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心理学个人空间、私密性和领域性调研

合集下载

《建筑环境心理学》第6讲个人空间、私密性和领域性

《建筑环境心理学》第6讲个人空间、私密性和领域性

人们偏爱的休息停留位置
二、领域性(Territoriality)
阿尔托曼(Altman)对领域性的定义:领域性是个人或群 体为满足某种需要,拥有或占用一个场所或区域,并对其 加以人格化和防卫的行为模式。
对侵犯个人空间的反应:
被入侵者的反应: 1.入侵者的个人特征影响着被入侵者的反应 2.男性入侵者比女性入侵者引起更多动作反应 3.入侵者年龄对反应也起一定的影响 入侵者的反应: 1.侵犯别人的人自己的空间也同时被别人侵犯 2.群体的大小也影响着个人入侵的倾向 3.被侵犯群体的地位越高,被侵犯的几率越少
一、个人空间(Personal space)
人与人之间总保持着一定距离,人好似被包围在一个 气泡之中。这个神秘的气泡随身体的移动而移动,当这个 气泡受到侵犯或干扰时,人们会显得焦虑和不安。这个气 泡是心理上个人所需要的最小的空间范围,Sommer把这 个气泡称为个人空间。
在日常生活里,我们与他人之间保持一定距离,人们 用它来调整与他人交往的程度。个人空间并不是固定的, 在环境中它会收缩或伸展,它是能动的,是一种变化着的 界限调整现象。
沿建筑空间边缘的桌椅更受欢迎,因为人们倾向于在 环境中的细微之处寻找支持物。社会学家Jonge在研究中 发现,在餐厅和咖啡厅中,有靠背或靠墙的坐位,以及 能纵观全局的坐位比别的更受欢迎,尤其靠窗的坐位。 丹麦建筑学家Gehl发现,人们在驻足时会很细心地选择 在凹处、转角、入口,或是靠近柱子、树木、街灯和招 牌之类可依靠的物体边上。这类空间即可以为人们提供 防护,又不使人们处于众目睽睽之下,并有良好的视野。 朝向和视野对坐位的选择也有重要的影响。(季节变化 对日照要求也不同)。
公共距离
包括360到750厘米的近段和750厘米以上的远段。 这个距离通常出现在较正式的场合,如讲演、谈判等。

环境心理学个人空间、私密性和领域性调研

环境心理学个人空间、私密性和领域性调研

领域性具有组织、领域性与控制感和安全防卫的功能。
如纽曼提出的“能防卫空间”的设计原则中,与领域有
关的有:形成易于被感知并有助于防卫的领域和自然的
监视。这些观点也从纽曼的调查分析和对住宅区的改进
中得以说明 和表现。
一家人在一起 玩耍,无形中 建立了自己的 领域,外人有 意识不去打扰
朋友之间一长板凳建 立领域,陌生人不会 参与其中
陌生之间以自身建立领域,相互 距离较大,保证个人领域不受侵 犯
两人分别以板凳建立个人领域,距离较远,相互之间 没有侵犯
朋友 距离
亲密 距离 社会 距离
公众 距离
私密性
私密性是指个体有选择的控制他人或群体 接近自己。
私密性

私密性是指个体有选择的控制他人或群体接近自己。个人或群
体都有控制自己与他人交换信息的质和量的需要。私密性是个人或 群体对在何时、以何种方式和何种程度与他人相互沟通的一种方式 。 私密性的四种形式:独处、亲密、匿名和保留。它们分别会在 不同时间、不同情境出现。独处是指个体把自己与他人分离开,或 者避免他人观察到的状态;亲密指和某些个体相处时不愿受到干扰 ,如和亲人,朋友或者配偶亲密相处时的状态;匿名是指一个人隐 姓埋名或乔装打扮,即使在公众场合仍然不被别人认出的状态;保 留是指个体需要隐瞒自己的一些事,不愿其他人了解。保留经常通 过利用个体周围的建筑等来实现
一家人在一起玩耍无形中建立了自己的领域外人有意识不去打扰朋友之间一长板凳建立领域陌生人不会参与其中陌生之间以自身建立领域相互距离较大保证个人领域不受侵犯两人分别以板凳建立个人领域距离较远相互之间没有侵犯
环境心理学调研
个人空间、私密性和领域性研究
小组成员:董梦飞 杨顺晖 乔琳枫 胡飞飞

