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获得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活动的基本任务.
第七讲-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
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认识和实践活 动的基本内容。人类活动所特有的两个基本原 则是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
所谓真理原则,就是人类必须按照世界的 本来面目去认识和改造世界(包括人自身), 去追求和服从真理。
所谓价值原则,就是人类必须按照自己的 尺度和需要去认识和改造世界,使世界适合人 的生存和发展。
真理的相对性
➢从认识的广度看:任何真理性认识都只是对 客观物质世界的某一领域、某一部分、某一方 面、某一片断的正确认识,而不是对全部事物 的正确反映。
➢从认识的深度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只是 对特定的具体事物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近似 正确的反映。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真 从内容和认
从广度和
理 识能力上看
深度上看
确定性、 无条件性
近似性、 有条件性
绝对性
同一真理的两种属性
相对性
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人的思维是否 具有客观的真理性, 这并不是一个理论问 题,而是一个实践的 问题。
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是唯一能够把主观同 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
• 价值观是人们对人和事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 方法的观点的体系。它与世界观和人生观是一致的。 价值观对人的行为起着规范和导向作用。
• 真理的价值性是指真理对人类实践活动的功能性,它 揭示了客观真理具有能满足主体需要、对主体有用的 属性
2、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联系与区别
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联系:
主观 认识
实践
客观 效果
相符
真理
不符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谬误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真理与价值
摘要: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的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历史进步的两个内在原则和精神支柱。
真理与价值的关系问题,本质上是主客体之间的整体关系内部的基本矛盾问题,是人类实践与认识活动之间的关系问题。
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人类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所包含和体现出来的两个相互关联的带根本性的原则,他们贯穿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关键词:真理价值区别联系辩证统一一、真理与价值的区别所谓真理,即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它是主观认识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主体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客体认识的一种性质。
凡能称为真理的认识都必须是主观符合客观的认识。
而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的符合意味着认识与对象有信息意义范围的对应性和内容的一致性、真实性。
这种主观与客观的符合性就是真理的本质特征,也是衡量或区别真理与谬误的标准。
而所谓价值,则属于一种关系范畴,是表示客体的属性和功能与主体需要间的一种效应,效益的关系。
具有最高的普遍性和概括性。
它概括了人类认识实践活动的各种价值关系,表示的是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一种功能关系。
其构成包括主体的需要,欲求和客体的属性,功能及主体和客体统一的现实际基础。
它标志着人类在真理性认识指导下的实践过程中,客体的存在、属性以及合乎规律的运动变化结果向主体接近的可能性与现实性。
首先,人对物的客观尺度的遵循和运用不是片面的,而是全面的。
所谓人能够全面地认识和运用物的客观尺度,不但是指人能够通过实践认识和把握各种事物的内在结构、属性及其发展规律,即不仅以每一种特殊事物的发展规律作为自己活动的特殊尺度,而且同时指人能够通过对各种事物之间的复杂联系的认识,把握作为系统整体的物质世界,从而以整个客观世界作为自己活动的一般尺度。
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人才是真正懂得物的客观尺度。
其次,人对物的客观尺度的遵循和运用不是自发的而是自觉的。
人要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全面地把握各种事物和整个世界的客观尺度,仅凭动物那样的遗传本能显然是不行的。
马哲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重点和难点问题:1、哲学基本问题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3、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必然性及其基本特征讲解部分:一、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什么是哲学?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哲学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分析什么才能成为哲学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及其实质。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三种历史形态。
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根源及主要形态。
旧唯物主义的成就和缺陷。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必然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理论背景。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中的伟大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唯物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的伟大发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性、实践性、创新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指出与以往旧哲学的本质区别)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和批判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开放并不断发展着的体系。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随着时代和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并不断接受实践检验的科学理论。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和根本要求。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引导社会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及其指导下的实践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辩证统一关系。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
认识论
分析换位思考、制成瓶盖所体现的哲学原理:答: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和认识是辩证统一的。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分化和统一的基础。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主要表现在: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正确的认识知道实践可以获得成功,错误的认识知道实践只能导致失败。
