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陵讲解词

合集下载

春秋战国时期“阳陵”地理位置初探

春秋战国时期“阳陵”地理位置初探

春秋战国时期“阳陵”地理位置初探作者:李荣建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18期摘; 要:现在中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知识的了解与掌握,主要依据学校所发的历史教材。

学生处于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往往把教材中的所有的文字和图片都详尽的阅读,这就要求编写教材时一定要对史料的运用慎之又慎,尽量避免出现错误,所以我对高中历史教材中一些对名词解释有异议的地方加以考证,本文就对高一历史必修一中“阳陵”的地理位置加以考证,发表个人的一些浅见。

关键词:考证;阳陵;论从史出[中图分类号]:K928.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8--01关于阳陵位置的解释出自高中历史人民教育出版社必修一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中在叙述“秦始皇时期皇帝总揽全国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都由皇帝总揽。

军队的调动以虎符为凭证,虎符由皇帝控制,发给。

”在解释虎符时,有一幅插图─—“阳陵虎符”,课文中注释:“阳陵,在今陕西咸阳市以东。

”关于古代阳陵具体位置,我有自己的看法。

结合历史文献和考古发掘论证如下:一、在《左传》中,记载襄公十年的历史中出现“阳陵”一词,这应该最早的记载了,文中说:“楚子囊救郑。

十一月,诸侯之师还郑而南,至于阳陵,楚师不退”。

关于左传中“阳陵”的注解杨伯峻认为“阳陵,郑地,在今许昌市西北”。

在《春秋大事表》中记载:“又府治西北为郑阳陵地,当郑国之南,襄十年,诸侯伐郑至于阳陵,即此。

”历史史料论证坚持孤证不立,相互印证的原则,所以阳陵当时应属郑国之地。

阳陵当时位置应该和地貌有关。

在《尚书古文疏证》记载鄢陵县位于“大坻阳翟以东,新郑以南,其地平旷,无名山,惟多冈陵横亘,曲屈不下三二十许。

”所以在《左传》中提到的关于陵的地名应该都与地貌有关。

由此可知,阳陵名字由来应该因为它位于颍水之北,史称阳,冈陵横亘史为陵。

通过史料查证可以看出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而实力较弱的郑国位于中原战略要地,属于兵家必争之地。

阳岭国家森林公园讲解词o

阳岭国家森林公园讲解词o

阳岭国家森林公园景点简介阳岭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崇义县县城南郊,距县城3km,是全国唯一一处距县城最近,以原始森林资源为主体的自然景观,公园总面积6889.8公顷,山顶海拨1259.5米,原名叫观音山。

在南宋绍兴年间,有一赶考书生途经崇义,登上阳岭,被其雄伟秀丽所吸引,游得兴起,等到达山巅时,方发现天色已晚,回眼来路,林海茫茫,不敢下山,一急,便口中叨叨而念“观音菩萨保佑,观音菩萨保佑……”突然间身子便腾云驾雾而起,一会下到山下,而未误赶考行程,后来书生京考位列榜首,高中状元,由此,当地百姓得知后,便称此山为观音山,后来为了纪念著名的军事家、理学家、教育家王阳明先生在崇义县平判立县,更名为阳岭。

阳岭是国家森林公园(2003年11月),全国首批农业旅游示范点(2004年7月),中国空气负离子浓度值最高的风景旅游区(2004年9月),中国最受游客喜爱的地方(2007年1月),国家AAAA级风景区(2008年5月),中国生态旅游示范区实验基地(2007年7月),江西省自然保护区(1997年1月),同时又是江南面积最大、物种最多、原始生态保护最好,离县城中心最近的生态旅游风景区,有“江南绿色宝库”和“天然氧吧”之称。

阳岭于1985年设立森林自然保护区,1996年9月正式对外开放接待游客,2008年5月设立阳岭景区管理处,为崇义县旅游局下设公益性事业单位。

阳岭的主要景点有中华绿谷小广场、阳明湖、兰溪沟谷雨林、十万亩竹海、兰溪瀑布、云隐寺、阳岭之巅等等。

【中华绿谷小广场】中华绿谷小广场的占地面积是12000平方米,总投资200多万元,于2003年10月竣工。

广场建有中华绿谷大门标志性建筑,大门设计以竹乡崇义为基本构想,运用艺术的手段,将竹叶在风中飘动时的瞬间意象,混合现代造型,使竹叶产生错落的穿插,形成特别的构思。

广场的地面,则运用了中国太极互动图形,太极互动图形既保持了原有的广场地形,又同后面的湖光山色相呼应,使整个广场显得极具生气,成为中国竹乡——崇义的象征。

关中十八陵 解说词

关中十八陵 解说词

关中十八陵解说词
关中十八陵是指位于陕西省关中地区的唐代十八位皇帝的陵墓。

这些陵墓分布在富平县、蒲城县、三原县、泾阳县、礼泉县、乾县等六个县,包括献陵、昭陵、乾陵、定陵、桥陵、泰陵、建陵、元陵、崇陵、丰陵、景陵、光陵、庄陵、章陵、端陵、贞陵、简陵、靖陵等。

这些唐代帝王陵墓气势宏伟,依山为陵,呈现扇形环绕在当时的京都长安周围。

关中十八陵中,最为著名的是乾陵,这是唐高宗李治与女皇武则天的合葬陵墓。

乾陵被誉为“唐陵之冠”,其规模宏大,建筑精美,石刻丰富,堪称唐代石刻艺术的瑰宝。

关中十八陵是唐代历史的重要见证,它们反映了唐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风俗。

这些陵墓的建筑风格、石刻艺术和历史价值,对于研究唐代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如今,关中十八陵已经成为旅游景区,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和探索。

汉阳陵博物馆导游词

汉阳陵博物馆导游词

汉阳陵博物馆导游词【篇一:长沙马王堆导游词】长沙马王堆导游词马王堆三座汉墓共出土珍贵文物3000多件,绝大多数保存完好。

下面是长沙马王堆导游词,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篇一:长沙马王堆导游词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参观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陈列馆,下面从三个部分给大家进行讲解。

