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研究的开题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研究的开题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6880974e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96.png)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研究的开题报告1. 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社会文化的变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旅游目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传统民俗文化、语言方言、传统医药、传统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这些都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珍贵的文化资源,在旅游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旅游业已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并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在许多发展中国家,旅游业被认为是具有潜在可持续性和广泛经济效益的重要产业。
然而,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不断出现的问题和挑战也开始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如环境破坏、文化冲击和社会问题等。
在这种情况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已经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一种重要方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可以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同时也可以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因此,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2. 研究内容和范围本研究将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特点和分类;(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现状和趋势分析;(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的经济效益、文化效益、社会效益等方面的研究;(4)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并对其进行分析和探讨;(5)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策略、方案和实施步骤等。
3. 研究方法和思路本研究将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方法进行研究。
其中,文献资料法将用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旅游开发相关理论、经验和案例进行梳理和综述;问卷调查法将用于了解旅游者和旅游从业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和态度;案例分析法将用于分析和比较不同地区、不同类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经验和成效。
思路上,本研究将首先系统阐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特点和分类,然后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现状和趋势,并评估其经济效益、文化效益和社会效益。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的开题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d51f9df6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b0.png)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在生产生活实践中所创造、形成并传承下来的各种无形文化资产,包括口头传统和表演艺术、社会习俗、信仰习惯以及文化知识等,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
旅游业作为一种兼具经济和文化价值的行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将成为国家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旅游市场的需求日益增长,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开发和利用越来越被重视。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具备独特的文化特色和巨大的经济潜力,有助于提升地方经济的发展水平和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品质。
因此,研究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开发模式,探索旅游产业与文化遗产的融合,对于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内容和目标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开发模式和效益,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 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概念和内涵进行界定和论述,阐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特点和价值。
2. 分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挖掘存在的问题和难点,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参考依据。
3. 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开发模式,包括资源整合、产品设计、宣传推广等方面,阐述不同模式之间的优劣和适用范围。
4. 通过案例分析,评估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分析其潜在的风险和挑战。
5. 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对策和建议,为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提供借鉴和思路。
三、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调查问卷法等方法,结合实地考察和访谈等手段,通过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研究,深入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问题和现实需求。
技术路线:1. 收集和整理国内外文献资料,梳理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研究现状和相关理论体系。
2.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案例,采用定性研究方法进行深入分析与比较,提取有效经验和教训。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形式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形式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f00b905a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31.png)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形式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由人类创造出来的、以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知识与实践等形式存在和传承的非物质文化现象。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性和丰富性使其成为旅游开发的重要资源。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开发形式包括传统村落旅游、非遗展示展览、非遗体验活动等。
传统村落旅游是利用原生态、保存完整的传统村落,通过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向游客展示当地的风貌和传统文化。
