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的历史典故
三国演义全部典故
三国演义全部典故1、【妄自菲薄】三国时期,刘备死后,诸葛亮辅佐刘禅复兴汉室,他竭尽全力筹划北伐曹魏,刘禅胸无大志,没有治国才能,诸葛亮深表忧虑,出征前夕写《前出师表》,要他教育好百官不忘先帝恩情,应该发愤图强,不能妄自菲薄。
2、【赵得贤陈仓】诸葛亮第二次上表伐魏国,领精兵三十万奔陈仓道口而来。
陈仓口守将郝昭有勇有谋,更得大将王双相助,诸葛亮造云梯,制冲车,填城壕,掘地道,强力攻城,但所有能用上的办法几乎都用上了,陈仓口还是久攻不下。
诸葛亮难过至极,一时不知所措,无奈呐洋姜维。
姜维仔细分析了陈仓城池厚实,兼守将郝昭秉持防御战,防御工事稳固,更得王双相救,指出无法软攻打,就可以赵得贤。
三国详尽了解于是建议诸葛亮暂停攻城,派大将依山傍水下寨固守,分兵把守关隘要道防止敌方从街亭进攻,自己派人献书诈降魏国大都督曹真,暗里袭击曹军大本营祁山。
曹真中计,损失兵折将,于是祁山攻克。
祁山一克,攻克陈仓口指日可待。
3、【巢毁卵破】在东汉末年孔子的后代孔融。
他自幼聪明知书达理,明礼数。
至今还流传着“孔融让梨”的故事。
可是这么一个贤人不幸被曹操手下杀害,被灭了全家。
那时,曹操发动五十万大军,准备南征刘备。
孔融提出不同的主张,却遭到曹操的拒绝。
孔融不服气,背后讲了愤愤不平的话。
曹操知道后,便下令处死孔融全家。
当时孔融的两个反感十岁的孩子正在家里打牌。
忽然遭遇此大祸。
横眉冷对上前抱住爹爹,孔融命令曹操官兵放走两个小儿,自己愿意忍受一切惩罚。
儿子却高声道:“覆巢之下勃氏岂可!宁死而坚忍”。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鸟巢好像了甩在地下,怎么除了较完整的鸟蛋呢?!“覆巢无完卵”,也成“巢毁卵破”,就是说家已被毁了,那还有个人的安危可谈!4、【顾曲周郎】东汉末年,吴中有一位名将叫周瑜,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舒城)人。
他出身士族,少与孙策友善,后归孙策,为建威中郎将,助策在江东创立了孙吴政权。
孙策死后,周瑜与张昭同辅孙权,任前部小都督。
建安十三年(公元年),曹操率为军南下。
三国时期的历史典故30个集合
关于三国时期的历史典故30个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典故吧,中华上下五千年,产生了无数故事。
当你说出一个典故的时候,知道它背后那段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历史吗?还苦于找不到好的典故?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三国时期的历史典故,欢迎阅读与收藏。
1.七擒孟获黄承宗认为,“七擒七纵”的故事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后来的《三国演义》和剧本加以渲染,使情节尤为离奇,怪诞不稽。
而实际上诸葛亮的南征,他重用地方势力,保障他们的利益;一反两汉以来委官统治,遣兵屯守的政策。
他对南中既不用留人,又不留兵,更不用运粮。
既笼络了地方首领为他效力,又得到了金、银、丹、漆、耕牛、战马。
军资所出,国以富饶。
使他能专事北伐中原,而后方南中境内保持安定。
2.刮骨疗伤有一次,关羽在战斗中右臂被敌人射中一箭。
箭头有毒,毒已入骨,又青又肿,不能动弹。
华佗听说关羽箭伤不愈,表示能为他刮骨去毒。
手术进行中,华佗刮骨的声音悉悉刺耳,周围的人掩面失色,而关羽却依然饮酒弈棋,若无其事。
等到敷上药,缝上线,手术告成,关羽便大笑而起,高兴地说:“先生真是神医。
看,我的手臂已经屈伸自如,毫无痛楚了。
”华佗也说:“我一生行医,没有见过象您那样沉着坚强的人,真是大丈夫!”3.火烧连营蜀汉章武元年(221年),刘备为报吴夺荆州、关羽被杀之仇,率大军攻吴。
吴将陆逊为避其锋,坚守不战,双方成对峙之势。
蜀军远征,补给困难,又不能速战速决,加上入夏以后天气炎热,以致锐气渐失,士气低落。
刘备为舒缓军士酷热之苦,命蜀军在山林中安营扎寨以避暑热。
陆逊看准时机,命士兵每人带一把茅草,到达蜀军营垒时边放火边猛攻。
蜀军营寨的木栅和周围的林木为易燃之物,火势迅速在各营漫延。
蜀军大乱,被吴军连破四十余营。
