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传统文化的精华及其对我国道德建设的启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家传统文化的精华及其对我国道德建设的启示

□乐启文

(南昌大学人文学院江西·南昌330047)

摘要儒家传统文化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和深远的影响,儒家思想道德体系中的精华,对中国人民道德思想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是我国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今日的思想道德建设有着许多有益的启示和指导作用。本文对我国儒家传统文化的精华进行了论述,同时提出了它对于我国思想道德建设方面的几点启示。

关键词传统文化儒家思想道德建设

中图分类号:B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94(2006)09-152-02

中国儒家文化起始于春秋末年,后经过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以孔孟思想为核心的儒家学派,构筑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经过长期的发展,儒家传统文化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重大和深远的影响。

一、儒家传统文化的精华

儒家思想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它强调一种道德精神,即所谓“仁”,希望人们通过自觉努力,做到“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它认为社会应制定各种政治制度的道德规范并以此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这就是儒家所强调的“礼”。各种礼仪规范,都渗透着一种强烈的伦理道德要求,为维护当时的政治制度服务。儒家思想是一种为政治服务的伦理思想,又是一种伦理思想同政治的紧密结合。伦理政治化、政治伦理化,是儒家文化所以能够在中国漫长的古代历史上成为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一个根本原因。中国儒家传统文化的精华,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仁爱思想

孔子认为仁者应当“爱人”。在人和人的相处中,提出“反求诸己”和“能近取譬”,主张人与人之间应当相爱。孔子认为,一个人有无道德,或道德觉悟的高低最重要的标准,就是看他们能不能“爱人”。最能代表孔子“爱人”思想的,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孔子试图以仁爱为根本,建立各等级之间充满人情味的伦理框架,把“仁”看作一种最高的道德准则和道德品质。在孔子的思想学说中,“仁”是指一个人内在的道德品质,一个人能否具有优良的品质,主要决定于个人的道德修养。孔子认为,优良的道德品质,是个人参与社会生活的资格,每一个人都应该把“仁”作为最高的信念。

(二)强调整体精神

在儒家传统文化中,国家利益、社会利益、民族利益和整体利益都占据着特殊而又重要的地位。孔子认为,达到“仁”的唯一条件就是“克己复礼”,即克制自己一切不符合“礼”的思想和行为。孔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在儒家思想中,“礼”的内容很广泛,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国家的政治制度的要求、法律准则的约束以及伦理道德的规范。“礼”代表着国家的利益、集体的利益、民族的利益和社会的利益。儒家又强调“义以为上”、“先义后利”,主张“见得思义”、“见利思义”,反对“见利忘义”、“以私废公”。孔子所说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提出了一种判断“君子”与“小人”的评价标准。儒家的整体主义,对弘扬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起了重要作用。从孟子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及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和林则徐的“苟以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都可以说是从儒家的整体主义思想出发的。

(三)提倡人伦价值

儒家重视和强调每个人在社会人伦关系中的地位及其所应有的义务与权利。孔子强调“君、臣、父、子”关系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处理这些关系的准则,把“抚养子女”和“孝顺父母”看作是人和一切关系的出发点,进而又强调要“移孝作忠”,从而达到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利益和整个国家利益的目的。从这一要求出发,“孝”被称为一切道德的根本。儒家思想认为,可以从一个人对待父母的态度,来推断他对待国家、民族的态度,只有对自己父母孝顺,才能够对国家忠诚。如果对抚育自己的父母都不能爱,又怎么能希望他去爱国家、爱民族呢?

(四)向往理想人格

孔子主张在物质生活基本满足的情况下,要把追求崇高的理想人格作为人生诸种需求中一种高层次的需要。他认为,即使在物质生活条件极端困苦的情况下,只要有一种高尚的追求,仍然可以生活得乐观愉快、奋发有为。“不义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儒家所强调的这种崇高的理想人格,又往往成为实现“杀身成仁”、“舍身取义”、勇于牺牲和爱国爱民的精神支柱。从《论语》中强调孔、颜之乐,到《孟子》中的“忧乐天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都是这种追求的体现。

(五)重视道德修养

在树立起崇高的理想信念和道德人格的同时,儒家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要通过“修身”、“躬行”来达到提高道德品质的目的。儒家认为,“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和基础,为了使国家能够国泰民安、兴旺发达,如果不重视“修身”,也就不可能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即通过教育和修养来提高人的道德品质。

二、儒家传统文化对我国道德建设的启示

儒家传统文化中有着具有积极作用的内容,对两千多年

152

来的中国人民道德思想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是我国宝贵的精神财富。孔子的道德思想体系中有积极作用的内容主要是孔子所倡导的一些道德行为规范,譬如,儒家倡导自身修养的思想,崇尚仁义、重视伦理道德的理念,与道德思想、道德修养相联系的义利观,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的忧患意识,促进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内圣外王”之道,“修齐治平”之方等等。因此,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对于今日的思想道德建设有着许多有益的启示。

