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知识点归纳.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点整理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e8f44259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9a10b5d.png)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点整理1.封建四大概念:文章中出现了封建社会的四大概念,即君主、臣民、国家和上下之分。
这是封建社会的基本思想,有助于理解文章中君主与国家的关系。
2.君臣关系:文章中强调君臣关系的重要性,指出君主要以身作则,扮演榜样的角色,体察民情,以求听到真实的声音。
君主应亲近臣民,虚心聆听意见,同时亦要广纳贤才,以构建一个和谐、稳定的国家。
3.君臣相得:文章中提到君主与臣民要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君主应将国家利益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凡事从国家整体出发,而臣民则应尽己之力,为国家做出贡献。
君民相得,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4.社会秩序:文章强调了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君主应以身作则,倡导正义和道德,依法治国,严惩违法之人,以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5.仁政和德行:文章提到君主应施行仁政,关心民生,体察民情,以构建一个和谐社会。
同时,君主自身的德行也是重要的。
君主要有崇高的品德和道德准则,以身作则,使臣民效仿。
6.贤能和能力:文章中强调了君主需要广纳贤才的重要性。
贤能之士是君主的得力助手,他们能够为君主提供意见和建议,帮助君主管理国家事务。
君主应以能力为标准,而非血缘或亲近关系来选拔官员。
7.和平与战争:文章中提到君主需要平衡内外事务。
君主应尽力维护国内的和平与稳定,以造福于臣民。
同时,君主也需要善于处理外交关系,树立威望,以维护国家的利益。
8.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文章提到君主需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齐家是指君主需要悟性化身,不断完善自己的品德和能力;治国是指君主要善于管理国家事务,做出明智的决策;平天下是指君主需要保持国家整体的稳定和和谐。
9.监督和反腐:文章中提到君主需要加强对政府和官员的监督,防止腐败现象的发生。
君主应建立健全的制度,加强对官员的考核,同时也应鼓励百姓检举官员的不法行为,以保持政府的廉洁和清正。
10.经济发展:文章中提到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君主要积极发展国家的经济,提倡农业生产,保障人民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求,以提高国家的整体实力。
寡人之于国也知识点
![寡人之于国也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9583900b4b73f242326c5f27.png)
寡人之于国也知识点一.通假字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王无罪岁无失其时——毋,不要2. 直不百步耳——只,只是,不过3.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斑,花4.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途,道路二.词类活用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名词作动词,跑五十步,一百步2.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动词作名词,活着的人,死了的人3.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七十者衣帛食肉:名词作动词,穿4.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名词作动词,称王5. 填然鼓之:名词作动词:打鼓6. 王无罪岁:名词活用为动词,归罪、归咎7. 请以战喻:动词活用为名词,战争8. 谨庠序之教: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认真从事9. 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使动用法,使……迁移10. 树之以桑:名词活用为动词,种植三.古今异义1. 河内凶。
河:(古义:黄河。
今义:天然或人工的大水道)凶:(古义:收成不好,荒年。
今义:暴躁,心肠狠)2. 弃甲曳兵而走。
走:(古义:逃跑。
今义:行走)3. 或百步而后止。
或:(古义:有的人。
今义:或许、也许)4.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
谷:(古义:粮食的统称。
今义:谷子)5. 非我也,兵也。
兵:(古义:兵器。
今义:军队中最基层人员)6.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岁:(古义:年成。
今义:年)7.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然而:(古义:这样,却。
今义:却)8. 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古义:供养活着的人。
今义:保养身体)9. 请以战喻。
请:(古义:请允许我,表谦称。
今义:请求)10.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可以:(古义:可以以之;今义:一个连词)四.一词多义1.于寡人之于国介词,对于则移其民于河东介词,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介词,比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介词,在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介词,跟,同不求闻达于诸侯介词,在赵氏求救于齐介词,向2.以请以战喻介词,用斧斤以时入山林介词,按申之以孝悌之义介词,把以五十步笑百步介词,凭借树之以桑介词,把3.之填然鼓之衬字,不译树之以桑代词,代五亩之宅寡人之于国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同上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同上王道之始也助词,的寡人之民不加多同上五亩之宅同上申之以孝悌之义之:代词,代百姓之:助词,的4.胜谷不可胜食尽予观夫巴陵胜状美好的日出江花红胜火超过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胜利驴不胜怒,蹄之能承受5.兵非我也,兵也兵器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军队将兵万人士兵穷兵黩武战争五.特殊句式1、是亦走也这也是逃跑。
(完整版)寡人之于国也知识点归纳.
