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火索氏体是碳钢调质处理最终获得的组织
工程材料基础练习题库与答案
![工程材料基础练习题库与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03a2540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23.png)
工程材料基础练习题库与答案一、单选题(共60题,每题1分,共60分)1、下列组织中,硬度最高的是( )A、渗碳体B、奥氏体C、珠光体D、铁素体正确答案:A2、具有面心立方晶格的铁称为( )A、γ—FeB、δ—FeC、α—FeD、β—Fe正确答案:A3、钢的淬透性主要决定于( )。
A、冷却速度B、尺寸大小C、合金元素D、含碳量正确答案:C4、渗碳体的力学性能特点是( )A、软而韧B、硬而韧C、软而脆D、硬而脆正确答案:D5、钢经调质处理后获得的组织是A、回火屈氏体;B、回火索氏体。
C、回火马氏体正确答案:B6、铁碳合金中,共晶转变的产物称为( )。
A、奥氏体B、莱氏体C、铁素体D、珠光体正确答案:B7、T8钢的最终热处理是( )。
A、渗碳B、淬火+低温回火C、球化退火D、调质正确答案:B8、淬火钢在(300~400)℃ 回火时,可达到最高值的机械性能是( ) (中温回火)A、屈服强度B、塑性C、抗拉强度D、弹性极限正确答案:D9、为消除 T12钢中的网状碳化物, 选用的热处理为。
A、回火B、调质处理C、球化退火D、正火正确答案:C10、亚共析钢室温下的平衡组织都是由( )组成。
A、先析铁素体和珠光体B、铁素体和奥氏体C、渗碳体和铁素体正确答案:A11、固溶体的晶体结构与相同。
A、溶质B、溶剂C、不同于溶剂和溶质的其它晶型D、a、b、c 都有可能正确答案:B12、亚共析钢的含碳量越高,其平衡组织中的珠光体量( )A、不变B、越少C、无规律D、越多正确答案:D13、碳在奥氏体中的最大溶解度为()A、0.0218%B、4.3%C、2.11%D、0.77%正确答案:C14、共晶反应是指()A、固相→固相1+固相2B、从一个液相内析出另一个固相C、从一个固相内析出另一个固相D、液相→固相1+固相2正确答案:D15、在可锻铸铁的显微组织中,石墨的形态是( )。
A、片状的B、蠕虫状的C、球状的D、团絮状的正确答案:D16、精密零件为了提高尺寸稳定性,在冷加工后应进行( )。
45、60Si2Mn钢的淬透性与淬硬性分析
![45、60Si2Mn钢的淬透性与淬硬性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cc0953d280eb6294dd886c19.png)
45、60Si2Mn钢的淬透性与淬硬性分析摘要:淬硬性[1]是指钢在正常淬火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高硬度。
淬硬性主要与钢中碳的含量有关。
形状、尺寸相同的不同钢材淬火后,所获得的硬度值大小是不相同的。
可以根据所获得的最高硬度来进行淬硬性的比较,硬度越高的淬硬性越好,反之,硬度越低的淬硬性越差。
淬透性[1]是指钢材在理想条件下淬火所能获得的马氏体组织硬层深度的倾向。
淬透性是钢材固有的一种属性,它取决于钢的淬火临界冷速[1]的大小。
形状、尺寸相同的不同钢材,在相同条件下淬火后,它们所获得淬层深度是不相同的,淬硬层深度越深,我们就说他的淬透性越好。
相反,淬层深度越浅,它的淬透性越差。
本次综合实验研究在正常淬火条件下,45钢和60Si2Mn的硬度差别与变化,来对比不同钢种的淬硬性和淬透性的差别,通过金相组织的对比来说明影响45钢和60Si2Mn的淬透性和淬硬性的组织因素。
关键词:淬透性淬硬性含碳量临界冷却速度Research on Quenched and Hardenability Characteristics of 45 and 60Si2Mn Steels Abstract:Q uenching rigid means steel can reach the highest rigidity’s ability in normal quenching condition. Major in steel quenching rigid with carbon content. The same in different shapes, sizes steel quenching after hardness value is not the same size. According to the highest rigidity obtained to compare, the higher the better the quenching rigid, conversely, the lower the rigid quenching.Its quench-hardening ability means steel can obtain martensitic organizations of hard layer depth in ideal quenching conditions. Its quench-hardening ability is an attribute of the inherent steel, which depends on the steel quenching cooling rate of critical size. Under the same conditions after quenching, the same in different shapes, sizes steel, obtain differ depth is quenched. The depth of hardening layer, the better its quench-hardening ability, instead the shallow depth of quenching, its quench-hardening ability.This comprehensive 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normal quenching condition,the difference of hardness change between 45 and 60Si2Mn , to contrast different kinds of rigid and its quench-hardening ability. Through comparison of metallographic organization to illustrate the influence of 45 steel 60Si2Mn and its quench-hardening ability and organizational factors of rigid.Keywords:Quenched Characteristic Hardenability characteristic Carbon content Critical cooling rate目录第一章绪论 (1)1.1 45、60Si2Mn的综合性能和应用 (1)1.1.1 45钢的工作条件及性能要求 (1)1.1.2 60Si2Mn的工作条件与性能要求 (1)1.2钢的热处理 (2)1.2.1调质钢的热处理 (2)1.2.2弹簧钢的热处理 (2)1.3合金元素在45、60Si2Mn中的作用 (3)1.3.1合金元素在45中的作用 (3)1.3.2合金元素在60Si2Mn中的作用 (3)1.4 本次实验目的 (3)第二章实验方案和实验过程 (4)2.1实验材料及设备 (4)2.1.1实验材料45、60Si2Mn的化学成分 (4)2.1.2实验设备 (4)2.2实验方案 (4)2.1.2钢的热处理工艺参数 (4)2.1.3实验过程 (4)2.3金相显微组织观察 (5)2.3.1金相组织的制备 (5)2.3.2 显微摄影 (5)第三章实验结果分析 (6)3.1实验结果 (6)3.1.1硬度值记录 (6)3.1.2实验试样金相组织照片 (6)3.2 45、60Si2Mn淬火后组织分析 (7)3.3 45、60Si2Mn淬硬性和淬透性分析 (7)第四章实验结论 (9)参考文献 (10)第一章绪论1.1 45、60Si2Mn的综合性能和应用1.1.1 45钢的工作条件及性能要求通常将经过淬火和高温回火处理而使用的结构钢成为调质钢。
