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电图操作规范19227
脑电图操作流程

脑电图操作流程
1脑电图检查前应清洗头发,前一天停用镇静催眠药。
向患者解释脑电图检查是无痛苦的,应保持心情平静。
如何做好睁闭眼、过呼吸及闪光刺激等操作。
2电极位置安置应按国际10—20系统。
3每次描记前应先定标.
4放大器国际通用敏感性为7uv/mm或10uv/mm,时间常数为0。
3S,记录速度为30mm/S
5常规脑电图记录时间不应少于30分钟,睡眠监测至少应包括一个完整的睡眠周期,录像脑电图监测最好监测到与过去发作完全相同的一次发作.
6具体流程:选单级导联(A1,A2),待基线平稳一分钟后做3次睁闭眼试验,每次3S,间隔10S。
一分钟后做过度呼气试验3分钟,每分钟呼吸15-20次,儿童不能合作者可令其吹置于嘴前德羽毛或纸片。
过度换气后至少描记3分钟,如有异常应描记到异常消失。
闪光刺激:蒋闪光灯置于眼前20—30CM,患者闭目,用不同的频率刺激,每个频率刺激10S,间隔10S。
常用频率为1Hz 3Hz 9Hz 12 Hz 15 Hz 18 Hz 20 Hz 25 Hz 30 Hz 40 Hz 50 Hz
7描记结束后再做10S定标。
原创脑电图操作流程与规范

原创脑电图操作流程与规范引言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是一种测量脑电活动的无创性技术,广泛用于临床和科研领域。
脑电图记录了大脑神经元电活动的变化,通过分析脑电信号可以获得有关大脑功能和异常状态的信息。
为了保证脑电图记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在进行脑电图操作时需要遵循一定的流程和规范。
本文将介绍原创脑电图操作的流程和规范。
1. 设备准备•确保脑电图设备完好,并经过校准和维护。
•进行设备检查,确保电极和连接线无损坏。
•准备所需的电极,通常为金属针状电极。
•准备电极帽或粘贴电极。
2. 皮肤准备•清洁被测者的头皮,移除头发上的油脂和污垢。
•使用酒精或清洁剂擦拭头皮,以去除残留的皮脂和其他污垢。
•确保头皮干燥,可以使用吹风机辅助干燥。
3. 电极放置•根据测量需求和国际10-20系统的标准,选择合适的电极放置位置。
•使用容易清洁和耐用的电极材料,通常为金属电极。
•将电极插入头皮,确保插入位置准确,并且电极稳固,避免因运动而脱落。
4. 脑电图记录•确保设备连接正确,并进行信号检测和滤波。
•设置合适的增益和滤波器参数,以便清晰地观察脑电图信号。
•记录基线脑电图,进行安静状态的观察。
•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刺激或任务,并记录相应的脑电图。
5. 数据处理与分析•对脑电图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去除噪声、伪迹和运动伪影等。
•将脑电图信号转换为频率域或时域特征,进行频谱分析或事件相关分析。
•分析脑电图数据,提取感兴趣的脑电波形和频段。
•根据实验设计和科学问题,进行统计分析和解释。
6. 结果呈现与报告•整理分析结果,以合适的形式进行呈现,如图表、曲线等。
•撰写报告,说明研究方法、结果和结论,以及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按照学术规范,列出参考文献,并注明数据来源和分析软件的版本。
7. 数据保存与保管•将原始的脑电图数据进行备份和保存,以备后续分析和验证。
•建立合适的数据管理系统,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可访问性。
•根据法律法规和伦理要求,妥善保管脑电图数据,确保保密性和使用权的合规性。
脑电图技术规范及操作流程

