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深度学习课堂的三重境界

合集下载

科学应该更“深”点儿

科学应该更“深”点儿

62教学研究科学应该更“深”点儿周 娟(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玉山镇新城域小学,江苏 苏州 215000)摘要:小学科学中的深度学习,应从“内容”“器材”“氛围”“合作”等方面入手,让科学的学习不停留于表面,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探究的能力,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字:深度学习;小学科学深度学习主要是指让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不断的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因此,如何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深度学习的引导,是我们教师要思考的问题。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入手,讨论如何一点一滴的引导学生在小学科学课程当中的深度学习。

一、贴切的教学内容教育学家皮亚杰曾说过:“在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中,认知结构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重构,从而表现出具有不同质的不同阶段。

”所以,引导学生的深度学习,我们在科学教学的内容上应该尽可能的贴切学生的生活,符合所教授的学生当前年龄阶段的认知,这样当学生开始课堂探究活动时,他会立刻和自己之前的经历、经验产生联系,积极融入到课堂之中,从而激发他的深度学习。

现在的科学课程覆盖了一至六年级,低中高三个阶段。

课程的设置从低年级的自然现象,如《观察叶》、《不同的季节》等,到中年级的科学变化,如《水沸腾了》、《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等,再到高年级的逻辑思考,如《维护生态平衡》、《用“纸”造一座桥》等,这些课程难易程度的设置都是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的。

在符合学生自身经验的基础上,教师进行适当提高,引导学生多科学的观察、思考,帮助他们深度学习。

二、优化的实验器材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优良的实验器材是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必不可少的部分。

每当开展实验时,学生们总是非常活跃,简简单单的一张纸,他们也能探究半天。

如果我们的实验器材操作下来,实验效果对比明显,学生就能从中获得成就感,当他再去做其他实验时,他会充满信心,充满热情。

相反,如果实验器材并不是很好时,学生不但观察不到该有的现象,还会失去实验的乐趣。

有一档《加油,向未来!》的节目之所以很受大家的欢迎,其中一点就是实验器材非常的精良,深深的吸引了学生的兴趣。

好课有三重境界

好课有三重境界

好课有三重境界好课是指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课程。

而要想让一个课程达到好课的水平,需要具备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是深刻理解学生。

好的课程是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学习习惯而设计的,这要求教师必须深刻理解学生。

教师需要知道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学习习惯以及学习目的等,这样才能制定出适合学生自身特点的教学计划。

同时,教师还需要不断了解学生的学习进程与反馈,及时地进行调整和不断优化课程的设计。

第二重境界是良好的组织和表达能力。

好的课程需要有很好的展示和表达方式,这对教师的组织和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讲课和展示过程中,需要将所需知识点进行解释讲解,例证结合等,使得掌握知识点的同时,能够更好地将知识点与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联系起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外,教师还需注意掌握意念的表达方式,能充分体现思想的逻辑性和条理性,并以生动、形象、具体、有感染力的方式,充分发挥授课的艺术性和感染性。

第三重境界是开创性思维。

好的课程需要有创新和开拓性思维,这要求教师在课程设计中拥有充分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学习路径。

通过充分的设想和整合,挖掘和合理运用第二重境界中提及的交互性背景知识,生成新的学习理念和学习策略,并不断地完善、修正课程的设计,从而让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更好地体验、尝试、把握和理解到所学之物,为其在未来实际生活中提供实用价值。

综上所述,好课具有深刻理解学生、良好的组织和表达能力以及开创性思维三重境界。

这三重境界可以留给教师广阔的空间和机会去推进和提升其所授课程的质量,让学生们在愉悦、轻松和有序的氛围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更多的成长。

搭建学生深度学习的三级阶梯

搭建学生深度学习的三级阶梯

搭建学生深度学习的三级阶梯作者:薛群来源:《江西教育C》2020年第05期深度学习是一种自主性、探究性、反思性的学习,也是学生重建自身认知结构的学习。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让学生获得深度的思维参与、学习体验,引导学生自我内省,并且进行适度的拓展、延伸。

作为教师,可以为学生搭建深度学习的三级阶梯。

一、激发主体意识,促进自主学习当下,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存在诸多问题,比如数学探究的过场化、形式化、碎片化等等。

深度学习,首先就是要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投入、融入学习中去。

激发学生主体意识,是教师搭建深度学习的第一阶梯。

比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教师应循序渐进、扶放结合,逐步从“收”过渡到“放”,进而培养学生主体精神。

根据教材中的三个层次的卡通提示,教师可以运用三个问题进行整合,助推学生的自主性学习。

问题1: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和顶点各有多少个?问题2: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有怎样的特征?问题3:长方体和正方体有着怎样的关系?这三个问题,具有明显的指向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其中,第一个问题着眼于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的数量;第二个问题着眼于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的特征;第三个问题着眼于长方体、正方体的关系。

其中,第一个问题是基本性的问题,学生完全能自主解决,所要引导的是“数”的顺序;第二个问题是发展性的问题,学生能凭直觉发现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所要引导的是“验证”的方法;第三个问题是提升性问题,是根据第二个问题所做出的必然推理。

