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24满井游记导学案新版语文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4课《满井游记》表格式导学稿(新版)语文版
《满井游记》序号日期执笔八年语文组审核李树锐发髻.( ) 鬣.( ) 罍.( ) 蹇.( ) 浃.背( ) 曝.( ) 呷.浪( ) 恶.能( )课题 《满井游记》第一课时课型新授课学 习 目 标 1、掌握文中的生字词,整理常见虚词的特殊用法,积累文学常识。
2、学会细致地观察景物,并能用白描的手法,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表现出来。
教师教法课上交流助学 学生学法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作品语言的魅力。
一、关于“公安派”:“公安派”的文学主张发端于袁宗道,袁宏道为中坚领军人物,袁中道进一步扩大了它的影响。
文学主张:①反对盲目尊古,主张通变。
袁宏道说:“世道既变,文亦因之。
”②去伪存真,抒写性灵。
袁宏道进一步指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中流出,不肯下笔。
”③推崇民歌小说,提倡通俗文学。
缺点:作品缺乏深厚的社会内容,思想贫乏。
二、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三、古汉语知识整理:1、一词多义辨析:(1)⎩⎪⎨⎪⎧冻风时作( )春和景明之时( )(2)⎩⎪⎨⎪⎧欲出不得( )悠然自得( )(3)⎩⎪⎨⎪⎧波色乍明( )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4)⎩⎪⎨⎪⎧鳞浪层层( )呷浪之鳞( )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细细品读课文,紧紧围绕这一部分的“主要问题”,积极采用自主学习、同桌互议、小组讨论等方式深入赏析课文内容。
重点 目标1 难点 目标2其他 项目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方法:朗读、合作、探究。
教师教法课前预习导学学生学法引导学生自学,及时完成所布置的预习任务。
一、 引语:本文是一篇文字清新的记游小品。
满井是明、清两朝北京近郊的一个风景区。
文章用极精简的文字记游绘景、抒情谕理。
历历如画的景物描写,透出京郊早春的芬芳气息,勃勃生机。
作者借景抒感,给读者以人生哲理的感悟。
二、走近作者: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
字中郎,湖广公安(今湖北省公安县)人。
《满井游记》 导学案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自主预习一目标导入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重点)2.反复诵读课文,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重点)3.品读课文,体会本文写景的技巧,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难点)4.体会作者的感情,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去领略自然中的情趣。
二走近作者袁宏道,明代文学家。
字中郎,号石公,湖广公安(今湖北公安县)人。
与其兄宗道、弟中道都是晚明反复古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当时称“公安三袁”。
他主张文学创作要“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作品语言清新明快,有《锦帆集》、《瓶花斋集》等。
三写作背景袁宏道无意于仕途,他在明神宗万历二十年就中了进士,但不愿做官,而去访师求学,游历山川。
在登临山水中,他的思想得到了解放,个性得到了张扬,创作的激情也格外高涨。
万历二十六年,他被授予顺天府教授。
第二年,升为国子监助教。
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游览北京附近的名胜古迹。
《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
课堂探究步骤一:对照译文原文:燕①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
冻风②时作,作③则飞沙走砾。
局促④一室之内,欲出不得。
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⑤返。
廿二日⑥,天稍和⑦,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
高柳夹堤,土膏⑧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于时⑨冰皮始解,波色⑩乍明,鳞浪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⑫而冷光之乍出于匣⑬也。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⑭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⑮之。
八年级语文上册 24《满井游记》(第1课时)导学案 (新版)语文版-(新版)语文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
《满井游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自主·合作·探究互助·相长·共享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八年级语文(上册)班组号学生某某:2、词类活用解释(1)、泉而茗者活用词:________ 解释:_________________(2)、罍而歌者活用词:________ 解释:_________________(3)、红装而蹇者活用词:________ 解释:__________________(4)、飞沙走砾活用词:________ 解释:__________________3、古今异义区分(1)柔梢披风..古义: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2)局促..一室之内古义: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3)恶.能无纪古义: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1.(1)时常,副词时候,名词(2)能够,能愿动词得意,形容词(3)初、开始,副词突然,副词(4)像鱼鳞,名词用作状语鱼,名词鱼鳞,名词2.(1)茗喝茶。
名词作动词(2)罍端着酒杯。
名词作动词(3)蹇骑驴。
名词作动词(4)飞、走使……飞,使……走。
动词的使动用法3.(1)在风中散开名词,披在肩上的没有袖子的外衣(2)形容受束缚而不得舒展拘谨,不自然(3)安,哪憎恨,不喜欢(5)、土膏..微润土土膏:肥沃的土地(6)、而此地适.与余近适:正好4、用“/”给下面的语句断句。
(1)、晶晶然 /如镜之新开/ 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2)、如/ 倩女之面 /而髻鬟之始掠也(3)、始知/ 郊田之外/ 未始无春,而/ 城居者 /未之知也5、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
(2)、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河堤两岸生长着高大的柳树,肥沃的土地微微湿润。
放眼望去景色空旷开阔,我(感到自己)好像是从笼中飞出去的天鹅。
语文版八年级上《满井游记》导学案
(1)这篇游记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景物的?这篇游记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物?