4.单骑救主《三国志-卷三六蜀书六关张马黄赵传》记载“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人也。
本属公孙瓒,瓒遣先主为田楷拒袁绍,云遂随从,为先主主骑。
一及先主为曹公所追於当阳长阪,弃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
三国演义中最著名的典故
三国演义中最著名的典故
《三国演义》是一部中国古典小说,讲述了三国时期的历史和人物故事。
其中,一些典故也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经典之一。
以下是《三国演义》中最著名的典故:
1. 吕布投袁绍:吕布是三国时期的一名将领,他因为各种原因背叛了自己的主公董卓,最终投靠了袁绍。
这个故事中,吕布的背叛和投靠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狗急跳墙”的代表典故。
2. 三顾茅庐请诸葛亮: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汉的丞相,他因为才华出众,被刘备三次请到茅庐中,最终加入了刘备的阵营。
这个故事中,诸葛亮的才华和刘备的诚信成为了中国文化中“三顾茅庐”的代表典故。
3. 曹操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是三国时期最著名的战役之一,曹操率领大军攻打东吴,但最终被周瑜和孙权联手打败。
这个故事中,周瑜的计谋和孙权的勇气成为了中国文化中“赤壁之战”的代表典故。
4. 关羽单刀赴会:关羽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将领,他为了与曹操旧部张郃会面,不顾身边没有兵器,只带了一把单刀,最终成功会面。
这个故事中,关羽的义气和勇气成为了中国文化中“关羽单刀赴会”的代表典故。
5. 刘备卧薪尝胆:刘备是三国时期的一位英雄,他为了夺取益州,卧薪尝胆三年,最终成功。
这个故事中,刘备的毅力和决心成为了中国文化中“卧薪尝胆”的代表典故。
这些典故不仅在《三国演义》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成为了中国文
化中的经典之一,对中国人民的精神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国演义中的典故
三国演义中的典故《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小说中的一部经典之作,描写了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形象,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部小说中,不仅有丰富的历史故事和传奇情节,还有许多典故和名言,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文化遗产。
本文将介绍《三国演义》中的一些典故。
一、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是《三国演义》中最著名的历史事件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战役之一。
赤壁之战是刘备、孙权和曹操三方之间的一次决定性战役。
在这场战役中,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共同对抗曹操的大军,最终成功地击败了曹操。
赤壁之战的胜利,标志着三方势力的天平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也成为了历史上著名的一次战争典故。
二、三顾茅庐三顾茅庐是《三国演义》中著名的传奇故事,讲述了诸葛亮三次拜访刘备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诸葛亮三次到访刘备,最终说服了刘备,成为了他的谋士。
这个故事表现了诸葛亮的高超智谋和忠诚,也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们对于忠诚、信任和智慧的追求。
