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大众文化.别人的阅读笔记
名人对于大众文化的看法
名人对于大众文化的看法大众文化,要以滋养人的心灵为己任千古文人侠客梦,几代人的青春里都住着一个金庸。
10月30日,作家金庸离世,感念他的文字迅速在朋友圈刷屏,怀念他的文章成为不少微信公号头条选题,许多网友纷纷留言遥想当年读他作品时的动人一刻。
一个文化人的离世,引发如潮感怀,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思考的文化现象。
如果不是被他的作品吸引过、感染过,如果他的作品不曾陪伴过自己的青春,人们不会对他如此感念。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人们记诵这一嵌入14部作品首字的“名句”背后,正是金庸武侠作品作为一种大众文化,产生的对读者心情怡养、心智启迪、心灵温润的影响。
数十年来,金庸武侠作品一纸风行,深刻启示我们,大众文化作为与大众精神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品类,更要以滋养人的心灵为己任。
有人这样回想:“多少‘70后’‘80后’曾在被窝里、在课堂书桌下,阅读金庸先生的小说。
”有人这样写看他作品后的收获:“这二十几年,金庸的小说是我随身携带、反复阅读最多的作品。
所思所想每年都有不同,有纯粹创作技艺方面的认知的变化,亦有文化历史价值观多个方面的新发现。
”一些人急于评价说金庸的作品太“俗”,难登大雅之堂;一些人说他的作品堪称经典,其文化底蕴与历史深度开辟了大众文化的新境界。
相较于此,金庸作品读者的留言与感想,道尽的是他的作品让很多读者不能忘怀这一不争的事实。
也许,对作品历史地位与高度的评价,可以留给时间。
但对于大众文化作品来说,首先要能陪伴大众、滋养心灵,这才是最关键的,也是最紧要的。
可以说,金庸的武侠作品,以故事、以人物滋养着读者的心灵。
他写的虽然是武侠小说,但他的群侠“更贴近于生活,更像是平民英雄,也有自身的爱恨纠缠,也有迷茫的困顿无助。
但如羽化之蝶,历尽劫波,终成大侠”。
更重要的是,他的群侠,不少都有着一种卓然洒脱的精神人格,有着一种“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家国情怀,一种见义勇为、持守正义、重信然诺的世间道义,包含着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精神与价值理念。
理解大众文化读后感
理解大众文化读后感一、“大众文化”的历史必然性在西方社会,“大众文化”成为一个被普遍关注的理论问题是本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事。
法兰克福学派以社会批判为使命,他们批判的主要对象之一便是‘大众文化”。
在他们看来,所谓“大众文化”就是那种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普及于社会大众之中的通俗文化。
这种文化有明显的商业性质,是一种纯粹的消费品,因此,它不再是一种个体的精神创造.而成为“文化工业”的产品被批量生产出来。
文化堕落为商品,因而不再有超越性和社会批判性,它仅仅满足着人的低层次的精神需求。
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们对“大众文化”是深恶痛绝的,因为在他们看来,这种文化以其特有的娱乐性、普遍性和强制性使人们忘记了自己的社会责任,安于现状,从而起到一种“社会水泥”,即稳定现存社会秩序的恶劣作用。
即使在审美意义上,“大众文化”也使人误入歧途,丧失了真正的审美趣味,仅仅满足于感官刺激和虚幻的享受。
在我国,“大众文化”受到理论界的注意是近几年的事。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至少在城市居民中,法兰克福学派所抨击的那种文化消费现象已普遍存在了。
流行歌曲、室内剧、通俗文学占据着大多数城市居民精神生活的主要领域。
于是那些承担着社会使命与文化使命的知识分子开始优虑了:长此以往,高层次的精神文化必将无立身之处了。
当然,也有一些将使命感、主体性、价值建构视为迂腐或曰“新保守主义”的知识分子,早已认同于“大众文化”,投入其洪流之中去“俯仰自得”了。
那么,应该如何看待“大众文化”呢?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大众文化”的历史必然性,即它不管在客观上迎合了什么人的口味,起到了什么消极作用,就其发生而言,却不是任何人的主观意志所决定的。
文化虽为人的精神活动的产物,但它亦如社会历史的发展一样,实又有其自身规律。
大体说未,任何一种文化都经历着由俗到雅·由雅到俗的转化过程。
在中国古代.“诗三百”的作品大多本是民间歌谣,是最通俗的东西,汉代以后“诗三百”获得了经的地位.于是渐渐成了最“雅”的东西。
解读大众文化读后感
解读大众文化读后感大众文化是一个广泛而复杂的概念,它涵盖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包括流行音乐、电影、电视节目、时尚、网络文化等。
它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塑造着我们的价值观、审美观和生活方式。
在阅读有关大众文化的书籍后,我深受启发,对大众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思考。
首先,大众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具有普遍性和广泛性。
它不受地域、年龄、性别的限制,能够迅速传播并被大众所接受。
例如,一首流行歌曲可能在短时间内风靡全球,成为不同文化背景人们共同的话题。
这种普遍性使得大众文化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它能够在短时间内塑造公众意识,引导社会潮流。
其次,大众文化具有商业性。
在市场经济的驱动下,大众文化往往与商业利益紧密相连。
从电影的制作到流行音乐的发行,再到时尚品牌的推广,大众文化产品往往需要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其价值。
这种商业性使得大众文化在追求艺术性的同时,也不得不考虑其经济效益,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众文化的质量和发展。
然而,大众文化也面临着一些批评和挑战。
有人认为大众文化过于追求娱乐性和表面化,忽视了文化的深度和内涵。
这种观点认为,大众文化可能导致人们的审美疲劳,甚至影响社会的整体文化水平。
此外,大众文化中的一些负面现象,如过度消费、盲目追星等,也引起了人们的担忧。
尽管如此,大众文化也有其积极的一面。
