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怀念_回忆父亲刘忠_刘蒨
永远的思念:回忆父亲瀛云萍先生
永远的思念:回忆父亲瀛云萍先生2012年2月19日永远忘不了这个沉重的日子。
我们儿女和亲人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中:我最敬爱的父亲永远的离开了我们、离开了这纷纷扰扰的世界。
望着爸爸的戎装照片,那炯炯的目光、端庄英气的面庞,我常常情不自禁流下眼泪。
爸爸您博学多才、才华横溢,您为一生热爱的民族学研究倾注了毕生的心血,为民族做出了贡献,有强烈的民族感、使命感;这是您的追求!在重病缠身,语言表达不清时,您曾颤抖着左手用笔写下了“不能为国建功立业”八个字。
您用含糊的语音跟我说:爸爸活着没意义,不能为国建功立业了。
我委屈的哭着抱着您:您都病成这样了,还想着什么国家、民族,谁管你了,有人真正关心过你吗?我边哭边朝您大声喊着。
爸爸晃着我的手说:你不懂,你不懂。
眼角流出浑浊的泪水。
此情此景如今回想起来,心还是好痛!我的心情好复杂,心如刀绞。
您带着对国家民族无限的眷念和遗憾离开了,永远的离开了!往事只能回味:记得小时候您总喜欢带着我去旧物市场“淘宝”,在那些旧书刊堆里一蹲就是好久。
您曾在长春的旧物市场,从几麻袋的旧书刊中淘到绝版的旧地图·····。
您心灵手巧,动手能力特别强:您一生养育我们五个子女,妈妈很早就去世了,沉重的担子全压在您一个人身上。
最大的十岁,最小的不到一岁。
您是如何含辛茹苦把我们带大的!父爱如山!伟大的父亲啊!常常看到您摇着手动缝纫机给我们缝制衣服,还用旧毛线给自己织了一件大厚毛衣,我们说爸爸织的不好看,嚷着要爸爸买新毛衣。
爸爸总是哈哈笑着说:买的哪有爸爸织的好看!好一群不懂事的孩子,丝毫体会不到即当爸又当妈的父亲的苦衷啊!父亲虽然表面坚强,但内心的凄苦有谁知!写到这,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
1975年您患鼻腔囊肿,需要住院进行口腔手术治疗。
因为您背着“历史反革命”的身份,住院需街道革委会开证明。
所以街道要求带着“毛选”去住院。
术前医院医生对我和您交代:因您的身份,手术不准使用麻醉药,问我是否同意手术,我愤怒了!哭着质问医生,为什么!为什么!爸爸您却苦笑着说:没事,不就是关云长“刮骨疗毒”么!术后,我看到您被推出来时闭着眼睛,脸色苍白。
怀念父亲
怀念父亲(之八)2008/12/09 21:07[无言思念 ]父亲走了、匆匆地走了、走的是那样的匆忙;儿女们还来不及思考,父亲就再也不能……仿佛是一场梦、一场我们怎么也无法面对的梦、一场永不破灭的梦,可这场梦依然折磨着父亲的八个儿女。
天渐渐地暗了下来,心情也随之黯然。
不知是为窗前的花谢而哀愁,还是为生死离别的故事而悲伤。
就在父亲走的一瞬间,我的整个身体如同掉进冬日里的冰窟、任凭感情的激流一泻千里,任凭伤感的泪水飞流直下……深夜我仰望星空,冥冥之中我知道,其实父亲没有走,他就像今天我在家中看到的照片一样长留在蓝天碧水之间;如同他的人品一样,那样的光明、晴朗、浩荡;也如同他72年灿烂不屈的生命历程一般,是那样的乐观、爽朗、善良和温暖……夜不能寐,父亲给我们的爱像一滴春日里的甘露,总能在我悲怆的岁月里、鲜活思念起那风干的记忆:父亲是疲惫中的一杯龙井,当我软弱无力时,只消几口、就能使我神清气爽;父亲是烦恼中的一曲古筝,当我意懒消沉时、幽雅的旋律一飘扬,眼前即刻一片青翠;父亲是冬夜里的一床棉被,当我瑟瑟发抖时、贴心的呵护和温暖使我安然入梦;父亲是酷暑傍晚的阵阵清风,当我惊慌伤心时、为我试去焦躁的泪水,梳理好凌乱的思绪;父亲是艰难行走中的一根拐杖,当我脚步蹒跚时、能帮我找到重心,支撑起一片希望的原野;父亲是沙漠中的一朵鲜花,当我寂寞惆怅时、看一眼就会满目生辉,闻一下就会香沁心脾,心灵得到恬适而不会孤独;父亲是黑夜中的一颗明珠,当我不辨方向时、一束矛光,指引我迈开坚定的步伐……千言万语、万语千言永远也写不完对父亲的深深思念。
父亲给我们的爱没有距离,更没有虚伪,仅仅是相通血脉间默默无私的帮助和关怀。
想想父亲,我的心一次又一次缩紧;“丝丝白发儿女债,历历深纹岁月痕。
”至情至爱、莫过于父母无私的爱,大恩大德莫过于父母的恩德!微风,很揉、很揉;天空,好蓝、好蓝;在深秋树叶纷飞飘舞的时节,我迈着凝重的步子走近父母的墓地,走到那摄人心魂的柿子树下,伸手撷一片红如啼血的柿子树叶,为给天堂的父母送去儿女的一缕祝福……编后:我对父亲的一片深情无法用言语表达,我微薄的语言最多只能是家里家外、方方面面对父亲绵绵不绝的哀思中的沧海一栗……我在万分悲痛之中草草地写完了回忆父亲的忆文,追忆着父亲愈来愈近的身影,仿佛使我重生了一般,重新回到了那火热般的父爱之中……我总是不相信父亲真的去世,总认为这是一次长久的远行,可是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终究没有等到父亲的归来。
伤感的缅怀父亲的叙事散文
伤感的缅怀父亲的叙事散文编者按:《缅怀父亲》一文由作者刘思彤在父亲逝世十周年时所作。
作者从照片打开自己的思绪,走遍父亲生前居住的地方,回忆自己与父亲生前的往事。
下面请大家欣赏一下回忆父亲的文章吧!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夜阑人静时,我独自披衣坐在灯下,重新翻开尘封了的父亲的照片,十年前父亲的音容笑貌依旧清晰可见,仿佛触手可及。
可是,我找得回父亲的照片,却回不到与父亲共度的那些难忘的时光!我端详父亲的照片,泪水模糊了双眼,往事在我的脑子里重现:父亲用胡须扎过我的脸;父亲雪夜背我奔向医院;父亲半夜给我熬药治咳嗽;父亲扶着车把教我学骑自行车;父亲红着眼眶送我坐上迎亲的轿车;我待产时父亲跪在佛前为我们母子祈求平安;父亲牵着我的儿子满足他一切无理的要求;父亲骑自行车赶早送给我第一茬新摘的蔬菜.....父亲开辟的菜园子,还生机勃勃。