脑电图技术规范及操作流程引言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简称EEG)技术是一种非侵入性的生理信号检测方法,可以记录到人类大脑皮层的电活动。
在医学领域,脑电图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诊断和研究,为医生提供了大量有关神经系统功能的信息。
本文将介绍脑电图技术的规范要求以及操作流程,以确保脑电图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规范要求电极安装电极的位置和数量对脑电图检测结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以下是电极的安装规范要求:1.根据国际10-20系统,标记头皮上的脑电图电极位置;2.使用导电胶减少电极和头皮之间的电阻,并确保电极与头皮表面接触良好;3.避免电极之间和电极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干扰,例如,电极导线不应交叉或接触其他金属物体。
信号采集信号采集是脑电图检测的关键步骤。
以下是信号采集的规范要求:1.使用低噪声的放大器采集脑电信号,以确保信号的高质量;2.设定适当的采样率,以避免信号失真;3.避免电源干扰和其他外部干扰,例如,将设备远离电磁场干扰源,如手机、电视等;4.记录环境因素,如照明、温度和湿度等,以帮助进一步分析和解释脑电图结果。
数据处理脑电图信号的处理非常重要,可以提高信号的清晰度和可读性。
以下是数据处理的规范要求:1.使用滤波器处理原始信号,以去除电源频率干扰和运动伪迹。
常用的滤波器包括低通、高通和陷波滤波器;2.检查和修复可能的伪象或人为失真,例如,检查是否有电极脱落、导线断裂等;3.分段脑电图信号,以便后续的时间和频域分析。
分析和解释脑电图信号的分析和解释是帮助医生进行疾病诊断和监测疾病进展的重要步骤。
以下是分析和解释的规范要求:1.使用专业软件对脑电图信号进行时间域和频域分析,以获得有关脑电活动的详细信息;2.根据患者的临床状况和相关病史,结合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和解释;3.记录脑电图分析结果,并与其他医学记录进行对照。
操作流程以下是脑电图检测的一般操作流程:1.准备工作:清洁电极、确认设备正常工作;2.安装电极:根据10-20系统将电极放置在头皮上,并使用导电胶固定;3.信号采集:将放大器和电极连接,并确保信号采集设备工作正常;4.信号记录:开始记录脑电图信号,记录时间应根据需要设定,通常建议至少记录20分钟以上;5.数据处理:使用合适的软件对原始信号进行滤波处理和分段;6.分析和解释:使用合适的脑电图分析软件对信号进行频域和时间域分析,并与患者的临床信息结合进行解释;7.结果记录:将分析结果记录并归档,便于后续参考和比对。
脑电图操作规程

脑电图操作规程一、脑电图室(一)脑电图室环境脑电图室应安静,光线柔和,温度适宜,避免使患者过热出汗或过冷寒战影响记录效果;脑电图室周围应避免存在功率较强的电源或电器设备,若无法避免,应安装金属网屏蔽室,且屏蔽室应良好接地。
(二)脑电图仪1.电源:我国使用的50Hz交流电可能干扰脑电图记录,电源系统应尽量远离脑电图前置放大器和患者,以避免干扰,必要时应使用电源隔离器;脑电图仪的电源应尽量不是用电源延长线,因为电缆虽绝缘,但可能仍有小的电容作用,可能干扰脑电图记录;在供电不稳定的环境中,应配置不间断电源,以保证意外断电时仪器和数据安全;2.电极:脑电图电极用于采集脑电信号,通常为银-氯化银电极,也有不锈钢、金、铂职称的无极性电极,颅内电极常用不锈钢或铂铱合金制成,需要在安放电极的情况下行MRI检查的情况下一般使用铂铱合金电极;电极种类分为:①柱状电极,安装方便快捷,用于短程普通脑电图记录,但容易脱落;②盘状电极,可用火棉胶固定在头皮,不易脱落,适用于睡眠记录、长程记录及不合作者的记录,但安装及拆除较费力;③针电极:多用于特殊部位如蝶骨电极记录,偶用于昏迷患者头皮记录,使用时应严格消毒头皮,并使用一次性针电极,使用时需注意前后方向平行排列针电极,否则可造成波幅不对称和波形畸变;④耳电极:用弹簧夹或胶布固定于耳垂的盘状电极或螺旋式电极。