三、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是《三国演义》中另一个著名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关羽为了救出刘备的妻儿,不惧千难万险,过了五关斩六将,最终成功地救出了刘备的家人。
这个故事表现了关羽的英勇和忠诚,也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们对于义薄云天、忠诚不渝的精神追求。
四、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是《三国演义》中一个著名的故事,讲述了周瑜为了追求美人,愚蠢地做出了错误的军事决策,导致了战争的失败。
这个故事表现了人性的弱点和欲望的诱惑,也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们对于智慧、勇气和决策的重要性。
五、卧龙出山卧龙出山是《三国演义》中另一个著名的故事,讲述了诸葛亮在刘备的招揽下,离开隐居生活,为刘备出谋划策的故事。
这个故事表现了诸葛亮的智慧和忠诚,也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们对于智慧、忠诚和奉献的追求。
六、大江东去大江东去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著名的诗句,出自于曹操的《短歌行》。
这个诗句表现了曹操的豪情和气概,也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们对于生命和历史的无尽追求。
三国故事经典典故
三国故事经典典故
1. 三英战吕布:刘备、关羽、张飞联手抵抗吕布的故事,意味着团结合作能够战胜强敌。
2. 火烧连营:赵云在长坂坡大战中,替刘备引杀敌军,用火攻大胜,成为了历史上著名的军事策略之一。
3. 卧龙出山:刘备拜访诸葛亮时,诸葛亮谦虚的说自己是卧龙,意思是隐藏了很久的人才终于出山。
4. 孔明借箭:刘备求助诸葛亮,诸葛亮通过借箭来加强刘备的兵力,成功击败敌军的故事,强调策略和智谋的重要性。
5. 千里走单骑:关羽在离开曹营时,独自一人驱马千里逃脱,展示了他的勇敢和决心。
6. 过五关斩六将:关羽在赤壁之战中,为了救出将军公孙瓒,勇闯重重关隘,斩杀了六位敌将,被誉为英雄壮举。
7. 借东风:诸葛亮为了帮助刘备攻打曹军,利用东风帮助火攻曹军船队,以取得胜利。
8. 三顾茅庐:刘备三次访问诸葛亮,表达了他的诚意和对诸葛亮才华的认可,最终成功招揽了诸葛亮。
9. 英魂之地:赵云单骑救出刘备于曹军之中,展示了他的忠诚和勇气,被称为“五虎上将”之一。
10. 赤壁之战:刘备联合东吴成功击败曹操的战役,被誉为中
国历史上有影响力的一战。
三国演义出名典故有哪些
三国演义出名典故有哪些《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我国历史小说的巅峰之作。
小说以汉末三国时期的历史为背景,塑造了一大批英雄人物,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由于其广泛的影响和深厚的底蕴,故事中涌现出许多脍炙人口的典故。
下面将介绍《三国演义》中出名的典故。
一、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是《三国演义》的经典场景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战役之一。
这场战役发生在三国时期,以东吴对抗曹魏为背景。
典故中最为出名的部分是诸葛亮用上了火攻,通过南风,点燃了曹军的战船。
这个典故形成了“火烧赤壁”的成语,用来形容战火连天的激烈战场或是一场大而灾难性的战斗。
二、曹操劝诸葛亮之事这个典故发生在刘备称帝后,诸葛亮给曹操送亲自手书的亲笔信。
曹操看到信上写的是自己即将败亡,让他放弃对中原的统治。
曹操被信中诚挚的和平呼唤所感动,他想到了自己带兵入川灭蜀的决心所给国家造成的破坏,深感忏悔。
这个典故后来形成了成语“劝白日之下,不如在朝”。
指的是面对逆境,有的时候成功并非坚持到底,而是放下面子和个人私欲,退让做出妥协和调和。
三、卧龙诸葛亮卧龙是指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最富有智慧的谋士之一。
他通过巧妙地布局、谋略,帮助刘备一方取得了很多胜利。
因此,后人将他的名字与智慧深深地联系在一起,有时候也用“卧龙”来形容别人极具智慧的行为或者才能。
