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2
灯光若月(2023年四川达州中考语文试卷记叙文阅读题及答案)
灯光若月泉涌①距清明还有一些时日,清明雨急不可待地就到了,淅淅地,惹得街头两旁树叶乱舞——一些飘落在地面,一叶叠着一叶,把人们对先辈的思念织得愈发细致了些,紧密了些。
②我突然忆起去世二十多年的四娘来。
她像一块朴实的土地,又像曾经点亮夜色的那束若月的灯光,一生除了繁衍生息和照亮他人,没有传奇。
③四爷是当地有名的裁缝,做的多是些制作衣服的活计,家里家外的大小事儿全压在了四娘的身上。
四娘体形单薄,个子不高,身体也不是太好,但一年四季天不亮就起床,下地耕田、砍柴做饭、种菜喂猪、照顾孩子,把家里打理得井然有序。
自我记事起,四娘从未脱离过田土,粗糙的双手迸裂着一条条细线大小的口子,像一些黑色的线虫爬在上面。
即便如此,四娘也从未感到委屈、发过牢骚,脸上始终扬着笑容。
④四娘家住新屋院子,到水田,有一二里路远的垄沟。
为了让粮食收成好些,四娘将一担担牛粪、猪屎等肥料在畚箕里垒了又垒,有时甚至垒到了畚箕的中央,再运到田里。
沉重的担子压得她更加矮小,走在田埂上,跟踉跄跄,远看似一个小土堆在移动。
⑤我十岁那年的一天傍晚,从竹子坨挑稻草回家,在新屋院子歇脚。
四娘也刚好忙完田里的事回到家中,准备剁猪草煮猪食挑井水。
堂哥立国、新国想上前帮忙,被四娘断然制止。
“你们到背后赛枞山上去安安心心读书,屋里的事不用你们插手。
”说完又对我说:“小毛,你也跟哥哥们一起到山上去看看书,晚上到这里吃了饭再回家。
”自从堂哥治国考上大学后,四娘这个传统的农村妇女对文化有了自己的理解,也有了自己的梦想。
⑥赛枞山上全是硕大的枞树,一棵紧挨一棵,夕阳在针状的树叶上铺了一层金光,树叶间金光又漏在地上,犹如生出了一些珍珠。
晚风吹来,树叶发出“呼”“呼”的波浪声,加上山林里鸟儿的扑腾声,堂哥们的读书声,好多次我就“醉”在这样的环境里。
⑦入夜,四娘依然催促堂哥们到屋里学习,并提醒把煤油灯拨亮些,别伤了眼睛。
厢房里,四娘却在昏黄、微弱的灯光下,帮着四爷在衣物上一针一针认真地缝着扣眼。
2020中考语文复习--记叙文阅读专题2.文意理解、词语含义及赏析
专题一记叙文阅读考点“1对1”讲练考点3 文意理解考点4词语含义及赏析考点针对练五、(2019郑州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阅读下文,完成1~4题。
(共14分)独木桥①上学途中,我们必须经过一座独木桥。
②叫它桥,其实它只是两根并排的木头架在小河上,没有桥栏杆,也没有扶手。
③哥哥从桥上走过去,身轻如燕。
心情好的时候,他会快速地走几个来回,然后再去上学。
有一次,他走到桥中间,从书包里取出一根绳子,在狭窄的桥上跳起绳来,居然还跳了一个“双摇”。
④但过这样的桥对我来说,简直是一种折磨。
⑤我只要一踏上这座桥,就会觉得身子不由自主地晃动。
如果我不蹲下来,一定会摇晃几下就掉进河里了——虽然是条小河,桥也不高,但我还是感到恐惧。
⑥小河倒映着天空,那些白云,都在水里缓慢移动,我感觉独木桥也在移动。
上下都是浩瀚的天空,我就像是在空中飘浮的一片羽毛,怎么能不怕啊?⑦我不得不求助于哥哥,让他牵着我的手往前走。
但是,他把我引到独木桥中间,有时候会故意松开手,等我摇晃几下,眼看要掉下去了,他才再次将我拉住。
⑧这座独木桥上来来往往的人并不少。
有一天,河对面有人看到哥哥拉着我上了桥,他竟也走到了桥上。
我拉着哥哥的手,一步步往前挪,不知道和对面走过来的人相遇会发生什么。
这么窄的两根木头,一个人走过去已经不是容易的事,而对面过来一个人,要在桥的中间交身而过,完全是不可思议的事。
⑨“退回去!”我听到对面过来的人凶狠地说。
10哥哥显然是要和他较劲,他对那边走过来的人说,“你退回去!是我们先○走上来的!”⑪但是那个人并不愿意后退。
⑫“那大家就一起掉进河里好了!”听到哥哥这么说,我真的感到绝望。
⑬但有什么办法呢?我只有听天由命了。
⑭当哥哥和对面过来的人快贴到一起的时候,我明显感觉到,哥哥使劲顶了一下对方,他一定是想把那个人顶到河里去。
⑮而那个人,也在用力顶哥哥。
这个我感觉到了,因为哥哥的身体重重地向后退了一下,差点把我撞下去。
⑯没想到的是,他们两个彼此又一顶,竟然奇迹般地交换了位置。
2020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汇编二(含答案)
2020年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汇编二(含答案)一、阅读以下选文,回答相关问题。
赔偿(余显斌)①我拿上一尊泥塑,付了钱,转身就走。
年轻的店主喊住我,要找补我钱。
我大方地一笑:“‘泥人曾’的泥塑,值这个价。
”说完,挥一挥手,就急匆匆的离开了。
②不一会儿,我就拐入一条小巷。
巷子两边,粉墙黛瓦,高高低低,延伸向远处。
墙头上不时冒出一两枝桃花,红艳艳的,引得蜂飞蝶舞;或者爬出几根青藤,嫩嫩的,绿绿的,曲折蜿蜒。
我不禁哼起轻快的小曲,放慢了脚步。
③突然,身后传来急促的脚步声。
我停止歌唱,加快了脚步。
身后又传来喊声:“先生,请停一下。
”我侧耳一听,不是店主的声音,于是停下来,慢慢地转过身。
原来是一个六十左右的老人,浑身上下透着一种儒雅的气韵。
④“是叫我吗?”老人点点头,快步来到我面前:“先生刚才在‘泥人轩’买了一尊泥塑?”我赶忙摇头。
老人看见我手中的纸盒:“这就是啊!”⑤我脸一红,声音不再柔和,厉声问道:“咋的,有啥问题吗?”老人轻轻地点点头,从我手里拿过纸盒慢慢打开。
只见“关公”身着绿袍,腰围玉带,枣红脸,卧蚕眉,五绺长须迎风飘飞,倒提着青龙偃月刀,骑在赤兔马上。
赤兔马前蹄跃起,后腿直立,鬃毛猎猎飞扬,几欲腾空而去。
简直是极品!⑥老人举起泥塑,“噗”的一声扔在地上,泥塑顿时碎了一地。
我一惊,气红了脸:“你……要干什么!”⑦老人笑笑,慢条斯理地说:“这尊泥塑有问题。
”看我一脸疑惑,他蹲下身,用手轻轻拨弄着泥塑的碎土,里面有一团团的棉花。
