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上册美术《前前后后》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美术 4《 前前后后》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美术 4《 前前后后》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美术 4《前前后后》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前前后后》是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美术第4课的内容。

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描绘物体的前后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和绘画表现能力。

教材中提供了多个示例,以及一些有关前后关系的练习,供学生参考和学习。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绘画基础,对物体的大小、形状、颜色等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物体的前后关系,部分学生可能还不太了解,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加深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物体前后关系的基本概念。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绘画表现物体前后关系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和绘画表现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理解和掌握物体前后关系。

2.难点:如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绘画表现物体前后关系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示例,引导学生发现物体前后关系。

2.实践法:让学生通过绘画实践活动,掌握物体前后关系的绘画方法。

3.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发现物体前后关系的规律。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美术第4课《前前后后》。

2.绘画工具:彩色铅笔、水彩笔、画纸等。

3.教学媒体:课件、图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例如:“上一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大家能举个例子吗?”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教材中的示例,引导学生观察和发现物体前后关系的特点。

同时,教师简要讲解物体前后关系的概念。

3.操练(10分钟)教师布置练习任务,让学生画出一个物体,并将其前后关系表现出来。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让大家一起分析和评价。

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物体前后关系。

5.拓展(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有关物体前后关系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和分析。

《前前后后》三年级美术教学设计

《前前后后》三年级美术教学设计

《前前后后》三年级美术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能够了解和运用基础的绘画材料和工具。

2. 能够观察、表达和描绘自然和生活中的事物。

3. 能够在绘画过程中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内容:1. 基础材料:纸张、铅笔、彩色铅笔、水彩颜料、画笔等。

2. 绘画技巧:线条的运用、色彩的运用、立体感的表现等。

3. 主题:通过一系列的绘画作品,引导学生表达前前后后的变化和过程。

教学过程:1.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一颗种子发芽长大的过程,并和他们讨论植物的生长过程中出现的变化。

2. 引导学生绘画:让学生描绘一颗种子在土壤中发芽的过程,引导他们用颜色和线条描绘土壤、种子的形状和生长的变化。

3. 分享作品:让学生把自己的绘画作品展示给全班同学,并和同学们分享自己的创作经验和观察到的变化。

4. 教师点评: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鼓励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同时指导他们如何改进和提高自己的绘画技巧。

5. 扩展活动:让学生选择其他的前前后后的主题,用绘画表达出这个主题中的变化和过程,如季节的变化、人物的成长等。

评价方式:1. 观察学生在绘画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 评价学生的绘画作品是否能够准确地表达主题和变化过程。

3. 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是否能够体现在绘画作品中。

4. 学生是否能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评价和改进。

注意事项:1. 在教学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和能力水平,选择适合的主题和绘画技法。

2.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的尝试和创新,不要过多地束缚他们的想法和表达方式。

3. 在进行绘画作品评价和点评时要注意给学生积极鼓励和建设性的指导意见。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美术-4《前前后后》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美术-4《前前后后》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美术-4《前前后后》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前前后后》是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美术第四课的内容。

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描绘物体的前后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感和观察力。

教材通过简单的图形和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前后遮挡的关系,并运用到绘画中。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绘画基础,对图形和颜色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在处理前后关系时,往往容易忽略遮挡关系,使得画面显得杂乱无章。

因此,在本课的学习中,需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例,理解前后关系,并运用到绘画中。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前后遮挡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感。

2.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例,提高学生的观察力。

3.培养学生运用前后关系进行绘画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前后关系的理解。

2.观察生活中的实例,运用到绘画中。

五. 教学方法采用观察、讨论、实践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观察和实践中掌握前后关系,并运用到绘画中。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有关前后关系的图形和图片,用于教学演示。

2.准备画纸、画笔等绘画工具,供学生实践使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有关前后关系的图形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这些图形和图片的前后关系。

让学生初步了解前后遮挡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教室里的桌子、椅子等,让学生观察这些实例的前后关系。

引导学生认识到前后关系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每组选择一个实例,用画笔和画纸描绘出这个实例的前后关系。

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前后关系。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让大家一起讨论和评价。

