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不只是军职
中国古今军队官职对照表
中国古今军队官职对照表
中国古代军队官职与现代军队官职并不完全一致,但以下是一些中国古代军队官职与现代军队官职的对照表:
古代军队官职:
1. 大将军——现代对应将军
2. 司马——现代对应军区司令员
3. 将军——现代对应师长或旅长
4. 校尉——现代对应团长
5. 百夫长——现代对应营长
6. 伍长——现代对应连长
7. 卒——现代对应士兵
现代军队官职:
1. 中将——对应古代将军
2. 少将——对应古代将军
3. 上校——对应古代将军或校尉
4. 中校——对应古代将军或校尉
5. 上尉——对应古代将军或校尉
6. 中尉——对应古代将军或校尉
7. 下尉——对应古代将军或校尉
8. 上士——对应古代百夫长
9. 中士——对应古代百夫长
10. 下士——对应古代百夫长
11. 列兵——对应古代卒
需要注意的是,这只是一个大致的对照表,具体对照可能因不同时期和国家而有所差异。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这句历史寓意和现实意义
1、这句历史寓意的寓意是激励士兵要有强烈的进取心和
事业心,不断努力进取,不断创造业绩,从而成为将军。
这
句话来源于拿破仑的一句话:“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这句话强调了将军的地位和作用,激励士兵要有远大
的理想,要有宏伟的目标,要积极进取,不断创新,努力为
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奋斗。
2、这句历史寓意的现实意义是激励人们要有远大的理想,要有宏伟的目标,要积极进取,不断创新,努力为实现自己
的目标而奋斗。
这句话的寓意是鼓励人们要有追求,要有远
大的理想,要有宏伟,要不断努力进取,不断创新,才能实
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在当今社会中,这句话的现实意义依然
很大,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每个人都应该树立远大
的理想,有宏伟的目标,不断努力进取,不断创新,才能取
得成功。
3、此外,这句话还强调了将军的地位和作用,将军是军
队的领袖,是军队的灵魂,他们的作用非常重要。
因此,这
句话也强调了领导者的重要性,领导者应该具备卓越的领导
能力和管理能力,为团队和组织的发展做出贡献。
4、总之,“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这句话具有
很强的历史寓意和现实意义,它激励人们要有远大的理想,
要有宏伟的目标,要不断努力进取,不断创新,才能实现自
己的人生价值。
同时,它也强调了领导者的重要性,领导者
应该具备卓越的领导能力和管理能力,为团队和组织的发展做出贡献。
当将军的五个条件
当将军的五个条件作为国家安全的守护者,军人们肩负着保卫国家和人民的重任。
而作为军队中的一名将军,则需要拥有更高的素质和能力,才能够胜任自己的职责。
那么,当将军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呢?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忠诚忠诚是将军的首要条件。
将军要对党和人民忠诚,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严格遵守党的纪律和规矩。
只有忠诚于党和人民,才能够始终坚定信仰,始终保持政治清醒,不被各种诱惑所动摇,永葆共产党人的忠诚品质。
二、过硬的军事素质作为一名将军,必须要具备过硬的军事素质。
这包括对军事战略、战术、战役等方面的深刻理解和熟练掌握,以及对各种武器装备和军事技术的了解和运用能力。
只有具备过硬的军事素质,才能够在战场上指挥作战,取得战争的胜利。
三、高超的领导能力将军需要具备高超的领导能力,能够有效地指挥部队进行作战,保证作战的顺利进行。
这包括对部队的组织、编制、训练等方面的熟练掌握,以及对部队的心理状态和士气的管理能力。
只有具备高超的领导能力,才能够让部队在战场上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四、良好的人际关系将军需要具备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与下属和上级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关系。
这包括对部队官兵的关心和照顾,以及对上级领导的尊重和信任。
只有具备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够让部队内部的团结和谐,保证作战的顺利进行。
五、高尚的品德将军需要具备高尚的品德,能够为官兵树立榜样,保持军人的崇高形象。
这包括对军人的职责和使命的认识和坚守,以及对人民的尊重和爱护。
只有具备高尚的品德,才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将军,在军队中赢得官兵的尊重和敬仰。
