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基本知识

合集下载

登革热的科普知识

登革热的科普知识

登革热的传播途径
主要由被感染的伊蚊叮咬传播 。 也有通过输血、器官移植、孕 妇传给胎儿等途径传播的报道 。
登革热的传播途径
并不存在通过直接接触、性传播、空气 传播等非蚊媒介的传播途径。
登革热的预防 措施
登革热的预防措施
积水是伊蚊滋生的场所,要及时清 理。 使用有效的驱蚊剂,穿着长袖长裤 避免被蚊子叮咬。
谢谢您的观赏聆听
登革热的预防措施
加强个人卫生,避免交叉感染。
登革热的治疗 方法
登革热的治疗方法
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登革热 ,常规治疗主要是控制症状和 合理卫生护理。 发生重症者需要及时住院治疗 ,进行补液、维持平衡等支持 治疗。
登革热的治疗方法
对已经感染登革热病毒的人,要注意休 息,饮食健康等,加强身体免疫力。
登革热的科普知识
目录 什么是登革热 登革热的传播途径 登革热的预防措施 登革热的治疗方法
什么的急性 传染病。 主要通过蚊子传播,感染者表现为 发热、头痛、肌肉和关节疼痛等症 状。
什么是登革热
严重时会引起出血热或休克,有可能危 及生命。
登革热的传播 途径

登革热的常识和预防ppt课件

登革热的常识和预防ppt课件

登革热的常识和预防ppt课件CONTENTS •登革热基本概念•登革热流行现状与趋势•预防措施与建议•治疗方法及效果评估•登革热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总结与展望登革热基本概念01定义与传播途径定义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白纹伊蚊(俗称“花斑蚊”)叮咬传播。

危险因素居住在或前往登革热流行地区;居住环境脏乱差,蚊虫孳生。

夏季和秋季是登革热高发季节;发病原因:感染登革热病毒后,病毒在人体内复制并引起免疫反应,导致发病。

发病原因及危险因素临床表现突发高热,可达39-40℃;头痛、眼眶痛、肌肉关节痛;皮疹,多为麻疹样和猩红热样;出血,如鼻出血、牙龈出血等。

诊断依据流行病学史发病前14天内到过登革热流行区或居住地有登革热病例发生;临床表现突发高热、头痛、肌肉关节痛等;实验室检查登革热病毒核酸检测阳性或血清特异性IgM抗体阳性。

登革热流行现状与趋势02全球及我国登革热疫情概况全球登革热疫情近年来全球登革热疫情呈上升趋势,尤其在亚洲、南美洲和非洲等地区,疫情严重,对当地居民健康造成极大威胁。

我国登革热疫情我国南方地区如广东、广西、海南等省份为登革热主要流行区,近年来随着气候变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疫情有向北扩展的趋势。

季节性变化和地域分布特点季节性变化登革热流行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在夏秋季节高发,与蚊虫活动高峰期相吻合。

地域分布特点登革热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我国南方沿海地区为高发区,内陆地区相对较少。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登革热流行区域可能进一步扩大,疫情也可能更加严重。

城市化进程加速导致城市人口密度增加、环境卫生状况恶化,为蚊虫孳生提供了有利条件,可能进一步加剧登革热疫情。

国际旅行和贸易的增加使得登革热疫情跨国传播的风险加大,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气候变化影响城市化进程加速国际旅行和贸易增加未来发展趋势预测预防措施与建议03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消灭蚊虫孳生地清除积水、垃圾等,减少蚊虫孳生环境。

疾病知识登革热症状及预防措施整理

疾病知识登革热症状及预防措施整理

让知识带有温度。

疾病知识登革热症状及预防措施整理疾病学问登革热症状及预防措施登革热是登革病毒经蚊媒传播引起的急性虫媒传染病。

登革病毒感染后可导致隐性感染、登革热、登革出血热,登革出血热我国少见,接下来就由我带来登革热常见六大症状及预防措施,盼望对你有所关心!1、登革热症状之一:发热通常起病快速,患者有畏寒或寒战症状,高热,24~36h内体温上升达39~40℃,多数患者表现为稽留热或弛张热。

大部分患者经治疗5~7天后,体温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

少数患者于发热3~5天后体温降至正常,1天后再度上升,称为双峰热或马鞍热(saddlefever)。

发热时常伴较猛烈眼眶痛,肌肉、头痛、骨及关节痛苦,极度乏力,可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或便秘等胃肠道症状。

患者于发热期的呼吸、脉搏加快。

早期体征有颜面、颈、胸皮肤潮红,眼结合膜充血及浅表淋巴结肿大。

2、登革热症状之二:皮疹常于病程的第3~6天消失,多为斑丘疹,可呈麻疹样皮疹,也有猩红热样皮疹、红斑疹及出血性皮疹(瘀点)等。

在同一患者身上可同时消失两种或多种皮疹。

皮疹多先见于躯干,然后渐渐向四肢、头面部扩散,最终分布于全身皮肤。

皮疹多有痒感,大部分不脱屑,持续3~5天后渐渐消退。

3、登革热症状之三:出血约25%~50%病例有不同程度不同部位的出血,如牙龈出血、鼻第1页/共3页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出血、皮下出血、消化道出血、咯血、血尿、阴道出血,腹腔或胸腔出血等。

