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心理障碍和失范行为的归因分析

合集下载

学生心理障碍和失范行为的归因分析

学生心理障碍和失范行为的归因分析

学生心理障碍和失范行为的归因分析学生心理障碍和失范行为的归因分析马栏齐心九年制寄宿学校赵晓斐心理障碍和失范行为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最主要的问题是当前学生的整体生活环境正发生着急剧变化,导致心理障碍和行为规范失控。

其中最典型的原因为社会道德失范,文化市场的失控,家庭结构的变化和学校教育指导思想的失误。

然而,在这几方面原因中,学校教育起着关键性作用。

学校教育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激发,有利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但在现时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学校教育仍仅仅是在传授知识技能、任凭学生在生活的大海中随波逐流、让学生与社会生活相隔绝。

因此,对学生心理障碍和失范行为的归因分析应先突出学校教育的失误问题:一、学校教育指导思想的偏差改革开放以来,面对市场经济的大潮,在多元文化与观念的矛盾与冲突中,在青少年一代最需要学校德育的时候,学校德育却陷入适应困难:以不变应万变遭到新时期青少年的反感;甚至干脆把德育拱手相让予社会;或者惟升学是追,把德育作为软任务,放弃了应有的任务。

14-15岁的学生是青少年越轨犯罪的多发年龄区,又是青少年个性最为突出,也是最为脆弱的时期。

然而在升学至上思想的指导下,学校只按统一的教材,用同样的方法,朝着升学的方向教育学生,而不考虑学生个体的性格、能力及不同的生活经历。

美国学者詹宁斯说:自然界用尽所有的心力,尽可能的使我们的孩子禀性各异,自然界不遗余力的把无限的可能性隐藏其中,没有人能够确定或预言这些可能性,但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却往往要根除这种多样性。

这意味着学校教育的指导思想必须重新纠正。

二、个别教师素质差个别教师素质差导致师生间的人际关系紧张,是学生失范行为产生的又一重要原因。

客观上分析,教师在追求升学率的指挥下,易重视优秀生忽视学困生,导致学困生流入社会,走上犯罪道路;主观上分析,有些教师自身素质差甚至品质恶劣会导致学生厌学、恐学,最终走上越轨犯罪道路。

教师低水平的教育技术甚至反教育的方法,是导致学生行为失范不可忽视的原因。

浅谈中学生学习心理障碍的归因与对策的研究

浅谈中学生学习心理障碍的归因与对策的研究

浅谈中学生学习心理障碍的归因与对策的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中学生学习心理障碍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学业成绩。

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和学业竞争的加剧,中学生学习心理障碍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学生学习心理障碍的出现不仅影响了个体学生的发展,也影响了整个教育系统的健康发展。

中学生学习心理障碍的出现主要是由于个体心理健康问题、学习环境问题、家庭原因等多方面因素造成的。

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焦虑、抑郁、自卑等心理问题,会影响他们的学习状态和学习积极性,从而导致学习心理障碍的发生。

学校学习环境的压力、人际关系的问题、家庭教育方式等也会对学生的学习心理产生影响。

为了帮助中学生解决学习心理障碍问题,需要通过深入分析学生学习心理障碍的原因,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和引导,建立积极的学习心态,提供合适的心理辅导和教育帮助等方式来帮助学生顺利度过学习困难期。

通过对中学生学习心理障碍问题的研究和探讨,可以更好地指导学校和家庭教育工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成绩,为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1.2 研究意义学习心理障碍是中学生学习中常见的问题之一,对学习者的学业和心理健康都会产生不良影响。

深入研究中学生学习心理障碍的归因与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通过探讨学生学习心理障碍的原因,可以帮助教育工作者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研究中学生学习心理障碍的常见表现,有助于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提供有效的帮助和支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对中学生学习心理障碍的对策进行探讨,并探讨心理辅导在中学生学习中的重要性,可以为学校和教师提供有效的干预和支持措施,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提高学习成绩和心理素质。

建立积极学习心态的方法,可以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增强学习动力,培养健康的学习心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深入研究中学生学习心理障碍的归因与对策,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归因与心理调适对策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归因与心理调适对策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归因与心理调适对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面临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他们的学业和生活,还可能对他们的健康和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

探究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归因及心理调适对策,对于帮助大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和解决心理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归因1. 社会压力大学生面对的社会压力包括学业压力、就业压力、人际关系压力等。

在大学期间,他们需要面对来自学校、家庭、社交圈等方面的各种压力,这些压力可能导致焦虑、抑郁甚至自卑等心理问题的出现。

2. 学业困难学业困难是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归因之一。

在大学中,学业负担加重,许多学生面临着学习成绩下滑、考试不过关等问题,这会给他们的心理状态带来负面影响。

3. 成长问题大学生正处在一个转变期,他们需要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学习方式、人际关系等。

这个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自我认知、自我定位不清等成长问题,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

二、心理调适对策1. 增强心理韧性心理韧性是指一个人在面对压力、挫折和困难时的适应能力。

大学生可以通过增强心理韧性来应对各种心理问题。

他们可以通过参加团体活动、学习心理调适技巧、适度锻炼等方式来增强自己的心理韧性。

2. 打开心灵的窗户分享和倾诉是舒缓心理压力的有效方式。

大学生可以选择与家人、朋友、老师等倾诉心声,也可以通过参加心理咨询活动等途径来打开心灵的窗户,释放内心的压力。

3. 寻求专业帮助对于一些心理问题,大学生可以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心理咨询师可以为他们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和咨询服务,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处理自己的心理问题。

