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区位与农业发展—课前导学 :思维导图
农业区位因素思维导图
I为小麦和林牧业区——气候温和,山区发展林牧业,河谷地带种植小麦等
B为畜牧和灌溉农业区——气候干旱;地广人稀,利用天然草场发展成为专业化放牧区。
由于水源缺乏,本区发展成为高度集约化的灌溉农业区
J为水果和灌溉农业区——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发展灌溉农业,大量生产蔬菜、葡萄、水果等
A为棉花带——热量丰富,无霜期长,春夏季降水多,秋季干燥,适宜棉花生长、成熟和收获E、F为小麦区——地势低平,土壤肥沃;雨热同期;水源充足;地广人稀;交通便
利;机械化水平高、集约化水平高;科技先进。
本区是美国重要的商品谷物生产地
区,北部适宜种植春小麦,南部为冬小麦
C为乳畜带——土壤贫
瘠;气候较冷,降水较多,
不宜种植谷物。
但十分有
利于牧草生长;工业发
达,人口密集,市场广阔
D为玉米带——地势低平,土
壤深厚肥沃;气候温和,雨量
较多;水源充足,地广人稀;
交通便利;机械化、集约化水
平高;科技先进。
是美国重要
的商品谷物农业基地
H为亚热带作物带——
终年高温多雨,种植柑
橘、甘蔗、水稻等亚热
带作物和早鲜蔬菜
G为混合农业区——主要种
植小麦、玉米和烟草等。
|}。
高三一轮思维导图微专题二十四:农业区位条件及其影响
高三一轮思维导图微专题二十四:农业区位条件及其影响1、农业知识体系2、农业区位条件及其影响3、影响作物产量的因素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建三江位于三江平原腹地,于1957年开始开辟,日火线积1.24万平方千米,生齿20多万,这里空气清新,水源丰裕且水质优良,泥土肥沃。
比年来,建三江重点种植水稻,有“中国绿色米都”之称。
建三江采取现代技能科学生产,如定点监测泥土肥力并精准施肥。
下图示意建三江的位置和范畴。
(1)剖析三江平原环境质量优良的原因。
(2)剖析建三江农作物病虫害较少的气候原因。
(3)简述建三江水稻种植历程中化肥施用量较少的原因。
(4)建三江被称为“中国绿色米都”。
请说明建三江获此美誉的理由。
4、气候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2、阅读图文质料,完成下列要求。
火龙果树原生于中美洲热带戈壁地区,火龙果肉多、味美,兼具食用和药用代价,在我国属于稀有水果。
火龙果树喜光热、怕霜冻,4~11月为产果期,整个生长发育历程最适宜的温度为25℃~35℃,温度低于5℃时易产生冻害现象。
耐旱、怕涝,喜肥耐瘠,在泥土浮浅的山坡地石山地均可种植。
四川米易县城位于安定河谷地,有铁路与高速公路从谷地中穿过。
河谷地区植被极为稀疏,大多为低矮、多刺的旱生型灌丛,岩石裸露。
比年,米易县安定河河谷引进火龙果新品种,大力成长火龙果生产,成为我国西南地区火龙果生产基地,并大量销往北方市场。
下图示意四川米易局部地区。
(1)剖析米易县能够种植优质火龙果的气候条件。
(2)阐述米易县火龙果能够大量销往北方市场的原因。
5、地形对农业生产的影响6、地形(以河谷为例)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3、[2019·新课标天下Ⅰ,36(1)(2)(4),18分]阅读图文质料,完成下列要求。
茉莉喜高温,抗寒性差,25℃以上才华孕育花蕾,32~37℃是花蕾成熟绽放的最适温度。
喜光。
根系发达。
生长旺季要求水分充足,但泥土过湿不利于其根系发育。
着花季候,于入夜之前采成熟花蕾,花蕾绽放吐香时间从20时左右至次日10时左右,是将茶叶染上花香、制作茉莉花茶的最佳时间。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知识点思维导图+学霸笔记专题10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专题10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一、产业活动的区位因素1.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1)产业活动所具有的区位特征,与产业部门特点和科技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①农业和矿业:与自然环境的联系最为密切。
②工业生产:受自然条件限制较少,区位有多种选择。
③商业和服务业:与地理环境条件关系不大,区位主要指向消费人群。
(2)区位选择的因素、目的。
