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中考总结(可打印)
初中中考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2020打印版)
![初中中考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2020打印版)](https://img.taocdn.com/s3/m/2eb26591b4daa58da1114a4a.png)
中考初中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2020版)物理知识的应用(一)1.声呐发出超声波(声速):测距和定位,如测海深。
雷达发出无线电波(光速):判断物体的位置.2.密度:鉴别物质,判断物体是否空心,判断物体的浮沉。
3.二力平衡: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测滑动摩擦力,测浮力。
4.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可制成重垂线、水平器。
5.液体的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水坝下部建造得比上部宽,潜水深度有限定。
6.连通器的液面要相平:茶壶、锅炉水位器,自动喂水器,用U形管判断水平面。
7.相互作用力:游泳,划船,起跑、跳远向后蹬,跳高向下蹬8.大气压:自来水笔吸墨水,抽水机,茶壶盖上开一小孔,用吸管吸饮料,针管吸药液。
9:物体的浮沉条件:密度计,轮船,气球,飞艇,潜水艇,孔明灯,盐水选种,测人体血液的密度,解释煮食物(如饺子)时,生沉熟浮等10.杠杆的平衡条件:判断杠杆是省力还是费力(看力臂,动力臂长省力),求最小动力(在杠杆上找到离支点最远的点画出最长力臂),判断动力变化情况,进行有关计算11.镜面反射:解释黑板“反光”;晚上看路时判断水面还是地面。
漫反射:能从各个方向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电影屏幕要粗糙。
12.平面镜成像:镜前整容,纠正姿势;制成潜望镜;万花筒;墙上挂大平面镜,扩大视觉空间;改变光路(如将斜射的阳光,竖直向下反射照亮井底);自行车尾灯;平面镜转过θ角,反射光线改变2θ角。
13.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粗测凸透镜的焦距,得到平行光,聚光的亮点有大量的能量可点火、烧断物体。
14.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制成变阻器(通过改变电阻丝的长度来改变电阻),油量表,制成简单调光灯,导线不用铁丝用铜丝,电热器的电阻要用镍铬丝15.蒸发致冷:吹电风扇凉快,泼水降温,包有酒精棉花的温度计示数低于室温,擦酒精降温16.升华致冷:用干冰人工降雨、灭火,在舞台上形成“烟”雾17.液体的沸点随液面上方气压的增大(减小)而升高(降低):高山上煮不熟饭,要用高压锅。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完美打印word版(中考必背)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完美打印word版(中考必背)](https://img.taocdn.com/s3/m/1c1f6852763231126fdb112e.png)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
真空不能传声。
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
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
(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 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
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
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
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物态变化知识归纳1. 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
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 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
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
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
4. 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中考物理知识点总结6篇
![中考物理知识点总结6篇](https://img.taocdn.com/s3/m/63218a21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e1.png)
中考物理知识点总结6篇第1篇示例:中考物理知识点总结一、力与运动1. 力的定义:力是使物体产生形变或者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
2. 力的分类:接触力、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3. 力的合成:多个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时,可用合力代替这些力。
4. 力的平衡: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合力为零。
二、简单机械1. 杠杆原理:力的乘积等于力臂的乘积。
2. 斜面原理:斜面上的力可以分解成垂直于斜面和平行于斜面的两个分力。
3. 滑轮原理: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但不能改变力的大小。
三、能量与功1. 能量的定义:能量是物体所具有的做功能力。
2. 功的定义:当力作用在物体上,使物体发生位移时,力对物体所做的功。
3. 机械能:由动能和势能组成。
4. 守恒原理:在一个封闭系统内,总能量守恒。
四、热学1. 温度:物体表征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2. 热量:热能的转移形式,是使物体温度升高或降低的原因。
3. 内能:物体内部分子或原子所具有的能量。
4. 热传导:热量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的过程。
五、光学1. 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均匀介质中传播时近似为直线传播。
2. 光的反射:光线从一种介质射到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反射现象。
3. 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射到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折射现象。
4. 凸透镜:成像原理为光线经过凸透镜能形成实像或者虚像。
六、电学1. 电荷:带电体所带有的属性。
2. 电流: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积的电荷量。
3. 电压:单位电荷所具有的势能。
4. 电阻: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以上便是中考物理知识点的总结,希望通过学习和理解这些知识点,同学们能够在中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祝愿大家考试顺利,取得理想的成绩!第2篇示例:中考物理知识点总结物理是一门研究物质运动规律和能量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是中学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
在中考中,物理常常是学生们的难点之一。
下面就对中考物理知识点进行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复习和备考。
初中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打印版
