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血拨罐之污物观察

合集下载

针刺、灸法、拔罐、刮痧、推拿操作规范-实用

针刺、灸法、拔罐、刮痧、推拿操作规范-实用

针灸常用技术操作规程一、针刺疗法针刺是中医最常用的技术操作,即用金属制成不同形状的针,运用不同手法在人体上刺激一定的穴位,通过经络腧穴,调整人体脏腑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护理上常见有毫针刺法、梅花针刺法、耳针刺法等。

1、毫针刺法(1)物品准备:治疗盘内备以消毒的毫针、镊子、75%酒精棉球,干棉球、弯盘2个(一个盛放污棉球;一个内盛消毒液,浸泡用过的毫针)。

(2)体位:根据针刺穴位的不同,选择适宜的体位,充分暴露针刺部位,以操作方便、病人感到舒适、肌肉放松能持久留针为宜。

如:胸腹部穴位取仰卧屈膝或仰靠坐位,背部穴取俯伏坐位或俯卧位。

(3)进针法:以75%酒精棉球消毒穴位皮肤后,术者以左手拇指或食指按压穴位,用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缘,以拇、食指下压力快速将针刺入皮肤,然后右手边捻转针柄边将针体刺入深处。

此为单手进针法,多用于5cm以内的短针。

若为6.67~10cm以上的长针,可采用双手进针,即以左手拇、食指裹棉球捏住针体,露出针尖0.67~1cm,右手拇、食指夹持针柄,两手同时下压,快速将针尖刺入穴位皮肤,然后左手支持针体,右手拇、食指捻转针柄,将针刺入深处。

(4)针感:当针刺入一定深度时,局部出现酸、麻、胀、重感,亦可向一定方向传导。

此谓“得气”,为正常针感。

(5)进针角度:针体与皮肤呈直角,垂直刺入,称“直刺”,适用于肌肉丰厚、深刺部位;针体与皮肤呈45。

角刺入,称"横刺"适用于肌肉浅薄的部位,如头面部。

(6)手法:针刺得气后,根据证的虚实,采用相应的补泻手法。

一般在得气后,捻转幅度小,速度慢,或提插时,重插慢提为补法;相反,在得气后捻转幅度大,速度快,或提插时轻插重提为泻法。

(7)起针:左手将消毒干棉球按压穴位处,右手、拇食指将针柄轻轻捻转上提,将针取出,同时左手用棉球轻轻按压穴位即可。

(8)针刺的护理:①行针刺操作时,环境必须保持整洁、空气新鲜、光线充足、温度适宜。

刺络拔罐之血色及污物

刺络拔罐之血色及污物

刺络拔罐之血色及污物
刺血拨罐观察:之污物
1.拔出乌黑血色,血出如墨,则为久病,说明瘀血内停日久,於血阻络。

2.血中有水说明有风湿肝病。

3.血液中夹有粘液果冻样物质,说明湿毒瘀积,凝滞日久;
4.出的血很淡为炎症,初病。

血色紫红说明新伤;
5.吸出物如洗肉水样说明有严重陈旧性伤湿
6.流出透明性水液,说明水肿;
7.出现水泡者为湿重;
8.吸出泡沫样液体,提示有风邪;
9.吸出血液量多说明病程较长;
10.吸出血量较少说明病程较短或病位较深。

11.拔罐后,取罐时手伸进罐内,若顿时感觉有一股热气的,说明湿热重。

12.出血缓慢,多刺几针仍断续出血者,提示气亏血虚。

13.出血清淡不易凝结,说明血虚。

14.血液容易沉淀并很快凝结,说明气虚。

15.凡白天刺血痛减,而晚上又加重者为於血,必须再刺一次,直至减轻
拔罐后皮肤颜色说明
紫黑色供血不足、有积寒
紫色并伴有黑斑气血不畅通
紫点并有深浅不一的块状风湿
鲜红而颜、局部发热阳症、热毒炽盛、热症、实症、体质阴虚、火旺
红而暗血脂粘稠、血脂高、供血不足
瘀斑或血泡灰白、色淡虚寒、湿邪
皮肤微痒风邪、湿症
水泡、水肿、潮湿寒症、湿气盛罐中有水珠者寒湿重
紫红、暗红阴症、寒症、血郁
潮红、淡红虚症。

刺血拔罐操作规程

刺血拔罐操作规程

刺血拔罐操作规程
【目的】
通过三棱针电磁出血,再将火罐吸拔点刺部位,加强活血祛瘀、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祛风散寒的作用
【适应症】
适应范围比较广泛,一般多用于风寒湿痹、腰背肩臂腿痛、关节痛、软组织闪挫扭伤及伤风感冒、头痛、咳嗽、哮喘、胃脘痛、腹痛、中风偏枯等。

【操作前准备】
1、询问患者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

2、对患者做好必要的解释工作,以消除思想顾虑。

3、检查患者刺血部位是否有溃疡、水肿,皮肤有无过敏史。

4、检查针具,注意针尖有无毛钩,针面是否平齐。

5、准备消毒器具,防止感染。

6、核对床号、姓名、性别、医嘱。

【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2、对应拔部位进行消毒,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或用皮肤针叩打后,用叩棉法将火罐吸拔于点刺的部位。

3、留罐10-15分钟后,将罐取下。

4、用脱碘棉球擦拭淤血,清理拔罐部位。

【注意事项】
1.拔罐时应选择适当体位和肌肉丰满的部位。

若体位不当、移动、骨骼凹凸不平、毛发较多的部位,火罐容易脱落,均不适用。

2.拔罐时要根据所拔部位面积大小而选择大小适宜的罐。

3.留罐时间不宜过长,以免皮肤出水泡。

高热抽搐者及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均不宜拔罐。

拔罐练习实验报告(3篇)

拔罐练习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拔罐疗法作为我国传统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通过拔罐,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调节内脏功能、缓解肌肉紧张和疼痛。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拔罐练习,掌握拔罐的基本原理、操作技巧以及治疗效果,为今后临床实践打下基础。

二、实验目的1. 了解拔罐疗法的起源、发展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

2. 掌握拔罐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巧。

3. 熟悉拔罐疗法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4. 通过拔罐练习,提高拔罐治疗效果。

三、实验内容1. 拔罐基本原理拔罐疗法是通过在皮肤表面形成负压,使局部皮肤、肌肉和组织产生充血现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拔罐的基本原理如下:(1)负压原理:拔罐时,罐内空气被加热排出,形成负压,使罐体吸附于皮肤表面。

(2)局部充血原理:拔罐使局部皮肤、肌肉和组织充血,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

(3)调节内脏功能原理:拔罐可调节内脏功能,如增强脾胃功能、改善呼吸系统功能等。

2. 拔罐操作技巧(1)选择合适的罐具:根据患者病情和部位选择合适的罐具,如玻璃罐、竹罐等。

(2)消毒:对拔罐部位进行消毒,避免感染。

(3)拔罐方法:根据病情和部位选择合适的拔罐方法,如留罐法、闪罐法、走罐法等。

(4)拔罐时间:根据病情和部位确定拔罐时间,一般留罐时间为10-15分钟。

3. 拔罐适应症和禁忌症(1)适应症:感冒、咳嗽、哮喘、胃痛、腰痛、颈椎病、肩周炎等。

(2)禁忌症:皮肤破溃、出血倾向、孕妇、心脏病、高血压等。

四、实验过程1. 实验前准备:了解拔罐疗法的基本知识,熟悉拔罐操作技巧。

2. 实验操作:在教师指导下,对模拟患者进行拔罐操作,包括选择罐具、消毒、拔罐、留罐等。

3. 实验观察:观察拔罐后的皮肤变化,如充血、瘀血等。

4. 实验记录:详细记录拔罐操作过程、观察结果以及治疗效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拔罐操作过程中,学生掌握了拔罐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巧。