父亲是国家干部,但在自己孩子面前,他只是一个热烈而奔放的人,从不掩饰对我们兄妹三人的疼爱和娇宠。
我自幼身体孱弱,调养我的身体是父母亲最主要的工作之一。
由于母亲整天忙于家务和工作,对于我的照顾难免不周。
每个周末父亲回家,第一件事情就是把像护士对待新生儿一样教我洗脸,他总说小姑娘就该干净漂亮,接下来就是哄着我吃饭,他总想用热情填鸭式的喂食方法把我喂胖。
只要我吃饭乖,他就会骑着自行车带我到乡村小路逛上几圈,把车铃摇得山响,惹来小朋友们几多羡慕的目光。
父亲的自行车铃铛声是我儿时最美的音乐。
只要村东传来自行车的铃声,一定是父亲回来了,我们兄妹仨就会迎上去。
父亲不顾一路奔波劳累,他停下自行车,把我和弟弟抱到自行车的横梁上,父亲骑上车后,哥哥就跳上车后架,搂着先父的腰,我们兄妹仨在自行车上手舞足蹈,一路吆喝着奔驰在乡间小路上。
自行车行到快到家门口的时候,要上一个坡,哥哥就跳下来,使劲儿推,父亲更是铆足了劲地蹬车,自行车在父亲和哥哥的喘气声中冲上了坡。
我们似乎是得胜回朝的将军,那个神气劲儿简直甭提了。
怀念我的父亲(泪奔好文)
怀念我的父亲(泪奔好文)怀念我的父亲(泪奔好文)怀念我的父亲(泪奔好文)文/施一公常常有学生和朋友问我:这辈子你神化过谁?我过去48年唯一崇拜的人是我的父亲。
在我的生命中,父亲对我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我的籍贯是云南省大姚县,是我爷爷施平的故乡。
爷爷年轻时就接受了革命思想的熏陶,后来离开了云南,就读于浙江大学工学院,同居在那里与我的小妹杨琳相爱并结婚。
奶奶是当时杭州进步学生革命活动的主要组织者之一,并因此被逮捕国民党联邦政府判定是共产党员而被捕入狱;1935年1月5日,我的父亲出生在四岁衢州市杭州市,出生后18天,他的母亲就逼死在国民党的监狱里;为了纪念和怀念奶奶,爷爷给父亲起名施怀琳。
爷爷随后投身革命、参加抗战,无暇照顾我的母亲,只能把他托付给亲戚朋友抚养长大。
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爷爷四处打听,才辗转在甘肃老家终于找到我的父亲,并把他接到沈阳身边。
父亲从出生就命苦,可以说没有或者说见到察觉到过生母,而直到长大成人后才与生父第一次团聚。
二批叔叔是在哈尔滨工业大学读的本科,母亲在北京矿业学院家教,都是上世纪50年代的大学生。
1962年,父亲后分配到河南省电力工业局,蛾眉次年双亲也从焦作矿业学院调到郑州,与父亲在同一个单位组织工作。
1967年5月5日,我出生在河南郑州,有两个姊姊和一个哥哥。
那时正好赶上河南省“文革”的高潮,就是武斗开始,所以我母亲在四处寻找医院的时候都非常周折,好不容易寻找了一家医院,生下了我。
“文革”期间出生的孩子,大部分真名的名字都隐含时代色彩,叫文革、卫东的有很多,坚信父亲很希望我有一个响亮一点的名字,但是又不希望太落俗套,最后想了又想,还是取意报国,选择第一个字和最后一个字,“一公”,作为我的名字。
父亲赋予中所这个名字中的图腾,在我一生中的很多重要关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偏好的选择。
从我有一点点懂事开始,就回忆起记得家里挂的一个精致的大的镜框,里面是一位面带微笑的年轻女子的黑白照片,那是我奶奶大学入学时照的,每次搬家,父亲总是惊慌失措地把不好镜框包裹好,而每到一处、新家安顿完毕后,自拍照又把照片悬挂在最显着的建制镇。
永远的怀念散文
永远的怀念散文阳春三月,风和日丽,太阳暖暖地照耀着大地,我缓缓地推着轮椅,年迈的母亲坐在轮椅上,心情极好地沿路看风景,看着满街的商店和马路上摆放着各色鲜艳的花朵,在风中肆意地摇曳着,晃得行人一阵阵心悸,哦,又是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到了。
提到清明节,我不禁想到了我的父亲,父亲是在清明节前几天走的,回想起父亲的一生,我心里禁不住一阵酸涩。
那是2016年3月30日凌晨2点,我那慈爱的父亲带着万分不舍和无限的遗憾,永远地闭上了眼睛,永远离开了疼他爱他的亲人们。
父亲的离去,让家人陷入无限的悲痛之中。
悲痛之余我擦干泪眼在夜空中寻找那最闪亮的一颗星星,之前曾一直挂在天穹闪闪发光的最璀璨最耀眼的那颗星星怎么看不见了,明朗的夜空也渐渐变得模糊黑暗了。
于是我知道,父亲的离去如天上的巨星陨落,似乎是某种注定天空瞬间黯然失色,天地都为之动容。
作为他的子女这种情形是我们最不愿见到的,世间最悲痛的情景无异于生离死别,父亲短暂的一生丛此画上了句号,这是我们这些做子女的所不能接受的现实,虽说千古年来生老病死是人之常情,但这种事发生在自己身上任何人都不能免俗。
看着父亲安静地躺在水晶棺中,神情依旧一如既往的安祥,我一直认为父亲只是太累了暂时睡着了,他老人家永远都不会离开我们的,因为红尘中有太多的牵挂和他未竟的事业。
当父亲的遗体被推进火化炉中时,我才真正地醒悟,尽管我不相信也好,不承认也罢,父亲真的驾鹤仙去了,永远地离开了疼他爱他的子孙们,永远地离开了他毕生热爱的事业。
料理完父亲的后事,整理父亲的遗物时,我发现父亲的衣柜里几乎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大多是破旧且褪色的衣服,一件衣服穿十多年都舍不得丢,有的衣服上还打着小补丁,看着这堆破败不堪的衣服,我竟忍不住潸然泪下,我那伟大而平凡的父亲呀,您让我肃然生敬意,您总是克已待人,您对别人那么大方,只要是朋友或熟人来家中,您总是拿好酒好烟好生款待,就算家中再穷您也会拿出自己最珍贵的东西款待别人,认识您的人没有人不说您热情好客,而您对自己却是那么吝啬,吝啬到让人心痛的地步,如今家里条件比我们小的时候强多了,家里并不缺那几个钱,您不是因为家境穷买不起,而是父亲您多年养成节俭的习惯。
悼念父亲
永远的怀念爸爸:最最亲爱的爸爸您走了,带着不舍您离开了我们进入天堂。
