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HIV的14个错误认知

合集下载

艾滋病防治知识100题

艾滋病防治知识100题

艾滋病防治知识100题1. 什么是艾滋病?2.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3. 艾滋病的症状?4. 艾滋病的治疗方式?5. 如何预防艾滋病的传播?6. 性病和艾滋病的关系?7. 口腔性行为会不会是一种传播途径?8. 垂直传播机会有多大?9. 艾滋病传播的主要人群?10. 怎样可以快速检测艾滋病?11. 艾滋病可以传播到动物身上吗?12. 身体接触会不会传播病毒?13. 艾滋病会遗传吗?14. 怎样摧毁艾滋病活体?15. 性生活中检测艾滋病的风险?16. 怎样产生免疫力来预防患艾滋病?17. 艾滋病对身体系统的影响?18. 艾滋病患者的生活方式需要注意哪些事项?19. 怎样评估自己的艾滋病风险?20. 艾滋病的症状会在感染后立即出现吗?21. 怎样判断性伙伴是否感染了艾滋病?22. 怎样处理射精之后遗留的体液?23. 怎样使用安全套?24. 吃饭或者饮用水会不会感染艾滋病?25. 教育和普及对于预防艾滋病的重要性?26. 怎样知道自己是否感染了艾滋病?27. 怎样保持安全的注射方式?28. 艾滋病和滥用药物的关系?29. 怎样安全地为有艾滋病病毒的人服务?30. 怎样安全决定与他人同居?31. 怎样在家庭和社区中维持联系?32. 艾滋病传播的影响程度?33. 艾滋病病毒进入人体后,需要多少时间才会出现症状?34. 怎样对于传播艾滋病进行有效地干预?35. 怎样保护自己,降低感染艾滋病的风险?36. 怎样与孕妇同住?37. 艾滋病病毒有没有办法被摆脱掉?38. 什么是母婴传播?39. 怎样保护新生儿?40. 艾滋病的死亡率有多高?41. 怎么预测艾滋病的流行趋势?42. 从什么角度来发展舒适、高效且安全的HIV预防工作?43. 艾滋病流行的区域有哪些?44. 异常性生活活动可以让人更容易感染艾滋病吗?45. 手指上有伤口,穿透安全套套膜会不会感染艾滋病?46. 怎样对于患者进行艾滋病监测?47. 艾滋病的症状有哪些?48. 怎样进行基因编辑技术治疗艾滋病?49. 怎样快速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抗艾滋病方向的国际合作?50. 怎样做好艾滋病患者的防控工作?51. 怎样监测感染者和传染者?52. 怎样对于艾滋病进行推广性宣传教育?53. 艾滋病会改变人的性功能吗?54. 怎样协同国际合作来防治艾滋病?55. 怎样进行有效的抗艾突破策略?56. 怎样加强医生对于Clinical Trials的了解研究?57. 怎样优化艾滋病防控配套政策?58. 怎样评价当前艾滋病防治形势?59. 怎样推广艾滋病教育宣传力度?60. 怎样做好医疗机构的艾滋病防治工作?61. 怎样为艾滋病患者提供心理支持?62. 怎样引导青少年远离艾滋病?63. 怎样开展艾滋病疫苗研究?64. 艾滋病和乙肝病毒的区别?65. 怎样降低办公室感染的风险?66. 怎样进行社区艾滋病的信息管理?67. 怎样在艾滋病防治中保障基本人权?68. 怎样强化连结机构卫生资源?69. 艾滋病患者的权益保护措施?70. 艾滋病应该如何护理病人?71. 艾滋病人员的生育与避孕问题?72. 怎样开始可能以患者为中心的干预方式?73. 怎样保障传染病控制的安全管理?74. 怎样认真对待不去重的吸毒行为?75. 怎样保障高危人群艾滋病预防药物供应?76. 怎样保障医疗机构的艾滋病药物提供量?77. 怎样建立国家道德基金会?78. 怎样采用多种策略在普通人口中推广高效的防治措施?79. 怎样提高艾滋病新药的研究开发效率?80. 怎样开展艾滋病防治的国家纲领?81. 怎样在医疗行业中提高艾滋病诊断和治疗技能?82. 艾滋病患者的法律问题?83. 怎样在流动人口中开展艾滋病防治活动?84. 怎样提高艾滋病的护理水平?85. 艾滋病疫苗研究的挑战性问题?86. 怎样推进艾滋病国际合作与信息共享?87. 艾滋病防治中的短期困难与长期合作?88. 怎样降低艾滋病病死率?89. 怎样加强青少年的艾滋病预防教育?90. 怎样对于流动性人口进行压力板检测?91. 怎样协调多部门合作开展压力板监测?92. 怎样进行压力板检测测序分析?93. 艾滋病对于社会温度和公众认知的影响?94. 怎样进行压力板生物定位技术?95. 怎样开展艾滋病防治的工会和公益组织合作?96. 怎样开展艾滋病防治的行动计划?97. 怎样加强艾滋病防治思想政策教育?98. 在哪些领域进行压力板检测应用?99. 艾滋病防治与国际合作的关系?100. 怎样建立艾滋病宣传教育项目?。

