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窃读记课件

合集下载

七年级上期语文窃读记课件部编版

七年级上期语文窃读记课件部编版

整体感知
阅读课文思考: 1.课文主要记叙一件什么事? 2.“窃读”是什么意思?围绕“窃读”主要写了哪几件事?
本文主要讲述了“我”因无钱买书而偷偷躲在书 店看书的故事。“窃读”意为“偷读”。
第一部分(1—8段)叙述在紧邻“三阳春”的那家书店 “窃读”的经历。
第二部分(9—14段)补叙“窃读”的起因以及经验。
林海音就是出生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后来的著书成名完全得 益于她小时候读的那些名家名作。她父亲是一个教书先生, 她生长的环境是一个知识分子家庭。虽然家里供她读书至大 学,但是因为家里条件贫苦,根本没有闲钱给她买书看。但 是,她心中酷爱读书的情结一刻都没有放松,她想尽办法读 到了许多梦寐以求的书,为以后的写作道路铺下了扎实的基 础。
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们读过《城南旧事》这本书吗?它的作者就 是台湾女作者林海音。林海音小时候家境贫寒,却酷爱读 书,她是怎样读完了一本又一本梦寐以求的书的呢?让我 们一起走进课文,听听她的读书故事。
作者名片
林海音(1918—2001),原名含英,台湾苗栗 人,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生于日本大坂,3岁 随父母返台,5岁来到北京,在北京度过了童年 与青年时期。在北京,她完成了从学生到新闻记 者、从少女到为人妻母的转变,北京是她文学之 路的起点。1948年,举家迁往台湾,出版了众 多文学名作,被称为台湾文学“祖母级的人物”。
她的作品被译为多种文字,她的一生荣获众多文学奖项, 在1998年“第三届世界华文作家大会”上荣获“终身成就 奖”。代表作为短篇小说集《城南旧事》,该书既是她童 年生活的写照,更是当年北京平民生活的写真,也是她最 具影响力的作品。
背景链接
本文选自《英子的心》(人民日报出版社2007年版)。略有 改动。在中国解放前(1949年以前),不是任何人都可以进书 店的。劳动人民因为生活贫困买不起书,一辈子与知识无缘。有 些穷人家的孩子非常渴望读书,却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别人背着书 包上学;那些只供得起孩子上学的家庭,没有余钱给孩子买课外 书读。读书是富贵人家的享受,没有钱还要读书的人会被别人取 笑,认为是“不识抬举”。在那个社会,男女地位悬殊,“女子 无才便是德”。正因为如此,女孩子读书的很少,读了书的女孩 子学几年也就早早待在家中,等到十五六岁的时候就嫁人了。

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11《窃读记》精品课件(PPT20张)

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11《窃读记》精品课件(PPT20张)