人人都说天堂好,做为您的孩子,我们多么希望您能天天在我们身边,我们多么希望每天都能看到您那慈祥的面孔。
您的一生可以说是酸甜苦辣,您从小给人放羊没念过多少书,未成年就外出做苦力担负全家生活重任。
您不善言语,吃苦耐劳品质好。
正是因为您忠厚老实.为人诚恳,才迎娶到妈妈这让聪明.美丽.善良的大家闺秀。
为了生活您只身来到东北在私人开的小工厂当学徒。
解放后您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凭手艺考入沈阳化工研究院,成为让家乡人都羡慕工人阶级。
工作中,您不怕苦不怕累,刻苦专研业务,大搞技术革新。
不图名不图利得到领导和同志们的赞扬,大家都公认您为“吴老帅”,并多次被评为院先进生产工作者。
生活中您孝敬父母,关怀孩子们的成长,但对自己却非常的刻薄。
在那全国人民都挨饿的年代,您省吃俭用宁愿自己受苦,每月都给老家父母寄钱。
由于营养缺乏你还得了一场重病,险些丢了性命。
在教育子女方面,您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您能用最朴实的行动和语言教育我们,给我们讲故事和做人的道理。
在您的身上我们学到了很多优秀品质。
那就是“认认真真做事端端正正,本本分分做人堂堂正正”。
爸爸不是凡人,在您心里也有遗憾和委屈。
工作中您解决了多少疑难问题,领导和同志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大家都说工作中只要您在,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也不怕,无论什么尖端工作我们都敢接。
在大家心里您就是大家心中的“吴大帅”。
尽管这样不尽人意的事情还偏偏就发生在您的身上,让人心寒。
那年院里评定职称。
在车间,全体通过评定您为高级工程师。
当时您心里别提有多么的高兴,真没白干啊。
可是车间主任李大坏硬是偷梁换柱,将名额给了他的一个亲戚报到院部。
人们得到这个消息都非常的气愤,劝您支持您找院领导。
可您尽管自己心里难受也不愿给院领导添麻烦,偷偷把此事压了下来。
如果当初您回家把此事告诉妈妈,妈妈可不是一般战士。
只要真理在,高级工程师职称非你莫属。
在您生命最后时刻您几次提起此事,可想而知此事对您打击非同小可,此事一定是您一生中最大的遗憾啊!没办法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当年领导同事还剩几人。
怀念祖父母刘公 刘一
他取 “ 下 为公 ” “ ” . 名刘 公 , 天 的 公 字 更
以此 明 志 。 10 9 6年 萍 浏 醴 起 义 爆 发 。得 到 消
革 命 者 。杨 玉 如还 提 议 办 个 报 纸 , 这
就 是 《 风 报》 雄 。此 时革命 活 动极 需 经
费 。 而 祖 父 身 上 的 资 金 已 所 剩 无 几
巡 捕 发 觉 不 对 , 后 追 出 。祖 父 出 门 时 随
穿 的是 灰 色上 衣 , 出巷 口后 , 紧将 跑 赶
外套 反穿 , 成 蓝色 , 贴上 假胡 子。 变 再 当 巡 捕 追 上 . 他 有 没 有 见 到 一 个 灰 衣 人 问 时 , 便 用 日语 答 :往 江 边 跑 了 。 趁 巡 他 “ ”
了父 母 的 疑 虑 。为 了 不 让 父 母 得 知 他
卿
、 - ,
于坚定 的革命 派 ,主张 对 满清 政府 不
抱 任 何 幻 想 , 与 之 势 不 两 立 , 毫 不 妥 协 。为 了扩 大 革 命 舆 论 宣 传 , 保 皇 、 与 立 宪 派 论 战 ,9 4年 四 月 ,他 与 田 桐 、 10
上 俄巡 捕 进 门 。俄 巡 捕 问 : 出了什 么 “
事 ?” 父 答 道 :楼 上 煤 油 箱 着 火 了 。” 祖 “
的好机会 , 与 之同往 河南 。从 河南 回 便 到家 中, 由于 奔 波 劳 累 . 情 加 重 , 病 不
得 不 在 家 卧 床 休 息 。期 间 , 收 到 几 封 他 密 函 . 问 革 命 事 宜 。 回 复 道 : 我 辈 询 他 “
节 。 因故改 为 1 后 0月 l ) 6。 在 起 义 紧 张 筹 备 的 时 候 当 时 的 湖 广 总督瑞 潋 , 于 三月 广州 之 役 , 鉴 加 之 炮 队 一 偶 发 事 件 , 紧 了 防 范 . 出 加 派
追忆父亲散文
追忆父亲散文看着父亲日渐衰老的身影,心里知道父亲终将也会老我们而去,但还是比我预想的要提前了很多!父亲离去的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自己不断地回想着父亲临走那几天的情形,他的音容笑貌,他说过的话,他打过的电话……可怎么也想不明白,好好的他怎么说走就走了呢?我使劲想,不停地想,整个人整个脑子变得傻傻呆呆,每晚一两点前都无法入睡,我父亲的离去让我每每想起来都心痛不已,潸然泪下……回想父亲的一生,他乐观向上,积极肯干。
他勤劳节俭,慈爱善良。
他聪明智慧,待人诚恳。
他总能为别人着想,从来没有自己。
他在家中排行老三,上面两个姐姐,男孩中是老大,是长子,下面还有两个弟弟,一个妹妹。
他是于“卢沟桥七七事变”爆发那天出生的。
幼年在兵荒马乱、连年战争中度过,吃不饱,穿不暖,整日担惊受怕。
后来他常说没有共产党,没有毛主席,就没有他现在的幸福生活。
家中孩子多,爷爷不愿让他上学,父亲六岁时就下地干活,从开畦、拔草、间苗、锄地干起,十来岁就赶骡牛车耕地、浇园。
那时爷爷是村里的会计,父亲是家中的主要劳动力,从早干到晚,整个人除了牙是白的,浑身上下晒得黝黑。
十六、七岁爷爷才让他上学,直接上的高小,我父亲聪明,一上学成绩就没有下过前三名,而且当上了班长和学校的团支书。
后来省二监狱招干,参加了工作。
