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及分析化学习题解答1
(完整版)无机及分析化学课后重点习题答案详解(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一章 气体和溶液2. 解:根据理想气体状态方程:nRTV p =可得: RTpV M n ==m 则: mol /0.160.250L101.3kPa K 298K mol L kPa 315.8164.0-11g g pV mRT M ≈⨯⨯⋅⋅⋅⨯==-该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6.04. 解:由题意可知,氮气为等温变化,氧气为等容变化 kPa 92.350.0mL2.00mL kPa 0.98211N 2=⨯==V V p p kPa 45.43333K 732kPa 0.53121O 2=⨯==K T T p p 根据道尔顿分压定律:kPa4.4792.345.4322O N ≈+=+=p p p 总7. 解: T =(273+15)K = 288K ; p 总 =100kPa ;V =1.20L 288K 时,p (H 2O)=1.71kPaM (Zn)=65.39则 p 氢气= (100-1.71)kPa = 98.29kPa mol 0493.0K288K mol L 8.315kPa L 20.18.29kPa 911-=⨯⋅⋅⋅⨯==-RT pV n 氢气根据: Zn(s) + 2HCl → ZnCl 2 + H 2(g)65.39g 1molm (Zn)=? 0.0493mol解得m (Zn)=3.22g则杂质的质量分数 w (杂质) = (3.45-3.22)/ 3.45 = 0.06714. 解:因溶液很稀,可设ρ ≈1 g·mL -1(1) 14113L mol 1054.1K293K mol L kPa 315.8kPa 10375-----⋅⨯=⋅⋅⋅⋅⨯=∏=RT c (2) mol g L L g cV m n m M /1069.6mol 1054.1010.50515.04143⨯=⋅⨯⨯⨯===--- 血红素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1069.6⨯ (3) K1086.2kg mol 1054.1mol kg K 86.14141----⨯=⋅⨯⨯⋅⋅=⋅=∆b K T f f K1088.7kg mol 1054.1mol kg K 512.05141----⨯=⋅⨯⨯⋅⋅=⋅=∆b K T b b (4)由于沸点升高和凝固点下降的值太小,测量误差很大,所以这两种方法不适用。
农业出版社无机及分析化学习题解答汇总完整版-推荐下载
目录
第 1 章 分散体系……………………………………………………………………………1
第 2 章 化学热力学基础……………………………………………………………………8
第 3 章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15
第 4 章 物质结构……………………………………………………………………………22
第 9 章 重量分析法和沉淀滴定法…………………………………………………………49
第 10 章
物…………………………………………………………………………53
第 11 章
法…………………………………………………………………………62
第 12 章
应………………………………………………………………………67
50.0g
=10.4mol·L-1
M(NaOH)= 40g·mol-1
所以,它们的物质的量浓度分别为:
c(NaOH) =
c(NaCl) =
1
5.0 / 40
500 /1000
5.0 / 58.5
500 /1000
5.0 / 55.5
c( 2 CaCl2)= 500 /1000 = 0.18 (mol·L-1)
试样分析中常用的分离方法简
重要生命元素简
原子核化学简
第 1 章 分散体系
1-1.人体注射用的生理盐水中,含有 NaCl 0.900%,密度为 1.01g·mL-1,若配制此溶
液 3.00×103g,需 NaCl 多少克?该溶液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
解:配制该溶液需 NaCl 的质量为: m(NaCl)=0.900%×3.00×103g=27.0g 该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材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 物质构造根底1-1.简答题(1)不同之处为:原子轨道的角度分布一般都有正负号之分,而电子云角度分布图均为正值,因为Y 平方后便无正负号了;除s 轨道的电子云以外,电子云角度分布图比原子轨道的角度分布图要稍“瘦〞一些,这是因为︱Y ︱≤ 1,除1不变外,其平方后Y 2的其他值更小。
(2) 几率:电子在核外某一区域出现的时机。
几率密度: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某处单位体积内出现的几率,表示微粒波的强度,用电子云表示。
(3) 原子共价半径:同种元素的两个原子以共价单键连接时,它们核间距离的一半。
金属半径:金属晶体中相邻两个金属原子核间距离的一半。
范德华半径:分子晶体中相邻两个分子核间距离的一半。
(4) BF 3分子中B 原子采用等性sp 2杂化成键,是平面三角形;而NF 3分子中N 原子采用不等性sp 3杂化,是三角锥形。
〔5〕分子式,既说明物质的元素组成,又表示确实存在如式所示的分子,如CO 2、C 6H 6、H 2;化学式,只说明物质中各元素及其存在比例,并不说明确实存在如式所示的分子,如NaCl 、SiO 2等;分子构造式,不但说明了物质的分子式,而且给出了分子中各原子的具体联接次序和方式,像乙酸的构造式可写为C HH HC OO H其构造简式可记为CH 3COOH 。
1-2解 1错;2错;3对;4对;5对;6错。
7对;8错;9对 10错;11错;12错。
1-3波动性;微粒性1-4. 3s=3p=3d=4s ;3s< 3p< 4s <3d ;3s< 3p< 3d< 4s ; 1-5 32;E 4s < E 4p < E 4d < E 4f ; 第六周期;La 系;2;铈(Ce)1-6HF>HCl>HBr>HI ;HF>HCl>HBr>HI; HF<HCl<HBr<HI; HF>HI>HBr>HCl 。
无机及分析化学练习册答案
无机及分析化学练习册答案无机及分析化学是一门研究无机物质的化学性质、结构、反应及其分析方法的学科。
