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校致因、利弊和对策重点

合集下载

择校的利与弊

择校的利与弊

(一)择校存在着合理性,有其优势1、择校有利于促进学校提高管理水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没有竞争的教育必然会导致倒退乃至消亡,但是有了择校现象以后,情况发生了变。

学校管理水平高的,学生就会大批转入,校长和老师都格外受尊重;学校管理水平低的,学生就会大批转出,更加督促校长和老师改变现有办校和教学水平。

2、择校有利于改善办学条件家长为了自己的孩子能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不惜高价出资或是交取择校费进入名校,这样可以加教育资源总量,推动学校上新的台阶。

而那些教学质量差的学校为了保证本校优质生源不流失,不得不改善办学条件。

3、择校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择校意味着学生有选择的权力,“让学生拥有能够体现并促进他们自然才智等方面发展的差别教育,即根据个性特点和特殊的个性差异进行的选择教育,这是公平教育的核心追求。

”选择适合少年儿童个性发展的特色学校或特殊学校,不论是从教育公平的角度还是从教育发展的角度看,这种择校都不应该被禁止。

正如有学者所言,择校只是一种教育选择性行为,是受教育者的一种权利,择校本身没有违背教育公平。

4、择校有利于教师队伍建设学生能择校,教师也应能择校,教师通过择校,能过体现自我的真正价值,水平高的教师会受到应有的尊重。

教师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形成优胜劣汰的趋势,这样就能优化教师队伍,有利于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择校存在的弊端1、择校造成了社会的不稳定,给家长带来了压力择校使得在短期内优质教育资源的配置向收入高的一部分人倾斜,不利于受教育者平等接受义务教育,使收入偏低的社会成员感到不公,由此可能产生社会不稳定。

同时长生了学区房等的问题,学经济不是很宽裕的家长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2、择校造成了学校间的差距拉大随着择校的盛行,许多名校采取了收取择校费这一项措施,择校费的收取,可以使得名校继续改善自己的硬件和软件条件,不仅学生争先想进入名校,教师也想方设法择校,使得名校和普通学校的差距越来越大。

3、择校不利于某些学生的发展在择校方面,有许多家长是根据自己意愿帮助学生选择学校的,完全没考虑到学生自我的特性,倘若学生是在家长的“威逼利诱”之下被择校了,那他在新生活中如果无法适应,则会倍感压力,或者难以投入到正常的学习生活中,成绩提高不了,快乐更不用说了。

浅谈中小学择校收费的原因与解决对策

浅谈中小学择校收费的原因与解决对策

浅谈中小学择校收费的原因与解决对策随着教育和经济的发展,中小学教育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很多家长对于孩子能够获取更好的教育资源非常重视。

然而,中小学校择校收费问题成为了一个热点话题。

本文将从择校收费的原因、影响以及解决对策等方面进行浅谈。

一、择校收费的原因1. 市场需求: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学校,都要应对市场的需求。

目前国家规定中小学教育应该是免费的,但是许多家长却认为只要投资技巧得当,支付一些类似“管理费”、“文具费”、“寄宿费”等相关费用,用于选择更好的教学环境和师资水平也是值得的。

2. 择校意识:许多家长都认为中小学教育是孩子未来成功的基础,因此他们要用心去为孩子选择好的学校。

同时,私立学校注重质量、音容笑貌以及规模等方面,也通过这种方式为自己获得应有的价值和服务。

3. 经费财务:私立校管理较为灵活,可以根据学校管理和财务情况自行决定择校费的大小,因此只有通过择校费通过经费财务得以实现。

此外,私立学校也要应对市场和竞争压力,择校费则是一部分经费来源。

二、择校收费的影响1. 不公平的现象:择校费的存在会产生不公平竞争现象,特别是对于那些无法承担的家庭来说。

因此,择校费问题已经引起了关注和讨论。

2. 负面效应:择校费的存在也会对家长和教育产生负面影响。

家长在选择学校时很可能会出现“觊觎不满足”的心态,希望孩子能够获取更好、更全面的教育。

同时,教师也会面临成长和经济的困难,长期以来受到了不公正待遇。

三、择校收费的解决对策1. 政策调整:政府可通过相关政策调整来让中小学教育免费制度更加健全,减少私立学校的择校收费问题,同时减少政府对于公立学校的投入。

2. 严格管制:加强对于私立学校的监管,从管理方面来实现课程内容和教学质量的监督,也加强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这对于消除择校收费问题也具有一定的作用。

3. 科学评价:按照科学评价标准对教育、教学条件、师资队伍进行评价和实施规范化管理,既要关注校和校之间的相互比较,同时也要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化评估,这样就能够减少家长为了择校而支付的资金。

入学季即将来临,存在的择校难、读书难等教育风险及意见建议

入学季即将来临,存在的择校难、读书难等教育风险及意见建议

入学季即将来临,存在的择校难、读书难等教育风险及意见建议教育风险是指学生在选择学校或进行学习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各种困难、挑战和风险。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教育风险以及对应的意见建议:1. 择校难:家长和学生在选择学校时可能面临选择困难、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导致选择出现失误。

- 意见建议:家长和学生可以充分了解学校的教育理念、师资力量、学科设置等方面的信息,进行多方比较和考察。

同时,可以咨询教育专家或搜集他人的经验和建议,以帮助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2. 读书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面临学习压力大、学习方法不当等问题,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 意见建议:学生应该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并量力而行。

