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 祖国观 民族观 宗教观 文化观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五观、五个认同、三个离不开精编版

马克思主义五观、五个认同、三个离不开精编版

1、马克思主义“五观”: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

2、四个认同:即:祖国的认同,中华民族的认同,中华文化的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一.强化祖国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我们伟大的祖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同捍卫了祖国的统一。

二.强化中华民族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我国56个民族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凝聚而成的。

三.强化中华文化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智慧,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千古流芳的中华民族,各民族都为创造河发展中华文化做出了贡献。

四.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必然选择。

三个离不开: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也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新疆自古以来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共有13个兄弟民族劳动、战斗、生活在这片辽阔而富饶的土地上。

各个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并各有自己的文化传统、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

尽管各个民族之间在历史上曾经存在矛盾与不和,发生过冲突和战争,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交往,一直是历史的主流。

新疆各民族之所以能够融合成为团结的整体,并经历几千年的变故与动荡而永不分离,根本原因就是爱国主义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起着作用。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这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得以形成、生存、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思想政治基础。

新疆是在爱国主义的旗帜指引下,各族人民团结一致,也是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前赴后继、浴血奋战的结果。

新疆的的成立,使我们统一多民族国家发生了质的变化,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在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消除了民族歧视,实现了民族平等和各民族的大团结,各族人民真正成了国家的主人。

在社会主义大家庭里,在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共同斗争中。

五观四个认同三个离不开

五观四个认同三个离不开

五观四个认同三个离不开1、马克思主义“五观”: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

2、四个认同:即:祖国的认同,中华民族的认同,中华文化的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一.强化祖国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我们伟大的祖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同捍卫了祖国的统一。

二.强化中华民族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我国56个民族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凝聚而成的。

三.强化中华文化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智慧,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千古流芳的中华民族,各民族都为创造河发展中华文化做出了贡献。

四.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必然选择。

三个离不开: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也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自古以来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共有13个兄弟民族劳动、战斗、生活在这片辽阔而富饶的土地上。

各个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并各有自己的文化传统、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

尽管各个民族之间在历史上曾经存在矛盾与不和,发生过冲突和战争,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交往,一直是历史的主流。

**各民族之所以能够融合成为团结的整体,并经历几千年的变故与动荡而永不分离,根本原因就是爱国主义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起着作用。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这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得以形成、生存、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思想政治基础。

**是在爱国主义的旗帜指引下,各族人民团结一致,也是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前赴后继、浴血奋战的结果。

**的的成立,使我们统一多民族国家发生了质的变化,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在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消除了民族歧视,实现了民族平等和各民族的大团结,各族人民真正成了国家的主人。

在社会主义大家庭里,在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共同斗争中。

马克思主义五观

马克思主义五观

马克思主义“五观”即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观。

1、马克思的国家观“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使一切被支配的阶级受一个阶级控制的机器。

”这是V.I.列宁对K.马克思、F.恩格斯的国家观点最全面、最准确的概括。

它包括3层含义:①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组织。

这说明国家是一种历史现象,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

它是社会部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是私有制出现、阶级形成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同样,国家也必然伴随着阶级、阶级矛盾的彻底消灭而自行消亡。

这是国家的产生、发展、消亡的客观规律。

②国家是阶级统治。

这指出了国家的本质,即国家是哪个阶级的政权,是哪个阶级的统治。

在有阶级的社会中,任何一个阶级的统治都来源于它们的经济统治,而一个阶级的经济统治又必须依靠它的政治统治来维护和巩固,因此国家政权总是属于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

政治统治是统治阶级的联合力量,是统治阶级的集体意志和力量的表现,一般都是通过国家意志来实现的。

奴隶制国家的本质是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封建制国家的本质是地主阶级的统治,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是资产阶级的统治,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是无产阶级的统治。

③国家是机器。

它形象地指出国家是由许多部件所组成的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

国家组织与其它社会组织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它有强迫被统治阶级服从国家意志的能力,有行使这种权力的官吏(干部),有实现这种权力的军队、警察、法院、监狱等强制机关,还有供养官吏与强制机关的捐税和国债。

