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源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正式版
危险源管理制度(6篇)
危险源管理制度(6篇)危险源管理制度(精选6篇)危险源管理制度篇1第一章:总则1、为贯彻国家《安全生产法》,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重大危险源的管理,杜绝重特大事故发生,确保公司安全生产局面的稳定,特制定本办法。
2、本规定所指重大危险源分为国家规定的重大危险源、公司规定的重大危险源。
国家规定的重大危险源指:长期或者临时生产、搬运、使用、或者储存危险品,且危险品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场所和设施,以及其它存在危险数量或超过临界量的场所和设施。
按照《重大危险源辩识》(gb__-20__)的规定,以及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安监管协调字[20__]56号文件规定,属于申报登记范围内的特种设备、设施、场所、危险品等。
公司规定的重大危险源指:除国家规定的危险源以外,可能造成重大人身伤亡和公司财产损失的其他特种设备、设施、场所、危险品等。
3、本规定适用于公司各生产单位和部门。
第二章:管理机构职责4、公司的安全管理职责1)组织全系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重大危险源管理的法律、法规及国家标准;2)制定公司重大危险源管理规定;3)建立健全公司重大危险源管理系统,严格划分范围,不断完善预测、预警、预案工作;4)部署、组织制定重大事故应急预案及开展演练,组织重大事故的应急救援;5)组织或参加重大危险源造成事故的调查和处理;6)对直接监督管理的重大危险源做到可控备案。
5、各生产单位的安全管理职责1)组织所属单位认真贯彻落实国家重大危险源管理的法律、法规和公司的规章制度;2)根据公司规定,利用公司重大危险源管理系统,督促所属车间、科室做好预测、预警、预案工作,建立重大危险源的档案登记、检测评估、监控管理,对存在的问题落实技术方案和资金,并限期整改;3)完善本单位重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定期开展演练,落实重大事故应急救援工作;4)协助或参加重大事故的调查和处理;5)重大危险源管理务必职责到人,完善规章制度,规范日常管理,对本单位的重大危险源做到可控在控。
安全生产危险源辨识管理制度(三篇)
安全生产危险源辨识管理制度一、制度目的为了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减少和防止事故的发生,提高企业的安全生产水平,制定本制度。
该制度旨在规范企业对于危险源辨识的管理,建立健全危险源辨识的工作机制和责任制度,确保危险源得到有效的识别、评估和控制。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企业内所有的生产设备、工作场所以及危险化学品等可能存在的危险源的辨识管理。
三、工作内容1. 危险源辨识企业应当组织专业人员对于各类危险源进行辨识,包括但不限于设备设施、工艺流程、物质材料、作业操作等。
辨识应当全面、细致,对存在的危险源进行清晰的描述和分类。
2. 危险源评估对于辨识出来的危险源,企业应当进行评估,确定其对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的危害程度,并按照评估结果对危险源进行分级。
3. 危险源控制根据危险源评估的结果,企业应当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对危险源进行控制和管理。
措施包括但不限于技术控制、管理控制和个体防护等。
4. 安全培训企业应当定期对员工进行安全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操作能力,使员工能够正确使用控制措施,避免事故的发生。
5. 监督检查企业应当建立相应的监督检查机制,确保危险源的辨识和控制工作得到有效落实。
监督检查可以由专门的安全生产管理部门或委派的安全专责人进行。
四、责任制度1. 企业负责人应当对安全生产工作负总责,确保危险源辨识工作的开展和落实。
2. 安全生产管理部门负责协助企业负责人对危险源辨识工作进行组织和管理。
3. 相关部门和岗位负责人应当按照职责进行危险源的辨识、评估和控制工作。
4. 所有员工都有安全生产责任,应当加强安全意识, 积极参与危险源辨识工作,并按照规定正确使用控制措施。
五、违反制度的处理对于违反本制度的行为,将依照相关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进行处理,包括但不限于责令改正、停产整顿、停职检查、降职或辞退等。
同时,如造成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还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六、制度的修订和宣传对于本制度,企业应当定期进行修订,保持与实际工作的一致,并在企业内进行宣传,确保员工了解和遵守相关规定。
危险源安全管理制度
危险源安全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做好危险源的安全管理,保障员工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提高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防范能力,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公司生产经营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公司生产经营中存在的各类危险源,包括但不限于电气设备、机械设备、化学品、锅炉压力容器、危险化学品、高空作业、动火作业、施工作业等。
第三条公司负责危险源的管理工作,安全生产部门负责具体的管理执行工作。
第四条危险源管理应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危险源的排查、评估、控制和监测。
第五条员工必须严格遵守危险源管理制度,严禁违章操作,违反制度将受到相应的处罚。
第六条公司应当定期对危险源安全管理制度进行检查和评估,确保制度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第二章危险源排查与评估第七条公司应当对全公司的危险源进行定期的排查和评估,确保每一项危险源都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和管理。
第八条危险源排查应该包括设备设施的检查、有关人员的询问和实地考察等环节,确保对危险源的掌握全面、深入。
第九条危险源的评估应当根据相关的安全标准和规范,对危险源的风险和危害性进行量化的评估,并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
第十条危险源排查和评估应当建立台账,对每一项危险源的情况进行详细的记录和归档,并定期进行更新和整理。
第三章危险源控制与管理第十一条公司应当根据危险源的特点和风险程度,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确保危险源得到有效的控制和管理。