它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满足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大众文化中的优秀作品,如深刻的电影、感人的音乐、有启发性的书籍等,都能够激发人们的思考,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
同时,大众文化也是社会进步的反映,它记录了时代的变迁,反映了人们的需求和愿望。
在解读大众文化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关注其多样性和包容性。
大众文化不是单一的,它包含了多种文化元素和价值观。
我们应该尊重不同的文化表达,欣赏不同的审美风格,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大众文化。
同时,我们也应该批判性地看待大众文化,既要享受它带来的快乐,也要思考它可能带来的问题。
《理解大众文化》读书笔记
第一章理解大众文化就像题目所说的“理解”,所以这个章节首先为我们阐述了大众文化的含义。
在文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个词叫做“大众快乐”。
我们都知道,大众文化的塑造主要是为了给受众带来快乐,从文化上,从精神上,从感官上释放感情,因而大众文化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但凡是的成长过程都必须被社会化,因而大众文化的形成,也是一种社会化的必经过程。
文中提出了一个对我来说陌生的词汇“文化工业”,乍看这个词汇,我的脑海里会浮现诸如电影、唱片、电视等等这一类的媒体行业,我认为他们即是“文化工业”。
但站在作者的角度,或者说从一个更为细致的角度来看,作者称这是“文化文本”。
举例说明:“一个牛仔裤、一件家具或者是一张流行唱片”这都可以被称作文化文本,但它有别于我们的认识的是“在每个品牌背后都有自己的企业文化,并且以追逐这种文化作为一种时尚和潮流”。
再直接一点,也就是说比如女人们都喜欢Chanel的香水,这本身就是一种符号,而这种符号就被叫做大众文化,也就是大众文本的一种表现形态。
第一章节起到一个总领的作用,为后面的内容一一埋下了伏笔,也就是开启后面几个章节的重要开篇!第二章购买的快乐消费是大众文化中必不可缺的一个关键点。
因而在这个章节中,作者的主题为“消费主义”,而这种意识的主旨是“我消费,故我在”。
在这个章节中,作者举出了多个例子为我们证明了“消费主义是成为资本主义的核心价值”。
无论是“消费的妇女”、|商品与妇女“还是再”炫耀的消费”都是在阐述消费不仅仅只是一种商品的交换行为,也是商家为了构成父权制资本主义基础的深层次架构。
而“阶级差异化”更是商品时代降临的必然产物!第三章海滩解读作者的思想是跨为禁锢的,在这里,他奇妙的把了“海滩”加入了大众文化的一员。
海滩是一个充满浪漫色彩,充斥着美丽邂逅的地方。
在这里,行走着各色各样的人,就是这这样一个环境中,更加适合孕育大众文化的成长。
也许你会好奇,海滩以大众文化有什么关联么?作者是这样解释的“海滩是陆地与海洋之间的一个异类,他不是其中的任何一种,但却有着两者的特征。
解读大众文化读后感
解读大众文化读后感大众文化是指在社会中被广泛接受和流行的文化现象,它可以是流行音乐、电影、电视剧、时尚、体育等各种形式的文化产品。
大众文化的兴起和流行离不开大众传媒的推动,如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媒体的发展为大众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
大众文化不仅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成为了当代社会的一种重要标志。
我读完了有关大众文化的书籍后,对大众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书中提到,大众文化是一种双刃剑,它既能够为人们提供娱乐和消遣,也可能对社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在我看来,大众文化在给人们带来快乐和乐趣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
首先,大众文化的传播方式多样,可以通过电视、网络、平面媒体等各种渠道传播。
这使得大众文化具有了更广泛的影响范围,能够深入到每个人的生活中。
例如,流行音乐、热门电影和电视剧往往能够在短时间内风靡全球,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这种广泛的传播方式使得大众文化成为了社会各个群体交流的重要话题,也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其次,大众文化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大众文化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审美观念和消费观念也在不断变化。
例如,流行的时尚潮流、偶像明星的言行举止、电影中的情节设置等都会对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需要对大众文化进行理性的审视和思考,不被其左右自己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然而,大众文化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
首先,大众文化的娱乐性和商业性使得一些低俗、暴力、色情等内容也会通过大众传媒进行传播。
这些内容可能会对未成年人和青少年产生不良的影响,导致他们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其次,大众文化的传播也可能导致文化同质化,使得一些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逐渐被边缘化。
这对于社会的多元文化和文化传承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综上所述,大众文化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现象,它既能够为人们带来快乐和乐趣,也可能对社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解读大众文化》——约翰 菲斯克
大众新闻——生产力
1.口头文化的重要性: 大众文化意义的生产、再生产和再传播;大众文化被接受 的条件;物质性的意义。 2.“如果电视节目的形式开放性越高,越存在着内在性质疑, 被谈论的也就越多”泡沫剧 3.强调受众的参与性,由单方面的传播,到互动式传播、共 动式传播。 4.研究电视节目形态,让受众参与进来,短信、微博、微信 红包。 5.但是口头传播中也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受个体影响严重
