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比较和运算说课稿

合集下载

余角和补角说课稿

余角和补角说课稿

《余角和补角》说课稿一、说教材1、说内容、地位和作用本节教材是新人教版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数学七年级第四章第3节教材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学习余角、补角概念,余角、补角的性质,方位角.余角和补角是在学习了角的度量及角的比较与运算的基础上,对角的数量关系作进一步探讨,在后面学习对顶角相等及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时即将用到,并为今后证明角的相等提供一种依据和方法.另外教材在此已开始对学生提出“简单说理”的要求,为以后推理证明题作准备.对于方位角的知识,学生在根据题意画出方位角以及运用方位角的知识确定物体的方位是不熟悉的.方位角的知识在“解直角三角形”等内容中有广泛的应用,并且为今后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等知识奠定基础.2、说目标在具体的现实情境中,认识一个角的余角和补角,掌握余角和补角的性质。

了解方位角,能确定具体物体的方位。

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表达能力。

体验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3、说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重点:余角和补角的概念和性质难点:余角、补角性质的综合运用。

二、学情分析对七年级学生而言,他们对新鲜事物特别有兴趣。

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生动活泼,直观形象,贴近他们生活的问题情境,会引起学生的极大关注,学生能够敢想、敢说、敢做,动手操作,亲自实践。

我在这里为学生提供充足的阳光和适宜的土壤。

而且,在本节课中我采用了“开放·探索”式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化静为动,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中。

同时,我们也必须承认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拔高拓展的机会,对学困生也要有一定的展示平台,在难点的突破上要多动脑筋,让他们最大程度的参与其中。

三、说教法与学法、教学手段1、教法:针对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的知识水平,采用启发式、发现法教学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学习的状态,课堂上教师起主导作用,让学生有充分的思考机会,使课堂气氛活泼,有新鲜感。

角的比较与运算教案

角的比较与运算教案

角的比较与运算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能够识别和比较不同类型的角(锐角、直角、钝角、周角)。

2. 学会使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

3. 掌握角的加减运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2. 学会用图形软件绘制不同类型的角,并进行运算。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识别和比较不同类型的角。

2. 使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

3. 掌握角的加减运算方法。

难点:1. 理解角的大小比较方法。

2. 熟练使用量角器。

3. 解决角的运算问题。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教学PPT或黑板。

2. 量角器。

3. 各种类型的角模型或图片。

学生准备:1. 笔记本。

2. 彩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各种生活中的角,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引出本课的主题。

2. 基本概念:介绍锐角、直角、钝角、周角的定义,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理解它们的特点。

3. 测量角的大小:讲解如何使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并进行示范。

学生分组合作,互相测量角的大小,并记录结果。

4. 角的加减运算:讲解角的加减运算方法,引导学生通过画图或使用数学软件,进行角的运算练习。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后作业:1. 练习识别和比较不同类型的角。

2. 使用量角器测量一些角的大小,并记录结果。

3. 进行角的加减运算练习。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操作、交流等活动,自主探索角的大小比较和运算方法。

2. 利用多媒体技术与实物模型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直观感受和动手能力。

3. 分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4. 注重个体差异,给予学生个性化的指导和关爱,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锻炼和提高。

角的比较与运算说课稿

角的比较与运算说课稿

角的比较与运算说课稿《角的比较与运算》说课稿云锦镇青狮初级中学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节的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角的基本概念、角的度量以及直线、线段、射线的概念及相关性质。

这为本节课的教学做了知识和思维上的准备。

同时它对学生下一节余角、补角的概念的理解进行了思维上的铺垫,从而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平面几何图形打下了基础。

所以本节内容起到了复习旧知识、承接新知识的作用。

2、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逻辑思维,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正在迅速发展,但同时,又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些特点,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从认知状况来说,学生对角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对于角的计算的理解,于其抽象程度较高,而且与以前学生学习的十进制运算不同,学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学中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3、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能力目标:会比较角的大小,理解两个角的和、差、倍、分的意义,掌握角平分线的概念,培养学生归纳、分析能力。

(2) 过程与方法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认识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在动手操作画图、拼图的数学活动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体验数学活动的成功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4、教学重难点:重点:叠合法比较角的大小,角平分线的概念及其应用难点:运用几何语言描述角平分线的概念及进行简单的推理。

二、说教法鉴于七年级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主要采用启发式和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注意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以观察、思考、讨论、练习贯穿整个教学环节。

积极利用多媒体演示,向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空间,使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口过程中获得充分的体验和发展,逐步加深对数形结合思想的认识。