2. 实验观察结果显示,拔罐后皮肤出现充血、瘀血现象,表明拔罐疗法对局部血液循环有促进作用。

拔罐放血的流程及注意事项

拔罐放血的流程及注意事项

拔罐放血的流程及注意事项一、拔罐放血的流程。

(一)准备工作。

1. 物品准备。

- 火罐:有竹罐、玻璃罐等多种类型,玻璃罐较为常用,因为可以观察罐内皮肤的情况。

- 三棱针或梅花针:三棱针用于点刺放血,梅花针可用于在局部皮肤叩刺。

- 酒精棉球:用于消毒皮肤和针具,一般使用75%的医用酒精。

- 镊子:方便夹取酒精棉球和针具。

- 消毒纱布或棉球:放血后用于按压止血。

- 打火机或点火棒:用于点燃酒精棉球,以产生负压使火罐吸附在皮肤上。

2. 环境准备。

- 选择一个安静、温暖、避风且光线充足的室内环境。

避免患者直接吹风,防止受寒。

3. 患者准备。

- 让患者保持舒适的体位,一般为卧位或坐位。

向患者解释拔罐放血的过程、可能出现的感觉(如轻微疼痛、拔罐时的牵拉感等),以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

同时,要询问患者是否有晕血、晕针史等特殊情况。

(二)消毒。

1. 针具消毒。

- 用镊子夹取酒精棉球,仔细擦拭三棱针或梅花针的针身,从针根到针尖方向擦拭,确保针具的各个部位都得到消毒。

2. 皮肤消毒。

- 确定要拔罐放血的部位后,用酒精棉球以穿刺点为中心,由内向外螺旋式擦拭消毒皮肤,消毒范围直径一般在5 - 10厘米左右。

(三)放血操作。

1. 点刺放血(三棱针)- 以左手固定要放血的部位皮肤,使皮肤绷紧。

右手持三棱针,针身与皮肤呈一定角度(一般为90度垂直进针或根据具体穴位、部位调整角度),迅速刺入皮肤1 - 3毫米左右,然后迅速出针。

- 根据病情和放血部位的不同,点刺的点数也有所不同,一般为3 - 5点。

2. 叩刺放血(梅花针)- 手持梅花针,运用腕力将针具在皮肤上进行弹刺,使皮肤微微出血。

弹刺的速度要均匀,力量要适中,以局部皮肤出现红润但不出血过多为宜。

可以按照一定的顺序,如从上到下、从内到外进行叩刺。

(四)拔罐。

1. 闪火法拔罐。

- 用镊子夹取一个酒精棉球,点燃后在罐内绕1 - 3圈后迅速抽出,然后将火罐立即扣在放血的部位上。

注意罐口要紧贴皮肤,避免空气进入。

刺血经验

刺血经验

[转]土法放血祛顽疾实在是高血忌回医独特的治疗方法泻血问答放血又叫刺血,也有叫做刺络或血引术的。

放血可以治疗很多病患,特别是一些久病重病,所谓久病必瘀,刺血将患者体内淤积的瘀血直接快速排除,往往可以获得奇效,相比内服中药或按摩热疗之类活血化瘀的办法,疗效快了不知多少倍。

一般放血疗法有穴位刺血法,有循经刺血法,有瘀络刺血法,有微络刺血法,有反应点刺血法,有远端刺血法,有局部阿是穴刺血法,有上病下治法,有下病上治法等等,因为主治顽固性疼痛,所以临床运用最多的还是瘀络刺血法,瘀络的表现一般是血管怒张,但是不要把静脉曲张当成瘀络放血点,那样血液是放不完的,疗效也不会好。

放血的方法,以前比较常见是三菱针刺血,这也是比较古老的传统刺血方法。

其他的有梅花针扣刺拔罐出血法,瓷片刀片划割出血法,还有用蚂蝗吸血的方法,也有用真空机器的血引术,这几年出现了用一次性输液针头放血的,各有各的妙处,各有各的特点。

一般还是比较喜欢传统的三菱针刺血,三菱针刺血还是有别于圆头针尖的效果,用输液器针头这样来引血,说起来干净卫生不血腥,这就有点类似于塑料真空拔罐跟传统竹火罐的不同,这么多年来还是一直很顽固的执着于竹火罐,不是偏执,而是经过多年临床实践对比,自已有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虽然用三菱针刺血有的人说看上去比较恐怖血腥,但在放血时不管是心里还是眼里,丝毫没有这些感觉,既没有觉得脏,也没有觉得恐怖恶心,我的心态是无畏无惧,心里只想着怎样做才能疗效达到最好。

刺血的方法,有点刺,有散刺,散刺也有讲究,针具必须异常锋利,然后就是一个字“快”。

手一抖,一秒扎六七针,这样的速度患者就不会多痛的感觉。

除了一些痛点局部,一般用得最多的还是点刺放血。

刺血的时候,持针手法比较讲究,如果经验不多,可以用中指在前面一点,露出需要刺的深度,这样就不会因为掌握不好进针深度,刺得太深而伤到神经血管之类。

进针自已常用是抖法,就是一抖瞬间进针的方法,将针尖斜着压在皮肤上,皮肤表皮被压一个小坑,然后很快速的将针尖立起来一抖,针就刺进去了,瘀血立刻顺势而出,实际上应该用滑进去来表达最切合,就好像泥鳅那样一滑就进去了,患者也不会感觉进针的疼痛。

千年的中医经典---刺血拔罐疗法

千年的中医经典---刺血拔罐疗法

千年的中医经典---刺血拔罐疗法解密唐代医家王焘在《外台秘要》中就记载了被称作“奇罐”疗法的古老中医绝技“刺络拔罐法”为什么老一辈子都会用的的民间“土方法”拔罐子,能治疗慢性病及疑难杂症,现在却鲜为人知。

唐代医家王焘在《外台秘要》中就记载了被称作“奇罐”疗法的古老中医绝技“刺络拔罐法”用竹筒煮罐治病的论述,并详述了使用竹罐来治病操作方法,如文内说:“取三指大青竹筒,长寸半,一头留节,无节头削令薄似剑,煮此筒子数沸,及热出筒,笼墨点处按之,良久,以刀弹破所角处,又煮筒子重角之,当出黄白赤水,次有脓出,亦有虫出者,数数如此角之,令恶物出尽,乃即除,当目明身轻也。