出血多发生在病程的5~8d。

4、登革热症状之四:肝肿大其他约1,4病例有肝肿大,黄疸不多见。

少数患者可表现为脑炎样脑病症状和体征,伴有休克。

5、登革热症状之五:淋巴结常肿大身痛苦较轻,皮疹稀有或不出疹。

一般不出血,但浅表淋巴结常肿大,病程短(1~4d)。

临床上类似流感。

此型病例在流行时期多见,通常不就诊或不住院治疗而被忽视。

6、登革热症状之六:猛烈头痛早期临床表现类似典型登革热,在病程3~5天时突然加重,猛烈头痛、呕吐、烦躁、昏迷、抽搐、大量出汗、血压骤降、颈强直等脑膜脑炎表现。

预防登革热宣传知识

预防登革热宣传知识

预防登革热宣传知识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传染病,通过蚊子叮咬传播给人类。

该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尤其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为了提高公众对登革热的认识和预防措施的意识,以下是一些关于登革热的宣传知识。

1. 登革热病毒传播途径登革热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给人类。

感染登革热病毒的蚊子主要是埃及伊蚊和亚洲伊蚊。

当感染蚊子叮咬感染登革热病毒的人时,蚊子本身也会成为病毒的携带者,从而传播给其他人。

2. 登革热的症状登革热的症状通常在感染后2至7天内出现,包括高热、头痛、肌肉和关节疼痛、皮疹、眼结膜充血等。

一些患者可能会出现严重的症状,如出血、器官损伤和死亡。

3. 登革热的预防措施预防登革热的最有效方法是控制蚊子的繁殖和避免蚊子叮咬。

以下是一些预防措施:a. 消灭蚊子滋生地:清除周围环境中的积水,因为蚊子的幼虫在水中孵化和生长。

清理花盆、水桶、废弃轮胎等容器中的积水,避免蚊子滋生。

b. 使用蚊帐:在睡觉时使用蚊帐可以有效地阻止蚊子叮咬。

确保蚊帐没有破损,将其边缘塞入床垫下方,以防止蚊子进入。

c. 使用驱蚊剂:使用含有驱蚊成分的喷雾剂或涂抹剂可以减少蚊子叮咬的概率。

选择含有DEET、IR3535或Icaridin等有效成分的产品,并按照说明正确使用。

d. 穿着适当的衣物:穿长袖衣物、长裤和袜子可以减少蚊子叮咬的机会。

尽量选择浅色衣物,因为蚊子对深色衣物更具吸引力。

e. 避免蚊子活动的高峰时段:蚊子通常在黎明和黄昏时分活动最为频繁,尽量避免在这些时段外出。

4. 登革热的治疗目前没有特效药物可用于治疗登革热。

患者应休息、补充水分、缓解症状。

对于严重病例,可能需要住院治疗并接受支持性疗法,如输液和监测。

5. 社区宣传和教育为了提高公众对登革热的认识和预防措施的意识,社区宣传和教育活动起着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一些可行的宣传和教育措施:a. 分发宣传册和海报:制作宣传册和海报,包括登革热的症状、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并在社区中分发。

登革热防治知识问答

登革热防治知识问答

登革热病防治相关知识问答(一)什么是登革热?登革热是通过带登革病毒的媒介蚊虫叮咬人群而引起传播的一种法定乙类传染病。

(二)传播登革热的蚊类主要有哪些?在我国传播登革热的主要媒介蚊虫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

伊蚊体色黑色,头部、胸部、腹部和足有银白色或白色花斑。

(三)哪些人易传染上登革热?人群不分年龄、性别均对登革热病毒感染较敏感,前往疫区旅游的游客(广东的广州和佛山市、云南)是登革热的高危人群。

(四)登革热的临床症状?突然发热,头部、眼眶、全身肌肉、骨骼和关节疼痛,极度疲乏,出现皮疹和面、颈、胸部潮红等症状。

严重者可出现剧烈持续的上腹痛,畏寒,鼻腔、口腔及牙龈出血,脉搏弱而快,呼吸困难,有的出现休克或死亡。

(五)登革热有无特殊防治方法?登革热目前没有特效治疗方法,主要采取对症治疗和支持疗法。

但是,登革热是完全可以预防的疾病,预防的关键在于防蚊灭蚊。

(六)登革热的主要分布情况?登革热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数据表明,现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发生登革热疫情。

(七)预防登革热的主要措施1、消除各种积水。

要翻缸倒罐,包括各种大小容器如桶、缸、罐、盆景、酒瓶、可乐罐、矿泉水瓶等,要疏通阳台积水,消除阴井、阴沟、排水沟、天棚、地下停车棚积水,尤其是雨后积水。

对一时不能消除的积水,投放化学杀虫剂杀死孑孓。

2、消灭成蚊。

在日出后和日落前约半小时开展灭蚊效果最好,化学杀虫剂可选择高效低毒的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等,以每平方米15—20mg喷雾进行空间喷洒灭成蚊。