![(完整版)寡人之于国也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4ad76978102de2bd97058873.png)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归纳一、通假字1、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颁,通“斑”,斑白。
3、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二、古今异义词①寡人之于国也(寡人,古代国君称自己的谦词。
今用于形影孤单的人。
②河内凶(河,黄河,今泛指河流。
凶,谷物收成不好,今常指人暴躁,心肠狠。
③请以战喻(请,请允许我。
今常用于对方。
例如:“请坐”,让对方坐下;“请指导”,让对方做指导。
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以,“可”是“可以”,“以”是凭借。
今常连用,表示同意,认可。
⑤弃甲曳兵而走(走,跑,这里指逃跑。
今常指一般的行走。
⑥或百步而后止(或,有的人,不定代词。
今常用于选择复句中的选择词。
⑦斯天下之民至焉(斯,则,那么。
今常用于代词,当“这”“此”讲,如“斯文”等。
⑧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供养活着的人;今常用义是保养身体。
⑨王无罪岁(无罪,不要归咎;今常用义是没有犯罪10、邻国之民不【加】少。
【加】:(古义:副词,更。
今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增加11、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
【谷】:(古义:粮食的统称。
今义:谷子12、斧【斤】以时入山林。
【斤】:(古义:斧头。
今义:重量单位。
三、一词多义1.数①愿令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名词,数目、数量②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数词,几、若干③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名词,命运④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副词,shuò,屡次⑤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形容词,cù,密、细密⑥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动词,shǔ,计算⑦范增数目项王(多次⑧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高兴到极点,悲哀就来了,认识到盛衰自有定数。
滕王阁序2.直①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形容词,与“曲”相对,不弯曲②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副词,仅、只③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名词,通“值”,价值④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指南录>后序》(副词,径直、直接3.发①百发百中(成语(动词,发射②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动词,征发、派遣③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动词,打开粮仓,赈济灾民④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动词,花开⑤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行》(动词,出发⑥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五人墓碑记》(动词,实施⑦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动词,发出、抒发4.兵①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名词,兵器②穷兵黩武(成语(名词,战争③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名词,军队④草木皆兵(成语(名词,士兵⑤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总结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1b12fcfb5fbfc77da369b13d.png)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总结(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一、通假字1.直不百步耳(直通“只”,只是,不过。
只是没有跑百步罢了。
)2.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wú,通“毋”不要。
不要期望百姓比邻国的多。
)3.无失其时。
(wú,通“毋”不要。
不要错过它们生长繁衍的时节)4.王无罪岁。
(wú,通“毋”不要。
王不要归咎于年成。
)5.颁(bān,通“斑”)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头发发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东西顶着东西了。
)6.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二、词类活用(1)名词活用作动词1.填然鼓之(鼓:名词作动词,击鼓进军,打鼓)2.七十者衣帛食肉(衣:名词作动词,穿)3.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王:名词作动词,称王,为王)4.王无罪岁(罪:名词作动词,归罪、归咎)5.树之以桑(树:名词作动词,种树)6.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食:名词作动词,吃)(2)动词活用作名词1.请以战喻(战争)2.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生:动词做名词,活着的人)(死:动词作名词,死去的人)(丧:为动用法,为…办丧事)(3)形容词作动词谨庠序之教(谨: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4)使动用法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移:使动用法,使……迁移)(5)意动用法王无罪岁(归咎、归罪,以…为罪)三、特殊句式(1)判断句1.是亦走也这也是逃跑啊2.非我也,兵也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非”否定判断“也”肯定判断)3.非我也,岁也这不是我的过错,这是年成不好。
(“非”否定判断“也”肯定判断)4.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这就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了)5.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就是王道的开端)(2)宾语前置1.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宾语:之(代词),在谓语“有”前面正常语序:然而不王者,未有之也。