4. 正确认识自己大学生需要正确认识自己,包括自己的优点、缺点以及自己的定位和目标。

他们可以通过学习心理学知识、参加心理测试等方式来更好地了解自己,从而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

5. 注重身心健康身心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

大学生需要注重身心的平衡,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适当参加运动、休闲等活动,这对于他们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作用。

川大《教育学1540》16秋在线作业12答案

川大《教育学1540》16秋在线作业12答案

川大《教育学1540》16秋在线作业12答案一、单选题(共20 道试题,共40 分。

)V 1.()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 教育目标. 教育制度. 教育者. 教育功能的释放标准答案:2.()是由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 校本课程. 国家课程. 核心课程. 综合课程标准答案:3.<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我国的义务教育年限为(). 12年. 9年. 10年. 8年标准答案:4.学生失范行为主要表现为越轨行为和()两类. 违纪. 攻击. 违法. 心理障碍标准答案:5.班级组织发育经历的第二阶段是(). 个人属性之间的矛盾阶段. 团体要求与个人属性之间的矛盾阶段. 团体要求架构内的矛盾. 班级组织建立后的矛盾标准答案:6.学生评价指根据一定的标准,通过使用一定的技术和方法,以()为评价对象所进行的价值判断。

. 学生. 家长. 社会. 教师标准答案:7.学生评价的功能不包括(). 诊断功能. 导向功能. 管理功能. 评价功能标准答案:8.根据()可以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 学生评价在教学活动中的不同作用. 评价的价值标准. 评价的目的. 评价的方式标准答案:9.学校教育制度简称(),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教育制度. 学制. 课程. 大纲标准答案:10.教学时一种尊重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尊重学生自由意志,把学生看做是独立思考和行动的(),在于教师的交往和对话中,发展个体的智慧潜能、陶冶个体的道德性格,使每一个学生都达到自己最佳发展水平的活动。

. 对象. 主体. 客体. 行动者标准答案:11.()是教师群体或个体在其职业生活中的形象,是其精神风貌和生存状态与行为方式的整体反映.. 职业形象. 教师形象. 教师的职业形象. 外表标准答案:12.()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活动的人。

学生心理障碍归因与对策

学生心理障碍归因与对策

04
如何预防学生心理 障碍
家庭教育预防措施
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
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及时发现和解决心理 问题
培养孩子的自我调节 能力,提高心理素质
引导孩子正确面对挫 折和压力,培养抗挫 能力
鼓励孩子参加社交活 动,提高社交能力
关注孩子的兴趣爱好, 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
学校教育预防措施
学校教育因素
教育方式:过于严厉或过于宽松的教育方式可能导致学生心理障碍 学习压力:过大的学习压力可能导致学生心理障碍 校园环境:不良的校园环境可能导致学生心理障碍 教师素质:教师的素质和教学方法对学生心理障碍的产生有一定影响
社会环境因素
家庭环境:家庭关系紧张、家 庭教育方式不当等
学校环境:校园欺凌、学业压 力过大等
评估与诊断工具介绍
心理量表:如SCL-90、SDS等,用于评估学生的心理状况 访谈法:通过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 观察法:观察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表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 生理指标检测:如脑电图、心电图等,用于检测学生的生理状况,辅助诊断心理障碍
06
学生心理障碍的治 疗与干预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建立心理辅导室,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开展心理健康活动,提高学生的心理适应 能力
加强师生沟通,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的心 理问题
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减轻学生的心理压 力
加强家庭教育,提高家长的心理教育意识 和能力
社会支持预防措施
家庭支持:家长应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提供关爱和支持 学校支持:学校应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同伴支持:同学之间应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互相关心和帮助 社区支持:社区应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活动

中小学生行为失范的表现

中小学生行为失范的表现

中小学生行为失范的表现由于学生的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的差异,使得学生对事物以不同的主观意识决定自己的行为,有目的地对外部环境作出反应。

少数学生由于基本需要,兴趣爱好等处于较低水平状态,若受到外部环境中消极因素的影响,便形成病态心理,表现出行为失范。

在学校中主要表现为三种类型:(一)、散漫性行为。

持这种行为的学生,生活散漫,纪律观念淡薄,没有纪律,不愿受正常规范制度的约束,自由散漫,行为随便。

做事没有计划,不分主次,全凭兴趣和情绪,自制力差。

如无故旷课、迟到早退、课上吵闹,甚至抽烟喝酒等,严重违反《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二)、攻击性行为。

攻击性行为多种多样,可能是躯体的攻击伤害,也可能是言语攻击。

包括嘲笑、戏弄、羞辱、威胁或者过分的要求别人。

当遇到挫折时,出现焦虑不安、暴躁、伤人毁物,特别是对家人更加蛮横无理。

持这种行为的学生,性格暴躁,遇事冲动,自我约束能力差,在校内外打架斗殴,欺侮同学,故意损坏公共财物,对学校正常教育秩序破坏性很大。

(三)、利欲性行为。

持这种倾向的学生,私欲膨胀,自私自利,贪图享受,是非不分。

当他们的欲望得不到正常满足时,就会采取越轨手段。

如考试作弊、偷窃勒索、早恋、传看不健康音像读物、涉足学生不宜的场所。

以上这些不良行为的表现,有些是道德规范问题,有的则已是轻度违法犯罪。

由于这类学生大都追求低层次的兴趣爱好,物质和感官享受等原始欲望强烈,一旦受到社会上不良人员的引诱教唆,很容易滑向犯罪的深渊,如果这类学生畸趣相投结成不良群伴,则不良行为就有可能成为犯罪团伙的思想基础,或者这类学生个体成为学校中的后进学生。