马王堆汉墓位于长沙市东部地区原马王堆乡,距市中心约4千米。

这里地势平坦,地面有土冢两个,它们大小相仿,平地兀起,中间相连,形状颇似马鞍。

相传这里是五代时楚王马殷的墓地,故名马王堆。

但根据北宋《太平寰宇记——长沙县》的记载,这里是西汉初年长沙王刘发葬其母程、唐二姬的墓地,号曰双女冢。

究竟马王堆这座神奇古墓的墓圭人是谁呢?在未发掘之前,实为千古之谜。

1971年底,湖南省军区366医院决定在此修建地下病房和仓库。

为了配合基建,我们对此进行了考古发堀,这才揭开了这座千年地官的神秘面纱。

马王堆共有三座墓,按发现秩序的先后,分别编为一号、二号、三号。

其中一号、二号墓东西方向平行并列,三号墓在一号墓南侧。

一号墓墓曰呈方形,下面为斗形墓坑,是典型的西汉墓葬形式。

墓口南北长19 ̄5米,东西宽178米,从封土算有20 ̄5米深。

自墓口向下有4级台阶,墓室北面有一条由地面几乎直达墓底的斜坡墓道。

墓中共出土漆本器、纺织品、帛画等各类文物1800余件及一具倮存十分完整的女尸。

二号墓墓口和中部为圆形,下面3米处为方形,由于曾经多次被盗,且白膏泥密封较差,故整个墓葬已严重坍塌,仅残余200余件文物。

三号墓与一号墓形制相同,因该墓保存得较好,出土了帛书、帛画、简牍、漆木器、纺织品等1000多件文物。

遗憾的是,该墓尸体已经腐烂,仅残存一具骨架。

经鉴定,墓主人是一个身高约185米,年龄30岁左右的男性。

一号墓之所以保存得如此完整,主要原因在于:首先在墓室底部铺垫15厘米厚的白膏泥,棺椁上部及四周填塞厚度约为斗0厘米、重5000多千克的木炭,再在木炭外面填放1.3米厚的白膏泥,白膏泥之上的填土又每隔半米厚时用夯锤夯实一次。

陕西汉阳陵导游词

陕西汉阳陵导游词

陕西汉阳陵导游词大家好!欢迎来到陕西汉阳陵,这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家陵墓,也是古代建筑和艺术的杰作之一。

我将为大家介绍陵墓的历史和文化,带领大家穿越时光,领略古代皇家的雄伟气息。

汉阳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是中国西汉时期汉高祖刘邦和汉文帝刘恒的合葬墓,占地面积达到了20多万平方米。

汉阳陵是中国古代陵墓的代表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陵墓之一。

现在的陵墓已经成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汉阳陵有着悠久的历史,追溯到西汉时期,约在公元前前202年开始兴建,历经十余年完成。

陵墓的建设规模宏大,建筑师遵循堆山倾城的规划理念,将陵墓建造在古代的平原之上,通过大量的土石筑山,形成了一个巍峨的陵墓山体。

在这个山体上,建有大量的建筑物,包括祭祀殿堂、宫殿、墓室等。

陵墓的布局以及建筑风格均根据当时的人文风俗和王朝抱负进行设计,充分展现了汉代文化和建筑技术的高度成就。

陵墓的主体建筑是陵宫,位于整个陵墓的核心位置。

陵宫由多个建筑物组成,包括东、南、西、北四座台阁,分别代表东方、南方、西方、北方的神灵护卫。

陵宫的中央是建有大殿和大厅的宫殿,用于举行祭祀活动和陵墓主人的安息。

宫殿的建筑风格独特,充满着古代王朝的威严和庄严。

除了陵宫,汉阳陵还有其他值得一提的建筑物。

比如祭祀殿堂,是用来祭扫和祈祷的地方,多指陵墓中供奉皇帝灵位的大殿。

这些殿堂通常建在陵宫附近,是古代祭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还有陵墓景区的配套设施,如宾馆、餐厅等,为游客提供了便利和舒适的服务。

汉阳陵不仅是中国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我们了解古代建筑和艺术的重要窗口。

在陵墓中,我们能够欣赏到丰富多样的艺术作品,包括石雕、壁画、彩塑等。

这些艺术作品展现了汉代的雄伟和精致,让人震撼和喜爱。

汉阳陵的发现和保护工作一直是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重点。

陵墓内的文物和艺术品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研究,我们可以通过这些文物来了解古代生活和社会。

同时,陵墓的保护和修复也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工程,需要科研人员和专业人员的共同合作。

陕西汉阳陵导游词(六篇)

陕西汉阳陵导游词(六篇)

陕西汉阳陵导游词女士们、先生们,你们好!我们现在参观的是汉阳陵考古陈列馆,该馆于____年____月____日正式对外开放。

阳陵是西汉第四代皇帝景帝刘启的陵墓。

这里是陈列馆的前言大厅。

大厅正面墙壁上的浮雕,表现的是汉景帝阳陵周围从葬俑出土时的情景。

看到这些千姿百态,无臂赤身的裸体俑,您可能会问:“素以‘非礼勿视,非礼勿听’为行为准则的中国人,在汉代怎么会展示这样的裸体俑?”其实,这只是历史老人跟我们开的一个小小的玩笑。

这些俑在汉代时既非裸体,更非无臂。

而是一群着衣贯甲的陶俑,它们的臂膀是用木头雕刻好后固定在陶俑肩上,陶俑身上还穿着色彩绚丽的丝、麻质地的衣服,属于专为帝王和达官显贵们从葬的着衣俑。

其余三面墙上的浮雕是依据史料和汉壁画而创作的艺术品,表现的是在西汉皇帝们出行时,专为他们鸣锣开道的仪仗车队。

前言阳陵是汉景帝与王皇后同茔异穴的合葬陵园。

从景帝前元四年(公元前____年)始建寿陵起,到武帝元朔三年(公元前____年)王皇后入葬,阳陵修建时间长达____年,当时正值西汉盛世——“文景之治”时期。

阳陵陵园占地面积很大,地上地下的文物十分丰富。

经过近三十年的考古调查、钻探和发掘,考古工作者基本掌握了陵园的形制、布局及规模。

特别是通过对陵园南区的从葬坑、帝陵封土堆四周的从葬坑和陪葬墓园的发掘,出土了数以千计的各类陶俑及其它珍贵文物。

这些轰动中外举世瞩目的考古发掘使阳陵成为陕西旅游景点中的又一新热点。

上层展厅前面木板上的图表是西汉世系表。

表现的是西汉十一位皇帝(吕后除外)的相互关系、在位年代及先后顺序。

在这些皇帝中,较为著名的有斩蛇起义、创立西汉王朝的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开创“文景之治”的盛世贤君汉文帝刘恒和汉景帝刘启,还有反击匈奴侵略,拓展大汉疆域的一代雄主汉武帝刘彻。

汉景帝画像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幅画像就是汉景帝刘启,他生于公元前____年,死于公元前____年,为西汉第四代皇帝。

他____岁时(前____年)即位,在位____年。

2018年汉阳陵博物馆导游词-优秀word范文 (9页)

2018年汉阳陵博物馆导游词-优秀word范文 (9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汉阳陵博物馆导游词篇一:阳陵导游词陕西咸阳汉阳陵导游词【汉阳陵博物馆】阳陵,汉阳陵,又称阳陵,是汉景帝刘启及其皇后王氏同茔异穴的合葬陵园,始建于公元前153年,至公元前126年竣工,陵园占地面积20平方公里,修建时间长达28年。