第十二条危险源的控制措施包括但不限于技术控制、管理控制和个人防护措施,公司应当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考虑和实施。
第十三条公司应当对危险源进行分类管理,对于风险较大的危险源,应当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确保危险源能够得到有效的管控。
第十四条公司应当建立健全危险源的监测和预警机制,对于危险源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理。
第十五条公司应当建立完善的危险源事故应急预案,对于危险源可能引发的事故做到紧急处理、迅速应对,最大程度地减少事故的损失。
危险源管理制度(全新经典版)
危险源管理制度第一条为了加强安全生产管理,推进危险源识别、评价及监督管理,提高对事故的防范能力和对重大危险源的控制力,有效防范重特大事故的发生, 消除事故苗头,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术语和定义(1)危险源:可能导致人身伤害、疾病的根源、状态、行为或其组合;(2)重大危险源:是指长期地或临时地生产、加工、搬运、使用或贮存危险物质,且危险物质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3)危险源辨识:识别危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4)风险:某一特定危险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组合;(5)风险评价:评估风险大小以及确定风险是否可容许的全过程。
第三条公司总经理负责危险源识别与风险评价的领导工作,并对确定的重大危险源审核批准。
第四条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负责排查、识别所辖范围内的危险源并实施管理,各相关部门协助配合。
第五条危险源辨识方法(1)危险源的识别采用现场排查法,由安全检查人员同其他相关人员在现场进行识别、观察;(2)风险等级及判定准则采用LECD评估办法。
第六条危险源分类危险源的分类按以下两种方式进行分类辨识:(一)按起因物、引起事故的先后的诱导性原因、致害物、伤害方式等,结合公司实际,将危险源分为十四大类:(1)物体打击;(2)车辆伤害;(3)机械伤害;(4)起重伤害;(5)触电;(6)淹溺;(7)灼烫;(8)火灾;(9)高处坠落;(10)坍塌;(11)化学性爆炸;(12)物理性爆炸;(13)中毒和窒息;(14)其它伤害等。
(二)按事故的直接原因分类时,将危险源分为六大类:(1)物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2)化学性危险和有害因素;(3)生物性危险和有害因素;(4)心理、生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5)行为性危险和有害因素;(6)其它危险和有害因素。
第七条危险源评估:(1)根据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分为四级。
I级危险源:事故发生潜在危险性较大、机率高、难以控制、后果严重,一旦发生事故,将会造成人员伤亡或主系统损坏,引起重大恶性设备事故或特大火灾等事故的危险岗位、作业场所。
危险源安全生产管理制度(2篇)
危险源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是指企业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一套科学、健全的危险源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用于管理和控制企业内存在的各种危险源,并有效预防和减少事故和灾害的发生。
危险源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危险源辨识与评估:对企业内存在的各种危险源进行辨识和评估,分析其可能带来的危害和影响。
2. 风险管控措施:根据危险源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风险管控措施,包括控制措施、应急预案、培训教育等。
3. 安全设施与设备:对企业内的安全设施与设备进行规范管理,确保其正常运行和有效使用。
4. 隐患排查与整改:定期进行隐患排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危险源的控制和消除。
5. 培训与教育:组织员工参加安全生产培训和教育,提高其安全意识和技能。
6. 事故调查与处理:对事故进行调查,分析事故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7. 监督检查与评估:建立监督检查制度,定期对危险源安全生产管理进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通过建立健全危险源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可以提高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减少事故和灾害的发生,保障员工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同时,也有助于提升企业形象和竞争力。
危险源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危险源安全生产管理,保障员工的安全健康,确保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企业所有的危险源安全生产活动,包括但不限于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危险物质管理、作业活动、设备维护等。
第三条本制度的宗旨是:保护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预防事故的发生,减少事故的损失,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第四条企业要建立健全危险源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明确危险源的识别、评估、控制、监测和应急预案等工作要求。
第五条企业应加强危险源的管理,设立专门的工作岗位和责任人,确保任务的完成,承担相应的责任。
第六条企业应加强危险源的培训和教育工作,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技能水平,增强员工对危险源的辨识能力。
危险源管理规章制度
危险源管理规章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危险源管理工作,确保生产安全、保障员工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危险源管理规章制度适用于本单位所有生产经营活动。
第三条单位领导要高度重视危险源管理工作,督促全体员工严格遵守本规章制度。
第四条危险源管理工作要与全员安全教育培训相结合,加强员工对危险源的认识,降低事故风险。
第五条本规章制度由单位主管部门负责解释和执行。