二、中小学生行为失范的归因分析造成中小学生行为失范的原因有多方面的,有家庭原因、社会原因、学校原因等,我们必须认真分析,对症下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一)生理和心理原因中小学阶段是学生生理和心里急剧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身高和体重的增加,他们感到自己长大成人了,不再像小时候那样对老师、家长言听计从了,他们开始不满足老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和书本上关于事物的解释,喜欢独立地寻找事物与现象的原因和规律,希望能够自己独立解决面临的问题,决定并选择自己的言行。

中学生心理障碍的归因与对策

中学生心理障碍的归因与对策

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社会支持体系构建
加强媒体宣传
媒体应加强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宣传,提高公众对心理问题的认识 和重视程度。
提供社会公益服务
政府和社会组织应提供心理咨询、治疗等公益服务,为有需要的学 生提供支持。
加强校园周边环境治理
政府应加强对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确保学生免受不良因素的干扰 。
中学生自我调适与成长
心理障碍对中学生的影响
01
02
03
学业成绩
心理障碍会影响中学生的 学习能力和注意力,导致 学业成绩下降。
人际关系
心理障碍可能导致中学生 与他人交往困难,影响其 人际关系。
心理健康
心理障碍如不及时治疗, 可能加重病情,影响中学 生的心理健康。
02
中学生心理障碍的归因分 析
家庭教育因素
家庭氛围
不和谐的家庭氛围可能导 致孩子产生焦虑、抑郁等 心理问题。
断。
提供心理治疗
根据诊断结果,为学生提供相 应的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
法、家庭治疗等。
药物治疗
在必要时,医生可以开具药物 治疗,如抗抑郁药、抗焦虑药
等。
提供社会支持
为学生提供社会支持,如安排 志愿者、提供经济援助等。
05
案例分析与讨论
案例一
总结词
学习困难学生常常面临自信心不足、挫败感 和焦虑等心理障碍,需要针对性的辅导和干 预。
习惯等。
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教育学生如何应对挫折,提高 自我调节能力,增强自信心。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集体活动, 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和师生关 系讲座 ,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服务。
干预措施
01
02
03

当代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的成因及矫正

当代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的成因及矫正

当代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的成因及矫正心理健康是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社会中,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困扰他们的重要障碍之一。

心理障碍会对大学生的学习、工作、人际关系等方面带来严重影响,了解心理障碍的成因及矫正方法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一、成因分析1.社会压力现代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这使得大学生承受着巨大的社会压力。

学业压力、就业压力、人际关系压力等各种压力成为心理障碍的重要诱因。

一些大学生在这种巨大压力下很难得到有效的释放,导致心理障碍的发生。

2.家庭因素家庭是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境,家庭中存在的家庭关系不和谐、父母过分期望、家庭暴力等问题,都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甚至成为心理障碍的诱因。

3.学业挑战大学生面临着严峻的学业挑战,学习任务繁重,学科知识大幅度提升,这些挑战可能会给大学生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尤其是一些学业状况较差的学生更容易出现心理障碍。

4.人际关系问题大学生处于社会逐步成熟期,人际关系的问题是其成长过程中难以避免的,一些缺乏交往经验的大学生在社会交往中存在困扰时,易造成心理障碍,如焦虑、抑郁等。

5.生活不良习惯一些大学生由于学习压力过大,容易出现抽烟、酗酒、熬夜等不良习惯,这些不良习惯不仅会对身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还会加重心理障碍的发生。

二、矫正方法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至关重要,大学生应该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人生目标,明确自己的生活方向和目标,避免对现实的焦虑和畏惧,鼓励自己积极向上,树立信心,树立信念,走出迷茫。

2.有效释放压力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积极寻求有效释放压力的方式,比如参加体育锻炼、听音乐、读书等,在追求自己兴趣的过程中,能够有效释放压力,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3.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大学生应该主动和他人建立积极、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社交能力,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积极参与各种社交活动,增加自身的社会经验。

高校学生失范行为表现及归因分析

高校学生失范行为表现及归因分析

高校学生失范行为表现及归因分析作者:黄波来源:《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3年第09期一失范行为的界定“失范”一词源于希腊文,最早指不守法、尤其指亵渎神的现象。

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以此说明“与道德规范不一致的社会现象”。

在当时,由于社会处于变革期,使得控制个人行为的道德规范越来越松弛,个人之间的道德制约丧失,这就是失范。

如今,高校学生失范行为主要表现为越轨行为和违法行为两类。

学生的越轨行为主要是指违背教育习俗、教育规章制度的行为等违规、违纪行为,具体包括不诚实行为、逃学行为、欺骗行为等。

学生的违法行为主要是指违背教育法律以及国家其他法律、法规的行为,即普通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

