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行的民事诉讼撤诉制度存在的弊病

合集下载

浅谈民事撤诉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及对策

浅谈民事撤诉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民事撤诉;司法中立;一事不再理;诉讼时效
一、法院职权性太强 法院的职权性审查是我国理论界常谈的议题。当然笔者并 非严厉批判职权性审查,因在涉及国家公益、案外人利益的时 候法院的审查应是必要的。但笔者想说的是司法审判权本质应 是判断权,这就意味着司法应追求消极、中立。积极的职权性 审查会挫伤当事人的权利,也和民诉中当事人平等,尊重私权 处分之理念有所冲突。因此若被告的权利能足够抑制原告对撤 诉权利的滥用,那法院就应当尊重当事人自由处分权利。除非 是涉及国家公益、案外人利益,否则法院的职权审查越多,难 以避免的灰色空间就越大。如此自然不能保护当事人的权利, 乃至出现“半强迫”撤诉、“不准撤诉”等现象。所以在将来 的立法中,我们应当赋予当事人签订诉讼契约的权利,承认当 事人签订诉讼契约的行为。当然这都要我们的立法者足够尊重 公民权。事实上不受制约的权力往往会带来更多不可预知的难 题。 二、撤诉与缺席判决 制度缺失也会使得实践出问题。就像被告拒不到庭可缺席 判决,而对原告拒不到庭只能按撤诉处理。假如原告在辩论终 结后神秘消失,或者经多次法庭辩论后原告突然拒不到庭。法 院如果再对原告按撤诉处理。那么这种规定事实上就模糊了民 诉法司法解释第 238 条,即在一审法庭辩论终结后原告撤诉需 经被告同意之规定。所以,这种规定并不能真正保护已经出庭 辩论的被告,也有违同一行为应同等处理的诉讼法理 [1],更破坏 了现行司法解释条文体系的严密性。对此,将来立法可否分诉 讼阶段对撤诉进行不同的处理是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比如在 辩论终结前拒不到庭的可以驳回原告起诉并责令赔偿被告损失。 在辩论终结后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法院可以视为原告放弃诉 求(带来失权和一事不再理的后果)。其实立法者完全可以更 进一步,在民诉法中规定恶意诉讼的类型,把起诉后不申请撤 诉而拒不到庭的情形加以处罚。 三、撤诉与一事不再理 在一些只能在一审中撤诉的国家,如果原告自己撤诉,并 不会发生一事不再理的后果。当事人事后可另诉,除非双方达 成诉讼契约。这是法律允许的被告阻却原告滥诉的方法,从而 保障自己诉讼程序上的安定。但有些允许上诉审中撤诉的国家, 如日本,会将撤诉捆绑一事不再理。而我国规定了二审再审中 均可撤诉,此时若撤诉则会发生一事不再理的后果。但是面临 法律暂无详细规定的部分撤诉以及部分放弃诉讼请求的情况, 纵然学理上二者泾渭分明,但实践中法官在审理中是否真的严 格区分两者并作不同处理还是两说。 另外在拆分诉讼标或诉求的案件中,当事人在首次起诉后

我国民事上诉制度若干缺陷之法理分析

我国民事上诉制度若干缺陷之法理分析

精心整理我国民事上诉制度若干缺陷之法理分析我国现行两审终审制建立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经济基础之上,基本符合当时的社会生活条件,但经过50年的实践,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对司法公正目标的追求,不能有效地解决民事争议,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最高人民法院的调研报告指出,从法院的系统设置、审判管理、职能分工等多方面看,两审终审制不利于充分发挥四级法院的整体功能,实现四级法院各自不同的价值目标。

其主要缺陷如下:(1)上诉条件过于宽泛导致诉讼资源的不必要浪费。

(2)终审法院级别过低,难以保证司法的统一性。

(3)两审终审使上诉审的纠错功能明显降低。

(4)民事诉讼管辖原则导致地方保护主义干扰严重。

(5)缺少专门的法律审查程序。

(6)以审判监督制度弥补二审的不足,导致“终审不终”。

上诉制度是司法体制的重要构成部分,担负着多样化的司法功能,并且需要在不同的价值目标之间进行平衡与取舍。

由于现代社会的急剧变迁,许多国家的民事上诉制度无论是在制度设计还是实际运作上均面临着种种问题,并进而影响着整个司法制度的有效运行。

我国民事上诉制度建立在两审终审制的基础之上,由于制度设计上的固有缺陷,加之实际运作中各种“中国特色”的做法,使得这一制度存在诸多问题,背离了当初的立法宗旨。

兹分述如下:一、“两审终审”制约上诉功能肇始于新民主主义时期的我国两审终审制,在当今各国普遍采用三审终审制的趋势下,几可谓独树一帜。

这种审级制度的存在与运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认为是适合我国国情的优秀司法经验。

其立法理由,根据权威民诉法学者的总结,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首先,我国地域辽阔,很多地方交通不方便,审级过多,不仅会给当事人双方造成大量人力、物力、时间上的浪费,而且容易使案件缠讼不清,使民事关系长期处于不稳定状态,不利于民事流转和社会的安定。

实行两审终审,绝大部分民事案件可在当事人所在辖区解决,可以方便诉讼,减少讼累。

其次,可以使高级法院和最高法院摆脱审理具体案件的工作负担,集中精力搞好审判业务的指导监督。

我国现行的民事诉讼撤诉制度存在的弊病

我国现行的民事诉讼撤诉制度存在的弊病

我国现行的民事诉讼撤诉制度存在的弊病这一方面带有明显的审判权本位主义色彩,与私法领域的民事诉讼中强化当事人主义,尊重当事人意志的原则有明显的冲突,另一方面也违反了民事诉讼中法官的中立性原则;笔者认为,原告不到庭完全可以视为是一种放弃起诉权和胜诉权的行为,因此,凡原告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或者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的,法院可裁定驳回起诉,而无需按撤诉处理,以避免条文的隐性矛盾。

