峄山碑学习心得精编版
书法篆书峄山碑
书法篆书峄山碑峄山碑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书法作品之一,以其独特的篆书风格和高超的技艺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介绍峄山碑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以及对中国书法发展的影响。
一、历史背景峄山碑,又称峄山石刻,位于山东省的峄县境内,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石刻造像之一。
碑文刻制于北魏时期,约距今有1500多年的历史。
碑文内容是北魏文成帝颁布的一道诏书,主要记录了该地区的农业政策和治理措施。
峄山碑不仅是古代动态石刻的典范,也是中国篆书艺术的重要代表作品之一。
二、艺术特点峄山碑以其雄奇大气、刚劲有力的篆书风格而著称于世。
篆书,是中国书法中的一种字体,具有浓烈的古代特色。
峄山碑采用的是郭璞所创的“小篆”,字体规整,笔画粗壮有力。
整个碑文排列紧密,字与字之间无多余的空白,体现了篆书的威严和力度。
此外,在峄山碑的刻制过程中,刻工们还注重刀法的运用,使得每个字的线条清晰明快,整体造型端庄大气。
三、对中国书法发展的影响峄山碑作为中国古代书法的杰作,对后世书法家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峄山碑以其规整有序的字体布局,对后世书法家提供了良好的创作范本,激发了他们对字体结构的探索和研究。
其次,峄山碑的篆书风格奠定了中国书法中篆书的地位,促进了篆书的发展和传承。
同时,峄山碑的独特风格也为后世书法家提供了一种创作样式,鼓励他们在字体的运用和结构的调整上勇于创新。
因此,峄山碑对中国书法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总结:峄山碑作为中国篆书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历史内涵,成为了中国书法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它的曲线流畅,字体雄浑,犹如大自然山川般的魅力,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精神共鸣。
峄山碑的存在不仅提升了中国书法的地位,也对后世书法家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是中国书法艺术中不可或缺的瑰宝,值得我们继续探索和传承。
峄山碑
峄山碑释文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登于绎山①,群臣从者,咸思攸长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世无万数,陀及五帝,莫能禁止廼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复起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箸经纪皇帝曰:“金石刻尽,始皇帝所为也。
今袭号而金石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也。
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
”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大夫臣德。
昧死言,臣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
臣昧死请,制曰可。
注:①绎山:指峄山。
翻译:“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
”维是发语词,不翻。
嗣世,一代代,继承。
“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
”武义直方,就相当于说正义战争。
我们的战争是正义的。
我们作战的对象,是乱逆。
威风加于四海之内。
“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
”戎臣,就是带兵的将领。
诛灭六国。
“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
”始皇帝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
群臣上表,请求秦王称皇帝号。
就叫上荐高号。
这个孝道,是说秦国各代国君,均有统一之志,始皇帝的统一,乃是完成祖先之道。
“既献泰成,乃降尃惠,寴(车巛)远方。
”溥惠,尃惠。
溥就是普。
百度百科里面,误释为“专”字。
既,就是完成了的意思。
泰成,即太成,就是大成。
完成了统一大业。
普惠,把恩泽给了所有的人。
寴(车巛),就是亲巡。
从车和从辵,都是表示动作的形符。
坐车出巡,就是(车巛)。
“登于绎山,群臣从者,咸思攸长。
”登上峄山,大家都发起了怀古之悠情。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
”过去是乱世,起因于分土建国,就是封建制。
所以,大家才会去争斗。
“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
”功战就是攻战。
