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黄希庭编高等师范院校公共课教材
《心理学导论》名师黄希庭讲义
《心理学导论》名师黄希庭讲义第一部分教材精讲[视频讲解]第1章绪论[视频讲解]1.1本章要点●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
根据心理现象持续时间的长短,可以把它们分为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
根据心理现象是否可以被意识到,可以把它们分为意识和潜意识。
●心理学通过行为来研究有机体的心理。
行为与心理是不同的,但两者又是密切联系的。
●心理学是一门科学。
是介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中间学科。
心理学的科学性表现在下列三个基本特征上,即可复制性、可证伪性和系统性。
●心理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是:描述心理事件、揭示心理规律、探明心理结构、确定心理机能。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描述研究、相关研究和实验研究。
●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此后心理学历史上出现了许多有影响力的学派,如构造主义、行为主义、精神分析、认知心理学、人本主义等。
1.2重难点导学一、心理学的性质1.心理学及其研究对象(1)心理学的概念心理学(psychology)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①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a.心理过程:心理过程与心理活动这两个术语往往交替使用。
通常把认知、情绪和意志视为最基本的心理过程。
认知过程:认知过程是指个人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心智活动。
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言语等。
情感过程:当人认识周围世界的时候,他总是以某种态度来对待它们的,内心会产生一种特殊的体验。
或兴奋或沉醉,或愉悦或沮丧,还有人们通常所说的喜、怒、哀、惧,以及美感、理智感、自豪感、自卑感等,产生这些心理现象的历程称为情绪过程。
意志过程:人不仅能认识世界,对事物产生某种情绪体验,而且能在自己的活动中有目的、有计划地改造世界。
人在自己的活动中设置一定的目的,按计划不断地排除各种障碍,力图达到该目的的心理过程称为意志过程。
b.心理状态:人们的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里会出现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这类心理现象被称为心理状态。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第五章 需要、动机和价值观
第五章需要、动机和价值观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习题〖导学提示〗动机是情意性的心理倾向。
需要是动机的基础,而需要与一定诱因的结合则导致动机。
本章着重讨论有关需要的心理学理论、有关动机的心理学研究,以及与人的需要和动机密切相关的价值观问题。
第一节需要Top一、什么是需要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出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对于客观条件的依赖性,是有机体活动的积极性源泉。
需要的产生是有机体内部生理上或心理上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
例如,血液中血糖成分的下降会产生饥饿求食的需要;而水分的缺乏则会产生口渴想喝水的需要;生命财产得不到保障会产生安全的需要;孤独会产生交往的需要等等。
一旦机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消除了,需要也就得到了满足。
这时,有机体内部又会产生新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产生新的需要。
当人需要某种东西时,便把缺少的东西视为必需的东西。
人既是生物有机体又是社会成员。
为了个体和社会的生存和发展,人对于外部环境必定有一定的需求。
例如,食物、衣服、婚配、育幼等,是维持个体生存和延续种族发展所必需的;从事劳动,在劳动中结成不同的社会关系,人们之间的交往活动等是维持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
这种客观的必要性反映在人的头脑中并引起他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时就会产生某种需要。
需要表现出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对于客观条件的依赖性。
它总是指向于能满足该需要的对象或条件,并从中获得满足的。
没有对象的需要,不指向任何事物的需要是不存在的。
需要是有机体活动的积极性源泉,是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
人的各种活动,从饮食男女、学习劳动,到创造发明,都是在需要推动下进行的。
需要激发人去行动,使人朝着一定的方向,追求一定的对象,以求得自身的满足。
需要越强烈、越迫切,由它所引起的活动动机就越强烈。
同时,人的需要也是在活动中不断产生和发展的。
当人通过活动使原有的需要得到满足时,人和周围现实的关系就发生了变化,又会产生新的需要。
第一章 心理学研究概述PPT课件
文 献 查 阅 与 综 述
二、现象阶段
文 文献追索 献 元分析
仪器测量
测 量表测量
量
测验
实
实验室实验
验 自然实验
直接观察
观 察
间接观察
访问
调 个案
查
问卷
三、实体阶段
四、本质阶段
统计分析
资 料 分 析
逻辑分析 数学分析 系统科学分析
判 断 假 设
实 践 检
专 门 方 法
提
取
结
论
,
形
内容分析法具有系统性 科学研究的组织管理是一个系统
4、控制性 将研究对象从其背景中抽取出来,
排除无关因素的影响 对具体心理现象的控制,对智力的研究 操作性定义
二、心理学研究的性质
科学可以划分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 自然科学:研究对象为整个自然界(无机、有机),
自然科学通常是客观的 。 社会科学: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
科学方法
哲学方法论 一般方法论 具体科学方法论
非科学方法
惯常法
---即习惯常用方法,因袭传统习惯,或先入为主的印象观 念,认为是真实方法 巫术 地球与太阳的关系 传染病来了 马上消毒
权威法
---认为权威者是金口,说过就是真理,是可相信的,按权 威者的话去做 医嘱 老师的指导 股市分析 明星代言奶粉
社会科学是有不同立场的 。
心理学属于? 研究方法 学科分支 心理学是介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科学
三、心理学研究的目的
1、描述研究对象的特点和状况。
是什么?
2、解释,即对心理现象的活动过程与特点的形成原因、发展变 化以及相互关系作出说明。 为什么?