个人空间 私密性 领域性

个人空间 私密性 领域性
联系又有所区别。
2
第五章 个人空间、私密性、领域性
教学目标:
了解个人空间、私密性、领域性的特征,掌握个人空间、私密性、 领域性之间的关系和区别。
教学重点:
个人空间、私密性、领域性三者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
环境设计中个人空间、私密性、领域性的结合与应用。
一、人际距离与个人空间
• 一位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 独处还是交往?和什么人在一起? 以什么方式交往?
取决于人的性格、年龄、角色、心境、场合等多种 因素
传统文化中比较喜欢热闹情境和大团圆的场面,过分强调“大家”而忽 视“个人”。
个人的选择应得到适当的满足 个人的控制需要得到相应的尊重 善于交往是一种能力 善于独处也是一种能力和生活选择
11 人 的 靠近 择 选
分析结论——
无论何时何地人都需要有一个能受到保护的空间 ,尤其是公共场合,心理学上把这个空间叫做“人 际气泡”。而且这个气泡会随接触的人不同而改变 大小,面对陌生人时这个气泡相对熟人来说会更 大。每个人都不想别人侵犯自己的个人空间,所 以在公共场合选择位置时都尽量远离被打扰到。
案例——亲密距离
宁波月湖公园
当人们处于亲密 距离时,如宁波月湖 公园里的人们,个人 空间较大,对于个人 领域性的要求也相对 较高。两人在一起所 形成的气场也较大, 基本上不会有人会从 两人中间过。
对于位置的要求 会考虑私密性,在小 道边上的时候也可能 是选择背向道路的位 置避免背打扰。
25
案例——个人距离
这种情况下,
人们的私密性大大降 低,领域也很局限。
纽约中央公园
戴拉寇特剧院 Delacorte Theater 29
职场中那些行为最让你没有安全感

个人空间、私密性与领域性分析研究

个人空间、私密性与领域性分析研究

研究显示,人们忌讳穿越正在交谈的两人空间, 尤其是男女交谈的两人空间;如果是两位女士稍好 一些;顾忌最少的是两位男性。穿越双人空间的人 行为上常常表现出不安,他们低着头,目不斜视, 并低声道歉。如果有两个人仅仅是站在那里,对别 人的穿越影响不大,当两人离开1.2m以上时,穿越
的人就会增加。
群体的大小也影响个人入侵的倾向。
模拟研究
最早进行的模拟研究的是詹姆斯.基西。 做法:给被试者一些预先准备好的剪纸图形, 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在背景上摆放。
研究发现妇女与儿童的距离摆得比男人与儿童更近;而狗 的图形摆的距离离男人更近。为了利用这种方法测量人际 距离,试验者要求被试者想象背景上已有一个图形是一个 特殊的人,如自己的爸爸、妈妈或好友,而中间的图形代 表自己,然后再让他们选择位置进行摆放,然后研究者测 量代表自己的图形与代表他人图形之间的距离以了解个人 空间的大小。
3、国际会议上的坐位排列
在国际会议上,位置不仅代表个人地位,还象征 着国家的权力和尊严。
1807年,拿破仑与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会晤时,为 了确保双方坐在一起时都不失面子,这位法国皇帝 安排了一条精心制造的驳船,抛锚在作为两国边界 的、普鲁士的涅曼河正中。驳船上造了两间一样的 房间,各自的门都朝着各自国家的河岸。按照约定, 双方君主在相同时间到达自己一方的河岸,并在同 时被渡上驳船。
萨默经大量研究认为,一般朋友交谈选择角 对角就坐;一对竞争者常选择面对面就坐;合 作者更多的选择肩并肩就坐。
2、公共场合的座位尊卑
古今中外人际交往中,个人的相对位置还常常 与其权力和地位相对应。
例如中国封建社会的朝廷上,天子总是高高在上 坐北朝南,百官文东武西分列两侧;中国人室内 坐位也有尊卑,宴会时上坐总是留给贵宾和长者。 据说希特勒喜欢在会议室采用特别长的长条形会 议桌.他自己总是占据前方端头位置以显示元首 的权威。