艾滋病知识有奖问答及答案

艾滋病知识有奖问答及答案

艾滋病知识有奖问答及答案艾滋病知识问答题及答案一、判断题:(对、错)1,艾滋病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 (对)2,艾滋病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传播. (对)3,艾滋病目前可以治愈. (错)4,感染了艾滋病病毒会立即死亡. (错)5,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就是艾滋病病人. (错)6,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如积极治疗可延缓生命. (对)7,只有一个固定的,相互忠诚的,没有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性伴侣,就可以避免艾滋病病毒通过性传播. (对)8,每个人都有感染艾滋病的可能. (对)9,性病患者比一般人更容易感染和传播艾滋病. (对)10,到公共游泳池游泳会感染艾滋病. (错)11,与艾滋病病毒者握手,拥抱会感染艾滋病病毒. (错)12,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共用注射器针具是传播艾滋病的重要途径. (对)13,为了增强抵抗力,应该经常输血和使用血液制品. (错)14,义务献血,可以预防艾滋病的传播. (对)15,如果必须输血时,有权了解血液是否经过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对)16,已经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妇女百分之百会传染孩子. (错)17,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公共设施会传播艾滋病病毒. (错)18,蚊虫叮咬会感染艾滋病病毒. (错)19,如果身边发现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应远离他们. (错)20,安全套既可以避孕,又可以预防性病,艾滋病的传播. (对)21,外表健康的人不会是艾滋病人. (错)22,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头三个月"窗口期"也具有传染性. (对)23,"窗口期"可以检测出是否感染了艾滋病. (错)24,性伴侣越多,感染艾滋病的危险越大. (对)25,故意传播艾滋病是犯法行为. (对)26,检测艾滋病应到正规的医院或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对)27,任何单位和个人,必须执行卫生部门为预防和控制艾滋病流行所采取的预防措施. (对)28,检测机构和医生应该为检测者保密. (对)29,消除歧视,关爱艾滋病感染者是防止艾滋病传播的有效措施.(对)30,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同桌吃饭会得艾滋病.(错)31,目前艾滋病可以预防. (对)32,咳嗽,打喷嚏会传播艾滋病. (错)33,自愿到疾控中心检测艾滋病抗体可以免费. (对)34,艾滋病感染或病人因生活困难或未参加医保的人可享受国家免费治疗. (对)35,"红丝带"象征着对艾滋病感染者和患者的关心和帮助,象征着对生命的热爱,对平等的渴望,用心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对)ⓐ可以ⓑ不可以10. 目前有预防艾滋病的疫苗吗?ⓐ有ⓑ没有11、到海淀区疾控中心进行艾滋病咨询和检测是免费的吗?()ⓐ是ⓑ不是12. 哪些行为可能会感染艾滋病?()ⓐ与艾滋病病人发生性行为ⓑ与艾滋病人礼节性接吻ⓒ游泳ⓓ使用公用座便器13. 哪些机构可以检测艾滋病?()ⓐ各级医院的门诊部ⓑ二级以上医院和疾控中心ⓒ单位医务室ⓓ私人诊所14. 艾滋病是()ⓐ一种皮肤病ⓑ一种血液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同性恋病15.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是什么?()ⓐ空气传播、飞沫传播、血液传播ⓑ阴道分泌物传播、血液传播、握手ⓒ共用卧具、血液传播、母婴传播ⓓ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16. 艾滋病病毒主要攻击人体的哪个系统?()ⓐ神经系统ⓑ肌肉系统ⓒ骨骼系统ⓓ免疫系统17. 下面哪种不是正确预防艾滋病的方法?()ⓐ安全性行为:正确使用质量可靠的避孕套,洁身自爱,不在婚前婚外发生性行为ⓑ远离毒品:不吸毒、尤其不与他人共用针具吸毒ⓒ避免经血感染:提倡无偿献血,不输入被污染的血液ⓓ远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不与他们接触18. 宣传和普及预防艾滋病知识的世界艾滋病日(World Aids Day)是:()ⓐ每年12月1日ⓑ每年12月6日ⓒ每年6月12日ⓓ每年12月16日19. 下列关于我国艾滋病“四免一关怀”政策描述,不正确的是:()ⓐ只对全国农村中的艾滋病病人实行免费抗病毒药物治疗ⓑ在全国范围内为自愿咨询检测的人员免费提供咨询和初筛检测;对艾滋病病人的遗孤实行免费上学ⓒ对孕妇实施免费艾滋病咨询、筛查和抗病毒药物治疗,减少母婴传播ⓓ将经济困难的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纳入政府救助范围20. 全球艾滋病疫情最严重的是哪个洲?ⓐ南美洲ⓑ非洲ⓒ亚洲ⓓ欧洲21. 感染艾滋病病毒后,要经过平均多少年才能发展成艾滋病病人。

艾滋病科普知识问答

艾滋病科普知识问答

艾滋病科普知识问答1、从艾滋病病毒感染发展到艾滋病患者一般为几年?最长可达几年:(一般为8—10年,最长可达19年)2、从感染艾滋病病毒到艾滋病可分为哪四期?(急性感染期、无症状感染、全身性持续性淋巴结肿大期、艾滋病期)3、艾滋病是传染病吗?(艾滋病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4、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头三个月叫什么期?(窗口期)5、“窗口期”能否检测出感染了艾滋病?(不能,“窗口期”身体里还没有产生足够抗体,无法检测出是否已经受到感染)6、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公共设施会传播艾滋病病毒吗?(不会)7、故意传播艾滋病是犯法行为?(是犯法行为)8、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在发病前可以正常工作和生活吗?(正常工作和生活)9、到2005年低,协会会员预防艾滋病知识的知晓率在农村应达到75%,城市达到90%。

10、目前我国艾滋病流行趋势是怎样?(形势很严峻)11、艾滋病发生在地方?(艾滋病发生在我们的身边)12、你认为学习预防艾滋病知识对你有必要吗?(十分必要)13、你认为传播预防艾滋病知识会怎么样?(会受到欢迎)14、健康人是怎样感染艾滋病病毒的?(艾滋病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15、性生活为什么会传播艾滋病病毒?(性交时会接触到对方的精液或阴道分泌物,摩擦还可能造成性器官、特别是女性阴道黏膜的损伤,从而接触到血液)16、艾滋病病毒会通过母亲传染给婴儿吗?(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妇女可能会在怀孕的后期、在分娩过程中和在母乳喂养时把艾滋病病毒传给胎儿或婴儿、传播的可能性为30%左右)17、检测结果能保密吗?(检测机构和医生必须为你保密,如果泄密,你可以寻求法律的保护。

如果你不放心,你完全可以起个别名去做检测,只要你自己记住这个名字就行了)18、什么是艾滋病?(艾滋病是一种病死率很高的严重传染病,它的医学全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19、感染者与艾滋病患者有什么不同?(艾滋病病毒进入人体后的繁殖需要一定的时间。

在开始阶段,感染者的免疫功能还没有受到严重破坏,因而没有明显的症状,我们把这样的人称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

大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的调查分析(1)

大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的调查分析(1)

对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的调查分析成都医学院07级检验本科2班徐辰[摘要]目的:了解当代大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以及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病人态度。

方法:对不同大学,不同专业共66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对医学生和非医学生进行对比调查。

结果:对艾滋病不同传播途径和非传播途径的认识存在差异,在不同情况下对待艾滋病的态度存在差异。

结论:大学生总体认知水平较高,医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占优势,大学生对艾滋病的态度总体宽容。

应利用大学生对艾滋病的认知水平与态度,进一步做好宣传和艾滋病预防干预工作。

[关键词] 艾滋病;大学生;认知;态度艾滋病是英语"AIDS"中文名称,AIDS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英文缩写。

它是由于感染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简称HIV)后引起的一种致死性传染病。

目前没有可以治愈的药物,但可以预防。

1981年在美国发现首例艾滋病病例以来,艾滋病以令人吃惊的速度在全世界传播。

截止2007年12月,全球估计共有3320万艾滋病病毒感染者。

近10年来,在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人们对艾滋病的认识普遍提高,新增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人数及死亡有所下降,治疗艾滋病的主要疗法——抗逆转录病毒疗法的普及率提高四成多。

但儿童与青少年已经成为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危险群体,全球艾滋病患者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呈低龄化的趋势。

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最新提供的报告,截止2007年底,全球3320万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中,不到15岁的儿童及15岁至24岁的青少年分别为250万和1000万。

在艾滋病疫情最为严重的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儿童感染人数占全世界的90% 。

据统计,现阶段艾滋病病毒筛查年龄范围以从数年前的25岁至27岁提前至19岁到22岁。

在全球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人数下降的情况下,中国的艾滋病感染者却在激增。

中国目前抗“艾”形势仍然很严峻。

而中国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也呈低龄化的趋势,有学者认为大学生是艾滋病传播的高危人群。

