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的深与浅
课堂深浅入时无——试探浅近原则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实践
弱 ,对 基 础 学科 的学 习 兴趣 并 没 有 强 烈 的表 现 ,尤 其近 两 年 头 发 花 白 ,衣 着 朴 素 ,一 上 课 竟 然 给 学 生 听 最 流 行 的 周 杰
来 ,随 着 人 们对 高 学 历 的 追求 和 本 科 的扩 招 ,高 职 生源 质 量 有 所 下 降 , 许 多高 职 学 校 文化 基 础 课 老师 都 遭 遇 上 课瓶 颈 : 语 文 课 越 来越 难 I了 。课 堂缺 乏 活 力 , 学生 萎 靡 不 振 ,很 少 伦 的歌 曲 《 牛 》 , 此 举 让 本 来 觉 得 和 这 个 教 授 在 时 代 蜗 村 隔 千 山 万 水 的大 学 生 们 无 比 意 外 、惊 喜 和 好 奇 ,顿 时 一 j 个 个 兴 趣 陡 增 ,竖 直 耳 朵 地 听 教 师 讲 课 , 然 后 教 师 通 过 分 析周 杰伦 的歌 词和 发音 ( 在此 曲中 ,周杰 伦将蜗 牛读 成w ) , 6
则 的 浅 近 性 、 直 观 性 的 运 用 无 疑 分 重 要 。 如 何 在 课 文 导
语 的话 , 会 让 学 生 对 生 活 中普 遍 之 极 的 思 维 现 象 产 生距 离
入 , 教 学 手 段 和 教 学 方 法 方 面 恰 当 地 把 握 ,达 到 如 前 苏 联 感 ,顿 觉 枯 燥 无 味 ,但 如 采 用 一些 故 事 典 故 ,如 用 东晋 名 门
讨 的课 题 。
一
两 句 诗句 谁 的更 胜 一 筹 , 则更 能 引 起 学 生 的兴 趣 。 江 浙 一 带学 生 基 本 都有 观 雪 经 历 ,所 以对 着两 句 并 不深 一
、
浅 语 文课 堂 不 可 或缺 的一 个 元 素 是 导 奥 的诗 ,很 容 易 作 …评 价 , 虽然 两 者 都运 用 了联 想 ,但 后 一
语文:深深浅浅之间:肖培东语文新课品读
读书笔记
01 思维导图
03 精彩摘录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阅读感受 06 作者简介
思维导图
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教育
通过
浅浅
教学
能力
运用
进行
语文
语文
学生 老师
学科
之间
方法
案例
语言文字
深入
目的
之间
内容摘要
《语文:深深浅浅之间:肖培东语文新课品读》内容摘要
《语文:深深浅浅之间:肖培东语文新课品读》这本书的目录体现了肖培东 老师对于语文教育的深入思考和实践经验。通过对其目录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 地理解肖培东老师的语文教育理念和方法,为未来的教育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和 参考。
作者简介
这是《语文:深深浅浅之间:肖培东语文新课品读》的读书笔记,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同时,他也强调了语文教学的方法应该注重启发式、互动式和情境式教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 氛围中学习语文知识。
在书中,肖培东老师还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来阐述自己的教育理念。这些案例涵盖了小学、初中、 高中的各个学段,涉及了各种类型的文本和话题。通过这些案例的分析和品读,读者可以深入了 解肖培东老师的语文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为自己的教学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肖老师的教学理念和思路也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他强调语文教学要“深入浅 出”,即通过深入的研究和思考,用浅显易懂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这不仅要求教 师具备深厚的专业学养,更需要有精湛的教学艺术和创新能力。肖老师也注重培 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他认为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 文素养和人文底蕴。
谢谢观看
在肖培东老师的引导下,我们重新审视语文这门学科。他强调语文学习的实 践性,鼓励我们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知识,感受语文的实际价值。
浅谈小学语文浅阅读和深阅读的差异
浅谈小学语文浅阅读和深阅读的差异发布时间:2022-12-20T04:17:52.591Z 来源:《科学教育前沿》2022年10期作者:曾晓露[导读] 现代教育教学研究表明:阅读有深浅之分,浅阅读是浏览阅读,不用对阅读的内容进行深入剖析;深阅读是置身于内容情感中,深入思考的阅读。
浅阅读和深阅读不仅是一种阅读态度更是在阅读不同内容所运用的不同方式。
适合浅阅读的没必要开展深度阅读。
同样,适合深度阅读的没必要实施浅阅读。
这需要用智慧进行区别。
现阶段,浅阅读已经成为一种主流的阅读方式,力求阅读的趣味化、游戏化和破碎化,对内容理解肤浅,没有深入思考。
曾晓露(四川省雅安市名山区蒙顶山实验小学四川雅安 625100)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22)10-095-01现代教育教学研究表明:阅读有深浅之分,浅阅读是浏览阅读,不用对阅读的内容进行深入剖析;深阅读是置身于内容情感中,深入思考的阅读。
浅阅读和深阅读不仅是一种阅读态度更是在阅读不同内容所运用的不同方式。
适合浅阅读的没必要开展深度阅读。
同样,适合深度阅读的没必要实施浅阅读。
这需要用智慧进行区别。
现阶段,浅阅读已经成为一种主流的阅读方式,力求阅读的趣味化、游戏化和破碎化,对内容理解肤浅,没有深入思考。
电脑阅读和手机阅读适合浅阅读,只要打开屏幕,各种各样的信息纷至沓来,令师生不知所措。
在好奇心驱动下我们会不由自主的点击搜索,但我们又不能心平气和的阅读,我们会浏览大量信息,但积累的知识是极其有限的,能不用说思想和智慧。
一般而言,纸质读物同样适合浅阅读,比如:一些生活类或者非专业性刊物,提供给师生的往往是信息和基础知识,可以随意浏览,不必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深入探讨。
尤为重要的是师生需要把这些信息进行概括,去伪存真,切忌不能在各种各样的信息面前随波逐流。
不可置疑,你说些人文经典需要师生深度阅读,最好是纸质阅读。
笔者认为:经典需要持续和深入的阅读。
深入浅出:小学语文教学的高境界
反 思
学 生 , 学 生 为 主体 ” 其 实 , 堂对 话 实 质上 是 以 。 课
教 师 引 导 下 的 学 生 深 刻 领 会 文 本 内 涵 的过 程 。一
