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赏析

合集下载

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译文注释及考点分析

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译文注释及考点分析

踏莎行·郴州旅舍秦观(宋代)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译文暮霭沉沉,楼台消失在浓雾中,月色朦胧,渡口也隐匿不见。

望断天涯,理想中的桃花源也无处可寻。

怎能忍受得了在这春寒料峭时节,独居在孤寂的客馆,斜阳西下,杜鹃声声哀鸣!远方的友人的音信,寄来了温暖的关心和嘱咐,却平添了我深深的别恨离愁。

郴江啊,你本来是环绕着郴山奔流,为什么偏偏要流到潇湘去呢?注释踏莎行:词牌名。

郴(chēn)州:今属湖南。

雾失楼台:暮霭沉沉,楼台消失在浓雾中。

月迷津渡:月色朦胧,渡口迷失不见。

桃源望断无寻处:拼命寻找也看不见理想的桃花源。

桃源:语出晋陶渊明《桃花源记》,指生活安乐、合乎理想的地方。

无寻处:找不到。

可堪:怎堪,哪堪,受不住。

杜鹃:鸟名,相传其鸣叫声像人言“不如归去”,容易勾起人的思乡之情。

驿寄梅花:陆凯在《赠范晔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这里作者是将自己比作范晔,表示收到了来自远方的问候。

鱼传尺素:东汉蔡邕的《饮马长城窟行》中有“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另外,古时舟车劳顿,信件很容易损坏,古人便将信件放入匣子中,再将信匣刻成鱼形,美观而又方便携带。

“鱼传尺素”成了传递书信的又一个代名词。

这里也表示接到朋友问候的意思。

砌:堆积。

无重数:数不尽。

为谁:为什么。

潇湘,潇水和湘水,是湖南境内的两条河流,合流后称湘江,又称潇湘。

创作背景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作者因新旧党争先贬杭州通判,再贬监州酒税,后又被罗织罪名贬谪郴州,削去所有官爵和俸禄;又贬横州此词就是离郴前所写。

赏析词的上阕在写景物,“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一出语便已入哀景之中,从后句“桃园望断无寻处”可以想到,楼台、津渡都是因情所设之景,可能现实中并不存在。

是由词人内心的不被人理解的情怀,无处宣泄所生出无人问津之感。

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赏析

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赏析

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赏析踏莎行·郴州旅舍宋代:秦观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鱼传尺素。

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译文雾迷蒙,楼台依稀难辨,月色朦胧,渡口也隐匿不见。

望尽天涯,理想中的桃花源,无处觅寻。

怎能忍受得了独居在孤寂的客馆,春寒料峭,斜阳西下,杜鹃声声哀鸣!远方的友人的音信,寄来了温暖的关心和嘱咐,却平添了我深深的别恨离愁。

郴江啊,你就绕着你的郴山流得了,为什么偏偏要流到潇湘去呢?注释踏莎行:词牌名。

郴(chēn)州:今属湖南。

雾失楼台:暮霭沉沉,楼台消失在浓雾中。

月迷津渡:月色朦胧,渡口迷失不见。

桃源望断无寻处:拼命寻找也看不见理想的桃花源。

桃源:语出晋《桃花源记》,指生活安乐、合乎理想的地方。

无寻处:找不到。

可堪:怎堪,哪堪,受不住。

杜鹃:鸟名,相传其鸣叫声像人言“不如归去”,容易勾起人的之情。

驿寄梅花:陆凯在《赠范晔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

”这里作者是将自己比作范晔,表示收到了来自远方的问候。

鱼传尺素:东汉蔡邕的《饮马长城窟行》中有“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另外,古时舟车劳顿,信件很容易损坏,古人便将信件放入匣子中,再将信匣刻成鱼形,美观而又方便携带。

“鱼传尺素”成了传递书信的又一个代名词。

这里也表示接到朋友问候的意思。

砌:堆积。

无重数:数不尽。

郴江: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湖广》载:郴水在“州东一里,一名郴江,源发黄岑山,北流经此……下流会来水及自豹水入湘江。

”幸自:本自,本来是。

为谁流下潇湘去:为什么要流到潇湘去呢?意思是连郴江都耐不住寂寞何况人呢?为谁:为什么。

潇湘,潇水和湘水,是湖南境内的两条河流,合流后称湘江,又称潇湘。

赏析一上片写谪居中寂寞凄冷的环境。

开头三句,缘情写景,劈面推开一幅凄楚迷茫、黯然*的画面:漫天迷雾隐去了楼台,月色朦胧中,渡口显得迷茫难辨。

《踏莎行》秦观词作鉴赏

《踏莎行》秦观词作鉴赏

《踏莎行》秦观词作鉴赏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踏莎行·郴州旅舍》是宋代词人秦观的作品。