老人告诉我,为了泥巴筋道,泥塑结实,泥巴里要搅拌上一些棉丝。
但是,绝不能是棉团。
没有拌开的棉团,雨天会回潮,泥塑会鼓包,甚至鼓裂。
⑧我理解了,又迷糊了。
“你咋知道这些啊?”“我就是‘泥人曾’。
”老人得意地一笑,一脸阳光。
“那……年轻人?”“是我儿子。
”原来,在老人外出时,儿子将次品摆出来卖了。
老人回来发现后,就急匆匆地追了过来。
⑨我鼻尖上冒出了汗珠,嗫嚅着,不知道说什么好。
⑩老人拍拍我的肩,安慰道:“放心,我赔。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附答案)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训练(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7题。
⑴明媚的三月三如期来临。
然而,三月三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野外风筝飘飞的轻盈和艳丽,而是奶奶用刀砍树的声音。
⑵“三月三,砍枣儿干……”每到这个时候,奶奶都会这么低唱着,在清凉的阳光中,手拿一把银亮的刀,节奏分明地向院子里的枣树砍去。
那棵粗壮的枣树就静静地站在那里,用饱含沧桑的容颜,默默地迎接着刀的洗礼。
⑶“奶奶,您为什么要砍树?树不疼吗?”我问。
在我的心里,这丑陋的树皮就像穷人的棉袄一样,虽然不好看,却是它们执御冰雪严寒的珍贵铠甲。
尽管冬天已经过去,可现在还有料峭的春寒啊。
奶奶这么砍下去,不是会深深地伤害它们吗?难道奶奶不知道“人活一口气,树活一张皮”吗?我甚至偷偷地想,是不是这枣树和奶奶结下了什么仇呢?⑷“小孩子不许多嘴!”奶奶严厉地呵斥着我,把我赶到一边,继续自顾自地砍下去,一刀又一刀……⑸那时候,每到秋季,当我吃着甘甜香脆的枣时,我都会想起奶奶手里凛凛的刀光,心里就会暗暗为这大难不死的枣树__________。
惊悸和疑惑当然也有,但是却再也不肯多问一句。
⑹多年之后,我长大了。
当这件事情几乎已经被我淡忘的时候,在一个远近闻名的梨乡,我又重温了童年的一幕。
⑺也是初春,也是三月三,漫山遍野的梨树刚刚透出一丝清新的绿意。
也是雪亮的刀,不过却不是一把,而是成百上千把。
这些刀在梨树千上跳跃飞舞,像一个个微缩的芭蕾女郎。
梨农们砍得也是那样细敢,那样用心,其认真的程度绝不亚于我的奶奶。
他们________地砍着,仿佛在精雕细刻着一幅幅令人沉醉的作品。
梨树的皮屑一层层地洒落下来,仿佛是它们伤痛的记忆,又仿佛是它们陈旧的冬衣。
⑻“老伯,这树为什么要这样砍呢?”我问一个正在挥刀的老人。
我隐隐约约地感到,他们和奶奶如此一致的行为背后,一定有一个共同的理由。
这个理由,就是我童年里没有知晓的那个谜底..。
⑼“你们读书人应该知道,树干是用来输送养料的。
这些树睡了一冬,如果不砍砍,就长得太快了。
2020年中考语文真题分类精解(记叙文阅读)专题08生活类记叙文(二)(含解析)
专题08 生活类记叙文(二)一、(2019·天津)阅读《母亲的刺绣时光》一文,回答问题。
母亲的刺绣时光宫佳①母亲是一个心灵手巧的人,一针一线,在她灵巧的手里,会变化出生动形象的图样。
母亲不懂什么叫刺绣艺术,她只知道忙完了家务,捏起银针在变化无穷的图样里诠释着勤劳。
②刺绣又称女红①,是闺阁中的女孩子需要掌握的一项技能。
唐代罗隐有诗曰:“一片丝罗轻似水,洞房西室女工劳。
”讲述的是古代女子用纤纤玉指做手工刺绣的场景。
可惜到了我这一代,我并没有继承母亲的刺绣手艺。
小时候,我常见母亲的银针一穿一拉地在毛衣上、鞋面上忙活,不久,美丽的图案就成型了。
那些刺绣出来的动物、小花朵,装点着我们枯燥的生活。
③我稍微大一点,母亲就说,女孩子要学习女红,一个不会针线的女孩子是要被人笑话的。
可愚笨的我并没有遗传母亲的心灵手巧。
我捏起银针笨拙地如同握着一个大棒槌,不是让银针刺破了手,就是针脚歪歪扭扭。
我自我解嘲,宁可写几篇字,也不握这银针,我就不是握银针的料。
④母亲也不勉强我,银针在穿梭,流年在变幻。
⑤结了婚,每次回母亲家,我总看到母亲在捏着银针刺绣,母亲老了,戴着老花镜执着地绣出一花一叶。
我常常对母亲发牢骚,闲着没事出去遛遛弯,天天和这些针线较什么劲?享享清福多好?母亲说,你不懂。
我就有点恼火,现在,谁还穿自己做的衣服?商场什么样的衣服没有?母亲头都没抬,继续她的刺绣时光。
⑥后来,我去外地谋生,母亲默默地递给我一摞做工精美的鞋垫,母亲说,丫头,遇到闹心的事就做做女红,忙活着,烦心事就没影了。
⑦我接过那一摞鞋垫,一双双看下去,有一双鞋垫赫然绣着四个字“一路平安”,还有一双鞋垫绣着“万事如意”。
忽然感觉鼻尖酸酸的,母亲把她对我的祝福绣在一针一线中,伴我走过万水千山。
我忽然理解了母亲,刺绣是她的一个爱好,而那些做工精美的绣品,是母亲用心在歌唱。
母亲把内心深处对生活的理解融入千变万化的刺绣中,一针一线里,绣出的是一寸一寸深沉的光阴。
2020年河北中考语文复习专题11 记叙文阅读 第02讲 赏析词句 分析人物
1. [全品原创/考点五]选文第⑦段中加着重号的“匠气”一词的含义是什么 ?(3分) 【答案】这里是指原封不动地画出实物的样子,作品缺乏神韵。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匠气”一词,是针对某种制作上的 一种感观效果的描述,常被引用于对文字写作方面的品评,喻指诗词、文章过于 追求辞藻堆砌、精雕细刻、四平八稳,便有失内容的生动和灵转。作答时应回 到原文该词所在的位置,结合具体语境分析。
种“替换”。作答时可从以下角度入手: 1.辨修辞
明确本体和喻体,把本体直接代入句中替换喻体,用自己通俗的语言复述句 子意思。 2.抓关键词
找出句中的关键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然后代入原句,用自己 的话复述句意。 3.理解言外之意