这3项构成一种组织力量和物质力量,即特殊的社会权力。

2、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第一,民族是一个历史畴,有它自身形成、发展到消亡的客观规律。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民族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并且民族的发展是受社会发展规律制约的。

第二,民族和阶级是两个不同的社会历史现象,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是两种性质不同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

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

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教育概论考点绪论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简称马克思主义“四观”,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马克思主义“四观”教育课的任务和基本内容(一)马克思主义“四观”教育课的任务第一,教育学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牢固树立祖国观念,培养深厚的爱国情感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心,坚定正确的思想信念,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第二,教育学生认清反分裂斗争的长期性、尖锐性和复杂性,掌握反分裂斗争的思想武器,戳穿达赖集团的支持他们的国际敌对势力所散布的种种谬论,自觉抵制达赖集团的政治渗透和影响,坚定不移地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

第三,教育和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综合素养,掌握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为投身于西藏全面小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好准备,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p(1~2)(二)马克思主义“四观”教育课的基本内容第一,马克思主义祖国观。

正确的祖国观是大学生热爱伟大祖国,维护祖国统一,坚决反对分裂势力的政治基础。

第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正确的民族观是大学生自觉地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的理论基础。

第三,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正确的宗教观是大学生正确对待宗教问题、树立科学世界观的认识基础。

第四,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正确的文化观是大学生正确对待民族传统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基础。

第五,反对分裂,维护稳定,促进发展,是西藏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西藏当代大学生的历史责任。

P(2~3)二、学习马克思主义“四观”教育课的重要意义(一)是提高西藏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有效途径(二)是西藏大学生承担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三)是西藏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现实需要P(3~4)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祖国观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关于祖国问题的基本观点一、马克思主义祖国观的基本概念考点:1、祖国:祖国是一个国家的国民或公民对自己国家的敬称。

四观两论

四观两论

四观两论绪论:1.四观指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和文化观;两论指唯物论、无神论。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3.4.马克思主义四观教育课的基本任务、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P 1~3.马克思主义祖国观1.2.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对祖国的基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具体来说就是在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指导下,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形成的对祖国人口、领土、政府、主权、历史、经济、文化、政治制度等的基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3.国家的实质:是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的机器。

4.国家的职能:(1)国家的对内职能,包括对内的阶级统治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2)国家的对外职能,包括①积极开展与外界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交往;②依靠经济力量保证国家主权、领土等的安全,抵御外来侵略;③剥削阶级国家的统治阶级和统治集团对外实施侵略和扩张。

5.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祖国观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三大理论:人民民主专政理论;创立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概括出丰富的爱国主义思想。

6.7.爱国主义内涵:就是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荣誉感的统一。

它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8.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9.把我国各民族维系于一个统一的大家庭中而又时代传承的纽带,主要有三个:一是国家的长期统一;二是各民族相依共存的经济文化联系;三是近代以来各民族在抵御外来侵略和长期革命斗争中结成的休戚与共的关系。

10.11.爱国主义在当代中国最高和最集中表现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根本要求:(1)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土、主权充满责任感;(2)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基层群众自治制度;(3)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4)要坚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马克思主义“五观”

马克思主义“五观”

马克思主义“五观”马克思主义“五观”是指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

这“五观”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国家、民族、历史、文化、宗教等领域的具体体现,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社会问题,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国家观是马克思主义“五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统治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

在现代社会,国家的职能不仅仅是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还包括保障公民的权利和利益,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就要热爱自己的国家,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积极参与国家的建设和发展。

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国家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要不断推动国家制度的完善和创新,使国家更好地服务于人民。

民族观在马克思主义“五观”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和心理特征。

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就要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原则,反对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

要尊重各民族的差异,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合作和团结,共同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同时,我们也要警惕和反对各种形式的民族分裂主义,维护国家的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历史观是我们认识和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视角。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就要以客观、公正的态度看待历史,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为现实的发展提供借鉴。

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历史的发展。

文化观是马克思主义“五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doc_-_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

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doc_-_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

党课题目: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授课时间:2011年5月9日授课人:姜鑫参加人员:全体在岗民警授课内容:1、马克思主义“五观”: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

