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儒道佛三教在中国历史上的发展与影响
![儒道佛三教在中国历史上的发展与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c4905a62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0e.png)
儒道佛三教在中国历史上的发展与影响中国历史悠久,传承着多种宗教信仰,其中以儒道佛三教最为深入人心。
这三教在我国文化和思想传承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对于人们的思想、行为、价值观等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究儒道佛三教在中国历史上的发展与影响。
一、儒教在中国历史上的发展与影响儒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瑰宝。
早在周代,儒家思想就已经开始产生,并在春秋战国时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儒家思想主张“以礼治国”,认为礼制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基本法则,同时注重道德修养,强调自律和自我完善。
在汉代,儒家思想得到了国家的正式认可,成为了中国官方教育体系的核心内容。
儒家经典《春秋》、《论语》、《大学》、《中庸》等被列为科举考试的必读内容,儒学也成为了中国的学术和文化中心。
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儒家思想倡导的礼制文化、人伦意识和道德品质,为中国古代社会稳定和人民幸福作出了巨大贡献。
儒学的治国理念和道德伦理影响了中国历代政治家和文化名人,如司马迁、张载、朱熹、程颢等。
二、道教在中国历史上的发展与影响道教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源远流长的宗教信仰。
道教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得到了老子、庄子等道家思想家的发扬和完善。
道教思想强调天人合一、内丹修炼和无为而治,注重个体修养和自我完善。
随着时间的推移,道教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在唐代,道教成为了宗教组织,并受到国家的正式承认。
道教建立了一套严格的组织管理体系,形成了一种丰富、大气、神秘的宗教形式,形成了孔庙、道观、天宫等神佛教堂和宗教组织。
道教对中国历史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道教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推广和丰富作出了积极贡献。
道教的内丹修炼和无为而治理念影响了中国历代武士、文士和政治家,如李白、杜甫、康有为等。
三、佛教在中国历史上的发展与影响佛教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异教思想,也是中国历史文化传承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朝的儒家思想复兴儒学在中的地位
![唐朝的儒家思想复兴儒学在中的地位](https://img.taocdn.com/s3/m/95268208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d0.png)
唐朝的儒家思想复兴儒学在中的地位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而辉煌的时期,这个时期对儒家思想的复兴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儒学在唐朝的地位不仅仅体现在政治和教育领域,还深刻影响着社会伦理观念、文化发展以及人民思想意识的转变。
一、政治和教育领域的儒家思想复兴儒家思想在唐朝的政治和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和发展。
唐太宗贞观之治时期,将儒家思想作为国家治理的根本原则,推崇孔子的政治道德理念,奉行“以德治国”的政策。
他重视礼乐制度,注重继承儒家经典的教育,建立了国子监和翰林学士院等机构,培养了大批儒学人才,为社会治理提供了理论和智慧支持。
唐代宰相魏征则致力于儒家经典的整理和研究,他主持编纂《文选》和《太平御览》,为后世儒家思想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外,唐代还出现了一批重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学家,如韩愈、柳宗元等,他们以儒家思想为指导,关注社会公义和政治道德,对当时的社会问题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和建议。
二、社会伦理观念的转变唐朝的儒家思想复兴对社会伦理观念的转变产生了深远影响。
唐代是儒家思想流传最广泛的时期之一,儒家的核心价值观念——仁、义、礼、智、信,被广泛传播和倡导。
这些价值观念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对人际关系、家庭道德和社会秩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在社会道德观念方面,唐代的伦理观念开始强调家庭和睦、孝敬父母的重要性,以及君臣、父子、兄弟之间的和谐关系。
人们开始尊重孝道、忠诚、友谊等价值,形成了“尚贤礼士”的风气。
由于儒家思想的强调,唐朝社会在道德规范方面更加稳定和有序。
三、文化发展与儒学的结合唐朝的儒家思想复兴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与文化发展的结合。
儒家思想对文化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对文学、诗歌和艺术等方面的影响。
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高峰期,儒家思想促使文化呈现出多元、繁荣的面貌。
儒家思想注重人文关怀和个体修养,推崇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这对唐代的文学和诗歌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诗人杜牧、白居易等以其尊崇的儒家思想为基础,创作了大量流传至今的作品,给人们提供了美的享受和人生价值的思考。
儒学是如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儒学是如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36f2b9b71a37f111f1855ba9.png)
儒学是如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形态以及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过程:(1)先秦儒学:社会大变革,为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提供了历史舞台。
由于战争不断,在战争中衰败的诸侯大臣们,他们畜养的家庭文人乐师流落四方,促使了学术下移,形成了从“学在官府”到“学在四夷”的转变。
因而形成了诸子百家。
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互相争辨成为可能。
儒学就是在这个时候兴起的,孔子、孟子、荀子于原初儒学之发展各有建树,世称三圣人。
原始儒家在先秦春秋末至战国时期,是社会上具有广泛影响的“显学”之一。
他们提倡的道德修养学说在“士”阶层中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他们设计的理想政治制度和治国原则,则因其主要精神,即一统天下和礼义王道为上等,太脱离当时诸侯称霸、群雄割据的社会现实了,因而始终没有能得到当权者的赏识和采用。
(2)两汉儒学:汉初统治者为医治秦末苛政、战乱造成的社会民生极度凋敝的状况,采用了简政约法、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的方针政策,以恢复社会的生机。
与此相应,在文化思想上则主要是推崇和提倡黄老道家学说。
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汉武帝时才有所变化,汉武帝时期,封建国家强盛,这给封建统治稳定创立了前提。
为维护大一统的局面,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思想体系,儒学随之有了恢复生机的条件。