①农业a主要区位特征:气候、地形、土壤、水源条件优越的地区。
b原因:自然条件是农业生产的基础,自然条件的地域分布影响农业生产地域分布。
c目的:合理利用土地优势,获取更多的农副产品。
②矿业a主要区位特征:矿产资源蕴藏丰富的地区。
b原因:矿产开采活动的前提是矿产资源的存在,同时经济效益与矿业矿产数量、品位、埋藏条件及周围环境密切相关。
c目的:利用区域矿产资源,促进经济发展。
③工业a主要区位特征:受自然条件限制少,更注降重社会经济条件等优势明显的区位。
b原因:工业生产所需的原材料、零部件、能源和劳动力来自四面八方,选择机会多。
c目的:充分利用当地优势,降低成本,占领市场。
④商业a主要区位特征:消费水平高,消费人群密集的区位。
b原因:消费对象是人,并由人的消费水平和消费数量决定生产效益。
c目的:接近最大消人群,增大商品销量。
2.产业活动中的地域联系(1)由于产业活动是在一定的地域空间进行的,不同区域之间就不可避免地发生多种地域联系。
3.因地制宜,扬长避短(1)规划建设:充分发挥地区优势,注重克服限制性因素。
(2)发展方向:与当地优势条件和发展潜力相适应。
(3)布局要求:尽量发挥当地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地理区位、劳动力、科技人文等方面优势;在条件较好的地方建设规模较大的产业集群。
4.区位分析的一般方法(1)区位分析的要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位置要素;自然区位要素;社会、经济区位要素。
(2)分清区位分析的对象①某个区域的区位。
②某种地理事物的区位。
a包括自然地理事物和人文地理事物。
b这些对象有点状的、线状的、面状的。
2023届高三二轮复习专项思维导图:农业发展
思维导图:农业发展【思维导图】考点一农业区位条件评价[典题精研][典例](2020·天津等级考)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在当地政府扶持下,山东寿光地区利用现代农业科技大力发展温室蔬菜种植,成为我国主要的蔬菜生产基地。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该地为武汉及其他地区提供大量新鲜蔬菜,保障了民生。
(1)说明寿光成为我国重要蔬菜供应地的有利条件。
茶树一般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地区。
山东日照市原本无茶树生长,通过“南茶北引”,现已成为“中国北方绿茶之乡”。
与南方产茶区相比,当地气候条件独特,茶树生长缓慢,生产的绿茶具有叶片厚、香味浓、耐冲泡的特点。
(2)日照绿茶特色鲜明,从气候角度分析其原因。
[图解思路][答案] (1)土地资源丰富(地形平坦开阔),蔬菜基地规模大;运用温室技术(农业新技术),保障蔬菜全年生产;交通便利;政策扶持。
(2)光照条件较好;昼夜温差较大;积温(热量或气温)相对南方较低,茶树生长缓慢。
以上条件利于有益物质积累。
[感悟核心素养] 区域认知 根据图示和材料信息,分析寿光成为重要蔬菜供应地的有利条件,体现了区域认知的学科素养综合思维根据材料及图示信息,分析日照绿茶特色鲜明的气候条件,体现了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1.农业区位条件评价思维流程(1)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及农业区位选择,其思维流程为(2)分析区域农业生产条件、农业布局特点、农业发展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其思维流程为2.农业区位条件评价的规范答题术语 思考方向满分术语自然条件 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纬度××,热量充足(不足),降水多(少);光照××,昼夜温差大(小);靠近(远离)河流,水源丰富(缺乏);地形××,利于(不利)农耕;土壤肥沃(贫瘠)经济条件市场、交通、劳动力、科技靠近××,市场广阔;海陆交通便利(深居内陆,交通不便);劳动力丰富(不足);科技水平高(低)、机械化水平高(低)社会条件国家政策、种植历史政策支持;历史悠久,经验丰富设问方式不同,答题思路也不同。
农业思维导图
工业发达,为农业生产提供现代化机械及电力、化肥、农药。 世界市场广阔/地广人稀/农业科技水平高,科技成果推广快; Why 地势平坦开阔/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水陆交通便捷;
商品 谷物 农业