探讨青少年对艾滋病的认知与预防意识

探讨青少年对艾滋病的认知与预防意识

探讨青少年对艾滋病的认知与预防意识艾滋病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它对人类的健康和生活造成了重大影响。

青少年作为人口中的重要群体,其对艾滋病的认知和预防意识对于保护自身和社会的健康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青少年对艾滋病的认知现状以及如何提高他们的预防意识。

一、青少年对艾滋病的认知现状青少年对艾滋病的认知水平是影响他们预防意识的重要因素。

通过对青少年进行调查和研究可以发现他们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认知不足:1.1 对艾滋病的传播途径缺乏了解许多青少年对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存在错误认知。

他们可能不清楚艾滋病主要通过性传播、血液传播(如共用注射器)和母婴传播等途径传播。

这种错误的传播途径认知可能导致青少年在生活中发生不必要的风险。

1.2 对艾滋病的预防知识缺乏许多青少年对艾滋病的预防知识了解不足。

他们可能不清楚正确使用安全套、避免共用注射器以及避免不洁手术等措施可以有效预防艾滋病的传播。

这导致青少年在性行为和其他可传播病毒的活动中没有正确的预防意识,增加了艾滋病的风险。

1.3 对感染艾滋病的后果认识不足青少年对感染艾滋病的后果存在认识不足。

他们可能不了解艾滋病是无法治愈的,也不清楚艾滋病会导致免疫系统衰弱和其他相关并发症。

这种不足的认知可能导致青少年在面临性行为和其他风险活动时轻视艾滋病的严重性。

二、提高青少年的预防意识为了提高青少年的对艾滋病的预防意识,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有效的措施:2.1 加强艾滋病教育青少年接受艾滋病相关教育是提高他们预防意识的重要途径。

学校和家庭应该合作开展针对青少年的艾滋病教育活动,包括传播途径、预防知识和后果的讲解。

通过系统的教育,青少年可以获得正确的信息,提高对艾滋病的认知水平。

2.2 推广安全性行为知识青少年在面临性行为时应该了解正确的安全性行为知识。

学校和社区可以提供关于正确使用安全套、拒绝不安全行为和选择合适的性伴侣等方面的培训和指导。

青少年需要明白保护自己的责任和方法,以减少感染艾滋病的风险。

调查大学生对艾滋病的了解情况

调查大学生对艾滋病的了解情况

调查大学生对艾滋病的了解情况引言:艾滋病,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疾病,它会给患者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带来极大的影响。

艾滋病虽然已经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但对于一些人来说,艾滋病的认识仍然停留在表面。

近年来,随着信息传播的普及,艾滋病的防治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在大学生群体中,对艾滋病的了解情况如何呢?本文将通过对大学生进行调查,了解他们对艾滋病的认知水平,以期为艾滋病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一、调查对象及方法我们选择了某大学的500名在校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进行,调查内容包括对艾滋病的基本认识、感染途径、防护知识以及对艾滋病患者的态度等方面。

问卷调查的内容严谨科学,保证了数据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二、基本认识我们了解了大学生对于艾滋病的基本认识情况。

结果显示,90%的大学生知道艾滋病是一种病毒性传染病,80%的大学生能够正确说出艾滋病的发病原因是HIV病毒。

这表明大部分大学生对艾滋病的基本认识还比较清晰。

也有一部分人对艾滋病的症状和传播方式存在一些误解,这部分人需要得到更深入的科普教育。

三、传播途径对于艾滋病的传播途径,调查显示,70%的大学生知道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性传播和血液传播,但仍有30%的人对于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存在误解。

一些同学错误地认为和艾滋病患者接触,或者共用生活用品也会传播艾滋病。

这说明大学生对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了解还不够全面,需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

四、防护知识在对艾滋病的防护知识方面,80%的大学生知道使用安全套可以预防艾滋病的性传播;70%的大学生知道使用消毒针头可以预防血液传播。

这表明大部分大学生对艾滋病的防护知识还是比较了解的。

也有一部分人对艾滋病的防护知识存在盲区,这部分人需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防护意识。

五、对待艾滋病患者的态度调查显示,大部分大学生对待艾滋病患者的态度是比较开放和包容的,他们认为艾滋病患者应该受到同等的待遇,但也有一小部分人对艾滋病患者存在歧视和排斥的态度。

艾滋病的公众认知误区有哪些

艾滋病的公众认知误区有哪些

艾滋病的公众认知误区有哪些艾滋病,这个让人闻之色变的词汇,自被发现以来,就一直笼罩在神秘和恐惧的阴影之下。

尽管多年来我们对艾滋病的了解不断加深,但公众在认知上仍存在不少误区。

误区一:感染艾滋病就等于宣判死刑很多人认为一旦感染了艾滋病病毒(HIV),生命就即将走向终点。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如今的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可以有效地抑制病毒复制,使感染者体内的病毒载量降低到检测下限,重建免疫系统,从而大大延长感染者的生存期,并提高其生活质量。

在正确治疗和良好依从性的情况下,艾滋病感染者可以过上接近正常人的生活,预期寿命也得到显著延长。

误区二:艾滋病只会通过性传播性传播的确是艾滋病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但绝不是唯一途径。

艾滋病还可以通过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

例如,共用未经消毒的注射器、输入被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与他人共用牙刷或剃须刀等可能导致皮肤破损的物品,如果上面沾染了感染者的血液,都有可能造成感染。

此外,感染了 HIV 的母亲在怀孕、分娩和哺乳过程中,如果未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也可能将病毒传给孩子。

误区三:蚊虫叮咬会传播艾滋病这是一个常见的误解。

实际上,蚊虫叮咬不会传播艾滋病。

蚊子在吸血时不会将上一个人的血液注入下一个人的体内。

而且,蚊子吸食的血液量非常少,其中的病毒在蚊子体内也不能存活和繁殖。

误区四:和艾滋病感染者日常接触会被传染与艾滋病感染者一起工作、学习、用餐、握手、拥抱甚至共用马桶等日常接触,都不会导致艾滋病的传播。

HIV 在体外环境中的生存能力较弱,离开人体后很快就会失去活性。

因此,我们不应该对艾滋病感染者过度恐惧和排斥,而应该给予他们理解、关爱和支持。

误区五:外表能看出是否感染艾滋病HIV 感染者在潜伏期可能没有任何症状,外表看起来和正常人无异。

不能仅仅通过外表来判断一个人是否感染了艾滋病。

只有通过专业的检测,如抗体检测、核酸检测等,才能确定是否感染。

误区六:进行艾滋病检测会泄露个人隐私现在的艾滋病检测遵循严格的保密原则。

大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了解

大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了解

5 当前我国大学生人数过亿,他们不断承受来自社会各界特别是互联网的艾滋病相关掌握和态度非常必要,既能评估我国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工作效果, 为进一步完善宣传教育工作提供参考,也能针对大学生这一重要人群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
7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生作为社会优秀人才储备,将在未来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2_大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了解
2_大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了解
1、 研究背景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作出部署,强调"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强盛 的重要标志 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进政策。"共建共享、全民健 康,是建设健康中国的战略主题,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是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 任务 新征程上,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刻理解体医融合内涵,加大科普宣传及各项工作力度 ,推动形成体育生活化的社会氛围,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养成文明健康生活习惯,更好提升 百姓健康素养和健康水平 艾滋病是当今世界范围内传播最广、危害最大的疾病之一
2_大学生对艾滋 病相关知识了解
-
1 二、研究目的 2 三、研究方法 3 四、结果与分析 4 五、结论与建议 5 一、关于大学生对艾滋病掌握现状的结论 6 二、关于大学生对艾滋病患者态度的结论 7 三、提升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掌握水平的建议 8 四、优化大学生对艾滋病患者的态度建议
2_大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了解
2_大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了解
1 根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2020年报告,全球范围内新感染艾滋病毒(HIV)的人数估计为150万人
2 我国政府和社会一直高度重视艾滋病防治工作
3 2021年《中国艾滋病防治行动计划(2021—2025年)》提出要"进一步加强青少年艾滋病防治知识宣教"