2、四个认同:即:祖国的认同,中华民族的认同,中华文化的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一.强化祖国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我们伟大的祖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同捍卫了祖国的统一。

二.强化中华民族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我国56个民族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凝聚而成的。

三.强化中华文化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智慧,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千古流芳的中华民族,各民族都为创造河发展中华文化做出了贡献。

四.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必然选择。

三个离不开: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也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马克思的“五观”:1、马克思的国家观“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使一切被支配的阶级受一个阶级控制的机器。

”这是V.I.列宁对K.马克思、F.恩格斯的国家观点最全面、最准确的概括。

它包括3层含义:①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组织。

这说明国家是一种历史现象,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

它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是私有制出现、阶级形成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同样,国家也必然伴随着阶级、阶级矛盾的彻底消灭而自行消亡。

这是国家的产生、发展、消亡的客观规律。

②国家是阶级统治。

这指出了国家的本质,即国家是哪个阶级的政权,是哪个阶级的统治。

在有阶级的社会中,任何一个阶级的统治都来源于它们的经济统治,而一个阶级的经济统治又必须依靠它的政治统治来维护和巩固,因此国家政权总是属于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

马克思主义“五观”

马克思主义“五观”

马克思主义“五观”1998年,基于民族团结是做好新疆一切工作的保证的认识,自治区党委作出了在全区党员干部和各族群众中广泛开展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宣传教育的指示。

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简称马克思主义“五观”。

——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马克思主义“五观”即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

1、马克思的国家观“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使一切被支配的阶级受一个阶级控制的机器。

”这是V.I.列宁对K.马克思、F.恩格斯的国家观点最全面、最准确的概括。

它包括3层含义:①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组织。

这说明国家是一种历史现象,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

它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是私有制出现、阶级形成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同样,国家也必然伴随着阶级、阶级矛盾的彻底消灭而自行消亡。

这是国家的产生、发展、消亡的客观规律。

②国家是阶级统治。

这指出了国家的本质,即国家是哪个阶级的政权,是哪个阶级的统治。

在有阶级的社会中,任何一个阶级的统治都来源于它们的经济统治,而一个阶级的经济统治又必须依靠它的政治统治来维护和巩固,因此国家政权总是属于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

政治统治是统治阶级的联合力量,是统治阶级的集体意志和力量的表现,一般都是通过国家意志来实现的。

奴隶制国家的本质是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封建制国家的本质是地主阶级的统治,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是资产阶级的统治,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是无产阶级的统治。

③国家是机器。

它形象地指出国家是由许多部件所组成的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

国家组织与其它社会组织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它有强迫被统治阶级服从国家意志的能力,有行使这种权力的官吏(干部),有实现这种权力的军队、警察、法院、监狱等强制机关,还有供养官吏与强制机关的捐税和国债。

这3项构成一种组织力量和物质力量,即特殊的社会权力。

2、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第一,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它自身形成、发展到消亡的客观规律。

马克思主义“五观”内容

马克思主义“五观”内容

马克思主义“五观”内容摘要
马克思主义“五观”即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

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使一切被支配的阶级受一个阶级控制的机器。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第一,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它自身形成、发展到消亡的客观规律。

第二,民族和阶级是两个不同的社会历史现象,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是两种性质不同的问题。

第三,民族问题是社会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

第四,各民族平等的联合,反对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础理论或基本原理由宗教的本质,宗教的发生和发展,宗教存在的根源和消亡的条件,宗教的社会功能,马克思主义政党对待宗教的态度几方面构成。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普通称为唯物史观。

但这不是马克思自己用的名称。

此名称乃马克思的朋友恩格尔在一八七七年始用的。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马克思就“文化”的界定,提出了“扬弃”的原则。

文化是与一定时期内的社会的历史性的情况密切相关的,可以说,历史造就了文化,文化就某方面展现了历史。

马克思主义五观、五个认同、三个离不开

马克思主义五观、五个认同、三个离不开

1、马克思主义“五观”: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

2、四个认同:即:祖国的认同,中华民族的认同,中华文化的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一.强化祖国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我们伟大的祖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同捍卫了祖国的统一。