《建筑环境心理学》课件第6讲 个人空间、私密性和领域性

《建筑环境心理学》课件第6讲 个人空间、私密性和领域性

私密性的影响因素
随着实质环境和社会氛围的不同,不同的人对私密性的行 为、信念和喜爱度方面都有很大差异。文化环境的不同、 个性的不同、社会经历的差异会使某些人对私密性的要求 比别人更强。 1、个体因素:(1)性别,男性与女性在私密性方面存在 着明显差异。通过对大学生公寓和护理环境的研究表明, 在同样情形下,女性对高密度情境有更有效的私密性调节 机制,更适应那些身心受到限制的环境。(2)年龄,儿 童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私密性的要求逐渐增强。(3)个性, 自尊感低、性格内向、精力无法集中的人有更强的私密性 要求。 2、情境因素:(1)社会情境,包括与谁在一起、在做 什么、当时的心情如何等。(2)实质环境,空间容量与 需求,适应水平理论。“柔性空间”更容易拉近人与人的 距离(舒适的环境、温柔的色彩、柔和的灯光,如咖啡店、 茶室)
家具布置与交往行为
家具布置与交流
3、坐位的选择
在空间提供足够选择余地的情况下,人们倾向于选择与
他人保持一定距离的坐位(图书馆、影剧院)。坐位本身 代表一定的身份地位(条形桌的短边,方位如宾主之分), 在强调平等民主的情形下,圆桌是理想的选择(尤其是国 际谈判)。
多元化的阅读座椅
边界效应
沿建筑空间边缘的桌椅更受欢迎,因为人们倾向于在 环境中的细微之处寻找支持物。社会学家Jonge在研究中 发现,在餐厅和咖啡厅中,有靠背或靠墙的坐位,以及 能纵观全局的坐位比别的更受欢迎,尤其靠窗的坐位。 丹麦建筑学家Gehl发现,人们在驻足时会很细心地选择 在凹处、转角、入口,或是靠近柱子、树木、街灯和招 牌之类可依靠的物体边上。这类空间即可以为人们提供 防护,又不使人们处于众目睽睽之下,并有良好的视野。 朝向和视野对坐位的选择也有重要的影响。(季节变化 对日照要求也不同)。

环境心理学——个人空间、私密和领域性分析

环境心理学——个人空间、私密和领域性分析

3.年龄 个人空间随着年龄增长而改变。 4.性别
男性和女性对所喜欢和不喜欢的人显示出不同的个人空间:女性以较近距
离接触所喜欢的人;而男性的空间行为不随吸引而改变。 5.环境因素 人们感到便于疏散时有较强的控制感,因而满足于较小的个人空间。
二、人际距离
个人空间影响人际距离,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决定了在相互 交往时何种渠道成为最主要的交往方式。人际距离四种:密切 距离、个人距离、社会距离和公共距离。
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彼此间的距离、言语、表情、身
姿等各种线索起着微妙的调节作用。称为“心理的空间”, “空间关系学”。
一、个人空间
在人类中,个人空间既包含生物性的一面,又受到社 会与文化的影响。 (一)个人空间的度量 • 个人空间的度量依据个人所意识到的不同情境而膨 胀,是个人心理所需要的最小的空间范围。 • 他人对这一空间的侵犯与干扰会引起个人的焦虑与 不安。
公共距离:
3.6~7.6M或者更远距离, 这是一般演讲的正常距离。 此时无细微的感觉信息 输入,无视觉细部可见。 为表达意义差别,需提 高声音甚至夸张的非语言 行为辅助语言表达。
第二节 私密性
一、私密性的定义:对接近自己或自己所在群体的选择性控制。 从定义可以看出,私密性是指对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的选择与控制。 私密性可以概括为行为倾向和心理状态两方面:退缩和信息控制。退缩包括个 人独处、或隔绝来自环境的视觉和听觉干扰。信息控制包括匿名,即不愿别人对 自己有任何了解;保留,即个人对某些事实加以隐瞒;不愿多交往,尤其不欢迎 不速之客。 人们主观上总是努力保持最优私密性水平,当个人需要与他人接触的程度和实 际所达到的接触程度相匹配时,就达到了最优私密性水平。个人选择的范围越大, 控制能力越强,感觉就越满意。