梦,弗洛伊德认为是(两个外甥、一个恋人)? 荣格认为是?意识态度的反应
黄希庭《心理学导论》(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思维【圣才出品】
黄希庭《心理学导论》(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思维【圣才出品】第11章思维11.1复习笔记一、概述(一)什么是思维思维(thinking)是指在超出现实的情境下分析有关条件以求得问题解决的高级认知过程。
思维是大脑在解决问题时的高级认知过程。
思维是很复杂的认知过程,包含着广泛的心理活动。
(二)思维的种类思维有多种形式,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思维进行分类。
1.命题思维、心象思维和动作思维(1)命题思维是指由概念组成命题的思维形式;(2)心象思维是照顾用心象,特别是视觉心象来思维的形式;(3)动作思维是以实际操作来进行的思维。
2.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根据思维探索的方向,可把思维区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1)聚合思维(convergent thinking)是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的答案(或一个最好的解决方案);(2)发散思维(divergent thinking)是一种沿着各种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去探索新的远景,去追求多样性的思维。
3.常规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根据思维的独创性,可把思维区分为常规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1)常规思维(normative thinking)就是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进行问题解决的思维;(2)创造性思维(creative thinking)是产生新的并有社会价值成果的思维,具有独创性。
(三)思维的神经生理机制1.极其复杂的思维活动是脑的三个机能系统整体性活动的结果(1)神经病理学的研究表明,左侧半球颞上回后部是司词句记忆的,这一部位的损伤会导致言语听觉记忆障碍,病人记不住用口语表达的问题,因而连很简单的口头算题都很难解决。
(2)左侧顶—枕区系统的损伤会引起同时性(空间的)综合的严重破坏。
这既表现在直接的、直观的行为中,也表现在运用符号方面。
病人虽然能记住算题并主动尝试解题的方法,但由于不能理解逻辑—语法结构,因而仍不能解答算题。
(3)额叶损伤对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第七章 感觉
第七章感觉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第五节第六节习题〖导学提示〗感觉与知觉是最初级,也是最基本的认知过程。
现实生活中,纯粹的感觉几乎就是不存在的,它总是与知觉紧密结合在一起,因而也称感知觉。
心理学对感知觉的研究有着最长的历史和最为丰富的内容,本章只着重介绍感觉的基本规律、知觉不同于感觉的特征、以及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错觉等的基本现象第一节概述 Top一、什么是感觉感觉是刺激物作用于感觉器官,经过神经系统的信息加工所产生的对该刺激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在日常生活中,外界的许多刺激物作用于我们的各种感觉器官,经过神经系统的信息加工在我们的头脑里就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感觉。
我们看到某种颜色、听到某种声音、闻到某种香味、感受到一定的温度等等。
同时,感觉也反映机体内部的刺激。
我们觉察到自身的姿势和运动,感受到内部器官的工作状况——舒适、疼痛、饥渴等等。
不论是对外部刺激的反映或是对内部刺激的反映,感觉是对刺激给予感觉器官的直接感受,是对刺激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人对刺激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对刺激给予感觉器官的直接感受,通常总是与其过去经验联系在一起的。
例如,当我们看到某种颜色时,我们就知道“这是白纸的白颜色”、“这是红旗的红色”;当我们用手接触某个物体时,会说:“这是又硬又冷的东西”、“这是一块玻璃”。
这些回答都说明,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单纯的感觉是不存在的(除非是新生儿或在特殊的条件下)。
感觉信息一经通过感觉器官传达到脑,知觉也随之产生了。
虽然,感觉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但它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只有通过感觉,我们才能分辨事物的各种属性,感知它的声音、颜色、软硬、重量、温度、气味、滋味等等。
只有通过感觉,我们才能了解自身的运动、姿势以及内部器官的工作情况。
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如知觉、思维、情绪、意志等,都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
感觉是我们认识客观世界的第一步,是我们关于世界一切知识的最初源泉。
黄希庭《心理学导论》教材精讲-第七章至第十一章【圣才出品】
第7章知觉[视频讲解]7.1本章要点●知觉(perception)是个体把来自感觉器官的信息转化为有意义对象的心理过程。
知觉的加工机制包括自上而下的加工和自下而上的加工。
●知觉具有对象性、整体性、理解性和恒常性四个主要特征。
●视空间知觉的线索包括单眼线索和双眼线索;听空间知觉的线索包括单耳线索和双耳线索。
●时间和空间之间是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彼此很难分割。
时间对空间产生影响的经典例子是tau效应(tau effect)。
●运动知觉包括真动知觉和似动知觉。
●错觉(iIlusion)指在特定条件下对事物必然会产生的某种固有倾向的歪曲知觉。
7.2重难点导学一、概述1.知觉的含义(1)含义知觉(perception)是个体把来自感觉器官的信息转化为有意义对象的心理过程。
知觉是个体借助于过去经验对来自感受器的信息进行组织和解释的过程。