同时,学习方法对于提高学习效果非常重要,学生可以寻求老师、同学或专家的指导,学习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

3. 就业难: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学生可能面临就业困难、找不到适合的工作等问题。

- 意见建议:学生可以主动参加实习、社会实践等活动,增加自身的实践经验和专业素养。

同时,关注就业市场的需求和趋势,及时调整自己的目标和发展方向。

此外,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交网络也有助于找到适合的工作机会。

4. 教育质量风险:某些学校可能存在教育质量不高、师资力量不足、教育资源匮乏等问题,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发展潜力。

- 意见建议:在选择学校时,学生和家长可以查阅学校的教育评价和口碑,了解学校的师资力量、教学设施、教育资源等情况。

此外,政府和教育部门也应该加强对学校教育质量的监管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总体来说,家长、学生、学校和政府等各方应当共同努力,加强教育信息透明度、提高教育质量、改善教育环境,以减少教育风险的发生,为学生成长提供更好的保障。

择校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对策分析

择校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对策分析

择校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对策分析作者:汪建华来源:《读与写·下旬刊》2012年第04期摘要:择校问题是困扰当今义务教育的“老大难”问题,也是公众反映最为强烈的教育问题之一。

有效处理择校问题事关教育的公平发展。

本文拟从择校问题产生的原因、危害、解决的对策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以期对问题的解决有所助益。

关键词:择校;原因;危害;对策中图分类号:G5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4-0005-01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我国经济、文化、教育的非均衡发展,出现了大规模的择校现象,择校也由个体行为上升为一种群体行为。

据央视报道的“八大教育潜规则”中,择校问题和择校费位居首位。

我国现代意义上的择校,是特指在中小学教育范围内,学生家长不能按照义务教育法的规定让孩子就近入学,而是给孩子选择公办重点学校的一种行为和现象。

父母用择校的方式来为子女选择更好的学校,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这种现象的出现影响到了我国教育的发展,成为实现教育公平的一个挑战。

1.择校问题产生的原因1.1区域内优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优质教育资源供不应求,被视为“择校热”难以改变的关键原因。

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必然会导致教育发展的不均衡。

教育发展的不均衡主要是指优质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

基础教育区域内资源分配不均是影响教育公平问题最重要因素,而追求教育公平又成为人们日渐增长的需要,两者之间的矛盾成为择校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

1.2变相的重点学校划分制度。

学校的差距是客观存在的,世界上本来就没有两所完全一样的学校。

以往实施的重点学校政策人为拉大了学校的差距,社会市场的选择又加剧了学校的分化。

虽然《义务教育法》明文规定不应在义务教育阶段分重点校与非重点校,但由于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各级政府并没有将教育经费均匀地用于每个学校以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而是出于快出人才的特殊要求,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在发展基础教育的过程中实行重点学校制度。

浅议我国中小学择校原因及对策

浅议我国中小学择校原因及对策

浅议我国中小学择校原因及对策浅议我国中小学择校原因及对策摘要:中小学生择校是教育选择的一种手段,在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问题十分严重,引起我国中小学择校的原因在什么地方呢?我国教育资源分配制度又存在哪些问题呢?它给给社会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本文主要针对我国中小学生“择校热〞的现象,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及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中小学生择校原因对策“就近入学〞是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根本教育政策,并明确写入?义务教育法?,具有法律依据。

在“就近入学〞政策框架下,如果某学生就近分配的教育时机质量不好,家长为了子女能接受更好、更方便的教育而为其选择非“分配〞学校的现象被称作“择校〞。

有的家长在小升初期间带着孩子奔波在各个重点中学的测试地点。

还有的家长甚至花费巨额择校费或者不惜通过买房调户口等非常规手段让孩子上到心仪的学校,并且每天花费很长时间来回接送。

择校问题愈演愈烈,已经成为根底教育开展过程中人们普遍关注、教育部门必须解决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成为教育体制改革的焦点问题。

一、择校热的原因分析1、择校现象是社会经济开展到某阶段的产物。

现代家庭孩子少,大多都是独苗,家长盼女成凤、望子成龙的愿望更加迫切。

所以家长多希望自己的孩子从小就享受比拟好的教育。

并且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家长有一定的经济实力让孩子投名师上名校。

现在社会竞争剧烈,就业难。

大学生一抓一大把,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考取大学,而是要追求名牌大学。

因为只有具有名牌大学的毕业证,才有可能找到比拟好的工作,成为人们羡慕的白领,甚至是金领。

2、教育开展的不均衡。

教育部2006年第5次新闻发布会上,中纪委驻教育部纪检组组长、党组成员田淑兰在答复记者提问时表示,择校费是综合型乱收费,择校问题的核心是教育开展不均衡。

在教育经费严重缺乏的情况下,我国政府并没有将教育经费均衡地用于各个学校以促进教育的均衡开展。

3、学校管理质量上的差距也是导致择校热不容无视的原因。

如何看待中小学生择校问题

如何看待中小学生择校问题

如何看待中小学生择校问题作者:张春娥来源:《教育教学论坛·上旬》2010年第06期摘要:在中国,很多父母都会为孩子能够进入好学校而不遗余力地奔波,甚至花上大笔“择校费”为孩子进入重点学校铺路。