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弦外之音,写出作者的真正用意。
【答题格式】 模板1:“××”词语原指……,这里(用了……手法,)是指……。 模板2:浅层含义(字面意思)+深层含义(文中意思)。 模板3:这句话启示(告诉)我们……。 【考点专练】
技法精讲
考点五 理解词句含义 【教材典例】
曾经亲密无间的一对小伙伴,现在却变得那样“隔膜”,让“我”感到“我 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这“可悲的厚障壁”是什么?[九上 《故乡》] 【分析】“可悲的厚障壁”是人与人之间无法交流、理解,思想与感情互不相 同,实际上是故乡所象征的旧中国的一种普遍现象,是整个社会现实导致的结果。
②我因演出繁忙,不可能在画画上画出成绩来。但我在演戏上,是遵照齐老 的教导做的,在舞台上我挺胸抬头唱戏,面向观众。我演的节目,创造的人物,大 都是一些争取自由、有正义感、有反抗精神的古今女性。如《刘巧儿》中的 刘巧儿,《杨三姐告状》中的杨三姐等。放开手画画,挺起胸唱戏,这是我向齐 老学画得到的最珍贵的启示。
2022中考语文真题记叙文分类精选记叙文阅读专题2-成长经历
2022年中考真题记叙文分类精选成长经历【2022·湖南永州·中考真题】阅读记叙性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第一次吆喝金佩庆①吃过早饭,我们挑起担子走出了长兴县城的一家小吃店,开始了谋生的一天。
为了避开行人的目光,我跟在芳相哥的后面,把头压得很低。
②“修雨伞哎——补雨伞,补雨伞哎——修雨伞!”③走到居民区,芳相哥突然用方言吆喝起来。
我大吃一惊。
这悠悠的吆喝声如同一个闷雷,顿时使我明白自己此行一个严重的疏忽。
④那是1983年暑假,49岁的父亲病故后的第二年,我高考落榜。
大病三天之后,母亲含泪劝我放弃再考,帮她支撑这个濒临绝境的家。
说实在的,为赡养年迈的婆婆,供养五个子女读书,母亲拼命在六亩多责任田里劳作,一分钱掰成两半花,我这个全家唯一的全劳力再任性也没有勇气向她要学费复习了。
⑤无奈,在农忙过后,我拜当年父亲的徒弟芳相哥为师,挑起父亲留下的雨伞担子,登上北去的列车。
⑥那时的义乌老家,农闲之际上“三府”(杭嘉湖地区)修补雨伞是成年男子的传统项目之一。
而我此行的目的就是想挣到复习的费用。
于是,就有了刚才所说的那一幕。
⑦此时此刻,“曲线高考”的如意算盘,似乎一下子被芳相哥的吆喝打碎了。
我只想扔掉肩上的担子,找个地方躲起来。
⑧原以为修雨伞不过是风餐露宿、走街串巷辛苦而已,没料到还得满街吆喝。
如果事先考虑到这点常识,我绝不会有勇气出来的。
然而后悔已晚,除了硬着头皮往前走,我别无选择。
⑨不一会儿,便有几个顾客拿了伞打招呼。
简单地讨价还价后,芳相哥便在大腿上铺了块厚布修理起来。
他一面修补一面向我指点要领。
过了一会儿,就叫我到附近的居民宿舍招揽生意。
⑩毕竟是刚出校门的中学生,脸皮薄。
我在居民区转来转去总也张不开口。
在一个无人的地方,我憋足了气:“修——”后面的声音连自己也听不见了。
赶紧落荒而逃。
⑪“怎么没有?生意从口中出,你要胆大些喊阿。
不喊谁知道你干什么?”芳相哥说。
我感到这个世界太残酷了,强忍住委屈的泪水。
2020年中考语文真题分类精解(记叙文阅读)专题11情感类记叙文(二)(含解析)
专题11 情感类类记叙文(二)一、(2019·湖北黄冈)阅读下面小说,完成28—31题。
(14分)你的指尖是我一生的温暖韩逸萌①儿时的记忆里,奶奶的手有一种神奇的魔力。
②想起奶奶的手,恍惚中就觉得香气四溢。
在那个物质不甚充裕的年代,在那个并不富足的家庭里,我(奶奶的孙女)的童年却充满着香甜酥脆的回忆。
③暮春时节的榆钱,奶奶煮在粥里。
我的碗里便漂了一片片的小荷叶,我像捉小鱼一样吞下,奶奶说,吃了榆钱,一生富足。
初夏的傍晚,浓郁的槐花香笼着整个小院,我穿着奶奶做的豆绿色的小裙子,看她洗净采下的槐花,撒上盐和面粉,上锅蒸熟,晚上就能吃到唇齿留香的槐花饭。
锅里还煮着绿豆稀饭,煮开了花的绿豆和大米也像一朵朵盛开的小槐花,令我小小的心里久久着迷。
那时的夏天竟可以如此清香和清凉。
④冬天是我最爱的。
奶奶用坏了的脸盆扣住火炉口,漏洞的地方用白菜叶盖住,不到饭点,烤地瓜的香味就把在街上疯玩的我“勾”了回来。
滚烫的地瓜我拿不住,奶奶一边叫我小馋猫,一边帮我剥皮。
“奶奶的手怎么不怕烫?”我奇怪。
奶奶笑着说:“奶奶的皮厚啊!”那香喷喷的味道,时时想起,时时垂涎不已。
⑤奶奶的手如此灵巧呵!童年时,我是小伙伴里的孩子王,得此殊荣唯一的原因就是我有最多最好玩的玩具。
我没有布娃娃,但我有奶奶缝的布老虎,张着大口,额头上用黑毛线绣着“王”字,那是我最喜欢的玩偶,高兴时才给别的小朋友抱一下。
⑥包装箱上的封条,奶奶一根根洗净攒着,攒得够多了,在一个木头盒上缠缠绕绕,一横一竖,不同颜色的封条就在奶奶的手指尖穿梭纷飞。
奶奶编的篮子小巧精致,除了自家用,还送给邻里乡亲,整条街上的人都提着奶奶编的篮子去赶集。
人人见了都夸奶奶编得好,有人让奶奶再编了就拿去卖。
奶奶笑笑,再编好了仍旧是送人。
⑦在村里口口相传的还有奶奶做虎头鞋的手艺。
亲戚里谁家生了孩子,奶奶总要做一双虎头鞋送去。
鞋底是奶奶亲手纳的布底,小孩子穿着轻巧又舒服。
奶奶做的虎头鞋针脚细密,“老虎”的眼睛炯炯有神,眼珠是特意找了亮面的皮革剪下的,眉毛、胡子、耳朵,个个都精致。
中考语文复习练测课件 素养综合训练21 记叙文阅读(二)
④小杨说,大娘啊,现在政策好啊,没自来水,政府给你接,有病了,政府给你 治,没钱花了,政府有低保,你这种情况,明个给你申请个最低生活保障金……这我 都知道,我老了,不能干了,让我上敬老院,我舍不得这鸡鸭猫狗小菜园老果树,我 身边少的是人啊。不是有我吗,明天啊我陪大娘去县城看病去。临走时,小杨要和大 娘合个影,大娘死活不依,脸朝床里,怎么劝都扭不过来。大娘说,回去问你爹妈, 咱这白露河边可是有规矩的,像我这样不阴不阳的人,是不兴跟人照相的,会吸别人 阳寿的。小杨说,我年轻力壮的,我不怕你吸我阳寿。你是好人,我更不能跟你照相。 小杨被逼得没办法,才不好意思地说,我在省城工作的女朋友想看看我工作的样子。 大娘这才下了床,洗洗脸,把花白的头发往耳根捋了捋,坐下来。小杨站在她后面, 把手机伸到前面,说大娘的气色好着呢。大娘笑了,小杨也笑了。