室内用市售杀虫剂喷洒于阴暗墙角、衣柜背面进行杀灭成蚊。

3、加强传染源管理。

要做到五早:即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

早期发现患者并及时隔离,为安全起见,从发病之日起隔离15天。

收住登革热病人的病房应有防蚊设备。

4、做好个人防护。

在室外工作时应穿长袖长裤,或在皮肤上涂防蚊油。

白天、晚上睡觉应挂蚊帐、点蚊香,防止被蚊虫叮咬传染。

5、防止疾病扩散蔓延。

登革热防控知识培训

登革热防控知识培训

登革热防控知识培训
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传播媒介为嗜温性蚊虫。

为了加强防控工作,我们需要了解以下知识:
1. 疾病特点:登革热的特点是发热、头痛、肌肉酸痛、皮疹等症状,
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感染后在潜伏期,病毒可通过蚊子传播给其他人。

2. 预防措施:预防登革热的关键在于清除蚊虫繁殖环境,防止咬人、
咬蚊后传播。

常见的预防措施包括:清除废弃物和积水,保持环境清
洁卫生,定期清洗水容器,覆盖水桶和水缸,安装强力蚊帐,使用蚊
香和蚊液,穿长袖长裤等。

3. 个人保护:在登革热高发区,个人应采取一些防护措施,如:避免
蚊虫叮咬,穿长袖长裤,使用驱蚊剂,尽量在室内活动,避免在黄昏
和黎明时分外出。

4.社区控制:社区要建立登革热防控工作队伍,做好蚊虫监测与防控
工作。

对疫情高发区域,要加强宣传教育和预防知识培训,提高居民
防护意识,积极消灭蚊虫滋生的环境。

5. 早期诊断与治疗:若出现发热、头痛、肌肉酸痛和皮疹等症状,及
时就医并告知医生曾与蚊虫接触或生活在登革热流行区域。

医生根据
临床表现进行早期诊断,提供适当的治疗,并进行病例报告。

6. 国际旅行:如果计划前往登革热疫情地区,应提前了解疫情情况,
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如穿着长袖、长裤,使用驱蚊剂等,尽量避
免蚊子叮咬。

请大家加强对登革热的预防与控制,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改善生活环境,共同营造清洁、卫生的居住区域,共同维护社区健康与安全。

谢谢!。

预防登革热宣传知识

预防登革热宣传知识

预防登革热宣传知识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主要通过蚊子传播。

为了提高公众对登革热的认识和预防意识,以下是关于预防登革热的宣传知识。

1. 登革病毒传播途径登革病毒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传播,这两种蚊子是登革热的主要传播媒介。

当被感染的蚊子叮咬人类时,病毒会进入人体,引发感染。

2. 登革热的症状登革热的症状包括高热、头痛、肌肉和关节疼痛、皮疹等。

在某些情况下,登革热可能导致严重并发症,如出血、器官损害等。

3. 预防登革热的措施- 消灭蚊子繁殖地:清除家中的积水,避免蚊子在水中繁殖。

清理花盆、水桶、瓶子等容器中的积水。

- 使用蚊帐:在睡觉时使用蚊帐,有效避免蚊子叮咬。

- 使用驱蚊剂:涂抹驱蚊剂,特别是在蚊子多的地方或户外活动时,使用含有DEET成分的驱蚊剂。

- 穿着长袖长裤:穿着长袖长裤可以减少蚊子叮咬的机会。

- 增强个人卫生习惯:保持身体清洁,勤洗手,避免用手触摸眼睛、鼻子和嘴巴,以减少病毒进入体内的机会。

4. 高危区域的警惕性登革热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最为常见,特别是那些气候湿热、季风频繁的地区。

在这些地区,人们应特别警惕登革热的传播和感染风险。

5. 社区宣传活动为了提高公众对登革热的认识,社区可以组织宣传活动,包括:- 分发宣传册和海报:制作宣传册和海报,介绍登革热的症状、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并在社区中广泛分发。

- 举办宣传讲座:邀请专家给公众讲解登革热的相关知识,解答公众的疑问。

- 开展清洁行动:组织志愿者清理社区中的垃圾和积水,减少蚊子滋生的环境。

6. 学校教育学校是宣传登革热知识的重要场所,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宣传:- 教育课程:将登革热知识纳入学校的健康教育课程,让学生了解登革热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 举办宣传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宣传海报的设计和制作,举办讲座和竞赛,提高学生对登革热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7. 政府的角色政府在预防登革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加强监测和报告:建立登革热的监测系统,及时报告病例,控制疫情扩散。

登革热预防知识

登革热预防知识

登革热预防知识登革热(Dengue fever)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伊蚊传播。

本文将详细介绍登革热的预防知识,包括病毒传播途径、症状、预防措施等内容。

1. 病毒传播途径登革热病毒主要通过伊蚊传播,伊蚊属于嗜水性蚊类,常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繁殖。

