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哲学之——“我命在天,造命由我”

合集下载

中国哲学中身心关系的几种形态

中国哲学中身心关系的几种形态

中国哲学中身心关系的几种形态身心关系是困扰人类的难题之一,从远古时代起,人类就试图了解身与心之间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的机制。

但由于人的身体的微观系统的复杂性,尤其是精神活动的复杂性,这一问题的解决一直收效甚微。

尽管随着生理科学、心理科学的进步,人类对这一问题有了比以前清晰得多的认识,但离问题的彻底解决还相差甚远。

下面以西方哲学中身心关系的典型理论为参照,分析中国哲学中身心关系的几种不同形态。

一、西方哲学关于身心关系的几种典型理论哲学中任何将身与心分开来进行研究并进而考察身心之间关系的做法都会遭遇极大的困难,这一点前人已有清醒的认识。

美国哲学家理查德·泰勒(Richard Taylor)在其《形而上学》一书中讨论了各种身心分离的学说,他将身心关系概括为八种主要理论:唯物论、唯心论、相互作用论、副现象论、双重形态论、身心平行论、偶因论、预定和谐论。

唯物论认为自我就是他的身体,除此以外没有别的,我们不需要在身体与心灵的关系上进行思考,不要追问二者的关系如何,不要问一个对另一个怎样发生作用,如果硬要追问,那它就超出了唯物论的前提。

唯心论与此相反,认为身体不过是存在于心灵之中的观念,唯一的存在是精神和心灵,一切时空当中的存在都是心灵的表现。

相互作用论认为人是一个实体,它既有身体又有心灵,二者之间相互作用,互为因果,身体作用于心灵,心灵作用于身体,二者的因果关系把二者联结为一个人。

副现象论认为心灵本身没有物质那样的作用,非物质的心灵不能作用于身体,而身体是现实的、物质的,身体作用于心灵从而产生意识、情感、思想等心理现象。

双重形态论认为心灵可以作用于身体,身体也可以作用于心灵,心灵和身体是人这一实体的二种形态;这两种形态相互作用,共同完成实体的各种功能。

身心平行论认为心灵和身体不是同一实体的二种形态,而是二种完全不同的实体,这二种实体不相互作用,心灵中的前一事件是心灵中的后一事件的原因,身体中的前一事件是身体中的后一事件的原因,心灵不能是身体的原因,身体也不能是心灵的原因,二者永远平行而不相交,但二者又不能截然相分。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见解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见解

谈谈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见解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对中国传统文化见解曾子在《论语"学而》中说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

”风俗淳厚、文化底蕴厚重是先前哲人们所推崇的人类生活。

中国传统文化一直是中国文化的代表,上下五千年,未曾有任何怠慢。

自诸子百家争鸣,传统文化不断地丰富其内涵,所以今天我也想谈谈我所理解的中国传统文化。

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宇宙意识以儒道佛的思想为例,其主张虽有所不同,但很多理念都是从宇宙出发。

儒家文化是关于“人”的文化,凡事都是从“人”的角度出发。

在儒家的思想中,“天地人”是三者并列的,它把人的价值上升到宇宙的价值中,将人性得以升华。

如朱熹曾说:“天即人,人即天,人之始生,得之于天;即生此人,则天又在人矣。

”“天”离不开“人”,“人”也离不开“天”,“天”的道理要由“人”来彰显,这就是“人”对“天”的责任。

所以,儒家的人是天地充沛,精神圆满,是内外结合的人。

那么道家呢?道家的宇宙观便更为强烈。

《道德经》开篇便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以及其所推崇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把宇宙观与生命观相结合,与儒家有异曲同工之处。

佛教关注的是人的生存状态、心灵的感受,人生的意义和终极归宿,聚焦于人生的解脱问题——实现超越生死痛苦的人生最高理想境界。

《淮南子·齐俗训》篇云:“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

”二、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人文意识传统文化中的人文意识主要表现在重视人的道德修养,主张人们通过自身的修养和学习,成为高尚的人。

其次,人们重视"天人合一",并把它视作中国文化的主要特征之一。

如宋明理学讲的天理之天,即是自然之天与天命之天的统合体。

人与自然之天"合一"的中心是"顺自然"。

这里"自然"一词的含义,不是指"自然界",而是指自然界的"本然"法则与状态。

每天读点中华圣贤经_第四章 我命由我不由天——屈原带你走上求索不弃的进取之路

每天读点中华圣贤经_第四章 我命由我不由天——屈原带你走上求索不弃的进取之路

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深受广泛推崇的伟大诗人。

两千多年来,人们对屈原的放逐生涯深表同情。

尤其是对他带着满腔的愤懑,抱石自沉汨罗江的行为而感动。

而在今人看来,屈原的一生是一个悲剧,一个爱国者的悲剧,一个改革家的悲剧,一个正义毁于邪恶的悲剧。

纵观他的一生,作为一位政治家和改革家,他失败了。

他的理想和事业永远为后人所惋惜。

但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成功了。

他气魄宏伟、辞章瑰丽的楚辞作品堪称世界文学殿堂的精品。

回望两千多年的岁月,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短短的一瞬,但是尽管大江东去,暮往朝来,屈原的形象却依然留在人们心间。

每到端午节,人们仍要在江河里划一划龙舟,赛一种进取精神,同时把粽子系上五彩丝线寓意成美好寄托,可见屈原的作品与精神在后人心中,是永存的!第二十二节鹤立鸡群——无论境遇如何,有梦想才有希望“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