素养综合训练二十一 记叙 文阅读(二)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15 分) 题字慰英雄 陈忠实
①深秋时节的一天后晌,朱先生在书院背后的原坡上散步,金黄色的 野菊花开得一片灿烂,坡沟间弥漫着馥郁的清香,遍坡漫沟热烈灿烂的菊 花掩盖不住肃煞的悲凉。他看见一辆汽车在河川公路上自西向东急驶,搅 扇起来的滚滚黄尘骤起四散,汽车开到书院对面时却放缓速度,在滋水河
④1985 年,栖镇中学分来一位时运不济的大学生刘,华中师范大学 地理系毕业的,安排教高二年级的地理。在名牌大学昂扬了四年,一朝委 屈到小镇蹲着,大学生刘难免攒了一腔不平之气,课讲得随心所欲。有一 堂课竟旁若无人地拖堂近半个小时,把准备上第二节语文课的钱受益晾在 了教室门口。钱老先生敲敲教室门以示提醒,毫无反应,只好端端正正地 竖在门口听刘讲课,逗得学生们捂嘴发笑。好不容易刘宣布下课,他忽而
⑥来一次,把院子打扫一遍,从河边挑来黄沙,把院子铺得平平坦坦。八 月十五,小杨送来了一大盒子月饼,说是女朋友从大城市里寄来的,一共两盒, 送给他爹妈一盒,带来这一盒。
北京中考语文二模记叙文阅读
北京中考语文二模记叙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记叙文,完成第1-5题。
(18分)灯光①灯箱里的那盏小灯已经亮了很久,昏黄的灯光在玻璃灯罩里摇曳。
与高楼大厦外闪烁的霓虹灯相比,它显得有些黯淡,甚至有些落伍,但它一直亮着,给夜行的人一束微光。
②在灯下读久了,抬起头,间或会有一束飘忽的灯光从对面的楼上射过来,让人眼前一亮。
那光亮不大,却很温馨。
我就喜欢看那一束束从高楼上射下来的灯光,就像天上点点繁星。
③一盏盏灯亮了,一个个窗口里透出柔和的灯光。
灯光下,家人围坐一起,亲情融融;或是一家三口在跳舞做操,其乐无穷;或是批改作业,辅导孩子;或是在喝茶聊天……千千万万个家庭,便有千千万万种生活的模样。
④我忽然想起远在乡下的爷爷家。
那是一个宁静的小村庄,夜幕降临的时候,村里几乎所有的灯都亮了。
在遥远的山冈上空看去,就像天上的星星撒落在银河里。
而我家的小木屋便是那银河里的一颗星。
小木屋的窗户里透出橘黄色的灯光,和爷爷抽旱烟的“吧嗒”声一起在宁静的夜空里回响……⑤不知不觉中,夜已深了。
我合上书本,关掉台灯。
刹那间,整个屋子陷入一片黑暗之中。
我走到窗前,拉开窗帘,推开窗户。
微风拂面而来,远处传来蛙鸣声和虫鸣声。
楼下的路灯已经熄灭,而远处的高楼依然灯火辉煌。
不时有车灯扫过路面,留下一串流光。
夜空中的星星似乎比刚才更亮了些。
我突然想起小时候在老家的时候,夏天的夜晚总是可以看到满天的繁星。
那时候,爷爷常常抱着我在院子里乘凉看星星。
那些闪烁的星星像是眨着眼睛在听爷爷讲故事。
那时候的我总是对天空充满了好奇和幻想。
⑥我抬头看天,那些星星似乎比先前更亮了些。
或许是因为我站在高楼上离星星更近了些的缘故吧!此刻的我忽然想起一句话:如果生活让你背井离乡,那么请不要忧伤,因为抬头看看星空,你会发现满天繁星依旧为你亮着。
⑦是啊,无论生活如何变迁,无论身处何地,只要抬起了头,就会看到满天繁星依旧为你亮着。
而那些星星就像那些久远年代的灯光一样,永远不会消失。
2020年江苏语文中考复习专题六 记叙文阅读2.考点针对训练——词语理解及赏析 句子理解及赏析
考点3 词语理解及赏析考点4 句子理解及赏析考点针对训练五、(2020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17分)瓦孙茂①当炊烟蜿蜒爬上房瓦时,我已不再觉得那是简单的瓦,瓦在椽上安身立命,那时候,瓦像一个朴素的美人,静静地躺在房檐上,等待夕阳给它化一个美美的妆。
②夕阳是一位伟大的画家,总是能恰如其分地给大地上的屋子涂染色彩。
傍晚,褐黑的瓦身上,像镀了一层金光,变得灵动起来。
捏一片黑瓦在手里,沉甸甸的,瓦不光是黑泥混合的薄片,而是遮风避雨的物具。
在太阳下,这些物具带有灵性。
③在农村,老房子都是瓦屋,墙基泥土打制,屋顶黑瓦吊顶,每当雨水倾泻而下,人在屋子里能听到“嘭、嘭”的敲打声。
那声音极好听,夏天的晚上,这样的声音更加明显,我很多时候就是枕着雨打瓦的声儿睡着的。
以前村里人的房子是怎么建的呢?依山而建,傍河而居,很奇怪,墙上不开窗户,只有屋顶开一面天窗。
挪去一块青瓦,换置透亮的油纸,无论白天还是晚上,都能见到一束清亮的光照进来。
④大了大了,家家建了楼房,都是水泥浇灌而成,瓦屋渐渐少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人对瓦房的怀念油然而生。
人成长到一定年纪,总会对过去的东西念念不忘。
回不去的童年,人只能在安静的夜晚,一个人伏案写作,浸润其中,让文字带你重新住一次瓦屋。
在夏天的雨夜,听瓦沟里潺潺的流水声。
⑤瓦上房时是黑的,尾随岁月的更迭,风吹雨打太阳晒,屋舍瓦楞上长满绿茸茸的青苔,经年累月,瓦终究还是变了颜色,成了幽幽的青瓦,猛地一看,像刷了一层油漆。
瓦一生究竟要经历多少次雨水的洗刷才算够?就像人,一生究竟要承受多少磨难才算够呢?时间不会放过任何事物,包括人。
岁月的吻痕总是愿意爬附在屋瓦上,把它侵蚀,让它慢慢变老。
从远处看,房子像一本读不完的书,瓦就一页一页地盖在楞条上,一块跟着一块,井然有序,只有这样,雨才不会滴漏。
⑥炊烟在乡村是常客,当炊烟飘上去蹲在瓦上,瓦便活了。
瓦有了呼吸,雨水就进不来,一年四季,不用愁房子漏雨。
记叙文阅读-小说阅读考点提升练(二)+++2023年初中语文中考二轮复习
记叙文阅读—小说阅读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尖山梁的月光马晓红①我是尖山梁第一个考进县城高中的,但我是不想读书了,我想跟四叔去省城卖面皮。