其实,择校问题在不少国家都存在。

关键词:学生择校问题近年来,关于择校的话题已经日见发热。

为什么会出现择校现象呢?择校有那些利与弊呢?怎样看待和解决择校问题呢?一、为什么会出现择校现象呢产生择校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1.人口流动产生择校。

由于现代社会人口流动的“移民化”倾向加剧,导致了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日益增多,家长为了能让孩子接受正常的教育,就开始择校。

2.对子女期望值产生择校。

重点中小学和新生的特色学校毕竟还没有普及,于是出现了优质的学校资源数量达不到家长对优质教育的需求的现象,有能力的家庭会为孩子选择好的学校,没有能力的家庭也会为了孩子的发展千方百计地争取择校的机会。

3.还有一部分人把子女择校看作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只要能择校,不惜重金,尤其是城市居民家庭独生子女比重上升,几乎所有家庭为了孩子都会舍得花钱择校。

4.学生的择校必然会给一些学校增加生源,有了生源,学校的经费必会充足,带动了教师待遇的提高,这也就促进了教师的择校。

二、择校有哪些利与弊呢任何事物,有利就有弊。

人们出自不同的利益,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必然得出不同的认识。

1.择校有利于教师队伍建设。

当然这里所说的择校指的是教师的择校。

在择校过程中,教师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形成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优化教师队伍,有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2.择校现象的产生促进了一些学校自身的反思,促进了学校管理水平的提高。

有了择校现象以后,一些差的学校一定会转变观念,提高管理水平。

社会上就择校现象谈论和评价学校,就会促进学校提高管理水平。

3.择校现象有利于学校改善办学条件。

大量的投入必然增加教育资源总量,推动学校上台阶。

有的学校为了保证本校优质生源不流失,不得不改善办学条件。

义务教育阶段中学生择校问题研究

义务教育阶段中学生择校问题研究

义务教育阶段中学生择校问题研究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教育资源的不断优化配置,义务教育阶段中学生择校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家长和社会的关注。

选择适合自己孩子发展的学校,是每位家长都要面对的问题。

而对学生来说,选择一个合适的学校对他们的未来发展也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对义务教育阶段中学生择校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探讨择校的意义、影响因素和解决策略。

一、择校的意义1.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学校的师资力量、教学设备、校园环境等都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选择一个教育资源更加丰富的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和发展空间,提高学习效果和学业成绩。

2.提高升学机会随着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也各有千秋。

选择一个办学水平高、声誉好的学校,可以为学生的升学、就业提供更多的机会和优势,增加竞争力。

3.提升综合素质学校的教育理念、教育文化、学生群体等都会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所影响。

选择一个积极向上、阳光向善的学校,可以为学生的性格养成、价值观塑造等方面带来积极的影响,提升综合素质。

二、影响因素1.家庭条件家庭经济状况、家长的教育观念等都是影响学生择校的重要因素。

经济条件好的家庭可能更愿意选择名校,而经济条件一般的家庭可能更多考虑就近入学。

2.学生自身因素学生的学习能力、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等也都会影响他们在选择学校时的态度和偏好。

有些学生可能对某一类学校更感兴趣,而有些学生可能更侧重于学习成绩。

3.地域因素学校的地理位置、所在地的教育资源等也是影响学生择校的重要因素。

一些学生可能更愿意选择在自己家附近的学校,方便家长照顾和监督,而一些学生可能更偏爱其他城市或地区的学校。

4.社会因素社会的教育观念、办学理念、学校声誉等也会对学生的择校意愿产生一定的影响。

一些学生可能更倾向于选择社会认可度高的学校,而一些学生可能更注重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教育质量。

三、解决策略1.提高学校教育质量教育部门和学校应不断提升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加大教师队伍建设,优化课程设置,改善教学条件,提升学校的整体品牌形象,为学生和家长提供更好的选择。

义务教育择校的现象分析

义务教育择校的现象分析

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的现象分析内容提要:义务教育应是一种均衡教育,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教育自身发展的不平衡性、父母对子女的高期望、打工潮的涌现等原因,出现了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现象。

如何看待择校现象,怎样合理解决择校问题,本文进行了浅析。

关键词:义务教育择校现象分析近年来,关于择校的话题已经日见发热。

为什么会出现择校现象呢?择校有那些利与弊呢?怎样看待和解决择校问题呢?下面,浅谈本人的不成熟的看法。

1、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现象的成因分析初步分析,产生择校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1.1、打工潮的涌现产生择校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人们工作、学习的环境是相对稳定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商品流通,原单位解体或分化,劳动力流动频繁,劳动者子女随迁,适龄儿童少年的监护条件发生变化,要求在新住所附近就学。

农村劳动力进城,不可能总是单身一人,有家庭就会有孩子,有孩子就要受教育,受教育就要找学校,找教育质量高的学校。

在借读费低于教育成本的情况下,永久性居民也可能“自愿”当流动人口,用交借读费的办法达到择校的目的。

1.2、离异父母的补偿心理产生择校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婚姻家庭的关系比较稳定。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家庭结构发生变化,老年人与年轻人分家另住,不能帮助子女照看孩子。