(3)状语后置句1.申知已孝悌之义(反复进行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的教育)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须发发白的老人就不会头顶着或背负重物行走在路上)(4)固定句式1.或…或…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有的…有的…)2.直…耳直不百步耳(只…罢了)3.是…也是亦走也(这是…呀)4.是何异于…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这同…有什么区别呢)(5)省略句1.何也省主语“此”2.弃甲曳兵而走省主语“将士”3.可以无饥矣省主语“民”四、古今异义1.寡人之于国也(寡人:古代国君称自己的谦词| 今用于形影孤单的人。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点整理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16a0ebc3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e0.png)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点整理一、通假字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者(颁通“斑”)2、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涂通“途”)3、直不百步耳(直通“只”)4、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二、古今异义1、河内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常指人或运动暴躁,心肠狠。
)2、邻国之民不加少(更,再,副词/常指增加)3、或百步而后止(有人,有时/选择连词)4、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兵器/战士,士兵;逃跑/行)5、谷不可胜食也(尽/胜利)6、数罟不入洿池(细、密/数字或者数数)7、树之以桑(种植,动词/常指较高大的林木)8、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以凭借/表同意认可)三、一词多义(补充)(一)王:1、然而不王者(称王wang4;名作动)2、梁惠王曰(君王wang2;名词)(二)食:1、谷不可胜食也(吃;动词) 2、狗彘食人食(食物;名词)(三)时:1、不违农时(季节;名词) 2、无失其时(机会、时机;名词)(四)以:1、请以战喻(用;介词) 2、可以无饥矣(凭借;介词)3、以时入山林(按照;介词)4、申之以孝悌之义(把;介词)5、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认为;动词)(五)于: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比;介词)2、寡人之于国也(对;介词)3、颁白者不复戴于道路矣(在;介词)(六)之:1、填然鼓之(音节助词;无义)2、王道之始也(结构助词;主谓间取消独立性;无义)3、五亩之宅(结构助词;的)4、申之以孝悌之义(代词;百姓)(七)然:1、河内凶亦然(代词;这样) 2、填然鼓之(地、…的`样子)3、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连词然而、但是)4、赵太后曰:“然”(形容词对的、认为…对的)(八)则:1、则移其民于河东(顺接连词;就、那么)2、人死,则曰:“非我也,兵也”(转接连词;却)四、词类活用(一)名词作动词1、填然鼓之鼓:打鼓2、七十者衣帛食肉衣:穿3、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为王、称王、统一天下4、树之以桑树:种植5、王无罪岁罪:归罪、归咎(二)动作名1请以战喻(战争)2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活着的人,死去的人)(三)形容词作动词 1、谨庠序之教(认真从事)(四)使动用法1、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使….迁移)五、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句:未之有也判断句:1、是亦走也 2、非我也,兵也3、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状语后置句:1、申之以孝悌之义 2、树之以桑 3、则无望民之多于领国也固定句:1、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直……耳,是…也:只是……罢了,那还是……2、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或…或…:有的…有的…)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是何异于…:这与……有什么不同呢?)。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点整理完全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点整理完全](https://img.taocdn.com/s3/m/185d8642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bb.png)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点整理完全一、《寡人之于国也》的含义二、《寡人之于国也》的使用场景1.君主自称:在古代,君主常常使用“寡人”来谦称自己,表达自己对百姓的关怀和责任感。
例如,《诗经·小雅·小旻》中就有“寡人之于邦,不吴不敖”的句子,表达了君主对国家的执着和忠诚。
2.君主与臣下对话:在与臣下的对话中,君主可以使用“寡人之于国也”来表达自己对国家事务的关注和重视,并表示自己会依靠臣下的智慧和才能来治理国家。
例如,《庄子·天运》中有“寡人之虑天下也,忧心劳悴,地动山摇,莫之能救者”一句,表达了君主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3.官员对百姓言行的自述:州官、县官等地方官员在对百姓的言行中,也可以使用“寡人之于国也”来表达自己对国家和百姓的关注和尽职尽责的态度。
例如,《红楼梦》中贾政曾对贾琏说:“寡人之于家,虽幸托母神圣之襟抱,然亦未之敢恃也。
”三、《寡人之于国也》的用法特点1.谦称自身:寡人是君主自称的一种谦称,突出君主不是高高在上的统治者,而是与百姓一样平凡的存在,用以表达自己的谦逊和对百姓的关心。
2.强调责任感:《寡人之于国也》的用法中,强调君主对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君主通过使用这种表达方式,表明自己愿意尽力为国家和百姓做出贡献。
3.表达关怀:《寡人之于国也》的用法中,君主使用这种表达方式来表示对百姓的关怀和对国家大事的关注。
通过这种方式,君主希望能够倾听百姓的声音,体察民情,更好地治理国家。
四、其他表达方式的比较分析1.君臣之间:在君臣对话中,除了使用《寡人之于国也》这种表达方式外,君主还可以使用其他的表达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比如“朕”、“余”等。
这些不同的用法可以根据具体的语境和君主的身份来选择使用。
2.官员对百姓:在官员对百姓的言行中,可以使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来表达自己对百姓的关怀和责任感。
比如,“朝廷”、“本官”等词语可以用于表示自己的身份和职责,突出自己在官府工作中对百姓的关心和维护。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点整理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c814a7bf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1665b54.png)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点整理一、主题与结构1.主题:2.结构:本文由开头引出和结尾回环构成,中间通过寡人的例子展示了庄子的治国观点。
二、寡人的治国原则1.寡人注重自己的修养:寡人深知政治治理需要有高尚的道德和品德作为基础,因此他先从自己做起,修养自身,以成为一个贤明的君主。
2.以道德为本:寡人认为,政治治理应以道德为基准,使国家能够达到和谐、统一的状态。
只有通过道德教化,才能使国家稳定繁荣。
3.尊重民众的需求:4.知行合一:寡人强调自身的行动要与理论相一致,即知行合一、他要求自己不仅能够说得上一套道理,更要真正做到这些道理。
5.灵活应变:寡人认为,治理国家需要根据时势和不同的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
他经常依据实际情况做出灵活的举措,以适应国家和民众的需求。
三、庄子的政治理念1.道家思想:2.无为而治:庄子倡导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即不过分干预和控制,而是尊重自然规律和个体的活力,以发挥每个人的潜能和创造力。
他认为,政府应该放手让民众自由发展,自然而然地实现国家繁荣。
3.心灵自由:庄子强调个体的心灵自由和追求,他认为政治治理应该注重人的内在修养和思想教育,培养人的精神境界,使人们能够自由地发展个体特长,并实现个体与国家的和谐统一四、文言文知识点1.古文表达手法:2.用词特点:文中使用了大量的古汉语词汇和表达方式,涵盖了礼制、儒家、道家等各个方面的术语,具有较高的文字功底和修辞技巧。