初中数学 角的比较与运算说课稿一

初中数学 角的比较与运算说课稿一

CBA初中数学 角的比较与运算说课稿一一、学习内容课本第134页至第135页. 二、学习目标1.在现实情境中,运用类比的方法,学会比较两个角的大小.会分析图中角的和差关系.通过动手操作,学会借助三角板拼出不同度数的角. • 认识角的平分线及角的等分线,会画角的平分线.2.进一步培养和提高识图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认识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 3.能在动手操作画图、拼图的数学活动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体验数学活动的成功经验,激发学习热情.三、学习重点: •认识角平分线及画角平分线是本节课的重点.学习难点:认识复杂图形中角的和差关系,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是难点.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有一个三角形.(如右图所示) 1.比较图中线段AB 、BC 、CD 的长短.2.怎样比较图中∠A 、∠B 、∠C 的大小?(提示:类比线段的比较方法,我们可以找到角的比较方法) 二、探究新知1.提出问题:如何用叠合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学生活动:进行小组交流讨论,动手操作找到办法.练习1、完成课本136页第1小题2.认识角的和差.练习 2、(1)如图,用“=”或“>”或“<”填空:∠AOB_____∠AOC,∠AOB_____∠BOC(2)如图,∠AOC=________+_________,∠AOB=________-_________,∠BOC=________-_________.(3)如图,∠BAC+∠CAD=________,∠BAE-∠CAE=________,∠CAE-∠DAE=________.AOABA3.动手操作:用三角板拼出特殊角,完成课本第135页探究中的问题.练习3、每个学生都用三角板进行尝试拼出15°、75°的角,并讲出其中的理由.问题:利用一副三角板还能拼出多少度的角?4.认识角的平分线.学生活动:在透明纸上画一个角,沿着顶点对折,使角的两边重合(即课本P135探究).思考动手过程,并思考下面问题:∠AOC被折痕OB分成的两个角有什么关系?在图中,射线OB把∠AOC分成两个角,即∠AOB ∠BOC,∠AOC与∠AOB•和∠BOC有什么关系?这个关系怎样用式子来表示?射线OB叫做什么?练习4、(1)如图,OC平分∠AOB,则∠_______=∠_______=12∠AOB;若∠BOC=32°,则∠AOC=________°,∠AOB=________°(2)2、如图,OC是∠AOB的平分线,∠COD=32°,求∠AOD的度数.O AB(3)点O是直线AB上一点,∠AOC=50°,OD平分∠BOC,求∠BOD的度数?三、归纳小结收获是遇到的困难是四、作业布置(另附一份小试卷)角的比较与运算作业案班别:_______ 姓名:_____得分:_____1、如下图(1),比较图中四个角的大小,并用“<”连接________.2、如下图(2),用“=”或“>”或“<”填空:(1)∠AOC_______∠AOB+∠BOC;(2)∠AOC_______∠AOB;DCBOAOCAD B(3)∠BOD-∠BOC______∠DOC ; (4)∠AOD______∠AOC+∠BOD .3、如下图(3),OC 平分∠AOB,OD 平分∠AOC,则图中相等的角有________, •∠AOD=______∠AOC=______∠AOB4、如图,图中小于平角的角的个数是( ). A .3个 B .4个 C .5个 D .6个5、如图,∠AOB=∠COD=90°,∠AOD=146°,则∠BOC=___.6、如图,∠BAD=_______+________; ∠CAE=_______+________如果∠BAD=∠COE,那么图中有相等的两角是:∠_______=∠________.7.用三角板画出150°,105°,135°的角.8.如下图,已知OB 平分∠AOC,OD 平分∠COE,∠AOC=80°,∠DOE=30°.求(•1)•∠AOB,(2)∠COD,(3)∠BOD.9、如图,OB是∠AOC的平分线,OD是∠COE的平分线.⑴如果∠AOB=40°,∠DOE=30°,那么∠BOD是多少度?⑵如果∠AOE=140°,∠COD=30°,那么∠AOB是多少度?。

角的比较与运算教案

角的比较与运算教案

角的比较与运算教案第一章:角的定义与分类1.1 角的概念引入角的定义:由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所围成的图形叫做角。

强调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1.2 角的分类锐角:大于0°且小于90°的角直角:等于90°的角钝角:大于90°且小于180°的角平角:等于180°的角周角:等于360°的角第二章:角的测量2.1 量角器的使用介绍量角器的结构:中心点和两个可转动的刻度盘演示如何测量角的度数:将量角器的中心点对准角的顶点,将刻度盘对准角的一条边,读取另一条边的刻度。