踏莎行此词大约作于绍圣四年春三月作者初抵郴州之时。

词人因党争遭贬,远徒郴州,精神上倍感痛苦。

词写客次旅舍的感慨:上片写谪居中寂寞凄冷的环境;下片由叙实开始,写远方友人殷勤致意、安慰。

全词以委婉曲折的笔法,抒写了失意人的凄苦和哀怨的心情,流露了对现实政治的不满。

踏莎行⑴·郴州旅舍⑵雾失楼台⑶,月迷津渡⑷,桃源望断无寻处⑸。

可堪孤馆闭春寒⑹,杜鹃声里斜阳暮⑺。

驿寄梅花⑻,鱼传尺素⑼,砌成此恨无重数⑽。

郴江幸自绕郴山⑾,为谁流下潇湘去⑿?【注释】⑴踏莎行:词牌名。

⑵郴州:今属湖南。

⑶雾失楼台:暮霭沉沉,楼台消失在浓雾中。

⑷月迷津渡:月色朦胧,渡口迷失不见。

⑸桃源望断无寻处:拼命寻找也看不见理想的桃花源。

桃源:语出晋陶渊明《桃花源记》,指生活安乐、合乎理想的地方。

无寻处:找不到。

⑹可堪:怎堪,哪堪,受不住。

⑺杜鹃:鸟名,相传其鸣叫声像人言“不如归去”,容易勾起人的思乡之情。

⑻驿寄梅花:陆凯在《赠范晔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

”这里作者是将自己比作范晔,表示收到了来自远方的问候。

⑼鱼传尺素:东汉蔡邕的《饮马长城窟行》中有“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 另外,古时舟车劳顿,信件很容易损坏,古人便将信件放入匣子中,再将信匣刻成鱼形,美观而又方便携带。

“鱼传尺素”成了传递书信的又一个代名词。

这里也表示接到朋友问候的意思。

⑽砌:堆积。

无重数:数不尽。

⑾郴江: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湖广》载:郴水在“州东一里,一名郴江,源发黄岑山,北流经此……下流会来水及自豹水入湘江。

”幸自:本自,本来是。

⑿为谁流下潇湘去:为什么要流到潇湘去呢?意思是连郴江都耐不住寂寞何况人呢?为谁:为什么。

潇湘,潇水和湘水,是湖南境内的两条河流,合流后称湘江,又称潇湘。

踏莎行郴州旅舍诗歌鉴赏

踏莎行郴州旅舍诗歌鉴赏

踏莎行郴州旅舍诗歌鉴赏
原文
踏莎行郴州旅舍
北宋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赏析】
上片写谪居中寂寞凄冷的环境。

开头三句,缘情写景,劈面推开一幅凄楚迷茫、黯然销魂的画面:漫天迷变隐去了楼台,月色朦胧中,渡口显得迷茫难辨。

“爱失楼台,月迷津渡。

”互文见义,不仅对句工整,也不只是状写景物,而是情景交融的佳句。

“失”、“迷”二字,既准确地勾勒出月下雾中楼台、津渡的模糊,又恰切地写出了作者无限凄迷的意绪。

“雾失”、“月迷”,皆为下句“望断”出力。

“桃源望断无寻处”。

词人站在旅舍观望应该已经很久了,他目寻当年陶渊明笔下的那块世外桃源。

桃源,其地在武陵(今湖南常德),离郴州不远。

词人由此生联想:即是“望断”,亦为枉然。

着一“断”字,让人体味出词人久伫苦寻幻想境界的怅惘目光及其失望痛苦心情。

2023年文学_秦观诗词全集赏析

2023年文学_秦观诗词全集赏析

2023年秦观诗词全集赏析秦观诗词赏析(一)踏莎行·郴州旅舍宋代:秦观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译文雾迷蒙,楼台依稀难辨,月色朦胧,渡口也隐匿不见。

望尽天涯,理想中的桃花源,无处觅寻。

怎能忍受得了独居在孤寂的客馆,春寒料峭,斜阳西下,杜鹃声声哀鸣!远方的友人的音信,寄来了温暖的关心和嘱咐,却平添了我深深的别恨离愁。

郴江啊,你就绕着你的郴山流得了,为什么偏偏要流到潇湘去呢?赏析一鉴赏上片写谪居中寂寞凄冷的环境。

开头三句,缘情写景,劈面推开一幅凄楚迷茫、黯然销魂的画面:漫天迷雾隐去了楼台,月色朦胧中,渡口显得迷茫难辨。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互文见义,不仅对句工整,也不只是状写景物,而是情景交融的佳句。