艾滋病的传播方式和普遍误解

艾滋病的传播方式和普遍误解

艾滋病的传播方式和普遍误解艾滋病,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的一种严重传染病,由人体免疫缺损病毒(HIV)引起。

艾滋病在人类群体中的传染速度非常迅猛,不仅直接危害患者的健康,也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为了预防与控制艾滋病的传播,我们需要准确了解艾滋病的传播方式,并纠正普遍存在的误解。

一、艾滋病的传播方式艾滋病主要通过以下几种途径进行传播:1.性传播性传播是艾滋病传播最常见的途径,尤其是性行为中的不安全性行为。

性接触时,若一方为HIV感染者,体液中的病毒可以通过精液、阴道分泌物和直肠黏膜等途径进入另一方的体内,从而传播艾滋病。

2.血液传播艾滋病的传播还可以通过血液途径进行。

例如,共用注射器、血液制品的传染风险非常高。

此外,在一些特殊职业中,如医护人员、实验人员,由于与患者或病毒直接接触,也可能发生血液传播。

3.母婴传播母婴传播是指HIV感染的孕妇将病毒传给胎儿或婴儿的过程。

这种传播方式在未接受促使性治疗的感染孕妇身上很常见。

艾滋病母婴传播可以发生在孕妇分娩时,也可以通过哺乳期间的乳汁传播。

4.其他传播方式尽管较为罕见,但在极少数情况下,艾滋病的传播还可能通过移植器官、牙科手术等途径进行。

二、艾滋病的普遍误解由于对艾滋病认知的不足和错误信息的传播,人们对艾滋病存在一些普遍的误解,下面我们来纠正这些误解。

1.通过直接接触、共用餐具传播艾滋病病毒不能通过日常接触、共用餐具、空气传播等途径感染。

只有在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等体液与健康人体内的黏膜或破损皮肤直接接触时才会有传播风险。

2.通过咳嗽、打喷嚏传播艾滋病病毒不会通过空气传播,因此咳嗽、打喷嚏等正常的呼吸道排泄行为不会导致病毒传播。

3.通过接吻传播一般情况下,接吻不会导致艾滋病的传播。

只有在存在口腔破损或出血时,有可能通过接吻传播病毒。

4.艾滋病就是死亡的宣判虽然艾滋病目前没有根治的方法,但通过规范的治疗措施,以及社会对患者的关爱和支持,艾滋病患者可以延长寿命,并且提高生活质量。

艾滋病防治知识试题及答案

艾滋病防治知识试题及答案

常见传染病防治知识试题及答案(艾滋病)1、当HlV侵入机体后,未进入发病期者被称之为A、艾滋病病人B、艾滋病病毒感染者C、窗口期2、艾滋病病毒,是一种能生存于人的血液中并攻击的病毒。

A、免疫系统B、神经系统C、骨酪系统D、肌肉系统3、艾滋病病毒通过血液和血液制品传播的概率,大约是%。

A、40B、60C、80D、1004、对艾滋病病毒易感的人群是。

A、静脉吸毒者B、性乱者C、同性恋者D、每个人5、对于HIV/AIDS的诊断最重要的是根据A、临床表现B、经确认HIV抗体阳性C、具有高危行为6、下列哪个不是艾滋病的传播途径:A、性接触B、血、血制品、器官移植和污染的注射器C、蚊虫叮咬D、母婴垂直传播7、下例哪项不是急性HIV感染的临床表现A、发热B、咽痛C、淋巴结肿大D、口腔真菌感染8、艾滋病常见合并症有:A、PCPPB、隐球菌脑膜炎C、弓形体感染D、以上都是9、HIV感染的确证实验是:A、免疫印迹法查HIV抗体B、酶联免疫法查HTV抗体C、PDR法检测HIV RNAD、流式细胞仪检测CD4细胞数10、PCP首选治疗是:A、氟康唑B、复方新诺明C、戊烷脒D、乙胺嘧啶11、HIV感染人体后主要导致下列哪个系统损害:A、消化系统B、免疫系统C、循环系统D、骨胳系统12、HlV不可以用下列哪种方法杀灭:A、37度,10%漂白粉处理30分钟B、56度,30分钟C、焚烧D、温室,3天13、艾滋病毒不可以通过下列哪种方式传播A、共用针头或注射器B、性接触C、日常生活接触D、母婴传播14、下列哪项检查能够最终确定病人感染了艾滋病毒:A、血常规B、尿常规C、HIV抗体筛查试验D、 HIV抗体确诊试验15、艾滋病患者常见的肿瘤是A、霍奇金病B、淋巴肉瘤C、卡波济肉瘤D、非霍奇金淋巴瘤16、下列哪类人群不属于艾滋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A、同性恋者B、性乱交者C、静脉吸毒者D、医护人员二、是非题1、初筛检测结果为HIV阳性并伴有临床症状,可以诊断为HIV感染者,( )2、于HIV感染者及AIDS病人日常生活和工作不会感染艾滋病。