当感染登革热病毒的人被伊蚊叮咬后,伊蚊再叮咬其他人时,就会将病毒传播给其他人。

2. 症状登革热的症状包括高热、头痛、肌肉和关节疼痛、皮疹等。

在严重病例中,可能出现出血、器官损害甚至死亡。

需要注意的是,登革热的症状与其他疾病(如流感)相似,因此及时就医进行确诊非常重要。

3. 预防措施(1)消灭病媒体:由于登革热主要通过伊蚊传播,消灭病媒体是预防登革热的关键措施之一。

可以通过清除积水、清理废弃物、使用蚊帐、喷洒杀虫剂等方法来减少伊蚊的滋生和传播。

(2)个人防护:在登革热高发期或疫情流行地区,个人防护措施尤为重要。

可穿长袖衣物、长裤,使用驱蚊剂,避免在伊蚊活动高峰期外出等。

(3)社区干预:社区干预是预防登革热的重要手段之一。

可以通过加强宣传教育、提供清洁用水、改善卫生设施、加强蚊虫监测和灭蚊工作等措施来减少病毒传播的风险。

(4)疫苗接种:目前已有登革热疫苗上市,接种疫苗是预防登革热的有效手段。

但需要根据当地流行情况和个体健康状况来决定是否接种疫苗,建议在咨询医生后进行决策。

4. 疫情监测和报告及时监测和报告登革热疫情对于控制疫情的扩散至关重要。

政府部门、医疗机构和社区应建立健全的监测和报告机制,及时发现疫情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总结:登革热是一种通过伊蚊传播的传染病,预防登革热需要采取多种措施。

消灭病媒体、个人防护、社区干预和疫苗接种是预防登革热的主要手段。

此外,及时监测和报告疫情也是控制疫情扩散的重要环节。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增加公众对登革热的认识,提高预防意识,共同防控登革热的传播。

登革热防控知识手册预防更胜于治疗

登革热防控知识手册预防更胜于治疗

登革热防控知识手册预防更胜于治疗登革热防控知识手册:预防更胜于治疗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其中以蚊虫叮咬传播最为常见。

该病在疫情高发区域造成了许多健康问题,并且也有可能引发严重的并发症甚至死亡。

因此,了解登革热的防控知识并采取措施进行预防,是至关重要的。

本手册将详细介绍登革热的相关知识,并提供一系列有效的预防方法和措施,帮助您更好地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一、登革热的基本知识1. 病因与传播途径登革热病毒主要通过伊蚊、埃及伊蚊等蚊虫叮咬传播给人类。

蚊虫在叮咬已感染了病毒的患者后,会将病毒带入自己的体内,再通过叮咬其他人传播病毒。

2. 症状与并发症登革热的主要症状包括高热、剧烈头痛、眼部疼痛、肌肉和关节疼痛等。

严重的登革热病例还可能出现出血、休克等并发症。

二、登革热的预防措施1. 消灭蚊虫滋生地登革热传播主要与蚊虫有关,有效防控蚊虫滋生地十分重要。

我们应该清除室内外的积水,及时清理花盆、水缸等容器中的水源,并定期清洗饮水容器。

2. 避免蚊虫叮咬使用蚊帐、电蚊香、蚊香液等可以有效地避免蚊虫叮咬。

外出时应穿长袖衣物、长裤并使用防蚊喷雾进行防御。

3. 加强个人卫生习惯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同样重要,保持室内环境的清洁,避免屋内滋生蚊虫。

勤洗手、勤洗澡,保持身体清洁,有助于减少病毒传播。

4. 疫区旅行防护如需前往登革热疫情高发区域,应提前了解该地的疫情情况,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如穿着长袖长裤、使用防蚊喷雾等。

5. 加强社区宣传教育除了个人预防外,社区宣传教育也十分关键。

应加强对登革热的宣传教育,提高居民对登革热的认知和防范意识。

三、紧急情况处理1. 发热处理若出现高热、头痛等登革热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告诉医生自己曾去过登革热高发地区,以便及时作出诊断与治疗。

2. 注意休息与饮食病情较轻的患者在发病期间,应注意休息,避免剧烈活动。

适当增加摄入水分,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

四、登革热的防控措施与国家政策1. 政府的责任和措施国家政府应加强对登革热的监测和研究,并及时采取控制措施,如开展蚊虫灭除行动、加强公共区域的清洁工作等。

登革热流行病知识

登革热流行病知识

登革热流行病知识登革热是登革热病毒引起、伊蚊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临床特征为起病急骤,高热,全身肌肉、骨髓及关节痛,极度疲乏,部分患可有皮疹、出血倾向和淋巴结肿大。