四、应完善对当事人撤诉权的保障由于目前法律未对撤诉程序作出具有可操作性的详尽规定,导致司法实践中当事人的撤诉权在实际行使过程中遇到障碍,即存在强迫或变相强迫原告撤诉的现象,也存在符合撤诉条件的而未被许可现象,这即不符合当事人自治原则,也违背公正司法的原则。

比如:为了追求案件的审结率,动员当事人撤回审限即将届满的案件或疑难复杂案件;为了增加诉讼费用的收入,或是为了提高案件的调解率,不准许当事人撤诉,或对双方已自行和解的案件要求以调解方式结案而不准许撤诉。

没有救济的权利就等于没有权利,法律在赋予当事人撤诉权的同时应保障当事人的撤诉权。

从我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条的规定来看,当事人不能就法院不准撤诉的裁定提出上诉。

也就是说,如果法院不准撤诉,当事人也就无法撤诉,如果原告非想撤诉,只好如前问所述不到庭或中途退庭。

我国民诉法赋予了当事人撤诉权,但却没有明确该权利的救济途径,从而造成了当事人对法院的裁定只能服从。

笔者认为,诉讼法应明确规定:法官不得以任何理由动员当事人申请撤诉;对于符合撤诉条件的,当事人提出撤诉申请,应予准许;当事人对法院不准许其撤诉的裁定有权提起上诉,即赋予当事人程序上的救济权。

五、撤诉行为对诉讼时效影响(即撤诉效果的溯及力问题)的规定应予完善我国《民法通则》第一百四十条将提起诉讼列为诉讼时效中断的情形之一,那么,原告撤诉后又再行起诉的,是否可以导致诉讼时效的中断?诉讼时效是重新计算还是不重新计算?理论界对此也有不同的看法,大致有两种观点:一为肯定说,认为权利人起诉即表明已积极行使权利,不是怠于行使自己的权利,只是出于某种原因而撤销起诉,行使权利的事实不因撤诉而改变,故撤诉前的起诉行为引起诉讼时效中断;二为否定说,认为撤诉是撤回起诉,亦即权利人对先前起诉行为的否认,此属怠于行使权利,表明其不再请求司法机关裁判并强制义务人履行,故撤诉前的起诉,不引起诉讼时效中断。

论民事诉讼中的撤诉

论民事诉讼中的撤诉

论民事诉讼中的撤诉摘要:撤诉,是在民事诉讼中占有重要位置的一项诉讼活动,是人民法院对案件进行审结的一种方式,也是当事人行使处分权的体现。

在两大法系的主要国家中,各个国家的民事撤诉制度都对当事人平等、自由处分、主体地位等诉讼理念作出了规定。

而在我国,由于立法基础薄弱,法律规范不够细致,导致民事撤诉制度在长期的司法实践中暴露出种种弊端。

本文根据我国现行撤诉制度,以及在司法实践中出现的弊端,与两大法系国家的现行撤诉制度进行比较,浅谈我国撤诉制度的现状和撤诉制度的完善。

关键词:撤诉,撤诉制度,比较,弊端,完善一、前言作为民事诉讼中非常重要的一项诉讼活动,撤诉,在民事诉讼中也称为诉之撤回,是指人民法院受理民事案件后至宣告判决或裁定前,当事人向法院提出撤回诉讼或由于当事人的某种行为符合法律规定的情形,人民法院对其起诉按撤诉处理的诉讼行为。

撤诉制度是当事人处分自己诉讼权利的有效手段之一,也是人民法院对案件进行审结的重要方式,撤诉制度对当事人诉讼权利的实施,人民法院审理案件起到了重要作用,我国《民事诉讼法》第十三条规定:当事人有权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处分自己的民事权利和诉讼权利。

在我国,撤诉分为广义上的撤诉与狭义上的撤诉,广义上:撤诉是指原告撤回对被告的诉讼请求,被告撤回被告对原告的反诉,第三方当事人撤回与案件有关的诉讼请求,而根据诉讼请求的内容,撤诉分为部分撤诉和全部撤诉;根据诉讼程序,撤诉分为起诉后撤诉和上诉后撤诉。

狭义上:撤诉是指原告或上诉人申请撤回对被告或被上诉人的全部诉讼请求,人民法院根据当事人的意愿,终结诉讼活动的情形。

《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五条规定:宣判前,原告申请撤诉的,是否准许,由人民法院裁定。

人民法院裁定不准许撤诉的,原告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可以缺席判决。

由该规定可以看出,我国的撤诉制度在立法上体现出来的是法院的职权主义,呈现出法官控制诉讼进程、当事人地位客体化的职权主义民事诉讼结构的特征,不符合尊重当事人人格的要求,这和现代民法领域的当事人主义是完全相违背的的。

按撤诉处理制度的缺陷及其完善

按撤诉处理制度的缺陷及其完善

按撤诉处理制度的缺陷及其完善作者:俞昊鹏来源:《法制与社会》2018年第22期摘要在民事诉讼中,按撤诉处理是规制提起诉的一方当事人不负担出席庭审并进行言词辩论的制度。

这一制度的缺陷主要表现为有违当事人诉讼地位平等原则;存在侵犯当事人诉讼处分权行使的可能性以及缺少对双方当事人均缺席庭审的规制。

本文认为完善我国民事诉讼按撤诉处理制度应当立足于修改《民事诉讼法》(2012修正)第一百四十三条,增加‘经被告同意后”可以按撤诉处理,被告不同意的,可以缺席判决。

增加一款内容作为《民事诉讼法》(2012修正)第一百四十三条的第二款,规定原告有权对按撤诉处理的裁定申请复议一次。

在《民事诉讼法》(2012修正)第一百五十条中增加一项内容,规定人民法院在双方当事人均缺席庭审时裁定中止审理。

另外,在双方当事人均缺席庭审的情形下,判决条件成熟的,人民法院可以缺席判决。

关键词按撤诉处理诉讼权利平等诉讼处分权缺席判决一、问题的提出我国《民事诉讼法》(2012修正)第一百四十三条规定明确了按撤诉处理制度适用的主要情形之一为原告作为提起诉的一方当事人,没有正当理由未按时出席法庭参加庭审活动或者参加了庭审活动但中途未经法庭许可无故退庭。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的解释》(以下简称:“民诉法解释”)第二百三十八条进一步规定了在可以按撤诉处理类型的案件中,人民法院如发现提起诉的一方当事人存在违反法律的行为需要处理,则可以不按撤诉处理。