位 教 师 教 学 《 河 的 主 人 》 为 引 导 学 生 体 会 艄 公 黄 ,
的 “ 敢 和 智 慧 , 静 和 机 敏 ” 展 开 了 如 下 导 向 勇 镇 。
1文 本 把 握 体 现 深 刻 .
对 文 本 的 把 握 应 正 确 , 应 深 刻 。 现 在 , 些 更 一 教 师 对 文 本 的 把 握 很 肤 浅 . 以为 学 生 读 通 了课 文 , 致 理 解 了 课 文 内 容 , 材 提 示 要 背 诵 的 学 大 教
编 排 意 图把 握 不 准 , 学 目标 定 位 过 高 。教 学 中 , 教 教 师 引经 据 典 , 征博 引 , 学 生 因生 活 阅 历 、 旁 但 认 知 水 平 、 维 发 展 未 能 达 到 相 应 高 度 , 往 如 人 思 往 雾 里 , 脸 茫 然 。如 一 位 教 师 教 学 《 雪 》 苏 教 版 满 江 (
1找 准 入 口 。 住 一 个 “眼 ”字 . 抓
教 学 是 循 序 渐 进 、 级 而 上 的 过 程 , 样 的 拾 这
语 文 教 学 应 遵 循 整 体 一 部 分 一 整 体 的 基 本 原 则 。 而 从 文 眼 节 入 , 实 施 这 一 原 则 的 好 方 法 是 之 一 。 教 师 应 根 据 “ 出 ” 需 要 , 定 好 教 学 中 浅 的 确 应 紧 抓 的那 一个 文 眼 。 比如教 学《 珠 鸟 》不 少 珍 ,
四 年 级 上 册 ) 没 有 花 足 够 的 时 间 引 导 学 生 深 入 , 感 悟 千 山 万 径 及 江 上 的 雪 景 , 是 花 大 量 的 精 力 而 让 学 生 阅 读 柳 宗 元 的 生 平 及 被 贬 的 典 故 , 力 引 着
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创设有效课堂
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创设有效课堂作者:孔英兰来源:《读写算·教研版》2016年第04期(河南省安阳县永和一中河南安阳 455112)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4-166-01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良好的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课堂活动中提高。
”(黄厚江)应是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的追求。
如何通过语文课堂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何让语文课堂更具实用性、有效性,是我常常思考和探索的一个问题。
随着教学时间的加长,教学经验的累积,我的教学思路越发清晰,教学设计日趋娴熟。
现就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都说“教无定法,重在得法”,我认为无论什么样的教法、什么样的模式,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都少不了以下五个基本环节:导入新课——检查预习——梳理内容——赏析语言——拓展提升。
我的课堂教学设计就是由这五个教学环节组成的。
一、导入新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诸事如此,课堂教学也不例外。
好的导课设计能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以旺盛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兴趣投入到学习中。
因此,为每节课设计个好的开始是创设有效课堂的首要条件。
我认为导课一定要巧妙,要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从而使之顺利进入课堂学习。
根据语文这一学科特征,我认为导课设计应注重创设一定的情境,如果能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往往就会事半功倍。
二、检查预习预习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它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有效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学生通过预习,自己阅读课文,得到理解,当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的结果相吻合,就有了成功的快感;或者看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相吻合,就作比量短长的思索;并且预习的时候绝不会没有困惑,困惑而无法解决,到讨论的时候就集中了追求理解的注意力。
浅谈低年级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
浅谈低年级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低年级的语文教师需要运用简单明了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让学生理解并吸收知识。
语文教师需要在课堂上使用清晰明了的语言。
因为低年级的学生整体的语言能力还处于发展阶段,他们可能无法理解太过深奥的语言和句子,所以在讲解知识的时候,教师需要使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通过生动的语言描述,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比如在讲解古诗词的时候,可以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让学生对古诗词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感悟。
低年级的语文教师还需要尽量避免使用负面情感的语言。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语言态度和情感表达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态度和情感。
如果教师在讲解中使用冷漠、严厉的语言,或者在评价学生的作文时使用批评性的语言,可能会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影响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
低年级的语文教师需要善于使用鼓励性的语言,及时给予学生积极的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
低年级的语文教师还需要灵活运用启发性的语言。
启发性的语言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思考。