汉阳陵博物苑是依托西汉景帝刘启陵园建设的大型汉文化旅游核心区,苑区占地3000余亩,是一座巧妙融合现代科技与古代文明、历史文化与园林景观于一体的大型文化旅游景区,是中国占地面积最大的博物馆,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博物馆共分为考古陈列馆、宗庙遗址、南阙门遗址保护展示厅和帝陵外藏坑遗址保护展示厅等四大展区,尤其是帝陵外藏坑遗址保护展示厅,是在近8000平方米内展示出了其中10座坑的真实遗存的全地下遗址博物馆。

博物馆内展出一千多件西汉文物,有各式兵器,印章,瓦当,最著名的莫过于汉代彩陶了,阳陵出土的人物陶俑大小相当于真人的 1/3,可是每个彩俑,却表情各异,高约62厘米,伴随陶俑出土的箭、镞、弩机、戟、矛、剑等兵器以及工具、车辆、货币,均按陶俑比例相应缩小,制作得十分精巧,按比例缩小制作可能与景帝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有关。

陶俑均赤身裸体且没有双臂。

据研究,这些陶俑在刚刚完工时都身着各色美丽的服饰,胳膊为木制,插入陶俑胳膊上的圆孔,以便木胳膊可以灵活转动,但经过千年的风霜之后,衣服与木胳膊都已腐朽,因此只剩下了裸露而残缺的身躯。

兵马俑的队伍中有一部分是女子,大多面目清秀,身材匀称,但也有一些颧骨突起,面貌奇异,可能是当时的异民族兵员。

比起秦始皇兵马俑的肃穆与刚烈,阳陵汉俑显得平和而从容,正反映了“文景之治”中安详的社会氛围。

1990年5月以来,对汉景帝阳陵的调查、发掘和研究证明,阳陵陵园平面呈不规则葫芦形,东西长近6公里,南北宽1至3公里,面积约12平方公里。

五陵原导游词

五陵原导游词

五陵原导游词“渭水桥边不见人,摩挲高冢卧麒麟。

干秋万古功名骨,化作咸阳源上尘。

”大家猜猜这首诗描述的是什么地方?对!是咸阳原。

今天,我们就去参观那里的有“中国金字塔群”之称的五陵原,一睹西汉帝王陵墓之风采。

咸阳原上数量最多的是西汉帝王陵。

“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就是古人对西汉帝王陵的写照。

西汉11位皇帝中除文帝霸陵和宣帝杜陵在渭河以南外,其余9个皇帝的陵墓: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元帝渭陵、成帝延陵、哀帝义陵、平帝康陵都分布在渭河以北的咸阳原上。

这其中以被誉为中国的“金字塔”群的五陵原最具有代表性。

概述五陵原位于咸陌市北部,西起兴平市,东到高陵县,北接泾阳县,南达渭河北岸,东西长约40公里,南北最宽处约13.5公里,总面积约500平方公里。

因其原高土厚,地势开阔,自然风光绝佳,被历代统治者视为风水宝地,成为皇家陵墓区。

这些皇陵平地凿穴起家,沿郑国渠走向一字排开,气势磅礴,高大雄伟,十分壮观。

和唐代及以后的“因山为陵” 不同,汉陵多是“平地为家”,形成“覆斗式”的规范形制,封土底部和顶部呈平面方形,一般高度在46-66.5米,底边长240-260米。

宽60-85米,气势磅礴、高大雄伟,象征着墓主的高贵和尊严。

在帝王陵周围,一般都有陪葬墓,据对汉景帝阳陵进行考古发现,陪葬墓园内已经探明的大中小型墓葬就有5000多座。

在这些陵墓中,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五个陵均设邑建县,故名“五陵邑”。

有朋友会问为什么要设置陵邑制?这主要是与当时的政治背景有关系。

汉高祖九年 (前198年),刘邦接受了郎中刘敬的建议,将关东地区的2000名大官、富人及豪杰及其家眷大量迁徒关中,伺奉长陵,并在陵园附近修建长陵县邑,供迁徒者居住。

以后,汉惠帝刘盈在修建安陵、汉景帝在修建阳陵、汉武帝在修建茂陵、汉昭帝在修建平陵之时,也都竞相效仿,相继在陵园附近修造安陵邑、阳陵邑、茂陵邑和平陵邑。

作为遗址博物馆典型的汉阳陵之文化解构

作为遗址博物馆典型的汉阳陵之文化解构

一、引言遗址博物馆打破了传统博物馆在时空统一上的局限性,将空间形式与历史内容相结合,通过研究、保护和展示凸显遗址蕴含的价值,其内容包含众多历史文化信息,如政治、军事、经济、聚落、城址、宫殿形制、墓葬形制等。

1953年我国依据考古发掘建造了第一座遗址博物馆,即中国猿人陈列馆(现名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之后,便开辟了遗址博物馆的发展时代。

陕西省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与规模化系统化管理,成为我国遗址公园、遗址博物馆方面的领军者。

其中汉阳陵博物院作为目前国内占地面积最大的博物馆,并且是首座对考古遗址进行全面封闭的博物馆,利用斯洛文尼亚的复合中空电加热玻璃强度大、耐高温、透明度好的特点实现地下展示,〔1〕成为遗址类博物馆的典范。

本文将以汉阳陵博物院的发展管理为例,分析遗址类博物馆未来的改进与可提升空间,进而对遗址类博物馆有更深入的思考。

二、汉阳陵博物院概况汉阳陵是汉景帝刘启和皇后的合葬陵园,始建于公元前153年,占地面积约20平方公里。

由于其考古工作的巨大成就和对于西汉时期墓葬制度的重要研究作用,业界称之为“西汉帝陵营建的阳陵模式”。

保护区基金项目:本文系曲阜师范大学研究生核心课程建设项目“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ALK1902)、2021年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软科学)一般项目“科技创新支撑山东省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对策研究”、山东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案例库项目“文化遗产旅游开发”(SDYAL20104)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徐丽砚,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20级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硕士研究生;刘庆余,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

摘要:遗址博物馆作为一个国家历史进程的见证载体,早已融入民族文化大潮中。

2007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对其有了新的定义,博物馆是收藏、存储、研究并展示人类文明及其生存环境见证者的非营利永久性机构。

随着大家对于文化遗产原真性的讨论和各大重要遗迹遗址的发掘,遗址博物馆应运而生。

在新时期更好地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至关重要,而汉阳陵博物院作为国内首屈一指的遗址博物馆代表有着很高的探究价值。

八会歌诀的讲解

八会歌诀的讲解

八会歌诀的讲解
八会歌诀是一首传统的中医歌诀,它解释了八会穴的特性及其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八会穴是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所会聚的腧穴。