2.2 角的度量单位度、分、秒:角度的度量单位,1度等于60分,1分等于60秒。

第三章:角的比较3.1 角的比较方法比较角的大小:通过观察角的度数或使用量角器进行测量。

强调锐角、直角、钝角的比较。

3.2 角的排序练习将给定的角按照大小进行排序。

第四章:角的运算4.1 角的加法介绍角的两边可以进行加法运算,强调结果仍为角的度数。

示例:30°+ 45°= 75°4.2 角的减法介绍角的两边可以进行减法运算,强调结果仍为角的度数。

示例:135°45°= 90°第五章:综合练习5.1 角的大小比较给出不同大小的角,练习比较它们的大小。

5.2 角的运算练习给出角度的加减运算题目,练习计算结果。

第六章:角的应用6.1 角的实际意义解释角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钟表、自行车把手、房屋设计等。

引导学生理解角的概念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6.2 角的问题解决提供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运用角的知识解决问题。

示例:一个自行车的车把形成的角度是多少?第七章:邻补角的定义与运算7.1 邻补角的定义介绍邻补角的概念:两个角互为邻补角,当它们的度数之和为180°时。

强调邻补角的互补性质。

7.2 邻补角的运算演示如何计算邻补角的度数之和。

示例:若一个角的度数为50°,求其邻补角的度数。

《角比较与运算》说课稿

《角比较与运算》说课稿

《角比较与运算》说课稿《角比较与运算》说课稿 1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角的基本概念、角的度量以及直线、线段、射线的概念及相关性质。

这为本节课的教学做了知识和思维上的准备。

同时它对学生下一节余角、补角的概念的理解进行了思维上的铺垫,从而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平面几何图形打下了基础。

所以本节内容取到了复习旧知识、承接新知识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能力目标:会比较角的大小,理解两个角的和、差、倍、分的意义,掌握角平分线的概念,培养学生归纳、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在试验、观察、交流、比较等活动的基础上通过类比、总结、逐渐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几何语言的表达能力以及几何识图能力。

让学生认识到用新知识建构新体系的过程。

(3)情感与态度目标:增强学生学数学的愿望和信心,培养学生爱思考,善于交流的良好学习习惯;通过对角的大小比较,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几何图形的形象直观美。

3.教学重难点分析重点:角的大小比较,角平分线的概念难点:理解角的和、差、倍、分关系二.教学方法分析本节课依照新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水平,从提高学生数学兴趣入手,我主要采用启发式、类比式教学。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中力求体现“问题情景---问题解决---知识延伸---归纳概念”的模式。

(2)引导学生经历同化新知识、构建新意义的过程,从而更好的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的基本技能。

三.学情分析初一学生刚刚从小学升人初中,还以形象思维能力为主。

遵循这一特点,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他们已掌握的操作方法和方式,结合“观察、比较、操作、发现”的'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利用知识的迁移,把新旧知识联系在一起,使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同时教学时还应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与不同层次的关注,实现有梯度层次的教学。

角的比较与运算教案

角的比较与运算教案

角的比较与运算教案教学目标•了解角的比较与运算的基本概念•掌握角的大小比较和角度的四则运算•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角度大小、运算相关的问题教学重点•角的比较与大小•角的四则运算教学难点•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1. 角的基本概念回顾•恢复学生对角的概念的理解,包括角的定义、顶点、边、度数等。

2. 角的比较与大小•从涉及角大小的实例出发,让学生探究角的大小的比较方法。

自己找寻或者提供材料,让学生辨认出哪一个角是锐角,哪一个是直角等,并判断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

3. 角的四则运算1.加法:将相邻的角分别以其顶点为原点,共线边为X轴,分别标记刻度,然后相加。

–举例说明:•60度 + 30度 = 90度2.减法:将被减角和减角以其顶点为原点,共线边为X轴,分别标记刻度,然后相减。

其实,可翻折角进行建模,然后应用加法原则进行运算。

–举例说明:•180度 - 60度 = 120度3.乘法:不同角度之间的乘法,能够应用余弦公式进行计算。

–举例说明:•cos(60度) * cos(30度) = (1/2) * √(3)/24.除法:只能应用余弦公式进行计算,即除以某一角的余弦值来使角度相除。

–举例说明:•cos(60度) / cos(30度) = 1/√(3)4. 实际应用•联系实际应用场景,例如使用角的比较与运算解决一个三角形问题;或者试着去解决以下问题:–一段铁棒,一端是x度,另一端是y度,在中间钳制一把夹子,勾出了z度,问夹子的大小是多少度?教学总结•总结角的比较与运算的基本概念与方法•强调实际应用,让学生掌握角的比较与运算的解决实践问题的方法参考资料•《初中数学》•《初中数学知识同步课程》。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6.2《角》(第1课时)说课稿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6.2《角》(第1课时)说课稿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6.2《角》(第1课时)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角》是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六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理解角的概念,掌握角的分类,以及角的度量方法。