以下是一份无机及分析化学练习册的答案,供参考:练习一:配位化合物的命名1. 给定化合物[Co(NH3)5Cl]Cl2,其名称是五氨氯化钴(II)氯化物。
2. 化合物[Fe(CN)6]3-的名称是六氰合铁(III)酸根离子。
3. 化合物[Cu(en)2(H2O)2]SO4的名称是乙二胺二水合铜(II)硫酸盐。
练习二:酸碱滴定1. 已知某酸的浓度为0.1M,若用0.05M的NaOH溶液滴定,滴定终点时消耗NaOH溶液的体积为20mL,则该酸的浓度为0.1M。
2. 假设滴定某碱溶液,使用0.1M的HCl溶液,滴定终点时消耗HCl溶液的体积为25mL,若碱溶液的体积为50mL,则碱的浓度为0.05M。
练习三:氧化还原反应1. 给定反应式Zn + CuSO4 → ZnSO4 + Cu,Zn的氧化态从0变为+2,Cu的氧化态从+2变为0。
2. 反应式2H2 + O2 → 2H2O中,H的氧化态从0变为+1,O的氧化态从0变为-2。
练习四:沉淀反应1. 已知Ba2+和SO42-反应生成BaSO4沉淀,若溶液中Ba2+的浓度为0.01M,SO42-的浓度为0.005M,则生成的BaSO4沉淀的量为0.005摩尔。
2. 如果溶液中Ag+的浓度为0.02M,Cl-的浓度为0.01M,则生成的AgCl沉淀的量为0.01摩尔。
练习五:配位化学1. 配位体是含有孤对电子的分子或离子,能够与中心金属离子形成配位键。
2. 配位数是指一个中心金属离子周围配位体的数量,例如在[Fe(CN)6]3-中,Fe3+的配位数是6。
结束语:以上是无机及分析化学练习册的部分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在实际学习过程中,还应结合具体题目和实验操作,深入理解无机化学的原理和应用。
农业出版社无机及分析化学习题解答汇总完整版
无机及分析化学(Ⅰ)习题解答目录第1章分散体系 (1)第2章化学热力学基础 (8)第3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15)第4章物质结构 (22)第5章分析化学概述 (27)第6章酸碱平衡 (31)第7章酸碱滴定法 (36)第8章沉淀溶解平衡 (44)第9章重量分析法和沉淀滴定法 (49)第10章配位化合物 (53)第11章配位滴定法 (62)第12章氧化还原反应 (67)第13章氧化还原滴定法 (78)第14章电势分析法 (83)第15章吸光光度分析法 (86)第16章试样分析中常用的分离方法简介 (90)第17章重要生命元素简述 (93)第18章原子核化学简介 (96)第1章 分散体系1-1.人体注射用的生理盐水中,含有NaCl 0.900%,密度为1.01g·mL -1,若配制此溶液3.00×103g ,需NaCl 多少克?该溶液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解:配制该溶液需NaCl 的质量为:m (NaCl)=0.900%×3.00×103g=27.0g该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13-1-327.0g/58.5g mol (NaCl)==0.155mol L (3.0010g/1.01g m L )10c ⋅⋅⨯⋅⨯ 1-2.把30.0g 乙醇(C 2H 5OH)溶于50.0g 四氯化碳(CCl 4)中所得溶液的密度为1.28g∙mL -1,计算:(1)乙醇的质量分数;(2)乙醇的物质的量浓度;(3)乙醇的质量摩尔浓度;(4)乙醇的摩尔分数。
解:(1)w (C 2H 5OH) =25254(C H OH)30.0g (C H OH)(CCl )30.0g 50.0gm m m =++=0.38 (2)-12525-1-3(C H OH)30.0g/46g mol (C H OH)[(30.0+50.0)g /1.28g mL ]10n c V ⋅=⋅⨯==10.4mol·L -1 (3)b (C 2H 5OH) =-125-3430.0g(C H OH)46g mol (CCl )50.010kgn m ⋅=⨯=13.0mol·kg -1 (4)x (C 2H 5OH) =-125254-1-130.0g(C H OH)46g mol =30.0g 50.0g (C H OH)+(CCl )+46g mol 153.6g mol n n n ⋅⋅⋅ =0.650.660.650.33=+ 1-3.将5.0g NaOH 、NaCl 、CaCl 2分别置于水中,配成500mL 溶液,试求c (NaOH)、c (NaCl)、c (12CaCl 2)。
无机及分析化学习题及答案
1. NO 是汽车尾气的主要污染源,有人设想以加热分解的方法来消除之2NO → N 2 + O 2试从热力学角度判断该方法能否实现?解:518022590..H m r -=⨯-=θ∆k J ·mol -1 62242762101420561191....S m r -=⨯-+=θ∆ J ·mol -1·K -1 该反应要实现必须m r G ∆<0所以高温不利2. 设汽车内燃机内温度因燃料燃烧反应达到1573 K ,试计算此温度时下列反应 1/2 N 2(g )+ 1/2 O 2 (g ) → NO (g )的θ∆r m G 和θK解:molkJ S H G mB m f B m r /77.7010)138.2052161.19121761.210(157325.9015733=⨯⨯-⨯--=∆-∆=∆-∑∑θθθνν 331046.4ln 157310314.877.70ln --⨯=⨯⨯⨯-=-=∆θθθθK K K RT G m r3. 蔗糖(C 12H 22O 11)在人体内的代谢反应为:C 12H 22O 11(s) + 12O 2(g) → 12CO 2(g) + 11H 2O(l)假设其反应热有30%可转化为有用功,试计算体重为70kg 的人登上3000m高的山(按有效功计算),若其能量完全由蔗糖转换,需消耗多少蔗糖?解: A =70kg ⨯3000m= 2.1⨯105 kg ⋅m=2.1⨯105⨯9.8J =2.1⨯103kJ ∆r H =2.1⨯103kJ/30%=7.0⨯103kJ∆ rH m =11⨯(-285.830 kJ ⋅mol -1)+12⨯(-393.509 kJ ⋅mol -1) -(-2222 kJ ⋅mol -1)= -5644kJ ⋅mol -1ξ = ∆r H /∆ rH m=7.0⨯103kJ/5644kJ ⋅mol -1 =1.24molm (C 12H 22O 11)=1.24⨯342.3= 425g4. 