在讲解知识点的教师可以适当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来得出结论。
比如在讲解文章的结构时,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观察文章的结构,并思考作者为什么使用这种结构等问题,激发学生对文章结构的思考和理解。
低年级的语文教师需要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
生动形象的语言能够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形象,易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在讲解古代诗词、传统故事等文学作品时,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语言描绘古代社会的风土人情,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
在讲解语文知识点时,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形象生动的比喻、形象化的描述,让抽象的知识点变得易于理解和记忆。
古诗文教学中的“深入浅出”和“浅入深出”——部编版教材小学语文课本为例
古诗文教学中的“深入浅出”和“浅入深出”——部编版教材小学语文课本为例摘要:部编版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文教学占据了较大的篇幅,传统的古诗文教学依赖于教师的翻译、串讲,在学生理解含义后带领学生背诵,这种模式无法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学生会在重复的学习和背诵中感到乏味。
因此,本文以语文教学"深入浅出"和"浅入深出"的理念为基础,探讨更加多样化的古诗文教学手法,以期为提升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古诗文教学;“深入浅出”;“浅入深出”;小学语文引言:诗词歌赋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历史中不可抹去的绮丽瑰宝,中国是一个诗文的国度,这些拥有历史积淀的文学精粹哺育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古诗文的教学是小学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难点。
如何将古诗文丰富的内涵和文化底蕴传授给学生,让学生透彻的理解、感悟古诗文之美成为了当前古诗文教学关注的焦点。
1.古诗文教学中的“深入浅出”和“浅入深出”的含义“深入浅出”和“浅入深出”的教学理念可以分为两个方面进行解读。
一方面,“深入浅出”的部分要求教师延伸传统古诗文教学中翻译、串讲的内容。
在课程准备阶段更加“深入”的剖析古诗文的情感和意境,这种深入并不是让教师故作深刻的解释文章意境,或是过度延展作者思想,而是将词语与意境的联系更加透彻的剖析。
此后,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将古诗文的意境与感情逐步的“浅出”给学生,教师要关注到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语文基础,教师的指导和教学要做到浅显易懂[1]。
另一方面,“浅入深出”则是意在用较为简单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感悟和思考古诗文带来的情感,同时归纳出一些鉴赏规律性的经验。
总之,在“深入浅出”和“浅入深出”的教学理念的引导下,教师应尽可能的采用简单的教学手法进行古诗文教学,把深刻或是晦涩难懂的知识与情感转化为浅显表述来引导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和理解的能力,在思考中体会古诗文的意境之美。
语文教学规律
语文教学规律
1.“由浅入深”原则。
语文教学应该从简单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开始,逐渐深入、扩展,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2.“由易到难”原则。
语文教学中的知识点和技能应该按照难度逐渐增加的顺序进行教学,让学生逐步建立起自信心和兴趣。
3.以学生为主体。
语文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4.多元化教学。
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多元化教学手段的使用,如游戏、电子化教学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5.知识协调性原则。
语文教学应该注重知识的协调性,让学生在学习不同知识点的同时,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语文应用能力。
6.差异化教学。
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差异化教学,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7.循序渐进原则。
语文教学应该循序渐进,让学生逐步掌握语文知识和技能,同时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这些规律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对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
- 1 -。
一年级语文教学方法
一、多种学法结合在一年级语文教学中,应采用多种学法结合,包括游戏教学、互动教学、讨论教学等。
通过游戏教学,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
通过互动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社交能力。
通过讨论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在一年级语文教学中,要按照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进行。
首先,要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出发,选择教学材料,引导学生感受并理解语言的意义和功能。
然后,逐步引入更加复杂和抽象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帮助学生建立起语文学科的基础。
三、启发式教学在一年级语文教学中,应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知识。