菲斯克 大众文化
1.大众文化是由大众促成的,而不是上层强加的。 “大众文化是由居于从属地位的人们为了从那些资源中 获取自己的利益而创造出来的,另一方面,这些资源也 为支配着的经济利益服务。” 居于从属地位或被剥夺了权力的人群,丧失了物质和 推理的资源(这由剥夺了其权利的社会体系所提供) 资源(电视、唱片、电子游戏、语言等)承载着在经 济上和意识形态上处于支配地位的人的利益。 假如文化商品或者文本不包含人们可以从中创造出其 社会关系和社会认同的资源的话,它们就会被拒绝, 从而在市场上失败,也就不会被广为接受。
菲斯克对大众文化的态度
The people Popular The popular forces
The mass Folk culture Mass culture
大众文化不是一群乌合之众的文化,而是有思想、有 目标、有反抗意识的一群人的符号战场,他们通过大 众文化展现自己的力量,对压迫他们的阶层进行反抗。 大众的抵制是有选择的,而不是不分青红皂白的,是 渐进的,而不是激进的。
菲斯克 大众文化
3.大众文化是一个创造和传播的动态过程 “文化生成是一个社会过程,大众文化始终处在生成传播这 种运动过程中,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产生意义。” 文本+社会+文化关系 “如果把大众文化简单的当做一个文本来看显然是没有意 义的,还必须把这个文本放在其他文本和社会生活的关系去 理解,只有在社会关系和文本关系中,其意义潜能才能被激 活。”购物广场,T恤 文化+传播 “麦当娜文化,沙滩文化,购物广场文化不能脱离其原文 本自身来解读。”明信片,歌迷
《理解大众文化》读书笔记
《理解大众文化》读书笔记大众文化是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到每一个人每一个社会群体的生活方式。
为了更好地理解大众文化,有必要进行全面的阅读和研究。
《理解大众文化》是一本著名的关于大众文化的读物,它深入解析了大众文化的定义、起源、特点、形式和现状等。
首先,《理解大众文化》讨论了大众文化的定义。
它认为,大众文化指的是以普遍的价值观念和共同的行为模式为特征的文化体系。
它体现了广大社会成员之间的共享性和一致性,作为社会尊重的出发点,它可以维系社会秩序。
大众文化涵盖了民俗、宗教、教育、媒体、艺术等多个不同的领域,它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促进了人们融入社会的过程。
其次,《理解大众文化》论述了大众文化的起源以及它的影响。
随着时间的变迁,大众文化经历了多次变化,形成了一套不断演变的文化体系。
正是由于这一变化,大众文化渗透到了每一个社会层面,但它所存在的目的始终是一致的,那就是为社会带来秩序和统一。
此外,大众文化也影响了文化创新,它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允许新文化产生,而且也可以被采纳、使用,在新的文化形式形成之后,又会重新回到大众文化体系中,形成新的大众文化。
最后,《理解大众文化》讨论了大众文化的特点和现状,主要特点有以下几点。
首先,大众文化具有社会性和发展性。
它不仅是一种控制社会行为的实用工具,同时也是一种让人们联系在一起的象征,是每个社会群体共同的文化认同。
此外,大众文化还具有发展性,它可以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从而满足社会的不同需求,增强社会秩序稳定。
其次,大众文化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文化。
它以各种隐藏的方式和多种形式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既可以通过文字传播、家庭传承,也可以通过社会实践和市场活动传播。
由于大众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它能够深深地影响人们的情感、行为和价值观,在日常生活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此外,大众文化还具有多元性和多样性。
虽然它在一定程度上维系着社会秩序,但它也接受多种文化影响,表现出多样性,这与不同社会阶层所拥有的不同价值观相一致。
理解大众文化读书笔记
理解大众文化读书笔记理解大众文化读书笔记篇1标题:大众文化:一种多维度的理解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大众文化无处不在。
它渗透到我们的工作、娱乐、媒体和社交活动中,塑造我们的价值观,甚至影响我们对世界的看法。
然而,大众文化究竟是什么?它又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呢?首先,大众文化并非单一的实体,而是一个多元化的集合。
它包括流行音乐、电影、电视节目、社交媒体、电子游戏等。
这些形式的大众文化作品通常由商业驱动,以吸引大量观众或玩家为主要目标。
它们通常以娱乐为主要目的,但也包含一定的信息和文化元素。
大众文化的影响力是巨大的。
一方面,它为我们提供了娱乐和休闲的方式,让人们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乐趣。
另一方面,它也塑造我们的社会行为和价值观。
例如,流行音乐可能会影响我们的审美观和情感表达方式,电影和电视节目可能会影响我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
而社交媒体则可能影响我们的社交方式和人际关系的形成。
然而,大众文化并非没有批评和反思的空间。
一些批评家认为,大众文化过于商业化,往往忽视了艺术性和文化价值,只追求短期利益。
同时,一些人认为大众文化过于同质化,缺乏深度和多样性。
这些观点提醒我们,尽管大众文化带来了许多便利,但我们仍需要保持批判的眼光,去理解和评估它的影响。
总的来说,大众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现象,它既提供了娱乐和休闲的机会,也塑造了我们的社会行为和价值观。
我们需要理解它,接受它,但也需要批判和反思它。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利用它,同时避免它的负面影响。
理解大众文化读书笔记篇2大众文化,或称流行文化、消费文化,通常指的是那些在大众媒体,如电视、电影、音乐、杂志等中传播的文化形式。
它们往往通过广告、流行音乐、电影、电视剧、书籍、杂志等渠道广泛传播,并且通常以简单、直接、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给大众。
在大众文化中,人们通常关注的焦点是娱乐和消费。
这种文化的主要目标是让人们感到快乐和轻松,同时通过消费来满足他们的需求。
