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培养同理心。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道德修养。

二、教学重点1.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主题思想。

2. 掌握小说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

三、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小说所传达的人文精神。

2. 运用批判性思维,对作品进行评价和解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及作者。

1.2 提问:同学们对“一个人的遭遇”有什么理解和感悟?2. 自主学习2.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2 学生勾画出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做好笔记。

3. 合作探讨3.1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主题思想。

3.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组进行评价、补充。

4. 教师讲解与分析4.1 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讲解和分析。

4.2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小说所传达的人文精神。

5. 课堂小结5.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五、课后作业1. 根据课堂学习,整理笔记,加深对小说内容的理解。

3. 推荐一本与课文主题相关的文学作品,并简要介绍其内容。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教师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了解他们的分析能力和合作精神。

3.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以及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设定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共鸣。

苏教版必修2教案:《一个人的遭遇(节选)》【1】

苏教版必修2教案:《一个人的遭遇(节选)》【1】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学目标:1、通过对作品的研读、探讨,理解“一个人”的含义及他的典型意义。

2、理解人物在战争中的遭遇,对肉体及心灵造成的巨大灾难,从而对战争的罪恶有深刻的认识。

教学方法:采用文本研习的方法。

(结合课件讲解)课时:1课时。

教学内容:一、导入新课:回顾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给各国人民造成了难以想象的痛苦。

时至今日,世界上的枪炮声仍然没有平息,仍然有人在流血……战争每天都在毁灭生命,毁灭财富。

让我们跟随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苏联作家肖洛霍夫去感受二战的残酷,去感受一个人的悲惨遭遇……二、作者简介:肖洛霍夫(1905-1984),苏联当代著名小说家,生于顿河地区的一个磨坊主家庭,代表作:《静静的顿河》、《被开垦的处女地》、《一个人的遭遇》。

1965年,肖洛霍夫“用于他在描绘顿河的史诗式的作品中,以艺术家的力量和正直,表现了俄国人民生活中的具有历史意义的面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三、文本研习:1、解题:(在预习的基础上加以探讨,有助于对本文主题的把握)一个人的遭遇中“一个人”指谁?这样的一个人是不是单纯的一个人?他的典型意义表现在哪里?(他代表了哪些人?在课文中能找出那些人吗?)明确:一个人指索科洛夫,但并非指单纯的一个人,他是一位在战争中挺过来的一个人,但身心受到极大摧残的一个人,这样的人几乎在苏联的每个家庭中都存在着。

(反法西斯侵略的卫国战争是苏联历史的重要篇章,苏联人以每个家庭牺牲一个成员的残重代价,打赢了这场战争)在课文中还有和他有着相似经历的那位复员的残疾的老朋友,还有在战争中丧失双亲的小孩子凡尼亚。

尤其是索科洛夫与凡尼亚两人的命运,基本相象,两个合二为一的共有的命运,体现了“人的命运”,俄罗斯人民的命运。

在索科洛夫身上有着三种朴素而又珍贵的品质:对战争及苦难生活表现出来的坚毅;在战俘营中维持着一个普通战士的尊严;在残酷的战争中并未使他心灵枯竭,反而让他的心灵更加高贵与温和。

作品正是通过这样一个普通人的形象,感染了千千万万个读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高一语文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案苏教版必修二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通过对作品的研读、探讨,了解人物的心灵世界和他们在战争中的遭遇,理解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对战争毁灭人类的罪恶有具体的认识。

2、借助形象的学习材料,让学生正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反思战争的危害,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是人类社会最迫切的任务,进而珍视和平环境。

二、学习方式:采用文本研习的方法。

课时:预习1节,研读1节。

三、教学内容:1、导引:回顾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给各国人民造成了难以想象的痛苦。

时至今日,世界上的枪炮声仍然没有平息,仍然有人在流血……战争每天都在毁灭生命,毁灭财富。

让我们跟随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苏联作家肖洛霍夫去感受二战的残酷,去感受一个人的悲惨遭遇……2、文本研习:(1)本文的情节波澜起伏,而这点是通过主人公的遭遇和内心活动变化展示出的,试作具体分析。

解析:在苏德战争中受伤被俘――冒险逃跑但被抓回――被派为一个少校工程师开车,找机会俘虏了少校,冲过火线,回到自己的队伍――从俘虏营逃回后得到家破人亡的消息(首先是得知家被德军轰炸毁灭。

“可是过了两星期,却什么东西也吃不下了。

家里没有回信来,说实话,我开始发愁了,东西根本不想吃,晚上也睡不着觉,各种古里古怪的念头尽在脑子里转动”,这是因为想念妻子,而邻居的信给他带来噩耗:他的家被德军飞机的炸弹摧毁了。