![初中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打印版](https://img.taocdn.com/s3/m/fba3625f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232fa4a.png)
初中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打印版初中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力和运动1. 力的概念和性质:力是改变物体状态的原因,具有大小和方向。
2. 力的分类:接触力和非接触力。
3. 牛顿第一定律: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受力平衡。
4.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
5.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6. 摩擦力: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7. 重力:物体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
8. 弹力:弹性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的恢复力。
二、能量和能量转化1. 能量的概念:物体做功能产生能量。
2. 功的定义和计算:功等于力乘以位移。
3. 功与能量的关系:功是能量的转化形式。
4. 势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5. 动能:物体运动具有的能量。
6. 能量守恒定律:封闭系统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
7. 能量转化:能量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如热能、电能等。
8. 机械能守恒:在无外力做功的情况下,机械能保持不变。
三、光学1. 光的传播:光是一种电磁波,沿直线传播。
2. 光的反射:光在边界上发生反射。
3. 光的折射:光在介质中传播时发生折射。
4. 光的色散:不同波长的光在介质中传播时折射角不同,产生色散现象。
5. 凸透镜:凸透镜具有使光线汇聚的作用。
6. 凹透镜:凹透镜具有使光线发散的作用。
7. 光的成像:透镜将光线汇聚或发散,形成实像或虚像。
四、电学1. 电荷和电场:电荷是电的基本单位,电场是电荷周围的力场。
2. 电流和电路:电流是电荷的流动,电路是电流的路径。
3. 电阻和电阻定律:电阻是电流受到阻碍的程度,电阻定律描述了电流与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
4. 并联电路和串联电路:并联电路电流相同,电压不同;串联电路电压相同,电流不同。
5. 电能和电功率:电能是电荷通过电路转化的能量,电功率表示单位时间内消耗的电能。
6. 电池和电源: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电源是提供电能的装置。
中考物理知识点归纳完整版
![中考物理知识点归纳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d8c08e61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1d.png)
中考物理知识点归纳完整版一、运动和力1.运动的描述和计算2.力的概念和单位3.牛顿三定律4.斜抛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5.摩擦力和弹力6.动能和功率的计算7.力、功和能的转化二、热学1.温度和热量的概念2.热传导、热辐射和热对流3.热膨胀和热收缩4.定压和定容热容量的计算5.相变和相变潜热6.气体状态方程7.热能和功的转化三、光学1.光的传播和反射2.光的折射和光的折射定律3.凸透镜和凹透镜4.双凸透镜和双凹透镜的成像规律5.光的波长和频率6.光的干涉和光的衍射四、电学1.电荷、电流和电压的概念2.电功率和电能的计算3.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特点和计算4.欧姆定律和功率定律5.电阻的概念和计算6.并联电阻和串联电阻的计算7.电磁感应和发电机原理五、能源与能量转化1.能源的概念和分类2.火力、水力和风力发电3.核能与核反应4.太阳能利用和太阳能电池5.电能守恒和机械能守恒6.能量转化和能量效率的计算六、声学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2.声音的特性和振动3.音的高低和音符的区分4.多个声源的叠加和差别5.回声和共鸣6.声波的频率和波长7.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七、化学1.物质的组成和性质2.元素的周期表和元素符号3.化学键的形成和键的强度4.化学反应和化学方程式5.酸、碱和盐的概念和性质6.酸碱中和反应和酸碱指示剂7.摩尔浓度和溶液的稀释计算以上是中考物理的知识点归纳,希望可以帮助大家对中考物理知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中考必备】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珍藏版)
![【中考必备】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珍藏版)](https://img.taocdn.com/s3/m/721b60b7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1c.png)
中考物理知识梳理(内部资料)中考物理知识梳理目录目录八年级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第2节运动的描述第3节运动的快慢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第二章声现象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第2节声音的特性第3节声的利用第4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第三章物变态化第1节温度第2节熔化和凝固第3节汽化和液化第4节升华和凝华第四章光现象第1节光的直线传播第2节光的反射第3节平面镜成像第4节光的折射第5节光的色散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第1节透镜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第4节眼睛和眼镜第5节显微镜和望远镜第六章质量与密度第1节质量第2节密度第3节测量物质的密度第4节密度与社会生活八年级下册第七章力第1节力第2节弹力第3节重力第八章运动和力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第2节二力平衡第3节摩擦力第九章压强第1节压强第2节液体的压强第3节大气压强第4节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第十章浮力第1节浮力第2节阿基米德原理第3节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1节功第2节功率第3节动能和势能第4节机械能及其转化第十二章简单机械第1节杠杆第2节滑轮第3节机械效率九年级全册第十三章热和能第1节分子热运动第2节内能第3节比热容第十四章内能的利用第1节内能的利用第2节热机第3节热机效率第十五电流和电路第1节电荷摩擦起电第2节电流和电路第3节串联和并联第4节电流的强弱第5节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第十六章电压电阻第1节电压第2节串、并联电路电压的规律第3节电阻第4节变阻器第十七章欧姆定律第1节电阻上的电流跟两端电压的关系第2节欧姆定律及其应用第3节电阻的测量第十八章电功率第1节电能第2节电功率第3节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第4节焦耳定律及其应用第十九章生活用电第1节家庭电路第2节家庭电路电流过大的原因第3节安全用电第二十章电与磁第1节磁现象磁场第2节电生磁第3节电磁铁电磁继电器第4节电动机第5节磁生电第二十一章信息的传递第1节现代顺风耳──电话第2节电磁波的海洋第3节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第4节越来越宽的信息之路第二十二章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第1节能源家族第2节核能第3节太阳能第4节能量的转化和守恒第5节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第一章机械运动基础知识梳理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米(m)、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电子版中考知识点总结物理