(答案在幻灯片中展示)
(2)课文抓住哪些景物,通过哪些关键字词来表现季节特征?
(3)第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4)文章的主旨是哪一句话?
4、分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5、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3、整理本文的写作背景在下面。(播放三分钟左右纪录片《明代中国》片段。)
4、自读课文,自行翻译。(遇到的问题整理在下面)(通过多媒体幻灯片将学生遇到问题较多和重点掌握的词语展示出来。)
课文研讨
1、播放课文《满井游记》朗读录音,让学生在听的同时把握朗读节奏。
2、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参照注释,小组合作,直译课文,理解文尺,清泉涌出,冬夏不立竭。好事者凿栏以束之,水常浮出,散漫四溢”,从这篇游记中,仍可见当时盛况。盛况主要体现在文中的哪些地方?
(播放3分钟左右《百家讲坛》中喻大华教授评说的嘉庆王朝片段)
检测达标(通过展台把做的较好的同学的导学案给全班展示,答案在幻灯片上展示给学生)
课题
满井游记
课时
1课时
实验学校
朝阳市第七中学
撰写人
冯玲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2、体会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通过多媒体更形象地感受景物特点。
3、感受深沉、无私的母爱,增强对亲情的理解。
预习导学
1、了解作者袁宏道。(幻灯片展示作者及作者图片)
2、游记,散文的一种。以轻快的笔调和生动的描写,记述旅途中的见闻,反映某地的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俗习惯和社会状况等,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属游记,又因其短小,称“山水小品”。
《满井游记》语文导学案
《满井游记》语文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满井游记》的作者及作品背景;2. 理解《满井游记》的主要内容;3. 学会运用描写和对比的修辞手法。
二、导学内容1. 阅读《满井游记》。
2. 复述《满井游记》的主要内容。
3. 分析《满井游记》的描写和对比手法。
三、课堂导学1. 导入新课:通过导师的介绍,引起学生对《满井游记》的兴趣。
2. 学习课文:(1) 学生独立阅读《满井游记》全文。
(2) 学生小组合作,复述《满井游记》的主要内容。
(3) 学生展示复述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梳理出《满井游记》的主旨和中心思想。
3. 分析修辞手法:(1) 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
如:“碧潭映绿,蓝氛如染”、“历史的琥珀”、“石阶上翠华繁盛”,等等。
通过描写手法的分析,引导学生感受到了课文中活泼生动的描写语言带来的美感。
(2) 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对比手法。
如:“我生在乡间,究竟是生在天上”、“人间繁华似海,而我却如此偏僻寂寞”,等等。
通过对比,课文中的旅行者更加鲜明地表现了自己与他人的不同,以及对自然景色的难以抵达的渴望。
4. 小结与拓展:总结课文中的描写和对比手法,强调修辞手法对于文学作品的表达效果的重要性。
拓展引导学生寻找其他文学作品中的描写和对比手法的例子,并创作自己的游记。
四、作业根据学习的内容,写一篇自己的游记,运用所学的描写和对比手法。
《满井游记》是中国现代作家萧红创作的一篇散文游记。
萧红,原名谢娇娥,1911年出生于安徽省休宁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
她以其独特的文风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而被誉为“鲁迅之外最具社会责任感的作家”。
在《满井游记》中,萧红以深入浅出的笔触展示了一个偏僻寂寥的村庄中的一口井,以及周围自然和人文景观的美丽和哀愁,引起了读者对于生活和心灵的思考。
《满井游记》以一名旅行者的眼睛讲述了他探访乡间偏僻的村庄,被村民引领到一口琥珀色的井边。
尽管这口井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但它因为周围的环境和历史而显得格外深远,成为了旅行者心中无法忘怀的地方。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4《满井游记》导学案 (新版)语文版
24 *满井游记【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而微妙的思想感情。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体味作者个性化的写景抒情风格。
3.体会本文拟人、比喻等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引导学生把握形象生动的写景技巧。
(重难点)4.感受北方早春景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学法指导】诵读法、点拨法、质疑法、讨论法比较阅读法情景导入生成问题新课导入:经历了漫长的严冬之后,我们终于盼来了温暖的春天。
一场小雨,让我们想起了“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诗句。
你能给大家描绘一下你眼中或心中的春之美景吗?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明代文学家袁宏道的脚步到北京郊外满井去走一走,看一看,领略一下那时那地的春之美景吧!自学互研生成能力知识板块一知识卡片1.作者简介:袁宏道(1568~1610),明朝文学家。
字中郎,号石公,明公安(今湖北)人,官至吏部中郎,为“公安派”的创始者。
有《袁中郎集》。