艾滋病流行新趋势及相关研究进展培训测试题

艾滋病流行新趋势及相关研究进展培训测试题

GAGGAGAGGAFFFFAFAF艾滋病流行新趋势及相关研究进展培训测试题姓名:1.我国目前公布的大部分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的感染途径A.吸毒B.非法卖血C.性途径D.医院感染A.全国疫情整体保持低流行状态,但部分地区流行程度较高B.经输血传播基本阻断,经注射吸毒和母婴途径降至较低水平C.经性途径传播成为最主要传播途径,传播方式复杂D.各地流行模式差异大,重点人群疫情上升明显E.以上均是GAGGAGAGGAFFFFAFAFGAGGAGAGGAFFFFAFAFA.检测量、发现人数和报告发现率逐年增加B.经输血传播基本阻断C.经静脉吸毒传播逐年减低D.以上都是A.疫情形势仍然严峻B.社会环境变化增加难度C.国内外双重动力压力D.以上均是A.加强艾滋病的健康教育B.最大限度发现感染者,早期治疗C.强化对感染者的随访管理和关怀救助,提高抗病毒治疗依从性GAGGAGAGGAFFFFAFAFD.阻断经母婴及静脉吸毒传播E.以上均是6.早期治疗艾滋病有何好处?A.延缓肝脏疾病进展B.降低心血管疾病引起的死亡风险C.改善痴呆及外周神经病变D.以上均是7.当-,ART预期寿命接近正常A.CD4〈40B.CD4〉40C. CD4〈150D. CD4〉1508.各种非艾滋病指征性疾病包括:A.糖尿病GAGGAGAGGAFFFFAFAFB.心脑血管疾病C. 肿瘤D. 以上均是9.关于50岁以上的老年HIV感染者,指南推荐:A.如何CD4〈500个∕ul,推荐进行ARTB.如合并HIV相关肾病\艾滋病指征\HIV∕HBC共同感染,应启动ARTGAGGAGAGGAFFFFAFAFGAGGAGAGGAFFFFAFAFC. CD4在12个月下降〉100个∕ul ,存在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素等D. 以上均是10美国的HIV职业暴露指南第一次把――作为首选:A .艾生特B.DTGC.青霉素D. 以上均是A.危险行为评估和初步诊断B.追踪HIV 疾病治疗状况及降低危害的计划C.整合资源、服务与后续追踪D.以上均是GAGGAGAGGAFFFFAFAFA.真诚关怀及不批判的态度B.熟练的咨询技巧C.更新艾滋病治疗及医学知识GAGGAGAGGAFFFFAFAFD.以上均是A.收案基本信息登记表B.治疗前咨询记录表C.在治随访登记表D.以上均是A.审核、签署知情同意书B.建病例C.初次评估了解患者生理、心理、社会情况D.以上均是A.服药依从性判断B.cd4恢复情况、病毒载量GAGGAGAGGAFFFFAFAFGAGGAGAGGAFFFFAFAFC.是否感染性病和治疗恢复情况D.以上均是A.唤起全社会对艾滋病事业的关注,并用心参与B.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关怀照顾 C.对死去的艾滋病病人表示哀悼和怀念D.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聚会的标志A.每年12月6日B.每年12月16日C.每年6月12日D.每年12月1日A.安全性行为GAGGAGAGGAFFFFAFAFGAGGAGAGGAFFFFAFAFB.远离毒品C.远离艾滋病感染者,不与他们接触D.正确防护A.禁止HIV 感染着结婚B.提倡自然分娩C.鼓励母乳喂养D.母亲在妊娠期及围产期、婴儿在出生后应用抗HIV 药物A.性接触B.输血C.母婴D.握手GAGGAGAGGAFFFFAFAFGAGGAGAGGAFFFFAFAFA.没有制定内部安全防护管理制度B.没有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工作中发生意外C.缺乏自我防护知识与技能D.以上都对A.粘膜或皮肤有伤口B.有体液交换发生C.有足量的病毒D.以上全包括A.HBV 1in3 0.3%B.HCV 1in30 33%C.HIV 1in300 3.3%D.针头刺破皮肤:0.33%GAGGAGAGGAFFFFAFAFGAGGAGAGGAFFFFAFAFA.情绪异常B.认知异常C.行为异常D.以上全对A.戴手套B.穿隔离衣和防水围裙C.戴口罩和防护镜D.以上全包括 参考答案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26334 66DE 曞933116 815C 腜26780 689C 梜33031 8107 脇|24994 61A2 憢+23570 5C12 尒23208 5AA8 媨D29459 7313 猓-GAGGAGAGGAFFFFAFAF。

HIV调查问卷总结

HIV调查问卷总结

HIV调查问卷总结经过对HIV调查问卷的分析和总结,我得出以下结论:一、人口统计学信息在受访者的人口统计学信息中,我们了解到被调查者的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和职业等情况。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调查对象以年龄在18-35岁之间的年轻人为主,其中男性和女性的比例基本相等。

此外,大部分受访者已获得较高的教育水平,职业分布相对多样化。

二、HIV知识与意识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到,绝大部分调查对象对HIV的基本知识有所了解,能正确回答有关HIV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的问题。

然而,仍有一部分人对HIV的认知存在误区,尤其是关于HIV与艾滋病的关系、病毒携带者的识别和社会偏见等。

因此,有必要加强对HIV知识的宣传和普及,以提高社会对HIV的认知水平。

三、传播途径与预防知识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受访者对HIV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有一定的了解,包括性传播、输血、母婴传播等。

然而,在细节方面,仍然存在一些误解和不足。

例如,有些受访者对正确使用避孕套的方法有所模糊或错误的认识,部分人对母婴传播的预防措施也存在一些知识盲区。

因此,有必要通过宣传教育等途径提高公众对传播途径和预防知识的认知度和正确应对能力。

四、态度与行为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受访者对HIV持有积极的态度,认为应该用平等、尊重和关爱的态度对待HIV感染者。

同时,大部分受访者对自身的HIV风险有一定的意识,愿意主动进行HIV检测,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