“失”、“迷”二字,既准确地勾勒出月下雾中楼台、津渡的模糊,又恰切地写出了作者无限凄迷的意绪。

“雾失”、“月迷”,皆为下句“望断”出力。

“桃源望断无寻处”。

词人站在旅舍观望应该已经很久了,他目寻当年陶渊明笔下的那块世外桃源。

桃源,其地在武陵(今湖南常德),离郴州不远。

词人由此生联想:即是“望断”,亦为枉然。

着一“断”字,让人体味出词人久伫苦寻幻想境界的怅惘目光及其失望痛苦心情。

他的《点绛唇》,诸本题作“桃源”。

词中“尘缘相误,无计花间住。

”写的当是同样的心情。

“桃源”是陶渊明心目中的避乱胜地,也是词人心中的理想乐土,千古关情,异代同心。

而“雾”、“月”则是不可克服的现实阻碍,它们以其本身的虚无缥缈呈现出其不可言喻的象征意义。

而“楼台”、“津渡”,在中国文人的心目中,同样被赋予了文化精神上的蕴涵,它们是精神空间的向上与超越的拓展。

词人多么希望借此寻出一条通向“桃源”的秘道!然而他只有失望而已。

一“失”一“迷”,现实回报他的是这片雾笼烟锁的景象。

“适彼乐土”之不能,旨在引出现实之不堪。

于是放纵的目光开始内收,逗出“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译文及鉴赏

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译文及鉴赏

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译文及鉴赏《踏莎行·郴州旅舍》是由秦观所创作的,全词以委婉曲折的笔法,抒写了失意人的凄苦和哀怨的心情,流露了对现实政治的不满。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踏莎行·郴州旅舍》的译文及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踏莎行·郴州旅舍》宋代:秦观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踏莎行·郴州旅舍》译文暮霭沉沉,楼台消失在浓雾中,月色朦胧,渡口也隐匿不见。

望断天涯,理想中的桃花源也无处可寻。

怎能忍受得了在这春寒料峭时节,独居在孤寂的客馆,斜阳西下,杜鹃声声哀鸣!远方的友人的音信,寄来了温暖的关心和嘱咐,却平添了我深深的别恨离愁。

郴江啊,你本来是环绕着郴山奔流,为什么偏偏要流到潇湘去呢?《踏莎行·郴州旅舍》注释踏莎行:词牌名。

郴(chēn)州:今属湖南。

雾失楼台:暮霭沉沉,楼台消失在浓雾中。

月迷津渡:月色朦胧,渡口迷失不见。

桃源望断无寻处:拼命寻找也看不见理想的桃花源。

桃源:语出晋陶渊明《桃花源记》,指生活安乐、合乎理想的地方。

无寻处:找不到。

可堪:怎堪,哪堪,受不住。

杜鹃:鸟名,相传其鸣叫声像人言“不如归去”,容易勾起人的思乡之情。

驿寄梅花:陆凯在《赠范晔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

”这里作者是将自己比作范晔,表示收到了来自远方的问候。

鱼传尺素:东汉蔡邕的《饮马长城窟行》中有“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 另外,古时舟车劳顿,信件很容易损坏,古人便将信件放入匣子中,再将信匣刻成鱼形,美观而又方便携带。

“鱼传尺素”成了传递书信的又一个代名词。

这里也表示接到朋友问候的意思。

砌:堆积。

无重数:数不尽。

郴江: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湖广》载:郴水在“州东一里,一名郴江,源发黄岑山,北流经此……下流会来水及自豹水入湘江。

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赏析

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赏析

《踏莎行·郴州旅舍》赏析闽南师范大学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13物本非吴培炼绍圣初年,旧党遭到清洗,秦观也受到牵连。

被贬官监处州酒税,远谪郴州,又谪雷州。

徽宗时被赦还,但是在滕州就去世了。

回想少游晚年,唯凄凉二字而已。

此首词作于绍圣四年,时秦观被贬郴州。

词中流露出了作者流徙偏远之地的凄凉失望,和思念家乡的伤感惆怅之情。

词的上阕在写景物,“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一出语便已入哀景之中,从后句“桃园望断无寻处”可以想到,楼台、津渡都是因情所设之景,可能现实中并不存在。

是由词人内心的不被人理解的情怀,无处宣泄所生出无人问津之感。

桃花一语又让人联想到了桃花源记一文,诗人人也正是想表达出一种离世厌俗的情感。

常常文人在政治上不得志后的第一反应大多数也是出世,出离。

浸淫于佛道的太虚,更是如此。

在其稍晚些的作品《宁浦书事》中就提到了“我岂更求荣达”之语。

在《反初》中也流露出了对田园隐居生活的向往。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则又将情景拉入到了悲凉之谷底,可堪孤馆和一个寒字,写尽了词人心中的孤苦凄凉,杜鹃啼血,本就凄凉又怎堪残阳日暮。

自古日暮是归途,词人或许是在感叹自己生命将暮,或许在感叹仕途将暮。

独在异乡,偏听子规,子规子规,何时子归。

诗人或许又在感叹自己离别亲人,远离家乡的哀愁吧。

在《题郴阳道中一古寺壁》中,少游哀叹“行人到此无肠断,问尔黄花知不知”,“北客念家浑不睡,荒山一夜雨吹风”从景物之凄凉,过渡到了内心之凄凉。

在《宁浦书事》“骨肉未知消息,人生到此何堪”一语中,他更加直白地流露出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感。

有理由相信,词人此时听到子规啼夜的心情是无比惆怅的,加上孤苦一人,念及家乡也是情理之中。

词的下阕在主要在抒发对家人的思念和不满党争的呐喊。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可以猜想这是在被贬后的他在和苏门友人之间的书信往来。

可能是他还在做最后的挣扎,也可能是他在申辩,也可能是他在向他们反思自己幼稚的政治思想,乞求得到他们的原谅。

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赏析

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赏析

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赏析踏莎行·郴州旅舍宋代:秦观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译文雾迷蒙,楼台依稀难辨,月色朦胧,渡口也隐匿不见。