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强调以儒家思想为国家的哲学根本,杜绝其他思想体系。
由于儒家提倡德政、礼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法家提倡“一断于法”,实行法治,强调暴力统治;道家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三者具有很大的互补性,所以董仲舒在具体的政策上吸收了道家、法家等有利于君主统治的成分,对儒学进行了改造,增加了“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的思想,形成了新儒家思想。
这在客观上有利于封建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巩固,也利于社会的稳定,随后武帝采取一系列措施,公元前136年,汉武帝设置儒学五经博士,同时罢免其他诸子博士,把儒学以外的百家之学排斥出官学,史称“抑黜百家,表彰六经”;前124年,汉武帝下诏,在长安兴办太学,用儒家经书教育青年子弟,从此儒学成为官办学校的主体内容。
专题二、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变迁
![专题二、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093d6b0959eef8c75fbfb371.png)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学知识梳理1、儒家思想形成:春秋战国(1)儒学产生的背景:随着铁制农具和犁耕的出现、井田制崩溃,小农经济兴起;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诸侯争霸;“士”阶层活跃并受到重用,为治理社会、安定人心提出了一系列治国救世的主张。
(2)儒学的地位:儒家是“百家争鸣”中诸家之一。
这一阶段,战国时儒家虽然属于显学,但由于其主张不能适应当时战乱动荡的社会环境,因此未被统治者所采纳。
①创立: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最高道德准则,解释为“仁者爱人”;以“礼”规范约束人们的一切言行,恪守传统的等级秩序;以“义”作为判断所有事物的价值标准,人们的言行举止符合“礼”的规范和“仁”的精神,就是“义”。
②发展:战国时期的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政治上主张“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认为人性本善。
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注重外在的社会规范和刑罚制度对人的制约,政治上主张礼法兼治、王霸并用;唯物主义思想,认为自然界有自己的规律。
(3)特点:此时的儒家思想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没有严密的理论基础,大多关于思想休养方面的道德规范和政治理想的治国原则。
孟子的“仁政”、“民贵君轻”使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但因脱离现实政治而遭到新兴地主阶级冷遇。
2、儒学惨遭摧残——秦朝秦虽统一天下,但当时私学兴盛,百家争鸣,许多儒生、游士评议国政,造谣惑众,不利于国家的统一和中央集权。
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儒家受到排斥,进一步确立法家学说的官学地位。
3、儒学独尊地位——汉代(1)背景:汉武帝继位后,锐意进取,经营开拓,需要积极有为的思想学说为其治国安邦提供理论依据。
(2)主张:董仲舒兼采阴阳五行之说,糅合改造,形成新儒学体系。
将天道和人事相比附,系统提出“天人感应”;政治上倡导“君权神授”;伦理上强调“三纲五常”;提出“大一统”的主张,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思想上的一统维护政治上的统一。
儒家思想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与影响
![儒家思想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与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7b84f731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fc.png)
儒家思想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与影响
1. 引言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古代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儒家思想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与影响。
2. 儒家思想的起源与发展
儒家思想起源于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及其弟子们,经过历代
儒学家不断发展和完善。
其核心理念包括仁、礼、义、智和忠诚等。
3. 儒家思想对政治的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君主与臣民之间的关系,提倡贤能治国,并重视礼制和道德行为。
这种思想对古代中国政治产生了巨大影响。
例如,秦始皇通过崇尚法律而束缚
君臣关系,汉武帝则通过推行儒学来实施仁政。
4. 儒家思想对教育的影响
儒家思想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注重教育培养优秀人才。
古代中国的教育
体系基于儒学,培养学生遵守礼仪、尊重长辈、有爱心和忠诚等美德。
5. 儒家思想对社会道德的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道德伦理观念,推崇仁爱和义务。
它在古代社会中起到规范人们
行为的作用,并且塑造了人们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
6. 儒家思想对文化艺术的影响
儒家思想推动了古代中国文化的繁荣与传承。
在文学、音乐、绘画等艺术领域,儒家思想赋予了作品以纯洁和高尚的品质,并且使其具备教育和启发人们智慧
的功能。
7. 总结
通过以上探讨,我们可以看出儒家思想在古代社会中地位与影响巨大。
不仅对
政治、教育、社会道德产生深远影响,而且对文化艺术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这种思想也一直保留至今,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8. 参考文献
(根据需要列出相关的参考文献)。
儒学对汉代社会的深远影响
![儒学对汉代社会的深远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6f8a6a55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ec79c5a.png)
儒学在汉代的影响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对于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特别是在汉代,儒学成为了官方意识形态,对政治、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都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儒学在汉代的影响。
1、政治体制的塑造儒学对汉代政治体制的塑造起到了关键作用。
在汉武帝时期,儒学被正式确立为官方学说,成为官员选拔和培养的主导思想。
实施太学制度,培养儒士成为官员,使儒学成为汉代统治者重视的政治工具。
这一举措不仅强化了中央集权,也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为汉代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2、礼乐制度的推行儒学注重礼仪和道德伦理,对于汉代的礼乐制度有深远影响。
通过实施礼仪制度,强调孝道、忠诚、仁爱等儒家价值观,儒学有助于加强社会秩序,建立和谐社会。
礼乐制度的推行不仅提升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也让人们更加注重道德修养,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3、教育体制的改革汉代推动了儒学的教育体制改革,设立太学以培养儒士,推崇儒学经典的研读。