引导学生认识到正确处理前后关系的重要性。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自由发挥,用画笔和画纸创作一幅有关前后关系的画作。

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发挥创意。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前后关系在绘画和生活中的重要性。

小学美术前前后后教案

小学美术前前后后教案

一、小学美术《前前后后》教案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前后遮挡关系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到绘画创作中。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感知能力。

3.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升绘画技能。

三、教学内容:1. 前后遮挡关系的概念介绍。

2. 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前后遮挡关系。

3. 绘画实践,创作出具有前后遮挡关系的画作。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展示前后遮挡关系的图片和生活实例。

2. 学生准备绘画用品,如画纸、画笔、水彩等。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展示PPT,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图片中的前后遮挡关系。

2. 讲解前后遮挡关系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3. 进行课堂示范,展示如何将前后遮挡关系运用到绘画创作中。

4. 学生进行绘画实践,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 学生完成作品后,进行作品展示和评价,互相交流学习。

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前后遮挡关系的概念。

2. 学生能够在绘画作品中运用前后遮挡关系。

3. 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作品展示。

六、教学扩展:1. 邀请学生展示他们的作品,并分享创作过程中的思考和体验。

2. 引导学生进行互相评价,从前后遮挡关系的运用、创意和技巧等方面进行讨论。

七、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强调前后遮挡关系在绘画中的重要性。

2. 强调观察和思考在绘画创作中的作用,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

3. 提醒学生继续练习和探索,提高自己的绘画技能。

八、作业布置:1. 让学生选择一个生活中的场景,运用前后遮挡关系进行绘画创作。

2. 要求学生在作品中表现出明显的遮挡关系,并注意画面的空间感。

3. 作业完成后,学生将作品拍照到学习平台,进行交流和展示。

九、课后反思:1.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 考虑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绘画技能。

3. 计划下一节课的教学内容,确保教学的连贯性和系统性。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4《前前后后》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4《前前后后》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4《前前后后》人教新课标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表现物体的前后关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实践,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和绘画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增强对美的感知和表现力。

教学内容1. 透视现象:理解并运用“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

2. 物体前后关系:通过绘画表现物体的前后、大小和遮挡关系。

3. 绘画技巧:掌握线条、色彩等绘画基本技巧,创作出富有立体感的作品。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运用“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表现物体之间的前后关系。

2. 难点:在绘画中准确把握物体的大小、遮挡关系,创作出具有立体感的画面。

教具与学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设备、图片素材、示范画作。

- 学具:绘画纸、铅笔、彩色铅笔、橡皮、画板。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和讨论物体之间的前后关系。

2. 新授:讲解“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并通过示范展示如何在绘画中运用这一原理。

3.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绘画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绘画中的问题。

4. 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总结学习成果。

板书设计- 《前前后后》- 重点内容:透视原理、物体前后关系、绘画技巧。

- 布局:清晰、有序,突出重点和难点。

作业设计- 个人作业:根据课堂所学,独立完成一幅表现物体前后关系的绘画作品。

- 小组作业:小组合作,创作一幅主题为“我们的校园”的绘画作品,展现校园中不同物体的前后关系。

课后反思- 教师反思教学效果,评估学生掌握程度,对教学方法和过程进行调整。

- 学生反思学习过程,总结自己在绘画中的进步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总结本节课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掌握了“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并能将其应用于绘画创作中,表现出物体的前后关系。

通过观察、讨论和实践,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绘画技巧得到了提升,同时培养了他们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和合作精神。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4《 前前后后 》 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4《  前前后后  》 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4《前前后后》人教新课标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前、后”的空间概念,通过绘画表达物体的前后关系。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表现空间关系的能力,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对前后关系的理解。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审美情趣。

教学内容1. 基本概念:介绍“前、后”在美术中的空间表现,强调其在构图中的重要性。

2. 观察与表现: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物体,学习如何通过绘画表现物体的前后关系。

3. 实践操作:学生动手绘画,实践表现物体前后的技巧。

4. 作品欣赏:分析经典美术作品中的前后关系处理,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使学生掌握通过绘画表现物体前后关系的方法。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并理解物体在空间中的前后关系,以及如何在绘画中准确表现。