四、三分天下三分天下的典故来自三国时期的刘备、曹操和孙权之间的势力争夺。
刘备失败之后,天下由曹操和孙权瓜分。
后来,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建立了魏国;孙权则建立了吴国。
这个典故形成了成语“三分天下,各自为政”,用来形容局势分割,各方按照各自的目标行动。
五、曹操的铜雀台铜雀台是曹操在洛阳建立的宴会场所。
据说,曹操在铜雀台上设宴,诱杀了袁绍的文官“四十二士”。
这个典故被用来形容明明有困局却装作毫无顾虑的面对局面。
后来,成语“铜雀台上一觞酒”就用来指形势危急或者看似无所谓的行为。
六、汉献帝的越女割鼻典故中,献帝刘协在曹操的迫逼下,给自己的宠妃丁姬切去了鼻子,为了展现对丈夫的忠诚。
三国演义典故素材
三国演义典故素材1. 刘备三顾茅庐刘备听说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于是他带着关羽和张飞前往请诸葛亮出山。
第一次去时,诸葛亮不在家,刘备等人只好失望而归。
第二次去时,也不见诸葛亮,但刘备依旧不死心,带着关张二人再次前往。
第三次,终于见到了诸葛亮,在刘备的诚恳邀请下,诸葛亮同意出山帮助刘备。
2. 赤壁之战孙权与刘备联手,在赤壁与曹军对峙。
诸葛亮利用火攻,加上东风相助,大败曹军。
此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也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之一。
3. 七擒孟获孟获叛乱蜀中,诸葛亮带兵镇压。
他采取了攻心策略,七次擒住孟获,又七次放他回去。
最终,孟获心悦诚服,归顺蜀汉。
4. 空城计诸葛亮在失去街亭后,采用空城之计,以2000老弱残兵把守城池。
司马懿率领15万大军来到城下,看到城门大开,怀疑有伏兵,于是引兵离去。
5. 草船借箭诸葛亮为了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向曹军借箭。
他利用东风和草船,成功地从曹军处借得了十万支箭。
6. 三英战吕布虎牢关前三英战吕布,刘备、关羽、张飞联手与吕布激战,成功地阻止了吕布的进攻。
7. 单刀赴会关羽为了荆州之事单刀赴会,与鲁肃谈判。
最终,双方达成协议,荆州归还给刘备。
8. 得陇望蜀曹操在占领了陇地之后,想要进一步进攻蜀地。
但他的部下表示困难,因为陇地尚未巩固,而蜀地又有险阻。
曹操回答:“得陇望蜀,人之常情也。
”表示他并不满足于现状,还要继续进攻。
9. 煮酒论英雄曹操煮酒论英雄,试探刘备的志向。
结果被刘备巧妙地以雷声掩盖过去,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预示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10. 官渡之战官渡之战是三国时期的一场重要战役,袁绍与曹操对峙。
曹操采用了许攸的计策,奇袭乌巢,最终大败袁绍。
这场战争决定了南北势力的强弱。
三国演义典故归纳
三国演义典故归纳《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由明代小说家罗贯中创作,讲述了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
以下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些著名典故的归纳和详细介绍:一、桃园三结义1. 定义:桃园三结义是指刘备、关羽、张飞在桃园中结为兄弟的典故。
2. 详细介绍:刘备、关羽、张飞在桃园中举行结义仪式,发誓共同抵抗腐败的东汉朝廷,拯救百姓。
三人结义后,一同投奔了刘备的叔父刘焉,开始了他们的抗曹事业。
二、赤壁之战1. 定义:赤壁之战是指曹操大军与孙刘联军在赤壁进行的一场著名战役。
2. 详细介绍:曹操为了消灭孙权和刘备,率领大军攻打赤壁。
孙刘联军在周瑜和诸葛亮的指挥下,采取火攻战术,大败曹操大军。
这场战役是三国时期最著名的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三、空城计1. 定义:空城计是指诸葛亮在敌军来袭时,故意留下空城,使敌军产生恐慌和疑虑,从而达到退敌的目的。
2. 详细介绍:诸葛亮为了掩护蜀军撤退,故意留下空城。
司马懿率领魏军来袭,看到城中有诸葛亮亲自弹琴,以为有埋伏,立即撤军。
四、万事具备只欠东风1. 定义:万事具备只欠东风是指一切都准备好了,只差最后一个关键的因素。