这一举措不仅促进了文化的传承,也培养了大量的文官,为汉代社会提供了稳定的管理阶层。
教育体制的改革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教育,提高了社会的文化水平,也进一步强化了儒学在当时社会的主导地位。
4、儒学与法家的融合在汉代,儒学和法家思想实现了一定程度的融合。
汉代统治者在治理国家时,既注重法治,又借鉴儒学的仁爱之道。
这种融合有助于形成相对稳定而具有儒法并举特色的政治体制。
这种融合为当时的社会提供了稳定的社会环境,也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5、文学艺术的发展儒家思想对汉代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家强调文学修养、辞令技巧,推崇经典的阅读和学习,使得儒学对汉代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学传统。
这些影响不仅丰富了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也为后世的文学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总体而言,儒学对汉代社会的影响体现在政治、教育、文化等多个领域,为社会的发展和稳定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支持。
儒学在国学中的重要地位
![儒学在国学中的重要地位](https://img.taocdn.com/s3/m/c167623d67ec102de2bd8946.png)
11护本2班41号罗潋雯儒学在国学中的重要地位所谓国学,就是中华传统治学方法,最初分为象数派自然科学和义理派人文学术,就是今天的自然国学和人文国学的雏形,道家和儒家分别是两大学派的代表和核心。
其中儒学在中国存在几千年,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依然存在巨大的潜在影响。
那么首先,我们必须对儒学的发展过程和历史有一个很鲜明的了解。
(1)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主张“礼”,维护周礼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
儒家文化后来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正统文化。
(2)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他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3)西汉的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学。
其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他的思想集中于《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
(4)魏晋之际出现的玄学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的易经,这是为士族辩护的一种消极思想。
《周易》、《老子》、《庄子》称之为“三玄”。
玄学主张君主无为、门阀专政,主要活动在洛阳。
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和竹林七贤。
(5)唐朝中期的儒学大师韩愈,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道的观点。
(6)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是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
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朱熹继承了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的思想,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后人称之为程朱理学。
其核心内容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
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这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
(7)明中叶的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心学。
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说明它已经走到极端。
儒家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的作用
![儒家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的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244a0376caaedd3383c4d3e4.png)
儒家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的作用东周末期,战乱纷争,礼乐崩坏,一场思想领域的变革正在酝酿之中,这时,以孔子为代表提出的儒家思想逐渐在这场变革中脱颖而出,成为主流思想,儒家思想从此开始接受历史的雕琢,并逐步发展成型。
汉武帝时期,董仲舒以儒家思想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联系在一起,组成新儒学思想体系。
他的新儒学中提出的“天人感应”和“大一统”学说,适应了汉武帝大一统事业的需要,使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从此,儒学在我国统一的国家政治中占据了统治地位,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从而奠定了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的地位。
作为正统思想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稳定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⑴政治上,历朝的封建统治者们之所以愿意奉行儒学,原因只有一个——它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
正如汉武帝时期,独尊儒术是指在政权和国家上层建筑中完全使用儒家思想,而儒家思想的主张既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又能打击地方割据势力,对巩固国家统一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其中的主张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严格等级关系,对待君主就要有君主“万岁万岁万万岁”的忠心耿耿,千万不可越雷池半步;臣子就是天生的奴才,只有跪地磕头的命。
儒家思想中的“别尊卑,明贵贱”等级观念,在整个封建社会前前后后的万千大众从心中根深蒂固,也就是“奴性”的培养。
而国人经过这一百年的进化(从封建社会结束到今天),能够自我认识到自身不该被奴役的原因在于,今天的我们从小就接受的先进的现代文明教育。
封建统治者深刻认识到教育的重要作用,于是把有利于其“江山稳定”的儒家思想奉为正统,让他的臣民从骨子里来接受,让百姓甘心被奴役,甘心一辈子为他的独裁统治服务,甘心在潜意识里认定“天不变道亦不变”。
或者,这也与我们的民族本性——中庸,即不大具有冒险精神、习惯于忍让并倾向于安于现状——有关吧,因为我国的百姓们总是认为,生活的稳定高于一切,也或者,我们也不能过分责怪历代封建统治者,说到底他们只是在历史的导演下扮演了这个角色。
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
![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89674022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ea.png)
2.法律儒家化 自汉代春秋决狱开始,中国法律走上了儒家化的道路。所谓法律的儒 家化,是指将儒家的道德精神注入法律、法令,使封建法律具有了伦 理法的性质,即以儒家思想为立法、注律,以及司法实践中定罪、量 刑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中国法律的儒家化,形成了礼法合一的特 色,影响深远。