一般性违法行为数量很大,比如小偷小摸、打架、流氓行为、赌博、违反交通法规等。

普通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最主要区别是前者的社会危害性还不足以用刑罚来惩罚。

普通违法行为的危害性显然比越轨行为的后果严重,因而遭到的惩罚方式、执行力量也截然不同。

二高校学生失范行为的表现(一)校园暴力触目惊心近年来,我国许多地方的高校暴力事件也屡屡发生。

而在学校内恃强凌弱、诈骗钱财、挟持他人、从事不法行为等更是屡见不鲜。

所有这些,都令人不寒而栗,给家庭和学校带来了恐慌,给社会造成了不稳定因素,已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引起人们的关注。

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除了青春期本身具有暴力倾向外,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失误、不良大众传媒的毒害以及其他社会问题是主要原因。

据调查,多数暴力学生在心灵和肉体上都曾遭到父母或教师不同程度的伤害,结果变得感情冷漠、自我中心、与人疏远。

(二)以侵犯财产为目的的越轨行为由于受西方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存在着盲目追求高消费、讲排场、摆阔气、贪图享受、不思进取的倾向。

学生本身又缺乏经济收入,拜金思想和享乐主义往往驱使他们为满足个人私欲而不顾一切地去犯罪。

(三)高校学生违法行为的新倾向从近些年来大学生的违法行为中我们不难发现大学生行为背后的心理问题,众多事件表明大学生心理问题已经演化为以生命为代价的心理疾病。

浅谈中学生学习心理障碍的归因与对策的研究

浅谈中学生学习心理障碍的归因与对策的研究

浅谈中学生学习心理障碍的归因与对策的研究
中学生学习心理障碍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心理问题,包括焦虑、压力、失落、自卑、不自信等。

这些心理问题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不
良影响。

因此对于这一问题,我们应该进行研究,探究其归因及对策。

首先,中学生学习心理障碍的归因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压力过大。

在现代社会中,考试成绩和学业成绩成为衡量一个孩子成功与否
的标志。

这种观念会让家长和老师采取一种强制约束的方式来管理学生,对学生的压力格
外大,刺激了学习心理障碍的产生。

二、自我负面评价。

中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水平尚未建立完善,往往会对自己
的程度和能力做出负面评价,产生自卑感和不自信,从而对学习产生负面影响。

三、学习习惯不好。

很多学生学习习惯不好,没有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规划,缺乏自律性,导致学习效果差,进一步增加烦躁和压力感。

一、提高学习质量。

学生应该注重提高自己的学习质量,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通过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二、注重身心健康。

身心健康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学生应该注重锻炼身体,放松心情,避免长时间过度用脑对身体造成的负面影响,从而降低学习的心理障碍。

三、鼓励孩子建立自信心。

家长和老师应该尽可能地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鼓励
他们,扶持他们建立自信心,树立正确的学习和生活观,从而提升学生学习成绩。

学校中的失范行为

学校中的失范行为

一、学校失范行为的类型研究(一)失范行为的类型学解释1、失范的生物学解释19世纪,生物学的迅速发展导致了"体质变态说"的出现。

意大利犯罪学家西塞·朗姆布罗索(Cesare Lombroso)是这一解释的创始人。

他认为犯罪、越轨是因遗传而得的生物学上变态的结果,这会在面部特征上有所显露。

2、失范的心理学解释心理学上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心理缺陷说",另一种是"挫折——侵犯说"。

一些心理学家力图把越轨、犯罪解释为"心理缺陷"的结果,认为正常人知道限制他们的越轨冲动,而"心理缺陷者"不知道限制他们的越轨冲动。

而"心理缺陷"主要是因童年的社会化失调所造成。

另一些心理学家则强调"挫折——侵犯说",认为越轨者是一种由挫折产生的针对他人和社会的侵犯形式。

而挫折的程度是与需要强度或者受阻的程度为基础的,进而推断,侵犯的强度是与挫折的强度有关的。

3、失范的社会学解释社会学把重点放在导致越轨行为产生的社会环境上。

社会学的解释主要可以分为两类研究取向:(1)"结构模式",主要从社会结构和文化的角度去探讨。

另一种是"过程模式",(2)过程模式主要从越轨的过程进行分析,以"标签论"为代表。

美国社会学家贝克(H.Belker)是这一理论的代表,盛行于20世纪60年代。

这种理论主要运用互动理论探讨了越轨-犯罪的过程,而非它的原因,强调了违法、犯罪是社会创造的,而非本体所赋予或自然发生的。

其要点为:第一,失范是一种政治现象,权力常常是决定谁去贴"失范者"这个标签,以及谁被贴这个标签的关键因素;第二,必须改造的是社会关系,而不是失范者;第三,认为失范与控制失范是同一社会现象的两个相互联系的组成部分。

这种理论因此特别强调了犯罪的过程,分解了从"初级越轨者"到"次级越轨者"的变化过程。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归因与心理调适对策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归因与心理调适对策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归因与心理调适对策一、常见的心理问题1.焦虑:大学生可能因为很多事情而感到紧张和忧虑,如课业压力、未来就业、人际关系等。

