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高考答题万能模板——背景、原因类答题方式
高中历史万能答题模板
高中历史万能答题模板高中历史万能答题模板1、背景:一般是指某一历史事件在什么历史情况下发生的,实质上包括原因和条件两个方面的内容。
如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就包括四个原因和三个条件。
原因和条件其含义基本接近,但又略的不同;其一是原因偏重于“为什么”,即必要性,条件偏重于“有什么”,即可能性;其二,条件的使用范围较之原因要小一些,如历史事件或运动的成功或失败,就只能分析其原因,而不能用条件去表达。
如:分析巴黎公社的失败原因。
在这个题中,“原因”就不能用“条件”去代替。
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如:鸦片战争背景:(一)国内:1、经济:自然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土地集中。
2、政治:①****:官场+军队+财政②阶级矛盾。
3、思想:愚昧自大。
(二)国际:1、经济:工业革命→市场原料。
2、政治:资本主义扩张。
2、历史条件=(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但更侧重于有利因素如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一)国内:①经济: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相对落后、生活贫困。
②政治:沙皇****、无产阶级壮大、革命政党成熟、力量对比变化等。
③思想:列宁主义指导。
(二)国际:帝国主义忙于一战等。
3、原因(一)从原因广度上分析: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内因或主观原因,一般是指与某事件(或人物)所在的阶级、阶层、团体、个人的主观意识密切相关的那一方面因素;外因或客观原因则指与前者有紧密关系但又不受前者主观意识影响的那一方面原因。
这和原因分析法的优点是抽象而又深刻,易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需要指出的是,内外因属于社会、国家、==等人的意识很难起决定作用的大范围历史概念时,那么它们是专指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这就区别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
历史背景原因型答题思路
历史背景原因型答题思路背景原因型一.什么是原因型试题?原因型试题即要求回答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为什么会出现或产生。
二.背景、原因、条件三者的区别与联系:原因型试题包括背景、原因、条件三种不同设问。
一般而言,三者是有区别的,背景的范围最广,原因或条件是背景的组成部分。
条件更注重客观性,原因注重主观性。
有时三者可以通用,即背景、条件也是原因。
常见的前提是原因,也是条件。
导火线是直接原因,不是条件。
三.原因型试题的分类原因按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分为内因和外因,根本原因(影响全局带有必然性并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和具体原因、主观原因(与历史事件所处时代的经济、阶层、团体、个人的主观意识密切相关的因素)和客观原因(独立存在于主观之外的因素)主要原因(导致该事件发生的诸多现实的、具体的因素中起决定性的因素)和次要原因,直接原因(是引起历史事实产生的近期的,不经过中间事实或中间环节的直接引发因素)和间接原因。
一般而言,根本原因是主要原因,但主要原因不一定是根本原因。
四.根本原因型历史试题的入手角度生产关系类(主导阶级和阶级剥削)从生产力方面入手;上层建筑类(阶级状况、国家结构、价值观念等)从经济基础方面入手;政治事件类从阶级、矛盾或社会性质方面入手;社会意识类从社会存在方面入手;历史事件的存在和发展类从内因入手;相同属性事物存在和发展类从历史规律方面入手。
五.原因、背景类试题的题型特征:1.限定性的设问,如这一现象出现的历史/社会/经济/政治根源(原因)是什么,根本/主要/直接原因是什么等。
2.宽泛性的设问,如该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历史条件有哪些等。
六.原因、背景类试题的解题模板:1.在没有限定词的情况下,历史背景、条件、因素、依据、原因等可从(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思考。
具体表现为:(1)经济方面的内容可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等方面思考。
(2)政治方面的内容可从政局、制度、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等方面思考。
高考历史万能答题模板
高考历史万能答题模板高考历史万能答题模板一、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二、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三、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⑴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⑵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四、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⑴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⑵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⑶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等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如”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主要原因涉及当时国内外各种矛盾,包括帝国主义侵略、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则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层的因素。
五、矛盾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矛盾……答题思路1答题的文字表达方式基本方法:文字表达一要字迹端正、排列整齐、疏密得当;二要文句通顺、平实、语言准确;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问一段,简明直观;要点化,一个得分点一句话;序号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标出不同的序号,做到条理分明,一目了然。