教学中,教师要适度给予引导。

通过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学、自律、自教。

二、激发交流意识,鼓励合作分享如果说,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是主体意识的觉醒,那么学生的合作性学习则是群体意识的觉醒。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研讨、互动、交流,让学生的深度学习从“个体”走向“群体”,通过合作性学习、分享性学习,彼此之间能达成视界融合。

好课有三重境界

好课有三重境界

好课有三重境界好课是指能够给学生带来良好学习效果的课程。

一个好的课程不仅能够让学生获取知识,还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一个好的课程应该有三重境界,即内容有深度、形式有趣味、方法有多元化。

一个好的课程应该有内容的深度。

深度教学是指在教学中加强知识的传授和探究,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深入思考、理解和运用知识。

深度教学要求教师在设计课程时注重知识结构的融汇贯通,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个好的课程应该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学习,而不只是停留在表面的知识点上。

通过深度教学,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一个好的课程应该有形式的趣味。

形式的趣味是指在教学中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快乐和兴奋。

学生们的兴趣是他们学习的最大动力之一。

如果一个课程只是枯燥地灌输知识,学生很难产生持续的学习兴趣。

教师应该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语文课上,可以通过故事、游戏、小品等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习的趣味性。

只有让学生感到学习是有趣的,才能够引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动力。

一个好的课程应该有方法的多元化。

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中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和个性差异。

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不同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特点和学习风格。

一个好的课程应该能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途径,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在英语课上,可以通过听力训练、口语训练、阅读训练等不同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

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学生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充分发展自己的潜力。

一个好的课程应该有三重境界,即内容有深度、形式有趣味、方法有多元化。

只有具备了这三个方面的特点,才能够真正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教师应该注重课程的设计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不断探索创新,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

提炼深度学习的课堂框架

提炼深度学习的课堂框架

提炼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框架(I)教学情境贯穿课堂始终兴趣是学生探究知识、提高能力的最佳途径。

想要促使学生深度学习,首先就需要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

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的为学生创设趣味性教学情境,将学生熟悉的生活引入,通过游戏、谜语情境等形式于教材有机融合,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使学生快速的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当然创设的情境不仅仅是指导入环节,小学生精力旺盛、活泼好动,但他们自制力不强,意志活动的自觉性和持久性都比较差。

因此我们创设的教学情境最好是贯穿课堂始终的,或者可以创设“活动串”在每个活动前都能推动学生进行持续学习的保障,培养学生的学习毅力。

(2)分层探究促进思维发散深度学习的核心是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深度学习的科学课堂必须要有思维的活跃与激荡。

教师应在课堂中以学生的学习为核心,把学习组织成一个个层层递进的实践活动,然后利用课堂分层探究活动单,来推进学生的学习过程,使学习活动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努力给学生留下更多的自主探究的时间,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深入思考、充分实践,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朝着更深和更广的方向不断发展、进阶。

(3)多元论证培养科学表达有效的论证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灵动的论证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深入的论证能使课堂层层递进。

师生间、生生间的论证应贯穿深度学习的全过程。

积极开展个体论证、小组论证和集体论证,促进了科学课堂中的合作学习,在质疑和辩驳过程中,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实证精神得以培养。

(4)拓展提升追求创新思想小学科学课程应当是开放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仅仅依靠课本知识是不够的,因此以生活为基础进行的拓展提升是科学课堂应该具备的环节之一。

拓展内容为学生揭示了纷繁复杂世界的奥秘,引导他们将所学到的知识进行消化吸收、融会贯通和举一反三,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培养创新意识和提高实践能力。

好课有三重境界

好课有三重境界

好课有三重境界好课有三重境界,这是我们在学习之路上需要时刻铭记的。

这三重境界分别是教学内容的深度、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教学质量的稳定性。

首先,好课要求有深度的教学内容。

学习的过程就是深入探究事物的过程。

一个好课必须要有深度的教学内容,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和提高整体的水平。

深度的教学内容不仅是知识的广度,更是知识的深度。

知识的广度可以拓宽视野,知识的深度则让我们理解知识的本质,从而更好地应用知识。

教学者应该努力将知识融合起来,切实提高教学内容的深度,让学生在了解知识基础上,理解其内在规律和应用方式。

其次,好课需要有多样性的教学方法。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好的教学方法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和需要,以满足他们的需求。

多样性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更好地深入了解知识内涵和应用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教学者应该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讲解、讨论、实验、模拟、角色扮演等,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最后,好课需要有稳定性的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的稳定性是教学者应持之以恒的追求。

即使是相同的课程,不同的教学者可能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效果。

教学质量的稳定性是评估教学者授课效果的重要标准。

好的教学质量可以体现在课程的细节上,如教学配件、演示、策划的门德质量、布置的家庭作业和通过多项评估考试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等。

教学者应该特别注意教学内容的深度、多样性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质量的稳定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好课具有深度的教学内容、多样性的教学方法和稳定性的教学质量三重境界。

教学者应该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以更好地服务于学生。

学生也应该积极参与学习,努力学习、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以达到更加优秀的教学效果。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三新”境界:新在哪里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三新”境界:新在哪里

小学科学实验课堂教学的“三新”境界:新在哪里鹤鸣小学王竞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当我们用新课程的理念重新审视传统的课堂教学,不难发现,在压抑的课堂环境中,由于反复从事着接受与模仿的机械训练,在极大程度上剥夺了学生的学习、创新的主动权。