![电子版中考知识点总结物理](https://img.taocdn.com/s3/m/1d70f004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e0.png)
电子版中考知识点总结物理一、运动1. 运动的基本概念:位置、时间、速度、加速度等。
2. 运动的描述方法:位置-时间图、速度-时间图等。
3. 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
4. 抛体运动:平抛运动、斜抛运动。
二、力和运动1. 力的概念及分类:重力、弹力、摩擦力、浮力等。
2. 牛顿运动定律:惯性定律、运动定律、作用-反作用定律。
3. 力的合成与分解:平行力的合成与分解、三角形法则。
4. 动能和动能定理:动能的计算、动能定理的应用。
三、压强和浮力1. 压强的概念及计算:压强的定义、压强的计算公式。
2. 气体的压强:大气压力、气压计、气压的应用。
3. 浮力:浮力的概念、浮力的计算、物体浸没条件。
四、机械能和能量守恒1. 机械能:动能、势能的概念及计算。
2. 能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的基本原理、应用实例。
3. 功和功率:功的概念、功的计算、功率的概念及计算。
五、声学1. 声波的传播:声波的特点、声波的传播规律。
2. 声速:声速的计算、声速的影响因素。
3. 声的特性:音调、音量、音色等。
六、光学1. 光的反射:反射定律、反射的应用。
2. 光的折射:折射定律、折射率、折射的应用。
3. 光的成像:凸透镜成像规律、凹透镜成像规律。
七、电学1. 电荷和电场:电荷的性质、电场的特点。
2. 电流和电阻:电流的概念、电阻的影响因素。
3. 电路:串联电路、并联电路、混合电路。
总的来说,物理学是一门基础性科学,它揭示了世界的运行规律,为我们解释周围世界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在中考中,通过对物理知识点的掌握,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提高物理科学素养。
希望以上总结对学生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完美打印(-中考必背)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完美打印(-中考必背)](https://img.taocdn.com/s3/m/664e81a2f8c75fbfc77db29a.png)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
真空不能传声。
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
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
(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
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
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
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物态变化知识归纳1. 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
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 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
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
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
4. 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中考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大全
![中考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f8bdb13e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200f760.png)
中考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大全中考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大全中考物理知识点的复习,关键在于理解和记忆。
必背的知识点一定要整理出来,以下是小编准备的一些中考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仅供参考。
中考物理知识点汇总1. 力学:- 牛顿第一定律、第二定律和第三定律;- 滑动摩擦力、静摩擦力和滚动摩擦力;- 动量守恒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 重力和万有引力定律;- 斜抛运动和匀加速直线运动。
2. 光学:- 光的反射和折射;- 光学仪器:平面镜、凸透镜和凹透镜;- 光的波粒二象性;- 光谱分析。
3. 热学:- 温度和热量的定义和单位;- 物态变化:凝固、熔化、汽化和凝结;- 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 热传递方式:传导、对流和辐射。
4. 电学:- 静电场和电场强度;- 电荷守恒定律和库仑定律;- 直流电路: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和电功率;- 磁场和磁力。
当然,中考物理还有其他一些需要注意的知识点,如下所示:5. 声学:- 声的特性:频率、音强、音速和波长;- 音的传播:声波在各种介质中的传播特性;- 声音的反射和吸收。
6. 真空技术:- 真空的定义和测量;- 真空技术的应用:真空泵和真空容器。
7. 物质的结构与性质:- 物质的三态和物质的状态变化;- 常见的物质:金属、非金属、半金属和合金。
8. 核能和原子能:- 原子结构:原子核、电子和质子;- 放射现象和放射性物质;- 核反应和核能;9. 电磁学:- 电场和磁场的基本概念;- 洛伦兹力和楞次定律;- 感应电动势和变压器。
10. 动力学:- 等加速度直线运动和圆周运动;- 物体受力的平衡和斜面问题;- 力的合成、分解和分解的应用。
11. 流体力学:- 流体的性质和基本假设;- 流速和流量、连通性原理;- 伯努利方程和帕斯卡原理。
12. 实验仪器和测量:- 容积管、弹簧测力计、量角器等常用实验仪器;- 常见物理量的测量和单位;中考物理:如何解决复习难题?初中物理考试的难主要有三方面:计算难,实验难,概念难。
中考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
![中考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bb6878c7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9b.png)
中考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物理是自然科学的一门基础学科,它研究物质、能量和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下面是中考物理知识点的完整总结归纳:1. 物理量与单位:1.1 量:物理现象可观测或可对物理变化进行观测的属性。
1.2 物理量:可以用物理定律或物理关系表示的量。
1.3 单位:为了度量物理量大小而规定的已知大小和符号的量。
2. 测量与误差:2.1 测量:用已知的物理量去比较未知物理量的过程。
2.2 误差:测量结果与被测量的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2.3 精确度与准确度:精确度指一组测量结果的接近程度;而准确度指测量结果与被测量的真实值之间的接近程度。
3. 运动学:3.1 位移:物体从一个位置到另一个位置的变化量。
3.2 速度:物体单位时间内移动的位移。