综上所述,当将军需要具备忠诚、过硬的军事素质、高超的领导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和高尚的品德这五个条件。
只有具备这些条件,才能够胜任将军这一职责,为国家和人民作出更大的贡献。
【精品文献】东汉末年军职制度演变
东汉末年军职制度演变黄巾起义后,汉王朝权威渐渐崩溃,州郡割据之势于斯而兴。
自黄巾起义到隋唐重新统一,中国整整400年的历史几乎就是一部战乱史。
魏晋南北朝许多制度与秦汉相较,只能用巨变来形容。
巨变的许多萌芽在东汉末年,探究其中官职演变、尤其是军职演变的过程,应能见微知着。
一、军职制度第一次严密化、制度化统辖军队的将军在两汉一般不常置,掌征伐背叛,非常尊贵,权臣常以大将军、骠骑、车骑、卫将军、前后左右将军等重号将军辅政。
东汉中前期,度辽以及其它杂号将军皆秩二千石,与郡太守地位相等[1],除度辽外,其它杂号将军一般事罢即撤。
将军既贵重,后来许多文职官僚也常常加重号将军,不统辖军队,只是作为殊荣而加赠。
将军地位尊贵,与将军号少且不常置有关,但更主要是跟秦汉以来社会具有浓厚尚武精神有关。
许多农民起义军的首领也常因此自称将军,如黄巾的天公、地公、人公将军。
东汉末,各割据势力无将军之号则不显其重,其中,朝廷封赠将军比私署贵重,其它军职也如此。
战乱长期延续,将军等军职设置也趋泛滥及等级严密完善,原本职位、品阶合一的将军号也渐渐职阶分离,到南北朝,武散阶制度开始建立,直到隋唐宋,将军号渐不见重,宋朝甚至有八品武官称将军者。
而到明清,武散阶制度名存实亡,将军号又才见重。
汉代以“若干石”构成十七、八级的禄秩等级,中郎将、校尉、骑都尉、郡都尉禄秩均为比二千石,禄秩相当[2]。
随军队规模逐渐扩大,以及军旅常设,原来的军职明显不足,因此,杂号将军、中郎将、校尉、都尉逐渐增多,而军事指挥体制上的需要也将各种军职按照一定等级排列起来,这些趋势由地方开始,最终在建安年间由曹操通过汉王朝中央政府集其大成,并系统化、制度化。
黄巾起义始,几位汉朝将领都以中郎将、持节之职带兵镇压起义军,象曹操以骑都尉之职归左中郎将统辖,再如董卓与关东军战,部下也是以中郎将指挥校尉。
这些都说明中郎将地位已经渐渐升高,位在校尉、都尉之上。
初期,增设的军职主要是杂号中郎将、校尉、都尉,杂号将军还是很少,因为许多割据势力首领自身也才是杂号将军,例如孙权长期都是以讨虏将军割据江东,赤壁战后,刘备方表权行车骑将军;而曹操在建安前也长期为杂号将军。
【一年级作文】将军_100字
【一年级作文】将军_100字
将军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职业,他们属于军队中的重要角色,担负着保卫国家、保护
人民的责任。
将军大多数都是军事专家,他们有着丰富的军事知识和经验。
他们能够制定军事战略,指挥军队进行作战,保卫国家的领土安全。
将军们在军队中往往担任高级指挥官的职位,
他们负责指挥和管理军队的一切事务。
将军不仅需要具备军事专业知识,还需要有良好的领导才能和组织能力。
在战争面前,将军要能够冷静沉着地做出正确的决策,灵活应变,不畏强敌。
为了更好地保护人民,他
们还要能够协调各个部门、合理分配资源,确保军队的作战效果最大化。
将军的职责是保卫人民的安全,保卫国家的利益。
在和平时期,他们也起着维护军纪、训练士兵的重要作用。
他们要培养士兵们坚定的意志,提高他们的军事素养和技能,以备
不时之需。
将军们还要参与国家决策,为国家建设和发展出谋划策。
将军是国家的象征,他们的形象往往被人们崇拜和尊重。
他们在军队和社会中有着重
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将军们的英勇事迹常常被歌颂和传颂,他们成为国家的英雄,为人民
树立了榜样。
将军是一个伟大而崇高的职业。
他们以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保卫国家,保护人民。
他们
的贡献是深深地被人们铭记和感激的。
我为有这样的伟大职业而自豪!。
将军名号
将军名号西汉将军名号:1)大将军:地位崇高,位上公:韩信、灌婴、窦婴、卫青、霍光、霍去病、许延寿、史高、王凤先、王凤、王商、王音、王根、董贤、王莽先后担任此职。
2)骠骑将军:武帝元狩二年置,与大将军同列大司马。
霍去病曾任此职。
3)车骑将军:汉高帝时就有,靳歙、卫青、金日磾、张安世、王音等曾任此职,掌宫卫禁军。
4)卫将军:汉高帝时就有,王恬启、宋昌、张安世等曾任此职,掌南北军。
5)上将军:吕后七年时以吕禄为之。
6)前将军:武帝时赵信、李广曾为之。
7)左将军:武帝时公孙贺、荀彘曾为之。
8)右将军:武帝时苏建、赵食其曾为之。
9)后将军:武帝时李广、曹襄曾为之。
10)中将军:武帝时公孙敖曾为之。
11)游击将军:汉高帝时就有,陈豨、苏建、韩说曾为之。
12)复土将军:文帝七年以张武为之。
13)将屯将军:文帝七年以属国悍为之,武帝时王恢为之。
14)骁骑将军:武帝元光二年以李广为之。
15)护军将军:武帝元光二年以韩安国为之,诸将皆属之。
16)轻车将军:武帝元光二年以公孙贺为之,后李蔡曾任此职。
17)材官将军:武帝元光二年以太中大夫李息为之。
18)骑将军:武帝元光年间以公孙敖为之。
19)伏波将军:武帝元鼎五年以路博德为之,击南越。