大众文化常常被视为一种商业活动,因为它能够为商家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
解读大众文化读后感
解读大众文化读后感在当今社会,大众文化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电影、音乐、电视节目到社交媒体,大众文化无处不在,深刻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行为和生活方式。
而对于大众文化的解读,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当今社会的风气和趋势,还可以引发人们对自身所处环境的深入思考和反思。
读完《大众文化》这本书,我深刻地意识到了大众文化对我们生活的巨大影响,也对其产生了一些深刻的感悟。
首先,大众文化的崛起和传播是不可阻挡的。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加速推进,大众文化的传播已经变得前所未有的迅速和广泛。
无论是好莱坞电影、流行音乐还是社交媒体上的热门话题,都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引起轰动,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话题。
这种现象表明,大众文化已经成为了全球化时代的一种标志,它不仅能够跨越国界和文化差异,还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共鸣和共享。
其次,大众文化的影响力是深远的。
从电影、音乐到时尚、娱乐,大众文化已经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它不仅能够影响人们的消费行为和审美观,还能够塑造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往往会受到大众文化的影响而产生一些盲从和跟风的行为,甚至有时会失去自我,变得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因此,我们需要对大众文化保持一种审慎的态度,避免被其所左右,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个性。
最后,大众文化的发展也需要我们的积极参与和引导。
作为大众文化的受众和传播者,我们有责任去审视和引导大众文化的发展方向。
我们应该关注那些有价值和有意义的文化产品,积极参与其中,为其发展和传播做出自己的贡献。
同时,我们也应该对那些有害和低俗的文化产品保持警惕,避免它们对我们的生活产生负面影响。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让大众文化真正成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为我们的生活和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总之,大众文化对我们的生活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应该对其保持一种审慎的态度,既要积极参与和引导其发展,又要避免被其所左右。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好地享受大众文化所带来的乐趣,同时也能够让其成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为我们的生活和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理解大众文化》读书笔记
[美]约翰.费斯克 著王晓珏 宋伟杰 译中央编译出版社04.03.02.01.作者简介本书背景介绍本书主要观点写作框架05.启示则是一个根深蒂固的大众文化消费者。
•当时西方对于大众文化的研究主要分为两派,一派是以批判著称的法兰克福学派,包括哈贝马斯、布迪厄等人在内。
他们认为大众文化是文化工业下进行的大量复制品,是单调、浅薄、庸俗的,而且是完全处于主流(官方)意识形态的控制之下的,它只能让人成为一个无脑的“单向度的人”。
另一派是以乐观视角看待大众文化的伯明翰学派,包括费斯克、霍尔、波德里亚在内。
•随着市场化以及大众媒体的发展,文化不再只是高雅的、严肃的、经典的精神、思想和艺术产品,它也包括日常平腈的消费行为和消费产品,因而也就有了大众文化、流行文化乃至商业文化等说法。
这个时期的文化研究倾向于消费文化的符号学解读,这种解读虽然有时十分牵强附会,但它总是以平民主义的姿态出现。
事实上,无论这一类文化研究以何等民主和平等的姿态出现,从根本上讲它都摆脱不了修正主义的本质。
•约翰·费斯克这本写于 80年代后期的《理解大众文化》就是这样一本颇具代表性的修正主义文化研究著作。
他以符号学为工具,对西方社会日常的消费文化现象如牛仔裤、广告、猫王和麦当娜、汽车进行解读和分析,勾勒出了资本主义的大众文化理论。
•大众文化处在自相矛盾状态,属于被支配者与弱势者的文化,既关乎宰制,也关乎臣服,既关乎权力,也关乎抵抗。
•大众之所以有动力生产大众文化,是因为在与权力(社会的、道德的、文本的、美学的权力)相抵抗的过程中,大众拥有快感。
既包括生产者快感(创造自己的文化),也包括冒犯式快感(抵抗着宰制性的结构)。
•文化工业是宰制阶层的手段,但大众并不是消极、被动的接受文化工业的产品,而是具有不容忽视的辨识力和创造力。
他们在接受大众文化的产品时,也在生产和流通着各种“意义”——这种由大众主动参与意义的生产和流动就是大众文化。
写作框架第一章牛仔美国•第一章谈到了作者研究大众文化的契机,由在课堂上与学生讨论美国人爱穿的牛仔裤引入对大众文化的讨论。
解读大众文化读书笔记
解读⼤众⽂化读书笔记解读⼤众⽂化读书笔记 读史使⼈明智,读诗使⼈聪慧,学习数学使⼈精密,物理学使⼈深刻,伦理学使⼈⾼尚,逻辑修辞使⼈善辩。
当代西⽅⼤众⽂化本质解读 ⼤众⽂化是当代西⽅社会的⼀种主要⽂化形态。
它是西⽅⼯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发展的结果,是⼀种商业化、娱乐化、消费化的⽂化形态。
由于⼤众⽂化以满⾜⼤众的娱乐、消遣、休闲需求为旨归,因此,它的⼀个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对感性欲望的诉求与张扬。
第⼆,感性化的娱乐取向。
⼤众⽂化的基本形态就是⼀种快乐原则的⽂化,⼀种欲望的⽂化。
⽤精神分析的术语来说,快乐原则与本我的欲望直接相关,它固有的趋乐避苦的本能倾向使拥抱快乐拒斥悲苦成了⼀个⾃然⽽然的选择。
这就决定了⼤众⽂化偏重感性化、娱乐性的取向,以最⼤的限度满⾜了⼈们的感性娱乐需求。
这种感性特点主要通过⼤众⽂化的. 内容表现出来。