“腑会中脘脏章门”:这句话指的是六腑的精气会聚于中脘穴,五脏的精气会聚于章门穴。

中脘穴位于腹部,是六腑的精气汇聚之地,可以治疗与六腑相关的疾病。

章门穴则位于胁部,是五脏的精气汇聚之地,可以治疗与五脏相关的疾病。

“髓会绝骨筋阳陵”:这句话指的是髓之精气会聚于绝骨穴,筋之精气会聚于阳陵泉穴。

绝骨穴位于小腿外侧,是髓之精气汇聚之地,可以治疗与髓相关的疾病。

阳陵泉穴位于膝盖下方,是筋之精气汇聚之地,可以治疗与筋相关的疾病。

“血会膈俞骨大杼”:这句话指的是血之精气会聚于膈俞穴,全身骨之精气会聚于大杼穴。

膈俞穴位于背部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是血之精气汇聚之地,可以治疗与血相关的疾病。

大杼穴则位于背部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是全身骨之精气汇聚之地,可以治疗与骨相关的疾病。

“气会膻中脉太渊”:这句话指的是人身之气会聚于膻中穴,全身之脉会聚于太渊穴。

膻中穴位于胸部第四肋间正中线上,是人体之气汇聚之地,可以治疗与气相关的疾病。

太渊穴则位于腕横纹桡侧凹陷处,是全身之脉汇聚之地,可以治疗与脉相关的疾病。

八会歌诀通过简洁明了的语句,阐述了八会穴的特性和治疗范
围,对于学习和记忆八会穴具有很大的帮助。

同时,它也强调了人体各个部位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

陕西汉阳陵导游词

陕西汉阳陵导游词

陕西汉阳陵导游词陕西汉阳陵是一座古代帝王墓,墓主人是汉武帝刘彻和皇后王政君,是中国汉朝时期最为宏伟的帝陵之一。

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古代地下陵墓之一,陕西汉阳陵的历史价值和文化遗产价值都是不可估量的。

在这里,我们将带您领略汉阳陵的风光。

地理位置汉阳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岭北麓的南侧,距离市区约22公里。

整个陵墓的规模十分宏大,占地面积大约为20多平方公里,跨度超过了5个乡镇。

历史背景汉阳陵建于公元前153年至公元前126年,总共用时27年建成。

陵墓群中最主要的是汉武帝和王政君的陵墓,另外还有其养老世子刘贺的陵墓、太子刘据的陵墓、文帝刘恒皇后的陵墓以及其他祭祀建筑群、坑道等。

建筑结构陵墓主体分为“地宫”和“地面陵”,地宫是一个1400多米的坑道,由沉重的巨石和木桩支撑着,专门为皇帝陪葬而建。

地面陵是以迂回曲折的距离绕过陵墓两侧的山峰而建,共分三个院落,呈“分为上、中、下三层”的立体式散景。

文物展示汉阳陵出土的文物非常的丰富,尤其以陵墓中出土的“汉族宫廷壁画”和“琉璃器”为最为著名。

陵墓的壁画以粉饰墙壁的方式呈现出帝王的洛阳宫廷及神话传说的场景。

琉璃器则是陵墓所藏文物中最为精美的器物之一,其中包括马踏飞燕、法船、罐、壶、盘等玉石器和陶器等。

游览路线进入陵墓,首先可以去参观“玉器陈列室”,该展览室展出了汉阳陵出土的大量玉器,包括虎、熊、童子玉雕等,让游客可以一窥汉代社会生活文化的风貌。

接着可以前往参观建筑中心-地面陵,该陵的基本布局是一个中央坛台,周围围以石阶、道路、碑廊和数块墓园石雕。

然后再前往祭祀建筑群和龙阳宫,该建筑群是汉阳陵中主要的祭祀建筑之一。

最后,可游览地宫,探秘坑道。

游客们可以借助音频讲解或导游员的说明来了解整个陵墓的历史和建筑构造。

参观注意事项:1. 游客要在门口购票,持有效身份证件入内参观;2. 游客要保持良好的神态,文物不能亵玩滑稽,不能破坏墙壁;3. 游客可自行或观赏音频讲解,了解陵墓的历史文化;4. 导游员在游览中的讲解仅供参考,如有疑惑请自行深入研究。

法语西安旅游导游词-阳陵

法语西安旅游导游词-阳陵

法语西安旅游导游词-阳陵阳陵Yangling, également connu sous le nom de Hanyang Mausoleum, est le cimetière funéraire de l'empereur Han Jing, Liu Qi, et du temple Tongji de son impératrice Wang, situédans les villes de Xianyangyuan, Zhangjiawan et Hougou, dans la ville de Zhengyang, dans le Shaanxi. Il traverse les trois comtés du district de Licheng, du comtéde Xiangyang et du district de Gaoling de la ville de Xi'an. [1]阳陵,又称汉阳陵,是汉景帝刘启及其皇后王氏同茔异穴的合葬陵园,位于今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正阳镇张家湾、后沟村北的咸阳原上,地跨咸阳市渭城区、泾阳县、西安市高陵区三县区。

[1] Yangling a étéconstruite la quatrième année de l'empereur Hanjing (les 153 premières années) et a étéachevée la troisième année de la dynastie des Han (année 126), pour une durée de 28 ans et u n cimetière de 20 km2.阳陵始建于汉景帝前元四年(前153年),至汉武帝元朔三年(前126年)竣工,修建时间长达28年,陵园占地面积20平方千米。

阳陵导游词

阳陵导游词

陕西咸阳汉阳陵导游词【汉阳陵博物馆】阳陵,汉阳陵,又称阳陵,是汉景帝刘启及其皇后王氏同茔异穴的合葬陵园,始建于公元前153年,至公元前126年竣工,陵园占地面积20平方公里,修建时间长达28年。

汉阳陵博物苑是依托西汉景帝刘启陵园建设的大型汉文化旅游核心区,苑区占地3000余亩,是一座巧妙融合现代科技与古代文明、历史文化与园林景观于一体的大型文化旅游景区,是中国占地面积最大的博物馆,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博物馆共分为考古陈列馆、宗庙遗址、南阙门遗址保护展示厅和帝陵外藏坑遗址保护展示厅等四大展区,尤其是帝陵外藏坑遗址保护展示厅,是在近8000平方米内展示出了其中10座坑的真实遗存的全地下遗址博物馆。

博物馆内展出一千多件西汉文物,有各式兵器,印章,瓦当,最著名的莫过于汉代彩陶了,阳陵出土的人物陶俑大小相当于真人的1/3,可是每个彩俑,却表情各异,高约62厘米,伴随陶俑出土的箭、镞、弩机、戟、矛、剑等兵器以及工具、车辆、货币,均按陶俑比例相应缩小,制作得十分精巧,按比例缩小制作可能与景帝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有关。