3.句式结构:文中运用了不少长句和复杂的句式结构,其中包含着递进、转折、并列等句子成分,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修辞效果。
通过《寡人之于国也》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了解到庄子的政治哲学思想和对治国之道的探索。
庄子以寡人的治国原则和方式,阐述了治理国家的必要条件和智慧。
同时,文章展示了庄子独特的文学风格和古代文言文的特点,为我们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思想提供了重要的素材。
寡人之于国也知识点总结
![寡人之于国也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83f2cdbafe4733687f21aae7.png)
《寡人之于国也》知识点总结《寡人之于国也》知识点总结一、通假字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3 、无失其时4、涂有饿殍而不知发5、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二、古今异义1、河.内凶2、七十者可以..食肉矣3、弃甲曳兵而走.4、或.百步而后止5 、寡人..之于国也6、斧斤.以时入山林7、谷.不可胜食也8、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1、填然鼓.之9、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三、词类活用1、填然鼓.之10、则何如?2、 树.之以桑3、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14、 谨.庠序之教5、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6、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7、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8、 斧斤..以时入山林四、特殊句式1、 是亦走也2 、 非我也,兵也3、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4、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5、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6 、 非我也,岁也7、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8、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9、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一词多义10、则何如?1、于寡人之于国也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则移其民于河东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22、之填然鼓之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未之有也3、以请以战喻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斧斤以时入山林申之以孝悌之义4、食谷不可胜食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5、数数罟不入洿池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6、焉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斯天下之民至焉六、重点词语1、寡人..( )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
2、河.( )内凶.( ),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 河东凶亦然.( )。
)于河内。
33、察( )邻国之政,无如( )寡人之用心者。
...4、邻国之民不加( )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5、王好战( ),请( )以战喻( )。
....6、填然鼓( )之,兵刃既( )接,弃甲( )曳兵( ) ......而走( ) .7、或( )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 )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 ..9、不违( )农时( ),谷( )不可胜( )食也8、直( )不百步耳,是( )亦走( )也。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点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ef7e7ee6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34.png)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点
1.文言文的古体词汇和句式:文中使用了一些古体词汇,如“寡人”、“于”等。
句式也采用了古代的堆砌句和倒装句结构,如“之……也”、“之于……也”。
2.反问句和排比句:文章中使用了反问句和排比句来表达强烈的语气
和修辞效果,如“寡人之本有明德应天周易,以位号千乘”;“父乃列庶
人之位馀以待寡人奉社稷乎?”等。
4.文章中的思想内容:文章通过国王的思考,探讨了一个君主或者领
导者对国家的责任和使命。
文章强调了君主应以明德应天、以位号万乘,
要关心百姓的福祉,规划国家的发展,并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榜样。
文
章也谈到了君主要牢记自己的使命,并注重自身修养和才能培养。
5.文化背景:文章出自《战国策》,这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外交及军事事件的重要史书。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战争频繁、政治动荡
的时期,各国之间相互攻伐,争夺统治地位。
文章中所表达的君主对于国
家的责任和使命,与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相吻合。
总之,《寡人之于国也》是一篇通过国王的思考,阐述了君主对国家
的责任和使命的文言文章。
通过运用古体词汇、句式结构和修辞手法,文
章表达了深刻的思想和情感。
同时,文章也反映了战国时期君主对国家的
关切和责任意识。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点整理完全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点整理完全](https://img.taocdn.com/s3/m/76315cc8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b4.png)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点整理完全
1.文章结构
2.君主的责任
文章一开始就提到了君主应该以自己的身体力行来成全国家。
这里的“寡人”指的是君主,他应该以身作则,做到正直、廉洁和勤政。
3.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文章第二节讲述了君主应该修身齐家来治理国家。
君主首先应该修身养德,使自己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其次,君主要顾及家庭和亲属,使他们能够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
最后,君主通过治理国家来达到治理天下的目的。
4.礼贤下士宽待百姓
文章第三节强调了君主需要重视礼贤下士,赏识并用人。
君主需要根据人的能力和才能来选拔人才,这样才能使国家更加富强。
此外,君主还应该宽待百姓,使他们能够过上安定的生活。
5.规矩法度兴邦开化
文章第四节探讨了规矩法度对于国家的重要性。
君主需要制定合理的法律和规章制度,使国家有序运转。
文章中提到了严惩犯罪的重要性,同时也强调了对于善行的赏识和鼓励。
6.天下敬之国有片言
文章最后一节讲述了君主应该言行一致,以便得到天下人的尊敬。
君主要言出必行,同时也要谨言慎行,以免对国家产生不利影响。
7.文言文的特点
总之,乾隆皇帝的《寡人之于国也》是一篇具有启示性和倡导性的文章。
文章旨在强调君主应以身作则,修身齐家来治理国家,同时也着重强调了礼贤下士、宽待百姓和制定法律规章的重要性。