美国中央大平原、我国东北和西北地区。Where
集约经营,适当扩大生产规模:大力投资建设水利工程。
调整农业生产方式与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发展农产品深加工; How 加大科技投入,发展三高农业(高质、高产、高效)农业;
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的措施:绿色无污染产品(种植环境无污染/农药残留少/ 加工过程无污染);质优(糖份多/营养价值高/富含某些微量元素/良种/ 口感好);成本低(规模化/机械化/易储运);树立品牌;错季上市……
环境污染
针 对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工业发达,为农业生产提供现代化机械及电力、化肥、农药。 世界市场广阔/地广人稀/农业科技水平高,科技成果推广快; Why 地势平坦开阔/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水陆交通便捷;
商品 谷物 农业
美国中央大平原、我国东北和西北地区。Where
集约经营,适当扩大生产规模:大力投资建设水利工程。
调整农业生产方式与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发展农产品深加工; How 加大科技投入,发展三高农业(高质、高产、高效)农业;
降水:降水量>400mm种植业,200~400mm畜牧业。 地 平原:发展种植业,平坦利于耕种和机械化生产,土壤肥沃;但不利于排水。 形 山地:发展林牧业,利于排水;但易发生水土流失。 水源:水质、水量;是灌溉农业、绿洲农业形成的主导因素
肥力:一般坡度大(小),肥力较低(高);冷湿地区肥力较高。 土
1979年后:机械化(科技)水平上升/商品率上升/土地流转/单产高/水利工程量大。
版地理导学大一轮人教高考(鲁京津琼)课件:必修② 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21讲
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与特点
下图为“美国三大农作物分布简图”。读图,完成3~4题。
3.该地区成为美国重要农产品生产区,其有利自然条件有
①地形平坦开阔,土壤肥沃 ②水热条件适宜,灌溉便利
③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④交通运输发达,机械化程度高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与特点
4.该图反映的美国农业生产特点是 A.单位面积产量高 C.农产品商品率高
(5)立体农业 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由于地势起伏较大,气候垂直变化明显。在 河谷底部的溪流、水库里养鱼、鸭,谷底平地种粮食,从山麓到山顶分 别种植亚热带水果、毛竹、茶叶和用材林。
命题探究
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及特点
1.如图为“世界某区域略图”。下列选项中, 符合乙地农业地域类型特点的是 A.机械化水平高
29秒下午9时7分21:07:2921.11.17
基础梳理
季风水田农业
以种植水稻为主的农业地域 类型
主要产品
分布:亚洲季风区 最大稻米生产国:中国 最大稻米出口国:泰国
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地形相对平坦、土壤肥沃 人口稠密,劳动力充足 居民喜食稻米 水稻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
季风水田农业的生产特点
√B.水利工程量大
C.经营方式粗放 D.粮食单位面积产量低
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及特点
读“某区域图”,回答2~3题。 2.该区域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A.商品谷物农业
√B.季风水田农业
C.乳畜业 D.地中海式农业 解析 据图中经纬度可知,该区域位于日本北部,由于巨大的海陆热力性质差 异,使得这里季风气候显著,雨热同期的自然条件适宜季风水田农业的发展。
商品谷物农业
第三章 产业区位因素(核心知识梳理)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第三章产业区位因素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思维导图】(一)农业生产1.概念:农业是农民在土地上进行的、利用动植物的生长繁殖来获得产品的生产部门。