3.3 加速度:物体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
3.4 全程等速运动:速度恒定,加速度为0。
3.5 直线等加速度运动:加速度恒定但不为零。
4. 动力学:4.1 牛顿定律: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力是使物体发生变化的原因;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相等且方向相反。
4.2 力的合成与分解:力可分解为多个力的合成,合成力可分解为多个力。
力合成或分解的方向通过平行四边形法则或三角形法则来确定。
4.3 弹力:当物体变形时,物体内产生的恢复力。
5. 能量与功:5.1 功:力对物体施加的作用。
5.2 功的计算公式:功 = 力 ×位移× cosθ5.3 功率: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
5.4 功率的计算公式:功率 = 功 ÷时间5.5 动能:物体具有的由于运动而具备的能量。
5.6 动能公式:动能 = ½ ×质量 ×速度²6. 静电学:6.1 电荷:物体的基本属性,可为正电荷或负电荷。
6.2 静电力:由带电体间的电荷作用产生的力。
6.3 库仑定律:两个带电体之间的静电力与它们的电荷量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6.4 两种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形式:吸引和排斥。
(完整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完美打印Word版(-中考必背)
![(完整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完美打印Word版(-中考必背)](https://img.taocdn.com/s3/m/021ecba55901020206409c60.png)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
真空不能传声。
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
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
(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
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
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
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物态变化知识归纳1. 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
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 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
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
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
4. 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打印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打印](https://img.taocdn.com/s3/m/5604c339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db.png)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打印一、力和运动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间相互作用的一种方式,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形状。
2. 力的分类:重力、弹力、摩擦力、支持力、拉力、压力等。
3. 力的合成与分解:同一直线上的力可以进行合成与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
4. 牛顿运动定律:- 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除非受到外力作用。
- 第二定律(动力定律):F=ma,即力等于质量乘以加速度。
- 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5. 运动的描述:- 速度: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单位是米每秒(m/s)。
- 加速度: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单位是米每秒平方(m/s²)。
- 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大小和方向均不变的运动。
- 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恒定的直线运动。
二、压强和浮力1. 压强:压力与受压面积之比,单位是帕斯卡(Pa)。
2. 液体压强: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的压力,与液体密度和深度有关。
3. 大气压强:大气对地面的压力,与海拔高度和天气有关。
4. 浮力:物体浸入液体或气体中时受到的向上的力,大小等于物体所排液体或气体的重量。
5. 阿基米德原理: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它所排开液体的重量。
三、能量和能量守恒1. 能量:物体所具有的能够进行工作的能力。
2. 动能:运动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
3. 势能:物体由于位置或状态而具有的能量,包括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4. 机械能守恒定律:在没有非保守力作用的情况下,系统的机械能(动能+势能)保持不变。
5. 能量转化和转移:能量可以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但不能被创造或消失。
四、电学基础1. 电荷:物质的一种基本性质,分为正电荷和负电荷。
2. 电流:电荷的定向移动,单位是安培(A)。
3. 电压:驱动电荷移动形成电流的力,单位是伏特(V)。
4. 电阻:阻碍电流流动的程度,单位是欧姆(Ω)。
中考物理知识点总结pdf
![中考物理知识点总结pdf](https://img.taocdn.com/s3/m/8589e95a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b6.png)
中考物理知识点总结pdf第一章物理学科基础知识1. 系统、客体、物质、物理学的基本概念2. 科学研究、自然科学和物理学3. 实验、观测、数据和物理学研究方法4. 物理学与科技、生产、生活的关系第二章基本物理量和相应的单位1. 基本物理量及其相应的单位(长度、质量、时间、电流强度、热量、物质的量、光强度)2. 密度的物理意义及单位3. 各种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第三章测量物理量1. 测量物理量的方法和步骤2. 误差及误差的类型3. 误差分析的方法第四章计算物理量1. 计算物理量的方法和步骤2. 有效数字及其计算3. 各种类型的物理量的计算第五章物质量、质量和体积1. 质量、质量和体积的基本概念2. 物质的密度及其计算3. 密度和相对密度第六章物质的变化1. 物质的分子结构2. 物质的物态变化和化学反应3. 物质的热学变化第七章运动的基础知识1. 运动的基本概念2. 微元位移和瞬时速度3. 平均速度和平均速度4. 平均加速度和瞬时加速度第八章物体运动规律1. 物体的匀速直线运动的描述2. 物体的变速直线运动的描述3. 物体在曲线运动中的描述4. 物体的自由落体运动第九章物体受力分析1. 物体受力的基本概念2. 物体受多个力的合成3. 物体受力分析的方法第十章质点系的平衡1. 质点系平衡的条件2. 平衡力的特点和分析第十一章力与运动1. 牛顿运动定律及其应用2. 物体的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3. 物体的运动规律和应用第十二章力的工作和能量1. 力的功和功率2. 力的机械能和非机械能3. 