这一节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线段、射线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图形的性质,对于学生来说,既有新意又具有挑战性。

教材从生活实例引入角的概念,让学生感受角的大小,进一步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掌握角的分类和度量方法。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几何图形的知识,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但是,对于角的概念和性质,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大量的实例和实践活动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理解角的概念,掌握角的分类,以及角的度量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角的概念,角的分类,角的度量方法。

2.教学难点:角的大小比较,角的度量方法的运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学习法、实践活动法等,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的过程中自主学习,主动探究。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几何画板等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从生活实例引入角的概念,让学生感受角的大小。

2.新课讲解:讲解角的分类,角的度量方法,并通过实物模型和几何画板展示角的性质。

3.实践活动:让学生进行角的度量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角的分类和度量方法。

5.布置作业:布置一些有关角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有一个顶点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践活动参与度等方面进行。

教案角的比较和运算

教案角的比较和运算

角的比较和运算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角的概念,能够识别和比较不同类型的角。

2. 培养学生运用角的性质和运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二、教学内容1. 角的概念和分类: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

2. 角的度量:度、分、秒的换算。

3. 角的比较:大于、小于、等于。

4. 角的运算:加法、减法、乘法、除法。

5. 实际问题:运用角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几何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角的分类、度的换算、角的比较和运算。

2. 难点:角的运算方法和实际问题的解决。

四、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和图形引导学生认识角的概念。

2. 采用讲授法,讲解角的分类、度的换算、角的比较和运算方法。

3.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问题学会运用角的运算解决几何问题。

4.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具:角模型、度量工具、几何图形。

2. 教学素材:PPT、案例分析题。

3. 学具:学生角模型、度量工具、练习本。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几何图形,引导学生认识角的概念。

2. 讲解角的分类:介绍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的定义和特点。

3. 讲解角的度量:介绍度、分、秒的换算方法。

4. 角的比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学会比较不同角的大小。

5. 角的运算:讲解角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运算方法。

七、课堂练习1. 完成PPT上的练习题,巩固角的分类和度量的知识。

2. 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角的比较和运算的方法。

八、案例分析1. 出示一个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运用角的运算方法解决。

2. 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九、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角的分类、度的换算、角的比较和运算的方法。

2. 强调角的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十、作业布置1. 完成练习本上的相关练习题,巩固角的比较和运算的知识。

《角》说课稿

《角》说课稿

《角》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角》。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角》是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的重要内容。

角是几何图形中最基本的图形之一,它不仅是后续学习三角形、四边形等图形的基础,而且在实际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角的概念、角的表示方法以及角的度量。

通过学习,学生将对角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进一步学习角的比较与运算等知识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但对于抽象的几何概念的理解仍存在一定的困难。

在学习角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点、线等基本几何图形,这为学习角提供了一定的知识储备。

然而,角的概念较为抽象,角的度量单位的换算也需要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来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角的概念,掌握角的表示方法。

(2)会进行角的度量单位的换算,能正确使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2)在角的度量单位换算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在探索角的相关知识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角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2)角的度量单位的换算及角的度量。

2、教学难点(1)角的概念的形成。

(2)角的度量单位的换算。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1)直观演示法:通过多媒体演示、实物展示等手段,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角的概念和特征,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角的比较与运算教案

角的比较与运算教案

角的比较与运算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角的概念,能够识别和比较各种角的大小。

2. 培养学生运用角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掌握角的运算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角的概念及分类: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

2. 角的比较:大于、小于、等于。

3. 角的运算:加法、减法、乘法、除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角的概念、分类、比较和运算方法。

2. 教学难点:角的运算方法及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理解角的概念和分类。

2. 运用比较法,引导学生学会比较各种角的大小。

3. 运用实例讲解法,让学生掌握角的运算方法。

4. 运用练习法,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具:角的模型、卡片、黑板、投影仪。

2.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铅笔、直尺。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复习旧知识,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角的概念和分类。

2. 新课:讲解角的大小比较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比较各种角的大小。

3. 实践:让学生分组讨论,运用角的比较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七、巩固练习1. 填空题:判断下列各组角的大小关系,填入“大于”、“小于”或“等于”。

2. 选择题:根据给出的图形,选择正确的答案。

3. 解答题:运用角的运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八、拓展与应用1. 让学生思考:在实际生活中,哪些现象涉及到角的比较与运算?2. 教师举例:讲解如何运用角的比较与运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 学生练习:自主选择一个实际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九、课堂小结十、课后作业1. 完成学生用书上的练习题。

2. 搜集生活中的角,进行比较和运算,下周分享给大家。

3. 预习下节课内容,准备进行角的进一步学习。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角的比较与运算方法。