第六条单位各部门要设立专门的危险源管理小组,明确责任和任务,加强协作配合。
第七条员工有权利对危险源管理工作提出建议和意见,单位要认真对待并及时改进。
第二章危险源管理目标第八条单位要确定明确的危险源管理目标,并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和措施。
第九条危险源管理目标要与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相结合,确保不影响正常生产。
第十条危险源管理目标要具体、可操作,能够量化,并要求各部门按照阶段性目标进行实施。
第十一条单位要根据实际情况,定期对危险源管理目标进行评估和调整,确保持续改进。
第三章危险源管理责任第十二条单位领导要承担危险源管理的主要责任,对危险源的产生和控制负总责。
第十三条各部门主管要根据工作职责,具体落实危险源管理责任,并向单位领导汇报工作情况。
第十四条危险源管理小组成员要积极参与危险源管理工作,认真履行责任,确保危险源得到有效管控。
第十五条员工要提高安全意识,主动遵守危险源管理规定,勇于发现和报告可能存在的危险源。
第十六条单位要建立健全激励和惩罚机制,对认真履行危险源管理责任的单位领导和员工给予奖励,对违反规定的人员进行处理。
第四章危险源管理流程第十七条危险源管理流程包括危险源排查、风险评估、风险控制和监测评估四个阶段。
第十八条单位要按照《安全生产法》和相关标准要求,组织开展危险源排查工作,确保全面查找到可能存在的危险源。
第十九条单位要对查找到的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估,确定危险源的等级和危害程度,为后续的风险控制提供依据。
第二十条单位要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确保危险源得到有效控制。
危险源安全管理制度
危险源安全管理制度危险源安全管理制度「篇一」第一条定期开展危险源普查。
采油厂、井区、班站每月开展一次危险源辨识工作,并按照危险源级别划分,积极组织风险削减。
1、一、二级危险源,及时上报HSE办公室及相关科室。
2、三级危险源,由井区负责人为风险削减第一责任人,组织实施风险削减;四级危险源,班站长为风险削减第一责任人,组织实施风险削减。
第二条对重大危险源应当登记建档,进行定期检测、评估、监控,并制定应急预案,告知从业人员和周围民众在紧急情况下应采取的应急措施。
重大以上危险源的应急预案要在当地政府主管部门备案。
第三条重大危险源实行分级管理并实行领导干部承包制度。
第四条采油厂、井区建立《危险源立案销案台帐》,班组建立《危险源辨识台帐》,记录班组、井区辨识出的各类危险源及削减情况,并每月向HSE办公室上报一次。
第五条基层骨干和全体员工都有参与危险源管理、辨识、评价、削减的责任和义务。
井区负责人、班站长负责组织制定纠正措施实施风险削减;基层安全管理干部负责危险源辨识、事故隐患查找及风险削减措施落实情况的监督;岗位员工负责对在生产过程中出现或存在的事故隐患进行初步判断,对能力所及的应进行削减或控制。
第六条由安全管理干部负责,应及时组织全区员工的HSE知识培训,提高全员综合素质,杜绝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章操作等人为风险。
第七条对暂时不具备削减条件的危险源,应向HSE办公室提出临时性防范措施意见,经HSE办公室同意后,指派专人负责监督、落实防范措施的执行情况,待条件成熟后,进行风险削减。
第八条削减措施完成后,将完成情况上报HSE办公室,由HSE办公室负责组织验收。
第九条1、对上级有关部门辨识出的各类事故隐患,在规定期限内未整改或整改不及时的,纳入井区月度HSE考核,与奖金挂勾。
2、整改完毕而不及时上报的,可认为未及时整改,也将纳入井区的月度HSE 考核。
危险源安全管理制度「篇二」1目的和范围1.1目的通过对本公司重大危险源的辨识和管理,为预防重大事故的发生,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安全生产危险源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公司安全生产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生产过程中的危险源,保障员工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公司所有生产、经营、管理活动,涉及公司各部门、各岗位。
第三条本制度旨在建立危险源辨识、评估、控制、监控和应急处理的完整体系,确保公司安全生产持续稳定。
第二章危险源辨识与评估第四条公司应建立健全危险源辨识制度,明确辨识范围、方法和要求。
第五条危险源辨识应包括以下内容:(一)设备设施:包括生产设备、辅助设施、电气设施等可能产生危险的因素。
(二)物料:包括原料、中间产品、产品等可能产生危险的因素。
(三)作业环境:包括温度、湿度、噪声、振动等可能产生危险的因素。
(四)人员行为:包括违规操作、违章指挥等可能产生危险的因素。
第六条危险源辨识方法:(一)现场观察法:通过现场检查、巡视等方式,发现潜在的危险源。
(二)询问法:通过询问员工、了解生产过程,发现潜在的危险源。
(三)查阅资料法: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发现潜在的危险源。
(四)专家评审法:邀请有关专家对潜在的危险源进行评审。
第七条危险源评估:(一)评估内容:包括危险源的可能性、危害程度、暴露频率等。
(二)评估方法:采用风险矩阵法、安全检查表法等。
第三章危险源控制与监控第八条根据危险源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包括:(一)工程技术措施:如改进设备设施、改善作业环境等。
(二)管理措施:如制定操作规程、加强培训教育等。
(三)个体防护措施:如佩戴防护用品、设置安全警示标志等。
第九条危险源监控:(一)监控内容:包括危险源控制措施执行情况、危险源变化情况等。
(二)监控方法:通过现场检查、巡查、定期评估等方式进行。
第十条发现危险源控制措施失效或危险源发生变化时,应立即采取措施予以纠正。
第四章应急处理第十一条建立健全应急预案,明确应急组织机构、职责、程序和措施。
第十二条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员工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危险源的管理制度(精选5篇)
危险源的管理制度(精选5篇)1.危险源的管理制度第1篇1、目的:为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消除事故隐患,规范公司安全生产管理,特制定本制度。
2、使用范围:公司生产区。
3、职责:3.1总经理负责领导重大危险源管理工作,负责领导重大危险源事故应急救援工作。
3.2分管副总协助总经理进行重大危险源管理,在总经理不在时履行总经理对重大危险源管理职责。
3.3综合管理部负责组织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度、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编制工作,并组织重大危险源的识别、评价、监督、档案管理等。
3.4各生产单位对重大危险源实施管理,并对管理结果负责。
4、重大危险源的识别和评价:4.1综合管理部组织相关人员组成评价小组,依据《重大危险源辩识》对公司生产现场和储存设施进行评价,确定重大危险源。