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

忽驰骛以追逐兮,非余心之所急。

”——屈原屈原说,为了我心中追求的东西,就是多次死亡也不后悔。

小人都拼命争着向上爬,利欲熏心而又贪得无厌。

他们猜疑别人宽恕自已,他们勾心斗角相互妒忌。

他们急于奔走钻营处处争权夺利,这些都不是我所要追求的东西。

有梦想才有希望。

梦想是一种愿望,愿望能不能实现,并不是来源于上帝的恩赐。

它来源于我们对美好愿景所进行的无悔付出。

每许下一个愿望,就是孕育一个梦想,就会诞生一个希望。

100年前我们希望办一届奥运会,100年后,通过无数努力,我们梦想成真。

有了希望,才不会绝望。

这个道理,古今中外,无一例外。

曾经听长者讲过一个故事,说有一个美国家人名叫伯尼。

马库斯,他年轻时,每次到教堂祈祷时,都会对上帝许下愿望。

有一天,在教堂门口,一个老人问他:“这么多年,你向上帝许了很多愿,究竟实现了几个呢?”马库斯回答说:“第一年,我许的愿是,希望我母亲的病很快好起来,可是过了不久,我母亲还是因病去世了;第二年,我许的愿是,我希望能够在大学考试中顺利过关,但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病,夺取了我的梦想;第三年,我许了个愿,希望娶一个大眼睛的漂亮妻子,后来,我娶得是一个小眼睛的姑娘;第四年,我默默许愿夫人能生一个儿子,她生的却是一个女儿……”老人奇怪地问:“那你为什么每年还来许愿呢?”马库斯说:“我的母亲虽然去世了,但他比医生估计的多活了数月,而且终日有人相伴病榻边,临终时她很满足;我当年虽然错过考试,后来,却得以在一个工程师手下工作,从他那里学到不少实际知识;妻子虽然不算漂亮,但很聪明,是我工作上的得力助手;而女儿乖巧可爱,相信有一天,她会找到一个好爱人。

王船山哲学

王船山哲学
3、道器关系:将理气关系引申到“道器”关系上,便是“天下惟器”、“道在器中”了。船上这明显有批评宋明理学“离器而言道”的倾向。船山说:“尽器,则道在器中矣。尽器难矣,尽器则道无不贯,尽道所以审器”、“天下惟器而已矣。道者器之道,器者不可谓道之器也。”、“无其器则无其道。……未有弓矢无射道,未有车马而无御道。”船山的道器论,有两个方面意义:第一,就存在论而言,“天下惟器”,它肯定了宇宙自然、社会历史、生活世界的客观性、真实性,肯定了具体的、历史的、特殊的存在,肯定了个体性及其价值。第二, 就社会历史观而言,“未有弓矢无射道,未有车马而无御道”,提出了开放与发展的社会史观,为社会的改革与发展进行了哲学论证,这正是明清之际启蒙思想家所要达到的结论。
王船山的哲学思想
生平概述:船山暮年回首平生,感慨系之,自题墓石,曰:“抱刘越石之孤愤,面命无从致;希张横渠之正学,而力不能企。”船山强烈批评佛道二教;批评地理解、继承宋明理学;对陆王及其後学的批评身为尖锐,力求使学风由虚返实;对程朱後学亦有批评,然其学仍有较浓的程朱色彩。近人熊十力论船山云:“晚明有王船山,作《易》内外传,宗主横渠,而和会于濂溪、伊川、朱子之间,独不满于邵氏。其学尊生以箴寂灭,明有以反空无,主动以起颓废,率性以一情欲,论益恢宏,浸与西洋思想接近矣。”(《十力语要》卷三)
(周会民 1200字 2013.1.31 北大一教)
二、船山的人性论:质异则性异,性日生日成。
1、人性与物性比较。船山从人性与物性的不同入手,提出“质异则性异”的观点。他说:“凡物皆太和氤氲之气所成,有质则有性,有性则有德,草木鸟兽非无性无德,而质与人殊,则性亦殊,德亦殊尔。”《张子正蒙注至当篇》这就说,人与物均由太和氤氲之气构成,人与物有形质的差异,因此性有差异。