3.电极盒:电极盒位于患者和脑电图仪之间,表面有插孔,数目因放大器通道数目而异。
电极盒有如下功能:①连接作用:将头皮上任何一个电极连接至任何一个放大器的输入1或输入2端口可形成不同导联方式;②放大功能:前置放大器位于电极盒内,放大后再进入脑电图仪,可保证不因患者与脑电图仪距离过远而造成信号衰减;带前置放大器的电极盒应尽可能靠近患者头部,电极线不宜过长,以减少干扰;国际脑电图协会技术用于委员会协议规定,脑电图仪放大器的输入端1相对输入端2为负相,使波形向上偏转,向下偏转的波形为正相;前置放大器的性能用共模抑制比表示:共模抑制比=异相信号放大倍数:同相信号放大倍数。
脑电图操作流程与规范

脑电图操作流程与规范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简称EEG)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神经医学检查。
通过监测患者大脑的电活动,医生可以评估大脑的功能状态,并帮助诊断和监测许多神经系统疾病。
本文将介绍脑电图的操作流程和规范,以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1. 预备工作在进行脑电图检查之前,有几个预备工作需要完成。
1.1 通知患者在约定的时间和地点,通知患者和他们的家人或照顾者进行脑电图检查。
解释检查的目的和过程,并回答任何他们可能有的问题。
1.2 准备设备和材料确保所有必要的设备和材料在检查之前都处于工作状态。
这些设备包括EEG机器、电极帽、导联线和粘贴胶。
确保这些设备的清洁并随时可用。
1.3 准备患者确保患者的头发干净、干燥和无油,并没有使用任何化妆品或涂抹类似的物质。
告知患者,他们需要保持安静和舒适的状态。
1.4 安装电极帽将预先标记的电极帽正确安装在患者的头部上。
确保电极与头皮紧密接触,以获得准确的电活动信号。
2. 操作流程在进行脑电图检查时,请按照以下操作流程进行:2.1 设置仪器打开EEG机器并将其设置为合适的参数。
这些参数包括放大倍数、滤波器设置和采样速率等。
调整仪器以适应患者的年龄和需要。
2.2 增加校准信号在记录之前,添加一个校准信号,以确保记录到的信号质量良好。
校准信号通常是一个稳定的电压源,用于校准设备并检查电极的连接。
2.3 记录基线活动在正式记录开始之前,记录患者的基线脑电活动。
这是在患者放松状态下进行的记录,有助于确定脑电活动的正常范围。
基线记录通常持续2-5分钟。
2.4 记录患者状态根据病人的要求或医生的建议,记录患者在不同状态下的脑电活动。
这些状态可以是休息、睡眠、注意力集中或其他一些特定的刺激任务。
2.5 停止记录在完成记录后,停止EEG机器,并检查所记录的信号质量。
如果信号质量不佳,请根据需要重复记录。
3. 规范为了确保脑电图检查的一致性和准确性,请遵守以下规范:3.1 电极布局采用国际标准电极系统(例如10-20系统)布置电极。
脑电图仪操作流程

脑电图仪操作流程简介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简称EEG)是一种记录脑电活动的方法,通过放置电极在头皮上来收集大脑神经元的电活动信号。
脑电图是神经科学和临床医学领域中常用的一种诊断工具。
本文将介绍脑电图仪的操作流程,以帮助初学者了解如何正确地进行脑电图记录。
1. 准备工作在进行脑电图记录之前,需要进行一些准备工作。
1.1 选择合适的实验室选择一个安静且无干扰的实验室环境。
避免有杂音和其他干扰物。
1.2 确认设备完好确认脑电图仪设备完好,电极和导线无损坏。
1.3 被试者准备被试者需要将头发清洁干净,并保持头皮干燥。