2. 详细介绍:诸葛亮在赤壁之战前,预测到风向将改变,有利于火攻。
但他需要东风的帮助才能实施火攻。
周瑜为了东风,焦急万分,而诸葛亮则通过祭祀东风的方式,成功引来了东风,使得火攻得以实施。
五、曹操败走华容道1. 定义:曹操败走华容道是指曹操在赤壁之战后,败退过程中通过华容道逃跑的典故。
2. 详细介绍: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大败,败退过程中通过华容道逃跑。
在华容道,曹操遇到了关羽,因为之前关羽曾受到曹操的款待,所以关羽放过了曹操。
六、三顾茅庐1. 定义:三顾茅庐是指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事业的典故。
2. 详细介绍:刘备为了寻求诸葛亮的帮助,三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
诸葛亮出于对刘备的尊重和信任,最终答应出山辅助刘备。
三国演义的著名典故
三国演义的著名典故《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篇长篇章回体小说,中国文学史中的经典,也是世界宝贵的文化遗产。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精选整理的三国的著名典故,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
一、孟德献刀当时董卓废掉当时汉帝刘辩,大司徒王允便想除掉奸贼董卓,于是忠义之士商议,久商无果。
曹孟德提出献刀杀人,重任自然落在他身上。
第二天孟德去见董卓:马儿瘦弱来迟了,董卓就让吕布给曹操挑两匹好马。
然后侧身躺下,曹操见机会来了,拿出宝刀欲行刺,但是董卓从镜子里面看到了刀光,大叱曹操,正好此时吕布也回来了。
曹操见事与愿违,急中生智举刀跪地:“操有宝刀一口,献上恩相”。
又以试马为由,骑上马儿逃之夭夭。
这个故事说明了曹操的机智与随机应变的能力,为日后成大业做了铺垫。
二、煮酒论英雄这时刘备还是在曹操地盘种菜的平民,但是有一种人天生就非凡人,刘备就是这种人,种菜能掩饰不了他身上的王贵之气。
这一日许褚、张辽来到菜园请刘备:“丞相有命,请使君便行。
”刘备只能只身去见曹操,曹操仿佛开着玩笑:“你在家做大事啊”,刘备心中一紧,不过随后曹操又说:“玄德学习园艺不容易”。
曹操拉着刘备来到后园,看着满树的青梅:“青梅熟了,酒也煮上了,想邀请玄德来小亭一会”。
于是两人对坐,开怀畅饮。
酒过半酣,乌云滚滚而来,骤雨将至,曹操以“云龙”喻英雄问刘备:“玄德以为,天下谁是英雄”。
刘备心想:正事来了,于是扯上大旗:“操以为袁绍、刘表、孙策算吗?”曹操否认,然后也不饶圈子,手指刘备:“天下现在算英雄的,只有你和我而已。
”曹操突如其来的一句话宛如石破天惊,刘备吓得筷子、勺子都掉了(也有人说是酒杯),正好此时来了一记响雷。
刘备心思转动,自若捡起筷子:“这个响雷,筷子都给我吓掉了”曹操大笑:“大丈夫还怕雷”。
刘备又说:“孔圣人都怕,我怎能不怕”。
由此才轻轻掩饰过去,让曹操不再心生怀疑。
曹操一席话看似自负,但眼光何其毒辣,也体现了曹操作为一个政治家的高瞻远瞩。
也有人用诗称赞刘备:“勉从虎穴暂趋身,说破英雄惊杀人。
三国演义流传典故
三国演义流传典故1 三气周瑜一气:赤壁大战后,第二年,周瑜去夺取荆州,被诸葛亮看准时机抢先夺去。
二气:周瑜本想假借把孙权人的妹妹嫁给刘备这个机会将其扣下,逼诸葛亮交出荆州,不料诸葛亮给赵云三个锦囊让其依计行事,使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
三气:周瑜向刘备讨还荆州不利,率兵攻打又失败,大号一声:“既生瑜,何生亮!”直吐鲜血,被活活的气死。
2 桃园三结义东汉末年,朝政腐败,再加上连年灾荒,人民生活非常困苦。
幽州太守刘焉发榜招军,刘备见榜文,慨然长叹壮志未酬。
张飞厉声言曰:“大丈夫不与国家出力,何故长叹?”两人一番交谈觉志趣相投,遂同入村店中饮酒。
又在店中巧遇欲投军的关羽。
于是三人来到桃花盛开的桃园,杀牛宰羊,对天盟誓,结拜为兄弟,按照年龄,拜刘备为兄,关羽次之,张飞为弟。
3温酒斩华雄董卓当权,把持朝政。
十八路诸侯兴兵声讨。
交战中,先后有四位各诸侯中的悍将被董卓的部将华雄斩杀。
此时,关羽自告奋勇,愿与华雄交锋。
袁绍嫌他地位低微,称其“安敢乱言”,喝令将其打出。
曹操上前阻止,关羽才有了出战的机会。