利用附录III 的数据,计算298.15 K 时下列反应的r m H θ∆(1) Ca (OH )2 (s )+CO 2 (g )→CaCO 3 (s ) + H 2O (l ) (2) CuO (s )+CO (g )→Cu (s )+ CO 2 (g ) (3) 2SO 2(g )+O 2(g ) →2SO 3(g )(4) CH 3COOH (l )+2O 2(g )→2CO 2(g )+2H 2O (l )解:∑∆=∆θθνm f B m r H H(1)θm r H ∆=(–1206.92)+( –285.83) –(–986.09) –(–393.51)= –113.15kJ ⋅mol -1 (2)θm r H ∆=0+(–393.51)-( –157.3) –(–110.53)= -125.68 kJ ⋅mol -1 (3)θm r H ∆=2[(–395.72)–(–296.83)]= –197.78 kJ ⋅mol -1(4)θm r H ∆=2 (–393.51)+2 ( –285.83) – (– 484.5)= –874.18 kJ ⋅mol -15.已知下列化学反应的反应热:(1)C 2H 2(g) + 5/2O 2(g) → 2CO 2(g) + H 2O(g); ∆ r H m = -1246.2 kJ ⋅mol -1 (2) C(s) + 2H 2O(g) → CO 2(g) + 2H 2(g); ∆ r H m = +90.9 kJ ⋅mol -1 (3)2H 2O(g) → 2H 2(g) + O 2(g); ∆ r H m = +483.6 kJ ⋅mol -1 求乙炔(C 2H 2,g)的生成热 ∆ f H m 。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后习题答案
第1章思考题与习题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等压下加热5%的下列水溶液,最先沸腾的是()A. 蔗糖(C12H22O11)溶液 B. 葡萄糖(C6H12O6)溶液C. 丙三醇(C3H8O3)溶液 D. 尿素( (NH2)2CO)溶液解:选D。
在等压下,最先沸腾就是指溶液的蒸气压最低。
根据难挥发非电解质稀溶液的依数性变化规律,溶液质量摩尔浓度增大,溶液的蒸气压下降。
这里,相同质量分数下,溶质的摩尔质量越小,质量摩尔浓度越大。
选项D中非电解质尿素的摩尔质量最小,尿素溶液的质量摩尔浓度最大,蒸气压最低,在等压下最先沸腾。
2.0.1mol·kg-1下列水溶液中凝固点最低的是()A. NaCl溶液B. C12H22O11溶液 C. HAc溶液 D. H2SO4溶液解:选D。
电解质溶液的依数性虽然不能用拉乌尔定律进行统一的定量计算,但仍然可以参照难挥发非电解质稀溶液的依数性进行定性描述。
即溶质的粒子数目增大,会引起溶液的蒸气压降低,沸点升高,凝固点下降和溶液的渗透压增大。
此题中,在相同质量摩尔浓度下,溶液中的粒子数目估算出来是H2SO4溶液最多,所以其凝固点最低。
3.胶体溶液中,决定溶胶电性的物质是()A. 胶团B. 电位离子C. 反离子D. 胶粒解:选D。
根据胶团结构,胶核和吸附层的整体称为胶粒,胶粒中反离子数比电位离子数少,故胶粒所带电荷与电位离子符号相同。
即胶粒带电,溶胶电性由胶粒决定。
4.溶胶具有聚结不稳定性,但经纯化后的Fe(OH)3溶胶可以存放数年而不聚沉,其原因是()A. 胶体的布朗运动B. 胶体的丁铎尔效应C. 胶团有溶剂化膜D. 胶粒带电和胶团有溶剂化膜解:选D。
溶胶具有动力学稳定性和聚结稳定性,而聚结稳定性是溶胶稳定的根本原因,它包含两个方面,胶粒带有相同电性的电荷,当靠近时会产生静电排斥,阻止胶粒聚结合并;而电位离子和反离子形成的溶剂化膜,也会阻隔胶粒的聚结合并。
由于纯化的Fe(OH)3溶胶具有这种聚结稳定性,从而可以存放数年而不聚沉。
无机及分析化学习题及解答
无机及分析化学习题及解答无机及分析化学习题解答严新徐茂蓉葛成艳编第一章绪论1.1判断下列误差属于何种误差?①在分析过程中,读取滴定管读数时,最后一位数字n次读数不一致,对分析结果引起的误差。
②标定HCl溶液用的NaOH标准溶液中吸收了CO2,对分析结果所引起的误差。
③移液管、容量瓶相对体积未校准,由此对分析结果引起的误差。
④在称量试样时,吸收了少量水分,对结果引起的误差。
答:①偶然误差;②系统误差中的试剂误差;③系统误差中的仪器误差;④过失误差1.2测得Cu百分含量为41.64%、41.66%、41.58%、41.60%、41.62%、41.63%,计算测定结果的平均值、平均偏差、相对平均偏差。
(无须舍去数据)解:41.64%41.66%41.58%41.60%41.62%41.63%41.62%6x+++++==1id x xn=-∑=2.2×10-4 100%rddx=⨯=0.053%1.3测定某样品中铁的百分含量,结果如下:30.12%、30.05%、30.07%、30.05%、30.06%、30.03%、30.02%、30.03%根据Q检验法,置信度为90%时是否有可疑数要舍去,计算分析结果的平均值、标准偏差、变异系数和对应的置信区间。
解:排序:30.02%、30.03%、30.03%、30.05%、30.05%、30.06%、30.07%、30.12%先检验最大值30.12%:30.12%30.07%0.530.12%30.02%Q-==-Q0.9=0.47 < 0.5,所以舍去30.12%继续检验最大值30.07%,30.07%30.06%0.230.07%30.02%Q-==-,Q0.9=0.51>0.2,不应舍去,30.07%应该保留。
检验最小值30.02%,30.03%30.02%0.230.07%30.02%Q-==-Q 0.9=0.51>0.2,不应舍去,30.02%应该保留。
无机及分析化学(Ⅰ)习题解答
无机及分析化学(Ⅰ)习题解答目录第1章分散体系 (1)第2章化学热力学基础 (8)第3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15)第4章物质结构 (22)第5章分析化学概述 (27)第6章酸碱平衡 (31)第7章酸碱滴定法 (36)第8章沉淀溶解平衡 (44)第9章重量分析法和沉淀滴定法 (49)第10章配位化合物 (53)第11章配位滴定法 (62)第12章氧化还原反应 (67)第13章氧化还原滴定法 (78)第14章电势分析法 (83)第15章吸光光度分析法 (86)第16章试样分析中常用的分离方法简介 (90)第17章重要生命元素简述 (93)第18章原子核化学简介 (96)第1章 分散体系1-1.人体注射用的生理盐水中,含有NaCl 0.900%,密度为1.01g·mL -1,若配制此溶液3.00×103g ,需NaCl 多少克?该溶液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解:配制该溶液需NaCl 的质量为:m (NaCl)=0.900%×3.00×103g=27.0g该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13-1-327.0g/58.5g mol (NaCl)==0.155mol L (3.0010g/1.01g mL )10c ⋅⋅⨯⋅⨯ 1-2.把30.0g 乙醇(C 2H 5OH)溶于50.0g 四氯化碳(CCl 4)中所得溶液的密度为1.28g∙mL -1,计算:(1)乙醇的质量分数;(2)乙醇的物质的量浓度;(3)乙醇的质量摩尔浓度;(4)乙醇的摩尔分数。