2如何分析变法或改革成败的原因:基本方法:注意四点:一是看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改革或变法是否符合历史潮流和趋势。
二看改革的政策与措施是否正确,是否得以有效贯彻。
三看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
四看改革者的素质如何。
3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思路基本方法: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特点是比较的范围具有确定性。
高考历史万能答题模板
高考历史万能答题模板一、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二、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三、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⑴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⑵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四、原因深度:原因:→直截了当→主要→根本⑴直截了当原因:最直截了当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⑵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⑶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等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如”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截了当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主要原因涉及当时国内外各种矛盾,包括帝国主义侵略、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则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层的因素、五、矛盾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矛盾……答题思路1答题的文字表达方式基本方法:文字表达一要字迹端正、排列整齐、疏密得当;二要文句通顺、平实、语言准确;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问一段,简明直观;要点化,一个得分点一句话;序号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标出不同的序号,做到条理分明,一目了然、2如何分析变法或改革成败的原因:基本方法:注意四点:一是看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改革或变法是否符合历史潮流和趋势。
二看改革的政策与措施是否正确,是否得以有效贯彻。
三看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
四看改革者的素质如何。
3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思路基本方法: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特点是比较的范围具有确定性。
关于历史试卷答题技巧方法大全
关于历史试卷答题技巧方法大全历史试卷答题技巧方法一.历史试卷答题技巧历史主观题方法指导原因、背景类试题的解题模板:1.在没有限定词的情况下,历史背景、条件、因素、依据、原因等可从(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思考。
具体表现为:(1)经济方面的内容可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等方面思考。
(2)政治方面的内容可从政局、制度、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等方面思考。
(3)思想文化方面的内容可从思想、科技、教育等方面思考。
2.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3.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1)主观原因:(主观意识方面的原因)一般从领导某事件的阶级、阶层的主观目的、动机、决策或政策、方针等方面进行思考。
(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2)客观原因:指与主观原因有紧密关系但又不受主观意识影响的原因,一般从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状况、政治状况、思想因素等方面进行思考。
(3)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4.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1)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2)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3)根本原因:政治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层面入手;生产关系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生产力入手;上层建筑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基础入手;社会意识形态的根本原因从社会存在入手;历史事件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内因入手;相同属性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历史规律入手直接原因、主要原因和根本原因,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
二.解题技巧一、题型1、从常规出题来看,它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针对某种观点或看法,要先行明确表态(是否正确;是否全面等)后再进行分析解答;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另一类则是一题中有几种不同的观点或看法,要先行或先后明确表态,然后分别进行论证。
历史答题模板