动能和势能的计算第十三章力的叠加原理1. 等效力的概念2. 分解力的概念3. 叠加力的规律第十四章热学基础知识1. 温度的物理概念2. 热量的物理概念3. 内能的概念和计算第十五章热力学1. 理想气体和状态方程2. 理想气体的等温变化和等容变化3. 理想气体的绝热变化和等压变化第十六章热力学第二定律1. 熵的概念2. 卡诺循环和热机效率3.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内容第十七章电学基础知识1. 电荷的基本性质2. 电阻的基本性质3. 法拉第电磁感应和自感现象第十八章电流和电路1. 电流的基本概念2. 电阻的串联和并联3. 电流的测量和计算第十九章电场和电势1. 电场的概念和性质2. 电场力和电场线3. 电势的概念和计算第二十章电场中的静电作用1. 电荷在电场中的受力情况2. 均匀电场中的电荷受力分析3. 非均匀电场中的电荷受力分析第二十一章电场中的电容器1. 电容器的基本性质2. 电容器的等效电容和串并联3. 电容器的充放电过程第二十二章电流的磁场作用1. 安培力的概念和规律2. 安培环路定理和安培法则3. 电流的磁场效应和磁场线第二十三章磁场中的电流作用1. 磁场中的导线受力2. 磁场中的螺线管现象3. 磁感应强度的计算第二十四章电磁感应1. 法拉第电磁感应现象2. 发电和电动机原理3. 互感与自感现象第二十五章电磁波1. 电磁波的基本概念2. 电磁波的传播特性3. 电磁波的应用和危害第二十六章光学1. 光的自然和光学基本概念2. 光的反射和折射3. 光的干涉和衍射第二十七章元素和化合物1. 原子和分子的结构2. 元素周期律和元素的分类3. 化合物的性质和分类第二十八章化学反应1. 化学反应的概念和类型2. 化学反应的速度和规律3. 化学反应的热学和平衡第二十九章物质的分离和提纯1. 物质的物理分离和提纯方法2. 物质的化学分离和提纯方法3. 物质的分析和鉴别第三十章化学能量1. 燃烧和燃烧热2. 一级和二级反应的化学能变化3. 化学能量的转化和应用第三十一章物质的结构和性质1. 物质的分子和离子结构2. 物质的性质和结构关系3. 物质的性质和应用第三十二章物质的物理性质1. 物质的物理状态和性质2. 物质的密度和相对密度3. 物质的比热和热传导第三十三章物质的化学性质1. 化学物质的腐蚀和稳定性2. 化学物质的反应类型3. 化学物质的用途和应用以上是中学物理知识点的总结,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初中物理中考必考知识点汇总(共73个)(表格版)
![初中物理中考必考知识点汇总(共73个)(表格版)](https://img.taocdn.com/s3/m/84e54c21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78.png)
难点
(四)压强和浮力(6个考点)
1
压强
压力压强的概念、压力的作用效果、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易错点有三个:
①理解分清压力和压强;
②压力与重力的联系与区别;
③求压强时受力面积的判断。
2
液体的压强
要知道液体内部有压强及其特点
3
大气压强
大气压强的存在、产生、相关现象的解释
【重点】大气压强生活中的应用。
4
液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并用其解释有关现象
【易错点】学生容易理解为飞机是靠浮力上升的。
5
浮力
浮力的方向、测量、计算方法、阿基米德原理及其解释相关现象
【重点】浮力的实验探究过程
6
浮力的利用
㈠物体的浮沉条件;
㈡浮力的应用:轮船、潜水艇、气球和飞艇的浮沉原理
(五)功和机械能(5个考点)
中考物理必考知识点汇总
一、声现象(4个考点)
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声音的产生及其传播
2
声音的特性
区分音调、响度与音色
3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防治噪声
4
声的利用
声的利用
二、光学(两大块)
(一)光现象(5个考点)
1
光的传播
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2
光的反射
光的反射规律及其光的反射现象
3
平面镜成像
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原理、现象及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方案
4
密度
中考热点
5
测量物质的密度
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二)运动和力(6个考点)
1
机械运动
机械运动、参照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解释
中考物理知识点总结完整版免费
![中考物理知识点总结完整版免费](https://img.taocdn.com/s3/m/286aa116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f1.png)
中考物理知识点总结完整版免费中考物理知识点总结完整版免费中考复习物理时应当重点复习一些很有可能考到的知识点。
那么关于中考物理知识点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准备的一些中考物理知识点总结完整版,仅供参考。
中考物理重要知识点力学:1、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间有空隙,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2、刻度尺读数需要读到分度值下一位3、误差不是错误,误差不可避免,错误可以避免4、使用刻度尺测量时可以采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减小误差5、量筒不但可以测量液体的体积,还可以用“排水法”测量固体的体积6、利用天平测量质量时应“左物右码”7、同种物质的密度还和状态有关(水和冰同种物质,状态不同,密度不同)8、物质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参照物而言的9、相对于参照物,物体的位置改变了,即物体运动了10、参照物的选取是任意的,被研究的物体不能选作参照物11、平均速度表示一段时间或路程内物体运动快慢程度而瞬时速度表示某一位置或某一时间点物体运动快慢程度12、水的密度:ρ水=1.0×103kg/m3=1 g/ cm313、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14、通常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其次是液体,气体15、乐音和噪声没有严格的界限,与地点、时间、环境及人的心情都有关系16、乐音三要素:①音调(声音的高低)②响度(声音的大小)③音色(辨别不同的发声体)17、防治噪声三个环节:①声源处②传输路径中③人耳处18、超声波的速度比电磁波的速度慢得多(声速和光速)19、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20、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①使物体发生形变②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21、判断物体运动状态是否改变的两种方法: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其中一个改变,或都改变,运动状态改变②如果物体不是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运动状态改变22、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23、力的示意图是简单的画法(不用分段)24、弹簧测力计是根据拉力越大,弹簧的形变量就越大这一原理制成的。
初中物理教研组中考总结(3篇)
![初中物理教研组中考总结(3篇)](https://img.taocdn.com/s3/m/9d728e8e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e5.png)
第1篇一、前言随着中考的结束,我们初中物理教研组对本次中考进行了全面总结。
本次中考,我们教研组全体教师齐心协力,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在此,我们对过去一年的工作进行总结,以期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借鉴和改进。
二、中考成绩分析1.总体成绩本次中考,我组学生在物理学科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具体数据如下:(1)平均分:XX分,高于全市平均水平XX分。