望尽天涯,理想中的桃花源,无处觅寻。

怎能忍受得了独居在孤寂的客馆,春寒料峭,斜阳西下,杜鹃声声哀鸣!远方的友人的音信,寄来了温暖的关心和嘱咐,却平添了我深深的别恨离愁。

郴江啊,你就绕着你的郴山流得了,为什么偏偏要流到潇湘去呢?注释踏莎行:词牌名。

郴(chēn)州:今属湖南。

雾失楼台:暮霭沉沉,楼台消失在浓雾中。

月迷津渡:月色朦胧,渡口迷失不见。

桃源望断无寻处:拼命寻找也看不见理想的桃花源。

桃源:语出晋陶渊明《桃花源记》,指生活安乐、合乎理想的地方。

无寻处:找不到。

可堪:怎堪,哪堪,受不住。

杜鹃:鸟名,相传其鸣叫声像人言“不如归去”,容易勾起人的思乡之情。

驿寄梅花:陆凯在《赠范晔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

”这里作者是将自己比作范晔,表示收到了来自远方的问候。

鱼传尺素:东汉蔡邕的《饮马长城窟行》中有“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另外,古时舟车劳顿,信件很容易损坏,古人便将信件放入匣子中,再将信匣刻成鱼形,美观而又方便携带。

“鱼传尺素”成了传递书信的又一个代名词。

这里也表示接到朋友问候的意思。

砌:堆积。

无重数:数不尽。

郴江: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湖广》载:郴水在“州东一里,一名郴江,源发黄岑山,北流经此……下流会来水及自豹水入湘江。

”幸自:本自,本来是。

为谁流下潇湘去:为什么要流到潇湘去呢?意思是连郴江都耐不住寂寞何况人呢?为谁:为什么。

潇湘,潇水和湘水,是湖南境内的两条河流,合流后称湘江,又称潇湘。

赏析一上片写谪居中寂寞凄冷的环境。

开头三句,缘情写景,劈面推开一幅凄楚迷茫、黯然*的画面:漫天迷雾隐去了楼台,月色朦胧中,渡口显得迷茫难辨。

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踏莎行秦观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②,鱼传尺素③,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④流下潇湘去。

注:①由于新旧党争,秦观先贬杭州通判,再贬监处州酒税,最后又被人罗织罪名,贬徙郴州,并削去了所有的官爵和俸禄。

这首词正是他寓居郴州旅舍时所写的。

②驿寄梅花:陆凯在《赠范晔诗》中有“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

”③鱼传尺素:《古诗》中有“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④为谁:为什么。

1.“砌成此恨无重数”一句,“砌”字使用精妙,请你谈谈“砌”字的表达效果。

(5分)2.王国维评价“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是一种“有我之境”,请结合诗句简要阐述。

(6分)3. 苏东坡最欣赏这首词的结尾两句,亲自把它写在扇面上,并叹曰:“少游已矣,虽万人何续!”这是为什么?请你替苏东坡谈一谈最欣赏的原因。

4.这首词上片写景,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

请简要分析。

(5分)5.“此恨无重数”是作者心中之语。

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恨”有哪几重。

(6分)【参考答案】1.(1)本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一束束梅花,一封封书信,仿佛成了一块块砖石,层层垒起,以至于达到“无重数“的极限。

(1分)(2)一个“砌”字把不可言传的抽象的微妙的感情,变为具体形象的东西,给人一种直觉的感受,如砖石砌墙。

(2分)(3)同时也可以使人想象词人心中的积恨也如砖石垒成的城墙那般沉重坚实而无法消解。

(2分)2.(1)词人居住在寂寞的孤馆,料峭春寒不时袭来,杜鹃啼血之声凄厉无比,恰逢日暮时分,夕阳西下,郴州客馆其境不胜其悲。

(3分)(2)可堪,即不堪。

词人羁旅之身,感受此境,抒发了客居的寂寞孤单,游子的归思,遭逢贬谪的凄苦心情。

(3分)3.流水本无情,可词人却故意责怪其不留情,不愿留下来陪伴词人渡过这寂寞难熬的日子,词人用拟人的手法,极其含蓄宛转地表达出内心的极度痛苦。

踏莎行秦观主旨

踏莎行秦观主旨

踏莎行秦观主旨踏莎行秦观主旨导语:《踏莎行》是首次虚实结合,充分写出了当时的凄凉,以下是由小编为您整理的《踏莎行》的赏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踏莎行·郴州旅舍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注释①津渡:渡口。

②可堪:那堪。

③驿寄梅花:陆凯在《赠范晔诗》中有“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

”④鱼传尺素:《古诗》中有“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⑤幸自:本自,本来是。

⑥为谁:为什么。

译文雾迷蒙,楼台依稀难辨,月色朦胧,渡口也隐匿不见。

望尽天涯,理想中的桃花源,无处觅寻。

怎能忍受得了独居在孤寂的客馆,春寒料峭,斜阳西下,杜鹃声声哀鸣!远方的友人的音信,寄来了温暖的关心和嘱咐,却平添了我深深的别恨离愁。

郴江啊,你就绕着你的郴山流得了,为什么偏偏要流到潇湘去呢?背景此词为作者绍圣四年(1097)作者因坐党籍连遭贬谪于郴州旅店所写。

表达了失意人的凄苦和哀怨的心情,流露了对现实政治的不满。

绍圣四年,作者因新旧党争先贬杭州通判,再贬监州酒税,后又被罗织罪名贬谪郴州,削去所有官爵和俸禄;又贬横州,此词作于离郴前,写客次旅舍的感慨。

元祐六年七月,苏轼受到贾易的弹劾。

秦观从苏轼处得知自己亦附带被劾,便立刻去找有关台谏官员疏通。

秦观的失态使得苏轼兄弟的政治操行遭到政敌的攻讦,而苏轼与秦观的关系也因此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有人认为,这首《踏莎行》的下阕,很可能是秦观在流放岁月中,通过同为苏门友人的黄庭坚,向苏轼所作的曲折表白。