2.特点: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3.分类:广义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副业、渔业五种形式。
狭义农业指的是种植业4.农业区位:一是指农业生产选择的地理位置;二是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实质是决策者对农业土地合理利用的选择城镇内部空间结构(二)农业区位因素1.自然区位因素及其对农业的影响:2.人文社会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3.农业区位因素的判断:①主要因素:指符合某种农业发展所需要的若干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①主导因素:指对某种农业生产影响最大的因素,如果没有该因素,就不可能有这种农业生产的分布①限制因素:生产所需的其他条件都能满足,唯有某个条件不能满足。
如西北地区水源缺乏,是该地区农业生产的限制因素。
4.主要农产品对区位的要求(三)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1.一般情况下,一个地区的自然因素可以看作是相对稳定的,而农业生产的人文因素则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
因此,对农业区位的选择,要更多地考虑人文因素的发展变化。
2.趋势: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自然因素对农业的影响在弱化,社会经济因素增强3.因素变化:①市场因素变化:市场的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最为直接。
市场通过对农产品的价格反馈机制,来调整农业的生产规模①科学技术因素变化:科学技术的进步可改良农产品的品质,对环境的耐受性,提高种植范围。
同时也会改进农业的生产方式。
①交通因素变化: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改进,使市场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
①其它因素变化:政策,劳动力等变化也会影响到农业的生产。
第二节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一)工业生产1.概念:在工厂里,劳动力(工人、技术人员等)运用动力(燃料、电能等)和机械设备,将原料制成产品。
这就是工业生产活动。
2.工业区位:与农业相比,工业区选择虽然也受地形、水源等自然因素的影响,但更多是受经济、环境、政策法规等人文因素。
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九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1讲农业的区位选择讲义(含解析)新人教版
第1讲 农业的区位选择农业区位因素。
农业生产活动对结合当前农业热点如三农问题、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等,以区域图为载体,考查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农业生产环境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 农业区位(1)含义:一是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________,二是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________。
(2)实质: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是对________。
2. 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特点(1)自然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2)社会经济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3)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命题角度一农业区位因素分析[经典例题](2016·海南高考)下图所示区域中,秋明、汉特—曼西斯克等城市的蔬菜供应主要依靠进口,波动较大。