这些事情可能导致身体症状,如心跳加快、手汗、头疼等。

2.抑郁:压力和不安可能会导致一些学生感到沮丧、愤怒和无助。

如果这些情绪持续存在,他们可能会经历抑郁症的症状,如情绪低落、失眠、食欲改变等。

3.自卑:大学生可能感到比他们的同龄人或其他人差一些,或者感到自己不够好。

这种自卑可能导致缺乏自信和不良的自我评价。

4.孤独:有些大学生可能会感到孤独和孤立。

对于身处新环境、远离家人朋友的学生来说,这种感觉可能更加普遍。

二、归因归因是指人们解释他们自己或他人行为的原因。

当大学生面对心理问题时,他们可能会归因于自己或外部因素。

这种归因对情绪和行为的调节有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归因方式。

1.内部归因:当大学生遇到问题时,他们可能会认为这是由于他们自己的内部因素,如智力、能力、性格等引起的。

例如,一个没考好的学生可能会认为这是因为自己不够聪明。

4.临时的归因:反过来,一些大学生可能会认为遇到问题是暂时的,并且可以轻松克服。

这种归因方式对问题的解决更有利。

例如,一个没考好的学生可能会认为这是因为昨晚没有睡好觉,下次需要更充分的准备。

三、心理调适对策当大学生面对心理问题时,他们可以采取一些心理调适对策来缓解自己的情绪。

1.制定目标:大学生可以制定明确的目标,以帮助自己理清思路,减轻压力,并逐步实现个人成长。

制定目标时,应制定具体、可行、有挑战性的目标,以及必要的计划和时间表。

2.调整态度:态度对情绪和行为的调节有深远的影响。

当大学生遇到困难时,他们可以采取积极乐观的态度,从中寻找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3.寻求支持:大学生可以向家人、朋友、辅导员等人寻求帮助和支持。

他们可以向这些人倾诉自己的问题,并获得他们的建议和支持。

4.放松技巧:放松技巧如深呼吸、瑜伽、冥想等,可以帮助大学生缓解紧张和压力,提高情绪的稳定性。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归因与心理调适对策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归因与心理调适对策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归因与心理调适对策我们来看一下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归因原因。

大学生面临的心理问题多种多样,原因也各不相同。

一般来说,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1. 学业压力大学生在学习方面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包括考试、论文、课程等等。

这种压力往往会导致大学生的焦虑和抑郁情绪,严重影响学习和生活。

2. 人际关系大学生处于一个新的环境中,需要和不同的人建立起新的人际关系,这种适应新环境的过程往往会给大学生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

3. 就业压力大学生毕业后需要面临就业的问题,找工作的压力也是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出现的原因之一。

4. 自我认知许多大学生处于自我认知的阶段,他们对自己的未来和人生目标拿不太清楚,这种不确定性也会给他们的心理带来一定的困扰。

以上这些原因都会导致大学生出现各种心理问题,我们有必要找到相应的心理调适对策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解决这些心理问题。

接下来,让我们来看一下大学生心理调适对策。

为了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解决心理问题,我们可以提出以下几点心理调适对策:1. 接受现实大学生需要正视自己所面临的问题,接受现实,不要逃避和回避,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解决心理问题。

2. 积极应对压力大学生在面临学业和就业压力时,可以通过积极的心态来面对这些压力,比如寻求帮助、调整心态等等。

3. 保持积极心态大学生在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时,需要保持积极的心态,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困难,这样才能更好地解决心理问题。

4. 合理安排时间大学生需要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避免压力过大,从而降低心理问题的发生率。

5. 寻求专业帮助对于一些严重的心理问题,大学生需要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帮助,比如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等。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归因原因多种多样,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相应的心理调适对策来帮助他们更好地解决心理问题。

希望大家能够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共同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大学校园氛围。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归因与心理调适对策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归因与心理调适对策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归因与心理调适对策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归因可以从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两方面来考虑。

内在因素主要包括个体的性格特点、思维方式、认知能力等。

外在因素主要包括学业压力、人际关系、自我价值感缺乏等。

在内在因素方面,个体的性格特点往往会影响到他们对压力的主观评价和应对方式。

性格外倾的人往往在人际交往方面会更容易遇到问题,而性格内向的人则更容易感到孤独和焦虑。

个体的思维方式和认知能力也会影响到他们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能力。

一些大学生可能存在糟糕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导致他们在面对困难时无法有效地应对。

在外在因素方面,学业压力是大学生最主要的心理问题之一。

学业压力的源头可以包括学习任务的重复性、难度增加、考试评价制度等。

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也是一个重要的外在因素。

大学生进入新的环境,面对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问题,可能会产生孤独感、社交焦虑等心理问题。

大学生的自我价值感缺乏也是一个常见的问题。

在大学阶段,很多人会开始对自己的未来和自身价值感到困惑,这会导致他们产生自卑和消极的情绪。

针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归因,可以提出以下的心理调适对策。

对于内在因素的调适,大学生可以通过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培养积极乐观的态度和寻找适合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来缓解压力和解决问题。

对于外在因素的调适,大学生可以采取积极主动的应对策略。

面对学业压力,可以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寻求帮助和支持、培养合理的放松娱乐方式等。

在应对人际关系问题时,可以积极参加社团活动、主动与人交流、培养自信心等。

大学生也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自我价值感,包括通过发展兴趣爱好、参加志愿者活动、关注社会问题等方式来提升自己的价值认同感。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归因与心理调适对策是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手段。

