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知兄弟登高处全诗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意思-赏析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意思|赏析独自远离家乡难免总有一点凄凉,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
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
赏析作者:佚名王维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八。
下面是唐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刘学锴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
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
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
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力量。
这种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概括。
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
王维家居蒲州,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
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
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中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
第一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分量下得很足。
对亲人的思念,对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
异乡为异客,不过说他乡作客,但两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
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时代,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习惯差别很大,离开多年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习惯,感到自己是漂浮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
异乡异客,正是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感受。
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种触媒──最常见的是佳节──就很容易爆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
这就是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
佳节,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对家乡风物的许多美好记忆联结在一起,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十分自然的了。
这种体验,可以说人人都有,但在王维之前,却没有任何诗人用这样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诗句成功地表现过。
每逢佳节倍思亲原文及赏析
每逢佳节倍思亲原文及赏析每逢佳节倍思亲原文及赏析诗句“每逢佳节倍思亲”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每逢佳节倍思亲全诗及赏析如下:一、《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全诗及注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释: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又叫老人节。
忆:想念。
山东:指华山以东(今山西),作者的家乡山西祁县就在这一带。
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茱萸(zhū yú):一种香草。
古时重阳节人们插戴茱萸,据说可以避邪。
山东兄弟:山东指华山以东。
王维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而王维当时在华山西面的长安,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是重阳节,中国有些地方有登高的习俗。
《太平御览》卷三十二引《风土记》云:“俗于此日,以茱萸气烈成熟,尚此日,折茱萸房以插头,言辟热气而御初寒。
”译文:我独自一人在异乡漫游,每到佳节就加倍思念亲人。
我知道在那遥远的家乡,兄弟们一定在登高望远;他们都插着茱萸,就为少了我而感到遗憾伤心。
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全诗赏析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
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
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
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艺术力量。
这种艺术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艺术概括。
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
王维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
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
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中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
第一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分量下得很足。
对亲人的思念,对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
节日古诗之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释: 1、忆:想念 2、山东:指华山以东(今山பைடு நூலகம்),王维的家乡就在这一带。 3、异乡:他乡。 4、倍:加倍,更加。 5、遥知:远远的想到。 6、登高: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民间有登高避邪的习俗。 7、茱萸:又名越椒,一种香气浓烈的植物,传说重阳节扎茱 萸袋,登高饮菊花酒,可避灾。