名人警句
书是全人类进步的阶梯。 (高尔基) 书是全人类的营养品。(莎士比亚)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治愚。 (刘向) 一日无书,百事荒芜。(陈寿)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生活中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 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
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读书的滋味!
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1.“窃读记”如果改成“偷读记”好不 好?为什么?
明确:“窃”是“偷偷地”的意思,不能改。因为此文以“窃读”为叙 事线索,着重描写作者“窃读”的心理和情感经历,“窃读”两字真切 反映了作者囊中羞涩的窘态,更表现了作者如饥似渴的求知欲望 和形象。
(2)“记住,你是吃饭长大,读书长大,也是在 爱里长大的!”
日常生活中融入了浓浓的爱,不经意的细节往往给人 巨大的力量,我们应该善于感受和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与爱 。“吃饭长大”指的是身体的物质需求,“读书长大”则是指 精神的成长,心灵的成长。粮食哺育的是身体,而书籍哺 育的是灵魂,一个只有知识与智慧不断增长的人,才是一 个真正健康,成长起来的人。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梳理叙事类文章的脉络。 2.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 感情的方法;品味富有感染力、表现力的语言。 3.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受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 的渴望,并受到感染。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书不仅是一样工具,更是一种超脱凡俗的心灵寄托, 一种开发人类智慧的满腔热忱,一种无与伦比的美。书 ,滋养着我们的血脉和骨肉,滋养着我们的灵魂和精神 ,滋养着我们的气质和品格,没有书的生活将黯然失色 ,没有书的人生将会孤苦寂寞,那么,生活中真的没有 书,或者书不能满足于我们的欲望,该怎么办?我们今 天来体验林海音的窃读经历。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件 《窃读记》(共38张PPT)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件 《窃读记》(共38张PPT)
但和我的手同时抵达的,还 有一只巨掌,五个手指大大地 分开来,压住了那本书的整个。
15
划出第一段中描写老板的句子。
我抬起头,难堪地望着他— —那书店老板,他威风凛凛地 俯视着我。
16
划出第一段中描写老板的句子。
在众目睽睽之下,我几乎是 狼狈地跨出了店门,脚跟后面 紧跟着是老板的冷笑:“不是 一回了!”
几本慕名很久而无缘一读的名著,欲望推动着我,不由得
走进书店,想打听一下它的价钱。也许是我太矮小了,不
引人注意,竟没有人过来招呼,我就随便翻开一本摆在长
桌上的书,慢慢读下去,读了一会仍没有人理会,而书中
的故事已使我全神贯注,舍不得放下了。直到好大功夫,
才过来一位店员,我赶忙合起书来递给他看,像煞有介事
不注意时暗中偷读。
6
分段
窃读记
1-8节 在一家书 店窃读,被 老板挖苦。
9-14节 窃读的缘 由和经过。
15节 受屈辱后 十分悲愤。
16-24节 由于对知识的 渴望到其他 书店窃读,得到 店员的同情。Biblioteka 25-28节 点题7
快速阅读课文,想想 窃读的滋味是怎样的?
我很快乐,也很惧怕—— 这种窃读的滋味!
慕名:仰慕别人的名气。 饿。
5
“窃”、 “窃读”的含义:
(1)通过查字典,找出“窃”字的多个义项。 (2)找出“窃”字在本文中的含义。 在本文中应理解为“偷偷地”、“暗中”之意,如
“窃笑”。 (1) “窃读”的一般含义。 (2)放在文中考察其含义。 假装逛书店,其实是要读书店里的书而不买,趁店员
来,真是像个小偷似的。有时我贴在一个大人的身
边,仿佛我是与他同来的小妹妹或者女儿。
玫红色词句:我怕被人发 现所采用的方法。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11.窃读记 课件共16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11.窃读记 课件共16张PPT

③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 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 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
这句话通过对发愁的表情和快乐的内心对 比描写,趣味盎然地写出“我”为雨天能够 有个充足的理由读书而高兴无比,更加表现 出了“我”对读书的喜爱。
④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 都吞下去了,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书架。
这句话是课文的中心句,集中概括了窃读 的百般感受,也是作者情感的集中体现。 “我”渴望读书,而又无力购买,因此只好 “窃读”。但所谓“窃”,也无非是只读不 买。“我”在阅读中感受着书籍所带来的智 慧与快乐,却时刻害怕被店员或老板发现受 到训斥和哄赶,这种书内世界的吸引与沉迷, 书外世界的担忧与紧张,使快乐与惧怕紧密 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复杂的、难以言说 的感受,正是窃读的滋味。
作者用“咽了一口唾沫”这样一个动作, 写出了此时的“我”尽管是腿酸脚麻、饥肠辘 辘,却在两个多钟头的饱读之后有一种满足 感、充实感。这种窃读犹如一次精神的盛宴, 收获了知识与智慧。
⑤这时,我总会想起国文老师鼓励我们的话:“
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吃饭长大”指的是身体的物质需求, “读书长大”则是指精神的成长,心灵的 成长。粮食哺育的是身体,而书籍哺育的 是灵魂,一个只有知识与智慧不断增长的 人,才是一个真正健康成长起来的人。
cén cén cèng lǐn lǐn
kuíkuí
汗涔涔 蹭 威风凛凛 众目睽睽
lán
lù lù shà
liàng qiàng
贪婪 饥肠辘辘 煞有介事 踉踉跄跄
zhòu qǐn
诅咒 废寝忘食
林海音故居
“窃”的含义有三种: 1.偷; 2.偷偷地; 3.谦指自己。

