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书》全解

合集下载

《素书》原文及译文

《素书》原文及译文

《素书》【原始章第一】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德者、人之所得, 使万物各得其所欲.仁者、人之所亲, 有慈惠恻隐之心, 以遂其生成.义者、人之所宜, 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 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 贤人君子,明於盛衰之道, 通乎成败之数, 审乎治乱之势, 达乎去就之理, 故潜居抱道, 以待其时. 若时至而行, 则能极人臣之位; 得机而动, 则能成绝代之功. 如其不遇, 没身而已. 是以其道足高 , 而名重於后代.道、德、仁、义、礼五者,本为一体,不可分离。

道,是一种自然规律,人人都在遵循著自然规律,自己却意识不到这一点,自然界万事万物亦是如此。

德、即是获得,依德而行,可使一己的欲求得到满足,自然界万事万物也是如此。

仁、是人所独具的仁慈、爱人的心理,人能关心、同情人,各种善良的愿望和行动就会产生。

义、是人所认为符合某种道德观念的行为,人们根据义的原则奖善惩恶,以建立功业。

礼、是规定社会行为的法则,规范仪式的总称。

人人必须遵循礼的规范,兢兢业业,夙兴夜寐,按照君臣、父子、夫妻、兄弟等人伦关系所排列的顺序行事。

这五个条目是做人的根本,缺一不可的。

贤明能干的人物,品德高尚的君子,都能看清国家兴盛、衰弱、存亡的道理,通晓事业成败的规律,明白社会政治修明与纷乱的形势,懂得隐退仕进的原则。

因此,当条件不适宜之时,都能默守正道,甘于隐伏,等待时机的到来。

一旦时机到来而有所行动,常能建功立业位极人臣。

如果所遇非时,也不过是淡泊以终而已。

也就因此,像这样的人物常能树立极为崇高的典范,名重于后世呵!【正道章第二】德足以怀远,信足以一异,义足以得众,才足以鉴古,明足以照下,此人之俊也.行足以为仪表,智足以决嫌疑,信可以使守约,廉可以使分财,此人之豪也.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见嫌而不苟免,见利而不苟得,此人之杰也.德足以怀远,品德高尚:善政安民,以德治国。

素书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素书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原文:《素书》曰:“贤者居则思危,行事则敬惧,不惧于暗室,不惑于非道。

是以贤者之所以为贤,以其明也。

明者之所以明,以其不暗也。

不暗者,其见远也。

”翻译:《素书》中说:“贤能之人居于家中则思虑危难,行事之际则谨慎敬畏,不在昏暗之处畏惧,不因邪道而迷惑。

因此,贤能之人之所以成为贤能,是因为他们的明智。

明智之人之所以明智,是因为他们不被昏暗所蔽。

不被昏暗所蔽的人,是因为他们能够看得长远。

”注释:1. 贤者:指品德高尚、智慧超群的人。

2. 思危:思考可能发生的危险和困难。

3. 行事:指行事为人。

4. 敬惧:谨慎而敬畏,不敢有丝毫懈怠。

5. 暗室:比喻昏暗不明之处,此处指不义之地。

6. 非道:指违背道德和道义的行为。

7. 明:明智,智慧。

8. 不暗:不被昏暗所蔽,即心明眼亮。

9. 见远:看得长远,具有远见卓识。

在这段文字中,黄石公强调了贤能之人的特质。

贤者不仅在安定的环境中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预见潜在的危险,而且在面对困境时,也能保持敬畏之心,不敢有丝毫懈怠。

他们不畏惧于昏暗之地,不因邪道而迷惑,这正是他们之所以为贤的原因。

“明者之所以明,以其不暗也。

”这句话揭示了明智的本质,即不被外界的昏暗所影响,能够保持内心的明亮。

只有心明眼亮,才能看得长远,具有远见卓识。

《素书》这段文字旨在告诫世人,要成为贤能之人,就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守道德底线,不被外界诱惑所迷惑。

只有这样,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自己的本色,成为真正的贤者。

素书全文及译文

素书全文及译文

素书全文及译文道、义,二者不可偏废。

道者,天地之纲纪也;义者,人伦之准绳也。

故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义不立,持橐翳于市。

”夫道义者,人之所以为人也。

若失之,则人性之美将荡然无存,社会之安定将无从谈起。

故君子必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道义为准则,以仁爱为行动,以诚信为根基。

如此,则可以成就大业,功德无量。

人生在世,难免会遇到困难和挫折。

但是,有时候我们需要向他人求助,这并不是一件丢脸的事情。

求人之志,即是希望能够得到他人的帮助,同时也要有自己的努力。

在求人之前,我们应该先反思自己的问题,看看是否有解决的方法。

如果真的需要他人的帮助,我们应该谦虚地向他人求教,不要自以为是,更不要强求。

同时,我们也要有感恩的心,对于帮助我们的人,要表示真诚的感谢,不要忘记回报。

求人之志,不仅是解决问题的方式,更是一种人际关系的维系,要懂得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道义章第五怨恨常常源于过于苛刻地对待别人的小过失;而事前没有仔细谋划,往往会导致祸患的发生。