3.魏晋玄学 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此时期,一些士人面对严酷的 社会现实,转而重视对《老子》《庄子》和《周易》 “三玄”的研究。 玄学是把儒家的政治伦理和道家哲学结合起来,形成的新道家学说, 是披着道家思想外衣来宣传儒家纲常名教的主观唯心主义。主要代表 人物有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郭象等。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1234
解析 答案
9.(2017·内江五模,26)《朱子家训》中有言:“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 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材料体现了 A.宋代士人的道德观念增强 B.人臣为君父的“忠”的理学思想
二、宋明理学 1.兴起背景 (1)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盛行,儒学独尊地位动摇。 (2)隋朝时:儒学家提出了“三教合归儒 ”的主张,儒学有了进一步的发 展,但佛教、道教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 (3)北宋时: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同时又融合了 佛道思想来解释 儒家义理 。
易错提醒 “三教合一”是指儒家、道教和佛教思想的相互融合、相互 借鉴,但是,并没有融合成一种思想流派。
4.理学的世俗化 理学对后世的最大影响绝不是“理”“气”等深奥的哲理,而是对儒家 伦理道德标准的丰富及其普及化、通俗化。汉代儒学强化了君为臣纲, 宋代理学不仅强化了君为臣纲,而且使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深入人心。 将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推广到每一个家庭,是理学家的功劳。 朱熹重视儒学的普及化、通俗化,他编著《四书集注》,用理学思想重 新解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 入人心。他编著《小学集注》,旨在教育青少年遵循“三纲五常”的道 德规范。他编著《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对儿童的衣着、语言、 行为、读书、写字、饮食等方面的习惯,都提出了道德性的行为规范。
先秦至汉代儒学地位的变化
![先秦至汉代儒学地位的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51b25f45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b7.png)
先秦至汉代儒学地位的变化从先秦至汉代,中国儒学的地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儒学不仅影响了中国的政治和文化,而且在构建中国传统社会秩序以及传承价值观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而得到了明确的地位。
先秦时期,儒家主要影响政治和社会。
在古代,孔子弘扬“齐政治,礼仪之道”,提出了一种更为规范的政治制度,在任用官员由审慎选拔至默许世袭的过程中,确立了秩序,在新的政治体系下,以中央集权为主要形式,成为了政治理论指导思想,加强了政权的统治。
礼乐则是孔子提倡的另外一个重要思想,他指出,礼仪和乐谱是实现社会有序、尊贵家庭关系以及团结一致的重要手段。
汉代儒学地位也发生了变化。
汉代儒家学说仍为孔子的学说发展奠定基础,但在思想表现上形成了独特的特点。
汉代儒家学者在道德教化上运用传统礼教理论,指导社会公众的行为。
汉代的著名思想家刘向充分发挥了儒家的影响,他主张“以礼制社稷”,强调以礼法取代法律、规范社会生活,改善公共道德和弘扬文化,这个主张在汉代得到普遍推广,从而在汉代凝结了一个社会有序、礼仪文明、文化多元的共同价值观念。
此外,在汉朝以后,儒家学说以政治、法律以及文化等方面影响更大。
代思想家韩非子提出“智慧之道”,认为政治须以智慧统治,专政之制应以尊王礼仪贯彻;董仲舒也弘扬了“以礼治国”的思想,并将儒家文化扩展至教育领域,将智慧、礼仪等概念融入到课程教育之中,为汉代教育注入了传统文化元素,使儒家学说得以传承下去。
可以看出,从先秦至汉代,儒家学说的地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先秦时期,儒学主要是古代政治和社会的指导思想,汉代儒家学说逐渐发展,影响力不仅局限于政治和社会,而且在教育和文化领域表现出强大的影响力。
在汉朝以后,儒家的思想更加深入人心,构成了共同的价值观念,并在某种程度上影响政治、法律和文化,从而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确立了儒家学说的地位。
先秦儒学的开展与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
![先秦儒学的开展与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https://img.taocdn.com/s3/m/a045a55d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fa.png)
先秦儒学的开展与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摘要】先秦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文化的演变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从先秦儒学的起源与发展、儒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在历史上的地位、对中国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发展以及对当代中国文化的启示等方面展开研究。
通过对先秦儒学的探讨,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深厚底蕴,以及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与儒学的紧密关系。
通过深入研究儒学,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中国文化的根基和传统,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先秦儒学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其影响力贯穿古今,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关键词: 先秦儒学、中国文化、历史命运、起源、发展、影响、地位、思想、传统、启示、独特性、底蕴、深刻影响、根基、传统1. 引言1.1 先秦儒学的重要性先秦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文化史上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儒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学派,是一种思想流派,但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社会伦理的准则。
先秦儒学成为中国文化的核心,充分展示了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深厚底蕴。
儒学强调仁者爱人,礼乐尚文,其核心价值观念是仁爱、孝道、礼义。
儒家思想认为,人们的根本目的在于追求道德完善和个人修养,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社会和谐。
先秦儒学在中国古代奠定了社会秩序和道德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支柱。
由于先秦儒学的重要性,它对中国文化的演变产生了深远影响,影响了中国社会、政治、道德、教育等各个领域。
儒学的理念贯穿于中国历史的各个时期,成为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儒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的根基和传统,认识到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与儒学的深刻影响密不可分。