了解问题的根源,并采取相应的调适策略,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应对各种心理问题,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及其成因分析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及其成因分析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及其成因分析在当今社会,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学生们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压力,这些因素可能导致他们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

本文将探讨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常见表现以及其背后的成因。

一、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1、情绪问题学生可能会经常出现情绪波动,如过度焦虑、抑郁、易怒或情绪低落。

焦虑可能表现为对考试、社交场合或未来的过度担忧,甚至出现心慌、手抖、呼吸急促等身体症状。

抑郁则可能导致长期的悲伤、失去兴趣、自责自罪等,严重时可能产生自杀念头。

易怒的学生可能会因为一点小事就大发雷霆,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

2、学习问题心理健康问题可能影响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

有些学生可能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学习动力不足等问题。

他们可能对学习感到厌倦,逃避作业和考试,成绩下滑明显。

3、人际关系问题在与同学、老师和家人的交往中,心理健康有问题的学生可能会遇到困难。

他们可能过于孤僻,不愿意参与集体活动,难以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或者在与人相处时表现出过度的依赖、嫉妒、敏感等,容易发生冲突和误解。

4、行为问题一些学生可能会出现不良行为,如撒谎、偷窃、打架、逃学等。

这些行为可能是他们内心困扰和不安的一种外在表现。

5、躯体症状心理问题有时也会以躯体症状的形式呈现,如头痛、胃痛、失眠、多梦等。

尽管经过医学检查未发现器质性病变,但这些症状仍然持续存在,影响学生的生活质量。

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1、家庭因素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良的家庭关系,如父母经常争吵、离异、家庭暴力等,会给孩子带来心理创伤。

过度的期望和压力,如父母对孩子的学习成绩要求过高,或者过度干涉孩子的生活,都可能导致孩子产生焦虑和抑郁情绪。

此外,缺乏关爱和支持的家庭环境,也会让孩子感到孤独和无助。

2、学校因素学校的教育方式和环境也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过度的学业压力,频繁的考试和排名,可能让学生感到不堪重负。

德行失范学生的心理原因探求及对策

德行失范学生的心理原因探求及对策
常 生 活 学 习 中 ,你 有 哪 主 曼的 不 良行 为 习惯 ? ” 学 生
答 归 纳 如 下 :学 习 上 …于 学 习 基 础 差 ,没 有 学 习 信 心 和 动 力 ,经 常 性 迟 到 、 早 退 、旷 课 , 卜 讲 话 、 睡 觉 或 看 小 课 说 、玩 手 机 、听 随 身 听 ,抄 袭 别 人 作 业 或 完 全 不 做 作 业 ; 生 活 上 由 于 小 时 候 家 庭 的 溺 爱 ,爱 睡 懒 觉 ,常 通 宵 上 网 , 铺 张 浪 费 ;人 际 交 往 上 南 于 心 存 反 叛 及 不 良的 社 会 风 气 和 低 俗 传 媒 的 间 接 教 唆 ,太 重 义 气 或 克 制 力 极 差 ,为 一 丁 点 小 事 而 大 动 干 戈 ,与 家 长 、老 师 交 恶 ,加 入 或 组 织 带 有 黑 社 会 性 质 的 帮 派 团 伙 ,过 早 恋 爱 … … 第 二 个 问 题 是 : “ 你 的 这 些 不 良行 为 习 惯 是 否 符 合 道 德 规 范 ? ” 学 生 回 答 归 结 为 因 不 懂 道 德 的 具 体 内涵 并 不 认 为 自 己 的 行 为 习惯 是 违 反
德 行 失 范 有 其 多方 面 的 心理 原 因 :

跟 踪 调 查 教 育 ,探 求 学 生 心 理 活 动
笔 者 结 合 湖 北 竹 安 市解 放 路 初 t ( 称 我 校 , 下 文 l 简 t
1 乏 自信 心 ,甚 至 自暴 自弃 。部 分 学 生 由 于 学 习 基 . 缺 础 薄 弱 ,在 不 被 老 师 重 视 又 被 其 他 同 学 小 视 时 ,妄 自菲 溥 ,对未 来丧 失 信 心 ,对前 途 悲 观 失 望 。 2 乏 自主 自立 精 神 ,意 志 薄 弱 , 自私 、任 性 , 以 自 做 我 巾 心 。 现 在 的 孩 子 多 为 独 生 子 女 , 自小 被 娇 惯 着 ,动 手 锻 炼 的机 会 被 无 情 地 剥 夺 了 ,使 其 无 法 自 主 自立 ,怕 吃 苦 受 累 ,缺 乏 克 服 困难 的 勇气 和 力 量 ,变 得 以 自我 为 中 心 , 不顾 及他 人 的 感 受 和 利 益 。 3与 父 母 的 高 期 望 值 背 道 而 驰 的 逆 反 心 理 。 父 母 希 望 . 孩 子 成 龙 成 风 ,甚 至 把 自己 未 曾 实 现 的 梦 想 寄 托 在 孩 子 身 上 。这 本 是 无 可 厚 非 的 ,但 问 题 是 父 母 全 然 不 顾 孩 子 的 自 身 实 际情 况 ,让 孩 子 背 负 着 沉 重 的 学 习负 担 。 当孩 子 感 到 巨 大 压 力 并 承 载 不 起 这 一 重 荷 时 ,学 习就 变 得 索 然 寡 味 , 怨 恨 父 母 的 高 压 和 无 理 ,从 而 产 生 逆 反 心 理 。