《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这一基本理念对科学探究提出具体的要求:“开拓学生创新思维,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

那在什么样的课堂环境里去培养,去开拓,到底新课程教学带来什么样的境界,这境界新在那里?现我结合一年半的课堂教学尝试实践,谈谈科学课的新境界:新在哪里?期望能和同行们一起分享合作。

进一步研究探索。

一新:有话总爱跟老师讲,有事总爱找老师帮古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这一说法让许多教师把自己定了个格,认为只要做到“传道,授业,解惑”就是尽了自己的责任,只要尽这个责任,那么教师的所作所为、教师的付出都是正确的。

其实不然,新课程要求我们不仅“传道,授业,解惑”而且对学生要有“情”有“爱”。

如果没有“情”“爱”,那么再好的教学都是没有生命力,一切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我除了课堂上与学生一起同学、同探索,还在课余每时每刻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接触,让学生觉得,你不光是老师,还是可以谈心的朋友。

这样学生心理便有了足够的安全感,才能带着信心和勇气主动地投入探究性学习,发挥他们创新思维,开拓出课堂教学的一新境界——有话总爱跟老师讲,有事总爱找老师帮。

二新:即要放得开,又要收得拢在一年半的课堂教学实际中,我遇到过许许多多的困惑,其中“放而收不回”就是一个。

在刚接触课改时,我很盲目的认为“放得开”就是让学生们无拘束自由说,自由活动;“收得拢”说是老师呼“一、二、三,要座端”,学生即可停止。

就这样,在课堂教学中往往造成“放开,学生大吵大闹;收回,须用教鞭使劲敲三下”的慌乱局面。

经历一年的尝试——实践——总结,我理会到什么才是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拢的含义。

小学科学深度学习课堂的三重境界

小学科学深度学习课堂的三重境界

小学科学深度学习课堂的三重境界深度学习是针对只需要机械记忆的简单学习提出的,它是指知识技能的获得和应用需要通过思维、情感、社交等全方位投入,并以热爱学习为终极目标的学习。

深度学习最关注的是学生对学习的热爱,强调学习者享受学习带来的幸福感与成功感,学生进入深度学习状态是我们每位教师追求的目标。

笔者在长期的科学教学实践中,领悟到科学课堂教学具有三重境界,实现了三重境界的科学课堂教学,学生才能真正进入深度学习状态。

第一重境界:有意义有意义,是说科学学习的价值应该在课堂上得到体现。

雅思贝尔说:“教育活动关注的是:人的潜能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以及人的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

”爱因斯坦曾经把科学定义为一种“探求意义的经历”。

如果在这些理念的指导下,我们的科学学习就有了价值。

科学教师就成了这样的设计师,把课堂变成提供这种经历的活动中心,变成内容丰富的环境。

在这样的科学课堂上,孩子们亲自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经历对自然事物的意义进行探求,以达到对这个世界的理解。

1.探究情境真实化“真实的问题”是指必须与儿童生活直接相关的问题。

在学校,学生与生活中很多现实问题隔离,缺乏见识实际问题的机遇,教师要善于发现那些对学生来说是现实的,同时又与所学课程相关的问题,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从而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当学生发现学习并不外在于他,而是与他的生活与成长息息相关,那学生就会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从而有助于调动学习潜能和本性,形成灵活的知识结构,真正体会到学习的意义所在。

2.探究材料结构化“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起活动。

”在科学探究中,教师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实验材料是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基础和关键。

材料的选择要注意科学性,搭配要精当,这样学生操作起来才会得心应手,观察方便,现象明显,实验效果才会好。

材料的选择要注意结构性,即提供的材料在使用时能揭示自然现象间的某种关系,教师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研究材料的特点,选择那些与揭示科学概念有关的、有吸引力的、安全性强的、并适合儿童自行探究的有结构的材料。

小学教师学习《深度学习》心得体会

小学教师学习《深度学习》心得体会

小学教师学习《深度学习》心得体会
通过对《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第二讲的学习,我对深度学习的意义有了明确的认识。

深度学习就是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

深度学习着眼于学生“怎样进行学习”,强调学习的焦点在于如何使得学生学会学习,思考与创造,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面对的问题,旨在培养学生成为“探究者”与“思考者”,并非“记忆者”,关注学生素养的培养。

由此联想到我的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怎样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呢?下面是我的一些想法:
一、设计一些探究性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思维兴趣;
二、组织合作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运用多媒体手段,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四、延伸生活实践,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总之深度学习就是“真”教学,就是教学应该有的样子,就是好的教学。

他不仅要实现当前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提升精神境界,更要培养能够进入未来社会的主体。

通过学习让我充分认识到,作为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抓住每一次充实自我、提高自我的机会,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努力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

科学求真的三重境界

科学求真的三重境界

科学求真的三重境界作者:陆启威来源:《江苏教育》2012年第21期学习和认知科学,其根本目的在于“求真”,这种“求真”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和完善。