2.写作背景万历二十七年(1599),袁宏道再次做官,任顺天府教授,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了,这使他颇为苦闷,使更他苦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诉。
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就游览北京附近的名胜古迹。
《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
3.游记,散文的一种。
以轻快的笔调和生动的描写,记述旅途中的见闻,反映某地的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俗习惯和社会状况等,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文属山水游记,又因其短小,称“山水小品”。
知识板块二字词积累4.读准字音花朝.节(zhāo) 砾.(lì) 妍.(yán) 倩.(qiàn) 髻鬟..(jì huán) 鬣. (liè)茗.(míng) 罍.(léi) 蹇.(jiǎn) 浃.(jiā) 曝.(pù) 呷. (xiā)5.一词多义始: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前一个作副词,才;后一个作副词,尝,曾)余之游将自此始.(动词,开始)乍: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副词,初,始)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副词,突然)然:娟然.如拭(形容词词尾,……的样子)然.徒步则汗出浃背(连词,表转折,然而)6.词类活用麦田浅鬣.寸许(名词作状语,像兽颈上的长毛一样)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都是名词作动词,泉,用泉水煮。
八年级语文上册 24 满井游记导学案 语文版(2021年整理)
八年级语文上册24 满井游记导学案语文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八年级语文上册24 满井游记导学案语文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八年级语文上册24 满井游记导学案语文版的全部内容。
满井游记单元絮语:本单元有五课。
前四篇为游记,均为名家所作.柳宗元、苏轼为唐宋八大家,徐霞客是著名的地理学家,袁宏道是明公安派的代表人物。
诗词五首分别出自唐宋的五位作家之手,风格多样,有古风、格律诗、词,展示了我国古典诗歌的多样性。
24、满井游记一、整体感知这篇游记描写北国早春气象,既能传山川景物之神,又处处洋溢着作者悠然神往的情感。
作者从城居不见春叙起,接着写郊外探春,并逐层写出郊原早春景色的诱人,而最后归结道:”始知郊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回应开头,表现了作者厌弃喧嚣尘俗的城市生活,寄意于山川草木的潇洒情怀.通篇写景都渗透着这种洒脱而真挚的感情,使文字具有一种清新恬静的田园节奏.而简练的白描和贴切的比喻,更为行文增添了不少诗情画意。
二、字词积累、生字燕.(yān)地寒花朝.(zhāo)节飞沙走砾.(lì) 廿.(niàn)二日波色乍.(zhà)明倩.(qi )女靧.(huì)面浅鬣.(liè) 泉而茗.(míng)者罍.(léi)而歌者红装而蹇.(jiǎn) 汗出浃.(jiā)背曝.(pù)沙之鸟呷.(xiā)浪之鳞堕.(huī)事恶.(wū)能无纪1、一词多义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乍:刚刚,乍3、通假字恶能无纪.(纪“通”“记”)4、词类活用①泉.而茗者(泉,用泉水,名作动。
八年级语文上册 24《满井游记》(第2课时)导学案 (新版)语文版-(新版)语文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
3、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甲】通过渔人的所见所闻、房舍、良田、美池以及男女耕作、老幼欢乐的情形,展示了桃花源生活的风貌,勾勒出了这个理想社会的雏形。
八年级语文(上册)班组号学生某某:
3、“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一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这是作者观景之后写的一个议论句,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即郊外田野不是没有春光,只是城里居住的人还不知道罢了。这个转折句,也启迪读者:美是客观存在的,而人们却往往受限制而看不到,很可惜。我们只有懂得这一点,才能摆脱限制,扩大视野,去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东西。
写水: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写山:如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细细品读课文,紧紧围绕这一部分的“主要问题”,积极采用自主学习、同桌互议、小组讨论等方式深入赏析课文内容。
重点
目标1
难点
目标2
其他
项目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方法:朗读、合作、探究。
教师教法
课前预习导学
学生学法
引导学生自学,及时完成所布置的预习任务。
1、重点词语理解:
(1)冻风:__冷风。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娟然:________美好的样子。_________________
(3)晶晶然:________亮晶晶的样子。_______________
(4)潇然:____________潇洒无牵挂的样子。_______
C.作者在文中是写春游,但先写不能游。反映了作者“不拘格套”和“发人所不能发”的文学主X。
八年级语文上册24《满井游记》导学案(新版)语文版