环境心理学——个人空间、私密和领域性解析

环境心理学——个人空间、私密和领域性解析
0.45~1.20M,与个人空 间基本保持一致。 处于该距离范围内,能 提供详细的信息反馈,谈 话声音适中,语言交往多 于触觉。 适合亲戚,师生等日常 熟悉的人群交谈言欢。
社会距离
• 1.20~3.60M可以看到对 方全身以及周围环境。 • 这一距离相互接触已是 不可能,主要由于视觉 提供详细的信息。 • 这一距离常用于非个人 的事物接触,如同事间 商量工作等。
观,但绩效没有明显改善。
第三节 领域性
一、领域性和领域 领域性是个人或群体为满足某种需要,拥有或占用一 个场所或一个区域,并对其加以人格化和防卫的行为模式。 该场所或区域就是拥有或占用它的个人或群体的领域。
二、领域的类型 领域分为以下三类:主要领域、次要领域和公共领域。 (一)主要领域:使用者使用时间最多、控制感最强的场所,包括家、办公室等对使 用者来说最重要的场所。 (二)次要领域:对使用者的生活不如主要领域那么重要,不归使用者专门占有,使 用者对其控制也没有那么强,属半公共性质,是主要领域和公共领域之间的联系地 带,包括夜总会、邻里酒吧、私宅前的街道、自助餐厅或休息室的就坐区等。 (三)公共领域:可供任何人暂时和短期使用的场所,当然在使用中不能违反规章。 公共领域场所一般包括电话亭、网球场、海滨、公园、图书馆及步行商业街座位等。
个人空间就像一 个围绕人体的看 不见的气泡,腰 部以上为圆柱体, 腰部以下逐渐变 细,为圆锥形。
一、个人空间

为了度量个人空间的范围,采用三种方法:模拟法 、现场研究和实验室实验。
(二)个人空间的功能
• 个人空间是一个针对来自情绪 和身体两方面潜在危险的缓冲 圈,起到自我保护作用:
1.避免接受过多刺激 2.防止应激造成的过度唤醒 3.弥补私密性的不足 4.防止身体受到他人的攻击

环境心理学 6.个人空间、私密性和领域性

环境心理学  6.个人空间、私密性和领域性

主要内容
02
私密性
01
个人空 间与人 际距离
领域性
03
第二节 私密性
一、私密性的定义
可概括为行为倾向和心理状态:退缩和信息控制。 1、退缩:独处、与世隔绝 2、信息控制:匿名、隐瞒减少交往
第二节 私密性
二、私密性的功能
1、有助于建立自我认同感 2、有助于个人建立和保持自律 善于交往是一种能力,耐得住寂寞也是一种能力。
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千手观音
雍和宫万福阁 迈达拉弥勒大佛
由整根白檀木雕成。通高26米,8米埋 地下,地上18米。从万福阁大门进入,距 离大佛像仅4米左右,D:H远远小于1,给 人以极近距离感,使得人们不得不产生高 山仰止膜拜的姿态。
为了产生繁华热闹的气氛,商业步行街临街建筑必须相对呼应,行人之 间、行人和商店之间也必须相互视觉和听觉涉及;街面宽度和临街建筑的高 度以接近为好,比值至少不应大于2,过大则与车水马龙的交通干道无异。
法国议会最早在剧场中开会,代表或议员坐观众席,发言者站在舞台 上。当今的法国议会虽然也受教堂的影响,但更多体现的是歌剧院的风格 而仍保留了这一布局传统。
台湾虽然吸取了法国的 议会风格,但主席台更 低,离议员座位也更近。
人人都想当主席,人人都 想抢话筒,为议员间上演 “全武行”提供了方便。
第一节 个人空间与人际距离
别过来,让我静一静!
第一节 个人空间与人际距离
一、个人空间
(三)对侵犯个人空间的反应 1、被入侵者的反应 入侵者的个人特征,如年龄、性别、社会地位都影响 着被入侵者的反应。
第一节 个人空间与人际距离
一、个人空间
(三)对侵犯个人空间的反应 2、入侵者的反应 (1)入侵别人的同时,自己也同样被别人侵犯,所以入 侵者自己也会感觉不自在。 (2)人们忌讳穿越正在交谈的两人所形成的空间,尤其 是男女交谈的“双人空间”。 (3)人们不愿入侵正相互交谈的群体成员的个人空间, 更不愿意侵犯社会地位较高者的群体空间。