20)楼船将军:武帝元鼎五年以杨仆为之,先后击南越、朝鲜。
21)戈船将军:武帝元鼎五年以归义越侯严为之,击南越。
22)下濑将军:武帝元鼎五年以归义越侯甲为之,击南越。
23)横海将军:武帝元鼎六年以韩说为之。
24)浮沮将军:武帝元鼎六年以公孙贺为之。
25)匈河将军:武帝元鼎六年以赵破奴为之。
26)十二部将军:武帝元封元年置十二部将军伐匈奴(?)。
27)拔胡将军:武帝元封四年以郭昌为之。
28)因杅将军:武帝太初元年以公孙敖为之,因杅为地名。
29)贰师将军:武帝太初元年以李广利为之,征大宛。
因贰师城而得名。
30)浚稽将军:武帝太初二年以赵破奴为之,征匈奴。
因浚稽山而得名。
31)强弩将军:武帝时李沮曾以左内史为之。
古代军对中的职位及职责
古代军对中的职位及职责
古代军队中的职位及职责因不同国家和时期而异,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古代军队职位及其职责:
1. 统帅:负责指挥全军作战,制定战略战术,领导军队行动。
通常是国家统治者,如皇帝、国王、将军等。
2. 军师:为统帅提供军事建议和决策支持,是智囊团的核心成员。
军师需具备深厚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
3. 将领:统帅下属的高级指挥官,负责带领军队行动和指挥战斗。
将领通常根据军衔和军职职责不同分为多个级别。
4. 千夫长/百夫长:负责指挥一千人或一百人的军队部队,执行上级命令,组织训练和战斗。
5. 士兵:军队中的基层成员,执行指挥官的命令,参与战斗和作战。
6. 军事参谋:负责军队的训练、组织和编制工作。
为统帅和将领提供军事和作战策略上的指导和支持。
7. 侦察员:负责侦查和情报收集工作,搜集敌情,提供情报支持。
8. 工兵:负责军队的工程建设和修复,如修筑城墙、挖掘壕沟等。
9. 弓手/弩手:负责使用弓箭或弩射击,作为主力部队参与战斗。
10. 骑兵:驾驭骑乘动物或马匹的士兵,具有高机动性,主要用于侦查、追击和突袭。
11. 炮兵:负责操控和使用弓弩、弓炮、投石机等军事器械,用于攻击敌军。
12. 司令员:负责统领、指挥和管理军队,指挥整体作战,并监督士兵训练和纪律。
注意:以上职位和职责仅为大致描述,实际在不同古代文明和时代中可能存在差异。
军衔是区分军人等级
军衔是区分军人等级、表明军人身份的称号、标志,是国家给予军人的荣誉。
通常由将官、校官、尉官、准尉、士官、士兵构成其等级体系,有的国家还设有元帅。
以置于肩、领或袖、帽等处的专门徽章符号,标志军人的军衔等级和所属军种、兵种及专业勤务。
军衔的种类,按其性质,可分为正式军衔、临时军衔和荣誉军衔;按兵役,可分为现役军衔、预备役军衔和退役军衔。
许多国家的法律规定,军衔是军人的终身荣誉,非经法律判决不得剥夺,具有一定功绩的军人退役后,在规定的场所有权着佩带军衔符号的军服。
实行军衔制度,有利于提高军人的责任心和荣誉感,加强军队的组织纪律性,方便军队的指挥和管理,促进军队正规化建设;对国际联盟作战和军队交往也具有重要意义。
军衔等级的设置,同军队的规模和体制编制密切相关。
欧洲早期的军队,最大编制是团,所以当时最高军衔只是上校,将军则是代表君主或元首指挥作战的首领。
以后,随着军队组织编制扩大,将军遂划分为若干等级,以指挥不同规模的军队。
各国军官军衔同军队职务之间有一定的对应关系,通常是上尉(中尉)一连长,中校(少校)—营长,上校(中校)一团长,准将(上校)一旅长,少将(大校)-(准将)一师长,中将(少将)一军长,上将(中将)一方面军(或战区)司令官。
军衔授予的条件和程序,各国都以法律形式加以规定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编制军衔,基本上实行一职编两衔的制度,199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修正的《军官军衔条例》规定: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总参谋长、总政治部主任的职务编制军衔为上将,其他各职级的编制军衔为:正大军区职:上将、中将;副大军区职:中将、少将;正军职:少将;副军职:少将、大校;正师职:大校;副师职(正旅职);上校、大校;正团职(副旅职):中校、上校;副团职:中校、少校;正营职:少校、中校;副营职:上尉、少校;正连职:上尉、中尉;副连职:中尉、少尉;排职:少尉、中尉。
将军:将军没有用杠,而是用金色的松叶,直接加上金星。
军衔
中国历代军衔制介绍及其特点谈到军衔制的起源,首先应搞清什么是军衔。
在我国的汉代以前,"衔"字只有一个"马嚼子"的意思。
魏、晋以后,衔字才出现表示官吏阶位的"头衔"的含义。
在中国古代汉语里没有军衔这个词语。
清朝末年从西方引进军衔制度以后,也没有译作军衔,而是称之为"阶级"、"军官佐士兵等级"、"军阶"。
在制度上称其为军衔,则是从我军开始的。
概括的说,军衔是国家授予军人以区别其等级地位、权力责任、荣誉待遇的称号和标志。
人们一提到军衔,马上就会联想起军队,但军衔的历史要比军队的历史短得多。
世界上最早出现军队时,并没有同时产生军衔制。
军衔制是军队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由于军队是进行战争的武装集团,由众多使用武器的人员组成,必须按统一的意志去行动,"服从命令是军队的天职"。