2. 新课:讲解角的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运算,引导学生理解角的运算规律。

角的比较与运算教案

角的比较与运算教案

角的比较与运算教案第一章:角的概念1.1 角的基本定义介绍角是由两条射线的公共端点和这两条射线的非公共部分组成的图形。

强调角的形成:将一条射线绕其端点旋转,形成的图形称为角。

1.2 角的类型锐角:大于0°且小于90°的角。

直角:等于90°的角。

钝角:大于90°且小于180°的角。

平角:等于180°的角。

周角:等于360°的角。

第二章:角的比较2.1 角的度量介绍使用量角器来度量角的大小。

演示如何正确使用量角器来度量角的度数。

2.2 角的比较方法比较两个角的大小:通过观察角的度数或使用量角器进行比较。

强调角的单位:度、分、秒。

第三章:角的运算3.1 角的加法介绍角的基本加法规则: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心角相等。

演示如何将两个角相加:将两个角的度数相加,保持角的单位一致。

3.2 角的减法介绍角的基本减法规则: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心角相等。

演示如何将一个角从另一个角中减去:将减去角的度数从被减角的度数中减去,保持角的单位一致。

第四章:角的乘法4.1 角的乘法规则介绍角的乘法规则:角的乘法等于两个角的度数相乘。

强调角的单位在乘法运算中保持一致。

4.2 角的乘法应用演示如何进行角的乘法运算:将两个角的度数相乘,保持角的单位一致。

举例说明角的乘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第五章:角的除法5.1 角的除法规则介绍角的除法规则:角的除法等于两个角的度数相除。

强调角的单位在除法运算中保持一致。

5.2 角的除法应用演示如何进行角的除法运算:将一个角的度数除以另一个角的度数,保持角的单位一致。

举例说明角的除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第六章:补角与余角6.1 补角的概念介绍补角的概念:两个角的度数之和等于180°。

强调补角的性质:互补的两个角互为补角。

6.2 余角的概念介绍余角的概念:两个角的度数之和等于90°。

强调余角的性质:互余的两个角互为余角。

人教版数学二上说课稿:第3单元角的初步认识-第3课时认识锐角和钝角

人教版数学二上说课稿:第3单元角的初步认识-第3课时认识锐角和钝角

人教版数学二上说课稿:第3单元角的初步认识-第3课时认识锐角和钝角一. 教材分析《角的初步认识》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对学生理解和掌握角的特征,以及角的分类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认识锐角和钝角,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能够理解锐角和钝角的概念,能够辨识各种角,并能够运用角的特征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基本的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他们能够通过观察和操作来认识和理解一些简单的几何图形。

但是,对于角的概念和分类,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角的概念和分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能够理解锐角和钝角的概念,能够辨识各种角。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体验到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锐角和钝角的概念,能够辨识各种角。

2.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理解角的分类,并能够运用角的特征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探究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实物、图片、操作活动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

同时,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实物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角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自主探究锐角和钝角的特点,理解锐角和钝角的概念。

3.讲解与演示: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帮助学生理解角的分类,使学生能够辨识各种角。

4.实践与应用:让学生运用角的特征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

5.总结与反思: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

《余角和补角》说课稿(精选6篇)

《余角和补角》说课稿(精选6篇)

《余角和补角》说课稿《余角和补角》说课稿(精选6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余角和补角》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余角和补角》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教材是华东师大版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数学七年级第四章的内容。

一方面,这是在学习了角的大小比较的基础上,对角之间关系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展;同时又为今后证明角的相等提供了一种依据和方法,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本节教材的编排特点是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问题,归纳数学理论,同时利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2、学情分析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独立思维能力较差,动手操作能力相对稍强,能在教师引导下低起点、小步距进行探究。

整体逻辑思维能力正在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初步具备了观察、思维以及想象的学习能力,爱发表见解,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些特点,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余角、补角的概念,掌握余角和补角的性质。

能力目标:使学生初步接触和体会演绎推理的方法和表述,使学生能用方程思想来处理图形的数量关系。

情感目标:通过探索互余、互补角的性质,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促进良好的数学观的养成。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余角与补角的概念及性质教学难点:余角与补角的性质应用三、教学教法1、教法:本节课采用“学案导学法”教学。

这种教学方法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数学活动为主线”的指导思想,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并同时直观动态演示以突破学习难点。

2、学法:教师将预先编写好的导学学案,在课前发给学生,根据所教班级的学生的特点,采用“参照学案,自主阅读,独立思考,提出疑问,分组探究,合作学习,知识总结”的学习方式。

3、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增加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果。

