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保护优先 开发利用服从于保护
保护海洋生态 促进有序利用
海洋院校 , 但台州还没有建立专 门的海洋 研究院所。
洋生 态 修 复工 程 , 取 多 种 手 段 和必 要 的 采
并获批复 。
摇篮 、 风雨的故乡 、 资源的宝库。 发展海洋 经济是 世界 的潮 流 ,是我 国的强国战略 , 也是浙江经济发展 由沿山 、 沿路 向沿海跨 越 式发 展的必然规律 。 如何正确处理好海 洋科学 开发 、 保护 、 复三者关 系 , 当前 修 是 摆在 台州面前 的一大要务 。
门湾 、 山 群 岛 海 域 、 陈 海 域 、 蒜 海 泽 大 三
监测 , 明确了“ 资源信息共享 、 赤潮灾 害防
治、 生态环境 建设 、 污染应急 机制 ” 等合作
内容 。
等, 监测项 目覆盖水 文 、 气象 、 化学 、 生物
和微生 物等领 域 ,及 时编制各类 通报专 报, 为开展海洋环境保 护工作提供 了重要 的决策依据。近三年来 , 台州 市近岸 海域 海水质 量总体上呈现好转趋势 ,清洁 、 较 清洁、 轻度 污染海域 面积逐 年增加 , 海洋 倾 倒 区及 周边 海域水质 的沉积 物质量 良 好, 所监测 的指标全部符合海洋倾倒 功能 区环境质量要求。
■ 。 i n
保护海洋生态 促 进有序 利用
发瓞海洋经济是浙江经济发展 m沿 【 、 I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沿路 向沿海跨越武发展的必然规律 。 鱼 何 j } j j 椭处 好海洋科学开发 、 保护 、 修复兰 者关 系 , 当前摆存 台州猫 前的… 火要务 是 1 一
口 文 / 荐 平 李 东 张 华 冯 雷 郑
相对 于海洋经济 的快 速发展 , 目前台 州海洋生 态保 护修 复工作还相对滞后 , 存 在着不少亟待研究解决 的困难和 问题 , 需 引起 高度重视 。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漓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漓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第一章总则第二章植被保护第三章水资源保护第四章自然景观保护第五章开发利用第六章法律责任第七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 [立法目的] 为了保护桂林漓江生态环境,规范漓江流域资源开发利用,促进人与自然与谐相处,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适用范围] 在桂林漓江流域从事植被、水资源、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开发建设、旅游观光、生产生活等活动适用本条例。
桂林漓江生态环境保护范围由桂林市人民政府确定,报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
第三条 [保护原则] 漓江生态环境保护坚持保护优先、科学规划、严格管理、开发服从保护的原则。
第四条 [保护体制] 漓江生态环境保护实行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保护体制。
漓江流域市、县人民政府负责漓江生态环境保护的组织、协调与监督。
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漓江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五条 [管理责任制] 漓江生态环境保护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
漓江流域市、县、乡镇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签定责任状,将漓江生态环境保护内容纳入绩效考核,与奖惩挂钩,考核不合格的,取消其评先评优资格。
第六条 [协调机制] 自治区建立漓江生态环境保护协调机制,解决漓江生态环境保护政策、资金投入、项目建设等重大问题。
第七条 [综合执法] 漓江流域市、县人民政府能够依法在流域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与行政处罚权,实行综合执法。
第八条 [保护规划] 桂林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报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漓江流域县级人民政府根据该总体规划,负责组织编制本辖区漓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漓江流域城乡规划与其他有关规划应当服从漓江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
第九条 [政策支持] 自治区从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支持漓江生态环境保护。
自治区设立漓江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建立漓江生态环境保护补偿机制。
漓江流域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安排并落实漓江生态环境保护资金。
《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办法》
《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办法》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保障生态环境持续良好,构筑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美丽西藏,实现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和《西藏自治区环境保护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自治区行政区域内从事资源开发、项目建设、兴办企业等与生态环境有关的活动及其监督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优先,在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的方针,鼓励低能耗、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严禁引进高污染、高排放、高能耗产业和项目,严禁引进淘汰落后的生产技术和设备,不应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效益。
第四条资源开发、生产性项目建设应优先考虑生态环境承载力和保护水平,应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严格控制资源消耗量,严格环境准入和环境保护第一审批权。
第五条生态环境保护实行属地管理,谁主管、谁负责,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
第六条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辖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各级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为本辖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负全面领导责任;分管负责人负直接领导责任。
第七条环境保护主管部闩负责规划和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审查审批,依法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统一发布环境监测数据和环境信息。
发展改革、国土、交通、水利等部门依据各自职责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监督管理,部门主要负责人负主要领导责任。
保护与开发第八条地(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依据自治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本行政区域的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划定生态红线,确保生态环境保护底线。
第九条编制城乡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水土保持规划应当与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相衔接,并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有效调控城乡建设与环境保护。
矿产、水电、旅游等资源开发和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有关专项规划和建设项目,应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
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1.生态优先原则:生态优先是我国环境保护的核心理念。
生态系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护生态环境是保护人类自身利益的重要举措。
我国将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国家发展整体布局,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2.RRR原则:RRR是减少、循环和再利用的缩写。
我国倡导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推动资源综合利用,减少二次污染,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通过减少资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行循环经济等方式,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预防为主原则:预防为主原则是环境保护的基本策略。
预防为主,强调事前防范和事前管理,通过建立健全的环境监测、预警和管理体系,预防和避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发生。
同时要加强环境风险评估和环境影响评价,有效减少环境风险和环境破坏。
4.公众参与原则:公众参与是环境保护的重要原则之一、公众有权参与环境决策的制定、实施和监督,通过公众参与,能够发挥社会各方的智慧和力量,形成广泛的社会共识,推动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
我国积极推进政府和公众共同参与环境保护的机制建设,形成多元化、广泛参与的环境保护格局。
5.法治原则:法治是环境保护的重要保障。
我国建立了一整套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明确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职责和权力划分,对环境污染行为进行监管和制裁,保护环境的合法权益。