工程材料第二章知识点
![工程材料第二章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add438cf866fb84ae55c8d7f.png)
工程材料第二章金属材料组织和性能的控制一、名词解释。
一次结晶过冷度二次结晶自发晶核非自发晶核同素异构转变变质处理相图支晶偏析扩散退火变质处理共晶反应组织(组成物)变形织构加工硬化再结晶临界变形度热处理过冷奥氏体退火马氏体淬透性淬硬性调质处理滑移再结晶冷加工热加工过冷度实际晶粒度本质晶粒度淬火回火正火一次结晶:通常把金属从液态转变为固体晶态的过程称为一次结晶过冷度:理论结晶温度与开始结晶温度之差叫做过冷度,它表明金属在液体和固态之间存在一个自能差二次结晶:金属从一种固体晶态转变为另一种固体晶态的过程称为二次结晶或重结晶(或金属的同素异构转变)自发晶核:从液体结构内部由金属原子本身自发长出的结晶核心叫做自发晶核非自发结晶:杂质的存在常常能够促进晶核形成,依附于杂质而生成的晶核叫做非自发结晶同素异构转变:金属在固态下随温度的改变,由一种晶格转变为另一种晶格的现象,称为同素异构转变变质处理:指在液体金属中加入孕育剂或变质剂,增加非自发晶核的数量或者阻止晶核的长大,以细化晶粒和改善组织相图:是表明合金系中各种合金相的平衡条件和相与相之间关系的一种简明示意图,也称为平衡图或状态图支晶偏析:固溶体在结晶过程中冷却过快,原子扩散不能充分形成成分不均匀的固溶体的现象扩散退火:为减少钢锭、铸件或锻坯的化学成分和组织不均匀性,将其加热到略低于固相线的温度,长时间保温并进行缓慢冷却的热处理工艺,称为扩散退火或均匀化退火共晶反应:有一种液相在恒温下同时结晶出两种固相的反应组织(组成物):指合金组织中具有确定本质、一定形成机制的特殊形态的组成部分。
组织组成物可以是单相,或是两相混合物变形织构:金属塑性变形很大(变形量达到70%以上)时,由于晶粒发生转动,使各晶粒的位向趋于一致,这种结构叫做形变织构加工硬化:金属发生塑性变形,随变形度的增大,金属的强度和硬度显著提高,塑性和韧性明显下降,这种现象称为加工硬化再结晶:变形后的金属在较高温度加热时,由于原子扩散能力增大,被拉成(或压扁)破碎的晶粒通过重新形核和长大变成新的均匀、细小的等轴晶,这个过程称为再结晶临界变形度:再结晶时使晶粒发生异常长大的预先变形度称做临界变形度热处理:是将固态金属或合金在一定介质中加热、保温和冷却,以改变材料整体或表面组织,从而获得所需性能的工艺过冷奥氏体:从铁碳相图可知,当温度在A1(PSK线/共析反应线)以上时奥氏体是稳定的,能长期存在,当温度降到A1以下后,奥氏体即处于过冷状态,这种奥氏体称为过冷奥氏体(过冷A)退火:将组织偏离平衡状态的钢加热到适当温度,保温一定时间,然后缓慢冷却(一般为随炉冷却)热处理工艺叫做退火-马氏体:碳在a —Fe中的过饱和固溶体淬透性:钢接受淬火时形成马氏体的能力叫做钢的淬透性淬硬性:钢淬火后硬度会大幅度提高,能够达到的最高硬度叫钢的淬硬性调质处理:通常把淬火加高温回火称为调质处理滑移:在切应力的作用下,晶体的一部分沿一定的晶面(滑移面)上的一定方向(滑移方向)相对于另一部分发生滑动的过程叫做滑移冷加工:在金属的再结晶温度以下的塑性变形加工称为冷加工热加工:在金属的再结晶温度以上的塑性变形加工称为热加工实际晶粒度:某一具体的热处理或热加工条件下的奥氏体的晶粒度叫做实际晶粒度本质晶粒度:钢加热到(930土10C),保温8h,冷却后测得的晶粒度叫做本质晶粒度淬火:将钢加热到相变温度以上,保温一定时间,然后快速冷却以获得马氏体组织的热处理工艺称为淬火回火:钢件淬火后,为了消除内应力并获得所要求的组织和性能,将其加热到Ac1(PSK线/共析反应线)以下某一温度,保温一定时间,然后冷却到室温的热处理工艺叫做回火正火:钢材或钢件加热到Ac3 (对于亚共析钢)、Ac1 (对于共析钢)和Accm (对于过共析钢)以上30~50C,保温适当时间后,在自由流动的空气中均匀冷却的热处理称为正火一次渗碳体是从液相包晶过程中直接析出二次渗碳体是从奥氏体中析出三次渗碳体是从铁素体中析出珠光体:铁素体+渗碳体高温莱氏体Le(A+Fe3C):奥氏体+渗碳体低温莱氏体Le'(P+Fe3C U +Fe3C):珠光体+二次渗碳体+渗碳体二、填空。
42CrMo调制深度
![42CrMo调制深度](https://img.taocdn.com/s3/m/862121ac0029bd64793e2c04.png)
42CrMo临界值经:静油/40mm,20°C水/58mm, 40°C水/54.5mm,20°C5%NaCl水溶液/59mm。
“42CrMo 临界直径静油40,20℃水58,40℃水54.5 ,20℃-5%NaCl水溶液59”钢的淬透性是指钢接受淬火的能力。
通常用末端淬透性试验法测得的淬透性曲线图或淬火临界直径来表示。
目前,一般均采用由表面至半马氏体组织(由50%马氏体和50%非马氏体组织所组成)的距离作为淬透层深度,并用这个深度作为判定淬透性的标准。
回火索氏体是碳钢调质处理最终获得的组织。
而贝氏体是回火索氏体的一种,又分上贝氏体和下贝氏体。
特点是机构强度高,冲击韧性好,有较佳的综合机械性能。
金相组织上,贝氏体呈板条状。
贝氏体是在珠光体转变温度以下、马氏体转变温度以上的温围内由过冷奥氏体转变而成。
它是由铁素体和碳化物组成的机械混合物,但铁素体的是奥氏体通过晶格切变形成的。
贝氏体分为上贝氏体和下贝氏体。
中、高碳钢上贝氏体在光学显微镜下的典型特征呈羽毛状。
下贝氏体在光学显微镜下呈黑色针状。
回火索氏体是片状马氏体在500-600度回火得到的多边形铁素体和粗粒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在光学显微镜下渗碳体呈颗粒状。
回火索氏体的定义及组织特征。
回火索氏体(tempered martensite)是马氏体于回火时形成的,在在光学金相显微镜下放大500~600倍以上才能分辨出来,其为铁素体基体内分布着碳化物(包括渗碳体)球粒的复合组织。
它也是马氏体的一种回火组织,是铁素体与粒状碳化物的混合物。
此时的铁素体已基本无碳的过饱和度,碳化物也为稳定型碳化物。
常温下是一种平衡组织。
定义:回火就是将淬火后的钢重新加热到Ac1以下的某一温度,保温一段时间,然后置于空气或水中冷却的热处理方法。
一、回火的目的1.降低淬火钢的脆性和内应力,防止变形或开裂。
2.调整和稳定淬火钢的结晶组织以保证工件不再发生形状和尺寸的改变。
机械制造基础第五章碳素钢与钢的热处理习题解答
![机械制造基础第五章碳素钢与钢的热处理习题解答](https://img.taocdn.com/s3/m/a71fd6225f0e7cd184253646.png)
第五章碳素钢与钢的热处理习题解答5-1 在平衡条件下,45钢、T8钢、T12钢的硬度、强度、塑性、韧性哪个大、哪个小? 变化规律是什么? 原因何在?答:平衡条件下,硬度大小为:45钢<T8钢<T12钢,强度大小为:45钢<T12钢<T8钢,塑性及韧性大小为:45钢>T8钢>T12钢。
变化规律为:随着碳含量的增加钢的硬度提高,塑性和韧性则下降,因为随着含量的增加组织中硬而脆的渗碳体的量也在增加;随碳含量增加,强度也会增加,但当碳含量到了0.9%后,强度则会随碳含量的增加而下降,因为碳含量超过0.9%后,钢的平衡组织中出现了脆而硬的网状二次渗碳体,导致了强度的下降。
5-2 为什么说碳钢中的锰和硅是有益元素? 硫和磷是有害元素?答:锰的脱氧能力较好,能清除钢中的FeO,降低钢的脆性;锰还能与硫形成MnS,以减轻硫的有害作用。
硅的脱氧能力比锰强,在室温下硅能溶人铁素体,提高钢的强度和硬度。
硫在钢中与铁形成化合物FeS,FeS与铁则形成低熔点(985℃) 的共晶体分布在奥氏体晶界上。
当钢材加热到1100~1200℃进行锻压加工时,晶界上的共晶体己熔化,造成钢材在锻压加工过程中开裂,这种现象称为“热脆”。