”从以上介绍的角法(拔罐疗法最早被称作“角法”或“角吸法”)的情况来分析,这就是古老的刺络(以刀弹破所角处)放血拔罐疗法。

凡是通过刺络拔罐或发疱拔罐的方法治疗的患者,都感觉到这种古老的“土方法”不可思议,方法简单,而且疗效还很好,称之为“奇罐”、“奇法”。

刺血拔罐疗法,屡克顽疾、疑难杂症和急性病是有其道理的。

中医认为,久病、疑难杂症、怪病、顽症“多虚,多淤,多痰浊”,因为痰与瘀是疑难怪病之根,危急重症之源。

人体一旦出现“血淤、痰浊”则诱发更为复杂的病症。

大凡久病、难病、怪病,每每病程日久,日久则脏腑气血虚弱,气血虚弱则运行无力,运行无力则淤阻不畅。

慢性病、疑难杂症大多是经多方辗转治疗无效,病程日久,机体受损,脏腑气血虚弱,即久病则虚。

久病机体、脏腑、气血、经络虚弱,则气血运行无力而不畅,则可产生淤滞,即虚可致淤,淤久也可以至虚、致病。

中医还有“百病皆有痰作崇”、“百病兼痰,变幻多端”之说,疑难病大多与痰淤有关,由于病程日久,机体气机阻滞或阳气衰微,不能正常地运化津液,使体液停留积聚,逐步蕴结而成痰。

而痰则随之升降,遍身皆到,在肺则咳,在胃则呕,在心则悸,在头则眩,在背则冷,在胸则痞,在胁则胀,在肠则泻,在经络则肿,在四肢则痹。

痰之为病,无处不到,无处不有,怪异多端,辨治亦难。

拔罐刺血疗法该注意哪些呢

拔罐刺血疗法该注意哪些呢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拔罐刺血疗法该注意哪些呢
导语: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现在很多人都喜欢用拔罐和刺血来给自己的身体进行养身。

不仅仅是老年人,就是很多年轻人也会在家里备上拔罐器,因为拔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现在很多人都喜欢用拔罐和刺血来给自己的身体进行养身。

不仅仅是老年人,就是很多年轻人也会在家里备上拔罐器,因为拔罐养身操作起来并不复杂。

且会经常去外面刺血来治疗,但是专家表示,拔罐和刺血虽然有很多的好处,且对身体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下该注意哪些吧。

1.保暖。

拔罐时均要在脱衣服后,才能治疗,所以治疗时应避免有风直吹,防止受凉,保持室内的温度。

2.避免烫伤。

不要将燃烧的酒精落在病人的身上,过热的罐子勤更换。

3.不宜拔的部位:心前区、皮肤细嫩处、皮肤破损处、皮肤瘢痕处、乳头、骨突出处均不宜拔罐。

4.同一部位不能天天拔。

在拔罐的旧痕未消退前,不可再拔罐。

5.在给患者拔罐时,应密切观察病人的情况,如有晕罐等情况,应及时处理。

拔罐的注意事项
6.拔罐时,室内需保持20℃以上的温度。

最好在避风向阳处。

7. 患者以俯卧位为主,充分露施术部位。

8. 拔罐时的吸附力过大时,可按挤一侧罐口过缘的皮肤,稍放一点空气进入罐中。

初闪拔罐者或年老体弱者,宜用中、小号罐具。

9.拔罐顺序应从上到下,罐的型号则应上小下大。

10. 一般病情轻或有感觉障碍(如下肢麻木者)拔罐时间要短。

病。

五个方法教你拔罐辨病

五个方法教你拔罐辨病

五个方法教你拔罐辨病拔罐疗法,古代又称为角法,在我国已有二千余年的历史,现在已经是基层医务人员诊疗不可或缺的一项实操技术。

患者在拔罐后,相应部位常会有颜色和形态上的变化,通常把这种变化成为“罐斑”。

常见的罐斑有潮红、紫红或紫黑色瘀斑,还会出现水泡、出血点甚至血泡,并伴随不同程度的热痛感。

皮肤的这些变化属于拔罐疗法的治疗效应,同时也是体内病理变化的反映,具有一定的临床诊疗意义。

下面我们就从五个方面来一一解说。

从颜色变化辨病1.紫黑而暗表示供血不足、行经不畅,多为气滞血瘀,如痛经或心脏供血不足;患部受寒较重也会出现此印迹。

若走罐时出现大面积紫黑印记时,提示风寒所犯面积大。

2.发紫并伴有斑块表示寒凝血瘀证,紫色的程度不同,表明病的程度也不一样。

罐口部分呈紫黑色,多为火毒。

3.散在紫点状且深浅不一表明气滞血瘀证。

4.紫红或紫黑并有水珠或水气提示体内多有湿热。

现代医学认为,罐斑呈深紫色且在紫红色的印痕中出现黑褐色斑纹,提示患有肌肉风湿症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罐斑出现紫红或紫黑,无丹瘀和发热现象,表明患者有血瘀证;罐斑出现鲜红、深红、紫黑或丹痧现象,触之微痛兼见身体发热者表明患者有热毒证。

5.淡紫发青伴有斑块一般提示以虚证为主,兼有血瘀。

如斑点在穴位处明显的,表明此相关内脏虚弱,比如在肾俞穴处呈现,则提示肾虚;如在脾俞穴部位则系气虚血瘀;此处常伴有压痛,同时也可见于外感风寒。

6.鲜红而艳一般表示阴虚、气血两虚或阴肾火旺;罐印红而暗,多表示血脂高,血黏稠度高且有热邪。

7.鲜红散在点通常在大面积走罐后出现,不高出皮肤,如系在某穴及其附近集中,则提示此穴所对应的相关脏腑存在病变。

8.白色罐口部位皮肤发白,触之不温,发冷、发凉,起白水疱,多为风湿重一些;罐口部位皮肤发白,不发凉,不起白水疱,多是风寒较重。

如白疱中夹有白沫,而留罐过程中感到痒,多为排风寒和排风湿;罐口部位皮肤发白,没有其他现象,大多为血亏、虚寒、湿邪;罐斑灰白,触之不温,多为虚寒。

拔罐治疗病理分析及实例解读

拔罐治疗病理分析及实例解读

拔罐后皮肤颜色说明2009-03-07 22:27:33 来自: [已注销]紫黑色供血不足、有积寒紫色并伴有黑斑气血不畅通紫点并有深浅不一的块状风湿鲜红而颜、局部发热阳症、热症、实症、热毒炽盛、体质阴虚、火旺红而暗血脂粘稠、血脂高、供血不足瘀斑或血泡灰白、色淡虚寒、湿邪皮肤微痒风邪、湿症水泡、水肿、潮湿寒症、湿气盛罐中有水珠者寒湿重紫红、暗红阴症、寒症、血郁潮红、淡红虚症局部很快恢复原样说明快痊愈有位医生的体会:根据前贤的经验和我多年临床观察的总结,现介绍火罐印迹的临床体会,我认为凡肌体及内脏功能失调者,均会出现不同颜色的火罐印迹,对于诊断和指导保健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