教具与学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PPT课件、经典美术作品图片。

- 学具:绘画纸、铅笔、彩色铅笔、橡皮。

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PPT展示生活中物体的前后关系,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

2. 新授:讲解“前、后”在美术中的概念,演示如何通过绘画表现物体前后关系。

3. 实践: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动手绘画表现物体前后关系的作品。

4. 辅导:个别辅导,解答学生在绘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5. 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作品,进行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

板书设计- 《前前后后》- 1. 前后的概念- 2. 观察与表现- 3. 绘画实践- 4. 作品欣赏作业设计- 绘画作业:学生根据课堂所学,独立完成一幅表现物体前后关系的作品。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了物体前后关系的绘画表现方法。

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物体,培养他们的空间感知能力。

通过展示和分析经典美术作品,提升了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注重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更多的关注和指导,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前前后后》三年级美术教学设计三年级美术前前后后

《前前后后》三年级美术教学设计三年级美术前前后后

《前前后后》三年级美术教学设计三年级美术前前后后教学主题:《前前后后》三年级美术教学设计年级:三年级教学内容:前前后后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学习前前后后的概念。

2. 培养学生观察力、想象力和动手能力。

3. 培养学生表达自己情感和创造力的能力。

4. 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或教学海报,其中包括前前后后的图片和示范作品。

2. 教师准备骨牌、积木等教具,以便学生进行触觉和视觉的体验。

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教室中不同物品的前面和后面,并带领学生说出前面和后面的名称。

2. 概念理解(1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示范作品展示不同事物的前面和后面,并引导学生观察和区分前前后后的概念。

3. 触觉体验(10分钟)教师让学生闭上眼睛,通过触摸骨牌、积木等教具,感受它们的前面和后面。

然后,学生描述自己的感受和观察结果。

4. 画画表达(20分钟)教师要求学生用画笔和彩色纸绘制自己理解的前前后后的画面。

可以是一个生动的场景、一个人物在移动等,让学生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5. 展示和分享(10分钟)教师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邀请他们分享自己绘制的前前后后的画面背后的故事或感受。

6. 总结(5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今天学到的知识,强调前前后后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教学延伸:1. 在课后继续观察和记录身边物品的前后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2.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运用前前后后的概念,如整理书包、洗手等。

3. 继续在美术课中引导学生表达前前后后的概念,可以与其他艺术元素结合,如颜色、形状等。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学生学习了前前后后的概念,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学生通过触摸教具和绘画表达,更好地理解了前前后后的含义,并能用画笔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同时,课程设计也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热爱,让他们体验到美术创作的乐趣。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第4课 前前后后》人教版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第4课 前前后后》人教版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第4课前前后后》人教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绘画中表现前后的方法,增强学生的空间感和表现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和实践,让学生学会在二维平面上表现三维空间,提高学生的美术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增强学生对自己作品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内容1. 导入新课:通过简单的实物摆放,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哪个物体在前,哪个物体在后,引出本课的主题“前前后后”。

2. 基本概念讲解:介绍绘画中表现前后关系的基本方法,如大小、重叠、明暗等,并举例说明。

3. 实践操作:让学生尝试自己摆放物体,并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想象进行绘画,表现物体之间的前后关系。

4. 作品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其他学生和教师共同评价,指出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掌握绘画中表现前后关系的基本方法,并能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表现物体之间的空间关系,使画面具有层次感和立体感。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模型、图片、课件等。

2. 学具:绘画纸、铅笔、彩色笔等。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用实物模型进行演示,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哪个物体在前,哪个物体在后。

2. 基本概念讲解:介绍绘画中表现前后关系的基本方法,并通过图片和实例进行说明。

3.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摆放物体并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想象进行绘画。

4. 作品展示与评价:每组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其他学生和教师共同评价,指出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板书设计1. 前前后后2. 重点内容:绘画中表现前后关系的基本方法,如大小、重叠、明暗等。

3. 示例图片:展示一些表现前后关系的示例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作业设计1. 作业内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想象,创作一幅表现前后关系的绘画作品。