2014年起,这些城市以及周边地区采用荷兰等国的技术,修建了大型温室蔬菜培植基地。
生产的蔬菜可满足当地约20%的需求。
据此回答(1)~(3)题。
(1)该地区蔬菜种植的限制性自然因素是( )A. 热量B. 水分C. 光照D. 土壤(2)该地区利用温室种植蔬菜的优势条件是( )A. 劳动力成本低B. 生产技术先进C. 种植历史悠久D. 能源供应充足(3)该地区扶持温室蔬菜培植基地建设的直接目的是( )A. 减少蔬菜对外依赖B. 增加农业经济收入C. 改善当地种植结构D. 提高土地利用率[思维建模]1. 文字信息获取图示区域中,秋明、汉特—曼西斯克等城市的蔬菜供应主要依靠进口。
2014年起,这些城市以及周边地区采用荷兰等国的技术,修建了大型温室蔬菜培植基地。
生产的蔬菜可满足当地约20%的需求。
2. 图像信息获取3. 推理分析根据图中纬度较高推出,气温较低,修建大型温室蔬菜培植基地是为了改善热量条件。
从2014年起,这些城市以及周边地区采用荷兰等国的技术,修建了大型温室蔬菜培植基地。
说明该地利用温室培植蔬菜起步________,生产技术较________。
该地区经济发达,人口较少,劳动力成本较高,但该地区具有丰富的能源资源,能为温室提供充足的能源。
2023年高中地理学业水平合格考试三年分类汇编(知识清单)专题九产业区位因素之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2023年高中地理学业水平合格考试三年分类汇编(知识清单)专题九产业区位因素01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一、考试要求结合实例,说明农业的区位因素。
二、思维导图三、知识清单知识点01农业生产活动1.概念:人们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等,以获得所需的产品。
2.特点①地域性:因地制宜,合理发展农业。
②季节性和周期性:不误农时,适时播种。
知识点02农业自然区位因素1.气候:热量、光照、降水等气候条件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很大,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
2.其他自然因素知识点03农业社会经济因素此外,资金、历史、文化、政治等因素也影响农业区位选择。
知识点04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一般情况下,一个地区的自然因素可以看作是相对稳定的,而农业生产的人文因素则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
1.市场的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最为直接2.科技进步对不利自然条件的改造人们通过技术手段对光热、水分等不适宜农业生产的状况进行人工干预,使之适宜发展农业。
3.交通运输条件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改进,使市场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
4.我国农业区位选择的巨大变化(1)经济发展推动了城镇化的进程,农副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大增,在交通运输条件改善的基础上,在远离城市的广大农、牧地区形成一大批农副产品生产基地。
例如,山东寿光的蔬菜生产基地,内蒙古的乳产品生产基地。
(2)经济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加了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
(3)经济发展也推动育种技术、栽培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使农作物生产摆脱了传统地域的限制。
(4)城镇化的推进使得农村劳动力大量减少,同时农业机械化迅速推广,促使农民选择易于机械化作业的农作物生产。