②但我不敢跟爹提这事。
因为老师对他说过:哑巴,你这娃是块读书的料,将来一定有出息,一定能光宗耀祖的。
他咿咿呀呀地笑着,硬是塞给老师几个鸡蛋。
③他每天天不亮就进山砍柴,吃过晌午饭一头钻进苞谷地,晚上早早把鸡赶进笼,摸摸窝里有没有蛋,然后就着月光编簸箕。
④四叔走的那天,他没有上山,一早就端个小板凳坐在院坝边上,慢慢地撕着烟叶,塞进烟锅,也不点火,吧嗒吧嗒干吸着。
我坐在门槛上,默默地看着他脚下的扁担,看着四叔顺着田埂爬上尖山梁,转个弯不见了人影。
他划了根火柴,点着了烟,仍然坐着没动——一直坐到天黑。
⑤进城上学那天,我很早就醒了。
月亮很大很圆,皎洁的月光穿过破损的窗纸,随意地洒在床前,形成凹凸不平的光斑。
他蹲在灶台前抽着烟。
见我起来了,留了一碗红苕稀饭给我,还有一小块掺了苞谷面的白面锅盔馍。
我吃饭的时候,他一边抽烟,一边整理着背婆。
背婆里是一个化肥袋子,装着红苕、苞谷,还有一罐腌菜,那是我的口粮。
等我放下碗,他拿出一块折成方形的红布,小心翼翼地递给我——里面大大小小的零钱就是我的学费。
⑥他背起背婆,徇偻着腰,走上弯曲的田埂,在露珠上拖着长长的影子。
远处一层一层黑灰的山脊,同样佝偻着腰,陪着我们向前蠕动。
我默默地跟在他后面,翻过尖山梁,过了王家岭,沿着李家河,走差不多一个时辰,到了镇上,再花3块钱,坐半个时辰的公交车,才到县城。
县城很小,学校也不大。
还没到校门口,他就停下,卸了背婆,拿出袋子,放在我脚边,打个手势,转身就走了。
⑦我看着他灰色的背影被金色的晨曦吞没,却生不起一点感激之情:娘带着襁褓中的我嫁给他,没过一天好日子,生病也没钱医治,到死连一副像样的棺材也没有。
现在,他又把我一个人扔进陌生的县城。
⑧我在老师面前维持着乖巧的样子,在同学面前只有沉默和自卑。
我也不愿意回山里,经常以学习紧张为借口,一连几个星期也不回家。
2021年各地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记叙文阅读(二)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总复习
2021年各地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记叙文阅读(二)部编人教版九年级总复习2022年全国各地中考试题分类汇编小说(记叙文)(二)阅读(含答案解析)一、(2022年广安市)记叙文阅读(14分)与母亲相守50天明前茶①因为武汉封城,莉君已经在娘家待了整整50天。
②莉君与母亲都是能干且脾气犟的人,秉承的人生哲学是:我的地盘我做主。
因此,往年春节,莉君回娘家过年,待上5天,是她忍受的极限。
她40多岁了,可一回娘家,一定会被老母亲当成14岁的小姑娘管着。
③早上睡个懒觉,挨管;晚上11点过了还在刷剧,挨骂;怕胖,少吃一口肉,要管,说是富富态态才吉利;做瑜伽伸展得像一只软腰猫,要管,说是万一闪了腰,村医那里可只有几贴土膏药,拍个X光片还要上镇医院。
④回娘家才两天,平地一声雷,武汉封城了,见女儿一脸的震惊和恍惚,母亲大喜过望地说:“这下可好,你就不得不多陪妈一阵子了,走不脱了!”莉君略有不快地说:“留在这儿干嘛?跟你吵架呀!”话一出口,她就有点后悔。
父亲故去多年,母亲从村里小学退休后,独自在山村生活。
家里空旷而冷清,盼着儿孙们春节回来,也是人之常情。
然而,莉君也有不愿意长留的理由,要忍受网络的不稳定、洗澡没浴霸的不便。
可是母亲就没有不便吗?按母亲的话说,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加上媳妇孙辈,光是坐下来吃饭,就是满满一桌。
这一封城,儿孙们都回不去,不光要张罗吃喝,单是儿孙要用的文具、电池、拖鞋、睡衣,就够母亲忙的了。
⑤莉君的心被揪扯了一把。
依照她的脾气,说软话是不可能的,尽量帮衬母亲维持这一大家子的正常运转,就成了莉君暗自给自己分派的任务。
⑥每天,她帮母亲将一百多斤腊肉、咸火腿搬出来晾晒。
母亲欣慰地说:“幸亏今年没嫌土猪肉贵,依旧砌了那么多肉,不然这会儿村镇都封了,上哪儿买肉去。
”莉君听了惭愧,往年,回武汉前,母亲总要往车的后备箱里塞满米、油、腊肉,自己心里可全是嫌弃。
⑦每天,莉君还帮母亲侍弄小菜园。
往年,母亲四处张罗菜种、粪肥的时候,莉君都要取笑她说:“没事干!快递一公斤十块钱,比青菜贵两倍多,还要往武汉儿女家快递蔬菜,会不会算账啊!”母亲说:“劳动不休,筋骨不锈。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 考点2 内容理解与分析
1
考向3 内容理解
(统编七上《济南的冬天》“思考探究”节选)冬天的济南在作者的眼中是个
考
“理想的境界”,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向 2
【参考答案】作者喜爱济南冬天的“温晴”,不只是喜爱某种气候,而是喜
爱其中包含的某种温和明朗的美感。写的既是“济南的冬天”,一个季节,
又是“冬天的济南”,是一个城市的气质。
考点2 内容理解与分析
返回目录
③A我家面箩惯常的日子是在西屋的一面矮墙上挂着,像个不言不语的小娃儿, 耐着性子等待娘的召唤。那天,娘锄完一大块儿庄稼地,热辣辣的太阳开始西垂, 娘顶着烈日一回到家,西屋墙壁上的面箩就被娘用双手捧下来。炎夏里,娘开始 筛箩了。
④粗箩娘用得比细箩多,只是娘使用细箩的时候,心思好像全都拴在里面了。 娘把粗箩拿在手里,下面放个盛面粉的大木盆,巧手的娘舀来一瓢事先用石磨碾 碎的玉米,粗箩的箩面上就摊出一片。碾碎的玉米堆积了小半缸,粗糙的玉米麸 皮盈黄地散浮在上面,小锅盖一般大小的粗箩在娘手里匀速晃动起来,娘还会扭 一下头,不时朝玉米缸递一个眼神。黄灿灿的面粉自粗箩箩面唰唰而落,过滤掉 的玉米麸皮娘则小心地放进旁边的面袋里。矮屋子里,空气散发着热气,娘抹
考
(统编八上《背影》“思考探究”)文章以《背影》为题,“背影”在全文
向 2
中起了什么作用?