从认知的效度上看,科学求真的过程可分为三个层次,也可以说科学求真需要步入三重境界。

探求“真相”。

在认知论上,科学的哲学定义是致力于揭示自然的“真相”。

这是科学求真的基本要求,也是小学阶段最重要的认知目标之一。

所谓“真相”,就是事物表现出来的真实现象。

儿童认识世界,首先是从现象入手的,儿童的认知很难从现象直接跨越到本质,而是需要对诸多现象进行一番必要的考量和研究,并从中确认真实有效的情景和现象。

这是进行本质探求的第一步,也是科学求真的最重要环节。

自然界的物象是错综复杂、纷繁多样的,要认识世界,就需要透过这些复杂多变的物象,找到事物本身固有的形态和表征,还原事物的本来面目。

只有弄清楚了事物的真相和表现形式,接下来的科学求真才可能得以展开,并一步步深入下去。

儿童探求真相的途径和方法有很多,但一般都遵循两个原则:一是需要在众多现象中识别“假象”。

事物的外在表现形式和状态很多,有些却不是它的真实现象,需要进行一定的研究,在识破假象中,找到和确立起真相。

二是制造现象,并进行甄别。

有时,需要研究的对象尚未表现出它的各种特征和外在现象,要研究它,就需要制造出一些现象,并对这些现象进行细致的考量和研究,从而捕捉到事物的真相。

探求“真实”。

哲学上的“真实”是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定。

探求“真实”,离不开“真相”的植入和支撑,探求真实,就是在识别真相的基础上,并以真相为依托,对事物的本源和内在规定所作的研究过程。

“真实”不同于“真相”,或者说“真相”不一定是“真实”。

“真实”是事物的核心品质和内在要求,也是事物存在的理由和固定形式。

“真实”引发“真相”,“真相”源于“真实”。

抓住了真实,就能够很自然地识破一切真相,但识破“真相”,未必就能抓住“真实”。

注重过程与方法 小学科学教育的三维目标

注重过程与方法 小学科学教育的三维目标

注重过程与方法小学科学教育的三维目标小学科学教育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

在小学科学教育中,注重过程与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过程与方法的培养能帮助学生建立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从培养观察、实验和推理能力、培养科学交流与合作能力以及培养科学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探讨小学科学教育注重过程与方法的三维目标。

一、培养观察、实验和推理能力观察、实验和推理是科学方法的核心要素,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推理能力对于小学科学教育尤为重要。

观察能力是学生认识世界和发现问题的基础,通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可以帮助他们了解事物的特征和变化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积极观察周围的事物,提出问题并进行探究。

实验能力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和验证的重要手段,通过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可以让他们亲自参与科学实验,并通过实验获得实际的结果和经验。

在教学中,老师可以设计简单的实验任务,并指导学生制定实验步骤、观测现象,并总结实验结果。

推理能力是学生进行科学思维和问题解决的关键,通过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可以让他们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推理思考,提出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培养科学交流与合作能力科学交流与合作是科学方法的重要环节,通过培养学生科学交流与合作能力,可以帮助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并与他人分享和交流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在小学科学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实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交流和合作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可以交换和比较自己的观点,并从他人的观点中获得新的见解。

通过合作实验,学生可以互相配合、共同努力,共同解决问题,并通过实践获得合作的经验和成果。

科学交流与合作的培养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还能够增强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三、培养科学态度和价值观科学态度和价值观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目标,通过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可以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科学课堂教学境界的四重追求

科学课堂教学境界的四重追求
用 最 原 始 、 淳 朴 的 方 式 去 小 最
接 近 自然科 学 , 近 自己的 生 活 , 并 没 有 受到 很 多 接 他
发展 场 所 ,课 堂教 学是 有 思想 有情 感 的精 神 活动 , 课 的 限制 。在科 学课 上 , 孩子 的学 习是在 走 出课 堂 。 小
生 活 的 各 个 领 域 , 世 界 幻 化 为 巨 大 的 课 堂 。那 时 , 将 那 些 潜 伏 于 知 识 层 面 下 的 一 双 双 隐 形 的 翅 膀 , 在 他 们 会
成 长路 途 上 的 某 一 个 机 缘 巧 合 处 爆 发 出 无 限 的 可 能 ,
更有 感叹 感动 。 + =! l 1 是知 识 、 慧、 神 的浑 然一体 , 智 精
合 的认 知体 系 ,同时 建立 起 实事 求是 的科 学 态度 ; 第 二 , 堂教 学要遵 循教 学规律 、 效 落 实教 学 目标 , 课 有 教
师教得 正确 、 细致 , 生学得 充 实、 实。 学 生在探 究 学 扎
斤 ” 学 生 获得 终 身 受 益 的 “ 手指 ” 具 有 了举 一 反 , 金 ,
追求 的是把 一般 的教 学规 律 演绎 成精 彩 的教 学艺 术 ,
这 种 艺术是 情 感和 智 慧的 交融 , “ ” 课 ” 一 。 学 是 人 “ 合 生充 分 享 受 大 自然 给 予 自 己的震 撼 和 科 学 带 来 的愉 悦 感 , 学 中充 满爱和 人 格 的 力量 , 教 学生 有感 受 感悟 ,
慧 的课 堂 中 , 学生会 体 验 到 求 索 的愉 悦 和 求 知 的 快 堂追 求 的是教 学规 律 的 超越 , 生会 感 受到 知识 的魅 学
力 , 起 求 知 的欲 望 。 学生 不仅 是 对教 师 讲授 的 “ 激 收 藏” 而且 是 对所 学进 行 生发 和创 造 。教 师 “ 两拨 千 , 四