知识点05我国特色农业的区位条件1.珠江三角洲的出口创汇农业2.南疆的长绒棉生产3.海南岛的热带经济作物生产4.昆明的花卉种植业四、夯实基础知识点01农业生产活动1. 下图中山脉东、西两侧农业布局不同,但在农业分布上都表现出了东耕西牧的特征。
农业区位因素思维导图
热带→水稻、橡胶、甘蔗、热带水果
亚热带
季风→水稻、玉米、棉花、油菜、柑橘、桑树、茶树 地中海→小麦、大麦、葡萄、柑橘、橄榄
温带
暖温带→冬பைடு நூலகம்麦、玉米、棉花、苹果
华北,黄土,河西,南疆
中温带→春小麦、玉米、高粱、甜菜、大豆 东北河套宁夏北疆
>400→种植业
<400→畜牧 内蒙,新疆,青海,西藏
<200→灌溉农业
农 业 区 位 因 素
自 然 因 素
气候
时间
光照
决定作物品质
强度
纬度→北方夏季白昼长 纬度→正午太阳高度 海拔→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削弱作用弱→高原 天气→晴天,大气削弱作用弱
温差
铺设石块→增大比热容,增大温差 西北,东北,高原→昼夜温差大
热量 降水
决定→熟制、复种指数、种类、分布
改变热量→温室、地膜
机械化
减少劳动力,提高生产效率→东北,西北
科 化肥
技 因
良种
素 农药
提高单产→过量使用→土壤板结、污染 提高单产,增强作物抗病性 防治病虫害→污染土壤、水源、农产品→品质下降
冷藏
扩大销售范围,反季节销售
山地、高原→林业、牧业;种植业→河谷农业→雅江谷地、湟水谷地
东北→黑土,肥沃
土壤
华北→褐土、棕壤,较贫瘠 长江中下游→水稻土,肥沃 东南丘陵→红壤→酸、黏、贫→茶树、柑橘 成都平原→紫色土,肥沃 热带雨林→砖红壤,贫瘠 黄三角、辽三角、西北→盐碱地→甜菜、枸杞、沙棘
市场 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规模→花卉、园艺、蔬菜、乳畜业
新疆绿洲农业、伊犁河谷、河西走廊,河套平原,宁夏平原
决定→干旱、半干旱区农业发展
大水漫灌→土地盐碱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连市102中学导学案(高三地理)专题: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发展【考纲解读】1理解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2学会农业区位条件的分析和评价方法3掌握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课前导学※[练习]【2015年海南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10分)茶树为常绿阔叶树,主要分布在气候湿热的热带、亚热带的山地、丘陵地区,而位于44°N附近的俄罗斯索契栽培茶树有数百年历史,图6示意索契的位置。
分析索契适宜茶树生长的水热条件的成因。
试题解析:(1)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小浪底,在洛阳市以北黄河中游最后一段峡谷的出口处,是黄河干流三门峡以下唯一能取得较大库容的控制性工程。
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是黄河干流上的一座集减淤、防洪、防凌、供水灌溉、发电等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水利工程。
它的建成将有效地控制黄河洪水,可使黄河下游花园口的防洪标准由六十年一遇提高到千年一遇,基本解除黄河下游凌汛的威胁,减缓下游河道的淤积,控制黄河输沙量的100%,可滞拦泥沙78亿吨,相当于20年下游河床不淤积抬高。
小浪底水库还可以利用其长期有效库容调节非汛期径流,增加水量用于城市及工业供水、灌溉和发电。
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泾河和渭河的交汇处有一奇妙的自然景观,一河水清,另一河则水浑,成语“泾渭分明”即由此而来。
请解释其自然原因。
(2)三门峡水利枢纽是新中国第一个大型水利工程,也是新中国治理黄河的第一个大型工程。
请运用已学知识,分析三门峡水利枢纽对黄河下游的治理发挥了哪些巨大作用。
(3)读图分析三门峡水利枢纽对渭河平原造成了哪些不利影响。
答案:(1)形成原因:泾、渭河河流受锋面雨的推移规律,先后错开了雨季和汛期:当锋面雨带北移时,渭河首先进入雨季时,水浑,而泾河水清;以后泾河进入雨季水浑,而渭河则水清。
当锋面雨带南移时,泾河先进入雨季,以后渭河进入雨季。
(2)防洪、防凌和减少中游泥沙的输入、河床的进一步上升。
(3)受三门峡水库蓄水的影响,潼关水位升高,渭河水流不畅,流速缓慢,泥沙沉积,逐步变成地上河,引发洪涝灾害;同时由于河床水位高,地下水位升高,土壤盐碱化严重。