考 向 3
考点2 内容理解与分析
返回目录
考 向
中考链接及方法指导
1
考 向 2 标题作用(全国视野)
◎全国视野
考
(2019黄冈)文章用“你的指尖是我一生的温暖”为题目,有何妙处?
向
2
(2019盐城)结合全文内容分析,以“芬芳的蜡梅花”为题有哪些作
上海市2021年中考语文冲刺(考点梳理+强化训练)-09 记叙文阅读(二)概括与主旨 有解析
记叙文阅读(二)概括与主旨(一)概括要点:1.看标题,标题表明内容。
如《回忆我的母亲》、《最后一课》。
2.抓文章的中心词、中心句、概括句(往往是第一段、末段的首句或尾句)以及承上启下的过渡句。
3.通过分段,看各段之间是何关系,并列关系相加,偏正关系以正为主。
4.六要素概括法,记事写人的文章要素是: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对策:首先抓住主要人物,主要事件。
5.根据文章线索。
(1)线索的特点:①连贯性:贯穿全文,不脱节,不跳跃;②始终性:线头在开端、线尾在末段,线索在开头结尾都要有体现。
(2)线索的分类:①以某一事物为线索:如《枣核》以“枣核”为线,17年中考以单车为线索。
②以某一事件为线索:如《社戏》中的“看戏”,16年中考以爸爸教我读中国诗为线索。
③以某一人物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如《孔乙己》。
④以时间为线索:如《老山界》。
⑤以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如:《春》以“对春天的赞美之情”为线索,《白杨礼赞》以“赞美白杨树的感情”为线索。
⑥以地点或(行踪)的转换为线索:如《散步》《老山界》。
⑦以景物的变化为线索:如《海滨仲夏夜》。
(二)概括主题中心思想1.分析写作背景,体会中心。
了解背景能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有助于准确地归纳文章的主题。
如了解了《故乡》的背景就容易分析出文章的主题是通过闰土等人的巨大变化,揭示黑暗统治及农民生活痛苦的现实。
2.分析标题,概括中心。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有的文章标题可揭示文章的中心,可先通过分析文章的标题,结合文章的内容,准确概括出文章中心。
如《秋天的怀念》、《夏衍的魅力》题目就直接揭示了主题;《变色龙》、《爸爸的花儿落了》等题目形象含蓄地揭示文章主题。
3.看开头结尾的中心句文章常常开篇点题,分析开篇的语句、段落,往往可以把握文章主题。
如《背影》、《顶碗少年》开篇写了作者的切身感受,概括起来就是文章的主题。
篇尾点题也是为文之法,有的记叙文卒章显志,往往在结尾用简短的议论、抒情揭示文章的中心,可细心品味文章的结尾,结合文章的内容,准确概括文章的中心,如《走一步,再走一步》。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练习及答案下面为大家带来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练习及答案,欢迎大家学习!语文记叙文阅读练习一:家风①家风,是一个家庭的主旋律,社会学家将其称为"家庭文化',心理学家则称之为"精神风貌',其内容是指一个家庭的全部成员共有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及言行表现的总和,也是家庭成员品德、文化素养、道德情操、人际关系的具体表达。
②家风好,则人心正,父母慈,儿女孝,婆媳睦,妯娌和,子孙贤;家风不好,则父母恶,子不肖,孽孙生。
美国的爱德华和珠克两个家族,家风传至八代。
爱德华是博学多才的哲学家,勤奋好学,为人严谨,为子女树立了良好的风范。
他的子孙中有13位当过大学校长,有100多位教授、80多位文学家,60多位是医生,还有1人当过副总统,1人当过大使,20多人当过议员。
这个家族给社会作出了巨大的奉献。
而珠克是远近著名的酒鬼和赌徒,毕生玩世不恭,浑浑噩噩,无所事事。
他的子孙中有300多人当过乞丐和流浪者,400多人酗酒致残或夭亡,60多人犯过诈骗和盗窃罪,7人是杀人犯,总之没有一个是有长进的。
美国政府为了挽救这个家族共花费了数百亿美元的巨款。
两个家族的家风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后代,父传子,子传孙,子子孙孙世世代代相濡染,相连续,在社会的大舞XX上向两极进展着。
所以说,。
③古人XX:养不教,父之过。
XX迅先生也曾说过:"父母对于子女,应当健全地产生,尽力地教育,完全地解放。
'翻开历史,在我国不知有多少脍炙人口、生动感人的名人家规、家训,感召来者,滋养后人,如周公的"一沐三捉发,________,无以立';诸葛亮的"淡泊以明志,________';朱伯庐的"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________';以及周的10条家规等均是。
④家风如春雨,润物细无声。
要形成好的家风,做父母的就得事事从自我做起,不断提高为人父母的素养,努力将自己的家庭变成人才的学校。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考点2 词语理解与赏析
目
教材设问学考点
录
考点针对练
教材设问学考点
考点探源
考向1 词语含义 (统编七下《阿长与〈山海经〉》思考探究)文中一些语句略带夸张。揣摩下 列语句,讨论括号里的问题。 然而我有一时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 (这里用“空前”来修饰“敬意”,给你什么感觉?你怎么理解“敬意”在文 中的具体含义?)