小学科学优秀教学论文:让思维真实发生——小学科学深度学习的问题与策略研究

小学科学优秀教学论文:让思维真实发生——小学科学深度学习的问题与策略研究

让思维真实发生——小学科学深度学习的问题与策略研究摘要:新课标提出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倡导探究式学习,注重学生思维的发展,就这样“深度学习”这个词汇更多的被提及,并作为衡量学习质量的一个标准。

但学生在深度学习的过程中经常遇到“指导过足、无挑战、低投入、低认知”的学习过程。

归根结底,还是在于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思维深度不够。

所以想要更好的促进深度学习,就必须引导学生有更深层次的思维卷入,笔者将从“驱动问题”,“三化式教学”,“自助餐式研讨”,“单元教学逆向设计”四个方面谈谈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科学;科学思维;深度学习;思维空间;认知策略一、深度学习的概念与解读何为深度学习,郭华教授认为,深度学习就是指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

崔允漷教授在此基础上,界定了深度学习的基本内涵:深度学习是指学生基于教师预设的专业方案,经历有指导、有挑战、高投入、高认知的学习过程,并获得有意义的学习结果。

[1]从信息论的视角下,深度学习的活动过程其实可以看成两次转换,从教到学是一次转换,从学到学会是第二次转换。

第一次是信息的人际转换,既从教师到学生;第二次转换是学生经历“有指导、有挑战、高投入、高认知”的学习过程即对信息的精加工和自我转化。

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想要学生产生对信息的自我转化则要求学生要有更深层次的科学思维卷入,才预示着“深度学习”真实发生。

二、深度学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新修订科学(1~6年级)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倡导探究式学习,注重学生思维的发展。

在我们平时的科学教学中,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形成假设、设计实验、收集证据、分析归纳、交流研讨、得出结论,这一过程。

[2]我们可以发现“探究式学习”是一种很好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学习方式。

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很多时候,做的都是假探究,假学习,仅仅停留在第一层次的信息的人际转换,学习的深度不足。

小学科学合作学习的三重境界

小学科学合作学习的三重境界

2016年第42期(总第306期)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了三重境界说,这三重境界也是我们做学问、搞科研、成大事所要逐步达到的三重境界。

在科学合作学习中,根据小组成员的合作状态与探究效果,也可将合作学习的不同层次分别定位为三重境界。

一、小学科学合作学习的三重境界境界一:形式化合作在科学课上,教师针对科学实验的探究过程,会让学生担任不同的角色,承担不同的任务,如观察马铃薯在盐水中的沉浮时,四名学生被安排为材料员、记录员、实验员、汇报员等,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合作。

虽然一个人也能独自完成观察,但是通过合作,探究实验就会显得简单有序,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了学生的责任心。

同时,这样的合作也会为第二境界的合作奠定基础。

这种合作是由教师根据教材或探究实验的需求刻意安排的,是为了探究活动的顺利开展而组织,体现了教师的合作教学思想,但在本质上来讲,学生的合作是被动的,形式大于内容,只能算是合作境界中的第一境界。

境界二:需求性合作在探究过程中,遇到了较复杂的系统任务,学生个体不能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时,他们之间会产生一种互相沟通和交流的愿望,合作学习就水到渠成了。

学生在共同探究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而对怎样解决问题存在着分歧,需要合作交流,解决分歧,达成共识,感悟新知。

可以说,合作学习成了他们的内在需求,所以称之为需求性合作。

在这一合作过程中,学生需要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又想倾听其他成员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办法,既有小组成员间的互动交流,又有个人的思维闪光。

比如在“声音的产生”教学中,学生对物体的发声现象本就有较为丰富的认识,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得出了结论。

但是由于观察方式、认识水平等因素的制约,学生得出的结论极有可能是比较片面的。

这时就会产生合作探究的愿望,探究过程中不但要验证自己的结论,同时还得验证他人的研究结论。

这样的合作对于每个小组成员都有促进和提高,它产生于学生自身的内在需求,属于第二境界。

“深度学习”下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策略

“深度学习”下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策略

“深度学习”下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策略作者:***来源:《陕西教育·教学》2021年第04期在这个“学习化”的时代,教师工作的重心不再是教给学生固有的课本知识,学生获取新知的渠道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满堂灌”。

教学的真正目的是要引导学生从被动转向主动,从浅层转向深层,激发学生“深度学习”的意识,最终改变课堂困境。

那么,“深度学习”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学习方式呢?“深度学习”一词最早出现于“计算机领域”,它是机器具备人工智能的标志。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深度学习”的概念被延伸到教育教学中了。

“深度学习”是一种以理解为主的学习,是学习者以高阶思维发展和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以整合知识为内容,积极主动地、批判性地学习新知识的方式。

深度学习与机械式、被动式、孤立式的浅层学习相比,更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和批判性。