解:(1)w (C 2H 5OH) =25254(C H OH)30.0g (C H OH)(CCl )30.0g 50.0gm m m =++=0.38 (2)-12525-1-3(C H OH)30.0g/46g mol (C H OH)[(30.0+50.0)g /1.28g mL ]10n c V ⋅=⋅⨯==10.4mol·L -1 (3)b (C 2H 5OH) =-125-3430.0g(C H OH)46g mol (CCl )50.010kgn m ⋅=⨯=13.0mol·kg -1 (4)x (C 2H 5OH) =-125254-1-130.0g(C H OH)46g mol =30.0g 50.0g (C H OH)+(CCl )+46g mol 153.6g mol n n n ⋅⋅⋅ =0.650.660.650.33=+ 1-3.将5.0g NaOH 、NaCl 、CaCl 2分别置于水中,配成500mL 溶液,试求c (NaOH)、c (NaCl)、c (12CaCl 2)。
无机及分析化学习题及解答
无机及分析化学习题及解答无机及分析化学习题解答严新徐茂蓉葛成艳编第一章绪论1.1判断下列误差属于何种误差?①在分析过程中,读取滴定管读数时,最后一位数字n次读数不一致,对分析结果引起的误差。
②标定HCl溶液用的NaOH标准溶液中吸收了CO2,对分析结果所引起的误差。
③移液管、容量瓶相对体积未校准,由此对分析结果引起的误差。
④在称量试样时,吸收了少量水分,对结果引起的误差。
答:①偶然误差;②系统误差中的试剂误差;③系统误差中的仪器误差;④过失误差1.2测得Cu百分含量为41.64%、41.66%、41.58%、41.60%、41.62%、41.63%,计算测定结果的平均值、平均偏差、相对平均偏差。
(无须舍去数据)解:41.64%41.66%41.58%41.60%41.62%41.63%41.62%6x+++++==1id x xn=-∑=2.2×10-4 100%rddx=⨯=0.053%1.3测定某样品中铁的百分含量,结果如下:30.12%、30.05%、30.07%、30.05%、30.06%、30.03%、30.02%、30.03%根据Q检验法,置信度为90%时是否有可疑数要舍去,计算分析结果的平均值、标准偏差、变异系数和对应的置信区间。
解:排序:30.02%、30.03%、30.03%、30.05%、30.05%、30.06%、30.07%、30.12%先检验最大值30.12%:30.12%30.07%0.530.12%30.02%Q-==-Q0.9=0.47 < 0.5,所以舍去30.12%继续检验最大值30.07%,30.07%30.06%0.230.07%30.02%Q-==-,Q0.9=0.51>0.2,不应舍去,30.07%应该保留。
检验最小值30.02%,30.03%30.02%0.230.07%30.02%Q-==-Q 0.9=0.51>0.2,不应舍去,30.02%应该保留。
(整理)农业出版社无机及分析化学习题解答汇总完整版
无机及分析化学(Ⅰ)习题解答目录第1章分散体系 (1)第2章化学热力学基础 (8)第3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15)第4章物质结构 (22)第5章分析化学概述 (27)第6章酸碱平衡 (31)第7章酸碱滴定法 (36)第8章沉淀溶解平衡 (44)第9章重量分析法和沉淀滴定法 (49)第10章配位化合物 (53)第11章配位滴定法 (62)第12章氧化还原反应 (67)第13章氧化还原滴定法 (78)第14章电势分析法 (83)第15章吸光光度分析法 (86)第16章试样分析中常用的分离方法简介 (90)第17章重要生命元素简述 (93)第18章原子核化学简介 (96)第1章 分散体系1-1.人体注射用的生理盐水中,含有NaCl 0.900%,密度为1.01g·mL -1,若配制此溶液3.00×103g ,需NaCl 多少克?该溶液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解:配制该溶液需NaCl 的质量为:m (NaCl)=0.900%×3.00×103g=27.0g该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13-1-327.0g/58.5g mol (NaCl)==0.155mol L (3.0010g/1.01g m L )10c ⋅⋅⨯⋅⨯ 1-2.把30.0g 乙醇(C 2H 5OH)溶于50.0g 四氯化碳(CCl 4)中所得溶液的密度为1.28g∙mL -1,计算:(1)乙醇的质量分数;(2)乙醇的物质的量浓度;(3)乙醇的质量摩尔浓度;(4)乙醇的摩尔分数。
解:(1)w (C 2H 5OH) =25254(C H OH)30.0g (C H OH)(CCl )30.0g 50.0gm m m =++=0.38 (2)-12525-1-3(C H OH)30.0g/46g mol (C H OH)[(30.0+50.0)g /1.28g mL ]10n c V ⋅=⋅⨯==10.4mol·L -1 (3)b (C 2H 5OH) =-125-3430.0g(C H OH)46g mol (CCl )50.010kgn m ⋅=⨯=13.0mol·kg -1 (4)x (C 2H 5OH) =-125254-1-130.0g(C H OH)46g mol =30.0g 50.0g (C H OH)+(CCl )+46g mol 153.6g mol n n n ⋅⋅⋅ =0.650.660.650.33=+ 1-3.将5.0g NaOH 、NaCl 、CaCl 2分别置于水中,配成500mL 溶液,试求c (NaOH)、c (NaCl)、c (12CaCl 2)。
无机及分析化学-习题及解答
无机及分析化学习题解答严新徐茂蓉葛成艳编第一章绪论1.1判断下列误差属于何种误差?①在分析过程中,读取滴定管读数时,最后一位数字n次读数不一致,对分析结果引起的误差。