译文: 独自在他乡做他乡的客人,每到欢庆佳节
时,就更加思念家中的亲人。我在遥远的异乡 想象着,今天兄弟们登高的时候,大家插戴茱 萸,就少了我一个人。
赏析:
诗写游子思乡怀亲。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 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 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 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 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 又曲折有致。“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成 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译文及赏析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译文及赏析导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独在异乡为异客⑵,每逢佳节倍思亲⑶。
遥知兄弟登高处⑷,遍插茱萸少一人⑸。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译文独自离家在外地为他乡客人,每逢佳节来临格外思念亲人。
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菜萸可惜至少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赏析一本诗写游子思乡怀亲。
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
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
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
“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赏析二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抒发身在异乡的游子适逢佳节对故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反映出人们的心声,引起人们的共鸣。
全诗朴素无华,蕴藉深厚,用词精练,曲折有致,堪称千古绝唱。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首句写身在异乡的诗人每到佳节倍加思念故乡的兄弟亲人。
起句一个“独”字,造境突兀,既刻划出了诗人举目无亲、孑然孤单的形象,又传达出抒情主人公寂寞凄凉的心境。
两个“异”字迭用,更加强了诗人的孤独之感,为诗的画面增添了凄楚的色彩。
第二句是全诗的'诗眼和感情主线。
这里的“每逢”二字,突破了“九月九日”这一特定时间的局限,使人体会到诗中之情酝酿日久,今年九月九日的爆发只不过是碰到了重阳佳节这一导火索罢了,一个“倍”字,既渲染了今日思亲之情的强烈,又表明了平日思亲之经常。
这两句诗着重在写诗人节日的感受,由于诗题已经点明时值重阳佳节,埋下了热闹欢愉的节日场面的伏笔,因而就愈使人感到身“在异乡为异客”的孤寂的游子形象,更加鲜明。
前两句,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
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现警句。
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
这首诗的后两句,如果顺着“佳节倍思亲”作直线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难办到。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全诗意思及赏析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全诗意思及赏析全诗意思:独自漂泊在遥远的异乡,每逢佳节就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
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
赏析:这首诗以其简洁而深刻的表达,描绘了游子在重阳节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诗的前两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直白地表达了诗人身处异乡的孤独和对亲人的思念。
一个“独”字,突出了诗人的孤独感;“异客”则强调了他在他乡的陌生和疏离。
而“每逢佳节倍思亲”则更深刻地表达了节日期间思念之情的浓烈,“佳节”往往会勾起人们对亲人团聚的向往,而诗人却只能独自承受这份思念的痛苦。
后两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则通过对兄弟们的想象和描写,进一步深化了诗人的孤独感和思念之情。
诗人想象着兄弟们在重阳节登高时,身上插满茱萸,却唯独少了自己。
这里的“遥知”和“少一人”,不仅表现了诗人对兄弟们的关心和思念,也暗示了他对自己未能与亲人共度佳节的遗憾和失落。
茱萸是重阳节的象征,插茱萸是一种传统习俗,诗人通过描写兄弟们的行为,烘托出了节日的氛围,同时也反衬出了自己的孤独和寂寞。
整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通过对重阳节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深深思念和对自己孤独处境的感慨。
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佳节”“登高”“茱萸”等重阳节的元素,使诗的主题更加鲜明,感情更加真挚。
同时,诗中的“独”“异”“倍”等字,也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读者更能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孤独和痛苦。
此外,从诗歌的艺术手法来看,这首诗还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诗的前两句是实写,诗人直接表达了自己的思念之情;后两句则是虚写,通过想象兄弟们的行为来烘托自己的情感。
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使诗的内容更加丰富和富有层次感,也使诗人的情感表达更加含蓄和深沉。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以其深刻的情感、简洁的语言和巧妙的艺术手法,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这首诗不仅表达了游子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也反映了人类在节日期间对亲情、友情的珍视和对孤独、寂寞的感慨。
独自一人在他乡思念亲人的句子