4.2重大危险源管理:4.2.1配备灭火器等必须的消防器材和设施,所有器材和设施要完好。
4.2.2配备监视设备,实施全天候监视。
4.2.3制定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每半年不少于一次演练,并不断完善。
4.2.4公司、所在厂每月一次进行专项综合检查,检查要有记录。
4.2.5生产班组必须按规定进行巡检,检查要有记录。
4.2.6所在厂安全员进行每周不少于一次的检查,检查要有记录。
4.2.7在重大危险源区域作业必须严格按照《工艺(操作)规程》、《安全技术规程》、《设备安全操作规程》、《消防安全制度》、《化学危险物品管理制度》、《作业许可证管理制度》进行,实施谁签字谁负责,谁作业谁负责。
4.2.8发现隐患,必须立即向厂和综合管理部报告,并及时进行整改。
4.2.9由综合管理部建立重大危险源档案,挡案类容包括:危险物质名称、数量、特性、管理人员、管理制度、评价报告、检测报告等。
2.危险源的管理制度第2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对公司重大危险源的管理、监控、预防事故发生,保障公司的安全生产,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公司范围内重大危险源的辨识、登记、检测、评价、监控、应急救援和监督检查等管理工作。
危险源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三篇)
危险源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确保危险源安全生产,保障员工安全,维护企业正常运营,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企业内所有涉及危险源的生产经营活动。
第三条企业应建立健全危险源管理制度,并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要求执行。
第四条负责危险源安全生产管理的部门应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和经验,且应定期接受培训。
第五条企业内所有员工都有义务遵守本制度,并积极参与危险源安全管理工作。
第六条企业应定期组织危险源安全生产管理情况的内部审核和外部评审。
第七条对违反本制度的人员,应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严重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第二章危险源识别与评估第八条企业应对危险源进行全面的识别和评估,并将结果记录在危险源台帐中。
第九条危险源识别和评估应包括人、机、料、法、环等方面,全面分析可能存在的危险。
第十条企业应根据危险源识别和评估的结果,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确保危险源不造成事故。
第十一条危险源台帐应详细记录危险源的名称、位置、性质、级别、风险等级等相关信息。
第十二条危险源台帐的更新应及时进行,新增的危险源也应及时加入。
第十三条危险源识别和评估结果应进行定期审核,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第三章危险源监测与预警第十四条企业应建立危险源监测系统,监测危险源可能导致的各类风险。
第十五条危险源监测系统应具备实时监测和数据分析功能,能够及时预警和预防事故。
第十六条企业应制定危险源监测方案,包括监测内容、监测频率、监测方法等。
第十七条企业应定期对危险源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估,及时发现隐患并采取措施。
第十八条企业应建立危险源预警机制,能够迅速响应和处置可能发生的事故。
第十九条危险源预警机制应明确责任分工,确保预警信息能够及时传达到相关人员。
第二十条企业应定期组织危险源预警演练,提高员工的应急处理能力。
第四章危险源防控措施第二十一条企业应根据危险源的风险等级,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并将其落实到岗位责任上。
第二十二条高风险等级的危险源应定期进行检测,确保其达到国家标准和要求。
危险源管理制度范本(4篇)
危险源管理制度范本一、制度目的为了保障员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保障企业的正常运作,以及促进安全生产,本单位制定了危险源管理制度,对危险源进行全面管理和控制,确保工作环境的安全性和健康性。
二、危险源管理的范围危险源管理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范畴:1、机械设备和电气设备2、化学物质和危险品3、高温、高压和高噪声等4、各类作业的危险源5、环境污染和辐射等三、危险源管理的职责与措施1、部门负责人或安全管理人员负责对本单位的危险源进行识别、评估和整改,并制订相应的管理措施。
2、员工必须参加危险源管理的培训,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和企业制度,具备识别和控制危险源的能力。
3、员工在作业前必须对危险源进行识别和评估,并按要求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4、危险源的管理和控制必须符合国家和地方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并遵守相关的标准和规范。
5、对于已经识别的危险源,应制订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并按照计划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
6、对于新引进的设备和新建的工程,必须进行安全评估和审批,并按要求做好相关的安全管理工作。
7、对于发生的事故和事故隐患,必须及时报告并进行调查,找出原因并采取措施防止再次发生。
四、管理制度的执行1、危险源管理制度由管理者负责推行和执行,并进行定期的评估和改进。
2、员工必须严格遵守危险源管理制度,认真履行自己的安全责任,不得故意违反制度,造成安全事故或事故隐患。
3、对于违反制度的员工,将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理,包括但不限于责令停工、罚款、调离岗位或解雇等处理。
五、附则本制度自制定之日起执行,并对以前制定的相关规章制度进行废止。
本制度的解释权归本单位所有。
以上是危险源管理制度的范文,制定和执行该制度可以帮助企业全面管理和控制危险源,确保员工的安全和健康,同时也符合国家安全生产的要求。
不同的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修改和完善。
危险源管理制度范本(2)危险源管理制度一、目的及范围为了保障员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避免事故的发生,提高工作环境的安全性,制定本危险源管理制度。
危险源管理制度范本3篇
危险源管理制度范本3篇为加强对危险源的有效管理,确保职工的安全使度和生产建设的顺利进行,需要制定并实施相应的管理制度。