然而,仍有一部分人对HIV感染者存在歧视和偏见,这需要加强宣传教育,推动公众的态度转变,营造包容、理解的社会环境。

五、需求与建议调查问卷还收集了受访者的需求和建议。

根据问卷结果分析,受访者普遍希望加强对HIV知识的普及,提供更多的相关教育和宣传活动,为大众提供更多方便、快捷的检测渠道,提供更全面、专业的咨询和支持服务。

此外,受访者也提出应加大宣传力度,纠正社会对HIV感染者的误解和歧视。

综上所述,HIV调查问卷的分析结果显示,尽管大部分受访者对HIV有一定的认知和了解,但仍存在知识盲区和社会偏见。

艾滋病防治知识100题

艾滋病防治知识100题

艾滋病防治知识100题1. 什么是艾滋病?2. HIV是什么意思?3. HIV与艾滋病有什么区别?4.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哪些?5. 怎样才能感染艾滋病?6. 性传播是最常见的艾滋病传播途径吗?7. 性行为如何预防艾滋病传播?8. 垂直传播是什么意思?9. 垂直传播如何发生?10. 孕妇如何避免将艾滋病传给胎儿?11. 输血可能导致艾滋病传播吗?12. 如何确保输血过程的安全性从而预防艾滋病传播?13. 刺青和穿耳洞是否有可能传播艾滋病?14. 艾滋病是否可以通过唾液传播?15. 家庭接触是否可能导致艾滋病传播?16. 性洗浴场所是否可能传播艾滋病?17. 握手和拥抱是否有可能传播艾滋病?18. 艾滋病感染者的症状有哪些?19. 艾滋病感染者什么时候才会出现症状?20. 艾滋病感染者有哪些早期症状?21. 如何进行艾滋病的早期检测?22. 艾滋病晚期病状有哪些?23. 艾滋病晚期如何进行治疗?24. 艾滋病的治疗方法有哪些?25. 艾滋病的治疗是否能够彻底治愈?26. 艾滋病的药物治疗有哪些副作用?27. 艾滋病的治疗能够延缓疾病的进展吗?28. 怎样才能预防艾滋病?29. 怎样使用安全套才能有效预防艾滋病传播?30. 安全套的使用注意事项有哪些?31. 性伴侣间应该如何沟通关于艾滋病的问题?32. 如何帮助感染艾滋病的朋友或家人?33. 怎样提高自己的艾滋病意识?34. 艾滋病在全球范围内的流行情况如何?35. 艾滋病对全球卫生医疗系统的影响有哪些?36. 什么是预后?艾滋病的预后是什么?37. 艾滋病怎样被诊断?38. 艾滋病在中国的流行情况如何?39. 艾滋病防治的政策措施有哪些?40. 艾滋病防治在中国的进展如何?41. 艾滋病防治工作中有哪些挑战和困难?42. 怎样才能帮助改善艾滋病防治工作?43. 性教育在艾滋病防治中的作用是什么?44. 性教育在中国的开展情况如何?45. 如果从事高风险行为如何降低感染艾滋病的风险?46. 艾滋病疫苗有吗?47. 艾滋病疫苗研发的进展如何?48. 艾滋病疫苗实施后是否能够彻底预防艾滋病?49. 艾滋病防治工作中的性别差异是什么?50. 妇女在艾滋病防治中的角色是什么?51. 艾滋病在青少年中的传播情况如何?52. 青少年在艾滋病防治中的身份是什么?53. 如何对青少年进行艾滋病教育?54. 艾滋病对孩子的影响有哪些?55. 艾滋病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有何影响?56. 孩子如何应对父母感染艾滋病的情况?57. 在学校中如何开展艾滋病教育?58. 艾滋病对教育系统的影响有哪些?59. 艾滋病在职场中的影响有哪些?60. 对感染艾滋病的员工应该采取哪些保护措施?61. 艾滋病对企业的经济影响有哪些?62. 艾滋病对家庭的影响有哪些?63. 感染艾滋病的家庭成员如何保护自己?64. 政府在艾滋病防治中应承担哪些责任?65. 非政府组织在艾滋病防治中的作用是什么?66. 如何提高对艾滋病的社会认知?67. 艾滋病的社会歧视有何表现?68. 如何帮助减少对艾滋病感染者的歧视?69. 艾滋病对性工作者的影响有哪些?70. 性工作者在艾滋病防治中的角色是什么?71. 性工作者在艾滋病防治中应承担哪些责任?72. 艾滋病在同性恋者中的传播情况如何?73. 同性恋者在艾滋病防治中的身份是什么?74. 艾滋病对同性恋者的影响有哪些?75. 同性恋者在艾滋病防治中应承担哪些责任?76. 艾滋病对移民和难民的影响有哪些?77. 移民和难民在艾滋病防治中的角色是什么?78. 艾滋病对流动人口的影响有哪些?79. 流动人口在艾滋病防治中应承担哪些责任?80. 艾滋病对健康保险的影响有哪些?81. 艾滋病对社会保障的影响有哪些?82. 艾滋病患者应该享有哪些权益?83. 艾滋病在社区中的传播情况如何?84. 社区在艾滋病防治中的作用是什么?85. 社区在艾滋病防治中应承担哪些责任?86. 艾滋病防治的文化差异是什么?87. 不同文化背景下对艾滋病的态度有何不同?88. 如何在跨文化环境中提高艾滋病防治意识?89. 艾滋病防治在农村地区的情况如何?90. 艾滋病防治在贫困地区的情况如何?91. 艾滋病防治对经济的影响有哪些?92. 艾滋病防治对教育的影响有哪些?93. 艾滋病防治对卫生保健的影响有哪些?94. 如何评估艾滋病防治工作的效果?95. 艾滋病防治工作的经验有哪些?96. 艾滋病防治工作中的挑战和困难有哪些?97. 如何改善艾滋病防治工作?98. 艾滋病防治工作中的创新举措有哪些?99. 艾滋病防治工作中的成功案例有哪些?100. 如何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

预防艾滋病知识

预防艾滋病知识

预防艾滋病知识(一):1、什么是艾滋病艾滋病是英文AIDS的音译,它的医学全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中文根据英文全称的字头缩写“AIDS”,音译为“艾滋病”。

这个命名表达了艾滋病的完整概念,从中能够了解艾滋病三个明确定义:第一,获得性:表示在病因方面是后天获得而不是先天具有的,是由艾滋病病毒引起的传染病。

第二,免疫缺陷:表示在发病机理方面,主要是造成人体免疫系统的损伤而导致免疫系统的防护功能减低、丧失。

第三,综合征:表示在临床症状方面,由于免疫缺陷导致的各种系统的机会性感染、肿瘤而出现的复杂症状群。

2、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与艾滋病患者有何不同从艾滋病病毒进入人体内起,人体就开始了同它的斗争。

病毒在人体内的繁殖需要必须的时间。

在开始阶段,感染者的免疫功能还没有受到严重破坏,因而没有明显的症状,我们把这样的人称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

当感染者的免疫功能被破坏到必须程度后,其他病菌就会乘虚而入,使人发生多种疾病,一般被称为机会性感染,如严重的腹泻、肺炎或某些癌症等,这时感染者就成为艾滋病患者了。

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发展到艾滋病患者可由数月至数年,一般为8~10年,最长可达19年以上。

3、健康人是怎样感染艾滋病病毒的艾滋病主要透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

当健康人的皮肤和黏膜出现了伤口,而这些伤口又恰好接触到内含艾滋病病毒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液、乳汁和伤口渗出液等,就有可能感染艾滋病病毒。

4、艾滋病能够治疗吗自1981年在美国首先发现艾滋病以来,艾滋病已在全世界蔓延。

虽然人类同艾滋病的斗争已有20多年,但到目前为止,仍未发明有效的疫苗和治愈该疾病的方法。

5、感染了艾滋病病毒会有哪些表现艾滋病的潜伏期(指从感染艾滋病病毒到出现艾滋病症状和体征的时间)一般为6个月~5年,亦有长达10余年者;艾滋病的窗口期(指从感染艾滋病病毒到构成抗体所需时间)一般为5周左右。

从感染艾滋病病毒到出现症状,可分为四个时期:急性感染期。

艾滋病的公众健康意识如何培养

艾滋病的公众健康意识如何培养

艾滋病的公众健康意识如何培养艾滋病,一个令人闻之色变的词汇。

自它被发现以来,给人类的健康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在全球范围内,艾滋病的流行态势依然严峻,而提高公众对艾滋病的健康意识,成为了防控艾滋病的关键环节。

要培养公众的艾滋病健康意识,首先得让大家对艾滋病有一个清晰准确的认识。

艾滋病,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严重传染病。

HIV 病毒会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使人体逐渐丧失抵抗各种疾病的能力。

然而,许多人对艾滋病的认知存在误区。

比如,有人认为与艾滋病患者正常的日常接触,如握手、拥抱、共同用餐等会感染艾滋病;还有人觉得艾滋病离自己很遥远,与自己的生活毫无关系。

这些错误的认知,不仅会导致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还会让人们放松对艾滋病的警惕。