独自一人在他乡思念亲人的句子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出自唐代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意思是:独自远离家乡无法与家人团聚,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
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
赏析: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
王维家居蒲州,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
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
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中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
2、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出自唐代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意思是: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
赏析: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
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3、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出自李白的《静夜思》。
意思是: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感受。
4、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
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
出自袁凯的《京师得家书》。
意思是:绵绵的江水有三千里长,家书有十五行那么长。
行行之间没有其他的言语,只是告诉我要尽早回到故乡。
赏析:这首诗是一首思乡诗。
江水三千里长,家书有十五行长,每行没有其它的话语,只是告诉我要早日回到家乡去。
作者袁凯,生卒年不详,字景文,号海叟,明初诗人,以《白燕》一诗负盛名,人称袁白燕。
5、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出自唐代高适的《除夜作》。
意思是:住在客栈里,独对残灯,睡不着觉。
不知什么缘故,诗人的心情变得十分凄凉悲伤。
在这除夕之夜,想象故乡人思念千里之外的自己的情景,而明天又要增加一岁,新添不少白发啊。
重阳佳节独登高远望古诗诗句
重阳佳节独登高远望古诗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的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每逢重阳佳节,总会在人们的心头萦绕。
重阳节,作为我国传统节日之一,自古以来就承载着人们对长寿、吉祥的美好祝愿,也寄托着游子对故乡和亲人的深深思念。
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古人常常登高远望,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古诗诗句。
登高,是重阳节的重要习俗之一。
人们登上高山,极目远眺,希望能将世间的美景尽收眼底,同时也借此抒发内心的情感。
杜甫在《登高》中写道:“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描绘了秋天的萧瑟景象,诗人独自登上高台,面对滚滚长江和无边落木,心中感慨万千。
他常年漂泊在外,疾病缠身,生活困顿,而此时的登高远望,更增添了他的忧愁和孤独。
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则别有一番意境:“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诗人在重阳佳节与友人一同登上齐山,面对秋日美景,他倡导以开怀畅饮来度过这个节日,不必为夕阳西下而伤感。
然而,在这看似豁达的背后,又何尝没有对人生短暂和世事无常的感慨呢?孟浩然的《秋登万山寄张五》也是一首登高怀人的佳作:“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诗人登高远望,思念远方的友人,心情随着南飞的大雁而飘远。
诗中描绘的秋日景色宁静而优美,但诗人的心中却充满了离愁别绪,期待着能与友人在重阳佳节共饮美酒,共享欢乐。
在这些古诗诗句中,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古人登高时的所见所闻,更能体会到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
重阳节的登高远望,对于古人来说,既是一种身体上的活动,更是一种心灵的寄托。
2024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全诗意思及赏析
yáo zhī xiōng dì dēng gāochù,biàn chā zhū yúshǎoyī rén 。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全诗意思
独自远离家乡无法与家人团聚,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
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全诗意思及赏析2
作品原文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词句注释
⑴九月九日:即重阳节。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忆:想念。山东:王维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县),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⑵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⑶佳节:美好的节日。
⑷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⑸茱萸(zhūyú):一种香草,即草决明。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作品译文
独自离家在外地为他乡客人,每逢佳节来临格外思念亲人。
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菜萸可惜至少我一人。
创作背景
此诗原注:“时年十七。”说明这是王维十七时的作品。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九月九日是重阳节,中国有些地方有登高的习俗。《太平御览》卷三十二引《风土记》云:“俗于此日,以茱萸气烈成熟,尚此日,折萸房以插头,言辟热气而御初寒。”