(2)与感觉关系感觉与知觉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但是其性质不同。
感觉是感性认识的初级阶段,依赖于刺激;知觉虽以感觉为基础,但是不受刺激限制,还设计到记忆、思维等心理成分。
知觉属于高于感觉的感性认识阶段。
2.知觉的信息加工机制:(1)自下而上的加工(数据驱动加工)a.含义这是指知觉者从环境中一个个细小的感觉信息开始,将它们以各种方式加以组合便形成了知觉。
持这种理论的心理学家认为,感受器所获得的感觉信息就是我们知觉所需要的一切,无须复杂的思维推理等高级认知过程的参与,我们就直接知觉到了周围环境。
而这种直接知觉环境的能力是由人的生物性决定的。
b.理论模型①第一种假说称为模板论,认为人们在头脑中储存有无数的模板集,这些模板非常详细,从而使人们有可能辨认出各种客体。
②第二种假说称为原型论,认为原型不同于模板,它不是一个具体的特定样式,而是一类事物最典型的例证。
知觉的识别过程不是与模板精确、等同的匹配,而是与原型相一致。
③第三种假说称为特征论,认为人们对事物的知觉,就是把事物的特征与记忆中所储存的特征相匹配,而不是把整个事物与模板或原型相匹配。
2017广西师范大学心理学考研参考书目
2017广西师范大学心理学考研参考书目
广西师范大学是教育部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项目建设高校、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大学,坐落在世界著名山水旅游名城、历史文化名城桂林市。
悠久的办学历史,得天独厚的办学环境,名师荟萃的文化传承,积淀了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
勤思考研老师提醒大家2017广西师范大学心理学考研参考书目优先选用下列丛书:
【615心理学原理】
黄希庭著:《心理学导论(第二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黄希庭等译:《心理学(第七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年版。
【816心理学研究方法】
黄希庭等主编:《心理学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袁军等译:《研究设计与方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这些教材和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考研大纲吻合度高,基本上包括了心理学考研大纲所规定的知识点和考试范围,这是一套最权威的心理学考研参考书。
心理学参考书是必备资料,知道了院校参考书之后我们就可
以根据院校大纲和从历年真题中总结出的院校考察重点来进行复习了。
每本书应该花多长时间学习?复习到什么程度?是否需要制定复习计划吗?不让这些问题成为你复习的阻碍,勤思教育老师将根据你的问题给予帮助,让考研复习事半功倍!
小提示:目前本科生就业市场竞争激烈,就业主体是研究生,在如今考研竞争日渐激烈的情况下,我们想要不在考研大军中变成分母,我们需要:早开始+好计划+正确的复习思路+好的辅导班(如果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2017考研开始准备复习啦,早起的鸟儿有虫吃,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加油!。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第四章 心理的环境基础
第四章心理的环境基础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第五节习题〖导学提示〗人的心理和行为必须具备两个基础:一是生物基础,一是环境基础。
心理的生物基础是生而具有的,并且在环境的作用下发挥其功能。
关于心理的生物基础,已在上一章讨论过了。
本章将讨论心理的环境基础以及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对人的心理和行为所产生的影响。
第一节环境的内容Top一、什么是环境环境是指与有机体发生联系的外部世界。
与有机体没有联系的外部世界,对有机体来说,无所谓环境。
个体生命的起源,从受精的一刻开始,通过合子、胚胎(怀孕的第二周至第八周)和胎儿的发展。
有机体就被置于母体的特定环境——子宫里。
显然,每个合子所处的环境(子宫)是不同的。
这种环境对有机体身体和出生后行为的发展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如果怀孕的头三个月母亲感染风疹常会使婴儿智力落后并县造成身体上的缺陷,如眼白内障或耳聋。
母亲的疲劳或吸烟会刺激胎儿活动。
母亲长时期的情绪激动,还会影响出生后于女的情绪特征。
出生后,人所处的环境纷繁复杂.人和环境不断地相互作用。
没有环境基础。
人的心理就不可能产生。
有机体必须与其相应的生活环境保持平衡,这叫生态平衡。
如果有机体生活的环境超出了他适应的范围,就有死亡的危险.人生活于他所适应的环境里,并对生活环境具有生理上和心理上的适应。
人出生后,其生活环境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和日月星辰,包罗宇宙间的一切现象。
对人类环境的分类,无异干对宇宙间各种现象的分类,这不是心理学研究的任务.通常,心理学上提到的环境分类,有两种分类方法: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
自然环境包括有机物的各组成因素和无机物的各组成因素,例如,动物、植物、矿物、空气、噪音等等。
社会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教育环境、伦理环境、文化环境等等。
物理环境除包括自然环境诸因素外还包括人为的物理环境因素,如人际空间、建筑物等。
心理环境是指人与人、人与物相互作用时所形成的环境。
二、环境对人心理和行为的普遍制约作用环境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普遍制约作用首先表现在心理机能是对环境的适应。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第六章 注意
第六章注意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第五节习题〖导学提示〗我们的感官随时都在接收着难以计量的庞杂的信息。
但我们只对其中最有意义的极少的一部分加以反映。
这种认知性的心理倾向就是注意。
本章着重介绍各种注意的特点和衡量注意品质的若干特征,以及如何从理论上解释注意的心理机制。
第一节概述Top一、什么是注意注意和编码是人脑信息加工的第一步。