这些思想对于君主和国家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寡人之于国也知识点归纳
![寡人之于国也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4f04ff0e6294dd88d1d26bb9.png)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归纳一、通假字1.直不百步耳(直,通“只”,不过。
)2.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无失其时(无,通“毋”,不要。
)王无罪岁(无,通“毋”,不要。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颁,通“斑”,斑白。
)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二、古今异义词1.河内凶河古:黄河今:泛指河流2.河内凶凶古:谷物收成不好今:凶恶3.弃甲曳兵而走走古:逃跑今:一般指行走4.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古:供养活着的人今:常用义是保养身体5.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以古:“可”是“可以”,“以”是凭借今:常连用,表示同意,认可6.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然而古:这样却今:表示转折三、一词多义1.于①寡人之于国也介词,对于②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介词,比③移其民于河东介词,到④移其粟于河内介词,到⑤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介词,在⑥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介词,跟,和2.以①请以战喻介词,用、拿②可以无饥矣介词,凭借③以时入山林介词,按照④申之以孝悌之义介词,把3.之①寡人之于国也取独②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取独③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取独③填然鼓之音节助词,没有意义的衬字④王道之始也结构助词,“的”(五亩之宅,百亩之田,数口之家,邻国之民,天下之民)⑤申之以孝悌之义代词,百姓结构助词,的⑥未之有也代词,指这件事⑦鸡豚狗彘之畜助词,提宾的标志4.而①弃甲曳兵而走表修饰②或百步而后止表承接③或五十步而后止表承接④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表转折⑤涂有饿莩而不知发表转折⑥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表承接四、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①填然鼓之鼓,名作动,敲起鼓,击鼓②树之以桑树,名作动,种植③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作动,穿上④王无罪岁罪,名作动,归罪于⑤然而不王者王,名作动,为王、称王、统一天下2.名词的为动用法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丧,为……办丧事3.动词作名词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生:活着的人;死:死去的人4.动词的使动用法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移,使……迁移,5.形容词作动词谨庠序之教谨,“认真从事”“认真办好”五、文言句式(一)判断句①非我也,岁也(……也,表判断)②非我也,兵也。
寡人之于国也知识点归纳
![寡人之于国也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f253bbac8762caaedc33d403.png)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归纳一、通假字1.直不百步耳(直,通“只”,不过。
)2.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颁,通“斑”,斑白。
)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二、古今异义词①寡人之于国也(寡人,古代国君称自己的谦词。
今用于形影孤单的人。
)②河内凶(河,黄河,今泛指河流。
凶,谷物收成不好,今常指人暴躁,心肠狠。
)???③请以战喻(请,请允许我。
今常用于对方。
例如:“请坐”,让对方坐下;“请指导”,让对方做指导。
)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以,“可”是“可以”,“以”是凭借。
今常连用,表示同意,认可。
)⑤弃甲曳兵而走(走,跑,这里指逃跑。
今常指一般的行走。
)⑥或百步而后止(或,有的人,不定代词。
今常用于选择复句中的选择词。
)⑦斯天下之民至焉(斯,则,那么。
今常用于代词,当“这”“此”讲,如“斯文”等。
)⑧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供养活着的人;今常用义是保养身体。
)⑨王无罪岁(无罪,不要归咎;今常用义是没有犯罪)三、一词多义1.数①愿令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 (名词,数目、数量)②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数词,几、若干)③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名词,命运)④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副词,shuò,屡次)⑤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形容词,cù,密、细密)⑥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动词,shǔ,计算)⑦范增数目项王(多次)⑧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高兴到极点,悲哀就来了,认识到盛衰自有定数。
)滕王阁序2.直①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形容词,与“曲”相对,不弯曲)②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副词,仅、只)③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名词,通“值”,价值)④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指南录>后序》)(副词,径直、直接)3.发?①百发百中(成语)(动词,发射)?②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动词,征发、派遣)?③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动词,打开粮仓,赈济灾民)?④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动词,花开)?⑤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行》)(动词,出发)?⑥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五人墓碑记》)(动词,实施)?⑦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动词,发出、抒发)4.兵?①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名词,兵器)?②穷兵黩武(成语)(名词,战争)?③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名词,军队)?④草木皆兵(成语)(名词,士兵)⑤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寡人之于国也_重点知识点整理
![寡人之于国也_重点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9ef180db360cba1aa811da8a.png)