同时,加强环境执法和司法保护,推进法治化环境保护,提高违法成本,形成有效的环境治理机制。
6.跨区域合作原则:环境问题具有跨区域性和全球性特点,需要通过跨区域合作来解决。
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环境合作和全球环境治理,主动倡导开展地区性环境保护合作,通过沟通、协商和合作,推动环境保护工作的共同进步。
总之,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是以生态优先为核心,通过RRR原则、预防为主原则、公众参与原则、法治原则和跨区域合作原则等来推动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
这些原则的贯彻执行,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
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环境问题愈发凸显,环境保护已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焦点。
在中国,环境保护工作已被纳入国家发展总体战略,成为了重要的政策方向之一。
为了有效保护环境,制定并贯彻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势在必行。
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环境保护的基本方针,是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我们要坚持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二、责任明确、协同治理
环境保护是全社会的责任,政府、企业、公众都应当承担自己的责任。
政府要强化环境保护的责任意识,落实环境保护的责任制度,加强环境执法和监管。
企业要积极履行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提高环境管理水平。
公众要树立环保意识,积极参与环保行动。
三、综合治理、科技创新
综合治理、科技创新是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
我们要加强环境治理工作,采用科技手段提高治理效率和治理水平,推进环境保护技术创新和应用,开展环境信息化建设,提高环境保护工作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
四、开放合作、共同发展
环境保护是全球性问题,需要各国携手合作,共同应对。
我们要加强国际环境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环境治理体系建设,加强环境
信息交流、技术转让和人才培养。
同时,也需要推进环保产业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总之,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需要对环境保护工作加强管理和监督,需要加强环境保护的法制建设和执法力度,同时也需要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共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谈谈对环境保护优先原则的看法
谈谈对环境保护优先原则的看法过去的环境保护同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相协调原则,简称协调发展原则,是指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统筹规划,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
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相协调这一原则本身是不断发展的,对协调的内容也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在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以前,侧重于发展经济,基本是环境保护附属于经济建设;侧重于当代人发展而未顾及子孙后代的利益。
后来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赋予了这一原则新的生命力。
这一原则是社会经济规律和自然生态规律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当代环境法的价值取向。
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新环保法也相继出台。
新环保法第五条:环境保护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公众参与、损害担责的原则。
所谓生态环境保护优先原则,是指在生态环境保护管理活动中应当把生态保护放在优先的位置加以考虑,在社会的生态利益和其他利益发生冲突的情况下,应当优先考虑社会的生态利益,满足生态安全的需要,做出有利于生态保护的管理决定。
新版环保法确立了环境保护优先原则,由原来规定环境保护工作要同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协调,到现在的坚持经济发展要和环境保护相协调。
这第一次将环境保护置于优先位置,同时亦是立法理念的重大转变。
其原因如下:目前,我国gdp总量已经名列世界第二,在此情况下,经济增长的规模和速度继续扩大的空间已经不断在缩小,基于资源和环境投入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也已经走到了尽头,为了使国家发展水平得到更大的提升,有必要尽快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向集约型的方向过渡。
为此,如何从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出发,提高资源环境利用效率成为下一步的改革和转型重点,这不仅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也是经济转型和发展的自身需求。
新版环保法适时提出了经济发展如何为环境保护服务的重要课题,这也是值得全社会探讨和探索的发展方向。
对这一原则实行了以下几项措施:一是制定政策要考虑环境影响。
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为主的方针
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为主的方针摘要:一、引言二、节约优先的方针1.定义和内涵2.实施背景和意义3.具体措施和成果三、保护优先的方针1.定义和内涵2.实施背景和意义3.具体措施和成果四、两个优先方针的关系1.相辅相成2.统一于可持续发展五、总结与展望正文: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在这样的背景下,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为主的方针成为了我国资源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
本文将对这一方针进行详细解读,以期提高公众对这一方针的认识和理解。
二、节约优先的方针1.定义和内涵节约优先,是指在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把节约放在首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最大化。
2.实施背景和意义实施节约优先的方针,是我国应对资源环境约束、保障国家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通过节约优先,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缓解资源供需矛盾,降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3.具体措施和成果(1)加强政策引导,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2)推广节能减排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水平。
(3)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形成节约型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
三、保护优先的方针1.定义和内涵保护优先,是指在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把保护放在首位,坚持生态保护红线,维护生态系统平衡,保障国家生态安全。
2.实施背景和意义实施保护优先的方针,是我国实现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
通过保护优先,可以有效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绿色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3.具体措施和成果(1)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保障生态安全。
(2)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维护生态系统平衡。
(3)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改善环境质量。
四、两个优先方针的关系1.相辅相成节约优先和保护优先是相辅相成的,节约优先注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优先关注生态保护。
二者相互支持,共同促进资源环境保护。
2.统一于可持续发展节约优先和保护优先都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
节约优先体现了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保护优先则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
初中毕业道德与法治总复习精讲 第三篇 时事热点 直击考场 专题四 坚持绿色发展 建设美丽中国
材料二:2022 年 5 月 19 日,国务院副总理、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 工作领导小组组长韩正在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上强 调,要认真总结生态环保督察经验做法,以钉钉子精神抓好“十四五” 生态环境保护各项工作,扎实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要紧紧围绕解决群众 身边的突出生态问题,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 碧水、净土保卫战。