个人空间 私密性 领域性

个人空间  私密性  领域性

满足私密性的措施
好的居住场所首先提供不 同层次的私密性 减少或隔绝视听干扰是主 要方式 半私密性或半公共性
其他应注意的问题
男女有别 俯仰有别 群体和文化有别
PSYCHOLOGY
开敞教室的研究

传统教室的课桌采用行列式布置,讲
与课桌相对,而开敞教室是一个没有隔 墙的大空间,可容纳三至五个班的学生 Image
个人空间、私密性
[ 领域性 ]
territorialit y TERRITORIALITY TERRITORY
PSYCHOLOGY
领域和领域性
领域性是个人或群体 为满足某种需要,拥 有 或占有一个场所或一个 区域,并对其加以人格 化和防卫的行为模式。 该场所或区域就是拥 有或占有它的个人群体 的领域。 领域性是所有高等动 物的天性。 半私密的户外空间本质上也 是一种领域性行为,不过还兼 有控制信息交流的作用。 心理学家也试图借助不同的 桌椅布置方式来研究教室中的 领域性。 人的领域性不仅包含生物性 一面,因此人的领域行为也比 动物复杂得多。
开敞办公室
开场办公室也称景观办公室,于20世纪60年代出现于德国。它是一个大面积 开敞的工作区其中没有从地面到ຫໍສະໝຸດ 棚的隔墙有的一层路就是一间大办公室。
噪声和行为干扰分散了雇员工作时的注意力,提高效率,需解决干扰和缺乏私 密性的问题。
在我国,社会的开放与变革导致文化更加多元。
PSYCHOLOGY
chapter 6
权力地位对应
正式会 议上的 座位排 列
阶层 地域 文化
PSYCHOLOGY
环境设计中的应用
“个人空间”主要用于坐具布置
人际距离可作为家具布置,室内尺度和园林小品的设计依据

环境心理学 6.个人空间、私密性和领域性

环境心理学  6.个人空间、私密性和领域性
(二)人际距离 可作为家居布置、室内尺度和园 林小品的设计依据。总的原则:自由 的布置引发自由的交往,正规的布置 适合正规的场合。
第一节 个人空间与人际距离
四、环境设计中的应用
(二)人际距离 人际距离还可以加以引申,应用于景观设计和街道 设计。日本建筑师芦原义信把建筑物之间的距离与人际 距离作了类比。
观察发现,即使熟人在这一距 离出现,坐着工作的人不打招呼继 续工作也不算失礼;反之,若小于 这一距离,即使陌生人出现,坐着 工作的人也不得不打招呼问询。 这一点对于室内设计、家具布 置以及公共场所的服务待客都有参 考价值。
第一节 个人空间与人际距离
二、人际距离
(四)公共距离 1、标准:3.60-7.60m 2、交往方式:演员或政治家与公众正规接触 3、出现:讲课、讲座、演讲、表演等
第一节 个人空间与人际距离
四、环境设计中的应用
(一)个人空间的应用 主要用于坐具布置。
无论男女,老年 人的个人空间和人际 距离都有减小的倾向, 一般并不忌讳夹坐在 同类群体中间,即使 相互并不熟悉,也不 会计较。因此易形成 老年人排排坐在公园 聊天、看街的场景。
第一节 个人空间与人际距离
四、环境设计中的应用
一、个人空间
(一)个人空间的度量 1、模拟研究:被试者按自己想法摆放人物剪纸图形 2、实验室研究:被试者从八个方向接近三个不同对象 3、现场研究:观察陌生人、熟人之间的距离
第一节 个人空间与人际距离
一、个人空间
(二)个人空间的功能 个人空间是一个针对来自情绪和身体两方面潜在危险 的缓冲区,起着自我保护作用:避免接受过多刺激,防止 应激造成的过度唤醒,弥补私密性的不足,防止身体受到 他人的攻击。
别过来,让我静一静!