《寡人之于国也》知识点整理孟子1.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2.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3. 曰:“不可。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4.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5.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6.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7.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译文(一)梁惠王说:“我治理梁国,真是费尽心力了。
黄河以南的地方遭了饥荒,我便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黄河以东,把黄河以东的粮食运到黄河以南。
黄河以东遭了饥荒,也这样办。
我曾经考察过邻国的政体,没有像我这样尽心的。
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因此减少,我的百姓并不因此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二)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战争,那就请让我用战争打个比喻吧。
战鼓冬冬敲响,交战激烈了,(就有士兵)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
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住脚,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住脚。
那些跑了五十步的士兵,竟耻笑跑了一百步的士兵,这样可以吗?”(三)惠王说:“不可以。
只不过他们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但这也是逃跑呀。
(四)”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不要希望百姓比邻国多了。
(五)如果(兵役徭役)不妨害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便会吃不完;如果细密的鱼网不到深的池沼里去捕鱼,鱼鳖就会吃不光;如果按季节拿着斧头入山砍伐树木,木材就会用不尽。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点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7f52fd5c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b4.png)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点《寡人之于国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荀子》中的一篇。
文中荀子以“寡人”自称,探讨君王应该如何治理国家,展示了儒家的政治理念和治国智慧。
本文主要介绍了《寡人之于国也》的知识点,包括主题思想、文学风格、修辞手法等。
一、主题思想:《寡人之于国也》的主题思想是探讨君王治国之道。
文章以“寡人”自称,通过对话的形式介绍了君王应有的品德和治国策略。
荀子认为君王应以德治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通过礼法制度的建立来约束人民,实现国家的稳定和和谐。
二、文学风格:1.对话篇章:文章采用对话的形式展开,以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作者的观点。
对话中包含了荀子的学说和政治建议,以及吕不韦的疑问和质疑,反映了不同的观点碰撞,也体现了古代学者之间的辩论和思想交流。
2.修辞表达:文章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反问、排比、比喻等,以增加文章的表现力和说服力。
例如,“故望其上下而不如其鸡豚鱼盐之乐,岂忧”,“君之所民者,蚁眉捧心,足之则行怨,不慎足之则行悦,言也轻者私人之常也”等。
3.理论论述:文章通过对话的方式,对君王治理国家的原则和方法进行了深入的论述,体现了荀子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思想深度。
文章主要涉及君主德治、礼法制度、教育等方面的问题,充分展示了儒家学说的思想内涵。
三、知识点分析:1.君主德治思想:文章强调了君主应以德治国的重要性。
荀子认为君主应具备高尚的品德,如仁义、智慧、节制等,并以身作则,以身律己,以德化民。
文章指出,“致治于一人,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君主德行的修养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治理和人民的福祉。
2.礼法制度的重要性:文章强调了礼法制度的建立对于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荀子认为,礼法是维系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重要工具,通过法律的制定和执行,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规范和约束,使人们明辨是非、守规矩,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3.教育的重要性:文章指出,君主应重视教育的作用,通过教育来培养和塑造人才。
寡人之于国也知识点归纳
![寡人之于国也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2e1a7b12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a2.png)
寡人之于国也知识点归纳
寡人(guǎ rén)是中国古代皇帝的自称之一,表示自己是寡人。
以下是与寡人之于国的知识点归纳:
1. 皇帝的统治:寡人是皇帝对自己的自称之一,表示皇帝是国家的统治者。
2. 统治者的权力:作为寡人,皇帝拥有最高的权力和统治者的地位,对国家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有绝对的控制和管理权。
3. 地位和身份:寡人作为皇帝的自称,体现了皇帝作为国家最高领导者的特殊地位和贵族身份。
4. 社会地位的象征:作为寡人,皇帝的称号反映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的等级制度和皇帝的权威地位。
5. 统治理念:寡人之于国也可以体现出皇帝对国家的理念和责任感,即国家的利益和发展是皇帝最关切的事务。
6. 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作为寡人,皇帝对国家的繁荣、和平与安定有着深切的关注和担忧。
7. 形成传统文化:寡人之于国这一自称是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一部分,体现了古代封建社会中皇帝的地位、角色和使命。
8. 象征性语言:寡人之于国在古代文言文中被广泛使用,使得皇帝的统治和权威得以象征性地体现。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文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88f50cf8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02.png)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寡人之于国也》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古代汉语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它指的是“五四“运动以前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
现今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言。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寡人之于国也》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欢迎大家分享。