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通过观察、实践和思考来得出结论。
通过启发式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四、差异化教学在一年级语文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不同程度和特点,采取差异化教学的策略。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和任务,给予不同的教学辅导和指导。
通过差异化教学,可以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
五、情景化教学在一年级语文教学中,应注重情景化教学。
教师可以设置情景,使学生进入情境,参与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等活动,以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交际能力。
情景化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使学生对语言有更深入的理解和体验。
六、体验式教学在一年级语文教学中,应采用体验式教学的方法,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感受和理解语文知识。
教师可以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和体验活动等方式,让学生亲自参与其中,积累经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通过体验式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七、多媒体教学在一年级语文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教师可以使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让学生通过观看、听取和操作来学习和理解语文知识。
多媒体教学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效果。
刍议语文教学如何做到“深入浅出”
刍议语文教学如何做到“深入浅出”刍议语文教学如何做到“深入浅出” 语文教学(包括其他学科教学)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就是“深入浅出”。
因为它符合了人们的认知规律,遵循着科学的教育原理。
只有“深入”,才能理解深刻;只有“深入”,才能把握真谛。
也只有“浅出”,才能激发兴趣;只有“浅出”,才能产生高效。
二者分处教学的两个阶段,“深入”在于课前备课,“浅出”在于课堂落实。
语文课堂如何做到“深入”呢?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当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教学目标“深”教学目标(学习目标)是一堂课的方向,是课堂一切活动所围绕的中心。
没有目标的课堂,是漫无方向的游逛,是毫无收获的热闹。
目标偏离的课堂,是失去重心的课堂,是虎头蛇尾的课堂。
因此,教学目标(学习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
这里的“深”,是指教师在备课时不要单单局限于文本一个点上,而要根据课程标准和单元要求确定这一点,并将这一点纳入课程标准、单元要求这一目标体系之中。
换句话说,就是要把文本目标“深入”到课程目标和单元目标里,实现前后联系。
如此,课堂目标才会显得厚重、有深度,也才能显现出文本的实质。
二、钻研文本“深”这是“深入”阶段最重要的局部,是“深入”的根本。
研究教材是上好课的前提,但如果研究不深,达不到“钻”的程度,也难以上出好课。
“钻”本身就有“深入”之意。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到达“深入浅出” 的境界,备课的时侯要深入教材, 深入“文”里, 深入“心”里,深入“景”里, 真正把教材读透读活,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现如今, 新课程给我们的语文教学展示了一片新的天地。
在语文课中, 如何表达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其基点就在于“情感”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研究教材就是“挖井”,不是“挖坑”,更不是草草的“巡场”一周,即告完事。
“挖”出清泉,学生才会尝到甘甜。
钻研教材,即是通过教师的单独解读,获得自我认知,然后再广泛参阅有关资料,形成自己的解读结论。
换言之,就是在于透过平面的文本和资料,深入探究文本的中心、主题,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探究作者的思想脉络、探究作者的文化主张、探究作者的价值观念、探究生活环境……简单说,就是深入了解作者的生活及创作,深刻把握作品的内在意蕴,单独做出个性化、科学化的思想、艺术解读,与作品、作者融为一体,化为我有。
语文课程的教学原则与学习策略
语文课程的教学原则与学习策略一、教学原则1.循序渐进原则:按照学生认知规律和语文学科本身的逻辑体系,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进行教学。
2.启发诱导原则: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潜能,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情感陶冶原则:通过优美的文学作品和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感受、体验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4.实践性原则: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在听、说、读、写等方面的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5.差异化教学原则: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
二、学习策略1.感知与记忆策略:通过阅读、朗读、背诵等方式,丰富学生的语文积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理解与解析策略:运用分析、综合、比较、分类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3.表达与创作策略:通过写作、演讲、辩论等形式,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4.交际与互动策略:开展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活动,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语文实践能力。