上述两个材料讲的都是换位思考的小故事,这两个事例充分显示主体设身处地换位思考的重要性,站在他人的角度才能正确地认识事物。
正确的认识反过来又能指导实践。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真理和价值是辩证统一的。
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两大主题,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
真理原则是指人类必须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和改造世界,追求和服从真理。
价值原则是人类必须按照自己的需要去认识和改造世界,创造和实现价值。
研究生根据老人的需要创造出了这个瓶盖,用凸透镜放大的真理创造了瓶盖这一价值。
只有按照马克思的上述原理的指导正确地处理实践活动,我们才能成功!换位思考对我们的启示:启示在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理论创新、一切从实际出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
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在于改造世界。
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要有效地改造世界又必须正确地认识世界。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决定了理论和时间必须相结合。
发展真理、理论创新:坚持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努力做到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
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做到坚持和发展相结合。
理论创新是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吸取新的实践经验、新的思想形成新认识的过程。
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人类活动的两大基本原则
作者: 龚时中
作者机构: 武汉交通科技大学法商学院!武汉430063
出版物刊名: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3-5页
主题词: 真理原则;价值原则;物的尺度;人的尺度
摘要: 本文提出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人类活动的两大基本原则。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的两大基本活动,认识世界就要追求真理,改造世界则要创造价值,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就必须遵循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
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在本质上是统一的,这种统一体现了物的尺度和人的尺度的统一,但是真理和价值有时会出现背离,这就要求在实践活动中,既要坚持真理原则,又要坚持价值原则。
真理与价值的关系知识讲解
真理与价值的关系浅析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基础上是辨证统一的。
人们的实践活动总是受着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制约,任何实践活动都是在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共同制约下进行的,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必然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
真理和价值各有不同的规定和特性,又有统一的基础和形式,并通过人的自觉活动实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基本内容。
一、真理与价值的区别所谓真理,就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在人脑中的正确反映,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
而哲学范畴的价值,是对各种具体价值形态的抽象与概括,泛指事物对人的需要而言的某种有用性,或者是指客观的存在、属性及其变化同主体的尺度和需要相符合或相接近。
二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真理侧重于客体性,价值侧重于主体性。
真理要求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符合客观对象的规定性和规律,即按照客体的尺度来规定主体的活动,体现了一切对象性关系中客体尺度的存在和作用。
价值要求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符合人的社会需要和利益,即按照人的内在尺度使客体为主体服务,体现了一切对象性关系中主体尺度的存在和作用。
其次,真理在人的活动中具有条件性,价值在人的活动中具有目的性。
真理所包含的对象和环境的客观规定性及其规律,不仅是主体活动的对象,而且是主体活动的前提条件。
只有充分尊重和服从这种前提条件,人的有目的的活动才能成功,否则就会失败。
价值是具有目的性的,目的性是价值的核心。
人的活动以获得一定的价值为目的,并为此而调动自己的物质和精神力量,去认识和改造客体。
因此,价值反映人的活动的动机和动力。
再次,真理在社会活动中具有统一性,价值在社会活动中具有多样性。
真理的作用在于使不同目的的活动服从统一的客观规律。
真理是一元论,社会活动的统一性,归根到底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在人类活动中的体现。
价值的主体性通过价值主体的多元化表现出来,不同的主体有不同的价值。
价值的作用与社会生活中人们的需要、利益、追求的多样化相联系,是人们处理社会关系、进行社会选择的原则。
马克思论文--真理与价值
真理与价值摘要:价值同真理一样是人类活动所追求的内容,但是价值又和真理不同,它有着特殊的性质和意义。
创造价值是人类实践的目的和任务。
价值作为人类对象性活动的普遍的基本内容,是同真理一样重要的基本范畴。
人类在一切实践和认识活动中,只有服从真理才能成功,所以必须追求真理,坚持真理。
但是,达到真理并不是人类活动唯一的最终的目的,追求真理本身也是为了创造价值、实现价值,包括真理的价值在内。
关键字:真理;价值;评价一、真理及客观性真理的客观性又称客观真理,指在真理之中包含不以人和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范畴,因此,要判断主观与客观是否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在主观的领域内是无法解决的,而仅仅在客观世界的范围内也是不行的,要证明主观与客观的符合,惟一能够充当真理性标准的只能是把主观与客观联结起来的“桥梁”即实践。
(一)、真理客观性的两重性真理的客观性包含两重含义:其一,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作为一种主观的思想形是以不把人的意志为转移外部客观世界作为认识对象的。
在认识真理思想内容客观性的同时,还必须正确认识真理形式的主观性。
其二,检验真理的标准即实践也是客观的。
(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而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是由实践的特点和真理的本性所决定的。
凡是能够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得到实践的证实、主观同客观相符合,这种认识就是真理。
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
实践一方面同主观相联系,另一方面又同客观世界相联系。
人们带着一定的理论观点去实践,由此而引出一定的客观效果,这样就能把原来的理论认识同客观现实相对照,从而直接检验出理论的真理性。
只有实践才能把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加以对照,并且只有实践才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所以实践成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惟一标准。
唯物主义之说以承认真理是客观的,是因为它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真理的客观性原理,是唯物主义认识论既反映论的一般原理在真理问题上的贯彻。
第八章 获得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活动的基本任务.