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刚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通“毋”,不要)(2)无失其时(通“毋”,不要)(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斑”,此处指头发花白)(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同“途”,道路)(5)直不百步耳(直通只,仅仅)2、特殊词义(1)河内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2)邻国之民不加少(副词,更、更加)(3)直不百步耳(只是,不过)(4)数罟不入?池(细密)3、一词多义(1)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食:前一个为动词,吃;后一个为名词,食物)(2)数数口之家,可以无饥译(几,若干)数罟不入?池(密)愿令得补黑衣之数(数目)扶苏以数谏故(屡次)(3)直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不过)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不弯曲)系向牛头充炭直(通值,价钱)(4)胜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尽)驴不胜怒,蹄之(能承受)其所谓战胜于朝廷(胜利)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超过)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优美的)(5)发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打开)发?左?戍渔阳九百人(派遣)百发百中(发射)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花开)(6)兵非我也,兵也(兵器)穷兵黩武(军事力量)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军队)草木皆兵(士兵)4、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
填然鼓之(敲鼓)树之以桑(种植)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穿)然而不王者(称王)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吃)5、古今异义(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古:黄河今:泛指河流)(2)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古:谷物收成不好今:凶恶,厉害)(3)弃甲曳兵而走(古:跑,逃走今:行,走路)(4)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古:供养活着的人今:保养身体)(5)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古:可以凭借今:表示同意,认可)(6)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古:然意为这样,而意为却今:转折连词)(7)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古:不要归咎今:没有罪过)二、文言虚词1、而(1)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表修饰:弃甲曳兵而走(2)连词,表承接:或百步而后止(3)连词,表转折:然而不王者/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4)连词,表并列: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2、其(1)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里”:则移其民于河东(2)代词,作定语成分:移其粟于河内(代河东的)/无失其时(它们的)3、之(1)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寡人之于国也/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2)结构助词,的:察邻国之政/王道之始也(3)衬音助词,无义:填然鼓之/树之以桑⑷代词,作宾语成分:申之以孝悌之义(指代百姓)/未之有也(代前面所说的事)4、焉(1)句末语气助词:尽心焉耳矣(2)代词:斯天下之民至焉(指代“王”)5、然(1)指示代词,这样:河东凶亦然/然而不王者(2)形容词词尾,相当于“地”:填然鼓之6、于(1)介词,对于:寡人之于国也(2)介词,表比较,比: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3)介词,在: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1)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语气词“也”,表判断)(2)然而不王者,末之有也(“……者,……也”,表判断)(3)非我也,岁也(语气词“也”,表判断)(4)是亦走也(5)非我也,兵也2、疑问句(1)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疑问代词,与“也”连用,表疑问)(2)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疑问代词“何”与“如”连用,表疑问)(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高中语文《寡人之于国也》知识点总结
![高中语文《寡人之于国也》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f9badfd5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27.png)
(二)宾语前置 1.鸡豚狗彘之畜 2.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六、成语 1.五十步笑百步
五十步笑百步:比喻自 己跟别人有同样的缺点错误, 只是程度上轻一些,却毫无 自知之明地去讥笑别人。
三、古今异义词
1.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2.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四、活用词
(一)名作动
1.填然鼓之
2.树之以桑
3.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4.王无罪岁
(二)动作名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三)形作动
1.谨庠序之教
五、特殊句式 (一)介宾短语后置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2.树之以桑 3.申之以孝悌之义 4.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一、文学文化常识
1.四书:儒家四部经典 《大学》《中庸》《论语》 《孟子》
2.五经:儒家四部经典 《诗》 《书》 《礼》《易》《春秋》
3.六艺:①六种技能:礼、乐、射、御、书、数。
②六种经书:《易经》《尚书》《诗经》 《礼记》《乐经》《春秋》。
4.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二、通假字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2.无失其时 3.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4.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归纳
一、通假字
1、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颁,通“斑”,斑白。
3、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二、古今异义词
①寡人之于国也(寡人,古代国君称自己的谦词。
今用于形影孤单的人。
②河内凶(河,黄河,今泛指河流。
凶,谷物收成不好,今常指人暴躁,心肠狠。
③请以战喻(请,请允许我。
今常用于对方。
例如:“请坐”,让对方坐下;“请指导”,让对方做指导。
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以,“可”是“可以”,“以”是凭借。
今常连用,表示同意,认可。
⑤弃甲曳兵而走(走,跑,这里指逃跑。
今常指一般的行走。
⑥或百步而后止(或,有的人,不定代词。
今常用于选择复句中的选择词。
⑦斯天下之民至焉(斯,则,那么。
今常用于代词,当“这”“此”讲,如“斯文”等。
⑧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供养活着的人;今常用义是保养身体。