哪有什么命运弄人,命运其实一直掌握在你手中_人生感悟

哪有什么命运弄人,命运其实一直掌握在你手中_人生感悟

哪有什么命运弄人,命运其实一直掌握在你手中_ 人生感悟在我们抱怨命运弄人的时候,其实都是在逃避一个问题:我们不知道自己是怎样把自己弄死的,于是怪了命运。

与历史上许多末代皇帝不同,崇祯在民间没有留下什么坏名声。

崇祯的遗诏版本很多,但基本上都不出三点:无颜面见明代先帝、希望叛军不伤百姓、诸臣误我。

连死都想到了百姓。

在大多数人心中,崇祯是个好皇帝,最起码是个好人。

他的悲剧,不是他个人造成的,那是环境的悲剧(“诸臣误我”)、历史的悲剧(大明气数已尽,他不能螳臂当车)。

清朝大臣张廷玉主编的《明史》大概就是这么点评崇祯帝的,还追誉为庄烈帝,大有惋惜不已的意思。

是的,他自己到死也是这么觉得的。

哪里有皇帝做得像他一样简朴?当皇帝衣服还要老婆打补丁,吃饭都是素菜。

太监们发明了素菜新做法,色香味俱全,他就开心的不要不要的。

崇祯工作勤奋,真正是夙兴夜寐。

无他,因为当时的明皇朝,内忧外患已经相当严重。

而他的勤奋程度,大概只有他的祖宗朱元璋能比得上。

简直感天动地。

如果这个人生在国家清明时期,他一定会成为一个圣君明主。

然而真是这样吗?崇祯不需要为这一切负责吗?历史告诉我们:不是。

后金进攻辽东,整个大明,当时只有袁崇焕最合适守东北,他可是耗死过努尔哈赤的猛将。

可是崇祯硬生生地把袁崇焕千刀万剐了,为何?——因为他怀疑武将袁崇焕和后金勾结,迟迟不肯结束战事。

后来百姓也把袁崇焕视为国贼,将他的尸首抢食殆尽。

崇祯生性多疑,但军事见识不高,胡乱指挥袁崇焕、洪承畴等见惯沙场的老将,结果大明军队节节败退。

到了边疆死的死,伤的伤,基本无人能打,他就盘算着和后金议和。

本来打不过就讲和,于国家于百姓都有好处,但崇祯拉不下老脸,只好让兵部尚书秘密主持。

后来消息泄露,朝野震惊,在晚明讲究士大夫气节的氛围中,面对一片讨伐之声,崇祯死要面子不认错,最后杀了兵部尚书,让他背了黑锅。

他想迁都避避风头,就像当年南宋一样,先偏安再图强。

他希望群臣提议南迁,免得自己在百姓心中生出贪生怕死的形象,可是群臣个个都是不怕死的好汉,朝议半天还是死守北京。

人的命运是自己造就的-邵伟华

人的命运是自己造就的-邵伟华
那两个人到门口,就象门神一样把守着门口,生怕我从门口冲出去跑了。这时老朱把我叫在一边,着急地对我说:"他们开会很快就回来了,那时就有生命危险,现在我马上放你走,你跟我来。"他打开后门,指着不太高的砖墙,"过铁道,赶快往北跑。"他看我翻过墙,就回到室内去了。我连句感谢的话来不及说,只顾逃命。
人的命运是人体科学研究的核心,但遗憾的是,人类还没有意识到研究命运的重要性,因此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关于人的命运,古今中外有不同的说法,一说是上帝给的,一说是天定的,有的则完全否定人有命运的说法,说人的命运是神给的,是不对的,完全否定人的命运更不对。
人是有命运的,这一点古今中外有大量的事实足以证明,但是人的命运到底是谁给的?很多人对这个问题都不清楚,佛教《三世因果经》讲:"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这就是说,一个人在前世种什么因,今生就得什么果,今生种了什么因,来世就得什么果。很明显,根据因果报应循环规律,人的命运是自己造就的。长期以来,人类因不了解人的命运是自己造成的,误认为命是天定的。自从来到人世间,一切抱着听天由命的思想,而失去了做人的主观能动性,因而糊里糊涂的做人,有的人甚至成为社会的败类,而白活一世。
世有男子女人,于他人所应尊重者,即起尊重。所应恭敬者,即起恭敬。所应供养者,即乐天供养,不起傲慢自高之心。待命终后,享天堂福,天堂报尽,来到人间,亦受尊贵。由尊重恭敬他人之因,得尊贵之果。
世有男子女人,其心悭吝,不愿以金鱼物质救济他人穷困。亦不愿施舍医药给贫病之人。或常起贪心,占用他人财物,待命终后,受地狱苦,地狱报尽,纵得为人,亦贫穷困乏。由悭吝贪心之因,得贫穷之果。
乡亲们对他们夫妻被雷打死,个个拍手称快,都说:"这是不孝父母的必然下场,人不报,天报,真是恶有恶报。"

浅析孟子的天命观

浅析孟子的天命观

收稿日期2010-12-16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2009年度人文社会科学指导项目项目编号:11544115。

作者简介侯璐1974-女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字学研究李葆华1952-男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古代汉语研究。

第32卷第4期2011年4月哈尔滨学院学报JOURNALOFHARBINUNIVERSITYVo.l32No.4Apr.2011文章编号10045856201104000106浅析孟子的天命观侯璐李葆华哈尔滨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摘要孟子的天命思想中包涵着许多不为人知和难以为人所解释之处孟子认为天命是一种冥冥中的规定事物发展进程及结局的决定性力量孟子讲天赋予人以四端天赋也是其天命思想内涵所指之一天赋即天命。

孟子的天是一位人格神有意志有善恶有思想有智慧有力量。

天命靡常但天命的显现又是有规律的。

孟子在谈天命的基础上谈人事尽人事首先要知天命从个人角度要尽心知性但人事才是孟子强调的重点。

关键词孟子天命天赋人事中图分类号B222.5文献标识码A对孟子天命观的理解不同也就有了对孟子哲学的不同评价当下学者或说孟子哲学是主观唯心主义的或说孟子哲学是客观唯心主义的或说是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混合的或说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混合的。

本文试就孟子的天命观本身进行梳理以求得到一个明晰的脉络。

一、孟子所说的天命一天命是冥冥中的力量孟子书中有时讲到天有时讲到命有时讲到天命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

1P364从表面来看这似乎是孟子为天和命分别做的界说实质上这是古文中惯用的互文的修辞手法莫之为而为莫之致而至非人力所能及就是天命。

朱熹也说以理言之谓之天自人言之谓之命其实则一而已。

1P364孟子书中第一次比较明显地提到天命是在梁惠王下第十六章:鲁平公将出嬖人臧仓者请曰:他日将出则必命有司所之。

今乘舆已驾矣有司未知所之敢请。

公曰:将见孟子。

曰:何哉君所以为轻身以先于匹夫者以为贤乎礼仪由贤者出而孟子之后丧逾前丧。

从良知到性灵——明代性灵文学思想的演变(1).doc

从良知到性灵——明代性灵文学思想的演变(1).doc

从良知到性灵——明代性灵文学思想的演变(1)【内容提要】以晚明公安派为代表的性灵文学思想与阳明心学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性灵说是以阳明心学重主观心性而轻外在之物的观念作为其哲学基础的,同时又将阳明心学的良知虚明改造成超然的审美心境,将良知灵明转化为作家的慧心灵性,将自然良知引申为自然奔放的审美风格,性灵文学思想的发展过程实际上是对阳明心学继承和改造的过程。