陶俑均赤身裸体且没有双臂。

据研究,这些陶俑在刚刚完工时都身着各色美丽的服饰,胳膊为木制,插入陶俑胳膊上的圆孔,以便木胳膊可以灵活转动,但经过千年的风霜之后,衣服与木胳膊都已腐朽,因此只剩下了裸露而残缺的身躯。

兵马俑的队伍中有一部分是女子,大多面目清秀,身材匀称,但也有一些颧骨突起,面貌奇异,可能是当时的异民族兵员。

比起秦始皇兵马俑的肃穆与刚烈,阳陵汉俑显得平和而从容,正反映了“文景之治”中安详的社会氛围。

1990年5月以来,对汉景帝阳陵的调查、发掘和研究证明,阳陵陵园平面呈不规则葫芦形,东西长近6公里,南北宽1至3公里,面积约12平方公里。

由帝陵,后陵,南、北区从葬坑,刑徒墓地,陵庙等礼制建筑,陪葬墓园及阳陵邑等部分组成。

帝陵座西面东,居于陵园的中部偏西;后陵、南区从葬坑、北区从葬坑、一号建筑基址等距分布于帝陵四角;嫔妃陪葬墓区和罗经石遗址位于帝陵南北两侧,左右对称;刑徒墓地及三处建筑遗址在帝陵西侧,南北一字排列;陪葬墓园棋盘状分布于帝陵东侧的司马道两侧;阳陵邑则设置在陵园的东端。

《汉景帝 阳陵》纪录片解说词

《汉景帝 阳陵》纪录片解说词

《汉景帝阳陵》纪录片解说词这是一座规模浩大、结构严谨、气势恢宏的帝王陵墓,它坐落于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正阳镇张家湾后沟村北的咸阳原上,它的名字叫做阳陵。

阳陵的墓主人,是西汉第四位皇帝汉景帝刘启,宏大的汉阳陵,在整个西汉帝陵发展史上,拥有显著的地位。

它承上启下,总结并完善了从西汉初年到汉景帝时期数十年的帝陵修建经验,基本确定了西汉帝陵的布局范式,成为此后七代西汉帝陵所遵守的建造标准。

作为西汉王朝最重要的帝陵之一,两千年来,一个又一个令人费解的谜团始终绕着汉阳陵,令众多历史爱好者趋之若鹜。

汉阳陵的规划布局,神似西汉都城长安,甚至与整个西汉王朝的版图格局,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究竟是无心的巧合,还是有意为之的谋划?汉阳陵究竟与汉景帝刘启的帝王生涯有着怎样的关系?它又是怎样如何体现汉景帝的精神意志与国家战略的呢?所有的答案,也许都深埋于这厚实的黄土之下,而要揭开谜底,则需要穿越两千一百多年的迷雾与风暴,从一场可怕的战乱开始寻找答案。

公元前154年,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个诸侯王,起兵反叛大汉王朝,战乱席卷了整个汉朝的东部地区,史称七国之乱。

吴王刘濞起兵广陵,号称二十万之众,大军渡淮水西进,与此同时,胶西王响应吴王,起兵攻齐,进逼临淄。

赵王刘遂也约定匈奴,联合反汉。

东方诸王联兵反叛,大汉帝国危在旦夕。

此时,距离汉景帝刘启继承皇位刚刚过去三年,历史上,刘启是文景之治的重要舵手,史学家推崇的圣明天子。

然而,在他登基仅三年之后,国家便由治入乱,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这个人,是促成七国之乱的直接幕后推手,他叫晁错。

刘启做太子时,他曾任太子舍人,也就是太子的侍从,刘启即位后,擢升晁错为御史大夫,位列三公,秩两千石,这是汉代最高的官职之一。

每当晁错与刘启谈论国家大事,皆以削藩为第一要务,削藩,就是削除汉初分封的刘姓诸侯王势力,将诸侯国的权力收归中央政府,加强皇权。

(昔高帝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故孽子悼惠王王齐七十二城,庶弟元王王楚四十城,兄子王吴五十馀城。

陕西汉阳陵导游词(精选4篇)

陕西汉阳陵导游词(精选4篇)

陕西汉阳陵导游词(精选4篇)陕西汉阳陵篇1阳陵位于汉长安城东北,西南距未央宫遗址17公里,西距汉高祖长陵6公里,位于汉家帝王陵阙最东端。

陵区东西长近6公里,南北宽1—3公里,占地面积十余平方公里。

“阳陵”是因陵处汉弋阳县内而得名。

这个模型是以千分之一的比例做成的。

鸟瞰整个阳陵,其平面分布为不规则的葫芦形。

这个位于陵园中部偏西的高大封土堆就是景帝的陵墓,它坐西朝东,为整个陵区的中心。

帝陵西北呈长方形的条状物是刑徒墓地,用以埋葬修陵过程中因病、受罚或遇意外事故而死去的刑徒。

景帝陵西北长短不等的条状物是北区从葬坑,象征着守卫帝陵的北军。

与它在南面遥遥相对的长方形标志是1号建筑遗址。

帝陵东北的另一高大封土堆是王皇后墓,这是西汉帝后同茔异穴丧葬制度的具体诠释。

帝陵北侧稍远处的两个形制较小的封土堆似为景帝较为宠爱的两个妃子的墓冢。

封土堆的大小及距离的远近体现了汉代森严的等级制度。

我们再看帝陵的东南侧:高台上圆形物是罗经石遗址,南北向长短不一的条状物是南区从葬坑,象征着守卫帝陵的南军,再南面的长方形建筑即是阳陵考古陈列馆的所在地。

从帝陵东阙门外直至马家湾,是一条宽敞笔直的司马道,司马道南北两侧是王公大臣的陪葬墓,依身份高低从西向东成棋盘状排列。

司马道顶端的方形地带为阳陵邑遗址。

这个模型使我们看到,整个陵园以帝陵为中心,南北对称,东西相连,布局规整,结构严谨,既体现了皇权至上,尊卑有序的封建等级观念,也体现了汉代事死如事生的传统葬俗。

阳陵出土文物直至目前,我们对帝陵本身的考古发掘尚未触及帝陵的地下墓室,只限于封土四周的垣墙、四阙门及陵东从葬坑。

考古发掘中出土的陶俑陶畜类数量很大,别的文物虽数量有限,但其所包含的艺术性和文物价值却不可小视。

下面几个柜台展出的文物或照片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汉代的瓦当艺术、建筑艺术及刑罚制度。