2017年12月29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认真贯彻实施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有关规定的通知》(法[2017]369号)(以下简称:“通知”),第一条第二款明确规定在原告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或者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的情形中,人民法院应当依照《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三条规定按撤诉处理。

《通知》作为最高人民法院最新发布的关于贯彻实施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的文件,再次涉及按撤诉处理相关内容,由此可见按撤诉处理制度具有相当的重要性。

民事诉讼普通程序的不足与优化对策

民事诉讼普通程序的不足与优化对策

民事诉讼普通程序的不足与优化对策在我国的民事诉讼体系中,普通程序占据着重要地位,它为解决各类民事纠纷提供了基本的制度框架和程序保障。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民事诉讼普通程序在实践运行中也逐渐暴露出一些不足之处,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并探索相应的优化对策。

一、民事诉讼普通程序存在的不足(一)程序繁琐,耗时较长民事诉讼普通程序通常包含多个环节,如起诉、受理、答辩、举证、开庭审理、判决等,整个过程较为复杂。

这不仅增加了当事人的诉讼成本,也容易导致案件审理时间过长,影响司法效率。

在一些简单的民事纠纷中,繁琐的程序可能使得当事人感到疲惫和无奈,甚至可能错过最佳的解决时机。

(二)证据规则不够完善在民事诉讼中,证据是认定事实和作出裁判的关键。

然而,当前普通程序中的证据规则在某些方面还存在不足。

例如,对于证据的收集、保全和审查判断等环节,规定不够明确和细致,导致实践中操作难度较大。

此外,对于新类型证据的认定和采信标准也不够清晰,影响了案件的公正审理。

(三)法官自由裁量权较大在民事诉讼普通程序中,法官在事实认定、证据采信和法律适用等方面拥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

然而,如果自由裁量权的行使缺乏有效的规范和约束,可能会导致裁判结果的不确定性和不公正性。

例如,在相似的案件中,由于法官的自由裁量不同,可能会出现截然不同的判决结果,这不仅损害了司法的公信力,也容易引发当事人的不满和质疑。

(四)当事人诉讼权利保障不足虽然民事诉讼普通程序赋予了当事人一系列的诉讼权利,如起诉权、答辩权、举证权等,但在实际运行中,这些权利的保障还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当事人在举证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困难,而法院在证据收集和调查方面的支持力度不够。

此外,对于当事人的知情权和参与权保障也有待加强,使得当事人在诉讼过程中往往处于被动地位。

(五)调解与审判的衔接不够顺畅调解作为解决民事纠纷的重要方式,在民事诉讼普通程序中也占有一定的地位。

我国民事撤诉制度的存在的问题

我国民事撤诉制度的存在的问题

我国民事撤诉制度的存在的问题【摘要】民事撤诉制度是充分体现当事人程序主体地位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反映了当事人处分权、诉讼的公正与效率、当事人诉权保障等一系列诉讼价值理念。

尽管现行《民事诉讼法》结合民事审判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作了一些补充和修改,但现实中依然存在着职权主义模式的影响,忽视当事人合法权益的情形仍不少见。

【关键词】民事撤诉;当事人;问题一、当事人申请撤诉的国家干预问题我国现行民诉法规定:当事人申请撤诉,由法院决定是否允许。

这说明撤诉申请要经过法院的实质性审查,在撤诉能否实现的问题上,决定权在法院而不在当事人,这是我国撤诉制度存在的最大问题。

一方面,规定由法院对当事人的撤诉申请进行实质性审查构成了不当干预当事人的处分权,这不符合民诉法处分原则的要求。

当事人拥有处分自己的程序权利的自由,申请撤诉体现了当事人的自由意志,它对法院的审判权应该构成实质性的制约。

法院对当事人撤诉申请进行实质性审查侵犯了当事人的处分权。

另一方面,当事人申请撤诉而法院裁定不准撤诉违背了“不告不理”原则。

撤诉行为能够对诉讼程序的终结起到决定性作用,法院不同意当事人的撤诉申请就意味着当事人必须接受法院的审判,不得从诉讼程序中退出,从逻辑上讲,甚至可以推出当事人如果不起诉,法院也可以强行开始诉讼程序,或在发生法院受理案件范围内的事实后,当事人必须起诉。

二、当事人申请撤诉的时间问题《民事诉讼法》第131条规定,当事人在宣判前申请撤回起诉的,是否准许,由人民法院裁定。

这里关于“宣判前”的规定不合理。

首先,从我国的司法实践情况来看,目前广泛存在的做法是当庭宣判、定期宣判,这样,所谓“宣判前”实际上一个难于准确界定的时间段。

其次,现行法律关于限制撤诉申请于宣判前的规定明显违反了处分原则。

民事诉讼一审判决宣告后并不必然发生法律效力,也不意味着诉讼的结束。

诉讼结束的标志是上诉期届满,因为当双方当事人都接受判决,不再上诉,判决才会生效,同时意味着程序的终止。

我国民事诉讼撤诉制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我国民事诉讼撤诉制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我国民事诉讼撤诉制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亓伟伟;牟荣华
【期刊名称】《泰山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6(028)004
【摘要】我国现行民事撤诉制度,因法律规范不够细致、可操作性较弱,弊端日益显现.本文通过分析现有制度的不足,借鉴国外合理做法,从平衡原被告平等诉讼地位,限制撤诉时间和次数,撤诉对诉讼时效的影响等几方面对制度改进提出了相应对策.【总页数】3页(P106-108)
【作者】亓伟伟;牟荣华
【作者单位】山东警察学院,治安系,山东,济南,250014;山东交通学院,人文科学系,山东,济南,25002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915.2
【相关文献】
1.完善我国民事诉讼撤诉制度的思考 [J], 李伟
2.我国涉外民事诉讼管辖权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完善 [J], 刘懿彤
3.浅谈我国民事诉讼中的按撤诉处理制度 [J], 江居才
4.试论完善我国民事诉讼撤诉制度 [J], 孙海霞;李伟
5.试论我国民事诉讼中的撤诉制度——兼与唐德华等同志商榷 [J], 陶秉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民事诉讼简易程序的弊端之根源原因及解决途径