24、《满井游记》导学案学习目标1.熟读并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实虚词语。
2.学习课文把山水风光、游人活动、感情抒发交融在一起的写法。
3.体会作者寄情山水的情怀和“与民同乐”的思想。
一、资料链接 1.作者简介袁宏道(1568~1610),明朝文学家。
字中郎,号石公,明公安(今湖北人),万历年进士,官至吏部中郎,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公安派”的创始者。
作品真率自然、清新活泼,内容则多写闲情逸致,部分篇章反映民间疾苦,对当时政治现实有所批判。
有《袁中郎集》。
2.文体简介游记,散文的一种。
以轻快的笔调和生动的描写,记述旅途中的见闻,反映某地的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俗习惯和社会状况等,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文属山水游记,又因其短小,称“山水小品”。
3.写作背景袁宏道始终无意于仕途,他在万历二十年中了进士,但不愿做官,而去访师求学,游历山川。
万历二十七年(1599),袁宏道再次做官,任顺天府教授,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了,这使他颇为苦闷,更使他苦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诉。
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就游览北京附近的名胜古迹。
《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
二、自主学习1.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
燕地寒()花朝节()飞沙走砾()廿二日()波色乍明()靧面()髻鬟()罍而歌()浅鬣()2.根据拼音写汉字。
红装而jiăn()者pù()沙之鸟xiā()浪之鳞泉而míng()者wū()能无纪汗出jiá()背3.朗读课文,注意句子的停顿。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方法链接读是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句中停顿,特别是文言文中的阅读停顿是阅读能力的重要体现。
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
1.主谓之间要停顿。
2.谓宾之间要停顿。
3.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
4.“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
5.关联词后面要停顿。
6.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三、疏通文意,自主填写1.解释下列划横线的词语的意思。
24、满井游记 教案语文版八年级上
24、满井游记教案语文版八年级上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熟读并背诵课文《满井游记》。
1.2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
1.3学习作者观察自然景物的顺序和方法。
1.4学会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进行写作。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分析问题的能力。
2.2通过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品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3.2学习作者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
1.2学习作者观察自然景物的顺序和方法。
2.教学难点:2.1理解课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式。
2.2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进行写作。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教师简要介绍《满井游记》的作者袁宏道及其生平。
1.2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关于袁宏道的背景资料。
2.自主学习2.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2.1划分段落,概括各段意思。
2.2.2找出课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式,进行解释和讨论。
3.课堂讨论3.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写作特色:3.1.1课文描绘了满井的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3.1.2作者观察自然景物的顺序是什么?这种顺序有何好处?3.1.3课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手法有何作用?4.合作探究4.1.1课文中的自然景观与作者的情感有何关联?4.1.2课文中表达了哪些生活哲理?4.1.3你从课文中获得了哪些启示?5.课堂小结5.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6.课后作业6.1熟读并背诵课文。
6.2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自然景观的短文,要求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