自太古以来就是如此。
“世无万数,阤yi3及五帝,莫能禁止。
”无数代以来,到五帝时代,都不能禁止。
阤,延续。
“乃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复起。
”如今统壹了,不再打仗了。
峄山石刻观后感
峄山石刻观后感篇一《峄山刻石》结字并非机械组合,而是因字制宜,或延长垂脚,重心上移,成上密下疏之构;或上伸笔划,重心偏下,呈上疏下密之局。因此,笔划多者不嫌其密,笔划少不见其虚,显得造型隽美,井然有序。对于篆书的研习,人们总是以为要追踪秦汉,但静心想一下,整个秦汉时期又给我们留下多少可供取法的篆书范本呢?就秦篆而言,今天我们所能看到的秦篆书资料不过《峄山刻石》《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会稽刻石》以及《之罘刻石》数种。具考,现除了残泐极为严重的《琅琊台刻石》外,其余均为宋以后的摹刻。因此,作为书法艺术家需要的是进入审美之中,剔除尚古心态无谓的干扰。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峄山刻石》,是由宋代人以五代时期南唐徐铉的摹本所刻,如果要以之去推究秦篆风貌,显然是靠不住的。但如果把它作为临习小篆入手模板,不仅是可行而且是必要的,因为《峄山刻石》具备了小篆法帖的诸多条件。篇二当我阅读了仇高驰教授著《历代经典碑帖技法解析——秦峄山刻石》后,深深觉得这是一本极为难得的具有书法普及性和书法学术性的书法技法解析类的好书。对一位初学篆书或即便有一定作篆基础的读者来说,仇教授这本专著可谓是金针度人,授人以渔。既然要金针度人就要著书者具有很高的书法学识和超强的书写技法,缺一不可,在这方面,仇高驰教授可以说当之无愧。他对书学和篆刻学的理论研究成果众人皆知,其书法理论专著《解密泰山刻石》曾获第十三届江苏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他的书法创作水平,尤其在篆书上的艺术成就,那就是中国书坛的“驰名商标”,在中国书协曾举办过的前五次书法兰亭奖中,大数据统计显示,仇教授的积分是最高的。因此,仇高驰教授是一位书法学者兼书法创作高超的艺术家,由仇教授来做篆书范本《峄山刻石》的技法解析,那是再合适不过的了。既然是对历代经典碑帖技法的解析,正如前文所说,此专著的读者定位是青少年学书者,或者一些对书法技法的理解和认识还处在初级阶段的学书者。在这样的定位下,仇教授首先对《峄山刻石》的历史,尤其是对秦小篆的形成、演变、发展做了一个详实的阐述,让读者对中国伟大璀璨的传统文化而有个深刻的了解,让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在青少年学书者有个源流到时代的推广和普及。对秦《峄山刻石》概述后,作者的综合书法素养在后面的段落中便逐渐显现出来。在对《峄山刻石》的技法分析中,从“识篆”到“用笔”到“笔顺”到“结体”,作者循序渐进的讲述了《峄山刻石》学习过程中的步骤。作者将“识篆”放在技法解析的第一篇,其用意是很显而易见的,就是习篆要先通文字学,这是习篆的前提和基础。这和当代许多习篆者上手就追求技法的研习来说,我想其中的用意是不言自明的,而且作者在最后一章:“关于篆书创作中的几个问题”,仇教授用了若干图版和文字告戒大家,作篆切勿以楷书形体去臆造篆字,即便如李阳冰、邓石如这样的篆书大家作品的字法也时常出现错误,我们一定不可以讹传讹,沿袭误说,这一切都在告诉我们研习篆书,需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通晓文字学的重要性。作者在《峄山刻石》技法解析过程中,首尾都在谈“识篆”,作者如此这般苦心的强调,这般的循循善诱,我想和当代中书协提倡的“艺文兼备”相契合,也是作者要表达的一个心声或者学书几十年的成功经验:习篆者必先“识篆”。告诫学书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习应该在学习书法技法之前。“文”和“艺”在书法的学习传承过程中缺一不可,引导青少年学书者对于中国传统书艺的学习和传承时,不能是“吃快餐”,应该是文火慢炖般的学习,为其如此,方能学好中国传统的书法艺术。由于仇高驰教授始终站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视野上来关照书法的学习,从而也就铸就了此书的高度。。
峄山碑文赏析
峄山碑文赏析峄山碑文,是中国历史上一块重要的碑文,也是中国古代石刻艺术的代表作之一。
它位于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的峄山风景区内,是一块高约七米、宽约五米的巨型石碑,被誉为“峄山第一碑”。
峄山碑文的内容丰富,文字精湛,给人以深刻的历史感受。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峄山碑文进行一番赏析,以期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古代石刻艺术的杰作。
首先,我们来看看峄山碑文的内容。
峄山碑文的内容主要是一篇关于峄山的历史和风土人情的记载,其中包括了对峄山的地理特征、历史沿革、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等方面的描述。
这些内容既有史实,又有传说,既有客观描述,又有主观感悟,极富文学性和艺术性。
峄山碑文的文字精湛,行文流畅,富有韵味,给人以深刻的历史感受。
其次,我们来谈谈峄山碑文的艺术价值。