在⼏乎所有当下西⽅⼤众⽂化产品中,所表达的⼈性的丰富都和⼈们的欲求相联系,或多或少、或显或隐都离不开感性刺激的要素,他们使⼈们意识深处的本能欲望得到最⼤限度的宣泄,感性取向成为⼤众⽂化的⼀个重要特征。
如当代西⽅的⼀些影视⽂学作品,在艺术创造上极⼒张扬感性和欲望,借助⼤量的隐喻、象征的暗⽰来渲染烘托男⼥之间的情欲和性爱,极度地夸张了感性化。
⼀⽅⾯是对于⼈的⽣命欲望的关注;另⼀⽅⾯⼜跃动着现时的欲望和冲动。
因此,从⾐⾷住⾏,到流⾏歌曲、影视⽂学作品、摇滚乐、⼴告、电⼦游戏等,西⽅感性⽂化的⽓息⽆处不在。
第三,情感的诉求与宣泄。
进⼊数字化时代的⼤众⽂化,⽹络、媒介等⼿段⽐过去任何时代都能更强烈、更彻底地表达出⼀种情感状态的视觉、听觉、触觉效果。
对情感的诉求已成为西⽅流⾏歌曲、影视节⽬等⼤众⽂化产品核⼼的商业元素。
如流⾏歌曲是⼤众⽂化时代的“情诗”,流⾏歌曲的主题是爱情,是⽣活中、情感中⼈内⼼的⽆限感受。
⼈们在歌词⾥能找到⼀种情感体验,是⼈们⽆限的感性诉说和新语⾔。
因此,情感的诉求不断被触发、被相互分享、被批量化地⽣产、被越来越多的浸润到⼈的情感世界之中。
《理解大众文化》读书报告
《理解大众文化》读书报告个人历史篇一:理解大众文化完结一、我的一些了解西方文化研究的一些方向:据一些资料和本书的中文导言显示:西方大众文化研究的主要成果有两种立场:根植于精英阵营的“批判主义”与立足于平等和参与的“平民主义”。
批判主义是以极端、悲观但最富批判性著称的法兰克福学派为核心,包括阿多诺、霍克海姆、哈贝马斯、布迪厄、麦克唐纳等在内。
在法兰克福学派那里,大众文化的生产就是文化工业进行的一种“标准化”的大规模复制,大众文化并不反映实在的艺术个性,并没有实质性的内容,从本质上说,只能是一种模仿,必然导致艺术的生命的扼杀,艺术创造性和个性的毁灭。
平民主义是以指涉面广、涵盖学科众多且以理性、乐观的受众视角为特征的伯明翰学派为代表,包括斯图亚特·霍尔、波德里亚、费斯克等。
第三种文化研究的方向也就是本书所试图重新解读的“popularculture”。
导言将本书定义为一本修正主义文化研究著作。
而费斯克的主要贡献,则正在于在文化工业的生产中,发现了一个积极的“大众”,从而对法兰克福学派受众被动学说进行了修正。
本书所介绍的大众文化的一些特性:菲斯克在书的前言中说道:“我所熟悉的国家,我所书写的文化都是白种人、父权制、资本主义的国家和文化。
”又表达了自己的理解:不同国家文化的不同,但相对而言仅仅是表象上的差异,文化的实质应该具有同一性。
作者的观点认为:本书文化研究的历史和他个人学术生涯、个人历史,相互交织渗透,生产于20世纪80年代末。
对菲斯克本人的一些感知:菲斯克是西方当代文化研究领域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作为“世界知名的文化研究健将”,著述十分丰富,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解读大众文化》。
据书中的作者简介,他本人就是一个根深蒂固的大众文化消费者。
二、主体何为大众文化?费斯克发现,观众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文化工业的产品,而是具有不容忽视的“辨识力”和“创造力”,他们在接受大众文化产品的同时,也在生产和流通着各种“意义”——这种由大众主动参与的意义的生产和流动就是大众文化。
理解大众文化读书笔记
理解大众文化读书笔记【篇一:传播理论课阅读书目】2013传播学硕士生学生阅读书目总的要求:精读书目至少四本:必读书+任选书(本课程)课程作业:读书笔记+课程论文(自选)课堂汇报:是关于自己所选书目的读书报告,报告时须携带此书(原件或复印件皆可)并提供给教师,接受大家(包括教师)的质询(尤其是结合三本必读书目的内容),互动过程没有时间限制。
本课程任选书的决定根据个人志愿加上机遇来决定,每人所选的不能重复,倘若重复协商解决。
汇报时间限十分钟,汇报的顺序按照学号排序或生日大小或书目排号都可,自行协商决定。
一、必读书目二、选读书目2《传播学史》罗杰斯,上海译文出版社学出版社4、《交流的无奈:传播思想史》彼德斯,华夏出版社5、《世界传播与文化霸权:思想与战略的历史》马特拉,中央编译出版社6、《传播媒介与美国人的思想--从莫尔斯到麦克卢汉》,切特罗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1、《传播政治经济学》,文森特?莫斯可,华夏出版社12、《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德弗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3、《广告符码》杰哈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4、《做文化研究:索尼随身听的故事》杜盖伊,商务印书馆15、《视觉说服:形象在广告中的作用》梅萨里,新华出版社16、《通俗文化、媒介和日常生活中的叙事》伯格,南京大学出版社19、《帝国与传播》伊尼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4、《作为文化的传播》凯瑞,华夏出版社27、《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本雅明,江苏人民出版社29、《美国受众成长记》布茨,华夏出版社出版社30、《电视、受众与文化研究》莫利,新华出版社31、《电视文化》菲斯克,商务印书馆35、《理解电视:受众解读的心理学》利文斯通,新华出版社36、《理解电视》麦克奎恩,华夏出版社38、《乌合之众》勒庞,中央编译出版社40、《孤独的人群》大卫?理斯曼,南京大学出版社46、《文化的阐释》克里福德?格尔茨,译林出版社48、《传播生态学》阿什德,华夏出版社49、《午后的爱情与意识形态》蒙福德,中央编译出版社50、《媒介社会学》,巴特勒,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51、《媒介通论》,麦克卢汉,商务印书馆52、《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施拉姆,华夏出版社54、《媒介事件:历史的现场直播》,丹尼尔?戴扬等,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55、《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赛弗林、坦卡德著,华夏出版社56、《传播学概论》,施拉姆、波特著,新华出版社57、《大众传播学诸论》,德弗勒、鲍尔-洛基奇著,新华出版社58、《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赛弗林、坦卡德著,华夏出版社59、《传播理论》,斯蒂文.