店铺今天为你整理了危险源管理制度范本,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危险源管理制度范本篇一为了更好地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有效地控制作业场所和企业生产建设过程中物和环境发生事故的潜在危险因素,确保职工的安全使度和生产建设的顺利进行,参照(GB18218-20XX)《重大危险源点辨识标准》,特制订本办法。
1、公司各单位要对具有较大危险、危害因素的生产经营场所进行危险辨识,全面了解其危险性,制订防范措施。
2、公司对具有较大危险、危害因素的生产经营场所依据有关标准划分为A、B、C、D四级,实行分级管理。
3、具有较大危险、危害因素的生产经营场所要设置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标明名称、级别、危险性质、负责人等内容。
4、建立较大危险、危害因素的生产经营场所档案。
公司对A、B 级建立档案,各部、车间对A、B、C、D级建立档案。
5、公司对较大危险、危害因素的生产经营场所实施综合管理;各车间(部)对A、B、C、D级直接管理,班组、岗位做好所辖较大危险、危害因素的生产经营场所的管理。
6、存有A、B级较大危险、危害因素的生产经营场所的单位每月组织有关专业人员检查确认一次,对发现的安全隐患及时整改,并填写确认表归档,同时报安全部备案。
7、安全部牵头每半年组织有关专业人员对A、B级较大危险、危害因素的生产经营场所进行检查确认,并做好记录归档工作。
8、各单位制定A、B级危险、危害因素生产经营场所,各单位制订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对于C、D级危险、危害因素生产经营场所,各单位制订岗位应急措施。
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和岗位应急措施每年至少演练一次。
9、有关单位要加强员工安全教育,提高对较大危险、危害因素的生产经营场所的控制能力。
10、安全部每年组织各单位对公司较大危险、危害因素的生产经营场所进行一次全面地辨识,进行数量增减、级别调整。
危险源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危险源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一、总则为确保企业安全生产,保障员工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提高企业的综合安全管理水平,特制定本危险源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企业内所有危险源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
三、危险源辨识与评估1.企业应建立危险源管理档案,对所有的危险源进行全面辨识和评估。
2.危险源的辨识和评估应包括以下内容:(1)危险源的类型和数量。
(2)危险源的可能引发的事故类型和后果。
(3)危险源的位置和范围。
(4)危险源周边区域的人员、设施和环境特征。
四、危险源管控措施1.对于发现的危险源,应采取相应的管控措施进行控制。
控制措施应具体明确、可行性强,并且要定期评估和更新。
2.管控措施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工程控制:采用各种物理手段对危险源进行控制,如安装安全防护设备、改善生产工艺等。
(2)管理控制:通过建立规章制度、培训教育、岗位责任制等方式进行管理控制。
(3)个体防护:对于特定的危险源,应根据风险评估结果提供相应的个体防护装备。
五、应急管理1.企业应建立健全应急管理机制,明确各级应急管理岗位的职责和权限。
2.应急管理方案应包括:(1)事故调查与报告流程。
(2)应急救援组织体系和指挥系统。
(3)危险源事故应急预案和逃生避险预案。
(4)危险源事故应急演练和培训。
六、监督检查与评估1.相关部门应定期对危险源进行监督检查,并及时发现和纠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对于危险源进行绩效评估,可以采用内部评估和外部第三方评估相结合的方式。
七、违规处罚与责任追究对于违反危险源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人员,依法依规进行追责追究,并给予相应的处罚。
八、制度宣传与培训企业应定期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危险源安全生产管理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九、制度的修订与完善企业应定期对本制度进行修订与完善,以适应安全生产的变化和发展。
以上就是本企业危险源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希望通过该制度的全面实施,能够有效地改善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并确保员工和企业的安全。
安全生产危险源辨识管理制度(5篇)
安全生产危险源辨识管理制度1.管理职责____项目部安全保障体系小组建立符合本项目部实际状况的危险源辨识制度,负责指导检查各施工工地危险源辨识工作,并制定相关控制措施。
2.内容及要求2.1危险源辨识的主要范围危险源辨识覆盖企业生产活动、产品或服务活动的全过程,包括:1)作业地质及环境条件。
2)作业场所平面分布。
3)建(构)筑物。
4)采购服务过程。
5)作业设备、装置。
6)粉尘、毒物、噪声、振动、高温、低温等有害作业场所。
7)管理设施、事故应急抢救设施和辅助生产、生活卫生设施。
8)劳动组织、生理、心理因素、人机工程学因素等。
2.2危险源辨识条件2.2.1辨识时应充分考虑三种状态,即:1)正常态:指作业活动、系统或设备等按照其工作任务连续长时间进行工作的状态2)异常态:指作业活动、系统或设备周期性或临时性的进行工作的状态,如设备的开启、停止、维修等。
3)紧急态:指发生火灾、爆炸、人员伤亡等状态或其发生的临界状态。
2.2.2辨识时应充分考虑三种时态,即:1)过去:指作业活动、系统或设备等过去的安全控制状态及发生过的人身伤害事故2)现在:指作业活动、系统或设备等现在的安全控制状态。
3)将来:指作业活动发生变化、系统或设备等在发生改进、报废、退役等活动时产生的安全控制状态变化。
2.2.3六种能量逸散类型,即:动能、势能、电能、物理能、化学能、生物能。
2.2.4四种事故起因,即: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作业环境缺陷、管理缺陷。
2.3危险源辨识方法2.3.1进行危险源辨识所必须的知识和经验。
1)关于对象系统的详细知识,诸如系统的构造、系统的性能、系统的运行条件、系统中能量、物质和信息的流动情况等。
2)与系统设计、运行、维护等有关的知识、经验和各种标准、规范、规程等。
3)关于对象系统中的危险源及其危害方面的知识2.3.2危险源辨识方法可以粗略地分为对照法和系统安全分析法两大类:1)对照法。
与有关的标准、规范、规程或经验相对照来辨识危险源a安全检查表。
危险源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公司安全生产管理,预防和减少事故发生,保障员工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国家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结合公司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公司所有生产经营活动,包括但不限于生产、储存、运输、使用、销售等活动。