瓦当是中国古建筑檐头筒瓦前端的遮挡物。

其上多有纹饰和文字,作为装饰和表达美好愿望之用。

瓦当初为半圆,秦汉时开始出现正圆形的瓦当。

陕西汉阳陵导游词5篇.doc

陕西汉阳陵导游词5篇.doc

陕西汉阳陵导游词5篇阳陵,又称汉阳陵,是汉景帝刘启及其皇后王氏同茔异穴的合葬陵园,位于今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正阳镇张家湾、后沟村北的咸阳原上,地跨咸阳市渭城区、泾阳县、西安市高陵区三县区。

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陕西汉阳陵导游词5篇范文,欢迎借鉴参考。

陕西汉阳陵导游词5篇(一)女士们、先生们,你们好!我们现在参观的是汉阳陵考古陈列馆,该馆于1999年9月30日正式对外开放。

阳陵是西汉第四代皇帝景帝刘启的陵墓。

这里是陈列馆的前言大厅。

大厅正面墙壁上的浮雕,表现的是汉景帝阳陵周围从葬俑出土时的情景。

看到这些千姿百态,无臂赤身的裸体俑,您可能会问:"素以‘非礼勿视,非礼勿听’为行为准则的中国人,在汉代怎么会展示这样的裸体俑?"其实,这只是历史老人跟我们开的一个小小的玩笑。

这些俑在汉代时既非裸体,更非无臂。

而是一群着衣贯甲的陶俑,它们的臂膀是用木头雕刻好后固定在陶俑肩上,陶俑身上还穿着色彩绚丽的丝、麻质地的衣服,属于专为帝王和达官显贵们从葬的着衣俑。

其余三面墙上的浮雕是依据史料和汉壁画而创作的艺术品,表现的是在西汉皇帝们出行时,专为他们鸣锣开道的仪仗车队。

前言阳陵是汉景帝与王皇后同茔异穴的合葬陵园。

从景帝前元四年(公元前153年)始建寿陵起,到武帝元朔三年(公元前0xx 年)王皇后入葬,阳陵修建时间长达20xx年,当时正值西汉盛世——"文景之治"时期。

阳陵陵园占地面积很大,地上地下的文物十分丰富。

经过近三十年的考古调查、钻探和发掘,考古工作者基本掌握了陵园的形制、布局及规模。

特别是通过对陵园南区的从葬坑、帝陵封土堆四周的从葬坑和陪葬墓园的发掘,出土了数以千计的各类陶俑及其它珍贵文物。

这些轰动中外举世瞩目的考古发掘使阳陵成为陕西旅游景点中的又一新热点。

上层展厅前面木板上的图表是西汉世系表。

表现的是西汉十一位皇帝(吕后除外)的相互关系、在位年代及先后顺序。

西安汉阳陵英文导游词

西安汉阳陵英文导游词

西安汉阳陵英文导游词篇一:汉阳陵导导游词汉阳陵导导游词各位游客朋友们,大家早上好。

欢迎大家来汉阳陵进行参观,我叫XX,是各位参观期间的导游员,我一定会竭诚为大家服务,在此先祝愿各位在汉阳陵游览的愉快。

阳陵是汉景帝与王皇后同茔异穴的合葬陵园。

从景帝前元四年(公元前153年)始建寿陵起,到武帝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王皇后入葬,阳陵修建时间长达28年,当时正值西汉盛世——“文景之治”时期。

汉景帝刘启,他生于公元前188年,死于公元前141年,为西汉第四代皇帝。

他32岁时(前157年)即位,在位17年。

他在当政期间顺应历史潮流,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使西汉王朝的经济进一步繁荣,国家安定,百姓富足。

景帝与其父文帝的开明统治被后世史家称为“文景之治”。

汉阳陵博物苑是依托西汉景帝刘启陵园建设的大型汉文化旅游核心区,是中国占地面积最大的博物馆,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博物馆共分为考古陈列馆、宗庙遗址、南阙门遗址保护展示厅和帝陵外藏坑遗址保护展示厅等四大展区。

博物馆内展出一千多件西汉文物,有各式兵器,印章,瓦当,最著名的莫过于汉代彩陶了,阳陵出土的人物陶俑大小相当于真人的1/3,可是每个彩俑,却表情各异,高约62厘米,伴随陶俑出土的箭、弩机、戟、矛、剑等兵器以及工具、车辆、货币,均按陶俑比例相应缩小,制作得十分精巧。

陶俑均赤身裸体且没有双臂。

据研究,这些陶俑在刚刚完工时都身着各色美丽的服饰,胳膊为木制,插入陶俑胳膊上的圆孔,以便木胳膊可以灵活转动,但经过千年的风霜之后,衣服与木胳膊都已腐朽,因此只剩下了裸露而残缺的身躯。

兵马俑的队伍中有一部分是女子,大多面目清秀,身材匀称,但也有一些颧骨突起,面貌奇异,可能是当时的异民族兵员。

比起秦始皇兵马俑的肃穆与刚烈,阳陵汉俑显得平和而从容,正反映了“文景之治”中安详的社会氛围。

我们现在就到阳陵封土堆前参观一下。

西汉共有11位皇帝,除过白鹿塬上文帝的霸陵和少陵塬上宣帝的杜陵,其余9位皇帝的陵墓均自西向东分布在高亢宛延的咸阳塬。

汉阳陵论文

汉阳陵论文

汉阳陵博物馆解说词英文译文评析摘要:汉阳陵博物馆解说词的英文译文,方便了游客了解汉代文化。

一方面,译文采用了灵活的翻译方法和技巧,但另一方面,译文也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将客观地对该解说词的译文进行分析讨论。

关键词:汉阳陵博物馆;英文译文;翻译技巧;错误位于今陕西省咸阳市的汉阳陵是西汉王朝第四位皇帝景帝刘启与王皇后同茔异穴的合葬陵园,占地面积约20平方公里,地上和地下的文物遗产十分丰富。

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汉阳陵博物馆是陕西省重点开发建设的周、秦、汉、唐四大旅游景区中的汉文化旅游景区。

博物馆包括考古陈列馆,帝陵外藏坑保护展示厅、南阙门遗址、宗庙遗址等多个旅游景点,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游客。

汉阳陵博物馆的英文解说词就为远道而来的外国游客提供了必要的帮助。

译文大体上以事实为依据,客观的介绍了各景点,用词准确,语言简练,朴实无华,条理清楚。

翻译方法以及手段灵活自如,体现了“信、达、雅” 的翻译标准,起到了传播有关文化的作用。

但是,该馆的解说词的翻译还存在一些问题如语法错误、漏译、误译等,本文将以客观的态度,分别就其英文译文的优缺点两个方面予以分析。

汉阳陵博物馆解说词的英文译文,运用了多种翻译技巧,客观形象地向游客介绍了汉代文化。

词类转换在汉英翻译过程中可进行各种词类的转换,例如汉语动词转成英语名词、形容词、介词;汉语形容词或副词转换成英语名词,汉语名词转换成英语动词,等等。

其中,汉语动词转为英语抽象名词尤为普遍[1]。

下面就是一个汉语动词转为英语抽象名词的例子:“…成为人们了解、研究汉代帝王陵寝制度以及汉代历史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