高中历史非选择题答题模板一、如何答好背景、条件、原因类非选择题1.历史背景=(国内+国外)(经济+政治+文化…)(1)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2)政治背景=政治+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3)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2.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3.历史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1)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的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2)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的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
原因广度的分析与北京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侧重于动态分析。
(3)根本原因:政治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层面入手;生产关系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生产力入手;上层建筑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基础入手;社会意识形态的根本原因从社会存在入手;历史事件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内因入手;相同属性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历史规律入手。
二、如何答好过程、内容、状况类的非选择题1.过程(趋势):历史事件按其时间顺序,可分为开始、发展、结局。
趋势是历史事件的总体走向。
例如:是加强、还是减弱,是上升、还是下降等。
2.内容(措施):(1)内容类设问的呈现形式主要有:反映了什么内容,主要内容是什么,基本内容是什么,核心内容是什么等。
(2)措施类设问的呈现形式主要有:具体措施有哪些,核心措施是什么,哪一项措施,采取了怎样的措施,采取了哪些重要举措,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等。
3.状况:从在一个时期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习俗、风气,或者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某种社会状态等来归纳。
三、如何答好评价、评述、认识、启示类的非选择题1.题型解读:“评价”,即评定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或历史事件的性质、作用、地位等。
“评述”就是对史学观点或历史材料进行分析评论。
评价、评述类设问含有这样的词语:评价、简评、评论、说明、证明、解释、你认为、如何理解、你的看法等。
历史答题模板
高考历史万能答题模板及考试技巧汇编一、分析思路1、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2、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3、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⑴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⑵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4、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⑴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 ⑵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⑶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等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如“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主要原因涉及当时国内外各种矛盾,包括帝国主义侵略、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则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层的因素。
5、矛盾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矛盾……二、答题思路1答题的文字表达方式基本方法:文字表达一要字迹端正、排列整齐、疏密得当;二要文句通顺、平实、语言准确;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问一段,简明直观;要点化,一个得分点一句话;序号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标出不同的序号,做到条理分明,一目了然。
2如何分析变法或改革成败的原因:基本方法:注意四点:一是看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改革或变法是否符合历史潮流和趋势。
二看改革的政策与措施是否正确,是否得以有效贯彻。
三看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
四看改革者的素质如何。
3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思路基本方法: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特点是比较的范围具有确定性。
高考历史大题答题术语历史答题模板必备术语
高考历史大题答题术语历史答题模板必备术语高考历史一般原因,表面原因,根本原因都往社会矛盾上靠拢,这些总结好了。
答题的时候不光针对题目,最好把这件历史时间的历史阶段,所发生的大事,都简要概述,然后扣题,最后升华到社会矛盾等方面。
一、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二、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三、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⑴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⑵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四、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⑴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⑵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⑶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等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如”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主要原因涉及当时国内外各种矛盾,包括帝国主义侵略、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则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层的因素。