第八章获得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活动的基本任务(一)练习测试题一名词解释1真理的客观性2真理的两重性3谬误4价值的本质5价值原则6真理原则二不定项选择(1)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和规律的()①本质认识②深刻认识③内在认识④正确认识(2)相对真理是指()①真理是对物质世界的一定领域的正确认识②真理是对客观事物的一定层次的正确认识③真理的内容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④真理包含谬误(3)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①人类的社会历史活动②人类的能动性的活动③人类的客观物质性活动④人类的精神活动(4)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这句话强调了()①人们对每一事物都要细心观察②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指导③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⑤人们要充分发挥意识能动性(5)人的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①能否满足人们的需要②能否被大多数人认可③能否付诸实践⑤能否在实践中取得预期效果(6)一棵大树在木匠眼中是木材,在画家眼中是色彩与风韵,在植物学家眼中是形态特征,这是因为()①人的感觉受理性支配②人的认识具有能动性③认知结构影响感觉活动④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7)科学家对1994年发生的彗星撞击木星的天文现象进行了大量的观察研究和准确的预报,说明()①世界是可以认识的②人类已经可以预测一切天文现象③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在不断深化④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无止境的(8)“不唯上,不唯书,不唯师,只唯实”说明()①书本知识是不重要的②一切从实际出发③上级的指示和决议不能成为行动的依据④没有直接经验就没有发言权(9)从认识发展的规律看,“熟知”与“真知”的关系是()①熟知即真知②熟知不等于真知③熟知起源于真知④熟知必然转化为真知(10)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说明()①革命运动是由革命理论派生的②革命理论是革命运动的基础③革命理论对革命运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④没有革命理论的指导革命运动就不能成功(11)唯心论与不可知论的关系是()①唯心论都是不可知论②唯心论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之分⑥主观唯心论是可知论,客观唯心论是不可知论⑦客观唯心论是可知论,主观唯心论是不可知论(12)认识的起点是感觉,这是()①唯物主义的观点②唯心主义的观点③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④唯物论和唯心论都可以承认的观点(13)对不可知论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①科学知识②丰富的经验③社会实践④人类的认识能力(14)判断对某一事物的认识是否完成的标志是()①占有的感性材料是否十分丰富真实②感性认识是否上升到理性认识③这一认识是否反复多次⑤理性认识是否运用于实践并取得预期效果(15)有科学家认为“我们今天生活着的世界,与其说是自然世界,不如说是人造或人为的世界。
认识世界 改造世界
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不但揭示了客观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创立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我们只有了解了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与价值的关系,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才能提高在实践中自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或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
首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来源,认识既不是“生而知之”、主观自生,也不是直接来源于客体,而是通过主体能动地改造客体的实践活动中获得。
正如恩格斯所说:“人的思维的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单独是自然界本身”。
其次,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原则,认识是对客体的反映或摹写,即认识是以客体为原型的,认识一定含有反映或摹写客体的内容。
第三,认识对客体的反映是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特征,包括一定的选择性、重构性,而不是简单的、直接的摹写。
世界上的事物是无限的,事物的发展是无限的,社会实践的发展也是无限的,因而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永远不会终结,人类的认识是永无止境的无限发展过程.综合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和认识的不断反复,无限发展,就是认识辩证运动的全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和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这也是认识发展的总规律.但这种反复性和无限性,不是一种单纯的循环,而是波浪式的发展。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真理作为一种主观的思想形式,是把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外部客观世界作为认识对象的。
真理最根本的特征就在于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揭示,就在于思想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一致性。
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凡是能够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得到实践的证实、主观同客观相符合,这种认识就是真理。
真理的客观性原理,是唯物主义认识论即反映论的一般原理在真理问题上的贯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八章——电子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八章——电子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电子书第八章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本章引言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最理想的社会制度,本章的基本内容就是对共产主义社会进行全面的考察和分析。
学习本章首先应通过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了解马克主义所科学预见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其次应通过对共产主义社会形成发展所经历的两个阶段的分析,认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为共产主义社会的必然性,了解实现共产主义伟大事业,要经历一个不断实践的长期过程。
第三要认识社会主义是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经阶段。