相反,积善累德可以带来幸福,而多行不义则会招致灾难。

轻视农业会导致饥荒,惰于蚕桑则会遭受冷冻之苦。

得人心者必然安稳,失去人心则会陷入危机之中。

如果国家招揽贤才,富裕就会随之而来,而荒废农时则会导致贫穷。

上位者如果反复无常,下属就会产生猜疑之心,以求自保。

对上官不尊重会招致罪责,对下属傲慢侮辱则会失去他们的信任和支持。

如果近幸左右之臣不受尊重,关系疏远之臣就会不安其位。

自己怀疑自己,就不会相信别人;自己相信自己,则不会怀疑别人。

邪恶之士往往没有正直的朋友,而邪僻的上司也很难拥有公正刚直的部下。

行将灭亡的国家很难有贤人辅政,陷于混乱的政治也很难有善人参与。

爱人深者常常急于求贤才,乐得于贤才者,待人也会十分慷慨大方。

国家即将称霸时,人才都会聚集来归;邦国即将败亡时,贤者先行隐避。

土地贫瘠时,大物不会产生;水浅之处,大鱼不会游;秃树之上,大禽不会栖;疏林之中,大兽不会居住。

千古奇书《素书》原文及译文!(完整版)

千古奇书《素书》原文及译文!(完整版)

千古奇书《素书》原文及译文!(完整版)《雄州博物馆》《素书》——中国谋略第一书!《素书》以道家思想为宗旨,集儒、法、兵的思想发挥道的作用及功能,同时以道、德、仁、义、礼为立身治国的根本、揆度宇宙万物自然运化的理数,以此认识事物,对应事物、处理事物的智能之作。

有一个典故大概大家都知道,黄石公故意把鞋子弄到桥下,张良毕恭毕敬的为老人拾鞋穿鞋,后来老人又几次考验张良,张良终于通过了考验,于是黄石公就把自己的一本书传授给了张良,这部书的名字有传说叫做《太公兵法》,其实是以讹传讹,这部书的名字应该叫做《素书》。

张良却没有把这部书传给后人,而是将书埋进了自己的坟墓。

张良死后大约五百年,盗墓人从张良墓里偷了这本书,才在民间流传开来。

这段故事记载于宋朝人张商英为《素书》写的序里。

张良虽然用这部书里的知识帮助刘邦取得了天下,但是张良也没有完全领悟书中的奥义。

此典故正式名曰“圯桥授书”。

《素书》全书一百三十二句,共六章:原始、正道、求人之志、本德宗道、遵义和安礼。

但这本书的内容可非同寻常,不仅包含治国安邦大谋略,更有修身处世、为人之道的智慧,每一句箴言都是切中要害,一针见血,读来如醍醐灌顶、豁然顿悟,其对人生的指导意义不言而喻,值得我们每个人读上一读。

第一章原始【原文】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

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

德者,人之所使,使万物各得其所欲。

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慧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

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

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

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

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

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

若时至而行,则能极人臣之位;得机而动,则能成绝代之功。

如其不遇,没身而已。

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于后代。

【译文】道、德、仁、义、礼五者,本为一体,不可分离。

道,是一种自然规律,人人都在遵循著自然规律,自己却意识不到这一点,自然界万事万物亦是如此。

素书全文及白话译文

素书全文及白话译文

素书全文及白话译文有一个典故大概大家都知道,黄老先生成心把鞋子弄到桥下,张良毕恭毕敬的为老人拾鞋穿鞋,后来老人又几次考验张良,张良终于通过了考验,于是黄石公就把自己的一本书传授给了张良,这部书的名字有传说叫做《太公兵法》,其实是以讹传讹,这部书的名字应该叫做《素书》。

张良却没有把这部书传给后人,而是将书埋进了自己的坟墓。

张良死后大约五百年,盗墓人从张良墓里偷了这本书,才在民间流传开来。

这段故事记载于宋朝人张商英为《素书》写的序里。

张良虽然用这部书里的知识帮助刘邦获得了天下,但是张良也没有完全领悟书中的奥义。

原始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

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

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

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慧恻隐之心,以遂其生存。

(生存一作:生成)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

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

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

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

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

假设时至而行,那么能极人臣之位;得机而动,那么能成绝代之功。

如其不遇,没身而已。

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于后代。

译文道、德、仁、义、礼五者,本为一体,不可别离。

道,是一种自然规律,人人都在遵循著自然规律,自己却意识不到这一点,自然界万事万物亦是如此。

德、即是获得,依德而行,可使一己的欲求得到满足,自然界万事万物也是如此。

仁、是人所独具的仁慈、爱人的心理,人能关心、同情人,各种仁慈的愿望和行动就会产生。

义、是人所认为符合某种道德观念的行为,人们根据义的原那么奖善惩恶,以建立功业。

礼、是规定社会行为的法那么,标准仪式的总称。

人人必须遵循礼的标准,兢兢业业,夙兴夜寐,按照君臣、父子、夫妻、兄弟等人伦关系所排列的顺序行事。

这五个条目是做人的根本,缺一不可的。

贤明能干的人物,品德高尚的君子,都能看清国家兴盛、衰弱、存亡的道理,通晓事业成败的规律,明白社会政治修明与纷乱的形势,懂得隐退仕进的原那么。

《素书》全文及译文

《素书》全文及译文

《素书》全文及译文《素书》相传为秦末黄石公作。

民间视为奇书、天书。

《素书》以道家思想为宗旨,集儒、法、兵的思想发挥道的作用及功能,同时以道、德、仁、义、礼为立身治国的根本、揆度宇宙万物自然运化的理数,以此认识事物,对应事物、处理事物的智能之作。