【关键词】良知/性灵/自然/超然/审美心境以公安派为代表的‚独抒性灵‛的晚明文学思想,与阳明心学的良知灵明具有密切的关联。

而二者相关联的核心从哲学的层面讲,便是主体性灵在心与物关系中所占据的绝对主导地位。

自从王阳明将良知称为造化的精灵,并突出其生天生地、成鬼成帝的巨大功能后,王门后学便在心与物的关系中,日益重视主体之心而将物臵于次要地位。

到王时槐时,便已提出如下说法:‚阳明以意之所在为物,此义最精。

盖一念未萌,则万境俱寂,念之所涉,境则随生。

且如念不注于目前,则虽泰山觌面而不睹;念苟注于世外,则虽蓬壶遥隔而成象矣。

故意之所在为物,此物非内非外,是本心之影也。

‛王氏在此提出了境的概念,而此境实乃心物相融之结果,有类于以前所称之意境,但与传统相别处,在于他更强调了‚意‛对于境之创生统率作用。

王学的此种良知性灵观念促成了中国文学思想在文学发生论上的一次明显转折,即从早期以物为主的感物说向着晚期以心为主的性灵说的转变,从而构成了晚明性灵说的哲学基础。

如袁宏道称真诗之创作说:‚要以出自性灵者为真诗尔。

夫性灵窍于心,寓于境。

境所偶触,心能摄之;心所欲吐,腕能运之。

心能摄境,即蝼蚁蜂虿皆足寄兴,不必《雎鸠》、《驺虞》矣;腕能运心,即谐词谑语皆是观感,不必法言庄什矣。

以心摄境,以腕运心,则性灵无不毕达,是之谓真诗。

‛中郎在此虽不是专门讨论性灵与外物的关系问题,但他还是无意中从两个方面突出了性灵的重要:一是从发生过程看,由所寓性灵之心而至境,再由心而至手,最后方由手而成诗,其第一发生之源在于主体性灵。

《了凡四训》拼音版1

《了凡四训》拼音版1

了li ǎo 凡f án 四s ì 训x ùn一y ī、 立l ì 命m ìng 之z h ī 学x u é余y ú 童t óng 年ni án 丧s àng 父f ù ,老l ǎo 母m ǔ 命m ìng 弃q ì 举j ǔ 业y è 学xu é 医y ī ,谓w èi 可k ě 以y ǐ 养y ǎng 生sh ēng ,可k ě 以y ǐ 济j ì 人r én ,且qi ě 习x í 一y í 艺y ì 以y ǐ 成ch éng 名m íng ,尔ěr 父f ù 夙s ù 心x īn 也y ě 。

后h òu 余y ú 在z ài 慈c í 云y ún 寺s ì ,遇y ù 一y ī 老l ǎo 者zh ě ,修xi ū 髯r án 伟w ěi 貌m ào ,飘pi āo 飘pi āo 若ru ò 仙xi ān ,余y ú 敬j ìng 礼l ǐ 之zh ī 。

语y ù 余y ú 曰yu ē :“ 子z ǐ 仕sh ì 路l ù 中zh ōng 人r én 也y ě ,明m íng 年ni án 即j í进j ìn 学xu é ,何h é 不b ù 读d ú 书sh ū ?”余y ú 告g ào 以y ǐ 故g ù ,并b ìng 叩k òu 老l ǎo 者zh ě 姓x ìng 氏sh ì 里l ǐ 居j ū 。

2022届高考作文写作指导:我命由我不由天——我看命运法则(附文题详解及范文展示)

2022届高考作文写作指导:我命由我不由天——我看命运法则(附文题详解及范文展示)

2022届高考作文写作指导:我命由我不由天——我看命运法则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议论文。

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中有一句经典台词“我命由我不由天!”对这句台词,人们不以为然。

有人认为“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有人认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也有人认为“善假于物,因人成事才是明智之举”……请以“我看命运法则”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以上观点的看法,文章要体现出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这是一则材料作文。

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是叙事类、说明类、说理类,还是描写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行立意。

比如本次作文,这是一道暗含权衡比较的思辨类材料作文,有比较评价,有辩证分析,有对材料的解剖,考生需围绕材料发散引申,然后找到最佳的立意方向。

本材料中的关键词是我命由我不由天,强调的应该是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强调人的主观努力的重要性;而对于这一句话有几种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强调人的命运需要依靠天时地利人和;还有人认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强调的是机遇的重要性;也有人认为:善假于物,因人成事才是明智之举。

强调的是外物的重要性;本次作文的要求:请以“我看命运法则”为副标题,谈谈你对以上观点的看法,文章要体现出你的感悟和思考。

所以此次作文应该围绕“命运法则”的话题,从以上观点中,选出一个自己的观点,然后围绕观点谈感悟和思考即可。

最佳立意:我命由我不由天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天时地利人和善假于物,因人成事才是明智之举写作素材:1、命运是什么?有的人说命运就是人生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有着不同风格的景色;有的人说命运就像一杯香茶,只有不断的浸泡才会散发出内在的香气;有的人说命运就如白开水一般。

加糖,它就甜;加盐,它就咸;加醋,它就酸;加苦,它就苦。

道教_我命在我_命题的双重意蕴及其演化

道教_我命在我_命题的双重意蕴及其演化

道教“我命在我”命题的双重意蕴及其演化蔡林波Ξ(山东大学宗教、科学与社会问题研究所,山东 济南 250100)[摘要] 道教“我命在我不在天”的命题,实际上存在两种不同的实践性内涵。

本文通过分析,认为:只有在外丹道意义上,“我命在我”才较完整地体现人现实的实践主体性;而在内修方术传统意义上,“我命在我”更多的体现为一种内向的自我把握,缺乏外向的实践精神。

此外,随着道教生命哲学内在化演进,这一命题最终成为道教走向虚无主义的托词。

[关键词] 道教 “我命在我” 主体性 双重意蕴[中图分类号] B95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6917(2003)05-0046-03 “我命在我”在道教神仙思想体系中是一个颇具普摄性的命题(比较完整的说法是“我命在我不在天”)。

此言往往被人们当成道教具有强烈实践主体精神的充分理据,这当然不成问题。

然而,在道教内部,此一命题实际上隐藏着差异著明的逻辑意义和实践内涵。

有研究表明,道教的生命修炼技术,在实践向度上存在两个不同的发展箭头:一是向自我内在世界的日趋深入;一是向人类外部世界的不断伸展。

前者以存思、导引、行气以及内丹等内养方术为主导,意味着对自我内在生命运动之认识的加深;后一个箭头则以外丹服食为主,意味着把握、控制外部自然界之能力的增强[1]。

问题是,在道教发展历史进程中,由于道教外丹术与内养术传统在生命哲学上的分歧难以弥合,这两个“箭头”始终呈分离状态,并没有得到完整的合二为一。

道教的修生技术,便存有两个不同话语系统。

正是在这两个不同的境域中,道教“我命在我”的实践主体性内涵呈现出不同的、双重的意义。

此外,随着道教生命哲学不断地内在化演进,此二者一盛一衰:对准自我的“箭头”日渐锐利,而朝向外部世界的“箭头”则不断钝化。

其结果是,道教“我命在我”中蕴涵的现实实践精神被完全虚拟化为一种内在的自我否定精神。

(一)“假求外物”:外丹术意义上的“我命在我”“我命在我”这一命题最早记载于早期道教经典《龟甲文》。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七年级10篇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七年级10篇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七年级10篇读万卷书,知天下事,增长见识,提高修养,提升阅读能力,提高写作水平,打败竞争对手,享受幸福生活。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七年级10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范文一中国是有着五千年灿烂文明的东方大国,如此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每一个河畔,都有一些在历史中永不磨灭的闪光足迹,也正是这样,注定要被后人传颂。