年轻的夫妻忙于工作,只好把孩子托付别人照料。

受国外生活方式影响,离婚率上升,离异家庭的双亲(特别是有监护权的母亲)寄希望于子女受良好的教育,产生择校倾向。

住房私有化以后,人们在教育质量高的学校附近购买高价房,也是变相择校。

1.3、殷实的经济基础产生择校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人们生活水平都不高,大家享受平均的教育福利。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允许和提倡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拉开了差距。

先富裕的人们不会满足现状,在生活的消费中必然处处表现得与众不同,包括在子女受教育方面,富裕的人在解决温饱之后要上新层次,当然想让自己的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产生择校愿望也是情理之中的。

义务教育阶段中学生择校问题研究

义务教育阶段中学生择校问题研究

义务教育阶段中学生择校问题研究随着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深入,义务教育阶段中学生择校问题日益引人关注。

择校是指学生或家长根据学校教育质量、地理位置、社会环境、招生政策等因素,通过各种途径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

中学生择校既是一种教育投资行为,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行为。

因此,探讨义务教育阶段中学生择校问题,对于促进义务教育发展、提高教育质量、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中学生择校的原因1. 提高入学率义务教育阶段中学生参加升学考试,学生要到学校进行报名,投档后按分数高低进行分班,学生择校可以提高入学率,选好的学校会有更好的教育资源、更好的师资力量、更好的学校管理等好处,从而为学生成长打好基础。

2. 提高教育质量各地市场经济环境、教育条件、历史文化、人材资源等均有其特点,如果能选择到教育质量相对较高的学校,可大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应试水平。

3. 建立社会关系很多家长还是希望能够选择到有一定社会背景及相关资源支持的学校,一方面是可以获得社会资源的支持,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在将来为孩子的发展做决策。

1. 根据中考成绩选择中学生择校方式中,最常见的是根据学生中考成绩来选择学校。

一般情况下,成绩优秀的学生会选择上重点高中和中学,而成绩一般的学生会选择上比较好的普通中学。

2. 通过教育咨询机构选择有许多教育咨询机构可以为家长提供中学生择校咨询服务,它们提供的咨询服务内容一般包括学校教育质量,学校历史,学校师资力量,学校体育文化,学校校规校纪等。

通过咨询机构选择学校可以满足很多家长和学生对学校的了解,了解学校的校园文化,学校环境,学生日常生活,进而做到更加科学的选择学校。

3.通过网络选择现在,越来越多的学校都建立了自己的官方网站,学校的师资力量、教育设施、学校资源等都可以通过网络获取,而且学校的每年计划、招生情况也可以在网上查询到。

家长和学生可以通过在网上查询资料,了解该学校的教育质量和校园环境,以便更好地做出选择。

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的原因与对策分析教育管理

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的原因与对策分析教育管理

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的原因与对策分析教育管理在义务教育阶段,家长和学生常常面临着选择学校的问题。

这种选择可能是由于一些特殊的原因,家长和学生希望能够选择更适合自己的学校。

本文将探讨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的原因,并提出一些对策,以便教育管理者更好地应对这个问题。

一、原因分析1. 学术成绩:择校的一个主要原因是追求更好的学术成绩。

有些学校在教学质量上更为出色,能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资源,家长希望能够让孩子进入这样的学校,获得更好的学术成绩。

2. 教学方法:不同的学校可能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

有些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而有些学校更注重传统的教育模式。

家长和学生希望能够选择适合自己需求的学校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3. 师资力量:学校的师资力量是评估学校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拥有优秀的教师团队和专业的教育人员可以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和教学支持。

家长和学生可能会选择那些师资力量较强的学校。

4. 学校特色:不同的学校可能具有不同的特色,如艺术教育、体育教育等。

家长和学生可能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以便能够更好地发展自己的特长和兴趣。

二、对策分析1. 提高学校整体教育质量:学校管理者应该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培训和管理,提高师资力量。

同时,学校应该关注教学质量,完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资源,以满足家长和学生对学术成绩的追求。

2. 引入多元化教育模式:学校管理者可以引入多元化的教育模式,满足不同家长和学生的教育需求。

例如,可以开设特色班级,注重培养学生的特长和兴趣,提供更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机会,让学生在兴趣自由发展的环境中学习。

3. 加强家校沟通与合作:学校管理者应该积极与家长进行沟通和合作,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意见。

通过定期的家长会议和教育讲座,可以促进家校之间的合作,共同为孩子的教育发展而努力。

4. 推行公平竞争机制:政府和学校应该建立公平竞争的机制,避免学校过于倚重升学率等硬性指标。

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现象及方案

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现象及方案

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现象及方案“好的学校=好的教育”这样的等式是否成立?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不能一概而论,但是,目前在我国大多数家长已经把两者画上了等号。

为了给孩子找到一个条件比较好的学校,家长们放弃了近在家门口的公立免费学校,甚至削尖了脑袋不惜花上大笔的“择校费”也要把孩子送到那些所谓的“名校”里面去。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家长和学生们疯狂的择校行为呢?面对这样一个已经引起全国热议的问题我们又应该如何理性应对呢?一、“择校”行为出现的原因分析择校现象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的产生有教育管理部门的原因,也有家庭、社会和经济方面的原因,从表面上看它是在个别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所作出故的个别行为,而实质上它是在教育改革、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诸多矛盾在教育工作中的综合反映。