只有通过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长期发展过程,才能在将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
第四要认识必须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并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相互结合,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创新与发展,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在迫使个人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他们的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马克思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进步、最美好的社会制度,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进行革命斗争的历史使命和奋斗目标,就是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实现金人类的彻底解放。
马克思主义依据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
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的深刻分析,总结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经验,对共产主义社会作出了前瞻性的展望。
科学地预见了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向全世界劳动人民展示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美好前景。
一、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和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任何一种社会制度。
2020年大学马原试题E3[含参考答案]
2020年大学马原试题[含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人们所从事的政治活动.社会改革.社会革命都属于()A.改造物质世界的生产实践B.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C.变革上层建筑的意识性活动D.科学实验【正确答案】B2.意识是()A.人脑的分泌物B.人脑的属性和机能C.神的启示D.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正确答案】BD3.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结果是()A.生产出新的使用价值B.转移了生产资料的价值C.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D.创造出剩余价值4.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给我们的深刻教训有(ABCD)A.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B.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C.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D.必须坚决抵制各种资本主义思想的侵袭5.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表现在()A.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B.资本积累推动资本主义最终否定资本主义自身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了条件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二、单选题6.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生产关系本质上是A.人与自然的关系B.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C.人与人的物质利益关系D.人们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正确答案:C,7.为准确把握人口国情,我国除了进行10年一次的人口大普查外,还建立了两年一次的“小普查”制度,即开展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
开展“小普查”的哲学依据是A.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并通过个性表现出来B.同一性寓于斗争性之中,斗争性以同一性为前提C.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D.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推动社会发展正确答案:A,8.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A.是否承认世界的可知性B.是否承认世界的运动变化和发展C.对思维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D.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源泉正确答案:C,9.“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这是A.混淆了真理性认识与一般认识的错误观点B.混淆了真理的客观性与规律客观性C.一切唯物主义的真理观D.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正确答案:A,10.“物以稀为贵”,这种现象在商品经济关系中主要是指A.商品稀少价值就大B.使用价值决定价值C.供求关系对价格有重要影响D.消费者的心理决定价值正确答案:C,11.从产业资本的职能看,实现商品价值和剩余价值是A.生产资本的职能B.商业资本的职能C.商品资本的职能D.货币资本的职能正确答案:C,12.“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与“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件河流”的观点A.前者属于形而上学的观点,后者属于辩证法的观点B.前者属于唯物主义的观点,后者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C.前者属于辩证法的观点,后者属于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D.前者属于可知论的观点,后者属于不可知论的观点正确答案:C,13.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A.永恒不变的B.可随主观意志而任意改变的C.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D.随着个性的改变而改变的正确答案:C,14.空间是指A.物质运动过程持续性和顺序性B.物体间的距离C.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D.物体的体积和容积正确答案:C,15.真理的绝对性是指它的A.永恒性B.客观性C.不变性D.终极性正确答案:B,16.资本的价值构成是指A.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B.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比例C.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比例D.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正确答案:D,17.生产力的客观性在于A.它是构成生产关系这种物质关系的基础知识B.