《建筑环境心理学》第6讲-个人空间、私密性和领域性PPT课件

《建筑环境心理学》第6讲-个人空间、私密性和领域性PPT课件

2021
7
近体学(Proxemics)
人类学家Hall 于1966年出版了个人空间研究领域里最 重要的著作之一—《隐匿的维度》(The hidden dimension),该书系统地揭示了在人与人交往中空间所 起的作用。Hall的理论有两个中心点:
其一是北美人在日常交往中有规律地使用四种人际
距离,即: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交距离、公共距离。
2.人格
人格反映了个人看待世界和事件因果关系的方式。影响个人空间的一个人 格变量是内在性——外在性。内在人格者认为事件的因果在自身的控制之下; 而外在人格者则认为事件结果受外因的控制,与陌生人处在近距离时感觉安 全受到威胁,比内在人格者需要与陌生人保持更大的距离。自尊心强的人所 需要的个人空间比自尊心弱的人要小,因为自尊的人对自己采取肯定和信任 的态度,对别人也容易采取同样的态度;对自己不肯定不信任,对别人也不 易信任。合群的人比不合群的人与人保持更近的距离。
2021
4
2021
5
个人空间三维模型
个人空间就像一个围绕人体的看
不见的气泡,腰部以上为圆柱体,
腰部以下逐渐202变1 细,为圆锥形。
6
个人空间的作用:
个人空间是一个针对来 自情绪和身体两方面潜 在危险的缓冲圈,起到 自我保护作用:
1.避免接受过多刺激 2.防止应激造成的过度唤醒 3.弥补私密性的不足 4.防止身体受到他人的攻击
2021
21
2021
22
多元化的阅读座椅
2021
23
边界效应
沿建筑空间边缘的桌椅更受欢迎,因为人们倾向于在环 境中的细微之处寻找支持物。社会学家Jonge在研究中发 现,在餐厅和咖啡厅中,有靠背或靠墙的坐位,以及能纵 观全局的坐位比别的更受欢迎,尤其靠窗的坐位。丹麦建 筑学家Gehl发现,人们在驻足时会很细心地选择在凹处、 转角、入口,或是靠近柱子、树木、街灯和招牌之类可依 靠的物体边上。这类空间即可以为人们提供防护,又不使 人们处于众目睽睽之下,并有良好的视野。朝向和视野对 坐位的选择也有重要的影响。(季节变化对日照要求也不 同)。