②标定HCl溶液用的NaOH标准溶液中吸收了CO2 ,对分析结果所引起的误差。
③移液管、容量瓶相对体积未校准,由此对分析结果引起的误差。
④在称量试样时,吸收了少量水分,对结果引起的误差。
答:①偶然误差;②系统误差中的试剂误差;③系统误差中的仪器误差;④过失误差1.2测得Cu百分含量为41.64%、41.66%、41.58%、41.60%、41.62%、41.63%,计算测定结果的平均值、平均偏差、相对平均偏差。
(无须舍去数据)解:41.64%41.66%41.58%41.60%41.62%41.63%41.62%6x+++++==1id x xn=-∑=2.2×10-4 100%rddx=⨯=0.053%1.3测定某样品中铁的百分含量,结果如下:30.12%、30.05%、30.07%、30.05%、30.06%、30.03%、30.02%、30.03%根据Q检验法,置信度为90%时是否有可疑数要舍去,计算分析结果的平均值、标准偏差、变异系数和对应的置信区间。
解:排序:30.02%、30.03%、30.03%、30.05%、30.05%、30.06%、30.07%、30.12%先检验最大值30.12%:30.12%30.07%0.530.12%30.02%Q-==-Q0.9=0.47 < 0.5,所以舍去30.12%继续检验最大值30.07%,30.07%30.06%0.230.07%30.02%Q-==-,Q0.9=0.51>0.2,不应舍去,30.07%应该保留。
检验最小值30.02%,30.03%30.02%0.230.07%30.02%Q-==-Q 0.9=0.51>0.2,不应舍去,30.02%应该保留。
无机及分析化学第一章溶液和胶体习题答案
1 《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材习题解答第一章 溶液和胶体1-1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成微小的粒子散布在另一种物质中所构成的系统称为分散系;分散系按照分散质粒子大小可分为三类:分子离子分散系、胶体分散系和粗分散系;按照物质聚集状态分为:固液、液液、气液等。
1-2 不适用。
实验证明,引入校正系数,拉乌尔定律就可以用于电解质溶液依数性的计算。
阿仑尼乌斯提出电解质溶液的电离学说,用于解释电解质溶液对拉乌尔定律的偏离行为,如果进行计算须引入校正系数。
他认为电解质溶于水后可以电离成阴、阳离子,而使溶液中粒子总数增加导致了校正系数总是大于1,故不适用。
1-3 沸点不衡定,因为沸腾溶液的蒸气压必须等于外界大气压,由于溶剂的蒸发或外界气压的变化,所以沸点不衡定;凝聚温度不衡定,从水的相图气液平衡曲线可知,蒸气的凝聚温度是随蒸气的蒸气压下降而下降的。
1-4 不对,渗透现象停止,说明半透膜两边粒子的渗透速度相等,渗透达到了平衡。
1-5 溶胶稳定性因素有:胶粒带电、动力学和溶剂化膜;聚沉方法有:加入强电解质、加入带相反电荷的溶胶、加热;电解质对溶胶的聚沉作用取决于与胶粒所带相反电荷的离子,离子的电荷越高,对溶胶的聚沉能力越强。
1-6 溶于水后能显著降低水的表面自由能的物质称为表面活性剂;其分子中含有极性基团和非极性基团,极性基团亲水为亲水基,非极性基团亲油为疏水基。
当表面活性物质溶于水后,分子中亲水基进入水相,疏水基则进入气相成油相这样表面活性剂分子就浓集在两相界面上,形成定向排列的分子膜,使相界面上的分子受力不均匀的情况得到改善,从而降低了水的表面自由能。
1-7 一般说来亲水性乳化剂有利于形成O/W 型乳状液,亲油性乳化剂有利于形成W/O 型乳状液,亲水性乳化剂有钾、钠肥皂,蛋白质,动物胶等都形成O/W 型乳状液,亲油性乳化剂有高价金属离子肥皂、高级醇类、高级酸类等形成W/O 型乳状液。
1-8 ①ω=003.12173.3=0.2644;②b=()3443.58173.310173.3003.12-⨯-=6.149mol.kg -1;③c=3443.58173.31000.10-⨯=5.430mol.L -1;④x(NaCl)=015.18173.3003.12443.58173.3443.58173.3-+=0.099721-9 由题意可知:⊿t f (尿素)=⊿t f (未知) ∴K f b(尿素)= K f b(未知) , 即b(尿素)= b(未知)()100010008.42200100006.605.1⨯=⨯未M 则有M(未)=342.74g..mol -11-10 ⊿t f =K f b 1.30=6.8×0.20100000.1⨯M 则有M ≈262.54g..mol -1 即M(S x )=262.54 故其分子式近似为S 8。
无机及分析化学-习题及解答
无机及分析化学习题解答严新徐茂蓉葛成艳编第一章绪论1.1判断下列误差属于何种误差?①在分析过程中,读取滴定管读数时,最后一位数字n次读数不一致,对分析结果引起的误差。
②标定HCl溶液用的NaOH标准溶液中吸收了CO2 ,对分析结果所引起的误差。
③移液管、容量瓶相对体积未校准,由此对分析结果引起的误差.④在称量试样时,吸收了少量水分,对结果引起的误差。
答: ①偶然误差;②系统误差中的试剂误差;③系统误差中的仪器误差;④过失误差1.2测得Cu百分含量为41。
64%、41.66%、41。
58%、41。
60%、41.62%、41。
63%,计算测定结果的平均值、平均偏差、相对平均偏差。
(无须舍去数据)解:41.64%41.66%41.58%41.60%41.62%41.63%41.62%6x+++++==1id x xn=-∑=2.2×10—4 100%rddx=⨯=0.053%1.3测定某样品中铁的百分含量,结果如下:30。
12%、30。
05%、30。
07%、30.05%、30。
06%、30.03%、30。
02%、30.03%根据Q检验法,置信度为90%时是否有可疑数要舍去,计算分析结果的平均值、标准偏差、变异系数和对应的置信区间。
解:排序:30。
02%、30.03%、30。
03%、30。
05%、30.05%、30。
06%、30。
07%、30。
12%先检验最大值30。
12%:30.12%30.07%0.530.12%30.02%Q-==-Q0.9=0.47 < 0.5,所以舍去30.12%继续检验最大值30。
07%,30.07%30.06%0.230.07%30.02%Q-==-,Q0.9=0.51〉0.2,不应舍去,30。
07%应该保留.检验最小值30.02%,30.03%30.02%0.230.07%30.02%Q -==-Q 0.9=0。
51>0。