五、矛盾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矛盾……一、历史背景、原因、条件、目的区别1、历史背景历史背景一般是指某一历史事件在什么历史情况下发生,它包括原因和条件两个方面的内容。
比如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就包括四个原因和三个条件。
原因和条件其含义基本接近,但又略有不同:一是原因偏重于“为什么”,即必要性,条件偏重于“有什么”,即可能性;二是条件的使用范围较之原因要小一些,如历史事件或运动的成功或失败,就只能分析其原因,而不能用条件去表达。
高考历史万能答题模板
高考历史万能答题模板一、如何分析历史背景,应该从哪方面答题?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联系材料+当前形势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材料+当前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材料+当前例:分析鸦片战争的背景:(一)国内:1、经济:自然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土地集中。
2、政治:①腐败:官场+军队+财政②阶级矛盾。
3、思想:愚昧自大。
(二)国际:1、经济:工业革命市场原料。
2、政治:资本主义扩张。
二、如何分析历史条件和原因广度?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如: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一)国内:①经济: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相对落后、生活贫困②政治:沙皇专制、无产阶级壮大、革命政党成熟、力量对比变化等③思想:列宁主义指导。
(二)国际:帝国主义忙于一战等。
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如: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广度分析:(一)内因:①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统一的市场等②政治:美利坚民族形成、资产阶级、种植园主阶级形成等③文化:统一的文化、民族意识觉醒等。
(二)外因:①英国的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②启蒙思想的影响等。
原因深度:直接/主要/根本原因⑴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⑵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⑶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等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
如: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主要原因涉及当时国内外各种矛盾,包括帝国主义侵略、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则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层的因素。
高考历史万能答题模板
高中历史复习资料一一高考历史万能答题模板1、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女口:鸦片战争背景:(一)国内:1、经济:自然经济+资本主义萌芽+ 土地集中。
2、政治:①腐败:官场+军队+财政②阶级矛盾。
3、思想:愚昧自大。
(二)国际:1、经济:工业革命T市场原料。
2、政治:资本主义扩张。
2、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如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一)国内:①经济: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相对落后、生活贫困②政治:沙皇专制、无产阶级壮大、革命政党成熟、力量对比变化等③思想:列宁主义指导。
(二)国际:帝国主义忙于一战等。
3、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⑴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⑵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如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广度分析:(一)内因:①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统一的市场等②政治:美利坚民族形成、资产阶级、种植园主阶级形成等③文化:统一的文化、民族意识觉醒等。
(二)外因:①英国的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②启蒙思想的影响等。
4、原因深度:原因:T直接T主要T根本⑴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⑵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⑶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等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如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主要原因涉及当时国内外各种矛盾,包括帝国主义侵略、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则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层的因素。
高中历史简答题答题模板
高中历史简答题答题模板一、历史背景类1. 背景、原因、原因和条件:(1)从政治角度回答背景:直接原因+间接原因+根本原因+历史必然性(2)从经济角度回答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经济结构+社会阶级关系+国际环境影响(3)从思想文化角度回答背景:学术思想发展+社会氛围(4)从阶级基础角度回答背景:代表人物出现+阶级力量壮大(5)从外部因素角度回答背景:外交政策、外交活动、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2. 启示类简答题:意义或认识或感受二、内容评价类简答题1. 内容:说明材料反映了某某事件或措施的哪几层意思?或概括材料的主要内容。
2. 评价: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这一事件或措施的影响或意义。