5.自我调整与评价策略:学生要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适时调整学习方法,进行自我评价,以提高学习效果。
6.课外拓展策略:鼓励学生参加课外阅读、文学社团、语文竞赛等活动,拓宽语文学习渠道,提高语文素养。
综上所述,语文课程的教学原则与学习策略旨在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科的基本规律,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
习题及方法:一、教学原则习题1.请简述循序渐进原则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解题方法:回顾课本中关于循序渐进原则的描述,结合具体的教学实例进行解答。
答案:循序渐进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语文学科的逻辑体系,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进行教学。
例如,在教授古诗文时,教师可以先从字词解释、句式结构等方面入手,让学生逐步掌握文本的基本含义,然后再引导他们深入分析诗歌的意境、情感等内涵。
浅浅的教语文肖培东读后感
浅浅的教语文肖培东读后感以前我总觉得语文教学得挖得特别深,好像不挖出什么惊天地泣鬼神的大道理就不算是成功的课。
就像挖宝藏,非得挖到最深层的钻石才行。
结果呢,学生被我搞得晕头转向,我自己也累得够呛。
但是肖培东老师说“浅浅的教语文”,这可真是让我开了窍。
他的“浅”不是浅薄,而是一种深入浅出的智慧。
就好比把那些高大上的语文知识,用一种轻松简单的方式递给学生。
就像给小孩子喂饭,你不会直接把一大块没切的肉塞到他嘴里,而是把肉切成小块,再加点美味的酱汁,让他开开心心地吃下去。
肖老师在课堂上就是这样,他不会把那些复杂的文学概念一股脑地倒给学生,而是用巧妙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感悟。
我印象特别深的是他对课文的解读方式。
他像是一个带着学生在文字花园里漫步的导游,不是拉着学生匆匆赶路,而是在每一处美妙的风景前停下来,让学生细细品味。
他对字词的琢磨,就像把玩一颗颗精致的小珠子,从简单的字词里能挖出丰富的内涵。
这让我意识到,语文课本里的每个字、每个词都像是一颗等待发芽的种子,只要我们用对方法浇灌,就能长出参天大树。
而且肖老师的课堂充满了对学生的尊重。
他不是在舞台上独自表演的演员,而是和学生一起在舞台上跳舞的伙伴。
他会耐心地倾听学生的想法,不管这个想法是多么的稚嫩或者奇特。
这就像一场冒险之旅,他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看到的风景,哪怕这个风景在别人眼里有点奇怪。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就像是一个得到了武功秘籍的小侠客,心里满是激动和期待。
我觉得自己以后再走进语文课堂的时候,也可以像肖老师一样,带着浅浅的微笑,用浅浅的方式,引领学生走进深深的语文世界。
让语文学习不再是学生的噩梦,而是一场充满乐趣的探索之旅。
我仿佛已经看到了我的学生们眼睛里闪烁着对语文的热爱之光,就像我现在对肖老师这本书里所传达的理念的热爱一样。
这“浅浅的教语文”呀,可真是大有深意呢!。
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浅薄之见
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浅薄之见江西省上饶市逸夫小学俞瑛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值的我们每一位老师思考。
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
而这生命是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地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文本的有机结合,提高孩子们对文本的感悟,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呈现实效。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语文课堂效率呢?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体现主体,注重主导,把课堂还给学生。
我有以下方面体会:一、学会等待,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
苏霍姆林斯说过:“教室里寂静,学生集中思索,要珍惜这样的时刻。
”但在实际工作中教师在提问后就马上叫学生回答,不给学生时间去思考。
如回答不出,教师或是不断重复问题,或是忙不迭地启发,当然很多情况下是暗示,然而,在这极短的时间内,学生的思考能进行多深呢?可学生为了迎合老师的心里匆忙寻找片言片语作答,表面上气氛活跃,实际上走进了肤浅的一问一答的圈子中去了。
那么此时的教师,应在提问后给学生一些独立思考的时间,让他们认真读书,深入思考,当学生回答过程中遇到困难时,要是以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这个等待的时间虽短,却正是学生思维最为紧张活跃的时刻。
二、引导学会质疑问难。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一般都是教师通过自己精心设计的问题引入、展开、延伸的,这样的弊端是忽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把学生当成学习的局外人,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新课改的今天,我们的教师要培养人才,就必须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教师则要做好组织工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课堂教学中应激发学生动脑筋提问题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做学习的主人。
例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对烈火烧身的描写,从“一团烈火已将他整个儿包住”到“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熄灭”到“直到最后一息,也没有挪动一寸地方,没有发生一声呻吟”,这是何等的坚强,何等的伟大。