四、教学反思1.1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是否到位?1.2学生是否掌握了课文中的写作特色和观察方法?1.3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合作探究中的表现如何?2.根据反思结果,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24.满井游记(导学案)
镇南中学“初中语文课堂问题情境创设与学生有效课堂活动的研究”课题小组第24课满井游记袁宏道八年级()班学生姓名: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积累文学常识,了解作者。
2、积累文言词汇,注音释义。
3、学会翻译,疏通文意。
课前预习:1、搜集资料,了解作者,填空:袁宏道,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号石公,湖北公安人(籍贯),与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称“三袁”,因诗文风格相近,时人称“公安派”。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燕.(yān )地花朝.(zhāo )节走砾.(lì)廿.(niàn )偕.(xiã)鹄.(hú)倩.(qiàn )女靧.(huì)面浅鬣.(liâ)罍.(leí)蹇.(jiǎn )髻.(jì)鬟.(huán )汗出浃.(jiā)背曝.(pù)沙之鸟呷.(xiā)浪之鳞堕.(huī)事恶.(wū)能3、读课文,填空。
(1)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
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
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
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2)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山峦为睛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3)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4)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5)夫能不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课堂练习:1.读课文,结合注释,解释加点的词。
(1)余寒犹.厉(还)(2)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经常)(小石块)(3)土膏.微润(肥沃)(4)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洗脸)(梳掠)(5)汗出浃.背(湿透)(6)山峦为.晴雪所洗(被)(7)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喝茶)(饮酒)(骑马)(8)曝.沙之鱼(晒)(9)而此地适.与余近(刚好)(10)恶.能无纪(安,哪)2.根据意思找出例句。
《满井游记》语文导学案
《满井游记》语文导学案主题:《满井游记》语文导学案一、导入引导学生思考(5分钟)1. 让学生回顾一下《满井游记》的内容,简要复述故事大意。
2. 提问:在故事中,满井是怎样得名的?满井对渔夫有什么要求?二、阅读理解与思考(15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满井游记》的文章,关注细节,理解作者的用意。
2. 提问:为什么满井要求渔夫给他一口水?这样的要求有何特殊之处?3. 提问:在故事中,满井为什么要反复询问渔夫是否满足他的要求?4. 学生分组交流答案,并让代表回答上述问题。
三、深入探究《满井游记》的主题(15分钟)1. 提问:满井的要求和行为传达了什么样的寓意?是什么道德价值观在其中得到体现?2. 引导学生发表个人观点,分析满井的要求和行为所展现的深层含义。
3. 让学生思考满井与自己或身边人的行为有何相似与差异。
四、语言运用与写作拓展(15分钟)1. 学生分组合作,找出故事中有哪些修辞手法,并解释其作用。
2. 提问:你认为故事是否有其他的结局?如果你是作者,你会如何改变故事的结尾?3. 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写作,展开想象,撰写一个改编版的《满井游记》的结尾。
五、总结与展望(5分钟)1. 提问:本文的主题是什么?我们从中学到了哪些知识和道德观念?2. 鼓励学生发表观点,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展望下节课的内容。
六、作业布置1. 要求学生预习下一课时的教材内容。
2. 要求学生完成写作任务,撰写一个改编版的《满井游记》的结尾。
导学案注:以上导学案仅供参考。
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以适合学生的学习需求。
满井,是匪夷所思的存在。
故事中,满井是一个要求渔夫给他一口水的井,但这口井并不渴望得到水的滋润,反而因为满足他这一要求而感到愉悦满足。
满井的要求似乎没有任何实际用途,也没有任何实质的意义,但作者却通过满井的要求,传达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和道德价值观。
满井的要求和行为所展现的深层含义是什么?满井代表了人类贪欲无止境的一面。
语文:第24课 满井游记 导学案(语文版八年级上)
满井游记(一课时)【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愉快心情。
3.学习细致、准确、生动的写景方法。
【学习重点难点】1.赏析文中的细节描写,领略文章意境。
2.体会作者“若脱笼之鹄”的欢快心情。