它是人们在生产中所结成的物质关系C.它是一种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的既得的物质力量D.它的实体就是客观自然性正确答案:C,18.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A.工人的劳动的报酬B.工人的劳动价格C.工人根据自己提供的劳动量参与分配形式D.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正确答案:D,19.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A.个人积极性的充分调动B.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C.正确认识客观规律D.彻底克服错误思想正确答案:C,20.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A.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B.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C.需要与满足需要的价值关系D.创造与被创造的主从关系正确答案:B,21.商品最本质的因素是A.使用价值B.价值C.交换价值D.价格正确答案:B,22.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范畴的正确理解是A.物质是各种实物的总和B.物质范畴是从各种物的总和中抽象出来的C.物质的惟一特性是它可以被感知D.物质是自然界中具体的物质形态正确答案:B,23.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指A.自然界B.人口因素C.地理环境D.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的总和正确答案:D,24.恩格斯指出:“在历史上出现的一切社会关系和国家关系,一切宗教制度和法律制度,一切理论观念,只有理解了每一个与之相关的时代的物质生活条件,并从这些物质条件中被引申出来的时候,才能理解。
有限和无限
有限与无限存在着辩证关系:有限和无限是物质世界中存在的客观予盾,是物质的运动在时间和空间上表现出来的辩证联系。
因此,有限和无限的关系是辩证的,是对立的统一。
具体表现在:①无限由有限构成、无限不能脱离有限而独立存在。
物质世界就其整体说,它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无限的,但它却是由无数具体物质客体的有限时间和空间构成的。
物质的时空无限性并不是抽象的、同有限相分离的,而总是和具体物质客体的时空有限性相联结;有限并不存在于无限之外,它是构成无限的环节、部分和因素。
没有具体物质客体的时空有限性,物质世界的无限性也就不存在。
②有限包含着无限,有限体现着无限。
有限事物的发展变化、它们生生灭灭的无穷链条,本身就是物质无限性的表现形式。
任何具体的、确定的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自己的界限,但由于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本性,有限的界限必然不断被打破、被否定而趋于无限。
有限事物原有界限的打破、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化,就体现着物质的变化和发展的无限趋势。
这种无限的趋势并不存在于有限之外,而是包含在有限之中并通过有限形式表现出来。
因此,同有限不能脱离无限一样,无限也不能脱离有限。
③有限和无限的辩证统一,表现在任何一个物质客体中。
在一定意义上说,每一物质客体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是有限和无限的统一。
每一物质客体总是存在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界限之内,这是它的有限性。
但是它又有着变化和发展的无限能力,有着内部和外部无数联系以及不可穷尽的特性和结构层次,这又是它的无限性。
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每一有限的物质客体都是一个无限的宇宙,是有限和无限的统一绝对与相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既包含有相对的方面,又包含有绝对的方面,任何事物都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宇宙中的各个具体事物和每个具体过程都是有条件的、有限的、相对的,而整个宇宙的存在和发展又是无条件的、无限的、绝对的。
绝对和相对,有限和无限等于同一个世界的部分、阶段。
绝对和相对的关系,是辩证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材料分析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材料分析题及答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材料分析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材料分析题:1.下面是在世界的统一性问题上历史上哲学家们的不同回答的有关材料。
材料1:贝克莱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人的各种感觉构成了事物。
”黑格尔认为,整个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外化”和产物。
(摘自《人类知识原理》和《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德国哲学》)材料2:笛卡儿认为,物质和精神是两种绝对不同的实体,精神的本性是思维,物质的本性是广延,广延不能思维,思维不具有广延。
物质和精神互不相通,彼此独立,两者都是世界的本原。
(摘自《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材料3:斯宾诺莎认为,物质自然界是唯一的实体,其余的一切都是它的属性和具体样式。
思维和广延不是两个独立的实体,而是唯一的物质实体的两种不同属性。
一切物质都具有思维的属性,一切个体事物都有心灵,只是程度不同。
(摘自《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回答:(1)材料1属于什么观点,两位哲学家有什么区别,错在何处?(2)材料2属于什么观点,错误何在?(3)材料3属于什么观点,有何错误?[参考答案要点:](1)材料1属于唯心主义一元论。
贝克莱是主观唯心主义一元论,黑格]尔是客观唯心主义一元,两者都颠倒了物质和精神的本原和派生的关系、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2)材料2属典型的二元论。
错误在于否认世界的统一性,把物质和精神绝对对立起来,最终仍然导致唯心论。
物质和精神只是在何者为第一性这个范围内才是绝对对立的,超出这个范围,精神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的反映。
世界是统一的,它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3)材料3是唯物主义一元论,它力图克服笛卡儿的二元论,但具有“物活论”的倾向,而只承认自然界的物质性,并没有说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
2.下面是关于世界本原的一组材料。
(1)德谟克利特说:“一切事物的始基是原子和虚空。
”(2)拉美特里说:“在整个宇宙里,只有一个实体,只是它的形式有各种变化。
现实生活中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统一
现实生活中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统一人类实践活动的根本目的是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人们实践活动的两大原则。
一方面,人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有着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本质和发展规律,我们必须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这就是真理原则;另一方面,人们是为了自己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去认识和改造世界,有着明确的目的性,这就是价值原则。