非遗展示展览是通过展览方式向游客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地理和特色,让游客了解和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
非遗体验活动是通过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活动,如传统技艺体验、传统节庆参与等,让游客亲身体验和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形式的选择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资源特点来确定。
需要认真调研和分析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传承情况和含量的特点等。
需要结合当地的自然和人文资源,选取适合的旅游开发形式。
如果当地有保存完好的传统村落,可以开展传统村落旅游;如果有非遗展示展览场馆和设施,可以开展非遗展示展览;如果有传统节庆和技艺传承人群,可以开展非遗体验活动。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开发形式需要注意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始性和真实性。
在非遗展示展览和非遗体验活动中,应尽量保持传统文化的原汁原味,避免商业化和过度开发。
应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培养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能力和影响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开发形式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同时也能够增加文化的交流和理解。
在旅游开发中,需要做好规划和管理工作,合理利用资源,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持续发展和传承。
只有保护好和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使其成为独特的旅游资源,提升旅游的品质和价值,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式旅游开发——以深圳市沙头角鱼灯舞为例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式旅游开发——以深圳市沙头角鱼灯舞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9de6416addccda38376bafd5.png)
Tourism旅游经济 2012年6月181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式旅游开发研究①——以深圳市“沙头角鱼灯舞”为例暨南大学管理学院 王梦雅暨南大学深圳旅游学院 章牧摘 要:结合民俗学、社会学、旅游学的相应理论,以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深圳市“沙头角鱼灯舞”为例,针对其在保护传承方面的不足以及开发利用上的空白,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原真性原则,本文提出了进行区域旅游资源整合、深入挖掘文化内涵的保护式旅游开发技术路线,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旅游业产品创新提供一些思路和建议。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 旅游开发 沙头角鱼灯舞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00(2012)07(a)-181-03根据《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作为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s,UNESCO,以下简称教科文组织)近些年来发起的一项全球性行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成为人类面临的又一大世界性问题。
我国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既有以物质形态为主的“有形”文化遗产,如文物、典籍等,又有主要通过“口传身授”的方式传承下来、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授、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节庆、传统手工艺技能等。
1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20世纪中叶,我国政府组织文化工作者对部分传统文化遗产进行了调查和研究工作,使许多濒临消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抢救。
此后,由老一辈知名学者提议发起了“十部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的编纂工作,2004年全部出齐300部450册,保存了大量的珍贵艺术资源。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必要性探讨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必要性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a6a41d4a69eae009581becb3.png)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必要性探讨——以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为例摘要:世界各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日渐重视起来,进而使得国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也逐渐增多。
随着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很快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艺术、品牌方面的超高价值。
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有利于塑造地区形象,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而且还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的弘扬和传承。
所以我们有理由坚持,重点开发地区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旅游绿色GDP,使得当地的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
本文以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为例,简要的论述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的缘由。
关键词: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
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含义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都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时间、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在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按照联合国的申报标准,分成了三个等级:已经申报成功或符合条件正在申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世界级;已经入选或符合国家级申报标准,具有特殊交织和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国家级;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的程序可以依次再划分为省级、市级与县级。
我们还根据定义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将非物质文化分为以下种类如表1.1[2]表1.1 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表非物质文化遗产相较于与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有它与众不同的特点。
它集中表现为传承性、活态性、无形性、地域性、多元性、文化性等等特征。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8e887948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f80074a.png)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研究摘要:身为人间的瑰宝——非物质文化财产,不但对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弘扬产生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也潜藏着巨大的社会经济意义。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得到继承与弘扬的重要基石与体现方式,而对非物质文化财产的旅游发展,正是人们挖掘其巨大历史文化意义的最有效方式。