峄山碑文是中国古代石刻艺术的代表作之一,它的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在文字方面,峄山碑文的文字工整,字迹端正,笔法流畅,显示出了古代书法艺术的高超水平。
其次是在构图方面,峄山碑文的构图精美,布局合理,形式丰富,显示出了古代石刻艺术的独特魅力。
再次是在内容方面,峄山碑文的内容丰富,包罗万象,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总的来说,峄山碑文是一块融历史、文化、艺术于一体的瑰宝,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最后,我们来谈谈峄山碑文的意义。
峄山碑文不仅是一块石刻艺术的杰作,更是一部关于峄山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
它的出现,为我们了解和研究古代峄山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同时,峄山碑文也是一种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意义,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价值。
总之,峄山碑文是中国古代石刻艺术的代表作之一,它的内容丰富,文字精湛,艺术价值极高,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意义。
通过对峄山碑文的赏析,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古代石刻艺术的杰作,感受到古代峄山的历史和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更加珍惜和传承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
易水寒老师经典碑帖分享——秦篆《峄山碑》
易水寒老师经典碑帖分享——秦篆《峄山碑》书法,是一种修养。
当你蘸下墨,写在宣纸的那一刻,就知道了心手合一、运笔有锋。
让世间尘嚣与浮躁,在墨迹中消散。
历史是一面镜子。
也是一条线索,由此,可以知兴替,可以知得失,可以知进退,可以知取舍,书画墨迹碑刻拓片,应该是最忠实的记录者,窥斑知豹,或有所得。
通过两年多的时间,咱们分享了汉隶,晋隶,唐隶等高古的隶书,分享了很多经典简帛作品,也分享了汉篆及少部分篆书作品,后面咱们就来深入篆书,学习秦篆。
篆书是一种古老的书体,溯源中国文字发展史和书法艺术发展史,篆书一体是极其重要的一环。
关于文字起源,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称:“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亢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蔡邕在《篆势》中亦称“字画之始,因于鸟迹,苍颉循圣作则,制斯文体有篆,妙巧入神。
或龟文针裂,栉比龙鳞,纾体放尾,长翅短身。
颓若黍稷之垂颖,蕴若虫蛇之棼蕴。
扬波振撇,鹰峙鸟震,延劲胁翼,势欲凌云。
”可见,篆书形成之始,即被赋予了得于自然的艺术性。
在秦的统一事业之中,一个重大的功绩就是统一了文字。
中国的汉字已有四千余年的历史。
从最早出现在陶器上的符号,刻划在兽骨龟甲上的甲骨文,和铸造在钟、鼎上的金文,以及到周宣王时的太史籀文(大篆),只有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后,李斯等人才用小篆统一了中国文字。
李斯曾经说过:上古创造大篆字体,广为流传,但由于时间久远,人们多不能认识。
所以现在删掉繁杂笔划,省略异体字形,改进成为小篆。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字改革,对发展中国文化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这周咱们就来分享秦篆精品中的精品,小篆之鼻祖《峄山碑》。
峄山刻石,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李斯书,高218厘米,宽84厘米。
又称元摹峄山秦篆碑。
原立于邹县城县衙大堂,民国初年移入孟庙致敬门内,1973年移入启圣殿内保存,现存于邹城市博物馆。
由于年代久远,加之战乱,原石被野火焚毁。
此石是宋太宗赵光义淳化四年(公元993年)郑文宝根据原石拓本翻刻立石,碑阴有郑文宝题记。
峄山碑与篆书技法(篆书)秦《峄山碑》技法解析
峄山碑与篆书技法(篆书)秦《峄山碑》技法解析峄山碑与篆书技法(篆书)秦《峄山碑》技法解析峄山碑与篆书技法 (篆书)秦《峄山碑》技法解析第5节 (篆书)秦《峄山碑》技法解析二、秦《峄山碑》技法解析《峄山碑》相传为李斯所书。
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后,于次年起巡游各地,先后作峄山、泰山、琅琊台、之罘、碣石、会稽诸刻石。
途中登邹峄山(亦称峄山),立是刻石。
原石已佚,且无拓本存世。
传世拓本仅二,一为宋淳化四年(公元993)郑文宝据南唐徐铉摹本重刻于长安的“长安本”,一为元申屠驷据郑文宝本重刻于绍兴的“绍兴本”。
这些摹刻本字迹虽与存世的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略有差异,线条更圆融劲拔,结字更端稳典雅,亦可视作秦篆典范。
以下说到的小篆,主要指《峄山碑》篆书。
1(笔法小篆的各种点画都包括起笔、行笔和收笔三个部分。