材料二:《人民时报》载文指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以 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这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条件 变化作出的科学判断。“把生态保护好,把生态优势发挥出来,才能实现 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决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只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锲而不舍,久久为功,就一定能把绿水 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4.(原因类)为什么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1)资源日益短缺,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经济发展与资源、环 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面对的严峻挑 战。(2)环境恶化加剧自然灾害的产生,严重破坏生态平衡,威胁着人民 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5.(意义类)打好蓝天、碧水、净土战有什么意义? (1)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走绿色发展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实 现绿色富国、绿色惠民;(2)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走上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 明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3)有利于全面建 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等。
【考点链接】 1.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2.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
生态文明。3.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4.转 变发展方式。5.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我国生态环保政策解读与应用
我国生态环保政策解读与应用一、背景当前,环保已经成为世界性的共同话题,而对于我国来说,生态环保问题尤为突出。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快速增长,生态环境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生态环保政策。
本文将对我国生态环保政策的基本原则以及实施情况进行解读,并分析生态环保政策在实践中的应用情况,以期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我国生态环保政策的基本原则1.生态优先:优先保护生态环境,保障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2.综合治理:注重生态环境问题的综合治理,推动生态环境问题得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治理。
3.谁污染、谁治理:明确责任主体,落实环境保护责任制,切实加强环境监管和执法。
4.以法治为基础:依法治理,确保环境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环境污染的有效治理。
5.公众参与:重视公众参与,确保公众参与生态环保决策的权利和义务。
三、我国生态环保政策的实施情况1.主要政策措施(1)划定环保红线。
以生态保护红线为核心,划定环保红线,明确保护红线内的生态功能区域,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
(2)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以河长制为依托,实行河湖水库长制、饮用水源保护制度、水污染防治制度等,全面加强水资源管理。
(3)加强大气污染防治。
推进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快大气污染治理,推进燃煤污染防治,促进清洁能源发展。
(4)实施生态保护和修复项目。
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湿地保护工程、荒漠化治理工程等一系列生态保护和修复项目。
2.政策实施成效(1)空气质量明显改善。
2017年,全国细颗粒物平均浓度同比下降6.5%左右,大气成分优良天数比例超过60%。
(2)水质状况持续改善。
全国地表水IV类及以上水质比例达到67.9%。
(3)生态环境保护格局初步形成。
年生态保护红线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生态空间得到有效保护。
(4)环保产业发展迅速。
环保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已成为全球第一大环保市场。
四、我国生态环保政策的应用情况生态环保政策的实践中,存在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
环境保护十大方针
我国环境保护十大方针(按时间顺序整理)韩雨 1403210410摘要: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峻,令人堪忧。
自1972年以来,我国环境管理工作走过了一条艰难而又漫长的道路,逐步在实践中确立了环境管理的方针体系,建立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污染者负担”,“强化环境管理”为核心的政策体系,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保护法规体系。
本文以时间顺序,整理出了我国自1973年起确立的十大环境保护方针政策,对其进行了详细阐述。
同时,将新出台的“水十条”进行了整理与阐述。
关键字:环境保护、方针政策、水十条1.环境保护“32字”方针1973年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确立了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方针,即“三十二字”方针,就是指“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
这一方针是符合中国当时的国情和环境保护的实际的,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对我国环境保护起积极作用。
根据32字方针,国务院制定并公布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环境保护文件《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规定》作出十个方面政策规定:做好全面规划;工业要合理布局;逐步改善老城市的环境;综合利用,化害为利;加强对土壤和植物的保护;加强水系和海域的管理;植树造林、绿化祖国;认真开展环境监测工作;大力开展环境保护的科学研究工作,做好宣传教育;环境保护所必要的投资、设备、材性要安排落实。
2.“三同步、三统一”方针“三同步”是制定环境保护规划、确定政策、提出措施以及组织实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明确指出要把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解决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过程之中;“三统一”是贯穿于“三同步”的一条基本原则,旨在克服只顾经济发展的观点,强调整体的综合利益,也可以认为是各项工作的一条基本准则。
3.持续发展战略方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结束以后,1992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了《中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1994年3月,国务院发布《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确定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行动目标、政策框架和实施方案。
环境保护法生态保护的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是中国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公众健康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而制定的一部法律。
生态保护在环境保护法中占有重要地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生态环境保护的总体要求:环境保护法明确提出,国家采取有利于节约资源、循环利用资源、保护和改善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使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2. 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国家在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区域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严格保护。
各级人民政府对具有代表性的各种类型的自然生态系统区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自然分布区域、重要水源涵养区域等,应当采取措施予以保护,严禁破坏。
3. 生物多样性保护: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应当合理开发,保护生物多样性,保障生态安全。
引进外来物种以及研究、开发和利用生物技术时,应当采取措施防止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
4. 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国家建立和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加大对生态保护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应当落实生态保护补偿资金,确保其用于生态保护补偿。
国家指导受益地区和生态保护地区人民政府通过协商或者按照市场规则进行生态保护补偿。
5. 大气、水、土壤等环境保护:国家加强对大气、水、土壤等的保护,建立和完善相应的调查、监测、评估和修复制度。