没有它们,外部刺激就不能进入人脑进行信息加工。
所谓编码就是人脑把外部刺激转变成内部表征的过程。
编码过程包含着大量的认知活动。
注意与编码密切联系着。
注意总是集中于当前正在编码的信息。
当然,注意并不限于对外部刺激进行编码,从记忆中提取信息进行加工也需要注意。
不管注意指向于个体自己还是外部世界,它都具有两种基本的特性:选择性和集中性。
因此,我们把注意定义为心理活动(意识)对一定对象的选择性和集中性。
注意的对象既可以是外部世界的对象和现象,也可以是我们自己的身体、行为和观念。
人在任何特定的时刻都可以得到围续着我们的无数刺激。
但是,人并不是对所有的刺激都加以反应的。
他只对某些刺激发生反应而对其他所有刺激不发生反应。
这就是心理活动的选择性。
心理活动的选择性表现为人脑信息加工时对刺激的随意的(有意的)选择和不随意的(无意的)选择两种形式。
无论是哪一种选择形式,在特定的时间内,人对刺激进行有意识反应的能力总是有限的。
在注意状态时,心理活动不仅选择、指向于一定的刺激而且还集中于一定的刺激。
心理活动的集中性有两种情况:一是在同一时间内各种有关的心理活动共同集中于一定的刺激。
通常我们说“聚精会神”,“专心一致”就是指人的各种有关的心理活动都共同地指向并集中于同一的刺激。
二是就同一种心理活动而言,它不仅指向于一定的对象,而且维持这种指向使活动不断地深入下去。
通常我们说的“注视”和“倾听”等等,就是指人的某种有关的心理活动不仅指向而且持续地、深入地集中于一定的刺激。
因此,与集中性相联系的是注意的强度或紧张度。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第三章 心理的生物基础
第三章心理的生物基础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第五节第六节习题〖导学提示〗心理的产生,有其生物基础。
要理解心理和行为的生物基础,就必须要懂得脑的结构和机能,了解脑和内分泌系统对行为的控制以及遗传对行为的影响。
本章先重点讨论脑的结构和机能、脑对行为的控制,然后讨论内分泌系统和遗传因素对行为的影响。
心理的产生,有其生物基础。
要理解心理和行为的生物基础,就必须要懂得脑的结构和机能,了解脑和内分泌系统对行为的控制以及遗传对行为的影响。
本章先重点讨论脑的结构和机能、脑对行为的控制,然后讨论内分泌系统和遗传因素对行为的影响。
人脑是人类长期进化过程的产物。
人生焉的时候就具有控制行为的脑中枢(例如新生儿生来就有调节吸吮活动的中枢)。
这些神经联系是先天遗传的、固定的。
但是,通过社会实践人脑还会产生新的神经联系,人脑的结构和机能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变化发展。
因此个体在心理和行为上的差异固然有遗传上的原因,但更方根的是取决于众找社会实践以及在社会实践中学到了什么。
第一节神经系统的主要结构和机能Top人的神经系统可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
其主要功能是传递、储存和加工信息,产生各种心理活动,控制人的全部行为,从眨眼到解决复杂的符号逻辑问题。
周围神经系统从中枢神经系统发出,导向人体各部分,担负着与身体各部分的联络工作,起传入和传出信息的作用。
周围神经系统由神经和神经节组成。
一、周围神经系统的种类和机能周围神经系统可分为躯体神经系统和植物性神经系统。
躯体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
脑神经共12对,主要分布于头面部;脊神经共31对,主要分布于躯干和四肢。
它们的主要功能是在神经活动的反射过程中,一方面,通过传入神经纤维把来自感受器的信息传向中枢神经系统。
另一方面通过传出神经纤维把中枢神经系统的命令传向效应器官,从而导致骨骼肌的运动,它们起着使中枢神经系统与外部世界相联系的作用。
通常认为,躯体神经系统是受意识调节控制的。
黄希庭《心理学导论》第2版教材下载及真题视频讲解
黄希庭《心理学导论》第2版教材下载及真题视频讲解黄希庭《心理学导论》(第2版)网授精讲班【教材精讲+考研真题串讲】目录黄希庭《心理学导论》(第2版)网授精讲班【共37课时】电子书(题库)•黄希庭《心理学导论》(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黄希庭《心理学导论》(第2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黄希庭《心理学导论》(第2版)【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讲义与视频课程【26小时高清视频】•试看部分内容名校考研真题一、单项选择题1理解问题的第一步是:()。
[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研] A.克服思维定势B.消除功能固着C.建立问题空间的内部表征D.决定使用算法、还是启发法【答案】C查看答案2初级视觉区、初级听觉区、躯体感觉区、言语运动区在大脑皮层的部位依次是()。
[统考2011年研]A.顶叶、额叶、颞叶、枕叶B.顶叶、枕叶、颞叶、额叶C.枕叶、额叶、顶叶、颞叶D.枕叶、颞叶、顶叶、额叶【考点】大脑皮层的功能分区。
【答案】D查看答案【解析】视觉区位于顶枕裂后面的枕叶内;听觉区位在颞叶的颞横回处;躯体感觉区位于中央沟后面的一条狭长区域内;在左半球额叶的后下方,靠近外侧裂处,是言语运动区。
3根据听觉位置理论,耳蜗对高频声波反应的敏感区域位于()。
[统考2011年研]A.顶部B.中部C.背部D.底部【考点】听觉的位置理论。
【答案】D查看答案【解析】位置理论又称共鸣理论,由赫尔姆霍茨提出。
他认为,由于基底膜的横纤维长短不同,靠近蜗底较窄,靠近蜗顶较宽,因而就像一部竖琴的琴弦一样,能够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共鸣,声音的频率高,短纤维发生共鸣,声音的频率低,长纤维发生共鸣。
4双重编码理论是指:()。
[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研]A.视觉和听觉B.语义和表象C.语言和听觉D.概念和图像【答案】B查看答案5Parkinson氏病被认为是下述哪一种原因所造成的?()[中山大学2005年研]A.神经胶质细胞损伤B.使用多巴胺的神经细胞功能退化C.大脑中在受体上颉颃性化学反应造成的D.缺乏清理神经系统废物的酶【答案】A查看答案6人对同一个目的同时产生两种对立的动机,这种动机冲突是()。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第二版)第五章 需要、动机与价值观
第五章需要、动机及价值观第一节概述一、什么是需要和动机(一)需要的含义:1 需要是机体内部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他表现出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对于客观条件的依赖性,是有机体活动的积极性源泉。