我父亲一辈子从事监狱事业,先后在省二监狱、省第一劳改总队、省鹿泉监狱工作,无论在哪个单位哪个岗位,都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思想觉悟高,工作能力强,是个拿得起、放得下、让人放心的好干部!父亲一辈子生活规律,退休后也依然保持。
他喜欢户外活动,每天坚持散步。
我父亲一辈子勤快,80多岁的人了,平日里买菜、做饭、收拾屋子都是自己,从不让人代劳。
他非常干净,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来家里吊唁的人都说他住的屋子像年轻人的,根本不像一个老人住的屋子。
我父亲一辈子节俭,从不浪费一粒粮食,剩饭剩菜也不肯倒掉。
我们若回去吃饭,他总是把剩饭剩菜藏起来或者放到自己跟前,让我们吃新鲜的,你若跟他抢,他还不高兴。
回忆父亲
回忆父亲作者:郭胜坚来源:《闽南风》2019年第06期又是一年清明节,给父亲上完坟回来,我的心里带着一种酸楚,父亲离开我们已经八个年头了,可我一直觉得他还在身旁。
独自一人在书房的窗台上冲了一壶武夷双韵,摆了两个杯子,一个给自己,一个放对面,这是给父亲沏的上好的武夷岩茶,犹如他就坐在对面,像往年那样父子俩对坐。
午后的阳光斜洒在窗台上,温暖静谧,茶香氤氲。
父亲一生勤俭,生前没喝过这么好的茶。
有一种幸福,就是每个孩子都管自己的父亲叫“爸爸”,可我不能。
从我懂事到父亲离世,我从没叫过他一声“爸”,我得叫他“叔”,为了区别于其他叔叔,我叫父亲“阿叔”的“阿”的发音又不同于一般的“阿”,而是类似于普通话里面的轻声。
小时候我经常因为这个与众不同的叫法跟母亲闹,长大后母亲才告诉我,因为算命的说我们父子缘浅,怕养不活我,所以我只能偏叫。
我家祖辈算是出了几个读书人,太爷爷是清末的秀才,据说当年中秀才时才13岁,报子来报喜的时候,他还光着屁股在家门口的池塘里和小伙伴们戏水呢!太爷爷是一位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医生,听奶奶说,以前村里人要进我家大门还得换上长衫,以示尊重。
叔公是民国时乡国立小学的第一任校长,伯父当过民国时的保长,建国后全国上下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土改”运动,奶奶担心我们家被划成地主富农,便让十七岁的父亲虚报了一岁,报名参军去了。
父亲年轻的时候长得眉清目秀,穿上军装,一副英姿飒爽的模样,部队首长很是喜欢他,把父亲安排在文工团,可是父亲性格内向,木讷寡言,识字又不多,还操着一口典型的闽南地瓜腔,根本不适合当演员,让他去乐队,可是不管是弦乐器乐还是管乐,他都捣鼓不来。
后来部队首长无奈只好把他送去汽车连,不曾想父亲却是一个开车的好把式,没几天就轻车熟路了,直至从部队复员,父亲成了当时海澄县第一汽车运输队的司机,运输队的第一辆汽车“福建牌”便是父亲从福州开回来的,此后,父亲在四十多年的驾驶生涯中创下了安全行驶一百多万公里的记录。
爸爸,我们永远怀念你
爸爸,我们永远怀念您
——在追悼会上的发言爸爸出生于1926年2月6日,阴历1925年12月28日,1934年至1938年在本村上小学。
当时的社会虽落后但也安定。
可随着日本人的侵略,国土逐渐沦丧,被迫中断了学业。
1943年被迫与家人一起逃荒到界首,拉平车一年,干手工卷烟三年,后到漯河干手工卷烟二年,帮人作店员一年。
期间由于偶然机会于1945年了解了真耶稣教会并加入,时年19岁。
解放后于1950年回到家乡。
爸爸是一个爱学习的人,他知道自己文化底子薄,很希望用知识丰富自己的头脑。
1950年至1952年间劳作之余,勤于钻研,自学成才,1952年考上了温县师范学校并毕业,开始了一辈子的教学生涯。
先后在番田、城内、北平皋、古贤、古城、招贤等学校任初中教师,直到1990年退休,退休之后又义务为学校工作三年,1993年正式退休。
作为一个真耶稣教会信徒,他始终把它作为人生的忠诚信仰。
从开始信教到辛一教会成立、从教堂的建设到教堂、教会的发展作了大量的实质性的工作,一腔热心、满腔热忱。
爸爸是一个和善、开朗、忠恳、可贵、全面的人,同时又是一个严谨、诚实、坚强、节俭、律己的人,他是我们做人的榜样。
2012年4月9日下午3时,他因病医治无效在家中去世,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
他安睡了,但他的精神永存。
我们定会化悲痛为力量,化悲伤为
动力,以他为榜样,使我们的信仰世界更加辉煌。
爸爸,我们永远怀念您!!!。
回忆父亲作文初二记叙文600字五篇
回忆父亲作文初二记叙文600字五篇父亲劳作的感人画面令我的心潮激荡,我怀揣着您的期望步入了人生的下一阶梯,坚定了自己的航向,扬帆起航。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回忆父亲作文初二记叙文600字五篇。
回忆父亲作文1曾记得,小时候的我,常坐在你肩头,你的双手紧握着我的小手,我只觉察到你的那双手比我的手大出了许多;你就是那时我心目中的战神mars,无可匹敌;曾记得,某个严冬的夜晚,寒风里飘舞着雪花,你背着我,一步一步,走在回家的路上,地上的积雪在你的脚下“嚓嚓”地响,我当时只隐隐地有这样的意识:你的肩膀,那样高大,强壮,能承载了很重的重量;曾记得,以前我们总一齐高歌,轻柔与激越的歌声交织,飘荡在那些动人的日暮之中。
我一天天的长大,开始变得任性,叛逆。
有一次你让我去剪头发,我却觉得很麻烦,不想去。
你批评了我几句,我赌气跑了出去,天黑后回到村里,村子里的人都高兴地说:“回来就好,回来就好!”原来你们已经问遍了村里所有的人,还恳求他们帮忙一起寻找,你们还打遍了所有想得到的亲戚朋友的电话,拜托他们留意。
当我回家的时候发现你们正在房里地焦急地打着电话问别人知不知道我去哪?我当时鼻子一酸,眼泪就情不自禁地流了下来。
你们看到我都长舒了一口气,一边含着眼泪责备我:“你都到哪里去了!都把我们急死了!”一边却紧紧地把我拥抱。
我在一天天长大,你也一天天老去。