【导学指导】一、知识链接走近袁宏道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号不公,湖广公安县人。
万历进士,历任吴县知县,顺天府教授,国子监助教和礼部主事等职。
与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称“三袁”,同为“公安派”诗人,其中以袁宏道成就最高。
他主张文学创作要“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其诗风格清新,有些篇章表现了对下层人民的同情,有《袁中郎全集》。
二、阅读感知,整体把握1.字词积累燕 ( ) 地花朝 ( ) 砾()廿()堤()鹄()倩()女靧()髻()鬟()鬣 ( ) 罍()蹇()浃()呷()堕()恶()能无纪未百步辄返:偕数友出东直:鲜妍明媚:泉而茗者:罍而歌者:呷浪之鳞:2.听录音或教师范读,说一说你看到了一幅什么时节的美景?能说一说作者的心情吗?3.文中哪些段落集中描绘了满井初春的美景?余下段落有何作用?4.小组讨论:你最喜欢文中写景的那些语句?并说明理由。
5.作者在游览途中怀着怎样的心情?请找出相关语句讨论、交流。
6.作者主要写满井初春之景,而开篇却写北京早春的风沙天气,有何作用?【知识小结】【基础训练】一词多义:余之游将自此始:始始之郊田之外: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自悠然自得:余之游将自此始:【拓展训练】比较分析:课文和《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在写景的同时都抒发了作者的感受。
试分析三位作者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总结反思】。
6.4满井游记2 导学案(语文版八年级上)
《第24课满井游记2》讲学稿课型:新授课 2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词汇2、理清写景的层次,体会描写的精妙;3、领略满井早春景色的清新秀美,感受作者“若脱笼之鹄”的欢快心情。
模块二:自主学习模块三、合作交流(小组合作、展示、精讲)模块四:精讲梳理模块五:当堂训练基础题:语言的积累与运用。
依据课文填空并理解其意义。
(1)给画线部分填空。
游人虽未盛,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亦时时有。
②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③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2)①句写_______②句写人的主观感受,③句写__________,作者由物及人,通过寥寥数笔勾画了一幅_____________,有动有静,抒发了作者郊游时的心情。
▲提高题:阅读《满井游记》选段,回答问题。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艳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不之知也。
1.选出“之”字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A.城居者未之知也。
B.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
C.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D.局促一室之内。
2.选出“而”字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A.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B.泉而茗者,罍而歌者。
C.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D.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3.文段的主要内容是()A.游满井B.满井春色 C.游郊田D.郊田美景4.这段文字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先后顺序来写满井春色的。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导学案:24 满井游记
24、满井游记【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者袁宏道及写景小品文的特点。
2、熟读课文、疏通文意,体会作者返回自然的欢快心情。
3、学习本文作者准备生动,层次分明地描写景物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1、掌握文中生字词,整理常见实词,积累语言。
2、读出文章字里行间蕴涵的情趣,学会细致观察景物,并能用白描手法,借助修辞表现出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的感情,并学会与自然相处,去领略自然中的情趣。
【教学重难点】反复诵读,口味语言,体会情感。
【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简介作者:袁宏道,明朝著名文学家。
湖广公安人。
与兄弟袁宗道、袁中道并称“三袁”,又称“公安派”。
鄙弃官场,淡泊名利,曾长时间隐居田园和外出游历。
本文曲折地表现了他厌倦都市官场生活和寄情山石草木的逸然情怀。
三、预习检测:给下列黑体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飞沙走砾()廿二日()燕地寒()呷浪之鳞()曝沙之鸟()泉而茗者()脱笼之hú()wū()能无纪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解释各句中的黑体词语:(1)局促一室之内(2)土膏微澜(3)娟然如拭(4)泉而茗者(5)红装而蹇者2、指出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恶能无纪(2)夫不能以游堕事3、本文是一篇()的游记散文,作者袁宏道,明代文学家,湖广公安人(现在湖北公安),与其兄()、弟()合称“公安三袁”。