磷可全部溶于铁素体,产生强烈的固溶强化,使钢的强度、硬度增加,但塑性、韧性显著降低。
这种脆化现象在低温时更为严重,故称为“冷脆”。
磷在结晶时还容易偏析,从而在局部发生冷脆。
5-3 说明Q235A、10、45、65Mn、T8、T12A各属什么钢? 分析其碳含量及性能特点,并分别举一个应用实例。
答:Q235A属于碳素结构钢中的低碳钢;10钢属于优质碳素结构钢中的低碳钢;45钢属于优质碳素结构钢中的中碳钢;65Mn属于优质碳素结构钢中的高碳钢且含锰量较高;T8属于优质碳素工具钢;T12A属于高级优质碳素工具钢。
Q235A的w C =0.14% ~ 0.22%,其强度、塑性等性能在碳素结构钢中居中,工艺性能良好,故应用较为广泛,如用于制造机器中受力不大的螺栓。
45钢的正火工艺过程
![45钢的正火工艺过程](https://img.taocdn.com/s3/m/f148bd35d5bbfd0a78567381.png)
将钢加热到一定的温度,经一段时间的保温,然后以某种速度冷却下来,通过这样的工艺过程能使钢的性能发生改变。
1、碳钢的普通热处理工艺方法1)钢的退火钢的退火通常是把钢加热到临界温度Ac1或Ac3线以上,保温一段时间,然后缓慢地随炉冷却。
此时,奥氏体在高温区发生分解,从而得到比较接近平衡状态的组织。
一般中碳钢(如40、45钢)经退火后消除了残余应力,组织稳定,硬度较低(HB180~220)有利于下一步进行切削加工。
2)钢的正火钢的正火通常是把钢加热到临界温度Ac3或Accm线以上,保温一段时间,然后进行空冷。
由于冷却速度稍快,与退火组织相比,组织中的珠光体量相对较多,且片层较细密,故性能有所改善,细化了晶粒,改善了组织,消除了残余应力。
对低碳钢来说,正火后提高硬度可改善切削加工性,提高零件表面光洁度;对于高碳钢,则正火可消除网状渗碳体,为下一步球化退火及淬火作好组织准备. 3)钢的淬火钢的淬火通常是把钢加热到临界温度Ac1或Ac3线以上,保温一段时间,然后放入各种不同的冷却介质中快速冷却(V冷>V临),以获得具有高硬度、高耐磨性的马氏体组织。
4)钢的回火钢的回火通常是把淬火钢重新加热至Ac1线以下的一定温度,经过适当时间的保温后,冷却到室温的一种热处理工艺.由于钢经淬火后得到的马氏体组织硬而脆,并且工件内部存在很大的内应力,如果直接进行磨削加工则往往会出现龟裂,一些精密的零件在使用过程中将会引起尺寸变化从而失去精度,甚至开裂。
因此,淬火钢必须进行回火处理.不同的回火工艺可以使钢获得各种不同的性能。
2、碳钢普通热处理工艺1)加热温度碳钢普通热处理的加热温度,原则上按加热到临界温度Ac1或Ac3线以上30~50℃选定.但生产中,应根据工件实际情况作适当调整。
热处理加热温度不能过高,否则会使工件的晶粒粗大、氧化、脱碳、变形、开裂等倾向增加。
但加热温度过低,也达不到要求.表2—1碳钢普通热处理的加热温度方法加热温度(℃) 应用范围退火 Ac3+(20~60)亚共析钢完全退火Ac1+(20~40)过共析钢球化退火正火 Ac3+(50~100)亚共析钢Accm+(30~50) 过共析钢淬火 Ac3+(30~70)亚共析钢Ac1+(30~70)过共析钢回火低温回火 150~250 刃具、模具、量具、高硬度零件中温回火 350~500 弹簧、中等硬度零件高温回火 500~650 齿轮、轴、连杆等综合机械性能零件表2—2 常用碳钢的临界点钢号临界点(℃)Ac1 Ac3 Accm20钢 735 855 -—45钢 724 780 —-T8钢 730 ————T12钢 730 —— 8202)加热时间热处理的加热时间(包括升温与保温时间)与钢的成分、原始组织、工件的尺寸与形状、使用的加热设备与装炉方式及热处理方法等许多因素有关.因此,要确切计算加热时间是比较复杂的。
机械工程材料试卷
![机械工程材料试卷](https://img.taocdn.com/s3/m/6d47001afad6195f312ba6bd.png)
机械工程材料一.名词解释1.晶胞完全反应晶格几何特征的最小单元。
2.固溶体组元通过溶解形成一种成分和性能均匀的,且结构与组元之一(溶剂)相同的固相3.回复变形后的金属在较低温度进行加热,会发生回复过程。
由于加热温度不高, 只是晶粒内部位错、空位、间隙原子等缺陷通过移动、复合消失而大大减少。
此时光学组织未发生改变。
4.奥氏体的本质晶粒度奥氏体晶粒长大的倾向性。
钢加热到930℃±10℃、保温8小时、冷却后测得的晶粒度叫本质晶粒度。
5.淬火临界冷却速度:获得全部马氏体的最小速度。
6.金属间化合物组元相互作用形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化合物。
7.加工硬化金属经过塑性变形后塑韧性下降,强硬度上升的现象。
8.相合金中具有同一聚集状态、同一结构、同一性能,并与其它部分有界面相隔的均匀组成部分。
9.淬透性在规定的条件下,获得淬硬层深度大小的能力。
10.石墨化铸铁中石墨的形成过程。
11. 过冷度理想结晶温度与实际结晶温度的差值。
12.变质处理向液体中加入固态元素或化合物作为非均质形核的核心,从而提高了形核率,细化了晶粒。
13.再结晶当变形金属加热到某一温度,破碎拉长的晶粒长大为等轴晶粒。
14.马氏体在α-Fe中形成的过饱和间隙固溶体。
15.球化退火过共析钢加热到不完全奥氏体化退火,使渗碳体由片状转为球状,提高了塑性和切削加工能力。
16.多晶型性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晶体结构。
17.合金一种金属元素同另一种或几种其它元素, 通过熔化或其它方法结合在一起所形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18.回复变形后金属加热温度比较低,只有点线缺陷的迁移与恢复,加工硬化保留,内应力下降,光学组织未发生改变前的变化19 珠光体共析反应的产物,为铁素体和渗碳体的两相机械混合物。
20.二次硬化Mo、W、V等含量较高的高合金钢回火时, 在温度(一般为550℃左右) 析出特殊碳化物使硬度达到峰值。
二. 填空1. 绝大多数金属具有体心立方、面心立方、和密排立方三种类型,α-Fe是体心立方类型,其实际原子数为 2 。
实习习题
![实习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557c37c3360cba1aa811da21.png)
习题1.碳溶入α-F e中形成的间隙固溶体称为铁素体。
4.马氏体的塑性和韧性与其含碳量有关,板条状马氏体有良好的塑性和韧性。
5.生产中把淬火加高温回火的热处理工艺称为调质,调质后的组织为回火索氏体。
7.合金工具钢与碳素工具钢相比,具有淬透性好,淬火变形小,热硬性高等优点。
8.合金渗碳钢的含碳量属低碳范围,可保证钢的心部具有良好的韧性。
(√)3.珠光体、索氏体、托氏体都是由铁素体和渗碳体组成的机械混合物。
(×)5.用65钢制成的沙发弹簧,使用不久就失去弹性,是因为没有进行淬火、高温回火。
(×)6.淬透性好的钢淬火后硬度一定高,淬硬性高的钢淬透性一定好。
(×)8.由于T13钢中的含碳量比T8钢高,故前者的强度比后者高。
(×)9.60S i2M n的淬硬性与60钢相同,故两者的淬透性也相同。
(√)10.硫、磷是碳钢中的有害杂质,前者使钢产生“热脆”,后者使钢产生“冷脆”,所以两者的含量在钢中应严格控制。
2.下列钢号中,(C)是合金渗碳钢,(E)是合金调质钢。
A.20B.65M nC.20C r M n T iD.45E.40C r3.在下列四种钢中( D )钢的弹性最好,(A)钢的硬度最高,(C)钢的塑性最好。
A.T12B.T8C.20D.65M n4.选择下列工具材料.板牙(C),铣刀( A ),冷冲模(B),车床主轴(D),医疗手术刀(E)。
A.W18C r4VB.C r12C.9S i C rD.40C rE.4C r136.为了获得使用要求的力学性能,T10钢制手工锯条采用(C)处理。