6. 农业环境保护: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农业环境的保护,促进农业环境保护新技术的使用,加强对农业污染源的监测预警,统筹有关部门采取措施,防治土壤污染和土地沙化、盐渍化、贫瘠化、石漠化、地面沉降等问题,防治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水体富营养化、水源枯竭、种源灭绝等生态失调现象,推广植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
7. 城乡建设与环境保护:城乡建设应当结合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保护植被、水域和自然景观,加强城市园林、绿地和风景名胜区的建设与管理。
通过以上措施,环境保护法旨在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与具体原则的区别主要表现(1)基本原则是环境保护法的根本准则,贯穿于整个环境保护法,统帅环境保护法飞各项制度及规范;具体原则是某个或某些环境保护法制的一般准则,适用于特定的范围。
(2)基本原则体现环境保护法的根本价值和基本原理,是环境保护立法、执法、守法及研究环境保护法的总的指导思想;具体原则直接反映的是特定的价值,仅仅是特定领域好环节的指导思想。
(3)基本原则是国家环境保护基本政策的最集中体现,反映的是国家对环境资源问题的总体要求;具体原则所体现和反映的是国家在某一具体领域的环境政策。
(1)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须由法律所确认或体现。
(2)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必须反映环境法的特点。
(3)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必须是贯穿于整个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体系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指导性原则。
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1)协调发展原则(2)预防为主原则(3)合理开发利用原则(4)污染者付费、受益者补偿原则(5)公众参与原则协调发展原则又叫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原则,是指环境保护欲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可持续发展被定义为寻求满足现代人的需要和欲望,而不危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和欲望的能力。
可持续发展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人类需求和欲望的满足是发展的主要目标(2)人们的消费标准好生活水平必须限制在生态承载能力的范围内(3)可持续发展要求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不应危害后代人满足其基本需要的能力。
(4)人口增长会给自然资源增加压力,因此,应保持人口的稳定。
(5)在发展过程中,人类对自然系统的干扰不应当威胁生命支持系统。
(6)可持续发展要求公平地分配有限的自然资源,特别是对于不可更新资源的利用,应考虑将自然资源耗竭减少至最小限度,其耗竭的速率应尽可能较少地妨碍未来世代的选择权好机会。
(7)可持续发展要求保护生物多样性。
民法典的生态环境保护原则
民法典的生态环境保护原则作者:袁征来源:《环境》2021年第11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已正式施行了11个月。
这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为民事主体的各类民事活动设定了行为规范和基本遵循,确定和保护民事主体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和其他合法权益,成为我国调整民事社会关系的基本法。
民法典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创制了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原则,把生态环境保护列入了民事主体的法律责任和法定义务,充分体现了我国生态文明的法治理念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坚强决心,也为全球的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
绿色原则总则第9条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保护原则,也被称为“绿色原则”。
它既是民法的基本原则,也是所有民事活动的法律约束。
物权的行使、合同的履行以及其他权益的保障都必须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否则都将视作违法或不受法律保护。
绿色原则作为一项基本的法律原则,贯穿于民法的全部,并着重在物权编、合同编和侵权责任编等分则中转化为具体规则,发挥其实际作用。
物权行使的绿色限制传统意义上的物权,是指权利人在法定的范围内,对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权利,即物权行使不受其他阻碍。
包括自物权与用益物权等,是一种绝对权。
民法典在物权领域引入绿色原则,是对传统物权的限制。
要求物权或用益物权行使的行为人必须履行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定义务,不得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和损害环境公共利益。
否则就是违法而不受法律保护,并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
第294条不动产权利人不得违反国家规定弃置固体废物,排放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土壤污染物、噪声、光辐射、电磁辐射等有害物质。
第326条用益物权人行使权利,应当遵守法律有关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规定。
所有权人不得干涉用益物权人行使权力。
第346条设立建设用地使用权,应当符合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关于土地用途的规定,不得损害已经设立的用益物权。
第286条业主应当遵守法律、法规以及管理规约,相关行为应当符合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
任何开发都要服从于保护
任何开发都要服从于保护发表时间:2013-03-19 来源:中国环境报第2版[打印][关闭] 和谁对话?谢忠岩,汉族,1969年5月出生,吉林乾安人。
199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1年7月参加工作,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研究所环境科学专业毕业,在职研究生学历,理学博士,高级工程师。
现任吉林省长白山保护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
为什么对话?今年全国“两会”上,生态文明建设成为热门话题,发展与保护如何兼顾成为代表委员关心的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谢忠岩是长白山保护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我们想知道,长白山地区是如何实现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又将如何推进城镇化?长白山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保护第一,任何开发都要服从于保护,以合理开发促进有效保护。
从规划到项目建设,都要以保护为前提。
长白山城镇化的总体思路是旅游城镇化、城镇景区化、景区国际化,走特色城镇化之路,将生态保护融入城镇化的每个细节。
对话人全国人大代表、吉林省长白山保护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谢忠岩采访人中国环境报记者黄婷婷点击一焦点关注如何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关键思路任何开发都要服从于保护记者:我们看到,现在长白山地区叫做“长白山保护开发区”,这个名称很值得寻味。
一方面,既要保护,又要开发。
另一方面,保护在开发前面。
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您如何理解开发与保护的关系?谢忠岩:长白山是全球稀有的物种基因储存库,是亚洲东部保存最为完好的典型的森林生态系统,是中国的生态宝藏,保护好长白山是我们的神圣职责。
长期以来,长白山地区坚持科学发展的理念,即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既要造福当代,又要造福子孙后代,实现科学保护、科学管理。
我们的指导思想是保护第一,任何开发都要服从于保护,以合理开发促进有效保护。
从规划到项目建设,都要以保护为前提。
长白山旅游每年的接待量是300万人,今后可能成倍增加,但我们依据生态承载力来控制旅游规模。
同时,我们将发展绿色交通,景区使用混合动力大巴车、电瓶车、自行车等交通工具,建设城区和景区步行系统。
环境法协调发展原则新论
2010年第1期No .1 2010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Ji n an Un iversity(Ph ilosophy and Social S ciences)总第144期Su m No .144[收稿日期] 2009-09-09[作者简介] 王继恒(1966 ),男,甘肃兰州人,武汉大学法学院博士生,西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讲师。
环境法协调发展原则新论王继恒(武汉大学法学院,湖北武汉 430072)[摘 要] 协调发展原则是为我国环境法所确立的、对环境保护进行法律调整具有全面指导作用的一项基本原则。
正确地理解和贯彻实施协调发展原则对加强环境保护,顺利实现环境法的任务和目的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依据形势的变化对其作出新的阐释,既是环境保护的现实需要,也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关键词] 协调发展;保护优先;原则[中图分类号] DF 46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5072(2010)01-0047-07协调发展原则不仅位居我国环境法各项基本原则之首、对其他几项原则具有统领作用,而且是环境法诸原则之基。
从总体上看,预防为主的原则主要是针对环境问题的特点,从治理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途径和方法上来贯彻落实协调发展原则的;环境责任原则主要是从通过确立外部费用内部化的责任主体,解决利益失衡、实现社会公平的角度来贯彻落实协调发展原则的;公众参与原则主要是基于环境问题的公共性、环境保护的公益性,而从社会监督管理的角度来贯彻落实协调发展原则的。
由此看来,协调发展原则位阶之高、地位之根本足以为环境法圭臬之原则。