罐印紧黑而黯:一般表示体有血淤,如痛经或心脏供血不足,患部受寒较重也会出现此印迹。

如印迹数天不退的,通常表示病程已久,需要较长的时间来调理,如走罐时出现大面积黑紫印时,提示风寒所犯面积大,应对症驱寒为主。

2。

罐印发紫伴有斑块的,一般提示有局部寒凝血瘀。

3。

罐印呈散在性的紫点,深浅不一,一般提示为气滞血瘀之症。

4。

淡紫发表伴有斑块的,一般提示以虚症为主,兼有血瘀。

如斑点在穴位处明显的,表明此相关内脏虚弱,比如在肾俞穴处呈现,则提示肾虚。

5。

罐印鲜红而艳,一般提示阴虚或气阴两虚,阴虚火旺也会出现。

6。

罐印呈鲜红散在点的,通常在大面积走罐后出现,不高出皮肤,如系在某穴及其附近集中,则提示此穴所相关的脏腑异常或存在病情。

我常在临床上走罐寻找此类红点用针刺来治疗、调节内脏功能。

7。

走罐或吸拔罐后,没有罐印(或不明显的),或虽有但启罐后立即消失,恢复常色的,提示身体基本正常或病情尚轻。

8。

行罐或坐罐,容易起水泡的,提示湿气较重,若在患部出现较多小水泡时,预示由水湿所致,会有理想的疗效,需要连续的多次拔罐。

9。

若走罐时出现风团(如急性寻麻疹状),提示为风椰所致,或是过敏性体质。

10。

随着病情的好转,罐印也会随着减轻,且不易现罐印,可以预示病情的归转【拔罐印色素反应如下】:1、罐印紫黑而暗:一般表示供血不足,行经不畅有血淤现象。

刮痧拔罐技术操作规范

刮痧拔罐技术操作规范

刮痧拔罐技术操作规范一、操作规范:1、在操作部位涂上刮痧介质(如刮痧油、冷开水、香油或中药提取浓缩液等)后,操作者手持刮痧板(或光滑的硬币、铜勺柄、瓷碗、药匙、有机玻璃纽扣),在施术部位按一定的力度刮拭,直至皮肤出现痧痕为止。

2、刮板与刮拭方向一般保持在45度-90度进行刮痧刮拭方向从颈到背、腹、上肢再到下肢,从上向下刮拭,从内向外刮拭。

3、刮痧关键在于力度与速度的掌握和控制。

“重而不板,轻而不浮”是力度的要求。

刮拭操作时,要不停地询问病人的主观感受,并注意观察局部皮肤的情况。

“快而不滑,慢而不滞”是速度的要求。

4、刮痧时间一般每个部位刮3-5分钟,最长不超20分钟。

5、暴露须拔罐部位(选择肌肉较为丰满、平整处)。

6、用闪火器(镊子、血管钳或细铁丝制作)夹取95%酒精棉球,点燃。

7、一手持罐,罐口向下,另一手持燃有酒精棉球之闪火器,迅速伸入罐内闪火立即退出,同时将罐叩按在所选部位上。

8、待罐内皮肤隆起并呈红紫现象,留置5~15分钟。

9、起罐时,一手按住罐口皮肤,另一手扶住罐体,空气进入罐内,火罐即可脱落。

10、拔罐后除留罐外,尚可在火罐吸着后,立即拔下,再闪火再吸、再拔,反复多次称闪罐;若待火罐吸着后,一手扶住罐体,用力上下左右慢慢来回推动,称走罐,用于面积较大的部位;若患处皮肤消毒后,先用梅花针叩打或用三棱针浅刺出血,再行拔罐,留置10分钟后,起罐消毒皮肤,称刺血拔罐。

二、注意事项1、刮痧治疗时应注意室内保暖,尤其是在冬季应避寒冷与风口。

夏季刮痧时,应回避风扇直接吹刮试部位。

2、对于一些不出痧或出痧少的患者,不可强求出痧,以患者感到舒服为原则。

3、前一次刮痧部位的痧斑未退之前,不宜在原处进行再次刮试出痧。

再次刮痧时间需间隔3-6天,以皮肤上痧退为标准。

4、刮痧出痧后30分钟以内忌洗凉水澡。

5、空腹、过度疲劳患者忌刮;低血压、低血糖、过度虚弱和神经紧张特别怕痛的患者轻刮。

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妇女的乳头禁刮;白血病,血小板少慎刮;心脏病出现心力衰竭者、肾功能衰竭者,肝硬化腹水,全身重度浮肿者禁刮。

拔罐法实验报告内容

拔罐法实验报告内容

拔罐法实验报告内容摘要:本实验旨在探究拔罐法对人体的影响,通过对不同拔罐时间和拔罐部位的实验观察,分析拔罐对人体的效果及可能产生的风险。

引言:拔罐法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将罐子置于皮肤表面,利用罐内的负压效应,使皮肤组织受到吸附和拉伸,以达到治疗效果。

拔罐法可促进血液循环,舒缓肌肉疼痛,增强免疫力等。

然而,拔罐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如皮肤瘀血、疼痛、水泡等。

本实验旨在通过对拔罐时间和拔罐部位的实验观察,评估拔罐对人体的效果及可能的风险。

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招募20名健康成年人作为实验对象。

2. 实验设备:拔罐器、罐子、酒精棉球、计时器等。

3. 实验步骤:a. 实验前,清洁拔罐部位的皮肤,并用酒精棉球消毒。

b. 将罐子放在拔罐器上,利用拔罐器产生负压效应。

c. 将罐子置于拔罐部位的皮肤表面,保持一定时间后取下。

d. 实验过程中记录每位实验对象的拔罐时间、拔罐部位以及主观感受。

e. 实验结束后,对拔罐部位进行观察,记录可能出现的皮肤瘀血、疼痛等情况。

实验结果:1. 不同拔罐时间对人体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拔罐时间与皮肤瘀血程度呈正相关关系。

拔罐时间过短,可能无法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拔罐时间过长,容易导致皮肤出现明显的瘀斑。

因此,合理控制拔罐时间至关重要。

2. 不同部位对拔罐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不同部位的拔罐效果存在差异。

背部、肩部、臀部等较平坦的部位拔罐效果较好,能够有效缓解肌肉疼痛;而手臂、小腿等较肌肉发达的部位拔罐效果较差,可能需要增加拔罐时间或调整拔罐力度。

讨论:本实验结果表明,拔罐法对人体有一定的效果,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因此,在进行拔罐治疗时,应根据个体情况和实际需求,合理选择拔罐时间和部位。

同时,实施拔罐前应对拔罐器进行消毒,保证操作的卫生安全。

对于有皮肤过敏、出血倾向等疾病的人群,应慎重进行拔罐治疗,避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结论:拔罐法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对人体具有一定的效果,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舒缓肌肉疼痛,增强免疫力等。

拔罐法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拔罐法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拔罐法
XXX
2013年4月11日
精选课件ppt
1
拔罐法
1、操作目的 3、实施要点 5、注意事项
2、评估患者 4、指导患者
精选课件ppt
2
肩背痛: 拔大椎、身柱、大抒、肺俞