从笔法来讲,小篆比较单一。
尤其是玉箸篆,强调的不是变化而是统一,皆逆锋起笔,中锋铺毫行笔,回锋收笔。
做到欲下先上,欲右先左;无垂不缩,无往不收。
用笔须笔杆直立,笔笔中锋;藏头护尾,清润圆融;横平竖直,用力匀和,使转流畅。
看似简单,但这种笔法的实现却需要平和的心气和深厚的功力,舍此不能达到简静、清雅的境界。
篆书属于古文字。
在楷书出现之前,并无“点、横、竖、撇、捺、钩、折、挑”的笔法。
所以初学时不可以今之概念套古之笔法。
小篆线条大致可以直线、曲线、接笔来概括。
2(直线与曲线直线:直线包括横、竖、斜。
横画须严格水平,竖画则绝对垂直,如“土、在”。
斜画须注意控制其方向角度。
斜线条在对称结构尤其是“×”形结构中多强调挺拔,如“五、乃、其、斯、建”,不对称的有“窥、蔗”,前者互相平行,后者则呈上紧下散之放射状。
有的斜线挺拔中带有弧度,或极微妙,如“初、分、久、立”,或比较明显,亦可归人曲线类。
仔细观察,“野”的两个三角形,线条为上直下弧。
曲线:曲线按行笔的大方向分为顺时针弧、逆时针弧和连曲弧。
顺时针弧、逆时针弧有单独的笔画,但更多是对称组合的,这是因秦篆的高度对称性所致。
峄山碑书写心得
五年级下册一古诗三首的课堂笔记一、字词解释1. 青海长云暗雪山- “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
- “长云”:层层浓云。
- “暗雪山”:使雪山晦暗无光。
这里的“暗”是个使动用法,就是让雪山变得暗下来。
想象一下啊,那浓厚的云层就像一块大灰布,把雪山都给遮得暗暗的,就好像给雪山戴了个大灰帽子,看起来可压抑了呢。
2. 孤城遥望玉门关- “孤城”:孤零零的城池,这里指玉门关外的某个军事据点。
- “遥望”:远远地望着。
这个孤城啊,远远地望着玉门关。
就像一个离家的孩子,眼巴巴地望着家的方向。
玉门关可是当时很重要的关隘哦。
3. 黄沙百战穿金甲- “黄沙”:沙漠里的沙子,这里指代战场环境很恶劣,到处都是黄沙飞舞。
- “百战”:多次战斗。
打了好多好多仗啊,数都数不清了。
- “穿金甲”:磨穿了铠甲。
铠甲都被磨穿了,这得打多少仗啊,战士们得多辛苦。
就像我们的衣服穿久了会破,他们的铠甲在战场上不停地被刀剑、沙子摩擦,最后都破了,可见战斗的激烈程度。
4. 不破楼兰终不还- “破”:攻破。
- “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战士们心里想啊,要是不把敌人打败,就绝不回家。
这决心就像铁打的一样,超级坚定呢。
二、诗句赏析1. 前两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诗人一上来就描绘了一幅很宏大又很苍凉的画面。
青海湖上空那长长的云,把雪山都弄得暗暗的,然后在这个背景下,有一座孤城,远远地望着玉门关。
这就像在给我们展示一幅地图一样,先把大的环境给我们画出来。
这两句诗啊,让我们感受到了边疆的那种辽阔和孤寂。
你看,那雪山、那长云、那孤城,多孤单啊,就像一个人站在大沙漠里,周围啥都没有,只有远处的一点希望(玉门关)。
2. 后两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两句就特别有力量。
前面说战场上黄沙漫天,战士们打了那么多仗,铠甲都磨穿了,这是在描述战士们经历的艰难困苦。
然后突然来一句“不破楼兰终不还”,一下子就把战士们的那种英勇无畏、坚定的决心给表现出来了。
谈谈《峄山刻石》的临习
谈谈《峄山刻石》的临习作者:仇高驰来源:《江苏教育.书法教育》 2017年第12期《峄山刻石》,又称《峄山碑》《秦始皇登峄山纪功刻石》等。
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始皇帝东巡登峄山(今山东邹县)时所立,传为李斯所书。
在书法史上,《峄山刻石》作为秦篆的代表作之一,圆润流畅、精细圆整,颇逮古意,被历代习篆者视为上佳的临习范本,倍受习篆者推崇,享有非常高的声誉。
现从用笔、结字和章法三个方面谈谈《峄山刻石》的临习。
一、用笔相对于其他书体来说,小篆的笔画最为简单,只有直画和弧画两种基本笔画。
其他的笔画都是从这两种笔画变化演绎而出。
小篆的笔法是笔笔中锋,藏头护尾,对于篆书用笔的起、行、收三个环节,做到逆锋起笔、中锋行笔和回锋收笔。
起笔:就总体而言,起笔都要逆锋取势,然后进入中锋行笔。
同时要注意的是起笔时应根据笔画形态的不同,而作不同的取势。
起笔在取逆势时宜轻,待调整好笔锋作顺行时,毛笔应作轻微下按,使得线条在起笔处圆浑而不露锋芒。
如《峄山刻石》中“帝”“方”“诏”“邦”字横画的起笔。
帝方诏邦行笔:在临习《峄山刻石》时,行笔要求裹锋并要微有提按地运笔,使笔下的线条浑厚圆劲,字势通达。
切忌拖锋行笔,笔画软弱无力。
在行笔中和弯曲处,或用提转之法,以见圆畅;或用先停后转,以见外圆内方;或用顿挫之法,而显方劲。
如“疾”字中间的弯曲之笔,是用提转之法;“ 为”字上部的曲笔,则是用先停后转的方法。
不过一字之中往往不是用单一的方法,临习时要细心体会。
收笔:《峄山刻石》的收笔,采取的是“平出”之法,也就是在毛笔运笔至笔画的末端时便戛然而止,稍停后即回锋提笔。
在收笔处注意不要有顿笔下按的动作,否则就会出现块状笔画。
整个收笔过程要处处注意一个“平”字,不可有提按的动作,一般小篆的收笔多采用空中取回势的方法来完成。
如《峄山刻石》中“金”“尽”“始”“所”等字的收笔。
金尽始所弧画写法:弧的写法与直画运笔基本相同,起笔依然要采取藏锋入纸,行笔时轻轻提过,过笔时变直为曲,且过且转,但转时须捻管而绞锋,化松为紧,使弧线圆融有力。