记得去年夏天身体不适,你扶我去厕所,然后从厕所出来的时候无力得差点摔倒吗?你想像儿时一样帮我抱到房间里,却用了很大的劲才把我抱起来,当时你开玩笑的跟我说句:“你真的长大了,我真的老了,都抱不动了!”我只记得当时看到的是你耳际的那几丝白发,从此以后便明白了,你再不是那时我心目中的战神mars,再不是那个可以让我骑在肩膀上的高大强壮的“骏马”,可我一直都知道,你依旧是我心目中那个无比伟岸,让我感受无比温暖的人。
一直以来,是你的话语,如涓涓细流时时刻刻浸润着我的心田;是你的行动,如漆黑夜里当空的光芒引导着我向前;是你的爱,如避风的港湾随时迎接我的疲惫。
永远的怀念
44《红岩春秋》创刊三十周年纪念特刊永远的怀念■刘海虹年6月调南京中共代表团电台工作。
1947年3月跟随董必武返回延安,到军委三局工作。
1949年4月随中央进入北京,在中央统战部工作,负责与未解放地区党组织秘密电台的通讯联络。
父亲于1949年9月先后参加了对广州、梧州市城市的接管。
1950年8月调入广西邮电管理局工作。
1954年担任邮电部教育司司长,1964年5月担任邮电部政治部副主任,1969年3月担任邮电部湖北新阳五七干校领导小组成员,同年11月担任国务院电信总局领导小组成员、副部长,主管通信工作。
1983年12月办理离休手续。
2018年9月30日,父亲因病逝世,享年99岁。
我曾经受邀参加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成立80周年纪念活动,看到父亲当年生活、工作、战斗的地方,望着那些历史照片和革命文物,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父亲的一生,展现出的几种精神一直激励着我前行。
坚定的革命理想主义精神父亲少年时代参加革命,跟随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曾三过草地),历经千辛万苦,不仅没有掉队,还积极从事译电工作,革命信念从未动摇过。
抗日战争时期,父亲在国统区做地下工作整整十年,工作条件非常艰苦,甚至有生命的危险,但他意志坚定。
皖南事变后,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撤离,一部分同志返回延安。
父亲当时也想回到延安,但党组织没有让他父亲的革命人生我的父亲叫刘澄清,生于1919年8月,四川省南部县人。
1933年8月参加红军,1935年开始长征,1937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同年12月,跟随周恩来到武汉办事处做机要工作,后随李克农前往桂林办事处做电台工作。
1941年3月经组织决定,被派往党的地下组织,负责秘密电台工作。
1942年1月到东江游击纵队负责建立电台与中央联络。
1943年夏到重庆办事处电台工作。
1946◇刘澄清DOI:10.16684/ki.hycq.2019.05.013特别策划·我和我的祖国北上,反而让他南下,去香港继续从事地下工作。
日本投降后,词人沈祖棻写下这首《声声慢》
日本投降后,词人沈祖棻写下这首《声声慢》编者按: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后,词人沈祖棻写了一首《声声慢》。
她在这首词里并没有表露出太多的喜悦,反而抒发了无限的痛苦。
这究竟是为何呢?今天是日本投降76周年纪念日,让我们重温沈祖棻在抗战胜利后的一组词。
1945年8月15日《大公报》声声慢·闻倭寇败降有作沈祖棻追踪胡马,惊梦宵笳,十年谁分平安。
已信犹疑,何时北定中原。
真传受降消息,做流人、连夕狂欢。
相笑语,待巴江春涨,共上归船。
肠断吴天东望,早珠灰罗烬,乔木荒寒。
故鬼新茔,无家何用生还。
癸未夏,红妹病殇。
乙酉春,先君复弃养沪上。
依然锦城留滞,告收京、家祭都难。
听奏凯,对灯花、衔泪夜阑。
1945年的秋天,中国人民终于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可是“漫卷诗书喜欲狂”、“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喜,在作者的词中却看不到,也许是因为词人的感情太多细腻,太过敏感,大喜之后却翻出许多可哀可感之事,纵有惊喜,也转瞬即逝,成为哀痛至极的大悲的反衬。
上片应题,写词人对这消息由将信将疑,到已信犹疑,到全信后“做流人、连夕狂欢”,随即想到归乡之计近在咫尺。
下片却是陡转急下,接连想到故园荒芜、父妹俱亡、无家可归,想到自己仍然要滞留四川,种种齐上心头,百感交集,一扫前文欢喜,仅留得“听奏凯,对灯花、衔泪夜阑”,而“听奏凯,对灯花”实以乐景写哀,愈增其哀。
词人恨罢“无家何用生还”,嗟叹“依然锦城留滞”,其衷心盼切者,还是一个“归”字,其中情感瞬息变化,正在于滞留之苦与无家之痛。
由这首词开始,词人表达出抗战胜利之后痛苦而纠结的情绪,并且成为一段时间的吟咏主题。
其后之词更就欲归不能、客怀病况、孤旅难耐、骨肉凋零之痛,抒发感怀。
《梦横塘》便是悲恸于归而不能,“漫问南鸿,一天烟雾,更何时归得”?梦横塘沈祖棻过江胡马,照海狂烽,十年肠断羁客。
病枕关河,怕细数、飘蓬踪迹。
春水横塘,落花吴苑,梦痕难觅。
算登临倦眼,望到而今,惊重见、收京国。
回忆父亲
回忆父亲作者:郭瑞英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3年第10期不知不觉,父亲已离开我们五周年了。
在又一个父亲节来临之际,我再次拿出父亲的画像,端详着老人那慈祥的目光、亲切的面容。
此时,女儿对父亲的爱只能化成无尽的怀念。
父亲从发病入院到离世,只有短短六天,谁也想不到他老人家会走得如此匆忙,以至于给儿女留下无法弥补的遗憾,让我们深深体味“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酸楚!一生清贫低调的父亲,命运是不幸的,同时也是幸运的。