精选课件ppt
3
操作目的
• 温经通络、行气活血、 驱风散寒、消肿止痛、 吸毒排放。
精选课件ppt
4
评估患者
精选课件ppt
16
止血钳、95%酒精棉球缸、打火机(火柴)、 弯盘、小口瓶、凡士林等。 • 取罐盘:纱布一块、弯盘。
精选课件ppt
6
• (三)操作步骤 • 1.核对医嘱(两人核对)。 • 2.核对患者床号、姓名,评估患者。 • 3.洗手、戴口罩。 • 4.备齐用药,携至患者床边,再次核对、
解释。 • 5.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暴露拔罐部位,
• (4)刺血拔罐法:在应拔部位的皮肤消 毒后,用三棱针或皮肤针扣打后,再将火 罐吸拔于点刺部位,使之出血,以加强刺 血治疗的作用。一般刺血后,留罐10~ 15min。多用于治疗丹毒、扭伤、乳痈等。
精选课件ppt
10
• (5)留针拔罐法:在针刺留针时,将罐 拔在以针为中心的部位上,约5~10min, 待皮肤红润、充血或瘀血时,将罐取下, 然后将针取出。
• ④用清洁纱布清洁拔罐部位,再清洁罐口, 核对火罐的数量。
• ⑤协助患者穿衣,取舒适体位,整理床单 位,询问患者需要。
• ⑥分类处理用物。
• ⑦洗手、取口罩。
• ⑧记录(火罐的数量、部位、患者的反应
情况、时间、签名)。
精选课件ppt
13
指导患者
• 1.操作前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拔罐 过程中局部可能会出现水疱或烫伤, 局部皮肤会出现与罐口相当大小的紫 红色瘀斑,数日后自然消失。

拔罐后罐口有血渍未正确处理院感

拔罐后罐口有血渍未正确处理院感

拔罐后罐口有血渍未正确处理院感摘要:一、拔罐的原理与作用二、拔罐后的正确处理方法三、拔罐后罐口出现血渍的原因四、罐口血渍未正确处理的危害五、如何预防罐口血渍未正确处理引发的院感正文:拔罐是一种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通过在特定穴位上使用火罐或真空罐产生负压,使皮肤表面产生瘀血,以达到疏通经络、缓解疼痛、消除疲劳等目的。

然而,拔罐后的正确处理非常重要,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引发院感等问题。

在拔罐后,皮肤表面可能会出现血渍,这是正常现象。

然而,有些人可能会忽略这些血渍,或者使用不正确的方法清洗,导致血渍长时间残留在皮肤表面,引发感染。

因此,正确处理拔罐后的血渍非常重要。

拔罐后罐口出现血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拔罐过程中,罐内的负压会对皮肤产生一定的压力,使皮肤表面的毛细血管破裂,从而导致血液渗出。

其次,拔罐的力度过大或者时间过长,也可能会导致皮肤表面的毛细血管破裂。

最后,个体差异也是导致血渍出现的原因之一,有些人皮肤较薄,毛细血管较脆弱,容易出血。

罐口血渍未正确处理的危害主要包括:首先,血渍长时间残留在皮肤表面,容易引发感染,尤其是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场所。

其次,血渍可能会影响皮肤的呼吸,导致皮肤出现问题。

最后,血渍还可能影响拔罐的效果,甚至导致相反的效果。

为了预防罐口血渍未正确处理引发的院感,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选择正规的拔罐场所,确保卫生条件达标。

其次,拔罐后,使用温水清洗血渍,避免使用过冷或过热的水,以免刺激皮肤。

最后,如果拔罐后皮肤出现异常情况,如红肿、疼痛等,应及时就医。

拔罐是一种有效的中医治疗方法,但在拔罐后,我们应正确处理罐口出现的血渍,以避免引发院感等危害。

拔火罐的实验报告

拔火罐的实验报告

拔火罐的实验报告1. 引言拔火罐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一般被用于治疗疼痛、肌肉紧张和寒气等问题。

本实验旨在研究拔火罐的功效和对人体的影响。

2. 材料和方法2.1 材料•拔火罐器具•体温计•计时器2.2 方法1.选择实验对象,确保其身体没有严重疾病或皮肤损伤。

2.清洁拔火罐器具,并根据需要进行消毒处理。

3.在实验对象背部或其他部位上选择合适的位置。

4.涂抹适量的按摩油或医用酒精,并通过按摩或刮痧等手法放松皮肤和肌肉。

5.在拔火罐器具上点燃火焰,并将其迅速放置在皮肤上,造成一定的负压效果。

6.系统地记录下实验对象的感受、时间和拔火罐的位置。

7.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根据需要对实验对象进行多次拔火罐操作。

8.在拔火罐结束后,观察实验对象的反应,并记录下相关数据和观察结果。

3. 实验结果本实验共招募了10名实验对象进行拔火罐实验,以下是实验结果的统计和分析:实验对象拔火罐位置感受时间(分钟)1 背部舒适102 肩膀热感153 颈部痛感 54 背部舒适205 腰部舒适10通过统计实验结果,发现拔火罐对实验对象产生的感受因人而异。

大多数实验对象感受到了舒适或热感,但也有个别实验对象出现了痛感。

4. 讨论拔火罐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被广泛应用于民间和医疗机构。

通过实验可以发现,拔火罐对人体产生的感受因人而异。

拔火罐通过产生负压效应,刺激皮肤和肌肉,促进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有助于舒缓肌肉紧张和促进新陈代谢。

然而,对于部分人来说,拔火罐可能会产生疼痛感觉,尤其是对于敏感皮肤或血液循环问题较严重的人。

在使用拔火罐时,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位置和力度。

同时,需要注意器具的清洁和消毒,以避免感染和传播疾病。

5. 结论通过对拔火罐实验的观察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 拔火罐对人体的感受因人而异,大多数实验对象感受到了舒适或热感,但也有个别实验对象出现了痛感。

2. 拔火罐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有助于舒缓肌肉紧张和促进新陈代谢。

拔罐疗法

拔罐疗法

拔罐疗法一、定义拔罐疗法是利用燃烧、抽吸、挤压、等方法排出罐内空气,造成负压,是罐吸附体表腧穴或患处产生刺激,以防病治病的一种方法。

古代医家在治疗疮疡脓肿时用它来吸血排脓,起初并不是使罐,而是用磨有小孔的牛角筒,罩在患部排吸脓血,所以一些古籍中又名为“角法”。

后来又扩大应用于肺痨、风湿等内科疾病。

二、常用器具拔罐的常用器具有:陶瓷罐、玻璃罐、竹罐(临床多用于煮药罐)、抽气罐(家庭使用最多)、橡皮罐等。

三、常用方法常用的火罐操作方法有:火罐法、水罐法(煮药罐即属此法)、抽气法。

四、拔罐时间拔罐的时间为5—15分钟;短者5分钟;长者20分钟。

治疗时要根据体质、病情、实术部位的不同决定拔罐的数目、时间。

拔罐后一般需到罐印消退后方可进行下一次拔罐。

五、常用疗法1、留罐法:也叫坐罐法,指罐体吸附在选定的部位或穴位或病灶点上且留置一段时间(5~15分钟)的一种拔罐手法。

2、闪罐法:指使罐体吸附在应附的部位上,立即提拉罐体使之脱落,直至皮肤潮红的手法。

适用于头面部、定点痛及耐受力较低的患者。

3、走罐法:又称推罐、飞罐等。

指罐体吸附肌肤后,用手握着罐体在皮肤上进行移动,以皮肤上出现红、紫、黑色斑为度的一种手法。

注:此手法作用力度、面积都较大,与刮痧疗法有相似之处。

操作前应在待走罐的部位涂上润肤剂。

一般背部走罐宜上下走,胸部应按肋骨走行方向走,带脉横走,肩胛内缘肩上横走。

上下肢、腹部宜旋转移动(顺时针、逆时针均可)。

此法对经络气血不通、脏腑功能失调、外感等病症如腰痛、肩周炎、坐骨神经痛,感冒发烧、高血压、支气管炎、哮喘、慢性胃肠炎、痤疮等病症都可广泛应用,且效果颇佳。

4、摇罐法:用手握着吸附肌表的留置罐体,均匀、有节奏的上下(或前后)左右摇动,以一个部位20~30次为宜。

适用于小的包块、节结。

注:此法通过对局部的反复牵拉,可增加刺激量,提高疗效。

操作时,力求做到手腕放松、力量柔和、动作协调、均匀,忌快与生硬,以病人自感放松、舒适、能耐受为度。

拔火罐的实验报告

拔火罐的实验报告

拔火罐的实验报告拔火罐的实验报告引言:拔火罐是一种古老的中医疗法,通过在皮肤表面使用火罐产生负压,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淋巴排毒。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传统疗法的兴趣增加,拔火罐也成为了一种备受关注的疗法。