(2)及格率:XX%,高于全市平均水平XX%。
(3)优秀率:XX%,高于全市平均水平XX%。
2.各班级成绩分析通过对各班级成绩的分析,我们发现以下情况:(1)优秀班级:XX班、XX班,这两班级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均较高。
(2)进步班级:XX班、XX班,这两班级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较上年有所提高。
(3)有待提高班级:XX班、XX班,这两班级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较低,需要进一步加强教学。
三、教学工作总结1.加强集体备课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我们教研组积极开展集体备课活动。
通过集体备课,教师们共同研究教材、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形成了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
2.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我们教师注重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
3.注重实验教学实验教学是物理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教研组重视实验教学,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4.加强课堂管理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我们教师加强课堂管理,严格要求学生遵守课堂纪律,确保课堂秩序井然。
5.关注学生心理健康中考期间,我们教师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为学生提供心理疏导,帮助学生顺利度过中考。
四、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1.存在问题(1)部分学生对物理学科兴趣不高,学习积极性不足。
(2)实验教学设施有待完善,部分实验难以开展。
(3)部分教师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创新。
2.改进措施(1)加强学科兴趣培养,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中考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
![中考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052b1abc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1665b6c.png)
中考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本文将对初三物理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帮助学生更好地复和准备中考。
一、物质的组成和性质- 原子的结构组成:包括原子核和电子壳层,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电子壳层围绕原子核存在。
- 元素的概念: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具有一定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 化学符号和化学方程式:介绍了元素和化合物的简化表示方法。
二、力和运动- 物体的运动状态:包括静止、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 力和运动的关系:力是导致物体发生运动或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
- 速度和加速度:介绍了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 牛顿三定律:包括惯性定律、动力学定律和作用反作用定律。
三、光的传播和光的反射- 光的传播:光是通过空间传播的电磁波,具有直线传播和能量传播的特点。
- 光的反射规律:光在与界面相交时会发生反射,反射规律描述了入射角、反射角和法线之间的关系。
- 光的成像:通过平面镜和球面镜,形成了物体的虚像和实像。
四、电与磁- 电流和电路:电是带有电荷的物质运动所表现出来的现象,电路由电源、电路元件和导线组成。
- 电阻和电功率:引入了电阻的概念,以及电功率的计算方法。
- 磁的产生和磁场:电流通过导线时会产生磁场,磁场对磁铁和带电粒子有吸引和斥力作用。
- 电磁感应:当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或磁场发生变化时,产生的感应电动势会引起感应电流。
以上是初三物理的主要知识点总结归纳,希望能够对同学们的中考复习提供帮助。
详细的知识内容和计算方法,请参考相关教材和课堂讲解。
祝同学们取得优异的成绩!。
2024年初中中考物理知识点总结(二篇)
![2024年初中中考物理知识点总结(二篇)](https://img.taocdn.com/s3/m/f6e1eb7a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11d5402.png)
2024年初中中考物理知识点总结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1. 机械学1.1 运动学:包括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的定义、计算方法;平均速度、平均加速度的计算;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的描述和分析。
1.2 动力学:牛顿第一定律、第二定律、第三定律的内容和应用;质量、力、加速度之间的关系;力的合成与分解;斜面上物体的受力和运动分析。
1.3 能量和功:机械能的定义和计算方案;功的定义及功的计算;机械能的转化和守恒。
1.4 运动中的摩擦力:摩擦力的定义、特点和分类;滑动摩擦力和滚动摩擦力。
1.5 重力和万有引力:万有引力定律的表达和计算;重力的特点和应用;地球上物体的重量。
2. 声学2.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音的产生方式、传播方式和速度的计算;声波的特点。
2.2 声音的调制与利用:噪声、纯音和音乐的区别;音叉、弦乐器和吹管乐器的声音特点及原理。
2.3 声音的反射和回声:声音的反射规律和计算;回声产生的条件和利用。
2.4 声音的吸收和共鸣:声音在物体上的吸收规律和现象;共鸣现象和应用。
2.5 声音的音量和音调:音量与声波振幅的关系;音调与声波频率的关系;音调的高低和大小的判断与计算。
3. 光学3.1 光的传播:光的传播方式和速度的计算;光的直线传播、反射和折射。
3.2 光的成像:平面镜的成像规律和计算;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成像规律和计算;光的凸透镜组成像的特点。
3.3 光的颜色和光谱:光的三原色和三基色;光的分解与合成;光的干涉与衍射。
3.4 光的折射和光的色散:光的折射定律的表达和计算;光的色散现象和原理。
3.5 光的反射和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规律的表达和计算;光的直线传播的速度与频率的关系;声光二者速度差和应用。
4. 电学4.1 电流和电路:电流的定义和计算;电流的方向和电路元件的连接方式;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
4.2 电阻和电导:电阻的定义和计算;电阻的串并联和电阻率的计算。
4.3 电压和电动势:电压的定义和计算;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
(完整)中考物理总结,推荐文档
![(完整)中考物理总结,推荐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7a9e8ce8af1ffc4fff47ac2f.png)
中考物理总结第一章机械能1.一个物体能够做功,这个物体就具有能(能量)。
2.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