三、启示类简答题1. 认识、感受、看法、态度等:如何评价?有什么启示?对我们有什么指导意义?对我们今天的启示是什么?有什么积极意义?2. 谈谈自己的看法:对某某事件,你是如何看待的?是否赞同某个观点?谈谈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四、比较类简答题1. 比较异同点: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说明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 最佳选择题:选择最佳选项,说明理由。
五、原因类简答题1. 根本原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民群众或阶级斗争的需要等。
2. 直接原因:通常从事件本身出发,结合历史背景进行分析。
3. 主观原因:从个人主观意志或动机角度分析原因。
4. 客观原因:从物质客观条件或环境角度分析原因。
5. 各种因素间的相互关系(综合分析):分析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全面客观地评价历史事件的原因。
六、影响类简答题1. 影响方式: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国内影响和国际影响;经济影响、政治影响、思想文化影响等。
2. 影响内容:经济方面的影响,包括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等;政治方面的影响,包括政治制度、政局稳定、对外关系等;思想文化方面的影响,包括思想解放、文化交流、价值观念等。
3. 影响程度: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局部影响和整体影响等。
高中历史万能答题模板分析
高中历史万能答题模板分析高中历史万能答题模板1、背景:一般是指某一历史事件在什么历史情况下发生的,实质上包括原因和条件两个方面的内容。
如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就包括四个原因和三个条件。
原因和条件其含义基本接近,但又略的不同;其一是原因偏重于为什么,即必要性,条件偏重于有什么,即可能性;其二,条件的使用范围较之原因要小一些,如历史事件或运动的成功或失败,就只能分析其原因,而不能用条件去表达。
如:分析巴黎公社的失败原因。
在这一题中,原因就不能用条件去代替。
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如:鸦片战争背景:(一)国内:1、经济:自然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土地集中。
2、政治:①****:官场+军队+财政②阶级矛盾。
3、思想:愚昧自大。
(二)国际:1、经济:工业革命市场原料。
2、政治:资本主义扩张。
2、历史条件=(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但更侧重于有利因素如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一)国内:①经济: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相对落后、生活贫困。
②政治:沙皇****、无产阶级壮大、革命政党成熟、力量对比变化等。
③思想:列宁主义指导。
(二)国际:帝国主义忙于一战等。
3、原因(一)从原因广度上分析: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内因或主观原因,一般是指与某事件(或人物)所在的阶级、阶层、团体、个人的主观意识密切相关的那一方面因素;外因或客观原因则指与前者有紧密关系但又不受前者主观意识影响的那一方面原因。
这和原因分析法的优点是抽象而又深刻,易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需要指出的是,内外因属于社会、国家、==等人的意识很难起决定作用的大范围历史概念时,那么它们是专指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这就区别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
2023高考历史主观题高分答题模版
2023高考历史主观题高分答题模版专题01 原因(背景)类材料题解题模板题型分析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知识来源、回答方式以及核心知识点。
1.知识来源方面,主要有“根据材料”“依照所学知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三种规定;2.回答方式方面,需要具体回答与详细分析的关键词有“说明”、“分析”等等,而一般可以简单分析的关键词是 “指出”、“概述”、“简析”等;3.知识点方面,往往选取比较重要的考点,或者是上课的重难点。
解题方法在没有限定词的情况下,历史背景、条件、因素、依据、原因等可从(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内、外因方面,或直接原因、主要原因、根本原因方面去思考。
1.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1)涉及政治史问题时,可以从政治制度、政府政策、政治事件、民族关系等角度分析。
(2)涉及经济史问题时,可以从经济政策、资金、技术、劳动力、市场等角度去分析,或者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去分析。
(3)涉及文化史问题时,可以从历史传统、文化政策、政治背景、理论体系等角度去思考与分析。
2.内因与外因(1)对于“内因”与“外因”的分析,一定要弄清楚问题考查的历史对象的内涵与外延。
(2)如果题目问的是历史人物,那么内因就是历史人物的性格、意志品质与个人经历等,而外因就是历史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3)如果题目问的是历史事件,那么内因往往是该历史事件的主观条件与直接原因,以及该历史事件策划者、组织者的历史活动;而外因往往是导致该历史事件发生的间接相关事件,以及客观的外在条件。
(4)如果题目问的是国家或重要社会组织的因素,那么内因就是这个国家与组织内部的人物活动、历史事件等,对于国家而言,其外因是国际局势、对外关系;对于社会组织而言,其外因是不同社会组织间的联系,以及政府政策、社会环境等等。
(5)有时题目会要求从主观原因、客观原因两个角度去分析,其实这与内因、外因的分析方法大致相同。
3.直接原因、主要原因、根本原因(1)对于深度层次分析,往往要了解一些常用的社会理论,譬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理论”“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诸如此类。
【历史】高考答题万能模板——背景、原因类答题方式
【历史】高考答题万能模板——背景、原因类答题方式设问类型:(1)限定性的设问,如这一现象出现的历史、社会、经济、政治根源(原因)是什么,根本、主要、直接原因是什么等。
(2)宽泛性的设问,如该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历史条件、历史因素有哪些等。