真理的本性在于客观性,要求人们必须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和改造现实世界,价值的特点却是主体性,要求人们在实践中必须以满足主体的利益和需要为行动的目的。
在社会生活中,价值原则与真理原则往往是发生冲突的,这种冲突有时会上升为不同层次主体之间的激烈斗争。
面对相同的客体,可能会有许多不同的主体,在处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中,有的主体只要求坚持价值原则,有的主体则强调坚持真理原则,在这种情见下,价值原则与真理原则的矛屑会由坚持这些原则的不同主体表现出来,并可能演变为不同主体之间的社会性冲突。
表面化的价值原则与真理原则的社会性冲突会有许多种表现形式,比如价值原则与真理原则的隔离、价值原则或者真理原则的极端化等等。
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除了差别性外还具有统一性,二者是对立的统一。
人是活着的有机体,要不断地同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才能生存和发展。
因此,了解客体是什么和应该是什么样的,就成为人类活动的内在要求。
对人来说,价值既具有物质属性,也具有精神属性。
凡真理都有价值。
凡对人类发展有价值的,也不应违背真理。
二者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当二者发生对立时,自觉的人就会主动调节自身的活动,使价值服从真理,使需要服从可能,使暂时服从长远,使局部服从全局。
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具有科学的人生观。
所以,求真务实是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统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
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离开了实践人们就不可能得到任何真理性的认识,同样,离开了实践也谈不上创造任何价值。
田老鼠公基每日一练 第9天 马哲五
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认识论)1BY QZZN 江苏版田老鼠这一章的内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认识的理论。
前两章"唯物论"和"辩证法"已经阐明了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
那末,物质世界能否为我们认识?认识的本质和机制是什么?认识的过程和规律是怎样的?认识的真理性标准是什么?这就是认识论要回答的问题。
这一章的中心线索就是认识的本质、过程、真理性和思维方法。
在逻辑结构上分为四个层次,与本章的四节相对应。
第一节"认识的发生和本质"指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又指导实践。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认识的机制是对信息的选择和重构过程。
第二节"认识的发展过程"指出,认识过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的过程。
认识发展的总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与上升的过程。
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以及认识过程中非理性因素的作用。
第三节阐述了"真理和价值"。
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
真理又是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统一。
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
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辩证统一。
价值和客观性的主体性。
价值评价及其尺度,价值选择及其实现。
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活动的两大主题,二者的统一是人类活动的内在要求。
第四节是"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认识论与辩证思维方法与工作方法是三位一体,密不可分的。
辩证思维方法就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的思维工具。
它包括一系列相互联系着的基本方法。
一、认识的发生和本质(一)认识的本质【高频命题点】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2.反映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3.能动的反映论和消极的反映论的对立(二)主体在认识中的作用(一般考多选题)主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过程。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辨证关系及其意义
1-8简述真理与价值的辩证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类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而改造世界又是为了满足人本身的需要。
这就在追求真理的基础上提出了价值的问题。
真理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价值是客观事物对人的需要的满足。
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两大主题,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
所谓真理原则就是指人类必须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和改造世界,追求和服从真理。
所谓价值原则是指人类必须按照自己的需要去认识和改造世界,改造和实现价值。
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
表明人的活动中的客观制约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主要表明人的活动中的目的性。
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辩证关系:(1)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生活动的两大目标。
(2)真理和价值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凡有真理的必有价值,凡有价值的东西不应与真理相悖。
(3)但真理与价值又是有区别的,它们侧重点有所不同,真理强调的是人的认识与客观对象的一致,价值则强调客观事物满足人的需要的特点,而人的需要有合理与不合理之分,满足人的不合理需要这类事物所体现的价值,与真理常常是相悖的。
(4)只有通过正确反映对象并能动地改造对象以满足人的需要才是真正有价值的,甚至是最高价值,才能实现真理与价值的统一。
1-9、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辨证关系及其意义1、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联系和必然的趋势。
意识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和作用。
2、二者的辩证关系:A、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人们对客观规律认识愈深刻、全面,主观能动性愈充分地发挥。
如果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它的惩罚。
B、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因为客观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