2. 作业要求: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表现方法,使画面具有层次感和立体感。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美术 4《 前前后后》教案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美术 4《 前前后后》教案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美术 4《前前后后》教案一. 教材分析《前前后后》是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美术的第4课,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描绘,了解和掌握前后遮挡关系在绘画中的应用。

教材以生活中的实例为例,引导学生认识前后遮挡关系,并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在绘画中运用这种关系,提高学生的空间表现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绘画基础,他们能运用简单的线条和色彩进行绘画。

但对于前后遮挡关系的理解和应用,还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实践活动来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意识也需要在本课中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和提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前后遮挡关系在绘画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空间表现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前后遮挡关系的理解和应用。

2.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实例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前后遮挡关系。

2.实践教学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运用前后遮挡关系进行绘画。

3.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课件。

2.绘画材料(如画纸、画笔、水彩等)。

3.生活实例图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生活实例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图片中的前后遮挡关系。

让学生初步认识前后遮挡关系,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教材中的实例,详细讲解前后遮挡关系的概念和应用。

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前后遮挡关系,并学会运用到绘画中。

3.操练(10分钟)教师布置绘画任务,让学生运用前后遮挡关系进行绘画。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绘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巩固(5分钟)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和评价。

让学生相互学习,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发挥创新意识,运用前后遮挡关系创作更具创意的绘画作品。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前后遮挡关系在绘画中的应用。

第4课 前前后后(教案)2023-2024学年美术三年级上册

第4课  前前后后(教案)2023-2024学年美术三年级上册

第4课前前后后(教案)2023-2024学年美术三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前前后后”的概念,创作出具有空间感和层次感的美术作品。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和讨论,培养学生对空间关系的感知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美术创作的兴趣,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观察和感受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题:第4课前前后后2.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前前后后”的概念,运用到美术创作中。

3. 教学难点:如何使学生在作品中表现出空间感和层次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组具有空间感和层次感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其中的“前前后后”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讲解“前前后后”的概念,并结合具体作品分析如何在美术创作中表现出空间感和层次感。

3. 实践环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现场绘画或手工制作,创作出具有“前前后后”关系的美术作品。

4. 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相互评价,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将“前前后后”的概念运用到日常生活中的观察和创作中。

四、教学反思1.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表现,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2. 在实践环节,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前前后后”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在作品中所表现出的空间感和层次感。

3.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创作热情。

六、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展示具有空间感和层次感的图片,用于导入新课和讲解。

2. 绘画工具:如画纸、画笔、颜料等,用于学生实践环节。

3. 手工材料:如剪刀、胶水、彩纸等,用于学生实践环节。

七、教学时间1课时八、教学建议1.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第四课《前前后后》(教案)2023-2024学年美术三年级上册

第四课《前前后后》(教案)2023-2024学年美术三年级上册

第四课《前前后后》(教案)教学内容《前前后后》是2023-2024学年美术三年级上册的一课,旨在引导学生观察和理解物体的前后关系,并通过绘画表现出来。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1. 观察与感知:学生通过观察身边的物体,学习如何区分物体之间的前后关系。

2. 绘画技巧:教授学生如何运用绘画技巧表现物体的前后关系,如透视、大小、遮挡等。

3. 创意表达: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出富有创意的画作。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物体前后关系的观察与表现方法,提高绘画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实践,培养学生观察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艺术创造力。

教学难点1. 物体前后关系的观察与表现: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并理解物体之间的前后关系,以及如何运用绘画技巧表现出来。

2. 创意表达: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意,使他们在理解物体前后关系的基础上,创作出有个性、有创意的画作。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实物模型、示范画作等。

2. 学具:画纸、铅笔、彩色笔、橡皮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一些物体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之间的前后关系。

2. 新授:讲解物体前后关系的观察方法和绘画技巧,并进行示范。

3. 实践: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绘画实践。

4. 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课后继续观察和创作。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应简洁明了,突出本课重点。