我要求学生边读边想,从“一动不动”中体现邱少云“严守纪律”。
语文教学规律
语文教学规律
1.渐进性规律:教学应按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渐进推进的原则进行,逐步引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
2.循序渐进规律:教学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语言能力从简单到复杂、从易到难、从具体到抽象的顺序组织课程内容。
3.学以致用规律:教学应当注重实践,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
生在课堂中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
4.教材导向规律:教学应遵循教材的要求和目标,贯彻落实国家和地
方各级教育部门颁布的教学大纲和教材选用方案。
5.适度挑战规律: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背景特点,给予适度
难度的训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6.个性差异规律:教学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因材施教,采用
差异化教学,让学生在个性化的学习环境中成长。
7.综合能力提升规律:教学应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
语言表达、思维、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
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特点
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特点一、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小学语文课程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按照一定的教学步骤,帮助学生逐步掌握语文知识和技能。
在学习拼音、识字、认读等基础阶段,教师通过一些有趣的活动、游戏,引导学生探索和认识语言文字,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在学习阅读和写作等能力培养阶段,教师通过逐层次拓展,引导学生阅读各类文本、写作不同类型的作文,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二、注重综合性和实践性小学语文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性语文素养,通过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的语文能力,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文。
同时,小学语文教学强调实践性,注重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语文进行交流和表达的能力。
教师会通过带领学生参观、观察、实地写作等形式,让他们将所学的语文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情境中,提升其实际应用能力。
三、注重情感和审美教育小学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能力的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审美教育。
通过学习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教师引导学生体味文学的美、感受文学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理解力。
教师还会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读名人事迹、名言警句等内容,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四、注重启发性和主动性小学语文课程注重启发性教学,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兴趣。
教师还会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写作,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态度和能力。
五、注重差异化和个性化小学语文教学注重差异化和个性化,教师会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特长、水平等,开展针对性的教学活动。
通过合作学习、个别辅导等方式,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充分发展学生的特长和潜能。
教师还会注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和自我评价,鼓励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学习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总之,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特点是循序渐进、综合性和实践性、情感和审美教育、启发性和主动性、差异化和个性化。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浅尝辄止与过犹不及的现象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浅尝辄止与过犹不及的现象作者:杨剑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上旬刊》 2017年第7期新课程实施许多年了,其理念早已植根在不少教师的心中。
多年来,他们孜孜不倦地探索着,根据自己对新课程理念的解读,各显神通,进行了不少有益的尝试,并在总结与反思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教学风格,课堂教学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
笔者经常参与市、区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教育综合督导和教学工作视导,在欣喜之余,也发现了部分语文课堂存在教师的教学行为浅尝辄止或过犹不及的现象。