祖父因沾吸鸦片成瘾,不到四十就去世了。
文弱的祖母无力挑起五个儿女的家庭重担,把四个女儿送人之后,带上当时只有七岁的父亲改嫁了。
之后,寄人篱下的生活一直陪伴父亲到十六岁。
经人介绍父亲入了老家一个造家谱的组织,练就了一手好文笔。
后又经人介绍,进了国民党省政府(现南昌市)办公厅任文员。
新中国成立后,父亲回到了老家税务局工作,一直到退休。
工作期间,父亲历经了多次运动,虽然老实本分,又出生贫寒,但还是逃不过运动的连累。
文化大革命期间,因他曾在国民党政府工作过而被揪了出来,挨批挨斗就成了常事。
所幸的是,坚强的父亲没有被批斗整死,也没有被残酷的运动吓得自杀。
两袖清风的父亲没有给我们留下什么物质财富,但他为人处事的品质和豁达淡定的人生态度却让儿女们受益一生。
父亲的形象并不高大,可在儿女们心中却有着深刻的记忆。
父亲性格温和,老实善良。
虽然没上过什么学,却是一个很有修养的人。
这得益于他的自我修养的能力。
他喜欢读书,天文、地理、小说、故事历史等都喜欢。
尤其喜欢读古文。
父亲不但自己爱读书,也要求我们好好读书。
记得我们在读小学的时候,那时正好是文化大革命,举国上下都强调背毛主席语录。
他每个月回来休假的第一件事就是分别检查孩子们背语录的情况。
到我们读中学时,父亲就要求我们在读书时做读书笔记,把好的词语文句摘抄下来,并亲自为我们准备笔记本。
父亲对我们的教育很严,而且言传身教。
教育的内容,大到为人处事,小到穿衣吃饭。
父亲从我们小的时候就开始培养我们的孝心和礼节。
回忆父亲二三事
回忆父亲二三事作者:来源:《科学家》2014年第08期2013年6月21日,父亲永远地离开了我……父亲离开的这一年多,我对他的思念从未停止过,如今回忆起父亲生平的点点滴滴,仍犹如发生在昨日。
父亲对祖国、对人民、对水利与教育事业极度的热爱,他不重虚名、敢于担当、注重真才实学的品质,他做事严谨、一丝不苟的作风,他活到老、学到老、工作到老的勤奋……每一点都在我的记忆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挥之不去。
在这里我仅讲几个父亲给我印象最深的小故事。
1937年,抗日战争一爆发,父亲便立即中断了他在哈佛大学的博士学业,毅然回国到四川参加第一批由中国人自主设计修建的小型水电站的建设,支援抗战军工生产。
那时候工地的条件非常艰苦,又时常有飞机轰炸,当时怀孕的母亲只能在万县防空洞里生产,由于没有医生,母亲因血压高而昏迷,婴儿一出生就夭折了,父母非常伤心。
父亲在回忆录中写到“我们在乡间工作,牺牲是很多的,但是想到农民长期缺医少药,我们必须努力建设,来改善农民生活。
”解放前夕,美国专家、台湾友人多次劝他带全家搬去美国或台湾,还为他做好了安排,但他坚持留在大陆,他说自己是中国人,希望为国家、为人民多做些事情。
在修建密云水库期间发生的一件事让我至今记忆犹新。
那是在1959年潮白河汛期过后的一天晚上,40多天没回过家的父亲被用担架抬回了家。
看到父亲两眼紧闭,神智不清,嘴角冒着白沫,手脚抽搐,还在上小学的我吓得嚎啕大哭。
随后,父亲被救护车送往北医三院,经抢救后才清醒过来。
医生说父亲是由于疲劳过度而引起了昏厥,休息几天就能恢复,但我却由于过度惊吓而发起了高烧。
长大后我才知道,汛期一个月,周总理每天询问大坝的安全,父亲和其他指挥部成员白天四处奔走查看,晚上通宵开会,一天也就只能和衣而眠两三个小时。
军民齐心协力,众志成城,终于确保了密云水库平安度汛,父亲高兴极了,但放松下来后就大病了一场。
文革期间我高中即将毕业,受到父亲牵连在学校遭受批判,也没资格分配工作,好不容易争取到去黑龙江省建设兵团的机会。
永远的怀念
永远的怀念——写在父亲逝世36周年纪念日1989年的春节特别地寒冷,寒冷到一种无法言说,无法忘怀的凄苦,这个春节,永远定格在我人生的记忆中,乃至30多年过去了,总有一种无法释怀的伤痛萦绕在心头,总有无法磨灭的悔恨令我常常以泪相伴。
1989年寒冬,注定了我生命中的劫难,一家子人都在准备着热热闹闹过年,腊月27清早起床,我们家与仕卿、绍山三家合养的一头耕牛突然间家死在栏中,本是热闹的新年,耕牛的突然死去(也可能是冻死)总是一件令人不爽的事情,于是,三家找人将耕牛剥皮肢解,初五由弟弟和仕卿叔、绍山一起去洪桥集市卖牛肉,我在家照看病中的父亲。
弟弟他们刚走不久,父亲就对我说:我们的那份牛肉不要卖了,留着要用。
我说:那么多的牛肉,留着会坏掉的。
父亲很艰难地说:叫你不要卖就不要卖了,过两天要用的。
硬是逼着我将弟弟他们追回来。
正月初四这天,父亲非常痛苦,我就去4里外叫来了医生,父亲坚持不肯打针,他说:不要浪费钱了,打针也没有用。
同时,父亲叫我为他准备衣服、手杖、棺木,他说,xxx、xxx他们都在等他,现在都在不停地催促他了,他要走了。
初五晚上,父亲跟我说,今天晚上不陪着我睡,这个晚上,我跟父亲睡在一张床上,看看父亲背部,臀部都因为长期卧床而产生的褥疮,床上的气味也特别浓。
我紧靠着父亲,这个晚上(实际上是严寒)我觉得特别温暖,多少年没有跟父亲睡在一起了,这天,再次让我重温了父亲厚重的爱,也深深体会了父亲的那种依依不舍。
初六清早,父亲叫我准备好他要去的所以东西,然后叫我去20里外的南江交叔伯鸿章大哥过来,说他有事要交代。
我匆匆忙忙骑着自行车迅速往返,中午,我和鸿章大哥回到家中,父亲向鸿章大哥交代:他死后,一切从简,不要让我和弟弟有解决负担(因为那时我们家非常穷,根本没有安葬父亲的余钱)。
此后,父亲又将我和弟弟叫到床前,叮嘱我们要相互帮衬,相互照顾,特别叮嘱我一定要照顾弟弟,因为弟弟出生不久,妈妈就病了,弟弟不到两岁,妈妈就永远离开了我们,那时家徒四壁,弟弟从小营养不良,吃了不少苦。
回忆我的父亲
回忆我的父亲回忆我的父亲回忆我的父亲文/张秀英父亲走了十余年了,十年来,我不敢提笔写父亲,失去父亲是我内心深处的伤痛。
父亲自幼体弱,一颗残破的心脏伴他走过六十载的风风雨雨,在我的记忆中,父亲永远是文文弱弱的一介书生。