民事诉讼简易程序的弊端之根源原因及解决途径

民事诉讼简易程序的弊端之根源原因及解决途径民事简易程序在审判实践中存在缺陷的原因民事诉讼简易程序在实践中之所以存在缺陷和弊病,主要是有以下原因:(一)简易程序立法的滞后性。

我国《民事诉讼法》遵循的是“宜粗不宜细”立法原则,其中关于民事简易程序的条文只有5条,仅就起诉阶段进行了简化,送达起诉书副本的期限、当事人提出答辩的期限、当庭宣判后送达判决书的期限等均适用普通程序的规定。

尽管最高人民法院相继出台了一些司法解释,对简易程序进行了完善和补充,但由于其在法律位阶上低于《民事诉讼法》,执行起来效果不尽如人意。

加之司法解释间的相互冲突,具体如何适用,各地各人认识不同,造成司法不统一。

(二)简易程序适用范围上的模糊性。

当前我国民事诉讼简易程序在适用范围上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适用范围小。

从立法本意来看,把适用简易程序的法院确定为基层人民法院,主要是为了方便当事人参加诉讼。

但现在看来,我国法律对于适用简易程序的法院规定得过于死板,并没有真正起到方便群众起诉的作用,因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基层法院、中级法院和高级法院都是解决纠纷的,而把适用简易程序的法院仅限于基层法院及其派出法庭,不能适应公正与效率的现实需要。

二是适用标准模糊。

即适用简易程序案件的范围太窄。

我国民诉法142条规定将“事实清楚”、“情节简单”、“争议不大” 三者结合起来作为界定适用简易程序的标准,尚不够具体,明确,缺乏操作性。

应该将这些标准进一步细化、具体。

三、是界限不清。

由于立法对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规定的不明确,再加上最高人民法院《若干规定》也没提及适用简易程序的专门机构,同一法官兼具审理普通和简易程序案件的双重任务仍大量存在,加之一些法院和法官执法不严、图省事的思想作怪,导致了司法实践中简易程序和普通程序的混用。

四是忽视了对私权的保护。

在适用简易程序时,是由法院还是由当事人决定,有些国家明确规定当事人对适用简易程序有选择权。

但在我国,对具体案件是否适用简易程序、何时决定适用简易程序及以什么方式决定适用简易程序以及何时及依什么标准和方式转入普通程序等等,一切都被赋予法院来裁量决定。

现行民事再审制度存在的弊端与重构-民事诉讼法论文-法律论文-法学论文

现行民事再审制度存在的弊端与重构-民事诉讼法论文-法律论文-法学论文

现行民事再审制度存在的弊端与重构-民事诉讼法论文-法律论文-法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再审制度也称审判监督制度,是《民事诉讼法》规定在二审终审的基础上增加的司法补救措施。

在实践中,并非是任何民事案件必经的程序,只对已发生法律效力且符合法律规定的判决、裁定、调解书才能适用的一项补救程序。

该制度强调不论在事实认定还是法律的适用上,一旦有错误就应该通过该制度来纠正。

设立再审制度是为了贯彻有错必纠原则,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客观公正,让每一个冤假错案都平反昭雪。

在民事诉讼领域就设立再审制度的出发点来说,正确性不容怀疑。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完善,全国人民越来越盼望司法公正,追求司法效率,但民事再审制度的重重弊病在审判实践中日益凸显,负面效应也不断暴露出来。

一、现行民事再审制度存在的弊端(一)实事求是,有错必纠原则有历史局限性新中国成立之初,法律制度受前苏联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于是便形成了和前苏联一样的重实体法轻程序法的传统,作为法官审判案件根据的事实,由于受主客观条件如认识主体、对象、依据、时间等的限制,不可能是事实产生过程中处于原生态的客观存在的事实,而只能是经过质证、相对意义上的法律真实。

审判法官只能根据认定的证据,凭借专业知识和职业操守去认定事实真相,而不可能完全恢复案件的事实真相,因为发生在过去的案件真实具有唯一性的特征是不可能重现的。

所以,实事求是,有错必纠是一种理想化、绝对化的司法理念,没有考虑到事物的相对性和民事诉讼自身的特点,在现实生活中是很难实现的。

片面强调错误裁判的救济而忽视司法程序的安定性,会导致生效裁判既判力的虚化。

(二)法院启动再审与现代司法理念相悖1、法院启动再审损害。

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法院院长发现本院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调解书确有错误,可通过本院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再审,最高人民法院对地方各级人民法院、上级人民法院对下级人民法院生效的判决、裁定、调解书有权提审或指令再审,也称之为法院的决定再审权。

我国民事诉讼和解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我国民事诉讼和解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我国民事诉讼和解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摘要随着民事案件的快速增长与扩张的趋势,老百姓的权利诉求也越来越强烈,当事人协商解决民事纠纷的愿望也越来越受到司法部门与立法部门的重视,于是加强对诉讼和解制度的立法步伐也显得十分紧迫和重要。

长期以来,我国的法院调解制度在民事司法审判中一直处于重要地位,其中不少法院出现了强制调解问题,这不仅损害了当事人对诉讼权利的有效处分,而且也背离了法治社会应有的逻辑。

法院强制干预调解的现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非议。

这种单一的调解方式无法满足意思自治日益受重视的现状,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将诉讼和解提上议程。