中华碑帖精粹:峄山碑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目录分析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峄山
碑
李斯
碑
徐铉
秦始皇
峄山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峄山碑》又称《峄山刻石》,立于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三年,巡游天下, 登上了山东邹县的峄山。峄山因在孔孟故里,《尚书》《诗经》中多有记载,是一座文化名山。丞相李斯受命立 石纪功,即《峄山碑》。《峄山碑》命途多舛。先是北魏皇帝拓跋焘因尊孔对秦始皇不满,命人将碑推到。然后 是乡人不堪于迎送络绎不绝的拓碑者,将柴火聚于碑下,烧热石碑,泼以凉水。唐开元以前,碑石已然不存,仅 有拓本传世。南唐徐铉精于小篆,摹有李斯《峄山碑》。北宋淳化四年(993),弟子郑文宝将徐铉摹本刊刻于长 安,世称“长安本”。历代习小篆者,莫不尊从李斯,因此小篆又称“斯篆”。唐代李阳冰即以“李斯之后千古 一人”见称。徐铉所摹《峄山碑》,尽管已然是“玉箸篆”风格,仍能体现李斯小篆“画如铁石,字若飞动”之 精妙。其结构规正斩齐,章法井然,整体端庄凝重,于肃穆中见威严。学书者可结合《泰山刻石》《琅琊刻石》 等秦刻石,追溯李斯篆书之神韵。
目录分析
目录分析
作者介绍
同名作者介绍
这是《中华碑帖精粹:峄山碑》的读书笔记模板,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精彩摘录
精彩摘录
这是《中华碑帖精粹:峄山碑》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谢谢观看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现存于西安碑林的《峄山刻石》由徐铉摹写,经郑文宝摹勒上石,与李斯所写的其他刻石相比,艺术风格独 特。
书法第一帖,逆锋起笔,顿提推收。 雅致,大气。 感觉学篆书还是从清朝典型的篆书入手,像邓石如,比较有趣,没有秦篆那么死板,学完清朝的,掌握笔法 后,感觉想写的更加工整严肃,然后再上溯二李就好。 先不说峄山刻石是不是天下第一篆书(另说是邓石如《白氏草堂》),凭它能让两千年后的书法学习者孜孜不 倦、如对至尊般的临摹这秦王歌功颂德之词,李斯功不可没。 小篆隽秀舒展,也是我的最爱。 看似笔画简单,实则不能领悟其精髓之万一,历史越悠久,越难以揣摩作者习练之风采。 初学书法时临写的第一本碑帖。 “历代习小篆者,莫不尊从李斯,因此小篆又称“斯篆”。
小篆《峄山碑》的书法解读
小篆《峄山碑》的书法解读学习篆书的朋友大都喜欢《峄山碑》,可你有没有仔细去了解过《峄山碑》的来历和背后的故事,在读碑文的时候对它的风格形成有没有做过详细的思考?《峄山碑》除了它的年代特征外还有一些什么特点?解读《峄山碑》对今人学篆书会有怎么样的帮助?小篆是秦代官方的标准字体,秦代书法家代表是丞相李斯,他为推广小篆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其代表作有《峄山刻石》、《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会稽刻石》等。
在众多代表作中,《峄山刻石》最为被学习篆书的人所钟爱、临摹。
《峄山刻石》也称《峄山碑》,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始皇东巡峄山,丞相李斯等为颂其功德而立碑,为始皇东巡第一刻。
杜甫《李潮八分小篆歌》中说:“峄山之碑野火焚,枣木传刻肥失真。
”可见原石在唐代已被野火烧毁。
现在流传下来的是宋淳化年间郑文宝的刻本。
虽然后来有许多不同的刻本,但是郑文宝的刻本历来被认为是翻刻本第一。
宋以来,学小篆的人大多选择此刻本。
此刻本中锋用笔,结体稳健,讲究均衡对称,尤其不难想见秦篆的体貌。
郑文宝的刻本是由他与其老师徐铉合作摹刻。
郑文宝字忠贤,宁华人。
宋朝太平兴国八年,登进士第,管至兵部员外郎。
能诗,善鼓琴,工于篆书。
徐铉称赞其篆书“李阳冰不及,若大篆可兼尔。
”徐铉为南唐著名《说文》研究学者,小篆家,扬州人。
黄庭坚曾称赞他的小篆“与阳冰并趋争先”。
徐铉和郑文宝的师徒的篆书水平都被认可与李阳冰媲美。
从李斯撰写的《峄山刻石》到徐铉所见的摹本,再到徐铉的摹本,还有郑宝文的刻本,其间经过了数次变易,神韵自然有所不同。
即便如此,我们还能通过摹刻本去揣度秦篆的规范,其特点也十分突出,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中锋行笔,起笔收笔均为藏锋。
所有的起笔和收笔都是浑圆的笔画形态,这种笔画形态与金文《墙盘》类似,每一笔画都圆劲有力,说明其行笔纯用中锋。
第二、节奏平缓,匀速用笔。
从笔画形态上,还可以看出笔画轻重一致,没有明显的起伏。
因为所有的笔画都是一个速度,节奏几乎没有变化所致。
峄山碑赏析
峄山碑赏析1. 《峄山碑》那可是相当了不起啊!你看看那线条,多流畅啊,就像舞动的丝带一样优美。
就说“皇帝立国”那几个字,哎呀,简直太有气势了,这得有多高的艺术水准啊!2. 峄山碑上的字啊,一个个都精神着呢!那结构,多严谨啊,好比是精心搭建的积木,稳稳当当的。
“维初在昔”这几个字,难道不让你惊叹吗?3. 哇塞,《峄山碑》真的太让人着迷啦!那笔画的力度,就像有力的拳头出击,充满力量感。
“嗣世称王”这几个字,不正是这种力量的体现吗?4. 你们知道吗,《峄山碑》简直就是书法界的瑰宝啊!那章法布局,多巧妙啊,仿佛是一场完美编排的舞蹈。
“讨伐乱逆”这几个字,是不是让你感受到一种威严呢?5. 哎呀呀,《峄山碑》可真是厉害得很呐!那字体的姿态,就如同骄傲的天鹅,优雅极了。