历史是什么样的,我个人觉得,当年明月所著的《明朝那些事儿》,做出了很好的回答:历史原来可以这样啊!对于青少年来说,《明朝那些事儿》一定不会陌生。

众所周知,这是一本讲述明朝的史书,可它偏偏又不一样,为何?历史,历史,何为历史,曾经过去的岁月点点滴滴,被后人所道来,各朝的史官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史记》、《明史底稿》、《清圣祖实录》等等,但是,作为青少年的你,一定会捧着那厚厚的史书去“死嚼”吗?是否身边时刻有一本《古汉语词典》,但《明朝那些事儿》是与众不同的,它对我的第一感受就是伟大和传奇,在书中没有什么“之乎者,所以然”这些枯燥的文言文,没有像历史教科书的大白话,更没有那些故作高深的文字,相反,它是活的是有生命的,每一个文字都闪耀着无尽的光芒,蹦蹦跳跳的,都拥有着它存在的意义,这本书有着不一样的史家幽默,浑然天成,抑或来说,这是一本接地气的史学奇文。

历史原来可以这样啊。

当年明月对书中的每个人都做了全面的评价,有爱有恨,他用当代人多钟爱的语言还原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功过不混淆,从不一概而论。

在书中,我不会像学教科书一样,机械的读,机械的背,相反,我会去享受,是自由的,我读自己喜爱的,没有人可以管得着我,我是自由的,慢慢走进一个个人物的内心,感受他们的爱恨情仇。

当然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我了解到,传说中的东厂和西厂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单位”,九千岁魏忠贤的真实身份,他如何登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的……这一个个历史的真相到底是什么,这本书做了很好的回答。

晚明遗民生死观简析——读《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有感

晚明遗民生死观简析——读《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有感
一、末世的戾气 赵园先生认为,所谓“明清之际”,并没有
明确的时间断限,于本书则大致是指崇祯末年到 康熙前期。她在后记中言道:“我游弋在那些线 装或洋装书的字里行间,更像是一个狩猎者,随 时准备猎取言论及言论形式。”出于共同的历史 空间,士人们有许多共同的话题;缘于各自独特 的历史境遇,他们往往会有自身独特的见解。思 想的火花往往于碰撞之中产生。明清之际之所以 引人注目,既因为其时士人思想论说的急剧爆发 与争鸣,更因为朝代更迭所造成的生命理念与人 生意义的剧烈对撞。
全书分上、下两编。上编论述了明清之际士 人间的重要话题,呈现了易代之际特殊的文化现 象。看似信手拈来的文本,实则是明代最具代表 性的历史事件的大串联,反映了文人士大夫对明 代二百多年历史的总结,以及他们在人生的“至 暗时刻”对生命意义的省思。下编探讨了“遗民” 问题,各章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展示“遗民”这一 特殊历史群体的生存状态,如遗民的生存方式、 学术造诣等,显示了这一群体在明清易代之际的 怅惘与无奈。上、下两编各自独立,却又暗含关联, 正是有明二百余年的史事奠定了明清之际遗民生 态的历史背景。只有将这些背景融入遗民史的考
二、遗民:用生存对抗遗忘 作者说:“遗民不过是一种特殊历史机缘中
的士。”朝代鼎革是遗民诞生的时代背景,若依 前言,“君亡则臣亡”,则遗民作为“应死未死 之人”,势必要对自身的苟活做一番解释。其原 因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其一,找寻主观原因。 诸如“存宗、养母、抚孤”等现实问题对死亡的 “羁绊”;除此之外,“继志述事”常被学者们 视为更高层次的生存理由。其二,诗意拔高。全 祖望说:“此身不死,此志不移,生一日是一日 之恢复也……国以一人存,此之谓也。”其生存 逻辑顿显无遗,即个人的存在是对故国的延续。 此外,当时“此心不死,即天地常存”的心性之 说也被明遗民拿来自言其志,广东人屈大均的“心 存则天下存”便与此相类。其三,直接开脱。“士

中华传统文化核心范畴“天”的语义分析及文化阐释

中华传统文化核心范畴“天”的语义分析及文化阐释

绪论第一节现有研究成果概述“天”作为汉语中的基本词汇,有着极强的稳定性和构词能力,在人们日常交际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天”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七、概念,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很多学者对“天”做了重要研究。

笔者通过维普科技全文数据库、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福建师范大学网上图书馆以及中文搜索引擎对迄今为止的研究成果进行穷尽式搜索,收集到学术论文577篇(详见附录)。

这些研究成果大致可以分为四类,如下表所示:类别成果数量“天”的语言学研究论文37篇“天”的哲学研究论文212篇“天”的宗教研究论文44篇前人思想或文学作品中有关“天”的研究论文248篇“天”的争鸣研究论文18篇一、“天”的语言学研究(一)“天”的含义研究朱习文从“天”的异名入手,通过异名中所包含的语素看古人对天的认识1。

苏天运从《山海经》中“刑天”的神话故事入夢,通过“天”与“大”的对比,研究“天”字的字形;比较不同学者对“天”字在六书中的归属问题的看法,研究“天”字的字构;分析“天”字字义的演变,研究“天”字的字用;从周王自称“天子”说起,研究“天”字的文化2。