二.强化中华民族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我国56个民族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凝聚而成的。

三.强化中华文化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智慧,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千古流芳的中华民族,各民族都为创造河发展中华文化做出了贡献。

四.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必然选择。

三个离不开: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也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新疆自古以来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共有13个兄弟民族劳动、战斗、生活在这片辽阔而富饶的土地上。

各个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并各有自己的文化传统、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

尽管各个民族之间在历史上曾经存在矛盾与不和,发生过冲突和战争,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交往,一直是历史的主流。

新疆各民族之所以能够融合成为团结的整体,并经历几千年的变故与动荡而永不分离,根本原因就是爱国主义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起着作用。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这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得以形成、生存、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思想政治基础。

新疆是在爱国主义的旗帜指引下,各族人民团结一致,也是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前赴后继、浴血奋战的结果。

新疆的的成立,使我们统一多民族国家发生了质的变化,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在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消除了民族歧视,实现了民族平等和各民族的大团结,各族人民真正成了国家的主人。

在社会主义大家庭里,在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共同斗争中。

马克思的五观

马克思的五观

马克思的五观
马克思的五观分别是:
1.国家观:认为国家应该是一个代表人民利益、公正无私的机构。

2.民族观:马克思认为民族是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的人们的共同体。

3.历史观:主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4.文化观: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文化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文化活动的前提和基础。

5.宗教观: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马克思主义对于宗教问题的基本看法,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五观

马克思主义五观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马克思主义“五观”即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

1、马克思的国家观“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使一切被支配的阶级受一个阶级控制的机器。

”这是V.I.列宁对K.马克思、F.恩格斯的国家观点最全面、最准确的概括。

它包括3层含义:①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组织。

这说明国家是一种历史现象,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

它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是私有制出现、阶级形成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同样,国家也必然伴随着阶级、阶级矛盾的彻底消灭而自行消亡。

这是国家的产生、发展、消亡的客观规律。

②国家是阶级统治。

这指出了国家的本质,即国家是哪个阶级的政权,是哪个阶级的统治。

在有阶级的社会中,任何一个阶级的统治都来源于它们的经济统治,而一个阶级的经济统治又必须依靠它的政治统治来维护和巩固,因此国家政权总是属于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

政治统治是统治阶级的联合力量,是统治阶级的集体意志和力量的表现,一般都是通过国家意志来实现的。

奴隶制国家的本质是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封建制国家的本质是地主阶级的统治,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是资产阶级的统治,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是无产阶级的统治。

③国家是机器。

它形象地指出国家是由许多部件所组成的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

国家组织与其它社会组织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它有强迫被统治阶级服从国家意志的能力,有行使这种权力的官吏(干部),有实现这种权力的军队、警察、法院、监狱等强制机关,还有供养官吏与强制机关的捐税和国债。

这3项构成一种组织力量和物质力量,即特殊的社会权力。

2、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第一,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它自身形成、发展到消亡的客观规律。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四观两论

四观两论

四观两论,“四观”是指马克思主义祖国观、马克思主义民族观、马克思主义宗教观、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两论”是指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马克思主义无神论。

马克思主义“四观”“两论”基本知识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祖国观?在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指导下,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形成的对祖国的人口、领土、政府、主权、历史、经济、文化、政治制度等系统看法和根本的观点。

2、什么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祖国观的核心。

爱国主义就是对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思想感情。

爱国主义在当代的集中体现是热爱社会主义祖国。

3、在西藏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祖国观,就是要确立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观念,同达赖集团的分裂活动作坚决的斗争,维护祖国统一。

4、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对民族、民族问题的基本看法和根本观点,集中体现在无产阶级政党认识和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和政策中,是无产阶级政党观察和处理民族问题、制定民族政策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5、新中国成立后,各民族之间建立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6、“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是什么?就是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7、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就是马克思主义对宗教和宗教问题的基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为基础,科学阐明了宗教产生的根源、宗教本质、宗教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以及宗教的社会作用等基本问题,体现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对待宗教这一体现社会现象的基本立场。

8、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是中国共产党对待和处理宗教问题的一项长期的基本政策。