2,不应舍去,30.02%应该保留.30.02%30.03%30.03%30.05%30.05%30.06%30.07%30.04%7X +==+++++、S =1.8×10—4100%sCV x=⨯=6×10-4()430.04%30.040.01%μ-==±1.4下列数据分别有几位有效数字? ①18。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后习题与答案
第1章思考题与习题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等压下加热5%的下列水溶液,最先沸腾的是()A. 蔗糖(C12H22O11)溶液B. 葡萄糖(C6H12O6)溶液C. 丙三醇(C 3H8O3)溶液D. 尿素((NH2)2 CO)溶液解:选D。
在等压下,最先沸腾就是指溶液的蒸气压最低。
根据难挥发非电解质稀溶液的依数性变化规律,溶液质量摩尔浓度增大,溶液的蒸气压下降。
这里,相同质量分数下,溶质的摩尔质量越小,质量摩尔浓度越大。
选项D中非电解质尿素的摩尔质量最小,尿素溶液的质量摩尔浓度最大,蒸气压最低,在等压下最先沸腾。
2.0.1mol·kg-1下列水溶液中凝固点最低的是()A. NaCl溶液B. C12H22O11溶液C. HAc溶液D. H2SO4溶液解:选D。
电解质溶液的依数性虽然不能用拉乌尔定律进行统一的定量计算,但仍然可以参照难挥发非电解质稀溶液的依数性进行定性描述。
即溶质的粒子数目增大,会引起溶液的蒸气压降低,沸点升高,凝固点下降和溶液的渗透压增大。
此题中,在相同质量摩尔浓度下,溶液中的粒子数目估算出来是H2SO4溶液最多,所以其凝固点最低。
3.胶体溶液中,决定溶胶电性的物质是()A. 胶团B. 电位离子C. 反离子D. 胶粒解:选D。
根据胶团结构,胶核和吸附层的整体称为胶粒,胶粒中反离子数比电位离子数少,故胶粒所带电荷与电位离子符号相同。
即胶粒带电,溶胶电性由胶粒决定。
4.溶胶具有聚结不稳定性,但经纯化后的Fe(OH)3溶胶可以存放数年而不聚沉,其原因是()A. 胶体的布朗运动B. 胶体的丁铎尔效应C. 胶团有溶剂化膜D. 胶粒带电和胶团有溶剂化膜解:选D。
溶胶具有动力学稳定性和聚结稳定性,而聚结稳定性是溶胶稳定的根本原因,它包含两个方面,胶粒带有相同电性的电荷,当靠近时会产生静电排斥,阻止胶粒聚结合并;而电位离子和反离子形成的溶剂化膜,也会阻隔胶粒的聚结合并。
由于纯化的Fe(OH)3溶胶具有这种聚结稳定性,从而可以存放数年而不聚沉。
《无机及分析化学》1 12章习题答案
《无机及分析化学》1 12章习题答案《无机及分析化学》1-12章习题答案幻灯片1无机及分析化学题解幻灯片2第一章气体和溶液(15页)4.已知:N2:T=273k,V1=2.00ml,V2=50.0ml,P1=98.0kpa,P2=?o2:t1=333k,t2=273k,v=50.0ml,p1=53.0kpa,p2=溶液250.0vp(N2)?11?? 3.92kpapv98。
零二1333tp(o2)?12??43.5kpapt53.0?273P混合?3.92? 43.5? 47.4kpa幻灯片3第一章气体和溶液(第15页)5.500ml时:p1=101.3-5.63=95.7kpa,250ml时:p2=(95.7×500)m250=191kpa7.p(h2)=100-1.71=98.3kpa8.315?288rtn0.0493molpv98.3?1.20M0.0493? 65.4? 3.22克3.45100%?6.7%3.45?3.22幻灯片4第一章气体和溶液(15页)8.n(nh3)=560m22。
4=25.0molm(nh3)=25.0×17.0=425g=425m1425=0.298=29.8%v=1425m900=1.58lc=25.0m1。
58=15.8摩尔-19.12.011.00816.00:?1:2:140.006.6053.33tbmb0.05100.500m180gmol-1ba0.5129.00km最简单的分子式:CH2O分子式:C6H12O6幻灯片5第一章气体和溶液(第15页)kf1.86am9.9gfab?t?m?m2.00?92.1?0.100十11.凝固点由高到低排列顺序:C6H12O6CH3Coohnacl212。
kf1.86ma52.5gfab?t?m?m0.543?180?1.001052.5 100%? 4.99r。
五crt?brt180? 1.00?? 752kpa52。
无机及分析化学-习题及解答
无机及分析化学习题解答严新徐茂蓉葛成艳编第一章绪论1.1判断下列误差属于何种误差?①在分析过程中,读取滴定管读数时,最后一位数字n次读数不一致,对分析结果引起的误差。
②标定HCl溶液用的NaOH标准溶液中吸收了CO2 ,对分析结果所引起的误差。
③移液管、容量瓶相对体积未校准,由此对分析结果引起的误差.④在称量试样时,吸收了少量水分,对结果引起的误差。
答: ①偶然误差;②系统误差中的试剂误差;③系统误差中的仪器误差;④过失误差1.2测得Cu百分含量为41。
64%、41.66%、41。
58%、41。
60%、41.62%、41。
63%,计算测定结果的平均值、平均偏差、相对平均偏差。
(无须舍去数据)解:41.64%41.66%41.58%41.60%41.62%41.63%41.62%6x+++++==1id x xn=-∑=2.2×10—4 100%rddx=⨯=0.053%1.3测定某样品中铁的百分含量,结果如下:30。
12%、30。
05%、30。
07%、30.05%、30。
06%、30.03%、30。
02%、30.03%根据Q检验法,置信度为90%时是否有可疑数要舍去,计算分析结果的平均值、标准偏差、变异系数和对应的置信区间。
解:排序:30。
02%、30.03%、30。
03%、30。
05%、30.05%、30。
06%、30。
07%、30。
12%先检验最大值30。
12%:30.12%30.07%0.530.12%30.02%Q-==-Q0.9=0.47 < 0.5,所以舍去30.12%继续检验最大值30。
07%,30.07%30.06%0.230.07%30.02%Q-==-,Q0.9=0.51〉0.2,不应舍去,30。
07%应该保留.检验最小值30.02%,30.03%30.02%0.230.07%30.02%Q -==-Q 0.9=0。
51>0。
2,不应舍去,30.02%应该保留.30.02%30.03%30.03%30.05%30.05%30.06%30.07%30.04%7X +==+++++、S =1.8×10—4100%sCV x=⨯=6×10-4()430.04%30.040.01%μ-==±1.4下列数据分别有几位有效数字? ①18。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后习题第一章答案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后习题第一章答案一、选择题1.等压下加热5%的下列水溶液,最先沸腾的是()A.蔗糖(C12H22O11)溶液B.葡萄糖(C6H12O6)溶液C.丙三醇(C3H8O3)溶液D.尿素((NH2)2CO)溶液解:选A。