⑨王无罪岁(无罪,不要归咎;今常用义是没有犯罪
10、邻国之民不【加】少。
【加】:(古义:副词,更。
今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增加
11、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
【谷】:(古义:粮食的统称。
今义:谷子
12、斧【斤】以时入山林。
【斤】:(古义:斧头。
今义:重量单位。
三、一词多义
1.数
①愿令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名词,数目、数量
②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数词,几、若干
③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名词,命运
④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副词,shuò,屡次
⑤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形容词,cù,密、细密
⑥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动词,shǔ,计算
⑦范增数目项王(多次
⑧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高兴到极点,悲哀就来了,认识到盛衰自有定数。
滕王阁序
2.直
①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形容词,与“曲”相对,不弯曲
②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副词,仅、只
③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名词,通“值”,价值
④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指南录>后序》(副词,径直、直接
3.发
①百发百中(成语(动词,发射
②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动词,征发、派遣
③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动词,打开粮仓,赈济灾民
④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动词,花开
⑤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行》(动词,出发
⑥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五人墓碑记》(动词,实施
⑦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动词,发出、抒发
4.兵
①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名词,兵器
②穷兵黩武(成语(名词,战争
③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名词,军队
④草木皆兵(成语(名词,士兵
⑤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名词,兵器
5.胜
①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动词,承受
②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寡人之于国也》(副词,尽
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形容词,胜利
④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动词,超过
⑤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形容词,优美的
⑥沛公不胜
..杯杓(经不起
6.于
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介词,比
②寡人之于国也(介词,对
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介词,在
④移其民于河东(介词,到
⑤移其粟于河内(介词,从
⑥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介词,与,和
7.王
①然而不王者(动词,为王,读“wàng”
②梁惠王日(名词,君王,读“wáng”
8.以
①请以战喻(介词,用、拿
②可以无饥矣(介词,凭借,此处的“可以”也可看作古今同义
③以时入山林(介词,按
④申之以孝悌之义(介词,把
9.食
狗彘食(动词,吃人食(名词,食物而不知检
10.之
①填然鼓之(音节助词,没有意义的衬字
②王道之始也(结构助词,“的”
③申之以孝悌之义(复指代词,代“孝悌之义”。
或为兼词“于之”,向他们
④寡人之于国也(结构助词,起舒缓语气的作用
⑤无如寡人之用心者(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⑥鸡豚狗彘之畜(结构助词,提宾的标志。
或作复指代词,指代“鸡豚狗彘”四、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动词
①填然鼓之(鼓,名词用作动词,“敲起鼓”“击鼓”。
一说,非活用,用本意
②树之以桑(树,名词用作动词,“种植”
③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词用作动词,“穿上”
④王无罪岁(罪,名词用作动词,“归罪”
⑤然而不王者(王,名词用作动词,“为王“称王”“统一天下”
2.名词的为动用法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丧,名词的为动用法,“为……办丧事”
(二动词的活用
1.动词当名词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生:活着的人;死:死去的人
2.动词的使动用法
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移,使……迁移,使动用法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动词
谨庠序之教(谨,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认真办好”
五、古汉语句式
(一判断句
①非我也,岁也(……也,表判断非我也,兵也。
(……也,表判断
是亦走也(……也,表判断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也,表判断②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也,表判断
(二倒装句
1.宾语前置句
①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应为“未有之也”
②鸡豚狗彘之畜(宾语前置,应为“畜鸡豚狗彘”
2.介宾结构后置(状语后置句
①移其粟于河内(“于河内”为介宾结构【状语后置】
②树之以桑(“以桑”为介宾结构【状语后置】
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于道路”为介宾结构【状语后置】
④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于刺人而杀之……”为介宾结构【状语后置】
⑤申之以孝悌之义(“以孝悌之义”为介宾结构【状语后置】
⑥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状语后置】
(三省略句
可以无饥矣(“以”后省略宾语“之”,句意是:可以凭借它不受饥饿之苦了
六、特殊结构(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二题作小结
1.“或……或”(有的人……,有的人……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
有的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
2.“直……耳,是……也”(只是……罢了,这也是……啊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只是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还是逃跑啊。
3.“是何异于……”(这跟……有什么不同呢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这种状况和拿刀子刺人,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