也因此,随着中国人民大众生活水平与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非物质文化财产的保护与旅游发展已经成为了时下的热点问题,并日益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心与重视。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旅游;发展;前言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便已开始受到了人类的普遍关注。
1972年《全球文化与自然财产条约》颁布至今,世界遗产已开始呈现在中国大众视线,但对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环境保护仍未引起普遍关注。
直到80年代,《有关保存民间传统文化的提议》的颁布,才切实的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对它们的环境保护也已刻不可缓。
而此时,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环境保护提问也已开始提上了日程。
而随着时光的流逝,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日益引起了全球公众的普遍关注。
2005年,国务院政府办公室印发了《有关进一步做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强化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并在2006年发布了中国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往后也陆续有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被纳入其中。
而由于当今世界各国政府对的十分重视,在有关领域的研究也比较多。
因此旅游开发历来成为国际热点。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实践1.1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模式生态环境保护实验区旨在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的环境与空气,并强调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的整体保护意识,从而成为人们维护社会文明环境的主要方式之一。
从2007年中国文化部成立了首个全国生态环境保护试点区至今,在全国已建立的18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试点区中,设在少数民族地方的就有10个。
此外,在少数民族地方也建立了多个全国级的生态环境保护试点区。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现状研究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现状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22dd240f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74.png)
红(2013)提出了从人力资源集约化管理的角度出发,构建电力企业能力素质模型测评体系以及电力企业运用信息化手段进行能力素质测评所取得的成效。
模型的建立过程包括访谈实施、行为编码、指标提炼与分析、能力素质词典编写、模型构建与验证五个阶段。
通过对行为事件编码归纳的50余项能力素质指标结合战略演绎提取的60余项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及差异检验、内部研讨以及多次提炼,最终确定了共计56项能力素质指标,并将这些指标分为全员核心素质、职级通用、处级核心3类,再结合行业特点和发展战略,对指标进行了最终修订。
廖颖川,吕庆华(2013)阐述了我国目前创意人才开发的困境,借鉴佛罗里达提出了创意经济增长的3T 理论也就是城市和区域的经济增长和发展技术、人才和包容这三个条件,通过构建能力素质模型在企业创意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调剂、测评这一系列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郑学宝,孙健敏(2005)指出大学生能力素质教育缺乏的根本原因是没有建立有针对性、层次性和可操作性的能力素质模型。
目钱,国内的研究方法大多以定性描述为主,考察的多是表征现象,信度、效度和区分度难以保证,缺乏深入的定量分析和专业的人才测评方案。
由此我们知道目前对企业能力素质模型的构建已经比较成熟,但是对大学生能力素质培养模式的研究还比较缺乏,也是我们今后研究的重点,特别是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素质模型的构建和培养评价体系的完善,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对我国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推动大学生自主创业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1]Sehultz,T.W,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M],1961(01).[2]Lucas,R.E Onthemechanicsofeconomicdevelopment[M].1988(22).[3]廖颖川,吕庆华.基于能力素质模型的企业创意人才开发[J].科技管理研究,2013(12):139—140.[4]王乔松.能力素质模型在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培养中的应用[J].经济师,2011(11):56-57.[5]谢海红.电力企业能力素质模型信息化应用研究[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3(07):101-104.[6]张瑾,伊振中,张体勤.高层次创新人才概念的界定:给予文献综述和聚类分析方法[J].管理研究,2011(10).[7]贾琼.我国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文献综述[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9).[8]吴松强.创新人才培养的文献综述及理论阐释[J].现代教育管理,2010(4).[9]陈建成,李勇.发达国家研究型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分析[J].科技与管理,2009(01).[10]吴青一.国家创新战略背景下大学生创新能力提升路径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3(10).[11]郑学宝,孙健敏.大学生能力素质模型建立的思路与方法.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5):145-147.作者简介:龙宁斐(1991-),女,汉,四川南充,硕士研究生,成都理工大学,研究方向:人力资本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1.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依附于某个个体的无形遗产。
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策划与开发研究
![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策划与开发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713a9d12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05.png)
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策划与开发研究引言文化遗产旅游是一种以游览或体验历史、文化、自然遗产为主题的旅游活动。
因其具有文化内涵、感染力强、启发性等特点,越来越受到市场的青睐。
但是,文化遗产旅游不同于普通旅游,它需要更加谨慎的策划和开发,因此,其策划与开发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一、文化遗产旅游的现状中国是拥有丰富文化遗产的国家,在长时间的历史演变中,留下了众多的文化遗产。
因此,中国也成为了一个文化遗产旅游大国。
根据《中国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白皮书(2019)》的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文化遗产旅游接待人数达到19.95亿人次,比上年增长了9.05%。
文化遗产旅游也成为目前中国旅游市场最重要、最热门的板块之一。
但是,文化遗产旅游也遭遇着许多问题。
例如,文化遗产展示不够真实、特色不突出、营销手段不尽完善等等。