一、教育部门的人才观、教育观没有于是俱进,实际办学实践背离正确的指导思想长期以来,教育界虽然一直呼吁要转变教育观念,与时俱进进行教学改革,但在实际上却没有切实贯彻落实到行动上。

我们都知道,义务教育的任务目标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这要求中小学教育必须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而事实上,现在的大多数中小学校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在搞“应试教育”那一套,片面追求升学率,升学率成了衡量一所学校办学质量的唯一依据。

在这种人才观和教育观的影响下,必然导致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一些不良现象的发生,择校正是这种观念的产物。

二、优质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由于历史的原因,一些地方对教育资源的配置存在着严重的不合理现象。

这主要表现在一些原来办学条件较好的中小学校总能得到“特殊关照”,而那些原本办学条件较差、地理位置偏僻的学校则处于“饥饿”状态。

长此以往,就使得基础好的学校越来越好,基础条件差的学校越来越薄弱。

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办学条件较差却又长期得不到改善的中小学校,其师资的配备和每年招生计划的落实都不能如愿,学生纷纷择校离去,教师也不安心于工作,从而造成了教育质量的严重“滑坡”。

2020年择校的利与弊.pdf

2020年择校的利与弊.pdf

(一)择校存在着合理性,有其优势1、择校有利于促进学校提高管理水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没有竞争的教育必然会导致倒退乃至消亡,但是有了择校现象以后,情况发生了变。

学校管理水平高的,学生就会大批转入,校长和老师都格外受尊重;学校管理水平低的,学生就会大批转出,更加督促校长和老师改变现有办校和教学水平。

2、择校有利于改善办学条件家长为了自己的孩子能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不惜高价出资或是交取择校费进入名校,这样可以加教育资源总量,推动学校上新的台阶。

而那些教学质量差的学校为了保证本校优质生源不流失,不得不改善办学条件。

3、择校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择校意味着学生有选择的权力,“让学生拥有能够体现并促进他们自然才智等方面发展的差别教育,即根据个性特点和特殊的个性差异进行的选择教育,这是公平教育的核心追求。

”选择适合少年儿童个性发展的特色学校或特殊学校,不论是从教育公平的角度还是从教育发展的角度看,这种择校都不应该被禁止。

正如有学者所言,择校只是一种教育选择性行为,是受教育者的一种权利,择校本身没有违背教育公平。

4、择校有利于教师队伍建设学生能择校,教师也应能择校,教师通过择校,能过体现自我的真正价值,水平高的教师会受到应有的尊重。

教师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形成优胜劣汰的趋势,这样就能优化教师队伍,有利于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择校存在的弊端1、择校造成了社会的不稳定,给家长带来了压力择校使得在短期内优质教育资源的配置向收入高的一部分人倾斜,不利于受教育者平等接受义务教育,使收入偏低的社会成员感到不公,由此可能产生社会不稳定。

同时长生了学区房等的问题,学经济不是很宽裕的家长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2、择校造成了学校间的差距拉大随着择校的盛行,许多名校采取了收取择校费这一项措施,择校费的收取,可以使得名校继续改善自己的硬件和软件条件,不仅学生争先想进入名校,教师也想方设法择校,使得名校和普通学校的差距越来越大。

3、择校不利于某些学生的发展在择校方面,有许多家长是根据自己意愿帮助学生选择学校的,完全没考虑到学生自我的特性,倘若学生是在家长的“威逼利诱”之下被择校了,那他在新生活中如果无法适应,则会倍感压力,或者难以投入到正常的学习生活中,成绩提高不了,快乐更不用说了。

中小学择校现象及其对策研究

中小学择校现象及其对策研究

中小学择校现象及其对策研究一、概括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中小学择校现象日益严重。

择校现象是指家长和学生在选择学校时,过分关注学校的声誉、教学质量、师资力量等因素,从而影响到学生的入学机会。

这种现象不仅损害了教育公平,还加剧了社会阶层分化,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造成了不良影响。

因此研究中小学择校现象及其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将从教育公平、家庭背景、社会观念等方面分析中小学择校现象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我国中小学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1. 中小学择校现象的定义和背景中小学择校现象是指家长和学生在选择学校时,主要考虑学校的声誉、教学质量、师资力量、硬件设施等因素,而非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的现象。

这一现象在我国中小学教育领域中较为普遍,尤其是在城市地区。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问题日益凸显,导致了中小学择校现象的出现。

为了解决中小学择校现象带来的诸多问题,政府、学校和社会各方都需要采取积极措施。

政府应加大对教育资源的投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缩小优质学校与普通学校之间的差距;同时,加强对择校现象的监管,规范招生行为,遏制不正之风。

学校方面应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努力提高教育质量。

社会各界也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摒弃“名校情结”,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构建和谐的教育环境共同努力。

2. 中小学择校现象的存在问题和影响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中小学择校现象逐渐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

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和影响。

首先中小学择校现象导致了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由于优质学校的招生名额有限,很多家长和学生为了能够进入这些学校,不惜花费大量的金钱和精力,甚至采取各种手段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这使得一些地区的教育资源得到了过度集中,而其他地区的教育资源则相对匮乏。

择校问题具体措施

择校问题具体措施

造成择校问题原因及措施国家规定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采取就近入学的原则,学校不得招收择校生,不得以任何理由和名义向学生家长收取与招生挂钩的“赞助费”、“捐资助学费”、“共建费”、“择校费”。