张利红从本义之天、天空之天等四个方面阐释了“天”的含义,从文化和哲学等外部因素以及语言自身发展的内部因素分析了“天”语义产生的原因3。

朱丹通过对“天”字的字形、字义反映出的信息进行研究,发现了“天”字的三种哲学含义4。

(二)“天学”研究这部分研究成果主要是学者们对“天学”的研究;“天学”对于后世文学的影响;“天学”与“理学”的对比研究;“天学”与“儒学”的对比研究等。

李生龙认为中国古代天国神话、有关天文的神话和典故是我国古代文学谲怪瑰丽这一风格的重要成因1。

陈俊民立说于“西学”原型、追寻明朝晚期士大夫同传教士“会通中西”的哲学深意,分析了晚明士大夫、传教士群体的学术旨趣的“近代”意义2。

王剑认为,由于西方传教士肤浅的把“天学精神”与“儒学理论”会通并且当作两种文化互相交流的基础,使之成为明嘉隆以后中西文化交流的障碍。

论语《颜渊-第十二-共二十四章》原文及解读

论语《颜渊-第十二-共二十四章》原文及解读

论语《颜渊-第十二-共二十四章》原文及解读(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论语《颜渊-第十二-共二十四章》原文及解读【导语】:颜渊第十二共二十四章 12.1 颜渊问仁。

“我命在我不在天”道教实践积极的人生观浅析

“我命在我不在天”道教实践积极的人生观浅析

“我命在我不在天”道教实践积极的人生观浅析*导读:道人语:修行不可我持色身王福梅我命在我不在天,是道教的重要教义之一,也是道教徒向死亡宣战的口号,意为道人语:修行不可我持色身王福梅我命在我不在天,是道教的重要教义之一,也是道教徒向死亡宣战的口号,意为个人的生命同天地一样,都是由自然之气所化生,人如果凭借智慧通过造化之理,****阴阳之机,修道守气,返本归根,就可以与道同在,寿比天长。

强调个人的生命,能由自我决定,不由天地掌握。

这是一种以人生为本,肯定人生价值的积极态度。

道教这种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观念,最早见于东晋炼丹家葛洪所著的《抱朴子》中。

在葛洪看来,民间变化之术,无所不为,高山为渊,深谷为陵,男女易形为鹤、为石、为虎,铅性白而变赤为丹,丹性赤而变白为铅,等等。

因此,他坚信,用异物烧炼金银,同服食金丹成仙长生一样,是必然有的事。

所以他在列举了诸多炼物成金之事以后,论证说:我命在我不在天,还丹成金亿万年。

(1)相信通过人自身的努力,可以改变常规的自然事物和现象。

葛洪的这一思想,也见于《西升经》中,《我命章》说:我命在我,不属天地。

我不视不听不知,神不出身,与道同久。

吾与天地分一气而治,自守根本也。

北周道士韦处玄注解说:天地与我俱禀自然一气之所性,各是一物耳,焉能生我命乎?我但去心知,绝耳目,各守根本之一气,则与道同久矣。

(2)由此可见,尽管《抱朴子黄白篇》和《西升经》所提出的达到与道同久的方式不同,但都指出我命在我不在天地,强调通过自身的努力,可以延年益寿、长生不老。

道教这种我命在我不在天的思想,在人生观和实践方面,都有其积极作用和现代意义。

首先,我命在我不在天的思想,蕴含着对人自身潜在价值的充分肯定,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这是一种激励人不断进取的积极的人生观。

这种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对我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特别是在当代商品经济高度发达,市场经济竞争异常激烈的情况下,这种人生观是企业或其它经济主体、个人在竞争中获胜的先决条件之一,是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的精神支柱,推动着企业经济文化的发展。

我命由天不由我,辩论

我命由天不由我,辩论

我命由天不由我,辩论我命由天不由我,辩论标题:我命由天不由我?一场关于命运的哲学辩论正文:“我命由天不由我”是一种古老的哲学观念,常常被用来表达个人的自由意志和对命运的无奈。

然而,这种观点是否真的客观存在呢?下面我们将就这个话题进行一场辩论。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我命由天不由我”的含义。

这句话通常被解释为“个人的命运是由上天决定的,而不是由个人自己所决定的”。

然而,这种观点并不是完全正确的。

虽然个人的命运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上天决定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个人完全没有办法改变自己的命运。

举个例子,一个人可能会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或她完全没有办法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一个人可以通过学习、工作、创业等方式来创造自己的成功,从而实现自己的梦想。

此外,个人还可以通过与其他人合作、改善自己的人际关系等方式来获得更多的机会。

其次,我们需要讨论“命运”的含义。

命运通常被描述为一个人生命中的一系列事件、选择和结果的总体,这些事件和结果可能是由上天决定的,也可能是由个人自己所决定的。

然而,这种观点并不是完全正确的。

命运可能不仅仅是一系列事件和结果的总体,它还可能包括个人对自己未来的期望和目标。

举个例子,一个人可能会认为自己的命运是由上天决定的,但也可能会设定自己的目标并为实现这些目标而努力。

此外,一个人也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态度、行为和思维方式等方式来影响自己的命运。

因此,命运可能不仅仅是由上天决定的,它也可能是由个人自己所决定的。

最后,我们需要讨论“自由意志”的概念。

自由意志是指个人在做出选择时拥有自主选择的能力。

然而,这种观点并不是完全正确的。

虽然个人拥有自由意志,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可以自由地做出所有的选择。

自由意志可能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社会、文化和个人因素。

举个例子,一个人可能会受到家庭、朋友和环境的影响,从而做出不同的选择。

此外,个人也可能会受到上天的影响,从而做出不同的选择。

因此,虽然个人拥有自由意志,但他们仍然可能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从而做出不同的选择。

《明朝那些事儿》书评读后感7篇写范文网

《明朝那些事儿》书评读后感7篇写范文网

《明朝那些事儿》书评读后感7篇明朝那些事儿书评读后感篇1朱元璋的童年是艰苦的,他靠放牛生活;朱元璋青春是悲惨的,他的家中幸存的只有两个人;朱元璋的成年是轰轰烈烈的,他与陈友谅、张士诚、王保保等人打得不可开交......这让我们知道,成功者必须历经许多磨难,才能最终实现梦想,威震天下!这就好比我们现在只有刻苦学习,才能成为“圣手书生”,“连中三元”!读了朱元璋从开始造反到建国统一的轶事,我明白朱元璋成功离不开这几方面:信念、智慧、人才。