二、1. 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策划策划是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的第一步,他的目的在于确定旅游资源的目标市场和开发方向。
在策划过程中,应当考虑到文化遗产旅游的特性,为游客提供带有历史传承和文化内涵的旅游内容和服务。
首先,应该选择合适的文化遗产旅游产品。
因为不同的文化遗产旅游产品适合不同的人群,例如年轻人,长者,学生等等。
其次,应该制定详尽的目标制度,包括景区规划、营销手段制定、旅行路线规划等。
最后,应做好销售模块的计划,例如推销方案、主题路线分配、各种平台的在线销售规划等。
2. 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是指从文化遗产旅游产品的角度,真实的再现历史文化,多角度地挖掘文化遗产内涵,推出真正有特色和品质的文化遗产旅游产品。
为了保持旅游产品的品质和真实性,开发时应该模拟市场需求和个性化的消费者需要。
只有通过提供先进的服务和真实的文化场景,才能为消费者带来深刻的体验和感受。
其次,在文化遗产旅游中,重要的是文化遗产的保护。
文化遗产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是旅游市场所无法替代的。
因此,在开发过程中,应该注意文化遗产的保护,将文化价值体现在旅游产品中。
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综述
![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cd574d7b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8c.png)
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旅游逐渐成为旅游市场的新热点。
非遗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
因此,如何合理开发非遗旅游资源,实现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同时推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前研究的重要课题。
本文旨在对国内非遗旅游开发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总结当前非遗旅游开发的现状、存在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
文章首先界定了非遗旅游开发的基本概念,明确了研究范围;从非遗旅游资源评价、开发模式、产品开发、市场营销等方面,对已有研究进行归纳和评述;结合当前非遗旅游开发的实际情况,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和对策,以期为非遗旅游开发的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参考。
通过对国内非遗旅游开发研究的综述,本文期望能够为非遗旅游的开发与保护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推动非遗旅游的健康、有序发展,同时也为相关学者和从业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现状随着文化旅游的快速发展,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逐渐受到重视。
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在旅游资源方面,我国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包括各类传统手工艺、民俗活动、表演艺术、节庆活动等。
这些资源分布广泛,涉及多个民族和地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然而,由于资源分布不均、保护状况差异大等原因,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尚处于初级阶段。
在旅游产品开发方面,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开发呈现出多样化、创新性的特点。
一些地方政府和旅游企业积极挖掘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推出了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如非遗主题游、非遗体验游等。
同时,还涌现出了一批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博物馆、传习所、展示馆等,为游客提供了更加直观、生动的非遗体验。
在旅游市场方面,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市场逐渐扩大,游客对非遗旅游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旅行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旅行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4ec1152a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9f6ec51.png)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旅行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世代传承和创造的各种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传统手工艺以及庆典活动等等。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俗传统,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社会和生活的独特认识和理解。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许多地方开始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旅行研究活动。
这种活动以实地考察、学习探究为主要形式,通过走访传统工艺、参与民俗庆典、学习传统技艺等方式,使学生能够更直观地了解、体验和感受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激发对文化传承的兴趣和热爱。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旅行研究活动,旨在通过学生亲身参与和体验,促进他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促进文化传承和保护。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一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旅行研究的相关内容。
一、活动内容1. 走访传统工艺技艺传承人走访传统工艺技艺传承人,学习传统工艺技艺,如陶艺、织锦、剪纸等,亲自动手参与制作过程,了解传统手工艺的工艺流程、材料选取和工具使用等。
通过亲身体验,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传统手工艺的魅力,并且了解传统手工艺对于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2. 参与民俗庆典活动参与民俗庆典活动,如传统节日、民俗游园会等,观赏传统表演、参与游戏娱乐等,亲身感受和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了解民俗庆典的意义和由来,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3. 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如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等,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和形式,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培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尊重和热爱之情。
二、活动意义1. 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2. 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三、活动方法1. 实地考察、学习探究利用暑期、寒假等假期时间,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学习探究,走访传统工艺技艺传承人,参与民俗庆典活动,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深入体验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平衡研究
![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平衡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956e61a7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a8.png)