“威动四极”这几个字,难道没有让你心生敬畏吗?6. 嘿,《峄山碑》真的不容小觑啊!那刻工也太精湛了吧,把每个字都雕琢得那么完美,如同精美的艺术品。
“戎臣奉诏”这几个字,是不是展现出一种庄重呢?7. 哇哦,《峄山碑》是多么独特的存在啊!那韵味,好似陈酿的美酒,越品越有味道。
“经时不久”这几个字,不就有着独特的韵味吗?8. 哟呵,《峄山碑》真的是太神奇啦!那风格,就像一位威严的将军,让人不敢轻视。
“功成事遂”这几个字,是不是让你感受到一种成功的喜悦呢?9. 哈哈,《峄山碑》绝对值得好好欣赏啊!那气质,宛如高贵的贵族,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天下大定”这几个字,是不是有一种大气磅礴的感觉呢?10. 呐,《峄山碑》真的是太棒啦!那整体的感觉,就像一首激昂的乐章,振奋人心。
“立号为皇帝”这几个字,不就是这乐章中的高潮部分吗?我的观点结论:《峄山碑》就是一座书法艺术的宝库,充满了无尽的魅力和奥秘,值得我们反复品味和欣赏。
李斯小篆《峄山碑》特点
李斯小篆《峄山碑》特点
李斯小篆《峄山碑》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字工整精细,结体紧凑,笔画劲健,布局上纵横有序。
2.线条细而匀净,圆润流畅,挺拔有力,具有铁划银钩的视觉效果。
3.整体风格端庄、典雅,既体现了秦朝的严整和规范,又展现了秦始皇的雄
才大略和威严。
4.字体结构上,李斯小篆《峄山碑》讲究对称、平衡和等距,表现出强烈的
秩序感和规则性。
5.在章法上,整体布局严谨,字距与行距均保持一致,给人以整齐划一的美
感。
总的来说,李斯小篆《峄山碑》是秦代书法艺术的代表之一,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同时,通过研究这种书体,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秦朝时期的书法艺术风格和社会文化背景。
书法:篆书《峄山碑》单页练习
书法:篆书《峄山碑》单页练习篆书《峄山碑》是中国楷书、隶书、行书和草书的先声,具有很高的文化和艺术价值。
它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件珍品,也是中国书法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篆书《峄山碑》是公元前808年鲁国国君鲁隐公为显示自己在军功上的伟大时,所建立的碑文。
在这件文化瑰宝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古代篆书的特点,如笔画多尖、横平竖直、线条变化丰富、结构严谨等等。
为了更好的练习《峄山碑》,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理解碑文的意义、诠释篆书的特点、注意字形结构的正确、注重笔划的干净利落和书写的气韵生动等等。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峄山碑》的含义和历史背景。
在这篇碑文中,内容涉及到了鲁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也就是鲁隐公在峄山打败邻国齐惠公之后所建立的碑文。
他在上面详细描述了自己的军功和对国家作出的贡献,并对殉难的将士表示崇高的敬意。
整篇碑文气势磅礴、庄严肃穆,文字辞藻华丽、意思清楚,是一篇充满感人力量的雕刻历史。
因此,在练习《峄山碑》时,我们要把握好碑文的含义和历史背景,要在设计和书写中传达出这种饱含着感情的力量和内容。
其次,我们需要认真理解篆书的特点和书写技法。
篆书最大的特点就是其线条变化多端,笔画多尖多角。
为了使作品显得更富有立体感和艺术感,我们必须掌握好它们的书法特点和基本技法。
正确的书写方式包括:勾勒结构,以方框为基础构建诸如“方圆之体”、“天人合一”、“琴鼓之化”等基本结构;勾勒笔画,一笔一笔地勾勒出篆刻之美的笔画,其特点是横平竖直,开闭有序,整齐端庄。
第三,我们要注意字形的结构和正确书写方式。
每个篆字都有其独特的结构和组成,我们需要熟记和掌握它们。
比如说,《峄山碑》中的许多字都有一些特殊的构造和组合方式,其中“攻”、“斩”、“获”、“殉”等字,都是由“十”、“乀”、“力”、“天”等单元构成的。
只有通过认真学习和练习,才能更好地掌握这些字的字形和结构,取得良好的效果。
最后,我们要注重书写的气韵和笔划的干净利落,这是篆书的核心。
试论《峄山碑》对书法高考训练的意义
试论《峄山碑》对书法高考训练的意义作者:徐世明来源:《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2022年第78期【摘要】随着书法高考联考的开设,书法高考备考热潮不断升温。
在备战高考书法统考的视域下,教师应当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是每一个书法高考备考教师都须思虑的问题。
本文就书法高考备考,从控笔、心性、笔法、字法、章法等多角度阐明在初学阶段选择《峄山碑》入手训练,对书法高考备考的益处,以说明《峄山碑》对书法高考训练的意义,旨在打开书法高考备考的思路,以提高书法艺术类学生高考书法统考的总成绩,为学生能够选择优秀的高等学府打好基础。
【关键词】峄山碑;书法高考;初学者;训练随着书法高考热潮的不断升温,如何有效地进行书法高考备考训练成为热门话题。
笔者认为初学者以《峄山碑》入手,进行书法高考备考的开始,不失为一种理想的训练方式。
《峄山碑》相传为李斯所书。