可是,自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择校风却越刮越凶,不少家长凭借着权利和金钱,让孩子跨越学区,到师资力量强、硬件设备好的理想中小学就读,导致办学条件一般乃至处于劣势的学校生源不足。

而“名校”则负荷太重,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形成了恶性循环。

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由于我国教育经费不足,优质教育资源缺乏,长期以来,不少地区都集中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重点建设和发展了一批重点校,人为地造成了重点校与普通校在教育教学设施、师资力量等方面很大的差异,加剧了基础教育领域内部资源配置的不均衡。

再加上对学生来源实行择优选拔、优中选优的方法,使重点校的生源质量较高,从而,更加剧了校际之间的差距,使学校发展更不均衡。

人为地导致了一批基础薄弱的差校。

造成了目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资源存在很大差异的现状。

二: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部分领导,由于享受着择校生现象带来的种种利益,不愿加大力度改变择校现状,甚至暗中包庇、纵容择校风,使择校之风愈演愈烈。

择校风在前几年还遮遮掩掩,这几年甚至已经进入公开化的地步。

有些名校还提前展开招生攻势,明码标价收取择校费。

可是同时,教育主管部门年年都要发通知:禁止收择校费。

可结果如何呢?群众怨声很大的择校费照收不误。

风平浪静之后,收了择校费的校长还因改善了办学条件,增加了教师的福利待遇,减轻了政府的负担立了功呢!三:教育主管部门考核教育工作的方法不科学,没有从宏观上评价整体教育的水平,看教育是否得到了全面均衡的发展。

而致使地方主管教育的领导大搞形象过程,集中大量的资金和优秀师资建设一所或几所中小学校,供上级领导来检查工作,显示自己在教育战线上的政绩。

关于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问题与对策的思考

关于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问题与对策的思考

关于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问题与对策的思考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小学的教育质量和教育资源的配置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在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的当下,不少家长开始关注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问题。

本文将从择校现况、择校原因和择校的对策三个方面探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择校问题。

一、择校现状目前,就读于初中和高中的学生中有约40%的人选择了择校。

其中,大部分学生通过“推荐生”、“示范生”等方式进入重点中学,少部分学生通过考试进入重点中学。

同时,由于户口政策的限制,许多农民工的孩子只能就读于城市边缘的学校。

二、择校原因(一)教育质量和教育资源广大家长都希望给孩子最好的教育资源,因此会选择教育质量更高、设施更好的学校。

(二)金钱因素一些有条件的家庭会为了孩子的未来投入更多的金钱,选择高档次的国际学校或私立学校。

(三)身份认同在国内严重的户籍歧视制度下,家长会选择有地域或社会背景优势的学校,作为自己和孩子身份的认同。

三、择校对策(一)改革户口政策户籍歧视是导致择校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改革户口政策,打破地域限制,让孩子在更优质的教育环境中学习。

(二)加大对学校教育质量的监管对学校教育质量进行监管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教育不公和不平等现象,促进教育公平。

(三)推出政策引导国家可以出台相应的政策引导家长和学生选择平等公正的教育机会,比如鼓励户籍自由迁移、保证教育资源公平分配和空间新增义务教育场地等。

结语在当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择校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必须采取措施保障教育公平和拓宽义务教育机会。

政府、社会以及家长都应该共同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平等、优质的教育资源和环境。

探析城区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现象及应对策略

探析城区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现象及应对策略

探析城区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现象及应对策略《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的适龄儿童实行就近入学政策,择校是对规定之外的学校的一种选择,它针对就近入学提出,打破了户口限制,根据学生及家长的意愿跨学区入学。

这是由于我国教育资源不均衡所引起的现象,继而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一、城区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现象引发的社会问题( 一) 名校一座难求我国目前家庭的现状是多为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倾注了所有的希望,每位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择校正好为父母实现这一愿望提供了有效途径,社会各界的家长都在千方百计地为子女择校,希望他们能有所成就,为他们铺平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基于各方面的原因,我国的公立学校逐渐被推出各类重点学校,当地教育部门也在投入、师资、招生等方面有所倾斜,这加剧了我国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资源失衡现象,使得我国择校现象更加激烈,因此,择校引发了严重的名校效应,使名校一座难求。

( 二) 择校经费节节攀升在我国义务教育的相关法律中,明确规定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不得收取任何费用,由于我国教育资源不均衡,造成了众多家长及学生个人为享受更优质的教育资源而择校,然而择校现象的产生必然会催生择校费,并使择校经费节节攀升。

我国目前的择校收费居高不下,超出了大部分家庭承受能力。

在20XX 年,几家调研机构联合对北京、上海、广州、成都、西安五城市20XX 年择校费的情况做了调查,仅是公开收取的费用就与一个大学生一年的学费基本持平,是北京城区一名小学生一学年杂费的60 倍,相当于北京职工人均月工资的四倍。

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如此,一些中小城市亦是如此。

各个重点学校抓住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不断提高择校费,使得学生家长经济负担加重,苦不堪言。

( 三) 学区房见风涨价学区房见风涨价是一种购房择校的现象,购房择校是指家长通过购买重点中小学校所在地的房子,获得该地户口,使孩子拥有进入重点中小学的资格。

对于家住在重点学校范围之外的家长及学生个人想要去重点学校就读,就需要购买学区房,这一现象引起房地产商趁机哄抬房价,尤其是在每年的春夏之交,学区房的购买一直以来如火如荼地上演着。