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登高时佩带茱萸囊,据说可以避灾。茱萸,又名越椒,一种有香气的植物。三四两句,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遥想兄弟如何在重阳日登高,佩带茱萸,而自己独在异乡,不能参与,虽然写出了佳节思亲之情,但会显得平直,缺乏新意与深情。诗人遥想的却是:“遍插茱萸少一人。”意思是说,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内。好像遗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反倒是兄弟们佳节未能完全团聚;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的缺憾更须体贴。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而这种出乎常情之处,正是它的深厚处、新警处。杜甫的《月夜》:“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和这两句异曲同工,而王诗似乎更不着力。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全诗翻译赏析及
作者出处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出自唐代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
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赏析王维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八。
下面是唐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刘学锴先生对此诗的全文赏析。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
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
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
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力量。
这种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概括。
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
王维家居蒲州,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
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
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
中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
第一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分量下得很足。
对亲人的思念,对自。
王维的重阳节的古诗
王维的重阳节的古诗(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释】①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民间有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等习俗。
②忆:想念。
③山东:指华山以东(今山西),王维的家乡就在这一带。
④异乡:他乡。
⑤倍:加倍,更加。
⑥遥知:远远的想到。
⑦登高: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民间有登高避邪的习俗。
⑧茱萸(zhū yú):又名越椒,一种香气浓烈的植物,传说重阳节扎茱萸袋,登高饮菊花酒,可避灾。
【写作背景】久而久之,思乡怀亲之感不断袭扰他。
特别是在他十七岁那年的“九·九”重阳佳节之日,达官贵人们都以家宴自娱,胞弟王缙也回蒲州去了,一种难以排遣的孤独感和思乡之情突然在举目无亲的诗人心中爆发,遂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了。
【译文】译文一(转):“我”独自一人在他乡游居漂泊,每每一到好节日,我对家乡,对亲人,对老友那浓浓的思念之情更加深了。
遥想兄弟们一定正在登高山吧!一定都插上了茱萸,唯一可惜的就是少了“我”一人。
译文二(转):我独自一人作客他乡,每逢这美好节日便更加思念亲人。
在远方就知道兄弟们登上高处,身上都佩带着茱萸草,却少了我一个人。
韵译:独自一人流落他乡成为异乡客,每碰到传统节日加倍思念亲人。
在远方也知道兄弟们攀登高山,都采茱萸插戴头上只有我没有。
【赏析】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抒发身在异乡的游子适逢佳节对故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反映出人们的心声,引起人们的共鸣。
全诗朴素无华,蕴藉深厚,用词精练,曲折有致,堪称千古绝唱。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首句写身在异乡的诗人每到佳节倍加思念故乡的兄弟亲人。
起句一个“独”字,造境突兀,既刻划出了诗人举目无亲、孑然孤单的形象,又传达出抒情主人公寂寞凄凉的心境。
两个“异”字迭用,更加强了诗人的孤独之感,为诗的画面增添了凄楚的色彩。
第二句是全诗的诗眼和感情主线。
这里的“每逢”二字,突破了“九月九日”这一特定时间的局限,使人体会到诗中之情酝酿日久,今年九月九日的爆发只不过是碰到了重阳佳节这一导火索罢了,一个“倍”字,既渲染了今日思亲之情的强烈,又表明了平日思亲之经常。
9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独 :单独。
异: 别的,其他的。
异乡:他乡,外乡。 诗句的意思是:
我独自一个人居住在他乡。
每逢佳节倍思亲
• 逢:遇到,碰到 倍: 加倍 诗句的意思是: 每次遇到 重阳佳节我就加倍 思念家乡的亲人。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遥:遥远
知:想到
遍插茱萸少一人。
遍插:每个人都戴着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古人重阳节习俗
登高
插茱萸
吃重阳糕
饮菊花酒
九月九日——指的是农历九月初九,这一 天,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重阳节。在我国 古代,重阳节是一个重要的节日,这一天要举 行各种活动,如:登高、插茱萸、赏菊、吃重 阳糕、喝菊花酒等。如今,这个古老的节日又 增加了新的内容,成为一年一度的“老人节”。 因为两个九意味着生命长久、健康长寿。
找朋友
端午节 重阳节 元宵节 中秋节 春节 水饺 月饼 粽子 元宵 菊花酒
登高望远。(填空)
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王维写的一首 广为传诵的诗篇,深切地表达了诗人对 家乡和亲人 _______ 的思念之情。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2..本诗中的千古名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游子思乡 之情,曾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这句话是千古名句,表达游子思乡之情,请同学们记牢哦!