答题模板:1.在没有限定词的情况下,历史背景、条件、因素、依据、原因等可从(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思考。
具体表现为:(1)经济方面的内容可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等方面思考;(2)政治方面的内容可从政局、制度、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等方面思考;(3)思想文化方面的内容可从思想、科技、教育等方面思考。
2.根本原因:政治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层面入手,生产关系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生产力入手,上层建筑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基础入手,社会意识形态的根本原因从社会存在入手,一切历史事件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内因入手,相同属性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历史规律入手。
3.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1)主观原因(主观意识方面的原因)一般从领导某事件的阶级、阶层的主观目的、动机、决策或政策、方针等方面进行思考;(2)客观原因指与主观原因有紧密关系但又不受主观意识影响的原因,一般从自然或社会环境(形势)、经济状况、政治现状等方面进行思考。
举例说明:分析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短暂的春天”出现的原因时,主要从辛亥革命的影响、民国政府的支持、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列强无暇东顾等方面来回答。
注意:原因偏重于为什么(必要性),条件偏重于有什么(可能性);背景、条件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侧重于动态分析。
例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乾纲独断,乃本朝家法。
自……皇考(雍正)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未旁假。
即左右亲信大臣,亦未有能荣辱人,能生死人者,盖与其权移于下,而作威作福,肆行无忌,何若操之自上,而当宽而宽,当严而严,此朕所恪守前规,不敢稍懈者。
——《乾隆实录》材料二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始而惭焉,久而安焉,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
高考历史万能答题模板 (1)
高考历史万能答题模板一、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二、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三、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⑴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⑵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四、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⑴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⑵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⑶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等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如”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主要原因涉及当时国内外各种矛盾,包括帝国主义侵略、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则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层的因素。
五、矛盾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矛盾……答题思路1、答题的文字表达方式基本方法:文字表达一要字迹端正、排列整齐、疏密得当;二要文句通顺、平实、语言准确;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问一段,简明直观;要点化,一个得分点一句话;序号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标出不同的序号,做到条理分明,一目了然。
2、如何分析变法或改革成败的原因:基本方法:注意四点:一是看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改革或变法是否符合历史潮流和趋势。
二看改革的政策与措施是否正确,是否得以有效贯彻。
三看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
四看改革者的素质如何。
3、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思路基本方法: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特点是比较的范围具有确定性。
解答时要认真审清比较对象比较项、限制条件,分析问答题要求与课本知识的关系,然后按设定的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
历史高考万能答题模板
历史高考万能答题模板一、历史背景、原因、条件、目的等1、背景一般是指某一历史事件在什么历史情况下发生的,实质上包括原因和条件两个方面的内容。
如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就包括四个原因和三个条件。
原因和条件其含义基本接近,但又略有不同:其一是原因偏重于“为什么”,即必要性,条件偏重于“有什么”,即可能性;其二,条件的使用范围较之原因要小一些,如历史事件或运动的成功或失败,就只能分析其原因,而不能用条件去表达。
如:分析巴黎公社的失败原因。
在这一题中,“原因”就不能用“条件”去代替。
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如:_片战争背景:(一)国内:1、经济:自然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土地集中。
2、政治:①腐朽:官场+军队+财政②阶级矛盾。
3、思想:愚昧自大。
(二)国际:1、经济:工业革命→市场原料。
2、政治:资本主义扩张。
2、历史条件=(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但更侧重于有利因素,如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一)国内:①经济: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相对落后、生活贫困。