赏析上片写谪居中寂寞凄冷的环境。

开头三句,缘情写景,劈面推开一幅凄楚迷茫、黯然销魂的画面:漫天迷雾隐去了楼台,月色朦胧中,渡口显得迷茫难辨。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互文见义,不仅对句工整,也不只是状写景物,而是情景交融的佳句。

“失”、“迷”二字,既准确地勾勒出月下雾中楼台、津渡的模糊,又恰切地写出了作者无限凄迷的意绪。

秦观《踏莎行 郴州旅舍》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秦观《踏莎行 郴州旅舍》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踏莎行郴州旅舍》雾失楼台,月迷津渡2。

桃源望断无寻处3。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4。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5。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6?【注释】1.郴州:今湖南郴州市。

少游绍圣二年(1096)自处州削秩徙郴州,明年春作此词于旅舍。

2.津渡:渡口。

此句“迷”字与上句“失”字互文见义。

3.桃源:语本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原属武陵郡(今湖南常德西),宋乾德中置桃源县,以其地有桃花源而得名。

此句写避世仙境之不可得,并非实指。

4.可堪:那堪,犹今语怎么受得了。

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卷一:“李商隐《春日寄怀》诗:‘纵使有花兼有月,可堪无酒又无人’。

可堪,那堪也。

”杜鹃:即子规鸟。

李时珍《本草纲目》:“春暮即鸣,夜啼达旦,鸣必向北……若云‘不如归去’。

”五代·张泌《浣溪沙》:“花满驿亭香露细,杜鹃声断玉蟾低。

”似用其意。

5.驿寄梅花:《荆州记》:“吴·陆凯与范晔善,自江南寄梅花诣长安与晔,并赠诗曰:‘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鱼传尺素:古人寄书信以鲤鱼形为木函。

汉·蔡邕《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6.郴江句:郴江,即郴水。

《读史方舆纪要》谓“在州东一里,一名郴江,源发黄岭山,北流经北……下流会耒水及白豹水入湘江。

”幸自:《诗词曲语辞汇释》卷二:“幸,犹本也,正也。

……幸自,本自也。

”“为谁”句:语本唐·杜审言《渡湘江》诗:“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及戴叔伦《湘南即事》诗:“沅湘日夜东流去,不为愁人住少时。

”按湘水在湖南零陵县西与潇水合流,称潇湘。

【译文】楼台在雾气中失落,渡口的水波与月色融合。

何处是我所向往的桃源?已经无处可以寻着。

可叹一座孤独的客舍,锁闭了春寒的寂寞,杜鹃声声啼叫,一抹斜阳将暮色勾勒。

踏莎行·郴州旅舍 诗词鉴赏

踏莎行·郴州旅舍 诗词鉴赏
16
“楼台”、“津渡”、“桃 楼台” 津渡” 前后分别缀以“ 源”前后分别缀以“失”、 包涵了一种迷 “迷”、“无”,包涵了一种迷 惘惆怅之情。 惘惆怅之情春寒、杜鹃声、斜阳暮, 孤馆、。 孤馆、春寒、杜鹃声、斜阳暮, 作者以四种景物所构成的环境, 作者以四种景物所构成的环境,带有 很鲜明的孤寂 凄清、迟暮的感情色 孤寂、 很鲜明的孤寂、凄清、迟暮的感情色 彩,形象的再现了作者遭贬后的孤寂 凄清的心境。 凄清的心境。 可堪” “可堪”二字更写出了作者那种难 以忍受的孤寂凄清的心理感受。 孤寂凄清的心理感受 以忍受的孤寂凄清的心理感受制作: 制作 作者简介:倪亦wei 作者简介:倪亦 内容理解: 内容理解:黄轶劼 字词理解: 字词理解:施媛媛 诗词鉴赏: 诗词鉴赏:唐笑天
Page 19
5
雾失楼台, 雾失楼台, 月迷津渡, 月迷津渡, 桃源望断无寻处。 桃源望断无寻处。 • 楼台在茫茫大雾中消失, 楼台在茫茫大雾中消失 消失, • 渡口在朦朦月色中隐没。 渡口在朦朦月色中隐没 隐没。 • 我极目远望,桃源仙境你在哪里? 极目远望,桃源仙境你在哪里?
6
可堪孤馆闭春寒, 可堪孤馆闭春寒, 杜鹃声里斜阳暮。 杜鹃声里斜阳暮。 • 怎忍受, 怎忍受, 孤寂的客馆在春日寒风中紧闭, 孤寂的客馆在春日寒风中紧闭, • 还有,杜鹃的哀啼, 还有,杜鹃的哀啼, • 斜阳无声地落去…… 斜阳无声地落去……
14
二字: ④“失”、“迷” 二字: 使动用法, ……失 ),准确地勾勒出 使动用法,使……失(迷),准确地勾勒出 月下雾中楼台、津渡的模糊 模糊, 月下雾中楼台、津渡的模糊,又烘托了作者 凄迷、失落的情绪 同时为下句“ 的情绪, 凄迷、失落的情绪,同时为下句“桃源望断 无寻处”作铺垫。 无寻处”作铺垫。 ⑤“断”字作用: 字作用:

秦观词《踏莎行·郴州旅舍》原文鉴赏

秦观词《踏莎行·郴州旅舍》原文鉴赏

秦观词《踏莎行·郴州旅舍》原文鉴赏秦观词《踏莎行·郴州旅舍》原文鉴赏秦观(1049-1100),字少游,一字太虚,汉族,北宋高邮(今江苏省高邮市)人,别号邗沟居士,学者称其淮海居士。

北宋文学家、词人,被尊为婉约派一代词宗。

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进士。

代表作品:《鹊桥仙》《淮海集》《淮海居士长短句》曾任太学博士(即国立大学的教官)、秘书省正字、国史院编修官。

政治上倾向旧党,哲宗时“新党”执政,被贬为监处州酒税,徙州,编管横州,又徙雷州,至藤州而卒。

他与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号称为“苏门四学士”,颇得苏轼赏识。

秦观生性豪爽,洒脱不拘,溢于文词。

他十五岁丧父,自幼研习经史兵书。

踏莎行·州旅舍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江幸自绕山,为谁流下潇湘去?注释①津渡:渡口。

②可堪:那堪。

③驿寄梅花:陆凯在《赠范晔诗》中有“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

”④鱼传尺素:《古诗》中有“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⑤幸自:本自,本来是。

⑥为谁:为什么。

译文雾迷蒙,楼台依稀难辨,月色朦胧,渡口也隐匿不见。

望尽天涯,理想中的桃花源,无处觅寻。

怎能忍受得了独居在孤寂的客馆,春寒料峭,斜阳西下,杜鹃声声哀鸣!远方的友人的音信,寄来了温暖的关心和嘱咐,却平添了我深深的别恨离愁。

江啊,你就绕着你的山流得了,为什么偏偏要流到潇湘去呢?背景此词为作者绍圣四年(1097)作者因坐党籍连遭贬谪于州旅店所写。

表达了失意人的凄苦和哀怨的心情,流露了对现实政治的不满。

绍圣四年,作者因新旧党争先贬杭州通判,再贬监州酒税,后又被罗织罪名贬谪州,削去所有官和俸禄;又贬横州,此词作于离前,写客次旅舍的感慨。

元祐六年七月,苏轼受到贾易的弹劾。

秦观从苏轼处得知自己亦附带被劾,便立刻去找有关台谏官员疏通。

秦观的失态使得苏轼兄弟的政治操行遭到政敌的攻讦,而苏轼与秦观的关系也因此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踏莎行秦观翻译及赏析

踏莎行秦观翻译及赏析

踏莎行秦观翻译及赏析踏莎行秦观翻译及赏析导语:踏莎行最佳处在于虚实相间,互为生发。

以下是由应届毕业生网小编为您整理的这首词的翻译及赏析,欢迎阅读!踏莎行·郴州旅舍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注释①津渡:渡口。

②可堪:那堪。

③驿寄梅花:陆凯在《赠范晔》中有“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

”④鱼传尺素:《古诗》中有“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⑤幸自:本自,本来是。

⑥为谁:为什么。

译文雾迷蒙,楼台依稀难辨,月色朦胧,渡口也隐匿不见。

望尽天涯,理想中的桃花源,无处觅寻。

怎能忍受得了独居在孤寂的客馆,春寒料峭,斜阳西下,杜鹃声声哀鸣!远方的友人的音信,寄来了温暖的关心和嘱咐,却平添了我深深的别恨离愁。

郴江啊,你就绕着你的郴山流得了,为什么偏偏要流到潇湘去呢?背景此词为作者绍圣四年(1097)作者因坐党籍连遭贬谪于郴州旅店所写。

表达了失意人的凄苦和哀怨的心情,流露了对现实政治的不满。

绍圣四年,作者因新旧党争先贬杭州通判,再贬监州酒税,后又被罗织罪名贬谪郴州,削去所有官爵和俸禄;又贬横州,此词作于离郴前,写客次旅舍的感慨。

元祐六年七月,苏轼受到贾易的弹劾。

秦观从苏轼处得知自己亦附带被劾,便立刻去找有关台谏官员疏通。

秦观的失态使得苏轼兄弟的政治操行遭到政敌的攻讦,而苏轼与秦观的关系也因此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有人认为,这首《踏莎行》的下阕,很可能是秦观在流放岁月中,通过同为苏门友人的黄庭坚,向苏轼所作的曲折表白。

赏析上片写谪居中寂寞凄冷的环境。

开头三句,缘情写景,劈面推开一幅凄楚迷茫、黯然销魂的画面:漫天迷雾隐去了楼台,月色朦胧中,渡口显得迷茫难辨。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互文见义,不仅对句工整,也不只是状写景物,而是情景交融的佳句。