9、“划清两个界限,尽到一个责任”:就是划清正常宗教活动和利用宗教从事分裂活动的界限,划清群众有宗教信仰的自由和党员不得信仰宗教的界限,各级党政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尽到引导群众崇尚科学文明,追求社会进步的责任。

马克思主义五观、五个认同、三个离不开1

马克思主义五观、五个认同、三个离不开1

1、马克思主义“五观”: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

2、四个认同:即:祖国的认同,中华民族的认同,中华文化的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一.强化祖国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我们伟大的祖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同捍卫了祖国的统一。

二.强化中华民族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我国56个民族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凝聚而成的。

三.强化中华文化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智慧,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千古流芳的中华民族,各民族都为创造河发展中华文化做出了贡献。

四.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必然选择。

三个离不开: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也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新疆自古以来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共有13个兄弟民族劳动、战斗、生活在这片辽阔而富饶的土地上。

各个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并各有自己的文化传统、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

尽管各个民族之间在历史上曾经存在矛盾与不和,发生过冲突和战争,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交往,一直是历史的主流。

新疆各民族之所以能够融合成为团结的整体,并经历几千年的变故与动荡而永不分离,根本原因就是爱国主义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起着作用。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这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得以形成、生存、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思想政治基础。

新疆是在爱国主义的旗帜指引下,各族人民团结一致,也是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前赴后继、浴血奋战的结果。

新疆的的成立,使我们统一多民族国家发生了质的变化,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在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消除了民族歧视,实现了民族平等和各民族的大团结,各族人民真正成了国家的主人。

在社会主义大家庭里,在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共同斗争中。

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doc_-_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

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doc_-_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

党课题目: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授课时间:2011年5月9日授课人:姜鑫参加人员:全体在岗民警授课内容:1、马克思主义“五观”: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

2、四个认同:即:祖国的认同,中华民族的认同,中华文化的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一.强化祖国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我们伟大的祖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同捍卫了祖国的统一。

二.强化中华民族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我国56个民族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凝聚而成的。

三.强化中华文化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智慧,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千古流芳的中华民族,各民族都为创造河发展中华文化做出了贡献。

四.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必然选择。

三个离不开: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也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马克思的“五观”:1、马克思的国家观“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使一切被支配的阶级受一个阶级控制的机器。

”这是V.I.列宁对K.马克思、F.恩格斯的国家观点最全面、最准确的概括。

它包括3层含义:①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组织。

这说明国家是一种历史现象,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

它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是私有制出现、阶级形成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同样,国家也必然伴随着阶级、阶级矛盾的彻底消灭而自行消亡。

这是国家的产生、发展、消亡的客观规律。

②国家是阶级统治。

这指出了国家的本质,即国家是哪个阶级的政权,是哪个阶级的统治。

在有阶级的社会中,任何一个阶级的统治都来源于它们的经济统治,而一个阶级的经济统治又必须依靠它的政治统治来维护和巩固,因此国家政权总是属于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

马克思主义“四观、两论”

马克思主义“四观、两论”

通过参加“马克思主义‘四观’、‘两论’”主题教育活动的学习后,我对自治区党委、地委行署做出的继续深化马克思主义“四观”、“两论”学习活动的意义已有了进一步的深刻认识。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深刻认识到我们必需把马克思主义“四观”、“两论”的教育活动引入课堂,用正确的理论武装学生,使之成为新西藏的合格接班人。

一.马克思主义“四观”、“两论”的基本内容。

1.马克思主义“四观”是指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

它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的核心部分。

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是指在马克思主义学说指导下,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而形成的对祖国的看法和观点,即对祖国的民族、历史、政治、经济、文化、领土、主权、制度等的系统见解。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总的看法或观点,就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来观察、认识和解决民族问题的立场、观点。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对宗教、宗教问题的总的看法和观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及无产阶级政党关于宗教的论述、对待宗教的态度、解决宗教问题的原则和方针。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是马克思主义对文化的本质、文化的社会功能和地位、文化发展的规律以及文化具体内容的认识和文化建设思想的总和。

它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不分,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认识、对待文化现象的基本态度和根本观点,是指导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科学理论。