那么,教师如何将“深度学习”应用于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才能使更多的学生改变学习态度,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参与,由孤立式思考转为迁移式整合,由人云亦云转为各抒己见,最终喜欢上科学课呢?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对“深度学习”概念的理解,以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2单元《造房子》一课为例,谈一谈自己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的具体做法。

《造房子》是小学科学课程中体现学生“参与性”和“实践性”较强的一课。

多年来,教师对本课教学思路和教学深度的把握各不相同,大部分教师是在前几课“搭支架”“建桥梁”的基础上,让学生重新搭建一个造型美观、结构结实、制作精良的建筑模型,却很少将教学与生活相结合,没有考虑所搭建筑的实际用途、建造环境、坐落位置等因素。

因此,很多学生不知道为何要建造房屋模型,也不知道要建造哪种房屋模型,他们只是为了机械地完成学习任务,生硬地拼凑了长方体、圆柱体、锥体等,导致建筑模型千篇一律。

鉴于以上问题,笔者认为“深度学习”下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应体现三个“实”字。

一、应紧贴生活实际,追求“真实”在《造房子》新课导入环节,教师可将实验主题由常规教学关注房屋的变化过程向与本课内容相关的社会热点话题、实际生活问题、引发学生共情等方面靠拢。

深度学习,构建小学科学思维课堂

深度学习,构建小学科学思维课堂

深度学习,构建小学科学思维课堂作者:姚佳来源:《小学教学研究》2021年第05期【关键词】深度学习情境实践正向迁移深度学习的概念最早由黎加厚等人从国外引入,他认为,深度学习是指在理解学习的基础上,学习者能够批判性地学习新的思想和事实,并将它们融人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能够在众多思想间进行联系,能夠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做出决策和解决问题的学习。

后来,众多学者也对深度学习进行了大量研究。

作为教师,不仅要了解深度学习的内涵,还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对教学目标、重难点、方法、内容等进行精心设计,促进学生在科学课堂上持续有效地深度学习。

一、在情境中点燃学习的热情若学生对学习是感兴趣的,就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其中。

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必不可少的是适合的情境设计。

适合的情境设计需要根据学生的“前概念”进行设计,符合教学目标,学科特点,还要让学生持续不断地进行思考,保持热情。

而现在大多数的情境设计往往虎头蛇尾,一开始的情境设计构思巧妙,但在后续教学中缺少呼应,缺乏完整性。

有的设计做到了首尾呼应,但仅仅是轻描淡写,一带而过,这样,太过形式化,情境设计无法达到效果最大化,不免可惜。

所以,好的情境设计,应该是完整的,在开头触发学生学习的“燃点”,并在过程中“添柴”,成为深度学习的“助燃剂”。

在执教苏教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明亮与黑暗》这节课时,因为对象是二年级的学生,于是设计了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情境——为森林大剧院的舞台进行灯光设计。

片段1:师(拿出事先做好的纸箱舞台):今天,森林大剧院里热闹极了,小动物们在开演唱会,有哪些小动物呢?我们来偷偷地看一下吧。

(两位同学观察了一下)师:你们看见了吗?生:看不见。

师:为什么?生:箱子里太黑了。

师:也就是说,黑暗的环境下,我们看不清物体。

有什么办法可以在不破坏箱子的前提下,看清里面的物体呢?生:用手电筒照射箱子内部。

师:那这时候,黑暗的箱子里面就变得明亮了。

师:好,变得明亮之后,我们能看见了吗?我们来试试看吧。

小学生科学课堂深度学习的五个要点

小学生科学课堂深度学习的五个要点

作者: 王兴林[1]
作者机构: [1]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大彭实验小学
出版物刊名: 江苏教育
页码: 155-156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Z1期
主题词: 科学教学;深度学习;教学要点
摘要:1.趣——趣中生疑,激发学生深度学习的主动性.深度学习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而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始终让学生保持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因此,教师应从儿童的视角出发,精心选择学习内容,创设有趣味性的教学情境,从而不断引发学生产生疑问并自主提出要研究的问题.当学生成为问题的发现者,当他们积极探究属于自己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时,他们会体验到科学的神奇与魅力,会主动思考那些与自己原有认知不符的问题,这能为他们的深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促进小学科学深度学习的教学

促进小学科学深度学习的教学

促进小学科学深度学习的教学作者:周舒婉来源:《新课程》2024年第04期科学课程的难度会随着年级逐渐增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仔细做好科学课的准备工作,并且要有针对性地去研究哪一种体验活动课堂才是最吸引学生的。

在此过程中,教师利用深度学习开展科学实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同时为将来的科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深度学习是一种建立在学生积极参与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深刻体验、深刻思考,从而加深对所学内容理解的一种学习方式。

在深度学习的指导下,学生对科学学习的积极性越来越高,问题意识也越来越强,合作探究和科学讨论已成为课堂教学的新常态。

但是,因为有些教师缺少可操作的、系统化的教学模式,所以有些科学课的教学流于表面,学生仍存在学习动机浅层、探究过程浅化、结果浅化等问题。

想要克服这一难题,还有待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总结。

实验结果表明:5E教学模式是科学教学中深度学习的有效途径。

5E是美国生物学学科研究中心为解决问题、构建概念和创新实践而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