可以包括以下内容:1. 课题:《前前后后》2. 教学目标:掌握物体前后关系的观察与表现方法,提高绘画技巧。

3. 教学重点:物体前后关系的观察与表现。

4. 教学难点:物体前后关系的观察与表现,创意表达。

作业设计1. 必做题:绘制一幅表现物体前后关系的画作。

2. 选做题:观察身边的物体,尝试用文字描述它们之间的前后关系。

课后反思通过本课的教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他们对物体前后关系的理解和绘画技巧的掌握情况。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4《前前后后》 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4《前前后后》 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4《前前后后》(人教新课标)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传统中国绘画中的“前后重叠”技巧。

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绘画能力。

3.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讲解“前后重叠”技巧,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该技巧。

•教学难点:让学生通过实际绘画来理解“前后重叠”技巧,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教学准备1.ppt课件2.绘画用纸及颜料3.绘画用具:毛笔、水彩笔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一张传统中国画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其中的“前后重叠”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画技。

(2)教师出示ppt,讲解“前后重叠”概念和其应用。

2. 案例分析(1)教师出示几幅具有“前后重叠”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绘画技巧,并展示这些技巧在传统中国画中的应用。

(2)教师指导学生自行选定一幅传统中国画,用笔勾勒出其中的“前后重叠”部分。

3. 实践操作(1)教师向学生展示一幅“前后重叠”风景画,让学生观察其中的画技和表现手法。

(2)教师让学生自行绘画,引导学生掌握“前后重叠”技巧。

(3)教师指导学生将“前后重叠”技巧应用到自己的绘画中,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4. 绘画作品展示(1)学生完成绘画作品后,进行作品展示。

(2)教师根据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提供指导和建议。

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了解了传统中国画中的“前后重叠”技巧,并通过实际绘画锻炼了自己的绘画能力和审美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在学习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学生反思学生应当自己体验课堂,对本课的反思评价。

保证每个学生有发言机会,以加深对本课的理解。

作业布置下次课堂前,每个学生完成一幅“前后重叠”风景画作品。

小学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前前后后

小学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前前后后

小学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前前后后教学目标•了解《前前后后》的画面构成以及画面中的元素;•通过绘画,表现画面所反映的主题。

教学内容课时安排•课时1:《前前后后》作品欣赏与分析;•课时2:掌握绘画基本技法;•课时3:绘画实践,表达《前前后后》主题。

教学材料•《前前后后》画作(PPT或实物);•水彩笔、颜料、画笔和画布。

教学过程课时1:《前前后后》作品欣赏与分析学生分组欣赏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都看一次《前前后后》作品。

每个小组在观察时,可以进行带头的探讨,让每个人都参与进来,让孩子们互相学习和借鉴,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全班分享分析每个小组内部分享后,我们会进行全班分享,让孩子们结合现有的知识和方法对这幅画进行更深一步的分析和理解。

图形分析与字面解读我们可以利用画面中的十字线来进行图形分析,帮助学生们观察出画面的结构,并解读画面中出现的人物、物品等元素。

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字面解读来进一步了解画面所表达的意义。

课时2:掌握绘画基本技法水彩笔的使用让学生掌握水彩笔的使用方法,如颜色的混合、颜色的变化等。

基本绘画技法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绘画技法,如涂色、拓印、轮廓线描绘等。

学习背景让学生了解《前前后后》作品的创作背景,让他们更好地理解这幅作品的意义,从而在后续的实践过程中更好地表达这幅画所反映的主题。

课时3:绘画实践,表达《前前后后》主题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绘画技法的基础上,自行创作一幅画作,表达《前前后后》的主题。

在实践过程中,老师应随时在旁边指导并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同时也应鼓励学生创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总结通过前面的学习及实践,我们可以充分理解并表达出《前前后后》作品所反映的主题,同时也可以掌握一些基本的绘画技法,为今后的美术学习奠定基础。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4《前前后后》 人教新课标( 秋)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4《前前后后》 人教新课标( 秋)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4《前前后后》人教新课标(秋)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比较,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前、后”的概念,并能够运用这些概念进行简单的空间布局。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操作,学生能够培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创新意识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内容1. 导入:通过图片、故事等形式,引导学生理解“前、后”的概念。