传说黄石公三试张良,而后把此书授予张良。

张良凭借此书,助刘邦定江山。

【原始】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

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

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

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慧恻隐之心,以遂其生存。

(生存一作:生成)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

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

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

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

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

若时至而行,则能极人臣之位;得机而动,则能成绝代之功。

如其不遇,没身而已。

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于后代。

【译文译注】道、德、仁、义、礼五者,本为一体,不可分离。

道,是一种自然规律,人人都在遵循著自然规律,自己却意识不到这一点,自然界万事万物亦是如此。

德、即是获得,依德而行,可使一己的欲求得到满足,自然界万事万物也是如此。

仁、是人所独具的仁慈、爱人的心理,人能关心、同情人,各种善良的愿望和行动就会产生。

义、是人所认为符合某种道德观念的行为,人们根据义的原则奖善惩恶,以建立功业。

礼、是规定社会行为的法则,规范仪式的总称。

人人必须遵循礼的规范,兢兢业业,夙兴夜寐,按照君臣、父子、夫妻、兄弟等人伦关系所排列的顺序行事。

这五个条目是做人的根本,缺一不可的。

贤明能干的人物,品德高尚的君子,都能看清国家兴盛、衰弱、存亡的道理,通晓事业成败的规律,明白社会政治修明与纷乱的形势,懂得隐退仕进的原则。

因此,当条件不适宜之时,都能默守正道,甘于隐伏,等待时机的到来。

一旦时机到来而有所行动,常能建功立业位极人臣。

如果所遇非时,也不过是淡泊以终而已。

也就因此,像这样的人物常能树立极为崇高的典范,名重于后世呵!【正道】德足以怀远,信足以一异,义足以得众,才足以鉴古,明足以照下,此人之俊也。

《素书》原文和白话文解释

《素书》原文和白话文解释

《素书》原文和白话文解释《素书》全书⼀百三⼀⼀句,共六章:原始、正道、求⼀之志、本德宗道、遵义和安礼。

但这本书的内容可⼀同寻常,不仅包含治国安邦⼀谋略,更有修⼀处世、为⼀之道的智慧,每⼀句箴⼀都是切中要害,⼀针见⼀,读来如醍醐灌顶、豁然顿悟,其对⼀⼀的指导意义不⼀⼀喻,值得我们每个⼀读上⼀读。

第⼀章原始【原⼀】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

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

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

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慧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

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

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

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

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

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

若时至而行,则能极人臣之位;得机而动,则能成绝代之功。

如其不遇,没身而已。

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于后代。

【释文】道、德、仁、义、礼,五位一体,不可分离,缺一不可。

虽然五位一体,但层次有别,所以分而用之则误,合而用之则吉。

道,是人人都需遵循的自然规律和自然法则。

万事万物都遵循着道的约束,道也寓于万事万物之中,因此我们身在其中反而感觉不到道的存在。

也就是说,道的神奇之处还在于万事万物虽受制于道(自然规律和自然法则)但又无法清晰追溯其发展的轨迹。

好比是我们感觉不到空气的存在,但空气的的确确在我们的周围甚至身体内存在着。

好比是任何圆形均有圆心存在,但圆心既没有颜色也没有大小,不可见。

德,是人对于道的心得,也是万事万物受制于道的表征。

德是在人的身上具体体现道的存在,是道的感化,是道的一种人格化。

道如规矩,而德如方圆。

得道深则德也深,得道浅则德也浅。

所以,德有深浅之分,德有贤愚之别。

有所求必有所得,只是得之深浅,视造化之功而定。

尽管如此,毕竟鱼有鱼途,虾有虾道。

依德而行,人可使自己的欲求得到满足;符合德的要求,自然界万事万物也因此各得其所。

故曰,道者如河流,德者如堤岸,德高者能得上道,德弱者能得下道,各有所得也。

素书文言文解释翻译

素书文言文解释翻译

一、《素书》第一章原文:天地之道,至公无私。

阴阳之和,造化之功。

译文:天地之道,极其公正无私。

阴阳的和谐,是造化的神奇力量。

解释:此章阐述了天地自然之道,强调天地公正无私,阴阳和谐,万物得以生长。

二、《素书》第二章原文: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译文:上等之士听到道,勤奋地去实践;中等之士听到道,似有似无;下等之士听到道,大笑之。

解释:此章讲述上、中、下三等之士对道的认识和实践态度,强调上等之士勤奋实践,中等之士有所感悟但未付诸行动,下等之士则对道嗤之以鼻。

三、《素书》第三章原文:道者,无为而治;德者,无为而成。

译文:道,无为而治;德,无为而成。

解释:此章阐述道与德的关系,道强调无为而治,德强调无为而成,即通过顺应自然规律,达到治理和成就的目的。

四、《素书》第四章原文:仁者,爱人;智者,知人。

译文:仁者,爱人;智者,知人。

解释:此章强调仁与智的重要性,仁者关爱他人,智者洞察人心。

五、《素书》第五章原文: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译文:修养自己,以使他人安宁;修养自己,以使百姓安宁。

解释:此章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实现社会的和谐安宁。

六、《素书》第六章原文: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译文:保持宁静以修养身心,节俭以培养品德。

解释:此章提倡静心修养,节俭养德,强调内外兼修。

总之,《素书》是一部博大精深的道家经典,其内容丰富,寓意深远。

通过对书中部分章节的解释翻译,读者可以领略到《素书》的精髓,从而在修身养性、为人处世等方面受益匪浅。

《素书》原文及译文(完整版)

《素书》原文及译文(完整版)

《素书》原文及译文(完整版)《素书》-中国谋略第一书《素书》以道家思想为宗旨,集儒、法、兵的思想发挥道的作用及功能,同时以道、德、仁、义、礼为立身治国的根本、揆度宇宙万物自然运化的理数,以此认识事物,对应事物、处理事物的智能之作。

有一个典故大概大家都知道,黄石公故意把鞋子弄到桥下,张良毕恭毕敬的为老人拾鞋穿鞋,后来老人又几次考验张良,张良终于通过了考验,于是黄石公就把自己的一本书传授给了张良,这部书的名字有传说叫做《太公兵法》,其实是以讹传讹,这部书的名字应该叫做《素书》。