也正因为如此,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具体情势变更,需要对其作出新的阐释或者对其含义作出新的补充,并以此来达到提高其公认性、加强其指导性、增强其规范性之目的。
一、协调发展原则之史:从相克到相生协调发展原则作为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共生策略,其确立的理论依据主要是基于对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辩证关系的认识。
《生态文明建设》测试题
生态文明建设测试题——单选题1、资源和环境是经济社会 B发展的物质基础和保障,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资源和环境的支撑;A、全面B、可持续C、又快又好D、协调2、建立和完善环保立法和独立执法监察体制体系建设;加快环境保护立法、执法、监督的动态机制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环保独立执法监察体制体系建设,把人和自然关系纳入制度化、C轨道;A、民主化B、规范化C、法制化D、有序化3、循环经济的特征是 C ;A、能量梯次使用B、物质闭路循环C、以上都是D、以上都不是4、 B的核心是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A、低碳发展B、绿色发展C、循环发展D、生态发展5、 A 作为当代乃至我们长期追求的目标,受到全世界不同制度国家的普遍关注,成为时代潮流;A、生态文明B、生态文化C、生态和谐D、生态精神6、“生态文明是自然、人、社会价值的生态定位和选择”是以下面哪个视角在对生态文明进行界定BA、世界演化图景的视角B、价值论视角C、社会文明的研究视角D、文化形态的视角7、在党在十八届 D 全会上明确提出了以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实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A、二B、三C、四D、五8、以下哪项不属于生态环境问题的特征BA、艰巨性B、人文性C、长期性D、复杂性9、发展低碳经济,需要在哪个方面彻底转型BA、两者都不是B、两者都是C、经济结构D、能源结构10、生态修复的基本形式是DA、生物修复B、植物修复C、物理与化学修复D、以上都是11、A是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的强烈的精神信仰,是一种理性的、具有生态智慧的信念;A、生态精神B、生态文明C、生态和谐D、生态文化12、“生态文明要求转变传统工业化生产方式,提倡清洁生产”属于下面哪个层次AA、生产方式层次B、物质层次C、生活方式层次D、以上都不是13、通过认识和实践,形成D和生态相结合的生态化理论;A、自然哲学B、社会学C、伦理学D、经济学14、佛教认为,生命中的行是 BA、一种思维活动B、生物行为C、生活的感觉D、地、水、风、火15、“生态文明提倡适度消费,追求基本生活需要的满足,崇尚精神和文化的享受”属于下面哪个层次CA、物质层面B、生产方式层面C、生活方式层面D、以上都不是16、将 D纳入政府的工作目标与政绩考核指标,各级政府和环保主管部门的环境决策行为、经济环境行为和环境管理部门的监管工作,听取群众意见;A、治理环境B、节约资源C、保护生态D、保护环境17、生态旅游业的根本性质是 AA、经济型B、生态型C、文化性D、以上都不对18、 D 仍然是长期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之一;A、人口结构问题B、人口分布问题C、人口素质问题D、人口数量问题19、系统的 C 动态均衡发展是宇宙发展演化的根本规律;A、规范化B、辩证化C、机制化D、开放化20、 A报告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布局,生态文明被提高到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并列的高度;A、十八大B、十七大C、十七大四中全会D、十八大四中全会21. 目前,我国单位GDP 能耗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 A,单位GDP 能耗不仅高于发达国家,也高于巴西、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A、 2倍B 、3倍C 、4倍D 、5倍正确答案: A22. C所说的发展就是追求经济增长,这是一种反生态的发展观;A原始文明B农业文明C工业文明D 生态文明正确答案: C23. D是生态文明的厚重之本;A 、“发展黄色”B 、“发展褐色”C 、“发展黑色”D 、“发展绿色”正确答案: D24. 建设美丽中国坚持绿色发展,要以 B为主题;A 尊重自然规律B 科学发展C 以人为本D 制度创新正确答案: B25. D 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A 创新B 开放C 协调D 绿色正确答案: D26. C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A 创新B 开放C 协调D 绿色正确答案: C27、和谐社会的目标是 C ;A. 流通顺畅B. 经济发达C. 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D. 环境保护28、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方案试行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的指标纳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大幅增加考核权重,建立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问责制和 A ;A. 终身追究制B. 行政责任制C. 负责制D. 追究制29、“清洁田园D工程和技术”的核心目的是控制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的过量使用,并且减少流失量,提高利用率,从源头上减少农业生产垃圾的产生量,减轻农业面源污染;A. 农产品产地污染源头预防B.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C. 农作物资源保护D. 农业生产过程清洁30、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是C;A. 经济发展B. 生态安全C. 新能源革命D. 生态公正31、中国首个酿酒生态园是AA、沱牌酒业B、五粮液C、口子窖D、剑南春生态文明建设测试题-多选题1、在生产方式上,实行双资源优化组合,充分利用人力资源,节约利用物质资源,形成在科技进步基础上的 B D 并重的产业结构;A、环境友好性B、资本密集型C、市场导向性D、劳动密集型2、现有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和标准的相关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哪些项 ABCDA、认为政府所有的工作都是公共服务B、认为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是同义的不同表达C、认为除经济调控、市场监管和社会管理之外的工作就是公共服务D、认为除了有形的公共产品之外的政府为民众提供的无形的消费服务就是公共服务3、国土资源包括 ABDA、土地B、矿产C、天空D、海洋4、坚持 AC 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A、保护环境B、保护资源C、节约资源D、提高效率5、以下哪些属于生态系统的特征 ABA、自组织性B、整体性C、多样性D、动态性6、“环境财政”重点支持矿山生态环境治理,推动矿山生态恢复与土地整理相结合,实现CD 开发的良性循环;A、矿山资源B、生态保护C、土地资源D、生态治理7、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途径,从资源利用的技术层面来看,主要是从那个层面来展开 ABCA、废弃物的无害处理B、资源高效利用C、资源的循环利用D、以上都不是8、我国已建立的国内环境、灾害、气象信息共享的数据资源的基础主要有 ACD ;A、信息共享的软硬件环境和管理经验B、信息技术发达C、环境、灾害方面的信息姿态或数据库D、有利益信息共享的社会环境9、目前我国资源、环境上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体制与机制的不适应造成的,如政府职能的ABD ,造成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不适应;A、“越位”B、“错位”C、“到位”D、“不到位”10、优化国土空间格局的基本思路包括ABCD ;A、因地制宜,不同区域采用不同的开发模式B、人口与GDP相匹配,产业集中和人口集中相同步C、集中发展,多极化协同集聚D、集约发展,高效利用国土空间11. 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ABC 的集中体现;它直接针对当下发展的问题,体现出鲜明的问题导向,以发展理念转变引领发展方式转变,以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为“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指好道、领好航;A、发展思路B、发展方向C、发展着力点D、以上选项都不正确12. 绿色发展具有哪些重要特征ABDA、节约B、回用C、高效D、循环13.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意见,按照ABCD 的整体思路,提出了严守资源环境生态红线、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和用途管制制度、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完善政绩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等十个方面的重大制度,需要我们认真执行;A源头预防B过程控制C损害赔偿D 责任追究14、生态文明内容丰富,它不仅指自然生态,同时还包括 ABCDA生态政治文明B生态科技文明C生态制度文明D生态环境文明15、党十八大报告明确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主要包括ABCA树尊重自然B顺应自然C保持自然的生态理念D大力开发能源16、党十八大报告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目标,下面符合要求的是ABCDA、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B、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C、坚持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D、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17、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主要包括 ABCDA、生态农业B、生态工业C、生态旅游D、生态人居环境18、当代全球性“生态危机”的主要表现是ABCDA粮食问题:耕地减少、食品短缺B、环境污染问题:环境灾难C、生态问题:生态恶化、物种灭绝D、不可再生的资源问题:能源、水、矿物等资源日益匮乏;19、资源危机”主要表现在 ABCA、非再生性资源的枯竭、短缺、污染B、非再生资源的保护C、可再生性资源的锐减、退化、濒危D、可再生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20、从自然科学层面上来讲生态科学主要涵盖ABCDA地理生态学B环境生态学B微生物生态学D生态工程学21、从生态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交叉性、综合性上来讲,生态学又可分为ABCD A生态经济学B生态伦理学C生态法学D生态美学22、1992年6月3日至14日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举行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会议通过和签署了里约环境和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ABC等五个重要文件,可持续发展思想为世人所普遍接受;A、关于森林问题原则声明B、气候变化框架公约C、生物多样性公约D、人类环境宣言23、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ABCA、公平性原则B、持续性原则C、共同性原则D、大力开发原则24、做为生态文明的共同参与者,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从我做起,从爱护一草一木做起,从节约一滴水、节约一度电做起,具体做到ABC A自觉树立生态意识文明B倡导生态行为文明C建设生态产业文明D生态文明与我无关25、三生共赢”的三生是指ACDA. 