(当身体缺水,就想喝水)2 需要的产生是有机体内部生理上或心理上的某种缺乏或某种不平衡状态。
3 当人需要某种东西时,便把缺少东西视为必要东西。
4需要是有机体活动的积极性源泉,是人进行活动基本动力。
(二)动机及其机能1 模糊意识到的、未分化的需要叫做意向。
2 明确意识到并想实现的需要叫愿望。
3动机就是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某目标发展。
4三种功能:1、激发功能:动机能激发机体产生某种活动(警察都会研究罪犯的犯罪动机)2、指向功能:动机使机体的活动针对一定的目标或对象。
(一般的罪犯犯罪都会针对特定的人)3、维持和调节功能:当活动产生后,动机维持着这种活动,并调节着活动的时间和持续时间。
二、几个相关概念(一)本能:指同一物种所有个体所共同表现的不学而会的行为反应。
(婴儿生来就会哭)(二)内驱力:是指驱使有机体产生行为的内部动力。
(三)诱因:及外部刺激。
是引起动机的一个原因。
可分为正诱因,有机体因趋向或获得它二得到满足时。
负诱因;有机体因逃离或回避他而得到满足。
三、需要和动机的分类(一)需要分类:1、生物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2、原发性需要和继发性需要3、外部需要,内部需要(二)动机种类:1、起源,分为生物性动机,社会性动机。
2、持续时间,分为长远的、概括的动机和短暂的、具体的动机。
3、定势是一种意识不到的动机。
4、根据引起动机的原因分为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四、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叶克思—多德森定律第二节生物性需要生物性需要是指保存和维持有机体生命和延续种族的一些需要,动物也有这些需要。
一进食需要:引起饥饿的实际刺激来自肠胃的感受冲动和血糖的降低。
(当血糖水平降低,体内的血糖感受器会将此信息传给下丘脑,下丘脑作用于胰腺中的胰岛A细胞,使之分泌胰高血糖素,作用于肝糖原,使血糖升高)在进食调解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是下丘脑。
黄希庭《心理学导论》教材精讲-第十二章至第十六章【圣才出品】
第12章语言[视频讲解]12.1本章要点●语言的结构语言是按层次结构组织起来的,语言可以分析为音素、词素、单词、短语、句子、语篇等不同层次。
●语言分为外部语言和内部语言。
外部语言又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
●语音活动受大脑皮质的调节和控制,是大脑整合的结果,同时大脑的某些特殊部位对语言又具有特殊的功能,如布罗卡区和威尔尼克区。
●乔姆斯基认为每个句子都有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
深层结构显示基本的句法关系,决定句子的意思;表层结构则表示用于交际中的句子的形式,决定句子的语音。
●影响语言理解的因素有语境、推理、图式、策略。
12.2重难点导学一、概述1.语言极其属性(1)语言语言(language)是人类用各种有组织的方式将词汇组合起来以便于沟通的符号系统。
也是人类进行思维、抒发情感、传递知识的工具。
(2)属性①可沟通性②任意符号指代③有规则建构④结构的多样性⑤能产性⑥动态性⑦社会性等属性2.语言的结构(1)音素(phoneme)是口语语音的最小单位。
(2)词素(morpheme)即组成词的要素,是传递意义的最小单位。
(3)句法(syntax)是指特定语言的使用者将单词组成句子形式的方法。
(4)语篇(discourse)是指大于句的语言分析单位,如在口头语言中以措辞为特征的谈话分析单位,在书面语言中的段落、故事、篇章等。
3.语言的种类(1)外部言语①口头语言a.含义口头语言是指人凭借自己的发音器官发出语音,来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语言。
口头语言大体可分为会话语言和独白语言两种形式。
会话语言(conversational language)是指人们在聊天、座谈、辩论、质疑等情境下的语言活动。
个体在作报告、讲演、讲课时独自进行的语言活动叫做独白语言(monologue language)。
b.特点词和句的发音必须在一定的时间里进行;说出整个句子前,必须对全句的结构进行综合,选出恰当的词连贯地加以表达;句和句之间的联系也要在较短时间内进行预先考虑,使语言连贯流畅地进行;语言的听觉反馈对口头语言的进行起着重要的作用。
心理学教学大纲
本章的重点主要有感觉的含义与种类、知觉的含义与种类、注意的品质、根据知觉规律,灵活运用直观教学的方法;正确运用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活动。
【本章难点】
本章的难点主要是根据知觉规律,灵活运用直观教学的方法;正确运用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活动。
【讲授内容】
(一)感觉
1.什么是感觉
2.记忆的基本过程
识记、保持、再现;编码、存储、提取。
3.记忆的主要类型
(1)记忆对象分类
① 形象记忆;② 逻辑记忆;③ 情绪记忆;④ 动作记忆。
(2)记忆阶段分类
① 瞬时记忆;② 短时记忆;③ 长时记忆。
4.记忆表象
(1)什么是表象
(2)表象与后象的关系
(3)记忆表象的特点
① 直观形象性;② 形象概括性;③ 模糊片断性;④ 个别差异性。
本章的重点是思维的特点、基本过程、问题解决的过程,概念掌握、问题解决、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本章难点】
本章的难点是思维的特点、基本过程、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讲授内容】
第三章 记忆
【教学要求】
1.了解记忆的基本过程与主要类型。
2.理解记忆表象的特点、记忆系统的编码方式与存贮特点、遗忘的基本规律及其主要原因。
3.灵活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的巩固。
【知 识 点】
记忆的基本过程与主要类型、记忆表象的特点、记忆系统的编码方式与存贮特点、遗忘的基本规律及其主要原因、灵活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的巩固。
(3)注意的功能(选择,整合,维持,调节)
2.注意的种类
(1)无意注意
① 什么是无意注意;② 无意注意的影响因素。
(2)有意注意
黄希庭老师《心理学的基本问题》课件
4
心理学的性质
(1)能仅用科学方法加以研究吗? (2)能仅用人文科学方法加以研
究吗?