A.调质B.正火C.淬火+低温回火D.完全退火1.有一批45钢工件的硬度为55H R C,现要求把它们的硬度降低到200HB S(≈20H R C),问有哪几种方法?(3')答题要点:正火、退火、调质( 各 1 分)2.下列零件和工具由于管理不善造成材料错用,问使用过程中会出现哪些问题?a.把20钢当成60钢制成弹簧。
调质钢及调质零件的热处理技术
![调质钢及调质零件的热处理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7211d9ccbb68a98270fefab1.png)
调质钢及调质零件的热处理技术摘要:调质钢一般指经过调质处理的碳素结构钢和合金钢结构,用来制造调质零件,如机床主轴,汽车后桥半轴等。
这些零件受力情况较复杂,在多种负荷下工作,要求具有最好的综合力学性能。
一般情况下制造这些零件选用调质钢,并进行调质处理,使其达到所需要的性能。
关键词:调制钢淬火预备热处理最终热处理随着热处理的技术的飞速发展,调质钢的热处理技术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调质处理,根据其所需性能的不同,还可采用正火、等温淬火、表面淬火、淬火和中温回火、淬火和低温回火等热处理工艺,使其达到不同的性能要求。
1调质零件对力学性能和淬透性的要求一般的调质零件都需要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既要有足够高的抗拉强度和屈服点,又需要有良好的冲击韧性,以保证其可以安全的工作。
调质钢若在完全淬透的情况下,经高温回火达到相同的硬度时,它们的力学性能,如塑性、强度、韧性等都差不多。
但若在不完全淬透的情况下,即使回火后硬度与完全淬透后回火大致相同,其塑性、韧性和强度都要低一些,其降低程度随淬透程度的减小而增大。
因此调质件淬火时希望能淬透,但由于热处理条件的限制,往往不能淬透,应该根据不同的情况提出不同的要求。
2淬火冷却起始温度的确定(1)对于碳钢及低合金钢,亚共析钢的淬火冷却起始温度为AC3+(30-50℃),共析钢和过共析钢的淬火冷却起始温度为AC1+(30-50℃),经过生产实践发现,多数淬火冷却起始温度是超过上述范围的,因此可以将碳钢和低合金钢的淬火冷却起始温度定为AC3+(3-70℃)及AC1+(30-70℃)更切合生产实际。
(2)钢材原始组织的状态对淬火冷却起始温度也有一定的影响。
球状珠光体在加热时向奥氏体的转变比片状珠光体更为缓慢。
(3)从提高钢的淬透性考虑,选择恰当的淬火冷却起始温度,在兼顾变形、过热、淬裂的前提下,调质零件淬火时,为保证其淬透性,充分发挥材料的强度潜力,可恰当提高淬火冷却起始温度。
3加热时间的确定凡是加热到相变温度以上的热处理工艺,其加热时间等于工件升温到规定温度所需时间加上工件达到规定温度后在钢中完成奥氏体转变所需的时间。
工程材料考试题目讲解学习
![工程材料考试题目讲解学习](https://img.taocdn.com/s3/m/9289987b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e4.png)
⼯程材料考试题⽬讲解学习⼀、单选题(1′×10=10分)三、填空题(1′×10=10分)1.表⽰⾦属材料延伸率的符号是δ; ⾦属材料弹性极限的符号是σe;⾦属材料屈服强度的符号是σs; ⾦属材料抗拉强度的符号是σb。
2.⾦属材料在载荷作⽤下抵抗变形和破坏的能⼒叫强度3.冷变形⾦属再结晶后,与冷变形后相⽐形成等轴晶,塑性升⾼4.表⽰晶体中原⼦排列形式的空间格⼦叫做晶格5.晶格中的最⼩单元叫做晶胞6.晶体缺陷: 1点缺陷分:间隙原⼦和空位。
2线缺陷位错(刃型位错和螺型位错)、挛晶3⾯缺陷:晶界和亚晶界。
7.常见⾦属的晶体结构:晶体结构属于体⼼⽴⽅晶格的⾦属有α- Fe、铬、钨、钼等(2个原⼦,致密度0.68,配位数8)晶体结构属于⾯⼼⽴⽅晶格的⾦属有γ-Fe、铝、铜等(4个原⼦,致密度0.74,配位数12) 属于密排六⽅晶格的⾦属是Mg(6个原⼦,致密度0.74,配位数12)8.晶体具有各向异性,⾮晶体具有各向同性。
单晶体具有各向异性,⼤多数多晶体具有各向同性。
9.实际⾦属的结晶温度⼀般都低于理论结晶温度。
⾦属结晶时,冷却速度越快,其实际结晶温度将越低。
10.在⾦属结晶时,向液体⾦属中加⼊某种难熔杂质来有效细化⾦属的晶粒,以达到改善其机械性能的⽬的,这种细化晶粒的⽅法叫做变质处理11.⾦属的滑移总是沿着晶体中原⼦密度最⼤的晶⾯和其上原⼦密度最⼤的晶向进⾏12.细化晶粒的主要⽅法有提⾼过冷度,变质处理和机械振动。
13.纯铁在1000℃时晶体结构为⾯⼼⽴⽅晶格,在室温时晶体结构为体⼼⽴⽅晶格。
14.⾦属的结晶过程是形核与长⼤的过程. 晶粒的⼤⼩取决于形核速率与长⼤速率15.随着冷变形程度的增加,⾦属材料的强度、硬度升⾼,塑性、韧性降低。
16.钨在1000℃变形加⼯属于冷加⼯,锡在室温下变形加⼯属于热加⼯。
(钨的熔点3410℃、锡的熔点232℃)17.铸锭剖⾯由表⾯到中⼼的晶粒特点依次为:.表⾯细晶粒层,中间柱状晶粒层,⼼部等轴粗晶粒层。
正火与调质的区别
![正火与调质的区别](https://img.taocdn.com/s3/m/16e5337ff242336c1eb95edc.png)
1、两者的最大区别就是得到的组织不同,调质处理得到的是索氏体,而等温处理得到的是贝氏体组织。
2、调质是指淬火+高温回火。
等温热处理:是指合金钢的处理方法。
因为高碳高合金钢传热慢,在加热与冷却时会产生较大的热应力与组织应力,为了避免这种情况,采用缓慢加热与冷却,即在某一温度下保温较长的时间,使之与该温度一致。
这种方法称为等温处理3、等温热处理:热处理加热后,根据冷却方式不同分为等温冷却和连续冷却两类,所谓的“等温”,是指在冷却过程中,冷却到Ac1以下某一温度,保持该温度一定时间,然后继续冷却的一种冷却方式,跟温度一直下降的所谓连续冷却相区别。
因此,凡是在冷却到Ac1以下某一温度保持该温度一定时间的热处理工艺,均可称之为等温热处理,一般包括等温退火、等温正火、等温淬火等工艺。
调质热处理:一般是指淬火+高温回火,由于得到的组织是回火索氏体组织,具有良好的强度、硬度、塑性、韧性的配合,也就是说具有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故俗称为:调质处理,意味着调整质量的热处理。
他们两者之间的本质区别是:等温热处理是侧重于指热处理的冷却方式,而调质处理是侧重于指的热处理的具体某一工艺。
4、正火(英文名称:normalizing),又称常化,是将工件加热至Ac3(Ac是指加热时自由铁素体全部转变为奥氏体的终了温度,一般是从727℃到912℃之间)或Acm(Acm是实际加热中过共析钢完全奥氏体化的临界温度线)以上30~50℃,保温一段时间后,从炉中取出在空气中或喷水、喷雾或吹风冷却的金属热处理工艺。
其目的是在于使晶粒细化和碳化物分布均匀化。
正火与退火的不同点是正火冷却速度比退火冷却速度稍快,因而正火组织要比退火组织更细一些,其机械性能也有所提高。
另外,正火炉外冷却不占用设备,生产率较高,因此生产中尽可能采用正火来代替退火。
对于形状复杂的重要锻件,在正火后还需进行高温回火(550-650℃)高温回火的目的在于消除正火冷却时产生的应力,提高韧性和塑性。
热处理工艺复习题
![热处理工艺复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0478c6d6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0f.png)
热处理⼯艺复习题2017热处理⼯艺复习题填空题1. 钢的热处理⼯艺由、、三个阶段所组成。
2. 热处理⼯艺基本参数:。
3. 钢完全退⽕的正常温度范围是,它只适应于钢。
4. 球化退⽕的主要⽬的是,它主要适⽤于钢。
5. 钢的正常淬⽕温度范围,对亚共析钢是,对过共析钢6. 当钢中发⽣奥⽒体向马⽒体的转变时,原奥⽒体中碳含量越⾼,则M S点越,转变后的残余奥⽒体量就越。
7. 改变钢整体组织的热处理⼯艺有、、、四种。
8. 淬⽕钢进⾏回⽕的⽬的是,回⽕温度越⾼,钢的强度与硬度越。
9. 化学热处理的基本过程包括、、等三个阶段。
10. 欲消除过共析钢中⼤量的⽹状渗碳体应采⽤,欲消除铸件中枝晶偏析应采⽤。