第三条公司安全生产工作遵循“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坚持“以人为本、依法治企”的原则。
第二章危险源辨识与评估第四条公司应建立健全危险源辨识与评估体系,定期对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危险源进行辨识、评估和监控。
第五条危险源辨识应包括以下内容:1. 物理性危险源:如高温、高压、腐蚀、振动、噪声、粉尘、有害气体等;2. 化学性危险源:如易燃、易爆、有毒、有害化学品等;3. 生物性危险源:如生物性病原体、生物毒素等;4. 电气性危险源:如高压电、低压电、静电等;5. 机械性危险源:如旋转机械、切割机械、压力机械等;6. 人为性危险源:如操作失误、设备故障、管理缺陷等。
第六条危险源评估应依据以下原则:1. 危险性:评估危险源可能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程度;2. 风险性:评估危险源可能引发事故的概率和事故严重程度;3. 可控性:评估危险源控制措施的可行性、有效性。
第三章危险源控制与管理第七条公司应制定危险源控制措施,确保危险源得到有效控制。
第八条危险源控制措施包括:1. 物理防护:如设置防护栏、隔离设施、警示标志等;2. 技术防护:如采用安全装置、自动控制系统等;3. 人员防护:如穿戴防护用品、进行安全培训等;4. 管理防护:如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加强现场管理等。
第九条公司应建立危险源管理档案,包括危险源辨识、评估、控制措施、事故处理等信息。
第十条公司应定期对危险源控制措施进行检查、维护和更新,确保其有效性。
第四章事故报告与处理第十一条发生事故或险情时,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事故扩大。
第十二条事故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1. 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2. 事故涉及的人员、财产损失;3. 事故处理措施及效果。
危险源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范文(三篇)
危险源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范文一、目的为了保障员工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有效预防和控制危险源,提高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特制定本《危险源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各个部门、工厂、办事处及子公司的所有人员,包括员工、管理人员、从业人员等。
三、定义危险源:指具有一定危害性、潜在引起人身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污染的物质、设备、环境或作业过程等。
四、责任与义务1. 公司领导应高度重视危险源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确定负责危险源安全生产管理的责任部门,并明确相应的职责;2. 危险源安全负责人应负责制定危险源管理计划、制度及相关操作规程,并组织实施和监督执行;3. 各部门负责人应积极配合危险源安全负责人的工作,组织部门内的危险源识别、评估、控制和监测工作,并对本部门的危险源安全生产工作负责;4. 员工应按照相关制度和要求履行安全生产责任,配合进行危险源的识别、评估和控制,并积极参与相关培训。
五、危险源管理流程1. 危险源识别a. 各部门应按照公司制定的危险源识别方法和标准,对本部门的各类危险源进行识别和归类;b. 危险源识别应综合考虑设备、物质、环境和作业过程等方面的风险因素;c. 危险源识别结果应及时上报危险源安全负责人,以便进行后续的评估和控制。
2. 危险源评估a. 根据危险源的识别结果,采用合理的评估方法,对危险源的危害程度、可能性和频率进行评估;b. 危险源评估结果应包括危害等级、可能的原因和影响后果等内容;c. 危险源评估应定期进行,对发生重大变化的危险源需要重新进行评估。
3. 危险源控制a. 根据危险源评估结果,制定危险源控制措施和应急预案,明确责任人和具体操作步骤;b. 危险源控制措施应包括工程控制、技术控制、管理控制和个人防护等方面的要求;c. 危险源控制措施的执行应指定专人负责,并定期进行检查和评估。
4. 危险源监测a. 根据危险源的特点和要求,制定相应的监测计划和方法,对危险源进行实时监测和定期检查;b. 危险源监测应包括设备巡检、环境监测和人员健康监护等方面的内容;c. 监测结果应及时记录、整理和上报,以便进行分析和控制。
生产作业场所危险源安全管理制度
生产作业场所危险源安全管理制度一、总则为规范生产作业场所的危险源安全管理,保障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提高企业的生产安全水平,制定本制度。
本制度适用于本企业的生产作业场所,并应当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相一致。
二、职责和分工1.企业负责人负责危险源安全的组织和实施工作,确保危险源安全管理制度的有效实施。
2.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负责危险源的识别、评价和控制,组织危险源安全监督,推动危险源安全管理工作的落实。
3.生产作业人员严格遵守危险源安全管理制度,配合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做好危险源安全管理工作。
三、危险源的识别和评价1.危险源的识别2.危险源的评价将识别出的危险源进行分析和评价,确定其对员工安全的危害程度和可能导致的事故发生概率,为危险源的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四、危险源的控制1.技术措施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减少或消除危险源的产生,并优化生产工艺,提高生产安全水平。
2.组织措施建立健全安全责任制度,明确工作岗位的安全责任,加强培训和教育,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素质。
3.管理措施建立完善的危险源管理制度,包括危险源的登记、标识、监控、检查等,确保危险源得到有效的管理和控制。
五、应急管理六、监督检查和违法处罚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定期进行危险源的监督检查,对于发现的问题和隐患,要及时进行整改,并对整改情况进行跟踪检查。
对于违反危险源安全管理制度的行为,应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企业规定进行处罚。
七、安全宣传和教育八、制度的执行和评估1.制度的执行企业负责人要亲自带头,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要全程参与,确保危险源安全管理制度的有效执行。