2. 基本概念:介绍“前、后”在美术中的应用,如画面布局、空间关系等。

3. 实践操作: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运用“前、后”概念进行简单的空间布局。

4. 作品欣赏:欣赏一些运用“前、后”概念的优秀美术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5. 总结与反思:学生总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前、后”的概念,能够运用这些概念进行简单的空间布局。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图片、故事书等。

2.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故事等形式,引导学生理解“前、后”的概念。

2. 基本概念:介绍“前、后”在美术中的应用,如画面布局、空间关系等。

3. 实践操作: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运用“前、后”概念进行简单的空间布局。

4. 作品欣赏:欣赏一些运用“前、后”概念的优秀美术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5. 总结与反思:学生总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板书设计1. 《前前后后》2. 教学目标:理解并掌握“前、后”的概念,能够运用这些概念进行简单的空间布局。

3. 教学内容:导入、基本概念、实践操作、作品欣赏、总结与反思。

4. 教学重点与难点:理解并掌握“前、后”的概念,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作业设计1. 作业内容:学生运用“前、后”的概念,进行简单的空间布局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美术上册前前后后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美术上册前前后后教案

前前后后教案一、教材分析本册教材主要包括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方面的内容。

其中,造型表现领域包括对自然物、人物、场景的描绘,以及对平面、半立体、立体造型的探索和表现。

设计应用领域涵盖了实用与美观相结合的设计理念,如贺卡、书签、标志等的设计制作。

欣赏评述领域则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欣赏各类美术作品,引导学生学会用语言、文字、图像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综合探索领域强调跨学科的整合与拓展,以主题单元的形式,将美术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培养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学期的教学,使学生掌握造型表现的基本方法,了解设计应用的基本步骤,提高审美能力及美术创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体验、实践等过程,使学生能够感受美术学习的乐趣,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感,提高对美术作品和美术创作的兴趣,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作能力。

2.教学难点: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跨学科整合,培养学生的综合探索能力。

3.教学突破点:通过实例分析、小组合作、个人创作等多种方式,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举一反三,灵活应用于不同的情境和领域。

四、教学准备1.教学文件:包括教学计划、教案、PPT等必要的多媒体教学资料。

2.教学材料:各类纸张、彩笔、颜料、剪刀、胶水等美术制作材料。

3.教学环境:宽敞明亮的美术教室,具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同时提供作品展示区。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引导学生观看相关视频或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课主题。

2.知识讲解与示范:结合教材内容,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知识讲解和示范操作,使学生掌握基本技能和方法。

3.学生实践与指导: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问题并给予鼓励。

4.作品展示与评价:学生完成作品后,进行展示和互评,教师点评总结。

小学三年级美术《前前后后》教案

小学三年级美术《前前后后》教案

小学三年级美术《前前后后》教案小学三年级美术《前前后后》教案3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三年级美术《前前后后》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三年级美术《前前后后》教案1课时:1课时课堂类型:造型表现欣赏评述教学目标:1、通过回忆,观察与比较,能够概括出“同样大小的物体会显现近大远小的现象”这一规律。

2、能够运用“近大远小”的规律,绘画或拼贴一幅表现物体的前后关系的作品。

教学重难点:1、能否例举“近大远小”的现象。

2、能否用“近大远小”这一规律来表现前后关系。

3、画面是否表现出了物体的前后关系。

教具学具:绘画工具教学过程:一、引导阶段交流课前观察的结果,教师同时出示相应的图片,影像资料等。

说说这些景物都有些什么规律?举例说明。

二、发展阶段讨论:在以往的绘画中,你是用什么方法来表现前后关系的?知道了“近大远小”的规律后,说说你准备如何用它来表现景物前后关系?教师可以为学生的作业指定一个主题,也可以让学生讨论后自主命题,并选择一种作业形式(绘画,拼贴,或两者结合)。