“失”、“迷”二字,既准确地勾勒出月下雾中楼台、津渡的模糊,又恰切地写出了作者无限凄迷的意绪。

古词《踏莎行-郴州旅舍》(作者秦观)原文全文、诗意赏析及意思翻译

古词《踏莎行-郴州旅舍》(作者秦观)原文全文、诗意赏析及意思翻译

踏莎行·郴州旅舍秦观[宋代]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标签婉约、宋词三百首、思念、孤独、高中古诗译文雾迷蒙,楼台依稀难辨,月色朦胧,渡口也隐匿不见。

望尽天涯,理想中的桃花源,无处觅寻。

怎能忍受得了独居在孤寂的客馆,春寒料峭,斜阳西下,杜鹃声声哀鸣!远方的友人的音信,寄来了温暖的关心和嘱咐,却平添了我深深的别恨离愁。

郴江啊,你就绕着你的郴山流得了,为什么偏偏要流到潇湘去呢?注释郴州:今属湖南。

雾失楼台:暮霭沉沉,楼台消失在浓雾中。

月迷津渡:月色朦胧,渡口迷失不见。

桃源望断无寻处:拼命寻找也看不见理想的桃花源。

桃源:语出晋陶渊明《桃花源记》,指生活安乐、合乎理想的地方。

无寻处:找不到。

可堪:怎堪,哪堪,受不住。

杜鹃:鸟名,相传其鸣叫声像人言“不如归去”,容易勾起人的思乡之情。

驿寄梅花:这里作者是将自己比作范晔,表示收到了来自远方的问候。

鱼传尺素:这里表示接到朋友问候的意思。

砌:堆积。

无重数:数不尽。

幸自:本自,本来是。

为谁流下潇湘去:为什么要流到潇湘去呢?意思是连郴江都耐不住寂寞何况人呢?为谁:为什么。

潇湘,潇水和湘水,是湖南境内的两条河流,合流后称湘江,又称潇湘。

赏析上片写谪居中寂寞凄冷的环境。

开头三句,缘情写景,劈面推开一幅凄楚迷茫、黯然销魂的画面:漫天迷雾隐去了楼台,月色朦胧中,渡口显得迷茫难辨。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互文见义,不仅对句工整,也不只是状写景物,而是情景交融的佳句。

“失”、“迷”二字,既准确地勾勒出月下雾中楼台、津渡的模糊,又恰切地写出了作者无限凄迷的意绪。

“雾失”、“月迷”,皆为下句“望断”出力。

“桃源望断无寻处”。

词人站在旅舍观望应该已经很久了,他目寻当年陶渊明笔下的那块世外桃源。

桃源,其地在武陵(今湖南常德),离郴州不远。

词人由此生联想:即是“望断”,亦为枉然。

解读秦观《踏莎行》

解读秦观《踏莎行》

解读秦观《踏莎行》导语:抒发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愁恨心情。

词意委婉含蓄,寓有作者身世之感。

以下是由网小编为您整理的《踏莎行》的解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踏莎行·郴州旅舍秦观原文: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译文雾迷蒙,楼台依稀难辨,月色朦胧,渡口也隐匿不见。

望尽天涯,理想中的桃花源,无处觅寻。

怎能忍受得了独居在孤寂的客馆,春寒料峭,斜阳西下,杜鹃声声哀鸣!远方的友人的音信,寄来了温暖的关心和嘱咐,却平添了我深深的别恨离愁。

郴江啊,你就绕着你的郴山流得了,为什么偏偏要流到潇湘去呢?注释津渡:渡口。

可堪:那堪。

驿寄梅花:陆凯在《赠范晔诗》中有“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

”鱼传尺素:《古诗》中有“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幸自:本自,本来是。

为谁:为什么。

赏析一上片写谪居中寂寞凄冷的环境。

开头三句,缘情写景,劈面推开一幅凄楚迷茫、黯然销魂的画面:漫天迷雾隐去了楼台,月色朦胧中,渡口显得迷茫难辨。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互文见义,不仅对句工整,也不只是状写景物,而是情景交融的佳句。

“失”、“迷”二字,既准确地勾勒出月下雾中楼台、津渡的模糊,又恰切地写出了作者无限凄迷的意绪。

“雾失”、“月迷”,皆为下句“望断”出力。

“桃源望断无寻处”。

词人站在旅舍观望应该已经很久了,他目寻当年陶渊明笔下的那块世外桃源。

桃源,其地在武陵(今湖南常德),离郴州不远。

词人由此生联想:即是“望断”,亦为枉然。

着一“断”字,让人体味出词人久伫苦寻幻想境界的怅惘目光及其失望痛苦心情。

他的《点绛唇》,诸本题作“桃源”。

词中“尘缘相误,无计花间住。

”写的当是同样的心情。

“桃源”是陶渊明心目中的避乱胜地,也是词人心中的理想乐土,千古关情,异代同心。

而“雾”、“月”则是不可克服的现实阻碍,它们以其本身的虚无缥缈呈现出其不可言喻的象征意义。

踏莎行赏析

踏莎行赏析

踏莎行赏析一、踏莎行简介踏莎行是一个词牌名呢。

很多词人都用过这个词牌来创作,就像大家都用同一种曲调来填词唱歌一样。

它的格律有一定的要求,这使得每一首踏莎行在形式上有相似之处,但不同词人写出来的内容和情感那可千差万别啦。

二、经典踏莎行词作赏析1. 秦观的踏莎行·郴州旅舍内容:“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赏析:这首词啊,秦观把那种在旅途中的孤独、哀怨写得超级感人。

