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论文--自由贸易理论概述与比较优势理论对我国的启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由贸易理论概述与比较优势理论对我国的运用

——程康 A09经济 090801107

摘要:对自由贸易理论进行总结,并通过通过对比较优势理论的产生背景、国内应用现状和理论局限性的多角度反思,对我国使用比较优势理论的问题。

(一)自由贸易理论

自由贸易理论,创始者是亚当斯密,其核心是自由贸易可使参与贸易的双方均获得贸易利益。他创造性的提出了分工学说,建立绝对贸易理论,以强大的实证分析和逻辑推理,最终让大家认清重商主义贸易政策的‘0和游戏’规则的真实面目,使得自由贸易得到广泛的认同,并得以发展。

纵观自由贸易理论,可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就是在第一产业革命时期的古典贸易理论,以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论、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论和约翰·穆勒的相互需求原理为发展主线。绝对成本论认为一国应放弃成本绝对高的,而选择成本绝对低的进行专业化生产,并彼此进行交换,这样两国的劳动生产率都会提高,成本会降低,劳动和资本能得到正确的分配和运用,这样是增加国民财富的最佳途径。但它不足以解释一个国家若全面属于劣势的情况下,该如何进行贸易。于是后来,比较优势理论就此产生了。大卫李嘉图根据“两优相较择其重,两劣相较取其轻”的比较利益法则,选择优势较大或劣势较小,即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行专业化生产,而放弃优势较小或劣势较大产品的生产,并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大卫李嘉图虽然解决了亚当斯密理论的尴尬,但仍有着“静态化”“完美化”的不足。理论总是在不断的实践及学者的改善中越发成熟,此后,约翰穆勒提出了相互需求理论,该理论从各国家自身的需求强度着手,认为两国交易的条件由相互需求强度决定。

相互需求理论仍然存在的诸多不足和响应时代的学者似乎并没有让自由贸易理论止步于此。随着第二次产业革命和马克思主义诞生,传统的劳动价值理论最终被摒弃,取而代之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劳动价值论。自由贸易理论迎来了第二阶段---新古典贸易理论,以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的生产要素禀赋学说为发展主线。理论认为,不同商品的生产需要投入不同的生产要素比例,而不同国家所拥有的生产要素是不同的,因此,一国应生产那些能密集地利用其较充裕的生产要素的商品并出口,以换取那些需要密集地使用其较稀缺的生产要素的进口商品。然而,里昂惕夫用该理论方法对美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进行分析试图验证他确信不疑的生产要素禀赋论时,却惊奇的发现美国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的是资本密集型产品,这让理论与贸易实践完全背离,使人们不得不再另辟蹊径寻找自由贸易理论真谛。

二次世界大战后,是自由贸易第三阶段的发展时期,称为当代新国际贸易

理论。主流理论有规模经济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还时期似乎更以产品及产业本身为着手点,围绕着技术创新

大说学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将产品周期分为开发期-市场引入期-成长期-成

熟期-衰退期。该理论说明产品最终会由技术密集型过渡到资源、劳动密集型,进入价格竞争的世界,为企业营销战略和国际投资提供了论证。国家竞争优势

理论是有迈克尔伯特提出,一国国内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与该国的企业国际竞

争力成正比。就是说,若一国产品在国际间具有强大竞争力,则其产品在其国

家内部的竞争肯定很激烈。他认为,一国的国内经济环境对企业开发其自身的

竞争能力有很大影响,其中影响最大、最直接的因素是以下四项因素:生产要素、需求要素、相关和支持产业以及企业战略和组织结构,因此,要壮大国家

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必须从这四要素着手。

(二)比较优势理论对我国的运用探究

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自由贸易的核心理论,已成为各国进行国际贸易的理

论基础,对各国的相互交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在发展对外贸易时也将比

较优势理论作为指导思想。但是,比较优势理论并非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

该理论存在显著的局限性。如果将比较优势理论作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不

但不能使经济得到良性的可持续发展,相反还将严重危害到经济安全。

一、比较优势理论不应成为我国选择经济发展战略

比较优势理论要求政府推行“零干预”的自由放任政策,这正是当今发达

国家为发展中国家推荐的“好”政策,这种主张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而从经

济发展史来看,几乎今天所有的富裕国家在通往富裕的过程中都是反其道而行之,大量使用了关税保护和补贴来发展本国的工业,最典型的莫过于英美两国

的言行不一。

强国的“二元主义”使当今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诸如保护幼

稚工业、出口补贴等工业和贸易政策被WTO贴上了“坏政策”的标签,在双边

和多边的外部压力下,常常不得不接受发达国家开出的自由主义药方。发达国

家这样做的原因,是打着推荐“好”的政策和制度的幌子,让发展中国家不能

运用那些他们自己在早期为了发展经济而使用过的政策和制度

二﹑比较优势战略在我国应用的实际效果

比较优势理论在中国的应用是从改革开放之后开始的。改革开放之前,由

于中国经济基础薄弱,加上外部环境紧张,优先发展农业和重工业是我们的必

然选择。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发展对外贸易。之后,中国

在制定外贸战略和产业政策的时候也基本都遵循了比较优势原理。中国的比较

优势在于劳动力和自然资源。改革开放之初,根据当时的实际,中国优先发展

了农副土特产品、矿产品、石油、传统的轻纺产品及工艺品的出口,并依靠劳

动力优势开始发展加工贸易,逐渐将机电产品和多种有色金属加工品的出口发

展起来。进入新世纪,尤其是加入WTO以后,中国的机电产品开始引领中国制

造的出口。同时,出口产品中更加注重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在轻纺产品出口上,产品的质量和档次也得到普遍提高。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入,

中国的对外贸易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这一成就尤其体现在对外贸易总额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