因此,在军队编制体制上必须形成若干层次,军人依职权大小分为不同的等级,各级都有担任统一指挥管理的官员,下级绝对服从上级,从而形成由上至下不同的职别等级。
历史上一般都以"阶位"来表示各级官员的身份地位,武职官员的阶位称"武阶"。
中国早在春秋时期,就出现了"元帅"、"将军"、"校尉"等武职官名。
三国时期已开始对武官实行秩品制度。
外国最早在公元前7世纪时,已经有了军队官员衔级晋升制度。
中世纪的西欧,所谓公、侯、伯、子、男和骑士这些爵号,既是一种封号,也是一种官衔。
但是,古代的秩品、官衔同军衔还是有区别的。
官衔、秩品仅仅是指各级官吏的衔级、阶位,官衔制也只是官吏的等级体系;而军衔则是把士兵的级别也包括进去,军衔制是上至最高统帅,下至士兵的完整的军人等级体系。
军衔制的产生,不是在古代军制完备的中国,而是在十五六世纪的西欧,这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
军衔分类——精选推荐
1988年7月1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根据1994年5月12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军衔条例>的决定》修正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为加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有利于军队的指挥和管理,增强军官的责任心和荣誉感,实行军官军衔制度。
第三条军官军衔是区分军官等级、表明军官身份的称号、标志和国家给予军官的荣誉。
第四条军官军衔按照军官的服役性质分为现役军官军衔和预备役军官军衔。
第五条军衔高的军官对军衔低的军官,军衔高的为上级。
当军衔高的军官在职务上隶属于军衔低的军官时,职务高的为上级。
第六条现役军官转入预备役的,在其军衔前冠以“预备役”。
现役军官退役的,其军衔予以保留,在其军衔前冠以“退役”。
第二章现役军官军衔等级的设置第七条军官军衔设下列三等十级:(一)将官:上将、中将、少将;(二)校官:大校、上校、中校、少校;(三)尉官:上尉、中尉、少尉。
第八条军官军衔依照下列规定区分:(一)军事、政治、后勤军官:上将、中将、少将,大校、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
海军、空军军官在军衔前分别冠以“海军”、“空军”。
(二)专业技术军官:中将、少将,大校、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
在军衔前冠以“专业技术”。
第三章现役军官职务等级编制军衔第九条人民解放军实行军官职务等级编制军衔。
第十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领导全国武装力量。
中央军事委员会实行主席负责制。
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不授予军衔。
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的职务等级编制军衔为上将。
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的职务等级编制军衔为上将。
第十一条军事、政治、后勤军官实行下列职务等级编制军衔: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总政治部主任:上将;正大军区职:上将、中将;副大军区职:中将、少将;正军职:少将、中将;副军职:少将、大校;正师职:大校、少将;副师职(正旅职):上校、大校;正团职(副旅职):上校、中校;副团职:中校、少校;正营职:少校、中校;副营职:上尉、少校;正连职:上尉、中尉;副连职:中尉、上尉;排职:少尉、中尉。
古代军队的官的从大到小的排序
古代军队的官的从⼤到⼩的排序清朝⼤清朝官员等级分“九品⼗⼋级”,每等有正从之别,不在⼗⼋级以内的叫做未⼊流,在级别上附于从九品。
正⼀品:⽂职京官:太师、太傅、太保、殿阁⼤学⼠⽂职外官:⽆武职京官:领侍卫内⼤⾂、掌銮仪卫事⼤⾂武职外官:⽆从⼀品:⽂职京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太师、太⼦太傅、太⼦太保、协办⼤学⼠、各部院尚书、督察院左右督御史⽂职外官:⽆武职京官: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内⼤⾂武职外官:将军、都统、提督正⼆品:⽂职京官:太⼦少师、太⼦少傅、太⼦少保、各部院左右侍郎、内务府总管⽂职外官:各省总督武职京官:左右翼前锋营统领、⼋旗护军统领、銮仪使武职外官:副都统、总兵从⼆品:⽂职京官:内阁学⼠、翰林院掌院学⼠⽂职外官:巡抚、布政使司布政使武职京官:散秩⼤⾂武职外官:副将正三品:⽂职京官:督察院左右督御史、宗⼈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职外官: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按察使司按察使武职京官:⼀等侍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骁骑参领、王府长史武职外官:城守尉、参将、指挥使从三品:⽂职京官:光禄寺卿、太仆寺卿⽂职外官:都转盐运使司运使武职京官:包⾐护军参领、包⾐骁骑参领、王府⼀等护卫武职外官:游击、五旗参领、协领、宣慰使、指挥同知正四品:⽂职京官:通政使司副使、⼤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督察院六科掌院给事中京职外官:顺天府丞、奉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员、武职京官:⼆等侍卫、云麾使、副护军参领、副前锋参领、副骁骑参领、太仆寺马⼚驼⼚总管、贝勒府司仪长、侍卫领班武职外官:防守尉、佐领、都司、指挥佥事、宣慰使司同知从四品:⽂职京官:内阁侍读学⼠、翰林院侍读学⼠、翰林院侍讲学⼠、国⼦监祭酒⽂职外官:知府、⼟知府、盐运使司运同武职京官:城门领、包⾐副护军参领、包⾐副骁骑参领、包⾐佐领、四品典仪、⼆等护卫武职外官:宣抚使、宣慰使司副使正五品:⽂职京官:左右春坊庶⼦、通政司参议、光禄寺少卿、给事中、宗⼈府理事官、各部郎中、太医院院使⽂职外官:同知、⼟同知、直⾪州知州武职京官:三等侍卫、治仪正、步军副尉、步军校、监守信?官、分管佐领武职外官:关⼝守御、防御、守备、宣慰使司佥事、宣抚使司同知、千户从五品:⽂职京官:翰林院侍读、翰林院侍讲、鸿胪寺少卿、司经局洗马、宗⼈府副理事、御使、各部员外郎⽂职外官:各州知州、⼟知州、盐运司副使、盐课提举司提举武职京官:四等侍卫、委署前锋参领、委署护军参领、委署鸟枪护军参领、委署前锋侍卫、下五旗包⾐参领、五品典仪、印物章京、三等护卫武职外官:守御所千总、河营协办守备、安抚使、招讨使、宣抚使司副使、副千户正六品:⽂职京官:内阁侍读、左右春坊中允、国⼦监司业、堂主事、主事、都察院都事、经历、⼤理寺左右寺丞、宗⼈府经历、太常寺满汉寺丞、钦天监监判、钦天监汉春夏中秋冬五官正、神乐署署正、僧录司左右善事、道录司左右正⼀⽂职外官:京府通判、京县知县、通判、⼟通判武职京官:兰翎侍卫、整仪尉、亲军校、前锋校、护军校、鸟枪护军校、骁骑校、委署步军校武职外官:门千总、营千总、宣抚使司佥事、安抚使司同知、副招讨使、长官使、长官、百户从六品:⽂职京官:左右春坊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钦天监满洲蒙古五官正、汉军秋官正、和声署正、僧录司左右阐教、道录司左右演法⽂职外官:布政司经历、理问、允判、直⾪州州同、州同、⼟州同武职京官:内务府六品兰翎长、六品典仪武职外官:卫千总、安抚使司副使正七品:⽂职京官:翰林院编修、⼤理寺左右评事、太常寺博⼠、国⼦监监丞、内阁典籍、通政司经历、知事、太常寺典籍、太仆寺主薄、部寺司库、兵马司副指挥、太常寺满洲读祝官、赞礼郎、鸿胪寺满洲鸣赞⽂职外官:京县县丞、顺天府满洲教授、训导、知县、按察司经历、教授武职京官:城门史、太仆寺马⼚协领武职外官:把总、安抚使司佥事、长官司副长官从七品:⽂职京官:翰林院检讨、銮仪卫经历、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詹事府主薄、光禄寺署丞、典薄、国⼦监博⼠、助教、钦天监灵台郎、祀祭署奉祀、和声署署丞京职外官:京府经历、布政司都事、盐运司经历、直⾪州州判、州判、⼟州判武职京官:七品典仪武职外官:盛京游牧副尉正⼋品:⽂职京官:司务、五经博⼠、国⼦监学正、学录、钦天监主薄、太医院御医、太常寺协律郎、僧录司左右讲经、道录寺左右⾄灵⽂职外官:布政司库⼤使、盐运司库⼤使、盐道库⼤使、盐课司⼤使、盐引批验所⼤使、按察司知事、府经历、县丞、⼠县丞、四⽒学录、州学正、教谕武职京官:⽆武职外官:外委千总从⼋品:⽂职京官:翰林院典薄、国⼦监典薄、鸿胪寺主薄、钦天监挚壶正、祀祭署祀丞、神乐署署丞、僧录司左右觉义、道录司左右⾄义⽂职外官:布政司照磨、盐运司知事、训导武职京官:⼋品典仪、委署亲军校、委署前锋校、委署护军校、委署骁骑校武职外官:⽆正九品:⽂职京官:礼部四译会同馆⼤使、钦天监监侯、司书、太常寺汉赞礼郎⽂职外官:按察司照磨、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县主薄武职京官:各营兰翎长武职外官:外委把总从九品:⽂职京官:翰林院侍诏、满洲孔⽬、礼部四译会同官序班、国⼦监典籍、鸿胪寺汉鸣赞、序班、刑部司狱、钦天监司晨、博⼠、太医院吏⽬、太常寺司乐、⼯部司匠⽂职外官;府厅照磨、州吏⽬、道库⼤使、宣课司⼤使、府税课司⼤使、司府厅司狱、司府厅仓⼤使、巡检、⼟巡检武职京官:太仆寺马⼚委署协领武职外官:额外外委未⼊流:⽂职京官:翰林院孔⽬、都察院库使、礼部铸印局⼤使、兵马司吏⽬、崇⽂门副使⽂职外官:典史、⼟典史、关⼤使、府检校、长官司吏⽬、茶引批验所⼤使、盐茶⼤使、驿丞、⼟驿丞、河泊所所官、?官、道县仓⼤使武职京官:⽆武职外官:百长、⼟舍、⼟⽬汉朝到三国时代武将官职:⼤将军:武将之⾸,其官职位⽐三公,有时在三公之上,有时在三公之下。
古时将军职位的划分
古时将军职位的划分
古代将军职位的划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尤其是在中国的历史上,将军职位的划分是非常严格的。