关于我国择校问题的思考

关于我国择校问题的思考

关于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的思考摘要:我国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在义务教育阶段实行就近入学的政策。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义务教育阶段资源配置失衡。

随着人们对优质教育的渴求,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择校现象。

从教育政策和儿童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学校的发展等几个角度来审视义务教育阶段存在的择校现象,则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和不可防止性,并且择校也有着诸多意义,这将推动我国教育的发展和教育机制改革的完善。

但是,我们不可否认择校问题也存在一些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从各方面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

关键词:义务教育、择校、原因、利弊、改善一、择校的定义与种类有学者认为,“所谓‘择校’是指近年来主要在城市中出现的,家长主动放弃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按学区免费就近入学的的优惠政策,选择其他学校就读的教育选择现象。

还有学者则认为,“义务教育阶段实行的择校是针对‘就近入学’政策而言的,它不是按照招生区域及户口的限制入学,而是人们通过择校费或权力关系选择优质教育资源的一种入学方式。

综合来看,所谓“择校”主要是指近年来主要在城市以及城市郊区比较富裕的农村中出现的、家长主动放弃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按户口免费就近入学的优惠政策,交纳一部分费用以选择其他学校就读的教育选择现象。

从择校的方式来看,目前择校主要有高分择校、花钱择校。

、以权择校等三种形式。

与“高分择校”和“花钱择校”相比,“以权择校”是最不合理,也是最让公众和学校痛恨和无奈的择校形式。

“以权择校”、“以钱择校”等行为严重损害了教育的形象,特别是损害了义务教育的公益性和公平性,强化了人们对社会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和一些社会丑恶现象的不满情绪,恶化了社会不良风气和教育环境。

二、我国存在择校问题的原因当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现象愈演愈烈,使原本的就近入学面临严峻挑战。

择校现象的产生是高质量教育时机供需矛盾的结果,是由于现阶段我国义务教育资源短缺、教育非均衡发展策略、教育内部发展不完善以及家长对子女期望值增加等诸多因素的共同结果。

中小学择校的意义

中小学择校的意义

中小学择校的意义、问题与对策当前是:全文显示 1我国《义务教育法》第九条第一款明确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合理设置小学、初级中等学校,使儿童、少年就近入学。

因而我国的义务教育在入学方式上采取的是“就近入学”的原则。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择校现象应运而生,随之也引发了不少问题。

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甚至采取‘电脑派位”的方式以阻止中小学的择校现象,但实际上择校问题并没有得到遏制,反而愈演愈烈。

1996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通知,要求严格执行国家教委关于义务教育阶段收费工作‘五不准”的规定,包括不准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办小学和初中招收择校生。

究竞应该如何看待中小学阶段的择校现象?是禁止、鼓励还是采取措施加以规范和引导?这是当前我们必须正视和回答的问题。

一、中小学择校的意义与问题对于中小学择校现象,我们不能简单地予以肯定或否定,全面地看待择校问题,其实我们就会发现,择校有其存在的现实意义,也有其负面影响。

1.中小学择校的积极意义有人说择校是改革的阶段性成果,它不仅打破了教育经费长期窘迫的困境,而且开启了多渠道筹资办教育的先河,使全社会都能为发展教育贡献自己的力量。

应当承认,择校确实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改善办学条件。

当前一些中小学校所收取的择校费已大大超过了学费总收入,这在相当程度上解决了教育经费不足的矛盾。

学校可以利用这笔经费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

学校充分利用老百姓的投资热情,既筹集了办学经费,又可以通过教育的良性循环以优质的教育回报社会。

(2)满足了人们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

有学者认为,教育是准公共产品,其资源配置方式需要计划与市场的共同参与。

择校就是在承认教育产品准公共性的前提下,由市场参与资源配置的必然要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教育需求更加多样,教育选择也更加自主。