思路解析:泾河和渭河都分布在相同的地形区,河水应差别不大,但实际上却出现一河清、一河浑现象,再看两河流域渭河在南、泾河在北,分析原因可能与其气候区降水时间有关,雨带由南向北移动,造成两河流域流水侵蚀时间不同,从而出现一河水清,另一河则水浑现象。
水库的修建有综合效益。
但从图中也可以看出建成后河段落差减小,流水不畅,易出现泥沙淤积、河床升高、引发灾害等问题。
厄尔尼诺”一词来源于西班牙语,原意为“圣婴”。
19世纪初,在南美洲的厄瓜多尔和秘鲁等西班牙语系的国家,渔民们发现,每隔几年,从10月至第二年的3月便会出现一股沿海岸南移的暖流,使表层海水温度明显升高。
南美洲的太平洋东岸本来盛行的是秘鲁寒流,随着寒流移动的鱼群使秘鲁渔场成为世界四大渔场之一,但这股暖流一出现,性喜冷水的鱼类就会大量死亡,使渔民们遭受灭顶之灾。
由于这种现象最严重时往往在圣诞节前后,于是遭受天灾而又无可奈何的渔民将其称为上帝之子——圣婴。
其出现频率并不规则,但平均约每4年发生一次。
基本上,如果现象持续期少于五个月,会称为厄尔尼诺情况(condition);如果持续期是五个月或以上,便会称为厄尔尼诺事件(episode)。
正常情况下,热带太平洋区域的季风洋流是从美洲走向亚洲,使太平洋表面保持温暖,给印尼周围带来热带降雨。
但这种模式每2~7年被打乱一次,使风向和洋流发生逆转,太平洋表层的热流就转而向东走向美洲,随之便带走了热带降雨,使地球出现大面积干旱,这就是“厄尔尼诺现象”。
[1]后来,在科学上此词语用于表示在秘鲁和厄瓜多尔附近几千公里的东太平洋海面温度的异常增暖现象。
当这种现象发生时,大范围的海水温度可比常年高出3~6摄氏度。
太平洋广大水域的水温升高,改变了传统的赤道洋流和东南信风,导致全球性的气候反常。
定义标准编辑厄尔尼诺事件是指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大范围持续异常偏暖的现象,其评判标准在国际上还存在一定差别。
一般将NINO 3区海温距平指数连续6个月达到0.5°C以上定义为一次厄尔尼诺事件,美国则将NINO 3.4区海温距平的3个月滑动平均值达到0.5°C以上定义为一次厄尔尼诺事件。
为更加充分地反映赤道中、东太平洋的整体状况,目前,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在业务上主要以NINO综合区(NINO 1 + 2 + 3 + 4区)的海温距平指数作为判定厄尔尼诺事件的依据,指标如下:NINO综合区海温距平指数持续6个月以上≥0.5°C(过程中间可有单个月份未达指标)为一次厄尔尼诺事件;若该区指数持续5个月≥0.5°C,且5个月的指数之和≥4.0°C,也定义为一次厄尔尼诺事件。
[2]成因编辑东南信风减弱当南半球赤道附近吹的东南信风减弱后,太平洋地区的冷水上泛会减少或停止,从而形成大范围海水温度异常增暖,传统赤道洋流和大气环流发生异常,导致太平洋沿岸一些地区迎来反常降水,另一些地方则干旱严重。
在正常状况下,北半球赤道附近吹东北信风,南半球赤道附近吹东南信风。
信风带动海水自东向西流动,分别形成北赤道洋流和南赤道暖流。
从赤道东太平洋流出的海水,靠下层上升涌流补充,从而使这一地区下层冷水上泛,水温低于四周,形成东西部海温差。
但是,一旦东南信风减弱,就会造成太平洋地区的冷水上泛减少或停止,海水温度就升高,形成大范围的海水温度异常增暖。
而突然增强的这股暖流沿着厄瓜多尔海岸南侵,使海水温度剧升,冷水鱼群因而大量死亡,海鸟因找不到食物而纷纷离去,渔场顿时失去生机,使沿岸国家遭到巨大损失。
地球自转研究发现,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与地球自转速度变化有关,自二十世纪50年代以来,地球自转速度破坏了过去10年尺度的平均加速度分布,一反常态呈4~5年的波动变化,一些较强的厄尔尼诺年平均发生在地球自转速度发生重大转折年里,特别是自转变慢的年份。
地转速率短期变化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变化呈反相关,即地转速率短期加速时,赤道东太平洋海温降低;反之,地转速率短期减慢时,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升高。
这表明,地球自转减慢可能是形成厄尔尼诺现象的主要原因。
当地球自转减速时,“刹车效应”使赤道带大气和海水获得一个向东惯性,赤道洋流和信风减弱,西太平洋暖水向东流动,东太平洋冷水上翻受阻,因暖水堆积而发生海水增温、海面抬高的厄尔尼诺现象。