张良却没有把这部书传给后人,而是将书埋进了自己的坟墓。

张良死后大约五百年,盗墓人从张良墓里偷了这本书,才在民间流传开来。

这段故事记载于宋朝人张商英为《素书》写的序里。

张良虽然用这部书里的知识帮助刘邦取得了天下,但是张良也没有完全领悟书中的奥义。

此典故正式名曰“圯桥授书”。

《素书》全书一百三十二句,共六章:原始、正道、求人之志、本德宗道、遵义和安礼。

但这本书的内容可非同寻常,不仅包含治国安邦大谋略,更有修身处世、为人之道的智慧,每一句箴言都是切中要害,一针见血,读来如醍醐灌顶、豁然顿悟,其对人生的指导意义不言而喻,值得我们每个人读上一读。

第一章原始【原文】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

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

德者,人之所使,使万物各得其所欲。

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慧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

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

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

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

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

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

若时至而行,则能极人臣之位;得机而动,则能成绝代之功。

如其不遇,没身而已。

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于后代。

【译文】道、德、仁、义、礼五者,本为一体,不可分离。

道,是一种自然规律,人人都在遵循著自然规律,自己却意识不到这一点,自然界万事万物亦是如此。

德、即是获得,依德而行,可使一己的欲求得到满足,自然界万事万物也是如此。

素书原文及译文

素书原文及译文

《素书》【原始章第一】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德者、人之所得, 使万物各得其所欲.仁者、人之所亲, 有慈惠怜悯之心, 以遂其生成.义者、人之所宜, 赏善罚恶,以建功立事.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 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 贤人君子,明於盛衰之道, 通乎成败之数, 审乎治乱之势, 达乎去就之理, 故潜居抱道, 以待其时. 假设时至而行, 那么能极人臣之位; 得机而动, 那么能成旷世之功. 如其不遇, 没身罢了. 是以其道足高 , 而名重於后代.道、德、仁、义、礼五者,本为一体,不可分离。

道,是一种自然规律,人人都在遵循著自然规律,自己却意识不到这一点,自然界万事万物亦是如此。

德、即是取得,依德而行,可使一己的欲求取得知足,自然界万事万物也是如此。

仁、是人所独具的仁慈、爱人的心理,人能关切、同情人,各类仁慈的愿望和行动就会产生。

义、是人因此为符合某种道德观念的行为,人们依照义的原那么奖善惩恶,以成建功业。

礼、是规定社会行为的法那么,标准仪式的总称。

人人必需遵循礼的标准,兢兢业业,夙兴夜寐,依照君臣、父子、夫妻、兄弟等人伦关系所排列的顺序行事。

这五个条款是做人的全然,缺一不可的。

贤明能干的人物,道德高贵的君子,都能看清国家兴盛、虚弱、存亡的道理,知晓事业成败的规律,明白社会政治修明与纷乱的形势,知道隐退仕进的原那么。

因此,当条件不适宜之时,都能默守正道,甘于隐伏,等待机会的到来。

一旦机会到来而有所行动,常能建功立业位极人臣。

若是所遇非时,也只是是淡泊以终罢了。

也就因此,像如此的人物常能树立极为高贵的典范,名重于后世呵!【正道章第二】德足以怀远,信足以一异,义足以得众,才足以鉴古,明足以照下,这人之俊也.行足以为仪表,智足以决嫌疑,信能够使守约,廉能够使分财,这人之豪也.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见嫌而不苟免,见利而不苟得,这人之杰也.德足以怀远,道德高贵:善政安民,以德治国。

素书全文及译文

素书全文及译文

素书全文及译文素书全文及译文素书在民间被视为奇书或天书,流传甚广,影响很大。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素书全文及译文,欢迎阅读参考!素书全文及译文原始章第一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

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

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

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慧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

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

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

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

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

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

若时至而行,则能极人臣之位;得机而动,则能成绝代之功。

如其不遇,没身而已。

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于后代。

正道章第二德足以怀远,信足以一异,义足以得众,才足以鉴古,明足以照下,此人之俊也;行足以为仪表,智足以决嫌疑,信可以使守约,廉可以使分财,此人之豪也;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见嫌而不茍免,见利而不茍得,此人之杰也。

求人之志章第二绝嗜禁欲,所以除累。

抑非损恶,所以让过。

贬酒阙色,所以无污。

避嫌远疑,所以不误。

博学切问,所以广知。

高行微言,所以修身。

恭俭谦约,所以自守。

深计远虑,所以不穷。

亲仁友直,所以扶颠。

近恕笃行,所以接人。

任材使能,所以济物。

殚恶斥谗,所以止乱。

推古验今,所以不惑。

先揆后度,所以应卒。

设变致权,所以解结。

括囊顺会,所以无咎。

橛橛梗梗,所以立功。

孜孜淑淑,所以保终。

本德宗道章第三夫志,心独行之术。

长没长于博谋,安没安于忍辱,先没先于修德,乐没乐于好善,神没神于至诚,明没明于体物,吉没吉于知足,苦没苦于多愿,悲没悲于精散,病没病于无常,短没短于苟得,幽没幽于贪鄙,孤没孤于自恃,危没危于任疑,败没败于多私。

道义章第四以明示下者暗,有过不知者蔽,迷而不返者惑,以言取怨者祸,令与心乖者废,后令缪前者毁,怒而无威者犯,好众辱人者殃,戮辱所任者危,慢其所敬者凶,貌合心离者孤,亲谗远忠者亡,近色远贤者昏,女谒公行者乱,私人以官者浮,凌下取胜者侵,名不胜实者耗。