11. 低碳钢为了便于切削,常预先进⾏处理;⾼碳钢为了便于切削,常预先进⾏处理;12. 感应加热表⾯淬⽕,按电流频率的不同,可分为、、和三种。
⽽且感应加热电流频率越⾼,淬硬层越。
13. 钢的淬透性主要取决于————————————,马⽒体的硬度主要取决于————————————,钢的表层淬⽕,只能改变表层的————————————,⽽化学热处理既能改变表层的————————————,⼜能改变表层的————————————。
14. 钢在⼀定条件下淬⽕后,获得⼀定深度的淬透层的能⼒,称为钢的淬透性。
淬透层通常以的深度来表⽰。
15. 中温回⽕主要⽤于处理__ ___ 零件,回⽕后得到组织。
16.45 钢正⽕后渗碳体呈呈状。
状,调质处理后渗碳体17. 形变热处理是将塑性变形的强化与热处理时的强化结合,使成型⼯艺与获得最终性能统⼀起来的⼀种综合⼯艺。
⼆、单选题1. 电阻炉空载功率⼩,说明炉⼦热损失:A)⼩;B)⼤;C)厉害;D)可忽略不计。
2. 检测氮碳共渗零件的硬度时应选⽤:A)洛式硬度计;B)维⽒硬度计;C)布⽒硬度计;D)肖⽒硬度计。
3. 可控⽓氛炉渗碳时排出的废⽓:A)必须燃烧后排放;B)不燃烧直接排放;C)通⼊⽔中排放; D )通⼊碱⽔中排放。
工程材料习题与辅导第五版答案
![工程材料习题与辅导第五版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028ef49852458fb760b5606.png)
(9) 一块纯铁在 912℃发生 Fe → Fe 转变时,体积将( 收缩
(10) 珠光体的本质是( 铁素体与渗碳体机械混合物 )。 (11) 在铁碳合金室温平衡组织中,含 Fe3CⅡ最多的合金成分点为( 2.11%C ),含 Le′最多的 合金成分点为( 4.3%C )。 (12) 用显微镜观察某亚共析钢,若估算其中的珠光体体积分数为 80%,则此钢的碳的质量 分数为( 0.62%C )。 (13) 钢在常温下的变形加工称为( 冷 )加工,而铅在常温下的变形加工称为( 热 )加工 (14) 造成加工硬化的根本原因是( 位错运动受阻,引起塑性变形抗力增加 )。 (15) 滑移的本质是( 位错的运动 )。 (16) 变形金属的最低再结晶温度与熔点的关系是( T 再=(0.35~0.4)T 熔 )。 (17) 再结晶后晶粒度的大小主要取决于( 加热温度 )和( 预先变形度 )。 (18)在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产物中,珠光体和屈氏体的主要相同点是( F+Fe3C 的两相混合 物 ),不同点是 ( 屈氏体的片层间距小 ) 。 (19) 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上贝氏体呈( 羽毛 )状,下贝氏体呈( 黑色针状 )状。 (20) 马氏体的显微组织形态主要有( 板条状 ) 、 ( 针状 )两种。其中( 板条马氏体 ) 的 韧性较好。 (21)钢的淬透性越高,则其 C 曲线的位置越( 靠右 ),说明临界冷却速度越( 小 ) (22)马氏体是一种( 铁 )磁相,在磁场中呈现磁性;而奥氏体是一种( 顺 )磁相,在磁 场中无磁性。 (23) 球化退火加温温度略高于 Ac1,以便保留较多的( 未溶碳化物粒子 )或较大的奥氏体 中的( 碳浓度分布不均匀 ) ,促 进球状碳化物的形成。 (24)球化退火的主要目的是( 降低硬度 ),它主要适用于( 过共析钢 )钢。 (25) 亚共析钢的正常淬火温度范围是( AC3 以上 30+50℃ ),过共析钢的正常淬火温度范 围是( AC1 以上 30+50℃ ) 。 (26) 淬火钢进行回火的目的是( 消除应力 ),回火温度越高,钢的强度与硬度越( 低 )。 (27) 合金元素中,碳化物形成元素有( Mo,W,V,Nb,Ti )。 (28) 促进晶粒长大的合金元素有( Mn,P,B )。 (29) 除( Co )、( Al )外,几乎所有的合金元素都使 Ms、Mf,点下降,因此淬火后相同碳质量 分数的合金钢与碳钢相比,残余奥氏体( 多 ) ,使钢的硬度(下降) 。 (30)一些含有合金元素( Mn,Cr,Ni )的合金钢,容易产生第二类回火脆性,为了消除 第二类回火脆性,可采用( 快冷 )和( 加入 Mo 元素 )。
碳钢热处理后的显微组织观察与分析
![碳钢热处理后的显微组织观察与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c5d765143323968001c9209.png)
碳钢热处理后的显微组织观察与分析实验目的实验说明实验内容实验方法指导实验报告要求思考题一:实验目的(1)观察和研究碳钢经不同形式热处理后显微组织的特点。
(2)了解热处理工艺对碳钢硬度的影响。
二:实验说明碳钢经热处理后的组织可以是接近平衡状态(如退火、正火)的组织,也可以是不平衡组织(如淬火组织)。
因此在研究热处理后的组织时,不但要用铁碳相图,还要用钢的C曲线来分析。
图1为共析碳钢的C曲线,图2为45钢连续冷却的CCT曲线。
图1 共析碳钢的c曲线图2 45钢的CCT曲线C曲线能说明在不同冷却条件下过冷奥氏体在不同温度范围内发生不同类型的转变过程及能得到哪些组织。
1.碳钢的退火和正火组织亚共析碳钢(如40、45钢等)一般采用完全退火,经退火后可得接近于平衡状态的组织,其组织形态特征已在实验l中加以分析和观察(图3)过共析碳素工具钢(如T10、T12钢等)则采用球化退火,T12钢经球化退火后,组织中的二次渗碳体和珠光体中的渗碳体都呈球状(或粒状),图中均匀分散的细小粒状组织就是粒状渗碳体。
2.钢的淬火组织含碳质量分数相当于亚共析成分的奥氏体淬火后得到马氏体。
马氏体组织为板条状或针状,20钢经淬火后将得到板条状马氏体。
在光学显微镜下,其形态呈现为一束束相互平行的细条状马氏体群。
在一个奥氏体晶粒内可有几束不同取向的马氏体群,每束条与条之间以小角度晶界分开,束与束之间具有较大的位向差,如图4所示。
图3 T12 钢球化退火组织图4 低碳马氏体组织45钢经正常淬火后将得到细针状马氏体和板条状马氏体的混合组织,如图5所示。
由于马氏体针非常细小,故在显微镜下不易分清。
45钢加热至860℃后油淬,得到的组织将是马氏体和部分托氏体(或混有少量的上贝氏体),如图6所示。
碳质量分数相当于共析成分的奥氏体等温淬火后得到贝氏体,如T8钢在550~350℃及350℃~ Ms温度范围内等温淬火,过冷奥氏体将分别转变为上贝氏体和下贝氏体。
工程材料与成形技术基础习题(含答案)
![工程材料与成形技术基础习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b566c49ad02de80d4d84030.png)
一、填空1、屈服强度是表示金属材料抵抗微量塑性变形的能力。
3、α —Fe的晶格类型为体心立方晶格。
4、γ —Fe的晶格类型为面心立方晶格。
5、随着固溶体中溶质原子含量增加,固溶体的强度、硬度__升高__。
6、7、8、9、10、11、12、碳溶解在13、碳溶解在14、15、16、17、在室温平衡状态下,碳钢随着其含碳量的增加,韧、塑性下降。
19、在铁碳合金的室温平衡组织中,渗碳体相的含量是随着含碳量增加而增加。
20、在退火态的20钢、45钢、T8钢、T13钢中,δ 和α K值最高的是 20 钢。
21、共析钢加热到奥氏体状态,冷却后获得的组织取决于钢的_冷却速度__。
22、共析钢过冷奥氏体在(A1~680)℃温度区间等温转变的产物是珠光体(或P) 。
23、共析钢过冷奥氏体在680~600℃温度区间等温转变的产物是索氏体(细珠光体)。
24、共析钢过冷奥氏体在(600~550)℃温度区间等温转变的产物是托氏体(或极细珠光体)。
25、共析钢过冷奥氏体在550~350℃温度区间等温转变的产物是B 上(或上贝氏体)。
26、共析钢过冷奥氏体在(350~230)℃温度区间等温转变的产物是下贝氏体(或B 下)。
27、亚共析钢的正常淬火温度范围是 Ac3 + 30~50℃ 。
28、过共析钢的正常淬火温度范围是 Ac1 + 30~50℃ 。
29.钢经__等温___淬火可获得下贝氏体组织,使钢具有良好的__强度和韧性_性能。