索科洛夫的心情——“当时我没有把信念到底。

我的眼前一片黑,心缩成一团,怎么也松不开来。

”但是他还是想回家看一看。

过去亲手建起的欢乐家园,现在的景象是“一个很深的弹坑,灌满了黄浊的水,周围的野草长得齐腰高……一片荒凉,像坟地一样寂静”。

索科洛夫的心情――“站了一会儿,感到穿心的悲痛。

”)――把希望寄托在当了大尉和炮兵连长的儿子身上(儿子在战斗中成长,当上了大尉,索科洛夫憧憬着战争结束后的和平生活。

然而,他等来的是儿子牺牲的消息,而且是战争结束的那一天。

对儿子遗容的描写更让人感到悲伤。

“我的儿子是个肩膀狭窄、脖子细长、喉结很尖的男孩子,总是笑嘻嘻的;但现在躺着的,却是一个年轻漂亮、肩膀宽阔的男人,眼睛半开半闭,仿佛不在看我”,索科洛夫的心情――“我的眼泪在心里干枯了”,“埋葬了自己最后的欢乐和希望”,“我的心里仿佛有样东西断裂了……”)――在战争胜利前夕,儿子却倒在最后的枪弹下,埋葬了最后的欢乐和希望(战争夺走了索科洛夫全部的希望,他最后一点小小的愿望也破灭了。

索科洛夫的心情――他想忘却,可是伤痕是抹不平的,百无聊赖,他又开始喝酒,虽然是为了解解疲劳,也和他试图忘却人生不幸有关。

)――巧遇凡尼亚领他当儿子,立刻变得轻松和光明些了(“看到他睡在我的胳肢窝下,好像一只麻雀栖在屋檐下,我的心里快乐极了,简直无法用言语来形容!”“夜里,他睡熟了,我一会儿摸摸他的身体,一会儿闻闻他的头发,我的心就轻松了,变软了,要不它简直给忧伤压得像石头一样了……”索科洛夫的心情――像是又找到了家的感觉。

他的全部希望,似乎全寄托在这个可怜的孤儿身上了,凡尼亚成了他生存的全部意义。

)――收养凡尼亚后刚刚有点安宁的生活,却又出了事故(一次意外的车祸结束了在乌留平斯克的生活。

在初春,索科洛夫带着孩子到外地去谋生。

这就是索科洛夫的全部生活。

九死一生,经历了战争磨难的索科洛夫是坚强的男子汉,但是最后一段叙述,说出了他的心灵世界――战争留下的精神创伤,不能忘怀)以上曲折的情节,突出表现出人物命运的不幸。

(2)本文中,索科洛夫的命运是悲惨的在向陌生的“我”口述自己的经历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通过他的讲述能概括出他的性格特点吗?解析:索科洛夫饱受战争痛苦,他的叙述始终是感伤的,然而又流露出逆来顺受,几近麻木的心情。

他忠厚朴实,在苦难中坚忍不拔,受尽摧残而心地依旧善良。

(3)阅读本文可知:索科洛夫领养凡尼亚部分写得特别详细?这是为什么?解析:这部分是索科洛夫情感变化的重要转折,是索科洛夫从战争创伤中走出来的重要契机。

两个饱受战争创痛的人就像被飓风卷到一起的树叶,凡尼亚是索科洛夫余生的精神慰藉。

(4)索科洛夫用善意的谎言“骗”来儿子,请结合具体描写说说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解析:索科洛夫这样做是出于同情和爱。

出于对家庭生活的向往。

(5)最后一节中,凡尼亚举手向“我”告别时,“仿佛有一只柔软而尖利的爪子,抓住了我的心”,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我”为什么不想让孩子看到眼泪?解析:读懂了索科海味人的故事,就能感受到最后一节文字的震撼力。

在战争中,最不幸的还不是失去生命的战士,而是无助的孤儿寡妇。

凡尼亚是战争孤儿,小小年纪的他还不明白命运的悲惨,不明白战争的苦难,不理解别人的同情和怜悯,因此,也不会理解索科洛夫的房东女人为什么哭。

索科洛夫的悲惨遭遇震撼了读者的心灵,而凡尼亚的挥动小手触动了有良知才的悲悯之心。

孩子越是天真可爱,就越发显出战争的残酷。

“我”不想孩子看到经历战争的人的眼泪,是不想让孩子知道这样的痛苦,不想让他知道真相,让不幸的儿童能保住一些童心。

小说到这里实际上已经变为作者在抒发心愿:呵护孩子们的幼小心灵,为了他们不再成为孤儿,为了他们不再经历战火……2019-2020年高一语文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案苏教版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作品,了解人在战争中的悲惨遭遇,认识战争对人的摧残。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与文本展开对话,理解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

教学重点:深重的战争创伤。

教学难点:深刻的情感体验。

教法研究:文本研习;合作探究。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流程:一、导入同学们,我们已经认真预习了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的小说《一个人的遭遇》。