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平衡研究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宝贵的财富,它代表着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对于人类的文明进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然而,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文化遗产也面临着被商业化、过度开发和破坏的风险。
因此,如何在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之间寻找到平衡点,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课题。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
文化遗产对于一个国家的形象塑造、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保护文化遗产不仅仅是为了继承历史,更是为了使得这些文化遗产能够更好地为人们所利用。
通过保护文化遗产,我们可以传承和发展我们的传统艺术、手工艺品等独特的文化元素,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文化资源。
然而,仅仅保护文化遗产是不够的,旅游开发无疑是一个重要的推动力量。
旅游业的发展可以为当地经济带来很大的推动作用,促进人口就业,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当地的生活水平。
同时,旅游开发还可以推动当地交通、餐饮、住宿和其他相关行业的发展,形成一个完整的旅游产业链。
因此,合理地开发旅游资源,可以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经济支持。
然而,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平衡并不容易实现。
在旅游开发过程中,过度商业化和过度开发都有可能对文化遗产造成破坏。
比如,为了吸引游客,一些景区可能会进行过度的修缮和改造,导致原有的历史风貌被破坏,影响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同时,过度商业化可能导致文化遗产成为商业商品,失去其内在的文化价值。
为了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平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规划。
在旅游开发之前,应当先进行详细的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明确文化遗产的价值和保护的原则,确保旅游开发不会对文化遗产造成过度破坏。
同时,在旅游开发过程中,还应加强对文化遗产的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
其次,加强宣传推广和教育培训。
通过宣传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高人们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自觉性。
浅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必要性
![浅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必要性](https://img.taocdn.com/s3/m/2218720079563c1ec5da71ab.png)
展 现状 , 非物 质 文 化 遗 产推 向 市场 , 将 进行 适度 的旅 游 开 发便 成 为 目前 公 认 的一 种 有 效 的 保 护 方 式 。 旅 游 业 的发 展 带动 保 护 工 作 的 以
更 好 开展 保 护 和 传 承 本 民族 的传 统 文 化 , 有 重 大 的 现 实 意 义 , 成 为 一种 必 然 的趋 势 。 具 也 关 键 词 :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 统 文 化 ; 游 开 发 非 传 旅 保 护 和 开 发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对 弘 扬 传 统 文 化 、保 持 民 族 文 化个 性 具 有 重 要 的意 义 ,将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作 为 一 种 独 特 的 文 产 旅 游 资 源 至 今 还 未 开 发 利 用 。多 数 地 方 没 能 把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开 发 工作 摆 上 重 要 的位 置 , 能 正 面 主 导 、 与 这 项 工 作 。 不 参 二、 中国 非 物 质 文化 遗 产 旅 游 开 发 的 必 要 性
商 品 化 而 获得 了新 生 , 而且 成 为独 具 特 色 的 文 化 旅 游 资源 。 过 通 这 些具 有 民 族历 史 价 值 的 人 文 旅 游 景 观 的 再 现 和 重 组 .一 方 面 展 示 了 少 数 民族 自身 文 化 智 慧 和 创 造 力 ,重 新 唤 起 了 各 民族 成
云 南 省 率 先 确 立 了“ 化 立 省 ” 战 略 , 游 业 作 为 云南 省 文 化 文 大 旅 产 业 的 主导 行 业 , 成 为 该 省 经 济 发展 的重 要 支 柱 产 业 。云南 省 并
还设 计 了 多条 民族 文 化 旅 游 线 路 ,如 西 双 版 纳 的泼 水 节 、 二 月 “
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研究综述
![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13b0344d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11.png)
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研究综述国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丰富多彩的,涵盖了艺术、手工艺、音乐、舞蹈、戏剧、民间信仰等领域。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历史文化的继承,也是人类智慧与创造的结晶。
在旅游业的发展中,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结合起来,不仅能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也能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及保护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由人们以非物质形式创造、传承和发展的文化产业,包括口传、表演、社会实践、节庆等方面的人类创造活动及其表现形式”。
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非常丰富,包括传统音乐、舞蹈、戏剧、绘画、民间手工艺、节庆习俗等。
这些文化遗产不仅代表着中国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也展现着非凡的艺术价值、学术价值和旅游价值。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在于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将其传递给后代,也有助于提升一个地区或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旅游业的重要资源,可以为旅游业注入新鲜元素,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非常重要的。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的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旅游业可以相辅相成,旅游业可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发展机遇,带来更多的关注和保护。
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可以为旅游业提供丰富的主题,增强旅游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文化体验,提高旅游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
传统音乐、舞蹈、戏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成为旅游节目的一部分,吸引游客参观观看。
例如,梨园戏曲、京剧、湘剧、黄梅戏等,都是中国文化的代表,可以成为旅游线路中的一个亮点。
同时,在一些民间艺术展览和表演中,可以向游客展示中国古老的手工艺术、贴纸皮影、剪纸、刺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增加旅游文化体验的重要途径。
节庆习俗也是旅游业的重要资源。
在中国,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端午节等都是非常重要的节日。
在节日来临之前,有各种各样的传统活动和习俗进行,各地特色鲜明。