没有信念,朱元璋只能像父母一样饿死或被杀死;没有智慧,朱元璋就不能在关键时刻作出决断,一鼓作气在许多决死战中取得胜利;没有像徐达、常遇春、刘基、李善长这样的人才,朱元璋早已被冲锋的猛将张定边杀死,被北元军队击溃了。

而我们正要学习朱元璋的信念,相信自己;学习朱元璋的智慧,在为人处事上作出正确的判断。

《明朝那些事儿.朱元璋卷》让我受益匪浅,学到了许多道理,我期待当年明月写出更多明朝轶事!明朝那些事儿书评读后感篇2有人说中国古代的历史是乏味与无聊的,仅是朝代的兴盛到衰败,再到被其他朝代所取代。

我原先也抱有同感。

可是,当一本叫做《明朝那些事儿》的书出现在我的书架上后,我对这些看法改变了。

的确,这本书很生动,很幽默。

但这并不是重点。

这本书告诉我,历史是有情感的,时间是公正的。

书中每一个人物都有他自己的情感,比如写朱元璋:当史料中告诉我们,每个开国皇帝是多么英明伟大时,《明朝那些事儿》告诉我:其实他们很普通。

朱元璋,仅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出生时其实啥事都没有,童年也很苦,按作者的说法,叫“在一间冬凉夏暖,四面通风,采光良好的破茅草屋里度过”的,那么,这样一个人怎么就当了大明帝国的开国皇帝?就是凭借着信念。

这就是历史,有趣的,但又严肃的历史。

如果有人只把《明朝那些事儿》当成小说看,那可能就错了,因为我们应去看历史的本质。

元末的统治是极其腐败的,元朝的统治阶级,任何时候都可以找理由向人民要钱尽管人民也没钱。

国学经典解读 晚明王门后学的思想革新运动

国学经典解读 晚明王门后学的思想革新运动

国学经典解读晚明王门后学的思想革新运动晚明王门后学的思想革新运动夏清瑕(博士)【提要】由王阳明开创的心学发展到晚明的王门左派那里遂成为一场针对传统儒家学说的思想革新思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以自然人性论取代性善论,以百姓日用之道取代形而上之道,以个人价值超越社会价值。

它的主旨,在于突破几千年来儒家对个人感性存在的漠视,以获得个体全面表达的绝对权利。

虽然这一运动以夭折告终,但他们所要表达的人文关怀仍是五四以后思想解放所关注的重要话题。

晚明是中国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它不仅表现为影响了中国社会发展走向的西方文明的侵入,更表现在几千年的儒家传统观念在这里遭遇了来自其内部文化思潮最强劲的挑战。

这场运动的肇始者是王阳明,他针对程朱理学之弊而提出了心学。

从学理上看,当朱子将理作为一种挺立于主体之外的先验法则时,实际上是瓦解了主体对理的责任感和主动性。

当理所禀赋的善对被赋予的对象毫无约束时,被赋予者便很可能产生对理的伪善。

对此,阳明称之为「扮戏子」。

他提出的良知说就是要打破这种道德泛滥和虚伪,提高主体自身在理中的作用,让主体对理承担起责任。

阳明的本意是将朱子天理的外在性拉回到人的自身,使之变成人的内在需求,激发人们发挥自己的良知、良能,以主体的自觉主动去做维护纲常名教的圣人。

然而,当普遍之理可以还原为个体之心、天理之根据完全在于「吾心的一点灵明」时,什么是天理?如何体认天理?这完全取决于个体之心而与天理无关,天理的权威遂被瓦解,主体因而拥有了绝对的自由。

正是在这一层面上,王阳明为晚明心学后人开启了一场思想解放运动的大门。

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探讨心学后人给晚明社会带来的思想震动。

一以自然人性论取代性善论儒家伦理思想是建立在人性本善的基础之上的。

孟子以人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之四心确定了仁、义、礼、智四德的心理基础,尽管后来又有性三品、性善情恶、天地之性、气质之性等多种理论,但其实质则是性善论的不同表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晚明哲学之——“我命在天,造命由我”
【摘要】:”晚明”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特殊的年代,封建社会的发展与变革。

对社会结构、阶级成分与价值观等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促进了个性的解放与自我的觉醒。

以王艮为代表,不少晚明思想家都做出了关于个人发展和自我意识的思考,这些思考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王艮;晚明哲学;自我意识
一、关于王艮、这句话和意志论
“我命在天,造命由我”出自王艮给徐子直的一封信中,基本意思是“能否实现自我价值,虽然主要取决于命运,但主观的努力是能够改变命运的”生命的意义最终还是靠自己努力创造的。

王艮在这里挑战儒家传统“宿命论”而大肆张扬“意志论”的思想色彩十分浓厚,这与王艮的生活和求学经历有很大关系。

“王艮,字汝止,号心斋,生于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卒于嘉靖十九年(1541年),泰州安丰场(今江苏东台)人。

他出身于一个从事盐业生产的家庭,盐场的居民,另编灶籍,社会等级类似于奴隶:“正德十五年,令各府州县囚徒,情罪深重者,不论远近,俱发本省盐场缺人锅下,依照年分煎盐,抵办逃亡灶丁课额。