这篇小说曾经倾倒了千千万万个读者,苏联播放这篇小说时,莫斯科大街上行人驻足聆听,泪眼模糊;传到我国后,又有多少人泪飞如雨啊。

小说节选部分也有几个与泪水相关的情节,请同学们找出来,研究一番,这样也许能帮助我们较好的解读这篇课文。

(学生查找,明确)二、文本研习1.失去了儿子后,“我没有哭,眼泪在心里干枯了”,这是为什么?(1)学生回答明确:经历了许多苦难遭遇。

(2)索科洛夫经历了许多苦难,请按照时间顺序概括说来,并找出情感起伏的词句。

明确:【受伤被俘】→成功逃亡(激动极了)→妻女炸死(穿心的痛)→找到儿子(喜气洋洋)→儿子牺牲(埋葬欢乐)→领养孤儿(轻松光明)→【出来车祸(悲愁的心)】(3)索科洛夫曾经希望妻子女儿支撑自己挺过集中营中的苦难,但死去的不是自己,而是妻子和女儿;也曾经盼望儿子能拥有灿烂的未来,自己有一个美好的“老头梦”,但盼望到的不是凯旋归来的儿子,而是在“胜利的那一天”牺牲的儿子的尸体。

我们想想吧,一个人有多少泪水能够伴着一个接一个的沉重打击啊!可是——2.遇到凡尼亚后,“我的热泪怎么也忍不住了”,这又是为什么?(1)学生回答:同情孩子;身世相同;……(2)有的时候,评论的文字相对于优秀的作品来说,总是显得苍白无力。

我们还是读一读哪些震撼人心的文字吧。

指名读15、16两段。

学生还可以找出感动自己的文字阅读。

(3)凡尼亚为什么会有如此的激动和狂喜?明确:渴望亲情,害怕再失去父亲,再去流浪。

(4)索科洛夫的哪些举动同样让人感动?指名读18、19两段。

明确:由于自己的不幸更能同情别人的不幸,对孤儿的爱;做父亲的幸福,心灵的慰藉,精神的寄托。

(5)引用苏联德·勃拉果依的评论:两个各自流浪的、“孤苦伶仃的”、失去了一切的人,彼此在对方身上赢得了他们融为一体的共同命运,互相确定了对方在生活中应有的地位。

因为不单是这男人使得这个孩子确实像个孩子那样生活下去,而且这孩子也可以使这男人“刚强起来”——永远有信心、永远是一个男子汉。

凡尼亚和索科洛夫都遭遇了战争,凡尼亚因为有了爸爸而不再叹气;索科洛夫却在——三、合作探究1.“夜里醒来,整个枕头总是给泪水浸透了”,这泪水有什么含义?(1)讨论明确:坚强(白天不当着孩子流泪);追悔(梦境,分别时推了妻子一把);担忧(死去吓坏儿子,孩子的将来)……(2)遭遇战争、失去亲人、泪浸枕头的只有索科洛夫一个人吗?不是。

苏联人以平均每个家庭牺牲一个人的代价赢得了反法西斯卫国战争的胜利。

再请同学们看一组数据:第二次世界大战使人类蒙受空前灾难。

战火蔓延到40个国家,有56个国家参战。

在抗击德意日法西斯的战争中,双方动用军事力量9000万人,其中苏联2200万人,中国有4·5亿人卷入战争。

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其中苏联伤亡约3000万人,中国伤亡约3500万人。

死亡者达5500万人,是历次战争中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其中苏联死亡2700万人,死亡者中有一半是无辜的平民。

其实,不只是一个人在战争中的遭遇,是一个民族在战争中的遭遇,是人在战争中的遭遇。

索科洛夫的泪水浓缩了民族的苦难,他是一群人的代表,是艺术作品中的典型形象,是“熟悉的陌生人”。

(3)小结:死者长已矣,生者常戚戚。

即使像索科洛夫这样坚强的人也难以抚平心头的创伤。

男儿有泪不轻弹,而人们能够做到也应该做到的是不能伤了孩子的心。

所以——2.小说的结尾说,“要及时的转过脸去”,不能让孩子看到脸颊上滚动着的“吝啬而伤心的男人的眼泪”。

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1)范读最后两段。

要求同学们边听边思考这个问题,然后写一段感言,多角度思考战争、孩子、苦难、和平等与课文相关的话题。

(2)互相交流,推荐发言。

(3)点评;小结。

“战争归来抱孤儿”一幕感人至深,没有血淋淋的战场,没有普天同庆的凯旋,但带给读者的是几多心酸几多欣慰。

战争摧毁不了坚韧,战争泯灭不了善良。

凡尼亚是孤儿,他或许还不明白发生着的一切,包括战争和苦难、同情和怜悯,但孩子越是天真,就越发显出战争的罪恶和残酷。

不让孩子看到流泪,这是有良知的人不想让孩子承受战争之苦,是为了呵护孩子的心灵,这是成人对孩子的一份责任。

看看当今的世界,仍然有地方战火纷飞,仍然有人包括孩子在流着鲜血,仍然有人还在参拜二次大战中的战犯。

为了索科洛夫们的遭遇不再重演,为了凡尼亚们不再成为孤儿,为了爱好和平的人不再为战争而流泪,让我们为和平而祈祷吧!四、布置作业1.整理字词和文学常识。

2.完成《语文作业本》练习。

3.写一篇读后感。

附:板书设计一个人的遭遇(节选)【苏联】肖洛霍夫索科洛夫失去妻儿,精神受创战争典型失去父母,街头流浪凡尼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