《窃读记》课件(共18张ppt)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新版已删)

《窃读记》课件(共18张ppt)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新版已删)

引导探究
• 再读课文,思考: • 1.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 2.“我”在“窃读”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 3.“窃读”的滋味是怎样的?你能从文中找出总领性的那句话吗? • 提示:概括时要简洁,不忘记叙文六要素。
5分钟后比谁回答更准确!
1.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我”因无钱买书 2.“”在“窃读”
窃读记
林海音
目标引领
• 1.了解作家作品,积累重要的字词,整体把握文 章内容。
• 2.体味“窃读”的滋味,感悟作者热爱读书的精神。
独立自学
速读课文,识记生字词, 了解作家作品,并结合课文内容 思考: “窃读记”的“窃”和“记” 分别该如何理解? 提示:留意课下注释。
5分钟后比谁说得好!
林海音:
(1918—2001),原名林 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湾苗栗县。 父母曾东渡日本经商。生于日本大 阪,不久即返台,因父亲不甘在日 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居北京,林 海音即在北京长大,1948年回 到故乡台湾。本文选自短篇小说集 《城南旧事》。
《城南旧事》包括五个短篇 小说,即:《惠安馆》《我们 看海去》《兰姨娘》《驴打滚 儿》《爸爸的花儿落了》。 《城南旧事》描写旧北京社会 风貌,通过 20世纪20年代末, 北京四合院里一家普通人的生 活,反映了当时北京的整个历 史面貌,有极强的社会意义。
而偷偷地躲在书店 的过程中遇到了哪
看书的事。
些困难?
受到驱逐; 隐藏、伪装; 渴望下雨读书; 饥肠辘辘。
“窃读”的滋 味是怎样的? 你能从文中找 出总领性的那
句话吗?
我很快乐, 该句集中概括了窃读的百 也很惧怕---这 般感受,也是作者情感的集中 种窃读的滋味!体现。那么为何快乐,又为何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窃读记》PPT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窃读记》PPT课件

16-24节由于 对知识的渴望 到其他书店 窃读,得到 店员的同情。
25-28节 点题
讲授新课
课文记叙的线索: 放学后──边走边想──跨进店门──打开书阅读
──恐惧被发现──饥饿难耐──放回书架──走出书店。
讲授新课
第一段总结 我不过是一个无力购买而又渴望读到那本书的穷学生! 这句话以及第一段中描写窃读的句子和描写老板的句子 写出“我”热爱读书和老板冷酷无情。
解析:作者善于通过自语式的独白描绘心境,表达自己的感情,
如,“啊!它在这里,原来不在昨天的地方了”,来表达终于发 现书并没有卖出去,又可以接着着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 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 里边来了 。
解析:这其中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写出了书店的顾客
第三段总结 因窃读受到店主羞辱后,我的心灵受到创伤,将一 首像为我写照的小诗抄录下来,并贴在床前诵读。
讲授新课
第四段总结 由于对一本新书的渴望,使我再度一试窃读,这次的经 历使我感受到了一位店员的关爱,使我备受感动。
第五段总结 我在读书中成长,也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爱。
讲授新课
精读课文 细节探究
讲授新课
分析人物形象
1.我多么高兴,又多么渴望地伸手去拿,但和我的手 同时抵达的,还有一只巨掌,五个手指大大地分开来, 压住了那本书的整个:“你到底买不买?”
采用夸张手法,写出了老板的粗暴。 通过语言描写,写出了老板的势利。
讲授新课
2.在众目睽睽之下,我几乎是狼狈地跨出了店门,脚跟 后面紧跟着是老板的冷笑:“不是一回了!”
讲授新课
“记”:就是指记载描写事或物的文章,就像同学们平时 写日记、周记,也会写游记、参观记。 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我” 因无钱买书而偷偷躲在书店看书。)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窃读记》PPT优质课件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窃读记》PPT优质课件
林海音一身为台湾文坛牺牲奉献, 1998年获“世界华文作家大会”颁“终身 成就奖”;1999年获颁第二届五四奖“文 学贡献奖”。
认字识词
认字识词
认字识词
认字识词
认字识词
关上课本 自己尝试写一写
课文赏析
课文赏析
窃读记中的“记” 是什么意思?
本文以“记叙”为主,属于叙事散文。
课文赏析
作者为什么要“窃读”?
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
课文赏析
我跨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我踮着 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发 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 。
尝试用这几个动词组词造句。
课文赏析
在一排排花花绿绿的书里,我的眼睛 急切地寻找,却找不到那本书。从头来, 再找一遍。啊!它在这里,原来不在昨天 的地方了。
窃 读 记