要正确地认识必须通过实践,依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利用客观规律改造世界。
C、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
马克思教案-第八章 人类理想王国的永恒追求
第八章人类理想王国的永恒追求22800——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第一节•人类历史进程及其特点一、社会进步是人类历史进程的总趋势1、社会进步及其特征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就是说,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像自然界的发展一样,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的过程。
社会的运动和变化具有一定的指向性或方向性,具有前进性。
社会的发展也像其他事物的发展一样,是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是从低级向高级的运动。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体现为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交替,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是其低级形态)。
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阶段,人类社会的进步表现为社会形态的更替。
2、社会形态的更替马克思指出:“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
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
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
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
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
……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胎胞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
因此,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就以这种社会形态而告终。
” 马克思的这一论述深刻地揭示了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性、必然性、决定性。
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有一个产生、发展和成熟的过程。
从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社会形态的转变,是一种质变或飞跃。
马克思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获得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活动的基本任务(一)练习测试题一名词解释1真理的客观性2真理的两重性3谬误4价值的本质5价值原则6真理原则二不定项选择(1)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和规律的()①本质认识②深刻认识③内在认识④正确认识(2)相对真理是指()①真理是对物质世界的一定领域的正确认识②真理是对客观事物的一定层次的正确认识③真理的内容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④真理包含谬误(3)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①人类的社会历史活动②人类的能动性的活动③人类的客观物质性活动④人类的精神活动(4)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这句话强调了()①人们对每一事物都要细心观察②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指导③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⑤人们要充分发挥意识能动性(5)人的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①能否满足人们的需要②能否被大多数人认可③能否付诸实践⑤能否在实践中取得预期效果(6)一棵大树在木匠眼中是木材,在画家眼中是色彩与风韵,在植物学家眼中是形态特征,这是因为()①人的感觉受理性支配②人的认识具有能动性③认知结构影响感觉活动④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7)科学家对1994年发生的彗星撞击木星的天文现象进行了大量的观察研究和准确的预报,说明()①世界是可以认识的②人类已经可以预测一切天文现象③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在不断深化④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无止境的(8)“不唯上,不唯书,不唯师,只唯实”说明()①书本知识是不重要的②一切从实际出发③上级的指示和决议不能成为行动的依据④没有直接经验就没有发言权(9)从认识发展的规律看,“熟知”与“真知”的关系是()①熟知即真知②熟知不等于真知③熟知起源于真知④熟知必然转化为真知(10)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说明()①革命运动是由革命理论派生的②革命理论是革命运动的基础③革命理论对革命运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④没有革命理论的指导革命运动就不能成功(11)唯心论与不可知论的关系是()①唯心论都是不可知论②唯心论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之分⑥主观唯心论是可知论,客观唯心论是不可知论⑦客观唯心论是可知论,主观唯心论是不可知论(12)认识的起点是感觉,这是()①唯物主义的观点②唯心主义的观点③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④唯物论和唯心论都可以承认的观点(13)对不可知论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①科学知识②丰富的经验③社会实践④人类的认识能力(14)判断对某一事物的认识是否完成的标志是()①占有的感性材料是否十分丰富真实②感性认识是否上升到理性认识③这一认识是否反复多次⑤理性认识是否运用于实践并取得预期效果(15)有科学家认为“我们今天生活着的世界,与其说是自然世界,不如说是人造或人为的世界。
在我们的周围,几乎每样东西都刻有人的技能的痕迹”。
说明了()①人造的或人为的世界是唯一存在的世界②现实世界是人类精神的创造物③自在自然的世界正日益转化为人化的自然⑥人类世界是人的实践活动对象化的结果(16)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①人的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②认识产生的基础是社会实践③认识是思维对存在无止境的接近④人的认识是曲折反复的过程(17)唯物论和彻底的唯心论的认识论都是()①反映论②可知论③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④先验论(18)“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说明精神力量()①可以促进物质力量的发展②精神力量是物质力量的源泉③精神力量对社会实践有巨大的反作用⑤为群众掌握才能转化为物质力量(19)“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说明()①真理是具体生动的形象②真理的形成不需要抽象概括③真理不是抽象不变的公式,有它的适用范围和条件④真理是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