小约翰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60、《一个世界多种声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外翻译出版公司61、《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麦克卢汉著,商务印书馆62、《作为话语的新闻》,凡迪克著,华夏出版社63、《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丹尼尔?贝尔著,三联书店64、《神话----大众文化诠释》,罗兰?巴特著,上海人民出版社65、《跨文化传通》,萨瓦姆等著,三联书店66、《人际传播社会交换论》,迈克尔?罗洛夫著,上海译文出版社67、《通俗文化理论导论》,斯特里纳蒂著,商务印书馆68、《组织传播》,凯瑟琳.米勒著,华夏出版社69、《无声的语言》,爱得华?霍尔著,对外翻译出版公司70、《符号学原理》,[法]罗兰.巴尔特著,三联书店71、《意义的输出:达拉斯的跨文化解读》,利贝斯著,华夏出版社72、《组织中的传播和权力:话语、意识形态和统治》,贝姆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73、《传媒伦理学》,克里斯蒂安著,华夏出版社74、《重组话语频道》,艾伦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78、《传播的世界化》马特拉,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篇二:艺术硕士(广播电视)阅读书目】艺术硕士(广播电视)阅读参考书目一、文学史中国文学史(全四卷),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
理解大众文化读后感范文
理解大众文化读后感范文大众文化是指在现代社会中广泛传播并深深影响到大众生活的文化形态。
作为一种大众化的文化形式,大众文化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通过媒体、广告、音乐、电影、电视等各种形式表达出来。
读完关于大众文化的相关文献和资料,我深深意识到大众文化对社会的重要性以及对个体的影响。
首先,大众文化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大众文化不仅代表了当代社会的审美标准和价值观,也是社会文化建设的一部分。
大众文化作为一种打破传统界限的文化形态,迅速传播并融入到社会各个领域中。
通过大众文化,人们能够获取到丰富多样的信息,更好地认识社会现象和民众需求。
同时,大众文化也具有社交化的功能,通过与他人分享和讨论媒体作品,人们能够增进交流和理解,促进社会和谐。
其次,大众文化对个体的影响是深远的。
大众文化通过各种媒体形式广泛传播,深入人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
人们从大众文化中获得消遣、娱乐和信息,这种视听刺激不仅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也会对人们的情绪、思维和行为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例如,媒体广告通过塑造美丽、成功的形象,引导人们购买名牌商品,追求物质享受,从而形成了消费主义的社会风气。
另外,流行音乐、电影等娱乐形式也对人们的审美观念、价值观念产生重要影响,塑造人们的文化认同和个性特点。
然而,大众文化也存在一些问题和负面影响。
首先,由于大众传媒对信息的选择和反馈机制,大众文化容易陷入商业化的陷阱。
商业利益导向使得媒体内容趋于商业化、低俗化,迎合市场需求,满足大众短期快感,忽视了思想性、艺术性和道德性的培养。
其次,由于大众文化的普及性和影响力,造成了文化同质化的问题。
大众文化的传播速度很快,但往往缺乏深度和多样性,导致人们过度依赖大众文化,失去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
再者,大众文化也容易滋生消费主义和功利主义的观念,导致人们过度追求物质享受,忽视了内心的精神追求和精神层面的满足。
综上所述,大众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既是社会文化建设的一部分,也对个体产生深远的影响。
理解大众文化读后感
理解大众文化读后感理解大众文化读后感当今社会,大众文化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无论是电影、音乐、电视节目还是网络文化,都以其丰富的内涵和多样化的形式,深受人们的关注和喜爱。
而我们作为学生,更应该深入理解大众文化的内涵和意义,以开阔我们的思想,提高我们的审美水平。
首先,大众文化的基本内涵是以人为本,以群众为中心。
它具有普及性、趣味性和娱乐性等特点,旨在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和娱乐消遣。
例如,电影是大众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双重体验,让人们进入虚构的故事世界中,感受不同的情感和思想,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和感性认识。
又如,流行音乐和电视剧是大众文化中受欢迎的艺术形式,它们以轻松活泼、时尚新颖的方式,传达人们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引领时代潮流和文化风尚。
其次,大众文化的意义在于扩大人们的视野和认识,促进文化交流和文化融合。
大众文化是一种全球性的文化现象,它不受国界和种族的限制,能够跨越时空和地域,传递人类共同的文化价值和情感交流。
例如,好莱坞电影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它们不仅是美国文化的代表,更是全球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让人们了解其他国家和文化的异同,增进相互理解和友谊。
又如,流行音乐和网络文化在全球范围内产生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它们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让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分享彼此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促进文化多样性和文化创新。
最后,作为学生,我们应该正确看待大众文化,认真学习和欣赏其中的优秀作品,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批判思维,参与到文化创新和文化交流中来。
同时,我们也应该警惕大众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和负面影响,保持良好的精神风貌和价值观念,倡导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和人生理念。