曹操端了杯热酒为关羽壮行,而关羽愿先去斩华雄,回来再喝酒。
果然在温酒未凉之际提来了华雄首级,令众诸侯惊讶不已。
4单刀赴会东吴屡次讨要荆州未果。
遂采用鲁肃之计,设下鸿门宴,埋伏好刀斧手邀关羽来吴国赴宴。
关羽轻驾小舟、单刀赴会,只带领十几个随从人员。
席间关羽借与鲁子敬多年未见叙旧为由,拉着鲁肃不放手,互相敬酒。
实则以鲁肃为人质。
埋伏刀斧手见鲁肃被困,不敢轻易下手。
关羽因此安全脱身。
5 三顾茅庐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现今湖北襄阳县)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来帮助他替国家做事。
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
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看大风雪第二次去请。
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
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
第三次去请,诸葛亮正在家午睡,刘备谦恭有礼,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他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诸葛亮发表了他著名的三分天下见解,称《隆中对》.( 《八阵图》杜甫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三国演义出名典故有哪些
三国演义出名典故有哪些《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精选整理的三国演义的经典典故,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
三国演义典故1:【温酒斩华雄】董卓战将华雄连斩诸侯联军两员大将。
关羽请战。
袁术因其职位低而不同意,曹操力荐,并令人斟热酒一杯为关羽壮行。
关羽说:“酒且斟下,某去便来。
” 只听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正欲探听,关羽马到中军,提华雄之头,掷于于地上。
其酒尚温。
(112字) 【过五关斩六将】关羽与刘备失散,暂居曹营。
曹操一心想收服关羽,三日—小宴,五门—大宴,赐美女、金银、官职等,关羽独留下赤兔马,以便来日寻刘备方便。
听到刘备下落后,关羽将官印吊于屋中,带上嫂嫂,奔向刘备。
途中没有曹操批准,在五个关口受到阻拦,关羽皆杀之闯关。
后曹操命人加急送来出关令,也是日后关羽在华容道放止曹操的一个原因。
(151字)【三气周瑜】刘、孙联合破曹,但孙吴的水军都督周瑜气量狭小,多次想法害诸葛亮而不得,被诸葛亮三次出招气死,临死前大喊:既生瑜,何生亮!【借东风】孙、刘破曹须用火攻,但风向不对,周瑜心急如焚,病倒在床。
诸葛亮算出某日必有东南风,探望时便开了一个药方:欲破曹公,宜用火攻。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周瑜痊愈,杀孔明之心顿起。
诸葛亮便乔装鬼神借风,—可令众人对自己更加钦佩,二可趁机逃离东吴。
【死诸葛吓走活仲达】诸葛亮知道自己死后,司马懿定会趁机攻打,便命姜维塑了一个木像。
出兵时将木像放在阵前给司马懿看。
果然后者一看诸葛亮没死,以为其乃天人也,不可算计,退兵而走。
【煮酒论英雄】刘备为防曹操谋害,在下处后园种菜。
曹操邀刘备青梅煮酒。
酒至半酣,曹操问刘备天下英雄。
刘备说了几个人,都被曹操否定。
曹操说当今天下英雄只有你和我两个。
刘备大惊,手中的筷子掉在地上。
正巧雷声大作,刘备借雷声掩饰。
曹操认为刘备胆小,胸无大志,再不怀疑刘备。
三国最有名的典故
三国最有名的典故1.赤壁之战:发生在公元208年,曹操与孙权、刘备联军在赤壁展开决战。
孙刘联军采用火攻战术,大败曹军,使曹操统一天下的计划破灭。
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也是三国时期最具影响力的战役之一。
2.草船借箭:发生在赤壁之战期间,诸葛亮为了解决刘备军队箭矢短缺的问题,利用曹操军的弓箭手在迷雾中射击自己布满稻草的船只,从而大量获取箭矢。
这个故事体现了诸葛亮的智谋和机智。