”王艮一生经历相当曲折,当过灶丁,经过商,也行过医。

当他25岁时经商至山东,曾在拜谒孔庙时发出感叹:“夫子亦人也,我亦人也”。

从那次拜谒孔庙之后,王艮“奋然有任道之志”,日诵儒家典籍。

中年38岁时,赶赴江西向阳明求教。

他在阳明门下受学八年,深受王学熏陶。

阳明逝世后,他“自立门户”,改造王学,提出自己的思想体系,创立起以“相与发挥百姓日用之学”为主题的泰州学派。

如果说出身贫贱济波折的生活经历市王艮思想主题的来源,那么,他在困难和天命面前所显示的一种决不甘心顺从的气魄和由此而来的种种思考,就是他思想形成和传道成功的动力。

他说:“孔子之不遇于春秋之君,亦命也;而周流天下,明道以淑斯人,不谓命也;若夫民,则听命矣。

故曰:‘大人造命’。

”命运可以不同,但主观努力对命运的反抗,便会使个体自我的价值最终得以实现,可以获得一种普遍性的意义,与圣人的伟业取得同等的历史地位,从而成为圣人的后继者。

这是王艮反抗命运、追求自我价值的信念支撑,所谓“我命虽在天,造命却由我”,表现出强烈的“意愿论”色彩。

从王艮这句“夫子亦人也,我亦人也”中,可以清晰读出“既然都是人,那么,我也可以成仁成圣”的抱负。

历来的封建正宗思想家总是把”圣人”与“百姓”区分开来,神化“圣人”,蔑视“百姓”。

尽管王阳明虽然讲过“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的话,但他并不认为圣、愚之间没有差别:“惟圣人能致其良知,而愚夫愚妇不能致,此圣、愚不同处也。

”“圣人如天。

无往而非天,三光之上天也,九池之下亦天也。

天何尝有降而自卑?”在他的心目中,“圣人”仍然是至高无上的
神,从而否认“圣人之道”会“降而自卑”,这也就肯定了圣、愚之间的界限是永远不可逾越的。

王艮不然,他的“百姓日用之学”是力图填平圣、禺心之间鸿沟的,他对于“圣人”固然深表景仰,但并奉“圣人”为天神,相反,他竭力按照自己的理想把“圣人”塑造成为没有特权的平民。

并把自己抬高为继承圣贤的后来人。

“掌握乾坤大主宰,包罗天地真良知,自古英雄谁能此,开辟以来惟仲尼,仲尼之后微孟子,孟子之后人谁知?” 王艮自比圣人,有很强的自我意识以及不凡的自我期望。

强调个人的自我力量在他的“淮南格物论”表现得更为充分。

这其中主要是三个论点:第一,格物说是王艮的“天地万物一体”之说在政治论和人生论方面的发挥。

第二,王艮一方面认为“天地万物一体”,另一方面又认为“天地万物依于己”,故个人对天地方物负有“不容己”的责任。

因此,对己,就首先要提出严格的要求。

王艮坚持:自身这个矩要正,正己才能正物,才能正天下万物;才能做到“内不失己,外不失人,成己成物”,这就是格物。

第三,安身,物质条件上的安,即吃饱穿暖,生活下去。

自己和天下人都吃饱穿暖,就做到了大家都安身的先决条件。

在他看来(“格物论”的第二个论点),“身”(个人)与天下国家本为一体,王艮把作为独立个体生命的“身”看得十分重大。

这种个人主义和万物一体主义融洽无间的“安身立本”之说,无疑是其“我命虽在天,造命却由我”的体现。

二、关于晚明类似的哲思
晚明时期,像王艮这样提出以个人为主体的人不在少数。

晚明是中国历史上较特殊的年代,封建社会的生产方式中出现了许多新的因素,这对中国的社会结构、阶级成分与价值观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引起了个性解放,自我觉醒和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批判。

随着个性解放与自我觉醒,心学向理学独断论发出挑战,人们由以对客观实体的思考为中心,转向以对主体心性的探求为中心;由主体适应客体,转向客体适应主体;并且出现了摆脱宿命论束缚的“唯意志论”和意欲冲决传统礼教的“唯情论”。

中国古代哲学主体性转向在主体性的知、意、情这三大领域展开,并走向知、意、情的统一:
王阳明
1. 由提高心的地位到高扬主体性直至提倡自我中心论与唯意志论的发展趋势,在王阳明的理论中已表现出端倪。

他说: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

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辨他吉凶灾祥?
2. 强调自我价值,追求主体能力的发展,亦即“随才成就”。

所谓“才”在王阳明看来就是人的天赋条件与后天培养而形成的主体能力。

他说:要随才成就。

才是其所能为,如夔之乐,稷之种,是他资性合下便如此。

成就之者,亦只是要他心体纯乎天理。

其运用处,皆从天理上发来,然后谓之才。

到得纯乎天理处,亦能不器,使夔、稷易艺而为,当亦能之。

湛若水, “吾之所以独立,吾之所以为吾者,固若是,固不加损益也。

” “吾之所以为吾者”只提供自我的依据与可能,自我人格的进一步展开,还是需要自我价值的设计与实现等后天的努力,使作为先天可能性的“吾之所以为吾者”展现为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真实独立而丰富的自我。

顾炎武, 身处乱世,报国无门,但他依然有着强烈的使命感与责任心,并且毫无气馁之意:“今日者,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

故一病垂危,神思不乱。

使遂溘焉长逝,而于此任已不可谓无尺寸之功,今既得生,是天以为稍能任事而不遽放归者也,又敢怠于其职乎?”
黄宗羲, 继承心学的观点,将道视为内心的精神境界。

他将人的精神境分了三种不同的状态:“以道殉身”者,事君能致其身,此身非吾之所得有也;“以身殉道”者,世既丧道,道自吾存,天下非之而不顾也;“以道殉人”者,时风众势,便以为道,逐队趋之,终身不识道之所在。

这些学者的思想都从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上论说了理性本质与感性存在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关系以及个人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重要性。

三、思考总结
王艮作为“中国早期启蒙思潮的先驱者”,“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第一个启蒙学派”——泰州学派的创始人,作为一个布衣学者、平民思想家,他为追求理想而奋不顾身的精神,他那“我命虽在天,造命却由我”的思想,在今天,不论是对个人还是对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命在天,造命由我”,换句话说,我们无法改变生命的长度,但是有能力拓展生命的宽度,并且对生命意义的扩展是每个人的向往和权利。

参考文献
[1] 冯保善. 凌蒙初小说创作与晚明哲学思潮,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3.
[2] 喻仲文. 晚明哲学思潮对董其昌美学思想的影响,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