余角和补角说课稿

余角和补角说课稿

余角和补角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余角和补角是在学习了角的度量及角的比较与运算的基础上,对角的数量关系作进一步探讨,而余角和补角的性质也是今后学习对顶角相等及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的重要依据。

另外教材在此已开始对学生提出了简单推理的要求,为以后推理证明作准备。

(2)教材内容本节课是新人教修正版七年级数学上学期第四章的内容,在认识直角、平角的基础上,通过数量关系和图形关系学习两角互余、互补的定义和性质以及利用方程的思想来解决几何中涉及求某个角的度数的问题。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掌握了角的比较以及运算,对于余角和补角的概念比较陌生。

另外对几何题的解答格式不是很明确。

三、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现实情境中,认识一个角的余角与补角。

2、掌握余角和补角的性质,并能用它解决相关问题。

3、初步掌握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之间的相互转化。

4、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识图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并且学会简单的逻辑推理,以及能对问题的结论进行较合理的猜想。

5、体会观察、猜想、推理、归纳对数学知识获取的重要作用,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及其应用价值。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互余、互补关系及性质。

难点:通过简单推理,归纳出余角、补角的性质,并用规范语言描述。

五、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六、教法与学法现代教学注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讲究数学学习来源实际,同时也是为了用于实际。

这些也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

根据以上认识,我的教学思路是:老师的教体现在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组织探索,引导发现。

学生的学体现在发现---分析---探究并得出结论。

另外针对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教学时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七、程序设计1、创设情景长湖堤坝要修复加固,要求测大坝的倾斜角,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得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

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生活之中。

2、合作探究要学生进行观察、猜想∠3+∠4=?∠1+∠2=?观察、猜想得出结论∠3+ ∠4=90°,∠1+ ∠2 =180°,我们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呢?用平移、叠合法来比较加以验证。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3.2《角的比较与运算》说课稿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3.2《角的比较与运算》说课稿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3.2《角的比较与运算》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角的比较与运算》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3.2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角的概念和分类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角的比较方法和角的运算方法,包括角的度量、角的加减法和乘除法等。

通过这部分的学习,让学生能够解决一些与角有关的问题,为后续学习更复杂的几何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基础知识,对角的概念和分类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是,学生对于角的度量方法和角的运算方法可能还不够熟悉,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此外,学生可能对于角的比较和运算的内在联系还不够理解,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实践来逐步领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角的度量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角的度量;让学生掌握角的加减法和乘除法运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角的运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的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通过教师的引导,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角的度量方法,角的加减法和乘除法运算方法。

2.教学难点:角的比较和运算的内在联系,角的乘除法运算方法。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讲授法、实践操作法、小组合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掌握角的度量方法和角的运算方法;通过学生的实践操作,让学生加深对角的概念的理解;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互相交流和学习,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些与角有关的生活实例,引发学生对角的比较和运算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角的度量:讲解角的度量方法,让学生进行角的度量实践,巩固角的度量方法。

3.角的加减法:讲解角的加减法运算方法,让学生进行角的加减法实践,巩固角的加减法运算方法。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4.3.2《角的比较与运算》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4.3.2《角的比较与运算》

《角的比较与运算》开场白:尊敬的各位考官,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角的比较与运算》。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这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角的比较与运算》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由学生动手,利用线段的比较与运算进行知识迁移,得到角的比较与运算方法,同时理解角平分线的意义。

本节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射线线段、角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同时为后续学习余角和补角打下了基础。

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理解教材地位与作用的基础上,结合新课程标准,特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学会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并且能够进行简单的角度加减运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探索发现的形式归纳出比较角度大小的方法,并且学会运算。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自主学习、归纳比较的能力,增强数学学习的乐趣。

根据教学三维目标以及对教材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学会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并且能够进行简单的角度加减运算;而基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将本节课的难点确定为: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二、说学情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对于把握和处理教材具有重要作用,接下来我来说一下学情。

七年级的学生虽抽象思维占优势,但还需感性经验的支持,这一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叛逆心理比较强,教师应关注这些特点,多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说教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可以使教学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老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数学意识。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引导设问法、讨论法、练习法等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四、说学法教法为学法导航,学法是教法的缩影。

因此,本节课的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

学生通过对新知的自主探究,促使学生更深入地去学习数学,乐于探究数学。

五、说教学过程根据新课标教材及学生特点,为真正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参与知识的过程,我将从五个环节展开我的教学。

角的大小比较与运算

角的大小比较与运算
30°、45°、60°、90°、15°、75°、105°、 120°、135°、150°、 180°
75°
15°
105 °
15°
120°
角平分线
在一张纸上画出一个角并剪下,将这 个角对折,使其两边重合,折痕与角两边 所成的两个角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射线OC是∠AOB的角平分线,思考下列问题:


C D
A A
B D
B
C
4、如图:OC、OD分别是∠AOB 、∠BOE的平 分线,
(1)如果∠AOB=70°,∠BOE=60°,求 ∠DOC的度数.
(2) 如果∠1+ ∠2 =55°,求∠AOE的度数.
B
2 1
O
C A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1、比较两个角大小的方法 2、角的运算 3、角平分线
∠AOC =∠AOB + ∠ _BO_C
∠BOD = ∠COD+ ∠ _B_OC D
∠AOC= ∠AOD-∠ _CO_D
∠BOD= ∠ _AO_D-∠ _AO_B
C O
B A
例1:如图O是直线AB上一点,∠AOC=53°17′ 求∠BOC的度数
C
A
O
B
探究
借助一副三角尺,大家都能画出哪些度数 的角?
∠AOB= 3 ∠AOM= 3 ∠MON= 3 ∠NOB.
变式练习
A B
C
1、填空
O
D
(1)∠AOD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BOC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3) ∠AOB____∠AOC;(填>或<)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第四单元几何图形初步《角的比较与运算》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第四单元几何图形初步《角的比较与运算》说课稿

§4.3.2 角的比较与运算说课稿一、说教材一)说课内容:我说课的内容是初中数学课本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几何图形初步》第三节。

二)教材分析《角的比较与运算》第一课时是初中数学课本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几何图形初步》第三节,角的比较、角的和与差、角的平分线,这三个内容是本章重要的基础知识,也是后续学习图形与几何必备的基础。

比较两角的大小是本节知识的起点,角的和与差是问题的延伸,等分问题又是角的和与差的特殊化,这三个知识点相互之间是紧密联系的,而且与生活息息相关。

三)学情分析在前面已经学过线段的大小比较、线段的和与差,线段的中点,本节课可以采用类比的学习方法,便于理解与掌握。

这是学生的有利条件。

然而学生处于几何的启蒙阶段,如何正确的用图形语言、文字语言、符号语言综合描述所研究的对象将是他们的难处。

四)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及对教材的剖析与学生的分析,我确立了本课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会比较角的大小,理解两个角的和、差、倍、分的意义,掌握角平分线的概念,培养学生归纳、分析能力。

2、学生经历“观察——对比——归纳”的学习过程,培养用数学语言描述图形的能力及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

3、培养学生爱思考的习惯,通过对角大小的比较,使学生体会数学的形象直观美,向学生渗透团结协作的合作精神,培养勇于探索的精神和解决问题的优化意识。

五)教学重难点重点:角的大小的比较方法,角平分线的定义难点:角的加减运算,角的平分线的运用六)教学具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加大课堂练习密度,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与教具。

二、说教学法教法:学生在前面学习过线段的大小比较,线段的和与差,线段的中点基础上,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会类比的数学思想。

学法:初一学生仍以形象思维能力为主,因此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他们已掌握的操作方法和方式,结合“观察、比较、操作、发现”的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利用知识的迁移,把新旧知识联系在一起,使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得到发展.三、教学流程(一)情景导入:以登山的情景导入新课,学生在选择登山路径的过程中,若考虑路径的长短,则是对线段的大小比较,若是考虑坡度的陡与缓,则是对角的大小比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教
单的角度的和差的计算、角的平分线的定义.
村 内
我对本节课的处理方式是:
容 和 教
(1)利用已经掌握的线段长短的比较方法引出角的 大小的比较方法;
材 处
(2)利用图形介绍角的和差以及角度的简单计算;
理 (3)动手操作利用一副三角尺画特殊的角,
(4)采用动手实践的形式得出角的平分线的定义。
精选课件
精选课件
8
四、教学流程安排
活动1 温故知新
活动2 探索新知
活动5 例题分析
活动4 观察归纳 活动3 观察猜想
活动6 牛刀小试
活动7 小结与作业
精选课件
9
五、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1:怎么样比较线段AB,CD的长短呢?


1
方法1、度量法

方法2、叠合法



精选课件
10
五、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2、下面二个角你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
地 位
识和思维上的准备。同时它对学生下一节余角、补角的概
和 作
念的理解进行了思维上的铺垫,从而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平
用 面几何图形打下了基础。所以本节内容取到了复习旧知识
、承接新知识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精选课件
3
一一.、教教 材材分分析 析
2.教材内容和教材处理
2 本节课是一节新授课,主要介绍角的大小的比较、简
5
一、教 材 分 析
4.教学重点、难点
4 、
(1)重点:比较角的大小,计算角度的和与
教 学
差,角的平分线的定义。

