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新精神与实践水平的培养

我们教师观点不更新或更新的不彻底直接影响着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水平的培养。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决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而应该让这种水平的培养根植于课堂教学这块沃土上。

(一)以学生为主,以发展为本,摆正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教师应还给学生一个自主发展的空间,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在教学中先应以学生为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摆正主导与主体的关系。以学生为主,以老师为辅,这个道理我们都懂,但在实际中有些做法却和这种想法存有着一定的距离,所以教学中往往存有着这样两种现象:一种现象体现的是虚假的主体性或肤浅的主体性。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主体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主体?我想用八个字来概括:自主、合作、主动、互动。

比如在教学《梯形的理解》,教师首先从学生出发,让学生观察后自己概括梯形的定义,学生因为思维不严密,这样概括: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图形叫梯形。显然,这个定义不准确,教师不急于肯定或否定:“其他同学,你们有什么发现?”学生经过观察后修改: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梯形。这个定义仍然不严密,教师这时巧妙引导,发挥了主导作用,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图形是不是梯形,为什么?”这样学生经过观察比较发现,最终得出: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梯形。这样学生经过观察比较,一方面弄清了梯形和平行四边形的本质区别,同时又明确了梯形定义中的两个重要知识点(只有一组对边平行和四边形)为判定梯形做好了铺垫。

显然这个环节的设计就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思想,这种主体性的发挥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主体。在这种前提下,要想培养学生创新水平和实践水平,还应该采取一些具体的策略。

(二)创新水平的培养的具体策略

1、“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

可见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教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提出问题需要的却是创造的想象力。所以,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一方面能够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水平,同时也能够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首先教师要更新观点,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民主的质疑氛围,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即使有些问题的提出与教师、教材,甚至与常规思维相悖,教师也要尊重学生,不轻易否定,更要包容学生,保护他们探究的积极性。

其次,要使学生学会提问,教师的指导必不可少,甚至还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在起始阶段教师还要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

(1)引导学生在预习中质疑。课前预习时教师能够让学生把自己遇到的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或记录下来。一开始因为学生水平不高,提出的问题可能没有价值,甚至与课文内容“风马牛不相及”,但教师不要急于求成,而应该注意引导,保护他们质疑的积极性。

(2)针对题目质疑。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引导学生针对题目提几个“是什么”、“怎么样”和“为什么”的问题。

(3)引导学生课后质疑。学生带着问题读书读中解决问题,这仅仅是浅层次的目标,真正的课堂还应该让学生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所以,一堂课结束后,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总结全课: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4)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教师要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提升质疑的质量。

如“看谁想的和别人不一样?”这样日积月累学生由敢提问题,逐步的就会提问题了。

2、学会讨论

讨论就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积极思考,相互交流探讨,以求得理解的深化。讨论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智能,使思维迅速的发散和集中,扩大信息交流和思维容量。当前在讨论中用的最多的是“小组讨论”。这与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密切关系,虽然在课堂中广泛应用,但效果不尽人意。

既然“小组讨论”是一种不可缺少的学习方式,那么究竟怎样才能使“小组讨论”富有实效呢?

(1)小组的安排要合理。

小组成员一般以四人或六人为宜,编组时教师要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把不同类型、具有不同潜能的学生组合在一起,以便于他们互相取长补短,相互影响。同时分工要明确,组长要发挥自身优势和示范作用,带动“待努力”学生逐步向“优等生”靠近,同时“组长”要实行轮换制,让各种类型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让小组内的成员都能文明、和谐、

平等、自由的得到发展。

(2)讨论的时机要恰当。

讨论缘于教学需要,讨论的次数和时机也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一节课里,能够是一次,两次甚至三次,但不能够过多,如果不需要,一次也是多余。讨论的时机能够选择在得出规律性结论之前,也能够在理解知识点的关键处,还能够在学生思维受阻急需畅通之时,更能够在某一问题有多种答案之际。总来说之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一切讨论时机的确定都应从教学实际出发。

(3)讨论的时间要有保证。

当前课堂上的讨论存有着这样一种遗憾学生刚刚进入角色,思维刚刚展开讨论的问题刚刚有所深入,教师就喊停,终止了讨论。时间的不充裕直接制约着小组讨论的质量,所以即使受40分钟的限制,即使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既然组织了小组讨论,教师就应该保证学生主动参与的时间。否则,小组讨论就只能成为新课程的点缀。

(4)讨论方法的要指导。

在小组讨论中,教师还应注意教给学生讨论的方法,使学生掌握社会交往水平。如教师应该告诉学生如何在小组中表达自己的观点,还应该重视学生人格素养的培养,教育学生要虚心倾听别人发言,善于吸取他人的准确意见,即时补充、修正自己的理解。另外教师还要注重讨论的进程,了解各组讨论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即时点拨调控,防止小组讨论走过场。

(5)讨论的结果要反馈。为了有效的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除了认真组织讨论外,还必须做好讨论后的反馈工作。通过各组代表发言,教师要适当板书,在重视采纳不同意见上为学生做榜样,这是对反馈本身的尊重,也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因为讨论具有一定开放性和自由度,所以讨论的结果应允很多样性,必要时还要实行再讨论,使其真正成为学生交流信息、互助合作、求真务实的探索渠道。另外教师还要总结小组讨论的参与和实施情况,在学生的情感、态度方面都要实行反馈,为今后他们的可持续性发展创造条件。

3、学会创造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可见,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是创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