2.马克思主义“两论”是指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无神论。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包括马克思、恩克斯所创立并为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所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是科学的世界观,也是唯物论哲学发展的最高形式。

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是历史上各种无神论体系优秀成果的科学总结和发展,是彻底的、科学的无神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教育概论考点绪论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简称马克思主义“四观”,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马克思主义“四观”教育课的任务和基本内容(一)马克思主义“四观”教育课的任务第一,教育学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牢固树立祖国观念,培养深厚的爱国情感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心,坚定正确的思想信念,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第二,教育学生认清反分裂斗争的长期性、尖锐性和复杂性,掌握反分裂斗争的思想武器,戳穿达赖集团的支持他们的国际敌对势力所散布的种种谬论,自觉抵制达赖集团的政治渗透和影响,坚定不移地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

第三,教育和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综合素养,掌握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为投身于西藏全面小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好准备,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p(1~2)(二)马克思主义“四观”教育课的基本内容第一,马克思主义祖国观。

正确的祖国观是大学生热爱伟大祖国,维护祖国统一,坚决反对分裂势力的政治基础。

第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正确的民族观是大学生自觉地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的理论基础。

第三,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正确的宗教观是大学生正确对待宗教问题、树立科学世界观的认识基础。

第四,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正确的文化观是大学生正确对待民族传统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基础。

第五,反对分裂,维护稳定,促进发展,是西藏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西藏当代大学生的历史责任。

P(2~3)二、学习马克思主义“四观”教育课的重要意义(一)是提高西藏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有效途径(二)是西藏大学生承担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三)是西藏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现实需要P(3~4)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祖国观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关于祖国问题的基本观点一、马克思主义祖国观的基本概念考点:1、祖国:祖国是一个国家的国民或公民对自己国家的敬称。

祖国所体现的是特定人群共同体与他们世代生息的地域之间的关系,是自己世世代代、祖祖辈辈居住的国家。

任何国家都是由人口、领土、政府、主权等若干要素构成的,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

P(1)2祖国观:祖国观是指一个国家的国民或公民对自己国家的基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祖国观的具体内容包括:对祖国的历史、文化、自然、地理的感情;对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认同感;对祖国的领土、主权的责任感;对祖国的政治、经济制度所持的立场和态度等。

P(1)3、马克思主义祖国观: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对祖国的基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P(1)二、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主要内容4、国家的起源:在国家起源的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这个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国家是人类社会分化为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的时候产生的,也就是说(国家是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

恩格斯指出:“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国家是表示: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

而为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相互冲突的阶段,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该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脱离的力量,就是国家。

P(2)5、国家的实质:国家的阶级本质体现为:国家是阶级社会特有的组织,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P(2)6、国家的职能: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由于生产方式和经济基础不同,产生过不同社会形态的国家形式,有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

国家的职能是指国家在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中的职责和功能。

一般分为对内职能和对外职能。

第一,国家的对内职能,包括对内的阶级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

第二,国家的对外职能,是国家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与其他系统发生联系时,为协调和处理它们之间各种矛盾而具有的功能。

一是积极开展与外界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交往;二是依靠经济力量保证国家主权、领土、资源、居民和公共基础设施的安全,抵御外来侵略三是剥削阶级国家的统治阶级和统治集团对外实施侵略和扩张。

P(3~4)7、国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国家是历史的产物。

生产力发展(根本原因)→剩余产品→私有制产生→剥削出现→阶级出现(直接原因)→国家产生(p4)一、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继承和发展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人民民主专政是无产阶级专政在我国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人民民主专政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国家学说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根据这一理论,我国确定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它在我国国家制度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决定着我国的整体和国家机构的形式。

p(5)建立单一制的共和国:国家的结构形式是指国家的内部构成形式,即国家的整体与部分之间、中央于地方之间的相互关系。

国家结构形式分为单一制和复合制。

单一制是指由若干不享有独立主权的一般行政区域单位组成统一主权国家的制度。

在当代国家结构中,单一制于联邦制(复合制的一种)是主要形式。

P(5)第一,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结构形式的基本观点。

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只能采取单一而不可分割的形式”。

列宁也指出:中央集权制的大国是从中世纪的分散状态走向将来全世界社会主义的统一的一个巨大的历史步骤。

第二,单一制国家的主要特点。

一是大国只有一部宪法,由统一的中央立法机关根据宪法制定法律。

二是国家只有一个最高立法机关,一个中央政府,有一套完整的司法系统。

三是实行中央统一集权,地方政府的权力由中央政府授予,接受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