这一模式由“参与”“探究”“解释”“迁移”和“评价”五个环节组成。

以深度学习为导向的小学科学5E教学模式,注重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以解决科学问题为动力,以培养科学思维能力为中心,使学生在积极发现、主动体验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真正达到深度学习。

“热空气和冷空气”是所有小学科学教科书中的经典知识点。

文章结合这部分内容,论述了5E教学模式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学情分析在科学学习中,学生是主体,要根据他们的身体、心理和学习特征,将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地调动起来。

经过两年的教学,三年级的学生已初步掌握了科学课程的基本知识,并掌握了一些科学研究的方法。

然而,“热空气比冷空气轻,会上升”的特点,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无法凭借直观感觉去理解,因此,在该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实验法带领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通过实践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提高学生的认知层次。

深度学习:打造有活力的科学课堂

深度学习:打造有活力的科学课堂

课堂聚焦新教育 上旬刊50新教育 上旬刊 2023•04 总第563期提升学生的科学学习力是科学教学的旨归。

科学教学应当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展开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是一种对学习素材、资源等进行深度加工的学习,是一种有效地外化表征的学习,是一种对科学知识理性建构的学习。

为此,教师可以从情境创设、具身活动、进阶任务等方面展开,以便促进学生的科学知识建构、能力提升、思维发展。

一、情境创设:对素材、资源等的深度加工深度的科学学习应当是一种对素材、资源等进行深度加工的学习。

在科学教学中,情境往往夹杂着本质的、非本质的素材、资源。

情境创设,要求教师要对相关的素材、资源进行遴选,以便让素材、资源等富有结构性。

对结构性的素材、资源等进行深度加工,关键是要培育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能力等。

在科学教学中,教师一般不是将知识和盘托出,而是将知识融入、渗透在一定的情境之中。

将教学意图隐藏在科学知识的组织、实施之中,蕴藏在科学知识的情境之中。

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的科学学习产生一种潜在的影响。

深度学习的情境应当是一种冲突性的情境、挑战性的情境。

只有当情境撬动学生的科学迷思概念、相异构想等,只有当情境激发学生的质疑,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探究的意向时,学生的科学学习才能向“实处”去。

比如在引导学生探究“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这一课时,笔者就创设了这样的情境—“磁铁推小车”。

通过这样的情境,让学生首先直观感知到,磁铁与小车之间有相互作用的力,而且这种力在发生作用时不需要相互接触。

这种现象对于学生来说是感兴趣的,也是震撼心灵的。

在此基础上,笔者呈现两个条形磁铁,让学生猜想:这两个条形磁铁的作用有哪几种?在实验的过程中验证学生的猜想,即同极的磁极相互排斥,异极的磁极相互吸引。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提出更一般的假设:是否每一种磁铁都有这样的规律呢?由此,学生展开不完全归纳的实验。

他们会选择U型磁铁、环形磁铁等进行实验,进而概括、提炼、抽象,总结出磁与磁的相互作用。

小学科学深度学习以生为本

小学科学深度学习以生为本

小学科学深度学习以生为本深度学习逐渐成为现代教育的“旗帜”,它指挥着、导向着教师的教学工作,更引导着、牵动着学生的学习活动。

深度学习关注学科本质、学习过程、思考方式、探究方式、活动方式、思维方式等,实际上是关注“人”的学习活动,强调让学习能够真正发生在课堂上。

即教师只有坚持以生为本,深度学习才能实现。

小学数学相较于其他课程难度较大,为让学生能够有效数学学习,形成学习思维。

小学数学教师就要在课堂教学中坚持以生为本,引导学生掌握深度学习这一高阶学习思维,推动学生进入数学世界。

一、精心设计教案,创设趣味导学——诱导学生深度学习深度学习的关键在于学生兴趣的激发,即要让学生在兴趣的趋势下打开思维,让思维如同一泓泉水活跃起来,这样学生才能够愿意投入到数学知识的深度探究中,在兴趣驱使下提炼知识本质属性,自然且深入的理解数学知识。

为了诱导学生的深度学习思维发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就要从“导”的角度入手,既要精心设计导学案让学生课前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做数学知识初步感知与学习,又要创设趣味导学环境,抓住学生的兴趣发展点,为后续深度学习埋下伏笔,实现兴趣调动。

如在学习“三角形内角和”时,教师可将导学案设定为如下内容:(1)思考三角形按角的不同可以分成哪几类?(2)思考一个平角是多少度?1个平角等于几个直角?(3)思考已知∠1=35°,∠2=75°,求∠3的度数?同时在课堂导学时,为发展学生的灵动思维。

教师可提供给学生如下图,让学生拖住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对已给图片进行动态研究。

让学生思考,角A压向BC边时,角B、角C、角A发生的变化;角A远离BC边时,角B、角C、角A发生的变化。

在趣味观察与思考中,学生很快能够理解到若角A无限接近BC边,角B和角A则将无限接近0°,角A则接近180°。

这样的趣味导学研究活动调动学生的思维、思绪,在题目深度探究中顺利引出本节课重点,既能够渗透“变与不变”的函数以及吉祥数学思想方法,也能够为后续相关教学埋下伏笔。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科学深度学习课堂的三重境界
深度学习是针对只需要机械记忆的简单学习提出的,它是指知识技能的获得和应用需要通过思维、情感、社交等全方位投入,并以热爱学习为终极目标的学习。