本实验旨在探究拔火罐对人体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1. 火罐:使用玻璃火罐,直径约为5厘米。

2. 酒精和棉球:用于火罐消毒。

3. 火源:使用火柴或打火机。

4. 测量工具:使用体温计、血压计和心率计。

5. 实验对象:选择10名健康志愿者。

实验步骤:1. 检查实验对象的体温、血压和心率,记录初始数值。

2. 用酒精和棉球清洁火罐,确保无菌。

3. 在火罐内涂抹少量酒精,点燃火源,将火罐迅速放置在实验对象的皮肤上。

4. 火罐吸附在皮肤上后,等待5-10分钟。

5. 将火罐取下,记录实验对象的皮肤变化,并观察是否有瘀斑产生。

6. 重复步骤1-5,对其他实验对象进行实验。

结果与讨论:经过实验,我们观察到以下现象:1. 血液循环改善:拔火罐后,实验对象的面色红润,脸部血管扩张,血液循环明显改善。

这可能是由于火罐产生的负压作用,促进了血液的流动,提高了供氧和营养物质的输送效率。

2. 淋巴排毒:拔火罐后,部分实验对象观察到皮肤上出现红色或紫色的瘀斑,这是由于火罐吸附皮肤时产生的负压导致毛细血管破裂。

这种瘀斑通常会在几天内自行消退,被认为是淋巴排毒的结果。

然而,我们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确定拔火罐对淋巴系统的确切影响。

3. 舒缓肌肉疼痛:部分实验对象在拔火罐后报告肌肉疼痛的减轻。

这可能是由于火罐产生的热量和负压刺激了肌肉组织,促进了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从而减少了疼痛感。

4. 心率和血压的变化:我们观察到,在拔火罐后,实验对象的心率和血压出现了轻微的变化。

一些实验对象的心率略有增加,而血压略有降低。

这可能是由于火罐对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刺激产生的效应。

然而,这些变化并不显著,且恢复迅速,不会对健康产生明显影响。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初步了解了拔火罐对人体的影响。

刺血拔罐后注意事项

刺血拔罐后注意事项

刺血拔罐后注意事项血拔罐是一种古老的中医疗法,一直以来都备受人们的关注和讨论。

血拔罐通过刺激人体的穴位,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身体健康。

然而,血拔罐虽然有很多好处,但也需要注意一些事项。

下面我将为大家详细介绍血拔罐后的注意事项。

首先,血拔罐后需要注意休息。

在接受血拔罐的治疗后,身体会出现一些疲劳和不适感。

这是因为血拔罐会对人体的穴位和经络产生刺激,使其处于高度活跃状态。

因此,接受血拔罐的患者在治疗后需要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时间,以恢复身体的机能。

其次,血拔罐后需要注意保暖。

由于血拔罐会导致身体表面产生较大的温差,使局部皮肤变得寒冷。

因此,在治疗后需要注意保暖,尤其是在冬季或者空调房环境下。

可以采用穿厚衣物、加暖气等措施来保持体温稳定,防止感冒和其他寒冷相关的疾病。

此外,血拔罐后需要注意饮食。

在接受血拔罐治疗期间,需要特别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如辣椒、生姜等。

这些食物会对血液循环产生负面影响,阻碍治疗效果。

相反,应该选择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粗粮等,以促进身体的康复。

最后,血拔罐后需要注意个人卫生。

在进行血拔罐治疗后,由于皮肤上可能会留下瘀斑和小伤口,因此需要注意个人卫生。

保持身体清洁,并且避免接触污染的物品,以防止感染和恶化症状。

总之,血拔罐虽然是一种有效的中医疗法,但在接受治疗后同样需要注意一些事项。

适当休息、保持体温、合理饮食和注意个人卫生都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合理对待和注意这些问题,才能发挥血拔罐的最佳治疗效果,使身体更健康。

血拔罐在治疗时间和操作上需要专业医生指导,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应咨询专业医生意见,遵循医生的建议,避免出现不可预料的风险。

拔罐后应该如何护理皮肤?

拔罐后应该如何护理皮肤?

拔罐后应该如何护理皮肤?拔罐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在皮肤上制造负压,以达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祛风散寒等作用。

然而,拔罐后皮肤可能会出现一些反应,如红斑、淤血、水疱等,这就需要我们进行正确的护理,以促进皮肤的恢复和避免感染等问题。

接下来,让我们详细了解一下拔罐后应该如何护理皮肤。

首先,拔罐后的皮肤需要保持清洁。

在拔罐后的 24 小时内,尽量避免接触生水,以防止感染。

如果需要清洁皮肤,可以用温水轻轻擦拭,但要避免用力揉搓。

如果皮肤上有汗液,也要及时用干净的毛巾轻轻吸干。

拔罐后的皮肤通常会比较敏感,所以要避免摩擦和刺激。

穿着宽松、柔软的衣物,尤其是贴身衣物,要选择棉质的,以减少对皮肤的摩擦。

同时,要避免搔抓拔罐部位的皮肤,即使感到瘙痒,也不能用手去抓挠,以免抓破皮肤引起感染。

拔罐后皮肤可能会出现淤血和红斑,这是正常的反应,一般会在数天内逐渐消退。

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使用冷敷来减轻肿胀和疼痛。

用冰袋或冷毛巾敷在拔罐部位,每次15 20 分钟,每天数次。

但要注意,冷敷时不要直接将冰袋或冷毛巾接触皮肤,最好用毛巾或纱布包裹,以免冻伤皮肤。

如果拔罐后皮肤出现了水疱,要根据水疱的大小进行处理。

如果水疱较小,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只要保持局部清洁,避免摩擦,水疱会自行吸收。

如果水疱较大,或者里面有脓液,就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处理。

医生可能会用无菌注射器将水疱内的液体抽出,然后进行消毒和包扎。

拔罐后的皮肤需要避免阳光直射。

因为拔罐后的皮肤比较脆弱,阳光中的紫外线可能会对皮肤造成损伤,加重皮肤的红肿和疼痛,甚至导致色素沉着。

所以,在皮肤恢复期间,要尽量减少外出,如果必须外出,要做好防晒措施,如涂抹防晒霜、戴帽子、打遮阳伞等。

饮食方面,拔罐后也要注意调整。

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 C 和维生素E 的食物,如新鲜的蔬菜和水果,这些食物有助于促进皮肤的修复和抗氧化。