头发过长时,需要使用胶带或其他固定方法将头发贴在头皮上,以确保良好的电极接触。
2. 放置电极脑电图仪通过放置电极在头皮上来记录脑电图信号。
正确放置电极对于获取准确的脑电图数据非常重要。
2.1 确定电极位置根据国际10-20系统,确定电极的位置。
电极位置包括额叶、颞叶、顶叶和枕叶等区域。
具体的电极位置会根据具体的实验目的而有所不同。
2.2 准备电极及导电胶按照实验需要,选择合适数量和类型的电极,并准备好导电胶。
2.3 清洁头皮使用清洁剂或酒精棉球,清洁头皮,以去除头皮上的油脂和脏物。
确保头皮干燥。
2.4 用导电胶固定电极将导电胶涂在电极表面,然后将电极轻轻插入头皮。
确保每个电极都稳固地贴附在头皮上,并保持良好的电极接触。
3. 连接导线完成电极的放置后,需要将导线连接到脑电图仪上,以便记录脑电图信号。
3.1 准备导线选择合适的导线,并确保导线没有任何损坏。
3.2 连接导线和电极将导线插入电极的接口,确保连接牢固。
保持导线的整齐,避免交叉和纠结。
3.3 连接导线和脑电图仪将导线的另一端连接到脑电图仪的对应接口,确保连接正确。
4. 记录脑电图信号完成电极的连接后,可以开始记录脑电图信号了。
4.1 打开脑电图仪按照脑电图仪的操作手册,打开脑电图仪,并确保设备能正常工作。
4.2 设置采样频率和增益根据实验需求,设置合适的采样频率和增益。
脑电图技术规范及操作规程

脑电图技术规范及操作规程(2016年8月修订)一、对环境的要求1.脑电图仪应放置于屏蔽室内,防止外界交流电噪单干扰,保障脑电图描记的稳定,波形清楚。
2.室温要求保持温暖(不低于18℃),避免因寒冷引起的肌电干扰。
3.无关人员不要随意在室内特别是接近被检者行走,避免因此引起的磁场干扰。
二、准备工作1.向被检者交待清楚在检查前一天用肥皂水洗头。
2.要求被检查者检查前3天停服镇静剂、安眠药及抗癫痫药物。
3.被检者者检查当天应进食,不宜空腹。
4 .对初次接受检查者,事先应做好解释工作,消除紧张心理,更好地配合检查。
三、皮肤处理和电极安放1.如果放置电极部位的皮肤有污垢或毛发过多,应预先清洁皮肤或剃毛发。
2.应用导电膏涂擦放置电极的皮肤处,不能只是把导电膏涂在电极上。
避免用棉签或毛笔沾生理盐水或酒精等代替导电膏。
3.严格按照国际统一标准,准确安放常规8导联脑电图电极,特殊情况下的蝶骨电极按统一标准安放。
4.为评判有无其它干扰因素,应同步放置眼动电图和下颌肌电图电极。
常规脑电图操作流程1.打开电脑主机,并连接蓝牙装置。
2.连接导联电极,后将放大盒和导联线接好。
3.打开电脑上的工作界面。
4.打开放大盒的开关,电脑显示器上工作界面左下角的圆点变蓝色,表示主机已接收到放大盒的信号,可以操作。
5.电脑操作:点击工作界面的“增加病历”,会弹出新病历的信息框,完善相关信息,后点击该界面的“脑电图采集”,进入脑电图的界面,附加视频。
6.点击下方的“监视”,通过脑电波检查导联是否都连接好。
7.点击“记录”。
让患者闭眼、放松、平静呼吸,一般记录3--5分钟。
8.点击下方的“停止”,再输入报告,然后打印结果。
9.取下患者头部导联线及电极,并嘱患者带好个人物品。
10.疑诊为癫痫患者时需做过度换气和闪光刺激诱导有无异常波形出现;若多数导联均正常仅有一个或两个导联呈直线,应注意是否为该导联接触不良,应重新安放电极;若常规脑电图无法明确是否有异常波形时,应进行24小时脑电图监测,进一步明确脑电图改变与临床症状间的相关性。
视频脑电图标准操作规范

视频脑电图标准操作规范
视频脑电图标准操作规范
一目的
制定24h视频脑电图的标准操作规程,确保操作正确、规范。
二范围
适用于神经内科及神经电生理操作视频脑电图的医师。
三内容
1、检查前清洁病人头皮,正确按规范安放电极。
2、打开视频脑电图检查操作界面,检察放大器接收器信号灯是否正常,调节视频角度位置。
3、机器连通病人后,检查各导联图像监测是否清晰、基线是否稳定等;如有干扰,检查原因:
a充分与病人沟通,使病人完全放松下来;
b检查导联线与头盒连接情况及电极与头皮极接触情况,排除干扰。