”(译文:It is the most important tangible document in the research of burial customs and civilization of the Han Dynasty.)“研究”在句中扮演动词的角色,但是译者在翻译时将其处理为名词,显得更为严谨,也符合英语名词化的趋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阳陵讲解词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汉阳陵考古陈列馆参观。

阳陵是西汉王朝第四代皇帝刘启与其皇后王氏的同茔异穴合葬陵园。

所谓同茔,就是指同一陵区,异穴,就是说帝、后分葬在两座墓穴中。

汉景帝在公元前153年,也就是即位第四年开始修建此陵,到公园前126年结束。

前后共经历了28年时间。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开始,陕西考古工作者就开始了对汉阳陵的调查、钻探和发掘,经过了近三十年的努力,目前已基本掌握了阳陵的规模、形制和布局,并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取得丰硕的成果。

汉阳陵考古陈列馆就是通过三十年来的阳陵考古工作的成果展示,再现汉代“文景盛世”时期的物质生活和文化风貌。

下面,请随我步入展厅,共同领略两千年前的“天汉神韵”。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朝代。

构成中华民族主题的汉族也是在这时形成,汉王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对中国历史上各朝代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所以今天世界上许多国家把“汉”作为中国人或中国文化的代称。

从我们面前的西汉世系表可以得知西汉共有11位皇帝,共经历了214年。

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经历了秦末起义以及随后的楚汉战争,所以人口大量减少,社会生产遭到极大的破坏。

全国到处民不聊生,以至于发生人吃人的现象。

牧畜马匹极其缺乏,连贵为天子的刘邦想找四匹同样颜色的马为他拉车都很难找到,而王宫将相只能坐牛拉的车出行。

为了巩固封建统治,刘邦认为当务之急就是恢复生产,发展经济。

于是他顺应了历史潮流,采用了反映道家思想的“黄老之术”和“无为而治”的治世之术。

意思就是政府不过多的干预人民的生产,减轻一些刑罚和赋税,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西汉经济慢慢地发展起来。

在景帝统治的十七年间,他能继承汉高祖、汉文帝所推崇的“黄老之术”,对内实行“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的政策,平定“七国之乱”,对外“和亲匈奴”,使社会达到了政治清明,国家安定,百姓富足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封建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文景之治”。

中国古代帝王陵墓选址要受到很多方面的影响,有传统习俗,风水观念,皇帝个人喜好等等,而其中最重要的是物质经济能力的限制,古代封建帝王陵墓的营建及其死后的葬礼、祭祀活动是非常庞大而繁复的,而当时的生产能力不可能提供像今天这样便利快捷的交通工具,如若统治者将其陵墓建在距京城较远的地方,必然会给上述活动带来不必要的浪费和麻烦。

我们来看图板,中间是汉长安城,距它北边的平原是咸阳原。

因为这里土壤肥沃,交通便利,而且距汉长安城只有十几公里,所以成为汉代帝王修建陵墓的首选之地。

西汉十一位皇帝的陵墓因为一些特殊原因,除了文帝霸陵和宣帝杜陵分布在西安的东郊和南郊以外,其余九个皇帝的陵墓全部分布在咸阳原上,呈一字排开之势,而阳陵是位于最东端的一座。