在文学创作上,他们反对(),(),主张()。
作为文学流派,其取名的依据是他们的。
4、有感情地诵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1)第1段写了城中“()”的景象和()的苦恼。
(2)第2段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郊游的()。
文章最后一段以议论作结,再次表明作者()的兴趣。
五、合作探究:(1)学生听读课文,注意句子的节奏、轻重音等,初步感知课文。
(2)自由朗读课文,进一步感知课文,做到流利2、疏通文义。
(1)学生自主学习,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义,不理解的与小组内的同学讨论交流,找寻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满井游记》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熟读并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实虚词语。
2.学习课文把山水风光、游人活动、感情抒发交融在一起的写法。
3.体会作者寄情山水的情怀和“与民同乐”的思想。
一、资料链接 1.作者简介
袁宏道(1568~1610),明朝文学家。
字中郎,号石公,明公安(今湖北人),万历年进士,官至吏部中郎,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公安派”的创始者。
作品真率自然、清新活泼,内容则多写闲情逸致,部分篇章反映民间疾苦,对当时政治现实有所批判。
有《袁中郎集》。
2.文体简介游记,散文的一种。
以轻快的笔调和生动的描写,记述旅途中的见闻,反映某地的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俗习惯和社会状况等,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文属山水游记,又因其短小,称“山水小品”。
3.写作背景袁宏道始终无意于仕途,他在万历二十年中了进士,但不愿做官,而去访师求学,游历山川。
万历二十七年(1599),袁宏道再次做官,任顺天府教授,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了,这使他颇为苦闷,更使他苦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诉。
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就游览北京附近的名胜古迹。
《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
二、自主学习
1.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
燕地寒()花朝节()飞沙走砾()廿二日()波色乍明()靧面()
髻鬟()罍而歌()浅鬣()
2.根据拼音写汉字。
红装而jiăn()者pù()沙之鸟xiā()浪之鳞泉而míng()者wū()能无纪汗出jiá()背
3.朗读课文,注意句子的停顿。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方法链接读是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句中停顿,特别是文言文中的阅读停顿是阅读能力的重要体现。
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
1.主谓之间要停顿。
2.谓宾之间要停顿。
3.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
4.“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
5.关联词后面要停顿。
6.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
三、疏通文意,自主填写
1.解释下列划横线的词语的意思。
1. 冻风时作()土膏微润(膏:)
于时冰皮始解(于时:解:)
波色乍明()
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
麦田浅鬣寸许(鬣:寸许:)
游人虽未盛(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
红装而蹇者(红装:)(蹇:)
汗出浃背()
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呷:鳞:)
局促一室之内()
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之间者,惟此官也
恶能无纪(恶:。
纪:)未百步辄返()
而此地适与余近(适:)
2. 翻译下列句子。
(1)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2)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3)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4)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5)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6)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7)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8)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3.对照课下注释,结合重点词句的理解,试着翻译课文并圈点疑惑处。
四、合作探究
1. 这篇游记写初春景象,如“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一句,写出了柳枝初展的神韵。