4、一切正常后,进入记录操作,检查机器时间、滤波是否在要求范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电图操作规范
脑电活动为大脑生理功能的基础。
脑电图检查的应用范围不仅限于神经系统疾病,已广泛用于各科重危病人的监测,麻醉监测以及心理、行为的研究。
除常规脑电图检查外,还有脑电图长期监测,录像脑电图监测,睡眠监测及数字化计算机分析。
[适应证]
1、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特别是发作性疾病。
2、癫痫手术治疗的术前定位。
3、围生期异常的新生儿监测。
4、脑外伤及大脑手术后监测。
5、重危病人监测。
6、睡眠障碍
7、脑死亡的辅助检查
[禁忌证]
颅脑外伤及颅脑手术后头皮破裂伤或手术切口未愈合时。
[操作方法及程序]
1、脑电图检查前清洗头发,前一天停用镇静定眠药。
检查前向病人解释:脑电图检查无痛苦;检查时应保持心情平静;尽量保持身体各部位的静止不动;如何作好“睁闭眼“试验,过度换气及闪光刺激。
2、电极:头皮电极以盘状电极效果最好。
针电极因其在头皮下的部位不准确,阻抗高,引起病人痛苦,国际上已不再应用。
在特殊情况下必须应用针电极时必须用一次性针电极以避免感染。
柱状电极因其不易固定已很少使用。
3、电极位置:国际通用10-20系统19个记录电极及2个参考电极。
应用皮尺测量基线长度后按比例安置电极才能称之为10-20系统(见图1),否则只能称为近似10-20系统。
图1、10-20系统示意图
先用皮尺测量两条基线,一为鼻额缝至枕外粗隆的前后联线,另一为双耳前窝的左右联线。
两者在头顶的交点为Cz(中央中线)电极的位置,见图2。
如图2,从鼻额缝向后10%为Fpz(额极中线)电极,从Fpz 向后20%为Fz(额中线),以后依次每20%为一个电极位置,从Fz向后依次为Cz(中央中线),Pz(顶中线)及Oz(枕中线),Oz与枕外粗隆间的距离应为10%。
图2、鼻额缝至枕外粗隆各电极示意图
另一基线为双耳前窝联线(见图3)从左向右距左耳前窝10%为T3(左中颞)电极,以后向右每20%放置一个电极,依次为C3(左中央)Cz应与鼻额缝枕外粗隆联线Cz相重合,Cz向右20%为C4(右中央),T4(右中颞),T4应距右耳前窝10%。
图3、双耳前窝连线各电极位置示意图
从Fpz通过T3至Oz联线为左颞平面,距Fpz向左10%Fp为1(右额极),从Fp1每向后20%放置电极一个。
依次为F7(左前颞)、T3、T5(左后颞)及O1,其中T3为此线与双耳前窝联线之交点,O1应距Oz10%。
右侧与此相同从前到后为Fp2(右额极),F8(右前颞),T4(右中颞)O2(右枕),见图4。
从Fp1至O1及Fp2至O2各做一联线,为矢状旁平面,从Fp1向后各20%分别放置电极一个,左侧为F3(左额),C3(左中央)及P3(左顶),P3应距O120%。
右侧与此相同,电极为F4(右额)C4(右中央)及P4(右顶),见图5。
双侧参考电极置于左右耳垂(A1,A2)新生儿和婴儿可置于双侧乳突(M1,M2)。
测量时应用标志笔在头皮上点出电极位置。
测量后用70%酒精或丙酮充分去脂后用导电胶将盘状电极一一粘于正确位置上。
长期监测脑电图除用导电胶外,加用火胶固定电极。
电极安放完毕测头皮电极间阻抗,应小于5KΩ,而且各电极阻抗应基本匹配。
特殊电极:必要时可以加特殊电极,如蝶骨电极用于癫痫或疑为癫痫的病人,硬膜外电极及深部植入电极用于癫痫人手术前或手术中定位。
4、导联:每一个放大器有两个输入端。
有两种基本导联。
(1)参考导联:记录电极进入输入1,参考电极进入输入2。
在16道脑电图仪具体安置如下:
Fp1-A1,Fp2-A2,F3-A1,F4-A2, C3-A1,C4-A2,P3-A1,P4-A2, O1-A1,O2-A2,F7-A1,F8-A2,T3-A1 ,T4-A2,T5-A1,
(2)双极导联:一对记录电极分别进入放大器的输入1和输入2。