病因(一)传染源: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未发现健康带病毒者。

(二)传播媒介:伊蚊,已知12种伊蚊可传播本病,但最主要的是埃及伊蚊和白伊蚊。

(三)易感人群:在新疫区普遍易感。

症状潜伏期5~8d。

按世界卫生组织标准分为典型登革热、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3型。

三、登革休克综合征。

具有典型登革热的表现;在病程中或退热后,病情突然加重,有明显出血倾向伴周围循环衰竭。

表现皮肤湿冷,脉快而弱,脉压差进行性缩小,血压下降甚至测不到,烦燥、昏睡、昏迷等。

病情凶险,如不及时抢险,可于4~6小时内死亡。

所有典型登革热患者均发热。

起病急,先寒战,随之体温迅速升高,24小时内可达40℃。

一般持续5~7日,然后骤降至正常,热型多不规则,部分病例于第3~5日体温降至正常,1日后又再升高,称为双峰热或鞍型热。

儿童病例起病较缓、热度也较低。

发热时伴全身症状,如头痛、腰痛,尤其骨、并节疼痛剧烈,似骨折样或碎骨样,严重者影响活动,但外观无红肿。

消化道症状可有食欲下降,恶心、呕吐、腹痛、腹泻。

脉搏早期加快,后期变缓。

严重者疲乏无力呈衰竭状态。

患者于病程3~6日出现斑丘疹或麻疹样皮疹,也有猩红热样皮疹,红色斑疹,重者变为出血性皮疹。

皮疹分布于全身、四肢、躯干和头面部,多有痒感,皮疹持续5~7日。

疹退后无脱屑及色素沉着25~50%病例有不同程度出血,如牙龈出血、鼻衄、消化道出血、咯血、血尿等。

其他多有浅表淋巴结肿大。

约1/4病例有肝脏肿大及ALT升高,个别病例可出现黄疸,束臂试验阳性。

轻型登革热表现类似流行性感冒,短期发热,全身疼痛较轻,皮疹稀少或无疹,常有表浅淋巴结肿大。

因症状不典型,容易误诊或漏疹。

重型登革热早期具有典型登革热的所有表现,但于3~5病日突然加重,剧烈头痛、呕吐、谵妄、昏迷、抽搐、大汗、血压骤降、颈强直、瞳孔散大等脑膜脑炎表现。

预防登革热宣传知识

预防登革热宣传知识

预防登革热宣传知识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蚊子传播给人类。

该病毒存在于感染了登革病毒的蚊子体内,当受感染的蚊子叮咬人类时,病毒会进入人体,引起登革热的症状。

为了预防登革热的传播,我们需要加强宣传知识,提高公众对登革热的认识,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一、登革热的症状和传播途径登革热的症状包括高热、头痛、肌肉和关节疼痛、皮疹等。

在严重的情况下,可能导致出血、休克和死亡。

该病毒主要通过两种蚊子传播给人类,分别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

这两种蚊子主要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活动,但也有可能在其他地区传播。

二、预防登革热的措施1. 泯灭蚊子滋生地:蚊子的滋生地主要是积水处,因此需要清除家中的积水,如花盆、水桶、瓶子等。

此外,还要清理庭院和花园中的积水,以减少蚊子滋生的机会。

2. 使用蚊帐和窗纱:在热带地区,使用蚊帐是非常重要的预防措施。

蚊帐能够有效地阻挠蚊子叮咬,特殊是在晚上睡觉时。

同时,安装窗纱也能起到类似的作用,防止蚊子进入室内。

3. 使用驱蚊剂:在登革热流行的地区,使用驱蚊剂是非常重要的预防措施。

选择含有有效成份的驱蚊剂,如DEET,以确保其有效性。

在使用驱蚊剂时,要按照说明书上的指示使用,并避免使用在婴儿和孩子的手上。

4. 穿着适当的衣物:在登革热流行的地区,穿着长袖衣物和长裤是非常重要的。

这样可以减少蚊子叮咬的机会。

此外,选择浅色衣物也能减少蚊子的吸引力。

5. 定期清理室内和室外环境:保持室内和室外环境的清洁和整洁是预防登革热的重要措施。

清理垃圾、修复漏水问题、清理雨水管道等,能够减少蚊子滋生的机会。

6. 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各种渠道,如电视、广播、报纸、社交媒体等,加强对登革热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登革热的认识。

这包括登革热的症状、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等方面的知识。

三、登革热的治疗和就医建议如果浮现登革热的症状,应尽快就医。

医生会根据症状进行诊断,并赋予相应的治疗。

此外,患者应注意歇息,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以匡助身体反抗病毒。

登革热防控知识

登革热防控知识

登革热防控知识1、什么是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虫媒传染病。

通过伊蚊(花斑蚊)叮咬在人群中传播。

人与人之间不会直接传播。

2、感染登革热后会有哪些表现?登革热为自限性疾病,存在大量轻症病例和隐性感染,典型的登革热临床表现如下:(1)发烧:突发高热(39℃以上),一般持续3~7天。

(2)三痛:剧烈头痛、眼眶痛、关节肌肉疼痛。

(3)皮疹:发病后第3-6天,面部四肢出现红色皮疹或出血疹。

痒,不掉皮,3-4天后消退。

(4)出血:个别病例在发烧5-8天后可能有出血的现象,包括鼻出血,牙龈出血,皮肤下出血,尿血等。

3、怀疑得了登革热该怎么办?(1)应及时就医。

(2)发病后要注意休息,注意防蚊;发热病人以物理降温为主。

(3)退热之后仍然存在病情恶化的可能,一旦出现腹部剧痛、持续呕吐、皮肤红色斑点、出血、呼吸困难等症状时,应立即就诊。

(4)一般经对症治疗即可痊愈,愈后无其他健康影响,病死率很低。

4、怎样预防?预防登革热的最主要措施是防蚊和灭蚊,主要措施如下:(1)在登革热发生的地区,应穿着长袖衣服及长裤,并使用驱蚊液,预防蚊子叮咬。

(2)家庭使用蚊帐防蚊,用蚊香、气雾剂等家用卫生杀虫剂进行防蚊、灭蚊,避免儿童接触杀虫剂。

(3)避免在"花斑蚊"活动高峰(早上8-10点和下午4-6点)在树荫、草丛、凉亭等户外阴暗处逗留。

(4)防止积水,清除伊蚊孳生地。

对于花瓶、缸、坛等容器5-7天清洗、换水一次,贮水容器、水井及贮水池加盖。

不能定期换水的可放养食蚊鱼等。

对于其他不能清除的积水,采取投放长效灭蚊幼剂。

xx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登革热防控知识培训

登革热防控知识培训

登革热防控知识培训
摘要:
一、登革热的基本信息
二、登革热的传播途径
三、登革热的症状和危害
四、登革热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五、我国登革热防控工作现状
六、未来登革热防控工作展望
正文:
登革热防控知识培训是提高我国人民对登革热认识和预防能力的重要途径。