线条圆融劲拔,结字端稳典雅,是小篆的典范,它的小篆笔画只有直线与弧线的要求,并无“点、横、竖、撇、捺、钩、折、挑”的笔法和中、侧锋互用的要求。
所以对于初学者来说,减少了对点画运用的复杂理解,而能直面书法线条的本质,不失为入门训练的理想选择。
以下就以《峄山碑》入手训练的好处说说本人的看法。
一、从《峄山碑》入手训练,能够做到有效地控笔能力训练学习书法必须了解毛笔,明确毛笔的性能,通过对毛笔的控制与使用,写出符合书法艺术所要求的高质量线条来,即“控笔能力”。
《峄山碑》小篆字体,对线条的书写要求是逆锋起笔,中锋用笔,回锋收笔,没有侧峰等其他要求。
这种线条,虽则看似简单,但对线条质量的要求却是非常高的。
《峄山碑》小篆线条大致可以用直线、曲线、接笔来概括,练习《峄山碑》的篆书线条的书写,就是要学会运用“中锋用笔”,做到笔笔中锋,做好书法笔法艺术线条的起、行、收用笔,就等于掌握了对毛笔的控制,也就做好了学习书法的第一步。
二、练习《峄山碑》能有效做的修习心性,达到理想的书写状态练习书法最忌心浮气躁。
略论《峄山碑》结体及其章法特征的书法价值
结体、章法在书法中占据不可或缺的重要 地位,在结体当中出现对称性的问题,这个对称 性却影响了章法上布白的问题。说明结体和章法 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一根线条既是结体的一 部分,同时也是章法的一个部分,所以在临习的 过程当中不必要的去刻意分开属于结体范畴还是 章法范畴。从整体去把握《峄山碑》的总体特点, 先解决主要矛盾再解决次要矛盾。线条与空间布 白是《峄山碑》最主要的两大部分,在“读帖” 时应该关注线条如何才能做到“圆起圆收”、“婉 而通”;空间布白如何才能做到面积相似。藏锋 起笔后中锋用笔到回锋收笔还需要沉住气,笔做 匀速运动才能让线条均匀。保持好中锋能让线条 挺拔有力。把“直线条”和“s”形线条都把握 好结体上基本就不会有大问题,章法上注意空间 的关系。
一、《峄山碑》结体特点 结体,指的是间架结构。“间架”指字形 的安排 , 结构指笔画的组合 , 它们好比盖房子的 构架和造型一样 , 二者既有区别 , 又密不可分 , 因此统称为结体。在其之前的金文、石鼓文呈现 出的是别样美感 , 字形呈不拘规则。在它之后的 隶书因审美情趣不同 , 除行笔讲求多方面的变化 外 , 在隶书的间架结构有了质的变化。而《峄山 碑》大大有别于前后 , 既不像前朝篆籀那样随象 造型而使之长、扁、方、圆皆备 , 也不像汉代隶 书那样刻意纵笔,左右略显夸张之“霸气”。 《峄山碑》结体的第一个特点是:字形取 长方纵势 , 昂首垂尾 , 收放自如。我们可以从 、 、 看明显的上收下放的结构关系 , 整个字 形偏长势,上紧下松,有居高临下的俨然之态。 此时,弧笔起了很大的作用。弧线笔画在篆书当 中是最常见的,也是最难把握的。弧笔在直笔画 的基础上多了转笔锋的动作,即使线条方向改变 了也要保持中锋用笔。笔锋方向的变化可以通过 转动笔杆或转动手腕来达到。刚开始练习时,没 有掌握好方法控制弧线。可以通过练习“S”形 线条,因为“S”形的走势不断地在变化就不得 不使用转笔,在转的过程中不只是转动笔杆,更 主要还有手腕的配合转动。当“S”形线条达到 纯熟弧形笔画就不在话下了。弧笔的要求是用笔 要达到一种自然阔达又不失重心。 第二个特点,距离相等的直线形象。通过 观察整拓的碑,能发现此碑给我们的冲击就是挺 匀刚健、端庄严谨。这样的视觉冲击主要是受到 了等距直接的影响,所以我们可以单独的对距离 把握进行练习,在写的时候稍微注意距离的关系。 第三个特点就是对称性,同时也是临习过程 中遇到最困难的问题。书写是一挥而就,没有给 予调整修改的机会,所以对称性就变得更加困难 了。特别是有“口”和“艸”等等对称性比较 强的字。对于初学者的我来说顿时对李斯起了钦 佩。我在处理对称性这个方面是在书写对称性弧 线的时候关注的不是线条本身而是“白”的部分, 在书法当中特别是NG RI FENG SHANG
工整与细致--《峄山碑》欣赏
工整与细致--《峄山碑》欣赏工整与细致-- 《峄山碑》欣赏简介:书法虽抽象,但也因其精神、风格的不同而使欣赏者发出由衷的赞美。
小篆《峄山碑》、《九成宫》、《胆巴碑》可为代表。
以《峄山碑》为例,用笔十分讲究,藏头护尾,起收呈圆融之态。
运笔稳行慢进,不轻不重, ...书法虽抽象,但也因其精神、风格的不同而使欣赏者发出由衷的赞美。
小篆《峄山碑》、《九成宫》、《胆巴碑》可为代表。
以《峄山碑》为例,用笔十分讲究,藏头护尾,起收呈圆融之态。
运笔稳行慢进,不轻不重,不提不按,不像青铜器铭文和石鼓文行笔,或疾或徐、有提有按、粗细无常。
从线条形式上看,保持着当直则直、该挺则挺、当婉则婉、该曲则曲的状态,骨力内蕴,气息通畅,明丽清朗,干净利落。
但由于起收讲究藏头护尾,线条显示出一种含蓄、中庸的内涵。
从间架结构和章法布局上看,《峄山碑》既不像前朝的篆籀造型那样,长、扁、方、圆皆备;也不像后世的隶书那样,结体追求横势,用笔张放。
小篆字形,方势纵长、昂首垂尾、如洪钟稳立;结体上收下放,有“冠冕垂裳”之态;左右均衡对称,横如架梁、竖比立栋、布白匀称,守黑有度;章法布列,大小统一、井然有序、行气贯通。
单字如白描图案,整体像满幅精美的织锦。
此碑的工细之处,令人惊叹,令人仰观,令人有非人工可为之感。
欣赏《峄山碑》这类工整细致的碑刻书迹,能使欣赏者由字及人、由字及物地产生一系列的类比联想:如京剧舞台上精心描绘的脸谱、合宜得体的装束、字正腔圆的发声、招式入流的动作;如达芬奇用精巧的构思、细腻的笔触、和谐的色彩所创作的《蒙娜丽莎》;如罗中立以特写的形式构图、西洋的写实手法描绘出可亲可敬、可歌可颂的《父亲》;如常态生活中形象娇美、性情温和、心灵手巧的可人女子。
工整细致在书法审美范畴中,与西方美学中希腊文的“和谐”概念相通,尽管西方美学中的“和谐”不包括工整细致的全部含义,但其内涵却包含了严谨和细腻。