在古代,将军职位的划分主要分为五个级别,他们分别是“上将军、大将军、将军、校尉、中尉”。
第一级是上将军,这个级别的将军通常是由帝王或者皇后拥有,他们直接掌握军队的最高指挥权,是最高级别的将领。
在古代,只有一些很少的将领能够担任上将军的职位,因为这个级别的将军除了要有非常出色的战斗能力和指挥才能,还要有非常高的政治才能和人格魅力,可以说是“名将中的名将”。
第二级是大将军,这个级别的将军是由上将军掌握的,他们是一支相对独立的军队的统帅,通常是担任一国的主要指挥官。
大将军在战争中能够独立作战,但是必须遵守上将军的指挥。
第四级是校尉,校尉通常是一些军队中的指挥官,他们比较年轻,但是有一定的指挥能力。
校尉的职责是为将军和其他上级提供支援,包括传递指令、安排士兵的位置和阵地等。
第五级是中尉,中尉是在一个大队或者一个营中担任指挥官的军人,小组作战和指挥小规模军事行动是中尉的主要职责。
在古代,将军职位的划分非常严格,每个级别的将军都有其特定的职责和指挥范围。
将军的级别不仅仅与他的指挥能力有关,还与他的战绩、政治能力和忠诚度有关。
三国时期官职与爵位详解:将军篇(上)
三国时期官职与爵位详解:将军篇(上)战国中后期,各国领兵的将领几乎都已经被称为将军。
像战国后期的四名将“起翦颇牧”,李牧、廉颇为赵国的“大将军”,白起为秦国的“上将军”,王翦为秦国的将军。
(名号皆见于史记,大将军应该是确有的军职,而上将军可能指全军的总大将,而非专有的军职。
)战国末年,还出现了前后左右将军。
【《汉书·百官公卿表》:“前后左右将军,皆周末官,秦因之,位上卿,金印紫绶。
”】汉高祖刘邦建汉朝后,设置了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和前后左右将军。
汉武帝征讨闽越、东瓯(古王国,位于今浙江、福建一带)、朝鲜、大宛(中亚古国)之时,又设置了伏波、楼船、横海、度辽等杂号将军。
汉武帝之后,前后汉还设置了其他名号的将军,但常规的将军号就只有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和前后左右将军,其余的将军史书中都统称为“杂号将军”。
“杂号将军”在汉朝和三国之时,只不过是史书中对常规将军号以外将军号的称谓,而非正式的官方称谓。
而与“杂号将军”相对的“重号将军”则是南朝梁以后才出现的称谓。
【《隋书·百官上》:“天监(五零二-五一九)初,(梁)武帝命尚书删定郎济阳蔡法度,定令为九品。
……又诏以将军之名,高卑舛杂,命更加厘定。
于是有司奏置一百二十五号将军。
以镇、卫、骠骑、车骑,为二十四班。
四征、四中,为二十三班。
八镇为二十二班。
八安为二十一班。
四平、四翊,为二十班。
凡三十五号,为一品。
是为重号将军。
”】《三国志》和其他有关三国的史书中,有些不知道名号的将军,就统一用杂号将军来称呼。
如【《裴注三国志·魏书三》引《魏略》:“(郝)昭字伯道,太原人,为人雄壮,少入军为部曲督,数有战功,为杂号将军,遂镇守河西十馀年,民夷畏服。
”】又如【《三国志·吴书七》:“时论功行赏,以为驻敌之功大,退敌之功小,(张)休、(顾)承(顾雍子)并为杂号将军,(全)绪、(全)端偏裨(将军)而已。
”】上文的史料也可以证明杂号将军高于偏、裨将军。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的见解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的见解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这句话源自古时候的战争时期,
意思是说一个军人如果没有野心和追求,那么他的打仗效率和军事素
质可能会受到影响。
因为想要升为将军,士兵们会更加努力训练和提
升自己的能力,不断进步,这样才能被上级看中并提拔。
当然,这句
话也只是一种说法,许多士兵并不一定要成为将军,他们的贡献同样
会被人们铭记和传扬。
但是,作为一个军人,必须拥有强烈的责任心、使命感和忠诚心,才能真正胜任自己的岗位,为国家的荣誉和民族的
尊严而战。
中国十大将军排名顺序 中国十大将军是哪十位?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中国十大将军排名顺序中国十大将军是哪十位?导语: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次实行了军衔制。
在中南海怀仁堂,毛主席授予朱德等十人元帅军衔;周恩来授予粟裕等十人大将军衔。
中国军队著名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次实行了军衔制。
在中南海怀仁堂,毛主席授予朱德等十人元帅军衔;周恩来授予粟裕等十人大将军衔。
中国军队著名的十大元帅和十大将由此确立。
(10位元帅、10位大将、57位上将、177位中将和1359位少将)1、大将——粟裕(1907-1984)湖南省会同县人粟裕,他的军事造诣和战绩在全军首屈一指,许多方面甚至超过了林彪。
而他长期是以陈毅的副手身份指挥作战,建国后任过短时间的总参谋长一职,授衔时却不在这一重要位置上,而且他的资历只能够和罗荣桓相比。
陈毅代表新四军和三野的元帅地位已定,粟裕只能委屈了。