它的东边是泾河和渭河的交汇之处,我们可以在距阳陵东边9公里的地方看到非常有名的“泾渭分明”的景观。

阳陵的西边和汉高祖长陵接壤,北濒泾河,南越渭河与汉长安城相望。

所以堪称是一块风水宝地了。

一外藏坑陈列馆这里首先可以看到一个巨大的帝陵模型。

汉代皇帝的墓葬基本都呈覆斗形,也就是倒扣过来的斗的样子。

而陵山的东侧这一排长短不一的坑道就是我们现在要前往参观的外藏坑展厅了。

通过玻璃地面可以看到,我们现在所处位置下面就是汉代的实际地表。

也就是说汉代的地面是在这里的。

首先可以看到的是21号外藏坑。

它距现代地表六点四米,长二十点一米,宽二点九米,深二点六米。

坑内西侧可以看到有木车一辆的痕迹。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木车已毁朽。

在木车的旁边还出土铁剑一把和刻有“东织令印”的印章一枚。

另外还出土有着衣式男陶俑49件、宦者俑6件,粉彩女俑29件以及部分陶器铁器,并有大量木箱遗迹。

“东织”属于西汉少府下属的官署。

少府,列为九卿之一,负责征收山海地泽收入和管理手工业制造,所领诸事均为皇帝私人财政事项。

至东汉时兼管宫廷所用服御诸物、宝货、珍膳等。

据此推断,这里属于皇帝私有的纺织及印染工厂。

这里是20号外藏坑。

坑长二十点二米,宽三点三米,深一点三到一点九五米。

坑内的器物全部放置于西段十点四米的范围内,基本为陶俑、陶动物、少量铁器和木车及其配套的陶马。

因坑内没有出土印章或可以证明其所属的物品,故不能断定其所属。

这里看到的是19号外藏坑。

此坑由木质隔断将其分为两部分,西半部分出土有陶俑、木车马、木箱以及陶动物。

其中粉彩女俑11件,着衣式男俑35件,另有陶牛、陶鸡、陶猪、陶狗、铁叉、铁钩、铁梭等若干件以及“徒府”铜印一枚。

木质隔断以东则是大量木箱和布匹遗迹。

木箱已完全毁朽,布匹则完全炭化,但布匹经纬线依然清晰可见。

秦汉时期因犯罪而强迫其为官府从事体力劳动的称为“刑徒”,“徒府”则很可能就是当时管理这些人员的机构。

这里是18号外藏坑。

其间出土的除了木车以外大多数为陶俑。

并且根据这里出土的一枚“永巷丞印”断定这里是象征宫女管理机构的地方。

“永巷”原本只是未央宫中一条长长地巷道,两侧则居住着宫中的宫女。

后来,随着各种的宫廷斗争,出现了罪不至死的嫔妃或犯妇,于是她们便也被关在这里从事着与宫女们一样的体力劳动。

在永巷众多被关押的女囚中,最有名气的也是受到迫害最深的当属刘邦的爱妃“戚夫人”。

戚夫人貌美如花,能歌善舞,为人随和,深受刘邦喜爱,刘邦甚至曾经想废掉刘盈,立他与戚夫人生的赵王刘如意为太子。

刘邦一驾崩,吕后便下令将戚夫人囚禁于永巷,给她剃了光头,戴上铁项圈,穿罪犯所穿的赭色囚衣,并让她干舂(音:冲)米的活儿以羞辱她。

这时赵王如意尚在邯郸,母子离散,含垢忍辱的戚夫人就作了这首《舂歌》表达内心的愤懑和凄楚。

诗歌是这样的“子为王母为虏终日舂薄暮常与死为伍相去三千里当谁使告汝”其中“子为王母为虏”,以母子地位之悬殊直抒内心不平,先声夺人。

紧接着说自己每天起早贪黑舂作不止,且生命危在旦夕,随时可能发生不测。

而末句“相离三千里当谁使告女(汝)”犹如一声绝望的呼号,将心中的悲苦和对远方儿子的思念倾吐而出。

可叹的是,这首歌带给戚夫人和赵王如意的却是更惨痛的灾难。

吕后看到这首歌,恼羞成怒,杀心顿起,将赵王如意招至宫中,趁孝惠帝外出打猎之机,派人用鸩(音:震)药将其毒杀。

又用极残忍的手段断去戚夫人手足,去眼使瞎,煇耳使聋,饮瘖使哑,把她扔到厕所中,命曰“人彘(音:志)”。

自古以来,人类虐杀之毒,肉刑之剧,动心骇听,无过于此!最终戚夫人被折磨至死。

而戚夫人遭此酷刑,就连吕后的儿子惠帝刘盈都认为:这不是人做的事。

这里看到的是17号外藏坑。

坑长九点四米,宽二点八米,深二点三米。

此坑布局可以分为三部分,西侧为木车马区,中部为着衣式陶俑区,东侧则为生活用具区。

另外还出土有陶罐、陶盆、铜权、半两钱、铁制农具、工具以及“宦者丞印”铜印等。

宦者丞也是少府下属机构,是管理宦官的。

由此断定这里象征的是宦官管理机构。

这里是16号外藏坑。

这里也可以看到木车遗迹。

木车旁除了出土有铜质车马器以外还有陶盆、陶壶、铜钵、铜斗、铜权、玛瑙珠以及陶俑等。

同时这里还出土“大官之印”、“左府”、“右府”、“府印”等数枚铜印。

大官也就是太官,同属少府的下属机构。

其职责就是将食品原料进一步加工为熟食品。

也就是说这里是皇帝专属的食品精加工厂。

这里看到的是15号外藏坑。

此坑长二十一米,以木质隔断将其分为两部分。

东部基本为大麦、高粱、糜子等农作物。

其上发现有“导官令印”字样封泥六件,另外还出土有半两铜钱、铁灯、陶罐、陶猪、陶狗、陶牛等。

西部以陶俑和木车为主。

另外陶俑身旁还发现有“仓印”、“甘泉仓印”等铜印三枚。

根据史书记载,导官属于少府下属机构,主管皇帝饮食的初加工。

其它几枚铜印则应该是导官下属的仓库管理者的官印。

这里还曾经出土了炭化的花生,它将中国花生引进或种植史从原来认为的明代提前到了汉代,也就是提前了一千五百年左右。

这里是14号外藏坑。

此坑长五十八点二米,坑内用木质隔板将其分为三段。

西段放置有陶俑、木车马、漆木器、陶猪、陶狗、陶鸡、陶钵、茧形壶、石磨盘、印章等;中断放置大量漆木器及少量陶器和动物骨骼等,漆木器上各有一鎏金铜饰,铜饰内各嵌有封泥一枚,印纹为“太官令印”;东段出土大量鹿、猪、羊、兔、鸡和大型牛科类动物骨骼。

根据出土封泥推断,这里和下面我们要看到的13号外藏坑功能一样。

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13号外藏坑了。

此坑长九十四米,宽三米,深二点四米到二点八米,是这里最长的外藏坑。

该坑可分为东西两区,东区埋藏有小乳猪、大猪、绵羊、山羊、家狗、狼狗等彩绘陶塑动物。

除小乳猪头向北外,其余动物头均向西,并分上下层摆放。

这里的陶塑动物共计1391件,完全可以称为一个饲养场。

西区主要放置原大的木车以及陶器,在这里出土的陶仓内还发现了碳化的粮食和动物的骸骨。

此坑内出土有“太官丞印”,而“太官”是主管皇帝饮食的官署,所以推断这里应该是皇帝专享的食品仓库。

这里是12号外藏坑,也是这里最短的外藏坑。

此坑南侧紧邻帝陵司马道,坑内发现木车遗迹三乘以及少量陶俑和铁灯、铁矛、铁锛等数十件。

在一件陶俑旁出土“宗正之印”铜印一枚。

“宗正”是管理皇族事物的机构,为九卿之一,并且多为皇室成员担任,所以此坑象征的是中央官署机构的宗正府。

因此坑曾遭到严重盗扰,所以考古工作者对这里采取了复原陈列的方式。

从这里下台阶,给大家二十分钟时间,大家可以自由的走进每一件文物仔细欣赏,二十分钟之后我们在出口见。

二考古陈列馆这个沙盘模型是按照整个阳陵陵区面积的千分之一比例缩制而成的。

陵区面积大约12平方公里。

它位于咸阳市渭城区正阳镇张家湾村北塬之上,地跨咸阳、泾阳、高陵三县市。

现存的阳陵陵园平面呈不太规则的葫芦形,泾渭河交汇之处为葫芦颈,而陵园的西部就相当于葫芦的底座。

陵区的东西长六公里,南北最宽处3公里,最窄处也有1公里。

在沙盘中间的西铜铁路把陵区分为东西两部分。

一般中国的建筑习惯于座北朝南,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使建筑物接受日照。

而在西汉的建筑却并非如此,它继承了秦制,建筑物习惯于座西向东。

因为古人认为东方孕育着新的生命,新的希望,所以陵区的主体建筑都在西部。

在陵园的西部有四座大小不一的墓冢,其中最大的就是景帝陵,东北侧略小的这座就是皇后陵,北面更小的那两座,据推测可能是景帝身边地位比较高的两个嫔妃的陪葬墓。

在帝、后陵封土四周,我们发现大型从葬坑四处:其中帝陵封土四周81座,后陵封土四周28座,帝陵西北和后陵正南各发现14排24座从葬坑,我们称之为“北区从葬坑”和“南区从葬坑”。

在南、北区从葬坑中出土了大量的军士俑,是守卫汉长安城的南军和北军的一个缩影。

另外在帝、后陵的四周,还有多处建筑遗址,如罗经石遗址,一号建筑遗址等,这是当时管理陵庙、寝园或陵园的官吏和陪侍帝陵的嫔妃居住的寺舍建筑。

帝陵以东我们可以看到一条神道(神道是指与陵冢内的四条墓道相连接的地面上的道路,因陵园四座司马门与神道相对,所以也叫“司马道”),它在陵园当中起一种象征性的作用,是专门供皇帝灵魂自由出入的道路,因此,不允许任何人侵占和破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