在等压下,最先沸腾就是指溶液的蒸气压最低。
根据难挥发非电解质稀溶液的依数性变化规律,溶液质量摩尔浓度增大,溶液的蒸气压下降。
这里,相同质量分数下,溶质的摩尔质量越小,质量摩尔浓度越大。
选项D中非电解质尿素的摩尔质量最小,尿素溶液的质量摩尔浓度最大,蒸气压最低,在等压下最先沸腾。
2.0.1mol·kg-1下列水溶液中凝固点最低的是()A.NaCl溶液B.C12H22O11溶液C.HAc溶液D.H2SO4溶液解:选D。
电解质溶液的依数性虽然不能用拉乌尔定律进行统一的定量计算,但仍然可以参照难挥发非电解质稀溶液的依数性进行定性描述。
即溶质的粒子数目增大,会引起溶液的蒸气压降低,沸点升高,凝固点下降和溶液的渗透压增大。
此题中,在相同质量摩尔浓度下,溶液中的粒子数目估算出来是H2SO4溶液最多,所以其凝固点最低。
3.胶体溶液中,决定溶胶电性的物质是()A.胶团B.电位离子C.反离子D.胶粒解:选D。
根据胶团结构,胶核和吸附层的整体称为胶粒,胶粒中反离子数比电位离子数少,故胶粒所带电荷与电位离子符号相同。
即胶粒带电,溶胶电性由胶粒决定。
4.溶胶具有聚结不稳定性,但经纯化后的Fe(OH)3溶胶可以存放数年而不聚沉,其原因是()A.胶体的布朗运动B.胶体的丁铎尔效应C.胶团有溶剂化膜D.胶粒带电和胶团有溶剂化膜解:选D。
溶胶具有动力学稳定性和聚结稳定性,而聚结稳定性是溶胶稳定的根本原因,它包含两个方面,胶粒带有相同电性的电荷,当靠近时会产生静电排斥,阻止胶粒聚结合并;而电位离子和反离子形成的溶剂化膜,也会阻隔胶粒的聚结合并。
由于纯化的Fe(OH)3溶胶具有这种聚结稳定性,从而可以存放数年而不聚沉。
无机及分析化学习题与答案
第一章 物质的聚集状态一.选择题( D ) 1、今有0.4000mol ·L -1HCl 溶液1L ,欲将其配制成浓度为0.6000mol ·L -1溶液,需加入1.0000mol ·L -1HCl 多少毫升?A 、200.00mlB 、300.00mlC 、400.00mlD 、500.00ml( B ) 2、5.0 g 某聚合物溶于400 cm 3水中,20℃时的渗透压为100 Pa ,则该聚合物的分子量为A. 4.0 × 106B. 3.0 × 105C. 2.1 × 104D. 3.0 × 102( D ) 3、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用于真实气体的条件是A. 低温、高压B. 高温、高压C. 低温、低压D. 高温、低压( D ) 4、下列稀溶液,渗透压最小的是A. 0.02 mol ⋅L -1NaCl ;B. 0.02mol ⋅L -1CaCl 2;C . 0.02 mol ⋅L -1HAc ;D. 0.02 mol ⋅L -1葡萄糖。
二.填空题:1、渗透现象所必备的条件是(1) ;(2) 。
半透膜,膜两边存在浓度差2、临床实践中,对患者输液的原则为 ,如常用的生理盐水浓度为 。
等渗溶液、0.9%(W/V) 或0.154 mol/L三.是非判断题(对的打“√ ”错的打“×”)( × )1、盐碱地中的植物不容易存活,甚至枯萎,这主要是土壤溶液的渗透压太小所引起的。
( × )2、可以将低温低压下的真实气体,看成理想气体来处理。
( × )3、在一定的温度下,将相同质量的葡萄糖和蔗糖溶于相同体积的水中,则两溶液的沸点升高和凝固点下降值相同。
四.简答题1、农田施化肥时,化肥的浓度不能过高。
答:化肥浓度过高时,就会造成土壤溶液的浓度大于作物根毛细胞液的浓度.根据渗透压原理,使根毛细胞液中的水分渗透到土壤溶液中去,这样根毛细胞不但吸收不到水分,反而还要失去水分,从而使植物萎蔫,即俗话说的“烧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分散体系1-1 3%Na 2CO 3溶液的密度为1.03g ·ml -1,配制此溶液200ml ,需用Na 2CO 3·10H 2O 多少g?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解:设所需Na 2CO 3m 克,则m =ρ·V ·3%=1.03 g ·ml -1×200 ml ×3%=6.18gm(Na 2CO 3·10H 2O) = 6.18 ×286 / 106 = 16.7 (g)c(Na 2CO 3)=m/[M(Na 2CO 3)·V]=6.18÷(106×0.200)=0.292(mol ·L -1)1-2 为了防止500ml 水在268K 结冰,需向水中加入甘油(C 3H 8O 3)多少克? 解:设需加入甘油x 克,根据题意ΔT f =273-268=5(K )ΔT f =K f ·b (B )5K =1.86K ·kg ·mol -1×[x ÷M (C 3H 8O 3)÷0.5]x =(92g ·mol -1×5K ×0.50kg )÷1.86K ·kg ·mol -1x =123g1-3某水溶液,在200g 水中含有12.0g 蔗糖(M=342),其密度为1.022g ·ml -1,,试计算蔗糖的摩尔分数,质量摩尔浓度和物质的量浓度。
解:x(蔗糖)=n(蔗糖)/[n(蔗糖)+n(水)]=(12.0÷342)÷[(12.0÷342)+(200÷18.0)]=0.035÷[0.035+11.1]=0.035÷11.15=0.00314b(蔗糖)= n(蔗糖)/m(水)=0.035÷(200×10-3)=0.175mol ·kg -1c(蔗糖)= n(蔗糖)/V(溶液)=0.035÷[(200+12.0)/1.022]=0.169 mol ·L -11-4 101mg 胰岛素溶于10.0ml 水中,该溶液在298K 时的渗透压为4.34kPa ,求胰岛素的摩尔质量。
解:π=c 胰RT=n 胰RT/V n 胰=m 胰/M 胰1115766010.034.429831.8101.0---⋅=⨯⨯⋅⋅⋅⨯⋅mol g LkPa K mol K L kPa g V RT m M ==胰胰π 1-5实验测定未知物水溶液在298K 时的渗透压为750kPa ,求溶液的沸点和凝固点。
