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期间学习比塑造人格更重要一辩陈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蔡元培先生在北京大学1918年的开学典礼演讲词中说:“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不可视为养成资格之所,亦不可视为贩卖知识之所。"大学最根本的,是用人类积累起来的文化成果,浇灌人的智慧,培植人的德性,促进、保护和增强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念,运用自己的批判和前瞻功能引导社会发展,促进人类与时俱进,日新又新。正如蔡老先生所讲,大学最根本的,是利用好大学所提供丰富的文化成果,进行多方面的学习积累知识,从而形成好的思维习惯,我方从不否认塑造人格的重要性,因为在人生的每一阶段注重人格的塑造都是应该且必须的,所以对于在校大学生而言我们更需要的是强调在两者能够并存的前提下,对于大学生而言哪一个更重要。
我方的主要观点有以下三点:
1、首先我们要知道大学是干什么的。用英国教育家纽曼的话来说:大学的职责是提供智能、理性和思考的练习环境。年轻人凭借自身所具有的敏锐、坦荡、同情力、观察力在共同的学习、生活、自由交谈和辩论中,得到受益一生的思维训练大学本身的职能明确了它就是一个给年轻学生提供良好学习环境的场所,大学以知识为中心,以知识的传播、加工、创造和应用为中心,大学里的每一寸土地,每一栋建筑都是为科研学习而服务。所以在大学期间尽可能的汲取知识,提高思维能力,必然是每位学生首当其冲的任务。
2、大学是一个特殊的阶段,它正处于我们从学生身份转向社会人身份的一个过渡期,大学提供专业教育,教给学生谋生的知识与本领,
是学生进入专业的“入境港口”。纵观社会发展的需要,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大背景下,我们需要也必要再踏入社会最后这个特殊阶段,把学习知识放在首位。把握好这个机会,才能更好造福于社会,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
3、在大学阶段,人格的塑造是离不开知识的积累,书读百卷明是非,路行万里辨曲直,人格的塑造从来不是靠空想来完成的,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完善明辨是非的知识体系,并且对事物的认识更加清晰准确同时还能获得道德方面的正向引导,为塑造健全人格提供了有利的基础条件,所以在大学期间,进行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就更为重要了
美国著名学者、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彼得雷乌斯通通过对世界上各个高校的走访后得出如下结论:大学是人一生中积累知识的黄金时期。
大学探求高深知识,追求真理,其魅力不仅在于保存与传递知识,更在于生机勃勃地创造和运用知识;以此,培养高级人才,服务社会,成为社会的良心和社会的向导,延续和扩展人类文化的命脉。因而大学坚持:立足现实需要,放眼未来发展;在变化中适应,在责任中引
导。
大学相信科学技术的巨大变革力量,致力于发展科学技术。同时,它还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其好的可能和坏的可能都是无限的。它知道自己的责任重大,在为人类创造科学技术进步的同时,要教给人类道德和智慧,使科技为造福人类服务。因而大学恪守这样的信条:人文与科学相融,道德与智慧同尊。
大学提供专业教育,教给学生谋生的知识与本领,是学生进入专业的“入境港口”。同时,它还意识到,必须教给学生研究事物的态度、科学的思维方法和人生的智慧。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比专业更为“有用”,对学生一生从事任何职业、对学生一生真实的生活更具有重要意义。因而大学不仅提供专业教育,还重视通识教育。
大学以知识为中心,以知识的传播、加工、创造和应用为中心。它不断为社会注入常新的活力,是社会的向导。但同时也意识到,创新以传承为基础,只有传承,才有创新;人类文化的命脉,只有在传承与创新之中,才能代代相传,不断进化,绵延不绝,万古长青。因而大学相信:传承是根,创新是魂。
大学以学术为根基,善用知识与智慧为造福人类服务。学术自由,既是大学在探求真理过程中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大学生命的真谛。没有学术自由,就没有创造的自由,也就很难创造高水平的学术和难造就大师级的人物,也就没有批判、改造和引导社会的力量。因而大学牢记:学术自由是大学生命的真谛,学术责任是大学存在的意义。因为这种使命和理想,大学才显得庄严而神圣,令每一位向它走近的
人肃然起敬。它提醒人们有一些问题应该被思考,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却没有人问,也不可能有答案;它提供社会一些东西,这些东西不一定是社会所想要的,但却是社会所需要的;它提供自由探索的空气,不允许不利于或者妨碍自由探索的东西存在;它尊重和保护传统,不是因为传统就是传统,而是因为传统是创新的基础;它蕴含奇迹,产生创新,给社会注入新鲜的活力。更重要的是,它能造就大师和真正伟大的思想家。真正的学者之间、学者与学生之间的纯良关系使人们看到一个以真正的共同利益为宗旨的团体——大学是一个以理智为基石的国家的神殿。因此,大学应该营造一种文化氛围,一种“大学之大”的文化氛围。这样,大学才是名至实归,成为一座知识城、一座智慧城。大学校长是学校发展的引路人,其深刻的大学理念是学校发展的灵魂。
大学的教师和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大学的理想要靠每一位教师和学生来实践。大学的教师既是教学者,也是研究者,更是激励学生学习和研究的召集者和领路人。大学生风华正茂、书生意气,需要全面发展自己,积蓄一种改造社会的后继的力量。总之,大学的教师和学生是带着学术的良知,为着科学的责任和人文的理想而走到一起的,他们积极研讨,相互激励,教学相长,造就一种充实而愉快的文化氛围。
可以说,这种文化氛围,既源于对真理的探讨、也为着对真理的探讨。它提供着大学教育的精神养料,并作为一种“无声教授”和“潜在课程”,日日夜夜,潜移默化,给师生以文化的熏陶,激发着师生无穷
的想像力,勃发出知识的盎然生机。杜甫诗云:“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只不过,大学文化氛围的时节,不是“当春乃发生”,而是时时处处体现出“文化灵性”的隽永魅力——气吞万象,奥妙无穷,体现出一种恢弘的大气象。在这种氛围中,睿智的老师和求知欲旺盛的学生,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享受着知识与智慧带来的无与伦比的乐趣,从而领悟生命的真谛,宇宙的奥秘。因而,大学成为人才的摇篮,创造的源泉和思想的故乡。
总之,大学之所以是大学,就因为它是“大”、“学”——研究范围博大,研究学问高深,研究视野广阔;胸怀宽广,大器大象,兼容并包,气度恢宏,充溢着一种大象无形的灵性氛围、文化的光芒和神圣精神。这样,大学才成为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综合标志,成为人类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