中秋节பைடு நூலகம்
元宵节
春节
我知道:
1.农历九月九日是( )节。 A.端午 B.清明 C.重阳 D.中秋 B 2.山东是指( ) A.山东省 B.华山以东C.山的东面 B 3.异乡是指( )。 A.山东 B.他乡,外乡 C.不同的家乡 C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意思及作者全诗翻译赏析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的意思及作者全诗翻译赏析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译文] 我在遥远的异乡想象着,今天兄弟们登高的时候,大家插戴茱萸,就少了我一个人。
[出自]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译文1:独自在他乡做他乡的客人,每到欢庆佳节时,就更加思念家中的亲人。
我在遥远的异乡想象着,今天兄弟们登高的时候,大家插戴茱萸,就少了我一个人。
译文2:独自一个人流落在外地,每到节日的时候就十分的想念亲人,虽然很远,但是兄弟早就爬上那经常爬的山了,他们身带茱萸,就是少了我。
【词语解释】茱萸:香味植物。
古风俗重阳节插茱萸避灾疫。
⑴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又叫老人节。
[⑵忆:想念。
⑶山东:指华山以东(今山西),作者的家乡山西祁县就在这一带。
⑷异乡:他乡、外乡。
⑸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⑹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⑺茱萸(zhūyú):一种香草。
古时重阳节人们插戴茱萸,据说可以避邪。
(8)山东兄弟:山东指华山以东。
王维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而王维当时在华山西面的长安,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是重阳节,中国有些地方有登高的习俗。
《太平御览》卷三十二引《风土记》云:“俗于此日,以茱萸气烈成熟,尚此日,折茱萸房以插头,言辟热气而御初寒。
”【诗文赏析】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王维十七岁时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
王维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
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
这首诗抒发身在异乡的游子适逢佳节对故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反映出人们的心声,引起人们的共鸣。
全诗朴素无华,蕴藉深厚,用词精练,曲折有致,堪称千古绝唱。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
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
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
重阳登高的诗句
重阳登高的诗句
以下是三条关于重阳登高的诗句及相关内容:
1.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这句诗说的是诗人远在他乡,想象着兄弟们都在登高,身上插满茱萸,却唯独少了自己。
哎呀,这就好像你和朋友们约好了一起去爬山,结果你因为有事去不了,只能在心里想象他们在山顶开心玩耍的样子。
比如说,有一年重阳节,你的小伙伴们都去登高了,你却因为生病只能在家休息,那时候你是不是特别能体会王维这种心情呢!
2. “九日登高望,苍苍远树低。
”——刘长卿《九日登李明府北楼》
它描绘了在重阳节登高远望,看到远处的树木显得很低矮。
这就好像我们站在高处看下面的东西,一切都变得小小的啦。
就好比你登上山顶后,往下看那些原本高大的树木,现在都变得迷你可爱了呢。
有一次和家人去登高,站在山顶看着下面的景色,真的感觉好神奇呀!
3.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这体现了登高之后看到的天地壮阔景象,那大江滚滚奔流而去不再回来。
哇塞,这就如同你站在高高的山峰上,看着那辽阔的天地和奔腾的江河,是不是感觉自己特别渺小,但又特别兴奋呢!就像那次和朋友们
去爬很高的山,当站在山顶看到那壮观的景象时,真的被震撼到了,那种感觉真的难以忘怀!
我觉得重阳登高真的是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情呀,可以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也能体会到古人诗句中的那种情感呢!。
可怜九月初三夜全诗
可怜九月初三夜全诗导言《可怜九月初三夜》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九月初三夜晚的留恋和无奈,抒发了对逝去时光的怀念和对生活的无奈感。
本文将以Markdown文本格式为基础,分析和解读这首诗,展现其中的美学价值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诗歌解读第一联:独在异乡为异客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一联描绘了诗人身处异乡,思念故乡和亲人的情态。
他在佳节时更加思念亲人,对兄弟登高的寻觅感到遥远和孤寂。
插茱萸其实是一个中秋节的习俗,表示诗人无法亲自回到故乡与亲人共度佳节。
第二联:遥知兄弟登高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思量几许在潇湘,怅望江头江水声。
这一联延续了第一联的主题,强调了诗人无法与兄弟共度佳节的无奈。
诗人思量着兄弟们在湘江畔登高的情景,但却怅然望着江头,只能听到江水拍打的声音,无法亲身体验。
第三联:怅望江头江水声怅望江头江水声,北极星稀南鸿雁。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这一联通过怅望江头江水声和北极星与南鸿雁来表达诗人的情感。
他无奈地看着花儿凋谢,感叹时光的不可抗拒。
然而,他又感觉到仿佛曾经见过的燕子归来,暗示着生活的循环和回归。
结尾联:无可奈何花落去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无限风光在险峰。
最后一联呼应了前面的内容,强调了诗人对逝去时光和珍贵回忆的无奈。
诗人独自徘徊在小园香径上,体会着片刻的宁静。
然而,他感受到了无限的风景在危峰上,似乎是在提醒读者珍惜眼前的美好,因为时光易逝,人生短暂。
作者情感表达整首诗通过对九月初三夜晚的描绘和对逝去时光的怀念,表达了诗人的孤寂和无奈。
诗人身在异乡,思念故乡的亲人,无法回到家乡与兄弟们共度佳节,使他倍感孤独和思乡之情。
他怅然望着江头,无法亲身体验兄弟们登高的快乐,只能倾听江水拍打的声音。
诗人对花儿凋谢和燕子归来的感慨,表达了他对逝去时光的无奈和对生活的感慨。
美学价值这首诗以其抒发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表达受到了广泛的赞赏和研究。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译文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译文朝代:唐代作者:原文: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译文我独自一人在异乡漫游,每到佳节就加倍思念亲人。
我知道在那遥远的家乡,兄弟们一定在登高望远;他们都插着茱萸,就为少了我而感到遗憾伤心。
作者简介王维,唐代诗人。
字摩诘。
原籍祁(今属山西),其父迁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
开元(唐玄宗年号,公元713—741年)进士。
累官至给事中。
安禄山叛军陷长安时曾受职,乱平后,降为太子中允。
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
晚年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
诗与齐名,并称“王孟”。
前期写过一些以边塞题材的诗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则为山水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