至于粟裕争当元帅的传说是站不住的,那是人们根据他的战绩和位列大将首席而产生的臆测。
四八年中央军委曾计划将粟裕指挥的华野外线兵团,即苏北兵团扩编为华中野战军渡江作战,而将华野的内线兵团即山东兵团升级为华东野战军。
这一计划本以明令发表,许世友、谭震林、刘少卿指挥的山东兵团已使用华东野战军的名义达三个月之久。
而正是由于粟裕本人的反对,这一计划才撤销。
同时,粟裕还坚决主张已到中原的陈毅继续兼职华野司令。
可见,粟裕放弃了成为方面大军主官的机会,很难认为到授衔时他会再争执一番。
2、大将——徐海东(1900-1970)湖北省黄陂县人徐海东,陕北方面的代表,他的大将军衔完全是派系平衡的典型。
红军长征时除了三个方面军外,还有一只独立长征的部队最先到达陕北,即红二十五军,徐生活常识分享。
将帅的角色定位与管理
“将”、“帅”的角色定位与管理管理起源于军队。
军队作战就是靠人,就是兵与将的结合。
创业者的成长,很像是在军队里一个好士兵的成长过程。
从卒开始,一点一滴,先管理自己,成长到管理他人的将才,再成长为借助他人管理的帅才,最终做到成为实施全面管理的王者。
第一步:卒古时士兵叫“卒”,5名士兵形成一个基本单位“伍”,负责人叫伍长,然后随着所管理人数的增加,会称为什长、百夫长、千夫长:古代一种军职,五人为一伍长,十人为什长,百人为百夫长,五百人为小都统,一千人为大都统.三千人为正,偏将,五千人为正偏牙将,一万人设正副将军。
明时边军中时有此职位,统率十人。
后戚继光编练新军时,将其扩大为十二人,称一队,设队长。
大多数创业者步入企业,首先都会在基层做“卒”,并且做“好卒”。
有趣的是,统计结果显示,很多人都做过销售。
据美国的一项统计,超过50%的CEO出身于销售员。
从最基层做起的好处是什么呢?其一,一个创业者一定要从卒做起,把最基本的工作干上几种,理解其中的酸甜苦辣。
比如,人人都希望减小工作强度,提高工资待遇。
你没做过基层,是很难知道基层工作之辛苦,也很难去切身考虑劳动强度的,更不要说理解一个基层员工月收入增加50、100元给他带来的那种鼓励和兴奋。
其二,知道什么样的“卒”能一步步培养成伍长、什长、百夫长、千夫长。
象棋的“拱卒”一去不复返,能逼死“将”、军旗的“工兵”以身殉职,能赢来全局胜利。
第二步:将古谚云:猛将拔于卒伍,丞相取自州郡。
意思是,大将的形成,往往是从最基层的战斗中成长起来的。
古时最初级的将军叫“千夫长”,统领一千名“卒”。
就是说,做到将军的人,已经经过各中间级别的锻炼,能带领和管理足够多的人了。
将的工作是什么呢?首先是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平时则是训练下层各级官兵,成为合格的士兵、士官;关键时刻则能带领手下,实现上级确定的目标。
将对应的,应该是一个公司的中层管理者,对于CEO(CEO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企业领导人与职业经理人两种身份的合一。
古代军职大全
古代军职大全汉代军职:伍长-什长-都伯-百人将-牙门将、骑督、部曲督等-别部司马(军司马)-都尉(骑都尉)-校尉(但五校几乎成清贵武职,偏文)-中郎将(五官、左、右、虎贲中郎将类同五校)-裨将军-偏将军-杂号将军(裨将军、偏将军应该就是杂号将军之末,但与其它两字将军地位有别)-四征、四镇、前后左右将军-卫将军-骠骑、车骑将军-大将军大将军:战国时始置,是将军的最高封号,东汉时多由贵戚充任。
具体名号有建威大将军、骠骑大将军、中军大将军、镇东大将军、抚军大将军等等,除骠骑大将军之位稍低于三公之外,其余均在三公之上。
三国时夏侯敦、姜维等人皆为大将军。
大司马:汉武帝(刘彻)废太尉设大司马,光武帝(刘秀)又废大司马为太尉,故大司马即太尉,为掌管军政和军赋的最高官职,即全国最高军事长官。
东汉时与司徒、司空并称三公。
大司农:秦时称治粟内史,景帝改称太农令,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更名为大司农。
魏初设大农,文帝(曹丕)黄初二年(221年)改称大司农,蜀、吴亦各有大司农。
两汉时大司农掌管租税、钱谷、盐铁和国家财政收支,而到了三国时期,由于权力的分散则只能负责这些物资的保管工作了。
九卿之一。
大鸿胪:秦时称典客,汉初称大行令,汉武帝太初元年更名为大鸿胪,掌管接待宾客之事。
九卿之一。
卫尉:秦时始置,汉景帝(刘启)初更名为中大夫令,不久即恢复原名,掌管宫门警卫。
九卿之一。
太尉:同大司马。
曹丕即位后任贾诩为太尉。
太傅:辅弼国君之官,作为重臣参与朝政,掌管全国的军政大权。
曹睿即位后人钟繇为太傅。
太常:秦时称奉常,汉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更名为太常,掌管礼乐社稷、宗庙礼仪。
其属官有太史、太祝、太宰、太药、太医(为百官治病)、太卜六令及博士祭酒。
九卿之一。
太仆:秦和两汉均设太仆,王莽一度更名为太御,掌管舆马及牧畜之事。
九卿之一。
太守:秦时设郡守,汉景帝更名为太守,为一郡之最高长官,除治民、进贤、决讼、检奸外,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将军不只是军职
我国古代的将军,既是高级武官的职位,也用于高级军政官员的称谓,又是军政官员的名誉职衔,甚至作为爵号使用等等。