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等蚊虫叮咬传播。

登革热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登革热的传播途径主要是蚊虫叮咬。

当蚊子叮咬感染登革热的患者后,病毒会在蚊子体内繁殖,随后叮咬健康人时将病毒传播给健康人。

此外,登革热病毒还可能通过母婴传播和血液传播等途径传播。

登革热的症状包括突发高热、头痛、肌肉和关节疼痛等。

严重的登革热可能导致登革出血热,病死率较高。

因此,了解登革热的症状和危害,提高警惕性,对于预防和控制登革热具有重要意义。

预防登革热的措施包括清除蚊虫孳生地、使用驱蚊剂、穿长袖长裤等。

在登革热流行地区,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强登革热防控知识的宣传和培训,提高
群众的防范意识。

同时,积极开展蚊虫孳生地调查和治理,降低蚊虫密度,切断登革热的传播途径。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登革热的防控工作,制定了一系列防控政策和措施。

近年来,我国登革热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但仍需警惕。

学校防控登革热知识+(课件)-小学生安全教育主题班会

学校防控登革热知识+(课件)-小学生安全教育主题班会
2023年秋学校防控登革热知识
主要内容
• 登革热基本知识
1.1传播登革热的媒介伊蚊1.2人如何得病源自哪些症状?注入症状
发热、头痛、眼痛、 背痛、骨肉痛、关 节痛,皮疹, 鼻血、牙血、便血
1.1潜伏期?
内潜伏期(病人3-14天) 症状
病毒进入人体到发病时 间(有传染性)
外潜伏期(蚊子:8-12天)
疫点
报告 报告
灭蚊
市爱卫办 报 告
区爱卫办 委 派
PCO
核心区
半径100米 诱蚊诱卵器
双层叠 帐法
布雷图法
存在的主要问题
• 教师办公室有水生植物, • 校园景观建筑的有反槽、假山、空穴、花盆托盘、水池
同时少数阔叶植物叶腋雨后或浇水后雨后形成小型清洁 静止的积水,这些积水都能成为白纹伊蚊孳生地。 • 学校建筑设施覆盖着防雨塑胶薄膜,在雨后形成了很多 小积水,大多数积水孳生白纹伊蚊幼虫。
讲规则,立规矩,为保大家利学习。 认真做值日,责任莫逃避。
按要求,来作息,节省时间求效率。 放学就回家,家长不着急。
搞活动,要积极,尊重他人不缺席。 集体场合中,人人讲秩序。
学习歌
小学生,要谨记,来校任务是学习。 听讲最认真,作业快净齐。
多读书,早预习,自主探究解难题。 学习讲方法,思考有条理。
勤复习,学整理,新旧知识寻联系。 实践常参加,创新扎根基。
小学生,要记清,果皮纸屑莫乱扔。 碰到杂物拣起来,人人动手地面净。 环境美,人文明,快快乐乐好心情。 引来蝴蝶空中飞,飞进校园花丛中。 花儿香,树常青,大家都来讲卫生。 学校是个大花园,我们争做小园丁。 齐努力,树新风,提高思想不放松。 从小养成好习惯,德才兼备最光荣。
纪律歌
小学生,要自律,规章制度记仔细。 上课学知识,下课做游戏。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革热基本知识登革热(dengue fever)是登革热病毒引起、伊蚊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临床特征为起病急骤,高热,全身肌肉、骨髓及关节痛,极度疲乏,部分患可有皮疹、出血倾向和淋巴结肿大。

应做好疫情监测,以便及时采取措施控制扩散。

患者发病最初5天应防止其受蚊类叮咬,以免传播。

典型患者只占传染源的一小部分,所以单纯隔离患者不足以制止流行。

预防措施的重点在于防蚊和灭蚊。

应动员群众实行翻盆倒罐,填堵竹、树洞。

对饮用水缸要加盖防蚊,勤换水,并在缸内放养食蚊鱼。

室内成蚊可用敌敌畏喷洒消灭,室外成蚊可用50%马拉硫磷、杀螟松等作超低容量喷雾,或在重点区域进行广泛的药物喷洒。

登革热的预防接种目前还处于研究阶段,不能用于疫区。

病原登革病毒属披盖病毒科(Togavirus)黄病毒属(Flavirus),包括Ⅰ、Ⅱ、Ⅲ、Ⅳ四个血清型。

各型都能引起本病,并能激发型特异抗体。

各型间免疫保护不明显。

临床症状本病感染潜伏期为2~15天,平均5~6天,通常3~5天,发病前尽管体内有病毒存在,而前驱症状却不明显。

(一)根据临床表现严重程度,分为登革热(DF)、登革出血热 (DHF)、登革休克综合征(DSS)三个临床型。

1.登革热表现为突然起病,畏寒、迅速发热(24~36小时内达39~40℃,少数患者表现为双峰热),伴有较剧烈的头痛、眼眶痛、肌肉、关节和骨骼痛及疲乏、恶心、呕吐等症状,可出现出血倾向,面、颈、胸部潮红称“三红征”,结膜充血、表浅淋巴结肿大、皮疹、束臂试验阳性,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