解:溶液的浓度为:c= π/ RT =750kPa /(8.314kPa ·L ·K -1·mol -1×298K)=0.303mol ·L -1≈0.303mol ·kg -1 ΔT b =K b ·b 未≈0.512K ·kg ·mol -1×0.303 mol ·kg -1=0.155KT b = 373.15 + 0.155 = 373.31 (K)ΔT f =K f ·b 未≈1.86K ·kg ·mol -1×0.303 mol ·kg -1=0.564KT f = 273.15 – 0.564 = 272.59 (K)1-6 某一学生测得CS 2(l)的沸点是319.1K ,1.00mol ·kg -1S 溶液的沸点是321.5K ,当1.5gS 溶解在12.5g CS 2中时,这溶液的沸点是320.2K ,试确定S 的分子式。
解:CS 2的K b 可由下式求出:K b =ΔT b /b(S)=(321.5K-319.1K)/1.00 mol ·kg -1=2.4K ·kg ·mol -118.2615.12)1.3192.320(10005.140.210002-⋅=⨯-⨯⨯⋅∆⋅mol g m T m K M CS b S b S == M s =261.8÷32≈8 则硫的分子式为S 81-7 人体血浆的凝固点为272.5K ,求310K 时渗透压。
解:人体血浆的浓度为c ≈ΔT f /K f = (273.15-272.5)/1.86=0.349mol ·L -1π=c RT=0.349 mol ·L -1×8.314kPa ·L ·K -1·mol -1×310K =899.5kPa1-8 今有两种溶液,一种为3.6g 葡萄糖(C 6H 12O 6)溶于200g 水中,另一种为20.0未知物溶于500g 水中,这两种溶液在同一温度下结冰,计算未知物的摩尔质量。
解:这两种溶液在同一温度下结冰,说明它们的b B 相等。
)()(M )()()(M )(水未知物未知物=水葡萄糖葡萄糖m m m m ' 500.0)(M 0.20200.01806.3未知物= M(未知物)=400g ·mol -1 1-9 293K 时,葡萄糖(C 6H 12O 6)15g 溶于200g 水中,试计算该溶液的蒸气压、沸点、凝固点和渗透压。
(已知293K 时的p *=2333.14kPa)解:K 蒸=p *·M A =2333.14kPa ×0.018kg ·mol -1=42.0 kPa ·kg ·mol -1Δp= K 蒸b(葡萄糖)=42.0×(15÷180)/0.200=42.0×0.417=17.5kPap = 2333.14 – 17.5 = 2315.6 (kPa)ΔT b =K b ·b(葡萄糖)=0.512×0.417=0.21KT b = 373.15 + 0.21 = 373.36 (K)ΔT f =K f ·b(葡萄糖)=1.86×0.417=0.78KT f = 273.15 – 0.78 = 272.37 (K)π= cRT ≈ bRT = 0.417×8.314×293 = 1015.8 (kPa)1-10 试比较MgSO 4,K 3[Fe(CN)6],和AlCl 3三种电解质在下列两种情况中凝结值大小的顺序。
(1)0.01mol ·L -1 AgNO 3溶液和0.03mol ·L K 2CrO 4(1)0.001mol ·L -1 AgNO 3溶液和0.01mol ·L KBr 溶液等体积混合制成的AgBr 溶胶(2)0. 01mol ·L -1AgNO 3溶液和0.001mol ·L KBr 溶液等体积混合制成的AgBr 溶胶 解:(1)因为KBr 过量所得AgBr 溶胶为负溶胶,决定AgBr 负溶胶凝结值大小的因素为电解质中阳离子电荷的多少,电荷愈多,凝结值愈小,所以其凝结值由大到小的顺序为,K 3[Fe(CN)6]> MgSO 4>AlCl 3。
(2)因为AgNO 3过量所得AgBr 溶胶为正溶胶,决定AgBr 负溶胶凝结值大小的因素为电解质中阴离子电荷的多少,电荷愈多,凝结值愈小,所以其凝结值由大到小的顺序为,K 3[Fe(CN)6]< MgSO 4<AlCl 3。
1-11 为制备AgI 负溶胶,应向25ml0.016 mol ·L –1的KI 溶液中最多加入多少毫升的0.005 mol ·L –1的AgNO 3溶液?解:要制备负溶胶,则I -要多一些,所以:3005.0016.025AgNO V ⨯>⨯)(80005.0016.0253ml V AgNO =⨯<∴ 1-12 混合等体积0.008mol ·L -1AgNO 3溶液和0.003mol ·L -1的K 2CrO 4溶液,制得Ag 2CrO 4溶胶,写出该溶胶的胶团结构,并注明各部分的名称,该溶液的稳定剂是何种物质? 解:因为AgNO 3过量,电位离子是Ag +,也是稳定剂,胶团结构为:[(Ag 2CrO 4)m ·nAg +·(n-x)NO 3-]x+·xNO 3-,胶核:(Ag 2CrO 4)m ,胶粒:[(Ag 2CrO 4)m ·nAg +·(n-x)NO 3-]x+,胶团:[(Ag 2CrO 4)m ·nAg +·(n-x)NO 3-]x+·xNO 3-,电位离子:Ag +反离子:NO 3-1-13 苯和水混合后加入钾肥皂摇动,得到哪种类型的乳浊液;加入镁肥皂又将得到哪种类型的乳浊液?解:钾肥皂是亲水型乳化剂,形成水包油型乳浊液。
镁肥皂是亲油型乳化剂,形成油包水型乳浊液。
1-14 现有0.01 mol ·L -1AgNO 3溶液和0.01 mol ·L -1KI 溶液,欲制AgI 溶胶,在下列四种条件下,能否形成AgI 溶胶?为什么?若能形成溶胶,胶粒带何种电荷?(1) 两种溶液等体积混合;(2) 混合时一种溶液体积远超过另一种溶液;(3) AgNO 3溶液体积稍多于KI 溶液;(4) KI 溶液体积稍多于AgNO 3溶液。
解:(1) 不能;反应完后,没有剩余的电位离子,恰好生成AgI 沉淀;(2) 不能;由于过多的剩余电解质溶液也能使溶胶凝结;(3) 能;AgI 颗粒能吸附少量的Ag +而形成溶胶粒子;溶胶粒子正电荷。
(4) 能;AgI 颗粒能吸附少量的I -而形成溶胶粒子;溶胶粒子负电荷。
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基础2-1 什么叫状态函数?什么叫广度性质?什么叫强度性质?解:体系的性质是由体系的状态确定的,这些性质是状态的函数,称为状态函数; 体系的广度性质在数值上与体系中物质的量成正比,即具有加和性。
体系某一广度性质的数值等于体系中各部分该广度性质的加和。
体系的强度性质在数值上与体系中物质的量无关,即不具有加和性。
平衡体系某一强度性质的数值与体系中任一部分该强度性质的数值相等。
2-2 自发过程的特点是什么?解:(1)自发过程具有方向性;(2)自发过程具有一定的限度;(3)进行自发过程的体系具有做有用功(非体积功)的能力。
2-3 什么叫混乱度?什么叫熵?它们有什么关系?解:混乱度也称为无序度,它的大小与体系中可能存在的微观状态数目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