作为高级军事统帅,“将军”早在二千多年前就出现了。
春秋时代以卿统军,故称卿为将军;一军之帅称将军。
见《国语·晋语四》、《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岂将军食之而有不足”。
此皆非正式官名。
到战国时代始为正式官名,而卿仍称将军。
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又置前后左右将军。
秦因之。
汉置大将军、骠骑将军,位次丞相;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后左右将军,位次上卿。
见《汉书·百官公卿表上》。
西汉还有“中将军”,见《汉书·卫青霍去病传》、《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这些将军都是朝廷重臣,常加朝中官号,参与朝政。
另外有楼船将军、材官将军、将屯将军、伏波将军等杂号将军,地位稍低,统兵征伐时临时设置,因事立名,事讫而罢。
魏、晋、南朝、北魏、北齐时期,专职武官将军有领军将军、护军将军,及其所领左卫将军、右卫将军、骁骑将军、前军将军、后军将军、左军将军、右军将军等,典掌禁军,各有职司,其余诸号将军名为朝中大臣和地方长官的加官,虽然也领军兵,但不是专职的军事统帅。
其中晋朝有骠骑、车骑、卫将军,有伏波、抚军、都护、镇军、中军、四征、四镇、龙骧、典军、上军、辅国等大将军,开府者位从公,不开府者秩二品。
三品将军秩二千石。
见《晋书·职官志》。
晋诸州刺史多以将军开府,都督军事。
南北朝时将军名号极多,权位不一。
西魏、北周时期实行府兵制,各级府兵组织的统帅也带将军号,如柱国大将军、大将军、骠骑大将军、车骑大将军等。
隋朝十二卫、唐朝十六卫等诸禁卫军都置大将军、将军,分别冠以卫号、军号,统领府兵、禁军。
辽朝北面御帐官、皇族帐官、诸帐官、部族官、属国官、军官中皆置将军,参掌本部军队之政令。
金朝宫中置宿置将军,领亲军,掌宫城及出行禁卫;大宗正府下设诸宗室将军,分治宗室事务;金章宗发兵攻宋时曾设置平南诸号将军,军还而罢。
明朝镇守边防的将领挂将军印,如驻守云南的总兵称征南将军,驻守两广的总兵称征蛮将军,驻守辽东的称征虏前将军,驻守宣府的称镇朔将军,驻守甘肃的称平羌将军,驻守宁夏的称征西将军,驻守交趾的是副将军,驻守延绥的称镇西将军等。
明清两代,有战事出征,置大将军和将军,战争结束则免。
明朝领兵出征的总兵官临时挂将军印,如平贼将军、平胡将军、平虏将军、征夷将军、征虏将军、讨贼将军、前将军、副将军等,事毕纳印。
清朝临时派遣的军事统帅授以靖逆将军、扬威将军等,班师撤回时,军队各归原建制,印信缴还。
作为高级军政官员的将军,在某些朝代设置。
汉朝的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等除典领军队外,也常参政。
魏晋南北朝时诸州郡长官加将军名号,可开军府,总领辖区内的军事和民政。
清朝驻防各地的军事长官也称将军。
见《通典·职官十·武官上·将军总叙》。
这类将军为驻防各地的八旗最高长官,皆用满人,分别冠以驻防地名,如江南将军、奉天将军、伊犁将军等。
后建新疆、奉天、吉林、黑龙江等行省,将军改为总督、巡抚。
作为名誉职衔,将军名号的使用尤其广泛。
魏晋南北朝时期,大多用于诸王、大臣和地方长官的加官荣衔,将军名号繁多,品秩不等,如建威将军、建武将军、振威将军、振武将军等等。
隋朝初期共设翊军、翊师、征东、征南、征西、征北、内军、镇军、抚军等四十三号自正六品至从九品的散号将军,作为加官。
另外还有员外将军。
至隋炀帝时全部罢止。
自唐以后,上将军、大将军、将军,或为环
卫官,或为武散官。
宋、元、明三朝,多以将军为武散官;殿廷武士也称将军。
唐朝、宋朝时置云麾将军、忠武将军、壮武将军、宣威将军、明威将军、定远将军、宁远将军、游击将军等散阶名号将军,自从三品至从五品,用以代表武职官员的品阶,并置有怀化将军、归德将军等,授予内附的少数民族首领。
唐朝府兵制度消亡后,十六卫将军成为武官虚衔。
宋朝将十六卫将军置为环卫官,从四品,无定员,无执掌,以宗室、闲散武官为之,也作为武官赠典。
金朝、元朝武职散官置有广威将军、宣威将军、明威将军、信武将军、显武将军、宣武将军、武节将军、武德将军、武义将军、武略将军,金自正五品至从六品,元自正四品至从五品。
明朝置散阶武官骠骑将军、金吾将军、龙虎将军等,自正二品至从五品。
清朝置建威将军、振威将军、武显将军、武功将军,自正一品至从二品,用以封赠武职。
清朝还把将军作为宗室爵号之一使用。
清朝宗室封爵共分十二等,清制规定第九至十二等分别为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
此外,太平天国军中职官在指挥以下按炎、水、木、金、土名将军军衔,分正副,如炎正将军、炎副将军、水正将军、水副将军等。
出征时总制以下皆听调遣,初期定员一百人。
定都天京后,又增加从一至十的排序,如炎一正将军、炎一副将军、炎二正将军、炎二副将军等,依次类推。
还设有提船将军、巡守将军(十八员)、恩赏将军、职同将军(无定员)等。
另,宋代吴地衙门隶卒小苍头为将军。
见宋洪迈《容斋随笔七·将军官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