30、淬火钢的回火温度越高,钢的抗拉强度和硬度越低。
31、淬火+高温回火称调质处理。
32、33、34、3436、37、脆性。
38、39、40、45、6046、40Cr47、38CrMoAlA中碳的平均含量为 0.38% 。
42CrMo中碳的平均含量为 0.42% 。
48、为使45钢获得良好的强韧性,应采用的热处理是调质。
49、弹簧钢淬火后采用中温回火,可以得到回火__屈氏体__组织。
50、GCr15中碳的平均含量约为 1% 。
合金钢调质后组织
![合金钢调质后组织](https://img.taocdn.com/s3/m/94327906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3c.png)
合金钢调质后组织
合金钢调质后的组织取决于调质处理过程中的温度和冷却速度等因素。
一般来说,合金钢调质后的组织包括回火索氏体、回火屈氏体和回火马氏体等。
回火索氏体是合金钢调质后最常见的组织之一,它是在淬火后进行高温回火形成的。
回火索氏体组织由细小的铁素体和弥散分布的碳化物组成,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和稳定性。
回火屈氏体是另一种常见的调质组织,其形成温度略低于回火索氏体。
回火屈氏体组织中的碳化物较少,呈现出板条状结构,具有良好的抗冲击性能和韧性。
回火马氏体是调质处理中温度较低的组织,其形成时会出现奥氏体向马氏体的转变。
回火马氏体组织中的碳化物分布较为均匀,呈现出针状或片状结构,具有较好的硬度和耐磨性。
在实际应用中,合金钢调质后的组织取决于具体的成分、工艺参数和处理条件。
通过合理的选择和控制调质工艺参数,可以获得具有优异性能的合金钢调质组织。
40cr调质处理金相组织回火索氏体
![40cr调质处理金相组织回火索氏体](https://img.taocdn.com/s3/m/7272fe28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cf.png)
40cr调质处理金相组织回火索氏体40Cr是一种常用的调质处理钢材,通过调质处理可以使其具备良好的力学性能和金相组织。
其中,回火索氏体是40Cr调质处理后的一种重要金相组织类型。
本文将从40Cr的特点、调质处理工艺和回火索氏体的形成机制等方面,对40Cr调质处理金相组织回火索氏体进行详细介绍。
我们来了解一下40Cr钢的特点。
40Cr钢是一种低合金结构钢,具有较高的强度和硬度,耐磨性和耐热性能也较好。
此外,40Cr钢还具有一定的冷加工性能和可焊性,在机械制造、汽车制造、航空航天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接下来,我们将重点介绍40Cr的调质处理工艺。
调质处理是通过控制钢材的加热、保温和冷却过程,使其达到理想的力学性能和金相组织。
在40Cr的调质处理中,一般采用淬火和回火的工艺。
首先是淬火过程。
40Cr钢的淬火温度一般在800-850摄氏度之间,保温时间取决于材料的厚度。
淬火后,40Cr钢的组织将转变为马氏体结构,这种结构具有高硬度和脆性。
淬火后,为了提高40Cr钢的韧性和可靠性,需要进行回火处理。
回火的温度范围一般在200-400摄氏度之间,时间也根据具体要求确定。
在回火过程中,马氏体结构逐渐转变为回火索氏体结构。
回火索氏体是40Cr调质处理后的一种重要金相组织类型。
它的特点是具有较高的韧性和一定的硬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40Cr钢的使用要求。
回火索氏体的形成机制与回火温度和时间有关。
一般来说,回火温度越高,时间越长,回火索氏体的形成越充分,韧性也相应增加。
但是,如果回火温度过高或时间过长,会导致硬度下降和组织粗化,影响40Cr钢的力学性能。
除了回火索氏体,40Cr调质处理后还可能出现其他金相组织,如贝氏体和残余奥氏体等。
这些组织的形成与40Cr钢的化学成分、淬火温度和回火工艺等因素密切相关。
因此,在40Cr钢的调质处理中,需要通过调整工艺参数和控制加热、保温和冷却过程,使金相组织达到最佳状态。
总结起来,40Cr调质处理后的金相组织中,回火索氏体是一种重要的组织类型。
调质钢2
![调质钢2](https://img.taocdn.com/s3/m/f19eb32d4b35eefdc8d33352.png)
调质钢是指经过调质处理(淬火+高温回火)后使用的碳素结构钢和合金结构钢,经调质处理后得到回火索氏体组织,具有较高的强度和良好的塑韧性,小的缺口敏感性,即具有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调质钢属于中碳钢,是机械制造中最常用的一类钢,品种繁多,应用广泛,根据需要,可以选用具有不同淬透性的碳素钢或合金钢。调质钢常用于制造汽车、拖拉机、机床及其它机械上要求具有良好综合力学性能的重要零件,如柴油机连杆螺栓、汽车底盘上的半轴及机床主轴等。 一、化学成分 一般调质钢碳含量介于Wc0.25~0.50%之间,碳含量过低不易淬硬,从而在回火后不能达到所需的硬度,若碳含量过高,则韧性不足。由于钢中的合金元素具有强化作用,相当于增加了钢的碳含量,如40Cr相当于45钢的碳含量。合金调质钢中的主要添加元素有Cr、Ni、Mn、Si等,它们大都溶入铁素体,使铁素体得到强化,并增加了钢的淬透性,淬透性是调质钢的一个重要性能指标。其次如Mo、V、Al、B等合金元素,含量一般较少。Mo的主要作用是防止高温回火时发生第二类回火脆性;V的作用是阻止奥氏体晶粒长大;Al的作用是在渗氮时能加速合金调质钢的渗氮过程,强化渗氮效果;钢中加入微量的B(0.001~0.004%)能显著增加钢的淬透性,其对淬透性的作用大约相当于WCr0.3%或WMo0.2%。B是我国的富有元素,因此B钢是很有发展前途的。 二、热处理特点 调质钢的热处理可分为两种: 1.预备热处理 合金调质钢的预备热处理根据其化学成分和组织特点分为退火、正火或正火+高温回火。 对于合金元素含量较少的钢,调质前常进行正火处理,正火后组织为索氏体;对于合金元素较多的钢,可采用退火或正火+高温回火。因为正火后组织可能为马氏体,硬度较高,不利于切削加工,故正火后应进行高温回火(650~700℃),使其硬度降至200HBS。 2.调质处理 是使机械零件达到设计要求的关键。淬透性的大小直接影响钢的最终力学性能。 调质钢热处理的第一步工序是淬火,淬火温度必须按照规定的温度加热(具体加热温度的高低要根据钢的成分来确定),淬火介质应根据零件尺寸大小和钢的淬透性高低来选择,除碳钢外一般合金调质钢都在油中淬火,对合金元素含量较高或淬透性特别好的钢件,空冷就可淬得马氏体组织。 处于淬火状态的钢,内应力较大且较脆,不能直接使用,必须进行第二步热处理工序——回火,其目的是消除内应力,增加韧性,调整强度,获得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调质钢零件一般采用500~650℃回火,具体回火温度应根据钢的成分及对性能的要求而定。通过调节不同的回火温度可以得到不同的硬度和最终性能。为了抑制某些合金调质钢(含有Cr、Mn、Ni等元素)回火时慢冷造成的第二类回火脆性,回火后一般要快冷(油冷)。但对大截面的零件,中心部分难以达到快冷的目的,为了防止回火脆性应采用含有Mo、W等元素的调质钢,其适宜含量为:WMo0.15~0.30%之间,WW0.8~1.2%之间。 调质钢零件,除要求具有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外,往往还要求表层有良好的耐磨性。这时,经调质处理后的零件还应进行感应加热表面淬火。如果对耐磨性要求极高,则需要选用专门的调质钢进行专门的化学热处理,如选用38CrMoAlA钢进行表面氮化处理。 三、常用调质钢的性能特点及应用 40、45钢等中碳钢经调制热处理后,力学性能不高,只适用于制造尺寸较小、载荷较轻的零件,合金调质钢则可用于尺寸较大、载荷较重的零件。由表6-1可见,40CrNiMo、42CrMo钢的综合力学性能较好,尤其是强度较高,比相同碳含量的碳素调质钢约高30%左右。