父亲生性善良,对每个人都抱着一种顺从、感恩的心。
对老师,对同仁,对学生,无论谁给了他怎样的帮助,都会一辈子抹掉心里。
对恩师孙犁,我切切实实感到父亲的惦念、感激之情。
父亲的教师刘艺亭、张庆田、徐光耀等等我都不曾谋面,但这些名字与他们的作品我却能如数家珍,因为听妻子念叨了三十年。
父亲酷爱文学,从幼年以后就喜欢读书,书读了一辈子,也写了一辈子。
父亲视文学创作为生命,每天清晨4点就开始读书写诗。
父亲写作从不用台灯,抱一个大纸盒子,每张300字的稿纸上面能写到上千字,字很小,也没有规矩,所以父亲的草稿不整理的话,能看懂的只有为数不多的两三个人。
父亲一生抄写了多少文字,我无法计算。
父亲走后,父母把父亲密密麻麻的草稿纸整理成捆,一张大床下面全部是余下父亲的遗作,每一张稿纸上都铺满了父亲的心血。
继父热爱文学创作,很想将自己的作品都变为铅字,每当有作品发表之时,他都很兴奋,这个兴奋情绪能持续很多天。
父亲一生也出版了许多专着与集子,父亲的作品如他的心一样,看什么都是美的。
读父亲的散文,就如同在夏日的中曾荷花淀中均穿游,处处是清新,让人的心灵也得到净化。
读父亲的诗,就如同在秋季的乡村小路上行走,处处是朴实的乡味,同时让你感到功不可没。
读父亲的小说,就闲谈如倾听一个长者嬉笑怒骂,通俗的言语中得知你许多哲理。
女儿爱父亲,同时也爱读父亲的作品,不论是否成书、成册,它都群策群力着父亲的心血。
父亲是一个很重情感的人,但不善表达,尤其对我们姐弟三人。
在我的记忆中,5岁以前对父亲早先几乎没有太深的印象,因为那时,父亲一年在家即约的时间不过二十天左右,但父亲却能说出那么多我幼儿时的哥哥趣闻。
随着年龄增长,我越来越倍感父爱如山,当我懂得去爱父亲时,他却走了,留给我许许多多难过的悔恨和心痛。
回忆老父亲文章
回忆老父亲文章父亲走了,在很多年以前那个流火的夏季,在我们痛心疾首的伤心里,永远地走向了那个鲜为人知的世界,留给我的是无限的伤痛以及无尽的哀思……父亲走的那一刻,是迄今为止我唯一所经历的一次生离死别,那一刻,刻骨铭心!那一刻教我尝到了人生第一次失去亲人的痛彻心扉!“清明时节雨纷纷”,又是一年的清明节,我站在父亲的坟头,泪水与雨水模糊了我的双眼……风中摇曳的清明花勾起我对父亲无限的思念!听母亲说父亲的童年是在凄风苦雨中度过的:父亲在家排行老二,出生于现在的城关镇西门口,由于家境贫寒,他不得不在六岁的时候给人家放羊,山林之中野兽出没父亲瘦弱的身体险些葬身狼腹。
无可奈何的爷爷叹息着将父亲过继给叶塘村的爷爷,所幸的是叶塘村的爷爷一生未曾生育视父亲如同己出并倾其所有将他抚养、供他读书。
曾几何时,在上学的途中被野狗咬伤,一路泪水回家。
这一伤疤也正是父亲锲而不舍、奋发向上的印记。
风风雨雨蹒跚走来,少年的父亲终于不负众望并于1952年考入了当时名噪一时的黄冈中等师范学校。
两年后学业期满分配到罗田县山区教书,那一年父亲22岁。
颠沛流离的生活也就从这一刻起伴随父亲的一生。
16年他辗转罗田山区的每一个角落,把一生中最美好的年华献给了大山、献给了罗田的教育事业!“”期间,父亲多少也受到一些牵连,1970年他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那一年我刚好出生,那一年父亲38岁!听母亲说,他的脸上一点也没有中年得子的兴奋。
回家以后,一切将从头开始。
父亲被分配到大庙山区学校加强“学习”,接受“教育”,并把最繁重的教学任务交给他,没有怨言只有坚强。
1972年和1973的春节,父亲虽然与我们近在咫尺却未能回家过年,学校把寒假护校的任务交给了他。
孤单与寂寞成了父亲除夕之夜难以下咽的大餐!每每想起此事,我泪洒一地!多年以后,我戏笑父亲:爸爸,你这一生与大山有剪不断的情结!在我的记忆中,父亲是严肃的,他不苟言笑,但他却非常疼爱我。
记得那时父亲是每周回家一次,一到周六下午,我就静静地坐在路旁的草地上等待父亲回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9
2016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
周年,是抗大建校80周年,也正好
是我们亲爱的父亲、开国中将刘忠诞辰110周年。
父亲已经离开我们整整14年了,但他的音容笑貌一直在我们身边,好像他并没有走远,只是静静地微笑着看着我们。
忠孝难两全
我们常听到有人说:“成功人士大都是孝子。
”我的父亲就是一个孝子。
2004年秋,我前往四川省雅安市追寻父亲战斗和工作过的足迹,希望收集他当年任西康省军区司令员、六十二军军长时的故事,结果意外地在雅安军分区干休所见到了父亲当年的警卫员李永
海叔叔。
他告诉我:因父亲自1932年打福建漳州时路过家门,已经
18年没有家里的消息了。
1950年,
他奉命前往我们老家福建省上杭县才溪乡寻找我的奶奶。
当地区公所派人陪同李叔叔刚走到才溪村口,恰恰遇到正在讨饭的奶奶林连秀。
奶奶万万没有想到自己的独子还活着,而且还当了司令、军长,当场就晕倒在土路上……
父亲1906年阴历八月十五(中秋节)出生在福建省上杭县才溪乡一个穷苦农民的家里,取名刘永灿,小名太平,是个独生子。
家中祖祖辈辈忠厚善良。
父亲小时候家贫,7至9岁时在伯父、舅父资助下仅读了3年的私塾。
父亲5岁那年,因祖爷爷病故,无钱安葬,家里
把仅有的半亩秧田典当给了地主。
不久,爷爷又得了重病,家里一贫如洗。
奶奶只好每日上山砍柴去换点吃的,父亲也常随奶奶挖野菜充饥。
为了生活,12岁的他开始学做泥瓦
匠,被工头打骂
是家常便饭,受尽了欺压和屈辱,奶奶每每见到瘦骨嶙峋的儿子都心如刀绞。
1927年,南昌起义部队来到
才溪乡,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在才溪乡展开了。
父亲要参加农民协会,奶奶听到后很支持,说:“儿子加入农民协会是要为穷人办事。