深度学习最关注的是学生对学习的热爱,强调学习者享受学习带来的幸福感与成功感,学生进入深度学习状态是我们每位教师追求的目标。

笔者在长期的科学教学实践中,领悟到科学课堂教学具有三重境界,实现了三重境界的科学课堂教学,学生才能真正进入深度学习状态。

第一重境界:有意义
有意义,是说科学学习的价值应该在课堂上得到体现。

雅思贝尔说:“教育活动关注的是:人的潜能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以及人的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

”爱因斯坦曾经把科学定义为一种“探求意义的经历”。

如果在这些理念的指导下,我们的科学学习就有了价值。

科学教师就成了这样的设计师,把课堂变成提供这种经历的活动中心,变成内容丰富的环境。

在这样的科学课堂上,孩子们亲自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经历对自然事物的意义进行探求,以达到对这个世界的理解。

1.探究情境真实化
“真实的问题”是指必须与儿童生活直接相关的问题。

在学校,学生与生活中很多现实问题隔离,缺乏见识实
际问题的机遇,教师要善于发现那些对学生来说是现实的,同时又与所学课程相关的问题,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从而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当学生发现学习并不外在于他,而是与他的生活与成长息息相关,那学生就会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从而有助于调动学习潜能和本性,形成灵活的知识结构,真正体会到学习的意义所在。

2.探究材料结构化
“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起活动。

”在科学探究中,教师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实验材料是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基础和关键。

材料的选择要注意科学性,搭配要精当,这样学生操作起来才会得心应手,观察方便,现象明显,实验效果才会好。

材料的选择要注意结构性,即提供的材料在使用时能揭示自然现象间的某种关系,教师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研究材料的特点,选择那些与揭示科学概念有关的、有吸引力的、安全性强的、并适合儿童自行探究的有结构的材料。

有结构材料,便于学生操作,会对探究活动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更多积极探究、充分想象。

3.实际运用经常化
学习愿望是一切技能和知识的开始,求知的愿望必须源自学习者的内心。

有用性是人实践活动中要追求的目的之一,学生的学习活动也不例外。

对学生来说只有那些有价值、有效果、有益处的知识和技能,他们才更愿意付出努力去学
习。

真正的学习与实际运用密不可分,学以致用越透彻,见解就越深刻。

我们教师应引领学生发现书本学习与解决现实问题的关联,给予学生更多学用结合的机会,这样学生才能更深切体会知识的个体意义,真正构建起自己的个体知识。

第二重境界:有情趣
有情趣就是指科学学习应该是有情趣的。

杜威认为,课堂呈现的生活“对于儿童来说是真实而生机勃勃的生活”。

小学科学课堂中的学生应该是自由的、快乐的、充实的、美好的、生长的。

1. 有趣的教学方式
学生在学习中处理和提取信息时,往往对那些感兴趣的内容会更为敏感,从而更容易发现、注意和深入加工这些学习材料。

因此,有趣的学习对学生来说更有意义,更有助于学生投入学习。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创设各种趣味教学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使师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完成教与学任务。

用富有趣味性的提问,往往能激发学生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以愉悦的心情去积极思维,从而在主动、轻松的心态中进入探求新知识的境界。

2.有趣的教学内容
学生好动、好奇、好探究、好想象,教师可以抓住学生这些特点,赋予科学知识以完整的艺术形式和生动的形
象,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如将实验精心包装,将教学内容部分制作成类似游戏软件,利用计算机、投影等电化设施使教学内容趣味化,从而使学生对科学产生了美的感受,激发了学习科学的兴趣。

第三重境界:有意境
有意境是指科学课要体现学科特质,要有科学味,要能引领学生进入奇妙的科学意境。

1.真正的科学探究
理性是科学最基本的特征之一,真正的科学探究必须是一个引导学生展开理性思考的过程。

因此,在科学探究活动中要注重学生的质疑能力。

教师要抓住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资源,让学生的质疑贯穿于科学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学生在不断地质疑、释疑的矛盾运动中探究尝试,在探索中领悟并掌握学习的方法和策略。

只有引领学生经历了真正的类似科学家的科学探究过程,他们才能真正接近科学的本质,感受科学的魅力。

2.科学味的语言
科学课要体现科学本色,除了要有科学的结构、层次、活动设计以外,更需要散发“科学味”的语言。

“科学味”的语言是将新课标理念落到实处的最直接保证。

有科学味的语言要注重科学描述。

科学描述语言要求真实、准确、翔实,一般学生的描述往往用词会随意,并在描述时往往带上自己
的想象,所以教师在师生研讨中要掌握好介入的时机,注重学生表述科学现象的客观准确,不断引导学生用严谨的语言去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引导学生用真实的科学事实和科学数据说话,从而进一步理解科学的本质。

“有意义”“有情趣”“有意境”是小学科学深度学习课堂的三重境界,是小学科学教师的梦想和追求,相信学生在这种科学课堂中,孩子的潜能会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人的内部灵性与可能性会充分生成,学生会沉浸在深度学习中,会在课堂得到最大幸福!
【作者单位:宜兴市城北小学江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