兼通音乐,工书画。
《》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篇之一。
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
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
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
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
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千古名句。
创作背景此诗原注:“时年十七。
”说明这是王维十七时的作品。
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是重阳节,中国有些地方有登高的习俗。
《太平御览》卷三十二引《风土记》云:“俗于此日,以茱萸气烈成熟,尚此日,折萸房以插头,言辟热气而御初寒。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遥知兄弟登高处全诗
本文是关于诗词名句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遥知兄弟登高处全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作者:王维
原文: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释:
1、九月九日:即重阳节。
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
忆:想念。
山东:王维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县),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2、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3、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4、茱萸(zhūyú):一种香草,即草决明。
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诗意:
独自漂泊在外作异乡之客,每逢佳节到来就更加思念亲人。
遥想家乡的亲人们今天都在登高,遍插茱萸时唯独少我一个人。
赏析:
王维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八。
下面是唐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刘学锴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
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
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
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力量。
这种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概括。
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
王维家居蒲州,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
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
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中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
第一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分量下得很足。
对亲人的思念,对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
“异乡为异客”,不过说他乡作客,但两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
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时代,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习惯差别很大,离开多年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习惯,感到自己是漂浮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
“异乡”“异客”,正是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感受。
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种触媒──最常见的是“佳节”──就很容易爆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
这就是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
佳节,往往是
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对家乡风物的许多美好记忆联结在一起,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十分自然的了。
这种体验,可以说人人都有,但在王维之前,却没有任何诗人用这样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诗句成功地表现过。
而一经诗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前两句,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
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现警句。
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
这首诗的后两句,如果顺着“佳节倍思亲”作直线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难办到。
作者采取另一种方式:紧接着感情的激流,出现一泓微波荡漾的湖面,看似平静,实则更加深沉。
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登高时佩带茱萸囊,据说可以避灾。
茱萸,又名越椒,一种有香气的植物。
三四两句,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遥想兄弟如何在重阳日登高,佩带茱萸,而自己独在异乡,不能参与,虽然写出了佳节思亲之情,但会显得平直,缺乏新意与深情。
诗人遥想的却是:“遍插茱萸少一人。
”意思是说,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内。
好像遗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反倒是兄弟们佳节未能完全团聚;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的缺憾更须体贴。
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
而这种出乎常情之处,正是它的深厚处、新警处。
杜甫的《月夜》:“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和这两句异曲同工,而王诗似乎更不着力。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意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_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登高的诗句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