由此可见,中、西方文化在某些方面存在着共同的审美原则和标准。
峄山碑学习心得
《峄山碑》书法学习心得
书法是我国的国粹,这次有幸参加蒲公英书法学习班。
首次作业是临写《峄山碑》。
为了写好字体,我在网络上查找一些相关的知识。
《峄山碑》据传是秦代李斯留下来的碑刻之一,线条如棉里裹针,细而挺劲。
碑阳共9行,每行15字,计135字。
呈纵势长方形,因为结字中宫稍松而字距稍密。
碑阴计87字,结字中宫稍紧而字距稍松,字势纵长。
法度严谨,是小篆的优秀代表。
通过了解,知道《峄山碑》是学习书法最基本的标准,也是零起点。
每天写书法作业时,我总是先观察字形,结构,然后再开始起笔,在书写练习中我发现《峄山碑》的起笔、收笔皆为藏锋,行笔速度与力度均匀。
粗细一致弧线在字帖中大量出现。
我在书写时注意弧度的均衡、平稳,尽量把书写速度放慢。
转折的地方速度要再慢点,调整笔锋,避免出现偏锋和破锋,保持中锋用笔。
线条的交接属于线端相接,写完一线,与另外一线的相交,不能用力太重,尽量做到看不出明显的接线。
多个线条的互相分割穿插,要注意线条的先后顺序,和结构的均匀。
在书法练习最重要的是静心,我写二十个字,一般需要一个半小时的时间。
以上是本人的临帖感受,如有疏漏,请老师批评指正。
峄山碑楷书版
峄山碑楷书版一、峄山碑的历史背景峄山碑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块重要碑额,以其优美的楷书而闻名于世。
那么峄山碑的历史背景是什么呢?1. 东汉时期儒家文化的兴盛东汉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高峰,儒家思想在此期间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
峄山碑的刻制正处于这一时期。
2. 汉灵帝和山东峄山的关系峄山是位于中国山东省济南市的一座山峰,与当时的汉灵帝有着密切的联系。
汉灵帝曾多次登临峄山,将其视为自己的心灵寄托。
二、峄山碑的特点和价值峄山碑作为楷书的代表作之一,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重要的价值。
1. 优美的楷书风格峄山碑的楷书风格优美流畅,字形端庄大方,每一笔每一画都极其精细。
它的字体特点和规范程度成为后来楷书发展的重要范本。
2. 宝贵的历史资料峄山碑刻有大量文字,记录了当时社会风貌、文化传承等重要信息。
它为后人了解东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三、峄山碑楷书版的价值和意义峄山碑被人们制作成楷书版,以此传承和弘扬楷书艺术。
1. 传承楷书艺术峄山碑楷书版的制作,使得其精髓得以传世,使后人能够欣赏到这一杰作的美感和艺术价值。
它对于楷书艺术的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 弘扬中华文化峄山碑的楷书版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传承和推广有助于弘扬中华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四、峄山碑楷书版的影响和应用峄山碑楷书版的影响和应用已经超出了艺术范畴,也广泛应用于其他领域。
1. 文化研究峄山碑楷书版作为古代文化的重要遗产,被用于文化研究领域。
通过研究峄山碑楷书版,人们可以深入了解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思想文化。
2. 书法教学峄山碑楷书版的字体规范和独特风格,成为书法教学的重要参考。
通过模仿和学习峄山碑楷书版的字体,可以提高学习者的书法水平和字体造型能力。
3. 文化艺术展览峄山碑楷书版的精美程度和珍贵性,使得它经常出现在各种文化艺术展览中。
人们在欣赏峄山碑楷书版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
4. 旅游景点峄山碑楷书版所在的峄山,也成为了一个热门旅游景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峄山碑学习心得精编版 MQS system office room 【MQS16H-TTMS2A-MQSS8Q8-MQSH16898】
《峄山碑》书法学习心得
书法是我国的国粹,这次有幸参加蒲公英书法学习班。
首次作业是临写《峄山碑》。
为了写好字体,我在网络上查找一些相关的知识。
《峄山碑》据传是秦代李斯留下来的碑刻之一,线条如棉里裹针,细而挺劲。
碑阳共9行,每行15字,计135字。
呈纵势长方形,因为结字中宫稍松而字距稍密。
碑阴计87字,结字中宫稍紧而字距稍松,字势纵长。
法度严谨,是小篆的优秀代表。
通过了解,知道《峄山碑》是学习书法最基本的标准,也是零起点。
每天写书法作业时,我总是先观察字形,结构,然后再开始起笔,在书写练习中我发现《峄山碑》的起笔、收笔皆为藏锋,行笔速度与力度均匀。
粗细一致弧线在字帖中大量出现。
我在书写时注意弧度的均衡、平稳,尽量把书写速度放慢。
转折的地方速度要再慢点,调整笔锋,避免出现偏锋和破锋,保持中锋用笔。
线条的交接属于线端相接,写完一线,与另外一线的相交,不能用力太重,尽量做到看不出明显的接线。
多个线条的互相分割穿插,要注意线条的先后顺序,和结构的均匀。
在书法练习最重要的是静心,我写二十个字,一般需要一个半小时的时间。
以上是本人的临帖感受,如有疏漏,请老师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