5
➢ ➢ ➢ ➢ ➢
科学方法的特征
可可可可可 争重证操控 辩复伪作制 性性性性性
6
科学方法的特征
➢ 可控制性:要想了解所研究的问题并确定 事物(变量)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因果关 系),必须尽可能在控制的条件下进行研 究。心理学研究的控制包括被试控制、主 试控制、条件控制和统计控制。
determinism) ➢ 知识来源问题(origins of knowledge) ➢ 整体论与元素论问题(holism versus elementalism) ➢ 主观性与客观性(subjectivity versus ohjectivity)
关系问题 ➢ 稳定与变异(stability versus change)问题
➢ 在现代科学心理学中,人本心理学家继承了 此种思想
16
决定论(determinism)
➢ 物质决定论(physical determinism)
环境决定论(environmental determinism)
➢ 精神决定论(psychical determinism)
意识决定论(conscious determinism) 潜意识决定论(unconscious determinism)
14
(三)自由意志与决定论问题
➢ 决定论(determinism) ➢ 非决定论(indeterminism)
15
非决定论(indeterminism)
自由意志(free will)
➢ 法国卢梭(Jean Jacques Rousseau,1712- 1778) 等人所持的重感情尚自由的浪漫主义 (romanticism)思想
黄希庭《心理学研究方法》课件讲义
9
§ 四、避免或消除不良后果 § 资料链接: § 上世纪40年代,美国的心理学家丹尼士曾经做了
一项惨无人道的实验。他从孤儿院挑选了一批新 生儿把他们放在暗室里生活,只给他们吃住,让 他们与世隔绝,这些婴儿起初在生理上和正常婴 儿一样,慢慢地机能逐渐退化,最后变得越来越 痴呆,这些婴儿长到一定年龄后,再把他们释放 出来,让他们过正常人生活,虽然经过长期的训 练和教育,但是绝大多数孩子始终没能恢复人的 基本特性,变得终生痴呆,只有个别人学会了吃 饭、穿衣的生活能力。
8
§ 二、审慎解释研究成果
§ 一般来说,公众对科研工作者正式产出的科研成果有一种 信任感,也乐于成为成果使用者,越是这样,科研工作者 就越应本着高度的责任感,审慎地解释研究成果和结论。
§ 三、避免给受试者不适当的压力和负担
§ 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不同的研究方法、内容等会给被 试造成不同的心理承受。
14
§ 第二节 查阅文献 § 一、查阅文献的意义
§ 文献是记录、保存、交流和传播心理学知识的一切材料的 总称,包括各种手稿、书籍、报刊、文物、影片、录音、 录像、磁带、幻灯片及缩微胶片等。
心心 理理 学学 研研 究究希庭、张杰主编,心理学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 2.舒华、张亚旭著,心理学研究方法——实验设计和数据 分析,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 3.王重鸣,心理学研究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 4.莫雷、温忠麟、陈彩琦著,心理学研究方法,广东高等
10
§ 作业布置: § 简述心理学的性质。 § 科学研究有哪些特征? § 心理学研究应遵循哪些伦理原则?