生产B. 生活C. 生命D. 生态26、通过ABD 方式,有序开展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A. 积极开展旧工矿改造B. 积极开展旧城镇改造C. 稳步推进“空心村”整治D. 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27、很据国务院发布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我国的国土空间划分为下列主体功能区ABCDA. 限制开发区域B. 重点开发区域C. 禁止开发区域D. 优化开发区域28、农作物秸秆是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生产中的副产物,它含有丰富的ABD 等微量元素,是一种可供开发与综合利用的资源;A. 氮B. 钾C. 铁D. 磷29、现代农业在给人们带来高效的劳动生产率和丰富的物质产品的同时,也造成了生态危机:主要表现包括ABCD ;A、土壤侵蚀B、化肥和农药用量上升C、能源危机加剧D、环境污染;30、现代农业被认为是20世纪60年代末期继石油农业之后世界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主要是通过以下方式来发展的农业ABC,进而促进物质在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的循环利用和多次重复利用;A、提高太阳能的固定率和利用率B、生物能的转化率C、废弃物的再循环利用率D、农家肥的高效使用率31、20世纪70年代的农业主要措施是ABCD 等;A、实行粮、豆轮作B、混种牧草、混合放牧C、增施有机肥、采用生物防治D、实行少免耕,减少化肥、农药的投入32、下列符合生态农业模式的是ABCD;A、稻田养鱼B、林粮、林果、林药间作C、种、养、加结合等复合生态系统模式D、鸡粪喂猪、猪粪喂鱼等有机废物多级综合利用模式;33、中国生态农业强调的是继承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注重废弃物质循环利用主要表现在AB ;A、推行立体种植,B、病虫害生物防治C、单一连作D、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等化学品,34、生态农业的特征主要表现在ABCDA、综合性B、多样性C、高效性D、持续性35、生态农业模式类型主要有ABCDA、时空结构型B、食物链型C、景观模式型D、立体模式型36、中国生态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ABCD;A、理论基础上不完备B、技术体系不够完善C、服务水平和能力建设不能适应要求,推广力度不够D、政策方面不够完善37、肃州区提出了打造现代农业升级板,实现区域化布局ABCD 的“五化”现化农业发展目标;A、集约化发展B、标准化生产C、产业化经营D、社会化服务38、生态工业与传统工业的区别ABCDA、追求的目标不同B、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式不同C、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的要求不同D、废弃物的处理方式不同39、目前世界上工业生态园规划和建设之中较成熟的国家有ABC;A、美国居多B、在欧洲的奥地利、瑞典、荷兰、法国、英国和丹麦C、亚洲的日本等国D、非洲的沙特阿拉伯40、丹麦卡伦堡工业园区是目前世界上工业生态系统运行最为典型的代表,这个工业园区的主体企业是ABCDA、电厂B、炼油厂C、制药厂D、石膏板生产厂41、节能减排,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措施包括ABCA、大力节能减排,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B、推进循环经济发展C、加强综合治理、大力改善环境D、控制资源的利用42、生态工业评价指标体系包括ABCA、经济指标,人均GDP,万元GDP综合能耗B、生态环境指标C、管理指标D、地区GDP总量43、下列能源为清洁能源是ABCDA、水力发电B、风力发电C、生物能沼气D、海潮能;44、下列属于可再生能源的是ABCDA、太阳能B、生物能C、地热能D、氢能45、下列属于非再生能源的是AD:A、化石能源B、水能C、风能D、煤碳46、我国已经建有的核电站分别有ABC,运行情况良好;A、秦山核电站B、亚湾核电站C、岭澳核电站D、三峡核电站47、海洋能:海洋能指依附在海水中的可再生能源,能量的储存形式是以ABC海流等形式存在于海洋之中;A、潮汐B、波浪C、温度差D、盐度梯度48、肃州区工业强区战略目标提出“6+2”工业发展模式,全力打造以ABCD“互联网+”五大产业链;A、新能源B、农业装备C、健康食药D、绿色高载能49、现代服务业是相对于传统服务业而言,适应现代人和现代城市发展的需求,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高技术含量和高文化含量的服务业;按其类型可分为ABCD :A、基础服务B、生产和市场服务C、个人消费服务D、公共服务50、下列属于生产和市场服务的项目有ABCA、金融B、物流C、中介和咨询D、基础教育51、下列属于公共服务事项的是ABCDA、政府的公共管理B、基础教育C、公共卫生D、医疗以及公益性信息52、下列属于生态服务业的是ABCDA、绿色商业服务B、生态旅游业C、现代物流业D、绿色公共管理服务53、生态旅游的特征主要体现在ABCDA、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B、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C、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准则D、开展生态体验、生态教育、生态认知的旅游方式;54、以下符合生态旅游特点的行为是ABCDA、旅游交通以步行为主B、旅游接待设施小巧C、住宿多为帐篷露营D、留下的只有脚印,带走的只有照片55、肃州区提出的建设四大旅游名镇是ABCDA、银达红色旅游B、泉湖休闲旅游C、铧尖温地旅游D、果园文化旅游56、智慧城市建设以信息技术应用为主,而信息技术是以ABCD 等新兴热点技术为核心和代表;A、物联网B、云计算C、移动互联D、大数据57、智慧工业体系包括ABCDA、智慧制造B、智慧能源C、智慧物流D、产业地图;58、智慧旅游工程包括ABCDA、文化遗产保护B、旅游资源开发C、旅游预警管理D、信息服59、智慧民生工程包括ABCDA、市民服务平台B、智慧家庭C、智慧医疗D、智慧养老60智慧交通工程包括ABCDA、交通违章防控B、交通态势监控C、交通信号控制D、交通信息服务等;61、环境污染导致了全球性的三大危机是ABCA、资源短缺B、环境污染C、生态破坏D、海平面升高62、环境污染按属性分可分为 ABCA、大气污染B、土壤污染C、水体污染D、化学污染63、环境污染按人类活动分可分为ABCA、工业环境污染B、城市环境污染C、农业环境污染D、大气污染64、按造成环境污染的性质来源分环境污染可分为ABCDA、化学污染B、生物污染C、物理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电磁波污染等D、光污染65、空气中主要污染物主要有ABCDA、二氧化硫B、氮氧化物C、粒子状污染物D、酸雨;66、环境污染的特点主要表现在ABCDA、公害性B、潜伏性C、长久性D、难治性67、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主要表现在ABCDA、呼吸系统受损B、生理机能障碍C、消化系统紊乱D、神经系统异常,造成智力下降、致癌、致残68、大气污染尤其是二氧化硫、氟化物对植物的危害主要表现为ABCA、植物叶表面产生伤斑B、植物叶片褪绿C、植物产量下降D、品质不变;69大气污染对天气气候影响的危害主要表现在ABCDA、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B、增加大气降水量C、增高大气温度D导致全球气候异常70、雾霾天气的危害主要表现在ABCDA、加剧区域大气层加热效应B、增加极端气候事件C、使慢性病加剧,使呼吸系统及心脏系统疾病恶化D、影响生殖能力、改变人体免疫结构等71、大气污染的防治措施主要有ABCDA、改革能源结构B、对燃料进行预处理C、改进燃烧装置和燃烧技术D、节约能源和开展资源综合利用72、治理排放污染物的有效方法包括ABCDA、利用各种除尘器去除烟尘和各种工业粉尘B、采用气体吸收塔处理有害气体C、应用物理的如冷凝、化学的如催化转化、物理化学的如分子筛、活性炭吸附、膜分离方法回收利用废气中的有用物质D、发展植物净化73、土壤有机污染物主要包括ABCDA、有机农药B、合成洗涤剂C、氰化物D、由城市污水、污泥及厩肥带来的有害微生物;74、土壤污染基本类型包括ABCDA、化学污染物B、物理污染物C、生物污染物D、放射性污染物75、无机污染主要有ABCDA、工业污水B、尾气排放C、酸雨D、农业污染76、有机污染主要有ABCDA、污水排放B、化肥C、农药D、固体污染77、土壤污染的主要特性是ABCDA、累积性B、不可逆转性C、难治理D、高辐射78、土壤污染的主要危害是ABCDA、导致农作物减产和农产品品质降低B、污染地下水和地表水C、影响大气环境质量D、危害人体健康生态文明建设测试题——判断题正确打√,错误打×1、着力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必须以节能减排、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生态环保、应对气候变化等为抓手;√正确答案:正确2、广西甘蔗制糖循环经济模式被列为全国糖业循环经济综合利用的示范样板;√正确答案:正确3、森林净化水质的作用不明显,森林能对污染物进行降解,直接改善地表面的水质,但森林植物的腐叶会使江河水中有机物增加;×正确答案:错误3、一些地方政府缺乏发展循环经济的内生动力,对发展循环经济重视不够;主要原因:一是片面追求增长速度和规模、忽视质量和效益; 