部分病人上述病症不典型或表现轻微且病程短、痊愈快(其中有些可自愈)者为轻型登革热。

病死率极低。

2.登革出血热有典型登革热表现,2~4病日内四肢、腋窝、粘膜及面部可见散在出血点,迅即融合成淤斑。

病情进展中有鼻腔、牙龈、消化道、泌尿道或子宫等任何一个以上器官的较大量出血,常见肝肿大,血球容积增加20%以上,血小板低于100×109 /L者。

脑出血的病例也有发现。

异常严重出血的病例可导致死亡。

3.登革休克综合征具有DHF表现的少数病人,在发热过程中或热退后,病情突然加重,出现皮肤湿冷、脉数弱、烦燥或昏迷,血压下降出现休克或脉压低于2.67Kpa(20mm汞柱以下)等危象,甚至血压和脉搏测不出,病情凶险,病死率高。

WHO将DHF/DSS依病情严重度分为4级,在我国的临床实际意义有待实践中应用和总结。

(二)实验室检查确诊病例需进行病毒分离和血清学检测,同时也可为流行病学分析、指导防治和科研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1.病毒分离可从急性期病人血清、血桨、血细胞层或尸解脏器分离病毒,一般采集发病3日内血液标本,无菌操作采静脉血3mL,分离血清,低温送检。

将标本采用白纹伊蚊细胞纯系C6/36克隆株培养、1~3日龄乳小白鼠、巨蚊幼虫或巨蚊成蚊接种的方法分离病毒。

单克隆抗体免疫荧光法可以鉴定4个不同型登革病毒。

2.血清学试验于发病5日内(第一相)和3~4周时(第二相),分别采集血清,两相血清同时做血清学抗体检测。

此外,用免疫荧光、免疫电泳等方法也可从急性期标本检测登革热抗原。

登革热暴发疫情确定后,没有必要所有病例都做病毒分离或血清学检测。

3.临床常规试验检查起临床辅助诊断和判断病情的作用,有助于诊断的重要变化是: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而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相对增多、血液浓缩、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凝血因子Ⅱ、Ⅴ、Ⅶ、Ⅸ水平低下等。

诊断标准1.诊断原则:依据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综合判断进行临床诊断,确诊须有血清学或病原学检查结果。

2.诊断标准2.1 流行病学资料此是临床诊断不可或缺的依据。

凡在流行地区、流行季节或15天内去过或来自流行区,和/或发病前5~9天曾有被蚊虫叮咬史。

2.2 临床表现2.2.1 突然起病,畏寒、发热(24~36小时内达39~40℃,少数患者表现为双峰热)。

伴疲乏、恶心、呕吐等症状。

2.2.2 伴有较剧烈的头痛、眼眶通、肌肉、关节和骨骼痛。

2.2.3 伴面、颈、胸部潮红,结膜充血。

2.2.4 表浅淋巴结肿大。

2.2.5 皮疹:于病程5~7日出现多样性皮疹(麻疹样、猩红热样皮疹)、皮下出血点等。

皮疹分布于四肢躯干或头面部,多有痒感,不脱屑。

持续3~5日。

2.2.6 少数患者可表现为脑炎样脑病症状和体征。

2.2.7 有出血倾向(束臂试验阳性),一般在病程5~8日牙龈出血、鼻衄、消化道出血、皮下出血、咯血、血尿、阴道或胸腹部出血。

2.2.8 多器官大量出血。

2.2.9 肝肿大。

2.2.10 伴有休克。

2.3 实验室检查2.3.1 末梢血检查:血小板数减少(低于100×109 /L)。

白细胞总数减少而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分类计数相对增多。

2.3.2 血红细胞容积增加20%以上。

2.3.3 单份血清特异性IgG抗体阳性。

2.3.4 血清特异性IgM抗体阳性。

2.3.5 恢复期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比急性期有4倍及以上增长。

2.3.6 从急性期病人血清、血浆、血细胞层或尸解脏器分离到DV或检测到DV抗原。

2.4 病例分类2.4.1 疑似病例:具备2.1及2.2.1、2.2.2、2.2.3~2.2.7之一以上者。

2.4.2 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加2.3.1(登革热流行已确定)或再加2.3.3(散发病例或流行尚未确定)。

2.4.3 确诊病例:登革热:临床诊断病例加2.3.4、2.3.5、2.3.6中的任一项。

登革出血热:登革热确诊病例加2.2.8、2.2.9、2.3.2。

登革休克综合征:登革出血热加2.2.10。

鉴别诊断:登革热的临床表现多样性,应在其不同病期与下列疾病细致鉴别:流感、感冒、钩体病、肾综合征出血热、麻疹、荨麻疹、猩红热、流脑、斑疹伤寒、恙虫病、疟疾等。

脑部损害表现的病人应与其它病毒性脑炎和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相鉴别。

治疗原则(一)一般治疗:急性期卧床休息,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在有防蚊设备的病室中隔离至完全退热为止。