“就近入学”的原则由于只能保证所有适龄儿童少年能够入学,而不能满足学生和家长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透析我国“择校热”的原因 现在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招生采取按户籍进行电脑派位、 就近入学的措施,但。择校热”却并没有因此而有所减退。 据统计,已超过10%学生家庭参与了择校,高收人家庭比例 高达20%。伴随择校人数的上升,收费标准亦是水涨船高。 在有些地区或有些学校,。一分一万元”已成为公开的价码。 居民。舍近求远”、。舍免费求高收费”.必然有其原因。 1.沉重的就业压力以及劳动就业制度的改革,凸星了教 育在收入分配中的作用,使人们纷纷聚焦教育。据国家统计 局预测,我国15—64岁的劳动适龄人n 1995年为8.07亿. 20lO年为9.7亿,2020年将达到最高峰约为9.97亿。比 1995年增加近2亿,约增长23.9%[21。显然,这一预测比世 行估计的形势还要严峻。 由于劳动力供给过大且长期持续增长,就业压力会越来 越大。这就意味着今后就业竞争将日趋激烈。从业要求将日 益提高。而新的劳动就业政策倾向于保护受过教育的劳动
2007年lO月 第20卷第10期
内蒙古师范太擘学报(教育科学版)
Joamal
0f Inner Mongolia Normal
Oct..2007
University(Educational¥eienoe)
V01.∞No.10
内容摘要:
一。
教育工作者有必要重新审视“义务教育阶段禁止择校”问题。立足于系统现惫理解素质教育.权
衡学校选择{16度的正负效应.可关键词: 中圈分类号:
差异;择桩;公平;对蕈
c 40
文棘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916(2007)10-0020-03 者。劳动就业的市场也表明,受教育程度与失业率成反比、 与经济收人成正比。正是由于教育在调节收人分配、促进社 会流动(正向流动)方面功能的强化,因此它成为当今时代 中国老百姓“最不怕花钱”、“最舍得花钱”的地方。 2.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优质教育资源稀缺,校际差异 日益扩大。近年来,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城乡经济发展的 差距越来越突出,各地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直接影响该地区 支持教育发展的经济实力。特别是直接影响该地区教育发展 的程度,“地方负责,分散管理”的体制下更直接决定各地区 对于教育支出的能力。正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 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所写:。教育是附属 于社会中的一个体系,它必然反映着那个社会的主要特征。” 我国社会总体发展不均衡的状况在教育发展上一个显 而易见的体现就是校际差异日益扩大。各城市、发达区域的 学校无论在教学条件、师资力量还是生源等方面都是农村和 欠发达地区所无法比拟的,这也是形成。择校热”的直接原 因。努力改善基础薄弱学校。以消除消极差异,这是取消小 学升初中统一升学考试、就近人学的基本前提,这个问题解 决不了,“择校热”就不可避免。 3.。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收人差距明显拉大,部分 居民有能力缴纳高额择校费。我们可以看到:一方面,在教 育总投人严重不足,我国教育经费在部门内部的分配也极不 合理(如1995年我国小学、中学、大学生均费用之比为1:2. 28:20.43,而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为1:1.1:4.3)的
收稿日期:20074)9—10
作者简介:花莉平(1982一)。女。安擞扦范太学教育科学学院2005援硕士研究生。
・20・
万方数据
花莉平/择校:致因、利鼻和对革
情况下,社会、家长对教育的需求却存在着无限扩大、膨胀的 趋势。但同时并非每一位家长都有能力交纳高额择校费。 交择校费的前提是居民手里必须有一定的可支配收人。改 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生括日益呈现出两大特征:一 是城乡居民收人普遍提高;二是居民家庭收入差距明显拉 大。有关研究表明,从基尼系数(在全部居民收人中用于不 平均分配的百分比)来看.1978年我国的基尼系数只有0. 18,到了1994年我国的基尼系数是0.37,依国际公认的标准 看,还属于比较合理状态,然而事过两年,至1996年就突破 了警戒线,达到0.424的高度,刊1998年又进一步升高到 0.456。由此可见,交纳高额择校费已完全成为可能。 4.流动人口的增加,城市公用事业的改善.不仅使择校 成为必然。还为“择校”创造了便利的交通条件。以上从校 际差异、居民收人差异中分析的择校的的原因,同时近些年 来流动人rl的增加,也使择校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现象。随 着大量农村人H涌人城市,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同题已愈来愈 引起政府和有关人士的关注。国家和各地区政府也纷纷出 台各项法律法规解决农民工子女的上学问题,让他们和城市 孩子一样也能平等享受受教育权利。20世纪90年代以来, 我国城市交通条件有了巨大的改善,这使得学生择校的自由 度更大。不仅可以在本区内择校,还可以跨区择校。 =、学校选择镧度对我国教育发展的影响 拥护还是取缔一项制度,就要看这项制度在实践中到底 会发生什么样的作用。当然任何一项制度的贯彻执行都会 带来正负两方面的影响.最后如何看待它,需要我们用辩证 的眼光权衡这两个方面的影响。 (一)学校选择制度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1.对择校家庭和无力择校家庭的影响。微观经济学理 论将按不同的价格出售相同单位的产品的行为称为价格歧 槐。学校实行价格歧视的理论基础是不同组别的消费者对 特定质量的教育具有弹性不同的需求曲线,根据边际消费倾 向递减规律,收人水平越高,教育消费随之增长的幅度越小, 即收入水平越高,教育需求的收人弹性(教育消费增长百分 比/收人增长百分比)越小。三级价格歧视原理表明,具有较 低需求弹性的消费者将被索要较高的价格,从而垄断厂商能 侵占尽可能多的消费者剩余,这一较高价格在当今的教育消 费中就是通过额外收取择校费用的形式表现出来。当然,部 分消费者虽然通过择校占有了国家投人较多、较好的义务教 育资源.但他们也为此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其本身也是教育 垄断和供需严重不均衡的受害者,他们是用事实上的不公平 来换取心理上的平衡。 能否承担高额择校支出主要受家庭收人水平限制,当前 我国居民收人的现实状况表明,中低收人家庭无力承担这一
择较是一个古老的话题,我国历史上就有。孟母三迁” 的故事,而择校在近些年则愈演愈烈。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择 校,各方的态度非常明确——。义务阶段禁止择校”。各地 政府也纷纷制订计划、采取措施争取在若干年消除择校现 象。既然择校是民心民意,那么一味地加以批评或禁止有作 用吗?学校选择制度到底该拥护还是取缔?对此笔者想谈 几点浅薄的认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