常规应用两种导联:纵向双极异联:Fp1-F3,Fp2-F4,F3-C3,F4-C4,C3-P3,C4-P4,P3-O1,P4-O2,Fp1-F7,Fp2-F8,F7-T3, F8-T4, T3-T5, T4-T6,T5-O1,T6-O2。
横向双极导联:Fp1-Fp2,F7-F3,F3-Fz,Fz-F4、F4-F8,A1-T3,T3-C3,C3-Cz,Cz-C4,C4-T4,T4-A2,T5-P3,P3-Pz,Pz-P4,P4-T6,O1-O2。
此外可根据临床需要增添顺时针环状导联,逆时针环状导联,横向三角导联,小三角导联等。
5、放大器:有4项主要功能。
(1)敏感性:输入电压和波幅之比,单位为μv/㎜。
国际通用敏感性为10μv/㎜或7μv/㎜。
(2)时间常数:输入电压通过放大器后衰减63%所需的时间。
国际通用0.3秒。
(3)高频滤波:又称低通滤波。
国际通用75Hz即大于75Hz的频率通过放大器后明显衰减。
改变放大器参数来消除伪迹是错误的,因可以导致波形,波幅失真。
(4)交流滤波:仅使50Hz或60Hz电流(视输入电源周期数而定)明显衰减。
国际脑电图及临床神经生理学会规定尽量不用交流滤波。
但目前国内受脑电图室设备的限制,可以用交流滤波。
6、记录速度:用记录纸的脑电图仪纸速应为每秒30㎜。
用荧光屏扫描显示的脑电图仪,在具备自动测量频率条件下扫描速度可变,仍以每30㎜相当1秒为宜。
7、检查程序:常
规脑电图记录时间不应少于30分钟,睡眠监测至少应包括一个完整的睡眠周期,录像脑电图监测最好监测到与过去发作完全相同的1次发作。
在描记中病人任何动作均应及时记录于记录纸上,尤其出现发作时更应详细记录。
(1)应包括参考导联、纵向双极导联及横向双极导联。
(2)应在参考导联中进行生理反应及诱发试验。
(3)睁闭眼:在参考导联,基线平稳时做3次睁闭眼,每次3秒钟,间隔10秒。
(4)过度换气:在参考导联做过度换气3分钟,每分钟呼吸15-20次。
儿童不能合作者可令其吹置于嘴前的羽毛或纸片。
过度换气后至少描记3分钟,如有异常应描记到异常消失。
(5)闪光刺激:将10万烛光的白炽闪光灯置于病人眼睛前20-30cm,病人闭目。
用不同频率闪光剌激,每个频率剌激10秒,间隔10秒。
常用频率为1 Hz ,3Hz ,9Hz,12Hz,15Hz,18Hz,20Hz,25Hz,30Hz,40Hz 及50Hz。
(6)每次描记前应做10秒仪器校准,各放大器输入50μv电压,观察其阻尼及敏感性;以及生物校准,各道均将O1进入输入1、A1进入输入2,描记10秒,观察频率响应。
仪器校准及生物校准各道完全一致,才能进行病人描记,否则应先进行仪器调试。
病人描记完毕再做10秒仪器标准。
8、脑电图报告:应采用描写式报告。
(1)α(alpha)节律:应描写α节律存在部位,频率范围,波幅,及两测对称性;是否在全部安静描记中为主要频率。
(2)β(beta)波:应描写存在部位,频率范围,波幅,及两侧对称性,单个散在还是成节律,并应估计在全部描记中所占的比例。
(3)θ(theta)及δ(delta)波:应分别描写存在部位,频率范围、波幅及两侧对称性,单个散在还是成节律,并应估计在全部描记中所占的比例。
(4)睁闭眼:描写睁眼后脑电图的变化,是否出现异常波及其部位,以及闭目后恢复情况。
(5)过度换气:描写过度换气后脑电图的变化及其出现时间,持续时间。
过度换气后恢复至过度换气前背景的时间。
如出现异常波应描写波形及部位以及出现方式,即单个散在还是成节律。
(6)闪光刺激:描写闪光中及闪光后脑电图变化。
如有节律同化应注明出现部位及刺激频率。
如有异常波应描写波形,部位及出现方式。
(7)睡眠:除描写背景活动外,应描写睡眠现象(顶尖波、睡眠给锤,K复合波)的出现部位,两侧是否对称。
还应叙述睡眠纺锤的频率及波幅以及每次出现的持续时间。
还应对睡眠分期作描述。
如睡眠中出现异常波,应描写出现于哪一期,出现部位及出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