(二)对症治疗:1.高热时用物理降温,慎用止痛退热药以防止在G-6PD缺乏者中引起溶血。

对于毒血症状严重的患者可短期使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如强的松5mg每日3次。

2. 有大量出汗、呕吐、腹泻而致脱水者,应及时补液。

尽可能使用口服补液,不宜大量补液以防止转变为脑炎型。

3.有出血倾向者,可采用一般止血药物如安络血、止血敏、维生素C 和K。

严重上消化道出血者可口服凝血酶、雷尼替丁等。

4.脑炎型病例应及时快速注射甘露醇等脱水剂,每6小时一次;同时静脉注射地塞米松。

也可静脉滴注低分子右旋糖酐及速尿,与甘露醇交替使用。

呼吸中枢受抑制者应使用人工呼吸机。

(三)登革出血热的治疗:以支持疗法为主,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儿童补液可按每日100ml/kg,内含等量生理盐水与5%葡萄糖液。

休克病例要快速输液以扩张血容量,并加用血浆或代血浆,但不宜输入全血,以免加重血液浓缩。

可静脉滴注糖皮质激素,以减轻中毒症状和改善休克。

有DIC证据者按DIC治疗。

登革热疫情现场调查处理规范为及时、准确、有效地处理登革热疫情,防止疫情传播和蔓延,根据《传染病防治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特制定本规范。

一、登革热防治基本知识(一)传染源登革热患者、隐性感染者、带病毒动物是本病主要传染源和宿主。

1、患者。

患者是登革热主要传染源。

在发病前3天至发病后10天内具有病毒血症的患者是至关重要的传染源;轻型患者不易被发现,且数量远大于典型患者,是更为危险的传染源。

病例诊断原则:依据患者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综合进行诊断。

确诊须有血清学或病原学检查结果。

病例分为三种类型: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和实验室确诊病例。

这三种病例均作为传染源对待。

2、隐性感染者。

登革热流行后,当年人群中抗体水平较高,表明很多人可通过隐性感染获得免疫,这些人在其病毒血症期也可以作为传染源。

3、带病毒动物。

有实验证明,非人灵长类等动物能携带登革热病毒,有可能成为人类登革热的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登革热在我国的主要传播媒介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

伊蚊雌蚊吸血感染病毒后,观察不到任何病变,但病毒在蚊体内繁殖,至少可存活30天甚至终生,再经蚊叮咬传染给人。

埃及伊蚊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台湾、海南、广东、广西部分地区。

白蚊伊蚊在我国分布较广,于长江以南省区有广泛分布,在辽宁南部、陕西东部等地区也有分布。

(三)人群易感性及免疫性人类对登革热不分种族、年龄、性别普遍易感,但感染后仅有部分人发病。

人初次感染登革病毒后对同型病毒有较巩固的免疫力,可持续数年,但对异型登革病毒免疫力只能维持很短时间。

(四)流行特征1、流行形式。

有地方性流行和输入性流行两种形式。

东南亚、西太平洋地区、美洲、地中海东部和非洲等地区的一些国家为地方性流行,病情较为严重。

我国目前多为输入性流行,没有明显自然疫源存在。

2、季节性。

登革热流行与伊蚊消长有关,多发生在高温多雨季节。

我国病例多发生在3~11月份,7~9月达到高峰。

3、地区性。

登革热主要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有时侵入温带地区引起流行。

由于白纹伊蚊在我国广泛分布,凡存在伊蚊分布的地区,尤其是沿海地区和历史上曾发生过登革热流行的长江流域,一旦病毒输入,条件合适时就可能出现登革热流行。

广东、海南、广西、云南和福建等省区紧邻东南亚地区,传入并引起流行或形成地方性流行的可能性较大。

4、输入性。

凡伊蚊的自然分布区,当其密度达到一定水平且自然条件(如气温、雨量等)合适时,一旦有登革病毒传入,就有可能引起登革热局部暴发或流行。

(五)相关概念与指标1、疫点。

以病家为中心的半径100米之内区域为疫点,主要是依据伊蚊活动距离划定。

2、疫区。

农村一般以疫点周围自然村、屯,或以乡、镇划为疫区;城市一般以疫点周围若干街巷、居委会或街道划为疫区。

3、输入性病例。

(1)发病前15 天内到过有登革热流行的国家或地区,有蚊虫叮咬史的病例;(2)急性期血清的阳性PCR 产物或分离到的病毒经序列测定,preM/E 序列与到过的国家或地区的相同序列高度同源的病例。

4、暴发疫情。

一个最长潜伏期(15 天)内,在人口相对集中的地点(例如一个社区、居委会、学校、村庄等),发生3例或以上登革热病例的。

暴发疫情可分为两种,一种是首发病例明确为输入性病例所引起的暴发疫情;另一种是首发病例明确为本地感染病例,或不能明确其感染来源的病例引起的暴发疫情。

5、布雷图指数(BI)=合计阳性容器数/调查户数×100。

6、房屋指数(HI)=阳性户数/调查户数×100。

7、容器指数(CI)=合计阳性容器数/合计容器数×100。

8、千人指数=伊蚊幼虫或蛹阳性容器数/检查房屋内人数×1000。

二、登革热疫情调查处理物资准备除一般传染病现场处理常备的物资及交通工具外,还要进行如下准备:(一)防蚊、灭蚊的设备及药物:喷雾器、烟雾机等设备和敌敌畏、溴氰菊酯、马拉硫磷等杀虫剂及有关生物、微生物灭蚊的制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