将这些传统习俗融入到旅游中,游客能够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并感受到与当地民众融为一体的体验。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国内外研究述评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国内外研究述评](https://img.taocdn.com/s3/m/e92a0dcc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30.png)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国内外研究述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逐渐成为世界各地的研究热点。
国内外的学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以下将对其进行简要述评。
一、国内研究
国内的研究主要聚焦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产业化、发展模式、经营策略等方面。
学者们普遍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为旅游业提供丰富的文化内涵,也能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传承。
在研究非遗旅游开发的过程中,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研究,产生了大量有意义的研究成果,如《非遗旅游产业发展研究》、《民俗文化与旅游资源挖掘研究》等。
二、国外研究
国外的研究具有很强的实证性和深度。
其中心理学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游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需求、满意度和体验方面。
文化遗产管理的研究主要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保护和管理问题。
此外,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方面的研究也得到了学者的关注。
总结来说,国内外研究都强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对文化传承和经济发展
的重要性。
此外,研究也表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开发需要整合各方资源,建立合理的管理体系,让当地社区参与其中,方能取得成功。
未来,需要更多学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展开研究和实践,以持续推动中国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
![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fa4a5b39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be.png)
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第一章介绍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关系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及民族的丰富资源,而旅游业则是其中具有巨大潜力的行业。
两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推动旅游业的发展,而旅游业也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可持续的经济支持。
第二章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保护文化遗产不仅有利于保护国家的历史和文化遗产,而且能够对当地经济产生积极作用,促进社会经济的崛起,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第三章景区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景区文化遗产保护主要从以下三个层面进行。
第一,景区文化遗产保护要重视保护理念的建立。
由于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仅仅是纯技术活,更重要是对保护理念的贯彻,要秉持遗产保护的公益性,重视普及文化教育,增强公众文物保护意识。
第二,景区文化遗产保护要进行全面的保护工作。
保护文化遗产并不仅仅是文物修复,还要加强文物保护技术方面的研究及各种文物保护设施的考古保护。
第三,景区文化遗产保护要加强管理与推广。
要对景区文化遗产进行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制定完备的管理体系,加强文物研究,充分发挥文化遗产价值,营造其文化氛围。
同时,景区文化遗产的推广和市场化运作,是实现景区文化的价值和经济价值的重要手段。
第四章旅游业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支持旅游业在推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旅游是社会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而文化遗产则是旅游业的重要资源。
第五章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是将文化遗产开发成为旅游景点,从而实现文化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保护。
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应严格控制开发的规模和方式,保持旅游业与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良性互动,保持文化遗产的真实性与原貌性,同时应注重开发的可持续性。
第六章保护文化遗产的责任保护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责任。
政府、企业、民间都应肩负起保护文化遗产的责任。
政府应该将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增加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财政投入,加强对文化遗产的管理。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探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93223a5b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88f414e.png)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探究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而旅游开发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产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从保护角度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开发的关系,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开发和保护。
一、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代表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多样性和独特性。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多种威胁,如传承断裂、形象商业化等。
为了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被广泛认为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1. 旅游开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影响旅游业的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机遇。
旅游业的需求和推动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到旅游产品中,提高了其传播和认知度。
同时,旅游开发带来的经济效益通过各种方式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和传承。
例如,旅游收入可以用于修复和维护文化遗产,培训当地人才以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等。
2. 旅游开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挑战旅游开发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挑战,可能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性和纯粹性产生负面影响。
商业化和大众化的旅游活动,使得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性和独特性受到冲击。
此外,旅游开发可能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中断,因为旅游产业更加注重商业效益而忽视传统技艺的传承。