综上所述,理解大众文化是我们作为学生不可忽视的重要任务,它能够丰富我们的生活,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引领我们走向更加美好的人生。
让我们一起走进大众文化的世界,探索其中的无限魅力和智慧。
解读大众文化读后感
解读大众文化读后感解读大众文化读后感1本书第八章,解析了大众新闻,作者在开篇将电视节目分为两类:一是信息类(个人认为即指大众新闻),一是娱乐部分。
大众视野中,对两类信息的特性定义(新闻是真实客观的,有教育性;娱乐是腐化人心的,虚伪琐碎的),似乎在传达着:制造娱乐就是不好,就是低俗。
而这样过分简单话的、非黑即白的对立逻辑,使得我们在常常在这两类节目中逼迫自己做出选择,我们常常告诉自己要选择优秀的流行的,精确的可信赖的前者,放弃糟糕的,有一定危害性的没有责任的后者,可是现实中,我们拿着遥控器换台的时候,我们拿着网页不断刷新的时候,我们常常停留在了后者上,停留在了我们知道不好的娱乐节目上。
电视节目正是生存在这样一个充满矛盾的文化斗争领域。
当谈论起电视节目,收视率是最为重要的词汇之一,行业内需要收视率,行业外的受众也开始关注收视率,依此判断自己是否处于主流之中,是否掌握大多数人掌握的咨询。
而要获取高收视率,斗争的一方,在众多方法中一定会有娱乐化这一点。
通过娱乐化来吸引大众,这就意味着放弃自身的精确性,社会责任感。
而另一方依旧保持不变的内容,在娱乐化的对比之下,变的令人厌倦,无意义,而且极容易被忘却。
作者提出:“要想鼓励各种各样的人收看电视新闻,并且让他们记住和思考他所提供的事件,电视新闻就必须符合大众趣味,相关性和令人满意的生产力的关键标准。
“于是在后文中,作者详细的从相关性,生产力两个角度来阐释了大众新闻的出路。
我一路读来,有思考也有不解,接下来慢慢展现。
一.总述部分这一段中,作者提到,大众新闻类的节目真实客观,具有教育性,而“娱乐类的节目则相反,它是主观的,虚构的,琐碎,切常常是有害的”。
我对这一观点不敢赞同。
这里所言的娱乐类节目,是否是指全部娱乐类节目,还是指部分娱乐节目?如果没有基于调查的数据,就直接肯定的以偏概全,这样的研究方法,表述起来,让人觉得不够严谨。
其次,我觉得娱乐是一种游戏形式的表现,而游戏本身也是人类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荷兰学者赫伊津哈(Johan Huizinga 1872—1945)是第一个把游戏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内核,用专著的形式加以研究的学者,他的研究开创了两个游戏研究的学术传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大众文化》第二章“消费的快乐”阅读笔记——理想大众观念下的消费观简论作为较早将约翰·菲斯克文化研究思想介绍到国内的学者,陶东风有一段这样较为精辟的概括:“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以及审美活动日常生活化深刻地导致了文学艺术以及整个文化领域的生产、传播、消费方式的变化,乃至改变了有关’文学’、’艺术’的定义”,因此,文艺学应该正视审美泛化的事实,紧密关注日常生活中新出现的文化\艺术活动方式,及时地调整、拓宽自己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的确,在一个被Lady Gaga(被称为后麦当娜)、新媒体(微博,微信)、广告时装充斥的社会,传统的学院派文化研究方法已经不能很好的胜任分析工作,在约翰·菲斯克的《解读大众文化》一书中,研究和批评的界限被无限放大和细化,作者用显微镜一般的视角观察、审视走向日常生活的文化,并将文化分析、社会历史分析、政治经济分析综合运用,不仅仅简单揭示对象的审美特征,还解读了其中含有的文化生产、消费以及政治经济之间的复杂关联。
在《解读大众文化》一书中,购物广场、海滩、电子游戏、麦当娜…这些常见的事物都成了菲斯克笔下的大众文化符号,菲斯克认为,大众在日益复杂化的符号战场上组织、规避、对抗社会霸权,从而获得快感和意义。
在菲斯克的理论构建中,大众不像法兰克福学派主张的那样受到压制乃至无力反抗,相反,他的理想大众是能动的、创造的和抵抗着的,这是理解《解读大众文化》的第一步。
同时,菲斯克在第一章对大众文化也做了较为明确的界定,他认为大众文化是大众利用现有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活动的活生生的实践过程,他将大众文化视为“有啥用啥的”(the art of making do)(P18,由于原文翻译的不是很好,这句是我自己翻译的)的艺术,大众文化是在大众与社会较为强势的一方主动或者消极“对抗”时产生的一种潜意识文化。
带着这样的前提,前往第二章的阅读,菲斯克将意识形态和霸权话语理论带入到购物广场中,赋予日常生活形态陌生感,让读者重新审视、思考这一再普通不过的行为。
根据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场域是一个竞技场,一个踏进其中的人或有意识或无意识之中,都在被场域中的位置、设置、策略影响着,与对立方展开斗争。
菲斯克将购物广场类比为一种神圣的战争场域,于是简单的购物充满了阶级意识的火药味:相对弱者(大众)在“游击战场一般的购物广场”中颠覆、对抗着强者(资本持有者),因为菲斯克认为“文化(及其意义和快乐)是社会实践的一种持续演进,因而它具有内在的政治性,它主要涉及各种形式的社会权力的分配及可能的再分配”,在这样的理论前提下,这种购物战争似乎也算不上是过度阐释。
在一个给定场域内分析既定行为之间的权利分配关系,是许多后现代理论家诸如大卫哈维和布尔迪厄关注的焦点之一,这也是自列斐伏尔、福柯以来的空间转向传统。
可以说在第二章菲斯克的论述中,可以看到空间批评的影子。
于是,很多场景都可以得到很好的阐释。
失业人员、收入低的年轻人也涌入宣称“人人平等”的购物场所,在里面长时间的逗留,也许什么都不买,只是window shopping,这种对资本恶作剧似的冒犯开始弥漫在空间的各个角落。
这在公共购物场所(如超市)产生之前似乎是不太可能发生的,因为最初由于力量相差悬殊,强者的策略是吸引一定有经济能力的和一定可以消费的对象,正如书中所说,生产商一开始对大众就抱有一定的“敌意”,“他们将新产品的失败率设定为80%”,可是事实是,商场中不乏来这里“捣乱”的散步者、玩乐者。
即使如此,生产商也无法保证这些捣乱的人可以为自己的盈利贡献出多少,于是只能最大范围的鼓励所有人参与,甚至为了创造一种便捷,在商场中开辟浪费空间和资本的休息区。
菲斯克就这样得出了他的论点:“生产本质上是无产阶级的,消费带有资产阶级性,但是后者受到了意识形态的完全重压”。
所以,购物的大众在商场吃喝玩乐时,无意中印发了一场战争,获得了一种“胜利”,虽然他们无法颠覆资本主义—消费主义的体系,但是他们却使得资本主义开始迎合和屈从。