2.制度的评估定期对危险源安全管理制度进行评估,包括制度的实施情况和效果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进行调整和完善。
以上是本企业生产作业场所危险源安全管理制度的内容,对其的实施要力求科学合理,确保危险源得到有效的控制,保障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
危险源管理的规章制度
危险源管理的规章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确保生产经营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安全顺利进行,保障人身和财产安全,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单位具体情况,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制定并执行危险源管理规章制度,强化危险源管控,防范事故风险,实现安全生产。
第三条危险源管理规章制度适用于该单位内所有生产经营活动,所有员工都应当遵守本规章制度。
第四条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完善危险源管理责任制,明确各级领导、各部门和员工的危险源管理职责和任务分工。
第五条危险源管理规章制度应当定期进行评估和检查,随着生产经营活动的变化进行及时更新和调整。
第二章危险源管理的基本要求第一条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危险源台账,对危险源进行分类、等级评定和管控措施的制定,并加强隐患排查和整改。
第二条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对危险源进行有效管控,制定危险源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做好相关人员的培训和演练工作。
第三条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加强对员工的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第四条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完善的检查制度,进行定期巡查和检查,确保危险源的有效管控。
第五条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事故应急预案,明确应急组织机构和工作程序,提高应急处置效率。
第三章危险源管控的措施第一条对于潜在危险源,生产经营单位应当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消除安全隐患。
第二条对于已经存在的危险源,生产经营单位应当进行风险评估,制定相应的管控措施,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第三条生产经营单位应当进行常规安全检查和隐患排查,及时整改隐患,确保危险源的管控措施得到有效实施。
第四条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和健全安全生产责任追究机制,对于未能按照要求执行危险源管理规章制度和管控措施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追责。
第四章危险源管理的监督与评估第一条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定期开展危险源管理情况的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纠正。
第二条生产经营单位应当严格执行相关规章制度,禁止违规操作和违反规定的行为。
第三条对于发现的违规行为和安全隐患,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及时整改,确保安全生产。
危险源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模版
危险源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模版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确保企业生产经营安全,防范和控制危险源,保障员工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和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危险源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单位所有部门和岗位,对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危险源的辨识、评价、控制以及安全责任的划分和管理,均做出具体规定。
第三条危险源管理工作的目标是预防事故发生,降低生产作业过程中的风险并保障员工人身安全。
其中,对于重大危险源,需制订详细的管理措施和应急预案。
第四条所有员工必须严格遵守本制度及有关文件规定,切实履行自己的安全生产责任,积极参与危险源的管理工作。
第二章危险源的辨识和评价第五条企业应建立健全危险源清单,明确列出所有存在的危险源及其数量、位置和厂区分布情况。
第六条危险源的评价应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定期的评估和检查,并制定相关控制措施。
第七条危险源评价主要考虑以下因素:危险源的性质、规模和位置;周围环境的情况;可能导致的事故类型和后果;安全防护设施的完善程度;员工对危险源的知识掌握。
第八条对于重大危险源,企业应委托专业、合格的机构进行评估,并按照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第三章危险源的控制和管理第九条危险源的控制应按照“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采取技术控制、管理控制和应急控制相结合的措施。
第十条技术控制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对危险源进行改造、优化或替换;采用先进的安全设备和防护装备;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维护。
第十一条管理控制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建立完善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制定应急预案和应急演练计划;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和教育。
第十二条应急控制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建立健全应急预案;配备足够的应急设施和器材;定期组织应急演练。
第十三条对于危险源的控制措施,企业应进行定期的检查和验收,并及时修复和更新。