作者简介
认字识词
课文赏析

拓展学习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林海音
(1918—2001)
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湾苗栗 县。父母曾东渡日本经商。生于日本大阪, 不久即返台,因父亲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 于是举家迁居北京,林海音即在北京长大, 1948年回到故乡台湾。
作者简介
曾任记者、编辑、后从事文艺创作。 她的创作丰富,代表作有散文集《两地》 《芸窗夜读》;短篇小说集《城南旧事》 《烛心》;长篇小说《春风》《晓云》; 广播剧集《薇薇的周记》等。
作者的心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课文赏析
一页,两页,我如饥饿的瘦狼,贪婪 地吞读下去,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 窃读的滋味!
作者为什么又快乐,又惧怕?
课文赏析
我的腿真够酸了,交替着用一条腿支 持另一条,有时忘形地撅着屁股依赖在书 柜旁,以求暂时的休息。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窃读”到底是什么样的滋味?请在文中找到原句。 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
这句话是本文的中心句,集中概括了窃读的百般 感受,也是作者情感的集中体现。“我”渴望读书, 而又无力购买,因此只好“窃读”。但所谓“窃”, 也无非是只读不买。“我”在阅读中感受着书籍所带 来的智慧与快乐,却时刻害怕被店员或老板发现受到 训斥和哄赶,这种书内世界的吸引与沉迷,书外世界 的担忧与紧张,使快乐与惧怕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形 成一种复杂的、难以言说的感受,正是窃读的滋味。
整体感知
阅读课文思考: 1.课文主要记叙一件什么事? 2.“窃读”是什么意思?围绕“窃读”主要写了哪几件事?
本文主要讲述了“我”因无钱买书而偷偷躲在书 店看书的故事。“窃读”意为“偷读”。
第一部分(1—8段)叙述在紧邻“三阳春”的那家书店 “窃读”的经历。
第二部分(9—14段)补叙“窃读”的起因以及经验。
◆词语集注
四平八稳:①非常平稳;②形容说话、做事、写文章稳当;③ 形容做事只求稳妥,不出差错,缺乏进取精神。 羞惭:感到羞耻和惭愧。 尴尬:处境困难,不好处理。 难堪:①难以忍受。②难为情。 威风凛凛:使人敬畏的声势或气派。 众目睽睽:大家的眼睛都注视着。睽睽,形容注视的样子。 煞有介事:好像真有这回事似的。煞,极、很。
林海音就是出生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后来的著书成名完全得 益于她小时候读的那些名家名作。她父亲是一个教书先生, 她生长的环境是一个知识分子家庭。虽然家里供她读书至大 学,但是因为家里条件贫苦,根本没有闲钱给她买书看。但 是,她心中酷爱读书的情结一刻都没有放松,她想尽办法读 到了许多梦寐以求的书,为以后的写作道路铺下了扎实的基 础。



众目睽睽( kuí ) 煞有介事( shà )


踉踉跄跄( liànɡ qiànɡ )威风凛凛( lǐn )



饥肠辘辘( lù )倾盆大雨( qīnɡ)
● ●.