启示一:儒家思想有助于人们道德自律和道德他律

道德对人的行为规范主要通过人们内心的义务感、责任感、荣誉感来实现。如果说法律重在惩罚已经违法犯罪的人,即禁恶于已然,那么道德重在教育那些尚未违法犯罪的人,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使他们不去犯罪,即绝恶于未盟。从一定意义上说,刑罚是治标的,而道德才是治本的。人们对道德的普遍遵守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有序运行的保障。儒家思想有助于道德自律和道德他律。道德自律和道德他律是人们遵守道德规范的境界,道德自律是最高境界。有这种境界的人,能在实践中不断提高道德觉悟、培养道德情操、锻炼道德意志。一个人如果不能履行自己应尽的道德义务或者违反了社会的道德要求,就必然会受到舆论的谴责和公众的批评,就可能给自己带来羞辱、痛苦,带来孤立、失败。一个道德水平高的社会,一个精神文明程度高的社会必然是一个运转成本低、效率高而又充满人情味的社会。《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要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一靠道德教育,二靠制度安排,前者旨在促进道德自律,后者旨在促进道德他律。因此,大力弘扬儒家优秀道德精神,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先进文化,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启示二:儒家思想有助于培养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的“官道”、“政德”

孔子最早提出“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的思想。就是说,如果能用道德教育去感化和用道德规范去约束,老百姓不但不犯罪,而且还知道犯罪是可耻的,这样就能提高人们的道德品质,改善社会的道德风尚。儒家思想注重道德和廉政,劝导“为政以德”、“仁者爱人”,强调效忠职守,持身立节,反对为富不仁、鱼肉人民、残害百姓,这与我们今天所倡导的“以德治国”有相通之处。

启示三:儒家思想有助于培育良好的“民德”

我国正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当市场自身的弱点和消极面逐渐暴露出来时,社会中既存的道德观念要求人们正确处理竞争与协作、效率与公平、先富与后富等关系,反对唯利是图、见利忘义。儒家思想认为,人们应该具有君人之德,应该“主忠信”。“过则勿惮改”,要“敏于事而慎于言”,“周而不比”,“和而不同”,君子襟怀坦荡、重义轻利。孔子认为君子应该具有上述品格,但他最强调的是“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按今天的理解,这三个方面应该是人们应具有的优良品质,即在政治上要有仁德之心;在心智上要有智慧,做事讲原则不糊涂;在性格上要勇敢不畏惧。只有具备这三条,才能成为志向高远,担当重任的人,这对于我们今天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因此,在对青少年进行道德修养教育,对职工进行职业道

德教育和加强社会公德教育时,应吸收儒家的伦理思想:提倡“仁义”和“忠恕”精神;提倡“正已”和“例行”思想;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加强个人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应当根据现代社会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将儒家道德中的积极因素,重新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转化为现代文明的组成部分,这对于稳定社会秩序,促进国民素质的提高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启示四:儒家思想有助于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在儒家思想中,“荣”、“辱”、“廉”、“耻”是重要概念。儒家强调“明礼知耻”,强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这是衡量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本标杆。儒家强调“宁可毁人,不可毁誉”,“耻之于大人矣”,“羞恶之心,义之端也”。“义”者,宜也,什么事宜做,什么事不宜做,这是一个道德评判问题。怎么评判?在于判断主体有没有羞恶感,能不能分清善恶、美丑。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华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荣明耻,就是要明确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明确判断是非、善恶、美丑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走向道德趋同,进而健全公民的人格。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既是对中华民族精神、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展,又是与改革创新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当前,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需要良好的社会风气作支撑。因此,我们应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使之成为自己的生活方式,使美好的思想道德在全体公民中蔚然成风,在全社会发扬光大。

启示五:儒家思想有助于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

儒家传统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核心和主体,反映着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面貌。《中庸》说,“知耻近乎勇”,勇气从知耻中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意识到自己与世界经济发达国家的差距,才会发愤图强,这个国家才有可能奋起直追,才可能真正激发起创造、发展的冲动和力量。儒家思想在治国、治事以及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上有许多有益的见解,有的思想在历史上曾起过积极的促进作用,至今仍不失其现实意义。如孔子提倡的“为政以德”、“仁者爱人”、“推已及人”,以及“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等勤政、节俭、爱民思想,与我们今天所提倡的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一脉相承。

在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应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强集体主义思想教育,加强国家利益、民族利益、社会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教育,努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而对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我们要认真研究和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做到古为今用。

参考文献:

[1]曹德本.中国政治思想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教研室.中国哲学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张河,王谦.孔孟解读.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2.

[4]孔磊华.孔子与曲阜.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3.

[5]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中共十六大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15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