绘画之前可以与学生探讨一下绘画顺序:先画什么比较合理?三、学生作业,教师辅导四、课后拓展寻找,收集与本课内容有关的世界名画,并用简单的语言加以书面评论。

小学三年级美术《前前后后》教案2教学目标:1、通过回忆,观察与比较,能够概括出“同样大小的物体会显现近大远小的现象”这一规律。

2、能够运用“近大远小”的规律,绘画或拼贴一幅表现物体的前后关系的作品。

教学重难点:1、能否例举“近大远小”的现象。

2、能否用“近大远小”这一规律来表现前后关系。

3、画面是否表现出了物体的前后关系。

教学课时:1课时教具学具:绘画工具教学过程:一、引导阶段1、交流课前观察的结果。

2、教师同时出示相应的图片,影像资料等。

说说这些景物都有些什么规律?举例说明。

小学美术前前后后教案

小学美术前前后后教案

一、教案名称:小学美术《前前后后》教案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绘画中的前后遮挡关系,提高观察和表现能力。

2.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3. 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培养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

三、教学内容:1. 绘画中的前后遮挡关系2. 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绘画中的前后遮挡关系,应用于实践。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创新,并将创新应用于团队协作的绘画作品中。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其中的前后遮挡关系。

2. 新课导入:讲解绘画中的前后遮挡关系,并举例说明。

3. 实践环节:学生分组进行团队协作,创作含有前后遮挡关系的绘画作品。

4. 展示与评价:展示学生作品,引导学生互相评价,教师给予指导和鼓励。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课后作业,鼓励学生继续创新和实践。

六、教学准备:1. 图片素材:准备一组含有前后遮挡关系的图片,用于导入和示范。

2. 画材:为学生准备绘画所需的画纸、画笔、颜料等。

3. 展示设备:准备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学生作品和讲解。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绘画中的前后遮挡关系,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2. 实践法:学生分组进行团队协作,创作绘画作品。

3. 互动法:学生展示作品,进行互相评价,教师给予指导和鼓励。

八、教学步骤:1. 导入: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其中的前后遮挡关系。

2. 讲解:详细讲解绘画中的前后遮挡关系,并举例说明。

3.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团队协作,创作含有前后遮挡关系的绘画作品。

4. 展示与评价:展示学生作品,引导学生互相评价,教师给予指导和鼓励。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课后作业,鼓励学生继续创新和实践。

九、教学评价:1. 学生绘画作品的创意和技巧。

2. 学生在团队协作中的表现和沟通能力。

3. 学生对前后遮挡关系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人教版三年级美术:《前前后后》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美术:《前前后后》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美术:《前前后后》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前前后后”的空间概念,掌握表现物体前后关系的方法,如遮挡法、近大远小法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比较、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空间想象力和绘画表现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生活中空间美的感受和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表现物体前后关系的基本方法,能够运用这些方法创作一幅具有前后关系的作品。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遮挡关系来表现物体的前后层次,以及如何让学生在绘画中合理地安排物体的大小和位置,以体现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直观演示法、讨论法、实践法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范画、绘画工具等。

2、学生准备绘画纸、水彩笔、油画棒等绘画工具。

五、教学过程1、导入(3 分钟)通过展示一组具有明显前后关系的图片,如排队的人群、街道上的车辆、森林中的树木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物体之间的前后位置关系。

提问学生:“在这些图片中,你是如何分辨出哪些物体在前,哪些物体在后的?”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并引出课题《前前后后》。

2、知识讲解(7 分钟)(1)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遮挡关系的图片,向学生讲解遮挡法是表现物体前后关系的一种重要方法。

例如,前面的物体挡住了后面的物体,后面的物体就会被部分遮挡。

(2)展示一些体现近大远小透视规律的图片,如道路、铁轨等,让学生观察并讨论物体在远处和近处的大小变化。

教师讲解近大远小的原理,即离我们近的物体看起来比较大,离我们远的物体看起来比较小。

3、教师示范(5 分钟)教师在黑板上进行简单的示范,先画出一个前面的物体,如一个较大的水果,然后再画出后面被遮挡的部分水果,强调遮挡部分的线条处理。

接着,教师再示范一幅体现近大远小规律的画面,如一排逐渐远去的房子,注意房子大小和间距的变化。

4、学生练习(15 分钟)布置练习任务,让学生选择一种表现前后关系的方法,如遮挡法或近大远小法,创作一幅简单的有前后关系的画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三年级上册美术《前前后后》教案
教材分析:
绘画中表现前后的遮挡关系,能增强画面的空间感,令画面层次更丰富。