素书原文及解释

素书原文及解释

素书原始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

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

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

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慧悲天悯人,以遂其生计。

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

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

夫欲为人之本,不行无一焉。

圣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

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

若时至而行,则能极人臣之位;得机而动,则能成旷世之功。

如其不遇,没身而已。

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于后辈。

译文:道、德、仁、义、礼五者,本为一体,不行分别。

道,是一种自然规律,人人都在依据著自然规律,自己却意识不到这一点,自然界万事万物亦是这样。

德、即是获取,依德而行,可使一己的欲求获取满足,自然界万事万物也是这样。

仁、是人所独具的仁爱、爱人的心理,人能关怀、怜悯人,各种和善的梦想和行动就会产生。

义、是人所认为切合某种道德观点的行为,人们依据义的原则奖善惩恶,以成立功业。

礼、是规定社会行为的法例,规范仪式的总称。

人人一定依据礼的规范,脚踏实地,夙兴夜寐,依据君臣、父子、夫妇、兄弟等人伦关系所摆列的次序行事。

这五个条目是做人的根本,缺一不行的。

英明能干的人物,道德崇高的君子,都能看清国家兴隆、虚弱、生死的道理,精通事业成败的规律,理解社会政治修明与纷杂的局势,懂得隐退仕进的原则。

所以,当条件不适合之时,都能默守正道,甘于隐伏,等候机遇的到来。

一旦机遇到来而有所行动,常能立功立业位极人臣。

假如所遇非时,也可是是淡泊以终而已。

也就所以,像这样的人物常能建立极为崇敬的模范,名重于后代呵!正道德足以怀远,信足以一异,义足以得众,才足以鉴古,明足以照下,这人之俊也。

行足认为仪表,智足以决嫌疑,信能够使遵约,廉能够使分财,这人之豪也。

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见嫌而不苟免,见利而不苟得,这人之杰也。

译文道德崇高,则可使远方之人前来归顺。

诚实不欺,能够一致不一样的建议。

道理充足能够获取手下民众的拥护。

《素书》原文及译文

《素书》原文及译文

《素书》原文及译文
原文:
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

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
其所由。

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

仁者,人之所亲,有
慈惠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

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

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

夫欲为人之本,不
可无一焉。

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

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

若时至而行,则能极人臣之位;得机而动,则能成绝代之功。

如其不遇,没身而已。

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于后代。

译文:
道、德、仁、义、礼这五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

道,是人们遵循的路径,使万物不知其所以然。

德,是人们所获得的,使万物各得其所欲。

仁,是人们所亲近的,有慈爱和同情之心,以实现其生长。

义,是人
们所应当做的,奖赏善行、惩罚恶行,以建立功业。

礼,是人们所遵
循的,早起晚睡,以维护人际关系的秩序。

人的根本,不能缺少这五
个方面中的任何一个。

贤明的君子,明白兴衰的道理,通晓成败的规律,审时度势,懂得进退。

因此,他们默默坚守道义,等待时机。


果时机到来而行动,则能达到臣子的最高地位;抓住机会而行动,则
能成就非凡的功业。

如果时机未到,就默默无闻地度过一生。

因此,
他们的道义足够崇高,名声流传于后世。

《素书》全解

《素书》全解

《素书》全解《素书》全解《素书》全解《素书》内容提要世界上有没有这样一部书:普通人读了之后,就能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来?回答就是:有!那就就是《素书》。

汉代的张良(字子房),原本就是个只知快意恩仇的江湖人士,公元前218年,她组织一伙人在博浪沙(河南郑州东北)寻机刺杀秦始皇,但没有能成功,被迫亡命天涯。

从这件事可以瞧得出,此时的张良有勇无谋,意气用事,并非就是一个干大事业的人物。

然而,正当张良浪迹到下邳的时候,她意外遇到了一个老人,这就就是黄石公。

这位老人故意将鞋抛在桥下,让张良捡鞋又穿鞋,最后认定“孺子可教矣”,遂将一卷书传给了她,并告诉她:“读书则为王者师矣。

”此书就就是《素书》。

《素书》彻底改变了张良,使她从一介有勇无谋的莽夫,变成了一个足智多谋的王者之师。

她帮助汉高祖刘邦开创了大汉王朝,化解了一个又一个政治、军事、经济的危难之局,在楚汉相争的复杂局面里,总能化险为夷。

更为可贵的就是,她凭借《素书》中的智慧,在功成名就之后,巧妙地跳出了权力之争的旋涡,洒脱安逸地安度了自己的晚年。

难怪刘邦曾经评价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从张良的成长历程中可以瞧出,《素书》确实包含着人间惊人的智慧,而且这种智慧的实用性、操作性都非常的强。

无论什么人,只要她不就是一个坏人,熟读此书并且灵活应用,都可以开创自己的事业。

那么《素书》究竟就是本什么书呢?《素书》原文并不长,仅仅有六章、一百三十二句、一千三百六十字,有点类似于后世的“语录”。

但就就是这样一本薄薄的书,却在中国谋略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书语言高度精炼,几乎每一句都就是名言。

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书中对人性的把握十分精准,对事物变化的规律观察入微,对人生谋略的指点恰到好处,读此书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本书的作者名“黄石公”,这就是一位精通道家学说的大隐士,就是一位大智者,除此书外,还著有《三略》一书,号称中国三大兵书之一。

《素书》的校勘,就是以《百子全书》为底本,参照《四库全书》并加上了宋代宰相张商英的注与清代王氏的点评。

关于素书的原文和译文

关于素书的原文和译文

关于素书的原文和译文一、原文《素书》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军事典籍,传说是秦末汉初的军事家张良所著。