同时,要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及海鲜等容易引起过敏的食物,以免加重皮肤的不适。

拔罐的注意事项

拔罐的注意事项

拔罐法拔罐法是一种以罐为工具,借助热力排除罐中的空气,造成负压,使之吸附于腧穴,而产生刺激,使局部皮肤充血、瘀血,以达到防治疾病的方法。

一、罐的种类目前临床常用的有竹罐、陶罐、玻璃罐和抽气温罐等。

二、拔罐的方法1、火罐法闪火法:用镊子夹住乙醇棉球,点燃后,在罐内统一圈,立即抽出,将罐扣在施术部位上。

投火法:用蘸有95%浓度乙醇的棉球(注意,不可蘸得太多,以避兔火随乙醇滴燃,烧伤皮肤)或纸片,点燃后投入罐内,迅速扣在所选的区域。

扣时要侧面横扣,否则易造成燃烧的棉球或纸片烧伤皮肤。

贴棉法:将二厘米见方的乙醇棉片贴敷于火罐内壁底部,点燃后迅速扣于穴区。

架火法:用一不易燃烧及传热的块状物(如青霉素瓶盖),上置一乙醇棉球,放在穴区,点燃后,扣以火罐。

滴酒法。

2、煮罐法3、抽气罐法三、拔罐法的应用1、留罐法:为最常见的吸拔形式。

是指罐具吸着之后,停留5~20分钟再取掉。

面部及皮肤比较娇嫩的部位,留罐时间宜短,肌肉丰厚的部位可长一些。

一般以局部显现红润或瘀斑为宜。

注意,留罐时间太长施术部位会出现水泡,可涂以龙胆紫药水,必要时加以包扎,多在数日内吸收结痴,不留瘢痕。

留罐法适于火罐治疗的各种病症。

2、走罐法:又称为推罐法。

多用于病灶面积较大,肌肉丰厚的部位。

先在该部位擦上一层凡士林或植物油脂,选择罐口光滑的玻璃罐(多选中等型号),将罐吸上后,左手紧接扣罐部位上端的皮肤,使之绷紧,右手拉罐向下滑移,达到一定距离后,再将左手按紧下端皮肤,右手拉罐向上滑移。

如此进行上下或左右反复推拉数次,至皮肤潮红为止。

本法常用于腰背部肌肉劳损等病症。

3、闪罐法:是指罐子拔上后,立即取下,如此反复多次,直至局部潮红或出现瘀斑为止。

多用于局部麻木和生理功能减退的病症。

4、留针拔罐法:该法是将针刺和拔罐相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即先针刺待得气后留针,再以针为中心点,将火罐拔上,留置10-15分钟,然后起罐起针。