三、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结合1. 制定合理的保护政策和规划政府应该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政策和规划,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目标和方向。
政府还应与旅游业界合作,通过制定相关法规和标准,约束和规范旅游开发过程中的文化保护问题。
2. 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旅游从业人员应接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培训,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和尊重,提高对其保护意识,并确保其在旅游开发过程中能够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3. 鼓励社区参与与旅游企业合作社区参与是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结合的重要途径之一。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互动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互动](https://img.taocdn.com/s3/m/fc5d2159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d2.png)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互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传统,这些传统通常来源于口头传承、表演艺术、社会实践、礼仪、节庆、知识与实践等方面。
这些传统的传承和保护对于保持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至关重要。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成为旅游开发的重要资源,为游客提供了更加丰富和多样化的旅游体验。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互动关系也是一个需要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互动存在着一些必然的冲突和矛盾。
一方面,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可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造成破坏,比如过度商业化、大规模的游客涌入等问题都可能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丧失。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可能限制了旅游开发的空间,因为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区域可能需要限制游客的数量和行为,以保护传统文化的完整性。
如何在保护和旅游开发之间寻找到平衡点,是一个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互动也可能带来一些积极的影响。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可以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更加丰富和多样化的旅游资源。
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传统手工艺、民间歌舞、传统节庆等都是吸引游客的重要资源,可以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通过旅游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可以得到更好的传承和保护。
通过旅游业的推动,一些濒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可以得到更多的关注和保护,从而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如何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良性互动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需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并且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受商业化和过度开发的侵害。
也需要加强对旅游业的管理和规范,促使旅游业向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减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损害。
需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的合作,促进双方的共赢。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和保护者可以通过参与旅游开发,从中获益,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
旅游业也可以通过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作,为游客提供更加丰富和有价值的旅游体验。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2bd29c53bceb19e8b8f6badf.png)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目前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分类等基础理论的认识达成一致,旅游开发研究的热点集中于开发价值、开发原则、开发方式、开发影响及实证五大方面。
针对这一现状提出今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中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与建议。
标签: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1研究现状1.1基本概念达成共识(1)基本概念的确定。
非物质文化遗产早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已在日本、韩国等一些国家兴起。
但对其概念却并未有准确的界定。
1997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建立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决议,“口头与非物质遗产”的概念被确认。
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确认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与之相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的确定,使其保护与开发越来越多地进入到人们的视野与行动中来。
(2)类型的界定。
“一个完整的‘无形文化遗产’涵盖一个很宽泛的范围。
它包含了传统语言和口传遗产;传统宗教和礼仪;工艺设计和美术作品、音乐、诗歌、戏剧、舞蹈、服饰、厨艺、狩猎、园艺、纺织、医疗、处理冲突的方法等。
”根据定义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与表现形式,一部分学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进行归纳,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划分为:民间音乐、传统戏剧、民间美术、民俗等十大类别。
此外还有人按照非物质文化申报的标准与申报程序,非物质文化遗产亦可按等级划分,可分为世界级、国家级;省级、市级与县级。
目前,上述依据已基本被大家认可,受国务院出台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分类的影响,以表现形式、内涵为划分依据的分类方法已被广泛认可。
笔者认为,无论是内涵与表现形式划分法还是等级划分法,都是我们整理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依据,在旅游开发中应结合使用,例如: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优先级的问题就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与等级综合评价。
“非遗”在旅游开发中的问题与策略研究
![“非遗”在旅游开发中的问题与策略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6d52f0d0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ff.png)
“非遗”在旅游开发中的问题与策略研究“非遗”是指中国传统文化的非物质遗产,包括民间音乐、舞蹈、戏曲、传统手工艺和民间艺术等。
在旅游开发中,特色的非遗文化往往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资源。