②政治:沙皇____、无产阶级壮大、革命政党成熟、力量对比变化等。
③思想:列宁主义指导。
(二)国际:帝国主义忙于一战等。
3、历史原因(一) 从原因广度上分析: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内因或主观原因,一般是指与某事件(或人物)所在的阶级、阶层、团体、个人的主观意识密切相关的那一方面因素。
外因或客观原因则指与前者有紧密关系但又不受前者主观意识影响的那一方面原因。
这和原因分析法的优点是抽象而又深刻,易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高考答题万能模板——背景、原因类答题方式设问类型:(1)限定性的设问,如这一现象出现的历史、社会、经济、政治根源(原因)是什么,根本、主要、直接原因是什么等。
(2)宽泛性的设问,如该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历史条件、历史因素有哪些等。
答题模板:1.在没有限定词的情况下,历史背景、条件、因素、依据、原因等可从(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思考。
具体表现为:(1)经济方面的内容可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等方面思考;(2)政治方面的内容可从政局、制度、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等方面思考;(3)思想文化方面的内容可从思想、科技、教育等方面思考。
2.根本原因:政治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层面入手,生产关系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生产力入手,上层建筑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基础入手,社会意识形态的根本原因从社会存在入手,一切历史事件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内因入手,相同属性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历史规律入手。
3.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1)主观原因(主观意识方面的原因)一般从领导某事件的阶级、阶层的主观目的、动机、决策或政策、方针等方面进行思考;(2)客观原因指与主观原因有紧密关系但又不受主观意识影响的原因,一般从自然或社会环境(形势)、经济状况、政治现状等方面进行思考。
举例说明:分析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短暂的春天”出现的原因时,主要从辛亥革命的影响、民国政府的支持、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列强无暇东顾等方面来回答。
注意:原因偏重于为什么(必要性),条件偏重于有什么(可能性);背景、条件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侧重于动态分析。
例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乾纲独断,乃本朝家法。
自……皇考(雍正)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未旁假。
即左右亲信大臣,亦未有能荣辱人,能生死人者,盖与其权移于下,而作威作福,肆行无忌,何若操之自上,而当宽而宽,当严而严,此朕所恪守前规,不敢稍懈者。
——《乾隆实录》材料二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始而惭焉,久而安焉,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
——《明夷待访录·原君》材料三尚忆戊戌之岁,清朝方锐意变法,而廷臣之向背不同。
某侍御,主于变法者也,疏论礼部尚书许应揆腹诽新政。
上令(许)自陈,以为无罪,而某侍御遂为舆论所不直。
夫其人躬言变法,而不知其所谓变者,将由法度之君主而为无法之专制乎?——严复《法意》材料四中国以四五千年的君主国体,一旦改为民主,在世界新趋势虽顺,在世界旧观念则逆。
况以一二人为之,则因逆而更难。
而孙中山不畏难,不怕苦,不耻屡仆屡起,集合同志,谋举革命,千回百折,备尝艰辛……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更变,迥然不同。
——张謇《追悼孙中山的说》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大权从未旁假”的理由。
(2)概括材料二中作者的核心观点。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这一思想产生的原因。
(3)材料三中严复对什么现象发出悲叹?结合材料一、二,说明严复对这一现象发出悲叹的根源。
(4)据材料四,指出孙中山先生“备尝艰辛”还要坚持革命的原因。
关键信息:材料一皇考(雍正)以来大权从未旁假材料二天下是君主之产业材料三夫其人躬言变法,而不知其所谓变者材料四孙中山坚持革命解题思路:第(1)问要求回答“大权从未旁假”的理由,即原因。
根据“皇考(雍正)以来”可知,雍正时期的某一措施使得“大权从未旁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与军机处的设立有关。
第(2)问包括两小问,第一小问要求提炼材料观点,根据材料的出处及材料对君权的评述可知,作者反对君主专制。
第二小问要求回答材料观点产生的原因,结合答题模板,从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方面进行概括。
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夫其人躬言变法,而不知其所谓变者”进行概括;第二小问的“根源”结合答题模板,从当时的社会层面进行分析。
第(4)问,可将问题转化为“孙中山先生坚持革命的目的是什么”,这样就很容易回答了。
答案:(1)理由:雍正皇帝设置了军机处,从此军国大事由皇帝一人裁决。
(2)观点:君主制度导致社会动乱、矛盾激化(或反对君主专制)。
原因:政治上,君主专制的强化;经济上,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思想上,儒学的新发展(或理学、心学走向极端)。
(3)现象:维新变法中改革派压制不同政见。
根源:专制主义根深蒂固,国人对言论自由缺乏深入认识。
(4)原因:推翻专制,实现民主,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能力提高根本原因、根源是指在历史事件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对事件有较大影响的原因,一般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思想基础等方面分析。
如调研1第(3)问中的根源,就是从上层建筑的角度来分析的:在长期的专制统治下,人们心中有着根深蒂固的专制思想,还没有产生言论自由的思想观念。