3.三顾茅庐:刘备为了请出隐居在草庐的卧龙诸葛亮,三次上山拜访。
诸葛亮出于对刘备的尊重和信任,最终答应出山辅助刘备,成为刘备麾下的军师。
这个故事传颂千古,成为忠诚、谦逊和求贤的典范。
4.望梅止渴:刘备军队在行军途中遇到缺水困境,刘备为了鼓舞士气,说梅子已经快熟了,大家忍耐一下,到了梅子熟了的地方就有水喝了。
这个故事体现了领导者的乐观精神和鼓舞士气的能力。
5.七擒孟获:诸葛亮征讨南蛮孟获,七次俘获孟获而又七次释放。
最后,孟获被诸葛亮的诚意和智慧所感动,归顺蜀汉。
这个故事展示了诸葛亮以德服人的智慧。
6.空城计:诸葛亮在街亭失守后,利用司马懿的疑心,大开城门,独自在城楼上弹琴,让司马懿误以为有伏兵,从而退兵。
这个故事体现了诸葛亮的临危不惧和智慧。
7.失街亭:马谡自告奋勇去守街亭,结果犯了低级错误,被司马懿打败。
蜀军被断了咽喉之路,被迫撤兵。
这个故事警示人们要谨慎行事,不能轻敌。
8.斩马谡:马谡失了街亭,诸葛亮非常生气,最后悲痛地斩了立了军令状的马谡。
这个故事体现了诸葛亮赏罚分明的原则。
这些典故不仅体现了三国时期人物的智慧、勇气和忠诚,也成为后世传颂不衰的经典故事。
三国演义典故大全
《三国演义》中的典故:
1.桃园结义:三人在张飞庄后一桃园,点燃香烛,拜告天地,举酒结义,结为兄弟。
并对
天盟誓“同心协力,报效国家”。
2.温酒斩华雄:关羽来到阵前,手起刀落便把华雄斩于马下,提着华雄的头凯旋而归,回
到帐中饮酒时,发现酒还冒着热气。
3.三英战吕布:刘备、关羽、张飞一起与吕布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战斗。
4.煮酒论英雄:曹操与刘备在煮酒时讨论天下英雄,最后认为刘备也是英雄之一。
5.刮骨疗毒:关羽攻打曹操樊城时,被毒箭射中右臂,后来请医生刮骨疗毒。
6.单骑救主:赵子龙在曹操追击刘备于当阳长坂坡时,身抱刘备之子阿斗,奋勇血战,七
进七出,最终安全救出少主刘禅。
7.过五关斩六将:关羽为了投奔刘备,没有得到曹操的通关文书,沿路上经过了五个关口,
守将都不放行,关羽一一杀之,一路上过五关斩六将,最后护送刘备的家眷在谷城和刘备团聚了。
8.三顾茅庐:刘备带着大将关羽、张飞三次到南阳郡邓县隆中诸葛的草庐,请诸葛亮出山
辅佐的故事。
诸葛亮出山后,三顾茅庐被传为佳话,渐成典故。
现在常用来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9.草船借箭:周瑜十分妒忌诸葛亮的才干,一天周瑜在商议军事时提出让诸葛亮赶制10
万支箭。
诸葛亮答应三天造好,立下了军令状,诸葛亮事后请鲁肃帮他借船、士兵和草把子。
三国演义里的10个典故
三国演义里的10个典故《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精选整理的三国的10个典故,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
1、桃园三结义:东汉末年,张角发动黄巾起义,官军闻风丧胆。
不抵抗黄巾,幽州太守刘焉出榜招兵。
刘备、关羽、张飞三人都去看那招兵榜文。
三人萍水相逢,但都有为国出力之心,所以一见如故,被张飞拉到自家庄后的桃源饮酒。
最后三人对天盟誓,结拜为弟兄。
2、怒打督邮:督邮来巡视,刘备出城迎接,极为谦恭。
而督邮却非常傲慢,痛斥刘备诈称皇帝,虚报功绩,又捏造“县尉害民”之罪,存心陷害。
张飞知道后,大怒,将督邮头发揪住,扯到县衙门前马桩上栓住,往督邮两腿上狠力鞭打,一连打断了十几根柳条。
刘备赶来,急喝张飞住手,督邮方的夺路而逃。
3、煮酒论英雄:一日,曹操青梅煮酒,请刘备在小亭对饮,论天下英雄只有刘备和他俩人。
刘备骤然一惊,将筷子掉落地上。
幸好当时雷声乍起,刘备急中生智,沉着地俯身拾筷,说道:“一震之威,乃至于此!”巧妙地掩饰了过去。
4、过五关斩六将:关羽得知刘备在袁绍处,于是带着甘、靡二人去寻刘备,一路闯过五关,杀了曹操六将,到了袁绍地盘,刘备却又去汝南投了刘辟。
关羽继续前行,在卧牛山了关西大汉周仓,前往古城,终于与张飞、刘备相会。
5、官渡之战:刘关张三人重会之后,曹操点兵进攻袁绍,两军对峙于官渡。
袁绍不听许攸分兵袭击许都的建议,许攸弃袁绍而投奔曹操。
曹操采纳许攸之计,领兵烧了袁绍在乌巢积屯的粮草,袁绍军大败,部下张郃、高觅投降了曹操。
6、温酒斩华雄:曹操、袁绍等八路诸侯与吕布对峙于汜水关,吕布部将华雄杀得联军损兵折将。
担任弓箭手得关羽请求上阵,曹操令人斟上一杯热酒威关羽壮行。