该书内容精炼,涵盖了战争的各个方面,包括战略、战术、兵种、地形等。

原文: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

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二、译文以下是对《素书》原文的译文: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战争是国家的重大事件,关系到生死存亡,不能不认真研究。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

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因此,要通过五个方面的研究,比较双方的实力,探寻战争的情况。

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道,就是让民众与上级有共同的意愿,所以可以与他们共生死,共患难,而无所畏惧。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天,包括阴阳、寒暑、四时的变化。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地,包括远近、险易、宽窄、生死。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将,要有智慧、信用、仁爱、勇敢、严格。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法,包括军队的编制、管理、使用。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这五个方面,将领没有不知道的,知道这些的人能取胜,不知道的人不能取胜。

通过以上译文,我们可以了解到《素书》强调了战争中的五个重要方面:道、天、地、将、法。

只有深入研究这些方面,才能在战争中取得胜利。

这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考战争和军事问题的方法论。

《素书》原文及译文

《素书》原文及译文

《素书》【原始章第一】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德者、人之所得, 使万物各得其所欲.仁者、人之所亲, 有慈惠恻隐之心, 以遂其生成.义者、人之所宜, 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 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 贤人君子,明於盛衰之道, 通乎成败之数, 审乎治乱之势, 达乎去就之理, 故潜居抱道, 以待其时. 若时至而行, 则能极人臣之位; 得机而动, 则能成绝代之功. 如其不遇, 没身而已. 是以其道足高 , 而名重於后代.道、德、仁、义、礼五者,本为一体,不可分离。

道,是一种自然规律,人人都在遵循著自然规律,自己却意识不到这一点,自然界万事万物亦是如此。

德、即是获得,依德而行,可使一己的欲求得到满足,自然界万事万物也是如此。

仁、是人所独具的仁慈、爱人的心理,人能关心、同情人,各种善良的愿望和行动就会产生。

义、是人所认为符合某种道德观念的行为,人们根据义的原则奖善惩恶,以建立功业。

礼、是规定社会行为的法则,规范仪式的总称。

人人必须遵循礼的规范,兢兢业业,夙兴夜寐,按照君臣、父子、夫妻、兄弟等人伦关系所排列的顺序行事。

这五个条目是做人的根本,缺一不可的。

贤明能干的人物,品德高尚的君子,都能看清国家兴盛、衰弱、存亡的道理,通晓事业成败的规律,明白社会政治修明与纷乱的形势,懂得隐退仕进的原则。

因此,当条件不适宜之时,都能默守正道,甘于隐伏,等待时机的到来。

一旦时机到来而有所行动,常能建功立业位极人臣。

如果所遇非时,也不过是淡泊以终而已。

也就因此,像这样的人物常能树立极为崇高的典范,名重于后世呵!【正道章第二】德足以怀远,信足以一异,义足以得众,才足以鉴古,明足以照下,此人之俊也.行足以为仪表,智足以决嫌疑,信可以使守约,廉可以使分财,此人之豪也.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见嫌而不苟免,见利而不苟得,此人之杰也.德足以怀远,品德高尚:善政安民,以德治国。

素书全文+注音+译文

素书全文+注音+译文

素书全文+注音+译文在古代,素书是儒家修身养性的经典之一。

它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规范,对古代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将为您呈现素书的全文,每句旁注有注音,并且附有相应的译文。

素书全文:凡正人,取容观之,而四顾心施。

言行动止之,无敢越节权。

苟株乃幬,仰视礼义。

行觞出廨,立戒思虔。

安命貽乐,休言折权。

党孽绝性,驯忍莫犯。

号召袭声,无违严版。

善人建德,恶人自弃。

有母孝慈,无行不行。

此乃正人所以守,非者察不周也。

注音:凡(fán)正(zhèng)人,取(qǔ)容(róng)观(guān)之,而四(sì)顾(gù)心(xīn)施(shī)。

言(yán)行(xíng)动(dòng)止(zhǐ)之,无(wú)敢(gǎn)越(yuè)节(jié)权(quán)。

苟(gǒu)株(zhū)乃(nǎi)幬(dāo),仰(yǎng)视(shì)礼(lǐ)义(yì)。

行(xíng)觞(shāng)出(chū)廨(chè),立(lì)戒(jiè)思(sī)虔(qián)。

安(ān)命(mìng)貽(yí)乐(lè),休(xiū)言(yán)折(zhé)权(quán)。

党(dǎng)孽(niè)绝(jué)性(xìng),驯(xùn)忍(rěn)莫(mò)犯(fàn)。

号(hào)召(zhào)袭(xí)声(shēng),无(wú)违(wéi)严(yán)版(bǎn)。

善(shàn)人(rén)建(jiàn)德(dé),恶(è)人(rén)自(zì)弃(qì)。

素书原文及译文

素书原文及译文

素书原文及译文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译文:有德行的人,以宁静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培养品德。

不把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安详全神贯注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

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

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

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译文:有德行的人,以宁静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培养品德。

不把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安详全神贯注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

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

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

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原文: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旷兮,其若谷。

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

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译文:古代善于行道的人,微妙通达,深刻玄远,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

正因为不能认识他,所以只能勉强地形容他:他小心谨慎啊,好像冬天踩着水过河;他警觉戒备啊,好像防备着四周的敌人;他恭敬庄重啊,好像要去赴宴做客;他行动洒脱啊,好像冰块缓缓消融;他纯朴厚道啊,好像没有经过加工的原料;他旷远豁达啊,好像深幽的山谷;他浑厚宽容啊,好像不清的浊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素书》全解《素书》全解《素书》内容提要世界上有没有这样一部书:普通人读了之后,就能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来?回答是:有!那就是《素书》. 汉代的张良(字子房),原本是个只知快意恩仇的江湖人士,公元前218年,他组织一伙人在博浪沙(河南郑州东北)寻机刺杀秦始皇,但没有能成功,被迫亡命天涯。

