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戈尔和他的故事诗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泰戈尔和他的《故事诗》
《故事诗》这是泰戈尔前期诗歌创作中一部极其重要的孟加拉叙事诗集,诗集收入诗歌二十四首,并有序诗一首,诗集主要取材于印度古代经典作品中的历史传说,其中既有佛教故事、印度教故事和锡克教故事,也有拉其普特人及马拉塔人的英雄传说。诗人热情歌颂了民族英雄在抵御异族入侵时英勇献身的精神。《洒红节》写拉其普特人用计谋战胜入侵者。《婚礼》还表现了一个王子在婚礼上壮别新娘,奔赴疆场,马革裹尸而还的牺牲精神。这些诗歌读来荡气回肠,令人感叹。《故事诗》中的佛教和印度教故事,表现了诗人对人道主义的弘扬和对真善美的礼赞。这部诗集在当时极大地激励了印度人民反抗英国殖民者的斗争意志,曾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吉檀迦利》。《吉檀迦利》是泰戈尔中期诗歌创作的高峰,也是最能代表他思想观念和艺术风格的作品。这部宗教抒情诗集,是一份"奉献给神的祭品"。(不少人以为"吉檀迦利"
是奉献之意,其实是献诗之意.作者的另外一部诗集<<奈维德雅>>才具奉献之意.风格清新自然,带着泥土的芬芳。泰戈尔向神敬献的歌是“生命之歌”,他以轻快、欢畅的笔调歌唱生命的枯荣、现实生活的欢乐和悲哀,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前途的关怀。如果想要了解一个作家的作品以及更深层次的思想等,那么最好的办法莫过于从了解他的生平入手,,因为无论一个人多么的超凡脱俗,他的人生经历、思想观念等都必然会在他的作品中有所反映,这是文学创作的客观规律。既然如此,我们想要探讨泰戈尔诗歌的特点那就当然要从了解他这个人开始。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印度著名诗人、文学家、作家、艺术家、社会活动家、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1861年生于印度孟加拉邦加尔各答市的一个地主家庭,属婆罗门种姓(印度古代实行种姓制度,婆罗门是其中最高贵者),家庭比较富有,且为当时孟加拉知识文化中心,如果在中国他就是出生在了一个“书香世家”,所以他有很好的条件接受知识文化教育以及先进的思想。
泰戈尔不仅接受了印度传统文化,而且还深受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他于一八七八年赴英国留学,但是却极讨厌学校教育,终其一生几乎没有完成过任何完整的学校教育,全靠家庭熏陶和自学成才,这也正是伟大人物高出众人之所在。
他的文学创作突出表现在诗歌方面,并且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十四岁开始写诗,然后一发而不可收,一生共创作了包括《故事诗》、《吉檀迦利》、《新月集》、《飞鸟集》、《园丁集》等在内的近五十部诗集、近两千首诗歌,容量极大。另外,在其他文学样式方面也多有建树,写作有小说、剧本、论文集、回忆录等等不一而足,这里暂不讨论。
除了进行文学创作,他还积极参加政治活动,时刻关注国家大事,虽然称有一段时间过起了隐居生活,但那并不表示他就不再关心政治了,只不过是暂时采取的一种处世态度而已。他曾多次出国访问,到过英国、美国、法国、德国、苏联、瑞士、加拿大、中国以及日本等国,足迹遍布世界各地,这可以说与他那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是有着极大的关系的。
诗人于19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获此奖项的第一位东方作家。1941年在加尔各答祖宅去世,走完了其伟大而光辉的一生。关于他的思想等有关方面将在分析其诗歌特点之时一并讨论,这里不再多说。
《故事诗》
《故事诗》出版于1900年,共收诗歌24首,并有序诗一首,其中的大部分作品也是创作于1900年,其余的一些是十九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作品,如《无上布施》作于1898年,《婆罗门》作于1893年,最早的《戈宾德.•辛格》作于1886年。这是一部完全意义上的叙事诗集,几乎每首诗都是一个完整的故事,读起来就像一篇篇的小说,只不过作者是用诗歌的形式呈现给了我们,使之具有了诗歌的美感,更容易为人们接受和传送。下面就从整体上简单把握一下它的特点:
一、取材广泛、内容丰富。
“故事诗大体分为四组:佛教故事、印度教故事、锡克教故事和马拉塔及拉其斯坦的英雄故事。佛教故事取自《撰集百缘经》、《菩萨譬喻鬘》和《如意树譬喻鬘论》;印度教故事取自《歌赞奥义书》及《敬信鬘》;其余的故事来自民间传说。”(石真《译者附记》)
由此可以看出,实际上印度传统文化对泰戈尔的影响要大于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尤其是印度古代典籍对其的影响更是极为深远,它们往往成为泰戈尔创作的素材。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虽然他的创作取材于印度古代典籍,但却绝不是队员股市的简单照抄,而是十分具
有独创性的,甚至有很多故事与原来故事的内容完全不同,只不过是借古人之命来为自己的故事服务。
例如《报答》一诗在佛教故事中写的是一个强盗和一个妓女之间发生的事情,当然他们的人格不可能高明到什么地方。但在这首诗中,作者却使主人公化身为一个无端受冤枉的商人,而女主人公则是一位名满全城的美女,这样写来更容易表达出作者的内心,即在爱情和理智之间的艰难抉择,而不必再考虑道德问题,否则诗歌的主题性就值得怀疑了,因为爱情是极其高尚、纯洁的,若要两个品德并不高尚的人来演绎就很难使人信服了。
有些虽然与远古时极为接近,但在作者的艺术处理下也使其具有了新的意义。
例如取材于《撰集百缘经》的《供养女》,讲述了信奉佛教的频婆娑罗王在被儿子阿阇世王篡位杀死以后,就下令全国不得再信奉佛教,不准供养佛陀。但虔诚的宫女师利摩蒂却依然遵从着自己的信仰,到佛塔前供养并点燃了佛灯,虽然最后为此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故事虽然与佛经故事极为相像,但经过作者的加工之后,特别是在英国在印度实行殖民统治之时,此时无疑具有了号召大家团结一致、坚定自己的信仰、勇敢反抗殖民统治的更高层次的意义。这样的例子当然还有很多。
二、主体多样化
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宣扬平等、自由、解放等近代资产阶级的先进思想。
如《王的审判》一诗中,国王对半夜侵入别人家中欲行非礼的贼人的惩罚只有一个字:“死”,而当他得知贼人是太子、并且已经将杀死太子的那个婆罗门给抓起来时,对他的惩罚是一句话:“放了他”,语言简洁有力然我们看到了一个简洁干练的理想君主形象,很难说这不是作者为宣扬其平等思想而创作的。另外还有《轻微的损害》等诗篇也明显流露出这样的创作思想。
2.废除种姓制度,并处宗教派别之见,互相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