前兆编辑厄尔尼诺形成的前兆包括:印度洋、印尼与澳大利亚气压上升;大溪地和太平洋中央、东面的海面气压下降;南太平洋的贸易风减弱或往东面吹;秘鲁附近的暖空气上升,令当地沙漠下雨;暖空气由太平洋西岸扩散至印度洋与太平洋东面。
同时它令东面较干燥和有干旱的地方降雨。
判断条件判断厄尔尼诺现象的主要条件有气压变化、风向变化、海温变化、海平面高度变化、环太平洋地震火山活动、南极半岛海冰异常减少、多次日食发生在两极和旱涝反常等。
一般认为赤道东太平洋海水表层温度连续六个月高出平均值0.5摄氏度以上,即可认为发生了一次厄尔尼诺现象。
形成条件厄尔尼诺形成的前兆包括以下表现。
风向变化和海温变化:预示厄尔尼诺的现象之一是赤道太平洋信风逆转,一般来讲赤道太平洋信风应该是从东吹向西,使太平洋表面暖水向西部集聚,而东部深层的冷水上升到表面。
但厄尔尼诺发生时频现强烈的西风取代了东风,太平洋表面暖水发生反向的变化,使太平洋东部表面海水变暖。
拉尼娜现象发生时情况正好相反。
气压变化:气压变化与气温变化和海温变化相关,在厄尔尼诺发生时,印度洋、印尼与澳洲气压由于海温下降而上升;大溪地和太平洋中央、东面的海面由于海温的上升而气压下降,形成东西太平洋气压的“跷跷板效应”。
海平面高度变化和环太平洋地震火山活动:由于风力的推动作用,厄尔尼诺和厄尔尼诺的转换使东西太平洋海面反向升降20~40厘米,破坏了地壳的重力均衡,导致海洋地壳反向均衡升降7~13厘米,激发环太平洋地震火山带的地震火山活动。
旱涝反常:由于气压变化、风向变化和海温变化,太平洋东部附近的暖空气上升,令当地干旱地区发生洪涝;太平洋西部冷空气下降,令当地湿润多雨的地方干旱。
1997年至1998年的ENSO现象,太平洋东部至中部水面温度比正常高出约3至4℃,美洲地区有持续暴雨,东南亚地区则持续干旱并发生大规模的森林大火。
南极半岛海冰异常减少:南极半岛的海冰控制了的雷克海峡的海洋通道,当海冰增多时,通道堵塞导致一部分冷水北上,加强了秘鲁寒流,使东太平洋海水变冷,不有利于厄尔尼诺形成;当海冰减少时,拓宽的通道增大流量,减弱了秘鲁寒流,使东太平洋海水变暖,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形成。
多次日食发生在两极:根据1948年以来的统计资料,多次日食发生在两极可激发厄尔尼诺的发生。
2014-2015年有4次日食发生在两极,增大了厄尔尼诺发生的可能性。
具体时间在:2014-04-29,2014-10-23,2015-03-20,2015-09-13。
[3]影响编辑另外,厄尔尼诺现象有时也会反促成西北太平洋台风数目偏少,但威力超强特殊情形发生。
例如:1998年太平洋台风季的台风谢柏(1998年)以及2010年太平洋台风季的超强台风鮎鱼(2010年)。
中国编辑对于中国来说,厄尔尼诺易导致暖冬,南方易出现暴雨洪涝,北方易出现高温干旱,东北易出现冷夏。
比起单纯的气温变化,极端天气更容易引发危险。
(1)台风减少。
西太平洋热带风暴(台风)的产生次数及在我国沿海登陆次数均较正常年份少。
(2)夏季风较弱,季风雨带偏南,位于中国中部或长江以南地区。
北方地区夏季容易出现干旱、高温,南方易发生低温、洪涝。
近百年来我国的严重洪水,如1931年、1954年和1998年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洪水,都发生在厄尔尼诺现象出现的次年。
(3)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的冬季,我国北方地区容易出现暖冬。
[4]监测编辑一般认为海水表层温度连续三个月高出平均值0.5摄氏度以上,即可认为是一次厄尔尼诺现象。
当前气象学家普遍认为,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对全球不少地区的气候灾害有预兆意义,所以对它的监测已成为气候监测中一项重要的内容。
测量太平洋塔希提岛和澳大利亚达尔文之间每月气压差别的涨落情况,叫作“南方涛动指数”或“南方振荡指数”(SOI),红色线代表月涨落情况,蓝色代表年度平均涨落情况。
如果是负值高峰表示太平洋信风强度减弱,太平洋中部和东部变暖,澳大利亚北部降雨减少,发生厄尔尼诺现象。
正值高峰则表示信风增强,澳大利亚北部海域温度增高,比往常更潮湿,发生反厄尔尼诺现象。
记录编辑自1949年有记录以来,1949年~1951年、1954年~1956年、1964年~1966年、1970年~1971年、1973年~1976年、1984年底~1985年、1988年~1989年、1995年~1996年、1998年底~2000年初、2007年底-2008年、2010年底至2012年都发生了厄尔尼诺现象,令太平洋东部至中部的海水温度比正常低了1至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