◆多音字
( tá)n 弹簧 弹
( dàn)子弹
( chuān)ɡ创伤( ) 创 开创chuànɡ
(liàn)ɡ分量 量 (liá)nɡ测量
分析人物
“我”
从本文中你感受到“我”是怎样一个学生?从文 中哪些语句中看出的。
“我”是一个无力购买而又渴望读到那本书 的穷学生,求知欲望强烈,却因为生活的贫穷而 买不起书,只能无可奈何地到书店里“窃读”。
从这些动词你感受到了什么?
“踮”“挨蹭”“钻”“挤”,一连串的动 作描写体现出“我”十分急切的心情。我们从 中也感受到“我”对读书的热爱。
一页,两页,我如饥饿的瘦狼,贪婪地吞读下去。
➢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手法? 比喻
➢ “狼”给我们的印象总是不太美好的,而作者 把自己比作“饥饿的瘦狼”,那样“贪婪地吞 读”着,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形象地刻画了“我”对于读书的深度渴望,如饥 似渴。
第三部分(15—29段)叙述在另一家书店“窃读”过程 中受到的关爱和支持。
课文解读
品味“窃读”,感受渴望
1.边默读课文边勾画出描写“我”是怎样“窃读” 的句子,并且加以体会。
我跨进书店门,暗喜没人注意。我踮起脚,使矮 小的身体挨蹭过别的顾客和书柜的夹缝,从大人的 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到底 挤到里边来了。
11 窃读记
部编本 ·七年级上册语文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学习本文生字生词;体会“记住, 你是吃饭长大,读书长大,也是在爱里长大的!”的深刻 含义。(重点) 2.比较两次“窃读”不同的经历,感受作者在两次“窃读” 过程中的不同思想感情的变化。学习通过人物的神态、语 言、动作、心理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难点) 3.体会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望,懂得对生活感 恩。(重点)
字词学习
◆生难字
窃读(qiè ) 炒菜( chǎo ) 锅勺( shán) 屋檐( yán ) 羞惭( cán



目的地(dì) 暂时(zàn ) 贪婪( lán )



唾沫(tuò mo)撅着( juē ) 尴尬(ɡān ɡà)
● ●.

●●
枉然( wǎnɡ )蹭过(cènɡ )汗涔涔( cén )
枉然:得不到任何收获,徒然。 贪婪:文中形容“我”渴求知识而不知道满足。 知趣:知道好歹,不惹人讨厌。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废寝忘食:顾不得睡觉,忘记吃饭。形容非常专心努力。 饥肠辘辘:形容非常饥饿。辘辘,形容肚子饿时发出的声音。 踉踉跄跄:走路不稳的样子。 白日梦:比喻幻想根本不能实现。
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们读过《城南旧事》这本书吗?它的作者就 是台湾女作者林海音。林海音小时候家境贫寒,却酷爱读 书,她是怎样读完了一本又一本梦寐以求的书的呢?让我 们一起走进课文,听听她的读书故事。
作者名片
林海音(1918—2001),原名含英,台湾苗栗 人,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生于日本大坂,3岁 随父母返台,5岁来到北京,在北京度过了童年 与青年时期。在北京,她完成了从学生到新闻记 者、从少女到为人妻母的转变,北京是她文学之 路的起点。1948年,举家迁往台湾,出版了众 多文学名作,被称为台湾文学“祖母级的人物”。
她的作品被译为多种文字,她的一生荣获众多文学奖项, 在1998年“第三届世界华文作家大会”上荣获“终身成就 奖”。代表作为短篇小说集《城南旧事》,该书既是她童 年生活的写照,更是当年北京平民生活的写真,也是她最 具影响力的作品。
背景链接
本文选自《英子的心》(人民日报出版社2007年版)。略有 改动。在中国解放前(1949年以前),不是任何人都可以进书 店的。劳动人民因为生活贫困买不起书,一辈子与知识无缘。有 些穷人家的孩子非常渴望读书,却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别人背着书 包上学;那些只供得起孩子上学的家庭,没有余钱给孩子买课外 书读。读书是富贵人家的享受,没有钱还要读书的人会被别人取 笑,认为是“不识抬举”。在那个社会,男女地位悬殊,“女子 无才便是德”。正因为如此,女孩子读书的很少,读了书的女孩 子学几年也就早早待在家中,等到十五六岁的时候就嫁人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