1.2 中国文化的演变中国文化的演变是一个极其复杂而丰富的过程。
自先秦时期开始,中国文化就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变革和发展。
在先秦时代,中国古代文化蓬勃发展,诸子百家大放光彩,各种思想纷纷涌现。
儒学是如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儒学是如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756ea091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950057d.png)
儒学是如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儒学作为中国古代主要的哲学流派之一,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
它通过其独特的思想体系和价值观念,塑造了中国人的道德观念、社会制度以及行为准则,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
其次,儒学以其独特的社会伦理观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
在儒家的价值观念中,家庭是社会的基础单位。
儒学强调家族礼仪和家族道德,重视家庭的和睦和稳定。
儒家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倡导孝道、友善等价值观念,使得人们在社会中有着明确的行为准则。
这种伦理观念在中国社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塑造了中国传统的家族道德观念和社会伦理观念,对于促进社会稳定和家庭和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此外,儒学以其独特的政治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
儒学注重君主与臣民之间的关系,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等级制度。
儒家认为君主应为人民的福祉而治理国家,提出“仁政”、“民本”等理念。
“仁政”强调君主要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关心人民的利益。
而“民本”则强调以民为本,注重国家利益与人民福祉之间的平衡。
这些政治思想对中国传统的政治体制和政治准则具有重要影响,塑造了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和行政制度。
另外,儒学不仅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同时也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学强调知识的重要性,提出“博学笃志”、“格物致知”等观念,倡导学而不厌、思而不忧。
这种注重学问和思考的精神对于培养中国人的务实精神和善于思考的能力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此外,儒学强调个人修养和道德境界的提升,倡导“君子”、“仁者”等概念,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对于培养中国人的优雅风度和高尚品格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总之,儒学以其独特的思想体系和价值观念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
儒学的人本思想、社会伦理观、政治思想等方面对于塑造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家庭伦理观念、社会制度和政治体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儒学的当代价值和意义
![儒学的当代价值和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f5988ac9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2e.png)
儒学的当代价值和意义儒学的当代价值和意义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便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时代的变迁,儒学也不断地发展和演变,但其核心价值始终贯穿于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中。
今天,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重新审视儒学的当代价值和意义显得尤为重要。
一、儒学的历史渊源儒学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是一种道德伦理思想体系。
孔子是儒学思想最早、最具代表性的发展者之一。
他强调“仁”的概念,认为“仁”是人类心灵中最高尚、最纯洁、最美好的品质。
同时,孔子还提出了“礼”、“义”、“智”等概念,并将这些道德准则应用于政治、教育等方面。
随着历史进程的推进,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在汉朝时期,儒家思想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推广。
到了唐宋时期,儒家思想已经成为了社会上流行的主流思想。
明清时期,儒学更是成为了中国官方的正统思想。
二、儒学的核心价值1. 仁爱之道“仁”是儒学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也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价值观之一。
在儒家看来,“仁”包含了对他人的关爱、同情、尊重和关注。
在现代社会中,“仁”可以被理解为“人文精神”的具体表现。
2. 礼制之道“礼”是儒家思想中的另一个核心概念,它强调个体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
在儒家看来,礼制是一种行为规范和社会秩序的维护方式,可以促进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共处。
3. 孝道与家庭伦理孝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在儒家看来,孝顺父母是一个人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同时,在儒家思想中也强调了家庭伦理、夫妻关系等方面。
4. 教育与人才培养儒家思想中的教育理念强调了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在儒家看来,教育是一种培养人才、传承文化的重要手段。
同时,儒家思想中也强调了“格物致知”、“诚信”等方面。
三、儒学的当代价值和意义1. 儒学对于社会和谐的促进在现代社会中,社会和谐是一个重要话题。
儒学思想中强调了“仁爱之道”、“礼制之道”等概念,可以为现代社会提供一种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
儒家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之因
![儒家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之因](https://img.taocdn.com/s3/m/17dbb21e866fb84ae45c8db2.png)
儒家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之因中国传统文化是先辈们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是古圣先贤经验、智慧的结晶,曾长期的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被人们世代相传。
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法家文化等等,然而,在这众多文化中只有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先秦时期,孔子通过对流传下来的传统文化进行反思、清理,并且重新诠释,形成了自己的思想学说,即儒家学说,后来,此学说经过后代门人的继承与创新,得到丰富和发展,逐渐形成了儒家文化。