非遗在旅游开发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制定合理的策略加以解决。
非遗在旅游开发中的问题之一是商业化过度。
一些非遗资源被大规模、频繁地开发利用,忽视了其独特性和传承性,过度商业化导致非遗失去原有的文化特色和内涵。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定,限制商业化开发的程度,保持非遗的原汁原味。
非遗在旅游开发中的问题还包括传承困境。
由于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年轻一代对非遗文化的缺乏兴趣,非遗的传承面临严峻的挑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应该加强非遗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年轻人对非遗的认知和重视,并引入现代科技手段,让非遗更加易于传承和推广。
非遗在旅游开发中的问题还涉及资源保护。
由于旅游开发对非遗资源的需求,一些非遗资源面临着被过度开发和破坏的风险。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和管理规定,加强对非遗资源的保护与管理,确保其可持续发展和传承。
非遗在旅游开发中的问题还体现在市场推广和品牌建设方面。
一些非遗项目在市场推广和品牌建设方面存在着不足,没有形成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和吸引力。
为解决这个问题,应该加大对非遗项目的宣传和推广力度,打造有品质和特色的非遗品牌,吸引更多游客的关注和参与。
非遗在旅游开发中的问题与策略是一个复杂而具有挑战性的课题。
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加强教育培训,保护资源和加强市场推广,可以解决非遗在旅游开发中的问题,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非遗也可以为旅游发展提供独特的资源和吸引力,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目前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分类等基础理论的认识达成一致,旅游开发研究的热点集中于开发价值、开发原则、开发方式、开发影响及实证五大方面。
针对这一现状提出今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中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与建议。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
1 研究现状 1.1 基本概念达成共识(1)基本概念的确定。
非物质文化遗产早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已在日本、韩国等一些国家兴起。
但对其概念却并未有准确的界定。
1997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建立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决议,“口头与非物质遗产”的概念被确认。
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确认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与之相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的确定,使其保护与开发越来越多地进入到人们的视野与行动中来。
(2)类型的界定。
“一个完整的‘无形文化遗产’涵盖一个很宽泛的范围。
它包含了传统语言和口传遗产;传统宗教和礼仪;工艺设计和美术作品、音乐、诗歌、戏剧、舞蹈、服饰、厨艺、狩猎、园艺、纺织、医疗、处理冲突的方法等。
”根据定义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与表现形式,一部分学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进行归纳,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划分为:民间音乐、传统戏剧、民间美术、民俗等十大类别。
此外还有人按照非物质文化申报的标准与申报程序,非物质文化遗产亦可按等级划分,可分为世界级、国家级;省级、市级与县级。
目前,上述依据已基本被大家认可,受国务院出台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分类的影响,以表现形式、内涵为划分依据的分类方法已被广泛认可。
笔者认为,无论是内涵与表现形式划分法还是等级划分法,都是我们整理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依据,在旅游开发中应结合使用,例如: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优先级的问题就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与等级综合评价。
1.
2 研究热点分布集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热点主要集中于开发价值、原则、方法、案例实证、影响五个方面。
(1)开发价值、原则、影响认识一致: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价值、原则与影响,国内大多数学者、专家的态度趋于一致。
价值方面:王宁、朱祥贵、詹慕陶、一帆等诸多学者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审美、文化、科学价值,对其进行旅游开发将会带来社会、经济、环境的三重效益。
开发原则方面:陶思炎、黄丽华、谢科等学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其观点可总结为可持续原则、保护原则、吸引性原则、因地制宜原则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基本保证。
开发影响方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影响,学者的态度可以分为两种,罗明义、徐赣力等人认为旅游开发将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完整性造成破坏;马晓京、肖曾燕等人认为恰当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合理进行旅游开发将有助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这种观点为大部分学者所赞同。
(2)开发方法、实证研究日益增多。
就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方式来看,日益丰富多样,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到20世纪90年代初的主题式旅游开发模式、实地村落式开发模式,(实地浓缩式开发),模拟景观式开发(再现式开发),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流行的节庆式旅游开发模式(短期表现型开发)、公园式开发模式(创新式开发)。
随着我国旅游规划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当前的旅游开发模式又有了更多的创新,如近来出现的实景舞台式旅游开发模式、情景体验式旅游开发模式等等,大大丰富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理论。
就实证研究来看,案例日益增多,如:王若、管宁生对云南丽江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研究;吴承忠对鄂西土家族民俗文化的旅游价值的研究;张捷对九寨沟藏族民俗文化与江苏吴文化民俗旅游资源比较的研究;陶伟等对宁夏回族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研究。
1.
3 开发深度与广度日益加大旅游者需求的多样化、旅游开发模式的多样化,导致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旅游开发的深度与广度日益加大。
以民俗旅游为例,民俗旅游从形态结构而言,将其开发为“民俗物质旅游”、“民俗行为旅游”、“民俗精神旅游”和“民俗语言旅游”等;就民俗分布的空
间方位而言,民俗旅游又可以分为“西北民俗游”、“西南民俗游”、“华北民俗游”、“东北民俗游”等。
就民族种类而言。
又推出了“藏族民俗游”、“壮族民俗游”、“苗族民俗游”等旅游产品,开发的深度日益加深。
此外,查阅的文献来看。
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一批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诞生以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广度逐渐加大。
除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外,文学类,医药类、舞蹈类、音乐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项旅游开发相继出现,如:张艺谋策划的大型实景舞台剧《印象·刘三姐》产生了世界轰动效应,同时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项旅游开发提供了经典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