你看开头“雾失楼台,月迷津渡”,雾气把楼台都遮住了,月亮也让渡口变得迷茫,就好像他自己的前途一样,找不到方向。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一个人在孤独的馆舍里,听着杜鹃叫,看着夕阳西下,那种凄凉感扑面而来。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砌成此恨无重数”,收到亲友的来信,可是这只能让他的愁恨更多,因为他被困在这儿回不去啊。

最后“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郴江本来好好地绕着郴山流,可为什么要流到潇湘去呢,就好像他在问自己,为什么要被贬到这儿远离家乡呢。

秦观用很细腻的笔触把自己的思乡、被贬的哀怨都写出来了。

2. 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内容:“候馆梅残,溪桥柳细。

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

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赏析:欧阳修写的这首呢,也是写离愁的佳作。

前面“候馆梅残,溪桥柳细。

草薰风暖摇征辔”描绘出一幅春天的景象,梅花残了,柳丝细细的,风暖了,可这时候主人公却要骑着马离开。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这离愁就像那春水一样,越流越远还不断,太形象了。

下阕写女子在家思念行人,“寸寸柔肠,盈盈粉泪。

楼高莫近危阑倚”,女子柔肠寸断,泪水汪汪,还告诫自己不要登高远望,因为望不到啊。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那一片平野的尽头是春山,可行人还在春山之外呢,这把思念和距离感写得很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词的下片,侧重写情。作者被放逐在偏远的地方,没有因远方来信而稍感宽慰,反而勾起了他的辛酸。他说,“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驿[yì]即驿站,古时大路上的交通站,是供来往官员和信使休息、换马的地方。“尺素”是用来写信的尺许长的白绢。“砌”是把砖石垒起来的意思。南朝宋人陆凯曾托传送公文的驿使给友人范晔寄去梅花和书信。古乐府有“客从远方来,遗[wèi]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诗句。秦观在这里用这两个典故来表达友人书信的慰问,使文字显得很丰满;还运用比喻的手法,把他因此而加深的痛苦比作垒砌成多得数不清层次的传石,使抽象的感情转化成了可以感触的形象。
他四十八岁时,被撤职流放到郴[chēn]州(在今湖南省郴县)。这首词寄居的客舍向外望去。看到的只是一片朦胧。漫天的雾气遮掩住周围的楼阁,暗淡的月光,使河边的渡口(津渡)也变得模糊难认了。至于那个被晋朝诗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世外桃源”,那个与世隔绝的理想的乐土,他费尽了眼力(望断),怎么也看不到。作者为什么要寻找桃源呢?一来,据说这个世外桃源就在武陵郡,它和郴州同属于今天的湖南省,寻找桃源出于地理上的联想。二来,据说那个世外桃源是秦朝的老百姓由于不满社会动乱而找到的避难的地方,那里没有暴政,人民可以安居乐业。作者寻找桃源,表明他向往那个理想的乐土,也就透露了他对现实状况的不满。作者在词的头三句所描绘的,就是这样一个迷茫的、使人希图逃避的环境。
接下去,作者告诉我们,他身边既无亲人又无好友,这时的季节虽已到了春天,但天气并未转暖,阵阵逼人的寒气使他难以出屋,他只得只身闷居在异乡孤单单的客舍里:在夕阳残照的暮色之中,偏偏不断传来杜鹃鸟那好似叫人“不如归去”的凄惨的叫声。此情此景,使他感到今人窒息的苦闷。“可堪”,是哪里受得住的意思。“可堪”二字突出了他这种难以忍受的心情,并且把以上景色涂上了浓重的凄苦的感情色彩。
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赏析
陆永品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秦观(一○四九——一一○○),字少游,号淮海居士,高邮(在今江苏省)人。因苏轼的推荐,做过太学博士兼国史编修官,是苏门四学士之一(参见黄庭坚介绍)。他的词抒情委婉、语言精巧,当时很有名气。
在这种心情下,他不由得想到了郴江。“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幸自”是本自的意思。“潇湘”是湘江中游与潇水会合后的一段。“郴江”经郴州北流注入湘江。“为谁”,为什么的意思。对于不安心居住在郴州的秦观,郴江流经郴州北去的自然现象,便牵动了他心中的难言之隐。作者把自己同郴江作了比较,发出了弦外有音的询问:郴江啊,你本是绕着郴山流的,又为什么离开这里流到湘江去呢?言下之意是说,郴江这条属于当地的河流都宁愿抛弃郴州而离去,何况他这个被流放在这里的异乡人呢!他是当然应该离去的,然而却没有这种自由!
词的收尾两句,可以说是作者完成《郴州旅舍》词的画龙点睛之笔。既直接写明了地点——郴州,又突出了客居的情怀。同时,它又通过巧妙的联想,含蓄的处理,收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