可是儒家文化何以在众多文化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呢?通过对儒家文化以及中国古代社会情况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三方面的主要原因。
一、儒家文化中的治世思想符合统治者的需要儒家文化的形成非一人之功,而是历史的积淀。
古人云:“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
清楚地道出了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的这种特殊的社会功用。
那么儒家文化中的治世思想哪些呢?(1)、天道观念。
即儒学认为人和世界的存在和运行有其基本的法则和秩序,,这样的法则和秩序在非人为性所能决定的意义上,被人们感到是一种“天道法则”。
《书经》中说“呜呼!惟天生民有欲,无主乃乱,惟天生聪明时篅”。
(2)、大一统思想。
董仲舒认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天意是要大一统的,汉皇朝的皇帝是受命于天来进行统治的。
同时,《荀子·王制篇》中说“天地生君子,君子理天地”,也宣扬了大一统的思想。
(3)、纲常伦理。
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构建了统治者需要的等级森严的制度。
这样一来,天道观念,大一统主张,纲常伦理就成为“三位一体”了。
此三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长盛不衰,源于它们对封建统治的维护作用,而之所以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也是因为它们能够适应统治者的需要。
二、统治者的推崇儒学在诞生之处并不受重视。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统治者终于注意到了适应时代的儒家文化。
在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儒家文化中关于治世的论断,一直在官方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着正统地位,被统治者极力推崇。
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
![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a54e546d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e8.png)
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开启汉代以来,就一直占据了中国思想史的高地。
其影响可以追溯到当今,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方式。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探讨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
一、儒家思想的基本概念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种学派,其基本概念为仁、义、礼、智、信,其中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
仁就是人性的本真,包括对他人的同情心、关爱和尊敬。
儒家思想认为,个体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仁,实现个体和社会的和谐。
二、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不可撼动。
早在汉代,儒家思想已经成为国家教育,儒学成为官方学术,并被作为教育的基础。
在唐代,儒学得到更大的发展,成为了最著名的学派之一。
宋代时,儒学达到了顶峰,成为了士大夫阶层的精神寄托和榜样,对社会、文化和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清时期,儒家思想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支柱,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
三、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中的影响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中影响广泛,几乎涉及到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
以下是几个具体的方面:1. 社会互动方式儒家思想对中国人的社会互动方式和礼仪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
从古代到现代,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国社会中的基本道德准则和标准。
人们通过遵守门第、尊敬长辈、尊重师长、对下级和灵魂待人等方式,体现了“和谐社会”的重要价值观。
2. 教育方式儒家思想对中国的教育方式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传统教育中注重道德教育,即使现在,传统儒家教育仍然在一些学校和家庭中传承着。
儒家思想倡导的“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更是时代进步的倡导者,成为了当代教育事业中的重要借鉴。
3. 统治思想儒家思想对中国的统治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
儒家的“仁政”思想,即以仁为本,以爱人为出发点,注重人民群众的利益,逐渐被认为是最佳统治模式。
该思想已经成为中国传统的统治思想,并构成现代中国政治的一条重要基线。
总之,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直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https://img.taocdn.com/s3/m/d7a6d6bd1a37f111f1855bca.png)
一、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组成部分,或曰中华主流文化,是凝成中国民族精神的主流,是东亚文明的精神内核。
“察业识某如佛,观事变莫若道,而知性尽性,开价值之源,树价值之主体莫若儒。
”儒学的这种地位是历史形成的,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创立儒家学说,不是凭空创造的,而是在社会的大动乱中通过对三代流传下来的中国传统文化遗产进行反思,认真清理和重新加以诠释而形成的思想学说体系。
孔子提倡“信而好古”和“好古敏以求之”,使儒学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成为中国原典的保存者和当时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
孔子非常注重实地考察,坚持“察知征信”与“因革损益”的原则,使儒学又具备审慎的因时制变的品格,在中国处在第一次社会形态大变革的时代,儒学应运而生,突出了中华传统文化需要保存、延续和发展的历史必然。
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文化,只能在超越了单一民族观念和思想体系时才能存在。
他一方面提倡“夷夏之防”,十分注重激励民族精神与爱国主义,同时又以“近者悦,远者来”和“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博大胸怀,倡导民族和睦,友好相处,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巩固起了凝聚作用,因此儒学长期以来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支柱。
“儒学不是宗教却能取代宗教”,坚持的是一种对儒学的信仰和依赖。
儒学提倡德化社会、德化人生的思想对中国人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成为华人世界共同的文化心理基础。
直至今日,儒家文化仍具有一种积存深厚的民族文化认同的凝聚力,起着中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重大作用。
正是由于儒学避免了狭隘民族性的特点,为它走向世界,形成东亚儒家文化圈奠定了基础。