第四章安全责任的划分和管理第十四条企业应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明确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安全责任和任务。
危险源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不安全源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一、总则1.为确保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安全,保障员工生命和资产安全,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并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订立本《不安全源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以下简称“本制度”)。
2.本制度适用于本公司全部生产经营活动中可能存在的不安全源,包含但不限于化学品、机械设备、高温、高压、高空等不安全源的管理。
3.本制度的宗旨是防备为主、综合整治、科学管理、安全可连续,确保企业生产安全稳定和员工身心健康。
二、不安全源辨识与管理1.生产部门应进行全面的不安全源辨识,包含对企业生产过程、设备设施、作业方式等方面的不安全源进行认定和分析,并形成相应的不安全源清单、不安全性评估报告。
2.不安全源清单应涵盖各部门、各岗位的不安全源情况,并依据不安全源的程度进行分类、标识、归档。
清单内容应定期更新,并向相关部门和员工公示。
3.不安全性评估报告应包含不安全源辨识结果、不安全源的具体情况、可能导致的事故后果、风险评估及掌控措施等内容,并定期进行复查,确保评估的准确性和实效性。
4.相关部门负责对不安全源进行分类管理,明确其责任和权限,并建立完善的不安全源管理制度。
三、不安全源掌控与防备1.不安全源掌控是本公司安全生产的核心工作,各部门应依照不安全源评估报告的要求,订立相应的掌控措施和防备措施,并确保其有效实施。
2.掌控措施包含但不限于机械设备的维护保养、定期巡检和修理、设备的安全保护装置的完好性等;化学品的储存、使用和处理掌控措施;高温、高压、高空等作业的安全操作掌控措施等。
3.防备措施包含但不限于安全教育培训、岗位操作规程的订立和执行、员工个人防护用品的配备和使用、事故应急预案的订立和演练等。
4.相关部门应连续对不安全源的掌控和防备措施进行检查、复查和评估,并及时提出改进看法和措施,确保措施的有效性。
四、事故应急管理1.本公司应建立完善的事故应急预案,包含事故报告流程、应急救援措施、事故调查和处理程序等,并做好应急资源的储备和管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hrough the joint creation of clear rules, the establishment of common values, strengthen the code of conduct in individual learning, realize the value contribution to the organization.危险源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正式版
危险源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正式版
下载提示:此管理制度资料适用于通过共同创造,促进集体发展的明文规则,建立共同的价值观、培养团队精神、加强个人学习方面的行为准则,实现对自我,对组织的价值贡献。
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后使用。
一、危险源(点)的确定与分级
1、危险源(点)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作业区域内潜伏着较大危险性的岗位、场所,这些地方事故频率高,会导致人身伤亡、火灾爆炸或设备机械损坏等事故,是安全生产重点控制管理部位。
2、对危险源(点)要根据单位安全生产实际情况,按照危险程度对危险源(点)分等级实施重点控制管理。
① 一级危险源(点):事故发生频率高,一旦发生事故将会造成重大人身伤亡事故、重大设备事故、重大火灾事故的危
险岗位、场所等。
② 二级危险源(点):事故发生频率较高或容易导致重伤、残废、多人伤害事故的危险岗位、场所等。
③ 三级危险源(点):不会导致重伤以上的事故、重大设备、重大火灾事故的发生,但事故较常发生或有较大可能会发生事故的岗位、场所等。
④ 四级危险源(点):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有可能发生一般伤害事故的岗位、场所等。
对危险源(点),单位根据生产特点、工艺流程、设备状况,分别进行定级、设标、建档、控制。
二、危险源(点)的管理
1、危险源(点)的划定依据
(1)有爆炸、发生火灾危险场所;
(2)有灼烫危险场所;
(3)有坍塌、压埋、坠落危险场所;
(4)有触电伤害危险场所;
(5)有腐蚀、放射、中毒、窒息危险场所;
(6)有落物、崩溅伤人场所;
(7)有被机具绞、碾、挂、割、压、刮、挤、撞等危险场所;
(8)有被物体碰、夹场所;
(9)有被绊倒危险场所;
(10)其它容易致人受到伤害场所。
2、危险源(点)的控制要求
(1)存在三级以上危险源(点)的单
位应列出潜在危险因素和可能造成的事故,制定预防对策措施。
(2)危险源(点)具体责任人,是该点作业的操作者及班组长、班组安全员。
(3)各级危险源(点)所属班组和责任人,应按管理标准要求,进行日常检查,保障安全生产。
(4)单位对一、二级危险源(点)作业人员,要经常进行安全教育和考核,合格者方可上岗。
(5)各级危险源(点),由规定的检查单位定期检查,并做好检查记录。
3、危险源(点)的申报
危险源(点)由各有关单位确定分级、逐级落实管理。
危险源(点)潜在危险程度增加或减轻时,按分级管理的原则申报变更等级。
同时由单位改变该危险源(点)的管理措施。
由于工艺的改变,新增作业机械、设备、岗位,出现新的危险源(点),各单位应及时确定,按规定列入控制。
(三)危险源(点)检查与控制
一级危险源(点)由单位主管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参加定期检查和评价。
直属、基层单位、班组要逐级落实管理措施和责任人。
二级危险源(点)由直属单位负责,组织有关人员及安全员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价。
基层单位、班组要逐级落实管理措施
和责任人。
三级危险源(点)由危险源所在单位主管领导及专(兼)职安全员组织经常性检查和评价。
单位上级安全员进行抽查,班组要落实管理措施和责任人。
四级危险源(点)以班组为核心,班组长负责控制检查。
基层单位主管领导应经常进行检查。
班组要针对岗位上所有的危险源(点)每天每班进行岗位检查。
(四)危险源(点)整改与考核
1、危及人身和设备安全的危险源(点),可责令停产整改。
2、对危险源(点)管理不善,防范措施不利,或造成严重后果的,按责任大小予以处罚和考核。
3、危险源(点)的检查与控制,各单位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措施。
4、严格检查与考核,对不认真开展检查与控制的或未落实管理造成后果的,按分级管理的原则给予从严处罚。
——此位置可填写公司或团队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