基于此,本文以尊重当事人的自由意志,削减职权对权益关系的干预,提升诉讼和解法律地位为出发点,旨在建立起规范科学的民事诉讼和解制度。

因此,本文先明确了诉讼和解制度的概念、特征及性质。

接着,将诉讼和解与执行和解等相关概念进行辨析,从而总结归纳得出诉讼和解的立法价值,即可以实现诉权、体现处分原则以及保障正义之价值等。

接着,本文分析了诉讼和解制度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具体包括在立法层面,法律规定缺失、现行制度对当事人约束不足、诉讼内外和解制度混乱、监督救济渠道缺失等。

在规则适用层面,欠缺配套规则、程序效力待定、诉讼衔接不当以及与调解存在矛盾等问题。

此外,归纳总结西方国家在此方面的先进做法,借鉴其经验,提出对我国民事诉讼和解制度的完善措施,主要从立法和法律适用两个方面入手,对应现存问题,逐一解决.关键词:民事诉讼和解处分原则。

ABSTRACTWith the rapid growth and expansion of civil cases, the people' s demands for their rights have become more and more intense, and the parties' desire to solve civil disputes through consultation has been increasingly emphasized by the judicial and legislative departments Therefore, it is very urgent and important to strengthen the legislative step of the system of lawsuit reconciliation. For a long time, China' s court mediation system has been in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civil judicial trial, and many courts have appeared the problem of compulsory mediation, which not only damages the effective disposition of litigants' litigation rights, and also deviated from the logic of the rule of law society. The phenomenon of compulsory intervention in mediation by the court is increasingly criticized by people. This single mediation method can not meet the needs of the increasing importance of autonomy of the will of the status quo, in order to change this status quo, we must put the litigation reconciliation on the agenda.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respects the free will of the parties,reduces the intervention of authority to the rights and interests, and promotes the legal status of lawsuit reconciliation, aiming at establishing a scientific and standard civil lawsuit reconciliation system. Therefore, this article first clarified the concept, the characteristic and the nature of the lawsuit reconciliation system. Then, the author differentiates and analyzes the related concepts oflitigation reconciliation and enforcement reconciliation, and concludes the legislative value of litigation reconciliation, that is, the right of litigation, the principle of disposition and the value of justice protection. The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the litigation reconciliation system in our country, including in the legislative level, the lack of legal provisions, the lack of restraint of the current system on the parties, the confusion of Conciliation System in and out of litigation, the lack of supervision and relief channels. At the level of application of the rules,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such as lack of supporting rules, undetermined effectiveness of procedure, improper connection of litigation and contradiction with mediation. In addition, the paper sums up the advanced practices of Western countries in this respect, draws lessons from their experience, and puts forward the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system of civil reconciliation in our country, mainly from two aspects of legisl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law, corresponding to existing problems, one by one.Key words:civil litigation; reconciliation; principle of disposition。

民事诉讼证据撤回规则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民事诉讼证据撤回规则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民事诉讼证据撤回规则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审判实践中,当事人如果在诉讼过程中发现自己所提供的证据没有证据效力或者可能对自己不利或有其他方面的原因,向法院申请撤回证据,已经提交法庭的证据能不能撤回,如可以撤回,需要哪些程序。

现行《民事诉讼法》对这一问题没有做出明确规定,实践中只能靠法官判断。

一、现行法律对证据撤回的相关规定1.现行法律对“撤回”的相关规定现行《民事诉讼法》中第一百三十一条关于“撤诉”、第一百五十六条关于“上诉人申请撤回上诉”的规定,虽然只是规定了当事人有申请撤诉的权利,但由于证据包含在上诉的材料中,所有证据一旦法院准许撤诉都要返还给当事人。

因此这些规定实际上包含当事人证据撤回的权利。

除了《民事诉讼法》外,其它的一些民诉司法解释也隐含“撤回证据”的意思,如:《最高院关于适用民诉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90条“在第二审程序中当事人申请撤回上诉”、《最高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八条第四款“当事人在法庭辩论终结前撤回承认”。

但是这些规定都是关于民事案件“撤回”规定,都没有明确涉及撤回证据。

至于民事诉讼中,已经提交法庭的证据能不能撤回,可以说现行《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都没有对这一问题进行详细规定,这可以说是当前民事诉讼法的一个空白点。

2.从当事人对诉讼权利自由处分的角度分析“证据撤回”在民事诉讼当中当事人有权利自由处分自身诉讼权利,并且在诉讼过程中对于本人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证明,这就是民事诉讼的一般举证原则“谁主张、谁举证”,当事人是否提供证据不影响其主张的提出,但影响胜诉。

从此角度讲,是否提供证据对当事人是一种诉讼权利,既然是自身权利当然可以自由处分。

因此证据撤回应该是当事人自由行使诉讼权利的一种表现。

但是从当事人诉讼权利平衡及当前庭审规则来看,不宜规定当事人任意撤回证据的权利。

如果证据可能对对方有利、对己方不利,撤回证据可能会影响司法公正,损害对方权利。

可见对这一问题的处理存在一定的矛盾,稍有不慎就可能损害一方当事人的权利。

民事诉讼撤诉的法律后果(3篇)

民事诉讼撤诉的法律后果(3篇)

第1篇一、引言民事诉讼撤诉是指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出诉讼请求后,在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前或者诉讼过程中,自愿撤回诉讼请求的行为。

撤诉是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的一种方式,也是我国民事诉讼法赋予当事人的一项重要权利。

然而,撤诉并非无法律后果,本文将就民事诉讼撤诉的法律后果进行探讨。

二、民事诉讼撤诉的法律后果1. 撤诉对诉讼程序的影响(1)终止诉讼程序。

撤诉后,诉讼程序终止,人民法院不再对案件进行审理。

这意味着当事人之间的纠纷未能通过诉讼途径解决。

(2)诉讼费用退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七条的规定,当事人撤诉的,诉讼费用由败诉方负担。

当事人部分胜诉、部分败诉的,人民法院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决定当事人各自负担的诉讼费用。