文中的一个例子将这种关系的反转表达的很形象,一个小女孩的母亲会花几个小时试穿各种鞋子,但无论如何第二天总是会将鞋子退回去,菲斯克认为这是大众除了无意识中获得胜利和快乐之外,一种更有策略的对资本的攻击。
问题在于,大众无论怎么无意或者有意扭转这种不对等的关系,资本强者还是牢牢的控制着他们,强者们用商品符号来模糊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区别,企图用符号提醒他们代表着的更高层次的文化诉求,从而对弱者实行压制。
符号社会似乎使得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更加的容易,比如仅通过外表就可以识别出这个人社会地位。
拿运动品牌举例,虽然大部分在校学生没有经济能力,但是透过他们的穿着便可以得出一些较为浅显的认识,运动品牌就是一种明显的指示器。
新型运动产品创造出来的情怀价值和不同符号概念会在营销策略上先进一步,从而吸引到大批中间消费者。
菲斯克在文中也铺陈了很多类似的例子,相对于精打细算的节约,伦敦贫民更注重花钱证明自己的自尊,男人通过汽车展现自己的经济实力,这个时候物品的“展示价值”大于实用价值,因为这是佯装自己为中产阶级的方式。
所以菲斯克得出了消费社会的结论,“所有的社会都是消费社会,因为所有的社会都因其远远超过了他们的实用性的文化意义而重视商品”,并在这里解构了马克思的“使用价值—交换价值”的论断,因为虚假的文化价值已经代替了商品的实用价值。
菲斯克在这里提出了自己的担忧,因为根据波德里亚(1981)的观点,资本主义的终极作用便是混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从而将人无形的控制在其意识形态中。
同样的,许多理论家都积极的参与符号概念的构建,因为在目前我们所处的社会中,符号似乎已经代替了社会支配秩序,和上文提到的符号的沟通作用不同,符号最有力的作用体现在支配权力上,且这种支配是无形的、潜意识的,“它已经是一种不言自明、普遍有效的东西”(布尔迪厄)。
菲斯克虽然指出了这种担忧,但并不认为大众就会被种种符号支配,因为在设置理想大众概念时,他就已经把大众界定为“能动的和反抗的”了。
“与它们对抗、向它们发起挑战、规避它们的控制、利用它们的弱点、对它们搞恶作剧、使它们对抗它们自身及其生产者”,菲斯克在这一连串对大众的提议和对妇女在消费领域的绝妙策略的赞美中都体现出其乐观的倾向。
接下来菲斯克将目光转向商场的设计构造,他认为这是“社会关系的空间隐喻”。
中等和上等的商店设计具有更多个人主义含义的排他性,“个人差异的重要性随着我们乘电梯沿着阶级结构上升而增加”。
以群光商场门口的广告牌为例,若仅从实用角度和空间利用率方面看其广告牌设置不是效益最大化的,商场外壁虽然有巨大的空间,但只填充了四块长宽均大于五米的大型广告牌,其中这些广告牌都是Coach或者Swarovski等奢侈品巨头投放的。
菲斯克在文中这样说道,“他们的橱窗里物品更少,标志了可大批量获得的对立面”,所以说,仅从外观来看,群光商场便代表了中高层消费水平,一开始就为其消费者提供了身份认同(为了“排斥”普通消费者)。
超市里随处可见的Flyer上张贴满了各种减价物品,蔬菜、水果的价格会将宣传单全部塞满,这种薄利多销的产品是无法支付大型广告牌的。
以Lancome(中高端化妆品)为例,一瓶标价为1080元的“小黑瓶”,制作成本64.8元,广告和推广费334.8元,正是这种厚利也多销的产品才可能也愿意支付高昂的推广费用。
菲斯克“用戏剧术语来说,这是为明星照明和为合唱队照明之间的差异”,中高层和普通消费在数量和质量上的差别显著。
那么“民主化”的商场呢?“有吸引每个人的低价物的商品,比如报刊零售店和药房”,菲斯克这样说,“往往没有窗户,但正面却敞开着,因而它们的领地和公共场所之间的界限是相互渗透的”,这种空间设计使得公共——民主之间的区别最小化,所以可以吸引来最广泛的大众。
以大型连锁超市家乐福为例。
汪民安在他的《家乐福:语法、物品以及娱乐的经济学》一文中,对家乐福超市的空间设计做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家乐福超市在整体的设计理念上是倾向于“平等主义”的,“这些殊异的商品类型是并置的,在结构上是彼此无关的,在等级上是不分高低的,在空间上是互不关联的,商场不设置一个封闭的强制性通道:它到处有缺口、破绽、缝隙,到处有捷径和通途,所有的商品都可以成为中心和非中心,都可以被通过也可以被绕开,都可以被检阅也可以被忽视”。
除了整体设计,平淡的标签和枯燥的沉默构成了家乐福的物品语义。
货品将货架充满甚至淹没,似乎物品本身堆砌起自己,在这样单调却和谐的环境中,消费者的活动就是从一个物的巨型方阵走向另外一个。
所以家乐福的美学就是物品,物品是赤裸的直接的,是内容也是形式。
家乐福就这样消解了背景所代表的阶级意识,在潜意识中向消费者传达出“平等”。
圉于经济实力的悬殊,精明的生产者在探索大众消费心理领域上领先了许多,他们已经认识到“基于经济的阶级认同几乎不具有可以协商的范围,而基于风格的认同不仅更具变通性,而且在消费者的建构中提供了更大的控制力”,生产者已经认识到构建自身文化的必要性。
在“后现代社会”,为构建一套支配性的符号系统和信息地图,不论是空间设计还是企业文化,生产者都在在朝更深入的方向秘密进攻。
面对思想意识超前的生产者,消费大众就像走进许许多多精心构造的迷宫。
所以,认为大众文化不是大众真正需要的文化是有坚定的基础的。
无论是消费还是影视文化,都是“民主”掩饰下受商品逻辑操纵、为资本控制、异化或物化的虚假意识形态的产物。
法兰克福学派把大众认定为丧失自我意识、缺乏主动性、被强制接受文化产品的一群人,的确,在城市化、工业化的链条上,大众社会日益呈现出“原子化”的特征,大众之间的关系像化学物品一样。
然而菲斯克对大众与大众文化抱有积极的希望。
在他看来,大众文化中的大众是充满抵抗精神、积极、主动的大众,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包含大量性质各异的团体,因之而具有各种类型的亚文化。
大众在消费文化商品的过程中能进行富含文化意义、权力运作的抵抗,大众尽管是“居于从属地位的人们”,但他们在文化消费的过程中通过“与权力集团的对抗性关系”形成某种“变动的社会效忠从属关系”。
虽然菲斯克可能过于夸大大众文化地位,但是摘下精英主义眼镜,对大众文化进行另外一番审视也会有利于大众文化研究朝更全面和客观的方向发展。
至此,我的阅读笔记告一段落。
在开始阅读时,因为翻译过于晦涩,很多内容我都无法理解,在选择性的跳过这些段落进入到第二章时,结合之前自己学过的理论知识,我开始逐步领会到作者的意图。
所以在阅读时,我经常跳出来用书中理论分析日常生活中的消费现象,比如运动品牌,群光商场,以及家乐福,这些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消费文化在经过一番分析后,由原本的“物”属性走向“文化”属性。
从整体上来说,我可以接受菲斯克对消费文化的阐释,说理性较强,辅有自己对生活现象的观察,如果不是翻译原因应该会很好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