本课通过学习绘画法和拼贴法,让学生建立用美术语言表现前后空间感的意识,为以后的美术表现作铺垫。

物体由于前后位置不同,会产生前后遮挡变化。

生活中事物的前后遮挡关系无处不在,提醒学生做一个有心人,观察这一美术现象,并学习用美术语言表现生活中的美术现象。

本课教材提供了多幅有前后遮挡关系的图片,启发学生用美术思维来看身边的世界。

教材中秦始皇陵兵马俑实景照片旁,配有简笔画示意图,一方面表现前后遮挡关系,另一方面还传达出一个信息:身高差不多的陶俑,由于摆放的位置逐渐退远,给人近高远低、近大远小的视觉感受。

教材中提供了两种表现方法,一是剪贴法,即由远及近的粘贴顺序,便于学生理解前后遮挡关系;二是绘画法,即教材下方的三幅学生绘画作品,较好地体现了遮挡、近大远小的关系,为学生进一步构思自己的作品作好铺垫。

教学思路:
第一课时教学采用以下环节:找生活中的前后现象——游戏探究,对比感知——欣赏感知——探究远近关系——剪贴法表现前后、远近关系——展示评价。

第二课时教学绘画法表现前后,即先画前面的,再画后面的,被遮挡住的地方就不画。

通过欣赏表现前后、近大远小
现象的绘画作品,使学生学习用绘画的方式表现物体前后遮挡产生的空间美感。

教学建议:
第一课时
(一)引导阶段
情景导入:两只玩偶争宠,排队争第一。

一会儿玩偶A跳到前面来挡住玩偶B,一会儿玩偶B跳到前面来挡住玩偶A,让学生判断谁在前、谁在后。

揭示课题:前前后后。

(二)发展阶段
1.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遮挡现象,判断什么物体在前,什么物体在后。

出示书中的知识窗:把一样物体放在另一样物体的后面,就会产生前后的感觉。

2.游戏探究,对比感知,前后遮挡产生的层次美感。

(1)教师出示用吹塑纸剪的五个水果,教师拼摆无任何遮挡的零散的效果,请学生说出感受。

(2)各组游戏,随意拼摆,尝试探究怎样摆放物品更具有美感?
(3)展示交流,得出结论,画面要有局部遮挡,才会有层次感。

3. 欣赏感知。

课件出示资源包中有前后现象的作品图片,学生感知前后关系使画面更生动,更符合视觉审美。

4.探究远近关系
(1)欣赏书中秦始皇陵兵马俑图片,为什么一样高的陶俑看上去会有的大,有的小?有什么规律?学生讨论、交流。

(2)出示书中知识窗:通过逐渐缩小物体的尺寸,产生远近的感觉。

(3)课件出示生活中近大远小现象的图片,拓宽学生思维,请学生说一说这种现象给自己的感受。

小结:画面中有前后遮挡及远近的不同,能使画面更丰富,更生动。

5.怎样把刚才发现的前后、远近关系表现出来呢?
(1)各小组继续玩老师提供的剪贴半成品,各组学生试着摆一摆,想一想先粘贴什么,后粘贴什么。

(2)分组交流,得出结论。

先粘后面的、远处的部分,后粘前面的、近处的部分。

(3)学生看书中步骤图,自学,明确方法和步骤。

6.启发构思
你想表现怎样一幅有前后关系的、远近感觉的画面?
(三)实践阶段
习作要求:
1. 用剪贴法表现一幅有前后关系、远近感觉的作品。

2. 剪出物体外形轮廓——拼摆出前后关系——由远及近粘贴作品。

(四)展示与评价阶段
展示习作,同学间相互找一找画面中表现前后、远近关系的部分。

师生参与评价,肯定优点,对表现不足的部分提出完善建议。

(五)收拾与整理阶段
引导学生收拾、整理,维护环境卫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