在先秦,处于私学地位的原典儒学,为它的长远发展奠了基。
汉武帝“独尊儒术”,儒学始成为官学,两汉时基本完成了对先秦以来道、墨、名、法、阴阳之学的综合吸收,扩大了学术包容的范围而成为文化的宗主。
虽两千余年其形成屡经变换,但总的方向是强化封建统治意识。
总之,儒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趋势,并且时刻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与道德取向,成为中国人的信仰。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地位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地位](https://img.taocdn.com/s3/m/67c33ac3dd36a32d7275815a.png)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地位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一直在官方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着正统地位,对中国文化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可以说,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主流。
虽然秦朝一统中原后,秦始皇采用韩非、李斯的法家思想,并且残忍的进行“焚书坑儒”导致了儒学的一时低迷,但在汉朝却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儒家思想自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家思想就开始成为国家的正统思想,汉武帝对儒家思想的极大推崇促使儒家思想一时在社会上掀起热潮,儒学大师不断涌现,而这又为儒学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儒学的正统化使得其他思想流派如道家、法家等弱化。
汉朝统治结束以后,由于国家的分裂,儒学也随之分崩离析,但伴随着隋朝在政治上的南北统一,儒家学术确实表现出相当明显的统一趋势,这种趋势不仅表现在儒家学术南北差异的逐渐消失和弥合,而且充分表现在儒家学者已开始能够以坦然的心态面对佛道二教,既站在儒家立场批判佛道二教的思想异端,也能大度吸收和融化佛道二教的“合理”思想要素。
然而,隋朝的立国历史毕竟过于短暂,儒家学术的这种趋势在隋朝只是显露端倪,而真正将这种趋势变为现实,并由推动这种现实向理学过渡的还是唐朝的那些政治家和儒者。
汉代儒学重在明经,魏晋儒学重在义理,南北朝诸儒虽抱残守缺,但当汉学已逝、唐学未兴的绝续之际,南北诸儒所倡导的逐字逐句注佛经典的"义疏之学",实对唐代儒学的发展具有先导作用唐朝统治者对于儒学基本上是尊重和提倡的,然而由于儒佛道三教冲突与斗争的复杂背景,因而在各个时期的表现并不完全一致。
唐朝建国之初,原则上是以儒佛道三教并举作为思想文化领域的基本国策。
高祖李渊个人对儒学甚有好感,颇重儒臣,即位之始,就下令恢复学校,置国子、太学、四门生,合三百余员,郡县学亦各置生员,为儒学的恢复提供了基本前提和条件。
武德二年又下诏说:“肤君临区宇,兴化崇儒,永言先达,情深昭嗣。
宜令有司于国子学立周公、孔子庙各一所,四时致祭。
儒家文化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儒家文化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https://img.taocdn.com/s3/m/a72e822d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a8.png)
儒家文化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儒家思想,是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之一。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
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1.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所传授的不外《四书》《五经》。
传统的责任感思想、节制思想和忠孝思想,都是它和封建统治结合的结果,因此,儒家思想是连同我们当代在内的主流思想。
2.儒学在中国存在几千年,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依然存在巨大的潜在影响。
精选最新浅谈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精选最新浅谈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3fe6aec36edb6f1afe001fa0.png)
文化的影响1.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所传授的不外《四书》《五经》。
传统的责任感思想、节制思想和忠孝思想,都是它和封建统治结合的结果,因此,儒家思想是连同我们当代在内的主流思想。
2.儒学在中国存在几千年,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依然存在巨大的潜在影响。
3.现代企业管理中也注入了不少儒家思想。
对东亚的影响儒家思想在东亚各国都有广泛的影响。
在韩国和日本,伦理和礼仪都受到了儒家仁、义、礼等观点的影响,至今都还很明显的。
在韩国,信奉各种宗教的人很多,但是在伦理道德上却以儒家为主。
在西方文明侵入韩国社会后,各种社会问题有所增加,但是韩国政府以儒家思想的伦理道德作为维护社会的稳定的制约力量,在教育中深化儒家思想。
儒家学说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儒家经典不仅是思想统治工具,同时也是中国封建文化的主体,保存了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
儒家学说不仅在中国,在东亚世界也占有重要地位。
儒学和汉字、律令以及佛教一样,很早就传播到周围国家,并对那里的思想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朝鲜,早在公元1世纪初,就有一些人能背诵《诗经》和《春秋》等儒家典籍,这说明儒学早已传入朝鲜。
三国时期,统治阶级非常重视儒学,把它视为维护秩序、加强王权的思想武器,采取各种措施加以引进和推广。
高句丽于372年设立太学,传授儒家学说。
百济于4世纪建立儒学教育制度。
儒学在新罗传播,大约在6世纪。
新罗统一后,进一步发展儒学教育,在中央设立国学,置博士、助教,招收贵族子弟传授儒家经典。
为了推动学习儒学的热潮,国王甚至亲"幸国学听讲"。
与此同时,还向中国派遣留学生,其中一些人考中状元,出现了一些著名儒学者,如强首、薛聪、金大向、金云卿、金可纪、崔致远等。
高丽王朝建立后,在首都开城设立国家最高学府国子监,在地方十二州设立乡校,广泛推行儒学教育。
958年,高丽开始举行科举,把儒家经典列为主要考试科目,从而推动了儒学迅速发展,并且出现了私学(私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组成部分,或曰中华主流文化,是凝成中国民族精神的主流,是东亚文明的精神内核。
“察业识某如佛,观事变莫若道,而知性尽性,开价值之源,树价值之主体莫若儒。
”
儒学的这种地位是历史形成的,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创立儒家学说,不是凭空创造的,而是在社会的大动乱中通过对三代流传下来的中国传统文化遗产进行反思,认真清理和重新加以诠释而形成的思想学说体系。
孔子提倡“信而好古”和“好古敏以求之”,使儒学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成为中国原典的保存者和当时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
孔子非常注重实地考察,坚持“察知征信”与“因革损益”的原则,使儒学又具备审慎的因时制变的品格,在中国处在第一次社会形态大变革的时代,儒学应运而生,突出了中华传统文化需要保存、延续和发展的历史必然。
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文化,只能在超越了单一民族观念和思想体系时才能存在。
他一方面提倡“夷夏之防”,十分注重激励民族精神与爱国主义,同时又以“近者悦,远者来”和“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博大胸怀,倡导民族和睦,友好相处,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巩固起了凝聚作用,因此儒学长期以来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支柱。