历史和逻辑的统一(20)“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明()①认识的内容不是来自客观世界②认识是主观自生的③认识要受认识主体自身因素的影响和制约⑥客观事物不能自然而然被意识正确反映(2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①审美关系②实践关系③认识关系④主从关系(22)旧唯物论认识论的根本缺陷是()①否认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②否认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③否认认识是辩证发展过程⑤否认感性认识依赖于理性认识(23)假象是()①人们认识中发生的错觉②从正面反映本质的现象③从反面歪曲本质的现象④不表现本质的现象(24)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具有不确定性的含义是()①实践标准是不可靠的②科学理论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③除了实践标准还有其他标准④实践的历史局限性决定检验理论是一个过程(25)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因为()①认识对实践不起推动作用②实践不断提出新的认识课题③实践不断积累感性材料④实践锻炼主体的思维能力(26)割裂主体与客体、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必然导致()①唯心主义①教条主义②经验主义③或“左”或“右”的错误(27)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说明()①真理被推翻,为谬误取代②谬误本身变成了真理③真理超出适用范围④谬误是真理的先导(28)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论认识论的区别是()①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②认识发展是辩证的过程③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⑤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9)发现科学问题必须具备的条件有()①掌握和通晓现行的“背景知识”②有怀疑精神和敢于探索的勇气③善于把握科学发展出现的“新势头”抓住机遇④听从感觉的召唤(30)科学研究要经过()①孕育阶段②准备阶段③明朗阶段④验证阶段(31)人类活动的“两个尺度”是()①认识与实践②真理与谬误③真理与价值④抽象与具体(32)人们的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①医生给病人做手术②法官审理案件③农民播种小麦④科学家进行化学实验(33)当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根本原因是()①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决定的②正确的科技政策决定的③环境与资源的状况决定的④生产实践的需要决定的(34)“离开革命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不以革命的理论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说明()①要重视实践对理论的决定作用②要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③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④要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理论(35)从本质上看,认识是()①主体心灵的主观创造②主体心灵对客体的直觉③主体对客体的直接反映④主体对课题的能动反映三判断说明1真理是客观的,客观事物就是真理。
2真理与谬误的界限是相对的,真理包含谬误。
3马克思主义是真理,因此它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4有用就是真理。
(二)练习测试题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题参考答案1真理的客观性: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一致的哲学范畴,真理是客观性是指真理的内容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2真理的两重性:真理的两重性是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内容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人类认识能力按其本性和任务看具有至上性,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任何真理都只是对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一个部分、一个片段的正确反映,因此是具体的有限的;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事物一定的方面、层次、程度的正确反映,因此是具体的,相对的。
3谬误:谬误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的歪曲的颠倒的反映。
4价值的本质:价值的本质是客观的属性和功能对主体需要的满足。
5价值原则:价值原则是指人们在认识和行动中追求价值、注重效益的原则。
6真理原则:真理原则是指人们在认识和行动中追求真理服从真理和坚持真理的原则。
二不定项选择题参考答案(1)④(2)①②(3)①②③(4)②(5)④(6)①②③(7)①③④(8)②(9)②(10)③④(11)②(12)④(13)③(14)④(15)③④(16)①②③④(17)②(18)①③④(19)③④(20)③④(21)②③(22)②③(23)③(24)④(25)②③④(26)①②③④(27)③④(28)①③(29)①②③(30)①②③④(31)③(32)③(33)④(34)③(35)④三判断说明题参考答案:(1)错误。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是真理是人类的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它的存在形式是主观的,属于主观意识的范畴,是第二性的东西。
而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第一性的东西,混淆两者是错误的。
(2)错误。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歪曲颠倒的反映,对于确定事物和确定过程来说,真理与谬误有明确的不容混淆的界限。
真理与谬误的相对性,指的是两者共存于人类的认识中,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
如果离开条件谈两者的转化,或者把两者混为一谈,就是错误的。
(3)错误。
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品格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是真理,但仍然属于主观范畴,不具备直接现实性,无法确定认识与客观现实是否相符合,因此不能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4)错误。
这是实用主义的真理观。
真理是主观符合客观的正确反映,能够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当然是有用的。
但不能倒过来说有用就是真理,如果把“有用”作为真理标准,真理就成为可以为满足人们的主观需要而随意确定和制造的了。
每个人的“有用”的标准都不一样,资本家无偿地占有工人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剩余价值是因为剥削对他是有用的,剥削也就成了真理。
可见“有用就是真理”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混淆了真理与谬误的关系,因此是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