整个政府实行层级控制,对地方政府不适当的行政行为,中央政府有权撤销。

四是中央集权的同时也实行某种程度的地方自治。

五是中央政府统一行使外交权,地方政府机关对外不具有独立性。

第三,我国实行单一制的国家形式。

原因:1、我国政治、经济、民族发展的现实需要所决定;2、是我国历史上单一制国家机构的延续。

特点:1、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解决单一制下的民族问题;2建立特别行政区制度解决单一制下的历史遗留问题。

实行单一制的国家机构形式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必要趋势,是全国各族人民长期奋斗的结果。

我国实行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

P(5~7)“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与成功实践: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概括地说,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一国两制“没有改变我国的单一制结构,成为单一制的新模式。

实践证明,“一国两制“既符合中国的实践,也是祖国统一的最佳方式,是中国共产党在解决国家统一问题上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丰富和发展。

P(7)各民族共同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第一,各族人民共同开拓了祖国的辽阔疆域。

第二,各族人民发展经济,奠定了祖国坚强牢固的共同物质基础。

第三,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祖国的政治文明。

第四,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

上述事实表明:我们伟大祖国的发展史,是一部各族人民共同进行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共同发挥聪明才智、共同为祖国做出巨大贡献的历史。

P(8~9)我国多民族国家长期统一的启示:第一,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则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国家分裂、民族纷争,则社会动乱、人民遭殃。

第二,建立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是中国长期统一的政治保证。

第三,各民族在经济上相互依赖、相互促进是保持国家统一的前提条件。

第四,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为保持国家的长期统一、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第五,“三个离不开“的意思,为国家统一、民族强盛、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第六,中华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活动中,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形成了今天我们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

P\(13~14)爱国主义的含义:爱国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祖国观的核心。

爱国主义是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荣誉感的统一。

它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P(14)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爱国主义是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的强大精神动力。

P(6)爱国主义是西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p17)爱国主义在当代中国的集体体现是热爱社会主义祖国:(p17)爱国主义在当代中国的集中表现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p18)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爱国主义的最基本的要求。

(p19)爱国主义的最高原则是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p20)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各民族和个人的利益都应服从于国家利益,这是爱国主义的最高原则。

(p21)西藏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历史的必然选择:(p21)西藏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p21)第一,远古时期,西藏文化于祖国内地的联系。

在西藏高原上,自古就有人类活动。

考古发现证明,西藏出土的大量新旧石器时期的文化一存与内地同时期的远古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存在着共同的文化因素。

第二,唐朝时期,吐蕃与祖国内地的联系。

第三,元朝时期,西藏地区成为中央王朝下属的一个行政区域。

第四,明清时期,西藏与中央王朝的归属关系日渐稳固。

第五,中华民国时期,中央对西藏的主权地位写入宪法。

第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西藏获得和平解放。

(p25)历代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有效行使主权:第一,历代中央政府十分重视对西藏地方的治理,在中央专设机构或者直接由中央管理西藏地方的军政事物。

第二,中央政府在西藏地区设立管理地方军政事物的机构。

第三,中央政府任命西藏地方政府高级官员。

第四,中央政府依例管理藏传佛教,规定其主要教派首领地位的确定须经中央册封、任命才能有效。

第五,中央政府规定西藏地方有义务向中央政府缴纳赋税,并保证西藏与中央之间的驿路畅通。

第六,中央政府统一部署西藏地方的防务,西藏地方政府在中央政府的领导下尽安土守疆之责。

第七,西藏地方一切涉外事宜处置权均归中央政府。

(p25~26)民主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和西藏人民的迫切愿望:第一,民主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二,民主改革是西藏人民的迫切愿望。

(p29~30)民主改革的主要内容:第一,废除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政权,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政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