3.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4.势能分为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5.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
6.物体质量越大,被举得越高,重力势能就越大。
7.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的能。
8.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它的弹性势能就越大。
9.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的统称。
(机械能=动能+势能)单位是:J(焦耳)10.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互相转化的。
方式有:动能重力势能动能弹性势能。
11.自然界中可供人类大量利用的机械能有风能和水能。
第二章分子运动论初步知识1.分子运动论的内容是:(1)物质由分子组成;(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3)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2.扩散:不同物质相互接触,彼此进入对方现象。
3.固体、液体压缩时分子间表现为斥力大于引力。
固体很难拉长是分子间表现为引力大于斥力。
4.扩散:不同物质相互接触,彼此进入对方现象。
5. 分子是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6. 汤姆逊发现电子(1897年);卢瑟福发现质子(19xx 年);查德威克发现中子(19xx年);盖尔曼提出夸克设想(19xx年)。
7. 加速器是探索微小粒子的有力武器。
8. 银河系是由群星和弥漫物质集会而成的一个庞大天体系统,太阳只是其中一颗普通恒星。
9. 宇宙是一个有层次的天体结构系统,大多数科学家都认定:宇宙诞生于距今150亿年的一次大爆炸,这种爆炸是整体的,涉及宇宙全部物质及时间、空间,爆炸导致宇宙空间处处膨胀,温度则相应下降。
10. (一个天文单位)是指地球到太阳的距离。
11. (光年)是指光在真空中行进一年所经过的距离12.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内能。
(内能也称热能)13.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内能就越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大全)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
真空不能传声。
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
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5.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6.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 的声波。
7.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
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8.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
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
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物态变化知识归纳1. 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
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 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
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
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
4. 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5. 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6. 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
要吸热。
7. 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
要放热.8. 熔点和凝固点: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熔点;。
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凝固点。
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9. 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13. 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方式有蒸发和沸腾。
都要吸热。
14. 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15. 沸腾:是在一定温度(沸点)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液体沸腾时要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沸点。
16. 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1)液体温度;(2)液体表面积;(3)液面上方空气流动快慢。
17. 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要放热。
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液化现象如:“白气”、雾、等)18. 升华和凝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要吸热;而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要放热。
19. 水循环:自然界中的水不停地运动、变化着,构成了一个巨大的水循环系统。
水的循环伴随着能量的转移。
第三章光现象知识归纳1. 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 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组成的。
3.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4.不可见光包括有:红外线和紫外线。
特点:红外线能使被照射的物体发热,具有热效应(如太阳的热就是以红外线传送到地球上的);紫外线最显著的性质是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另外还可以灭菌。
1. 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
2.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是3×108米/秒,而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也认为是3×108米/秒。
3.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反射的光射入了我们的眼睛。
4.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注:光路是可逆的)5.漫反射和镜面反射一样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6.平面镜成像特点:(1) 平面镜成的是虚像;(2) 像与物体大小相等;(3)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4)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另外,平面镜里成的像与物体左右倒置。
7.平面镜应用:(1)成像;(2)改变光路。
8.平面镜在生活中使用不当会造成光污染。