试找出文中这样的景物描写,略加分析,想一想,作者在这样的描写中渗透了怎样的感情。
2.本文作者写春光中的人物活动极有生气,这几句是什么?
3.概括第二段的段意,第二段“始知郊田之处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是本文的点睛之笔,说一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4.比喻的表现方法虽然很常见,但袁宏道运用起来自有它的新奇之处。
如把自己比作“脱笼之鹄”,你能从文中再找出几例吗?结合上下文体会其表达效果。
5.本文的主题是什么?这篇文章除了写满井早春景物之外,还写了些什么内容呢?试分析他们在表达文章主题上的作用。
五、拓展延伸
1. 解释下列词类活用现象的词。
(1)罍而歌者()
(2)泉而茗者()
(3)红装而蹇者()()
2.下列三组词语中的“之”字,有的表示修饰关系,可译成“的”;有的表示限定关系,可译成“以”;有的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分析下列“之”字的用法,并举例说说这些用法现在是否还在用。
(1)一室之内郊田之外
可译成“”,现在,如
(2)脱笼之鹄曝沙之鸟
可译成“”,现在,如
(3)倩女之靧面髻鬟之始掠
可译成“”,现在,如
3.借鉴本文写景的方法,写一段描写家乡初春的景色的文字,抒发自己独特的感受
(方法提示:运用恰当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融情于景,借景抒情。
)
《满井游记》导学案答案
二、1.燕地寒(yān)花朝节(zhāo)飞沙走砾(lì)廿二日(niàn )波色乍明(zhà)倩女(qiàn)靧面(huì)
髻鬟(huán)罍而歌(léi )浅鬣(liè)
2.汗出jiá(浃)背红装而jiăn(蹇)者pù(曝)沙之鸟xiā(呷)浪之鳞泉而míng(茗)者wū(恶)能无纪
3.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三、1. 冻风时作(起)土膏微润(肥沃)于时冰皮始解(在这时融化)
波色乍明(始,初)
娟然如拭(美好的样子)鲜妍明媚(美丽)如倩女之靧面(洗)
麦田浅鬣寸许(兽颈上的长毛,这里指不高的麦寸许:左右)
游人虽未盛(多)泉而茗者(茶,文中指喝茶)罍而歌者(酒杯,名词作动,端着酒杯饮酒)红装而蹇者(指女子穿着盛装)(蹇:骑驴,名词作动词)
汗出浃背(湿透)
凡曝沙之鸟(晒)呷浪之鳞(吸鳞:鱼)
局促一室之内(形容受束缚而不得舒展)
夫不能以游堕事(耽误公事)潇然(潇洒无牵挂的样子)于山石之间者,惟此官也
恶能无纪(安,哪。
记游的文章)未百步辄返(就)而此地适与余近(正好)
2.(1)高大的柳树夹立堤旁,肥沃的土地有些湿润,一望空旷开阔,(觉得自己)好像是逃脱笼子的天鹅。
(2)(那些)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浮到水面上吸水的鱼,都悠然自得,鸟的羽毛和鱼鳞鱼鳍都透着喜悦的气息。
(3)能够不因游玩而误事,潇洒地徜徉于山石草木之间的,(恐怕)只有(我)这种清闲官了吧。
(4)山峦被晴后融化的雪水洗刷,秀美(的样子)像被擦拭过一般,漂亮而妩媚,就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梳过髻鬟一样。
(5)(水光)亮晶晶的像刚制成的镜子,而且冷光突然从匣子里闪射出来一样。
(6)游人虽然不是很多,但用泉水煮茶喝的(文人),举起酒杯唱歌的(诗人),穿着盛装而骑着毛驴的(女人),也时时可见。
(7)风力虽然还较强,但空着手走路也会汗流浃背。
(8)(我)这才知道郊外田野未尝没有春天,只是住在城里的人不知道春天(已来)啊。
3.略
四、
1. 如“土膏微润”,写冬去春来大地解冻复苏的情景,简练而传神;“冰皮始解,波色乍明”,写天气转暖湖冰消融的情景,令人精神为之一振……作者在这样的描写中,无不渗透着对春回大地的喜悦之情,对自然界重新焕发生机的欣赏和赞美。
2. 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3. 作者郊游时所见所感。
对此次冒寒出游的肯定,对“城居者”困坐京城不知大好春光表示惋惜。
4. 比喻修辞:(1)作者将初春旷野中的自己比作“脱笼之鹄”,表现自己从局促小屋投身到大自然怀抱的欣喜、舒朗的心情。
(2)“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新开明镜比喻新绿水波,写出了水的明丽,贴切而有新意。
(3)“如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以新妆倩女比喻被晴雪洗过的山峦,写出了春山的“鲜妍明媚”,生动而又传神。
(4)“麦田浅鬣寸许”,以兽颈之毛比喻返青还没有长高的麦苗,简明而又形象。
这些比喻,新奇、形象、生动,读来妙趣横生。
5. 这篇游记描绘了北京近郊满井一带美丽的早春景色,表达了他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思想感情,曲折的表现了作者厌弃都市官场生活而寄情山水的情怀。
首段写燕地早春之特征。
表达作者“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的无奈和渴望出游的心情。
为后文出游做铺垫。
尾段则表述了作者将以这次游览为起点,在公事之余继续出游的愿望,并表达了作者不同于一般俗人“以游堕事”。
五、拓展延伸
1. 罍而歌者(名词作动词,“端着酒杯)
泉而茗者(名词作动词,“泉”汲泉水;“茗”,煮茶)
红装而蹇者(名词作动词,“红装”,身着艳装;“蹇”骑驴
2.(1)表示限定关系,可译成“以”。
这种用法现在的书面语中还常用,如“四海之内”。
(2)表示修饰关系,可译成“的”。
这种用法现在的书面语中也常用,尤其保留在成语中,如“惊弓之鸟”。
(3)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这种用法现在已经不用了。
3.方法提示:运用恰当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融情于景,借景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