留守儿童行为失范问题的心理原因研究

留守儿童行为失范问题的心理原因研究

留守儿童行为失范问题的心理原因研究留守儿童是指父母或监护人长期不在家照顾的儿童,他们通常在农村地区生活,父母外出务工或其他原因导致不能陪伴家人。

留守儿童通常由祖父母、其他亲戚或邻居照顾。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乡差距的加大,留守儿童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关注。

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家庭关爱和监督,容易出现行为失范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留守儿童行为失范问题的心理原因,分析其根源,并提出相关建议。

留守儿童行为失范问题涉及多个方面,主要包括学习成绩下降、情绪障碍、人际关系问题、犯罪行为等。

这些问题背后往往有着深层次的心理原因。

首先,留守儿童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和支持,导致心理上的孤独感和自卑感。

他们常常感到被抛弃或不被重视,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心。

这种心理状态容易导致消极情绪的产生,影响到他们的行为表现。

其次,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缺乏父母的指导和规范,容易形成自制能力较弱的特点。

他们在处理问题和应对挑战时缺乏有效的应对策略,容易受到外界诱惑和负面影响。

例如,一些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监督,容易沉迷于网络游戏、暴力视频等不良娱乐方式,导致行为失范问题的加重。

此外,留守儿童在人际交往方面也存在问题。

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他们缺乏社交技能和正常的人际交往经验,导致与同龄人的关系紧张和脆弱。

一些留守儿童表现出内向、孤僻、不合群等特点,影响到他们与他人的互动和交流,进而导致行为失范问题的出现。

针对留守儿童行为失范问题的心理原因,有关部门和社会组织应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工作。

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调适和情感疏导,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心态和健康的心理状态,增强他们的自我认同感和自信心。

此外,家庭、学校和社区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和支持,提供更多的关心和帮助,营造温馨和稳定的成长环境,减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和行为失范现象。

梳理一下本文的重点,我们可以发现,留守儿童行为失范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其根源主要在于长期缺乏家庭关爱和监督。

德行失范学生的心理原因探求及对策

德行失范学生的心理原因探求及对策

德行失范学生的心理原因探求及对策摘要:中学阶段是学生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我们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阶段,而这一时期学生形成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将直接影响他们的人生观。

当前,来自家庭、社会、媒体等诸多的不良因素影响到了许多学生,使得他们心理失衡,德行失范,同时给学校管理带来了一定难度。

因此,分析学生不良品德行为的形成原因,探求应对策略,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不良品德行为调查分析对策一、跟踪调查教育,探求学生心理活动笔者结合城区学校的具体实情,选用案例跟踪调查教育的方法,选取两所学校,每个学校选两个班级,把德行失范较严重的学生(两所学校,四个班级,共40人)作为教育对象,与他们平等相处,朋友般地理解、信任、尊重他们,分为三个阶段,从心理层面探求其德行失范的原因。

第一阶段(时间一个月左右):目标是帮助学生自我认识、自我省察。

首先,我设计了有两个问题的问卷。

第一个问题是:“在日常生活学习中,你有哪些主要的不良行为习惯?”学生回答归纳如下:学习上由于学习基础差,没有学习信心和动力,经常性迟到、早退、旷课……生活上由于小时候家庭的溺爱,爱睡懒觉,常通宵上网,铺张浪费;人际交往上由于心存叛逆及不良的社会风气和低俗传媒的间接教唆,太重义气或克制力极差……第二个问题是:“你的这些不良行为习惯是否符合道德规范?”学生回答归结为因不懂道德的具体内涵并不认为自己的行为习惯是违反道德规范的。

根据学生提供的答案,我与之推心置腹地交谈,规劝他们放弃不当的认识,改正不良习惯,还不定期用手机短信息、网上QQ与之交流。

待其认识有一些转变并引起行为习惯逐渐好转时,又不失时机地帮助他们确定下阶段的活动目标。

第二阶段(时间一个月左右):目标是提高学生认识和自我纠偏能力。

我又设计了有两个问题的问卷。

一是“你了解《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吗?”回答是基本上不了解或知之甚少。

二是“你熟知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规章制度和班纪班规吗?”除了5个学生对本班班纪班规有点了解外,其余则一无所知。

浅谈中学生学习心理障碍的归因与对策的研究

浅谈中学生学习心理障碍的归因与对策的研究

浅谈中学生学习心理障碍的归因与对策的研究中学生学习心理障碍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和困难,对他们的学习成绩和学习兴趣产生负面影响。

这些障碍包括学习焦虑、自卑感、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动机不足等。

了解中学生学习心理障碍的归因和对策对于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提高学习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归因是指个体对于自己或他人行为、事件产生的原因进行推断和解释的心理过程。

中学生对学习心理障碍的归因往往涉及三个主要方面:内部因素、外部因素和稳定性因素。

内部因素即认为自己的能力和努力不足是导致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包括自卑感和学习焦虑。