当事人自行和解或者撤诉的,诉讼费用由原告负担,但原告自愿承担的除外。

因此,撤诉后,原告可以申请退还已缴纳的诉讼费用。

(3)证据保全。

撤诉后,当事人已经提交的证据,如果对方当事人有需要,可以申请人民法院进行证据保全。

2. 撤诉对实体权利的影响(1)当事人之间的纠纷未能得到解决。

撤诉后,当事人之间的纠纷未能通过诉讼途径得到解决,可能会影响当事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2)当事人丧失胜诉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四条的规定,当事人对同一纠纷向两个以上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在立案前发现其他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已经立案的,不得重复立案;立案后发现其他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已经立案的,应当裁定将案件移送给先立案的人民法院。

因此,如果当事人撤诉后再次提起诉讼,可能会丧失胜诉权。

(3)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

在某些情况下,当事人撤诉可能会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

例如,当事人撤诉可能导致环境污染、损害消费者权益等。

3. 撤诉对法律文书的影响(1)民事调解书、民事判决书、民事裁定书等法律文书失效。

撤诉后,原民事调解书、民事判决书、民事裁定书等法律文书失效,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恢复原状。

民事诉讼案以撤诉方式结案对被告有影响么?

民事诉讼案以撤诉方式结案对被告有影响么?

民事诉讼案以撤诉方式结案对被告有影响么?民事诉讼案以撤诉方式结案对被告有影响么,,民事诉讼案如果以撤诉方式结案的话对原告亦或是被告都有着一定的影响,在诉讼程序上视为从未起诉,只要在诉讼时效期间内,则原告仍有权再次起诉或者上诉等影响。

民事诉讼在生活中也经常遇见,通常是原告为了保护自己的权益而申请法律制裁的行为。

然而当原告可能因为种种原因而准备取消诉讼时。

那么,大家不禁想问,民事诉讼案以撤诉方式结案对被告有影响么?接下来就请跟着小编一起来进行了解吧。

撤诉,又叫诉的撤回,或者撤回诉讼,包括一审撤回起诉,也包括二审撤回上诉等。

其涵义是指在民事诉讼中,原告或者上诉人,在案件立案受理后至法院宣判前这一期间内,撤回起诉或者上诉,从而终结审判程序的一种诉讼行为,是当事人行使处分权的表现。

另外,根据法律的强制性规定,如果原告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或者在法庭审理过程中无故中途退庭的,亦按撤诉处理。

▲撤诉在民事诉讼中的法律后果,一般认为有如下几点:一、撤诉申请被法庭裁定准许后,诉讼即告终结,亦即终结审判程序。

撤诉本身也是人民法院民事审判中的一种重要的结案方式。

而且从服判息讼,构建社会和谐的视角来看,撤诉的社会效果似乎仅次于调解。

二、在诉讼程序上视为从未起诉,只要在诉讼时效期间内,则原告仍有权再次起诉或者上诉。

因为撤诉仅仅是在程序上予以终结,对原、被告、第三人,或者上诉人、被上诉人之间所诉争事实的实体上的权利义务并未作实质性处理,故原告或上诉人所撤回的也只是起诉或上诉的的诉讼权利而已,并不是放弃其实体权利,原告在撤诉后一定期间内可以随时起诉(婚姻案件法律规定如无特别情况,原告撤诉后在六个月内不得重新起诉,属于例外),亦不违反民事诉讼中的“一事不再理”原则。

三、诉讼时效期间中断。

撤诉能否引起诉讼时效的中断,在司法实践乃至于法律学界仍有不少争议。

通说认为,撤诉也是起诉的一种,是当事人行使诉权,主张民事实体权利的一种方式,既然引起诉讼时效中断的原因中有起诉,那么撤诉亦不能例外,不能仅仅将撤诉理解为“视为从未起诉”,从而造成本来时效中断而可以支持的案件而驳回了当事人的起诉或者诉讼请求,造成错误的裁判。

高撤诉率背后的思考——对我国民事撤诉制度的检讨与完善

高撤诉率背后的思考——对我国民事撤诉制度的检讨与完善

高撤诉率背后的思考——对我国民事撤诉制度的检讨与完善论文摘要:近年来,我国“调撤率”成绩斐然,但是高撤诉率的背后却隐藏着非正当化的立法与司法偏差。

比如法院过度干涉撤诉权,漠视被告当事人合法权利与地位,一味以撤诉代替诉讼与解,从而导致了撤诉结案过多的局面。

我们只有立足本国实践,借鉴国外经验,推动撤诉要件、撤诉效力、拟制撤诉与诉讼解实质效力规定的科学化制定,才能促进诉讼价值目标的良好实现。

论文关键词:撤诉率,拟制撤诉,撤诉效力,诉讼与解近年来,“调撤率”从刚开始人们对它的敬而远之,到现在的汲汲营营,它在新闻报道里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

各法院之间也风风火火地进行着“调撤”竞赛。

“调撤率”作为国家的一项司法政策,旨在实现一种以调解占主流的法律解决机制。

据统计,2010年全国法院一审民商事案件调解撤诉率达65.29%,同比上升3.31个百分点,而且撤诉的权重比例大有赶超调解结案的趋势。

“成绩斐然”的调撤率确实如报道所说的“调撤率上升=当事人满意+信访率下降”吗?一、掀开我国高撤诉率背后的真相也许真实的情况并没有表面看上去那么差强人意。

原本撤诉是当事人自愿行使程序终结权的表现,也是当事人行使处分权的重要手段。

它能够缩短办案周期、节约司法资源,是实现案结事了的有效方法,完全符合了诉讼效率的价值目标。

但现在的情况是,法院大概关于这项启动权属于原告的诉讼程序过于热衷,经常出现一些惊奇的现象,如动员撤诉、强迫撤诉、诱骗撤诉,或者者者无理由却不准撤诉、或者者无理由却任意撤诉等。