常用的合金调质钢通常包括三种系列: 1.Mn钢、Mn-B钢 这类钢中主要合金元素Mn的作用是强化铁素体和增加淬透性,这类钢可以代替40Cr,制造截面小于50mm的零件。Si-Mn钢的强度较好,但韧性和塑性较差,退火后硬度偏高,切削加工困难的问题还有待解决。 2.Cr钢、Cr-Mo钢、Cr-V钢、Cr-Mn钢 Cr钢中最常用的钢种是40Cr,Cr的加入主要是增加淬透性,强度有所提高,对塑性、韧性影响不大。Cr-Mo钢、Cr-V钢是在40Cr钢基础上发展起来的,35CrMo、42CrMo、40CrV钢中的Mo、V不仅增加淬透性,而且还能细化组织,防止第二类回火脆性,提高钢的塑性和韧性。Cr-Mn钢中加入Cr、Mn两种元素,能更好的提高钢的淬透性和强度,但这类钢有回火脆性和过热倾向,因此常在钢中加入Ti或Mo成为40CrMnTi或40CrMnMo钢,但韧性较差。 3.Cr-Ni钢、Cr-Ni-Mo钢 钢中同时加入Cr和Ni元素,可获得更好的力学性能,高的强度,塑性和韧性,同时也有很好的淬透性,但Cr-Ni钢有回火脆性,25Cr2Ni4WA和35CrNi3MoA钢具有十分良好的力学性能,可用作大截面零件,但这类钢中Cr、Ni元素较多(我国缺Ni)现在常用40CrMnMoVB钢代替35CrNi3MoA钢制造大截面零件。 40Cr钢是合金调质钢中最常用的钢种。下面就以40Cr钢制造的拖拉机连杆螺栓为例,说明其热处理工艺方法的选定和工艺路线的安排。 连杆螺栓是发动机中一个重要的连接零件,在工作时它承受冲击性的周期变化的拉应力和装配时的预应力。在发动机工作中,连杆螺栓若是发生断裂,则会引起严重事故,因此要求它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冲击韧性和抗疲劳能力。为满足上述综合力学性能的要求,确定40Cr钢制造连杆螺栓的热处理工艺。 连杆螺栓的生产工艺路线如下: 下料→锻造→退火(或正火)→机加工(粗)→调质→机加工(精)→装配 作为预先热处理的退火(或正火),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改善锻造组织,细化晶粒,获得合适硬度,温度840±10℃,油冷,获得马氏体组织; 高温回火:加热温度525±25℃,水冷(防止第二类回火脆性)。 经调质热处理后金相组织应为回火索氏体,不允许有块状铁素体出现,否则会降低强度和韧性,其硬度大约为30~38HRC(263~322HBS)。 必须指出,凡要求调质零件硬度较高者(如平均硬度大于285HBS),可先进行粗加工,然后再调质。对精度要求高的零件,调质后还需进行精加工。对调质零件硬度要求较低者(一般为170~230HBS,最高平均硬度不超过285HBS),可采用“锻造→调质→机加工”工艺方案,此方案中调质工序与热加工紧紧相连,以便推广锻热淬火(又呈高温形变热处理),即在锻造时控制锻造温度,锻后利用锻造余热进行淬火。锻热淬火不仅简化工序,节约工时,降低成本,还可提高调质钢的强韧性,这是由于回火后容易得到均匀的回火索氏体并且提高了回火稳定性所致。
回火索氏体是碳钢调质处理最终获得的组织
![回火索氏体是碳钢调质处理最终获得的组织](https://img.taocdn.com/s3/m/3343f9d2195f312b3169a566.png)
回火索氏体是碳钢调质处理最终获得的组织。
而贝氏体是回火索氏体的一种,又分上贝氏体和下贝氏体。
特点是机构强度高,冲击韧性好,有较佳的综合机械性能。
金相组织上,贝氏体呈板条状。
贝氏体是在珠光体转变温度以下、马氏体转变温度以上的温围内由过冷奥氏体转变而成。
它是由铁素体和碳化物组成的机械混合物,但铁素体的是奥氏体通过晶格切变形成的。
贝氏体分为上贝氏体和下贝氏体。
中、高碳钢上贝氏体在光学显微镜下的典型特征呈羽毛状。
下贝氏体在光学显微镜下呈黑色针状。
回火索氏体是片状马氏体在500-600度回火得到的多边形铁素体和粗粒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在光学显微镜下渗碳体呈颗粒状。
回火索氏体的定义及组织特征。
回火索氏体(tempered martensite)是马氏体于回火时形成的,在在光学金相显微镜下放大500~600倍以上才能分辨出来,其为铁素体基体内分布着碳化物(包括渗碳体)球粒的复合组织。
它也是马氏体的一种回火组织,是铁素体与粒状碳化物的混合物。
此时的铁素体已基本无碳的过饱和度,碳化物也为稳定型碳化物。
常温下是一种平衡组织。
•定义:回火就是将淬火后的钢重新加热到A c1以下的某一温度,保温一段时间,然后置于空气或水中冷却的热处理方法。
一、回火的目的1.降低淬火钢的脆性和内应力,防止变形或开裂。
2.调整和稳定淬火钢的结晶组织以保证工件不再发生形状和尺寸的改变。
3.获得不同需要的机械性能,通过适当的回火来获得所要求的强度、硬度和韧性,以满足各种工件的不同使用要求,淬火钢经回火后,其硬度随回火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回火,一般也是热处理的最后一道工序。
二、回火时组织与性能的变化淬火钢中的马氏体及残余奥氏体都是不稳定的组织,具有向稳定组织转变的自发倾向。
随回火温度的升高,钢的组织也相应发生以下四个阶段的转变:第一阶段:马氏体的分解(100~250)℃•第二阶段:残余奥氏体的转变(200~300)℃第三阶段:渗碳体的形成(250~400)℃第四阶段:渗碳体的聚集长大和α相再结晶(400℃以上)性能的变化:即随着回火温度升高,强度、硬度下降,而塑性、韧性上升,如图所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火索氏体是碳钢调质处理最终获得的组织。
而贝氏体是回火索氏体的一种,又分上贝氏体和下贝氏体。
特点是机构强度高,冲击韧性好,有较佳的综合机械性能。
金相组织上,贝氏体呈板条状。
贝氏体是在珠光体转变温度以下、马氏体转变温度以上的温围内由过冷奥氏体转变而成。
它是由铁素体和碳化物组成的机械混合物,但铁素体的是奥氏体通过晶格切变形成的。
贝氏体分为上贝氏体和下贝氏体。
中、高碳钢上贝氏体在光学显微镜下的典型特征呈羽毛状。
下贝氏体在光学显微镜下呈黑色针状。
回火索氏体是片状马氏体在500-600度回火得到的多边形铁素体和粗粒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在光学显微镜下渗碳体呈颗粒状。
回火索氏体的定义及组织特征。
回火索氏体(tempered martensite)是马氏体于回火时形成的,在在光学金相显微镜下放大500~600倍以上才能分辨出来,其为铁素体基体内分布着碳化物(包括渗碳体)球粒的复合组织。
它也是马氏体的一种回火组织,是铁素体与粒状碳化物的混合物。
此时的铁素体已基本无碳的过饱和度,碳化物也为稳定型碳化物。
常温下是一种平衡组织。
•定义:回火就是将淬火后的钢重新加热到A c1以下的某一温度,保温一段时间,然后置于空气或水中冷却的热处理方法。
一、回火的目的1.降低淬火钢的脆性和内应力,防止变形或开裂。
2.调整和稳定淬火钢的结晶组织以保证工件不再发生形状和尺寸的改变。
3.获得不同需要的机械性能,通过适当的回火来获得所要求的强度、硬度和韧性,以满足各种工件的不同使用要求,淬火钢经回火后,其硬度随回火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回火,一般也是热处理的最后一道工序。
二、回火时组织与性能的变化淬火钢中的马氏体及残余奥氏体都是不稳定的组织,具有向稳定组织转变的自发倾向。
随回火温度的升高,钢的组织也相应发生以下四个阶段的转变:第一阶段:马氏体的分解(100~250)℃•第二阶段:残余奥氏体的转变(200~300)℃第三阶段:渗碳体的形成(250~400)℃第四阶段:渗碳体的聚集长大和α相再结晶(400℃以上)性能的变化:即随着回火温度升高,强度、硬度下降,而塑性、韧性上升,如图所示。
三、回火的种类及应用1.低温回火(150~250)℃低温回火的组织为回火马氏体。
这种回火主要是为了降低淬火钢的应力和脆性,提高韧性,而保持高硬度和耐磨性。
它主要适用于各类高碳钢的刀具、冷作模具、量具;滚动轴承;渗碳或表面淬火件等。