二是缺乏循环经济的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4、十八大报告提出生态文明建设“优、节、保、建”的四大战略任务;优: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节:全面促进资源节约;保: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建: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正确答案:正确5、十七大首次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科学界定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和要求√正确答案:正确6、十八大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正确答案:正确7、我国对目前的环境形势作出的判断是:大部分地区有所改善,整体恶化的趋势得到根本扭转; ×正确答案:错误8、世界上大部分矿区已经进入濒临枯竭的晚期;√正确答案:正确9、制度改革已成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最紧的约束、最矮的短板,是一个躲不开、绕不过、退不得的必须解决的紧迫问题; ×正确答案:错误10、我们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正确答案:正确11、传统的工业文明难以为继,走工业文明老路很难走下去了必须有新的文明形态来代替,那就是坚持绿色发展,走生态文明之路; √正确答案:正确12、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正确答案:正确13、生态文明不仅指自然生态,而且包括了人类的理念、行为,经济,政治、文化多种要素,生态理念文明,就包括了人们对待生态文明意识、观念和心理的价值取向;√正确答案:正确14、当今世界存在着两大类环境问题:一类是工业化过程中排放大量废水、废气、废渣带来的环境问题;一类是由于不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导致的森林锐减、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和物种灭绝等生态破坏问题;√正确答案:正确15、人类中心主义是近代以来在科技发展、人道主义思想勃兴、启蒙思想振起的背景下形成的,将人视为自然界的主人,自然界被看成是可以任意政府改造的对象;√正确答案:正确16、保护生态环境不必依靠制度;×正确答案:错误;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17、传统经济的生产观念是要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尽可能地节约自然资源,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循环使用资源,创造良性的社会财富;×正确答案:错误;循环经济的生产观念是要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尽可能地节约自然资源,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循环使用资源,创造良性的社会财富;18、在十八大上,胡锦涛在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即增强发展协调性、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强文化建设、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建设生态文明;×正确答案:错误;党的十七大在十六大确立的目标基础上,从增强发展协调性、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强文化建设、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建设生态文明等5个方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并对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等作出了重大部署;19、生态系统演化是生态系统各项因素变化的综合结果;√正确答案:正确20、生态工业的发展理念,是新的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关系,是一种既满足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要求,又最大限度地发展工业生产的最优化模式;√正确答案:正确21、固体废弃物的管理是指控制其污染和实行资源化;×正确答案:错误;按其来源不同, 主要分为工业废物、矿业废物、农业废物、城市垃圾、放射性废物和传染性的废物等几大类;固体废物的管理主要是指控制其污染和实行资源化;22、环境产品提供是政府的职责,基本的环境质量是一种公共产品,是政府必须确保的公共服务;正确答案:正确23、十八大报告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的“五位一体”,标志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迈入了一个社会主义神态文明的新时代;×正确答案:错误;十八大报告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 ;24、“绿色发展”被明确写入“十一五”规划并独立成篇,表明我国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决心和信心;×正确答案:错误;“绿色发展”被明确写入“十二五”规划并独立成篇,表明我国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决心和信心;25、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题是企业,因为企业是各种资源的使用者;×正确答案:错误;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需求政府、企业、公众及社会各层面长期共同的努力,形成“政府主导、企业明责、全民参与”的生态文明建设良性循环局面;26、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高效农业;√正确答案:正确27、生态农业不同于一般农业,它不仅避免了“石油农业”的弊端,并通过适量施用化肥和低毒高效农药等,突破传统农业的局限性,但又保持其精耕细作、施用有机肥、间作套种等优良传统;√正确答案:正确28、生态农业是一种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包括农学、林学、畜牧学、水产养殖、生态学、资源科学、环境科学、加工技术以及社会科学在内的多种学科的支持;√正确答案:正确29、肃州区在发展现代农业实施规划中的出了着力培育“3+3”农业产业体系,即做精蔬菜、制种、草蓄三大主导产业,培育壮大林果、水产、。
简述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
简述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点:
1. 生态优先: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即在任何活动中都要优先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的功能。
这表明保护环境和资源的工作应该以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态系统为核心目标。
2. 依法治理: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要求依法治理,即依法保护环境和资源、依法管理环境和资源的利用。
这表明环境和资源的保护工作要在法律的框架下进行,依法行使权力,依法承担责任。
3. 综合协调: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强调综合协调的原则,即在环境和资源保护工作中,要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保护之间寻求平衡,形成协调发展的局面。
这表明环境和资源保护工作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
4. 预防为主: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倡导预防为主的原则,即在环境和资源利用过程中,要事先采取措施,避免或减轻污染和资源浪费的发生。
这表明环境和资源保护工作要从源头上进行控制和预防,避免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的发生。
5. 依靠科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强调依靠科学的原则,即在环境和资源保护工作中,要依据科学研究和技术进步的成果,进行决策和实施措施。
这表明环境和资源保护工作要以科学为指导,注重科学论证和技术支撑。
总之,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是生态优先、依法治理、综合协调、预防为主和依靠科学。
这些原则的落实是保护环境和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保护生态环境的四个原则
保护生态环境的四个原则
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原则。
“预防为主,保护优先”,体现的是积极主动的保护思想,就是以最低的代价,达到最佳的保护效果,避免走先破坏、后治理的老路。
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的原则。
“保护优先、开发有序”,强调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开发利用,在开发中实现更有效的保护。
不能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过度开发自然资源,也不能为了保护而放弃必要的开发。
要在二者之间找到平衡点,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坚持“统筹兼顾、综合治理”的原则。
“统筹兼顾、综合治理”,要求从全局的角度出发,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采取综合性措施,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和修复。
不能只关注局部地区的利益,而忽视了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性。
坚持“依靠群众、群防群治”的原则。
“依靠群众、群防群治”,强调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共同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引导人们自觉参与到环境保护工作中来。
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和目标是什么
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和目标是什么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和目标是确保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以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为了达到这些目标,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并确定了以下基本原则和目标。