点 、
(2)难点:认识复杂图形中角的和差关系,
难 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

精选课件
6
二、教 法 分 析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鉴于教材的特 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确定了以启发、探 索、实践为主的教学方法。本着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原则,达到通过老师的引导让 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解决问题的目的,起 到培养学生猜想、类比、归纳、概括的思维 习惯。
这三个角有什么关系呢?
精选课件
16
五、教学过程设计
C
B

=
+

3
A
O

察 猜
由图我们可以得出:
想 ∠AOC = ∠BOC + ∠AOB
精选课件
17
五、教学过程设计
C
B
-
=


A
3 观
O

猜 由图我们又可以得出:

∠AOC - ∠BOC = ∠AOB
精选课件
18
五、教学过程设计
C
B
活 动
-
=
3
A 观察O
活 动
B
2
C

索 新

E
A
O
D
精选课件
14
五、教学过程设计
(3)如果AE落在∠BOD的外部,那么∠AEC 大于∠ BOD,记作∠AEC> ∠BOD

A

2
B
探 索 新 知

CO
D
精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课件
15
五、教学过程设计
思考:下图中共有几个角?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活 动 3


猜 想
图中有三个角,分别为:
∠AOC、 ∠BOC、∠AOB
左边的图中,若
∠AOB=60°,∠AOC=30°,∠BOC=

也就是说,此时OC把∠AOB分成了大小相等的
两部分,这时我们就把OC叫做∠AOB的平分线,
活 动
也可以用等式2∠AOC=2∠BOC=∠AOB或
4 ∠AOC=∠BOC=1/2∠AOB来表示。
观 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得出角的平分线的定义。
察 归


解:360 °÷7=51 °+3 °÷7
5
=51 °+180′÷7
猜 想
由图我们还可以得出:
∠AOC - ∠AOB = ∠BOC
精选课件
19
五、教学过程设计
练兵场:按要求画一个角 请利用一副三角尺画出以下度数的角:15°、105°。
活 动 4 观 察 归 纳
思考:利用一副三角尺除了可以画出三角尺上已有的角外,
还可以画出哪精选些课件特殊的角?
20
五、教学过程设计
∴ ∠AOB<∠ A′O′B′< ∠ A″O″B″
精选课件
12
五、教学过程设计
(1)如果AE与OB重合,EC与OD重合,
活 那么∠AEC就 等于∠ BOD,记作

2 ∠AEC= ∠BOD

C
D



E
A
O
B
精选课件
13
五、教学过程设计
(2)如果CE落在∠BOD的内部,那么
∠AEC 小于∠ BOD,记作∠AEC< ∠BOD
精选课件
7
三、学 法 分 析
初一学生刚刚从小学升人初中,还以形象思维能 力为主。遵循这一特点,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 认知基础和他们已掌握的操作方法和方式,结合“观 察、比较、操作、发现”的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在自 己动手的过程中,利用知识的迁移,把新旧知识联 系在一起,使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同时教 学时还应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与不同层次的 关注,实现有梯度有层次的教学。
人教版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
4.3角的比较和运算
精选课件
1
教材
教法
分析
分析
学法 分析
教学 流程 安排
精选课件
教学 过程 设计
2
一、教 材 分 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1 本节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在此之

教 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角的基本概念、角的度量以及直线、
材 的
线段、射线的概念及相关性质。这为本节课的教学做了知
4
一、教 材 分 析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和角的 平分线的定义,能正确计算角度的加减。
3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索知识的过程发展学生勇于实践
、 的能力。
教 学 目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勤于实践、勇于探索的 精神,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勇气。

精选课件
∠AOC=53°17′,求∠BOC的度数?


C
5
解:由题意可知, ∠AOB是平

角, ∠AOB= ∠AOC+ ∠BOC A O
B
题 分
所以∠BOC= ∠AOB —∠AOC

=180°— 53°17′
=126°43 ′
精选课件
22
五、教学过程设计
例2 把一个周角7等分,每一份是多少度的角
(精确到分)?
定义:从一个角的顶点引出一条射线,把这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这
纳 条射线叫做这个角的平分线。
这是对基本概念的认识,同时实现学生把图形语言与符号语言相互转化的
工作。
想一想,折一折
你能通过折纸的方法找出一个角的平分线吗?
此题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践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精选课件
21
五、教学过程设计
例1 如图,O是直线AB上一点,
C

D

2

索 新 知
E
AO
方法1、度量法
B
方法2、叠合法
精选课件
11
五、教学过程设计
度量法
即用量角器测量出每个角的度数然后加以比较。此处用动画的形式 演示过程,并比较所得结果是否和前面的一致。


2
A″

A
A′

新 知
O B O′ B′ O″ B″
∠AOB=30°
∠A′O′B′=50°
∠A″O″B″=7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