“儒学不是宗教却能取代宗教”,坚持的是一种对儒学的信仰和依赖。
儒学提倡德化社会、德化人生的思想对中国人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成为华人世界共同的文化心理基础。
直至今日,儒家文化仍具有一种积存深厚的民族文化认同的凝聚力,起着中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重大作用。
正是由于儒学避免了狭隘民族性的特点,为它走向世界,形成东亚儒家文化圈奠定了基础。
在先秦,处于私学地位的原典儒学,为它的长远发展奠了基。
汉武帝“独尊儒术”,儒学始成为官学,两汉时基本完成了对先秦以来道、墨、名、法、阴阳之学的综合吸收,扩大了学术包容的范围而成为文化的宗主。
虽两千余年其形成屡经变换,但总的方向是强化封建统治意识。
总之,儒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趋势,并且时刻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与道德取向,成为中国人的信仰。
二、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在儒学中的体现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这种科学精神又是通过儒学之要义体现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中国传统文化是凝聚之学。
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结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的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
这有助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便是以和谐民族的性格、精神而影响和传承的,而现代社会综合国力的构成中,民族凝聚力作为国家的软实力,为社会发展、改革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我们中华民族是宗族融合而形成的,融合于中华民族的宗族,历代都有增加,但融合的动力是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而不是武力,融合的方法是同化而不是征服。
”中国全体国民都有他“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崇高伦理观念,与博大的仁爱精神,共同构建和谐之社会。
儒学对中国社会之民族性格、民族精神、理性和谐社会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可以说,儒家文化是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这种凝聚之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学文化中的和谐意识包涵天人关系的和谐与人际关系的和谐。
关于人际关系的和谐,儒家提倡“中庸”,即“和而不同”和“过犹不及”,实质是强调矛盾的统一与均衡,强调通过事物之变的把握以获得人际关系的和谐,避免和克服人与人,人与社会乃至国家、民族之间的对立和冲突。
这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凝聚之学的科学精神。
2.中国传统文化是兼容之学。
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
尽管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它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对外兼容,这正是依靠儒学“和而不同”的精神而实现的。
儒学在保持其学统传承的同时,总以“和而不同”的精神,以我为主地汇通、吸收和融合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
儒家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强大吸收能力和它强大的同化能力是相辅相成的,更加出色的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兼容之精神。
3.中国传统文化是经世致用之学。
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社会的人文之化,中国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
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儒家学说则更是这种精神的体现者和传播者。
三、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儒治世”
“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
明白地道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的这种特殊的社会功用。
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一直在官方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着正统地位,对中国官学文化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传统社会充满了亚普罗式的精神,是个按生态循环及继续下去的社会,继承的是老祖宗的传统,还要代代传下去”。
传统就是权威,满足于守,追求静,害怕变。
自儒学被汉武帝君臣定为正统正宗以后,以地主经济为基础,土地得相当自由买卖,农民得相当自由转动,而原本不能造成世卿世官那样的贵族身份的社会,却藉着知识的统制和长期独占,而无形中帮同把士大夫的身份更加的特殊化或贵族化了。
“以儒治世”,中国传统文化更加牢靠的在政治中得以发挥。
“文化是物质设备和各种知识的结合体,人使用设备和知识以便生存,为了一定目的,人要改变文化”,师儒和政权的关系,在中国封建士大夫身上,得到了极其充分的体现,而“以儒治世”是历代统治者及传统士大夫所选择的,“一个时代的思想家,他们的言行能被社会所接受,主要是因为他们反映了社会上的一般观点,他们不过是把已经客观的社会事实所造成的观点,用比较明白和肯定的言行表达出来。
”从孔孟到西汉董仲舒“君权神授”到魏晋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玄学到唐韩愈的天命论到宋朱熹的理学到王阳明的心学到明清各种儒学思想见解,都体现了把儒学进行合理改造,从而为统治阶级所利用,以达到“治世”,维护统治的目的。
以儒学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能够经历五千年的发展而没有中断的原因就在于其核心价值具有先进文化特性,在于其人性化、人情化倾向所具有的穿透力和生命力,在于它所具有的永恒的普世价值,相信在世人共同的努力下,
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将会在未来闪耀出更加灿烂的希望之光、和谐之光、精神之光。
四、"总结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题,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组成部分,两者是血与水、源与流的关系。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总得说来,就是究天人之际,明修身之道,述治国方略,求天下为公,最终实现天人和谐的境界。
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精神通过儒学体现,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优秀的儒家文化价值理念,“以儒治世“被历代统治者所推崇,现实的需要,促使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做出价值选择,用历史的眼光和时代的精神去更好的保留、弘扬和传承优秀的中国文化遗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中国之未来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