原因有时也可以理解为目的,如调研1中的第(4)问实际上是考查孙中山坚持革命的目的。
例题近代以来,中国在变,世界在变,中国对世界的认识(即狭义的“世界观”)也在变。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朝乾隆皇帝致英王信:“咨尔国王(指英王),远在重洋,倾心向 化……天 朝抚有四海……德威远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
”——摘自《清实录》林则徐《拟颁发檄谕英国国王稿》:“洪惟我大皇帝,抚绥中外,一视同仁,利则与天下公之,害则为天下去之,盖以天地之心为心也。
贵国王累世相传,皆称恭顺。
”——摘自《林则徐使粤两稿》(1)根据材料一,概括鸦片战争前清朝君臣的“世界观”。
材料二随着西力东渐,近代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与外国交往的重要。
在一系列战败之后,中国读书人逐渐被战胜者改变了思想方式,接受了以强弱分文野的新观念。
这类因对抗性互动而产生的概念转移,急剧而彻底……对西方的认知,也从“夷务”到“洋务”再到“时务”,由贬义的“夷”到平等的“西”再到尊崇的“泰西”。
说是天翻地覆的转变,也不为过。
——罗志田《走向世界的近代国》(2)根据材料一、二,说明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对世界的认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材料三“共产主义之为物,在今日全世界上已成为无产阶级全体的救时良 方……我 们不宜人云亦云,误认中国尚须守着那机械式的变化,尽量接收那流毒西方未已的资本主义。
赶机会,图改良,在欧美已暴露了他的无能,我们也不必来走这条死路。
”——周恩来《共产主义与中国》(1922年月)(3)根据材料三,说明20世纪20年代初先进中国人的“世界观”发生了怎样的转变?这种转变给中国历史进程带来了怎样的影响?材料四去60年,中国对于世界的看法……是沿着一条螺旋轨迹不断向前迈进,由相对简单逐渐走向相对成熟。
具体而言,中国的“世界观”的发展与变化可以清晰地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上世纪50~60年代……对外部世界保持高度警戒;第二个阶段是70~80年代……加快走向对外开放;第三个阶段是世纪之交的前后10年……形成“和谐世界”的理念。
——江涌《60年中国之“世界观”》(4)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世界观”发展到第二阶段的时代背景。
第三阶段中,中国政府在“和谐世界”理念指导下采取了哪些措施?(5)综合上述材料,归纳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世界观”的变化轨迹,对此你有何认识?关键信息:材料一清朝时中国对世界的认识材料二中国对世界的认识的变化材料三周恩来的世界观材料四60年来中国对世界看法的变化解题思路:第一步,审清设问。
第(1)问注意限定条件“鸦片战争前”“清朝君臣”。
第(2)问,第一小问要求回答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是如何看世界的,第二小问实际上是问哪些因素使中国人看世界的角度发生了变化。
第(3)问,注意时间限定“20世纪20年代”。
第(4)问,第一小问要求回答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时代背景,第二小问要求回答20世纪末21世纪初中国是如何进一步开放并融入世界的。
第(5)问是开放性设问,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
第二步,提取相关的信息。
第(1)问,从“天朝抚有四海”“万国来王”“洪惟我大皇帝,抚绥中外”“贵国王累世相传,皆称恭顺”等可知,当时清朝君臣做着“天朝上国”的迷梦,仍是以往的朝贡思想。
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接受了以强弱分文野的新观念”“从‘夷务’到‘洋务’再到‘时务’”“由……‘夷’到……‘西’再到……‘泰西’”回答。
第二小问,套用“答题模板”。
这里的原因显然是具体的原因,而且也要明确,这种变化的原因可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综合分析。
根据材料中的“西力东渐”“一系列战败之后”“读书人逐渐被战胜者改变了思想方式”来回答。
第(3)问,第一小问,从材料的出处《共产主义与中国》可知,此时的先进中国人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第二小问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第(4)问,第一小问结合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重大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成就回答。
第二小问,主要是把握时间信息,结合所学知识陈述相关史实。
第(5)问是开放性设问,从原因、特点和影响三个方面来陈述,言之成理即可。
第三步,根据以上分析,整理答案。
答案:(1)以“天朝上国”自居;视他国为臣属;把正常的中外交往视为对清朝的效忠纳贡。
(2)变化:从以中国为中心,到放弃以自我为中心;对西方的态度,从鄙视到平等对待再到尊崇;从传统的“天下观”到近代的“世界观”。
原因:西方列强的侵略,历次对外战争的失败,民族危机加深;西方近代文明的传入,对西方认识的加深;先进知识分子的推动,开眼看世界成为一股社会思潮。
(3)转变:先进中国人认识到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从而转向学习俄国的革命经验。
影响: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4)时代背景: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的改善和中日邦交的正常化;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任答两点即可)措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逐步与世界接轨;坚持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建设道路,缩小与外部世界的差距;加入APEC 和WTO,融入全球化进程;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国际活动,倡导“和谐世界”理念;倡导成立上海合作组织,维护地区稳定和安全。
(任答两点即可)(5)轨迹:近代方面,从以世界中心自居到向西方学习再到以俄为师;现代方面,从对外部世界保持高度警戒到走向对外开放再到形成“和谐世界”的理念。
角度1:“世界观”变化的背景和原因。
“世界观”的变化是对中国和世界的客观形势的认识发生变化的反映;“世界观”的变化是伴随着中国人对自我和世界的认识不断加深而发生的。
角度2:“世界观”变化的特点。
由封闭走向开放;由简单(片面)走向成熟;由被动转向主动。
角度3:“世界观”变化带来的影响。
加快了中国融入世界的步伐;促进了社会进步和国家强盛;有利于各国(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