关羽出帐提刀,飞身马,不一会,关羽已跃马归来,提华雄头颅掷于地上,而酒还是热的。
7、三顾茅庐:刘备与关、张前往南阳隆中请诸葛亮出山。
三国典故
(一)典故:曹操——孟德献刀、关东起兵、煮酒论英雄、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华容道、割须弃袍、十八路诸侯起义、徐州屠城、杀吕伯奢、白门楼收张辽刘备——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三让徐州、跃马檀溪、三顾茅庐、借荆州、夷陵之战、白帝托孤关羽——温酒斩华雄、杀颜良诛文丑、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水掩七军、刮骨疗伤、走麦城、智擒于禁张飞——怒鞭督邮、古城相会、长坂桥、义释严颜吕布——凤仪亭、连环计、辕门射戟、白门楼、夜袭徐州诸葛亮——隆中对、舌战群儒、智激周瑜、草船借箭、借东风、三气周瑜、七擒孟获、六出祁山、挥泪斩马谡、空城计、五丈原、木牛流马赵云——长坂坡周瑜——蒋干盗书、苦肉计、火烧赤壁吕蒙——白衣渡江陆逊——火烧联营、曹植——七步成诗姜维——九伐中原孙坚——匿玉玺、跨江击刘表王允(司徒)——连环美人计陶谦(恭祖)——三让徐州许田打围,孔融救援(二)重要事件:1、桃园三结义:东汉末年,朝政腐败,再加上连年灾荒,人民生活非常困苦。
刘备有意拯救百姓,张飞、关羽又愿与刘备共同干一番事业。
三人情投意合,选定张飞庄后一桃园。
此时正值桃花盛开,景色美丽,张飞准备了青牛白马,作为祭品,焚香礼拜,宣誓完毕;三个人按年岁认了兄弟。
刘备年长做了大哥,关羽第二,张飞最小做了弟弟。
这便是《三国演义》中著名的“桃园三结义”。
2、过五关斩六将:关羽与刘备、张飞失散,后来得到了刘备的消息,因此,立即向曹操请辞,但曹操避而不见,最后,关羽只能不辞而别。
由于,没有得到曹操的手谕,因此,一路之上遭到了层层拦阻,但关羽凭借一己之力,过了五个曹操所辖关(城市),立斩曹操六员大将。
具本是指过东岭关时杀孔秀;过洛阳城时杀韩福、孟坦;过汜水关时杀卞喜;过荥阳时杀太守王植;过黄河渡口时杀秦琪,“过五关斩六将”因此得名。
3、单骑救主:新野一战,刘备以少胜多打败曹操,曹操引五十万大军前来报仇。
刘备的三千人马走到当阳县,突然被曹兵截住,战到天明才摆脱曹兵的追赶,护卫刘备家小的赵云发现不见了刘备,走散了糜夫人母子,急集合三十骑,又杀回乱军中寻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时期的历史典故
导读:篇一:七擒孟获
黄承宗认为,“七擒七纵”的故事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后来的.《三国演义》和剧本加以渲染,使情节尤为离奇,怪诞不稽。
而实际上诸葛亮的南征,他重用地方势力,保障他们的利益;一反两汉以来委官统治,遣兵屯守的政策。
他对南中既不用留人,又不留兵,更不用运粮。
既笼络了地方首领为他效力,又得到了金、银、丹、漆、耕牛、战马。
军资所出,国以富饶。
使他能专事北伐中原,而后方南中境内保持安定。
篇二:刮骨疗伤
有一次,关羽在战斗中右臂被敌人射中一箭。
箭头有毒,毒已入骨,又青又肿,不能动弹。
华佗听说关羽箭伤不愈,表示能为他刮骨去毒。
手术进行中,华佗刮骨的声音悉悉刺耳,周围的人掩面失色,而关羽却依然饮酒弈棋,若无其事。
等到敷上药,缝上线,手术告成,关羽便大笑而起,高兴地说:“先生真是神医。
看,我的手臂已经屈伸自如,毫无痛楚了。
”华佗也说:“我一生行医,没有见过象您那样沉着坚强的人,真是大丈夫!”
篇三:火烧连营
蜀汉章武元年(221年),刘备为报吴夺荆州、关羽被杀之仇,率大军攻吴。
吴将陆逊为避其锋,坚守不战,双方成对峙之势。
蜀军远征,补给困难,又不能速战速决,加上入夏以后天气炎热,以致锐气
渐失,士气低落。
刘备为舒缓军士酷热之苦,命蜀军在山林中安营扎寨以避暑热。
陆逊看准时机,命士兵每人带一把茅草,到达蜀军营垒时边放火边猛攻。
蜀军营寨的木栅和周围的林木为易燃之物,火势迅速在各营漫延。
蜀军大乱,被吴军连破四十余营。
【关于三国时期的历史典故(精选)】
1.出自三国时期的历史典故「精选」
2.盘点关于三国的历史典故
3.历史典故精选
4.精选历史典故
5.《三国演义》历史典故
6.源于三国的历史典故
7.《三国演义》历史典故大全
8.关于项羽的历史典故精选
上文是关于三国时期的历史典故,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