那么,艾滋病究竟是如何传播的呢?艾滋病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

性传播是目前艾滋病传播的最主要途径,包括不安全的同性、异性性接触。

共用注射器、输入被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以及母婴传播也是艾滋病传播的重要方式。

但需要明确的是,正常的生活接触,如共同进餐、共用办公用品、共用厕所等,是不会传播艾滋病的。

了解了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我们才能更好地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加强性教育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对于青少年和成年人,都应该普及正确的性知识,倡导安全性行为,如使用安全套等。

同时,要杜绝共用注射器等危险行为。

在医疗领域,严格规范采血、输血和医疗器械的消毒,防止血液传播。

对于孕妇,要进行艾滋病的筛查,对感染艾滋病的孕妇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降低母婴传播的风险。

宣传教育在培养公众艾滋病健康意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政府、社会组织和医疗机构等应通过多种渠道,如电视、广播、网络、社区宣传等,广泛传播艾滋病的相关知识。

宣传内容不仅要包括艾滋病的基本常识、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还要关注艾滋病患者的权益和尊严,消除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

可以通过制作生动有趣、易于理解的宣传资料,如漫画、短视频等,吸引公众的关注。

关于大学生对艾滋病相关问题认知程度的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对艾滋病相关问题认知程度的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对艾滋病相关问题认知程度的调查报告中图分类号:U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0-0218-02调查背景:自1981年美国发现首例艾滋病病人以来,艾滋病在全球迅速蔓延,我国1985年首次报告AIDS病例,随后中国艾滋病的传播进入快速增长期,并呈现流行区域不断扩大、感染人数急剧上升的趋势,世界每隔8秒钟就有一人感染HIV,全球每天有1.1万人感染HIV,卫生部艾滋病检测中心的调查表明:文化素质偏低,艾滋病知识匮乏,“防艾”意识不足,是多数感染者的共同特征,尤其令人痛心的是受害者中有一半是青少年(在我国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中,29岁以下的年轻人占了61%)可以说艾滋病就在我们周围。

但由于多方面因素影响,大学生对艾滋病认识存在一定局限性。

具体表现为大学生自我保护意识较弱、个人防卫意识欠缺以及对艾滋病毒携带者存在认知偏差等诸多问题。

一、引言本次调查报告我们以石家庄科技工程职业学院学生为调查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500份,收回482份,回收率为96.4%;其中有效问卷478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9.2%。

主要从学生对艾滋病认知情况以及对艾滋病的相关歧视方面进行调查。

二、被访学生对艾滋病的认知情况一)对中国艾滋病现状的认识(见表1)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被访学生认为中国艾滋病现状不容乐观的比例达到70.8%,其中13.2%的被访学生认为中国艾滋病现状十分严重,57.6%的被访学生认为中国艾滋病现状比较严重,?认为中国艾滋病现状严重的受访学生比例比中国抗艾滋病媒体联盟在2008年发布的“在中国六城市的调查”中的比例(52.3%)高出许多;这反映了大学生对艾滋病的担忧和恐惧心理。

二)对艾滋病传播途径的认知(多选)(见表2)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被访学生对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比较了解,对各种情况下是否会感染艾滋病的回答正确率总体比较高。

平均达到 94.6% ,这一比例显然高于“在中国六城市的调查”中的比例(80.9%),表明大学生群体对艾滋病传播途径的正确认知度明显高于普通公众群。

男性对艾滋病的认知与预防

男性对艾滋病的认知与预防

男性对艾滋病的认知与预防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简称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简称HIV)引起的一种严重传染病。

自20世纪80年代起,AIDS在全球范围内蔓延,给人类健康带来了巨大威胁。

本文将讨论男性对艾滋病的认知水平以及预防艾滋病的相关措施。

一、男性对艾滋病的认知水平艾滋病对个人和社会的危害不言而喻,但男性对艾滋病的认知水平仍然存在不足。

首先,有部分男性对艾滋病的病因和传播途径存在误解。

他们可能过于相信传言,认为仅通过日常接触就会感染艾滋病,或者认为只有与艾滋病患者发生性行为才可能感染。

这种错误认知使得他们在预防措施上存在盲区。

其次,有些男性对艾滋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了解不足。

他们对艾滋病早期症状的认知模糊,往往将其误认为普通感冒或疲劳。

而对于艾滋病的治疗方法,他们可能只知道抗逆转录病毒药物(Antiretroviral Therapy,简称ART)的名称,但并不了解其使用方式和时机。

最后,男性对艾滋病的相关知识缺乏持续学习和更新。

由于艾滋病预防知识不断更新,包括新的检测技术、治疗方法和预防策略等,男性如果停留在旧有知识上,就难以及时掌握最新的预防措施。

二、预防艾滋病的相关措施预防艾滋病是每个人的责任,男性在此方面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以下是一些男性应当采取的预防艾滋病的相关措施:1.正确使用安全套:男性在性行为中应始终使用安全套,无论是与固定伴侣还是非固定伴侣,都应当保持安全性行为的习惯。

正确使用安全套可以有效避免艾滋病病毒的传播。

2.定期进行艾滋病检测:男性应当定期进行艾滋病的检测,特别是有多性伴侣或有高风险性行为的男性。

及早发现艾滋病感染可以及时接受治疗,减少疾病的进一步传播。

3.减少或避免高风险行为:男性应尽量减少高风险行为的发生,如与多性伴侣发生不安全性行为、与吸毒人员共用注射器等。

人民币上有艾滋病毒吗

人民币上有艾滋病毒吗

人民币上有艾滋病毒吗文章目录*一、人民币上有艾滋病毒吗*二、避孕套能挡住艾滋病病毒吗*三、艾滋病认知误区人民币上有艾滋病毒吗1、人民币上有艾滋病毒吗钞票上有大量细菌是事实,因为它暴露在外界环境,并在人群中传来传去,随时都可能被污染,但真正可以在钞票上存活的细菌,都是对外界抵抗能力较强的种类,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结核杆菌、真菌孢子以及肠道菌等等。

当然通过钞票传播这类细菌的可能性完全可以存在,但通过钞票传播性病难以令人相信。

引起性病的病原微生物离体后对外界抵抗力较弱,如淋菌、梅毒螺旋体一类在钞票上仅能存活一小时左右。

很难设想,性病患者把染有性病病原菌的钞票(实际上性病患者手上也难有活的淋菌、梅毒螺旋体等微生物)传递给接受钞票的人,后者的手又接触生殖器官而导致传染,这简直近乎神话。