环境心理学 6.个人空间、私密性和领域性

环境心理学  6.个人空间、私密性和领域性

第六章 个人空间、私密性和领域性
“空间行为”研究空间与行为之间的关系,着重研 究人使用空间的情况,尤其关注人在进行社会交往时空 间行为的固有方式。个人空间、私密性和领域性等概念 既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是这一研究领域中的重要内容。
主要内容
02
私密性
01
个人空 间与人 际距离
领域性
03
第一节 个人空间与人际距离
为什么许多大学生喜欢在宿 舍床位上安装床帘?
第三节 领域性
二、领域的类型
(一)主要领域 使用者使用时间最多、控制感最强的场所,包括家、 办公室等对使用者来说最重要的场所。 主要领域为个人或群体独占和专用,并得到明确公认 和法律保护。 (二)次要领域 属半公共性质,如住宅前的街道、公用楼梯、房前屋 后的空地。
法国议会最早在剧场中开会,代表或议员坐观众席,发言者站在舞台 上。当今的法国议会虽然也受教堂的影响,但更多体现的是歌剧院的风格 而仍保留了这一布局传统。
台湾虽然吸取了法国的 议会风格,但主席台更 低,离议员座位也更近。
人人都想当主席,人人都 想抢话筒,为议员间上演 “全武行”提供了方便。
第一节 个人空间与人际距离
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千手观音
雍和宫万福阁 迈达拉弥勒大佛
由整根白檀木雕成。通高26米,8米埋 地下,地上18米。从万福阁大门进入,距 离大佛像仅4米左右,D:H远远小于1,给 人以极近距离感,使得人们不得不产生高 山仰止膜拜的姿态。
为了产生繁华热闹的气氛,商业步行街临街建筑必须相对呼应,行人之 间、行人和商店之间也必须相互视觉和听觉涉及;街面宽度和临街建筑的高 度以接近为好,比值至少不应大于2,过大则与车水马龙的交通干道无异。
环境心理学
课程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领域性具有组织、领域性与控制感和安全防卫的功能。
如纽曼提出的“能防卫空间”的设计原则中,与领域有
关的有:形成易于被感知并有助于防卫的领域和自然的
监视。这些观点也从纽曼的调查分析和对住宅区的改进
中得以说明 和表现。
一家人在一起 玩耍,无形中 建立了自己的 领域,外人有 意识不去打扰
朋友之间一长板凳建 立领域,陌生人不会 参与其中
恋人走进绿化小道,维持空 间的私密性 一家人在一起玩耍,营 造私密空间,不希望被 外人打扰。
领域性
领域性指个体或团体暂时或永久地控制一个领域,可 以是一个场所或物体。
领域性

领域性是个人或群体为满足某种需要,拥有或占用
一个场所或一个区域,并对其加以人格化和防卫的行为
模式。领域的类型有主要领域、次要领域和公共领域。
环境心理学调研
个人空间、私密性和领域性研究
小组成员:董梦飞 杨顺晖 乔琳枫 胡飞飞
1.个 人 空间 Hale Waihona Puke .私密性 3.领域性4.总结
1.个人 空间
个人空间:是无形的、不见边界的
、可移动的、以个人为中心、调整 与自己进行交互对象的远近距离。
个人 空间
• 个人空间指个人在与他人交往中自己身体与他人身体保持的距 离。而根据人际交往又把距离分为一下4种:亲密距离,0~0.5米, 如爱人之间的距离,0.5~1.2米,如朋友之间的距离;社会距离:1.2~2 米,如开会时人们之间的距离;公众距离,4.5~7.5米,如讲演者和 听众之间的距离,人们虽然通常并不明确意识到这一点,但在行为 上却往往遵循这些不成文的规则。破坏这些规则,往往引起反感 。 我们可以用环境--行为关系理论来进一步了解个人空间。 唤醒理 论认为,对个人空间的需要是由个体体验到的唤醒程度决定的;当 个人空间的侵犯引起高唤醒水平时,个体就是需要更大的个人空间 。 刺激负荷理论认为,对个人空间的需要,是因为环境提供的信息 过载,此时,个体必须避免和忽略一些无关信息;因此个体往往采 取退避的方式,这就需要有一定的个人空间,让退避成为可能。 行 为局限理论认为,个人空间受侵犯,个体对环境的控制力减弱,行 为自由受到限制,因此需要重新恢复行为自由,这就必须有足够大 的个人空间。
陌生之间以自身建立领域,相互 距离较大,保证个人领域不受侵 犯
两人分别以板凳建立个人领域,距离较远,相互之间 没有侵犯
朋友 距离
亲密 距离 社会 距离
公众 距离
私密性
私密性是指个体有选择的控制他人或群体 接近自己。
私密性

私密性是指个体有选择的控制他人或群体接近自己。个人或群
体都有控制自己与他人交换信息的质和量的需要。私密性是个人或 群体对在何时、以何种方式和何种程度与他人相互沟通的一种方式 。 私密性的四种形式:独处、亲密、匿名和保留。它们分别会在 不同时间、不同情境出现。独处是指个体把自己与他人分离开,或 者避免他人观察到的状态;亲密指和某些个体相处时不愿受到干扰 ,如和亲人,朋友或者配偶亲密相处时的状态;匿名是指一个人隐 姓埋名或乔装打扮,即使在公众场合仍然不被别人认出的状态;保 留是指个体需要隐瞒自己的一些事,不愿其他人了解。保留经常通 过利用个体周围的建筑等来实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