一、基本原则:1. 生态优先原则:生态环境保护是我国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必须把生态环境放在首位,充分认识到生态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
2. 保护为主原则:采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措施,加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源头治理,促进环境质量的改善和恢复,遏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不良趋势。
3. 依法治理原则:依法履行生态环境保护的职责,加强生态环境监管和执法,建立健全环境治理体系,提高法律法规的刚性执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4. 全民共治原则:凝聚全社会力量,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广泛参与,培育生态文明新风尚,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生态环境保护格局。
二、主要目标:1. 提高环境质量:通过加强环境污染防治、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逐步实现优良的环境质量,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减少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2. 保护生态系统:积极保护现有的生态系统,恢复破坏的生态系统,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适应性,保持生态系统的完整和功能完善。
3. 促进绿色发展: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推动绿色生产和消费方式的发展,推广可再生能源利用,加大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的力度,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4. 建设美丽中国:推动城乡生态环境一体化建设,提高城市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改善人居环境,构建宜居城市和美丽乡村,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5.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培养和践行绿色生活方式,推动形成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社会风尚,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全民生态环保意识。
总结起来,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是生态优先、保护为主、依法治理和全民共治;主要目标是提高环境质量、保护生态系统、促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环境保护优先开发利用服从于保护
生态环境保护优先开发利用服从于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是当今社会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
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我们既要考虑到发展利用,又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
因为只有保护好生态环境,才能够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
因此,生态环境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本文主要就是探讨一下生态环境保护优先开发利用服从于保护这个问题。
生态环境是指由自然界的生物和非生物要素组成的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
生态环境保护是指保护这个生态系统的自然、半自然和人工环境,确保其能够正常运行,保护生物多样性。
而生态环境保护和开发利用之间的关系就是在保护的前提下,要有科学的开发和利用生态环境的资源,实现环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然而,在我们的社会发展中,生态环境保护和开发利用之间的矛盾冲突日益凸显。
许多人认为,为了推进城市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必须把生态环境向产业利用和城市发展妥协。
这种想法是极其危险的,因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是建立在生态环境的基础上。
如果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和利益,却不考虑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则必将付出严重的代价。
事实上,生态环境保护和开发利用之间并不是对立的关系。
只有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一方面,如果我们不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那么它就有可能遭到破坏,当生态环境破坏到了一定的程度,人类自身也将受到威胁。
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因为保护生态环境而放弃了发展利用。
因此,在实践中,我们应该采取一些措施,使生态环境保护与开发利用相互促进。
首先,我们应该倡导绿色发展。
绿色发展是指以节能、环保、资源合理利用和循环经济为特色的可持续发展方式,这种方式既能够保护生态环境,又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
我们可以通过加强环保卫生、推广低碳生活、推动资源循环利用等方法,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利用的协同发展。
其次,加强环境监管和执法。
加强环境监管和执法有利于规范企业和个人的行为,防止偷工减料、污染环境等违法行为,保证生态环境的良好状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环境保护优先开发利用服从于保护
环境保护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公众参与、损害担责的原则。
1973年我国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提出了环境保护32字方针“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
"1979年《环境保护法(试行)》明确写入了32字方针。
修订前的环境保护法,没有对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作专门的规定。
本次修订的基本定位是,环境保护法要发挥基础性、综合性作用,要对环境保护领域的共性问题作出规定。
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是环境保护领域的基本价值和指导方针,具有统领全局的作用。
因此,有必要作出规定。
各国对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的规定主要有:预防原则(损害预防原则、风险预防原则)、公众参与原则、污染者负担原则(原因者负担原则、肇事者负担原则)、合作原则、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等。
我国环境保护相关法律主要规定了以下原则:保护优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公众参与、污染者负责、因地制宜、合理利用等。
本法规定的“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公众参与、损害担责”的原则,既吸收了各国立法的先进经验,又体现了我国环境保护相关法律规定的最大公约数,是在凝聚各方面共识的基础上作出的规定。
一、保护优先
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
保护优先是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内在要求,就是要从源头上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合理利用资源,避免生态破坏。
二、预防为主
预防,是指人类活动可能导致环境质量下降时,应当事前采取预测、分析和防范措施,以避免、减少由此带来的环境损害。
预防为主的原则,是指在整个环境治理过程中,要将事前预防与事中、事后治理相结合,并优先采用防患于未然的方式。
三、综合治理
环境问题的成因复杂,周期较长,如果用一种方式单打独斗,往往会顾此失彼,达不到预期效果。
综合治理就是要用系统论的方法来处理环境问题。
四、公众参与
环境保护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因此,需要法律来建立公众有序参与的机制,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
一是需要加强对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以及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二是需要加强信息公开。
要统分给予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享有获取环境信息、参与和监督环境保护的权利;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企业应当依法公开环境信息、完善公众参与程序,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参与和监督环境保护提供便利。
建立对环境违法行为可以举报和环境公益诉讼等制度。
五、损害担责
本法对损害者的责任作出了具体的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对所造成的损害依法承担责任”;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缴纳排污费;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建立环境保护责任制度;重点排污单位有主动公开信息的责任;因污染环境、破坏生态造成损害的,应当依照侵权责任法的有关规定承担侵权责任;此外,还规定了行政处罚、行政拘留和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