外部因素指将问题归咎于外在环境和他人,认为他们的教师、家长或同学不支持和帮助自己。

稳定性因素是指将问题看作是长期存在、固定不变的,给了他们对解决问题产生希望失落感。

对于中学生学习心理障碍的对策,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1. 建立积极的学习态度:教师和家长应该勉励学生,认识到学习困难不是永久性的,提醒他们相信自己的潜能和努力可以克服困难。

2. 提供正确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学习方法和策略对于克服学习困难至关重要。

教师和家长应该帮助学生发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并教导他们如何有效地利用时间和资源。

3. 创造支持性的学习环境:学习环境对于学习心理障碍的解决至关重要。

教师和家长应该创造一个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的学习环境,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动机和兴趣。

4. 鼓励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合作学习可以让学生互相帮助和分享,减轻学习压力。

5. 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学习心理障碍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密切关系。

教育部门和学校应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建立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增强应对学习困难和压力的能力。

中学生学习心理障碍的归因和对策的研究对于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提高学习效果具有积极意义。

教师、家长和学校应该共同努力,提供支持和帮助,帮助中学生建立积极的学习态度,提供正确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创造支持性的学习环境,并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生心理障碍和失范行为的归因分析
马栏齐心九年制寄宿学校赵晓斐
心理障碍和失范行为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最主要的问题是当前学生的整体生活环境正发生着急剧变化,导致心理障碍和行为规范失控。

其中最典型的原因为社会道德失范,文化市场的失控,家庭结构的变化和学校教育指导思想的失误。

然而,在这几方面原因中,学校教育起着关键性作用。

学校教育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激发,有利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但在现时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学校教育仍仅仅是在传授知识技能、任凭学生在生活的大海中随波逐流、让学生与社会生活相隔绝。

因此,对学生心理障碍和失范行为的归因分析应先突出学校教育的失误问题:
一、学校教育指导思想的偏差
改革开放以来,面对市场经济的大潮,在多元文化与观念的矛盾与冲突中,在青少年一代最需要学校德育的时候,学校德育却陷入适应困难:以不变应万变遭到新时期青少年的反感;甚至干脆把德育拱手相让予社会;或者惟升学是追,把德育作为软任务,放弃了应有的任务。

14-15岁的学生是青少年越轨犯罪的多发年龄区,又是青少年个性最为突出,也是最为脆弱的时期。

然而在升学至上思想的指导下,学校只按统一的教材,用同样的方法,朝着升学的方向教育学生,而不考虑学生个体的性格、能力及不同的生活经历。

美国学者詹宁斯说:自然界用尽所有的心力,尽可能的使我们的孩子禀性各异,自然界不遗余力的把无限的可能性隐藏其中,没有人能够确定或预言这些可能性,但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却往往要根除这种多样性。

这意味着学校教育的指导思想必须重新纠正。

二、个别教师素质差
个别教师素质差导致师生间的人际关系紧张,是学生失范行为产生的又一重要原因。

客观上分析,教师在追求升学率的指挥下,易重视优秀生忽视学困生,导致学困生流入社会,走上犯罪道路;主观上分析,有些教师自身素质差甚至品质恶劣会导致学生厌学、恐学,最终走上越轨犯罪道路。

教师低水平的教育技术甚至反教育的方法,是导致学生行为失范不可忽视的原因。

有些教师的教育观念存在偏差,或本身不懂法,采用的方法本身就具有违法性,尤其教师的违法言行对学生影响十分巨大。

例如有些教师体罚学生,将学生推出教室,剥夺了学生学习的权利;有些教师采取搜身和检查书包地方法来破获校内案件;有些教师私拆学生信件以杜绝早恋现象等,容易导致师生之间对立、冲突,从而出现“反教育”的后果。

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薄弱
1949年,美国心理学家托尔曼针对当时美国社会流行的以追求物质享受为目的的“经济人”,从心理学本身所包含的意义和价值出发,提出了“心理人”的概念,呼吁人们注重生活品质,注重心理感受和意义。

从此“心理健康”被人们广泛接受,并成为人类健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帮助学生认识自己,认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确定有益于个人和社会的生活目的,是指在学习、工作、人际关系方面,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的最佳适应。

但是,目前我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小学还相对较少,缺乏专业人员,一些学校还往往把学生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当做“思想政治”问题对待,未能从心理学角度去正确把握教育对象,有效地进行心理疏导。

例如,学生逃学,教师往往认为是思想品质问题造成的,导致学生出现违反校纪校规的行为,很少注意到学生逃学背后可能隐藏的心理障碍。

四、学校法制教育薄弱
学校中法制教育薄弱,往往使学生不能正确的把握学校生活和其他社会生活的冲突。

在没有接受法制教育以前,青少年不可能懂得什么是违法犯罪,他们一般只有道德判断的标准。

有的中学生犯了罪,
被公安机关传讯,在他交代了犯罪经过后,竟若无其事的说:“我现在可以回家了吧?”有不少学生竟然把违法犯罪当作儿戏。

青少年违法犯罪究其根源都是社会生活不良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学校生活中加强法制教育,教育学生知法、守法、用法、护法,使学生认识到遵纪守法是每一个公民的义务,树立法制观念,对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此,这就需要从根本上重新思考学校教育的实践:认真分析学生的整体环境;反思学校生活环境;探讨教育是学生生活的过程还是为生活做准备;讨论学校生活与学生**常生活之间的协调性和适应性问题等。

从学校教育方面做好学生心理障碍和行为失范的防范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