西南大学2011年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参考范围
1、林崇德主编《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2、王重鸣《心理学研究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3、金盛华主编《社会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版
4、黄希庭《心理学导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403西南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023-68252443)
045116心理健康教育
1、心理学基础参考:《心理学》(高等师范院校公共课教材),黄希庭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ISBN:7532053636
2、《教育心理学》,张大均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ISBN:9787107184710
3、《发展心理学》,林崇德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ISBN:7107112759
31、《欧洲音乐史》,张洪岛主编,人民音乐出版社
32、《欧洲声乐发展史》,尚家骧著,华乐出版社
33、《西方声乐艺术史》,管谨义编著,人民音乐出版社
34、《世界著名歌唱家》,亨利·普莱桑茨著,中国文联出版社
35、《西洋声乐发展概略》,李维渤编著,世界图书出版社
36、《音乐美学基础》,张前、王次炤著,人民音乐出版社
14、《传统作曲技法》,赵晓生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5、《音乐欣赏》,周世斌著,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1版
16、《复调音乐写作基础教程》,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铭志著,人民音乐出版社
17、《复调音乐教程》,于苏贤著,上海音乐出版社
18、《MIDI技术理论与实践》,程伊兵著
19、《电脑MIDI系统与媒体音乐创作》,谷勇编著,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8、《论钢琴表演艺术》,涅高兹著,人民音乐出版社
9、《钢琴演奏之道》,赵晓生著,上海音乐出版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第一节一、心理学的领域心理学:对心理现象进行科学研究的学问。
1)人格及其发展人格:个人的各种特征所组成的综合体。
2)动机和自我动机:指引和激发行为的内在动因。
自我:一个独特的、持久的同一身份的我。
自觉控制力:个人对自己和环境的控制能力。
3)学习心理现代心理学对学习心理的研究,目的在于探讨个体在与环境交互作用时的行为获得或经验改变的过程。
学习并不限于知识的习得,也包括感知经验、言语、记忆、动作技能、智慧技能等的获得和道德品质的形成。
4)教学与管理心得教学是师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皮格马利翁效应:期望与对期望响应的结果。
5)社会心理社会心理主要包括个体和团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
6)心理健康与辅导心理健康是一种生活适应良好的状态。
帮助心理困扰者减缓精神痛苦的过程称为心理辅导。
二、心理学的任务心理学研究的任务总是为了揭示心理的事实、规律、机制和本性。
第二节一、现代心理学的观点1)生物学的观点以生物学的知识为基础对个体的心理和行为所作的解释。
2)行为的观点把个体所有行为的产生和改变看作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关系。
3)认知的观点用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研究感觉、知觉、注意、表象、学习记忆、思维和语言等心理过程。
4)精神分析的观点对人类心理和行为研究的精神分析的观点是由奥地利的精神病学家佛洛依德提出的。
潜意识过程:个人没有觉知到的然而却影响着行为的那些冲动和欲望。
内隐记忆:人们并不有意识地知道自己拥有这种记忆,但却能在特定任务的操作上表现出来。
5)现象学的观点集中于主观经验,即探求个人对各种事件的私人观点。
二、当代心理学的综合观1)心理现象的复杂性个体的心理现象包含的内容十分庞杂,例如包含认知活动、情绪活动和意志活动等。
①个体心理的多维度多层次性心理过程:动态的,泛指心理操作的加工程序,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
认知过程:个体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言语等。
情绪过程:个体对待他所认知的事物,所做的事情以及他人和自己的态度体验。
意志过程:趋向目标追求时的意识活动。
心理状态: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里会出现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
心理特征:稳态的,指心理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
人格特质:个体的认知、情绪、意志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征。
意识:我们现时觉知到的心理现象。
自我意识:个人对于自我的觉知。
潜意识:潜伏在意识之下难以被觉知的心理现象。
②个体心理对物质载体的依存性人的心理现象是观念的东西。
它离不开物质载体。
行为:个体的可观察测量的反应或活动,如肌肉运动、腺体分泌、言语、表情等。
③个体心理的能动性第一,心理对行为具有支配和调节作用。
第二,心理对环境具有选择和建构作用。
第三,心理对脑的活动具有调节作用。
生物反馈:根据身体的内部生理变化所显示的线索,通过条件反射原理,逐渐学习到由自己的意识来控制原来不能控制的生理活动。
2)各种心理学观点的合理因素还原论:一种酱心理学概念还原为更基础的生物学概念的做法。
第三节一、研究的基本程序1)建立假设2)搜集资料3)分析资料4)做出结论二、基本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在自然情景中搜集被观察者的资料,以了解其心理和行为的一种方法。
系统观察: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资料的过程。
非系统观察2)实验法在控制的条件下系统地操纵某种变量的变化,来研究此种变量的变化对其他变量所产生的影响。
自变量:由实验者操纵变化的变量。
因变量:由实验变量而引起的某种特定反应。
无关变量:实验变量以为一切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
现场实验:在实际生活情境中对实验条件作适当控制所进行的实验。
实验室实验:在严密控制实验条件下借助一定的仪器所进行的实验。
3)调查法以提问题的方式,了解被试心理活动的方法。
4)个案研究法搜集单个被试各方面的资料以分析其心理特征的方法。
第四节一、心理学对学校教育的促进作用二、学校教育对心理学的促进作用第二章第一节一、人格的含义二、人格的基本特征1)人格的整体性人格虽有多种成分和特质,如能力、气质、性格、情感、意志、认知、需要、动机、态度、价值观、行为习惯等,但在一个现实的个人身上它们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密切联系而成为一个有机的组织。
2)人格的稳定性个体的人格特征具有跨时间和跨情境的一致性。