”后来,父亲成为才溪乡农民武装暴动的领导人之一。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被迫离开闽西根据地长征,还乡团卷土重来残酷地迫害红军亲属,奶奶一家吃尽了苦头……
解放后,父亲曾多次接奶奶到雅安、南京和北京生活,希望多尽孝心。
无论白天工作再忙,每次下班回来,父亲都会到奶奶的屋里坐坐,陪她老人家说说话。
后来,奶奶因为不习惯城市生活最终还是回到了老家,父亲总是在百忙中每月写信、寄生活费给奶奶。
1963年9月,父亲接到来自福建的急电,告知奶奶病危。
经批准,父亲心急火燎地回到才溪。
奶奶一见到父亲,病情竟有了好转。
由于北京的工作忙,过了两天,父亲只能含泪告别了奶奶,可刚回到北京就接到奶奶过世了的电话。
此时父亲已无法再返回老家,只能向着南方鞠了几个
1951年,刘忠和母亲在南京中山陵。
○刘蒨(北京)
永远的怀念
———回忆父亲刘忠
19
2016·
9
躬。
他含泪告诉我们:“你们的奶奶是个伟大的女性,她把独子贡献给了革命。
我是牢记母亲‘国难当头、匹夫有责’的训导,坚定不移地为革命奋斗终生的。
”之后逢年过节,父亲常常和我们讲起奶奶的故事。
1979年,父亲离休后,几乎每
年都要回福建老家看望乡亲们,给奶奶扫墓......
父子情深
在我搜集整理父亲的资料时,父亲捐赠给福建省闽西革命历史博物馆的“抗大笔记本”引起了我浓厚的兴趣,于是我向博物馆要来了复印件。
笔记本里有父亲在抗大听毛主席授课时的笔记,有听康生传达中央文件的记录,还有他听课时绘制的5次反“围剿”的战役示意图等等。
但笔记本的首页上自右向左竖式写下的几行字让我尤为关注。
由于字迹已不那么清晰,我拿来放大镜仔细观看。
那是父亲写下的在战争年代没有活下来的我的那些哥哥姐姐们的名字和生卒日期:“正安生于一九三八年(戊寅年)五月八日,没于四一年十月二十八……在砖壁野战医院;兴安生于三九年八月(庚子日),青漳生于四二年(辛巳年)一月十五日,是第三个孩子,青安生于四四年(甲申年)三月十七日……”
在我的记忆里,几乎很少听到父母谈论关于战争年代出生的哥哥姐姐们的故事。
我只知道爸爸妈妈共生育了11个孩子,在战争年代失去了5个。
天下的父母哪有不疼爱自己孩子的,他们不说是因为会太难过,但父亲从没有忘记战争年代失去的孩子们。
在家里的老相册里,父亲在几张发黄的老照片的正面,
清晰地标注了我哥哥姐姐们的名字和拍照时间。
在南征北战中,父亲一直把那些照片带在身边,可见父亲对他们的爱很深很深……
战争年代,行军打仗,缺吃少穿,又缺医少药,生存条件极差,尽管如此,我的父母还经常帮助战友们抚养孩子。
1941年,时任抗三团会计的甄子明、李金雪夫妇奉命去华中工作,可他们刚出生的儿子甄怀志无人照看,很是焦急。
父母亲知道后,主动承担了甄怀志的养育责任,说:“都是革命后代。
”他们节衣缩食用自己的津贴为怀志买衣添食,而自己的长子刘正安却因营养不良而夭折。
父亲对我们这几个解放后出生的孩子也有他独特的教育方式,笔写(写回忆录)、言传(讲革命故事)、身教(以身作则)是他对我们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三部曲”。
只要有机会,他总是带上儿孙回老家才溪,亲自为儿孙们讲解才溪人民的革命斗争史,还要在才溪乡著名的“列宁堂”前合影。
幸存者
在整理父亲的遗物时,我还发现了十几盘录音带,都是父亲当年写回忆录时录的音,内容是关于长征的、抗大的、上党战役的、军队院校的回忆……
1979年,73岁的父亲正式离
休。
虽然赋闲在家,他却总想着该给后辈留下些什么。
经过认真思考,他下决心写回忆录。
他说:“这才是应该留下的革命遗产啊!”只要他决定去做的事,不成功绝不回头。
从此,父亲开始每天笔耕不辍,雷打不动地写起了回忆录。
1982年,与父亲相濡以沫几十
年的母亲病故,对父亲打击很大,已经戒了烟的父亲又开始吸烟,以此排遣对母亲的思念。
1983年1月,父亲患了肺癌,放疗、化疗接踵而来,父亲硬是通过治疗和气功锻炼闯了过来。
1985年中秋节,父亲突发脑溢血又在三〇一医院急诊手术,术后深昏迷整整16天,他以顽强的生命力再次从死神手中挣脱出来。
父亲身体刚刚恢复,就不顾家人的干预,继续写回忆录。
他说:“我是一个老党员,要活到老,工作到老。
生命不息,战斗不止。
回忆录没写完就没有完成党交给的任务。
”他给自己制定了作息时间,严格执行。
他保持心情舒畅,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终于战胜了肺癌,还被评为京津沪三市的“抗癌明星”。
在秘书的协助下,父亲终于完成了近20万字的回忆录《从闽西到京西》和《闪光的足迹》。
1955年9月,父亲被授予中
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88年又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
一级红星勋章。
在授衔之际,父亲想起了那些在战争年代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牺牲了的老战友、老部下,他写道:“我是一个幸存者,中国革命的胜利首先要归功于革命先烈和各战场流血牺牲的烈士。
”
父亲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是一个幸存者。
”作为一个幸存者,他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没有忘记为革命捐躯的战友。
他生命不息,战斗不止,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中国革命与人民军队的建设事业!(题图为刘忠将军88岁寿辰全家福)
(责任编辑:徐嘉)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