从这件事可以看得出,此时的张良有勇无谋,意气用事,并非是一个干大事业的人物。

然而,正当张良浪迹到下邳的时候,他意外遇到了一个老人,这就是黄石公。

这位老人故意将鞋抛在桥下,让张良捡鞋又穿鞋,最后认定“孺子可教矣”,遂将一卷书传给了他,并告诉他:“读书则为王者师矣。

”此书就是《素书》。

《素书》彻底改变了张良,使他从一介有勇无谋的莽夫,变成了一个足智多谋的王者之师。

他帮助汉高祖刘邦开创了大汉王朝,化解了一个又一个政治、军事、经济的危难之局,在楚汉相争的复杂局面里,总能化险为夷.更为可贵的是,他凭借《素书》中的智慧,在功成名就之后,巧妙地跳出了权力之争的旋涡,洒脱安逸地安度了自己的晚年。

难怪刘邦曾经评价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从张良的成长历程中可以看出,《素书》确实包含着人间惊人的智慧,而且这种智慧的实用性、操作性都非常的强。

无论什么人,只要他不是一个坏人,熟读此书并且灵活应用,都可以开创自己的事业。

那么《素书》究竟是本什么书呢?《素书》原文并不长,仅仅有六章、一百三十二句、一千三百六十字,有点类似于后世的“语录”。

但就是这样一本薄薄的书,却在中国谋略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书语言高度精炼,几乎每一句都是名言。

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书中对人性的把握十分精准,对事物变化的规律观察入微,对人生谋略的指点恰到好处,读此书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本书的作者名“黄石公",这是一位精通道家学说的大隐士,是一位大智者,除此书外,还著有《三略》一书,号称中国三大兵书之一。

《素书》的校勘,是以《百子全书》为底本,参照《四库全书》并加上了宋代宰相张商英的注和清代王氏的点评.由于《素书》的文字并不深奥,所以本次重点放在“释评”上,文中参考了台湾南怀瑾先生《历史的经验》的一些事例,对原文进行补充和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简介黄石公,战国末期的大智者,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隐士,真实姓名已不可考.其弟子张良曾以谷城山道路旁边的一块黄石头,拿回家供奉起来以纪念恩师,故后人称此公为黄石公,著有《素书》、《三略》等书。

旧史相传,黄石公写成此书后,四处寻找可传授之人,见到张良后认为其才可造。

所以将书传给了张良,并说“读是则为王者师"。

果然。

张良只不过用了书中十分之一、二的智慧就帮助刘邦成就了大事业,官封留侯。

但张良一生也没有遇到合适的人传播此书,故而死后随葬墓中。

又过了五百多年,西晋时天下大乱,有人盗掘汉留候张良之墓,在头下的玉枕中发现了此书。

书上有条类似咒语的秘戒:“不许将此书传与不道、不神、不圣、不贤之人.若非其人,必受其殃;得人不传,亦受其殃。

”从此《素书》流传人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目录一、前言二、《素书》原序(宋,张商英)三、《素书》白文原始章第一正道章第二求人之志章第三本德宗道章第四遵义章第五安礼章第六四、《素书》释评原始章正道章求人之志章本德宗道章遵义章安礼章附录一、黄石公传(明)附录二、黄石公素书考(宋,张商英辑)附录三、《四库全书?素书提要》[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导语彻底改变了张良,使他从一介有勇无谋的莽夫,变成了一个足智多谋的王者之师的《素书》原文并不长,仅有六章、一百三十二句、一千三百六十字,有点类似于后世的“语录"。

但就是这样一本薄薄的书,却在中国谋略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本书语言高度精炼,几乎每一句都是名言。

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书中对人性的把握十分精准,对事物变化的规律观察入微,对人生谋略的指点恰到好处,读此书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本书的作者名“黄石公”,这是一位精通道家学说的大隐士,是一位大智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前言世界上有没有这样一部书:普通人读了之后,就能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来?回答是:有!那就是《素书》. 汉代的张良(字子房),原本是个只知快意恩仇的江湖人士,公元前218年,他组织一伙人在博浪沙(河南郑州东北)寻机刺杀秦始皇,但没有能成功,被迫亡命天涯。

从这件事可以看得出,此时的张良有勇无谋,意气用事,并非是一个干大事业的人物。

然而,正当张良浪迹到下邳的时候,他意外遇到了一个老人,这就是黄石公。

这位老人故意将鞋抛在桥下,让张良捡鞋又穿鞋,最后认定“孺子可教矣”,遂将一卷书传给了他,并告诉他:“读书则为王者师矣。

"此书就是《素书》。

《素书》彻底改变了张良,使他从一介有勇无谋的莽夫,变成了一个足智多谋的王者之师。

他帮助汉高祖刘邦开创了大汉王朝,化解了一个又一个政治、军事、经济的危难之局,在楚汉相争的复杂局面里,总能化险为夷。

更为可贵的是,他凭借《素书》中的智慧,在功成名就之后,巧妙地跳出了权力之争的旋涡,洒脱安逸地安度了自己的晚年。

难怪刘邦曾经评价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从张良的成长历程中可以看出,《素书》确实包含着人间惊人的智慧,而且这种智慧的实用性、操作性都非常的强。

无论什么人,只要他不是一个坏人,熟读此书并且灵活应用,都可以开创自己的事业. 那么《素书》究竟是本什么书呢? 《素书》原文并不长,仅仅有六章、一百三十二句、一千三百六十字,有点类似于后世的“语录”。