而有的原告当事人或者者根本不熟悉撤诉制度,任由法官“协调”,或者者有意选择撤诉作为“以退为进”的手段。

关于被告来说,一部分则成为其中逆来顺受的木偶,而也有的被告利用诉讼与解来骗取原告的撤诉,事后反悔与解协议。

这样一来,矛盾没有解决不说,甚至加剧纠纷,并再次对簿公堂。

这些真实存在给了我们很多思考。

当然,上级法院对调撤率设置了高权重的指标考核,导致法官办案件压力大是原因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学研究生论文-浅议我国民事诉讼撤诉制度的完善?民事诉讼中的撤诉,按照通说又称诉之撤回,是指人民法院受理民商事案件后至宣告判决或裁定前,当事人撤回其向法院提出诉讼的诉讼行为。

从广义上说,泛指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撤回诉之请求,不再要求人民法院对案件进行审理的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三十一条规定“宣判前原告申请撤诉的,是否准许,由人民法院裁定。

人民法院裁定不准许撤诉的,原告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可以缺席判决。

”可以看出,我国的撤诉规定在立法上所体现出来的是法院的职权主义,这和现代民法领域的当事人主义是完全相违背的。

笔者以为,1982年制定1991年修改的现行《民事诉讼法》所构建的民事司法体系中有关撤诉的规定已经明显不能很好地适应新形势下民事审判对公正与效率的要求。

我国现行的民事诉讼撤诉制度至少存在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弊病:1、法院对原告的撤诉申请的否决权不受限制,这就无形中损害了当事人的处分权。

2、原告的撤诉申请,只须法院单方许可,严重欠缺对被告的权利保护。

3、由于目前法律未对撤诉程序作出特别的、详尽的规定,导致司法实践中缺乏可操作性。

4、《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九条、第一百三十一条的规定存在矛盾。

5、对于在再审程序中是否允许当事人撤诉,我国民事诉讼法没有明文规定。

2003 年以来,各地法院为了提高案件审理的社会效果和当事人的服判息诉率,有效避免当事人在法律途径穷尽的情况下继续越级上访、无理缠诉、甚至闹事等非理性的现象发生,都较为重视调解在提高审判效率、有效化解矛盾和及时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方面的作用,民事纠纷处理步入了“调(解)撤(诉)多,判决少,申诉低”的态势。

笔者所在的基层法院2002年1月至2004年10月间共审结各类民商事案件2156件,其中以撤诉方式结案的有422件,占19.57%,占有相当的比例,足见撤诉是一种重要的结案方式,有关它的相应规定理应健全。

但由于目前法律未对撤诉程序作出特别的、详尽的规定,导致司法实践中缺乏可操作性,存在着混乱现象,笔者以为规范有关撤诉的规定迫在眉睫。

为此,本文试就我国撤诉制度的缺陷与完善作一粗浅的探讨。

一、对申请撤诉的时间限制规定应予修改完善现行《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三十一条规定“宣判前原告申请撤诉的,是否准许,由人民法院裁定”,即申请撤诉时间上仅仅只是原则性地规定为“宣判前”。

笔者以为,这样的规定有以下二个弊端:1、原告在辩论终结后还可撤诉,就会给原告为避免败诉风险而提供了合法机会。

辩论终结后案件事实已经查清,法院将对案件进行裁决,如果原告发现其可能败诉或诉讼结果对自己不利时,他就可以通过申请撤诉来逃避不利的结果,而付出的代价仅仅是一半的诉讼费用,再者,其撤诉后可能还会再起诉,法院则又要为同一事实重新启动诉讼程序,这样不但增加了被告的诉累,又浪费了有限的司法资源。

2、从诉讼公平的角度讲,“在把当事人之间的攻击防御视为诉讼本体的观念下,被告一旦花费资源进行应战,无视他已经付出的成本而允许原告在可能重新起诉的前提下自由撤诉也会悖于公正。

”因为被告一旦应诉,他将为诉讼付出人力、物力、时间,也就具有追求案件胜诉进而获取应有的诉讼利益的权利。

如果允许原告在被告提出应诉甚至答辩后撤诉,则影响到被告的权益,严重欠缺对被告的权利保护,有悖于法律的公平原则。

笔者建议,我国诉讼法规定在“宣判前”可以提出撤诉申请,但应作出有实质区别的规定,即:在案件受理后至被告应诉前,当事人可以自由申请撤诉,法院均予准许。

但在被告应诉后提出申请撤诉的,是否允许,应在被告同意后,再由法院审查裁定。

二、有关撤诉的适用条件应予明确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对撤诉的适用条件、适用范围未有明确的规定,导致实践中缺乏可操作的适用标准,各地适用情况不统一,影响法院的形象和法律的尊严。

笔者以为,当案件同时符合了以下三个条件时,当事人的撤诉申请可予准许:1、申请撤诉必须是当事人真实的意思表示,是其自愿的行为。

2、撤诉必须不损害对方当事人之合法权益。

3、撤诉行为必须不违反法律法规和公序良俗原则。

即不得恶意串通撤诉,损害了国家、集体或第三人的合法权益;不得违反国家指令性计划的;不得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不得违反了社会公共利益、不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此章节内容较为明确,故笔者不作展开阐述。

三、完善《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九条的条文规定《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九条、第一百三十一条的规定存在矛盾。

一百三十一条规定撤诉必须经法院准许,对于原告来讲,如果害怕申请撤诉得不到法院的准许,完全可以不到庭或中途退庭,以依一百二十九条的规定达到撤诉的目的。

有鉴于此,笔者认为,一百二十九条完全没有必要作出“按撤诉处理”的规定,这一方面带有明显的审判权本位主义色彩,与私法领域的民事诉讼中强化当事人主义,尊重当事人意志的原则有明显的冲突,另一方面也违反了民事诉讼中法官的中立性原则;笔者认为,原告不到庭完全可以视为是一种放弃起诉权和胜诉权的行为,因此,凡原告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或者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的,法院可裁定驳回起诉,而无需按撤诉处理,以避免条文的隐性矛盾。

四、应完善对当事人撤诉权的保障由于目前法律未对撤诉程序作出具有可操作性的详尽规定,导致司法实践中当事人的撤诉权在实际行使过程中遇到障碍,即存在强迫或变相强迫原告撤诉的现象,也存在符合撤诉条件的而未被许可现象,这即不符合当事人自治原则,也违背公正司法的原则。