2.中温回火(350~500)℃中温回火的组织为回火托氏体。
这种回火可显著减少工件的淬火应力,具有较高的弹性极限和屈服极限,并有一定的韧性。
它主要应用于各种弹簧、弹性夹头及锻模的处理。
3.高温回火(500~650)℃高温回火的组织为回火索氏体。
这种回火可使工件获得强度、硬度、塑性和韧性都较好的综合机械性能。
淬火后高温回火的热处理称为调质处理,简称调质,常用于受力情况复杂的重要零件,如各种轴类、齿轮、连杆等。
以上各温度范围中看出,没有在(250~350)℃进行回火,因为这正是钢容易发生低温回火脆性的温度范围,应避开。
索氏体是铁素体与片装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
...第六章淬火钢在回火时的转变淬火后得到的是亚稳组织马氏体与残余奥氏体。
将淬火零件重新加热到低于临界点某一温度保温,亚稳组织将发生转变,这一处理称为回火。
回火可使组织转变,性能改变,内应力消除。
回火时的转变称为回火转变,可分为下列四种转变:(1) 马氏体转变,发生于100℃~350℃;(2) 残余奥氏体转变,发生于200℃~300℃,属于低温回火,得到回火马氏体(M');(3) 碳化物转变,ε(η)→θ,发生于~400℃,属于中温回火,得到回火屈氏体(T');(4) α相回复再结晶,碳化物聚集长大,发生于400℃~550℃,属于高温回火,得到回火索氏体(S')。
这四个过程的温度不能截然分开,详细讨论见下。
第一节马氏体的分解一. 马氏体中碳原子的偏聚马氏体是碳在α-Fe中的过饱和固溶体,存在于体心立方扁八面体中的碳原子将使晶体点阵产生严重畸变,使马氏体处于不稳定状态。
为了降低能量,在100℃左右,碳原子就偏聚于位错或孪晶界面,或板条界,形成微小的碳的富集区。
例1. 计算得到在230℃时,碳原子扩散0.2 nm,约需20μs(微秒),如钢的M S 高,则在淬火过程中就能发生扩散。
例2. 含碳0.21%的Fe-C合金,奥氏体化后淬火,150℃回火10分钟,用原子探针测得α基底含碳0.03 %,而板条马氏体的条界碳含量为0.42 %,说明淬火或回火过程中,碳偏聚于板条。
二. 马氏体的分解此过程发生在温度高于100℃时,随回火温度的升高及时间的延长,富集区的碳原子发生有序化然后转变为碳化物。
随碳化物的析出,马氏体的含碳量不断减少,正方度c/a不断下降,马氏体的分解有两种(即双相分解和单相分解)。
1.高碳马氏体分解(1) 双相分解当温度低于125℃时,回火后可出现两种不同的正方度。
表6-1为含C 1.4 % 的马氏体回火后点阵常数、正方度与含碳量的变化。
从表6-1中可看出,125℃以下回火得到的二种正方度为: 具有高正方度的保持原始碳浓度的未分解的马氏体以及具有低正方度的碳已部分析出的α相。
表6-1 含C 1.4%的马氏体回火后点阵常数、正方度与含碳量的变化双相分解机制:a) 在碳原子的富集区,形成碳化物核,周围碳原子的扩散促使其长大。
但由于温度低,进行的仅仅是近程扩散,从而形成具有二个浓度的α-Fe,析出的碳化物粒子也不易长大。
图6-1-16-1-1马氏体双相分解过程示意图b) 在高碳区继续形成新核,随时间延长,高碳区逐渐变成低碳区,高碳区减少。
图6-1-2图6-1-2马氏体双相分解碳的分布c) 低碳区增多,其平均成分将至0.25 0.3 %,与原始碳量、分解温度无关。
(2) 单相分解当温度高于150℃时,碳原子扩散能力加大,α-Fe中不同浓度可通过长程扩散消除,析出的碳化物粒子可从较远处得到碳原子而长大。
故在分解过程中,不再存在两种不同碳含量的α相,碳含量和正方度不断下降,当温度达300℃时,正方度c/a接近1。
2. 低碳及中碳马氏体的分解低碳钢中M S点高,淬火过程中会发生碳原子偏聚及碳化物析出,这一特征称为自回火。
淬火后,在150℃回火时,不再发生碳化物的析出。
当回火温度高于200℃时,发生单相分解析出碳化物。
中碳钢正常淬火得到板条与片状马氏体的混合组织,并有低碳、高碳马氏体特征。
三. 碳化物的析出、转变及聚集长大1.高碳马氏体中碳化物的析出(1).高碳马氏体经双、单相分解、析出亚稳碳化物:六方ε(或正交η),结构式为Fe X C,x=2-3。
马氏体分解的反应式可写成M→M'(α+亚稳碳化物)。
当回火温度高于250℃时,ε(η)→χ(Fe5C2),χ是较为稳定的碳化物,具有复杂斜方点阵。
当温度进一步升高后,ε(η)与χ可转变为稳定的θ(Fe3C),θ具有正交点阵。
转变初期析出的亚稳碳化物极为细小,不易分辨,而χ与θ碳化物长大成为片状。
图6-1-36-1-3含C1.34%高碳马氏体回火时三中碳化物的析出范围(2) 碳化物转变方式(a) 原位转变—原碳化物发生成分、点阵改组,新、旧相具有相同析出位置与惯习面。
如χ→θ的转变。
(b) 独立转变—新相重新形核、长大,使马氏体中含碳量降低,为维持平衡,细小的旧相溶解,如ε(η)→χ或θ。
ε(η)均匀分布在α'基底,惯习面为{100}α',χ与θ集中于M内孪晶面,惯习面为{112}α',见图6-1-4。
6-1-4沿孪晶面分布的碳化物(3) 一般规律高碳钢中碳化物的析出与时间、温度的关系见图。
2. 低碳马氏体中碳化物析出当碳含量低于0.2%时,在200℃以下回火,仅发生碳偏聚;在200℃以上回火以及淬成马氏体过程中的自回火,均析出稳定的θ碳化物。
回火时,在板条内位错缠结处析出细针状碳化物,沿板条界析出薄片状碳化物。
温度升高后,条内碳化物就溶解而使条间碳化物长大。
温度达到500℃以上时,条内碳化物已消失,仅剩下较粗大的条间碳化物。
3. 中碳马氏体碳化物的析出对孪晶马氏体,当温度高于200℃时,由亚稳ε(η)→θ,无χ相出现,对位错马氏体,当温度高于200℃时,在位错线上直接析出θ,或经自回火析出;温度高时,碳化物向板条界转移。
4. 碳化物聚集长大长期保温或提高回火温度,使碳化物聚集长大。
长大机制可由胶态平衡理论解释:第二相粒子在固溶体中的溶解度与其半径有关,即:ln(C r/C∞) = 2(Mγ/RTρr)其中,C r为第二相粒子半径为r时的溶解度;C∞为第二相粒子半径为∞时的溶解度,即为平板时的溶解度;M为第二相分子量;R为气体常数;T为绝对温度;ρ为第二相密度;r为小粒子的半径;γ为单位面积界面能。
当碳化物种类确定后,上式中M,R,T,ρ,γ为常数,可见当半径r愈小,C r/C∞越大,小粒子溶解度依指数关系急剧增加,由此引出了两条可能的结果:(1) 片、杆状的第二相粒子,各处的曲率半径不同,小半径处易于溶解,而使片、杆断开,并进一步球化。
(2) 小粒子溶解,大粒子长大。
四. α相状态的变化1. 淬火时,由于马氏体转变引起晶内缺陷增加,表面与中心的温差造成热应力与组织应力引起的塑性变形,均会引起各种内应力的增加。
这些内应力,一般可分解为三类:(1) 第I类内应力,存在于宏观范围,如表面与心部之间,可造成变形与开裂。
回火温度越高,回火时间越长,应力下降越剧烈。
其间的关系可见图6-1-5。
经550℃回火,第I类内应力可基本消除。
6-1-5 C0.3%钢回火时第一累内应力的变化(2)第II类内应力,存在于晶粒间,可用△a/a来表示其大小,按性质又可分为三种类型:(a) 存在于马氏体片之间,来源于淬火时的畸变,到300℃以上时,因碳的析出而大大减小。
可见图中曲线2。
(b) 析出的ε(η)碳化物与基体共格,造成与基体间的应力,但在ε(η)→θ内消除。
其与温度的关系,可见图中曲线3。
(c) 因θ碳化物的析出而造成的与基体间的应力、与温度的关系可见图中曲线4。
这三种第II类内应力综合作用的效果可见曲线1。
6-1-6高碳钢回火时△a/a的变化(3) 第III类内应力,存在于晶胞内。
当温度升高后,碳原子析出使单胞畸变下降。
在300℃以上时,碳钢中的第III类应力可基本消除。
2.回复与再结晶在400℃以上时,开始回复。
即板条界的位错通过攀移、滑移而消失。
位错密度下降,板条合并、变宽。
当亚结构为孪晶时,经400℃回火后也消失,但片状特征仍存在。
在600℃以上时,开始再结晶,位错密度低的板条块长大成等轴α晶粒,颗粒状碳化物分布在其基体上。
这种组织成为回火索氏体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