但就是这样一本薄薄的书,却在中国谋略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书语言高度精炼,几乎每一句都是名言。

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书中对人性的把握十分精准,对事物变化的规律观察入微,对人生谋略的指点恰到好处,读此书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本书的作者名“黄石公”,这是一位精通道家学说的大隐士,是一位大智者,除此书外,还著有《三略》一书,号称中国三大兵书之一. 中国有隐而不仕的传统,这些人都是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神秘人物。

然而,每当社会出现大乱荡之时,他们就会以特殊的方式参与进来,创造出辉煌的事业。

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鬼谷子先生,他派出了五个学生——苏秦、张仪、孙膑、庞涓、尉缭,就把天下诸侯玩得团团转,最后还是采用了张仪的策略,秦始皇才得以统一天下。

还有隋唐之际的文中子王通,他以儒佛道三家通才的学养,讲学河汾,培训了一批开创盛唐的文臣武将,魏征、李靖、房玄龄等人都是他的学生。

黄公石也是这样一位人物。

眼看秦末大乱,他将张良作为自己的传人,通过张良来达到秦兴汉的大业,而自己深藏不露躲在幕后,逍遥自在,典型的隐士风格。

老子曾说“大象无形”、“大言稀声”,黄公石正是这样的一个人物。

我们今天有幸能目睹这本人生谋略的奇书,还要感谢一个盗墓人。

张良死后,这部书与他一同下葬,从此在人间消失了500多年。

西晋时天下大乱,有人盗掘汉留侯张良之墓,在头下的玉枕中发现了此书。

书上有条类似咒语的秘戒:“此书不许传与不道、不神、不圣、不贤之人;如果所传非人,必将受其殃祸;如果有合适人而不传者,也必定要受其殃祸。

”从此,素书流传于世,清代修四库全书时,将之纳入其中。

“素”的本意是指一种纯白色的绢,这里形容纯洁、干净、朴素、简单的做人道理.书中认为,人生尽管有跌宕起伏、成败荣辱,但做人的道理并不复杂,只有五个字:道、德、仁、义、礼。

不管任何人,成败之际,全在对这五个字的把握上。

所以《素书》说:“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

" 《素书》的校勘,是以《百子全书》为底本,参照《四库全书》并加上了宋代宰相张商英的注和清代王氏的点评。

由于《素书》的文字并不深奥,所以本次重点放在“释评”上,文中参考了台湾南怀瑾先生《历史的经验》的一些事例,对原文进行补充和说明. 余窃尝评之“'天人之道,未尝不相为用,古之圣贤皆尽心焉.尧钦若昊天,舜齐七政,禹叙九畴,傅说陈天道,文王重八卦,周公设天地四时之官,又立三公以燮理阴阳。

孔子欲无言,老聃建之以常无有。

'《阴符经》曰:'宇宙在乎手,万物生乎身。

道至于此,则鬼神变化,皆不逃吾之术,而况于刑名度数之间者欤!”【译文】我认为,宇宙和人世并非独立不交,而是相互感应、相辅相成的,古代的圣人、贤哲们都能够心领神会,并尽心竭力地去顺天而行。

比如说,帝尧十分恭敬地顺应上天的法则,就像敬畏上帝一样;舜遵循天道顺应人事,而建立了七种重大的政治制度,为后人所法;大禹依据山川自然地理的实际情况,将天下划分为九州;傅说曾经向武丁讲述过天道运行的自然原则,才使商朝得以中兴;周文王将天道的规律与人间法则结合起来,才推演并发展了八卦;周公旦效法天地四时的规则,建立了春夏秋冬四官,同时设立太师、太傅、太保三公负责调和阴阳;孔子觉得天理人道太过奥妙,所以有不谈“怪力乱神”之说;老子却将其概括为“无”与“有”两个概念。

《阴符经》里说:“了然了宇宙自然运行的法则,领悟了万物一体的规律,达到了这样一个高度,自然物我同一,此刻天地之间,人世之内,万事万物的一切变化,统统藏于胸臆,任我主宰。

更何况类似刑罚、名实、制度等等这些不足挂齿的小事呢!" 黄石公,秦之隐君子也。

其书简,其意深;虽尧、舜、禹、文、傅说、周公、孔、老,亦无以出此矣. 【译文】黄石公这个人,相传是秦朝时期的一位世外高人,是一位隐士。

他传给张良的这部《素书》,十分简略,但其中包含的哲理却很深邃,即使是尧、舜、禹、文王、傅说、周公、孔子、老子也无法超过。

然则,黄石公知秦之将亡,汉之将兴,故以此《书》授子房。

而子房者,岂能尽知其《书》哉!凡子房之所以为子房者,仅能用其一二耳。

【译文】黄石公知道秦朝将要灭亡,汉朝将要兴起,所以他选择张良作为学生,将此书传给了他.然而,张良虽然不负重托,运用此书的智慧帮助刘邦完成了灭秦兴汉的大业,但也不能说他完全领会了书中的奥妙。

张良做出了这么大的事业,功成名就,其实只不过用了书中十分之一二的智慧而已. 《书》曰“阴计外泄者败。

"子房用之,尝劝高帝王韩信矣;《书》曰:“小怨不赦,大怨必生.”子房用之,尝劝高帝侯雍齿矣;《书》曰:“决策于不仁者险。

”子房用之,尝劝高帝罢封六国矣;《书》曰:“设变致权,所以解结。

”子房用之,尝致四皓而立惠帝矣;《书》曰:“吉莫吉于知足。

”子房用之,尝择留自封矣;《书》曰:“绝嗜禁欲,所以除累。

”子房用之,尝弃人间事,从赤松子游矣。

【译文】《素书》里说:“阴计外泄者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