词,贴 切 形 象 地 体 现 了 …… 的 特 征,表 达 了……的情感。
C.叠词:音律和谐,起到了加深语意的作用,读起来朗朗上口,富于音韵 美。
D.拟声词 :运用拟声词 “× ×”,生动形象地描写 了……的情态美, 流露出……的情感。 思路三:①运用的修辞手法→②修辞的作用→③表达的情感 注意:以上思路可直接用于概括组织答案
容,可用原文内容的关键字进行概括。
(2)联系主题释义法。词语在具体的词、句、篇中无法概括时,就需从文 章主旨和作者情感的角度进行分析概括。
(3)心理揣摩法。对表示人物心理活动的词语,可从词语所表现的人物心 理活动进行揣摩,从而概括其含义。
(4)近义词换词比较法。选用与该词本义相接近的词语,进行替换,将两 个词语进行比较,从而体会词语的含义和作用。 答题规范:“××”一词原指……(本义),这里指……(语境义),形象地写 出了……,表达了……。
走过去就行(!)。生命与生命,原是可以互相提示的(?)。∥ ⑧一场霜下来,园子一片惨白,好像一切都停下来了。草木把生命的力量转到 了地下的根须,春天的气息一来,它们就会萌发(?)。虫子呢?我宁愿相信它们 都活着。明年再露面,虫子们可能已脱胎换骨成另一副样子,当然,它们也根本记 不得去年的事情,也忘记了去年园子里有这么一个人,关心过它们,惦记过它们, 曾经得到过它们的一点提示。好在,这个人是记得的。 ⑨头顶的槐枝上面挂着只空蝉蜕,在微风中悠荡。那个吵闹了整个夏天的狡猾 家伙来个金蝉脱壳,不知去了哪里。我轻轻摘下它收起来,留到明年夏天,到时候 还给当初蜕掉它的主人———喂,你去年丢掉的衣服,我给你收起来了,现在还给 你……∥ ⑩我常去的这个园子不大,却盛下了我很多的思量(?)。
2024成都语文中考试题研究备考专题二 记叙文阅读 小说 考点2 理解鉴赏小说人物形象
返回目录
考点2 理解鉴赏小说人物形象
返回目录
文章解构 第一部分(第①段):介绍故事的主要人物。 第二部分(第②~⑫段):琼珊感染肺炎,失去活下去的希望,她认为等 窗外最后一片常春藤叶掉下后自己也会离开。 第三部分(第⑬~⑮段):苏艾找贝尔曼当画画的模特,贝尔曼知道了琼 珊的胡思乱想。 第四部分(第⑯~㉑段):窗外的最后一片叶子一直没落,琼珊有了生的 希望,病情即将痊愈。 第五部分(第㉒段):贝尔曼在医院里去世了,大家发现了最后一片藤叶 没落下的秘密。
考点2 理解鉴赏小说人物形象
返回目录
教材创新设问 2.(九下《变色龙》“思考探究”改编)奥楚蔑洛夫这一人物形象反映了 怎样的社会现实?对我们认识社会有什么意义?(主要人物) 【参考答案】奥楚蔑洛夫这样的人物是当时社会的必然产物。当时沙皇 统治下的俄国,经济凋敝,思想保守,实行残酷的专制统治,而作为这 样一个国家机器上的小零件,像奥楚蔑洛夫这样的小官僚,为了生存, 不得不用丧失人格和尊严来换取生存空间。这样的人物虽然可恨,但作 者批判的锋芒更多的是指向当时腐朽专制的社会,指向孕育这种奴性人 格的土壤。
考点2 理解鉴赏小说人物形象
返回目录
三、 (18分)
(2023四川自贡)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1~4题。 文章详见学生用书 • P45
文章解构 第一部分(第①段):写老孙头搬到名士养老公寓,引出下文。 第二部分(第②~⑥段):写老孙头与老王头相处的点滴。 第三部分(第⑦~⑩段):老王头因病离开公寓住院治疗,瘦老头的到来 道明老王头去世和其无偿资助山区孩子读书的真相。
考点2 理解鉴赏小说人物形象
返回目录
教材创新设问 3.(九下《孔乙己》“思考探究”)孔乙己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课文中 的具体描写,联系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好吃懒做,又迂腐可笑,挣扎在社会底层。但打心眼里他 又不认同短衣帮,不肯与他们为伍,成了人人轻视与耻笑的对象。
2020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项考点系列训练题二(含答案 五篇))
2020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项考点系列训练题二1.人物形象、心理与作用分析概括;2文章主题的理解归纳。
(说明:试题中,其它考点可酌情作答训练)一、最后的老师①他在小河那边,看着最后一名学生走过,才缓缓地回到山上。
学校就在山上,山下坐落着十多个村庄,有的在山的东边,有的在山的西边。
山上的学校成为这山区保留的最后一所学校,他也是这里最后一名老师。
他走路的时候,腿有些一瘸一拐的,头发开始花白,眼睛开始老花。
他回到学校,这里很安静,那棵核桃树上的老钟在秋风中微微摆动,几间破旧的教室窗口已经破落,钉在上边的透明塑料布被风吹得哗哗作响。
②她是他的学生,看见他回来了,指了指放在桌子上的晚饭:“老师,您吃饭。
”晚饭极其简单,碗里是刚刚熬好的玉米粥,两个窝窝头放在盘子里,还有一个盘子盛着腌制的萝卜干。
他拿起窝窝头,把萝卜干夹进窝窝头里,然后用力挤压,把萝卜干挤到中间,他就开始啃着。
他吃得很香,窝窝头的碎屑掉桌子上,也拾起来塞回嘴里。
她蹲在屋外边,那边是靠山的一口泉眼,她在青石板上搓着衣服。
月儿出来了,她有节奏的搓洗动作在月色中很优美。
③他走过来,蹲在她身边,用山药纸卷烟,片刻,一支自制的香烟卷好了,再掏出打火机点着。
她放下手里的衣服,转过脸看他说:“老师,我明天就要回城了。
这里还有什么需要的,我下一次来的时候给您捎来。
”他凝视着天幕,深邃的夜空星光灿烂,山里的风开始有些凉意:“就是把城里的那些要扔掉的衣服再捎些来,你看看,这些孩子的衣服都破得不能再穿了。
马上就要入冬,我想让他们过一个温暖的冬天。
”她看了他一眼:“我说的是您,以后怎么办?这里的教学点就要撤掉了。
”④他抬起头看着这所学校,学校在半山上,已经显得非常孤独,想了想说:“要撤就撤吧,最多我每个月少几百块钱,我还是留在这里,那些娃想在这里上学,我还会教他们。
”她似乎想说什么,稍停了停后,说:“上级的意思是,让这些学生都去中心小学上学去。
”⑤他看着她。
她也是从这里走出去的,也是他亲自送出去的学生,现在位居教育局的局长。
2021年中考语文三轮冲刺:记叙文阅读(二)(含答案)
2021年中考语文三轮复习冲刺题组训练:记叙文阅读(二)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十五岁那年丢失的帽子朱成玉①十五岁那年,我丢失过一顶帽子。