浅尝辄止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研读教材不够透彻新课程强调“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教学理念,课文是个例子,借助这个例子,让学生学会知识方法,具备会学的能力,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
受这种思想的影响,教师在备课时忽视教材内容,对课文内涵、亮点理解不深,课堂上重点不突出,不能研读品味达不到欣赏的目的。
课堂上教者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也是走马观花,学生还没有知其所以然,就匆忙进行拓展迁移。
教者只是草草完成“学会”的目标就鸣金收兵,下面的拓展迁移无异喧宾夺主,达不到提高的目的。
如一位教师在讲授《蓝蓝的威尼斯》一文,先让学生感受了威尼斯的水色美、建筑美、秋色美,再归纳出课文以游踪为序和分类描写的写法,最后出示威尼斯将要消失的材料,让学生讨论拯救威尼斯的策略,拟写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宣传标语。
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蓝蓝的威尼斯”中“蓝蓝”有何含义,课文怎样体现威尼斯的美等问题教者都没有关注,当然就不能引导学生深入探讨。
课文学完后,学生对课文精彩之处全然不知,时间一长,就痕迹全无。
这样做严重浪费教材提供的资源,违背了新课程理念的初衷,得不偿失。
二、学法指导过于肤浅达尔文说过最重要的学问是关于方法的学问。
新课程注重学法指导,要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在讲授《龟虽寿》一课时,教者能抓住诗歌教学的瓶颈,强调诵读和欣赏是学习诗歌的主要方法。
课堂上教师先示范朗读,再安排学生个别读,小组读,齐读,读的过程中只是纠正了错误的读音,至于怎样诵读,诵读时采用怎样的语调、情感、语速,重音的处理等则毫不涉及。
关于语文教学的一点浅见
关于语文教学的一点浅见语文是我们的母语,它有着丰厚的文化土壤,有着广阔的生存空间。
所以有人说“语文是最好教的科目,有老师教和没老师教都差不了多少”,这不为过;面对传统的“背多分式”、“填鸭式”教学方法,有人说“语文是学生灵魂的桎梏”,更有人说“误尽沧桑皆语文”这虽然有些过激,却也是事实。
学生从小就接触语文,问到怎样学好语文呢,我们的学生却大多是茫然的;怎样教好语文呢,我们教师也各执一词。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得不思索一个问题——语文教师该教学生什么,该怎样教,怎样教才能教的更好。
现在,我将自己的一点浅见与各位老师分享,敬请指教!(一)关于识字、写字的几点经验:不论识字还是写字,让学生保持兴趣都是不可缺少的。
所以,我的做法是:第一种:在教学识字时,我会采用猜谜语的方法,比如:一口咬掉牛尾巴(打一字),那就是告诉的“告”字。
因为有趣,孩子就容易记住字形,也记住了字音。
还鼓励他回家考大人,他为了“炫耀”就会强化记忆。
第二种:使用顺口溜的方法,比如:教学美丽的“美”字时,我就问他们“王大姐头上两朵花,美不美?”孩子齐声回答“美”,然后我就按我说的顺序先写王,在写下面的大,然后写上面的两点,还把两点画成花的样子,孩子看后哈哈大笑。
最后再正规板书美字,孩子们也就分清楚了“王”字到底有几横。
第三种:我经常使用的拆分法,比如很复杂的输赢的“赢”字,我就把它拆成“亡、口、月、贝、凡”,然后组合起来,这样就简单化了。
(二)关于阅读教学阅读教学一直是老师们关注的话题。
从培养学生能力来讲,学生要能读、会读,才能获得更多的知识,也才能谈得上自学;从老师们关注的业绩方面讲,阅读分数在考试中占很大比例。
所以不管你关注哪一方面,关心哪一方面,都得注重阅读的教学。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不仅担负着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学习的能力,也要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在平常的阅读教学中,我们大都不会忽视对文本的解读。
课文本身就是我们阅读教学的范例,我们的学生也在我们的指导下逐步学习了古诗的阅读,放手让学生去想象、感悟,让他们最终达到自己理解的能力是我们教师的目标。
语文教学要“深入浅出”
语文教学要“深入浅出”摘要:“深入浅出”的语文教学,能通过开放式课堂、探究性学习,使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让学生感受到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魅力,从而语文课堂教学更高效。
关键词:语文教学;“深入”;“浅出”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越是能够运用自如地掌握教材,那么,他讲解就越是情感鲜明,学生听课后需要花在教科书上的时间就越少。
这是教师素养一个非常微妙而又非常重要的特征。
” 我们可能会有这样的感觉,如果在课前对教材内容的钻研,达到了一定的深度、广度和高度,教师上课前胸有成竹,课堂就可能运用自如,教得得心应手。
简单地说:只有钻得深,才有可能讲得浅。
“深入浅出”用之于语文课堂教学,指语文教师钻研文本要“深入”,而课堂上向学生表达文本时则要“浅出”。
可见,“深入”关乎教材的把握,“浅出”关乎教材的处理。
事实也确是如此,要打造语文高效课堂,不仅要追求“深入”,同时也要追求“浅出”。
只有“深入”,才能理解深刻,才能把握真谛;也只有“浅出”,才能激发兴趣,才能产生高效。
语文教学怎样做到“深入浅出”,是一门艺术,对教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做到钻研教材“深入”,处理教材“浅出”。
“深入浅出”的语文教学,能通过开放式课堂、探究性学习,使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让学生感受到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魅力,从而语文课堂教学更高效。
一、把握教材要深广在上《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篇课文时,大家认为难教。
一是写作背景与学生久远,“国联”“他信”“自欺”等内容,学生是“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所云。
为此,笔者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查找了不少资料,阅读了有关课文的许多知识:如作者鲁迅一生的经历、思想历程、作者的写作缘由、鲁迅杂文及其特点,驳论文的写作,本文在这一单元、在这一册的重要位置等。
其次,本文语言犀利如刀,字字含情,句句有意。
要引导学生理解,教师不仅要理解通彻,还必须找到引导学生分析理解的最易最好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学的深与浅
作者:陆建平
来源:《作文成功之路·上旬刊》 2015年第4期