3)人格的独特性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和行为是各不相同的。
群体人格:同一种文化陶冶出的共同的人格特征。
4)人格的社会性社会化把人这样的动物变成社会的成员,人格是社会的人所特有的。
社会化:个人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掌握社会经验和行为规范,获得自我的过程。
三、个性差异个性:人格的独特性。
个性差异:不同个体之间在身心特征上各不相同的现象。
第二节一、人格动机的概念情境动机:个体只在某种特殊情境下产生活动,去追求目标以求得满足的动机,这类动机是暂时性的、非普遍性的、它不属于个体稳定的人格特征。
人格动机:个体所追求的不限于某一特定目标,凡是他所爱好的、珍重的,均不因情境改变而有所差异。
二、人格动机的类型1)理论型把追求真理、追求知识视为人生的最高价值;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钻研精神,热爱真理,尊重知识。
2)经济型把实惠和财富视为人生的最高价值;追求实惠、注重效益和经济收入,把财富视为能力。
3)审美型追求美和美好的创造;把美视为人生最高价值;认为美是人生最伟大的追求,其他事物均不能代替,对所有事物都要用审美价值来评判。
4)社会型把关心他人、爱护他人、增进社会大众的福利视为人生最高价值。
5)政治型把支配他人,获取权利视为人生的最高价值。
6)宗教型把宗教信仰、拯救灵魂视为人生的最高价值。
三、人格动机差异的教育涵义第三节一、气质的概论气质:与人的脾气有关的人格特征。
二、气质类型气质类型:以某种特征为标准对人们的气质所作的分类。
多血质:有很高的灵活性,容易适应变化的生活条件。
胆汁质:有很高的兴奋性,行为上表现出不均衡性。
粘液质:安静,均衡。
抑郁质:很高的感受性,善于觉察到别人不易发觉的细小事物。
三、气质差异的教育涵义第一、教师应当认识到每一个学生的气质都有优点和缺点,都有可能掌握知识技能,形成健康人格,成为有价值的社会成员。
第二、对于不同气质类型点占主导的学生应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第三、根据学生的气质特点,进行职业指导。
第四、教师本人正确认识自己气质的优缺点,加强自身的行为修养,对于搞好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节一、性格的概念性格: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倾向。
二、性格特征和性格类型。
1)性格特征①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个人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表现方面很多。
②意志的性格特征。
意志:个人为了一定的目的,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行为,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
独立性:个人有能力作出重要的决定并执行这些决定,有责任并愿意对自己的行为所产生的后果负责,深信这样的行为是切实可行的。
坚定性:表现为长时间地相信自己的决定的合理性,并坚持不懈地克服困难,为执行决定而努力。
果断性:善于迅速地辨明是非,能及时地坚决地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
自制力:关于统制自我的能力。
2)性格类型性格类型:按照某种标准将人们的性格所作的分类。
①以生活适应为标准划分的性格类型Ⅰ内倾型(内向型):个性沉静不善于社会交往的人。
外倾型(外向型):个性好动善于社会交往的人。
ⅡA型性格,B型性格,C型性格②以认知方式未标准划分的性格类型认知方式:个体面对问题时经由其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活动,在外部行为上所表现出的习惯性特征。
场依存型和场独立型。
冲动型和思索型。
三、性格差异的教育涵义1)性格有好坏之分①性格特征具有社会文化的价值。
②性格特征具有道德评价意义。
③性格特征与个人的潜能发挥、身心健康密切相关。
2)早起教育的重要性3)不良性格是可以矫正的4)良好性格是可以自我塑造的①要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②要不断强化自我修养的决心。
③在困难中磨炼自己。
第四章第一节一、动机的内涵动机: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行为活动的内部动力。
1)激发功能,动机能激发个体产生某种行为。
2)指向功能,动机能使个体的行为指向某一目标。
3)维持功能,动机能使个体的行为维持一定的时间。
4)调节功能,动机能调节个体行为的强度、时间和方向。
二、需要及其种类需要:人对客观事物的需求在头脑中德反应。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第一层,生理需要。
第二层,安全需要。
第三层,归属和爱的需要。
第四层,尊重需要。
第五层,认知需要。
第六层,审美需要。
第七层,自我实现需要。
三、内驱力和诱因意向:模糊意识到、未分化的需要。
愿望:明确意识到并想实现的需要。
1)内驱力由于人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所产生的旨在恢复稳态的一种内在推动力。
2)诱因指能满足个体需要的刺激物。
正诱因:凡是能使个体因趋向或获得它而满足其需要的刺激物。
负诱因:能使个体因逃离或回避它而满足其需要的刺激物。
四、行为发生的基本心理模式个体的行为是由动机所直接导致的。
五、动机系统1)动机种类①根据动机的起源,生物性需要,基本社会性需要与高级社会性需要。
②根据动机的意义,合理动机,不合理动机。
③根据动机的引发原因内在动机:由内在因素引起的活动动机,个体追求的奖励来自动机活动的内部,即活动成功的本身就是对个体的最好奖励。
外在动机:由外在因素引起的活动动机。
④根据动机行为与目标远近关系,远景性动机与近景性动机。
2)动机系统的静态结构3)动机系统的动态机构①动机冲突Ⅰ双趋冲突:当个体具有分别追求两个目标的两个动机,但又必须在两个目标中作二择一的选择时所发生的冲突情境。
Ⅱ双避冲突:当个体想分别躲避两个目标的两个动机,但又必须在两个目标中作二择一的回避选择时所发生的冲突情境。
Ⅲ趋避冲突:当个体面对同一目标,同时产生接近和回避两种动机,但又必须作出取舍抉择时所发生的冲突情境。
Ⅳ双重趋避冲突:当个体面临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目标,而每个目标都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时,便发生这类冲突情境。
②动机合成③动机转化第二节一、价值观因素价值观:人们用以评价事物价值标准并以之为指导行为的心理倾向系统。
1)兴趣建立在需要基础上,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认知和活动倾向。
2)信念个体对某些知识的真实性或某些观念的正确性抱有坚定的确信感和深刻的信任感。
3)理想个体对未来有可能实现的奋斗目标的向往和追求。
二、情感因素情感:人对客观现实的态度的体验。
三、认知因素1)效价和期望评价行为动机=效价X期望2)自我效能感个体行为动机过程中,个体对自己能力能否胜任该任务的知觉3)目标意识目标:行为所需达到的目的,又是引起行为动机的外部条件刺激。
4)归因作用人们进行某种活动取得成功或导致失败时,都会有一种对行为结果有所探求的倾向。
5)认知冲突四、行为因素1)对行为动机的强化作用强化:个体在学习过程中增强某种反应可能性的力量。
正强化物:由于呈现而增强反应频率的刺激物。
负强化物:由于其撤除而增强反应频率的刺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