②那时候经济匮乏,人们都过着穷日子。
祖父是个脑子活络的人,不知道通过什么渠道,揽了一些简易的手工活。
有一天扛回来一个大麻袋,打开来,全都是一次性筷子。
这样一大包筷子包装好了大概可以赚到五块钱,那个时候,父亲一个月工资是98元,按照这个比例,算是很不错的一笔收入了。
我们去帮祖父,祖父不让,“别耽误你们学习,这点儿活我自己能搞定。
到时候给你们买糖吃。
”祖父没骗我们,他经常买一点儿散装的桔子瓣糖给我们,那是我们贫瘠的时光里为数不多的甜蜜。
③在昏暗的灯光下,祖父就整夜整夜地劳作着。
每次把包装好的筷子送回饭店之后,他都喜欢带上我们去逛集市。
那时候集市很大,从这边走到那边要走上一个多小时,吸引我们的除了热闹的人群,还有各种杂耍和小吃。
我和哥哥姐姐像土包子一样跟在祖父后面,东张西望,看啥都新鲜。
路过小吃摊的时候,祖父给我们每人叫上一碗炸酱面,上面淋着一点儿香油,撒上一把葱花,真叫一个香啊!祖父慈爱地看着我们小狼一般的吃相,自己的肚子却饿得咕咕叫。
④就在此刻,我见到了那顶令我迷醉的小礼帽。
那时候《上海滩》正深入人心,年轻人对周润发崇拜得很,对他的礼帽和白围巾更是爱得深切,我自然也不例外。
我的目光就像被胶水粘住了一样,盯着这顶帽子,生怕它消失。
这些,祖父都看在了眼里。
我是他最小的孙子,对我格外宠爱了一些。
果然,第二天他就把这顶帽子买了回来,他对家人们说:“我给自己买了顶帽子,戴着小,给三儿戴吧,他脑袋小。
”说完冲我挤了一下眼睛。
我自然心领神会,开心极了。
这顶帽子标价五元,这可是需要祖父熬上好几个通宵,包装整整一麻袋筷子才能赚来的钱啊!可是仅仅三天之后,我就把它弄丢了,具体丢在了哪里,无论如何也想不起来,总怀疑是被同学偷走了。
⑤我茶饭不思,不仅仅是心疼我的帽子,对祖父更是深深地愧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每日一练,让坚持成为一种力量
木头哥每日一练 30
记叙文阅读
(2019·江苏南通)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5 题。(22 分)
酿甜 周晓枫 ①去曲靖,一路的山。有时晴朗,天空浩荡;有时云涌,高处的云掩映着低处的云。薄 暮时分,两侧是介于墨绿与黛黑的山影,依然有珠灰色的云沉降下来,峰岭之间,云缕不 绝。 ②涌云之下,层峦之间,生命丰富。孔雀的美仿若幻觉,大象的品德有如寓言,蝴蝶的 魔术、长臂猿的绝技……这里的动物,接近神迹。云南的植物,一定被神的嘴唇秘密吻过, 才能繁茂至此,才能铺开这辽阔而恍惚的梦境。 ③云南的茶有名,以普洱为最。那么粗朴而凝重的茶色,深琥珀般古老的时间,就这样 涓滴入口,缭绕在心。我到了曲靖的沾益,最早《山海经》里曾提及温水,这里在 1985 年 被水利专家确认为珠江源。我喝着用珠江的源头之水泡制的普洱茶……谁都无法溯游,回到 自己生命的源头,但每个人的血管里,都流淌着记忆的江河。 ④云南的菌有名,奇怪的样子和味道。有的艳异如花,有的朴素如泥,有的表面滑腻, 菌盖上有层薄薄的黏液。有的平滑如伞,有的菌褶如书册,有的布满微雕般的蜂巢气孔,像 活着的珊瑚。雨后多了许多采菌人,我深入林间,亦有所发现。我发现的蘑菇颜色暗淡,隐 约几根像是松针的短梗,不仅散在菌盖表面,也镶嵌在牛粪色的菌褶之间。 ⑤云南的花有名。本来要攀登曲靖的马雄山,目的是探望珠江源,我却忍不住,不停记 录那些册间植物的名字:长叶女贞、大花卫矛、粉叶小檗、马雄杜鹃…… ⑥想到花,就想到花的媒人:蜜蜂。在曲靖的旧屋基乡,我参观“一窝蜂”计划养殖基 地。由于地处偏僻,锥状山体林立,这里人迹罕至,即没有工业也没有农业,自然生态未被 破坏,有的是覆盖山体的植被和花朵——更适合养蜂,比种庄稼更环保。 ⑦我记忆中的放蜂人,总是追逐着春天和花期,似乎是以最美好的方式流浪着。事实 上,这种浪漫实现起来非常辛苦,养蜂人并不轻松,就像他们的蜜蜂一样勤劳得近乎疲劳: 一只蜜蜂每天要造访几千朵花,一个养蜂人每年要辗转数千公里,风餐露宿,冷暖自知。他
1.体会文章标题“酿甜”的含义及作用。(4 分)
2.赏析第④自然段中的画线句。(4 分)
有的平滑如伞,有的菌褶如书册,有的布满微雕般的蜂巢气孔,像活着的珊瑚。
2
每日一练,让坚持成为一种力量 3.作者在写蜜蜂之前,用大量笔墨描写了山、云、水、茶、菌、花,用意何
在?(4 分) 4.为什么说“蜜蜂不仅是花的媒人,也是人的?”(4 分) 5.阅读全文,联系实际,谈谈你对下面这句话的理解。(6 分)
1
每日一练,让坚持成为一种力量
们不断搬运沉重的蜂箱,寻找新的安置点。蜜蜂嗡嗡作响,而他们是沉默而孤独的。可我在 罗平看到的,恰恰相反。养蜂,把外出的打工者吸引回来,让他们不必在异乡颠沛流离,就 在家乡,就在故土,就在亲人旁边,安居乐业。这里出品的蜜叫“那色土蜜”,那色是彝语 里彝族人的意思;土蜜,指的是中华蜂的土蜂蜜。蜂箱不是常见的简陋板条箱,它设计精 致,有斜顶和苫草,蜜蜂像是从棚户搬进别墅。蜜蜂也不必远行,花太多了,这里有简直能 淹死蜜蜂的花海;它们的小翅膀轻轻振动,就能抵达那些人类难以抵达的陡峭山体,那是理 想的蜜源地。它们制造的花粉和蜜滴,清热解毒,清火润燥……那种甜,安慰舌尖和心尖。
⑧我很喜欢蜜蜂。它们在花朵上工作,用舞蹈的方式交流。它们的蜂巢充满建筑学的美 感,它们是情商出色的社会学家。它们是佩剑的小武士,不畏死亡地为了个人荣誉与集体安 危而战。它们是这个世界上伟大的媒人,每天都在缔结花朵的婚姻,让植物拥有果实的未来 与新生。
⑨蜜蜂不仅是花的媒人,也是人的。在曲靖罗平,认养一窝蜂,甜蜜两家人。“一窝 蜂”计划,采用与众不同的认养模式,认养者可享受蜂群一整年酿造的生态蜜,包括提供现 场割蜜的体验和食宿。每窝蜂对应着养蜂的贫困户,认养者不仅收获蜂蜜,也帮助了蜂农。 蜂农疼惜蜜蜂,说蜜蜂自己舍不得吃,都留给蜂王和幼蜂;他们割蜜的时候只取一半,要给 蜜蜂留下充足的食物。他们感恩蜜蜂,感恩这些甜蜜的小劳力和袖珍的小媒人。
⑩据说,自然、优质的蜂蜜几乎不会变质。不是一年、两年,而是几百年、几千年也不 会变质,简直像液体的琥珀,经得起古老而漫长的岁月。蜜滴的浅金色真美!我一边用荞饼 沾着那色土蜜享受午后时光,一边想着关于蜜蜂的传奇。人们总是在习以为常中有所忽略, 或许奇迹,有时来自某种熟视无睹的光芒。
(选自《2018 年中国散文排行榜》,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