“深”与“浅”本是一对矛盾,但在语文教学中是可统一的。
语文教学的“深”,当指教
师指导的深入透彻,学生思维的深刻全面,决不是简单地将知识深化,那种深不在点子上;语
文教学的“浅”是指教学过程中条理清晰,语言通俗,决不是简单地将知识浅化,那种浅不利
教学。
语文教学应正确处理“深”与“浅“的关系,语文的“深”应体现在两方面:
一、教学过程中指导的深人透彻。
语文教学过程中指导的深入透彻有其学科自身的特点。
阅读中它可以通过词语、句子、段落的分析,揭示出作品需要传达的知识信息和情感信息。
如《永生的眼睛》一文学习中,教师可抓住文题,启发学生眼睛何以永生?学生可根据文章思考,得出捐角膜一事表达捐赠者无私奉献的品质永生的答案。
作文中,它可以运用范文,深入透彻
地指导常见文体的写法,让学生掌握一般写法:如文章开头的几种写法,使叙事具体生动的方
法等。
教学过程中指导的深入透彻,还可指教师不直接给出答案,不求答案的惟一,重视学生
的感悟以及加强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它还可以通过拓展延伸教学内容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入
透彻地理解文本,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 向同题材文章拓展。
不同的作者,由于生活经历、思想情感、认识水平、价值取向、审美习性不同,其同题材作文也表现出各异的风格。
现代文学史上俞平伯和朱自清同游秦淮河后
形成的《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就呈现出不同的风格。
教师在教完一文后,可找一篇或多篇
同类题材的文章,让学生在比较中阅读。
2 向相关内容拓展。
文章中的内容或多或少会引发学生的联想。
如《怀疑与学问》为论述“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条件”这一论点,作者举出了戴震治学中勇于怀疑
的例子,这时教师可让学生思考能证明这一论点的其他事例。
3向原著拓展。
中学语文课本中有一部分文章选自著名长篇小说。
教师在教学中可将原著
推荐给学生,鼓励学生读原著。
这样,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另一方面可以培
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
4向生活拓展。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
只有建立开放的语文体系,将语文嫁给生活,语文教学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教师在教学中应搜集生活中的材料,把教学内容与生活内容结
合起来,如配合校运会布置学生作文,对某种生活现象展开讨论等;教师也可以带学生走向生活,在生活中发现美、观察美、感悟美、创造美,在生活中寻找到语文学习鲜活的内容。
二,学生思维的深刻全面。
思维的深刻全面是指学生思维过程中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体
现思维的严谨有深度。
思维深刻性的培养需要教师教学中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思维,不能为了
完成过多教学内容而使思维密度变小。
要鼓励学生和学生、学生和教师、学生和文本相互质疑,在不断的质疑中锻炼思维,使思维更具深刻性。
《桃花源记》学习后,教师可设计这样一题:
为什么武陵人再次寻找桃花源时“遂不复得路”,学习了《始得西山宴游记》后,可设计作者
为什么说“向吾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在诸多的问题中,开掘学生思维的深度。
笔者感到
学生思维深度的开掘当建立在课堂教学改革的基础上,如果我们的课堂死气沉沉,那么学生的
思维火花是无法点燃的,只有在课堂上开展白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学习,才极有可能把学
生思维引向深入。
语文教学的“浅”,绝不是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肤浅化、简单化,而是将教学内容通过
课堂结构的合理安排和通俗易懂的教学用语,化深奥为浅显,便于学生理解与接受。
1 清晰的条理。
同一篇文章,不同的处理,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
笔者听过两位教师《谈骨气》的教学。
一位教师从“骨气”的含义切入,巧妙地设计了下列问题:骨气的含义是
什么?文章是如何围绕这一含义展开论述的7你还有其他例子证明吗?无产阶级的骨气含义是
什么?我们今天应有怎样的骨气7骨气与江湖义气有何区别?问题环环相扣,学生反应热烈,
课堂气氛活跃。
另一位教师先让学生复述故事;后讲这是篇议论文,故叙事概括;再让学生找
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中间串插生字词语。
整堂课,次序安排混乱。
其实一堂课就像篇文章,要安排好起承转合。
笔者以为,选好切入口,抓大放小,理出一条讲课思路;精心安排问题设计,注意问题间的逻辑关系,影响着一堂课的条理。
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注意条理清晰,就会使教学内容易于学生接受,学生也乐于学习。
2.通俗的语言。
教学是语言的艺术。
语言表达的效果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学的效果。
教师的语言应努力追求通俗明白。
常用的方法是(1)运用比喻。
一些抽象的事物,直接说一般很难将意思说到位,教师可运用比喻。
如为说明青春的珍贵、美丽,教师可以说,青春是一支歌,跳
动着时代的音符;是一幅画,描绘出人生绚丽色彩。
这样,化抽象为形象,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2)引用诗句。
为表明古代仁人志士具有舍生取义的崇高品质,教育学生,教师无需用繁琐的语言讲一大通深奥的道理;只需引用“人生白古谁无死,留取心照汗青”“粉身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的诗句,就足以感动学生。
(3)采用举例。
文章中常有一些句子含义深刻,学生难于理解,教师指导时可联系实际,举出例子。
《发问的精神》结尾说到,做学问者,不能做两脚的书柜。
对这句话的理解,教师就可通过正反两方面例子,
使学生加深理解。
3语文教学的“浅”,除将深奥化为浅显之外,还应指在看似浅显处挖掘出深意。
如《羚
羊木雕》最后一句“这能全怪我吗?”看似浅显,仔细一想,还有深意,还应怪谁呢?《背影》描写父亲爬铁道时系列动作,看似浅显,却有深意,它深刻地表现出父亲在家境窘迫中对儿子
的挚爱。
语文教学就要正确理解“深”与“浅”,就要处理好深与浅的关系,挖掘出符合学生实际
的深意,用浅显的方式表达出来。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