5、刺血拔罐法:在应拔罐部位的皮肤消毒后,用三校针点刺出血,然后将火罐吸拔于点刺的部位上,使之出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而暗 血脂粘稠、血脂高、供血不足
瘀斑或血泡灰白、色淡 虚寒、湿邪
皮肤微痒 风邪、湿症
水泡、水肿、潮湿 寒症、湿气盛
罐中有水珠者 寒湿重
紫红、暗红 阴症、寒症、血郁
潮红、淡红 虚症
表 2: 刺络放血疗法常用的腧穴及特定部位
躯体分区 常用的腧穴及部位
头面部 太阳 印堂 丝竹空 攒竹 瞳子髎 鼻前庭
耳背 耳尖 舌下静脉 球结膜 素髎
听宫 地仓 下关等
上肢部 井穴 十宣 鱼际 尺泽 曲泽 曲池 四缝
中渚等
下肢部 井穴 委中 委阳 丘墟 阳交 阳陵泉 条口
人体的气血,在生理上是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进行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 病理上,则因气血的失常或经络运行气血的功能发生障碍而导致一系列的病理变化,所以《素问 · 调经论》说 :“ 气血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 ”
一旦经络运行气血的功能失常,机体就会发生疾病,而解决办法就是 “ 通其经脉,调其血气 ” 。《灵枢 · 九针十二原》则说 “ 宛陈则除之。 ” 就是说要通过刺络放血的方法疏通经络中壅滞的气血,协调虚实,调整紊乱的脏腑功能,从而达到积极的治疗作用。一般而言,针刺放血主要有泻热、止痛、镇静、消肿、急救开窍、解毒、化瘀消癥的作用; 其主要的适应症是急证、热证、实证、瘀证和痛证等病症。所涉及的病种有乳腺炎、急性腰扭伤、带状疱疹、周围面神经炎、高热、痹痛、踝关节扭伤、软组织扭挫伤、关节炎肿胀疼痛、急性中暑、腰椎间盘突出、黄褐斑、扁平疣、坐骨神经痛、口唇干裂、早期甲沟炎、第三腰椎横突综合症、高血压、支气管哮喘、痛风、银屑病、角膜溃疡、顽癣、美尼尔氏综合症、大隐静脉急性炎症、流行性腮腺炎、急性咽炎扁桃体炎、外眼急性炎症 ( 如麦粒肿等 )、惊厥、百日咳、 顽固性头痛如偏头痛、肺水肿、流行性感冒、急性淋巴管炎、中风后遗症 ( 特别是语言不利 ) 、腱鞘囊肿等。 详见表 1 。
血海 梁丘 丰隆 三阴交 阴陵泉 足三里
解溪 然谷 内庭 太冲等
躯干部 大椎 陶道 肩髃 腰俞 腰阳关 上髎
关元俞 次等
此外,病变的局部也常常是刺络放血的施术部位,如踝关节扭伤后的肿胀局部或痈肿疮疡的病变部位往往是关键的治疗部位。
1.3.2 刺血方法
挑刺法 挑刺对象为穴位或阳性反应点,施术时先挑破皮肤约 0.2 ~ 0.3cm
然后深入皮下,挑断白色纤维组织,挑尽为止。
此外,王秀珍老中医在《刺血疗法》中记载了三种刺血法,分别为血管刺血法、孔穴刺血法和局部刺血法。其比较见表 4 。
表 4: 王氏刺血方法比较
刺血法 特 点
明清医家杨继洲、叶天士、赵学敏等皆擅刺血。杨继洲在《针灸大成》一书中详细记述了针刺放血的穴位及针刺放血治疗重症、急症的经验。清代医家郭志邃所著《痧胀玉衡》堪称刺血治疗急症的专著,对后世影响极深。
近年来,刺血疗法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刺血科王秀珍医师,承继祖传,积 40 年临床经验,与助手写成《刺血疗法》一书。她的经验不仅在国内受到欢迎,而且还为日本、西欧各国、港澳等医学界人士所关注。
唐代刺血疗法的应用更为广泛,理论更臻完善,出现了用刺血疗法治疗疾病的专案记载。如御医秦鸣鹤针刺百会及脑空出血,治愈了唐高宗的头眩目不能视。宋 · 王怀隐《太平圣惠方》载在治疗舌头肿胀时, “ 用手指或铍刀把舌下两边的皮肤弄破使之出血 ” 此法不仅为后世医家所借鉴用于治疗舌肿胀,而且发展为针刺金津、玉液出血,治疗构音障碍及吞咽困难。
早上可以用芡实薏米山药煮糊糊喝,也可以加黑豆粉。这些在超市或粗粮市场都能买到。
黄鳝煮肉是补血的,海虾是补肾阳的。鸽子也是补肾阳的,这些可以常常吃。
泡脚
建议买木桶,桶深近膝盖,水多保温效果好,建议使用42度左右的水温(有糖尿病及年龄大的人水温不宜超过40度)每晚泡脚40分钟以上。泡脚时请腿上盖好浴巾,身上披件衣服,不要受凉。如果泡后出现清涕狂流,恭喜,这是在排寒了!身体排寒后会得回复健康。
1.2 中医理论框架下刺血疗法的适应症
中医学从气是宇宙的本原、构成万物的元素这一基本观点出发,认为气血是构**体的最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气血并行脉中,濡润营养全身,人体各种机能的正常发挥,均有赖于气血的正常运行。而经络 “ 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 ” ,沟通人体的内外表里,通过其 “ 行气血、营阴阳 ” 的功能维持着人体机能平衡。
临床上刺络放血的方法多种多样,如三棱针点刺出血,梅花针叩刺出血,毫针散刺出血,或刺络后配合拔罐,均是有效治疗手段。此外,割治疗法也是放血疗法的组成部分。对某些疾病的治疗,静脉内直接抽放血即可见效,如直接静脉内放血对慢性肺心病的治疗就是突出的例子。代表性的刺血手法有点刺法、散刺法、泻血法、挑刺法、丛刺法、顺刺法、逆刺法等。其比较详见表3 。
金元时期,随着医学争鸣之风的兴起,刺血疗法也得到了提高和发展。身为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张从正,虽不专攻针灸,但对刺血疗法的运用颇有心得。据《儒门事亲》记载,张从正曾身患目疾,或肿或翳,休止无时。后用铍针针刺攒竹、丝竹空等穴,且使之出血约两升许,三日后平复如故,从此张从正对刺血疗法不仅在理论上潜心研究,而且在实践中不断发挥和创新,形成了其极具特色的刺络放血诊疗方法。张从正认为刺血不仅可发汗,而且可以补虚。在治疗时,不仅刺血部位多,针刺次数多,而且出血量大。他在《儒门事亲》中记述的针刺医案凡 30 余例,几乎都是刺血疗法的验例。脾胃学派的代表李东垣对刺血疗法也很精通,其门人罗天益在其代表著作《卫生宝鉴》中,也收集了不少刺血疗法的经验。
1. 1 中医刺血疗法析源
刺血疗法源远流长,它的起源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在现存的文献中,此法最早载于马王堆出土的汉帛书《五十二病方》中,其中曾有 “……引下其皮,以砭穿其旁 ” 的记载,即用砭石刺破八髎以治疗疝气。《内经》的问世,使这一疗法发展到比较成熟的阶段,全书 162 篇,论及此疗法的竟多达 40 余篇,从理论到临床基本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备的体系,其中对放血疗法的机理﹑施术部位﹑操作手法﹑适应症及禁忌症均作了精辟的论述 。《汉书 · 苏武传》曾有这样的记载: “…… 武(作者注)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毉。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 ” 也就是说,卫律的医生在坎火的辅助下,用蹈其背出血的方法,使苏武的呼吸在半日内恢复到正常。这种放血疗法极像后世刘涓子所说的水角或水银角血法。晋 · 葛洪《肘后方》载以 “ 针角 ” 之法治病。南北朝《小品方》载 “ 若有聚血在折上,以刀破之 ” ,即是用刺血的方法治疗疾病。
血管刺血法 直接刺入皮下浅静脉,血液自然流出,血尽而止,自然止血。
孔穴刺血法 穴位上施术,刺破皮肤后, “ 待血尽而止 ” ,可配合拔罐或用
五官科 急性结膜炎,角膜炎,麦粒肿,鼻炎,耳鸣,耳聋,咽炎扁桃体炎,角膜溃疡
1.3 中医刺血疗法的放血部位及放血方法
1.3.1 中医放血穴位的选择
对针刺部位的选择,古人早在《内经》中就有详细而精辟的论述,如 “ 从腰以上者,手太阴阳明皆主之;从腰以下者,足太阴阳明皆主之 ”。又如在《灵枢 · 终始》中说,“ 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腰者取之腘 ” 。可见,放血部位的选择,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一般地讲,放血部位的选择应遵照如下原则 : 循经选穴、局部选穴和经验选穴。在具体操作时,应根据患者病情的需要灵活选穴,而不要拘泥于选穴原则。
局部很快恢复原样 说明快痊愈
拨罐时要注意食补,只有气血足,拨罐的效果才会得好(拨罐是非常消耗气血的)。
1食补:
每天要喝牛肉汤,牛肉清水生姜黄酒,建议煮12小时以上,每天喝牛肉汤。怕胖的人,可以酌量减少米饭的量,但是,牛肉汤一定要喝。
可以喝牛肉汤,猪肚汤,鱼汤。
每天下午三到五点间增加一顿补血的点心:红枣生姜红糖水,建议长吃一年。
15.凡白天刺血痛减,而晚上又加重者为於血,必须再刺一次,直至减轻
拔罐后皮肤颜色说明
紫黑色 供血不足、有积寒
紫色并伴有黑斑 气血不畅通
紫点并有深浅不一的块状 风湿
鲜红而颜、局部发热 阳症、热毒炽盛、热症、实症、体质阴虚、火旺
表 1: 刺络疗法的适应症
科 别 病 种
内 科: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高血压,心脏病,消化性溃疡,胆囊炎,胆石症,慢性肾炎,血管神经性头痛,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肝炎,癔病,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多发性神经炎,中风后遗症,痹痛,梦遗,美尼尔综合症,痛风,中暑,高热,风湿性关节炎
表 3: 主要的刺血方法比较
主要刺血法 特 点
点刺法 针刺一个点,深 1 ~ 2 分,针刺时速进速出多用于手指、足跖的末端
如十宣、十二井穴等处。
散刺法 以病变局部中心为圆心行环形点刺,可刺 10 ~ 20 针以上,多用于局部瘀血肿痛、顽癣等。
泻血法 结扎施术部位的近心端, 对准静脉针刺,深 0.5 ~ 1 分,主要施术部位为肘窝、腘窝及太阳处的浅表静脉。
7 出现水泡者为湿重;
8 吸出泡沫样液体,提示有风邪;
9 吸出血液量多说明病程较长;
10 吸出血量较少说明病程较短或病位较深。
11 拔罐后,取罐时手伸进罐内,若顿时感觉有一股热气的,说明湿热重。
12 出血缓慢,多刺几针仍断续出血者,提示气亏血虚。
13 出血清淡不易凝结,说明血虚。
14 血液容易沉淀并很快凝结,说明气虚。
流行性感冒
外科:疖肿,乳腺炎,急性淋巴结(管)炎,肩关节周围炎,骨折后功能障碍,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前列腺炎,踝关节扭伤,软组织扭挫伤,蛇咬伤,甲沟炎,银屑病,顽癣,黄褐斑,第三腰椎横突综合症
妇科 痛经 不孕症
儿 科 儿童偏头痛,睑腺炎,喘息型支气管炎,外伤性癫痫,食后泻,腮腺炎,惊厥,百日咳
刺血拨罐之污物观察:
1. 拔出乌黑血色,血出如墨,则为久病,说明瘀血内停日久,於血阻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