当然,性病并非不能间接传染,但其传播媒介绝不是钞票,只可能通过公共浴池、便器、湿毛巾以及与性病患者长期密切接触传播。

2、艾滋病的传播途径2.1、血液传播如果输入艾滋病人的血液可患艾滋病,还有如果和艾滋病人使用同一个刮胡刀、牙刷等,也会感染艾滋病。

到一些消毒不彻底或者没有消毒的场所做纹身、修脚等,也可能感染艾滋病。

2.2、母婴传播如果母亲在孕期确定是艾滋病人,那在生产的时候就会通过阴道将艾滋病毒直接传给下一代,还可能通过母乳喂养传染给婴儿。

2.3、人工授精如果给艾滋病病人进行人工授精,也很容感染。

2.4、吸毒吸毒也是感染艾滋病的一个非常主要的途径,因为吸毒的人往往很难控制自己的欲望,往往会与别人共用针具,这样感染的几率就非常大。

3、艾滋病恐惧症的表现3.1、强迫症状有一些艾滋病恐惧症者,他们反复思考艾滋病的有关症状或曾经发生过的一些行为——强迫思维,反复检查身体上的可疑体征(如淋巴结肿大等)——强迫动作,甚至对一些常人根本不关心的细节都反复琢磨,认为可能感染了艾滋病。

3.2、疑病症状艾滋病疑病症状者往往具有过度执拗、要求过度精确及过分坚持的人格特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usting HIV Myths打破关于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病毒)的误区Since first diagnosing HIV in the U.S. in the 1980‟s, doctors and researchers have made great strides in identifying, treating and educating the public about the illness. However, many misconceptions still persist —like open wounds spread HIV —that continue to cause unnecessary fear and anxiety. Read on to learn the truth behind 14 common misconceptions about HIV.自从1980年代美国确诊了第一例HIV感染以来,医学工作者和研究人员在对HIV的鉴定、治疗以及面向普罗大众进行宣传教育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然而,很多认识误区仍然存在——例如“伤口会传染HIV”——它们经常引起不必要的恐慌和焦虑。

阅读以下内容,你就可以了解对HIV的14种常见误区背后的真相与事实。

MYTH: HIV Means You Have AIDSThe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or HIV, attacks and destroys CD4+ T cells — the cells in your body that help fend off infection and illness. AIDS(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is the late stage of an HIV infection, when a person‟s immune system is severely weakened. Without treatment, most cases of HIV infection will indeed progress to overt AIDS within several years. In fact, most experts now typically refer to “HIV/AIDS” as a single condition because it is a progression of the same virus. However, modern anti-HIV treatment is highly effective and usually prevents the progression of HIV to AIDS.误区1:将HIV感染等同于艾滋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简称HIV,攻击并破坏人体的CD4+T细胞,这种细胞对人体非常重要,起到抵挡感染和疾病的作用。

艾滋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简称AIDS,是HIV感染的晚期表现,此时人体的免疫系统已经被严重削弱了。

如果感染了HIV却不治疗,多数感染者会在数年内进展成为艾滋病。

事实上,很多人经常把“HIV”和“艾滋病”当成一回事,是因为艾滋病是HIV感染的最后阶段罢了。

然而,现代抗HIV治疗效果已经非常显著了,能够很大程度地阻止HIV感染发展成为艾滋病。

因此,HIV感染与艾滋病不是同一个概念。

MYTH: HIV Can Now Be CuredHIV/AIDS is a lifelong condition. As of yet, there is no cure, though much research continues on that front. But thanks to the development of certain medications, HIV can be controlled and the progression of the condition can be greatly slowed. By working with your doctor and being vigilant about your treatment, it‟s very possible to live a long, fulfilling life with HIV. In fact, treatment is now so successful that in places where sophisticated medical care is available, most HIV-infected persons can expect to live a normal lifespan.误区2:认为HIV感染/艾滋病已经可以治愈了目前而言,HIV感染/艾滋病是伴随终生的。

也就是说,尽管大量的研究从来没有停止,目前还没有彻底治愈的方法。

幸运的是,随着医学的发展,HIV已经能够被有效地控制,发展为艾滋病的速度也随之大大减缓。

通过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HIV感染者是完全有可能度过一个漫长的且富有意义的人生的。

事实上,在一些医疗护理水平高的地区,大多数HIV感染者是可以拥有一个正常人的寿命的。

MYTH: HIV Is Spread Through Casual ContactHIV cannot survive outside of the body for long. In addition, not all body fluids carry the virus, including tears, sweat, and saliva. Therefore the virus is not transmitted by touching or other casual contact that occurs in day-to-day social experiences like hugging, kissing, shaking hands, or sharing food or beverages. The virus is not transmitted if there is no sexual contact and no exchange of blood. HIV also is not transmitted in households, even when uninfected persons share toilets, showers, and kitchens with infected individuals.误区3:认为HIV可以通过日常接触传播HIV无法在体外长时间生存。

此外,不是所有的体液都携带HIV病毒,比如眼泪、汗液和唾液等。

因此,HIV是不能通过触摸或其他日常社交当中的接触传染的,例如拥抱、接吻、握手以及共享食物、饮料等,都是不会传染的。

只要没有性接触和血液的交换,就不会有HIV的传染。

HIV也不会在居家生活中传染,即使普通人与感染者共用厕所、淋浴和厨房等,也不会有任何感染的风险。

MYTH: HIV Is Commonly Spread Through Blood TransfusionsFor a few years before modern blood tests were developed, HIV was occasionally spread by blood transfusion, or by transplantation of organs from infected persons. However, modern blood testing is extremely effective in keeping contaminated blood and organs safe and almost no such cases have occurred in the U.S. or other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for more than 20 years.误区4:认为输血传染HIV是普遍现象在现代血液检测技术发展起来之前,曾经一度有通过输血或器官移植感染的案例发生。

然而,现代血液检测技术在保障输血和器官移植的安全方面已经非常值得信赖,近20多年里,在美国和其他工业化国家中,几乎没有因上述原因感染的案例。

MYTH: Oral Sex Is High-Risk for HIVAlmost all sexual transmission of HIV occurs by unprotected vaginal or anal sex; transmission of HIV by oral sex is very rare. A few cases of HIV transmission probably have occurred from an uninfected person performing fellatio (oral-penile sex) on an HIV-infected partner, but transmission from an infected oral partner to an uninfected penile partner, or by cunnilingus (oral contact with female genitals) is even more rare, if it occurs at all. Condoms or other barriers are considered optional for HIV prevention, and should be considered by persons who want to assure maximum protection.误区5:认为口交是HIV感染的高危行为所有通过性行为感染HIV的案例中,几乎全部是由于无套性交或无套肛交导致的。

通过口交感染的案例极其罕见(几乎没有官方证实的口交传染案例)。

寥寥无几的口交传染案例,主要都是通过为HIV感染者进行主动口交(用口部接触对方生殖器的)而发生的;而全世界因被动口交感染的案例几乎为零(没有官方证实的案例)。

使用安全套是防止HIV传染的有效措施,并且可以起到最大限度的保护。

MYTH: Toilet Seats Can Spread HIVUsing the same toilet seat as an HIV-infected person is considered a zero-risk behavior; HIV cannot be spread this way. The virus is very fragile in the sense that it does not live long outside the body and cannot reproduce outside its living host. Further, normal use of toilets does not expose susceptible cells to the virus.误区6:认为马桶座圈能传播HIV与HIV感染者共用一个马桶座圈,是一种0风险行为——HIV不能通过这种方式传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