比如:为了追求案件的审结率,动员当事人撤回审限即将届满的案件或疑难复杂案件;为了增加诉讼费用的收入,或是为了提高案件的调解率,不准许当事人撤诉,或对双方已自行和解的案件要求以调解方式结案而不准许撤诉。

没有救济的权利就等于没有权利,法律在赋予当事人撤诉权的同时应保障当事人的撤诉权。

从我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条的规定来看,当事人不能就法院不准撤诉的裁定提出上诉。

也就是说,如果法院不准撤诉,当事人也就无法撤诉,如果原告非想撤诉,只好如前问所述不到庭或中途退庭。

我国民诉法赋予了当事人撤诉权,但却没有明确该权利的救济途径,从而造成了当事人对法院的裁定只能服从。

笔者认为,诉讼法应明确规定:法官不得以任何理由动员当事人申请撤诉;对于符合撤诉条件的,当事人提出撤诉申请,应予准许;当事人对法院不准许其撤诉的裁定有权提起上诉,即赋予当事人程序上的救济权。

五、撤诉行为对诉讼时效影响(即撤诉效果的溯及力问题)的规定应予完善我国《民法通则》第一百四十条将提起诉讼列为诉讼时效中断的情形之一,那么,原告撤诉后又再行起诉的,是否可以导致诉讼时效的中断?诉讼时效是重新计算还是不重新计算?理论界对此也有不同的看法,大致有两种观点:一为肯定说,认为权利人起诉即表明已积极行使权利,不是怠于行使自己的权利,只是出于某种原因而撤销起诉,行使权利的事实不因撤诉而改变,故撤诉前的起诉行为引起诉讼时效中断;二为否定说,认为撤诉是撤回起诉,亦即权利人对先前起诉行为的否认,此属怠于行使权利,表明其不再请求司法机关裁判并强制义务人履行,故撤诉前的起诉,不引起诉讼时效中断。

目前大多国家和地区的法律对撤诉是否导致诉讼时效的中断都有明确的规定,如德国《民法典》第212条、日本《民法典》第149条、我国台湾地区《民法典》第131条等等,但我国《民法通则》和《民事诉讼法》均未明确规定撤诉对诉讼时效的影响,因此造成实践中各地法院做法不一,各持己见。

笔者以为,为维护法律的权威,避免各地法院做法不一,无论采纳哪一个观点,法律都应予以明确,以便统一实践操作。

为此,最高人民法院在2000年4月5日《关于四川高院请示长沙铁路天群实业公司贸易部与四川鑫达实业有限公司返还代收贷款一案如何适用法(民)复[1990]3号批复中“诉讼时效期间”问题的复函》中答复认为:长沙铁路天群实业公司贸易部(以下简称天群贸易部)为与成都军区铁合金厂清偿货款纠纷,于1994年11月25日向法院起诉,四川鑫达实业有限公司作为第三人参加诉讼。

天群贸易部于1997年6月经法院准予撤诉后,又于1998年3月向法院起诉,要求鑫达公司返还代收货款。

根据《民法通则》第一百四十条的规定,天群贸易部向法院起诉,应视为诉讼时效中断,诉讼时效期间应从撤诉之日起重新计算。

但该复函中所涉及的案件情况是第三人已经应诉。

《人民法院诉讼收费办法》第十三条“原告自接到人民法院预交诉讼费用通知的次日起七日内预交;反诉案件,由反诉当事人在提出反诉的同时预交案件受理费。

预交确有困难的,可在预交期内向人民法院申请缓交。

当事人在预交期内未预交又不提出缓交申请的,按自动撤回起诉处理”,那么,因原告不交纳诉讼费用而法院将案件裁定按撤诉处理,这样是否也可导致诉讼时效的中断呢?笔者认为,撤诉效果的溯及力问题应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原告因未交纳诉讼费用而被法院裁定按撤诉处理或在法院明确告知民事诉状尚未送达被告或第三人前(即对方当事人未应诉)的情况下提出撤诉申请的,可视为其对先前起诉行为的否认,诉讼时效连续计算不能中断,这样可以有效遏制原告起诉后不交纳诉讼费用,或采取起诉后立即申请撤诉的方法来逃避诉讼时效制度约束的恶意规避法律的滥用诉权的行为,避免浪费国家有限的司法资源,进而确保其高效运行;在民事诉状送达被告或第三人后(应诉后)撤诉的,诉讼时效中断,从人民法院裁定准许撤诉时重新计算。

六、对原告撤诉后再行起诉的应作出必要限制依照我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一条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44条第1款规定,就是说,撤诉后原告可就同一事实对同一被告再行起诉,而又没有次数的限制,这样就很可能造成原告的滥诉,即不利于被告的权利保护,也浪费了国家有限的司法资源。

但各国的法律对此大多有次数的限制,如英国法律规定,被告进行实质性答辩后原告撤诉的,再起诉须经法院许可;美国法律规定,在被告提出实质性答辩前,同一诉讼不得提出三次,在被告提出实质性答辩后,一般也允许原告再起诉,但如果原告以前曾在任何联邦法院或州法院自动撤回过诉讼的,就不能再次起诉;法国法律则允许当事人就同一事实对同一被告再行起诉。

笔者以为,为防止诉权的滥用及诉讼资源的浪费,我国的法律也应对原告撤诉后就同一事实针对同一被告再行起诉的情况作出必要的限制,在被告应诉前撤诉,原告又起诉的,应当允许,但不宜超过两次;在被告应诉后撤诉,原告又起诉的,可制定具体标准,同时赋予法院审查权,由法院决定是否允许原告再起诉。

七、明确规定再审程序中是否允许当事人撤诉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当事人在一审程序中可以撤回起诉(第一百三十一条),在二审程序中也可以撤回上诉(第一百五十六条),但对再审程序中是否允许当事人撤诉没有作出规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