球面镜包括凸面镜(凸镜)和凹面镜(凹镜),它们都能成像。
具体应用有:车辆的后视镜、商场中的反光镜是凸面镜;手电筒的反光罩、太阳灶、医术戴在眼睛上的反光镜是凹面镜。
第四章光的折射知识归纳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发生变化的现象。
光的折射规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
(折射光路也是可逆的)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它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所以也叫会聚透镜。
凸透镜成像:(1)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f<v<2f),如照相机;(2)物体在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f<u<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像距:v>2f)。
如幻灯机。
(3)物体在焦距之内(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光路图:6.作光路图注意事项:(1).要借助工具作图;(2)是实际光线画实线,不是实际光线画虚线;(3)光线要带箭头,光线与光线之间要连接好,不要断开;(4)作光的反射或折射光路图时,应先在入射点作出法线(虚线),然后根据反射角与入射角或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作出光线;(5)光发生折射时,处于空气中的那个角较大;(6)平行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发散后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一定相交在虚焦点上;(7)平面镜成像时,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一定经过镜后的像;(8)画透镜时,一定要在透镜内画上斜线作阴影表示实心。
7.人的眼睛像一架神奇的照相机,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内的胶片。
8.近视眼看不清远处的景物,需要配戴凹透镜;远视眼看不清近处的景物,需要配戴凸透镜。
9.望远镜能使远处的物体在近处成像,其中伽利略望远镜目镜是凹透镜,物镜是凸透镜;开普勒望远镜目镜物镜都是凸透镜(物镜焦距长,目镜焦距短)。
10.显微镜的目镜物镜也都是凸透镜(物镜焦距短,目镜焦距长)。
第五章从粒子到宇宙1.分子动理论的内容是:(1)物质由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扩散:不同物质相互接触,彼此进入对方现象。
3.固体、液体压缩时分子间表现为斥力大于引力。
固体很难拉长是分子间表现为引力大于斥力。
4. 分子是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5. 汤姆逊发现电子(1897年);卢瑟福发现质子(1919年);查德威克发现中子(1932年);盖尔曼提出夸克设想(1961年)。
6. 加速器是探索微小粒子的有力武器。
7. 银河系是由群星和弥漫物质集会而成的一个庞大天体系统,太阳只是其中一颗普通恒星。
8. (一个天文单位)是指地球到太阳的距离。
9. (光年)是指光在真空中行进一年所经过的距离。
第六章物体的运动1.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长度的主单位是米,用符号:m表示,我们走两步的距离约是1米,课桌的高度约0.75米。
3.长度的单位还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它们关系是:1千米=1000米=103米;1分米=0.1米=10-1米1厘米=0.01米=10-2米;1毫米=0.001米=10-3米1米=106微米;1微米=10-6米。
4.刻度尺的正确使用:(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线、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用刻度尺测量时,尺要沿着所测长度,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3).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4). 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5.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它只能尽量减少,而不能消除,常用减少误差的方法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6.特殊测量方法:(1)累积法:把尺寸很小的物体累积起来,聚成可以用刻度尺来测量的数量后,再测量出它的总长度,然后除以这些小物体的个数,就可以得出小物体的长度。
如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测量一张纸的厚度.(2)平移法:方法如图:(a)测硬币直径;(b)测乒乓球直径;(3)替代法:有些物体长度不方便用刻度尺直接测量的,就可用其他物体代替测量。
如(a)怎样用短刻度尺测量教学楼的高度,请说出两种方法?(b)怎样测量学校到你家的距离?(c)怎样测地图上一曲线的长度?(请把这三题答案写出来)(4)估测法:用目视方式估计物体大约长度的方法。
7. 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8. 参照物:在研究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或者说被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9.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10. 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
这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11. 速度:用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12. 速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公式:s=vt速度的单位是:米/秒;千米/小时。
1米/秒=3.6千米/小时13. 变速运动:物体运动速度是变化的运动。
14. 平均速度:在变速运动中,用总路程除以所用的时间可得物体在这段路程中的快慢程度,这就是平均速度。
用公式:;日常所说的速度多数情况下是指平均速度。
15. 根据可求路程:和时间:16. 人类发明的计时工具有:日晷→沙漏→摆钟→石英钟→原子钟。
第七章物质的物理属性知识归纳1.质量(m):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2.质量国际单位是:千克。
其他有:吨,克,毫克,1吨=103千克=106克=109毫克(进率是千进)3.物体的质量不随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而改变。
4.质量测量工具:实验室常用天平测质量。
常用的天平有托盘天平和物理天平。
5.天平的正确使用:(1)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2)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天平平衡;(3)把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4)这时物体的质量等于右盘中砝码总质量加上游码所对的刻度值。
6.使用天平应注意:(1)不能超过最大称量;(2)加减砝码要用镊子,且动作要轻;(3)不要把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直接放在托盘上。
7. 密度: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用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密度单位是千克/米3,(还有:克/厘米3),1克/厘米3=1000千克/米3;质量m的单位是:千克;体积V的单位是米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